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消费信贷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钟亚君[1](2021)在《G银行W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情况不容乐观,山东省为信贷风险重灾区,G银行W分行为当地重点国有大行,综合实力同业领先,信贷业务也占有绝对优势,但信贷风险接连暴露,资产质量相对落后,制约了该分行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从内部原因来看,信贷风险管理粗放、管理能力不足为主要问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归纳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该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重点剖析了内部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方面的主要工具、制度,进一步发现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着准入把控不严、移位管理粗放、评估模型不完善、存续期管理效率低下、全流程履职监督制度缺位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匹配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成因分析。为解决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优化方案:一方面针对原有信贷风险管理环节提出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准确把握信贷投向及布局、建立分层次移位管理制度、优化客户评级模型、细化资产质量分类标准、规范全流程履职并建立监督制度、多角度开展信用风险监测预警等;另一方面引入信贷风险管理评价体系,从资产质量、基础管理、重点风险、合规评价四个维度设置评价指标,形成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与管理评价体系相互补充、检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为推进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实施,从组织架构、人力考核、信贷文化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希望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帮助G银行W分行提升其信贷管理水平,为新一轮经济周期信贷业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为区域内其他商业银行提供借鉴与参考,推动建立健全新时代金融环境下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新体制、新方略。
张颖[2](2021)在《邮储银行S分行普惠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支持政策的不断深入,普惠金融在我国得到很大的普及,但随着普惠金融的深度发展和全面提升,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遇到现实环境的诸多制约,如何降低相对较高的不良率,化解对冲金融风险,深入研究普惠金融的风险管理策略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中央出资股份制银行在我行银行业体系中业务比重占比处于主导地位,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好与坏有非常关键的影响。邮储银行作为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号召,其中邮储银行S分行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同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仅会打击S分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同时也会限制普惠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邮储银行S分行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风险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邮储银行S分行的普惠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各种现实情况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成因,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风险管理理论,首先运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发现S分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经营管理漏洞、风险识别欠缺、道德风险突出、抵押担保方式传统单一的问题。其次,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风险识别流程不规范、信贷风险防控信息体系落后、风险管理策略单一、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同时,借鉴其他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风险管理经验,提出了针对S分行改进普惠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应对策:规范风险识别流程、加强信贷风险防控信息体系建设、综合运用风险管理工具、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水平。最后,为了保障风险管理策略有效实施,从争取上级行支持、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审计系统的严格执行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以期为邮储银行S分行及其他分行的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谢婕妤[3](2020)在《M银行天津分行小微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单长伟[4](2019)在《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逐渐的改变,消费信贷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充分释放着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其中,短期消费信贷作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方便、灵活等特点,得到较快的发展。然而,与中长期消费信贷相比,短期消费信贷业务手续相对简单,办理条件较为宽松,加强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是该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农商银行相对其他商业银行,不良率较高,本文从农商银行的角度,研究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对于减少新增不良贷款,优化农商银行资产结构,充分发挥农商银行服务“三农”主力军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JS农商行为研究对象,从梳理短期消费信贷国内外研究现状开始,通过分析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的特点和成因,找出当前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风险管理理念和手段落后、流程不合理等问题,最后结合实际情况,针对JS农商行提升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相应的建议,其中包括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建立完善的JS农商行个人信用体系、完善短期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严格执行短期消费信贷业务流程等。
张登[5](2019)在《银行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基于温州银行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科技以及互联网交易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互联网金融衍生出了一系列异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新型金融业务,其中互联网消费信贷是最主要的一种,也是银行未来消费信贷投放的重要渠道之一。与传统信贷业务一样,互联网消费信贷也面临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就目前国内银行的互联网消费信贷来看,部分风险已经出现了苗头,所以如何在互联网消费信贷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风险也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以温州银行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提升其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论文开题的背景与意义、文章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并列举了文章的创新点以及写作过程中的难点。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部分,引入了信贷风险分类以及信贷风险控制理论作为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互联网信贷业务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为目前银行消费贷款开展现状的研究。首先总结了传统消费贷款的开展模式,其次分析了传统消费贷款与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差异,最后通过对国内各家银行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的研究,总结出了两种运行模式,即“直接放款模式”与“第三方平台放款模式”,重点阐述了“第三方平台放款模式”下银行的风险控制方式。第四部分为温州银行业务模式研究及风险成因分析。通过对于温州银行业务开展现状、风险控制方式研究,结合人物访谈,给出了温州银行互联网消费信贷的风险成因。第五部分提出了完善温州银行风险控制的对策。主要系针对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特性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以及改善内外部环境三方面对策。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论部分。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在提高温州银行风险防控效率的同时给予其他银行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首先目前关于银行互联网消费信贷的研究并不多,理论支持不够充分;其次国内银行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模式数据均系保密资料,无法深度挖掘;最后温州银行具有特殊性,其风险改善措施并不能完全推广至所有银行。
胡佳丽[6](2019)在《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也日趋严峻。同时,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利率市场化、金融主体多样化等变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贷业务作为我国银行的传统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赢利的重要来源。在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忘记信贷业务对银行的重要性,信贷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更是直接影响信贷业务的收入。随着绍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农村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想在变化着的市场环境中继续抢占市场份额,就急需对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创新。本文从分析绍兴农村市场信贷需求情况入手,通过对绍兴十三五规划期间经济情况和居民收入情况的分析,明确信贷业务在绍兴市场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合数据与描述性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农村各层次居民的贷款需求。通过对绍兴农村信贷市场宏观和微观环境分析,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战略,然后对比自身产品及营销现状,通过SWOT分析法具体代入R银行的信贷产品、业务办理流程,从营销方式、产品开发等多方面评估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寻找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结合STP理论,通过市场细分,提出R银行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目标客户群放在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上,同时设计相应营销方案,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时代在改变,传统的粗放式营销方式己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各种策略和相关保障措施的提出都是希望能帮助R银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曹燕子[7](2018)在《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是重要措施。家庭农场实施规模化经营,从本质上来说是资本——技术双密集型农业主体,资金成为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农场资金需求以生产性资金需求为主,具有资金应用于再生产、规模大、期限复杂等特点,难以依靠自有资金来解决,正规金融信贷成为家庭农场重要的资金来源。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面临着服务“三农”信贷和实现财务可持续性的双重经营目标,导致其优先考虑财务目标、执行约束性政策目标的目标实现导向型信贷供给策略,承担着为家庭农场提供经营性信贷资金、满足家庭农场信贷需求、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重任。在此情况下,家庭农场的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如何?这一问题值得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需求视角的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理论分析框架,将信贷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收入效应纳入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分析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正规金融信贷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调研数据,对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收入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的政策建议,为完善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制度顶层设计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河南省家庭农场呈现出数量增长较快、经营规模适度、以粮食类家庭农场为主、生产投入规模较大、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初步凸显了经营优势等特点。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需求强烈,表现为80%左右的家庭农场存在正规金融信贷需求,信贷需求金额集中在10万元以上,信贷需求期限表现为短期、中长期共存;家庭农场强烈的信贷需求面临着信贷获批比例较低、正规金融信贷主要来源于农村商业银行等现状。同时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面临着缺少符合家庭农场需求的正规金融信贷产品、缺乏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家庭农场缺少符合条件的正规金融信贷抵押物、家庭农场能够承受的利率水平偏低等问题。(2)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较小。构建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评价指标体系:覆盖广度(乡镇金融机构数量、乡镇金融机构信贷业务获得、乡镇以外金融机构信贷业务获得)、覆盖深度(信贷额分布、信贷额占比分布);通过测算可知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广度分值为0.3410(最大值为1),覆盖深度分值为0.6690(最大值为2),覆盖面分值为1.0100(最大值为3);周口市、新乡市、三门峡市、南阳市的覆盖广度得分高于全省总体分值(0.3410),新乡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周口市的覆盖深度得分高于全省总体分值(0.6690),新乡市、三门峡市、周口市、南阳市的覆盖面得分高于全省总体分值(1.0100);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广度得分最高的南阳市,其分值为0.4220,分值较低表明河南省各地区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广度有限;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深度得分最高的为周口市,其分值为0.9058,分值较低表明河南省各地区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深度不足;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得分最高的为南阳市,其分值为1.3112,分值较低表明河南省各地区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较小。(3)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较低,信贷额集中在10-49.99万元区间。总体家庭农场中有信贷需求并采取申请行为的信贷获批比例为38.84%,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该比例为39.61%,非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该比例为37.50%,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比例较低;总体、粮食类、非粮食类家庭农场获批的信贷额集中在10-49.99万元区间,该比例分别为56.69%、56.10%和57.78%;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主要来自农村商业银行,并以担保贷款为主。实证结果显示:从业经历变量是影响总体家庭农场、粮食类家庭农场、非粮食类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额的共同变量;家庭农场经营特征变量(经营规模变量、合作社关系变量、总资产变量、结算账户变量、农企关系变量、电商平台变量)、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供应(专门信贷产品变量和信贷发放意愿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总体家庭农场、粮食类家庭农场、非粮食类家庭农场的信贷可得性、信贷额。(4)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较低。总体家庭农场主对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评价为不满意的比例为22.95%(包括非常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满意的比例为30.16%(包括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粮食类家庭农场主评价为不满意的比例为21.58%,满意的比例为36.84%;非粮食类家庭农场主评价为不满意的比例为34.79%,满意的比例为19.12%;总体家庭农场主的满意比例高于不满意比例;粮食类家庭农场主的不满意比例低于非粮食类家庭农场主,满意比例高于非粮食类家庭农场主,且满意的比例高于不满意的比例;非粮食类家庭农场主的不满意比例高于满意的比例;整体而言,家庭农场主满意度评价较低。贷款手续变量、贷款额度变量、贷款期限变量和银行关系变量是影响总体家庭农场主、粮食类家庭农场主、非粮食类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的共同变量;农场主模范称号变量、家庭农场总资产变量是影响总体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的主要变量;经营规模变量是影响粮食类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的主要变量;商标变量是影响非粮食类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的主要变量。(5)正规金融信贷对河南省家庭农场收入水平有显着正向影响,低收入家庭农场的收入效应处于最高水平。正规金融信贷额对总体家庭农场、粮食类家庭农场、非粮食类家庭农场总收入产生了显着正向影响;经营规模变量、总资产变量对总体家庭农场、粮食类家庭农场、非粮食类家庭农场的总收入有显着正向影响;农场主从业经历变量、农企关系变量对总体家庭农场总收入有显着影响;家庭农场的商标变量对粮食类家庭农场的总收入有显着正向影响;家庭农场的短期雇工变量对非粮食类家庭农场总收入有显着影响;正规金融信贷对总体家庭农场、粮食类家庭农场总收入的影响,随着分位点提高呈现出左高右低的“U”型趋势,对非粮食类家庭农场总收入的影响呈现出单调下降趋势,总体而言正规金融信贷对低收入家庭农场的收入效应处于最高水平。(6)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不佳。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需求强烈,且信贷能够显着提高收入水平,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农场,即正规金融信贷对家庭农场发展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然而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较小、信贷可得性比例较低、满意度较低,说明河南省家庭农场信贷需求满足比例较低,满足程度较低,尚未充分发挥信贷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即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不佳。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从扩大家庭农场信贷供给、改善家庭农场信贷环境、提高家庭农场抗风险能力、提高农场主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提升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的政策建议与对策。具体措施如下: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扩大家庭农场信贷覆盖范围,促进信贷产品(服务)创新、增加信贷供给,构建信贷制度体系、改善家庭农场信贷环境,改善家庭农场发展环境、提高抗风险能力,强化家庭农场规范管理、提高收入水平。
刘子源[8](2018)在《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生态的视角》文中指出消费、投资与净出口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与落脚点,在投资与净出口不断萎靡的情况下,有效的消费供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主义的盛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型与发展中国家,一直实施消费主体培养、消费模式拓展、消费热点引导和消费产业升级等提高消费能力的措施。截止2017年底,全国人均年消费支出已达17111元,是近四十年来的最高点,但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仅为10129元,与全国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市场亟待开发。在刺激农村消费产业发展同时,金融作为货币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应当在农村消费资金融通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消费信贷手段在加快居民有效消费意愿实现,在增加社会实际消费规模上具有显着作用。农村消费金融可以紧密对接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金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农民实现“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依”的生活目标。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走过15个年头,已基本形成符合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有所提高,金融组织网点多,可满足大多数农村居民短期内的生产生活需要。但这种改革本质对农村结构和农民实际需求考虑不足,仅仅是简单照搬城市金融自上而下的发展体系,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此外,消费金融在城市发展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与农村与农民消费。那么,为了解决此类现实问题,不仅需要农村消费金融参与主体在产品、资金、信用等方面的承接与使用,更需要一个与农村消费金融发展相匹配的生态环境,使金融更好地实现对农村实体经济的服务。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在农村需要重新布局,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在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指导思想下,坚持金融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强调金融机理上与消费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从生态系统上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积极有效的开放利用金融资源,构建一个完整的、契合农村实际的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那么,如何在农村真正做到消费金融体系的构建呢?本文认为,应当认识到以下四点:首先,明确中国农村消费金融建设的逻辑前提。具体地说,统一体现在资本流通,体现在对抗分配关系的社会消费力,也体现在信用的扩张与紧缩之上。农村消费产业与金融生态的发展都是以实现生产为逻辑基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而存在的,即保证生产与消费的辩证与统一。其次,明确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建设的现实格局。在我国社会中,农村仍然属于薄弱领域;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农业仍然属于薄弱环节;在收入分配结构中,农民仍然属于弱势群体。农村消费金融生态土壤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基础不可动摇。这就要求在现存体制下寻求农村金融机构、农民与监管机构之间有效合作的契合点,找到农村金融与消费经济互动的平衡点。第三,明确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建设的演进机制。金融生态体现出一种基于均衡的金融循环体制,既包含静态的货币投入产出的均衡,也包含一定时空内系统结构与功能动态的均衡,各组要素通过调整、转化、补偿、反馈等手段实现一个稳定的动态最优,换句话说是实现金融产业与外部环境因素间协调发展,这是农村发展消费金融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第四,明确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农村消费问题的核心在于人本价值的实现,究竟是刺激农民消费欲望还是引导农户消费的合理化?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怎样实现有效的消费引导呢?建立一种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谐的金融生态关系,是农村发展消费金融的关键切入点。由此,本文以金融学和生态学基本观点为切入点,意在探讨各消费金融主体在整个农村生态系统当中的定位,并结合分析主体间资金与信用关系的实现,进而研究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的具体演化路径。特别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什么是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系统?如何利用生态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来解释农村消费抑制和金融抑制的本源性问题?具体涉及到哪些生态学理论?这种生态系统的定义、内涵、特征、结构与运行机理是什么?第二,系统的主体包括哪些?主体自身的演化规律是什么?主体与主体物种间的联系究竟如何?是通过什么因子进行联系的?与其他环境因子间如何协调的。第三,如何评估全国和各区域间消费金融发展的具体态势?怎样提升金融主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做了如下工作:第一,提出我国农村消费金融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的必然性。结合金融基本理论和消费基本理论基础上与我国农村实际相结合,分析当下农村发展消费金融的外部特征、内部机理、组织结构与市场层次,明确在我国发展消费金融的紧迫性和历史要求,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与现实基础,也为本研究提供了逻辑基础与前提条件。第二,结合理论和定量分析,对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中金融主体和环境因子进行系统性的描述。按照生态系统参与者的特性,将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主体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三大主体,描述主体的性质、影响要素、发展现状和系统作用等,对农村消费金融产品提供主体的金融组织的生态位测算。并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对影响农村消费的经济因子、金融因子、社会文化因子和政策因子进行分析,并以马克思理想社会思想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农户消费指数模型,得出全面性和发展性是未来农户消费需要加强的方面。第三,从货币循环和信用流动的视角,对整个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的内部逻辑和发展情况分别分析。以农村消费金融各主体之间演化力为突破口,讨论了不完全信息条件和完全信息条件下几种农村消费资金获得的双方效用情况,阐明资金流转的内部逻辑。第四,结合大量的实际数据,建立起对省域视角下农村消费金融主体与环境间的耦合协调情况的实证分析与原因剖析,为建立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机理支撑与数据支撑。第五,对国内外农村消费金融模式进行了综合归纳与比较分析。农村的发展程度对消费金融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而我国农村消费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模式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合理吸收西方先进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消费金融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笔者认为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是这样一种在主体间动态优化过程中的均衡系统:生态主体在自身不断发展基础之上,还要与整个消费生态与金融生态环境保持高度的关联与协调,即以有序金融结构代替均衡金融体系,以系统与结构层面的渐变代替静态的不变。而农村消费有序金融结构主要体现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实现农户的消费价值、中观层面强调生态主体间规模的合理性,宏观层面金融生态持续性三个层面。这种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调节农村消费金融参与主体、环境之间从而对农村消费金融生态机制进行细化,强调与市场需求、业界需求的匹配性与均衡性。特别是应当嵌入与城市消费金融的系统接口设计,既能推动农村自由资金再利用,也能加速城乡间资金合理流通。
马思达[9](2018)在《“赤道银行”绿色信贷的国外经验与国内实践》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亦日益凸显,发展绿色金融是解决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国致力于建立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2003年作为国际绿色信贷权威指导性原则的“赤道原则”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全球已有84家商业银行宣布接受该原则,加入“赤道银行”的行列。近年来全球“赤道银行”通过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有效地推动各国新能源、环保、节能等行业的发展,成为发展全球绿色金融的重要力量。本文首先对“赤道原则”、“赤道银行”和“绿色信贷”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之后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在2008年9月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从法规、政策背景、业务发展状况、环境风险评价机制、产品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阐述,之后选取彭博资讯公司公布的绿色信贷业务排名前三的美国花旗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和日本瑞穗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法规、政策背景、业务规模、环境风险评价机制、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国外“赤道银行”绿色信贷成功的实践以及发达国家针对绿色信贷制定的政策、法规,对我国商业银行以及政府部门的启示。然后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兴业银行与国际三家“赤道银行”的绿色信贷进行了比较,分析兴业银行内部自身绿色信贷业务开展和外部国家绿色信贷法规、政策存在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最后根据国际经验和做法,提出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对策建议。
王健敏[10](2017)在《我国居民风险偏好与消费信贷 ——基于CHFS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消费信贷快速发展,刺激了居民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开展消费信贷研究以促进消费信贷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将利用CHFS微观数据实证研究消费信贷的各影响因素尤其是风险偏好的影响。论文分析了消费信贷的各个影响因素,并着重探讨了风险偏好对消费信贷的影响。首先对当前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动态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其次,基于CHFS大型微观数据对我国家庭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从风险偏好,财务状况,人口统计学特征,未来经济预期,其他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风险偏好和消费信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中,在对风险偏好的指标选择上,分别从投资类风险偏好和生活类风险偏好两个方面选择相关解释变量来对消费信贷进行解释,最后通过因子分析把四个解释变量综合成了一个风险偏好因子,作为解释变量,并在模型中加入风险偏好因子与财务因素(支出收入比)的交互项,以便更加清楚的了解风险偏好与消费信贷的关系。现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不管是风险偏好程度因子,还是四个关于风险偏好的解释变量,他们与家庭消费信贷之间都表现出显着的正影响关系。即对于风险规避者来说不愿意进行消费信贷,对于风险喜好者来说更愿意进行消费信贷。第二,风险偏好因素与财务因素之间确实存在交互作用,并且其交互作用对是否选择消费信贷具有正影响。最后,在关于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方面,性别不再是消费信贷的主要因素;年龄对消费信贷具有负影响;居民文化程度与消费信贷呈现显着正相关。基于以上分析,建议如下:消费者能够与时俱进多关注消费信贷相关新闻,以平常心看待消费信贷;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优化消费信贷业务品种和业务流程,借助新兴互联网媒介加大业务宣传;建议政府增加教育方面投入,以促进教育公平等。
二、谈谈消费信贷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消费信贷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G银行W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 |
2.1.1 信贷风险的产生及分类 |
2.1.2 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 |
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和流程 |
2.2.1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
2.2.2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
2.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3.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3.2 信贷配给理论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研究述评 |
2.4.1 国外研究综述 |
2.4.2 国内研究综述 |
2.4.3 研究述评 |
第3章 G银行W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信贷业务现状及风险成因 |
3.1.1 信贷业务现状 |
3.1.2 信贷业务风险成因 |
3.2 信贷风险管理内部环境 |
3.2.1 组织架构 |
3.2.2 从业人员结构 |
3.2.3 信贷文化建设 |
3.3 信贷风险识别主要工具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
3.3.1 行业政策 |
3.3.2 信贷准入 |
3.3.3 移位管理 |
3.4 信贷风险评估主要工具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
3.4.1 内部评级法(债项评级) |
3.4.2 信用等级评定 |
3.4.3 授信限额管理 |
3.4.4 资产质量分类 |
3.5 信贷风险管控主要工具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
3.5.1 存续期管理 |
3.5.2 全流程履职监督 |
3.5.3 风险监测预警 |
3.6 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3.6.1 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
3.6.2 评估模型存在漏洞 |
3.6.3 发展与管理的矛盾未解决 |
3.6.4 风险意识淡薄 |
第4章 G银行W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
4.1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总体优化方案 |
4.2 信贷风险识别策略 |
4.2.1 准确把握信贷投向及布局 |
4.2.2 严格准入管理 |
4.2.3 建立分层次移位管理制度 |
4.3 信贷风险评估策略 |
4.3.1 提高债项评级准确性 |
4.3.2 优化客户评级模型 |
4.3.3 强化授信实质性风险管理 |
4.3.4 细化资产质量分类标准 |
4.4 信贷风险管控策略 |
4.4.1 明确存续期管理原则 |
4.4.2 规范全流程履职,并建立监督制度 |
4.4.3 多角度开展信用风险监测预警 |
4.5 风险管理评价策略 |
4.5.1 资产质量 |
4.5.2 基础管理 |
4.5.3 重点风险 |
4.5.4 合规评价 |
第5章 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 组织架构优化 |
5.1.1 营销属地化管理与风险垂直化管理 |
5.1.2 按照业务流程设置信贷风险管理岗位 |
5.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并完善考核 |
5.2.1 配齐配强信贷队伍 |
5.2.2 完善考核机制调动风险管理积极性 |
5.3 信贷文化建设 |
5.3.1 培育全员风险管理出效益的理念 |
5.3.2 树立人本、责任、成本意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G银行W分行信贷风险管理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邮储银行S分行普惠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理论及风险管理工具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普惠金融的概念 |
2.1.2 信贷业务风险的概念 |
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3 风险管理工具 |
3 邮储银行S分行普惠金融的现状 |
3.1 邮储银行S分行简介 |
3.2 S分行普惠金融业务资产现状 |
3.3 S分行普惠金融业务风险现状 |
3.4 邮储银行S分行普惠金融访谈调查 |
3.4.1 访谈基本情况 |
3.4.2 访谈结果及分析 |
4 邮储银行 S 分行普惠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 |
4.1 邮储银行S分行普惠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内部经营管理存在漏洞 |
4.1.2 风险识别能力不足 |
4.1.3 业务道德风险突出 |
4.1.4 抵押担保方式传统单一 |
4.2 邮储银行S分行普惠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成因 |
4.2.1 风险识别流程不规范 |
4.2.2 信贷风险防控信息体系落后 |
4.2.3 风险管理策略单一 |
4.2.4 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 |
5 邮储银行S分行普惠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
5.1 规范风险识别流程 |
5.1.1 加强贷前调查环节风险审查 |
5.1.2 注重贷中审查环节风险控制 |
5.1.3 强化贷后管理环节风险防范 |
5.2 加强信贷风险防控信息体系建设 |
5.2.1 加强大数据监控技术应用 |
5.2.2 加强与政府相关机构沟通 |
5.3 综合运用风险管理策略工具 |
5.3.1 运用风险规避策略 |
5.3.2 运用风险转移策略 |
5.3.3 运用风险转换策略 |
5.3.4 运用风险补偿策略 |
5.3.5 运用风险控制策略 |
5.4 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水平 |
6 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争取上级行的支持 |
6.2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
6.3 严格执行审计流程 |
6.4 加强企业内控体系和企业文化建设 |
7 结论及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邮储银行S分行普惠金融风险管理问题调研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基本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关于短期消费信贷的研究 |
2.1.2 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 |
2.1.3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研究 |
2.1.4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 |
2.1.5 文献述评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内涵 |
2.2.2 商业银行短期消费信贷的内涵 |
2.2.3 商业银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
2.3 基本理论 |
2.3.1 资产负债综合的风险管理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章 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现状分析 |
3.1 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业务开展情况 |
3.1.1 JS农商行基本情况 |
3.1.2 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
3.2 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存在的主要风险 |
3.2.1 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特点 |
3.2.2 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类型 |
3.3 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的成因 |
3.3.1 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够 |
3.3.2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 |
3.3.3 风险管理技术创新不足 |
第4章 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
4.1 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
4.1.1 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及职能 |
4.1.2 银行短期消费信贷业务基本流程 |
4.1.3 JS农商行信贷质量营销思路及营销业绩 |
4.2 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现行措施 |
4.2.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和意识 |
4.2.2 提高短期消费信贷准入门槛 |
4.2.3 加强与法院合作 |
4.3 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1 短期消费信贷法规不健全 |
4.3.2 我国现阶段征信体系不够完善 |
4.3.3 内控制度不健全 |
4.3.4 风险管理手段及理念落后 |
4.3.5 短期消费信贷流程存在不足 |
4.4 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
4.4.1 消费信贷的指标因素的选取 |
4.4.2 SPSS软件 |
4.4.3 Logistic回归方程 |
4.4.4 Logistic回归方程检验 |
第5章 加强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
5.1 完善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
5.1.1 完善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 |
5.1.2 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原则 |
5.1.3 完善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路 |
5.2 加强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
5.2.1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
5.2.2 建立完善的JS农商行个人信用体系 |
5.2.3 完善短期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 |
5.2.4 严格执行短期消费信贷业务流程 |
5.2.5 将客户纳入统一授信管理 |
5.3 加强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
5.3.1 健全和完善短期消费信贷的法律及制度 |
5.3.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
5.3.3 提高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手段 |
附录1 问卷调查 |
附录2 个人访谈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银行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基于温州银行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以及难点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1.5.2 论文的难点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信贷风险分类 |
2.1.2 信贷风险控制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3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
3 互联网消费信贷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 |
3.1 银行传统消费信贷模式研究 |
3.1.1 抵押消费贷款模式 |
3.1.2 信用消费贷款模式 |
3.2 银行传统消费信贷风控模式研究 |
3.2.1 传统消费信贷准入风险控制 |
3.2.2 传统消费信贷贷后风险控制 |
3.3 银行互联网消费信贷的特征 |
3.4 银行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模式 |
3.4.1 银行直接放款模式 |
3.4.2 第三方平台放款模式 |
3.5 银行互联网消费信贷的风险控制模式 |
3.5.1 互联网消费信贷准入风险控制 |
3.5.2 互联网消费信贷贷后风险控制 |
3.6 本章小结 |
4 温州银行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控制实践研究 |
4.1 温州银行简介 |
4.1.1 温州银行简介及其经营状况 |
4.1.2 温州银行特点 |
4.2 温州银行互联网消费信贷业务模式及风险控制模式 |
4.2.1 温州银行平台金融消费贷款简介 |
4.2.2 温州银行平台金融消费贷款业务风险情况分析 |
4.2.3 温州银行各部门分工 |
4.2.4 业务合作模式 |
4.2.5 业务操作流程 |
4.2.6 风险识别、预警、诊断以及风险处理 |
4.3 温州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存在的风险及成因剖析 |
4.3.1 预警以及诊断机制不完善导致的信贷风险 |
4.3.2 互联网消费贷款本身特殊的风险成因 |
4.3.3 温州银行的内部环境导致的风险 |
4.3.4 温州银行的外部环境导致的风险 |
4.4 本章小结 |
5 温州银行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管控能力提升措施 |
5.1 建立适应互联网消费贷款的风险预警机制 |
5.2 针对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特殊风险点强化审核机制 |
5.2.1 依据银行自身优势,强化准入资料审查 |
5.2.2 完善客户风险评估机制及制度 |
5.2.3 提高系统平台安全防范措施 |
5.2.4 完善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管体系 |
5.2.5 谨慎选择合作平台,加强检查力度 |
5.2.6 对于违约客户加大清收力度 |
5.3 内部制度与管理改善 |
5.3.1 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司制度以及考核机制 |
5.3.2 完善互联网消费贷款制度建设 |
5.3.3 建立完善的互联网消费贷款风险控制体系,提升风控水平 |
5.4 外部环境改善 |
5.4.1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动 |
5.4.2 创新业务合作模式 |
5.4.3 联动主流媒体,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6)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一、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二、国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本文理论基础 |
一、4P理论 |
二、STP理论 |
第三章 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环境分析 |
第一节 R银行信贷产品竞争环境分析 |
一、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PEST分析 |
二、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微观分析 |
第二节 R银行主要竞争者竞争战略分析 |
一、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市场领导者战略 |
二、以中信银行为代表的市场挑战者战略 |
三、以绍兴银行为代表的市场追随者战略 |
四、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市场颠覆者战略 |
第四章 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需求分析 |
第一节 绍兴社会现状 |
一、绍兴市概况 |
二、政府对农村振兴的重视 |
三、农村可支配收入提高 |
四、总体经济发展需求分析 |
第二节 绍兴市农村信贷客户特征和需求调查 |
一、问卷调查过程及结果 |
二、访谈调查过程及结果 |
三、潜在客户的贷款主要需求及趋势 |
第五章 R银行信贷产品现状分析 |
第一节 R银行信贷产品概述 |
一、R银行基本情况 |
二、R银行信贷产品种类 |
三、信贷产品营销现状 |
第二节 R银行信贷产品SWOT矩阵分析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三、机遇 |
四、威胁 |
五、SWOT分析图表 |
第六章 R银行营销策略制定及保障措施实施 |
第一节 R银行信贷产品的STP分析 |
一、市场细分 |
二、目标市场选择 |
三、市场定位 |
第二节 4P营销组合策略的应用 |
一、产品策略 |
二、价格策略 |
三、渠道策略 |
四、促销策略 |
第三节 营销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
一、信息技术保障 |
二、人力资源保障 |
三、制度保障 |
四、体系保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7)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3 国内研究动态 |
1.3.4 国内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数据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基础理论 |
2.1 家庭农场特征与标准 |
2.1.1 家庭农场定义 |
2.1.2 家庭农场特征 |
2.1.3 家庭农场认定标准 |
2.1.4 家庭农场与传统农户的联系与区别 |
2.2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界定 |
2.2.1 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定义 |
2.2.2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定义 |
2.2.3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相关利益主体预期效果 |
2.2.4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分析维度 |
2.3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理论基础 |
2.3.1 农户经济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顾客满意度理论 |
2.3.4 收入效应理论分析 |
2.4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形成机理 |
2.4.1 家庭农场经营性信贷需求形成机理 |
2.4.2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目标实现导向型信贷供给形成机理 |
2.4.3 供需共同作用下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形成机理 |
2.5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理论分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家庭农场发展历程 |
3.1.1 职工家庭农场的产生与发展 |
3.1.2 现代家庭农场的产生与发展 |
3.1.3 两种家庭农场的区别与联系 |
3.1.4 家庭农场发展的必要性 |
3.2 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
3.2.1 数量增长较快 |
3.2.2 经营规模适度 |
3.2.3 以粮食类家庭农场为主 |
3.2.4 生产投入规模较大 |
3.2.5 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
3.2.6 初步凸显了经营优势 |
3.3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现状 |
3.3.1 正规金融信贷需求强烈 |
3.3.2 正规金融信贷获批比例较低 |
3.3.3 正规金融信贷主要来源于农村商业银行 |
3.4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现有正规金融信贷产品难以满足家庭农场需求 |
3.4.2 合格抵押物缺乏增加家庭农场信贷难度 |
3.4.3 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缺失加剧家庭农场信贷困难 |
3.4.4 利率水平较高加重家庭农场信贷负担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综合分析 |
4.1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理论分析 |
4.1.1 文献回顾 |
4.1.2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分析框架 |
4.2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分析 |
4.2.1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广度分析 |
4.2.2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深度分析 |
4.3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综合评价 |
4.3.1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评价指标体系 |
4.3.2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3.3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测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5.2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及信贷额计量模型 |
5.2.1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计量模型 |
5.2.2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额计量模型 |
5.3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特征分析与变量选择 |
5.3.1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特征分析 |
5.3.2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变量选择 |
5.4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及信贷额模型估计与分析 |
5.4.1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5.4.2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额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
6.1 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6.2 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模型设定 |
6.3 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特征分析与变量选择 |
6.3.1 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特征分析 |
6.3.2 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变量选择 |
6.4 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6.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4.2 模型估计 |
6.4.3 稳健性检验 |
6.4.4 变量边际贡献值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其收入影响分析 |
7.1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其收入影响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7.2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收入影响模型设定 |
7.3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收入影响描述性统计分析 |
7.4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收入影响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7.4.1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收入影响变量选择 |
7.4.2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收入影响实证分析 |
7.5 河南省家庭农场收入水平的分位数处理效应回归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提升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的政策建议 |
8.1 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扩大家庭农场信贷覆盖面 |
8.1.1 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改革,扩大家庭农场信贷覆盖面 |
8.1.2 深化农村商业银行机构改革,扩大家庭农场信贷覆盖面 |
8.1.3 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扩大家庭农场信贷覆盖面 |
8.2 促进信贷产品(服务)创新、增加信贷供给 |
8.2.1 多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产品(服务)创新 |
8.2.2 完善家庭农场信贷担保业务 |
8.2.3 改进家庭农场信贷抵押业务 |
8.3 构建家庭农场信贷制度体系、改善信贷环境 |
8.3.1 加快制定《家庭农场法》 |
8.3.2 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抵押制度 |
8.3.3 建立家庭农场信用评级体系 |
8.4 改善家庭农场发展环境、提高抗风险能力 |
8.4.1 修改土地流转相关法律 |
8.4.2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
8.4.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8.4.4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
8.5 强化家庭农场规范管理、提高收入水平 |
8.5.1 提高农场主管理能力 |
8.5.2 完善家庭农场内部管理制度 |
8.5.3 加快家庭农场注册进程 |
8.5.4 加强家庭农场人才和技术引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生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农村消费金融生态理论 |
第一节 金融生态理论 |
第二节 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三节 消费金融理论 |
第四节 农村金融理论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构建与理论设想 |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与金融生态的逻辑前提 |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与金融生态的组成结构 |
第三节 中国农村消费与金融生态的协同交换 |
第四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的理论设想 |
第四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体系演进与现状 |
第一节 中国消费金融体系演进 |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现状与特点 |
第五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要素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主体特性 |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主体生态定位 |
第三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环境因子分析 |
第四节 基于中国农户消费价值下的中国农村消费生态模型 |
第六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体系生态演化力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资金生态循环 |
第二节 中国农村正式制度下的农户消费借贷 |
第三节 中国农村非正式制度下的农户民间借贷 |
第四节 农户消费信用体系的实践意义 |
第七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协调度研究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
第二节 实证过程与结果 |
第三节 强主体强环境向主体环境协调发展 |
第八章 国际农村消费金融体系演进与比较 |
第一节 西方国家发展进程与模式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与模式 |
第三节 国外先进经验总结与模式比较 |
第九章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生态体系优化核心框架和具体措施 |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环境生态的宏观持续指导 |
第二节 中国农村消费金融结构规模的中观供给改造 |
第三节 中国农村农户消费价值的微观需求升级 |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插图索引 |
表格索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赤道银行”绿色信贷的国外经验与国内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成为我国政府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务 |
1.1.2 国外“赤道银行”的成功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
1.1.3 我国“赤道银行”的典型代表——兴业银行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2章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理论基础 |
2.1 “赤道原则”成为绿色信贷指导原则 |
2.2 “赤道银行”严格践行“赤道原则” |
2.3 绿色信贷的相关理论 |
2.3.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 |
2.3.2 环境风险管理理论对银行规避环境风险具有指导意义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倡“绿色发展”理念 |
第3章 国外“赤道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状况 |
3.1 美国花旗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状况 |
3.1.1 美国绿色信贷立法先行,税收政策优惠 |
3.1.2 绿色信贷业务规模稳定增长 |
3.1.3 建立起贷前、贷后双阶段的风险评价机制 |
3.1.4 加大绿色信贷产品设计投入 |
3.1.5 制定了绿色信贷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
3.2 英国巴克莱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状况 |
3.2.1 英国绿色信贷激励政策和法规背景 |
3.2.2 绿色信贷投资规模及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
3.2.3 建立起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风险评价机制 |
3.2.4 针对居民户消费需求创新绿色信贷产品 |
3.2.5 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
3.3 日本瑞穗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状况 |
3.3.1 日本绿色信贷相关法律和优惠政策 |
3.3.2 绿色信贷业务比重保持增长 |
3.3.3 运用定量分析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
3.3.4 根据区域特点创新绿色信贷产品 |
3.3.5 建立绿色信贷专营部门牵头人才培养 |
3.4 国外“赤道银行”绿色信贷经验总结 |
3.4.1 绿色信贷相关政策、法规先行 |
3.4.2 绿色信贷资金结构合理,业务范围广泛 |
3.4.3 建立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环境风险评价机制 |
3.4.4 创新适用于不同客户群体的绿色信贷产品 |
3.4.5 重视绿色信贷专业人才培养 |
第4章 我国“赤道银行”—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实践 |
4.1 兴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政策、法规背景 |
4.1.1 国家绿色信贷激励政策 |
4.1.2 国家绿色信贷约束性法规 |
4.2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规模 |
4.2.1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概况 |
4.2.2 “赤道原则”实施情况 |
4.2.3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资金投入结构 |
4.3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评价机制 |
4.4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机制 |
4.4.1 围绕绿色行业特点,创新信贷产品体系 |
4.4.2 挖掘绿色金融市场潜力,推广创新信贷模式 |
4.4.3 “8+1”节能减排融资服务 |
4.4.4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数量对比 |
第5章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 国内绿色信贷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
5.1.1 政府对银行绿色信贷缺乏实质性的优惠政策 |
5.1.2 绿色信贷相关的约束性法律规定缺失 |
5.2 绿色信贷资金结构和业务范围存在问题 |
5.2.1 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
5.2.2 业务范围有待扩展 |
5.3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评价机制需进一步优化 |
5.3.1 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和手段存在差距 |
5.3.2 缺乏统一的绿色信贷风险评价标准 |
5.4 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
5.4.1 绿色信贷业务产品数量较少,附加值较低 |
5.4.2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
第6章 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对策建议 |
6.1 出台约束性法规和实质性的激励政策 |
6.2 商业银行推进银政合作模式的探索 |
6.3 加大对国家环境重点支持领域的信贷融资 |
6.4 明确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完善环境风险评价体系 |
6.5 完善我国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机制 |
6.6 加快建立绿色信贷专业人才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居民风险偏好与消费信贷 ——基于CHFS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章 家庭消费信贷及风险偏好的相关理论 |
2.1 消费信贷及风险偏好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
2.1.1 消费信贷概念 |
2.1.2 风险偏好概念 |
2.1.3 消费信贷特征 |
2.1.4 消费信贷分类 |
2.2 相关理论 |
2.2.1 行为决策理论 |
2.2.2 流动性约束 |
2.2.3 绝对收入假说 |
2.2.4 相对收入理论 |
2.2.5 生命周期理论 |
2.2.6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3 消费信贷相关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2.3.1 风险偏好因素 |
2.3.2 财务特征因素 |
2.3.3 人口统计学特征因素 |
2.3.4 未来经济预期因素 |
2.3.5 社会其他因素 |
第3章 基于CHFS的我国家庭消费信贷状况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家庭消费信贷概览 |
3.3 家庭消费信贷风险偏好特征分析 |
3.3.1 消费信贷与投资类风险偏好 |
3.3.2 消费贷款与生活类风险偏好 |
3.4 家庭消费信贷财务特征分析 |
3.4.1 消费信贷家庭收入分布情况分析 |
3.4.2 消费贷款家庭支出分布情况分析 |
3.5 家庭消费信贷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3.5.1 消费信贷性别分析 |
3.5.2 消费贷款婚姻分布情况分布 |
3.5.3 消费贷款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分析 |
3.5.4 消费贷款年龄分布情况 |
3.6 家庭消费信贷未来经济预期因素分析 |
3.6.1 未来物价预期与消费贷款 |
3.6.2 未来房价预期与消费贷款 |
3.7 家庭消费信贷其他因素分析 |
3.7.1 居民选择贷款银行的原因分析 |
3.7.2 居民贷款被拒原因分析 |
3.7.3 未使用信用卡原因分析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模型设计 |
4.1.1 Logistic模型 |
4.1.2 变量描述 |
4.1.3 因子分析 |
4.2 变量相关分析 |
4.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消费者层面 |
5.2.2 银行层面 |
5.2.3 政府层面 |
5.3 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谈谈消费信贷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G银行W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钟亚君. 山东大学, 2021(02)
- [2]邮储银行S分行普惠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 张颖.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M银行天津分行小微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研究[D]. 谢婕妤. 天津大学, 2020
- [4]JS农商行短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单长伟.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5]银行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基于温州银行的实践[D]. 张登.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 [6]R银行信贷产品农村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胡佳丽. 浙江工商大学, 2019(12)
- [7]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研究[D]. 曹燕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2)
- [8]中国农村消费金融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生态的视角[D]. 刘子源.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赤道银行”绿色信贷的国外经验与国内实践[D]. 马思达. 河北大学, 2018(01)
- [10]我国居民风险偏好与消费信贷 ——基于CHFS的实证研究[D]. 王健敏. 天津财经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