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提速16倍(论文文献综述)
翟云[1](2021)在《“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问题:技术变革、价值嬗变及发展逻辑》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历史和发展的双重维度勾勒国家治理视角下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律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回顾反思-价值重构-未来观照"为主体脉络的分析框架,考察和刻画了中国电子政务所涉及的技术变革、价值嬗变及发展逻辑的多维测度。技术范式将遵循"采纳-融合-赋能"的梯度渐进,发展模式将沿袭"工程-生态-价值"的模式导向,改革主线将蕴涵"管理-服务-共治"的发展意旨,基于和谐生态的价值重塑成为未来电子政务发展的主线,应全面回应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总趋势,聚焦有效消解制约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并作出适应性调试,打造融合"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放""一网通汇""一网通评"五位一体的一般性框架和发展维度,这对于理解和探寻电子政务推动现代治理的行为逻辑、运作机制和发展进路具有重要意义。
张竹荞[2](2020)在《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研究 ——基于1994-2019年政策的文本分析》文中指出网络空间是社会空间在互联网世界的发展和延伸,“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开始崛起,网络空间的各种矛盾与现实社会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催生出新的复杂问题和矛盾。网络空间治理受到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公民社会的普遍关注,也是目前我国在网络空间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在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背景下,网络空间成为政府公共事务治理的难点,而对网络空间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有效治理,不仅有利于消除网络空间的潜在公共风险,同时也能通过引导良好社会风尚增强现实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而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政策既是治理决策过程的结果,也是治理执行过程的起点,因此要想探索中国网络空间治理路径,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就必须系统研究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的发展与变迁,了解政策体系中相关要素间的联系。基于此,本论文在广泛收集1994—2019年间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法对我国263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进行梳理总结,以此对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体系进行科学化分析,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的实际特点,且对此类政策的演变过程加以阐释,发现并了解现阶段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体系中的各类问题,再在此基础上充分参考网络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指导,制定出合理的调整修改措施。本文共有六个部分,分别为:第一章:绪论部分。依次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并明确阐述了本文所涉及相关概念的界定;整理归纳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评述;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以及本文研究内容的创新点。第二章:理论部分,即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公共政策系统理论以及政策工具理论,并阐述了这两种理论适用于本文研究的原因。第三章: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的文本编码分类和统计分析。第一,利用权威渠道来完成对满足本研究条件的政策文本信息的样本筛选采集工作;第二,按照本研究的具体需求完成已收集政策文本的编码工作,且分析政策文本的区别因素;第三,依靠政策文本分析法来完成对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文本的数量发展、政策工具选用情况、政策主题的分布情况、政策文本的文种类型分布、政策文本的制定主体构成、政策文本特别说明及其交互关系的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政策文本主题内容的“重应用轻内容性”、政策文本制定效力层级的“多规范性少法律性”、政策文本制定主体的“强权威性与多机构性”、政策文本制定方式的“渐进性与试探性”、政策文本发展趋势的“强管制性弱自由性”。第四章: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的历史演变。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经历了以规制网络接入为核心的起步探索阶段,这个阶段很多更重要的议题尚未纳入政策主题中,是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仍旧处于摸索时期的起步阶段;以规范网络应用为重点的发展酝酿阶段,这是公共政策变迁期间的关键阶段,不仅政策数量明显增加,其关注的议题更是由网络接入问题逐步演化为服务性、应用性问题;以引导产业融合为特征的转型升级阶段,既是网络空间治理的政策主题转型,更是政策特征的转型,这同样意味着对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的系统化、宏观性和全面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保障网络安全为宗旨的稳步提升阶段,在这个时期,网络空间治理政策制定紧跟网络安全战略发展的步伐,同时重视网络空间内容治理,不仅出台的政策数量众多,且法律效力明显提升。第五章: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存在的问题。由第四章的分析总结可知,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最普遍的问题为政策效力位阶普遍较低、政策主体权力交叉与缺位、政策内容普适性不强、政策体系系统性不足、政策工具结构性失衡等。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也是未来我国网络空间治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前提与必要指导。第六章: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的改进建议。根据我国当前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现有的问题,制定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为基石,提升政策效力、以机构精简整合为衔接,加强政策主体沟通与协调、以多方协同发力为助推,打造政策内容高质量、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强化政策系统性与前瞻性、以政策工具结构优化为支撑,提升政策协调性等政策改进建议。
韩建旭[3](2019)在《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瞩目、最为影响广泛的领域。中国共产党人尤为重视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与治理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思想。自河北正定任职之后,习近平就非常关注信息、信息科技和网络信息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网络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而形成了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基于此,论文以“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题,通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跨学科等方法对这一思想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基本内容、鲜明特征、时代价值、实现路径等作了深入研究,初步建构起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逻辑体系。第一,从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实践基础、主体因素四个方面,探究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习近平提出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这一思想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旨在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应对国际网络空间的战略角逐以及对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存在的问题作出回应;这一思想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指导,源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科技、信息、网络思考的启迪,既植根于中国互联网建设的伟大实践,又离不开习近平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的积累。第二,结合习近平从政生涯中的信息网络实践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论述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职务的变迁,习近平对信息、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思考与实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使得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有一个逐步走向深入的演变过程。据此,可以将这一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1982-1994年的开始萌芽阶段,习近平的信息理念萌生,信息化建设实践初步展开;在1994-2007年的初具轮廓阶段,习近平提出和实践了“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智慧上海”,成为“网络强国”的先声和预演;在2007-2017年的基本形成阶段,习近平对互联网的关注和思考由地方一隅转至国家总体,基本勾勒了网络强国战略的宏伟蓝图;在2017年至今的深化发展阶段,习近平提出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并概括了它的丰富内涵。第三,依据习近平对网络强国的相关阐释,概括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实现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是习近平基于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所处的历史方位而提出来的时代课题。通过梳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可以得出,是不是网络强国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是不是强、网络经济是不是强、网络安全是不是强、网络文化是不是强、网络国际合作是不是强。也就是说,建设网络强国就要有创新发展的网络技术、实力雄厚的网络经济、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良好的网络国际合作,从而既明确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又明确了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总布局和总路径。第四,从整体上审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归纳了其政治特质、价值取向、理论品格、实践需求、世界视野。作为政治家的习近平不仅对网络强国进行了思考,而且将其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政治性。习近平要求网信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人民共享、人民民主、人民评判,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人民性。习近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阐释互联网的发展与治理,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理论性。习近平正视国内外互联网发展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努力满足现实需要,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实践性。习近平不仅高度关注国内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而且致力于推进全球互联网的和谐共生、公平正义和共建共享,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国际性。第五,从理论和现实的维度,分析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习近平在互联网时代提出网络强国重要思想,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互联网思想,使这一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领导干部识网、管网、用网,为凝聚社会共识建设网络强国、携手各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当然,这就需要通过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宣传、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法律和制度、全面系统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实践等路径,完成这一思想的目标和任务,推动中国早日建成网络强国。
翟云[4](2018)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理论演化与实践探索:从业务上网到服务上网》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梳理和深刻剖析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理论演化与实践探索基本脉络,对于研究新时代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思路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视角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概括了电子政务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构建了新时代开创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政务事业的发展历程描摹了我国政府施政理念的理论脉络,拓展了政府组织运作模式形态、体制机制创新、观念价值转换,折射出推动我国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王瑨[5](2016)在《金砖国家互联网发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本世纪初的十五年时间里,世界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各种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同时,由于互联网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各个国家都已经或逐渐开始将发展的重心转向互联网领域。而伴随着新世纪互联网发展的不断变化,金砖国家也从最初的概念而逐渐发展成为了具有现实影响的国际政治实体,并在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扮演着相应的角色。一方面,金砖各国在地理位置上分布于全球的四个大洲,并都在各自的大洲上占据着较为突出的区域战略优势,因而可以为互联网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金砖五国在人口规模上占据了世界范围内的绝对优势,这对于互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来说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基础资源之一。目前,虽然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在金砖国家中处于明显领先的地位,但由于互联网不断在加快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流通,使得暂时相对落后的国家也能够借此机会迅速崛起,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其他金砖各国的互联网发展经验及教训便具有了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从综合发展的角度出发,基于金砖五国不同的互联网发展阶段,通过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进行适当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各自发展的特点,最终提出一些对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启示。而在具体框架上,本文除了第一部分绪论和第五部分结语外共有三个部分,其中第二和第三部分依次论述了金砖国家的互联网基础资源概况和产业发展现状,第四部分则依据前两部分的相应内容,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角度来提出一些或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
翁卫国[6](2016)在《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民经济增长开始转向依靠居民消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个背景下,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互联网企业借助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为用户提供便利的交易环境,既降低了商品价格又降低了交易成本,还孵化出新型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的特征是“网络效应+双边市场效应”。另一方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互联网企业实施的某些行为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实质性损害。例如,在“3Q大战”事件中,掌握市场领先优势的腾讯公司在即时通讯服务市场上,强迫QQ用户卸载奇虎公司360杀毒软件而安装其提供的配套电脑软件,对继续使用360杀毒软件的QQ用户将不再得到公司的技术支持。腾讯公司采取的“二选一”行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对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福利造成了不良影响。考虑到互联网企业滥用支配地位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互联网企业具有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和双边市场效应,或将成为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辩护理由。再考虑到各国反垄断法的条条款款对互联网相关市场界定、市场支配地位及滥用支配地位的认定较为模糊,缺少具体的量化标准,故而互联网企业滥用支配地位行为容易逃脱反垄断法的规制。依据法经济学理论的预测,互联网企业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后,如果不受到反垄断法有效规制,他们将采取排除或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以攫取超额利润。因而,在看到互联网企业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民生的同时,不能忽视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已经产生或者将要产生的实质性损害。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研究,既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相关市场界定和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又要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研究滥用价格行为和滥用非价格行为的认定,既要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危害性,又要从法学的视角研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违法性。具言之,互联网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如果有悖于完全竞争理论和科斯定理,对市场公平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产品及技术创新、社会福利造成实质性损害,它将成为反垄断语境中的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继而应当受到反垄断法的严厉规制。反之,互联网企业实施的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对其进行反垄断调查时应当持谨慎或宽容的态度。基于这样的研究逻辑,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之间的内在差异,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和危害,法律界普遍采用的反垄断规制原则,将成为本文首先要厘清的几个基本问题。接着,论文阐述用于分析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理论如完全竞争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芝加哥学派的反垄断理论等。继而,文章从反垄断法律的条文出发,考察互联网企业相关市场界定和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从法经济学角度研究互联网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对市场竞争、交易成本、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的实质性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反垄断规制选择。最后,文章提出有效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改革建议。全文共约13万余字。除引言外,正文共包括以下六章内容:第一章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基本问题。本章研究的几个基础问题分别是互联网及互联网企业的内涵、互联网企业日新月异的创新行为、用于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行为的基本原则。经过系统梳理,本章认为互联网企业是指借助互联网经营平台、以提供电子信息和数据服务为主营业务,以互联网交易为主营收入的轻资产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产品服务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在现阶段,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的法律原则主要适用于行为合理原则。第二章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理论。促进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福利是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行为的最终目标。而新兴互联网企业得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两者的交集为完全竞争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反垄断理论。这三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互联互通,如果互联网企业的行为满足完全竞争理论的内在要求,它既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又不违背反垄断法的禁止性规定,反之则反是。第三章互联网企业的相关市场界定和支配地位认定。相关市场界定包括相关商品市场界定、相关地域市场界定,在反垄断研究中界定相关市场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本章以“3q大战”案件为例,详细阐述替代分析法和假定垄断者测试法,在互联网企业零价格营销模式下替代分析法更具适用性。经研究后发现,互联网企业相关市场界定具有很大争议,不同法院的认定范围存在明显差异。本章还论述了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以及认定结果的合理性。虽然市场份额推定分析法具有一定局限性,但不应否定它在市场支配地位认定中的基础作用,就算互联网企业的市场份额出现剧烈变化也是如此。第四章互联网企业滥用价格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本章首先从反垄断法的角度考察垄断定价、价格歧视和掠夺性定价三种滥用行为的法律认定,以及它们是否对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经济效率及社会福利产生实质性损害。接着再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考察这三种滥用价格行为对市场公平竞争、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判断是否应该对它们进行反垄断规制。经过研究,本章发现对垄断定价、掠夺定价的反垄断规制存在一定争议,对价格歧视的反垄断规制态度较为一致。第五章互联网企业滥用非价格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本章首先从反垄断法的角度考察搭配销售、拒绝交易和限定交易三种非滥用行为的法律认定,以及它们是否对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产生实质性损害。接着再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考察这三种滥用非价格行为对竞争秩序和交易成本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判断是否应该对它们进行反垄断规制。经过研究,本章发现对搭售行为的反垄断规制存在较大争议,但是对拒绝交易和限定交易的反垄断规制态度较为统一。第六章有效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改革建议。本章围绕相关市场准入条件和滥用行为的反垄断规制,详细阐述有效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法律措施。大幅增加同类经营者的数量,可以从根源上预防和制止互联网企业滥用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因而应该推行互联网相关商品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相关地域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为了有效推行反垄断执法工作,应当建立反垄断法律案例指导制度、完善三大反垄断机构出台的规章制度,修订《反垄断法》司法解释及相关律制度。
陈江华[7](2014)在《三网融合产业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三网融合问题研究一直是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研究热点。目前,中国以广电业和电信(互联网)业部分业务双向进入为特征的融合试点工作推进速度缓慢,甚至有学者因监管体制障碍对融合的前景持悲观的态度。从国外三网融合的实践经验和中国三网融合试点中监管体制困境看,监管法律制度的应然性研究,以及设计出现实可行性的监管制度具有急迫性。目前,学界从经济学规模经济和竞争的角度研究三网融合的重要性和融合的模式的论着比较多,而从法学角度系统研究三网融合监管法律制度论着鲜见。作者从经济法视野研究中国三网融合进程中存在的监管法律问题,通过借鉴国外三网融合的经验,重构三网融合的监管理论和制度。界定三网融合概念为三网融合监督的法律制度研究奠定基石。三网融合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与三网融合相关的信息、传输、传媒、电信、电讯、通信等概念在中国学术界和实务界中使用混乱,增加了给其统一定义的难度。三网融合实质是数字技术和传输技术发展引起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之间的产业融合。三网融合产业的自然垄断性、外部性和公共性特征说明产业监管的必要性,自然垄断理论和可竞争理论等产业监管理论提供了监管正当性的理论证据。国外三网融合经验启示,三网融合取得成功首先要制定融合的相关法律和建立融合监管机构,融合过程在法律控制下运行,融合完成后对其监管要求会更高。中国尚处在社会和经济转轨时期,各种利益和矛盾交织在一起,三网融合需更应在监管法律控制下进行。现阶段三网融合选择业务融合模式是较优选择。网络融合不断深入对现有的监管法律理念和具体制度都提出了挑战。三网融合产业监管的法律理念需要更新,监管法律应以社会为本位,正确处理监管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和效益关系。产业监管的目的很多,就中国三网融合监管来说,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和三网融合产业市场的有效竞争。产业监管的法哲学基础体现在市场自由和秩序关系的基础上,具体制度设计表现为自由与控制的平衡。监管的合法性理论为中国三网融合监管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宪法是产业监管法律的渊源和监管权力行使的根本依据。产业监管权必须要有相应机构来行使,监管机构的设立模式和监管权力的分配构成了监管法律体系。监管权在全球的兴起和权力配置嬗变,从实然角度证实监管的必要性和权力配置的科学性。中国三网融合产业监管机构的演进和现有监管机构的职权配置的现状,说明其权力配置分散和职权划分不清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三网融合的进程。发达国家在产业融合法律中明确规定监管机构的职权,并建立形式各异的统一监管机构模式,统一性和独立性是监管机构的共同特征。中国监管机构重构时要考虑产权构成、市场结构、党政分开与竞争监管机构关系等因素。还应坚持网络和内容分开监管网络和内容,成立两个独立机构分别监管三网融合产业的内容和网络,并成立一个常设的综合性机构协同两个独立监管机构。监管机构的监管界限就是市场失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监管机构权力范围随着市场发展而改变。三网融合产业在完全自然垄断的情况下则不存在竞争,产业市场化是竞争的基础,市场竞争才是产业监管的土壤。针对三网融合相关产业现有的市场准入制度合理性分析,提出重构中国的三网融合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产业监管重点由经济性监管向社会性监管过渡。网络监管以经济性监管为主,其监管重点由价格监管、互联互通、质量监管等,转变为稀缺资源配置、普遍服务等。网络内容监管以社会监管为主。三网融合后,信息量暴增,互联网和传统的广播电视内容安全、消费者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等问题要求加强社会监管。中国对三网融合产业应实行网络和内容分立监管模式。广电的有线电视网络或其他的电子信息网络归于统一的网络监管部门监管。网络内容监管应由一个内容监管部门统一监管。如何行使好监管权,这会涉及到监管的手段和监管的程序。现有三网融合产业的监管手段存在一些不能适应融合市场发展需要的地方,应适时改变监管手段。监管权行使除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外,还要创新新的手段。法律程序不仅有工具价值还有自身的价值。监管权是公权力,现代社会的监管采取概况授权的方式,这就要求权力应严格按照程序使用。监管者由于有国家授权作保障,并享有立法权、许可权、处罚权等重要权力,使其在多数情况下相对被监管者(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处于优势地位,而且监管者天生就有权力扩张的倾向,监管机构总在力图使其拥有准入和许可权的种类和数量。那么一个问题被提出:谁来监督监管者?如何限制监管者的权力?首先要限制监管职能,一个监管者不能拥有多个监管职能;其次要有程序控制;再次要求人们参与监管活动与透明度;最后司法审查,保证监管者人人可追责。
史志高[8](2012)在《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研究(1994-201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4年4月,中国全功能接入世界互联网。1995年1月上海即面向社会和普通家庭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与北京同时成为中国首批开展互联网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两个城市之一。研究上海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对于研究互联网使用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代表意义。依据互联网技术升级、社会应用丰富、信息产业周期与政府管理政策,依据这样一个多指标的阶段划分标准,将上海互联网发展至2011年近20年的过程划分为3大阶段,从而得出互联网在与本地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作为通讯技术、信息交流与社会交往工具、社会生活平台的发展阶段。在互联网发展初期阶段,其作为通讯技术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使用。1987年中国建成电子邮件节点,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便捷传播得到实现,在此过程中北京建成全国第一个局域网。自中国全功能与世界互联,上海成为信息技术研发、信息产业试点与安全实现领域重要城市,随着全国第一个独立网站向社会开放即中文网站丰富,上海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在第二阶段上海家庭实现宽带接入,政府向社区女性推广并培训,互联网快速实现与社会的融合。互联网用户的增加为技术向服务功能的转变奠定根本基础,直接推动中间层面信息服务企业发展,从而支撑起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实现互联网向社会生活扩散与渗透的可能。随着互联网承载着信息交流功能,更多的社会关系与商业机会迁移至这一新平台,从而web2.0阶段全面来临,信息类服务日常化。在当前阶段,世博会的成功呈现出互联网与日常服务对接的完全可能,全新的社会生活平台正在向公众开放。“无线城市”战略将呈现数字社会的变革,当手机等多种互联网接入终端在空间环境中实时更新信息,移动生活的景观将会全新展演,微博及其引领的社会舆论风潮将会促进公共政策制订,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及文化产业呈现深度转型。研究由绪论、正文与附录三部分组成。绪论讨论研究缘起与具体设计;正文第一章至第四章呈现、分析与研究上海互联网作为通讯技术、信息交流工具、社会交往工具、社会生活平台的发展阶段;附录则尝试用《新民晚报》近20年互联网相关新闻报道来验证此项研究,证明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划分与其经历的转型,以实证的方式来补充与丰富主体部分的理论研究。
唐元明[9](2012)在《我国宽带垄断与宽带发展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垄断法》出台三年多来,反垄断领域一直很平静,鲜有因此受到处罚甚至审查的典型案例,2011年11月9日央视的一则报道似乎将改变这一切。该报道称:日前,国家发改委已就宽带接入问题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展开了反垄断调查;如果事实成立,该两家运营商可能被处以几亿到几十亿元的巨额罚款!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对发改委的此番举动一片哗然,认为:《反垄断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悬在了央企的头顶上,“中国反垄断第一案”已经横空出世。正是基于此案的重要性,本文从了解宽带市场的现状出发,结合宏观经济调控相关法律制度和当前政府出台的宽带接入层面的反垄断举措,尝试性地对宽带垄断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以期探索与发现宽带市场与宽带发展中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为我国的宽带发展建立一个与之相配套的规范体制。本文在内容方面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当前宽带反垄断调查事件的相关背景,分析了事件出现的原由,阐述了宽带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了解论文的脉络提供了一个铺垫;第二部分,描述了宽带垄断的几种形式,剖析了宽带垄断形成的原由因及其存在的合理性,目的在于澄清“凡是垄断都应该反”的公众认识误区;第三部分,就“ISP接入市场的是否存在价格歧视”和“终端用户的速率与资费是否合理”几个关键法律问题进行了解读,期望还原当前“宽带垄断”问题的本来面目;第四部分,总结了当前宽带发展的规范体制存在的问题,证明我宽带发展较发达国家落后其实是有原因的;第五部分,对宽带垄断和宽带宽带发展进行了几点思考,提出了“1+1+1”调控模式、进一步改革电信业等新观点,为我国宽带的规范运营、有效监管、高速发展及可持续演进做了一次全方位的管理体制设计。
涂筱芹[10](2007)在《从技术网络到人文网络》文中指出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一个开放而多元的网络世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生活,网络这个新技术的特征和功能因此逐步为人们所了解。作为技术的网络,正以其真实而强大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行为方式,推动着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伴随着网络技术方面的迅猛发展,出现了新的网络现象,如网络虚拟社区、博客、视频等。这些现象正以全新的视觉形象和存在理念为人们所接受。其中,虚拟社区这一伴随技术发展所产生的网络新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值得我们深思。当我们感恩于这项新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快捷,给我们的思想以全新的冲击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很多负面影响。在从技术层面发展网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从人文层面加强对网络的引导,做到技术网络和人文网络的互动发展。本文重点在于阐述建立人文网络、促进人文网络与技术网络融合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提速16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提速16倍(论文提纲范文)
(1)“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问题:技术变革、价值嬗变及发展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研究起点和缘由 |
二、回顾反思:我国电子政务改革的过程变迁及述评 |
(一)电子政务发展的全景式重现——基于2011-2020年CSSCI期刊论文的研究回溯 |
(二)发展主线蕴含“网络赋能-系统赋能-数据赋能”的技术跃升 |
三、价值重构:“十四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适应性调试 |
(一)技术范式将遵循“采纳-融合-赋能”的梯度渐进 |
(二)基于良好生态的价值重塑是未来电子政务发展的主线 |
⒈发展模式将沿袭“工程-生态-价值”的模式导向 |
⒉改革主线将蕴涵“管理-服务-共治”的发展意旨 |
四、发展观照: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电子政务的未来进路 |
(一)一网通办 |
(二)一网通管 |
(三)一网通放 |
(四)一网通汇 |
(五)一网通评 |
五、余论 |
(2)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研究 ——基于1994-2019年政策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网络空间治理政策及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网络空间 |
1.3.2 网络空间治理 |
1.3.3 网络空间治理政策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评论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公共政策系统理论 |
2.2 政策工具理论 |
第3章 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的文本编码分类和统计分析 |
3.1 政策文本的样本选择 |
3.2 政策文本的研究类目及其编码 |
3.3 政策文本统计分析 |
3.3.1 政策文本的数量发展 |
3.3.2 政策文本的文种类型分布 |
3.3.3 政策文本的制定主体构成及发文数量分析 |
3.3.4 政策主题的分布情况 |
3.3.5 政策工具选用情况分布 |
3.3.6 政策主题与政策主要制定主体的交互分析 |
3.3.7 政策文本特别说明与政策制定主体的交互分析 |
3.3.8 政策制定主体与政策工具的交互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的历史演变 |
4.1 以规制网络接入为核心的起步探索阶段(1994-1999) |
4.2 以规范网络应用为重点的发展酝酿阶段(2000-2009) |
4.3 以引导产业融合为特征的转型升级阶段(2010-2015) |
4.4 以保障网络安全为宗旨的稳步提升阶段(2016-至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存在的问题 |
5.1 政策效力位阶普遍较低 |
5.2 政策主体权力交叉与缺位 |
5.3 政策内容普适性不强 |
5.4 政策体系系统性不足 |
5.5 政策工具结构性失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的改进建议 |
6.1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为基石,提升政策效力 |
6.2 以机构精简整合为衔接,加强政策主体沟通协调 |
6.3 以多方协同发力为助推,打造政策内容高质量 |
6.4 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强化政策系统性与前瞻性 |
6.5 以政策工具结构优化为支撑,优化政策协调性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思路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
第一节 时代背景:人类正处于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 |
一、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
二、国际社会网络空间战略角逐日趋激烈 |
三、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存在诸多困境 |
第二节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信息和网络的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 |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科技、信息和网络的思考 |
第三节 实践基础:中国网络建设的伟大实践 |
一、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 |
二、中国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积极铺设 |
三、中国互联网建设、应用与管理的全面推进 |
四、中国新一代互联网建设实践 |
第四节 主体因素:习近平个人成长经历的积累 |
一、深厚的文化浸润 |
二、完善的知识结构 |
三、丰富的网络实践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 |
第一节 1982-1994 年:开始萌芽阶段 |
一、信息理念的萌发 |
二、信息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
第二节 1994-2007 年:初具轮廓阶段 |
一、“数字福建”:网络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 |
二、“数字浙江”:“数字福建”的延伸和拓展 |
三、“智慧上海”:智慧城市的前瞻思考 |
第三节 2007-2017 年:基本形成阶段 |
一、对互联网的关注从地方一隅转至国家总体 |
二、网络强国战略蓝图的勾勒 |
第四节 2017 年至今:深化发展阶段 |
一、全面建设新时代网络强国号角的吹响 |
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命名和概括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习近平对网络强国的定位和认识 |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
二、我国亟待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 |
第二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创新发展的网络技术 |
一、互联网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先导力量 |
二、互联网技术创新的重点是突破互联网核心技术 |
三、走中国特色互联网技术创新强国道路 |
第三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实力雄厚的网络经济 |
一、新常态下数字经济大有可为 |
二、发展数字经济关键在于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
三、下大气力培育和壮大数字经济 |
第四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 |
一、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
二、树立正确的互联网安全观 |
三、构建多主体参与、多手段并举的网络安全治理格局 |
第五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 |
一、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
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
三、努力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
第六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良好的网络国际合作 |
一、坚持和尊重网络主权 |
二、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
三、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 |
第一节 政治性 |
一、区别于学术观点的政治理念 |
二、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意志 |
三、具有国家战略高度 |
第二节 人民性 |
一、依靠人民推进网信事业的发展 |
二、让网信成果惠及广大中国人民 |
三、发扬互联网民主和监督的精神 |
四、由人民来评判网信事业的成效 |
第三节 科学性 |
一、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网信事业中的复杂关系 |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互联网时代 |
三、形成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
第四节 实践性 |
一、一切从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实际出发 |
二、正视互联网发展与治理中的问题挑战 |
三、着眼于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实践需要 |
第五节 国际性 |
一、和谐共生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理念 |
二、公平正义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导向 |
三、共建共享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愿景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价值及其实现 |
第一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 |
二、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 |
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二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现实价值 |
一、为领导干部懂网、治网、用网提供重要指引 |
二、为凝聚共识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基本遵循 |
三、为携手各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 |
第三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实现路径 |
一、进行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宣传 |
二、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法律和制度 |
三、全面系统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实践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跋 |
(4)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理论演化与实践探索:从业务上网到服务上网(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
(一) 电子政务萌芽孕育阶段 (1978—1992) |
(二) 电子政务开始起步阶段 (1993—2001) |
(三) 电子政务全面建设阶段 (2002—2011) |
(四) 电子政务创新发展阶段 (2012—) |
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
(一) 电子政务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电子政务成为建立现代政府的重要抓手 |
(三) 电子政务成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利器 |
(四) 电子政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
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开创电子政务创新发展新局面 |
(一) 强化顶层设计, 从碎片化向一体化发展转变 |
(二) 强化数据治理, 从数据共享向业务协同转变 |
(三) 强化人文关怀, 从业务上网向服务上网转变 |
(四) 强化创新发展, 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引领转变 |
四、结论及进一步思考 |
(5)金砖国家互联网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及不足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二、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概况解析 |
(一) 基础设施 |
1、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加强 |
2、印度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发力 |
3、俄罗斯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稳中求进 |
4、巴西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迅速 |
5、南非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
(二) 互联网使用者 |
1、中国网民规模居于领先,地域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
2、印度网民增长空间巨大,乡村地区或成为重要驱动 |
3、俄罗斯互联网普及率相对领先,网民分布较为集中 |
4、巴西网民活跃程度相对较高,更加青睐移动终端 |
5、南非互联网普及率远超非洲平均水平,移动网民为主流 |
三、金砖国家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一) 政策环境 |
1、中国:鼓励性政策贯穿始终,监管力度逐步加强 |
2、印度:坚持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乡村地区发展 |
3、俄罗斯:重点优化产业格局,加快国家层面战略部署 |
4、巴西:积极贯彻国家私有化计划,日益重视网民权利 |
5、南非:被动采取市场开放政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
(二) 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
1、中国:整体规模全球领先,海外扩张步伐加快 |
2、印度: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本土公司发展势头强劲 |
3、俄罗斯: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产业规模急速扩大 |
4、巴西:产业基础相对坚实,网购理念深入人心 |
5、南非:网购模式逐渐兴起,仍需克服诸多不利因素 |
(三) 社交网络发展状况 |
1、中国:用户规模高速增长,发展模式持续创新 |
2、印度:整体市场方兴未艾,政务社交十分抢眼 |
3、俄罗斯:现实需求相对突出,本土平台优势明显 |
4、巴西:用户群体高度活跃,社交巨头争相涌入 |
5、南非:海外巨头占据主导,本土平台日渐式微 |
(四) 网络安全状况 |
1、中国:犯罪问题日趋复杂,国家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
2、印度:网络犯罪滋生迅速,技术防御能力明显不足 |
3、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为主,重视法律法规建设 |
4、巴西:网络犯罪愈演愈烈,易于受到美国制约 |
5、南非:安全风险日益提升,相关对策仍然缺失 |
四、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启示 |
(一) 移动互联网发展需作为重点推进 |
(二) 农村地区网民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 |
(三)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需尽快落实 |
(四) 应加强金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互联网企业的范畴 |
一、互联网企业的内涵和特征 |
二、互联网企业和非互联网企业 |
第二节 互联网企业的创新 |
一、产品及服务的创新 |
二、经营模式的创新 |
第三节 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和危害 |
一、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 |
二、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危害 |
第四节 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制原则 |
一、本身违法原则 |
二、行为合理原则 |
小结 |
第二章 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理论 |
第一节 有关竞争的法经济学理论 |
一、完全竞争理论 |
二、不完全竞争理论 |
第二节 有关交易成本的法经济学理论 |
一、交易成本与科斯定理 |
二、交易成本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节 有关反垄断的法经济学理论 |
一、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理论 |
二、芝加哥学派的效率主义理论 |
三、后芝加哥学派的消费者保护理论 |
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企业的相关市场界定和支配地位认定 |
第一节 互联网企业相关商品市场的界定 |
一、相关商品市场界定的方法 |
二、相关商品市场界定的实践 |
第二节 互联网企业相关地域市场的界定 |
一、国外相关地域市场的界定 |
二、国内相关地域市场的界定 |
第三节 互联网企业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
一、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影响因素 |
二、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方法 |
小结 |
第四章 互联网企业滥用价格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一节 互联网企业滥用价格行为的认定 |
一、垄断定价行为的认定 |
二、价格歧视行为的认定 |
三、掠夺定价行为的认定 |
第二节 互联网企业垄断定价和价格歧视的法经济学分析 |
一、垄断定价对市场竞争和资源配资效率的影响 |
二、价格歧视对市场竞争和交易成本的影响 |
三、垄断定价和价格歧视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三节 互联网企业掠夺性定价的法经济学分析 |
一、掠夺性定价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
二、掠夺性定价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
三、掠夺性定价的反垄断法规制 |
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企业滥用非价格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一节 互联网企业滥用非价格行为的认定 |
一、搭售行为的认定 |
二、拒绝交易行为的认定 |
三、限定交易行为的认定 |
第二节 互联网企业搭售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
一、搭售行为对市场竞争和交易成本的影响 |
二、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三节 互联网企业拒绝交易和限定交易的法经济学分析 |
一、拒绝交易和限定交易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
二、拒绝交易和限定交易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
三、拒绝交易和限定交易的反垄断法规制 |
小结 |
第六章 有效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改革建议 |
第一节 建立互联网企业相关市场准入制度 |
一、推行互联网企业相关商品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 |
二、推行互联网企业相关地域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 |
第二节 完善互联网企业滥用行为反垄断规制的相关法律制度 |
一、建立互联网企业反垄断规制的案例指导制度 |
二、完善三大反垄断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 |
三、完善《反垄断法》司法解释及相关法律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三网融合产业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选题研究状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文献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三网融合与产业监管法律回应 |
一、三网融合产业边界消融 |
(一) 数字技术发展引发媒介的融合 |
(二) 三网融合产业跨界经营兴起 |
(三) 三网融合实质和方向 |
二、三网融合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
(一) 网络型产业内在属性使然 |
(二) 促进和规范三网融合进程 |
(三) 通讯传媒产业仍需法律监管 |
三、三网融合对监管法律的挑战 |
(一) 三网融合模式选择 |
(二) 三网融合对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及互联网监管的挑战 |
第二章 三网融合产业法律监管理论分析 |
一、三网融合产业法律监管理念 |
(一) 产业监管与法律理念 |
(二) 现有监管法律理念局限性 |
(三) 三网融合需要更新产业监管理念 |
二、产业法律监管目的 |
(一)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二) 以融合促进市场有效竞争 |
三、产业监管宪法依据 |
第三章 三网融合产业市场准入制度 |
一、网络型基础产业市场化改革 |
(一) 网络型产业引入竞争机制 |
(二) 电信业市场化 |
(三) 广播电视业市场化改革 |
(四) 三网融合对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的影响 |
二、中国现有三网融合产业市场准入制度 |
(一) 电信业市场准入制度 |
(二) 广播电视业市场准入制度 |
(三) 互联网业市场准入制度 |
(四) 融合性市场准入困境 |
三、国外三网融合市场准入制度及发展趋势 |
(一) 国外主要国家市场准入制度 |
(二) 发展趋势 |
四、三网融合市场准入制度调整 |
(一) 产权结构与市场结构 |
(二) 对称进入与非对称进入 |
(三) 外商和民营投资限制制度完善 |
第四章 三网融合产业监管机构 |
一、三网融合监管机构设计与选择:国际比较 |
(一) 美国通信传播监管机构 |
(二) 欧盟英法德三国通信传播监管机构 |
(三) 国外监管机构融合的经验和启示 |
二、中国三网产业监管机构的检视 |
(一) 电信业监管机构 |
(二) 广播电视业监管机构 |
(三) 互联网业监管机构 |
(四) 现有三网产业监管机构的评价 |
三、重构中国三网融合监管机构 |
(一)、融合监管机构设立原则 |
(二) 监管机构与竞争机构权限的界定 |
(三) 监管机构与其他监管机构职权的协调 |
(四) 监管机构具体模式的构想 |
第五章 三网融合网络与内容监管制度 |
一、三网融合产业监管的嬗变 |
(一) 产业监管的边界 |
(二) 由经济性监管向社会性监管发展 |
二、以经济性监管为主的网络监管 |
(一) 互联互通 |
(二) 普遍服务 |
(三) 稀缺资源监管 |
(四) 价格监管 |
三、以社会性监管为核心的内容监管 |
(一) 表达自由与限制 |
(二) 中外内容监管比较 |
(三) 网络融合对网络安全和内容新挑战 |
(四) 中国内容监管制度完善 |
四、网络监管与内容监管的协调 |
第六章 监管的手段和程序 |
一、传统监管手段:检讨与革新 |
(一) 传统监管手段检讨 |
(二) 监管手段的创新 |
二、三网融合产业政府监管的程序 |
(一) 政府监管程序的原则 |
(二) 监管程序的制度及完善 |
第七章 对三网融合监管者的监督 |
一、再监管是对政府监管失灵回应 |
(一) 监管失灵的表现和原因 |
(二) 对监管者的监督 |
二、对监管者监督的实践 |
(一) 国外对监管者监督的实践 |
(二) 对三网融合产业监管权监督的中国语境 |
三、对中国三网融合产业监管权监督机制的完善 |
(一) 确立监管权监督原则 |
(二) 完善对监管权监管立法 |
(三) 确立监管过程中的责任追究制度 |
(四) 确立对三网融合监管权的司法审查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研究(1994-20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快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 |
二、互联网嵌入中国社会生活 |
(一) 国家战略 |
(二) 企业跟进 |
(三) 社会普及 |
第二节 文献述评 |
一、国内学者对中国互联网发展及使用的研究 |
(一) 研究总览 |
(二) 互联网扩散的阶段调查 |
(三) CNNIC年度发展报告 |
(四) 研究的启发 |
二、国际视野里的中国互联网研究 |
(一) 华人学者 |
(二) 西方学者 |
(三) 研究的启发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一、关注互联网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
(一) 研究材料 |
(二) 分析指标 |
二、关注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变革 |
(一) 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壮大 |
(二) 舆论监督与社会发展及变革 |
三、廓清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框架理论的发展脉络 |
二、框架理论指引下的中国本土研究 |
(一) 依托国内媒体 |
(二) 依托东亚媒体 |
(三) 依托欧洲媒体 |
(四) 依托欧美多个媒体 |
三、框架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 |
四、本研究的方法与创新及后续研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创新 |
(三) 后续的构想 |
第一章 第一阶段 发端: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技术 |
第一节 日常通讯技术与社会生活变革 |
一、书信与邮局 |
二、从电报、电话到手机 |
(一) 固定电话时代 |
(二) 手机时代 |
三、互联网时代 |
(一) 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
(二) 互联网与中国社会融合 |
(三) 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 |
第二节 互联网发展阶段划分方法 |
一、已有的划分方法 |
(一) 以时间为序 |
(二) 以技术发展和社会应用为依据 |
(三) 以产业发展为依据 |
二、本研究的划分方法 |
(一) 三大阶段:技术、工具、平台 |
(二) 六小阶段 |
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总体进程 |
一、全面布局,四大骨干网络互联 |
(一) 国内主要城市互联 |
(二) “上海热线”运行 |
二、产业整合,实施上网工程 |
(一) 全国门户网站建设 |
(二) 上海推进宽带入网 |
(三) 规划电子商务 |
三、社会普及,关注未成年人 |
(一) 文明上网 |
(二) 上海推广网络知识技能 |
四、再度繁荣,web2.0时代来临 |
(一) 网络娱乐上市热潮 |
(二) 净化网络绿色上网 |
五、弘扬文化,发展网络娱乐 |
(一) 发展网络文化产业 |
(二) 网络服务社会 |
六、移动互联,构筑生活平台 |
(一) 网络自由与监管 |
(二) 无线城市与三网融合 |
第四节 上海接入世界互联网 |
一、上海实现互联网接入的突破 |
(一) 单机时代 |
(二) 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投入运营 |
(三) 1995年京沪穗港互联网使用状况 |
二、“上海热线”网站开通 |
(一) 独立网站开通 |
(二) 文卫信息化先行 |
(三) 浦东列为上海信息港先行区 |
(四) 上海互联网接入达到0.33万户 |
三、信息服务业初步发展 |
(一) 网上交流 |
(二) 网上书店 |
(三) 网络公益推广活动 |
(四) 网吧管理提上议程 |
第五节 小结:社会信息化启动 |
一、全新的信息环境 |
二、全新的知识生产 |
三、全新的社会服务 |
四、全新的公共平台 |
第二章 第二阶段 融合Ⅰ: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工具 |
第一节 三大工程推进信息化 |
一、集中整顿网吧 |
(一) 管理办法出台 |
(二) 工商清查 |
二、推进三大上网工程 |
(一) 政府上网年 |
(二) 网络生存预演 |
三、上海宽带接入工程 |
(一) 建设“光城”战略 |
(二) 新闻网站资格审查 |
(三) 整顿无证网吧 |
四、网吧与公众信息服务普及 |
(一) 自由进入阶段 |
(二) 加强管理 |
(三) 上学与上网 |
五、世纪之交互联网产业大整合 |
(一) 高科技憧憬 |
(二) 泡沫破灭 |
(三) 原因:互联网发展水平偏低 |
第二节 实现信息交流 |
一、电邮魅力 |
二、现代信息服务 |
(一) 新的需求 |
(二) 新的技术 |
三、QQ与即时通讯 |
(一) 小软件 |
(二) 大产业 |
第三节 展示信息服务 |
一、信息服务格局 |
(一) 电子政务 |
(二) 电子商务 |
(三) 电子服务 |
二、文明上网工程 |
(一) 引导未成年人网络使用 |
(二) 出台青少年网络公约 |
(三) 第二轮网吧整治 |
三、2003年百万家庭上网 |
(一) 信息化十年总结 |
(二) 上海信息化水平领先 |
(三) 网络技能培训入户 |
第四节 搭建网络社区 |
一、BBS与网上家园 |
(一) 营造虚拟社区 |
(二) 注重交流秩序 |
二、舆论场 |
(一) 牵动社会舆论 |
(二) 有序释放舆论能量 |
三、社交场 |
(一) 信息与关系互动 |
(二) 线上与线下互动 |
第五节 小结:信息流动与社会转型 |
一、互动开启信息管涌 |
(一) 愉悦的信息消费 |
(二) 流畅的信息交换 |
二、信息流动催生服务产业 |
三、信息控制导向公共管理革新 |
(一) 切断网络与社会集体抗争 |
(二) 信息筛查与国际形象蒙羞 |
四、信息流动形成新的鸿沟 |
(一) 城乡差异 |
(二) 国别差异 |
第三章 第二阶段 融合Ⅱ:互联网作为社会交往工具 |
第一节 社会服务信息化初步实现 |
一、政府公共服务联网 |
(一) 网民互动 |
(二) 网站发布 |
(三) 网络公开 |
二、企业商品服务在线交易 |
(一) 社交类网站兴盛 |
(二) 网购大环境成熟 |
(三) 电子交易迅速增加 |
三、家庭环境信息化 |
(一) 网络扩散的新空间 |
(二) 生活化的网络接入终端 |
(三) 日益普及的家庭入网 |
第二节 网络社会交往激活 |
一、“非典”期间网络应用广泛 |
二、网络社会交往频繁 |
三、网络社会舆论生成 |
(一) 舆论热点不断 |
(二) 言论自由有度 |
第三节 信息服务产业综合治理 |
一、打击网络信息欺诈 |
(一) 清除线上购物“陷阱” |
(二) 取缔非法社交活动 |
(三) 保护游戏虚拟资产 |
二、加强网吧治安整治 |
(一) 消除治安隐患 |
(二) 推行实名登记 |
三、治理网络色情 |
(一) 强化内容审查 |
(二) 强化技术监管 |
(三) 社会与家庭联动 |
四、拯救网络沉迷 |
(一) 减少冲突 |
(二) 加强引导 |
第四节 手机访问互联网 |
一、手机联网 |
二、手机社交 |
三、手机分享 |
四、手机产业 |
第五节 小结:社会交往实现网络迁移 |
一、网络交往服务综观 |
(一) 电子邮件 |
(二) 即时通讯软件 |
(三) BBS论坛 |
(四) 博客与微博 |
二、网络社交活动开展 |
(一) 信息更新 |
(二) 话题讨论 |
(三) 博客圈 |
三、网络社会交往评价 |
(一) 模式创新 |
(二) 技术支撑 |
(三) 虚拟世界 |
第四章 第三阶段 变革:互联网作为社会生活平台 |
第一节 新的开始:无线互联网时代 |
一、世博会全球在线观览 |
(一) 网上知识竞赛 |
(二) 线上博览线下服务 |
(三) 升级城市通讯设施 |
(四) 社会生活的网络预演 |
二、上海实施“无线城市”战略 |
(一) 三年行动计划 |
(二) 建设无线城市 |
(三) 三网融合 |
(四) 信息服务产业新机遇 |
第二节 未来:互联网与手机的重新定位 |
一、互联的世界 |
二、自由或限制 |
三、信息的革命 |
四、社会生活的平台 |
第三节 回顾:互联网使用与中国社会的两个焦点话题 |
一、青少年与互联网使用 |
(一) 研究焦点 |
(二) 媒介的焦点 |
(三) 社会的焦点 |
二、网络公共参与和舆论转型 |
(一) 活跃的网络舆论 |
(二) 公共参与和舆情监测 |
(三) 网络话语与媒介格局 |
第四节 结论一 良好的商业氛围助推上海互联网快速发展 |
一、上海互联网发展速度仅低于北京 |
二、上海移动互联网业务全国领先 |
三、上海政府积极推动互联网使用 |
四、上海有良好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
第五节 结论二 互联网主导的媒介格局引发上海舆论转型 |
一、全媒体时代 |
二、网络汇聚舆论 |
三、社交媒体的力量 |
四、网络话语生态 |
(一) 网络报道灵活 |
(二) 网络媒体影响力大 |
第六节 结论三 互联网引领的社会生活变革上海社会管理 |
一、迅猛发展的互联网 |
二、联接日常生活 |
三、公共参与渠道 |
四、政府监督渠道 |
五、舆论风险的社会 |
第六节 结语:上海互联网实现从技术、工具到平台的跨越 |
一、上海互联网的发展与跨越 |
(一)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 |
(二) 互联网作为信息工具 |
(三) 互联网作为交往工具 |
(四) 互联网作为社会生活平台 |
二、互联网研究的多重视域 |
(一) 文本材料的研究框架 |
(二) 社会生活的研究框架 |
(三) 技术发展的研究框架 |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的建议 |
(一) 本研究的不足 |
(二)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附录 验证:新闻报道与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以本地新闻为样本 |
二、可能的局限与突破 |
三、聚焦互联网相关议题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确定关键词 |
二、标题检索及分析指标确立 |
(一) 标题检索 |
(二) 分析指标 |
(三) 研究构想 |
第三节 结论 |
一、发展阶段划分准确 |
(一) 快速发展期 |
(二) 相继的高峰 |
(三) 稿件波动 |
(四) 具体的发展阶段 |
二、各阶段议题分布指向不同的社会领域 |
(一) 初始阶段经济新闻主导 |
(二) 转向科教卫新闻 |
(三) 转向社会新闻 |
(四) 转向法制新闻 |
(五) 科教卫新闻与法制新闻并存 |
(六) 转向新闻均衡化 |
三、从技术、工具到成为社会生活平台 |
(一) 期盼网络经济 |
(二) 进入快速发展期 |
(三) 加速与社会融合 |
(四) 互联网使用需要引导 |
(五) 均衡化趋势 |
四、对于框架理论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一、基本史料(含档案资料、地方志、文献汇编、报纸杂志等) |
二、中文着作(含译着) |
三、中文论文 |
四、外文着作及论文 |
五、电子文献及互联网资料 |
六、深度访谈材料 |
论文相关科研成果 |
后记 |
(9)我国宽带垄断与宽带发展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的依据及其意义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宽带反垄断调查的相关背景 |
第一节 宽带反垄断调查事件基本情况 |
一、 宽带反垄断调查事件概况 |
二、 宽带反垄断调查事件引发的舆论战 |
第二节 当前宽带运营的基本格局 |
一、 宽带基本运营格局 |
二、 三网融合带来的新情况 |
第三节 宽带发展现状与国家战略 |
一、 我国宽带发展现状 |
二、 宽带国家战略 |
第二章 宽带垄断形式、成因及其存在的合理性 |
第一节 宽带垄断的认定标准及存在形式 |
一、 宽带垄断的认定标准 |
二、 宽带垄断的形式 |
第二节 宽带垄断的成因及存在的合理性 |
一、 当前宽带垄断形成的原因 |
二、 宽带垄断存在的合理性 |
第三章 有关宽带垄断的三个关键法律问题 |
第一节 ISP接入市场的是否存在价格歧视 |
一、 相关资料与事实 |
二、 有关价格歧视的争议 |
三、 价格歧视综合评判 |
第二节 终端用户的速率与资费是否合理 |
一、 宽带速率与资费现状 |
二、 可比性分析 |
三、 宽带终端市场的趋势 |
第三节 ISP接入市场是否存在垂直价格挤压 |
一、 垂直价格挤压的定义 |
二、 能否认定存在垂直价格挤压 |
第四章 当前宽带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宽带建设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
一、 宽带建设成本大需要政府的资助 |
二、 宽带工程的推进中需要相关政策扶持 |
第二节 宽带发展所处的法制环境差 |
一、 电信立法落后 |
二、 电信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三节 “最后一公里”瓶颈难突破 |
一、 “最后一公里”瓶颈概况 |
二、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相关尝试 |
第五章 对宽带垄断和宽带发展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完善立法尽快出台《电信法》 |
一、 出台《电信法》的必要性 |
二、 《电信法》应有的亮点 |
第二节 优化部委间的反垄断分工、创设“1+1+1”监管模式 |
一、 部委间的反垄断分工有待优化 |
二、 引入独立第三方监管,创设“1+1+1”电信监管模式 |
第三节 尽快出台国家宽带战略 |
一、 什么是国家宽带战略 |
二、 实施国家宽带战略的必要性 |
三、 我国国家宽带战略展望 |
第四节 进一步深化电信业改革 |
一、 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
二、 相关改革措施探索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从技术网络到人文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概述 |
1.1.1 从技术层面谈网络的生成、特征和功能 |
1.1.2 虚拟社区的出现和网络的人文祈求 |
1.1.3 未来的网络世界—人文网络与技术网络的融合 |
1.2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第二章 技术网络的出现 |
2.1 技术层面谈网络的生成 |
2.1.1 技术的定义和特征 |
2.1.2 对技术本质的理解 |
2.1.3 信息技术范式的特征 |
2.1.4 技术在网络生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
2.2 网络的特征和功能 |
2.2.1 网络的特征 |
2.2.2 网络的功能 |
第三章 新技术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 |
3.1 虚拟社区的定义和文化特征 |
3.1.1 虚拟社区的定义 |
3.1.2 虚拟社区的文化特征 |
3.2 虚拟社区给社会文化带来的正面影响 |
3.3 虚拟社区给社会文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
第四章 技术之思——人文网络产生的必然 |
4.1 技术之思——人文网络的定义和内涵 |
4.1.1 技术之思 |
4.1.2 人文网络的定义和内涵 |
4.2 从人文角度对待网络出现的问题 |
第五章 未来的网络世界——人文网络和技术网络的融合 |
5.1 社会文化的进步必然促进两者的融合 |
5.1.1 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导致技术之网与人文之网的分离 |
5.1.2 社会文化的进步必然促进技术网络和人文网络两者的融合 |
5.2 从技术网络到人文网络前进的重要意义 |
5.2.1 新的文化范式的显现 |
5.2.2 使人们走出交往困惑,打破人们之间的交往局限,有助于网络中的人文精神的构建 |
5.2.3 人文精神得到构建,能促成技术之网与人文之网的真正融合 |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提速16倍(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问题:技术变革、价值嬗变及发展逻辑[J]. 翟云. 电子政务, 2021(01)
- [2]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研究 ——基于1994-2019年政策的文本分析[D]. 张竹荞.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3]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D]. 韩建旭.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4]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理论演化与实践探索:从业务上网到服务上网[J]. 翟云. 电子政务, 2018(12)
- [5]金砖国家互联网发展现状研究[D]. 王瑨. 浙江传媒学院, 2016(11)
- [6]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研究[D]. 翁卫国.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7]三网融合产业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陈江华. 安徽大学, 2014(08)
- [8]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研究(1994-2011)[D]. 史志高.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9]我国宽带垄断与宽带发展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D]. 唐元明. 安徽财经大学, 2012(04)
- [10]从技术网络到人文网络[D]. 涂筱芹. 南昌大学, 2007(06)
标签:网络强国论文; 反垄断法论文;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论文; 网络监管论文; 互联网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