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应急输水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北明[1](2019)在《拯救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及生态嬗变纪实》文中研究说明引子·源头有人说,一条河就是一部历史,而历史又常被比喻为一面镜子。高天流云,烟波浩渺。当我们乘坐的飞机将抵达目的地时,我们所牵挂的塔里木河才默默地映入了眼帘。此时,大河是宁静的。比之飞机的轰鸣声,比之机翼下钢铁城高耸的烟囱中升腾的白龙,比之田畴村落中的袅袅炊烟,它是凝固的。它凝固的是一段历史的沧桑。
王姝怡[2](2019)在《近30年台特玛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旱区的生态环境演变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干旱区宏观生态环境的监测和分析提供了可能。新疆台特玛湖地区是广义罗布泊的一部分,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巨大,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本文以此为研究区,参考相关文献、下载并分析卫星遥感影像,采用均值法、相关性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对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植被指数、区域植被类型结构、水体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对其影响因素做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882017年,台特玛湖地区年最大植被指数的线性变化趋势为0.009/30a,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NDVI呈微弱上升的趋势,整体而言处于稳定状态。但是,植被覆盖变化具有较为显着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后的植被NDVI波动幅度大于80年代的NDVI;进入21世纪后,年最大NDVI值明显增加,并保持快速持续的增长态势。夏季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且改善区域面积增大,春季和秋季呈下降趋势,植被退化状态显着。基于植被覆盖空间特征来看,研究区整体植被覆盖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台特玛湖西部区域和自然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植被改善区域面积略大于退化区域面积。(2)台特玛湖地区植被类型主要为草地、林地和耕地。草地所占面积一直处于绝对优势,林地次之,耕地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植被类型NDVI整体呈微弱增长趋势变化,其中耕地NDVI上升趋势最显着,林地和草地在时间序列内波动变化。研究区植被类型结构不稳定,变动性较强,构成了台特玛湖地区以荒漠、低覆盖度植被为主导地位的生态环境基本格局,但生态环境总体上向改善的方向发展。(3)19882017年,台特玛湖地区水域面积和分布区域变化剧烈,水域面积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且存在较为显着阶段性特征。以2000年为拐点,20世纪90年代水域面积较小,且变化稳定,2000年后水域面积出现明显的扩张和迁移。从空间变化特征看,水体分布由康拉克湿地西部以及台特玛湖泊局部地区扩展到博斯坦区域,2010年前后,水域主要分布于康拉克湖泊群和国道218两侧,近年来湖区逐渐缩小,有少量水分布于博斯坦地区。(4)台特玛湖地区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和年空气相对湿度均呈上升态势,而年均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且季节性差异较大,雨热同期现象较为明显,气候向暖湿化方向发展。通过对各气象要素与植被指数、水体面积的定量分析,发现光照和空气相对湿度是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其中受秋季空气相对湿度影响更为显着,其贡献率为17.2%,春季日照时数的贡献率为16.4%,且植被对自然要素的响应具有“实时”和“滞后”的双重效应,滞后期为一个季节尺度。水域面积的变动主要受春季降水量和年均日照时数的影响,其贡献率分别为29.7%和16.3%。草地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变动较大,林地和耕地则受生态输水工程的影响显着,耕地植被指数的显着增长还与灌溉和管理密切相关。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2000年后塔里木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输水工程,有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在研究的时间序列内,台特玛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21世纪后,人类活动的正面效应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态监管,促进当地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李卫红,吾买尔江·吾布力,马玉其,何宇,王军政,朱成刚[3](2019)在《基于河—湖—库水系连通的孔雀河生态输水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新疆孔雀河流域水系分布和工程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河—湖—库水系连通的孔雀河流域抢救胡杨林生态系统的输水方案,并对输水水源、输水路线、输水水量以及输水最佳时间进行了探讨。提出采取跨流域河—河、河—湖、河—库水系连通的方式,提升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当博斯腾湖水位在1 046.5 m以上时,可以从博斯腾湖调水,分西线和东线两条路线,分别向孔雀河中游和下游输生态水,输水量在(0.5~1.0)×108 m3;而当博斯腾湖处于低水位运行时,建议从塔里木河调水",引塔济孔",由中线和南线两条路线分别向孔雀河中下游和下游输生态水,输水量在1.0×108m3左右;输水时间以8月底—9月为宜,在输水过程中,需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扩大输水的生态效益。
郭梦京[4](2015)在《干旱区典型内陆湖泊水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湖泊是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区,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典型地区。内陆湖泊作为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对干旱区生态与环境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博斯腾湖地处干旱区,曾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博斯腾湖出现了湖面萎缩、水量减少、水体污染、水质咸化的现象,导致其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恶化。本文从水文生态的角度出发,利用近50年博斯腾湖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近期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相关理论,借助GIS空间分析、小波分析、水量平衡模型、气候弹性模型等工具,对博斯腾湖的水文—气候变化特征、水环境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湖泊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已由淡水湖演化成了微咸水湖。1958年以前湖水矿化度仅为0.39 g/L,属于淡水湖,1975年矿化度为1.44 g/L,1987年达到最高值1.87 g/L,目前矿化度为1.55 g/L。矿化度空间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矿化度最高值出现在湖区西北部,最低值在西南部。(2)博斯腾湖的水量收支主要是由开都河来水、孔雀河出流以及湖面蒸发决定的。其中开都河来水占总入湖水量的93%,而降水补给量仅占很小一部分,比例约为3%;孔雀河出湖水量和湖面蒸发消耗量分别占总出湖水量的57%和43%。(3)近50多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波动较大。1958~1987年期间水位下降了3.61m;1988~2002年上升了 4.6m;2003~2012年又下降了近4.0m。水位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通过Mann-Kendall检验,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水位下降趋势显着。(4)1958~1987年期间博斯腾湖水位下降主要是由于蒸发损失过大造成的,人为增加了出湖水量只是进一步加剧水位下降的速度;1988~2002年期间水位上升主要是由于蒸发损失的减少以及入湖水量的增加;2003~2012年期间水位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加之孔雀河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使得出湖水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导致博斯腾湖水位急剧下降。(5)目前博斯腾湖水质类别为Ⅳ类水标准,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其营养状态等级为均中营养,影响营养状态的主要因子是总氮,整个大湖区平均浓度为0.91 mg/L。(6)博斯腾湖水质咸化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区域气候条件的变化共同导致的。1958~1987年矿化度上升主要是由于60年代后焉耆盆地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洗盐和改土治碱使进入博斯腾湖的高盐农田水量增加,开都河来水量减少导致入湖淡水量减少,同时人为加大了出湖水量,从而导致了湖水矿化度的升高。1988~2003年矿化度下降主要是由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的上升使得降水及冰川融水增加,大量淡水进入博斯腾湖,湖水得以稀释,使得湖水矿化度下降。2004~2012年矿化度再次升高主要是由于冰川经过前期的消融后,冰川向更高处消退,冰川总量减少,使得入湖水量也随之减少,加之向塔里木河进行生态输水,从而导致博斯腾湖矿化度再次上升。(7)博斯腾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保持在中等水平,1993~2012年水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指数呈现波动式递减趋势。通过以上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博斯腾湖水体污染治理及污染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对博斯腾湖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叶茂,徐海量,任铭[5](2012)在《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合理时间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塔里木河下游8次生态输水资料和植被调查,从输水时间与天然植被落种时间的生态默契角度,分析了8次输水时间、水量以及博斯腾湖与塔里木河来水的规律,并根据塔里木河下游32种植物的落种时间,分别从不同乔、灌、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的落种与河道过水时间的相关性,对目前输水时间的合理性进行了评判,从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生态恢复的角度,提出了塔里木河下游最适宜的输水时间。结果显示:①由于调水沿途损耗较大,目前输水正以博斯腾湖调水向依靠塔里木河来水转变,因此,塔里木河有没有水向下游输送是生态输水的先决条件;②前8次输水过程中,过水时间主要集中在4-6月和8-10月两个时间段,这是由于博斯腾湖水量49.73%在4-6月;而塔里木河水量82.33%集中在8-10月;③从8次输水看,由于没有考虑到天然植被的落种更新问题,因此,河道过水时间与天然植被的相关性偏低,塔里木河来水的输水时间较博斯腾湖更为合理;④从下游乔、灌、草落种时间看,最适宜的输水时间是7-9月;从塔里木河给水时间的可行性看,每年最佳的给水时间是8月中旬到9月底。
森盖,那音太[6](2012)在《新疆塔河生态应急输水生态修复保障措施初探》文中指出本文对塔里木河下游的六次应急输水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塔里木河应急输水后,在通过一些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塔河应急输水保障措施。
叶朝霞,陈亚宁,张霞,毛晓辉,罗江燕[7](2009)在《塔里木河断流与未来水文情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灰色拓扑模型对塔里木河三源流及干流径流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五年内阿克苏河与和田河径流量不具有明显上升趋势,而叶尔羌河径流量在未来五年内则出现下降趋势,这种情况将加剧干流断流的现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还对博斯腾湖大山口站径流变化趋势和车尔臣河水系对台特玛湖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了向塔里木河输水的可持续性问题。
石丽[8](2009)在《博斯腾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博湖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博湖向下游生态输水对博湖自身生态环境的影响。参考国内外指标的分级标准和博湖自身发展状况,划分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建立适合博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和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出博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博湖生态旅游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期准备阶段向中期准备阶段过渡阶段。博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环境资源方面优势相当明显,而景区微观经营主体经营上的低效率问题严重,博湖生态旅游发展在生态旅游效益方面得分较低。根据分析评价结果指出博湖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石瑞花[9](2009)在《开—孔河流域天然植被与地下水及土壤盐分关系》文中认为以开都河(焉耆盆地)-孔雀河流域天然植被分布区为研究对象,以2007、2008年植被、土壤盐分、地下水埋深及矿化度的现地调查数据及2007年生长季ALOS遥感数据为信息源,以植被数量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为理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地统计分析、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不同水、盐条件与天然植被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开都河河畔地下水矿化度0.62g/l左右,地下水埋深0.5~2.4m时,乔、灌、草植被生长良好。土壤含盐量0.46g/kg~1.59g/kg,乔木和草本植被随土壤含盐量增加,盖度呈减小趋势。焉耆盆地荒漠区西、北西区土壤含盐量均小于3g/kg。在此范围内随土壤盐分增加,植被盖度呈增加趋势。南区土壤含盐量6g/kg~10g/kg,随土壤含盐量增加,植被盖度降低,植被种类明显减少。对焉耆盆地水盐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河畔区、焉耆盆地荒漠区、博斯腾湖湖畔区三区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具有中强度变异性,地下水矿化度具有弱空间相关性。三区土壤含盐量均呈正态分布,土壤盐分决定系数均在0.7以上,其变异曲线分别符合指数、高斯、球形模型,拟合效果均极显着。博斯腾湖湖畔区,随离湖距离增加,土壤含盐量增加,以红柳为主的灌木层植被及草本植被盖度逐渐减小。地下水矿化度<0.6g/l,灌、草植被生长良好;地下水矿化度3~5g/l时,红柳及盐漠植被生长良好;地下水矿化度5~10g/l时,以生长耐盐碱植被为主,群落盖度在20%左右;地下水矿化度达到10g/l以上时,植被稀疏,盖度逐渐减小。植被盖度、多度与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和土壤盐分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开都河流域植被指数(NDVI)与水、盐关系的分析表明:随地下水埋深增加,流域草本、农田、盐碱地植被NDVI下降。地下水埋深1~2m、矿化度<1.1g/l为草本和农田的适宜生长范围:地下水埋深3~4m、矿化度<3g/l为林地植被适宜生长范围。土壤含盐量<3g/kg,各种植被生长较好(盐碱地植被除外);土壤含盐量>3g/kg,地表仅有少数耐盐碱植被或几乎无植被覆盖。对孔雀河流域不同断面、不同离河距离地下水及土壤盐分条件与天然植被多样性关系分析表明:地下水埋深<3.6m、土壤PH值<8.56是适合当地天然植被生长的两个临界指标;沿孔雀河纵向和横向,土壤盐分含量均>20g/kg,属重度盐渍化土,植物多样性总体较低。对孔雀河流域水盐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孔雀河流域地下水矿化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地下水埋深及土壤盐分服从正态分布,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土壤盐分变异曲线均符合指数模型,其决定系数(R2)均在0.88以上,拟合效果均极显着。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空间相关性较弱,地下水矿化度属于中等空间相关性。
王顺德,王进,张洪,魏琳,毛炜峄,张建岗,王福勇,沈永平[10](2008)在《塔里木河流域2003年“四源一干”河川径流及输水运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塔里木河流域概况塔里木河是环塔里木盆地的9大水系144条河流的总称(图1),流域总面积1.02×106km2,其中国内面积0.996×106km2。由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孔雀河四条源流和塔里木河干流组成四源一干,四条源流流域面积347263km2。从叶尔羌河源头到台特玛湖塔里木河全长2437km,从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三河汇合的肖夹克至
二、新疆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应急输水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应急输水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拯救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及生态嬗变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源头 |
从“应急工程”到输水常态化 |
“逆水行舟”——依法治河 |
“新疆精神”与“柯柯牙精神” |
“惠民工程”正赢得民心 |
尾声·尾闾 |
(2)近30年台特玛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进展 |
1.2.2 植被覆盖驱动力研究进展 |
1.2.3 湖泊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
1.2.4 台特玛湖地区的生态环境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环境概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特征 |
2.1.4 水文特征 |
2.1.5 植被特征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1.1 遥感影像数据 |
3.1.2 植被类型数据 |
3.1.3 气象数据 |
3.2 数据处理 |
3.2.1 遥感影像处理 |
3.2.2 生态环境数据提取 |
(1)植被NDVI数据 |
(2)植被类型数据 |
(3)水域面积数据 |
3.3 数据分析方法 |
3.3.1 Slope趋势分析法 |
3.3.2 相关分析法 |
3.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
4 台特玛湖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特征 |
4.1 台特玛湖地区植被NDVI变化特征 |
4.1.1 NDVI时间变化特征 |
4.1.2 NDVI空间变化特征 |
4.1.3 NDVI空间变化趋势 |
4.1.4 NDVI季节变化趋势 |
4.2 台特玛湖地区植被类型变化特征 |
4.2.1 区域植被类型结构变化 |
4.2.2 区域植被类型NDVI变化特征 |
4.3 台特玛湖地区水域面积变化特征 |
4.3.1 水域面积时间变化特征 |
4.3.2 水域面积空间变化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台特玛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因素 |
5.1 自然因素分析 |
5.1.1 气温变化 |
5.1.2 降水量变化 |
5.1.3 日照时数变化 |
5.1.4 空气相对湿度变化 |
5.2 生态环境演变自然因素的定量分析 |
5.2.1 基于自然因素的相关分析 |
5.2.2 基于自然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5.3 人文因素分析 |
5.3.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5.3.2 生态输水政策 |
5.4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不足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一)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二) |
(3)基于河—湖—库水系连通的孔雀河生态输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资料 |
1.2 孔雀河生态输水方案设计 |
2 结果分析 |
2.1 博斯腾湖调生态水的可行性分析 |
2.2 向孔雀河生态输水的可行性分析 |
2.3 生态输水量、线路及时间的选择 |
2.3.1 调博斯腾湖水济孔雀河 |
2.3.2 调塔里木河水济孔雀河 |
2.3.3 输水量与输水时间 |
3 提高生态输水效益的建议 |
3.1 加快实施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 提升水资源对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
3.2 河道疏浚, 提高输水效率 |
3.3 建设生态引水的通道与闸口, 提高输水效益 |
(4)干旱区典型内陆湖泊水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全球气候变化与干旱问题 |
1.1.2 干旱区水资源问题 |
1.1.3 干旱区湖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全球变暖与区域气候变化 |
1.2.2 气候变化与水资源 |
1.2.3 湖泊环境变化 |
1.2.4 湖泊环境影响与生态环境评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干旱区内陆湖泊概述 |
2.1 中国干旱区内陆湖泊分布 |
2.2 干旱区内陆湖泊类型 |
2.3 干旱区内陆湖泊的特征 |
2.3.1 干旱区内陆湖泊水系的独特性 |
2.3.2 干旱区内陆湖泊水化学特征 |
2.4 内陆湖泊在干旱区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2.4.1 提供丰富生物量 |
2.4.2 调节区域气候 |
2.4.3 调蓄和供水功能 |
2.4.4 净化污染物 |
2.4.5 维持生物多样性 |
3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演变 |
3.1 博斯腾湖自然地理特征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特征 |
3.1.4 河流与湖泊 |
3.1.5 土壤及植被 |
3.2 博斯腾湖水文生态演变 |
3.2.1 水循环过程 |
3.2.2 水动力特性 |
3.2.3 水位与水量变化 |
3.2.4 水化学过程 |
3.2.5 生物及湿地 |
3.3 博斯腾湖生态与环境问题 |
3.3.1 湖泊萎缩、水量减少 |
3.3.2 水环境污染问题 |
3.3.3 水位控制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博斯腾湖水文-气候因子变化特征研究 |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数据来源 |
4.2 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 |
4.2.1 气温变化特征与趋势 |
4.2.2 降水变化特征与趋势 |
4.2.3 蒸发变化特征与趋势 |
4.3 径流变化特征与趋势 |
4.3.1 入湖径流变化特征与趋势 |
4.3.2 出湖径流变化特征与趋势 |
4.4 水位变化特征与趋势 |
4.4.1 水位变化特征 |
4.4.2 水位变化趋势 |
4.5 本章小结 |
5 气候变化对博斯腾湖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数据来源 |
5.2 博斯腾湖气象干旱变化过程 |
5.2.1 气象干旱等级划分 |
5.2.2 不同时间尺度SPI指数特征 |
5.2.3 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出现的频次分析 |
5.3 博斯腾湖近55年水量平衡分析 |
5.3.1 水量平衡要素定量分析 |
5.3.2 水量平衡计算分析 |
5.3.3 水量平衡误差分析 |
5.4 气候变化对博斯腾湖入湖径流的影响 |
5.4.1 开都河水文要素的长期变化 |
5.4.2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入湖径流影响 |
5.4.3 气候弹性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
5.5 近55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原因 |
5.5.1 博斯腾湖水位与水文气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5.5.2 不同时段水位变化的原因分析 |
5.6 博斯腾湖未来水位预测 |
5.7 本章小结 |
6 博斯腾湖水环境变化及评估 |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6.1.1 研究方法 |
6.1.2 数据来源 |
6.2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6.2.1 水功能区划 |
6.2.2 水质评价 |
6.2.3 富营养化评价 |
6.3 水质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
6.3.1 水质变化趋势 |
6.3.2 富营养化状态变化趋势 |
6.3.3 水质变化成因分析 |
6.4 水体咸化过程及成因分析 |
6.4.1 矿化度的时间及空间变化 |
6.4.2 水质咸化成因分析 |
6.5 博斯腾湖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
6.5.1 评估指标的选取 |
6.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5.3 评估结果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合理时间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 |
2.1 生态输水的过水时间 |
2.2 生态输水的水资源状况 |
3 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的落种时间 |
4 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时间与植物落种时间的评判 |
5 结论与讨论 |
(6)新疆塔河生态应急输水生态修复保障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历次塔河应急输水情况 |
2 应急输水后存在的问题 |
3 应急输水生态修复保障措施 |
3.1 工程措施 |
3.2 管理措施 |
4 结语 |
(7)塔里木河断流与未来水文情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现状 |
1.2 数据来源 |
1.3 研究方法 |
1.3.1 径流趋势检验 |
1.3.2 灰色拓扑模型模拟预测 |
(1) GM (1, 1) 模型的建立 |
(2) 灰色新陈代谢GM (1, 1) 模型[14] |
(3) 灰色拓扑预测[12, 15-16]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塔里木河三源流径流趋势 |
2.1.1 径流年际变化 |
2.1.2 径流趋势分析 |
2.2 塔里木河干流径流趋势分析与预测 |
2.3 塔里木河下游输水的可持续性 |
2.3.1 未来源流区来水量减少将导致下游断流日趋严重 |
2.3.2 博斯腾湖调水的风险性极高 |
2.3.3 车尔臣河水量难以改善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格局 |
3 结 语 |
(8)博斯腾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区的选定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意义 |
1.4 概念 |
1.4.1 关于生态旅游 |
1.4.2 关于生态旅游评价 |
1.5 研究进展 |
1.5.1 关于博斯腾湖 |
1.5.2 关于生态旅游 |
1.5.3 关于生态旅游评价研究 |
1.6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
1.6.1 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 |
1.6.2 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水文气候条件 |
2.1.3 生物资源概况 |
2.1.4 社会经济状况 |
2.1.4.1 博斯腾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2.1.4.2 博斯腾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2.2 博斯腾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
2.3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
第三章 生态输水对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
3.1 博湖水位水面积变化分析 |
3.1.1 博湖水面积变化情况 |
3.1.2 开都河与博湖水位及面积变化的关系 |
3.2 历次博斯腾湖向下游生态输水的过程 |
3.3 博湖持续性向塔河下游生态输水风险性分析 |
第四章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 |
4.1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 |
4.2 指标及指标体系的概念与作用 |
4.4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4.5 构建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
4.6 指标权重确定 |
4.7 指标的标准化 |
4.8 多层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 |
第五章 博斯腾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 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4 指标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
5.5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标准 |
5.6 评估结果汇总 |
5.7 计算评估得分 |
5.8 评估结果分析 |
5.9 博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9.1 加强博湖流域管理和法规建设 |
5.9.2 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
5.9.3 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提高品牌知名度 |
5.9.4 保护好博湖自然人文环境 |
5.9.5 加强科学研究,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
5.9.6 因地制宜发扬景区特色 |
第六章 结论及不足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附录 |
致谢 |
(9)开—孔河流域天然植被与地下水及土壤盐分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土资源、植被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1.3 开-孔河流域相关研究进展 |
1.4 研究理论基础 |
1.5 研究目标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7 拟解决的关键 |
1.8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土壤类型 |
2.3 气象水文 |
2.4 植被类型 |
2.5 社会经济概况 |
第三章 数据收集和处理 |
3.1 地面调查 |
3.2 遥感数据选取 |
3.3 使用的遥感软件 |
3.4 遥感数据预处理 |
3.5 研究区主要地类划分 |
3.6 遥感图像解译及精度检验 |
第四章 开都河流域不同水盐条件与天然植被关系 |
4.1 研究方法 |
4.2 河畔区水盐与植被变化规律分析 |
4.3 荒漠区水盐与植被变化规律分析 |
4.4 湖畔区水盐与植被变化规律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孔雀河流域不同水盐条件与天然植被关系 |
5.1 研究方法 |
5.2 研究区天然植被种类及植被特征 |
5.3 植被多样性与地下水埋深关系 |
5.4 植被多样性与土壤盐分关系 |
5.5 植被多样性与土壤PH关系 |
5.6 植被种类、长势与水盐关系 |
5.7 小结 |
第六章 开-孔河流域水盐变化的地统计学分析 |
6.1 数据采集 |
6.2 开都河流域地下水埋深、矿化度空间变异分析 |
6.3 开都河流域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分析 |
6.4 孔雀河流域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分析 |
第七章 基于ALOS数据的开都河流域植被遥感分析 |
7.1 植被指数求算 |
7.2 研究方法 |
7.3 开都河流域主要植被类型NDVI与地下水埋深关系 |
7.4 开都河流域主要植被类型NDVI与地下水矿化度关系 |
7.5 开都河流域主要植被类型NDVI与土壤盐分关系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开都河流域不同水盐条件与天然植被关系 |
8.2 孔雀河流域不同水盐条件与天然植被关系 |
8.3 开-孔河流域水盐变化的地统计学分析 |
8.4 基于ALOS数据的开都河流域植被遥感分析 |
8.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新疆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应急输水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拯救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及生态嬗变纪实[J]. 赵北明. 西部, 2019(05)
- [2]近30年台特玛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姝怡.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基于河—湖—库水系连通的孔雀河生态输水分析[J]. 李卫红,吾买尔江·吾布力,马玉其,何宇,王军政,朱成刚.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01)
- [4]干旱区典型内陆湖泊水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D]. 郭梦京. 西安理工大学, 2015(02)
- [5]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合理时间初探[J]. 叶茂,徐海量,任铭. 干旱区研究, 2012(05)
- [6]新疆塔河生态应急输水生态修复保障措施初探[J]. 森盖,那音太. 中国西部科技, 2012(05)
- [7]塔里木河断流与未来水文情势分析[J]. 叶朝霞,陈亚宁,张霞,毛晓辉,罗江燕. 干旱区地理, 2009(06)
- [8]博斯腾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D]. 石丽. 新疆大学, 2009(01)
- [9]开—孔河流域天然植被与地下水及土壤盐分关系[D]. 石瑞花. 新疆农业大学, 2009(11)
- [10]塔里木河流域2003年“四源一干”河川径流及输水运行分析[A]. 王顺德,王进,张洪,魏琳,毛炜峄,张建岗,王福勇,沈永平.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