一、摘袋时期对红将军苹果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于丽娜[1](2021)在《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之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位于胶东苹果优势产区的中心地带,具有150多年的苹果栽培历史,是闻名遐迩的"苹果之都"。2020年,烟台市苹果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280万亩和575万吨,分别占全国苹果总面积与产量的7.9%和15.5%,占山东苹果总面积与产量的62%和66.5%。鲜苹果出口量65万吨,占全国苹果总出口量的一半。从事苹果生产的果农约80万户170余万人,苹果总产值192.7亿元,占烟台市种植业产值的半壁江山。
岳正洋[2](2021)在《不套袋栽培对苹果果实品质及耐贮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套袋能有效改善苹果果实外观品质,减轻病虫危害,降低农药残留,在生产上大量应用。但随着人工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短缺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套袋栽培将成为未来苹果生产发展趋势。为深入研究不套袋栽培对苹果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本试验以‘富士’、‘瑞阳’和‘瑞雪’3个苹果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套袋和套袋栽培条件下果实大小、色泽、果皮蜡质结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果实硬度及贮藏相关指标变化,明确不套袋栽培果实品质和耐贮性变化,为不套袋栽培在苹果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套袋‘富士’、‘瑞阳’、和‘瑞雪’的单果重分别较套袋果实增加6.08 g、14.72 g、和13.76 g,不套袋‘富士’的果形指数减小0.04,而不套袋‘瑞阳’和‘瑞雪’的果形指数无明显变化。不套袋苹果表面蜡质更为完善、但果点变大、表面变粗糙。从果面色泽上看,不套袋‘富士’和‘瑞阳’果面红色有所降低,亮度和底色没有显着变化,不套袋‘瑞雪’果面出现红晕,果面颜色斑驳不统一,亮度显着降低。2.不套袋与套袋果实表面微生物菌落不同。不套袋‘富士’和‘瑞阳’表面均分离出链格孢属、葡萄孢属和青霉三种真菌,而套袋‘富士’表面分离出链格孢属、青霉和产核枝顶孢,套袋‘瑞阳’表面分离出链格孢属、葡萄孢菌和枝孢属;套袋‘瑞雪’表面分离出链格孢属、青霉两种真菌,而不套袋‘瑞雪’果实表面除这两种真菌外,还分离出枝孢属真菌。通过抗病性分析发现,不套袋果实的抗病性明显好于套袋果实,接种病原菌后1 d,不套袋果实的发病率比套袋果实低10%-20%;7 d时,不套袋果的病斑直径比套袋果实低7%-15%。3.不套袋‘瑞阳’、‘瑞雪’的呼吸峰值分别出现在贮藏后45 d和60 d,较套袋果实推迟15 d,不套袋和套袋‘富士’的呼吸峰值均在30 d出现,但不套袋果实呼吸速率低于套袋果实。整个贮藏期间,三个品种不套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套袋果实,不套袋‘富士’和‘瑞雪’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显着高于套袋果实,而不套袋‘瑞阳’与套袋果实无显着差异,此外,不套袋果实硬度较套袋果实下降慢,且不套袋果实的失重率低于套袋果实。4.从抗性指标变化上来看,整个贮藏期间,不套袋‘富士’和‘瑞阳’的PPO、P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总酚、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含量均高于套袋果实,并且不套袋果实的MDA含量低于套袋果实,不套袋果实的抗氧化能力有所提高,贮藏性好于套袋果实。而不套袋‘瑞雪’的PPO、POD和CAT酶活性以及谷胱甘肽含量显着高于套袋果,但总酚、类黄酮含量以及MDA含量均与套袋果实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不套袋栽培使果实的外观品质有所降低,但是果实的内在品质、抗病性、贮藏性有所提高。
王爽[3](2021)在《套袋诱发‘瑞雪’苹果果皮褐变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瑞雪’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苹果新品种,果实品质优异,但在套袋栽培中易出现果皮生理性褐变现象,严重影响其商品性。本试验探究了‘瑞雪’与其它苹果品种对果袋内微域环境敏感性的差异;以不套袋的‘瑞雪’果实为对照,分析整个果实发育期,套袋果实在微域环境、生理活性物质、果皮蜡质及细胞组织结构上的差异,探索套袋诱发‘瑞雪’果皮褐变的生态条件,分析褐变期间酶促褐变机制的改变及作用;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除袋改变套袋果实的微域环境,缓解‘瑞雪’果皮褐变。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由套袋引起的苹果果皮褐变是一种普遍现象。套袋的‘富士’、‘粉红女士’、‘瑞雪’的果皮均出现了褐变,而‘王林’、‘金冠’、‘澳洲青苹’未出现褐变。2.套袋‘瑞雪’果实的褐变发生在果实发育的后期。专用果袋处理的‘瑞雪’果实的褐变率、褐变指数均低于G果袋处理的果实。花后200天,G果袋处理的果实的褐变率、褐变指数分别为85.56%、61.11,专用果袋处理的果实的褐变率、褐变指数分别为70%、29.17。3.套袋会降低果袋内的有效积温和昼夜温差积累量,这可能是引起‘瑞雪’果皮褐变的关键生态条件。昼夜温差积累量的差异(△STD)、有效积温差异量(△GDD)与褐变率差异量(△PB)的相关系数显着高于其它环境差异量与△PB的相关系数。专用果袋中,△STD、△GDD与△PB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0.881,G果袋中,△STD、△GDD与△PB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0.947。△STD、△GDD与△PB存在logistic曲线函数关系。4.套袋减少了‘瑞雪’果皮抗氧化物质的含量,降低了果皮的抗氧化酶活性,削弱了‘瑞雪’果皮的抗氧化能力。套袋‘瑞雪’果实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花青苷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下降。在果实的发育后期,丙二醛(MDA)含量急剧上升,响应逆境的过氧化氢酶(CAT)先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MdCAT基因表达量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套袋‘瑞雪’果实的多酚含量下降幅度显着高于不套袋果实,此外,套袋果的多酚氧化酶(PPO)和MdPPO1基因表达量均高于不套袋果。5.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不套袋的‘瑞雪’果实果皮表面的蜡质结构完整,而套袋‘瑞雪’果实表面的蜡质出现了微裂纹,与不套袋的‘瑞雪’果实相比,套袋的‘瑞雪’果实的角质层厚度要薄。不套袋的‘瑞雪’和套袋的未发生褐变的‘瑞雪’果皮细胞组织结构完整,而褐变部位的细胞结构受损,细胞塌陷。6.采前除袋可缓解‘瑞雪’果皮褐变,且在采前30天除袋(花后150天)缓解效果最好。专用果袋中,褐变率和褐变指数分别降低了29.12%、12.13,G果袋中,褐变率和褐变指数分别降低了50.66%、22.75。除袋可以提高‘瑞雪’果皮花青苷的含量,提高了‘瑞雪’果皮CAT、POD、SOD活性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使果实保持较高酚类含量以及较低的PPO活性和MdPPO1基因表达量。
冯帅帅[4](2020)在《‘瑞雪’苹果香气物质测定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果之一,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市场上越来越重视果实的品质,香气物质是决定水果品质并影响果品最终被消费者接受的因素之一。‘瑞雪’是由‘秦富1号’ב粉红女士’杂交选育而成的黄色晚熟苹果品种,果肉硬脆,风味独特。本研究主要以‘瑞雪’、代表性栽培品种‘富士’为材料,分别对‘瑞雪’‘富士’果实在不同发育期和‘瑞雪’果实套袋处理下展开试验研究。对发育期,套袋处理条件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香气物质测定分析;同时还测定了乙烯释放量的变化,并对香气物质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进行了鉴定和表达分析。旨在为‘瑞雪’苹果品质评价以及研究苹果香气物质合成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随着果实的发育,‘瑞雪’‘富士’两种苹果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糖酸比逐渐增加,但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另外,不套袋‘瑞雪’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要高于套袋果实。2.在‘瑞雪’和‘富士’两个苹果品种果实中总共检测到82种香气物质,主要包括醛、酯、醇和烯烃。总体来看,在苹果不同发育期苹果果实的香气物质总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同时呈现出由醛类向酯类转变的趋势。‘瑞雪’苹果果实中共检测到68种香气物质,其中套袋46种,不套袋62种。其中,套袋果实的醛类含量要明显高于不套袋果实,酯类含量和烯类含量明显低于不套袋。研究表明套袋会延迟醛类物质向酯类物质的转化,降低总香气物质的浓度。3.通过对苹果果实中与香气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表明在‘瑞雪’苹果成熟过程中,Md AAT2、Md AADC、Md ACPD、Md ADH3、Md Ar AT、Md LOX、Md MCAT、Md PDC2、Md ACP2、Md HPL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加,但Md BCAT2和Md AOS相对表达量减少。综合分析,在苹果发育期中Md LOX、Md AAT2、Md ADH3参与果实香气物质的生成。研究发现套袋处理会影响‘瑞雪’香气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别是Md LOX和Md ADH3基因,说明套袋处理会导致果实Md LOX和Md ADH3基因相对表达量下调,影响果实香气物质的合成,进而改变苹果果实的风味品质。4.通过对‘瑞雪’‘富士’两种苹果果实中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Md ERF、Md ERS2、Md ACS3、Md ACS2,4个基因的表达量在苹果果实发育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对‘瑞雪’果实套袋处理各时期的乙烯释放量和乙烯合成基因Md ERS2的相对表达量测定,套袋果实的乙烯释放量要明显低于不套袋果实。同时Md ERS2基因定量结果也同样表明在套袋果实的相对表达量要低于不套袋果实。套袋处理会减少苹果果实乙烯的释放量,不利于苹果香气物质的合成。
彭晶晶[5](2019)在《新疆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苹果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特色林果产业之一,具有显着的区位优势、质量优势、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由于生产资料没有达到最佳的配置,造成部分资源浪费、产出率不高、果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凸显。如何在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与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下实现苹果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的主要核心章节分为五部分,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借助苹果的绿色发展技术为主线,全面对比分析全国苹果主产区生产种植的面积与产量的发展趋势,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对我国、新疆及南疆苹果主产区的产销情况进行概述,了解样本区苹果生产种植的产销现状及问题所在;第二部分,通过问卷发放借助调研数据资料动态分析了近三年间不同的种植区域、不同种植规模、不同树龄的苹果生产的物质投入投入及产出构成,寻找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及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借助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不同类型苹果种植户的绿色生产技术效率,剖析苹果种植中投入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制约产出提高的核心要素,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果品质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出优化方案。第三部分,运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寻苹果种植户对绿色技术的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了解果农对绿色技术的的认知及采纳意愿、绿色种植与传统种植的果品销售级别,为绿色技术的推广和扩散提供依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产量随种植面积的增长而增加。样本区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由2006年24.09万亩和18.94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69.36万亩和123.83万吨,亩均产量逐渐提高,高投入、高产出,致使新疆苹果比较优势愈加不明显。(2)不同种植区域、不同种植规模、不同种植树龄生产物质投入不同,2016-2018年,绿色型苹果与传统型苹果的种植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各项投入分别占总投入的23.6%、51.8%、24.6%与21.3%、56.1%、22.6%,产前环节的物质投入趋于稳定,产中环节的生产资料的投入与产后环节冷藏运输投入有一定的增幅,其中兵团种植者的各项投入均高于地方,过量施药带来的农药残留、果品质量下降,违背了环境的保护和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3)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总体水平略有提高。兵团与地方综合技术效率相比,兵团种植户综合技术效率(0.588)高于地方(0.517),规模效率是制约地方种植户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其中兵团的规模效率(0.767)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于地方(0.523)。但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兵团和地方种植户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规模效率却被高估。(4)在8项与苹果绿色生产有直接关系的农业技术中,兵团和地方种植户对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绿色环保技术的需求最大,对育苗嫁接栽培技术的需求最低,其绿色生产技术优先需求比例逐年增加,整体上地方的技术需求意愿和掌握程度均较低,苹果种植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及行为特征对绿色技术的选择与采纳行为呈现显着差异。因此要缓解目前果品供给与消费需求结构性矛盾及果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在整个产业链和发展趋势下,苹果产业应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果品的需求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降低苹果产中、产后运输加工等环节的各项成本,严格规范苹果种植户的用药施肥,增施低毒高效、绿肥、饼肥等绿色农药肥料,代替目前依赖资源投入与科技创新型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建立标准苹果示范园区,培育新型多元化种植主体,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产业竞争力。(2)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出率,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灌溉、农药、肥料等各项投入的冗余部分进行结构性调整,减少生产成本的无效投入,加大生态果品示范基地建设。严格规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行为,从苗木选取、树体健康、生产管理、要素投入等种植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推行果品基地认证,建立一户一码产品可追溯平台,实现“三品一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认证)的品牌推广和建设,确保绿色健康果品的每一步都进行技术安全监测。(3)强化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积极完善现有的推广主体与机制,依靠农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大学院校、种植大户等相关的单位或部门合理的安排绿色技术推广服务,确保种植户能够掌握核心的生产管理技术,同时加强对绿色技术使用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根据苹果种植的区域,确定标准生产的科技示范户,提高周边种植户对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
胡炜童[6](2019)在《中国苹果价格波动研究》文中认为农村改革以来,苹果作为典型的高价值农产品(HVP),由于具有显着的支撑农民收入增长效应,在政府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激励和技术进步支撑背景下,苹果优生区、适生区相当比例的农户调整其生产结构,转向生产和经营苹果。但随着中国苹果市场供给从短缺向供需平衡过渡,加之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质量结构失衡,苹果市场出现“买难”和“卖难”问题,苹果价格频繁波动,且波动幅度变化较大,严重影响苹果生产者预期和消费者预期,同时影响苹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因此,苹果价格波动及其变化趋势成为苹果产业界、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文献综述与评价基础上,采用以规范分析为主的方法,归纳苹果价格波动的特征和分析苹果价格波动的机制、规律,揭示影响苹果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及相关函数模型方法和政府公开披露数据、网络数据,分别对影响苹果价格波动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冲击进行实证研究;以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成果为依据,研究提出有效调控苹果价格波动的路径与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苹果价格波动影响理论构型。在文献综述与评价基础上,论文第二章构建苹果产业系统内外因素对苹果价格波动影响的理论模型,分析苹果价格波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从苹果供给侧因素、需求侧因素以及期货价格波动、货币政策变动方面,分析苹果价格波动的机理、清晰识别影响苹果价格波动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2.测度苹果价格波动趋势与特征。论文第三章对苹果市场价格波动规律进行总结,并测度苹果价格波动特征。采用HP滤波法和季节指数法,分析苹果生产者价格、苹果集贸市场价格波动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特征。采用网络爬虫法,采集全国苹果集贸市场批发价格,按照省级行政区尺度(即省、市、自治区),测算苹果集贸市场批发价格均值、方差和离散系数;借助热力图方法,研究苹果价格波动的空间特征;测度不同品种苹果的价格相关系数,考察和分析不同品种苹果价格波动之间的相关性。采用Copula函数方法,测度苹果价格与替代品价格波动之间的非线性相关结构。3.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论文第四章对我国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验证消费者价格是否具有空间溢出性。按照局部均衡思路与逻辑,推导出苹果消费者价格的影响因素模型;采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苹果消费者价格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讨论主要价格影响因素对苹果价格波动的贡献。4.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论文第五章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我国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重点考察我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对苹果生产者价格的具体影响。具体分析步骤为:一是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并分析主产省苹果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差异;二是构建苹果生产者价格影响模型,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刻画生产技术效率及要素价格波动对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的具体影响,其中重点考察生产技术效率波动对生产价格波动的具体影响。5.国内苹果市场价格波动纵向传递路径研究。论文第六章主要研究苹果价格波动规律及其产业内纵向传导路径。采用不变条件相关多元GARCH(CCC-MVGARCH)模型和动态条件相关多元GARCH(DCC-MVGARCH)模型,刻画苹果市场价格波动的产业内纵向传递过程。6.鲜苹果期货、货币发行量M2增量对苹果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第七章研究鲜苹果期货价格变化对苹果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并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实证基础上,进一步测度代表性外生变量变化(货币发行量M2增量)对苹果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关系检验,分别测度货币发行量M2增量、鲜苹果期货价格与苹果价格波动间的协整关系;采用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研究苹果价格波动的机制。论文主要研究结论为:1.中国苹果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主要的苹果品种价格波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苹果与香蕉价格波动尾部相关性具有不对称性。苹果价格波动的时间特征表现为:苹果价格波动长期趋势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苹果生产者价格下降趋势比苹果集贸市场价格下降趋势明显;苹果集贸市场价格波动频率比生产者价格更为频繁,但集贸市场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苹果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苹果价格波动的空间特征表现是:主产省苹果产量及比重较大,但质量和品质稳定、品牌及知名度高、综合竞争力较强,因而价格绝对波动幅度不大;非主产省的苹果价格绝对波动幅度较大,其中青海和四川最大。贵州和福建的红富士苹果批发市场价格相对波动较小,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市场较为成熟,苹果供给与需求变化不大;青海市场苹果价格波动最高,主要原因是苹果输入型供给波动导致的,包括苹果主产区供给波动和苹果物流成本波动两方面。2.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影响模型实证研究表明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时,预期苹果集贸市场价格、居民现金食品消费支出、苹果替代品价格、苹果物流成本、邻近省份的苹果消费者价格均值及货币供应量M2增量,对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存在正向影响。苹果消费者价格空间计量模型的三种效应表明,居民现金食品消费支出、替代品价格、物流成本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量对本省苹果集贸价格的溢出效应均产生正向影响,城镇化率对本省苹果集贸价格的溢出效应产生负向影响;人口密度对省外邻近区域苹果集贸价格的溢出效应产生正向影响;替代品价格、人口密度的空间面板回归溢出效应的总效应均为正,城镇化率的空间面板回归溢出效应的总效应为负。降低苹果消费者预期价格、邻近省份的苹果消费者价格均值、苹果替代品价格,控制苹果物流成本,有利于降低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提高本地城镇化水平并控制苹果物流成本和替代品价格有利于本区域苹果消费者价格的下降;降低本地的人口密度有利于降低本区域邻近省份苹果消费者价格。3.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影响模型实证研究表明,苹果生产技术效率提高对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我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而且产地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变化,对我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显着;上期苹果生产者价格、每亩化肥费用对苹果生产者价格存在正向的影响,而苹果生产综合技术效率、机械租赁等费用、货币供应量增长量对苹果生产者价格存在负向的影响。4.苹果价格波动整体上遵循苹果生产资料价格苹果生产者价格苹果消费者价格的双向传导路径,但苹果价格波动传导呈现非对称性。5.货币发行量(M2)增长量是影响苹果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而且货币发行量(M2)增长量对苹果价格波动有正向影响效应。鲜苹果期货价格短期波动会影响苹果现货价格波动,鲜苹果期货价格长期内对苹果现货价格无显着影响;目前实证结果显示苹果现货价格波动对苹果期货价格的影响不显着。M2的增长量、鲜苹果期货价格波动均与苹果现货价格波动存在着协整关系。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面临一个正向市场冲击时,受货币发行量(M2)增长量推动以及苹果自身价格的惯性拉动,中国苹果价格将在310个月保持较高位运行;当苹果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面临一个正向市场冲击时,苹果现货市场价格自身将产生正负交替的较大波动,而且可能在1周内持续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但在维持10天左右后苹果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将逐渐停止;当苹果期货市场价格波动面临一个正向市场冲击时,苹果现货市场价格在1周内将会上下小幅波动,但在维持7天后苹果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对苹果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保持小幅持久稳定的正向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论文围绕健全苹果价格市场监测与风险预警体系,控制苹果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有效发挥苹果产业组织的市场行为调节功能,以及重视发挥苹果行业协会市场整合功能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戴蓬博[7](2019)在《粉红聚端孢引致富士苹果心腐病的侵染特征及致病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苹果心腐病是一种苹果主要果实病害。可造成采前落果、果实心室腐烂和储藏期烂果等,严重影响苹果品质、降低苹果产量,给苹果种植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均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粉红聚端孢是引起苹果心腐病的主要病原。心腐病主要发生于苹果心室开放品种。红富士属于心室半开放品种,在果实发育早期,心室封闭,随着果实膨大心室腔逐渐开放。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病原菌的侵染时间、侵染部位都不清楚,严重影响了针对性防治策略的制定。本论文拟研究我国心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粉红聚端孢在主栽富士品种的侵染特征和致病机制,以期为苹果心腐病的防治及粉红聚端孢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苹果心腐病为果实心室病害,果实的特殊结构造成病原菌侵入过程研究的困难性,本研究首先构建了PEG介导的粉红聚端孢遗传转化体系和绿色荧光标记菌株:通过液体培养基摇培粉红聚端孢获取幼嫩菌丝,用崩溃酶和裂解酶酶解幼嫩菌丝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用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将携带博来霉素筛选标记和绿色荧光基因的质粒插入粉红聚端孢基因组获取有筛选抗性的转化子,通过筛选获得粉红聚端孢荧光标记菌株TR45。与野生型相比,该菌株菌落生长、产孢量和致病力均未发生明显改变,在不含筛选标记的培养皿中继代培养10代荧光仍能稳定表达,接种苹果组织后能观察到荧光亮度明显的侵染菌丝。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其基因功能及侵染特性的有效工具。2.借助荧光标记菌株TR45,进行了粉红聚端孢对苹果不同花组织、萼筒、萼心间组织和心室内部的侵染和扩展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粉红聚端孢可以侵染苹果花瓣、花药、花丝、柱头和离生花柱等花器组织,并在花器残体上繁殖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花落后2周左右,随着萼片逐渐闭合,携带菌丝和孢子的花器残体被包裹到萼筒内。在花后3周可以观察到粉红聚端孢从合生花柱顶缝进入合生花柱,在花柱缝隙组织内扩展;进而在萼心间组织的延伸缝中扩展;在花后60天菌丝扩展至心室腔间组织;在花后100天随着萼窦逐渐扩大,萼窦、萼心间延伸缝和心室腔连通,菌丝进入心室腔;在心室腔内,菌丝在心室壁上扩展,从心室壁裂缝进入果肉组织。另外还发现,从花后60天以后到采收前,粉红聚端孢分生孢子在萼筒内不能萌发,推测其花后2个月不能再侵入花柱。这些结果表明:合生花柱顶部缝隙为粉红聚端孢侵入苹果主要关口,而要成功侵入苹果果肉组织还需要经过花柱缝隙、萼心间组织延伸缝、心室壁裂缝等通道,以及萼窦的开放。3.除了侵染花器,粉红聚端孢侵染苹果萼洼处,在萼洼处形成的繁殖体也是心腐病潜在菌源。对粉红聚端孢在苹果表面侵染引起黑点病侵染特征研究发现:在蒸馏水中,12 h分生孢子萌发率仅为2%,苹果汁溶液中萌发率提高到99%,在气孔、皮孔、微裂痕处的萌发率显着高于周围苹果表皮,表明苹果汁成分可以显着促进粉红聚端孢孢子萌发。在相对湿度95%条件下18 h分生孢子萌发达到100%,显示粉红聚端孢侵染对湿度需求较低。粉红聚端孢不能直接穿透侵染苹果表皮,菌丝可以从气孔、皮孔、微裂痕等孔口处侵染。这些结果表明,果袋尤其是透气性差的膜袋所提供的微环境湿度使粉红聚端孢在苹果表面完成侵染循环比较容易满足,可以部分解释套袋后容易发生苹果黑点病的原因。黑点病主要发生在苹果萼洼处,黑点病的发生不但直接影响果实外观品质,而且可以为心腐病的发生提供菌源。4.粉红聚端孢在侵染苹果果皮和果肉的组织时,菌丝仅在真皮细胞和薄壁细胞的细胞间隙扩展,显示粉红聚端孢具有孢间扩展特性,不能穿透寄主细胞壁;进一步观察发现,在花柱缝隙扩展过程中,菌丝不突破花柱缝的内表皮细胞,在萼心间延伸缝扩展,菌丝不突破延伸缝的细胞内壁,在心室腔中,菌丝只能从心室壁上的裂缝进入果肉细胞,支持粉红聚端孢不具备穿透寄主细胞壁的能力。这可能是粉红聚端孢在侵染过程中不直接造成果实腐烂,仅在进入果实心室内部后才导致发病,引致心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5.对粉红聚端孢产生单端孢菌素(Tcin)的致病性作用及功能进行了研究,敲除粉红聚端孢合成通路的关键基因,单端孢烯合成酶基因(Tri5)并观察外源添加Tcin对致病的影响,发现不产Tcin的粉红聚端孢ΔTrTri5突变体在果实上完全失去致病力,互补Tri5基因使突变体单端孢菌素的合成能力回复后致病力也恢复,外源添加Tcin可以回复ΔTrTri5突变体的致病力;用少量Tcin(10μg/mL)处理苹果,此时果皮和果肉组织无明显症状,但与Tcin缺失突变体共同接种可以促进致病,说明单端孢菌素在粉红聚端孢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用100μg/mL和500μg/mL单端孢菌素处理苹果后在苹果上不引起症状变化,但电镜观察发现,果肉细胞的质体内膜、外膜破裂、质体降解,细胞膜和液泡膜上有高密度电子密集物积累。这些结果显示,单端孢菌素具有植物毒素功能,单端孢菌素是粉红聚端孢致病过程中的关键致病因子。本研究发现合生花柱顶端的自然孔口花柱顶缝是粉红聚端孢侵入苹果的关键部位,病菌入侵后沿花柱裂缝、延伸缝、萼窦、心室腔裂缝最后扩展果肉,导致心室果肉腐烂。明确单端孢菌素是植物毒素,为粉红聚端孢侵染苹果引致心腐病的关键致病因子。该研究对于靶向新农药设计、病原与寄主互作机制研究,及针对性病害防治策略制定具有理论及实践理论意义。
王军林[8](2017)在《宁夏引黄灌区富士苹果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套袋是调控果实着色的重要技术,但套袋在提高果实外观品质的同时对果实内在品质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试验以富士苹果为试材进行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为对照,从果实外观品质、内在品质、贮藏性能和质量安全四个方面就苹果套袋栽培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为全面评价果实套袋效果、切实提高富士苹果综合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套袋显着提高了苹果果实的果皮光洁度和着色指数,显着降低了伤残果率;套袋对果实单果重和果形指数影响不明显,但有降低单果重和提高果形指数的趋势。套袋可显着提高苹果果实外观品质。(2)套袋可显着降低苹果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花青苷含量;套袋对苹果果实有机酸含量影响不明显,但有提高果实有机酸含量的趋势。套袋可显着提高苹果果实含水量,并显着降低苹果果实内在品质。(3)套袋果在低温贮藏过程中,失重(水)率、硬度变化幅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幅度、固酸比下降幅度均低于对照果,有机酸含量下降幅度高于对照果;套袋果贮藏过程中各内在指标始终低于对照果。套袋果贮藏性能稍好于对照果。(4)对照果农药残留是套袋果的2倍以上,套袋可显着降低苹果果实农药残留;宁夏引黄灌区由于干旱少雨,病虫害相对较轻,生产过程中农药施用量较少,虽然套袋果和对照果农药残留均符合国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及无公害苹果标准,但套袋可以极大的提升苹果果实的质量安全。
王贵平,薛晓敏,王金政[9](2016)在《不同摘袋时期对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测定了不同时期摘袋处理对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摘袋对果实色泽、光洁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可溶性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以及甜酸比均有影响,综合各项指标,鲁中地区红富士苹果适宜的摘袋时期为采收前25天即10月5日前后,适期采收,果实着色鲜艳,光洁度好,糖酸比高,耐贮运性好。
顾琴,贾永华,邓恩征,李晓龙,王春良[10](2016)在《我国套袋果除袋时期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不同时期除袋对果实有显着影响,总结了不同时期除袋对不同品种的苹果、梨、葡萄等果实外观品质、内在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除袋时期对套袋果病果率及贮运性的影响,以供广大栽培者根据当地套袋情况适期除袋,提高果实价值。
二、摘袋时期对红将军苹果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摘袋时期对红将军苹果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之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烟台苹果产业面临的瓶颈 |
1.1 品种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 |
1.2 果园老化,产能低下 |
1.3 标准化体系不健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
1.4 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低下,品质有待进一步改善 |
2 烟台苹果高质量发展策略 |
2.1 新品种引进与品种结构优化 |
2.2 烟台苹果优势区域及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2.3 烟台苹果生产规程(标准)的制定 |
2.4 苹果园提质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 |
2.5 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 |
2.6 成果示范和宣传活动 |
2.7 发展精深加工和构建销售平台 |
(2)不套袋栽培对苹果果实品质及耐贮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实套袋技术的发展 |
1.2 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2.1 果实着色 |
1.2.2 果实大小和果形指数 |
1.2.3 果皮结构 |
1.2.4 果实糖、酸含量 |
1.2.5 果实硬度 |
1.3 套袋对果实生理变化的影响 |
1.3.1 呼吸速率 |
1.3.2 乙烯释放速率 |
1.3.3 耐贮性 |
1.4 套袋对果实抗氧性的影响 |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套袋栽培对苹果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2.1.2 试验方法 |
2.2 测定指标 |
2.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分析 |
2.4.1 不套袋对果实单果重和果形指数的影响 |
2.4.2 不套袋对果实色泽的影响 |
2.4.3 不套袋对表皮蜡质的影响 |
2.4.4 不套袋对果实表面真菌种类的影响 |
2.4.5 不套袋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2.4.6 不套袋果实对青霉病的抗性 |
2.4.7 不套袋果实对灰霉病的抗性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不套袋栽培对苹果贮藏特性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测定指标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套袋苹果果实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
3.4.2 不套袋苹果果实贮藏期间硬度的变化 |
3.4.3 不套袋苹果果实贮藏期间失重率的变化 |
3.4.4 不套袋苹果果实贮藏期间呼吸速率的变化 |
3.4.5 不套袋苹果果实贮藏期间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
3.4.6 不套袋苹果果实贮藏期间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 |
3.4.7 不套袋苹果果实贮藏期间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
3.4.8 不套袋苹果果实贮藏期间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套袋诱发‘瑞雪’苹果果皮褐变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套袋对果实微域环境的影响 |
1.2.1 套袋对光照的影响 |
1.2.2 套袋对温度的影响 |
1.2.3 套袋对湿度的影响 |
1.3 套袋对果实果皮结构的影响 |
1.4 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4.1 套袋对果实色泽的影响 |
1.4.2 套袋对果实色素含量的影响 |
1.4.3 套袋对果实糖酸含量的影响 |
1.4.4 套袋对果实硬度的影响 |
1.4.5 套袋对香气物质的影响 |
1.5 套袋对果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5.1 套袋对果实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
1.5.2 套袋对果实抗氧化酶的影响 |
1.6 套袋引起的生理性病害 |
1.7 非酶促褐变与酶促褐变 |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不同苹果品种果皮对微域环境敏感性的差异比较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3.1 褐变果实的分级及其褐变率、褐变指数的计算 |
2.1.3.2 色泽测定及其参数计算 |
2.1.3.3 色素含量的测定 |
2.1.3.4 MDA含量的测定 |
2.1.3.5 黄酮、总酚含量的测定 |
2.1.3.6 SOD、POD、CAT、PPO酶活性的测定 |
2.1.3.7 RNA的提取 |
2.1.3.8 反转录 |
2.1.3.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不同苹果品种果皮褐变率和褐变指数的调查 |
2.2.2 不同苹果品种果皮色泽的差异比较 |
2.2.3 不同苹果品种果皮色素和黄酮含量差异比较 |
2.2.4 不同苹果品种果皮丙二醛含量差异比较 |
2.2.5 不同苹果品种果皮的SOD、POD、CAT酶活性及MdSOD、MdPOD、MdCAT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比较 |
2.2.6 不同苹果品种果皮的总酚、PPO酶活性及MdPPO1 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比较 |
2.3 讨论 |
第三章 套袋‘瑞雪’苹果果皮褐变发生动态及其诱发因素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3.1 温湿度测定及参数计算 |
3.1.3.2 光学显微镜观察 |
3.1.3.3 扫描电镜观察 |
3.1.3.4 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瑞雪’苹果果实发育期褐变情况 |
3.2.2 ‘瑞雪’苹果果实发育期温湿度的变化 |
3.2.2.1 ‘瑞雪’发育期果袋内外Tmean、Tmax、Tmin、TD、RHmean、RHmax、RHmin、RHmax-min变化 |
3.2.2.2 ‘瑞雪’发育期果袋内外GDD、STmax、STmin、STD、SRHmean、SRHmax、SRHmin、SRHmax-min的变化 |
3.2.2.3 ‘瑞雪’发育期果袋内外△GDD、△STmax、△STmin、△STD、△SRHmean、△SRHmax、△SRHmin、△SRHmax-min变化 |
3.2.2.4 果袋内外温湿度差异与褐变率差异量的关系 |
3.2.3 ‘瑞雪’苹果果实发育期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3.2.3.1 ‘瑞雪’发育期色泽参数变化 |
3.2.3.2 ‘瑞雪’发育期色素、黄酮含量的变化 |
3.2.3.3 ‘瑞雪’发育期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3.2.3.4 ‘瑞雪’发育期SOD、POD、CAT酶活性及MdSOD、MdPOD、MdCAT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3.2.3.5 ‘瑞雪’发育期总酚含量、PPO酶活性及其MdPPO1 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3.2.4 ‘瑞雪’苹果果实果皮结构的变化 |
3.2.4.1 ‘瑞雪’果皮扫描电镜结构 |
3.2.4.2 ‘瑞雪’果皮细胞显微结构 |
3.3 讨论 |
3.3.1 果袋内微域环境与果皮褐变的关系 |
3.3.2 套袋诱发‘瑞雪’果皮褐变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四章 不同除袋期对‘瑞雪’苹果果皮褐变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除袋‘瑞雪’果皮褐变率和褐变指数的调查 |
4.2.2 除袋‘瑞雪’果皮色泽参数的变化 |
4.2.3 除袋‘瑞雪’果皮色素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
4.2.4 除袋‘瑞雪’果皮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4.2.5 除袋的‘瑞雪’果皮的SOD、POD、CAT酶活性及MdSOD、MdPOD、MdCAT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4.2.6 除袋‘瑞雪’果皮的总酚、PPO酶活性及其MdPPO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瑞雪’苹果香气物质测定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果实香气物质 |
1.2 香气物质的形成途径 |
1.2.1 脂肪酸合成途径 |
1.2.2 氨基酸途径 |
1.2.3 萜类合成途径 |
1.3 香气物质合成的关键酶 |
1.3.1 脂氧合酶(LOX) |
1.3.2 醇酰基转移酶(AAT) |
1.3.3 乙醇脱氢酶(ADH) |
1.3.4 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 |
1.3.5 其它关键酶 |
1.4 影响苹果香气物质的主要因素 |
1.4.1 采前因素 |
1.4.2 采收期 |
1.4.3 采后因素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苹果材料的处理 |
2.2.2 温湿度测定 |
2.2.3 乙烯含量测定 |
2.2.4 香气测定 |
2.2.5 定性与定量 |
2.2.6 总RNA提取和c DNA合成 |
2.2.7 引物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瑞雪’‘富士’苹果香气物质在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 |
3.1.1 ‘瑞雪’‘富士’不同发育阶段果实品质变化 |
3.1.2 ‘瑞雪’‘富士’不同发育阶段香气物质分析 |
3.1.3 ‘瑞雪’‘富士’不同发育阶段香气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3.1.4 ‘瑞雪’‘富士’不同发育阶段果实乙烯释放量测定 |
3.2 套袋对‘瑞雪’香气物质的影响 |
3.2.1 套袋对‘瑞雪’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3.2.2 套袋对‘瑞雪’苹果香气成分的影响 |
3.2.3 套袋处理对‘瑞雪’香气合成基因的影响 |
3.2.4 套袋对‘瑞雪’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
3.2.5 套袋对‘瑞雪’苹果温湿度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发育阶段对‘瑞雪’苹果果实香气物质合成的影响 |
4.2 套袋对‘瑞雪’香气物质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缩略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新疆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2.1 国外关于苹果产业发展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国内外关于绿色技术发展研究 |
1.2.4 国内外关于农户对生产技术的选择与采纳的行为相关研究 |
1.2.6 评述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技术效率 |
2.1.2 绿色技术效率 |
2.1.3 农户安全种植行为 |
2.2 相关理论支撑 |
2.2.1 全产业链理论 |
2.2.2 投入产出理论 |
2.2.3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2.4 成本-收益理论 |
2.2.5 农户行为理论 |
2.2.6 技术推广理论 |
第三章 新疆典型种植区苹果产业产销现状 |
3.1 我国苹果产业产销概况 |
3.2 新疆苹果生产概况 |
3.2.1 新疆及兵团苹果生产现状 |
3.2.2 新疆兵团各师苹果生产情况 |
3.3 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
3.4 新疆苹果进出口情况 |
3.5 苹果生产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5.1 种植环节存在的问题 |
3.5.2 加工环节出现的问题 |
3.5.3 销售环节出现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产业链下南疆典型区苹果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
4.1 分析框架 |
4.2 调研点选择与调研方式确定 |
4.2.1 样本点的选取 |
4.2.2 调查的内容及方式 |
4.2.3 样本地区种植户的特征描述性分析 |
4.3 南疆典型区苹果产前要素投入情况 |
4.4 苹果产中要素投入情况 |
4.4.1 不同产区苹果生产要素投入情况 |
4.4.2 不同种植规模下苹果生产要素投入情况 |
4.4.3 不同树龄苹果生产要素投入情况 |
4.4.4 苹果单要素生产率分析 |
4.5 苹果产业产后生产情况 |
4.6 全产业链下南疆典型区苹果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绿色技术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方法介绍 |
5.2 变量选取 |
5.2.1 投入产出变量选取 |
5.2.2 环境变量选取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第一阶段:调整前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分析 |
5.3.2 第二阶段:运用SFA分解各要素的投入松弛变量 |
5.3.3 第三阶段:调整数据后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分析 |
5.4 苹果生产投入冗余分析 |
5.4.1 兵团和地方投入冗余分析 |
5.4.2 不同规模、树龄与投入冗余相关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南疆典型区苹果种植户绿色技术选择与采纳行为分析 |
6.1 研究假设 |
6.2 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
6.3 农户种植技术信息需求描述性分析 |
6.3.1 种植户对绿色技术需求的分析 |
6.3.2 种植户对绿色技术获取途径的分析 |
6.3.3 种植户对技术推广服务的评价分析 |
6.4 种植户绿色苹果生产与传统苹果生产成本收益对比分析 |
6.4.1 绿色苹果生产与传统苹果生产成本对比分析 |
6.4.2 种植户绿色苹果产出与传统苹果产出结构对比分析 |
6.5 种植户绿色农业技术选择与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5.2 多分类Probit模型回归估计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产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转变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出效率 |
7.2.2 实施科学规范的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绿色果品体系建设 |
7.2.3 树立品牌意识,确立品牌定位,提高市场占有率 |
7.2.4 加大基层技术指导人员对农户的科学管理培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中国苹果价格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苹果价格波动影响消费者福祉 |
1.1.2 苹果价格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值得深入研究 |
1.1.3 苹果“买难卖难”可能放大价格波动的蛛网效应 |
1.1.4 鲜苹果期货市场对苹果市场价格和风险平滑效果有待实证检验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与评价 |
1.3.1 农产品价格波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1.3.2 支撑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微观影响 |
1.3.4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宏观影响 |
1.3.5 文献评价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数据来源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苹果价格波动机理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苹果及鲜苹果期货 |
2.1.2 苹果价格 |
2.1.3 苹果价格波动 |
2.1.4 苹果价格波动的测量 |
2.2 苹果价格波动理论基础 |
2.2.1 局部均衡理论 |
2.2.2 蛛网理论 |
2.2.3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理论 |
2.2.4 期货价格发现功能 |
2.3 苹果产业系统内和系统外因素对苹果价格波动影响的理论构型 |
2.3.1 理论构型 |
2.3.2 供需因素的影响 |
2.3.3 金融因素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苹果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3.1 苹果价格的时间特征分析 |
3.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3.1.2 苹果价格的年度波动统计性分析 |
3.1.3 苹果价格的季度波动特征分析 |
3.1.4 苹果价格的月度波动特征分析 |
3.2 苹果价格的空间特征分析 |
3.2.1 数据来源及分析思路 |
3.2.2 分析结果 |
3.3 苹果不同品种价格波动相关分析 |
3.3.1 苹果不同品种生产者价格指数波动相关性分析 |
3.3.2 苹果不同品种集贸市场价格指数波动相关性分析 |
3.4 苹果与其他替代水果价格波动的相关性结构分析 |
3.4.1 Copula函数方法 |
3.4.2 苹果和香蕉价格及波动描述性统计 |
3.4.3 苹果和香蕉价格波动的相关性结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苹果消费者价格影响理论模型构建 |
4.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 |
4.2.1 模型方法 |
4.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4.3.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4.3.2 实证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1 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影响理论模型设定 |
5.2 生产技术效率测算 |
5.2.1 测算方法选择 |
5.2.2 三阶段DEA模型 |
5.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5.2.4 实证结果分析 |
5.3 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影响模型估计 |
5.3.1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 |
5.3.2 面板回归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内苹果市场价格波动传导机制分析 |
6.1 文献回顾 |
6.2 苹果产业链条环节 |
6.3 非对称价格波动传导的基本原理 |
6.4 苹果价格波动产业链传导实证分析 |
6.4.1 苹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6.4.2 苹果价格波动产业链传导分析模型选择 |
6.4.3 苹果产业链传导模型检验 |
6.4.4 GARCH模型估计 |
6.4.5 DCC-MVGARCH和 CCC-MVGARCH模型估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金融因素对苹果价格波动的影响分析 |
7.1 协整理论的模型基础 |
7.2 货币供应量对苹果消费价格波动的影响 |
7.2.1 货币供应量对苹果消费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 |
7.2.2 苹果价格及相关变量走势图 |
7.2.3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7.2.4 协整分析及结果 |
7.2.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7.2.6 脉冲响应函数 |
7.3 鲜苹果期货价格波动对现货价格波动的影响 |
7.3.1 鲜苹果期货价格波动对现货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 |
7.3.2 鲜苹果期货价格波动特征 |
7.3.3 期货价格波动和成交量波动之间的影响关系 |
7.3.4 期货价格波动和现货价格波动之间的影响关系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粉红聚端孢引致富士苹果心腐病的侵染特征及致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粉红聚端孢引起的植物病害 |
1.2 苹果霉心病和心腐病 |
1.2.1 苹果霉心病和心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
1.2.2 苹果霉心病和心腐病的病原学研究 |
1.2.3 苹果霉心病和心腐病的侵染循环 |
1.2.4 果实结构对苹果霉心病和心腐病的影响 |
1.2.5 苹果霉心病和心腐病的防治概况 |
1.3 套袋苹果黑点病 |
1.3.1 果实套袋与黑点病发生关系 |
1.3.2 黑点病发生与危害 |
1.3.3 黑点病病原学研究 |
1.3.4 黑点病的发生规律 |
1.3.5 黑点病的防治 |
1.4 真菌毒素与对植物致病作用 |
1.4.1 毒素 |
1.4.2 毒素与植物致病关系 |
1.4.3 毒素在植物致病中的作用机理 |
1.4.4 单端孢烯族毒素 |
1.4.5 单端孢烯族毒素的危害 |
1.4.6 单端孢烯族毒素的合成基因和代谢通路 |
1.4.7 单端孢烯族毒素与真菌致病的关系 |
1.4.8 单端孢菌素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粉红聚端孢的原生质体制备和荧光标记菌株构建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菌株 |
2.2.2 质粒 |
2.2.3 培养基和试剂 |
2.3 方法 |
2.3.1 PEG介导的遗传转化 |
2.3.2 转化子荧光观察 |
2.3.3 转化子PCR检测 |
2.3.4 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分析 |
2.3.5 组织学观察 |
2.3.6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粉红聚端孢的遗传转化、PCR验证和荧光信号观察 |
2.4.2 荧光标记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评价 |
2.4.3 组织学观察 |
2.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粉红聚端孢引起的苹果心腐病侵染特征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 |
3.3 方法 |
3.3.1 离体花器接种 |
3.3.2 田间接种 |
3.3.3 透射电镜观察受侵染的果肉细胞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粉红聚端孢侵染花器组织观察 |
3.4.2 粉红聚端孢侵染花器残体及在萼筒中扩展观察 |
3.4.3 粉红聚端孢侵染花柱及在花柱中扩展 |
3.4.4 粉红聚端孢在苹果萼心间组织中扩展 |
3.4.5 粉红聚端孢侵染苹果心室过程 |
3.4.6 粉红聚端孢在苹果内部通道扩展原因分析 |
3.4.7 粉红聚端孢引起的苹果心腐症状发生于苹果成熟时期 |
3.4.8 粉红聚端孢的侵染时期研究 |
3.4.9 细胞学观察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粉红聚端孢引起的苹果黑点病发生规律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 |
4.3 方法 |
4.3.1 粉红聚端孢孢子悬浮液制备 |
4.3.2 苹果果肉提取液制备 |
4.3.3 离体条件下外源营养、湿度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4.3.4 室内接种观察侵染点 |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4.3.6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
4.3.7 田间接种和荧光观察 |
4.3.8 数据分析 |
4.4 结果 |
4.4.1 外源营养、相对湿度和光照对粉红聚端孢孢子萌发的影响 |
4.4.2 粉红聚端孢在苹果表面上的侵染位点 |
4.4.3 粉红聚端孢在苹果表皮组织内的扩展特点 |
4.4.4 粉红聚端孢在田间的侵染时间和发病情况 |
4.4.5 田间不同生长期果实被侵染后产生的组织学变化 |
4.5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单端孢菌素在粉红聚端孢致病中作用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 |
5.3 方法 |
5.3.1 TrTri5 基因的敲除 |
5.3.2 ΔTrTri5 突变体的互补 |
5.3.3 ΔTrTri5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和对胁迫的反应 |
5.3.4 GC–MS检测腐烂果肉中的有机物 |
5.3.5 真菌培养液中单端孢菌素的测定 |
5.3.6 粉红聚端孢侵染后的腐烂果肉中单端孢菌素含量测定 |
5.3.7 致病力试验 |
5.3.8 单端孢菌素对粉红聚端孢野生型和ΔTrTri5 突变体孢子萌发的影响 |
5.3.9 野生型和ΔTrTri5 突变体培养滤液提取物对粉红聚端孢致病的影响 |
5.3.10 单端孢菌素对野生型和ΔTrTri5 突变体致病的影响 |
5.3.11 单端孢菌素对苹果组织和果肉细胞的影响 |
5.3.12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
5.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苹果果实腐烂组织的单端孢菌素检测 |
5.4.2 粉红聚端孢编码单端孢烯合成酶TrTri5 基因的敲除和互补 |
5.4.3 TrTri5 基因缺失影响粉红聚端孢中单端孢菌素的合成 |
5.4.4 ΔTrTri5 突变体的培养滤液对丝状真菌生长的影响 |
5.4.5 单端孢菌素在腐烂果肉和周围无症状组织中的含量比较 |
5.4.6 ΔTrTri5 突变体的生长表型分析 |
5.4.7 粉红聚端孢TrTri5 基因在侵染苹果果实过程中作用 |
5.4.8 粉红聚端孢TrTri5 基因的表达和定位 |
5.4.9 野生型和ΔTrTri5 突变体培养滤液提取物对粉红聚端孢致病的影响 |
5.4.10 单端孢菌素对粉红聚端孢野生型和ΔTrTri5 突变体生长的影响 |
5.4.11 单端孢菌素能够促进野生型菌株的致病性 |
5.4.12 单端孢菌素能够回复ΔTrTri5 突变体的致病力 |
5.4.13 单端孢菌素对苹果果皮和果肉组织的影响 |
5.5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宁夏引黄灌区富士苹果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苹果套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6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套袋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3.2 套袋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3.3 果实各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3.4 果实品质指标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
3.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苹果外观品质与内在品质综合评价 |
3.6 外观品质与内在品质典型相关分析评价 |
3.7 套袋对果实贮藏性能的影响 |
3.8 套袋对果实农药残留及质量安全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不同摘袋时期对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摘袋时期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2.2 摘袋时期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10)我国套袋果除袋时期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除袋时期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1.1 对单果重的影响 |
1.2 对果面光洁度和着色的影响 |
1.3 对果皮色素含量的影响 |
1.4 对果实硬度的影响 |
2 除袋时期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2.1 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2.2 对果实酸度的影响 |
2.3 对果实总糖含量的影响 |
2.4 对果实维生素C含量、糖酸比的影响 |
3 除袋时期对果实病果率及贮运性的影响 |
4 小结 |
四、摘袋时期对红将军苹果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之策略[J]. 刘伟,于丽娜.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21(07)
- [2]不套袋栽培对苹果果实品质及耐贮性的影响[D]. 岳正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套袋诱发‘瑞雪’苹果果皮褐变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D]. 王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瑞雪’苹果香气物质测定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 冯帅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新疆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研究[D]. 彭晶晶. 塔里木大学, 2019(04)
- [6]中国苹果价格波动研究[D]. 胡炜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7]粉红聚端孢引致富士苹果心腐病的侵染特征及致病机制[D]. 戴蓬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8]宁夏引黄灌区富士苹果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D]. 王军林. 宁夏大学, 2017(02)
- [9]不同摘袋时期对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J]. 王贵平,薛晓敏,王金政. 落叶果树, 2016(06)
- [10]我国套袋果除袋时期的研究现状[J]. 顾琴,贾永华,邓恩征,李晓龙,王春良. 中国果树,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