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病属猪生存状况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地方病属猪生存状况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一、中国特有属猪血木的生存现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溪[1](2021)在《濒危植物短叶黄杉种群结构动态与系统发育分析》文中指出短叶黄杉(Pseudotsuga brevifolia)隶属于松科黄杉属(Pseudotsuga),因其数量稀少而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在喀斯特山顶地段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因其树木材质优良,被砍伐破坏量大且生长缓慢,现呈零散分布。本研究调查了黔西南至广西河池地区与广西南部地区分布的两个短叶黄杉集群,通过划分龄级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与生存函数曲线,揭示短叶黄杉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以探索喀斯特地区短叶黄杉种群的生长状态、发展趋势与维持机制,为种群的保育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也对今后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简单、分子量小、进化速率慢、包含大量的遗传信息,因此在物种鉴定、基因转化、系统发育进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对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组装、基本结构分析、近缘种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与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进行松科植物系统进化树重建,对短叶黄杉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这些研究丰富了基因组数据库,为其种属间系统发育研究、分子标记开发、叶绿体转化技术以及其濒危状态的分析与保护建议提供重要数据和理论参考。结果如下:(1)两个地区的短叶黄杉种群自我更新能力均较差,幼龄和老龄阶段株数都较少,且广西西南地区幼龄数极少;两个地区种群均为衰退型,广西西南地区衰退更为严重;通过存活曲线分析得出,两个地区的短叶黄杉种群均为Deevey-Ⅱ型,黔西南到广西河池地区种群的第Ⅴ-Ⅵ龄级与第Ⅸ-Ⅹ龄级阶段种群存活数下降最快,死亡率最大,广西西南地区短叶黄杉种群第Ⅳ-Ⅴ龄级期间种群存活数下降最快,死亡率最大;由生存函数曲线分析得知,黔西南到广西河池过渡地区短叶黄杉种群的特点是:前期死亡率高,基础薄弱;中、后期衰退,种群生存力较低,处于衰退的状态。广西西南地区短叶黄杉种群同处于衰退状态,且与前者短叶黄杉种群相比衰退期更早。(2)短叶黄杉叶绿体全基因组整体呈典型的四体分结构,全长122348bp,LSC全长66627bp,SSC全长54863bp,IR区全长858bp;全长GC含量占总碱基数的37.64%,LSC区GC含量占总碱基数的37.95%,SSC区GC含量占总碱基数的39.64%,IR区GC含量占总碱基数的37.06%。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中基因总数为114,其中蛋白编码基因73个,t RNA基因37个,r RNA基因4个,内含子8个。结构与大多数裸子植物相似。(3)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共检测出29个SSR,其中单核苷酸位点最多。检测出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中正向重复62对,占所有重复序列总数的77.5%,回文重复序列有12对,没有反向重复与互补重复序列。短叶黄杉共编码20442个密码子,使用频率最高的密码子是编码谷氨酸(Glu)的GAA,数量为850个(4.16%),使最少的密码子是编码甲硫氨酸(Met)的GUG,数量仅为1个。亮氨酸(Leu)的编码率最高,编码半胱氨酸(Cys)是编码率最低的氨基酸。(4)通过同科近缘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比较分析得出,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与各段长度基本处于中间水平,但叶绿体全基因组整体GC含量最低(37.64%),t RNA数最多。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短叶黄杉与近缘种的IR区均较保守,编码区的保守性大于非编码区。对叶绿体基因组进行重排结果表明,短叶黄杉和黄杉、云杉、梵净山冷杉区段的排列较为一致,结构较为相似,表明这几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未发生重排。金钱松、云南松、银杉、铁坚油杉、铁杉、长苞铁杉存在许多部分序列缺失、倒置与重排,与短叶黄杉差异较大。IR区扩张与收缩分析结果表明:短叶黄杉IR区分布的基因与其他物种有所不同,其余边界基因分布均差别较小,短叶黄杉IR区未发生明显的扩张与收缩。(5)通过不同数据集重建短叶黄杉的系统进化树,两种拓扑结构均表明,与短叶黄杉亲缘关系最近的植物为欧洲落叶松(Larix decidua),且均获得较高的自展值支持,冷杉属、油杉属、金钱松属、雪松属的物种聚成同一支,表明这五个属相关物种亲缘关系较近,且黄杉属与这一支亲缘关系较近。共同编码序列中,松属物种与松科其余全部物种分为了两大支,而全基因组中松属与云杉属构成姐妹类群,猜测可能是由于裸子植物编码序列的变异或缺失较大导致松属物种在不同数据集下产生聚类差异。

姚志,郭军,金晨钟,刘勇波[2](2021)在《中国纳入一级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机制》文中认为为科学有效地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明确其濒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28种极小种群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种群特征及其濒危的内在原因和受威胁因素等,总结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濒危机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特征表现为遗传多样性低(13种)、衰退型种群结构(11种)、聚集型分布(11种)且分布区域狭窄(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的内在原因主要是繁殖力低(21种)和竞争能力弱(16种)。受威胁因素主要包括过度采挖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种群数量减少(15种)和生境破坏(25种)以及气候变化等。因此,除了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免遭人类活动破坏,保护策略应加强关注种群规模的维持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魏雪莹,叶育石,林喜珀,崔煜文,曾飞燕,王发国[3](2020)在《极小种群植物猪血木的种群现状及保护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是特产于中国的山茶科极危种,但目前对导致猪血木种群结构改变的原因缺少相关的调查及研究,保护策略不完善。该研究依据野外调查方法、编制标准生命表、存活曲线、致死力和寿命期望曲线,利用德氏多度分析方法分析了广东省阳春市八甲镇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猪血木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动态,并与2007年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种群近10年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野生猪血木种群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和V′pi)均小于0,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种群结构属于衰退型,幼树数量丰富,但由于向小树发展过程受阻,种群无法及时更新补充。(2)存活曲线、致死力和寿命期待曲线一致显示在幼树、小树2级、中龄树2级这3个阶段,出现阻碍因素,影响种群的自然更新。(3)三甲镇猪血木幼苗减少了39.3%,八甲镇猪血木幼苗锐减了71.9%,三甲镇幼苗转化率较八甲镇低了近1/2。人为干扰是导致猪血木野生种群衰退的主要驱动因素,已实施的保护策略并不适合当前情况下的野生猪血木种群。

吴霖东[4](2019)在《珍稀濒危植物浙江安息香种群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浙江安息香(Styrax zhejiangensis)分布于浙江建德林场泷江林区桃花坞,是浙江省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对其保护和研究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珍稀植物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浙江安息香所在群落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分析其群落物种组成、生态位特征、种间联结性、种群径级年龄结构、种群静态生命表及存活曲线,对浙江安息香的群落和种群特征进行分析评价,并结合形态特征观测结果探讨其濒危原因。主要研究结果为:(1)浙江安息香分布于海拔150-260 m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灌木层中,林分郁闭度主要为0.85-0.95之间,目前样地中调查数量为1 14株(66丛)。生长环境主要为溪边相对阴湿的北坡或西北坡以及pH值平均在4.48±0.25的强酸性土壤。其所在群落内有约91种植物。其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植物约65种,隶属于33科49属。主要包括:安息香科(Styrac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樟科(Lauraceae)、榆科(Ulm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等。(2)浙江安息香多生长于郁闭度浙江安息香与柃木(Eurya japonica)的生态位重叠最高,且与其有相似的生存环境;种间联结结果显示,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与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柃木、冬青(Ilex chinensis)等产生资源竞争。(3)浙江安息香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Ⅲ型,种群呈现衰退趋势。其中Ⅰ-Ⅲ龄级较少,只占总株数的14.91%,而Ⅳ-Ⅸ龄级个体数偏多,占总株数的64.04%。林下幼苗缺乏,对种群的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外部的干扰因素会导致种群的逐步退化;而在对其种群数量进行预测时发现,其会趋向于老龄化,逐步地趋于衰退。(4)浙江安息香花朵为单生两性花,花期可维持25 d左右,果实成熟需长达4个月;花粉粒平均极轴长为54.16±0.585 μm,平均赤道长为27.32±0.505μm,极轴大于赤道轴,花粉呈长球型。(5)浙江安息香的果实为蒴果,内含1-2粒种子,种子近似卵形,深褐色;种子外种皮坚硬密致成木质化,表面光滑透水性差,种仁富含油脂,导致种子吸水性能较差。另外浙江安息香的结实率在25.9%-32.7%之间,处于较低水平,连续的降雨天气会加重其落花落果现象,缩短其开花时间。

张越[5](2018)在《西南特有植物大王杜鹃的转录组分析与EST-SSR分子标记开发》文中认为大王杜鹃(Rhododendron rex subsp.rex)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属(Rhododendron)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常绿小乔木,分布于云南东北部、四川西南部等地。由于长期外界人为干扰对其生境的破坏导致该物种目前呈相互隔离的片段化分布格局,其野生种群受到严重威胁,但目前对大王杜鹃基础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特别是关于大王杜鹃基因组及遗传标记方面的信息十分有限,严重阻碍了大王杜鹃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鉴于此,本文在对大王杜鹃种群分布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大王杜鹃的转录组分析、环境适应性及化学物质合成功能基因挖掘、EST-SSR和SNPs分子标记开发等方面研究,旨在为该物种的开发利用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大王杜鹃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NGS),通过Illumina HiSeq4000测序平台得到大王杜鹃新鲜叶片的转录组序列(NCBI登录号为SRP108011),使用Blast算法(E<1E-5)与Nr,String,Swissprot和KEGG数据库比对,164242个unigene序列中有115089(70.07%)个unigene成功注释到公共数据库,其中97839(59.57%)个unigene注释到Nr数据库,注释到Swiss-Prot、GO、COG、KEGG数据库的序列分别为60600(36.9%)、62018(37.76%)、17247(10.50%)、63183(38.47%)个,使用MIcroSAtellite identification tool MISA 1.0软件和Samtools分别检测出大王杜鹃15314个潜在的EST-SSR位点和29654个候选SNP位点。2.大王杜鹃中与冷胁迫及萜类、酚类、黄酮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挖掘根据大王杜鹃转录组的组装数据以KEGG自动注释服务器(HUhttp://www.genome.jp/kegg/kaas/UH)中的被子植物数据集作为参考进行比对,获得Unigene序列对应的KO编号,根据KO编号可以获得这些序列可能参与的具体生物学通路,以及参与这些通路调控作用的关键基因,并对这些基因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王杜鹃共涉及2293个unigene序列的147个与冷胁迫相关的基因,而在生物合成方面,研究获得了57个与萜类物质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17个与酚类、17个与黄酮类生物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3.大王杜鹃EST-SSR及SNP标记开发从转录组序列中共鉴定出涉及12,188个unigenes的15,314个潜在EST-SSR位点,随机设计合成100对引物进行扩增筛选,45对引物成功扩增出预期大小片段。用4个大王杜鹃居群的20个个体对引物进行多态性检测确定了36对可用引物。将新开发出的36对大王杜鹃引物用于其近缘种间进行引物通用性的检测,其中杜鹃属6个亚属中引物通用性在58.33–83.33%之间。此外,从29,654个SNP位点中随机设计合成50对SNP引物进行扩增筛选,最终14对SNP引物在4个大王杜鹃居群12个个体中表现出较高多态性。综上,本研究通过Illumina HiSeq4000测序平台获得大王杜鹃转录组数据,挖掘出大王杜鹃中与冷胁迫及萜类、酚类、黄酮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并开发了大王杜鹃特异性的EST-SSR、SNP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对今后开展大王杜鹃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环境适应性、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赵文涛[6](2018)在《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特有及奇特观赏植物调查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可以为园林观赏植物的选育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也是园林景观营造的宝贵材料。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本文在对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评价分析,为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资源的全面调查,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特有观赏植物种类丰富,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共有78科143属181种,占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科、属、种的46.71%、29.61%、24.93%。其中,蕨类植物10科14属15种,裸子植物1科2属2种,被子植物67科127属164种,(双子叶植物60科118属153种,单子叶植物7科9属11种);珍稀濒危植物有14科16属17种,特有植物有41科54属63种,奇特观赏植物有56科106属132种。(2)在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中,含种数在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2科,即大戟科(17种)与桑科(11种);含种类在4种以上的优势属有3属,分别为榕属Ficus(8种)、冬青属Ilex(4种)和野牡丹属Melastoma(4种)。(3)依据植物生活型划分,可将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观赏价值划分为5个类型,分别为观赏蕨类(15种),观赏竹类(2种),观赏藤本类(29种),观赏乔灌类(78种),观赏草本类(20种)。(4)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具有8种园林应用方式:行道树类(33种)、庭荫树类(9种)、独景树类(6种)、垂直绿化植物类(26种)、片植灌木(32种)、地被植物类(18种)、花坛花境植物类(16种)、室内观赏植物类(5种)。(5)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地理成分具有如下特征:种类丰富,热带性质明显,伴有一定程度的温带分布;珍稀濒危物种丰富且特色性强;藤蔓发达,雨林景观突出。(6)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野生植物的观赏价值、生物学特性与资源潜力3个方面构建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观赏价值评价体系。并对除15种蕨类植物外的166种野生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中排在Ⅰ级前10的有野牡丹(Paeonia delavayi)、车轮梅(Raphiolepis indica)、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金樱子(Rosa laevigata)、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

张雪莲[7](2018)在《几种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通常在自然环境下自我繁殖能力差,其生境受人为干扰较严重,居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日益减少,对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目前保护生物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而要完成这个目标,急需大量的种苗用于迁地保护和自然回归,而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普遍都存在繁殖难的问题。本文以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 H.T.Chang)、梓叶槭(Acer catalpifolium Rehder)、海南槐(Sophora tomentosa L.)、短茎半蒴苣苔(Hemiboea subacaulis Hand.-Mazz)为实验材料,利用组织培养建立研究了这四种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再生体系,旨在为这四种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大规模繁殖、保护和利用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猪血木组织培养:6月、10月是半木质化茎段外植体的最佳采样时间,其休眠芽诱导率较高,分别为52.22%和51.11%;外植体表面消毒的最佳方法为0.1%升汞(HgCl2)消毒18 min;诱导茎段休眠芽萌发的最佳培养基为WPM基本培养基上添加KT 5.0 mg/L;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PM添加1.0 mg/L BA,增殖系数为1.83;由无菌播种长出的初生苗对BA较敏感,增殖最佳培养基为WPM添加0.1 mg/L BA,增殖系数达到2.00;最佳增殖培养周期60 d,增殖系数为2.33;不定芽在不同的生根培养基中均未能诱导出不定根。2.梓叶槭组织培养:种子采用0.1%升汞(HgCl2)消毒处理9 min效果最佳,成苗率达37.78%;诱导梓叶槭种子萌发的最佳培养基为MS+BA 1.5 mg/L+NAA 0.2 mg/L;在愈伤组织诱导实验中,叶片基部为最佳外植体,最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2.0 mg/L 2,4-D,诱导率为78.89%,将愈伤组织进行分化培养,愈伤组织分化出大量的不定根,未见不定芽的分化;梓叶槭丛生芽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TDZ 0.015 mg/L,增殖系数为2.22;梓叶槭在MS培养基上,生根率100%。3.海南槐组织培养:茎段外植体最佳的消毒方式为0.1%升汞(HgCl2)消毒5 min,成功率高达100%;腋芽诱导率较高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BA 1.0mg/L+2ip 0.25 mg/L;WPM基本培养对海南槐侧芽以及节位增殖效果较其它基本培养基增殖效果好;节位增殖在BA浓度为2.0 mg/L时最佳;节位增殖系数为2.97;海南槐侧芽及节位增殖最佳的NAA的浓度为0.2 mg/L,节位增殖系数为2.48;节位及丛生芽增殖的蔗糖最佳浓度为20 g/L,节位增殖系数为1.89;最佳培养周期50 d,节位增殖系数2.33,侧芽增殖系数为1.33;不定芽在WPM培养上添加NAA 1.0 mg/L生根培养基中,生根率最高,为30.00%,但出现不定根生长受抑制的现象;由于根系生长不正常,导致后期组培苗进行移栽试验,其移栽种植成活率为零。4.短茎半蒴苣苔组织培养:叶片最佳的消毒方式为0.1%升汞(HgCl2)消毒处理9 min;MS基本培养基添加NAA 0.1 mg/L和BA 1.5 mg/L诱导不定芽数量高达19.75;不定芽的最佳增殖的培养基为MS添加2.0 mg/L BA和0.1 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NAA 1.0 mg/L,平均株高2.53 cm,平均根数18.33根,平均根长2.11 cm,生根率100%;以蛭石为培养基支持物时生根的生长素IBA最佳浓度0.1 mg/L,生根率100%,平均株高2.60 cm,平均根数达到14.33根,平均根长0.65 cm;生根炼苗后在温室中移栽到泥炭土基质中,30 d后幼苗的移栽成活率为90%。

杨冠松[8](2017)在《濒危资源植物甜菜树保护生物学及其近缘和叶绿体基因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菜树(Yunnanopilia longistaminea(W.Z.Li)C.Y.Wu et D.Z.Li)为山柚子科(Opiliaceae)单型属甜菜树属(Yunnanopilia)的多年生乔木。该物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河谷地区。因其鲜美口感,风味独特,野生资源遭严重破坏,日趋濒危。本研究在对甜菜树野生资源及濒危现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植物学、保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叶绿体基因组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对珍稀濒危植物甜菜树的种子生理生态、谱系地理、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近缘种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甜菜树的濒危机制,提出了保护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菜树的种子生理生态特性研究通过甜菜树种子萌发对脱水、外源激素、温度等条件的响应研究,探明了甜菜树种子萌发特性、休眠机制以及破除方法。结果表明,甜菜树种子存在生理上胚轴休眠,对脱水敏感。甜菜树种子萌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胚根伸长突破种皮,第二阶段为胚芽突出。最适合甜菜树胚根生长的温度为28℃和28℃/20℃。浓度为100 mg·L-1的GA3有效促进甜菜树种子胚芽伸长。对完成胚根伸长的甜菜树种子进行7-14天5℃低温层积处理能有效促进胚芽生长。在自然条件下甜菜树种子需经历秋季、冬季、春季的不同温度处理,温暖潮湿以及低温层积将有效缓解上胚轴休眠,促进胚芽的突出。最适破除甜菜树种子休眠的方法为:高温(28 ℃/20℃)→冷积温(5℃)→GA3(100 mg·L-1)→高温(28 ℃/20℃)。2.基于cpDNA与ITS4-ITS5片段的甜菜树谱系地理学与保护遗传学研究利用 cpDNA(psbAF-trnHR、atpB-rbcL、trnL-trnF、trnG-trnS)片段联合和nrDNA(ITS4-ITS5),对甜菜树16个居群295个个体进行分析,cpDNA联合片段(长度为2595 bp)检测出11个单倍型,nrDNA片段(长度为638 bp)检测出16个单倍型。在物种水平上分析,甜菜树cpDNA(Hd=0.605,HT=0.953,HS=0.330,Pi=0.00241)与ITS4-ITS5(Hd=0.526,HT=0.883,HS=0.203,Pi=0.00151)总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总核苷酸多样性低;在居群水平上分析,甜菜树cpDNA(GST=0.949,NST=0.983)和 ITS4-ITS5(GST=0.651,NST=0.834)均呈现出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低,居群间存在高的遗传分化。基于cpDNA联合片段的AMOVA分析结果表明:居群间遗传变异为98.5%,居群内遗传变异为1.5%;基于ITS4-ITS5的AMOVA分析结果表明:居群间遗传变异为87.6%,居群内遗传变异为 12.4%。根据 cpDNA(Hd=0.605,Pi=0.00241,FST=0.985)与 ITS4-ITS5(Hd=0.526,Pi=0.00151,FST=0.875)的数据分析可知甜菜树的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居群间。根据ITS4-ITS5的中性检验与失配分析结果表明甜菜树居群出现过扩张。根据cpDNA与ITS4-ITS单倍型推算出分歧时间为cpDNA(2.72 Mya)、ITS4-ITS5(2.99 Mya)。根据单倍型多态性和核苷酸多态性推测甜菜树在冰期可能存在两个冰期避难所。3.确定甜菜树进化显着单元根据甜菜树16个居群的单倍型地理分布以及单倍型间的AMOVA分析,可划分出5个进化显着单元(ESU A-E)。优先保护的顺序应该为ESU A、ESU E、ESUB、ESUC、ESUD。ESUA中的居群均未在保护区中,特别是其中GS居群鲜见有成年个体,且该地区人为干扰最为严重,急需得到针对性的保护;ESU B处于孤立分支上,群居间基因交流较少,未来有出现退化的可能性,重点应先保护其中的PY居群;保护情况较好是ESUD,所包含居群均在自然保护区中,应重点保护GXB居群。4.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学的甜菜树及近缘种系统关系研究基于甜菜树、台湾山柚以及山柑藤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组装的结果分析,甜菜树及其两个近缘种叶绿体基因组由四分体结构组成,分别为大单拷贝区、小单拷贝区、反向重复区。叶绿体总长度从144306-147461 bp之间。GC含量基本稳定在37%左右。叶绿体基因共包含101个(67个蛋白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根据叶绿体基因组的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系统树表明甜菜树、台湾山柚、山柑藤分为三个独立分支。5.濒危机制与保护策略综上研究结果认为,甜菜树濒危原因主要为:种群片段化分布,基因交流少;种群人为破坏严重,基本无法完成其繁殖;种群拓殖途径单一,仅依靠种子繁殖。根据濒危机制提出保护策略为:针对现存居群就地保护,以ESU为指导保护甜菜树优先保护种群;选择受威胁极大的居群进行迁地保护,并以遗传变异水平以及ESU的划分指导迁地保护;同时进行人工繁殖与种群回归;实施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策略。

吴富勤,张新军,申仕康,王跃华,和树庄,杨冠松[9](2015)在《土壤养分与水分对猪血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红壤∶腐殖土=1∶0(ST1,体积比)、红壤∶腐殖土=3∶1(ST2)、红壤∶腐殖土=1∶1(ST3)、红壤∶腐殖土=1∶3(ST4)4个土壤养分水平以及对照(W1)、轻度干旱胁迫(W2)、中度干旱胁迫(W3)和严重干旱胁迫(W4)4个水分处理水平,研究土壤养分与水分对猪血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与水分对猪血木幼苗丙二醛、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显着;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分别随着土壤养分与水分的降低而降低;猪血木幼苗不同营养器官生物量随着土壤养分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并在ST3土壤基质下达到最大值;叶片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均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显着降低,而水分饱和亏和水分组织密度则增加。

吴富勤[10](2015)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树杜鹃的保护生物学研究》文中认为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eum (Forrest) D. F. Chamberlain)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属常绿杜鹃亚属最高大的多年生乔木,分布于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腾冲县大塘站的原始森林,共有2个野生居群,植株数量不足2000株。由于大树杜鹃种群分布地的局限性和资源的稀少性,该物种已经被国家林业局列入首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并被《中国植物红皮书》收录为Ⅱ级保护植物,但是目前关于该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鉴于此,本文在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树杜鹃资源与分布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对该濒危物种的生存现状、种群结构与动态、种子生理生态、种子贮藏特性、保护遗传学(AFLP和SSR)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了大树杜鹃的生存现状,并探究其濒危原因与濒危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该物种的种群保护对策与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种群结构特征与动态通过野外调查,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的方法研究了大树杜鹃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与种群存活曲线,并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分析了大树杜鹃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大树杜鹃种群分布生境特殊且局限分布,种群数量少;现存种群幼年个体数量相对较少,中年和成年个体数量丰富,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总体处于衰退趋势。种群时问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大树杜鹃种群植株数量在未来2年和5年总体上呈现小幅度的增加趋势,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恢复潜能。因此,建议加强大树杜鹃自然种群生境的保护与管理,维持自然种群的稳定。2.种子生理生态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大树杜鹃种子贮藏特性,以及不同光照、温度、外源激素以及立地条件等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树杜鹃种子没有休眠,温度对种子萌发率影响显着,适宜的萌发温度是15-20℃,高温(35℃)抑制种子的萌发;在黑暗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低于5%,表明黑暗显着抑制种子的萌发,即大树杜鹃种子萌发对光照敏感,为需光性种子;GA3浸种不仅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并能缩短种子萌发的时间,促进种子萌发;种子贮藏特性研究表明,大树杜鹃种子为正常性种子(orthodox seed),除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的交互作用对种子萌发率影响不显着,贮藏时间、贮藏温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平均萌发时间、50%种子萌发时间(T50)和萌发率均有显着的影响;土壤基质对种子的出苗率影响不显着,但原生境的土壤有利于幼苗生长。当种子直接播种于土壤表面,种子出苗率可以达到72.67%,可随着凋落物厚度的增加,出苗率显着下降,表明立地条件影响大树杜鹃从种子萌发向幼苗阶段的转化。3.基于AFLP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利用12对AFLP引物对大树杜鹃2个居群56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2对AFLP引物共检测出447条带,其中298条为多态性条带,大树杜鹃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PPB=66.67%、He=0.240和I=0.358),2个居群间遗传分化低,根据GST推导出基因流Nm为4.065,表明大树杜鹃现存居群具有较高的基因流,推测可能与该物种的生活史特征、花粉散布有关。AMOVA分析的结果显示,遗传变异大多数存在于居群内,占总遗传变异的78.00%,而2个居群间的遗传变异仅占22.00%。STUCTURE分析和PCoA分析将2个居群的56个体明显的分为2组,即2个不同的遗传分支。研究结果支持狭域分布的小种群亦能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的假说。4.基于SSR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利用14个SSR微卫星位点对大树杜鹃2个居群共6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居群历史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个位点共检测到81个等位基因(Na),平均每个位点有5.786个等位基因。大树杜鹃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Ve=2.863、AR=5.726、Ho=0.510、He=0.602、I=1.174和PPB=100%),这与AFLP的研究结论一致;STUCTURE分析和PCoA分析将2个居群的60个体明显的分为2组,表明为2个不同的遗传分支;通过软件POPGENE v.1.32、Migrate-n v3.6.4、GeneClass v2.0和BayesAss v3.0分析发现,大树杜鹃具有较高的历史基因流和较低的近代基因流;瓶颈效应分析表明2个居群在TPM模型假设下经历了瓶颈效应,2个居群的有效居群大小都低于30,表明其不能维持足够的等位基因丰富度,处于极危状态。建议加强就地保护,维持2个残存居群生境的连续性,促进基因交流,并把近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扩大其有效居、群大小。5.濒危机制与保护策略综合本研究结果,大树杜鹃濒危的现状不是由于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特性(低的遗传多样性、近交和遗传漂变)导致的,而是种群分布狭窄、种群个体数量稀少,立地条件影响种群的自然更新与缺乏有效的种群拓殖途径。因此,在种群保护策略上,建议加强残存种群的就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对现有种群中成年个体的有效保护,从而保护其种群延续与种质保存的种源;同时,由于立地条件影响种群的自然更新,建议在就地保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人为干扰促进种群自然更新。此外,针对该物种种群拓殖困难的问题,建议通过不同种源种子采集进行种质保存和幼苗人工繁育,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树杜鹃的种群恢复与回归自然实验研究与保护实践。

二、中国特有属猪血木的生存现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特有属猪血木的生存现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濒危植物短叶黄杉种群结构动态与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植物种群研究现状
        1.1.1 植物种群结构特征研究
        1.1.2 濒危植物与极小种群研究动态
    1.2 叶绿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1.2.1 叶绿体的发现及其起源
        1.2.2 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1.2.3 叶绿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2.4 叶绿体基因组的应用
    1.3 短叶黄杉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短叶黄杉分布及调查区域
    2.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3 材料与方法
    3.1 植物材料采集
    3.2 生态调查
        3.2.1 样地设置与调查方法
        3.2.2 种群结构特征研究方法
    3.3 试剂与设备
        3.3.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3.2 仪器设备
    3.4 叶绿体基因组实验与生物信息分析方法
        3.4.1 植物总DNA提取及检测
        3.4.2 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测序
        3.4.3 基因组组装、注释与物理图谱绘制
        3.4.4 重复序列与SSR
        3.4.5 密码子使用偏性
        3.4.6 叶绿体基因组差异性分析
        3.4.7 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比对
        3.4.8 IR/SC边界收缩与扩张分析
        3.4.9 系统发育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样地环境特征
    4.2 种群结构特征分析
        4.2.1 短叶黄杉种群径级结构及年龄结构分析
        4.2.2 短叶黄杉种群静态生命表
        4.2.3 短叶黄杉种群存活曲线分析
        4.2.4 短叶黄杉种群生存函数分析
    4.3 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
        4.3.1 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4.3.2 短叶黄杉重复序列与SSR分析
        4.3.3 密码子使用偏性分析
    4.4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4.4.1 松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
        4.4.2 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比对
        4.4.3 IR/SC边界扩张与收缩分析
    4.5 系统位置分析
        4.5.1 基于全长序列重建系统树
        4.5.2 基于CDS区重建系统树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中国纳入一级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特征
    1.1 种群规模小
    1.2 种群多为零星或岛状狭域分布
    1.3 种群呈聚集型分布格局
    1.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遗传多样性低
    1.5 种群结构多为衰退型
2 导致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的因素
    2.1 繁殖力低使种群更新缓慢
    2.2 种间竞争能力差
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受威胁因素
    3.1 动物取食影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更新
    3.2 人为过度采挖和砍伐降低种群规模
    3.3 人为开发利用破坏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生境
    3.4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威胁物种的生存
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濒危机制
5 保护建议

(3)极小种群植物猪血木的种群现状及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野外调查方法
        1.2.2 德氏多度分析
        1.2.3 径级的划分
        1.2.4 结构特征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
    2.2 种群数量及概况
    2.3 种群结构特征
        2.3.1 径级分析
        2.3.2 标准生命表及存活曲线
3 讨论
    3.1 猪血木的野生种群结构及生存动态
    3.2 猪血木种群衰退的原因
4 结论和建议
    4.1 建立保护小区
    4.2 迁地保育

(4)珍稀濒危植物浙江安息香种群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1.1.1 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1.1.2 生态位特征研究
        1.1.3 种间联结性研究
    1.2 植物种群结构研究
        1.2.1 种群径级年龄结构
        1.2.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1.3 形态特征研究
        1.3.1 植物物候期观测
        1.3.2 花发育生物学
        1.3.3 濒危植物生殖生物学
    1.4 极小种群研究动态
    1.5 浙江安息香研究动态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样地设置
        2.3.2 重要值计算
        2.3.3 生态位研究
        2.3.4 种间联结性
        2.3.5 种群径级年龄结构
        2.3.6 种群年龄结构的数量动态分析
        2.3.7 种群静态生命表编制及生存分析
        2.3.8 种群时间序列预测
        2.3.9 形态特征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浙江安息香的群落特征
        3.1.1 样地环境资料
        3.1.2 群落物种组成
        3.1.3 群落垂直结构
        3.1.4 生态位特征
        3.1.5 种间联结性
    3.2 浙江安息香的种群特征
        3.2.1 种群径级年龄结构
        3.2.2 种群静态生命表及存活曲线
        3.2.3 种群时间序列预测
    3.3 形态特征研究
        3.3.1 物候期观测
        3.3.2 花形态及花粉微观结构
        3.3.3 种子基本生物学特征
4 讨论
    4.1 浙江安息香的群落特征
    4.2 浙江安息香的种群特征
    4.3 形态特征研究
5 总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致谢

(5)西南特有植物大王杜鹃的转录组分析与EST-SSR分子标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转录组研究概述
        1.1.1 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
        1.1.2 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的应用
        1.1.2.1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1.1.2.2 发现新基因、特定家族或代谢基因的研究
        1.1.2.3 利用RNA-seq开发分子标记
    1.2 DNA分子标记研究概述
        1.2.1 DNA分子标记类型
        1.2.2 DNA分子标记应用
    1.3 杜鹃属植物研究概况
        1.3.1 大王杜鹃概况
        1.3.2 大王杜鹃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含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大王杜鹃(Rhododendron rex subsp. rex)转录组测序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RNA提取
        2.1.3 文库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2.1.4 序列组装和注释
        2.1.5 EST-SSR、SNP分子标记的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王杜鹃转录组数据分析
        2.2.2 Unigenes的功能注释
        2.2.3 EST-SSRs、SNPs的频率及分布
    2.3 结论与讨论
        2.3.1 大王杜鹃转录组分析
        2.3.2 EST-SSRs、SNPs的频率及分布
第三章 大王杜鹃冷胁迫及萜类、酚类、黄酮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挖掘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与冷胁迫相关的基因挖掘
        3.2.2 与萜类、酚类、黄酮类生物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
        3.2.2.1 与萜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
        3.2.2.2 与酚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
        3.2.2.3 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
    3.3 结论与讨论
        3.3.1 大王杜鹃冷胁迫相关基因挖掘
        3.3.2 大王杜鹃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挖掘
第四章 大王杜鹃转录组EST-SSR及SNP引物开发
    4.1 大王杜鹃EST-SSR引物开发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试验材料
        4.1.1.2 试验试剂
        4.1.1.3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4.1.1.4 EST-SSR引物设计
        4.1.1.5 引物筛选
        4.1.1.6 PCR反应体系
        4.1.1.7 EST-SSR引物荧光标记PCR扩增和检测
        4.1.1.8 EST-SSR通用性检测
        4.1.2 数据分析
        4.1.3 结果与分析
        4.1.3.1 引物筛选
        4.1.3.2 EST-SSRs多态性验证
        4.1.3.3 EST-SSRs通用性验证
        4.1.4 结论与讨论
    4.2 大王杜鹃SNP引物开发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试验材料
        4.2.1.2 试验试剂
        4.2.1.3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4.2.1.4 SNP位点检测和引物设计
        4.2.1.5 引物筛选
        4.2.1.6 PCR反应体系
        4.2.1.7 PCR扩增及常规测序
        4.2.1.8 SNP数据整理与统计
        4.2.2 数据分析
        4.2.3 结果与分析
        4.2.3.1 引物筛选
        4.2.3.2 PCR扩增及测序
        4.2.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大王杜鹃转录组测序分析
        5.1.2 大王杜鹃中与冷胁迫及萜类、酚类、黄酮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挖掘
        5.1.3 大王杜鹃EST-SSR及SNP标记开发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大王杜鹃核苷酸重复单元数目的 EST-SSR 的详细信息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特有及奇特观赏植物调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念与内涵
        1.1.1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与内涵
        1.1.2 特有植物概念的界定
        1.1.3 奇特观赏植物概念的界定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珍稀濒危植物研究进展
        1.3.2 特有植物的研究进展
        1.3.3 奇特观赏植物的研究现状
    1.4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析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类型
        2.1.4 水文条件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查询
        2.3.2 野外植物的调查
        2.3.3 植物的选定依据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5 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2.3.6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概况
        3.1.1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科的组成
        3.1.2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属的组成
    3.2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分析
        3.2.1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3.2.2 特有植物资源分析
        3.2.3 奇特观赏植物资源分析
    3.3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观赏类型分析
        3.3.1 观赏蕨类
        3.3.2 观赏竹类
        3.3.3 观赏藤本类
        3.3.4 观赏乔灌类
        3.3.5 观赏草本类
    3.4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园林用途分析
        3.4.1 行道树
        3.4.2 庭荫树
        3.4.3 独景树
        3.4.4 片植灌木
        3.4.5 垂直绿化植物
        3.4.6 地被植物
        3.4.7 花坛花境植物
        3.4.8 室内观赏植物
    3.5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3.5.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3.5.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3.6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综合评价
        3.6.1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评价模型构建
        3.6.2 判断矩阵构造及一致性检验
        3.6.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6.4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观赏价值评价标准
        3.6.5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观赏价值综合评价与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珍稀濒危植物与特有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2 奇特观赏植物评定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
        4.2.3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考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附录 B: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特有植物名录
附录 C: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奇特观赏植物名录
附录 D: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部分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图片
附录 E: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观赏价值评价调查问卷

(7)几种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概述
        1.1.1 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常规繁殖方式
        1.1.2 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3 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组织培养的分化途径
        1.1.4 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2 猪血木概述
        1.2.1 猪血木的分布及濒危机制
        1.2.2 猪血木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2.3 猪血木的繁殖研究进展
    1.3 梓叶槭概述
        1.3.1 梓叶槭地理分布及研究价值和意义
        1.3.2 梓叶槭的繁殖研究进展
    1.4 海南槐概述
        1.4.1 海南槐地理分布及研究价值和意义
        1.4.2 海南槐的繁殖研究进展
    1.5 短茎半蒴苣苔概述
        1.5.1 短茎半蒴苣苔的分布及濒危机制
        1.5.2 短茎半蒴苣苔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5.3 短茎半蒴苣苔的繁殖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猪血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3.1 外植体种类的选择及表面消毒
        2.3.2 不同茎段部位对外植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2.3.3 不同取材时间对诱导腋芽萌发的影响
        2.3.4 升汞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2.3.5 次氯酸钠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2.3.6 不同消毒剂种类及消毒方式对外植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2.3.7 猪血木休眠芽的诱导
        2.3.8 猪血木丛生芽的增殖
        2.3.9 生根诱导培养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外植体种类的选择及表面消毒
        2.5.2 不同茎段部位对外植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2.5.3 不同取材时间对休眠芽诱导的影响
        2.5.4 不同消毒剂种类和消毒方式的比较
        2.5.5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诱导休眠芽诱导的影响
        2.5.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诱导休眠芽的影响
        2.5.7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2.5.8 不同BA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2.5.9 不同BA浓度对种子苗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2.5.10 不同培养周期对丛生芽增殖与生长的影响
        2.5.11 生根诱导培养
    2.6 讨论
第三章 梓叶槭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3.1 坚果千粒重测定
        3.3.2 梓叶槭种子消毒
        3.3.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种子萌发影响
        3.3.4 不同TDZ浓度对梓叶槭节位增殖的影响
        3.3.5 叶片不同部位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诱导的影响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种子形态特征和千粒重
        3.5.2 0.1%升汞不同消毒时间对种子消毒的影响
        3.5.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5.4 不同TDZ浓度对梓叶槭节位增殖的影响
        3.5.5 叶片不同部位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诱导愈伤的影响
    3.6 讨论
第四章 海南槐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
    4.3 方法
        4.3.1 外植体表面消毒
        4.3.2 海南槐腋芽诱导
        4.3.3 海南槐的增殖
        4.3.4 海南槐的生根诱导
        4.3.5 海南槐组培苗移栽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0.1%升汞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4.5.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4.5.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节位及侧芽增殖的影响
        4.5.4 不同BA浓度对节位及侧芽增殖的影响
        4.5.5 不同NAA浓度对丛生芽及节位增殖的影响
        4.5.6 不同蔗糖浓度对节位及侧芽增殖的影响
        4.5.7 不同培养周期对节位及侧芽增殖的影响
        4.5.8 海南槐生根诱导
        4.5.9 海南槐组培苗移栽
    4.6 讨论
第五章 短茎半蒴苣苔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
    5.3 方法
        5.3.1 外植体表面消毒
        5.3.2 叶片诱导不定芽及丛生芽增殖
        5.3.3 生根培养
        5.3.4 组培苗移栽
    5.4 数据分析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不同消毒方式对外植体消毒成功的影响
        5.5.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5.5.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5.5.4 生长素以及以蛭石与泥炭土为支持物对生根诱导的影响
        5.5.5 组培苗移栽
    5.6 讨论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濒危资源植物甜菜树保护生物学及其近缘和叶绿体基因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保护生物学概述
    1.2 濒危物种保护的研究方法
        1.2.1 濒危植物保护遗传学
        1.2.2 濒危植物繁殖生物学
        1.2.3 谱系地理学在濒危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2.4 进化显着基本单元(ESU)
    1.3 甜菜树近缘种生物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3.1 甜菜树及其近缘种生物学特征
        1.3.2 甜菜树与近缘种关系
        1.3.3 甜菜树相关研究进展
    1.4 濒危植物甜菜树分布格局与野外生境
        1.4.1 分布格局
        1.4.2 野外生境
        1.4.3 生存现状与资源利用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路线
        1.5.1 目的与意义
        1.5.2 内容思路
        1.5.3 方法路线
第二章 甜菜树的种子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2.1 前言
        2.1.1 种子生理特性对物种分布影响概况
        2.1.2 种子生理研究进展
        2.1.3 本章节研究目标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取样地点与种子收集
        2.2.2 种子形态、重量和含水量测定
        2.2.3 温度和脱水对胚根伸长的影响
        2.2.4 GA_3和低温层积对胚芽伸长的影响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甜菜树种子的特性
        2.3.2 温度和脱水对胚根伸长的影响
        2.3.3 赤霉素与冷积温对上胚轴休眠的影响
        2.3.4 冷积温对甜菜树萌发的影响
    2.4 讨论
        2.4.1 甜菜树种子休眠特性
        2.4.2 甜菜树种子生态适应性
        2.4.3 甜菜树生理特性对于保护的意义
第三章 基于cpDNA与ITS4-ITS5片段的甜菜树谱系地理及保护遗传学分析
    3.1 前方
        3.1.1 谱系地理学概况
        3.1.2 谱系地理学的应用
        3.1.3 本章节研究目标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实验溶液的配制
        3.2.3 总DNA提取
        3.2.4 检验DNA质量
        3.2.5 PCR扩增与测序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psbAF-trnHR叶绿体片段分析结果
        3.3.2 atpB-rbcL叶绿体片段分析结果
        3.3.3 trnL-trnF叶绿体片段分析结果
        3.3.4 trnG-trnS叶绿体片段分析结果
        3.3.5 叶绿体4个片段联合分析结果
        3.3.6 ITS4-ITS5片段分析
        3.3.7 遗传多样性分析
        3.3.8 遗传结构分析
        3.3.9 网状分支结构分析与种内进化树
        3.3.10 分歧时间的估算
        3.3.11 中性检验、失配分析以及种群动态分析
    3.4 讨论
        3.5.1 遗传多样性分析
        3.5.2 遗传结构分析
        3.5.3 谱系地理形成分析
        3.5.4 谱系演化历史分析
        3.5.5 谱系地理研究对于甜菜树保护策略的启示
第四章 基于测序划分甜菜树进化显着单元
    4.1 前言
        4.1.1 进化显着单元概况
        4.1.2 进化显着单元的研究进展
        4.1.3 本章节研究目标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实验溶液的配制
        4.2.3 总DNA提取
        4.2.4 检验DNA质量
        4.2.5 PCR扩增与测序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构建单倍型系统关系
        4.3.2 居群间遗传距离
    4.4 讨论
        4.4.1 单倍型间系统关系分析
        4.4.2 划分进化显着单元对濒危植物保护策略指导的意义
第五章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学的甜菜树及近缘种发育关系分析
    5.1 前言
        5.1.1 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概况
        5.1.2 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学研究进展
        5.1.3 本章节的研究目标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材料采集
        5.2.2 叶绿体DNA提取与测序
        5.2.3 质量过滤、基因组组装与注释
        5.2.4 序列串联与修正
        5.2.5 系统发育分析
        5.2.6 叶绿体基因结构与演化分析
    5.3 结果
        5.3.1 叶绿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
        5.3.2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分析甜菜树近缘种的结构
        5.3.3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分析甜菜树近缘种基因成分比较结果
        5.3.4 甜菜树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发育
    5.4 讨论
        5.4.1 甜菜树与近缘中台湾山柚、山柑藤叶绿体基因组比较
        5.4.2 叶绿体基因组中基因变化
        5.4.3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构建甜菜树近缘种的系统关系及种级地位划分
第六章 濒危机制与保护策略
    6.1 濒危原因分析
        6.1.1 种群片段化分布
        6.1.2 种群人为破坏
        6.1.3 种群拓殖途径单一
    6.2 保护策略的探讨
        6.2.1 针对现存居群就地保护
        6.2.2 选择极危居群迁地保护
        6.2.3 展开人工繁殖与种群回归
        6.2.4 实施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第七章 结论
    7.1 甜菜树种子生理生态特性
    7.2 甜菜树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7.3 甜菜树进化显着单元划分
    7.4 甜菜树分布格局成因推测
    7.5 甜菜树的进化历史
    7.6 甜菜树的种界定
    7.7 甜菜树的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论文中使用的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土壤养分与水分对猪血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1.3测定项目及方法
    1.4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养分对猪血木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2.2土壤水分对猪血木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3.1土壤养分对猪血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3.2土壤水分对猪血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10)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树杜鹃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研究概况
        1.1.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概念的提出
        1.1.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研究进展
        1.1.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存在的问题
    1.2 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概述
        1.2.1 濒危植物保护遗传学研究
        1.2.2 濒危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
        1.2.3 濒危植物繁殖生物学研究
    1.3 杜鹃属植物研究概况
        1.3.1 杜鹃属植物的保护遗传学研究
        1.3.2 杜鹃属植物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1.3.2.1 繁育系统研究
        1.3.2.2 种子生理生态研究
        1.3.2.3 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1.3.3 杜鹃属植物的引种栽培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树杜鹃的种群结构及动态
    2.1 研究地点及其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调查
        2.2.2 种群结构特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种群结构特征
        2.3.2 静态生命表及存活曲线
        2.3.3 时间序列预测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大树杜鹃的种子生理生态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地点与种子采集
        3.1.2 种子形态测量
        3.1.3 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3.1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3.2 光照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3.3 不同播种基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3.4 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3.5 种子贮藏特性
        3.1.3.6 凋落物对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
        3.1.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树杜鹃种子形态特征
        3.2.2 温度和光照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
        3.2.3 不同基质对大树杜鹃出苗率的影响
        3.2.4 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4.1 GA_3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4.2 6-BA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5 种子贮藏特性
        3.2.6 凋落物对种子萌发与出苗率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3.3.1 不同生态因子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3.2 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3.3 种子贮存特性
        3.3.4 土壤基质对种子出苗的影响
        3.3.5 种子生理特性与物种濒危的关系
        3.3.6 种子生理特性对物种保护的启示
第四章 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4.1.3 实验流程
        4.1.3.1 DNA提取和纯化
        4.1.3.2 DNA双酶切
        4.1.3.3 连接反应
        4.1.3.4 PCR预扩增
        4.1.3.5 选择性PCR
        4.1.3.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2 数据分析
        4.2.1 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
        4.2.2 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遗传多样性
        4.3.2 遗传结构
    4.4 讨论
        4.4.1 遗传多样性
        4.4.2 遗传结构
        4.4.3 基于AFLP分子标记对物种保护的建议
第五章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保护遗传学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实验流程
        5.1.3.1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5.1.3.2 引物筛选
        5.1.3.3 PCR反应体系
        5.1.3.4 微卫星(SSR)引物荧光标记PCR扩增和检测
    5.2 数据分析
        5.2.1 哈迪-温伯格平衡(HWE)和连锁不平衡(LD)检测
        5.2.2 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
        5.2.3 遗传结构分析
        5.2.4 基因流与居群动态历史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SSR引物筛选
        5.3.2 哈迪-温伯格平衡(HWE)和连锁不平衡(LD)
        5.3.3 遗传多样性
        5.3.4 遗传结构
        5.3.5 基因流与居群动态历史分析
    5.4 讨论
        5.4.1 遗传多样性
        5.4.2 基因流与居群动态历史
        5.4.3 基于分子数据的保护策略探讨
第六章 大树杜鹃的濒危机制与保护策略
    6.1 大树杜鹃的濒危原因分析
        6.1.1 种群分布范围狄窄
        6.1.2 种群个体数量稀少,更新困难
        6.1.3 缺乏有效的种群拓殖途径
    6.2 种群保护策略
        6.2.1 加强残存种群的就地保护
        6.2.2 适当的干扰促进种群自然更新
        6.2.3 开展人工繁殖技术与种群回归自然研究
        6.2.4 实施大树杜鹃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可行性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1 论文中使用的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中国特有属猪血木的生存现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濒危植物短叶黄杉种群结构动态与系统发育分析[D]. 董溪.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国纳入一级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机制[J]. 姚志,郭军,金晨钟,刘勇波. 生物多样性, 2021(03)
  • [3]极小种群植物猪血木的种群现状及保护对策[J]. 魏雪莹,叶育石,林喜珀,崔煜文,曾飞燕,王发国. 植物生态学报, 2020(12)
  • [4]珍稀濒危植物浙江安息香种群特征研究[D]. 吴霖东. 浙江农林大学, 2019
  • [5]西南特有植物大王杜鹃的转录组分析与EST-SSR分子标记开发[D]. 张越. 云南大学, 2018(01)
  • [6]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特有及奇特观赏植物调查评价[D]. 赵文涛.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几种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 张雪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7)
  • [8]濒危资源植物甜菜树保护生物学及其近缘和叶绿体基因组研究[D]. 杨冠松. 云南大学, 2017(08)
  • [9]土壤养分与水分对猪血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吴富勤,张新军,申仕康,王跃华,和树庄,杨冠松. 广东农业科学, 2015(20)
  • [10]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树杜鹃的保护生物学研究[D]. 吴富勤. 云南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中国地方病属猪生存状况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