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碘电极测定饮用水中的碘和碘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1](2020)在《卤素阴离子络合萃取机理及选择性分离研究》文中指出溶剂萃取是湿法冶金重要的分离手段,针对阳离子的萃取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而关于阴离子的萃取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研究。事实上,48种金属元素和15种非金属元素都能通过酸根离子或配位离子形成阴离子,因此系统研究阴离子的萃取规律对于扩大阴离子萃取的应用和完善溶剂萃取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卤素离子是典型的阴离子;它们又是同族元素,研究卤素离子的萃取有助于研究阴离子萃取过程的递变规律;而且许多中心离子都能与卤素离子形成络合阴离子,因此以卤素离子为切入点研究阴离子的萃取是有代表意义的。卤素离子也是自然界江河湖海及工业生产中常见的阴离子,氟离子常作为有害杂质存在于各种溶液中,氯盐体系是重要的湿法冶金反应介质,针对酸性高氟溶液除氟及高氯溶液脱氯尚无经济高效的方法。溴碘是有价元素,但我国溴碘提取工艺落后,亟需开发先进的生产工艺。针对卤素离子面临的上述难题,本论文利用卤素离子的易络合性,开发了基于络合萃取的新型除氟技术、萃氯技术和提碘技术。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卤素离子的络合萃取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氟离子的络合萃取工艺及机理研究。通过引入B3+,形成了易被萃取的BF4-,有机相饱和容量相比萃取F-增加了 4倍。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负载有机相,在1040 cm-1处发现了 BF4-的特征吸收峰。F-的萃取效率随着硼氟摩尔比、Alamine336浓度、萃取相比增加而显着增加。经两级错流萃取,萃余液氟浓度可由5 g/L降至0.05 g/L,氟萃取效率达到99%。二价金属离子铜、锌、镍对氟萃取基本没有影响,可用于它们的电解液除氟以及烟气废酸的脱氟。(2)氯离子的络合萃取工艺及机理研究。通过引入锌离子形成锌氯配合物,实现了氯离子的高效萃取。氯离子的萃取效率随着锌氯摩尔比、Alamine336浓度和萃取相比增大而显着增大。温度和初始pH对氯离子的萃取效率影响较小。经两级逆流萃取,氯离子浓度可由100 g/L降至10 g/L,净转移量接近90 g/L,可应用于高氯溶液的分离。根据锌氯配合物的逐级络合常数可知,当锌氯摩尔比为0.23时,被萃物应以ZnC13-为主,该预测结果与饱和容量法和斜率法所得结果一致。(3)碘离子的络合萃取工艺及机理研究。通过氧化I-形成I3-,实现了碘的高效萃取。碘萃取效率随着双氧水用量、萃取相比和Alamine336浓度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和平衡pH增大而减小。经过一级萃取,碘萃取效率达到91%。负载有机相的碘氯摩尔比相比初始溶液提高了 600倍,说明本萃取体系对碘的选择性较高,可用于从卤水等高氯溶液中提取碘。由于I3-形成的平衡常数较大,当水相中碘离子氧化率小于75%时,I3-的比例始终高于I2,意味着回收I-和I3-相比I2更容易。根据饱和容量实验可知,I-和I3-均按摩尔比1:1与萃取剂(R3NH+)结合。根据紫外光谱分析可知各物种的出峰规律,当加入双氧水后,形成了 I3-,且负载有机相的紫外光谱图与I2的紫外光谱图有很大不同,证明本体系主要萃取I-和I3-。(4)卤素离子络合规律和萃取规律研究。离子势大的中心离子易与电负性大的配体通过离子键形成稳定的配合物,离子势小的中心离子易与电负性小的配体通过共价键形成稳定的配合物。离子的水化能可用来表征离子与萃取剂的接触几率,离子的电荷越低,半径越大,水化能越小,与萃取剂结合的几率越大。从静电作用、空间位阻、碰撞理论、萃取能等方面阐释了络阴离子价态越低,与Alamine336形成的萃合物越稳定,转移至有机相所需能量越小。萃取阴阳离子的成键差异性较大,萃取阳离子时是与萃取剂的某个原子直接成键,而萃取阴离子时是与萃取剂的整个大阳离子成键,前者成键强度比水化作用大,后者成键强度比水化作用小或接近。通过选择合适的络合试剂,使目标元素形成低价态络阴离子或使杂质元素形成高价态络阴离子,从而提高目标元素的萃取效率和选择性。
赵庆武,刘志新,韩振杰,赵丹,丁桂军,赵开峰,袁玉荣,高坤[2](2018)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碘化物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一种可行的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碘化物的含量的检验方法。方法将碘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组成一对原电池,利用电动势与离子活度负对数值的关系,使用带有统计功能的计算器进行数据处理,不需建立标准曲线,直接求出水样中碘化物浓度。结果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3.0100.0μg/L,检出限1.0μg/L,加标平均回收率105.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3%,测得方法的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0.9 992。结论该方法用于实际测定生活饮用水中低浓度的碘化物,并与国标法第一法硫酸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比较,结果满意。
丁玉龙,雷涛,李君绩,于学雷,葛宇[3](2018)在《食品中总碘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着重论述目前国内外食品中总碘的检测方法研究进程,阐述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对食品中总碘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总结,提出开展研究微波酸消解食品样品代替其他前处理方法的新趋势,进一步拓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食品中总碘的应用范围。
邹亚雄[4](2018)在《碘在北山花岗岩和北山土壤上的吸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核能的迅猛发展,乏燃料后处理问题己经迫在眉睫,目前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是深地质处置,经考查,甘肃北山地区成为处置库选址的重要预选址区域,甘肃北山花岗岩成为重点的预选围岩。本实验采用批次法研究碘在北山花岗岩和北山土壤上吸附行为,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条件下接触时间、固液比、粒度、起始浓度、温度、离子强度、pH和腐殖酸等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碘离子和碘酸根离子在北山花岗岩和北山土壤上的吸附差异明显,碘离子在北山土壤和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基本都为0,而在碱中性条件下碘酸根离子在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分配比Kd约1.0mL/g,碘酸根离子在北山土壤上的吸附分配比Kd约1.5mL/g,说明北山花岗岩和北山土壤对碘的阻滞效果非常差。②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碘酸根离子在北山土壤和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都是自发的放热反应;用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的结果都较好(R2>0.99);增大固液比都不能有效提高吸附量;离子强度对吸附都基本没有影响表明吸附机理不属于离子交换。③pH对碘酸根离子在北山花岗岩和北山土壤上的吸附都有显着影响,酸性条件下,北山花岗岩和北山土壤的表面电荷的分布和电性会发生改变进而增强吸附,且碘酸根离子会部分转化为碘离子;在碱中性条件下,北山花岗岩可能主要依靠其表面羟基和碘酸根离子结合,而北山土壤可能主要依靠铝氧化物、铁的氧化物、非晶体态的硅的氧化物或表面边缘的羟基和碘酸根离子结合。④PCR固态高分子对于碘酸根离子的吸附能力要远强于北山土壤和北山花岗岩,在碱中性条件下其Kd值约14mL/g,可以作为一种加入北山花岗岩裂隙或者北山土壤中的备用阻滞材料。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处置库的安全评价提供数据参考。
陈光,寇琳娜,周谙非,杨彦丽,林立[5](2010)在《离子色谱-安培检测器测定食品中的碘》文中研究说明添加氢氧化钾和硫代硫酸钠溶液于食品样品中,减压干燥后,采用灰化法处理,样液通过离子色谱进行分离,安培检测器检测食品中的碘。该方法优化了前处理条件,检出限为5μg/kg,样品测定的精密度在1.26%~4.54%,加标回收率为85.9%~112.3%。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分析国家标准物质圆白菜(GBW10014)、菠菜(GBW10015)、奶粉(GBW10017)、鸡肉(GBW10018),测定值与标准值吻合。
李洪伟[6](2009)在《黄河下游流域地下水和土壤中不同形态碘的分离测定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碘是具有重要生物效应的微量元素之一,与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碘对机体的作用是双向的,碘缺乏与碘过多都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黄河下游流域山东济宁、菏泽地区郓城、巨野、嘉祥等地存在较多的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此地区采集的地下水、土壤样品进行了分析,为分析碘含量分布,赋存状态,迁移转化条件和规律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的数据,从而为改水和供水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不同化学形态碘的生物有效性和毒理性有很大的差别,决定着它们在环境中的行为与归宿。测定碘在特定样品中存在的形态,才能更准确地评价碘对环境和生态体系的影响。本论文根据树脂吸附离子能力的不同,选用717强碱型阴离子树脂吸附溶液中的I-和IO-3,用3%的NaCl溶液和2.0 mol/L的NaNO3溶液先后将IO-3和I-从树脂上洗脱,达到不同形态碘分离的目的。洗脱液选用碘-淀粉比色法测定碘的含量。该方法简便快速,可以满足地下水和土壤中碘形态分析的需求。选用此分离测定方法对采集的地下水、土壤样品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通过对黄河下游流域山东济宁、菏泽地区郓城、巨野、嘉祥等地区地下水、土壤样品的分析,表明由于受特定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该地区地下水、土壤样品中碘主要以I-的形态存在。本论文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样品的测定数据,对黄河下游流域山东高碘区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此地区饮水的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崔俐俊[7](2009)在《复方制剂消避灵阴道栓的体内分析方法及其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以液液萃取为前处理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壬苯醇醚的浓度,采用以蛋白沉淀为前处理的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以碘离子表征的聚维酮碘的浓度,生物样品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样品的测定,经方法验证,各自的生物样品中壬苯醇醚、碘离子的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将此方法应用于消避灵阴道栓(含壬苯醇醚64mg、聚维酮碘12.8mg)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考察了单方对照药物和复方试验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研究了消避灵复方制剂合并用药可能存在的药动学相互作用,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周传静[8](2008)在《痕量碘的测定方法及砷铈催化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碘具有重要的海洋学和生理学意义,其存在具有不稳定性和含量低的特点,所以,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测定碘含量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测定碘含量的方法的文章很多,但是各种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陷,本文拟采用砷铈催化电位法进行碘含量的测定,对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测碘的灵敏度、准确度和测定速度,可以实现连续、在线检测。利用砷铈催化电位法进行碘含量测定的理论基础是砷铈催化反应的假一级动力学特性,首先对砷铈催化动力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然后针对淡水中碘含量的测定,进行了砷铈催化电位法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利用标准方法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对照电位法,测定了砷铈催化反应体系中系列碘浓度条件下,反应物Ce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所得结果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进而求得反应速率常数k。由计算所得的反应速率对碘浓度作曲线,对照用固定时间法所测得的光度值和电位差值对碘浓度曲线,都具有较好的线性,因此,利用砷铈催化电位法进行痕量碘的测定具有良好的动力学基础。2.固定砷铈催化反应体系中H+浓度为1.5 mol·L-1,改变Cl-浓度;固定砷铈催化反应体系中Cl-浓度为0.1mol·L-1,改变H+浓度,测定加入系列碘化钾标准溶液后反应体系的电位E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当氯离子浓度大于0.3 mol·L-1时,会抑制碘的催化作用;氯离子浓度为0.1 mol·L-1,氢离子浓度为1.5 mol·L-1时,测定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均较高,实验选择该条件下进行测定。3.工作电极就金盘电极、铂盘电极和玻碳电极进行了研究和选择。分别测定了其在一定浓度的硫酸铈铵溶液中的电极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其中金盘电极电位稳定性较差,不适合电位法测定;进而测定了以铂盘电极和玻碳电极作为工作电极所得砷铈催化反应体系的电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其中用铂盘电极所测得砷铈催化反应体系的电位~时间曲线线性较好,而电位随时间变化速率~碘浓度线性较差,使电位法测定的误差较大;玻碳电极在以上测试中结果均较好,适合用作砷铈催化电位法测定的工作电极。4.参比电极就饱和Ag/AgCl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进行了选择,测试了饱和Ag/AgCl电极相对饱和甘汞电极的电位变化,所得结论是饱和Ag/AgCl电极在测定过程中由于室温变化其电位产生变化,对测定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应选用双盐桥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5.在反应体系中氯离子浓度为0.1 mol·L-1,氢离子浓度为1.5 mol·L-1时,对比研究了碘化钾和碘酸钾用来作催化剂的效果,其结果表明该条件下碘酸钾可以完全还原。降低碘酸钾还原过程中的酸度,导致IO3-不能完全还原。为提高测定速度,对碘酸钾还原时间进行选择,结果表明恒温后再还原10min,测定结果最好,为便于操作,还原时间选定为包括加液和恒温在内共15min。6.最终确定实验方法后,对自来水样品进行测定,所测样品碘浓度的平均值为4.4μg I?L-1,所测6个平行样的相对标准偏差值为2.7%,精密度较好。所测样品的回收率在94%~106%之间,平均回收率为101%,表明该方法进行样品测定的准确度较高。该方法可准确检测样品的最低碘浓度为2μg I?L-1,测定范围为2~300μg I?L-1,线性范围宽。
张东霞,杜宝中[9](2007)在《食物中微量碘的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法》文中指出利用碘离子选择电极,在0.01 mol/L NaNO3-0.01 mol/L酒石酸为总离子强度调节剂、Na2SO3为还原保护剂、双液接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的条件下,采用直接电位法测定食物中的碘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本法操作简便、测定快速且准确、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其线性范围为10-110-7mol/L,检测下限为2.6×10-8mol/L,回收率为98.3%101.4%。可广泛用于医药、食品等行业对碘含量的测定。
陈玉锋[10](2007)在《油田水中溴、碘离子分析方法的改进和研究》文中认为碘、溴是制造各种无机及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原料,在国防、医药、化工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之一,又被称为“智慧元素”。因此研究碘、溴的分析测定方法对富含碘、溴的油田水进行碘、溴的分离提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总结碘、溴离子的分析测定方法基础上,针对油田水进行了碘、溴离子分析测定方法的改进和研究,得到几点主要结论:1.建立了NaCl作为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油田水中碘离子的方法。I-在1.97×10-7~1.00 mol/L范围内电极符合能斯特响应,线性相关系数是0.9975,平均回收率可达到98.86%,相对标准偏差RSD(n=6)%=1.04,本法测定结果(标准曲线法:37.16mg/L,标准加入法35.08 mg/L)、和NaNO2氧化法(37.50mg/L)、丁酮衍生气相色谱法(38.62mg/L)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对NaCl作为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油田水中I-进行了酸度(pH)对测定影响的研究。对NaCl作为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油田水中I-进行了干扰离子实验的研究.2.建立了用NaN02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田水中I-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碘离子含量在4~18gg/mL范围内符合朗伯-比耳定律,标准偏差S=0.63%,平均回收率可达99.40%。利用该法对油田水中微量碘离子的测定结果满意。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3.建立了酚红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田水中溴离子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测量范围可达到0~1.6gg/mL,RSD(n=5)(%)=0.59,平均回收率可达到96.58%,利用该方法测定油田水中微量溴离子,由于油田水中的CI->0.10gg/mL,干扰了溴离子的测定,本文首先选用NO2-氧化、丁酮衍生、环己烷萃取除去I-,然后采用酚红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田水中溴离子,测定结果较满意。
二、碘电极测定饮用水中的碘和碘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碘电极测定饮用水中的碘和碘离子(论文提纲范文)
(1)卤素阴离子络合萃取机理及选择性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卤素离子萃取的意义 |
1.2 含氟溶液的危害及国内外除氟方法综述 |
1.2.1 含氟溶液的危害 |
1.2.2 国内外除氟方法综述 |
1.3 国内外氯离子分离方法综述 |
1.3.1 氯化亚铜沉淀法 |
1.3.2 氯氧化铋沉淀法 |
1.3.3 离子交换法 |
1.3.4 电渗析法 |
1.3.5 电化学法 |
1.3.6 溶剂萃取法 |
1.4 溴资源概况及国内外溴回收方法综述 |
1.4.1 溴资源概况 |
1.4.2 国内外溴回收方法综述 |
1.5 碘资源概况及国内外碘回收方法综述 |
1.5.1 碘资源概况 |
1.5.2 国内外碘回收方法综述 |
1.6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
1.6.1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6.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氟离子的络合萃取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设备和分析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分析方法 |
2.3 氟离子的络合萃取工艺研究 |
2.3.1 硼氟摩尔比对氟萃取的影响 |
2.3.2 Alamine336浓度对氟萃取的影响 |
2.3.3 TBP浓度对氟萃取的影响 |
2.3.4 混合时间对氟萃取的影响 |
2.3.5 初始pH对氟萃取的影响 |
2.3.6 萃取相比对氟萃取的影响 |
2.3.7 常见金属离子对氟萃取的影响 |
2.3.8 阴离子对氟萃取的影响 |
2.4 氟离子的反萃工艺研究 |
2.4.1 反萃混合时间对氟反萃的影响 |
2.4.2 反萃剂浓度对氟反萃的影响 |
2.5 有机相稳定性研究 |
2.6 氟离子的络合萃取机理研究 |
2.6.1 饱和容量法 |
2.6.2 红外光谱分析 |
2.7 氟离子的络合萃取热力学研究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氯离子的络合萃取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设备和分析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分析方法 |
3.3 氯离子的络合萃取工艺研究 |
3.3.1 有机相组成对氯萃取的影响 |
3.3.2 初始pH对氯萃取的影响 |
3.3.3 锌氯摩尔比对氯萃取的影响 |
3.3.4 萃取相比对氯萃取的影响 |
3.3.5 氯的萃取平衡等温线 |
3.4 氯离子的反萃工艺研究 |
3.5 有机相稳定性研究 |
3.6 氯离子的络合萃取机理研究 |
3.6.1 水溶液中氯物种形态分析 |
3.6.2 饱和容量法 |
3.6.3 斜率法 |
3.7 氯离子的络合萃取热力学研究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碘离子的络合萃取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设备和分析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分析方法 |
4.3 碘离子的络合萃取工艺研究 |
4.3.1 双氧水添加量对碘萃取的影响 |
4.3.2 混合时间对碘萃取的影响 |
4.3.3 平衡pH对碘萃取的影响 |
4.3.4 萃取相比对碘萃取的影响 |
4.3.5 Alamine336浓度对碘萃取的影响 |
4.3.6 萃取温度对碘萃取的影响 |
4.4 碘离子的反萃工艺研究 |
4.4.1 反萃混合时间对碘反萃的影响 |
4.4.2 反萃剂浓度对碘反萃的影响 |
4.4.3 反萃相比对碘反萃的影响 |
4.5 有机相稳定性研究 |
4.6 碘离子的络合萃取机理研究 |
4.6.1 水溶液中碘物种形态分析 |
4.6.2 饱和容量法 |
4.6.3 紫外光谱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卤素离子络合萃取规律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设备和分析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2.4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络合试剂的络合萃取规律初探 |
5.3.2 卤素离子混合溶液萃取分离研究 |
5.3.3 卤素离子的络合萃取规律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碘化物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方法 |
1.4 计算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方法学验证 |
2.2 精密度试验 |
2.3 回收试验 |
2.4 质量控制试验 |
2.5 方法比较 |
3 讨论 |
(3)食品中总碘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气相色谱法 |
2 分光光度法 |
3 氧化还原滴定法 |
4 离子选择性电极 |
5 离子色谱法 |
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7 结语与展望 |
(4)碘在北山花岗岩和北山土壤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核电发展现状 |
1.1.2 我国核废料处理现状 |
1.1.3 我国处置库的建设情况 |
1.2 关键核素在花岗岩上的迁移行为研究现状 |
1.2.1 花岗岩矿物的性质 |
1.2.2 关键核素在花岗岩上的吸附动力学 |
1.2.3 花岗岩裂隙填充物的研究 |
1.2.4 关键核素在花岗岩上的迁移数值模型研究 |
1.2.5 环境因素对核素在花岗岩上吸附的影响 |
1.2.6 野外现场实验研究 |
1.3 关键核素在土壤上迁移行为的研究现状 |
1.3.1 实验室内模拟研究 |
1.3.2 理论模型研究 |
1.3.3 野外现场实验研究 |
1.4 核素碘 |
1.4.1 碘的物理化学性质 |
1.4.2 碘的检测方法 |
1.5 固态高分子吸附剂 |
1.6 选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的样品的制备 |
2.3.1 北山花岗岩样品的制备 |
2.3.2 北山土壤样品的制备 |
2.3.3 腐殖酸的制备 |
2.4 吸附实验 |
2.5 吸附的基本理论 |
2.5.1 吸附分配比与吸附量 |
2.5.2 吸附动力学 |
2.5.3 吸附等温线 |
2.5.4 吸附热力学参数 |
第三章 碘在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
3.1 接触时间的影响和动力学研究 |
3.2 粒度的影响 |
3.3 固液比的影响 |
3.4 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
3.5 吸附等温线 |
3.6 吸附热力学 |
3.7 HA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碘酸根在北山土壤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
4.1 时间的影响和动力学研究 |
4.2 粒度的影响 |
4.3 固液比的影响 |
4.4 初始浓度的影响 |
4.5 温度的影响 |
4.6 pH的影响 |
4.7 吸附热力学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固态高分子吸附碘的研究 |
5.1 接触时间的影响与吸附动力学研究 |
5.2 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六章 吸附前后北山花岗岩的表征 |
6.1 比表面积测定 |
6.2 XRD检测分析 |
6.3 SEM和EDS/mapping分析 |
6.4 红外图谱分析 |
6.5 XPS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离子色谱-安培检测器测定食品中的碘(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 样品处理 |
1.3 标准溶液配制 |
1.4 仪器分析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2.2 离子色谱检测器条件的选择 |
2.2.1 色谱柱和检测器的选择 |
2.2.2 检出限和线性范围 |
2.3 方法的精密度和加标回收实验 |
3 结论 |
(6)黄河下游流域地下水和土壤中不同形态碘的分离测定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球化学环境中的碘 |
1.1.1 饮用水中的碘 |
1.1.2 土壤中的碘 |
1.1.2.1 土壤中碘的来源、含量及分布 |
1.1.2.2 影响土壤中碘含量的因素 |
1.1.2.3 影响土壤中碘有效性的因素 |
1.1.3 碘存在的化学形态 |
1.1.4 碘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
1.2 碘的分析方法 |
1.3 形态分析的应用现状 |
1.4 选题意义 |
1.5 论文工作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背景及样品的采集 |
2.1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
2.4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2.5 样品的采集 |
第三章 地下水和土壤中碘全量的测定 |
3.1 主要试剂的配制及仪器工作参数 |
3.2 地下水中碘全量的测定 |
3.2.1 分析步骤 |
3.2.2 方法的精密度检验 |
3.3 土壤样品中碘全量的测定 |
3.3.1 分析步骤 |
3.3.2 土壤标准物质的测定 |
第四章 地下水和土壤中不同形态碘的分离测定 |
4.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4.2.2 碘离子和碘酸根离子的分离 |
4.2.3 工作曲线 |
4.2.3.1 I~-工作曲线 |
4.2.3.2 IO_3~-工作曲线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碘酸根离子的洗脱 |
4.3.2 碘离子的洗脱 |
4.3.2.1 洗脱液NaNO_3浓度的选择 |
4.3.2.2 洗脱液NaNO_3体积的选择 |
4.3.2.3 洗脱效率 |
4.4 水样中I~-测定的精密度 |
4.5 分析步骤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7)复方制剂消避灵阴道栓的体内分析方法及其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生物样品中壬苯醇醚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
概述 |
1. 材料和仪器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生物样品来源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色谱分离条件 |
2.3 方法学考察 |
3. 讨论 |
3.1 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 |
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3 定量内标物的选择 |
3.4 色谱条件的选择 |
4. 小结 |
第二章 生物样品中碘离子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
概述 |
1. 材料和仪器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生物样品来源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色谱分离条件 |
2.3 方法学考察 |
3. 讨论 |
3.1 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 |
3.2 定量内标物的选择 |
3.3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4 内源性碘离子的扣除 |
4. 小结 |
第三章 Beagle 犬单剂量口服给药单方对照药物及壬苯醇醚聚维酮碘复方试验药物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
概述 |
1. 材料和仪器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样品处理与分析 |
2.3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壬苯醇醚实验结果 |
3.2 碘离子实验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4.1 实验设计与给药剂量的选择 |
4.2 复方试验药物的合并用药相互作用评价 |
第四章 新西兰兔单剂量阴道给药单方对照药物及消避灵阴道栓复方试验药物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
概述 |
1. 材料和仪器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样品处理与分析 |
2.3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壬苯醇醚实验结果 |
3.2 碘离子实验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4.1 实验设计与给药剂量的选择 |
4.2 复方试验药物的合并用药相互作用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痕量碘的测定方法及砷铈催化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碘的测定方法综述 |
1.1.1 容量法 |
1.1.2 分光光度法 |
1.1.3 荧光法 |
1.1.4 色谱法 |
1.1.4.1 气相色谱法(GC) |
1.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1.1.5 原子光谱法 |
1.1.5.1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
1.1.5.2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
1.1.6 中子活化分析 |
1.1.7 电化学方法 |
1.2 砷铈催化法测碘的研究进展 |
1.2.1 砷铈催化反应机理 |
1.2.2 砷铈催化动力学研究 |
1.2.3 砷铈催化反应计量关系 |
1.2.4 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研究进展 |
1.2.5 砷铈催化电位法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意义、内容 |
2 砷铈催化动力学研究 |
2.1 反应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2.1.1 分光光度法 |
2.1.1.1 仪器与试剂 |
2.1.1.2 实验方法 |
2.1.1.3 结果与讨论 |
2.1.2 电位法 |
2.1.2.1 仪器与试剂 |
2.1.2.2 实验方法 |
2.1.2.3 结果与讨论 |
2.2 反应速率常数与催化剂浓度的关系 |
2.2.1 分光光度法 |
2.2.1.1 实验方法 |
2.2.1.2 结果与讨论 |
2.2.2 电位法 |
2.2.2.1 实验方法 |
2.2.2.2 结果与讨论 |
2.3 氯离子浓度的影响 |
2.3.1 实验方法 |
2.3.2 结果与讨论 |
2.4 酸度的影响 |
2.4.1 实验方法 |
2.4.2 结果与讨论 |
3 砷铈催化电位法测碘的方法研究 |
3.1 工作电极(指示电极)的选择 |
3.1.1 金盘电极 |
3.1.2 铂盘电极 |
3.1.3 玻碳电极 |
3.2 参比电极的选择 |
3.2.1 饱和Ag/AgCl 电极 |
3.2.2 饱和甘汞电极 |
3.3 氯离子浓度和酸度的选择 |
3.3.1 实验方法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碘酸钾还原反应的条件选择 |
3.4.1 Cl~-浓度和酸度 |
3.4.2 酸溶液的加入顺序 |
3.4.3 还原时间 |
3.5 方法评价 |
3.5.1 精密度 |
3.5.2 准确度 |
3.5.3 检出限(样品检测下限) |
3.5.4 测定范围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食物中微量碘的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及试剂 |
1.2 实 验 |
1) 标准曲线。 |
2) 样品处理。 |
3) 结果计算。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碘溶液的稳定性 |
2.2 共存离子的干扰 |
2.3 响应时间 |
2.4 pH值的影响 |
2.5 TISAB的选择 |
2.6 食物中微量碘的测定 |
3 结 语 |
(10)油田水中溴、碘离子分析方法的改进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碘测定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碘离子的测定方法 |
1.3 溴测定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溴离子的测定方法: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油田水中碘离子 |
2.1 离子选择电极的基本术语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酸度对测定I~-的影响 |
2.3.2 测定范围的选定 |
2.3.3 标准工作曲线范围的选定 |
2.3.4 精密度实验 |
2.3.5 加标回收率实验 |
2.3.6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4 标准加入法测定油田水中I~- |
2.5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NaNO_2氧化-分光光度法法测定油田水中碘离子 |
3.1 原理 |
3.2 试剂与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吸收波长的选择 |
3.4.2 显色时间的选择 |
3.4.3 淀粉溶液用量的选择 |
3.4.4 溶液酸度的影响 |
3.4.5 氧化剂用量的选择 |
3.4.6 氯化钠用量的选择 |
3.4.7 测量范围的选定 |
3.4.8 样品测定 |
3.4.9 精密度试验 |
3.4.10 加标回收试验 |
3.5 NaNO_2氧化-分光光度法法与其它测定方法结果的比较 |
3.6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气相色谱法测定油田水中碘离子 |
4.1 测定原理 |
4.2 试剂及仪器 |
4.3 色谱条件 |
4.4 实验方法 |
4.5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酚红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田水中的溴离子 |
5.1 试剂和仪器 |
5.2 测定方法 |
5.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5.2.2 油田水中Br~-的测定 |
5.3 结果和讨论 |
5.3.1 吸收波长的选择 |
5.3.2 酸度对酚红分光光度法测定Br~-的影响 |
5.3.3 酚红加入量对测定的影响 |
5.3.4 氯胺T加入量对测定的影响 |
5.3.5 反应时间对测定的影响 |
5.3.7 显色时间的稳定性 |
5.3.8 测量范围的选定 |
5.3.9 NaCl加入量的影响 |
5.3.10 I~-对测定的干扰: |
5.3.11 NO_2~-对测定的干扰: |
5.4 精密度实验 |
5.5 加标回收率实验 |
5.6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碘电极测定饮用水中的碘和碘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 [1]卤素阴离子络合萃取机理及选择性分离研究[D]. 李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
- [2]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碘化物方法的研究[J]. 赵庆武,刘志新,韩振杰,赵丹,丁桂军,赵开峰,袁玉荣,高坤. 医学动物防制, 2018(11)
- [3]食品中总碘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丁玉龙,雷涛,李君绩,于学雷,葛宇. 食品工业, 2018(06)
- [4]碘在北山花岗岩和北山土壤上的吸附行为研究[D]. 邹亚雄.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5]离子色谱-安培检测器测定食品中的碘[J]. 陈光,寇琳娜,周谙非,杨彦丽,林立. 食品科学, 2010(18)
- [6]黄河下游流域地下水和土壤中不同形态碘的分离测定及应用研究[D]. 李洪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09(07)
- [7]复方制剂消避灵阴道栓的体内分析方法及其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D]. 崔俐俊.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1)
- [8]痕量碘的测定方法及砷铈催化动力学研究[D]. 周传静.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 [9]食物中微量碘的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法[J]. 张东霞,杜宝中.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7(02)
- [10]油田水中溴、碘离子分析方法的改进和研究[D]. 陈玉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