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金融电子创新

证券金融电子创新

一、金融e化创新在证券(论文文献综述)

谭俐[1](2020)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风险也随之而来。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主体部分的商业银行,承担着稳定金融市场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截止2018年年末,达到近十年新高。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世界金融领域近三十年来最为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不仅盘活了商业银行的存量资产,而且活跃了银行间的债券市场,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完成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使世界金融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但目前我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还存在很多风险问题,防范风险,建立适合我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制度,处置好这些法律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本文通过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和流程为理论基础,详细陈述了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就当前我国对于该风险的防范的立法现状,分析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美国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管理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对策和建议,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够健康稳定发展。

孙汉康[2](2020)在《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文中认为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始于住房抵押贷款领域。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在美国迅速开展起来。90年代初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被引入中国。2005年,中国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之后,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在借鉴美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在适用性方面,比较了住房抵押贷款等12种主要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发展动因、制约发展的因素。通过中外资产证券化的比较,分析了各种证券化产品在中国的适用性和发展前景。运用分值评定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程度。适用性方面侧重于定性研究。在安全性方面,以“违约率”为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三类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的安全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安全性进行了量化比较。在此基础上,以“证券的年化违约率”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风险程度)的指标,也即因变量,以“年化早偿、资产利率、证券利率、次级占比、评级下调、证券年限”为自变量。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借助“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进行了计算,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的模型,预测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并将安全性的实际数据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流动性方面,以“证券发行后进入二级市场的比例”为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进行了量化比较。在此基础上以“证券发行后进入二级市场的比例”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指标,也即因变量,以“年度增长值、证券发行金额、进入二级市场交易额”为自变量。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借助SPSS软件进行了计算,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模型,预测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并将流动性的实际数据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盈利性方面,以“证券产品利差”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的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盈利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盈利性进行了量化比较。与前两节不一样的是,并没有将“证券产品利差”作为因变量,而是将“证券利润”作为因变量,以“证券产品利差、发行金额、各种费用”为自变量,根据会计准则建立了度量中国资产证券化盈利性的模型。在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为引领,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为支撑的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综合评价体系(ASLP),提出了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对需大力发展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提出了发展路径,包括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REITs)、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的资产证券化。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通过对资产证券化产品之间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衡量资产证券产品的标准――“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并率先进行了探索。(2)在对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金融市场中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中国的适用程度,并提出了衡量产品“适用性”的主要依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风险程度),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的标准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产品的流动性,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标准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盈利性,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的标准和模型。(3)本文综合对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比较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评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四性”体系(ASLP)。

刘人豪,王畅[3](2020)在《供应链资产证券化创新研究与风险分析》文中指出作为近年来重要的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为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将资产证券化与供应链金融模式结合,重点探讨供应链金融环境下核心企业主导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性与其风险分析。

李思萌[4](2020)在《捷赢2018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飞速,形成了以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主的局面。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建立在促进消费,完善金融服务与构建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消费金融公司无法直接向公众揽储,资金来源受限导致其发展受到较大的约束。资产证券化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有着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等优点。随着政府发文鼓励消费金融公司采用多样化融资方式,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公司开始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融资,以为其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本文选取消费金融公司中首单采用循环购买结构的证券化产品——“捷赢2018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研究本产品的发行及结构设计特点。本次发行扩宽了捷信金融的融资渠道,提高了资本收益,还解决了过去市场上消费贷款证券化产品较为突出的期限错配问题,具有代表性。首先本文对消费金融和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参与主体进行介绍,阐述相关原理。其次在案例介绍部分,从发行人的业务模式及融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困境,探寻本期证券的发行动因并简要介绍发行交易流程。案例分析从基础资产质量和交易结构设计入手,基础资产分析包括贷款合同特征、资产透明度等,交易结构分析包括循环购买结构、增级措施、现金流分配机制等。最后对证券发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点及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产品的发行提供参考。经过分析,本文认为捷赢2018-2ABS发行较为成功:入池资产小额分散且同质,借款人具备相应的还款能力;单笔贷款期限短,循环购买结构的设计消除了证券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多种内部增信措施的设计效果显着,大大提升了优先级证券的信用等级。从发行效果而言,本次发行降低了融资成本,改善了资产负债管理,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针对本产品存在的违约率较高、风险报酬未完全转移和资产透明度较低的问题,本文建议发行方加强对个人金融知识普及、完善风控和征信体系建设以增强对贷款风险的管理,严格控制违约发生率;通过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转移风险报酬对抗破产风险;积极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证券化运行效率和市场效能。

张璐[5](2020)在《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品种权作为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粮食安全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知识资产。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植物品种的研发和应用日新月异,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植物品种权进行证券化融资,成为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获得创新动力和发展资金的重要契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既需要依靠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也需要发挥产权自身的经济与金融特性,在证券化融资方面取得突破。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发展,证监会也加大了对相关项目的扶持,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发展拓宽道路。通过梳理以往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讨论,因此,本文针对植物品种权特性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破解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融资困境,提高行业竞争力。本文从植物品种权的一般理论出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将理论与实务纳入统一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分析框架,运用知识创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资产定价理论、风险决策理论等,通过数值模拟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方式、定价、风险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阐述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内涵、要素与运作流程,论述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价值理论、资产定价理论、风险决策理论等相关理论,构筑和形成了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第二,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方式。本章对主要国家知识产权证券化方式进行系统的探讨与总结,分析了引入种业保险、引入担保机构、引入“银政企”、引入股权众筹等几种适合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运行的方式。研究表明,引入股权众筹方式能够符合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特征。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产品质量信号、项目资金、消费效用等因素都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股权众筹有正向影响,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股权众筹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第三,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本章通过总结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归纳出适用于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的方法。研究发现,运用实物期权法进行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具有合理性。仿真结果表明:期权时间、波动率、期权障碍价格都是影响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的重要因素。植物品种权证券化价格仿真实验的结果反映了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对产品定价发行后植物品种权未来收益能力的的预期,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定价提供了参考。第四,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本章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运行和定价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归类,探讨了风险的形成与传导路径,分析了具有资产证券化性质和具有知识产权特性的风险因素。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进行了风险测度和评估,并运用区间直觉模糊梯形算法对多种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信用风险、价值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市场风险、巨灾风险等都是影响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运行方案选择的重要指标。第五,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管理策略。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是在资产证券化理论体系上建立起来的、以知识产权证券化为基础进行的创新发展。本章根据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证券化主要方式、运行模式和定价机理及存在的风险,提出了促进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发展的管理策略。主要从创新策略、监管策略、市场策略、环境策略、法律策略方面提出以下建议: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创新发展;构建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规范交易市场,维护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有效运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投融资环境;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障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高效发展。虽然我国目前推行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运行的障碍。为此应当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加快推动植物品种权成果转化,促进金融机构与种业企业的合作,健全证券化运行平台和交易体制,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有效运营创造合适的条件。

张新香[6](2020)在《金融科技在A证券公司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证券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开始崛起、发展、并日趋完善。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非现场开户和一人多户政策的施行,加速了证券行业经纪业务同质化竞争,整个证券行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不少中大型证券公司大力布局金融科技,国泰君安证券、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已经投入了上百亿,他们高额的投入,带来巨大的回报。但目前,中小证券公司对金融科技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它们在证券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不明显。本文分析了目前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的布局状况、四种主流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应用场景,及金融科技对证券行业发展的影响,并以A证券公司金融科技应用为例,采用业务梳理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对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分析了证券公司在金融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金融科技发展的相关建议,为更多中小证券公司提供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应用情况分析。阐述其布局状况及对行业的影响,并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例介绍应用场景。(2)结合A证券公司金融科技应用的案例,对交易AP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办公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金融科技在证券公司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就金融科技在证券公司应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罗团[7](2020)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法律规制 ——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视角》文中提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商业利润,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必须强化法律监管,在法律规制中探求最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制之路,金融法律不仅要注重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中的阶段性风险规制,而且更要注重信贷资产证券化阶段性风险叠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防范。第一,通过重新审视信贷资产证券化中信贷基础资产标的对于金融风险产生的影响,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必须符合“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与“能够产生可预测的现金流收入”,将信贷资产的同质性概括为信贷资产在种类、性质及功能等方面具有高度的无差异性,同时只有产生可预测的现金流收入,才能保证SPV(特殊目的机构)的利益得到确保,才能保证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承诺的法定到期日实现对于投资者进行还本付息,以此来确保信贷资产证券化顺利的完成,同时要以完善立法确立对于金融监管的证券化信贷资产标的信息公开化,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开端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第二,探求现有阶段SPV的法律功能与意义,不断完善特殊目的机构的“真实出售”功能。商业银行参与SPV创设属于非实质性的隔离,参与SPV的运营和管理存在关联并没有起到风险隔离的效果,要实现风险的隔离与交易目的的实现,必须对SPV的组织职能进行限制。我国现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SPV模式均采用特殊目的信托方式,这种相较于特殊目的公司模式有一定的优点。但是结合我国商事立法现状和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来看,证券化的SPV采取特殊目的信托模式更适合当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但是需要在信托模式下在法律层面完成真正的信贷资产“所有权”的变更,排除形式的抵押或者质押,真正实现“风险隔离”。第三,防范商业银行在信用增级阶段中可能出现的信用增级风险及法律隐患。信用增级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是实现资产证券化的重要保证,首先信用增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发起人商业银行、受托机构信托公司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内部增级与外部增级的措施的实施要与风险防控的成本及市场效率相联系。最后注意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中信用增级的方式多样化与隐形化,首次提出“风险自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定为内部增级,同时对于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间接的信用担保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的一种隐形方式,并且对于“风险自留”与审慎监管之间的“度”应该适度。第四,探索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服务阶段的风险法律规制。在服务阶段由是发起人商业银行作为资产管理人,虽然具有便利性、高效性、低成本性、专业性的特点,都是这种模式却是以牺牲相对的金融安全性为代价的,出于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与效率的平衡考量,如果由第三方进行相应的证券资产服务会降低这种风险的发生,同时由发起人商业银行进行服务监督。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任何阶段都不应该对于风险防范的懈怠,通过对阶段性风险的疏导,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阶段中通过法律的规范和治理把商业银行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同时在更加宏观的角度去审视风险的扩散和叠加,平衡阶段性利益冲突,更好的保障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阶段风险防控中要注意:第一,优化证券化的基础信贷资产,增强风险抵御力。第二,从法律修改上或者立法上保障信托模式目的的真实现实。增加证券化交易平台、扩大证券化投资者范围,减少商业银行之间的交叉买卖,实现真实出售。第三,完善信用增级立法,实现适度的审慎监管。第四,调整资产服务机构制度,防止潜在风险的发生。在系统风险防控要注意:第一,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系统性信息公开。第二,明确适当的以商业银行为核心信贷证券化参与主体的法律责任。在证券化的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注重实现“真实出售”、“风险隔离”的目的,保护投资者权益,稳定金融市场,寻求不断修订适宜的信贷证券化法律法规,来发挥法律在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的规制作用。

姚秋雯[8](2020)在《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探讨 ——以蚂蚁小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得到了缓解,然而小额贷款公司同样面临着难以吸收存款,融资渠道匮乏等问题,限制了经营业务的良性发展。后来,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出现给予了小额贷款公司新的融资渠道,许多小额贷款公司通过证券化的方式顺利筹集到资金,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伴随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快速发展,这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控制问题也不断显示出来。小额贷款公司有大量的应收账款,这些应收账款数额小且分散程度高,其风险控制一直是小额贷款公司的难题。因此,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风险环节、风险点进行分析,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控制措施,以便可以通过这种新方式筹集资金。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时间较晚,蚂蚁商诚小贷于2013年发行了我国第一单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东证资管——阿里巴巴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之后陆续发行了一系列产品。蚂蚁小贷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提高了企业的流动性。本文以蚂蚁小贷公司推行的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对蚂蚁小贷公司在推行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过程中体现的风险、风险成因、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并针对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效果评价,为行业中其他小贷公司融资提出相关的风险控制建议。本文的研究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对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了介绍,列举了相关的文献综述,确定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而画出文章的框架。第二部分是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理论概述,对相关概念、动机、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分类及特点、风险成因和风险控制措施展开介绍。本文认为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可以分为原始债务人信用风险、交易结构风险、参与机构风险、利率风险及政策风险。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主要是:资产池运营问题、多参与方的交易流程问题和市场、政策因素的变化。针对过程中不同的风险成因,对应有信用增级、破产隔离及循环交易结构等风险控制措施。第三部分对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风险及风险成因进行介绍,首先对蚂蚁小贷公司发展历程、业务流程和资产证券化动机进行概述,其次通过资产池的组建、特殊目的机构的设立、评级工作的开展和证券的发行及后续交易方面介绍了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然后分析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与基础资产、重要参与者、外部环境相关风险的表现形式,最后得出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成因主要有入池资产质量差、信息不对称及利率与政策变动。第四部分详细分析了蚂蚁小贷公司为控制相关的风险采取的措施,并对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其中与基础资产相关的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为:建立全过程控制体系及信用增级措施、转移基础资产的收益与风险、建立循环交易结构。蚂蚁小贷针对与重要参与者相关的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为: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开放相关数据接口、建立不合格基础资产赎回机制。蚂蚁小贷针对外部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为:提供高于同期限债券的收益率、持续跟踪监管动态及政策要求。对风险控制措施效果的评价,从与基础资产、重要参与者、外部风险相关的风险控制效果的角度展开。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启示,对案例进行总结,同时,对同行业中其它采取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的公司提出采用信用增级措施、破产隔离机制、循环购买交易结构等风险控制措施的建议。

顾玉莲[9](2020)在《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法律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9月11日,深交所推出首个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产品“兴业圆融-广州开发区专利许可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虽然该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案例的具体交易细节仍有待深入探讨,但是该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成功落地使金融界以及知识产权学术界为之一振。国外有成功实施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先例,前提是伴随着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法制与完善的证券交易机制,这次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开启使我国在探索专利权运用方面收获了全新的实践经验。本文从解析专利许可费收益权的内涵出发,详细分析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交易结构,以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存在的法律风险为切入点,通过解析美国、日本成功的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防范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促进专利资产与金融资本相融合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对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法律风险进行集中的讨论和研究,全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围绕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基本概念、法律性质及其价值来进行阐述;第二章集中讨论了我国进行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从专利基础资产本身的法律风险和证券化支撑环节会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剖析,试图厘清究竟是哪些法律风险是当前开展我国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障碍;第三章则将重点着眼于美国和日本的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实践,通过对两个国家的案例进行分析解读,以期能够通过国外的成功经验助力我国的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有效地避免相关的法律风险;第四章针对当前我国进行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所面临的种种障碍和法律风险,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法》,通过结构性的制度构建,有效避免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为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成功实施开辟新的思路。

陶银海[10](2019)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全面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十年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超常规速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财政补贴的强力支持。然而,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进入发展壮大阶段,政府扶植政策造成的财政负担沉重、补贴效果降低、融资力度不足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和企业自身财力支持已经不能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新能源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能源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多渠道金融体系的融资作用以及与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是破解当前新能源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核心所在,亦是促进新能源产业由政府主导型融资机制向市场主导型融资机制逐渐转变的诉求所在。尽管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资本市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机制尚未取得很满意的成效,从而导致新能源企业普遍受制于较为严峻的融资约束问题。本文基于经典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推演并绘制出了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和成本曲线图,同时还基于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演进象限图,进一步推演并绘制出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借助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成本曲线图以及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深入分析了新能源产业业态演进过程中各阶段资本嵌入以及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总结提炼出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投融资特征与经营状况,从而提出了“一种可能包含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一轴两制’式资本市场支持机制”。在此之后,本文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2009-2017年中国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以期阐释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最终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新能源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和一般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对于资本需求的门槛更高,所需的资金数量更大,投资周期更长,投资风险极高,而且对于资本的需求贯穿于整个产业生命周期,这就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方式和资金来源差异化明显,需要差异化的资本市场支持模式和手段来与之相匹配。然而当前我国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尚未形成一套基于新能源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特征的,有效服务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服务于中小高新技术初创企业的现代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第二,我国目前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非常不完善,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但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债券融资均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均不显着;股权融资却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第三,从全局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在2010-2012年以及2015年为正,而在2009年、2013年、2014年以及2016-2017年均为负,这意味着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十分稳定;局部Moran指数图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大部分年限大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局部空间溢出效应为0,但也有少部分年限和少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过这种空间溢出效应有正有负。第四,在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且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等3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总的来说,基于传统计量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预期相去甚远,中国资本市场尚未能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和支持作用,还需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积极的主动的资本市场支持政策或者措施,来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e化创新在证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e化创新在证券(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论文结构安排
    0.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概述
    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现状
        1.1.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1.1.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1.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流程
    1.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概述
        1.3.1 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信用风险
        1.3.2 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
        1.3.3 不良资产转移中的不真实出售风险
    1.4 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现状
        1.4.1 我国信用风险自留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1.4.2 信用评级机构监督制度的现状
        1.4.3 不真实出售风险防范的现状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信用风险自留制度的不足
        2.1.1 单一风险自留比例的缺陷
        2.1.2 风险自留豁免制度的缺失
        2.1.3 缺少违反风险自留要求的法律归责
    2.2 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2.2.1 统一的法律监管体系的缺失
        2.2.2 缺少统一的监管机构
        2.2.3 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
    2.3 不真实出售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2.3.1 现存风险防范的法律位阶过低
        2.3.2 真实出售法律标准的缺失
3 美国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措施的经验借鉴
    3.1 美国信用风险自留的资产证券化模式
        3.1.1 美国信用风险留存及豁免规则
        3.1.2 美国信用风险留存及豁免规则经验借鉴
    3.2 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制度
        3.2.1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历史阶段
        3.2.2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制度的经验借鉴
    3.3 美国法律对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的认定标准
        3.3.1 真实出售认定标准的特征
        3.3.2 美国真实出售认定标准的经验借鉴
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对策
    4.1 完善信用风险自留及其豁免制度
        4.1.1 增加发起人信用自留比例的灵活性
        4.1.2 建立明确的风险自留豁免标准
        4.1.3 明确违反风险自留规则的法律责任
    4.2 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制度
        4.2.1 建立健全信用评级的法律法规体系
        4.2.2 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组织体系
        4.2.3 建立信用评级行业协会
    4.3 确立“真实出售”法律标准的原则
        4.3.1“真实出售”法律标准的形式要件
        4.3.2 “真实出售”法律标准的实质要件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境外研究文献
        1.3.2 国内研究文献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适用性分析
        1.4.2 “三性”原则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7.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产品综述
    2.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结构
        2.1.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2.1.2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方
        2.1.3 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原因
        2.1.4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结构
    2.2 资产证券化产品及分类
        2.2.1 国外关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类
        2.2.2 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分析
        2.2.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类
    2.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2.3.1 发展现状
        2.3.2 外部环境
        2.3.3 存在的问题
        2.3.4 特点分析
第三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比较
    3.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分析
        3.1.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发行量分析
        3.1.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分析
    3.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比较
        3.2.1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的评分依据
        3.2.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得分
    3.3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结论
        3.3.1 高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3.3.2 中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3.3.3 低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第四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比较
    4.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比较
        4.1.1 历史数据比较
        4.1.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4.1.3 验证模型
    4.2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比较
        4.2.1 历史数据比较
        4.2.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4.2.3 验证模型
    4.3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比较
        4.3.1 历史数据比较
        4.3.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第五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和策略
    5.1 “四性”综合评价体系(ASLP)的建立及运用
    5.2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
        5.2.1 大力发展适用性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2.2 适度发展适用性居中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2.3 谨慎发展适用性较差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策略
        5.3.1 不同类别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策略
        5.3.2 根据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特点确定发展策略
第六章 重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路径
    6.1 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1.1 组建汽车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池
        6.1.2 评级汽车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6.1.3 规范汽车贷款证券的后期管理
    6.2 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REITs)的发展路径
        6.2.1 规范REITs的流程
        6.2.2 完善REITs的信用增级分析
        6.2.3 分析REITs评级的影响因素
        6.2.4 明确REITs的发展方向
    6.3 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3.1 建立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池
        6.3.2 确定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原则
        6.3.3 合理设计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方案
        6.3.4 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
        6.3.5 规范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框架和流程
    6.4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4.1 明确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程序
        6.4.2 稳妥有序地发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6.4.3 严格筛选PPP项目资产
        6.4.4 采用主信托方式进行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6.4.5 完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七章 结论
    7.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四性”的比较
    7.2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和策略
    7.3 衡量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标准、指标、依据、模型及评价体系
    7.4 中国重点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供应链资产证券化创新研究与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供应链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机遇
■3供应链资产证券化创新方向
■4供应链资产证券化创新特征
■5供应链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6风险应对及政策建议
■7结语

(4)捷赢2018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消费金融的研究
        1.2.2 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
        1.2.3 关于我国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消费金融与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消费金融与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
        2.1.1 消费金融的相关概念
        2.1.2 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
    2.2 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2.2.1 现金流分析原理
        2.2.2 资产重组原理
        2.2.3 风险隔离原理
        2.2.4 信用增级原理
第3章 捷赢2018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案例介绍
    3.1 发行人概况
        3.1.1 公司及业务模式介绍
        3.1.2 主要融资方式
    3.2 捷赢2018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动因
        3.2.1 外部环境宽松
        3.2.2 扩宽融资渠道
        3.2.3 降低融资成本
        3.2.4 提高资本收益
    3.3 捷赢2018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概述
        3.3.1 发行概况
        3.3.2 主要参与机构及发行交易流程
第4章 捷赢2018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4.1 捷赢2018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ABS基础资产分析
        4.1.1 入池资产小额且分散
        4.1.2 入池资产透明度低
    4.2 捷赢2018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ABS交易结构分析
        4.2.1 循环购买结构分析
        4.2.2 增级措施分析
        4.2.3 现金流分配机制分析
    4.3 捷赢2018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ABS发行效果分析
        4.3.1 降低融资成本
        4.3.2 改善资产负债管理
        4.3.3 解决期限错配
        4.3.4 总体运行分析
    4.4 捷赢2018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ABS优势与劣势分析
        4.4.1 捷赢2018-2ABS优势分析
        4.4.2 捷赢2018-2ABS劣势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建议
    5.1 总结
    5.2 建议
        5.2.1 严控贷款违约率降低融资成本
        5.2.2 实现资产真实出售对抗破产风险
        5.2.3 运用区块链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
        5.2.4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2.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内涵界定
    2.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要素与运作流程
    2.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相关理论与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方式
    3.1 主要国家知识产权证券化方式
    3.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主要方式
    3.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股权众筹
    3.4 本章小结
4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
    4.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基础
    4.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方法
    4.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4.4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价格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
    5.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风险形成与传导
    5.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测度
    5.3 基于区间直觉模糊梯形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管理策略
    6.1 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创新发展
    6.2 构建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6.3 规范交易市场,维护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有效运行
    6.4 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投融资环境
    6.5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障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高效发展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调查问卷
附录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3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金融科技在A证券公司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的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金融科技相关理论概述
    2.1 金融科技的定义和特点
        2.1.1 金融科技的定义
        2.1.2 金融科技的关键技术
    2.2 金融科技发展历程
    2.3 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现状
    2.4 金融科技发展趋势
    2.5 本章小结
3 章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的应用
    3.1 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的布局状况
        3.1.1 金融科技人才的布局
        3.1.2 加大金融科技投入
        3.1.3 证券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3.2 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的应用场景
        3.2.1 人工智能在证券业的应用
        3.2.2 区块链在证券业的应用
        3.2.3 云计算在证券业的应用
        3.2.4 大数据在证券业的应用
    3.3 金融科技对证券行业发展的影响
        3.3.1 APP成为证券业务重要载体
        3.3.2 金融科技带来商业模式的重构
        3.3.3 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3.3.4 金融科技发展提高监管水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证券公司的金融科技应用
    4.1 证券公司基本介绍
    4.2 A证券公司的系统应用
        4.2.1 A证券公司的APP
        4.2.2 核心交易系统全面升级
        4.2.3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4.2.4 企业OA办公系统
    4.3 金融科技在证券公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3.1 金融科技人才的紧缺
        4.3.2 信息数据泄露风险
        4.3.3 证券公司信息技术风险
        4.3.4 证券公司产品与服务同质化
        4.3.5 金融交易纠纷频发
        4.3.6 法律风险
        4.3.7 监管风险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科技在证券公司应用的保障措施
    5.1 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5.2 加强对数据信息的保护
    5.3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5.4 优化金融交易环境
    5.5 加强证券公司产品与服务创新
    5.6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5.7 提高科学监管水平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法律规制 ——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安排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法律规制风险与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
    (二)法律保障效率与减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成本
    (三)法律规范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之间的互动
二、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之间的逻辑进路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之间的时间联系
    (二)金融产品创新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之间的空间关系
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法律规制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创始、组合阶段:以金融监管的宏观视角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特设机构”(SPV)模式及金融风险法律防范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中信用增强阶段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
    (四)信贷资产证券化中资产服务阶段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
四、关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法律规制: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阶段风险的系统性叠加防范为例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中阶段性的风险防控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系统性的风险防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探讨 ——以蚂蚁小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小额贷款行业融资的研究
        1.2.2 关于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识别及成因的研究
        1.2.3 关于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基本框架
2 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理论概述
    2.1 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定义及动机
        2.1.1 小额贷款证券化概念
        2.1.2 小额贷款证券化动机
    2.2 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分类及特点
        2.2.1 原始债务人信用风险及特点
        2.2.2 交易结构风险及特点
        2.2.3 参与机构风险及特点
        2.2.4 利率风险及特点
        2.2.5 政策风险及特点
    2.3 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成因
        2.3.1 资产池运营问题,引发基础资产风险
        2.3.2 多参与方的交易流程,引发与重要参与者相关的风险
        2.3.3 市场、政策因素变化,引发外部风险
    2.4 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措施
        2.4.1 信用风险控制
        2.4.2 交易结构风险控制
        2.4.3 重要参与者风险控制
        2.4.4 外部风险控制
    2.5 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理论基础
        2.5.1 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原理
        2.5.2 资产重组原理
        2.5.3 破产隔离原理
        2.5.4 信用增级原理
3 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风险形成及风险成因介绍
    3.1 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基本情况
        3.1.1 蚂蚁小贷公司的发展历程
        3.1.2 蚂蚁小贷的业务流程
        3.1.3 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
    3.2 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介绍
        3.2.1 选定基础资产并组建资产池
        3.2.2 设立特殊目的机构并实现基础资产真实出售
        3.2.3 聘请中介机构开展信用评级与信用增级工作
        3.2.4 发行证券并管理后续交易
    3.3 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表现形式
        3.3.1 与基础资产相关的风险
        3.3.2 与重要参与者相关的风险
        3.3.3 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外部风险
    3.4 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成因
        3.4.1 入池资产质量差导致与基础资产相关的风险
        3.4.2 信息不对称导致与重要参与者相关的风险
        3.4.3 利率与政策变动导致外部风险
4 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及效果分析
    4.1 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与基础资产相关的风险控制
        4.1.1 建立全过程控制与信用增级措施应对信用风险
        4.1.2 转移基础资产的收益与风险应对破产风险
        4.1.3 建立循环交易结构应对期限错配问题与提前偿付风险
    4.2 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与重要参与者相关的风险控制
        4.2.1 及时披露相关情况应对参与机构失职风险
        4.2.2 开放相关数据接口应对关联方信息披露风险
        4.2.3 建立不合格基础资产赎回机制应对道德风险
    4.3 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相关的外部风险控制
        4.3.1 提供高于同期限债券的收益率应对利率风险
        4.3.2 持续跟踪监管动态与政策要求应对政策风险
    4.4 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效果分析
        4.4.1 全过程控制体系有效降低了与基础资产相关的风险
        4.4.2 数据信息的有效提供降低了与重要参与者相关的风险
        4.4.3 较强的政策敏感性有效降低了外部风险
5 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蚂蚁小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研究结论
        5.1.1 实施内外部增信措施利于控制与基础资产相关的风险
        5.1.2 开放数据端与加强信息披露利于控制与重要参与者相关的风险
        5.1.3 熟悉外部环境与及时调整控制措施利于控制外部风险
    5.2 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启示
        5.2.1 合理采用信用增级措施与破产隔离机制
        5.2.2 灵活运用循环购买交易结构
        5.2.3 增强证券化过程中关键环节的信息透明度
        5.2.4 熟悉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政策制度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法律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概论
    一、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内涵
        (一)专利许可
        (二)资产证券化
        (三)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
    二、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法律分析
        (一)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基础资产的适格性
        (二)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法律关系
        (三)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三、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价值分析
        (一)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是专利权的二次运用
        (二)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
        (三)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能够满足专利权人的融资需求
        (四)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能够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第二章 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法律风险分析
    一、专利制度与资产证券化的价值冲突
        (一)利益平衡机制是专利制度的基石
        (二)安全、高效、公平是资产证券化内在要求
        (三)价值冲突加剧了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法律风险
    二、专利制度引发的法律风险
        (一)专利权无效风险
        (二)专利权权属争议风险
        (三)专利权有效期届至风险
        (四)专利强制许可风险
        (五)专利诉讼风险
    三、证券化支撑体系存在的法律风险
        (一)SPV存在的法律风险
        (二)信用评级环节存在的法律风险
        (三)信息披露环节存在的法律风险
第三章 国外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法律制度分析
    一、美国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分析—以Royalty Pharma案为例
        (一)Rayalty Pharma公司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二)美国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法律制度构建
        (三)美国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评价
    二、日本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分析—以Scalar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案为例
        (一)Scalar案的运作流程
        (二)日本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法律体系构建
        (三)日本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评价
第四章 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的法律风险防范建议
    一、制定知识产权证券化法调和专利制度与证券化的价值冲突
        (一)防范基础资产存在的法律风险
        (二)防范SPV存在的法律风险
        (三)防范信用评级环节存在的法律风险
        (四)防范的信息披露环节存在的法律风险
    二、多种方式共同助力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
        (一)培育高价值专利
        (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构建知识产权运营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10)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作用
        1.2.2 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效率方面的研究
        1.2.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的构建
        1.2.4 其他国家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借鉴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能源产业及资本市场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的科学内涵和范围界定
        2.1.2 新能源产业的概念界定
        2.1.3 资本市场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2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本市场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产业结构理论
        2.2.4 企业理论
第三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1 新能源产业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发展壮大阶段
        3.1.2 风能产业基本走向成熟,前沿技术领域开发依然落后
        3.1.3 太阳能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关键技术存在依赖性
        3.1.4 核电产业发展稳中求进,发展趋向规范化和成熟化
        3.1.5 智能电网投资幅度增加明显,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3.1.6 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产业发电水平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3.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2.1 新能源弃风弃光问题
        3.2.2 新能源补贴相关问题
        3.2.3 新能源核心技术缺乏问题
第四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
        4.1.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支持力度不足
        4.1.2 银行信贷是当前最重要融资渠道,但存在明显对象歧视
        4.1.3 证券市场支持形式和力度不断增加,但准入门槛依然较高
        4.1.4 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投资热情高涨,但运行与管理尚不规范
        4.1.5 民间资本支持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市场选择空间
    4.2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存在问题
        4.2.1 产业风险过大致使资本不敢轻易进入
        4.2.2 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受阻
        4.2.3 资本市场内部缺乏融资协调性
第五章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理研究
    5.1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5.1.1 以新能源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资本市场支持与保障
        5.1.2 补贴资金吃紧敦促新能源产业寻求多元化资本支持
        5.1.3 新能源产业融资特征与资本市场层次体系设计理念契合
        5.1.4 资本市场为适应产业发展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
    5.2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及资本嵌入
        5.2.1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
        5.2.2 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
        5.2.3 资本嵌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
    5.3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制建构
第六章 资本市场支持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及假设
    6.2 数据及预处理
    6.3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稳健性
        6.3.1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3.2 模型估计结果稳健性的初步考察
    6.4 嵌入空间计量分析后模型的稳健性考察
        6.4.1 三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6.4.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及被解释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
        6.4.3 空间计量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发挥制度创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7.2.2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与产业政策配套的资本市场长效支持机制
        7.2.3 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丰富风险资本介入模式
        7.2.4 重视资本市场信息技术应用与新能源结合,构建信息化支持机制
    7.3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金融e化创新在证券(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研究[D]. 谭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2]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D]. 孙汉康. 河北大学, 2020(02)
  • [3]供应链资产证券化创新研究与风险分析[J]. 刘人豪,王畅. 科技与金融, 2020(07)
  • [4]捷赢2018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案例研究[D]. 李思萌. 湘潭大学, 2020(02)
  • [5]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研究[D]. 张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金融科技在A证券公司应用研究[D]. 张新香.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法律规制 ——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视角[D]. 罗团. 吉林大学, 2020(08)
  • [8]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探讨 ——以蚂蚁小贷为例[D]. 姚秋雯.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9]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法律风险防范研究[D]. 顾玉莲.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10]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D]. 陶银海. 兰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证券金融电子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