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气东输特大工程项目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访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西气东输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张国宝(论文文献综述)
高建忠[1](2021)在《我国石油管材国产化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石油管材是石油工业勘探开发和油气运输等所必须的基础产品。对国内油井管和输送管国产化历程做了简要回顾,并介绍了石油管未来的开发和研究方向。结合石油管国产化历史,总结了国产化成功的经验,指出政策环境的支持、科研和技术的创新、先进质量管理模式的导入、合理项目组织形式的建立、标准和产品认识的突破以及国际环境的稳定等是我国石油管材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主要因素,但同时国内油井管和输送管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产品和技术国产化的典型案例之一,石油管材的发展历程可以为其他关键领域的独立自主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章卫兵,王一端,闫建文,李中,王长会,关中原,王保群,崔玉波[2](2020)在《大国气脉——西气东输20年科技创新成果回眸》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8月23日,国务院第76次总理办公会批准西气东输工程项目正式立项。自此,西气东输工程从蓝图上正式落地,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这项一、二线已经运营多年,三线部分完工并投入运营,四线正在筹建之中的大国工程,不仅是一项为国争气的能源工程,更是一项为民送福的民生工程。20年时光荏苒,几代人攻坚克难,让数亿人的记忆充满了温暖。值此西气东输工程立项20周年之际,本刊邀请了部分作者和专家创作了本专题,以飨读者,并以此文向这项大国工程致敬。
盛昭瀚,刘慧敏,燕雪,金帅,邱聿旻,董梁[3](2020)在《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现代化道路——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70年》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既是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创造奇迹、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70年,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70年。本文以三门峡工程、三峡工程、改革开放以来的长大桥梁工程群以及港珠澳大桥等我国重大工程典型案例链为基础,把我国70年来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即中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现代化与中国化一体化的实践及创新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40年改革开放、民族振兴以及大国治理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全景式的分析和解读,并在我国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70年现代化道路发展历程的文化记忆中,总结其基本经验、揭示其内在逻辑、再通过体现历史逻辑与辩证思维原则的反思,提炼对新时代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的现实启示。
王锐[4](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研究思路,较为系统地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探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开展经济建设的历史前提。这个历史前提的实现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经历了十四年抗日战争与三年国内战争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排除万难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七十年的探索历程依据经济建设工作在全部工作中的地位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主体参与经济建设的方式转变为高度集中化、组织化的生产方式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到世纪之交。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先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显示出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第三个阶段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阶段。我国市场化的改革,逐步从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上升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进程的系统考察和思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只有让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享有财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我国的综合优势体现在全党全国对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有正反两方面经验、经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以及社会主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三是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实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出多种所有制结构,并且不断健全法制体系为我国的所有制多样化提供持续保障。四是适合国情的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作用下,改革成为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改革的动力性体现在改革能够释放红利,而改革的稳定性体现在渐进的改革方式上。五是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性体现在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实践中对深化改革具有促进作用,而闭关自守无异于自取灭亡。六是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并且使经济工作作风不断改善。本文所总结的我国经济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工业体系完善、市场体量宏大等多个方面的规模优势,取得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主体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分散化到高度体制化、组织化再到逐步走向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独立化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所有制的不断健全,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的赋予劳动者以获得感,以此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释放和发展。从宏观层面,实施改革和开放两大基本国策的良性互动,实现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推动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上述各个经验的发挥,离不开党对国家的统一领导,离不开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顶层设计,这不仅是我国过去、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贾科华[5](2016)在《周小谦忆“西电东送”:全国的大局》文中研究指明开栏的话:人类创造了历史,也正在创造着历史。《中国能源报》推出“能源口述史”栏目,旨在记录老一辈亲历者眼中的能源历史,给予当前新一代能源历史创造者以借鉴与启迪。周小谦:曾任河南省电力局副局长;水电部基建司副司长;国家计划委员会燃料部计划工业局副?
汪栀忞[6](2014)在《西部大开发塔里木打头阵》文中认为克拉2的重大突破,奠定了西气东输的基础。中国油气能源结构的改变由此而引发。西部大开发举国共识。历史把塔里木又一次推向前台。塔里木承担起了历史的重担。横空出世库车山前这个地方搞了几十年的勘探。20世纪50年代和苏联人合作搞过勘探,后来自己勘探。1958年,库车山前发现第一个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田。后来因资源枯竭,这个名噪一时的石油小城,灰飞烟灭,成为一片历史遗迹。库车山前地质情况复杂,地面很
邵靖[7](2013)在《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王子明[8](2013)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逻辑 ——基于决策溪流分析框架的研究》文中提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是当代中国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决策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和效率,而且直接反映了当代中国政府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从理论上分析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对理解和改进当代中国政府大型项目决策过程具有积极意义。决策是一系列的“选择一决定”行为和事件,决策过程更应关注的是决策作为一系列行动、一系列事件的正在发生或正在进行的状态。考虑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具有系统性、层级性、长周期性、影响广泛性等特点,区别于政府日常的、临机的、突发性决策,因此,本文认为科恩等人提出的“垃圾桶”决策模型以及金登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过程溪流理论既关注到决策主体的行为,又关注到与组织特性紧密相联的决策进程,因而提供了总体性考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理论启示。从总体性考察决策过程出发,尝试性地提出“决策溪流论”的理论构想,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分析框架。以“决策溪流”一语指称决策过程中一系列行为和事件的发生及其变化,决策过程中存在三条溪流:议题溪流、政策溪流和政治溪流。基于此进行新的理论性拓展,既分析考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三条溪流本身,又考察决策溪流行进所依凭的更为宏观的时空条件,并从决策要素的角度定义并分析决策渠、决策溪流、决策动力,考察议题构建和决策时机。最后提出“执政部门主导的决策溪流分析框架”是理解当代中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概念性框架的结论性观点,并建议通过扩大决策渠的开放性以提高决策的公众接受度以改进决策过程。决策溪流的行进由特定的时空条件作为支持,本文把支持决策溪流存续的时空条件视作决策语境,即决策溪流的行进是由决策语境所塑造的。参照布罗代尔的历史时段理论,提出决策语境是由结构性力量、局势性力量和事件性力量共同构成的一个多层面的结构,每一层面对决策溪流的存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作为当代中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语境的结构性力量和局势性力量的重要内容,分别重点考察了当代中国的政治~行政体系结构和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决策溪流行进在一条有限开放的决策渠之中,决策渠由有形构件和无形构件所构筑。决策渠由堤和坝构成,堤承担着束流与导流的功能,坝承担着阻滞与疏导的功能:决策渠的有限开放是通过决策渠各个层级的控制阀实现的。决策溪流行进到某个控制阀时,会积累自身的能量,形成决策势能,一旦某种因素作用于决策主体,迫使控制阀快速打开,势能就会转变为溪流继续行进的动能。一般情况是,各层级执政部门在决策渠中可能既履行着控制阀的功能,又发挥着决策坝的作用,而且决策信息一般需要通过执政部门才能被编码并纳入决策溪流。决策溪流的行进具体体现为决策主体的行为,即若干决策主体的“一组”行为。决策主体在决策溪流行进中承担的角色存在很大差别,诸如决策者、决策关键人、决策利益相关者表明了不同的角色功能。决策主体间的行为互动反映了决策主体间关系,包括有限博弈、民主协商、利益综合等,这些行为互动也体现了决策溪流的行进实质。因为进入决策渠的议题并不是纯粹的关于问题的讨论与酝酿,而是反映着讨论酝酿问题与讨论深化政策建议的一种结合。三条溪流可以辨识,但是它们也是相互转化的,议题溪流和政策溪流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转化为政治溪流的表达形式。三条溪流又是相互作用的,政治溪流的行进会促进或阻滞议题溪流、政策溪流的行进,同样,议题溪流和政策溪流的行进又可能“逼迫”政治溪流行进得更快些。因此,就议题进行的政治性评估、经济性评估和技术性评估,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溪流行进的主要方式。决策溪流的行进需要推动力,推动力直接来源于决策主体。决策溪流能够通过决策渠诸多控制阀的关键在于决策时机带来的动力。决策时机是溪流的行进状态与决策主体主动作为的相互契合。每条溪流都有属于自己的“决策时机”在前进的方向上等待。决策时机的形成有赖于决策诱因,决策诱因激发决策主体的反应,这种反应导致决策势能快速地转化为决策动能,决策动能的表现形式既可能是决策溪流顺决策愿景方向行进,也可能逆决策愿景方向行进。如果是逆愿景方向行进,那么就可能出现决策中止的状态。如果决策中止后无法恢复,那么就可以确定为决策终止了,反之,则可确定这种中止状态为决策“冬眠”。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的角度较为新颖,选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案例进行决策过程理论分析,并且将例证分析与理论建构结合起来;二是理论分析框架具有创新性,在约翰· W ·金登的“过程溪流”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总体性分析视角,构建起决策溪流论的概念性框架,并讨论了决策语境、决策要素、决策渠、决策堤坝、决策势能、决策主体、决策关键人、决策利益相关者、议题、决策时机、决策诱因、决策中止、决策“冬眠”等概念;三是提出适用于理解当代中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执政部门主导的决策溪流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决策的公众接受度作为评判政府大型项目决策过程优劣的重要标尺,从而为改善政府大型项目决策过程提供政策建议方向。
何华[9](2012)在《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文中研究指明看中国地图时,你会发现祖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有一条黄色的河流穿城而过,那就是甘肃的省会城市,人称"黄河之都"的兰州。兰州,孙中山先生曾誉其为中国的"陆都",是西北军事重镇、丝绸之路要塞、唐蕃古道枢
曾培炎[10](2010)在《西气东输:铸就能源大动脉》文中认为西气东输是将新疆塔里木等西部气田的天然气,输送到长江三角洲等中东部地区的宏大工程。它包括气田开发、输气管道建设、天然气利用等项目。其中输气管道工程干线全长近四千公里,是我国目前已建的距离最长、管径最大、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气东输是起步之
二、西气东输特大工程项目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访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西气东输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张国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气东输特大工程项目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访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西气东输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张国宝(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石油管材国产化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油井管产品国产化历程 |
1)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
2)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
3)鼎盛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15年 |
4)分化期:2015年~2020年 |
2 输送管产品国产化历程 |
1)起步期:20世纪70年代 |
2)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 |
3)鼎盛期:20世纪90年代末期~2020年 |
(1)西气东输工程:完成X70的开发和应用 |
(2)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工程:推动了X80的开发和应用[5] |
(3) 中俄东线:提升了大口径X80焊管苛刻环境下的应用性能 |
3 石油管材发展方向 |
3.1 油井管产品及技术 |
3.1.1 非API油井管产品开发和质量提升 |
3.1.2 新型油井管产品的开发 |
3.1.3 特殊合金材料油井管 |
3.1.4 高性能油井管和经济型油井管 |
3.2 输送管产品及技术 |
3.2.1 高钢级、大口径、厚壁钢管的开发 |
3.2.2 海洋油气管道用钢管的开发和质量提升 |
3.2.3 特殊服役条件下高钢级钢管的开发 |
1)抗大变形钢管 |
2)抗腐蚀钢管 |
3)低温环境用钢管 |
4)特殊材料和结构的输送管 |
5)自修复防护涂层 |
3.2.4 非金属管线管的研究与开发 |
3.2.5 新型焊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4 石油管材国产化启示与思考 |
4.1 政策引导和支持,顶层推动实施 |
4.2 科研标准先行,先进技术和设备助力 |
4.2.1 开展石油管材科研工作 |
4.2.2 加强国内和国际标准化 |
4.2.3 提升技术和设备能力 |
4.3 建立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加强产品过程控制 |
4.3.1 导入先进质量管理体系 |
4.3.2 实施驻厂监造和年度抽检 |
4.4 创新项目组织形式,结合重大项目开展科研攻关 |
4.4.1 组织跨行业联合攻关 |
4.4.2 依托重大工程项目 |
4.4.3 制定合理的开发流程 |
4.5 观念理念突破,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 |
4.5.1 对国外标准的认识 |
4.5.2 对钢管选型的认识 |
4.5.3 对钢管钢级的选择 |
4.6 受益改革开放,借鉴先进经验 |
4.7 存在的问题 |
5 结束语 |
(2)大国气脉——西气东输20年科技创新成果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丝路新途西气东输绘蓝图 |
沙海选线无人区里有英雄 |
三线如虹大气东行贯神州 |
气源版图中亚管道领军来 |
全自动焊让钢管“成双结对” |
钢管升级从X70钢级开始 |
翻山越岭比拼技术与精神 |
穿江潜海多个第一铸气魂 |
智能管道为中国气脉再提速 |
气化神州民生工程送福气 |
(3)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现代化道路——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70年道路 |
(一)总体性研究路线 |
(二)三门峡工程 |
1. 曲折的宏观决策过程 |
2. 可贵的科学抗争精神 |
3. 三门峡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总结 |
(三)三峡工程 |
1. 三峡工程决策的早期提出 |
2. 三峡工程决策的初期推进 |
3. 三峡工程决策的中期徘徊 |
4. 三峡工程决策的后期冲刺 |
5. 三峡工程决策治理总结与反思 |
(四)改革开放40年我国长大公路桥梁工程 |
1. 长大桥梁布局决策治理:为国家发展大战略服务 |
2. 长大桥梁投融资决策治理: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 |
3. 长大桥梁决策治理:替国家治理体系“添砖” |
4. 长大桥梁桥决策“中国之治”的总结 |
(五)港珠澳大桥工程 |
1. 港珠澳大桥决策治理的“一国两制”背景 |
2. 软法治理概述 |
3. 港珠澳大桥决策软法治理体系 |
4. 港珠澳大桥决策软法治理中的政府公权力体系 |
5. 港珠澳大桥决策软法治理模式的总结 |
三、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70年的总结与反思 |
(4)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经济建设 |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三)规模效应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6 年)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制度准备 |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状况 |
三、新中国成立后应对困难的经济措施 |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曲折(1956-1966 年) |
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
二、经济上初步纠正“左”倾错误与庐山会议“反右倾” |
三、对国民经济和党内关系的调整 |
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和“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
五、“四清”期间的三年经济调整与三线建设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严重挫折(1966-1976 年) |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抓革命与促生产 |
二、国民经济发展跌入谷底 |
三、七十年代初国民经济的恢复 |
四、政治经济的全面整顿与粉碎“四人帮” |
小结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
第二章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1976-2002 年)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76-1982 年) |
一、经济建设的徘徊与思想解放的兴起 |
二、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国民经济调整 |
三、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
四、对外开放与特区建设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探索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82-1992 年) |
一、“三步走”七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
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
三、推行财政、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
四、价格改革与整顿经济秩序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轨(1992-2002 年)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 |
五、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
小结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2002 年至今) |
第一节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转型(2002-2012 年) |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
三、区域、城乡向协调发展转型 |
四、宏观调控机制向治理体系转型 |
五、对外开放向“开放型经济体”转型 |
第二节 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12 年至今) |
一、“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 |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
四、“新发展理念”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五、“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格局 |
小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阶段性总结 |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一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 |
三、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
第二节 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 |
一、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
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
第三节 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 |
二、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
三、健全法治体系为我国所有制的多样化持续提供保障 |
第四节 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
一、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
二、改革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
三、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的基本特点 |
第五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
一、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
二、闭关自守无异于“慢性自杀” |
三、开放型经济体对国内深化改革具有“倒逼效应” |
第六节 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
一、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 |
二、党的领导在经济决策中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 |
三、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作风的不断改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周小谦忆“西电东送”:全国的大局(论文提纲范文)
周小谦: |
大局 |
“西电东送”的由来 |
部署紧锣密鼓 |
朱镕基:送广东1000万千瓦要落实,否则总理不好当 |
“行动起来” |
“西电东送”全面启动 |
南部通道 |
中部通道 |
北部通道 |
全国联网与“西电东送” |
(6)西部大开发塔里木打头阵(论文提纲范文)
横空出世 |
打破沉寂 |
上钻争论 |
下令停钻 |
乘胜追击 |
搭首班车 |
(7)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萌芽起步期:——半殖民半封建及民国时期现代城市雕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政治背景 |
二、 文化背景 |
第二节 租界的现代城市雕塑 |
一、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 |
二、 欧式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作品 |
三、 公共花园雕塑 |
四、 私家花园中的雕塑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雕塑留学生 |
一、 清末民初留学生概述 |
二、 学习雕塑的留学生概况 |
三、 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 |
一、 土山湾的雕塑教育 |
二、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
三、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
四、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
五、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
第五节 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理论的传播 |
一、 美术团体 |
二、 美术期刊 |
三、 美术展览 |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家 |
一、 蔡元培与现代雕塑家 |
二、 李金发 |
三、 江小鹣 |
四、 刘开渠 |
五、 滑田友 |
六、 张充仁 |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 |
一、 孙中山雕像 |
二、 名人塑像 |
三、 抗战时期的纪念碑雕塑 |
第二章 曲折探索期:——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美协的成立 |
二、 向苏联学习 |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四、 “两结合” |
五、 “大跃进” |
六、 文化大革命 |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雕塑 |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苏联艺术的发展史 |
二、 苏联艺术在中国的迅猛传播 |
第三节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教育 |
一、 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 |
二、 苏联影响下的新中国的雕塑教育模式 |
三、 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雕塑教育的发展历史 |
第四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 |
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和选址 |
二、 纪念碑的设计过程 |
三、 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
第五节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雕像 |
一、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雕像特点 |
二、 毛泽东雕像代表作品 |
三、 毛泽东对建其雕像的态度 |
第六节 解放初期与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 |
一、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发展 |
二、 十大建筑工程室外雕塑 |
三、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 |
四、 城市纪念碑雕塑 |
五、 名人雕塑作品 |
六、 其他城市雕塑题材作品 |
第三章 繁荣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政治背景 |
二、 艺术背景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雕塑发展 |
一、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现代雕塑 |
二、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雕塑 |
三、 21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 |
第三节 雕塑公园的发展 |
一、 中国雕塑公园概论 |
二、 中国特色的雕塑公园 |
三、 中国雕塑公园典型案例分析 |
四、 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策略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 |
二、 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作品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展望 |
第一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 |
一、 工作职能 |
二、 存在问题 |
三、 改变方法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一、 存在问题 |
二、 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品质 |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
一、 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人文环境 |
二、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 |
三、 城市雕塑与心理环境的艺术至境 |
结语 |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大事记 |
引用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逻辑 ——基于决策溪流分析框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研究的背景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定位 |
1.3 核心概念 |
2 研究文献综述 |
2.1 关于决策过程的一般性研究 |
2.2 关于政府过程的研究 |
2.3 关于当代中国重大建设项目决策的研究 |
2.4 综合评价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案例选择 |
3.5 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二章 决策溪流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分析的新框架 |
1 四种理论资源 |
1.1 着眼于决策主体行为的理论 |
1.2 关注决策主体与决策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 |
1.3 着眼于决策“过程”性特征的理论 |
1.4 立足于决策系统组织特性的理论 |
2 “过程溪流论”的启示 |
2.1 “过程溪流论”概述 |
2.2 “过程溪流论”的优点 |
2.3 “过程溪流论”的借鉴意义 |
3 决策溪流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
3.1 理论构想的思考基点 |
3.2 决策溪流论的理论构想 |
3.3 决策溪流论与过程溪流论的区别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决策溪流的行进背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决策语境 |
1 决策语境的涵义及其构成 |
1.1 语境与决策语境 |
1.2 决策语境的构成 |
1.3 决策语境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
2 结构性力量分析:当代中国的政治~行政体系 |
2.1 政治~行政权力结构 |
2.2 制度:规则与规范 |
2.3 重点建设项目决策的程序性规定:一般过程 |
3 局势性力量分析: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 |
3.1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 |
3.2 发展与经济发展 |
3.3 “五年计划”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决策溪流的构建单元: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决策要素 |
1 决策要素概述 |
1.1 已有的关于决策要素的观点及分类 |
1.2 本文对决策要素的界定 |
1.3 决策溪流视角下的决策要素类型 |
2 决策渠 |
2.1 决策堤坝 |
2.2 决策堤坝的构成 |
2.3 决策堤坝的功能 |
3 决策溪流 |
3.1 溪流与决策溪流 |
3.2 决策溪流的构成 |
3.3 决策溪流的行进 |
4 决策动力 |
4.1 决策动力的构成因素 |
4.2 决策势能 |
4.3 决策势能与决策动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决策溪流中的行动角色: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决策主体 |
1 决策主体的概念与辨析 |
1.1 决策主体的概念 |
1.2 决策者 |
1.3 决策主体辨析 |
2 决策关键人 |
2.1 决策关键人的涵义 |
2.2 决策关键人的角色定位 |
2.3 决策关键人的功能 |
3 决策利益相关者 |
3.1 决策利益相关者的涵义 |
3.2 决策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
3.3 决策利益相关者的功能 |
4 决策主体间关系 |
4.1 决策主体间的有限博弈 |
4.2 决策主体间的民主协商 |
4.3 利益综合:竞争均衡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决策溪流的行进方式: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议题构建 |
1 议题的范畴构建 |
1.1 政策问题与议题 |
1.2 议题与政策议程 |
1.3 议题构建 |
2 议题的政治性构建 |
2.1 经济社会发展与项目建设必要性 |
2.2 官员压力与政府回应 |
2.3 议题的政治性评估 |
3 议题的经济性构建 |
3.1 成本与收益 |
3.2 成本收益分析的应用及其缺陷 |
3.3 议题的经济性评估 |
4 议题的技术性构建 |
4.1 决策中议题的技术性 |
4.2 议题的技术性与技术专家 |
4.3 议题的技术性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决策溪流行进的关键节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决策时机 |
1 决策时机的形成 |
1.1 决策时机的概念 |
1.2 决策时机的形成 |
1.3 决策时机与决策窗口 |
2 决策诱因与决策事件 |
2.1 决策诱因的概念 |
2.2 决策诱因的类型 |
2.3 决策事件 |
3 触发机制 |
3.1 触发机制的概念 |
3.2 触发机制与决策时机 |
3.3 决策中断 |
3.4 决策“冬眠”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前瞻 |
1 执政部门主导的决策溪流分析框架及其适用性 |
2 决策渠的开放性与决策的公众接受度 |
3 非支持联盟与决策的公众接受度 |
4 研究的局限性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西气东输特大工程项目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访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西气东输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张国宝(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石油管材国产化回顾与思考[J]. 高建忠.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1(02)
- [2]大国气脉——西气东输20年科技创新成果回眸[J]. 章卫兵,王一端,闫建文,李中,王长会,关中原,王保群,崔玉波. 石油知识, 2020(06)
- [3]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现代化道路——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70年[J]. 盛昭瀚,刘慧敏,燕雪,金帅,邱聿旻,董梁. 管理世界, 2020(10)
- [4]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 王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周小谦忆“西电东送”:全国的大局[N]. 贾科华. 中国能源报, 2016
- [6]西部大开发塔里木打头阵[J]. 汪栀忞. 中国石油石化, 2014(15)
- [7]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D]. 邵靖. 苏州大学, 2013(11)
- [8]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逻辑 ——基于决策溪流分析框架的研究[D]. 王子明. 南京大学, 2013(12)
- [9]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J]. 何华. 中国作家, 2012(10)
- [10]西气东输:铸就能源大动脉[J]. 曾培炎. 中国市场, 2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