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军“一体化联合特遣部队”管窥(论文文献综述)
甄智[1](2021)在《沦陷时期南京地区的日伪报刊研究(1938-1945)》文中研究表明
燕云[2](2020)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沉车”事故管窥与思索(下)》文中指出在"后EFV时代",正在回归传统角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对其两栖装甲集群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一个系统而条理清晰的重新规划。具体来说,美国海军陆战队决定从3个方面入手,解决两栖装甲集群的现代化问题——一是对现役两栖突击车(AAV)进行生存力和技术升级;二是大力研制一种新型高技术两栖战车(ACV);
袁伟晨[3](2020)在《联盟的延伸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目标、机制和影响》文中提出联盟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经典议题,也是国家间竞争与合作的主要形式;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网络空间中国家的竞争与合作也开始以联盟的形式进行,二者在国际政治现实中出现了结合。然而目前的研究中,联盟研究与网络安全研究的结合不足,或是缺乏将网络空间特殊性应用于联盟理论中的思考,或是缺乏以联盟的整体视角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考察,这一不足制约了对国家在网络安全领域的联盟行为的解释。本文以“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为研究对象,试图将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加入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在联盟理论与网络安全研究之间建立沟通。网络空间的全球互联性增强了网络威胁的迫近感,网络威胁的归因更容易同战略竞争对手相结合,这为国家提供了联盟制衡的方向。另外,网络攻击行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高破坏性的网络攻击行为成本高昂、较为罕见,可以触发联盟的共同防卫机制;低破坏性的网络攻击行为成本低廉、频繁发生,无法触发联盟的共同防卫机制。这导致联盟难以满足较弱国对低破坏性网络攻击的防卫需求,而较弱国低层次的网络安全合作形成了对强国网络安全援助的替代性方案,进一步导致弱国对联盟的依赖性降低;弱国产生了“被牵连”的担忧,大国则产生了“被抛弃”的担忧。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是美国的亚太联盟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在联盟外部形成了对地区大国的制衡与对全球网络空间的割据,在联盟内部建立起了稳定的合作机制与多层次的联盟体系。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呈现出与物理空间中亚太联盟类似的“美国+核心盟友+次级盟友”结构,处在不同层次的盟国之间有着不同的互动机制;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及美国与亚太盟国的战略分歧,联盟内部存在着双重交易机制,这种机制与联盟的层级结构共同作用,产生了亚太网络安全联盟中的困境。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是网络空间大国竞争激化的表现,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与亚太地区网络空间的紧张局势,对中国和平利用网络空间提出了挑战。中国应对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动向保持关注,增强风险意识与危机意识,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为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负起责任。
陈园园[4](2019)在《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与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创新应用,基于互联网平台巨量信息的发布、扩散和存储等更加迅速快捷。政府运作、军队作战、经济运行、社会管理、大众生活等各领域信息见诸网端。而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异构性、动态性和安全性等特点,一方面为情报搜集提供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的渠道,通过网络搜集、分析情报,已成为各国情报部门获取情报的一种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因网络数据信息规模巨大、真假混杂,也对情报搜集和分析研判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搜集高价值情报,成为各国情报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作为全球顶尖的情报大国,拥有17个情报机构,继信号情报、人力情报之后,网络情报已经成为美国各情报部门越来越关注的重点领域,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的建设与运用,为我国网络情报工作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本文将美国网络情报力量放在整个美国情报力量体系中进行综合分析,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在网络情报体系建设等问题上的认知及研究情况,明晰了网络情报相关概念,包括定义、分类、特点、地位作用等,分析了美国网络情报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其次,系统梳理了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的建设情况,重点探析美国从事网络情报有关工作的主要组织机构,并对体系建设的未来趋势进行预判。最后,通过具体分析网络情报力量体系的运用,研究提炼出建设和运用的特点规律,并提出对我国网络情报工作加速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
徐亚莉[5](2019)在《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 ——一个系统性因素的分析框架》文中指出西方“国家失败”理论与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具有逻辑同源性,在解释国家失败原因的研究中过度强调了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理论中西方文明路径的普遍主义:以民族认同契合国家认同的基本逻辑为标准规范非西方的国家建设、依据西方国家建设经验干涉非西方的国家发展,没有包容国际体系中异质国家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自1991年陷于无政府状态以来,索马里被国际社会视为典型的失败国家。西方“国家失败”理论,无论是在解释索马里国家建设遭遇的挫折方面,还是在插手其国家重建方面,都没有足够重视索马里的族群政治这一国家特殊性在其国家失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改善索马里国家失败困局的努力中屡遭挫折。因此,本文尝试超越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文明及政治导向,回归索马里的族群政治现实,从索马里的国家特殊性出发,提出一个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的新构想,探究其国家失败的原因。文章在系统描述和分析1991-2017年间索马里国家无政府时期及国家重建时期的国家失败整体历程与表现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分析模型将索马里的国家失败及国家重建进程置于内外力量交互作用的框架中进行观察,有效整合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五个层次性行为体和四个恒定性因素的合力作用。其中,国际组织与西方域外大国、地区性国际组织与和周边国家、全国性政府、次国家行为体、政治强人等五个层次性行为体是索马里族群冲突与和解进程中的主要角色,而现实利益、地理联系、历史记忆、身份认同等四个恒定性因素,又在这些行为体间的复杂互动中发挥着驱动与催化作用,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动态交互,在三大主要作用机理(族群政治发挥决定性作用、次国家行为体是交互作用的支点、四个恒定性因素产生差异化影响)及其九项具体规则的牵引作用下,共同解释了索马里的国家失败原因。研究发现,族群政治在索马里国家失败和重建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族群认同的情感纽带与现实利益的核心驱动两者共同影响下,五个层次性行为体都通过族群对索马里政治形势施加影响,其中,具有鲜明族群特质的次国家行为是各层次性行为体交互作用的支点:一方面,次国家行为体层次上的族群认同超越了国家认同,基于族群形成的武装派系、地方政权、宗教组织在索马里国家失败和重建时期发挥着部分的政府功能,成为索马里政治生活的关键主体;另一方面,周边国家、西方域外大国和各级国际组织等国际社会行为体,直接与次国家行为体互动,无形中放大了族群政治要素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影响国家重建及安全稳定的关键。本文的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框架是对国家失败的规范性研究和经验性研究两个方面的结合,既包括在规范意义上对西方“国家失败”理论逻辑根源的探析,也包括在经验主义意义上,在梳理索马里国家失败史实的基础上归纳的“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既有对前者的理论批判,也有对后者的理论建构,彰显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文章从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多个层次分析国家状态,关注族群等次国家行为体的特殊意义,拓展了国家失败问题的研究层次,一定程度上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向次国家行为体层次研究的转向,丰富了国际政治的体系理论、结构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等重要理论的基本内涵。其次,研究虽然以索马里案例为基础,但是建构的分析模型可以适当拓展其在类似国家问题上的应用边界,对解释国际体系中类似“族群政治发挥显着作用的国家”的国家失败政治现状具有一定的理论适切性,对于国际秩序重塑背景下此类国家的国家重建与治理具有现实启示意义。最后,研究透视索马里的国家特殊性及其发展困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理论中的“西方中心”和“普世均质”思维,是比较政治学意义上对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反思与修正,为未来探索一个更加包容、客观、尊重国家特殊性的“国家理论”奠定基础。
姜硕[6](2018)在《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1月,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开启了美国对外政策的新篇章。伴随全球战略及亚太地区局势不断变化,美国国家战略也在不断进行着调整,并通过提升亚太地区军事力量、加大对地区盟友的控制等方式,对亚太地区进一步施加影响,并对中国的和平发展进行遏制。本论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主要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思路、方法等方面,对奥巴马时期“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并对特朗普亚太政策的现状进行梳理,为全文的论述打下基础。第二部分阐述了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政策背景。特朗普对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了调整,在“美国优先”原则下退出《巴黎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其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造成亚太地区局势更加复杂。第三部分围绕特朗普政府亚太政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特朗普执政以来,出台了“亚太稳定计划”、推进“印度洋-太平洋”战略以及实施“经济再平衡”单边战略。虽然其亚太政策一直没有正式出台,但是各项围绕亚太地区的军事、安全、经济等方面政策的相继推出,其亚太政策的轮廓逐渐清晰。第四部分详细分析了特朗普政府亚太政策的特征和影响。特朗普的亚太政策在政治上坚持美国利益优先,在军事上进一步扩充霸权主义实力,在经济上抬升贸易保护主义。同时,在实际政策实施上,突出大国战略威胁,弱化反恐战略目标,强化传统盟友的支持,造成了中美对抗全面升级,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第五部分对特朗普政府亚太政策的走向进行分析。当前亚太地区总体形势,既有有利于该政策深入开展的促进因素,也有阻碍政策发展的国际和国内双重制约因素。然而,特朗普追求美国亚太主导地位的初衷不会变,遏制中国、俄罗斯发展更是题中之义。但是,中、俄两国作为地区大国,正在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特朗普破坏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许正[7](2017)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全世界在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六十余年的“长期和平”。这种所谓的“和平”,是在美苏紧张对峙、核武器的发明及其技术的扩散以及全球军备水平大幅升级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没有使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变得重要性,相反却变的更为突出。表现在安全观念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没有整个人类的共同安全,单个国家的安全是较为脆弱和没有保证的。在实现安全的手段上,安全机制作为中观层次解决方案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得到了学界人士更多关注。根据相关理论,安全机制是指国家这一行为者在双边或多边军事关系上或在某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特定安全问题领域上达成的相互遵守的协定与规则。安全机制的确立并不必然仰赖成员在制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与之相反,它常常是在对立的政治世界中寻求对威胁和武力使用的约束与控制。而且安全机制中的大部分属于问题性质,目的是解决特定的安全议题,应对威胁整个人类安全的议题。自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安全机制“欧洲协调”应运而生,它所确立的谈判制度和协商精神,成为了之后各个安全机制所遵从的标准。无论是国际联盟、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安全合作会议还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安全机制,大体上都是在“欧洲协调”确立的原则上所构建的。尽管这些安全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甚至其中某些安全机制早已解体,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都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西靠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地理相连数目高达六个的国家板块群,而且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且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个重点区域,从英法殖民时期至今以来便战乱不断,各个大国在不同时期的介入成为了威胁该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衍生的大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的地区的安全问题会不定期的爆发。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甚至被描述为“叛乱的地区”、“东方巴尔干”和“多米诺地区”。新建立的民族国家虚弱的社会和政治凝聚力,后殖民时期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域内意识形态的一度两极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地区分离主义的猖獗以及抵御经济风险的薄弱,都表明了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特征。这些冲突不仅危及到某些国家政权的存亡,也对该地区的整体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安全机制的构成上,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包括次区域各国领导人及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安全决策和信息交流机制,其中应设置秘书处、成员国常驻代表机构、观察员机制和对话伙伴机制,以加强六国间安全信息的交流;维和机制,其中应包含各国总参谋长会晤机制、安全理事会以及一支必要的维和部队,由各国总参谋长和安全理事会来统一指挥维和部队,应对域内各种安全威胁;核不扩散机制,包括负责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裁军事务部们,还有提供技术支持的裁军研究所;警务合作机制,包括警察首长定期会晤机制、联合武装执法巡逻机制、统一逮捕令制度、犯罪情报交流机制和警务培训制度等;联合演习机制,次区域各国定期举行联合演习,以增强次区各国应对地区安全问题的协同行动能力,增加政治互信。根据以上安全机制的构成,次区域的安全机制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泰国和柬埔寨、柬埔寨与老挝、泰国和缅甸依旧中国和越南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跨国拐卖妇女儿童和毒品犯罪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冷战结束后又纷纷涌现出,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地区安全问题变得愈发的棘手。而且,次区域既有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领土争端解决机制已逐渐沦为摆设,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效果上都远不足以应对区域内日益严重的各类安全问题。由于冷战时期分属不同阵营,次区域各国在冷战时期曾多次兵戎相见。泰国在冷战初期,追随美国在次区域的反共政策,武装干预了越南和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越南在冷战时期为实现称霸东南亚的企图,在苏联的支持下,曾武装侵占了柬埔寨并与中国和泰国在边境上爆发了冲突。尽管战争已经结束多年,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次区域各国的政治互信依然不足。而且,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战争频发,再加上统一后的新政府采取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需要依赖国际援助才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至今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泰国和越南则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越南在十年内连续遭遇两次经济危机;泰国军事政变频发,历届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经常夭折,缺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泰越两国的经济复苏仍未有明显起色。中国云南省作为与次区域各国对接的重要窗口,在中国国内各省的经济排名中常年处在倒数的位置,经济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严重滞后。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由于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抑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纷纷在该地区展开角逐,次区域部分国家被迫在各大国的竞争缝隙中,采取平衡外交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次区域各国政治互信的不足,经济的落后和域外大国的干预等因素对该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应遵循以“先易后难”与“合作求安全”以及“以经济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理念,循序渐进的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加强次区域各国间的互信,建立互信机制,强化安全合作。根据现阶段次区域的安全形势,建立互信机制是完成构建安全机制的首要条件,实践的可行性相对更大。在“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的构建原则下,互信机制的构建需要搁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正确看待其它国家的发展道路。争取前期成功建立起沟通协商子机制、危机评估子机制与危机评判子机制,以加强在平时以及预防或处理潜在安全威胁的协调。在以上三个子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次区域国家间的互信机制。其次,进一步深化次区域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进程。继续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的建设,首先,明确现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不足。在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继续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再次,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的投资资金,为新阶段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有继续深化次区域国家的环境合作。在深入推进以上三个领域的基础上,将老挝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加以重点经营,推进“中老友好合作条约”的谈判与签署,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以此给次区域其它国家树立典范,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模式向柬埔寨和泰国扩展,并最终覆盖到缅甸和越南。以“中路突破”带动两侧应该是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进行安全合作的一个较合适的选择。这些更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势必对地区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开展和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其中包括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深化次区域国家间产能合作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为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思路。
刘济西[8](2016)在《虚拟现实技术与新军事变革》文中研究说明虚拟现实(VR)技术从诞生起就与军事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由于相关技术发展的不足,其并未成为军事活动中的主角,而是以一个“辅助性”的角色延续至今。近年来,随着VR技术的突破和发展,VR产业在这一年井喷式出现并迅速在全球市场产生极大反响,Facebook、谷歌、微软、索尼等世界型企业都在VR领域中投入巨大。VR技术的发展不是一个个体的爆发,而是一个体系的爆发,如AR(增强现实)技术与MR(混合现实)技术,都与VR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具体应用上又各有所长,三者都是虚拟现实领域中的主力军。这种发展势必会带动VR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VR技术会对我军新军事变革产生怎样的影响?文章系统地梳理了VR技术的发展脉络以及应用历史,尤其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史,并通过研究其技术特性及发展前景,从武器装备、作战样式、军事训练、军事管理等军事变革的要素入手,分析VR技术将对未来新军事变革造成怎样的影响、起到怎样的作用、带来怎样的改变;探讨了VR技术发展对武器装备信息化的影响。VR技术不仅可以在现有武器装备基础上构建一个新的虚拟化的武器装备及平台体系,还可以使现有的武器装备研发模式、实验模式、实战检验模式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战斗力;揭示了VR技术与军事理论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虚拟战场环境构建达到指挥-行动-评估的临境化。使军事理论创新从过去战争中学习战争转变到实验室设计战争,提出战争预实践对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理论牵引作用;分析了VR技术通过设置不同的战场环境、战争状况来训练作战人员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累积实战经验,有效的提升战斗力,同时对应用VR技术实现军事管理集约高效提出对策措施。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未来我军新军事变革的方向应该是通过发展VR技术,将诸如军事训练、武器装备研发、军事人才培养等军事实践活动向虚拟化转移,通过低成本高效率可操控的虚拟军事实践更高效的生成战斗力。同时通过大力发展VR技术,在该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在未来以VR空间为核心的信息战中占取先机。
董大亮[9](2015)在《冷战时期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研究(1947-198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平洋司令部是美国亚太地区军事力量的最高指挥机构,也是美国与亚太区域格局长期互动的产物。随着美国从亚太地区边缘国家逐渐成长为亚太地区秩序的主导力量,美国亚太驻军也随之发展壮大,并在美国争夺地区主导权、构建符合自身利益预期的亚太区域格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二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美军整合为太平洋司令部,并在其后开始的冷战时期继续承担美国亚太利益扞卫者的角色。本文试图结合二战后冷战局势的变化,阐述太平洋司令部在不同形势下为维护美国利益而采取的措施,并对其所扮演的多面角色进行总结。本文内容一共包含前言、四章正文和结语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前言首先追溯太平洋司令部的历史发展,随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章在全球化视野下考察近代以来美国亚太驻军的成长壮大过程,作为本文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美国向亚太地区扩张的过程,也是亚太地区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现代国际体系的建立的过程。美国在参与拆解旧秩序的同时,又与其他竞争者就亚太地区主导权发生竞争,最终在二战后成为亚太霸主。这一过程中,美国亚太驻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演变成太平洋司令部。第二章阐述太平洋司令部在冷战高峰时期的武力干涉活动。成立初期经过一系列调整,太平洋司令部成为亚太地区唯一的联合司令部。在冷战遏制战略指导下,太平洋司令部以全面遏制社会主义阵营、争夺冷战优势为主要战区战略,制定各种作战计划。太平洋司令部先后在朝鲜、台湾海峡和东南亚实施武力干涉,以谋求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战略优势。第三章论述太平洋司令部通过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同盟、强化兵力部署等方式来实现塑造安全。太平洋司令部主要通过提供军事援助、与盟国开展协同合作等方式强化安全同盟。同时太平洋司令部不断强化兵力部署,作为谋求战略优势的战略支柱。第四章论述太平洋司令部在冷战缓和时期的活动。冷战高峰时期太平洋司令部试图赢得战略优势但未能得手。随着尼克松政府实施战略收缩,冷战迎来缓和时代。实力削减的太平洋司令部放弃先前的全面遏制政策,不再谋求战略优势,转而寻求战略平衡。这种平衡主要表现在能力与目标的平衡、同盟关系的平衡。结论总结全文,并从多个视角审视太平洋司令部的多重角色。太平洋司令部是美国亚太安全利益的扞卫者、美国塑造亚太区域格局的工具。当前太平洋司令部对中国奉行“接触并防范”政策,其政策基础是认为中国必将威胁其亚太主导地位。太平洋司令部有利于亚太稳定,亦是不稳定因素。在一个变化的亚太区域格局中,太平洋司令部也有着不确定的未来。
高丽峰[10](2014)在《多维文化视野下的新世纪军旅小说创作》文中研究表明“军旅小说”是以战争和军旅生活为主要反映对象的一类文学。新世纪军旅小说创作从十七年的红色战争叙事、八十年代的军人意识觉醒、九十年代的创作转型一路走来,承接九十年代中期的第四次创作浪潮,继续以蓬勃之势昂首向前,并且在和时代多元文化的相呼应中表现出多元文化合流的气质。本文从多维文化角度入手对新世纪军旅小说的创作现象进行分析。首先,在阅读众多作品的基础上,对新世纪军旅小说在内容方面延续的传统审美特质进行分析。其中包括:题材方面,战争和军旅生活中的智慧之美、兵器之美、武艺幻化之美和生命本质力量绽放之美;人物方面,英雄形象在新语境下的变异,有草莽英雄、偶然英雄、流浪英雄、偶像英雄;主题方面,主要从作品对民族遭遇的心痛悲悯,对侵略者的巨大仇恨,对国家富强的深切期望以及对葬生在这些炮火年代的英雄们的惋惜与追念这四个方面来说明。其次,文章从作品的形式着笔,主要分析了新世纪军旅小说对西方现代主义方法技巧的学习借鉴,即写作立场中的“存在主义”,作为表现技巧的“象征主义”,以莫言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以及黑色幽默与荒诞形成的语言暴力给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四个角度。来说明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方式方法在促成新世纪军旅小说的作品繁荣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再次,文章从作品的传播与接受角度,针对当前军旅小说所置身的大众文化语境而产生的一些变异进行分析。包括大众文化心理推动下对特种部队神秘性的揭秘以及大众影视传播介入使得军旅小说褪去单纯性两方面,指出小说与媒体的合作,与影视的联姻是新世纪军旅小说在时代新语境下走出闭塞,开始借助新生传媒力量发展的表现,而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军旅小说,体现出从虚拟幻想向现实靠拢的趋向。文章最后根据新世纪军旅小说在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创作进行得失比较。“得”主要表现在新世纪军旅小说创作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文本与网络影视的交织合流中呈现多元化,丰富的作品支撑起其当下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失”则表现在对军事与战争严肃性本质的削减与俗化,且在看似繁荣丰富的创作背后真正纯文学意义上的精品并不多,就其发展前景而言隐藏着难以持续提升的危机。
二、美军“一体化联合特遣部队”管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军“一体化联合特遣部队”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2)美国海军陆战队“沉车”事故管窥与思索(下)(论文提纲范文)
转型而不仅仅是回归 |
结语 |
(3)联盟的延伸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目标、机制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网络安全 |
二、联盟 |
三、美国的亚太联盟 |
四、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 |
五、美国亚太联盟与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之比较 |
第二节 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主要观点与适用性分析 |
一、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对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适用性分析 |
第二章 美国构建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动因与目标 |
第一节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发展历程 |
一、奠定基础 |
二、建立联盟 |
三、强化联盟 |
第二节 美国构建与强化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动因 |
一、美国亚太联盟的转型 |
二、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态势的变化 |
三、美国对网络空间威胁认知的演进 |
第三节 美国构建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目标 |
一、制衡地区网络大国 |
二、管理联盟内部分歧 |
三、维持美国制网权 |
第三章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 |
第一节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组织结构 |
一、美国与核心盟友间的轴辐结构 |
二、核心盟友与次级盟友间的网状结构 |
第二节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运行机制 |
一、美国主导的合作方式 |
二、美国与核心盟友之间的资源互补 |
三、核心盟友与次级盟友之间的战略共识 |
第四章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困境 |
第一节 联盟困境的表现 |
一、联盟内部凝聚力的减弱 |
二、联盟外部战略缓和空间的缩小 |
第二节 联盟困境的成因 |
一、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因素 |
二、联盟内部的双重交易机制因素 |
三、“美国+核心盟友+次级盟友”的结构因素 |
第五章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对网络空间安全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亚太地区网络空间的影响 |
一、加剧亚太地区网络空间的军事化 |
二、加剧亚太地区网络空间的安全困境 |
第二节 对全球网络空间安全的影响 |
一、全球网络空间低烈度冲突常态化 |
二、阻碍全球网络空间军备控制机制的建立 |
三、激化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规则的对抗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1.6 研究难点及解决方法 |
第二章 网络情报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情报的定义 |
2.1.2 网络情报的定义 |
2.1.3 网络情报的分类 |
2.1.4 网络情报的特点 |
2.1.5 网络情报的地位作用 |
2.2 美国网络情报的产生与发展 |
2.2.1 美国网络情报的产生 |
2.2.2 美国网络情报的发展 |
第三章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 |
3.1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的布局 |
3.1.1 管理协调机构 |
3.1.2 军事情报机构 |
3.1.3 非军事情报机构 |
3.1.4 各机构网络情报能力 |
3.2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的原则 |
3.2.1 强化统筹领导原则 |
3.2.2 突出军队主导原则 |
3.2.3 建强核心能力原则 |
3.2.4 加强专业化力量建设原则 |
3.3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的特点 |
3.3.1 构建层次清晰的管理体制机制,以有效指挥协调和实施保障 |
3.3.2 注重情报领域战略规划和法规条令建设,有效发挥顶层指导 |
3.3.3 注重发展网络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网络情报获取分析能力 |
3.3.4 注重对外情报合作,健全联盟情报体系建设 |
3.3.5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发展后劲 |
3.4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
3.4.1 在体系架构上,进一步凸显网络情报力量的布局重心 |
3.4.2 在手段发展上,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运用 |
3.4.3 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突出网络中心模式的管理重构 |
3.4.4 在人力资源上,进一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到精干核心转型 |
第四章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运用 |
4.1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运用的指导原则 |
4.1.1 主动出击,构筑全球力量布势 |
4.1.2 技术垄断,力图保证绝对优势 |
4.1.3 跨域协作,实现情报机构统一行动 |
4.1.4 察打一体,极致发挥网络情报力量作用 |
4.1.5 多国行动,加大对目标国家实施战略打压 |
4.2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运用的技术手段 |
4.2.1 利用信息布控技术,实现全域覆盖情报搜集 |
4.2.2 利用互联网高级搜索,获取“深层信息” |
4.2.3 利用秘密技术手段,掌握核心内幕情报 |
4.2.4 利用智能翻译技术,提高情报处理效率 |
4.2.5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情报生产层次质量 |
4.3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运用的主要特点 |
4.3.1 坚持常态运用,保持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全时运行 |
4.3.2 坚持多源融合,提高网络情报生产的精准度 |
4.3.3 坚持面向作战,推进网络情报力量与作战一体化 |
4.3.4 坚持统筹调度,实现网络情报力量的一体联动 |
第五章 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与运用对我的启示 |
5.1 加强国家网络情报力量统管 |
5.2 优化网络情报领域运行机制 |
5.3 加强科技智能手段自主创新 |
5.4 加快网络情报领域政策制度建设 |
5.5 打造网络情报力量精英人才队伍 |
5.6 尝试走开网络领域对外合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 ——一个系统性因素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家失败原因的研究 |
(二)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的研究 |
(三)几点评析 |
三、论文创新点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五、论文设计与内容框架 |
第一章 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视角下的“国家失败”理论及其批判 |
1.1 西方“国家失败”理论的根源 |
1.1.1 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及其民族建设和民主建设 |
1.1.2 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学说观照下的“国家失败”理论 |
1.2 西方“国家失败”理论与索马里国家的特殊性 |
1.2.1 非洲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特殊性 |
1.2.2 索马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特殊性 |
1.2.3 西方“国家失败”理论对索马里案例的解释力 |
1.3 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的一个新构想 |
1.3.1 主要概念 |
1.3.2 基本假设 |
1.3.3 分析与验证 |
第二章 索马里国家失败的表现Ⅰ:无政府时期的冲突与混乱(1991-2000) |
2.1 索马里国家建设初期的矛盾与冲突(1960-1991) |
2.1.1 文人政权时期 |
2.1.2 军人政权时期 |
2.2 无政府初期的军阀对峙和联合国索马里维和行动失败(1991-1995) |
2.2.1 军阀领导的武装派系紧张对峙 |
2.2.2 索马里兰的分离诉求 |
2.2.3 美国与联合国索马里维和行动失败 |
2.3 联合国索马里行动失败后的混乱局势(1995-2000) |
2.3.1 武装派系争斗乱局升级 |
2.3.2 多地开始建立地方政权 |
2.3.3 圣战伊斯兰激化内外冲突 |
2.3.4 周边国家介入后的复杂形势 |
第三章 索马里国家失败的表现Ⅱ:国家重建时期的挫折与困境(2000-2017) |
3.1 索马里过渡国民政府遭遇失败(2000-2004) |
3.1.1 阿尔塔和解会议的成果与局限 |
3.1.2 过渡国民政府的失能与困境 |
3.1.3 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主导索马里“三阶段和平重建进程” |
3.2 索马里过渡联邦政府艰难前行(2004-2012) |
3.2.1 过渡联邦政府存在自身建设缺陷 |
3.2.2 宗教外衣下的冲突威胁地区秩序 |
3.2.3 海盗势力猖獗恶化国内外安全环境 |
3.3 索马里联邦政府建设及其面临的内外挑战(2012-2017) |
3.3.1 联邦政府建设持续疲弱 |
3.3.2 青年党恐怖威胁持续存在 |
3.3.3 中东国家战略博弈制约索马里主权独立 |
第四章 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 |
4.1 五个层次性行为体 |
4.1.1 国际组织与西方域外大国 |
4.1.2 地区性国际组织与周边国家 |
4.1.3 全国性政府 |
4.1.4 次国家行为体 |
4.1.5 政治强人 |
4.2 四个恒定性因素 |
4.2.1 现实利益 |
4.2.2 地理联系 |
4.2.3 历史记忆 |
4.2.4 身份认同 |
4.3 索马里国家失败诸因素交互作用机理 |
4.3.1 第一机理:族群政治发挥决定性作用 |
4.3.2 第二机理:次国家行为体是交互作用的支点 |
4.3.3 第三机理:四个恒定性因素产生差异化影响 |
第五章 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的评估与展望 |
5.1 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的理论效力 |
5.1.1 分析模型的案例解释力 |
5.1.2 分析模型的理论价值 |
5.2 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的边界限度 |
5.2.1 分析模型的局限性 |
5.2.2 分析模型对类似案例的适切性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索马里国家历史大事记 |
(6)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特朗普政府亚太政策的背景 |
2.1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再调整 |
2.2 全球及其亚太地区局势的变化 |
2.3 “美国优先”国家战略的新态势 |
第3章 特朗普政府亚太政策的提出 |
3.1 “亚太稳定计划”的出台 |
3.2 “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推进 |
3.3 “经济再平衡”单边战略实施 |
第4章 特朗普政府亚太政策的特征及其影响 |
4.1 特朗普政府亚太政策的特征 |
4.2 特朗普政府亚太政策的影响 |
第5章 特朗普政府亚太政策的走向 |
5.1 亚太政策的影响因素 |
5.2 亚太政策的未来趋势 |
5.3 中国的思考与应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国际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与发展 |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背景 |
(二)“欧洲协调”的形成 |
(三)大国对“欧洲协调”的基本认同 |
(四)“欧洲协调”遭遇的挑战及其解体 |
二、国际联盟的成立与发展 |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
(二)国际联盟的发展 |
(三)国际联盟安全机制解体的原因 |
三、联合国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
(一)联合国的建立 |
(二)联合国的作用和缺陷 |
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
(二)冷战时期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
(三)北约在后冷战时期的转型 |
五、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一)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
(二)华沙条约组织的发展 |
(三)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 |
六、“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
(一)欧安会安全机制的形成及特征 |
(二)欧安会安全机制的作用 |
七、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与现状 |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
二、二战时期远东重要战场 |
(一)二战时期日本南进政策的形成 |
(二)日本对缅甸的入侵 |
(三)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 |
三、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重要地区 |
(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
(二)越南战争 |
四、冷战结束后次区域安全问题凸显 |
(一)泰国南部地区分离主义运动 |
(二)毒品犯罪问题 |
(三)武器走私问题 |
(四)非法移民问题 |
(五)湄公河航运安全问题 |
(六)经济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与构建的必要性 |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 |
(一)各国领导人和部门首长会晤机制 |
(二)安全信息和决策交流机制 |
(三)维和机制 |
(四)警务合作机制 |
(五)裁军与军控机制 |
(六)联合演习机制 |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加剧 |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既有的国际机制无力解决安全问题 |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政治互信不足 |
(一)越南与柬埔寨 |
(二)泰国与越南 |
(三)老挝与泰国 |
(四)中国与越南 |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
(一)柬埔寨 |
(二)缅甸 |
(三)老挝 |
(四)泰国 |
(五)越南 |
(六)中国云南省 |
三、域外大国的影响 |
(一)美国 |
(二)日本 |
(三)俄罗斯 |
(四)欧盟 |
(五)澳大利亚 |
(六)印度 |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 |
一、明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原则 |
(一)倡导“以合作求安全”的理念 |
(二)逐步稳妥的推进安全机制构建 |
(三)秉持“积极推动”的政策取向 |
二、加强次区域国家互信,强化安全合作 |
(一)构建次区域国家互信机制的可行性 |
(二)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前提 |
(三)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方法 |
(四)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阶段目标 |
三、深化经贸合作,发展经济,加大安全投入 |
(一)进一步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力度 |
(二)拓宽融资渠道,为新阶段经济合作提供拥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
(三)继续深化次区域环境安全合作 |
(四)重点经营中国与老挝的关系,借此加强与次区域其它国家的合作 |
四、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 |
(一)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 |
(二)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 |
(三)深化次区域产能合作 |
(四)加强民间交流,为次区域安全机制建设提供建设性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虚拟现实技术与新军事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 |
1.4 文章创新点 |
第二章 VR技术发展的特点规律 |
2.1 VR技术的发展历程 |
2.1.1 VR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
2.1.2 国外VR技术发展现状 |
2.2 VR技术的应用及主要特点 |
2.2.1 VR技术的基本特征 |
2.2.2 VR技术的民用应用领域 |
2.2.3 VR技术的军事应用 |
2.3 需求牵引:VR技术的发展动力 |
2.3.1 虚拟实践的需求 |
2.3.2 生活方式的需求 |
2.3.3 军事需求 |
第三章 VR技术与武器装备信息化 |
3.1 虚拟化的武器装备和平台 |
3.1.1 VR头盔 |
3.1.2 人机交互设备 |
3.1.3 虚拟作战平台 |
3.1.4 无人化作战平台 |
3.1.5 网络军训系统 |
3.2 创新武器装备研发模式 |
3.2.1 按照实战需求研发新装备 |
3.2.2 打造个性化模块式新装备 |
3.2.3 人与武器装备的并重发展 |
3.3 武器装备检验的虚拟化 |
3.3.1 新旧武器的虚拟对抗 |
3.3.2 武器的针对性虚拟试验 |
3.3.3 新概念武器的虚拟检验 |
第四章 VR技术与战争预实践 |
4.1 从学习战争到设计战争 |
4.1.1 从经验中学习战争 |
4.1.2 通过作战计划筹备战争 |
4.1.3 在实验室中设计战争 |
4.2 虚拟战场环境构建 |
4.2.1 真实战场环境的模拟和投射 |
4.2.2 数据库和综合处理模拟系统 |
4.2.3 作战要素在虚拟中的有机融合 |
4.3 作战指挥-行动-评估临境化 |
4.3.1 指挥作战实时化 |
4.3.2 作战行动直观化 |
4.3.3 侦察打击评估一体化 |
第五章 VR技术与军事训练创新 |
5.1 丰富军事训练内容 |
5.1.1 虚拟战场环境构建 |
5.1.2 单兵训练 |
5.1.3 战术训练 |
5.1.4 指挥员训练 |
5.2 变革军事训练手段 |
5.2.1 VR与陆军训练 |
5.2.2 VR与海军训练 |
5.2.3 VR与空军训练 |
5.3 突破军事训练短板 |
5.3.1 降低军事训练成本 |
5.3.2 降低军事训练风险 |
5.3.3 提升训练效率 |
第六章 VR技术与军事管理科学化 |
6.1 思维理念更新 |
6.1.1 虚实交融思维 |
6.1.2 互联网思维 |
6.1.3 大数据思维 |
6.2 集约高效的军事管理 |
6.2.1 军事管理标准化 |
6.2.2 军事管理规范化 |
6.2.3 军事管理精细化 |
6.3 晓于实战的人才培养 |
6.3.1 军事人才的新结构 |
6.3.2 对军事人才个体素质的新要求 |
6.3.3 VR技术应用在军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冷战时期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研究(1947-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太平洋司令部:全球化视野下美国与亚太地区互动关系的产物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概念界定 |
(三)论文设计 |
(四)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从东印度支队到太平洋司令部:美国亚太驻军历史考察 |
第一节“朝贡体系”的瓦解与美国亚太军事力量的壮大 |
一、“朝贡体系”时期美国亚太军事力量的形成 |
二、“条约体系”下美国亚太军事力量的初露锋芒 |
三、美国亚太驻军与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
第二节 亚太新秩序的建立与美国亚太军事优势的形成 |
一、帝国主义政治下美国亚太驻军的发展 |
二、“华盛顿体系”下美国亚太军事力量的曲折发展 |
三、太平洋战争与美国亚太霸权的确立 |
第三节 二战后的亚太新格局与太平洋司令部的成立 |
一、冷战渗透下的亚太国际格局 |
二、美国军事指挥结构的调整——《1946年指挥计划纲要》的出台 |
三、太平洋司令部的建立 |
小结 |
第二章 扞卫安全:冷战高峰时期太平洋司令部的遏制行动 |
第一节 从太平洋走向亚太:太平洋司令部的自身发展 |
一、成立初期太平洋司令部“责任区”的调整 |
二、太平洋司令部的编制体制调整 |
第二节 战略指导:太平洋司令部的地区战略与作战计划 |
一、亚太地区两极对抗的激化 |
二、太平洋司令部的战区战略 |
三、太平洋司令部的主要作战计划 |
第三节 战略行动:太平洋司令部在亚太地区的武力干涉 |
一、朝鲜战场上对远东司令部的支援 |
二、两次台湾危机中的太平洋司令部 |
三、太平洋司令部在东南亚的武力干涉 |
小结 |
第三章 塑造安全:冷战高峰时期太平洋司令部的驻军与同盟 |
第一节 战略支柱:太平洋司令部的兵力部署 |
一、太平洋司令部成立初期的兵力部署 |
二、越南战争爆发前的兵力部署 |
三、越南战争爆发后的兵力部署 |
第二节 战略布局:太平洋司令部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 |
一、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构建 |
二、太平洋司令部帮助亚太地区国家提升军事实力 |
三、太平洋司令部与美国亚太盟国的协同合作 |
小结 |
第四章 寻求战略平衡:冷战缓和时期的太平洋司令部 |
第一节 太平洋司令部的战略调整 |
一、冷战态势的新变化 |
二、太平洋司令部的战略目标的转变 |
三、太平洋司令部的兵力重组 |
第二节 谋求同盟关系的平衡:太平洋司令部与美国亚太同盟 |
一、平衡同盟关系:冷战缓和时期美国的亚太同盟政策 |
二、太平洋司令部提升亚太盟国履行义务的能力 |
三、太平洋司令部要求亚太盟国承担更多义务 |
第三节 越战结束后太平洋司令部的主要军事活动 |
一、应对突发事态 |
二、太平洋司令部针对苏联的军事活动 |
小结 |
结语:多重分析视角下的太平洋司令部 |
一、作为美国亚太利益扞卫者的太平洋司令部 |
二、作为美国塑造亚太安全格局工具的太平洋司令部 |
三、太平洋司令部与中国:历史与现实 |
四、“矛与盾”:对太平洋司令部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近代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活动大事记(含太平洋司令部) |
附录 2:太平洋司令部历任司令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多维文化视野下的新世纪军旅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传统审美特质在军旅小说中的赓续 |
第一节 题材:战争本体审美特质的尽情展现 |
第二节 人物:英雄崇拜在新语境下的延续与变异 |
第三节 主题:穿越历史生成的民族情感的巨大向心力 |
第二章 西方现代主义意识对军旅小说的影响 |
第一节 写作立场的“存在”主义:对生命个体予以深切关照 |
第二节 表现技巧之一的象征主义:多方象征寄深意 |
第三节 表现技巧之二的魔幻现实主义:鬼神聚会述真言 |
第四节 语言革命下的黑色幽默与荒诞:共生共谋的语言暴力 |
第三章 大众文化语境下军旅小说的因势利导 |
第一节 大众文化心理推动:特种部队神秘性的揭秘式书写 |
第二节 大众影视传播介入:军旅“小说”单纯性不在 |
第三节 大众文化新载体中的网络军旅小说:依托时代顺势而流 |
结语 多维文化视野下新世纪军旅小说创作的得失相较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美军“一体化联合特遣部队”管窥(论文参考文献)
- [1]沦陷时期南京地区的日伪报刊研究(1938-1945)[D]. 甄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美国海军陆战队“沉车”事故管窥与思索(下)[J]. 燕云. 坦克装甲车辆, 2020(21)
- [3]联盟的延伸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目标、机制和影响[D]. 袁伟晨. 南京大学, 2020(11)
- [4]美国网络情报力量体系建设与运用研究[D]. 陈园园.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5]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 ——一个系统性因素的分析框架[D]. 徐亚莉.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6]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政策研究[D]. 姜硕. 吉林大学, 2018(01)
- [7]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D]. 许正. 苏州大学, 2017(04)
- [8]虚拟现实技术与新军事变革[D]. 刘济西.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9]冷战时期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研究(1947-1980)[D]. 董大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10]多维文化视野下的新世纪军旅小说创作[D]. 高丽峰.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