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负能量粒子的问题

关于负能量粒子的问题

一、关于带负能量粒子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成金德[1](2022)在《有效复习原子物理方法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子物理是人们认识物质的内部结构,揭示物质世界本质的一门科学,原子物理学与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紧密联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原子物理虽然不是教学重点内容,但是作为学习近代物理学的基础,在每年的高考中是必考知识。为此,为提高复习效果,笔者认为原子物理复习时必须顺着两条线索,抓住八个要点,熟悉九种题型。

曲大为,杨帆,范鲁艳,冯啸宇,马家义[2](2022)在《钒氧化还原流电池技术综述》文中提出钒氧化还原流电池(VRFB)具有响应速度快、储能量巨大、成本低、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和低污染等特点,在大型储能系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虽然钒氧化还原流电池已被商用,但是其能量密度与效率仍然受电极活性、温度稳定性、膜内交叉污染和极化损失等因素的限制。针对当前钒氧化还原流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从电池的电极、电解液、隔膜以及双极板流场4个方面分别展开综述,阐述VRFB技术的工作原理,介绍VRFB不同组件及其最新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限制VRFB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因素,探讨这些限制的解决方法,并对VRFB技术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与分析。

刘陈,李强翔,张迪,郦瑜杰,刘金权,肖锡林[3](2021)在《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DNA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能够与DNA、信号探针以及多种活性纳米颗粒结合,在DNA生物传感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球形和薄膜形的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具有高负载量、孔口控释和高比表面积等优点,能有效装载各种信号探针、控制粒子的扩散以及固定大量活性纳米颗粒,可大大提高DNA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本文就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在合成方式、模板剂去除、表面修饰及应用等三个方面的最新研究作了综述。首先依次介绍了球形和薄膜形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的常用合成方法和模板剂去除方法,并简要描述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其次,大致介绍了其表面性质和功能化修饰的研究现状。再次介绍了现阶段将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作为信号探针的传递系统、分子筛和活性纳米材料的载体来提高检测灵敏度的DNA生物传感器。最后总结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其未来的进展方向。

吴振杰,潘又铭,潘振强,朱汉明,陈科球,叶勤[4](2021)在《用MFA0605磁过滤硬质涂层镀膜设备制备Ta-C(DLC)薄膜的工艺和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真空阴极电弧离子镀技术实用化和产业化以来,由于该技术使用灵活、结构简单、采用固体靶材不用熔池、离化率高、出射离子能量大、绕射性好、只要低压电源等高效节能优越性能,被越来越多地推崇。但是,真空阴极电弧离子镀最大的问题就是其出射的粒子中存在大颗粒。如果不消除其中的大颗粒,对于装饰民用镀膜等要求不高的场合,问题不大,但对于薄膜颗粒要细,均匀性要好,制备超硬薄膜等要求高的领域,必须设法滤除大颗粒。针对这一问题,各种形式的磁过滤装置已经诞生,最常用的、最能用数理理论解释清晰的莫过于圆弯管磁过滤装置了,而其中最常用的是90度弯管。由于当今技术市场对硬质薄膜改善刀具和模具以及需要改善耐磨、润滑、抗腐蚀等性能的场合急剧增长,并随着电弧离子镀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及采用能去除大颗粒的磁过滤装置,使得阴极电弧磁过滤离子镀设备成为真空设备制造行业的亮点。在制备DLC超硬薄膜领域,尤其是制备Ta-C薄膜,因其具有高硬度、低摩擦系数、导热、绝缘、吸收紫外、抗辐射损伤、耐腐蚀等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成为科技工作者的热门课题。据报道最好的结果已达:硬度HV≥80Gpa,sp3≥80%,电阻率108~1010Ω.cm等。为此,振华公司不但成功制造了MFA0605磁过滤硬质涂层镀膜设备,站到了高新技术的前沿,而且开展了硬膜工艺研究和性能改进,即在已经取得"硬件"成功的基础上,同时开展"软件"开发,以求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冀望在不断改进设备制造的同时,制备出性能优越,参数按要求可调的Ta-C薄膜,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刘尚合,谢喜宁,胡小锋[5](2021)在《飞行器静电起电放电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飞行器作为空天装备重要的载体,其表面结构和材料差异造成电势差时,易发生静电放电,严重威胁飞行器的运行安全。文章从飞行器表面静电起电研究动态、飞行器静电起电机理、飞行器静电起电测试方法等方面介绍了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以及本团队在静电起电机理以及静电起电测试方法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提出了飞行器摩擦起电和喷流起电的测试方法,获得了飞行器摩擦起电与温度、湿度、摩擦速度以及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通过试验测得了飞行器喷流起电使得飞行器带负电的结论,并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重点研究方向,为飞行器静电防护设计和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李继良,于守丽,徐梅星[6](2021)在《基于史料和实验情境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探究课——以探索原子结构为例》文中指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刻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重要方式。素养本位的课堂教学旨在教授科学家思维而不是科学家结论。选取代表性史料情境和真实的阴极射线实验、红光实验、光谱实验情境,在学生收集证据、建构模型、应用模型、发展模型的过程中消除学生的迷思概念并体验证据+推理获得观点的科学思维方法;在理解质量数、核素及同位素等概念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模型认知能力的提升、感受学科研究价值,全面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戴彩丽,曹梦娇,吴一宁,王奉超,金旭,李琳,赵明伟[7](2021)在《微纳孔隙油-水-岩石微观界面相互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低渗、特低渗储层孔隙小,与岩石壁面直接接触且受壁面束缚的原油占比远高于常规储层,导致大量油膜黏附在岩石壁面难以被剥离,严重制约了低渗及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传统的黏附功理论存在局限性,微纳米级孔喉中大量原油受岩石壁面强作用力束缚,油膜-岩石间黏附力成为制约油膜剥离效果的主要因素.介绍了纳米力学技术解析油-水-岩石间微观相互作用方法,如原子力显微镜、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并聚焦油-固界面,归纳了二者间强相互作用,油膜与岩石之间除了存在经典Derjaguin-Landau-Verwey Overbeek(DLVO)理论中的范德华力和双电层相互作用外,还存在非DLVO相互作用(疏水作用和离子桥连作用等).总结油膜岩壁黏附机理的研究进展,探讨高效剥离油膜、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所面临的挑战,并对精确解析油-水-岩石间微观相互作用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张硕,崔伟,金海,陈六彪,王俊杰,伍文涛,吴秉骏,夏经铠,宋艳汝,杨瑾屏,翁祖谦,刘志[8](2021)在《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文中指出低温X射线能谱仪兼具高能量分辨率、高探测效率、低噪声、无死层等特点,能量分辨率与X射线入射方向无关,在暗弱的弥散X射线能谱测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基于同步辐射及自由电子激光的先进光源线站、加速器、高电荷态离子阱、空间X射线卫星这类大科学装置的快速发展对X射线探测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低温X射线能谱仪被逐步引入到APS, NSLS, LCLS-II, Spring-8, SSNL, ATHENA, HUBS等大科学装置与能谱测量相关科学研究中.本文从低温X射线能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分类、能谱仪系统结构、主要性能指标以及国内外大科学装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作简要综述.

张晓斌[9](2020)在《带电霾气溶胶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及静电除霾途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霾污染已发展为全球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霾污染对交通运输、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等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实现对霾污染的科学治理已经成为化学、物理、大气、力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表明霾气溶胶是霾污染的主要成分,并且霾气溶胶跟沙尘天气中的颗粒物质相似,可携带不同性质的电荷,进而产生与风沙电场类似的霾电场。这样,对霾气溶胶带电特性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霾电场对霾形成演化过程的影响,而且在揭示霾气溶胶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以及寻求霾污染科学有效的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考虑到已有关于霾气溶胶带电特性的研究多在野外环境进行,而野外实验条件的复杂性和环境变量的不可控性严重制约了人们对霾气溶胶性质及其影响的认识。为此,本博士学位论文利用自主研发的霾气溶胶带电性质定量测量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可控的定量实验,结合长时间的野外观测实验,揭示了霾气溶胶带电性质的一些新规律。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电磁波在带电霾气溶胶中传播时能量衰减的室内可控实验系统,并建立了宏观的理论预测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最后,提出了带电霾气溶胶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讨论了静电除霾方案的可行性,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第二章,介绍了自主研制的霾气溶胶带电性质定量测量系统,在条件变量可控的情形下开展了相关室内实验。结果显示,一次排放霾气溶胶的带电极性由燃料种类决定,而带电量则与燃烧的完全程度有关,燃烧越充分,排放的霾气溶胶带电量越大。霾颗粒中约有60%是带电的,且带正电、带负电和不带电颗粒在大气中是共存的。2.第三章,通过大量的野外实验分析,发现环境相对湿度RH>60%时,霾气溶胶的空间电荷密度和大气电场均会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大,数值上比RH≤60%时大两到三个量级,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的雾霾和灰霾事件划分标准,即,雾霾RH>60%,灰霾RH≤60%。另外,灰霾期间空间电荷主要受一次排放气溶胶所带电荷的影响,可根据灰霾空间电荷的极性识别当地霾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源,雾霾气溶胶在电场力作用下会抑制气溶胶的垂向输运,从而可能导致污染加剧;3.第四章,构建了电磁波在霾气溶胶中传播时衰减系数的室内测试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气溶胶浓度、含水率和带电量等关键因素的定量可控,基于该装置,我们发现电磁波的衰减系数与气溶胶浓度成正比,并随气溶胶含水率和带电量的增大而线性增大等新的规律。本论文理论上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根据量纲理论给出了基于浓度因子、湿度因子和电导因子表征的电磁波衰减系数的一般形式,接着基于电磁波基本理论和能量守恒定理提出了一个确定霾气溶胶复介电常数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尺度转换系数,将微观上单个粒子的电导率和宏观上霾气溶胶等效荷质比结合,建立了一个计算电磁波在带电霾气溶胶中传播时衰减系数的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利用该模型,本论文以5G网络部署为应用背景,讨论了网络的无缝覆盖问题,当霾气溶胶含水率大于80%时,霾气溶胶所携带的水分和电荷可使3 cm波长电磁波信号覆盖范围降低80%以上。4.第五章,提出了带电霾颗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空气中施加空间电场可以在地表附近形成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净化空域,证实了静电除霾方案的可行性。考虑到基于静电吸附原理设计制造的静电除霾器存在吸附不完全和电晕极污染的缺点,本论文建议在电晕区前增设预吸附区来达到增强除霾效率和延长除霾器使用寿命的目的。

孔竞[10](2020)在《荷电二维纳米通道离子传输机理及低温超级电容储能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储能技术是能源分配利用的关键技术支撑。近年来,超级电容凭借其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等特点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根据储能原理的不同,超级电容可分为双电层电容和赝电容。纳米科技的进步促进了超级电容电极材料的发展,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纳米材料表现出了出色的比表面积和导电性等特性,被视为电极的理想材料。实际应用迫切需求超级电容在较大温度范围内保持高性能。但是超级电容的性能与温度密切相关,低温下储能性能会出现显着的衰减。其主要原因在于低温环境下离子传输减缓,扩散到电极表面的离子数减少,导致可储存电荷数显着降低。因此,超级电容的低温性能与离子传输密切相关。然而,在石墨烯等纳米孔隙结构中典型的纳米尺度孔径在储能过程中具有尺度效应,其中的离子传输机理仍不清晰。针对当前研究现状,本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层间距的石墨烯纳米/亚纳米通道内的离子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石墨烯基双电层电容和赝电容提出了通过构造离子传输通道和构筑三维多级结构强化离子传输和低温性能的策略,获得了在低温条件下高效工作的超级电容。进一步将上述策略应用于新型二维纳米材料——过渡金属碳化物(MXenes),制备了具有超高倍率性能的低温赝电容。对于2 nm以下纳米受限空间中的离子传输过程,实验手段难以直接检测。本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计算了不同温度下中性和带电石墨烯纳米/亚纳米通道内的水系离子扩散系数,为纳米受限空间内的离子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离子在受限空间内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结构,水合现象明显。石墨烯通道内疏水、平坦的壁面有利于水分子的快速运动,进而强化了水合层中的离子扩散。当离子局限在与其水合尺寸相当的纳米空间内时,离子沿石墨烯壁面的扩散系数要显着高于宏观体系。在带电石墨烯通道内,壁面与离子间强烈的静电作用会抑制离子扩散。此外,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宏观体系和受限空间内的离子热运动加剧,扩散系数增大。在纳米/亚纳米通道内,由于离子/分子与壁面间的强烈相互作用的影响,离子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比宏观体系下更加稳定。电解液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程度也会随着通道尺寸的减小而减小。针对双电层电容,本文提出了通过构造离子传输通道强化低温储能性能的新方法。通过将具有孔洞化形貌的石墨烯电极材料与低凝固点混合溶剂有机电解液相匹配,组装获得了可用于-60°C环境的超低温双电层电容。孔洞石墨烯(r HGO)表面丰富的介孔和大孔结构可以增大比表面积及其有效利用程度,进而增大双电层电容的比电容。在-60°C的极低温环境下,r HGO表现出106.2 F g-1的比电容,相对于常温性能的电容保持率高达70.6%,远高于未做处理的石墨烯材料(52.3%)。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表明,r HGO表面独特的孔洞形貌为离子提供了快速传输通道并缩短了传输距离,导致离子扩散阻抗显着降低,且在低温下的增长更为缓慢。在-60°C下,r HGO超级电容具有26.9 Wh kg-1的最大能量密度和18.7 k W kg-1的最大功率密度。赝电容具有比双电层电容更高的比电容,但其储能性能受温度影响更为剧烈。本文提出了一种强化赝电容低温性能稳定性的三维多级电极设计思路。其中,以具有网格结构的石墨烯网络(GN)作为离子存储缓冲库,缩短离子的扩散路径;以具有规则通道的垂直取向石墨烯(VGNSs)作为离子快速传输通道;以高导电性骨架作为电子传输通道;将纳米片状赝电容材料(即Mn O2)均匀沉积于上述基底上,为电极/电解液界面的赝电容反应提供丰富的反应位点。结果表明,当温度从25°C降低到0°C时,GN/VGNS/Mn O2的比电容从541 F g-1降低至490 F g-1,电容保持率高达90.7%,与双电层电容在同一水平。当温度从25°C降低至-30°C时,对称赝电容的低温电容保持率依然高达80.8%。即使在-30~60°C范围不断变化的温度环境下,赝电容能够在5000次循环充放电后维持86.0%的初始电容性能。当GN/VGNS/Mn O2被用作非对称电容正极时,储能器件在-30~60°C温度范围内表现出了良好的低温性能稳定性,-30°C下的最大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分别为21.6 Wh kg-1和16.6 k W kg-1。针对新兴的二维纳米赝电容材料MXenes,本文提出了使用宽层间距纳米片组装成三维多孔结构从而强化离子传输和低温性能的有效途径。我们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不同层间距的MXene通道内的离子传输特性。结果表明,纳米层间通道内的离子扩散系数和离子浓度随着层间距的增大而显着增大,采用较大层间距可以有效提升电解液电导率和电极材料活性表面有效接触面积,提高赝电容储能性能。基于模拟结果,我们使用改进的冷冻铸造技术成功制备了具有较大层间距(1.42 nm)的多孔Ti3C2Tx膜电极。常温条件下,该赝电容电极表现出了超高倍率性能。在10 V s-1的高扫速下,比电容高达207.9 F g-1,1000倍扫速提升下电容保持率为58.6%。这种三维多孔电极能够在16.18 mg cm-2的实用级别负载量下保持稳定的性能。EIS测试表明,相对于平面堆叠形貌,多孔Ti3C2Tx膜中的离子扩散阻抗显着降低。当环境温度从25°C降低至-30°C时,以多孔Ti3C2Tx膜组装的对称电容中离子扩散阻抗受温度降低的影响远小于电荷传输阻抗。其比电容从278.9 F g-1衰减为222.1 F g-1,电容保持率高达79.6%,与双电层电容相当,表现出高性能储能的应用潜力。

二、关于带负能量粒子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带负能量粒子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有效复习原子物理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线索1:原子结构
    要点1.汤姆孙模型
    要点2.原子的核式结构
        (1)α粒子散射实验。
        (2)核式结构模型。
    要点3.玻尔模型
        (1)光谱。
        (2)玻尔理论
        ①定态理论。
        ②跃迁理论。
        ③轨道理论:
        (3)氢原子能级
        ①氢原子能级。
        ②氢原子的能级公式。
        ③氢原子的半径公式。
        (4)两类能级跃迁
        ①自发跃迁。
        ②受激跃迁。
        (5)电离
        ①原子处于各激发态的电离能等于各能级的能量值。
        ②电离可以通过吸收光子和与实物粒子的碰撞来实现。
线索2:原子核
    要点4.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
        (2)三种射线
        (3)原子核的组成。
    要点5.衰变
        (1)衰变。
        (2)α衰变、β衰变和γ射线。
        (3)半衰期。
        (4)确定衰变次数的方法
        (5)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与防护
        ①放射性同位素。
        ②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③放射性同位素的防护。
    要点6.核力和结合能
        (1)核力。
        (2)结合能。
        (3)平均结合能。
        (4)质能方程。
    要点7.四种核反应
        (1)四种核反应
        (2)核反应过程中满足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
        (3)区分质量数和质量。
    要点8.粒子的分类
        (1)强子。
        (2)轻子。
        (3)规范玻色子。
        (4)希格斯玻色子。
突破九类题型
    1.考查物理学史
    2.氢原子能级
    3.求光谱数
    4.衰变
    5.核反应方程
    6.核聚变
    7.比结合能图线
    8.核能的计算
    9.综合问题
结束语

(2)钒氧化还原流电池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VRFB的工作原理
2 VRFB电极的改性与优化方法
    2.1 电极材料的种类
    2.2 电极的局限与优化处理
        2.2.1 热处理方式
        2.2.2 酸处理方式
        2.2.3 金属粒子修饰
        2.2.4 电极的压缩技术
3 VRFB电解液的局限与改良
    3.1 电解液的制备
    3.2 钒电解液的热稳定性
        3.2.1 混酸电解液
        3.2.2 无机盐添加剂
        3.2.3 有机物添加剂
    3.3 电解液的氧化变质
4 VRFB膜内的粒子传输
    4.1 应用于VRFB的离子交换膜
        4.1.1 阳离子交换膜
        4.1.2 阴离子交换膜
        4.1.3 两性离子交换膜
    4.2 应用于钒电池的纳米过滤膜
    4.3 膜中的钒离子传输
    4.4 膜中水的传输
5 电极内部的流动传质优化
    5.1 双极板流道的分类
    5.2 双极板流场的适用性
    5.3 双极板流场优化
6 展望
    6.1 钒电池电极的发展分析
    6.2 钒电池电解液的发展分析
    6.3 钒电池隔膜的发展分析
    6.4 钒电池双极板流道的发展分析
7 结束语

(3)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DNA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
1 引言
2 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
    2.1 球形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2.1.1 水热法
        2.1.2 微波辅助合成法
        2.1.3 室温合成法
    2.2 薄膜形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2.2.1 通过Gemini表面活性剂与有机硅烷的自组装技术
        2.2.2 改良的St?ber法
        2.2.3 油诱导自组装技术
        2.2.4 电化学辅助法(EASA)
3 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模板去除
    3.1 高温煅烧法
    3.2 溶剂萃取法
    3.3 微波去除法
    3.4 超声处理法
    3.5 氧化法
    3.6 其他
4 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
    4.1 表面功能化修饰
    4.2 表面靶向性修饰
5 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DNA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5.1 作为信号探针的传递系统
        5.1.1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
        5.1.2 荧光DNA生物传感器
        5.1.3 化学发光DNA生物传感器
        5.1.4 电化学发光DNA生物传感器
        5.1.5 光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
        5.1.6 其他类型DNA生物传感器
    5.2 作为分子筛
    5.3 作为活性纳米材料的载体
        5.3.1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
        5.3.2 荧光DNA生物传感器
        5.3.3 其他型DNA生物传感器
6 结论与展望

(5)飞行器静电起电放电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1 飞行器表面摩擦起电研究进展
    1.2 飞行器喷流起电研究进展
    1.3 飞行器表面静电放电研究进展
2 飞行器静电起电机理研究
    2.1 摩擦起电
    2.2 燃料燃烧产生等离子体起电
    2.3 感应起电
    2.4 吸附大气离子起电
    2.5 水雾起电
3 飞行器静电起电测试方法研究
    3.1 飞行器摩擦起电测试与实验验证方法研究
    3.2 飞行器喷流起电测试方法研究
        (1)喷流测试
        (2)复合绝缘支架
        (3)喷流静电感应传感器的设计
4 结语

(6)基于史料和实验情境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探究课——以探索原子结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教学设计思想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分析及主要实验仪器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创设:提出驱动性问题
    2. 模型构建:从证据、推理到观点
    3. 认知迭代:模型应用与模型发展
    4. 归纳总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5. 展望:人类对原子模型的探索仍然在路上
五、反思与讨论

(7)微纳孔隙油-水-岩石微观界面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力学技术
    1.1 界面力探测技术
    1.2 分子动力学模拟
2 原油-岩石间相互作用力
    2.1 双电层力
    2.2 范德华力
    2.3 疏水作用力
        2.3.1 疏水引力的量化
        2.3.2 油-水-岩石间疏水引力影响机制
    2.4 离子桥连作用
    2.5 其他作用
3 总结与展望

(9)带电霾气溶胶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及静电除霾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霾的形成
        1.2.2 霾的主要成分
        1.2.3 霾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1.2.4 霾污染的治理
        1.2.5 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霾气溶胶带电性质的实验研究系统
    2.1 一次霾气溶胶的空间电荷密度
        2.1.1 空间电荷密度测量系统(SCDMS)
        2.1.2 一次排放气溶胶的空间电荷密度
    2.2 带电霾气溶胶占比
        2.2.1 带电霾气溶胶占比测量系统(CHPMS)
        2.2.2 带电霾气溶胶占比测量系统的不确定性分析
        2.2.3 霾期间带电气溶胶的比例
    2.3 不同带电极性霾颗粒占比
        2.3.1 带电粒子分离系统(CPSS)
        2.3.2 带电粒子分离系统的有效性分析
        2.3.3 带正电、带负电及不带电霾气溶胶比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霾气溶胶带电性质的野外实验研究
    3.1 野外观测及数据筛选
    3.2 晴天大气气溶胶的带电性质
    3.3 霾天大气气溶胶的带电性质
    3.4 灰霾气溶胶带电性质及其在霾源识别中的应用
        3.4.1 灰霾气溶胶的带电性质
        3.4.2 灰霾气溶胶带电性质在霾源识别中的应用
    3.5 雾霾气溶胶带电性质及其对霾发展过程的影响
        3.5.1 雾霾气溶胶带电性质
        3.5.2 带电雾霾气溶胶对霾发展过程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电霾气溶胶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4.1 电磁波在霾气溶胶中传播时衰减系数的实验研究
        4.1.1 电磁波能量变化测量系统
        4.1.2 电磁波能量变化测量系统的准确性验证
        4.1.3 3cm波长电磁波在雾、烟及烟雾中传播时的衰减系数
    4.2 影响电磁波在霾气溶胶中传播的因素
        4.2.1 量纲分析及标度律
        4.2.2 电磁波在霾中传播时衰减系数的表征
    4.3 预测电磁波在霾气溶胶中传播时衰减系数的宏观模型
        4.3.1 确定气溶胶等低损耗介质复介电常数的方法
        4.3.2 确定电磁波在带电气溶胶中传播时衰减系数的宏观模型
        4.3.3 气溶胶浓度、含水率和电荷量对电磁波衰减的贡献
    4.4 电磁波衰减系数预测模型在5G网络覆盖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静电除霾方案的可行性及静电除霾器的改进
    5.1 带电霾颗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的运动模型
        5.1.1 基本假设与近似
        5.1.2 带电霾颗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5.1.3 带电霾颗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的运动方程
        5.1.4 初边值条件
        5.1.5 计算流程
    5.2 输入参数的确定
    5.3 静电除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5.4 静电除霾器的改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荷电二维纳米通道离子传输机理及低温超级电容储能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超级电容简介
        1.2.1 超级电容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1.2.2 超级电容的特点及应用
        1.2.3 电极材料的发展
    1.3 超级电容的离子传输与低温性能
        1.3.1 纳米受限空间中的离子传输
        1.3.2 温度对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
    1.4 超级电容的低温性能强化
        1.4.1 电极材料形貌结构对离子传输和储能性能的影响
        1.4.2 低温超级电容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实验和模拟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 材料表征分析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3 X射线衍射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5 拉曼光谱
        2.2.6 氮气吸脱附
        2.2.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1 循环伏安法
        2.3.2 恒电流充放电法
        2.3.3 电化学阻抗谱法
    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2.4.1 基本原理
        2.4.2 力场简介
        2.4.3 数值计算方法
        2.4.4 边界条件与初值
        2.4.5 系综原理
        2.4.6 软件介绍
3 温度对纳米/亚纳米通道内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3.1 引言
    3.2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3.2.1 模型构建
        3.2.2 计算方法
    3.3 不同温度下宏观电解液离子扩散系数及准确性验证
    3.4 不同温度下中性纳米通道内离子扩散系数
    3.5 纳米通道内离子扩散系数增强机理
    3.6 不同温度下带电纳米通道内离子扩散系数和电解液电导率
    3.7 本章小结
4 构造传输通道强化离子传输和低温双电层电容储能
    4.1 引言
    4.2 孔洞石墨烯的设计和制备
    4.3 形貌结构表征
    4.4 低凝固点有机电解液的配置
    4.5 孔洞石墨烯的常温电化学性能及离子传输特性分析
    4.6 孔洞石墨烯的低温电化学性能
    4.7 本章小结
5 构筑三维多级结构强化离子传输和低温赝电容储能
    5.1 引言
    5.2 三维多级石墨烯基赝电容材料的设计和制备
    5.3 形貌结构表征
    5.4 三维多级石墨烯基赝电容的低温电化学性能
        5.4.1 单电极的低温性能稳定性
        5.4.2 对称赝电容的低温性能稳定性
    5.5 三维多级石墨烯基非对称电容的低温电化学性能
    5.6 本章小结
6 二维纳米材料Ti_3C_2Tx的离子传输强化和低温储能应用
    6.1 引言
    6.2 Ti_3C_2二维纳米通道内离子传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6.2.1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6.2.2 通道尺寸对离子扩散和离子浓度的影响
    6.3 三维多孔Ti_3C_2Tx膜电极的设计和制备
    6.4 形貌结构表征
        6.4.1 RRFCA原理分析
        6.4.2 三维多孔Ti_3C_2Tx膜的形貌结构分析
    6.5 三维多孔Ti_3C_2Tx膜电极的常温电化学性能
        6.5.1 高倍率赝电容电极
        6.5.2 高负载量赝电容电极
    6.6 三维多孔Ti_3C_2Tx膜电极的低温电化学性能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关于带负能量粒子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效复习原子物理方法探究[J]. 成金德. 教学考试, 2022(04)
  • [2]钒氧化还原流电池技术综述[J]. 曲大为,杨帆,范鲁艳,冯啸宇,马家义.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2(01)
  • [3]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DNA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J]. 刘陈,李强翔,张迪,郦瑜杰,刘金权,肖锡林. 化学进展, 2021
  • [4]用MFA0605磁过滤硬质涂层镀膜设备制备Ta-C(DLC)薄膜的工艺和性能研究[A]. 吴振杰,潘又铭,潘振强,朱汉明,陈科球,叶勤. 第五届粤港澳真空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暨广东省真空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5]飞行器静电起电放电的研究进展[J]. 刘尚合,谢喜宁,胡小锋.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21(05)
  • [6]基于史料和实验情境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探究课——以探索原子结构为例[J]. 李继良,于守丽,徐梅星. 化学教与学, 2021(10)
  • [7]微纳孔隙油-水-岩石微观界面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戴彩丽,曹梦娇,吴一宁,王奉超,金旭,李琳,赵明伟.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1(06)
  • [8]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J]. 张硕,崔伟,金海,陈六彪,王俊杰,伍文涛,吴秉骏,夏经铠,宋艳汝,杨瑾屏,翁祖谦,刘志. 物理学报, 2021(18)
  • [9]带电霾气溶胶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及静电除霾途径的研究[D]. 张晓斌. 兰州大学, 2020(04)
  • [10]荷电二维纳米通道离子传输机理及低温超级电容储能应用[D]. 孔竞. 浙江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关于负能量粒子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