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抗生素治疗早期梅毒122例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孙翠群,于广钊,袁少康[1](2017)在《头孢地嗪钠治疗62例早期梅毒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头孢地嗪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115例早期梅毒的患者,根据青霉素皮试是否过敏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患者青霉素皮试阳性且头孢地嗪钠皮试阴性,采用头孢地嗪钠治疗;对照组患者青霉素皮试阴性,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皮疹均在治疗后半个月消退。观察组患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1年内阴转48例,2年内阴转14例,痊愈率为96.8%,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RPR滴度1年内血清学阴转30例,2年阴转23例,痊愈率为98.1%,总有效率为100.0%。两组患者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2例在臀部深部肌内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经毛巾热敷后逐步缓解,不影响临床治疗。结论头孢地嗪钠治疗早期梅毒安全有效,可以推广用于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治疗。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郑瑞,白莉[3](2000)在《两种抗生素治疗早期梅毒122例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对比观察头孢三嗪和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效果。方法 12 2例早期梅毒病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的病期 ,年龄 ,性别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着性差异。A组给予苄星青霉素 2 40万U ,每周 1次 ,3周为 1疗程 ;B组给予头孢三嗪1.0 g ,每日 1次 ,15d为 1疗程。为预防吉海氏反应于治疗开始时加服泼尼松片 4mg ,每日 4次共 4d。结果 每月复查血清RPR滴度来评估治疗效果 ,A、B两组治疗后结果经统计学分析 ,χ2 =0 .72 ,P >0 .0 5 ,二者疗效无显着性差异。结沦 头孢三嗪是治疗早期梅毒的有效药物 ,见效快 ,疗效可靠
朱健[4](2021)在《78例神经梅毒患者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收集确诊为神经梅毒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等,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及随访跟踪,发现诊疗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能够提高确诊率、治愈率、减少误诊漏诊率的建议和措施。以进一步加强预防、监控和治疗。方法:通过住院病历信息系统、病案室中数字化病案检索系统及东华电子病历归档管理系统,筛选出在本医院皮肤科及神经内科确诊为神经梅毒的住院患者,住院时间时间分布在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部分患者有2-3次住院经历,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神经梅毒患者78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28例,男:女约为1.8:1,年龄(53.28±12.88)岁,接受较高教育水平的患者54例(69.3%),大约有80.7%的患者自述有较为固定的性伴侣。78例患者当中有36例(46.2%)既往曾接受正规的驱梅治疗,有42例(53.8%)未接受治疗或未正规治疗。入组患者从确诊梅毒到确诊神经梅毒或出现精神症状到确诊神经梅毒的时间平均为7个月(最长为30年),其中有43例(55.1%)是因为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后确诊为神经梅毒的。影像学特征,6例提示脑白质脱髓鞘改变,15例提示脑萎缩或脑梗塞改变,6例提示脑部各区有异常信号,大部分患者未完成脑部MRI检查。入组的患者当中无神经症状的有32例,46例伴有神经症状。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较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细胞数高,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较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蛋白、IGG、IGA、IGM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组中,治疗前后的脑脊液有核细胞数、IGG、IGA、IGM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脊液蛋白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组中,治疗前后的脑脊液有核细胞数、IGM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脊液蛋白、IGG及IGA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神经症状患者确诊神经梅毒时,血清TRUST滴度为1:1至1:128,中位数为1:16,脑脊液TRUST滴度为阴性至1:32,中位数为1:2。无神经症状患者确诊神经梅毒时,血清TRUST滴度为1:2至1:64,中位数为1:32,脑脊液TRUST滴度为阴性至1:8,中位数为1:2。18例有神经症状患者治疗后,其血清TRUST滴度有13例转阴或下降,4例无明显变化,其中1例血清TRUST滴度上升,但其脑脊液TRUST滴度转阴,且后续复查血TRUST滴度降低;其脑脊液TRUST滴度有14例转阴,2例降低,2例无变化。15例无神经症状患者治疗后,有14例血清及脑脊液TRUST滴度转阴或降低,有一例患者,共经三次正规驱梅治疗,其血清TRUST滴度长期维持在1:16;脑脊液TRUST滴度在第二次治疗后由1:2转阴,我们仍为其进行了第三次治疗。结论:神经梅毒在我国逐年增加。多数神经梅毒梅毒患者发病前未接受过正规治疗或梅毒治疗失败。神经梅毒发病年龄以中年为主,类型以无症状神经梅毒和麻痹性痴呆为主。脑脊液中的TRUST、白蛋白、白细胞、免疫球蛋白TPPA、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系统症状可以作为神经梅毒的诊断依据,以上除TPPA外均可用于神经梅毒愈后的判断。若梅毒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或治疗失败,应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对于不明显原因出现神经神经症状的中青年应及时排查梅毒和神经梅毒。早期诊断正规治疗有利于神经梅毒的临床和实验室治愈。
李天智[5](2020)在《扩大标准供体肾移植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肾移植扩大标准供体与标准供体之间的差异及肾移植受者术后器官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提高扩大标准供体利用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9年2月1日内蒙古包钢医院泌尿外科的122例肾移植供体及其相对应的受体临床资料。供体按照Nyberg评分分为扩大标准供体肾脏组与标准供体肾脏组两组,先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再以肾移植受体术后DGF(Delayed Graft Function,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为因变量,供体相关临床资料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受体肾移植术后1年的肌酐水平为因变量,供体相关临床资料为自变量,确定其危险因素。经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扩大标准供体组nyberg评分(21.02±5.26)显着高于标准供体组(13.26±4.68)(P=0.000);2、扩大标准供体组供体年龄(50.89±13.16)高于标准供体组(42.76±9.88)岁(P=0.000);3、扩大标准供体组供体高血压(57.9%)、供体糖尿病(7.3%)比例显着高于标准供体组(比例分别为16.7%;0.00%)(P=0.000;P=0.012);4、供体来源中扩大标准供体组亲属供体比例(10.5%)显着低于标准供体组(33.3%)(P=0.001);5、扩大标准供体组中死亡原因为脑血管意外的比例(52.6%)高于标准供体组(22.6%)(P=0.001);6、在两组相对应的受体中,扩大标准供体受体组的各时间点的肌酐(7日345.97±47.03μmol/L);(1 个月 179.45±24.37μmol/L);(3 个月145.73±24.18μmol/L);(6 个月 133.57±10.57μmol/L);(1 年的肌酐136.86±17.45μmol/L)明显高于标准供体对应受体组(分别为206.58±22.85μmol/L;137.3 1±9.71μmol/L;116.25±9.73μmol/L;107.86±9.85μmol/L;105.70±10.15μmol/L)(P=0.001);7、扩大标准供体受体组7日估算GFR(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肾小球滤过率)、1个月、3个月、6个月及 1 年估算 GFR(51.66±6.63 ml/min*1.73m2;69.33±6.27 ml/min*1.73m2;70.49±6.93 ml/min*1.73m2;77.06±4.54 ml/min*1.73m2;78.74±6.22 ml/min*1.73m2)水平明显低于标准供体受体组(分别为77.81±7.90 ml/min*1.73m2;84.06±5.50ml/min*1.73m2;86.51±3.62ml/min*1.73m2;92.75±3.43 ml/min*1.73m2;94.05±3.47 ml/min*1.73m2),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 0.006、0.039、0.027、0.008、0.026)。7、两组供体对应受体之间的7日、1、3、6、12个月尿量无明显差异(P>0.05);8、扩大标准供体受体组DGF发生率(47.4%)明显高于标准供体对应受体组(21.4%)(P=0.004);9、两组供受者匹配的HLA配型错配数无显着性差异(扩大标准供体组错配4.05±1.01个、标准供体组3.57±1.33个,P=0.051);10、扩大标准供体组热缺血时间(11.50±5.73min)明显长于标准供体组(8.89±6.26min)(P=0.031)。11、两组间冷缺血时间无显着差异(扩大标准供体组为619.86±326.62min、标准供体组为597.96±398.50min)(P=0.767);12、扩大标准供体组供体BMI(24.08±3.36)与标准供体组(24.30±3.61)无显着性差异(P=0.757);13、死亡供体捐献中,低温机械灌注组(25.9%)与单纯冷保存组(36.5%)DGF发生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329),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供体高龄、冷缺血时间长、供体估算GFR低、是肾移植受体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β=0.183,P=0.041;β=0.005,P=0.013;β=-0.020,P=0.015);1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Nyberg 评分是DGF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β=0.183,P=0.048)。16、总体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7%/94.2%,两组1年人、肾存活率比较,患者存活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408),移植肾存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8<0.05)。17、对1年受者肌酐数值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供者年龄、供体获取前肌酐值、供体Nyberg评分是受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β=1.292,P=0.022;β=0.316,P=0.023;β=2.655,P=0.002)。结论:1、经Nyberg评分后的扩大标准供体与标准供体肾功能存在差异;该评分系统有助于预测患者肾移植的效果。2、供体年龄及获取前血肌酐水平对肾移植受者DGF发生率及受者1年血肌酐水平均有影响。3、扩大标准供体与标准供体相比患者一年存活率无差别,移植肾存活率相对低。4、扩大标准供体与标准供体受者血清肌酐和eGFR在一年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均会趋于正常。扩大标准供体受者血清肌酐和eGFR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扩大标准供体可作为增加供体来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万聪翀[6](2018)在《特殊的神经梅毒:梅毒性脊髓病变的临床特征与诊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一类特殊的神经梅毒,梅毒性脊髓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对国内外文献中公开发表的梅毒性脊髓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病例报告形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56篇文献共63例患者(21例脊髓脊膜血管梅毒、33例脊髓痨、9例脊髓树胶样肿),其临床特征包括:(1)男性多见;以中老年为主;(2)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进行性发展;(3)首发症状以下肢麻木、乏力多见;(4)血清梅毒学检查结果都为阳性;(5)脑脊液特点为细胞数和蛋白含量绝大多数均增加,脑脊液梅毒学检查结果不全为阳性;(6)多有影像学改变;(7)确诊较困难;(8)驱梅治疗近期症状可有不同程度改善,远期预后缺乏证据。结论:临床表现结合血清和脑脊液梅毒相关抗体检测,脑脊液生化和细胞学检查是确诊梅毒性脊髓病变的重要指标,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使梅毒性脊髓病变有较好的结局。
邢伯威[7](2018)在《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及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一: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对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研究二:通过回顾性研究对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一:通过检索Pubmed、The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英文数据库,CNKI、VIP、WanFang Data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以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2月。检索内容为采用承气汤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RCT研究。通过筛选将符合要求的研究数据进行提取,包括肠梗阻患者的基线信息、干预措施、研究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及结果数据进行提取。然后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版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13软件及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二:回顾性调查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入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的肠梗阻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初步筛选出院诊断包含“肠梗阻”的病例,经过再次查阅完整病例,将确诊为“肠梗阻”且为第一诊断的患者纳入本研究。(1)对全部患者就诊期间的一般信息、理化检查结果、治疗经过、病情转归进行整理、总结,并建立统计表格,进行数据分析,并单独对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患者进行相同的信息整理与数据分析。(2)将每1住院病例作为随访单位(住院结局为死亡患者除外),以每次治疗出院后4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等为间隔时间进行随访(部分患者依门诊复诊时间进行),截止日期2017年12月31日。记录复发时间、复发后治疗经过、治疗转归等信息。(3)根据所获得的住院转归与随访信息对患者进行死亡危险因素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并根据中药使用情况,对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的全部患者及接受行气通腑中药灌肠治疗的患者单独行死亡危险因素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4)根据是否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及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未使用中药组、中药灌肠组、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组、中药灌肠+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组,对肠梗阻患者的短期疗效与复发情况进行分组比对。结果研究一:常规西医治疗相比,承气辈方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肠梗阻有效率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能明显改善肠梗阻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OR=5.285,95%CI(4.027,6.937),P=0.000];自主排气时间[SMD=-2.022,95%CI(-2.695,-1.350),P=0.000];自主排便时间;[SMD=-2.329,95%CI(-3.030,-1.628),P=0.000];肠鸣音恢复时间[SMD=-2.438,95%CI(-3.218,-1.659),P=0.000];腹痛、腹胀缓解时间[SMD=-1.911,95%CI(-2.521,-1.301),P=0.000];恶心、呕吐缓解时间[SMD=-2.016,95%CI(-2.362,-1.671),P=0.000];气液平消失时间[SMD=-3.608,95%CI(-6.476,-0.740),P=0.014];总住院时间[SMD=-1.420,95%CI(-1.715,-1.125),P=0.000]。研究二:(1)共随访180例,其中成功随访159例,脱落21例,成功随访的159例中,147例为非手术治疗病例,12例为手术治疗病例。共复发50例(31.45%)(非手术治疗患者复发47例,手术治疗患者3例);未复发76例(47.80%),死亡(是否复发及死因均不明)33例(20.75%)。50例中47例入院治疗,除1例随访时正在住院治疗,41例行非手术治疗,38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随访时已好转出院并死亡,死因不明)3例死亡;5例行手术治疗,治愈或好转出院,出院后均未复发。未住院治疗的3例患者随访时症状均已消失且未复发。随访时间4天-41月(均数[标准差]16.06[12.09]月,中位数13.97月)。除1例复发时间未明确,其余49例复发时间4天-21月(均数[标准差]4.38[4.73]月,中位数3月)。44例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均未复发。5例复发后入院行手术治疗,均有效,出院后均未复发,该5例患者均为初次复发患者,且既往均未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及具体治疗经过不详。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患者随访132例,成功随访117例,脱落15例。成功随访的117例中,共复发40例(34.19%),未复发55例(47.01%),死亡(是否复发及死因均不明确)22例(18.80%)。随访时间4天-40月(均数[标准差]14.31[11.19]月,中位数13月)。复发时间4天-21月(均数[标准差]4.52[5.08]月,中位数3月)。40例中37例入院治疗,32例行非手术治疗,30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随访时已好转出院并死亡,死因不明)2例死亡;5例行手术治疗治愈或好转出院,出院后均未复发。未住院治疗的3例患者随访时症状均已消失且未复发。(2)全部195例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营养风险评分、恶性肿瘤并转移;128例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未找到;109接受行气通腑中药灌肠治疗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恶性肿瘤并转移。(3)全部126例随访病例的复发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95例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病例的复发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82例接受行气通腑中药灌肠治疗病例的复发独立危险因素未找到。(4)短期疗效:中药灌肠+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组与未使用中药组总有效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发情况:各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研究一:承气辈方剂能有效治疗肠梗阻,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受纳入研究的数量与质量限制,上述结论有待更多高质量对照研究予以进一步验证。研究二:(1)肠梗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营养风险评分”与“恶性肿瘤并转移”;肠梗阻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但受制于样本量,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扩充样本量,以求获得更全面、可靠数据。(2)行气通腑中药可有效治疗肠梗阻,中药灌肠+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疗效优于未使用中药,但各给药方式间无显着差异;未使用中药与各种给药途径予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复发率无显着差异,其远期疗效有待更完善的前瞻性研究及高质量的回顾性研究揭示。
任荣鑫,李军,郑和义[8](2015)在《梅毒血清固定的治疗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多数梅毒患者经过规范驱梅治疗后,梅毒血清反应素滴度可转阴。但仍有部分患者梅毒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不能转阴且下降到某水平后不再改变,即梅毒血清固定。临床工作中,梅毒血清固定的治疗非常棘手,且其发病机制不明,多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有关,涉及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调节性T细胞表达异常、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失衡及NK细胞活性下降等诸多因素。文中总结回顾国内外青霉素类、非青霉素类等多种治疗梅毒血清固定的疗效,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张哲,郑淑云[9](2015)在《梅毒血清学固定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梅毒血清学固定是指梅毒患者经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滴度维持在低滴度不再下降的现象。其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并且发生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总结,目前认为可能与梅毒治疗不规范、药物选择不当、梅毒的病期、治疗时梅毒血清抗体的基线滴度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相关。梅毒血清学固定是梅毒复发、胎儿宫内感染以及发生神经心血管梅毒的危险因素。该文就其研究背景、概念,特别是病因、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陈愉,崔俊昌,佘丹阳,施毅,赵铁梅,王明贵,王睿[10](2015)在《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前言药品说明书是临床医师处方的最重要依据,但因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与经验积累,再加上药物临床注册试验周期长、药品说明书更新相对滞后,因此,超说明书用药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临床中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时也会成为挽救生命的唯一手段。与其他类药物相比,抗菌药物用于敏感细菌的超适应证用法或用于不够敏感细菌的超剂量用法更普遍、更常见。文献报道,在25个研究共7亿2千余万处方中,成人重症患者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处方占19%43%,普通门诊也占23%[1]。可见抗菌药物
二、两种抗生素治疗早期梅毒122例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抗生素治疗早期梅毒122例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头孢地嗪钠治疗62例早期梅毒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两种抗生素治疗早期梅毒122例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和方法 |
1.1 病例 |
1.2 病例入选标准 |
1.3 检测方法及试剂 |
1.4 治疗方法 |
1.5 疗效判定 |
2 结果 |
3 讨论 |
(4)78例神经梅毒患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summary |
1.前言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患者资料 |
2.2.2 研究方法及检查项目 |
2.2.3 治疗标准或方法 |
2.2.4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及查体 |
3.1.1 患者临床基本资料 |
3.1.2 临床症状或体征 |
3.2 患者分组 |
3.3 实验室检查结果 |
3.3.1 有症状与无症状神经梅毒治疗前脑脊液检测数据比较 |
3.3.2 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神经梅毒治疗前后检测数据分析 |
3.3.3 神经梅毒患者血清及脑脊液TRUST比较 |
3.4 影像学检查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7.附录 |
8.致谢 |
9.综述 神经梅毒临床特点与诊治 |
10、综述参考文献 |
(5)扩大标准供体肾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二章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探究扩大标准供体肾移植对受体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特殊的神经梅毒:梅毒性脊髓病变的临床特征与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资料与方法 |
一. 病例选择纳入及排除标准 |
二. 检索策略 |
三. 文献评价 |
四. 数据处理 |
结果 |
一. 检索及筛选结果 |
二. 一般资料 |
三. 临床表现特点 |
四. 实验室检查 |
五. 影像学检查 |
六. 误诊情况 |
七. 治疗及预后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及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一 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
1.4 资料提取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结果小结 |
3.2 本研究局限性 |
3.3 其他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资料收集 |
1.5 随访方式 |
1.6 随访研究终止点 |
1.7 危险因素分析 |
1.8 中药疗效分析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资料收集结果 |
2.2 随访结果 |
2.3 危险因素分析 |
2.4 中药疗效分析 |
讨论 |
1 肠梗阻诊断发展现状 |
1.1 临床表现 |
1.2 实验室检查 |
1.3 影像学检查 |
2 肠梗阻中西医治疗现状 |
2.1 非手术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2.3 中医治疗 |
3 关于研究二的相关思考 |
3.1 关于随访 |
3.2 关于危险因素分析 |
3.3 关于疗效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8)梅毒血清固定的治疗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梅毒血清固定的定义与争议 |
2 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
3 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病机制 |
3.1 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 |
3.2 调节性T细胞 (Treg细胞) 表达异常 |
3.3 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失衡 |
3.4 NK细胞活性下降 |
4 梅毒血清固定的治疗 |
4.1 青霉素类方案治疗 |
4.2 非青霉素类方案治疗 |
4.3 抗生素与免疫制剂联合治疗 |
4.4 中药等其他治疗方法 |
5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5.1 耐药菌株的产生 |
5.2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复发 |
5.3 合并其他疾病导致出现生物学假阳性 |
(9)梅毒血清学固定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梅毒血清学滴度固定 |
2 梅毒血清学固定的影响因素 |
2.1 治疗时机与规范程度 |
2.2 驱梅药物的选择 |
2.3 病期、类型及基线滴度的影响 |
2.4 复发和再感染 |
2.5 病原体累及神经 |
2.6 合并其他导致生物性假阳性的疾病 |
2.7 细胞免疫失衡或免疫抑制 |
3 梅毒血清学固定的危害 |
3.1 复发 |
3.2 胎儿宫内感染 |
3.3对患者心理及精神造成负担 |
4 梅毒血清学固定的治疗 |
4.1 基本治疗 |
4.2 药物选择 |
4.3 免疫调节剂等辅助驱梅治疗 |
5 小结 |
四、两种抗生素治疗早期梅毒122例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头孢地嗪钠治疗62例早期梅毒疗效观察[J]. 孙翠群,于广钊,袁少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08)
- [2]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3]两种抗生素治疗早期梅毒122例的近期疗效观察[J]. 郑瑞,白莉.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06)
- [4]78例神经梅毒患者临床分析[D]. 朱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扩大标准供体肾移植临床应用研究[D]. 李天智.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6]特殊的神经梅毒:梅毒性脊髓病变的临床特征与诊治分析[D]. 万聪翀. 苏州大学, 2018(04)
- [7]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及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D]. 邢伯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梅毒血清固定的治疗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任荣鑫,李军,郑和义.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5(04)
- [9]梅毒血清学固定的研究现状[J]. 张哲,郑淑云. 医学综述, 2015(12)
- [10]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J]. 陈愉,崔俊昌,佘丹阳,施毅,赵铁梅,王明贵,王睿.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