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专业和消费数码相机的关键性能比较

柯达专业和消费数码相机的关键性能比较

一、柯达专业与民用数码相机的主要性能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杨仪发[1](2021)在《数字影像艺术背景下手机摄影的技术变革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时代全面开启,如今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产品在各项领域得以应用和普及,数字影像技术在今天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之中,在摄影、互联网、电影等领域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数字影像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下,都会带动产业新的发展,在这种变革之中我们的视觉语言也在不断变化,并在不知不觉之中重塑我们对事物的获取手段和观察方式、思考方式及观念。在数字化的时代里,“世界成为了图像”,人们都生活在图像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约翰·伯格在相机时代发问:相机是否已取代了上帝的眼睛?如今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在数字化时代里,影像如何颠覆图像,如何重构世界?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影像多元化的图景中,过去式的思考、阅读、谈论及聆听发生了转变,写作方式、摄影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传统摄影的方式和摄影观念被颠覆,并极大推动了摄影行业的发展。本文第一章是绪论,论述了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论述了数字影像的发展现状,首先谈及了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历程,而后,在第二小节谈到了数字下的影像发展,其中包括对数字相机的发展分析,然后是影像的多样化应用,最后谈到了手机摄影的兴起与发展。第三章阐述了数字影像与变迁,包括形式、技术以及文化的变化。第四章论述了数字影像艺术中手机摄影的特征;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及展望。手机摄影作为数字影像中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以其自身的特性丰富了数字影像艺术中的影像表现方式,拓展了全新的数字影像语言和视觉呈现形式。另一方面,影像的便捷获取和高质量呈现,使得艺术家、影像工作者可以不再拘泥于一种媒介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影像业已成为了屏幕生存之下的“电子包裹”,在这个屏幕生存的时代里,一种全新形式的屏幕美学悄然而生。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摄影的功能也益发强大,可以满足越来越高的专业需求。这一切都悄然改变着摄影的未来。

牛春毅[2](2019)在《数字传播时代中国的胶片摄影媒介》文中研究说明胶片摄影,是数码摄影之前最普及的一种摄影媒介,相对于目前的数码相机和手机摄影来说,是一种旧媒介。在其近二百年的发展中,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了这两百年的历史,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媒介。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摄影技艺也逐渐走向摄影的边缘。数字摄影以其便利性被大众接受,因网络社交的需求和人性化趋势,摄影设备被设计的越来越简单,门槛也越来越低,到现在的手机摄影,已进入零门槛的摄影时代。胶片摄影虽已不再是主流的摄影设备,但却并未彻底的消失。在数字传播技术的帮助下,胶片摄影得以在网络传播,但实质上,胶片终究还是作为小众的玩具被消费者,胶片摄影在数字传播时代更多的是成为了一种符号被消费着。或是成为了一种社交工具,或是成为了身份认同的一种象征。本文围绕“胶片摄影媒介”展开论述,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在数字传播时代,数字摄影已经普及的情况下,为何胶片摄影媒介依旧存在,为何存在以及其存在的意义。以及在未来,胶片摄影媒介是否还会存在,若存在,该以何种方式存在,同时,胶片摄影文化应向哪方面继续发展。若不存在,将在何时消亡,此二问题是本题的最后所要讨论的内容。本题的应用价值就在于,笔者欲通过自己的研究预测胶片媒介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媒介进化的思想以及媒介融合的理论为胶片摄影媒介寻求更好的出路以及更多的生存空间。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探究数字传播时代胶片摄影媒介的发展问题。整体思路以传播学五要素为主进行写作,整体的逻辑顺序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现象以及展望未来趋势。主要结合媒介进化论与媒介融合的观点来探讨胶片媒介的未来趋势,结合消费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效果理论来分析当下的胶片摄影媒介的使用现状。本文通过对胶片摄影媒介在数字传播时代的发展变化状况的梳理,来分析其发展变化成因,从而阐述胶片摄影媒介存在于当今数字传播时代的意义,以及思考胶片摄影媒介未来的发展方向。

孙昊德[3](2018)在《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研究1844-1990》文中认为建筑摄影,作为最早的摄影题材,为建成环境中的内容,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形象”,成为一系列视觉的衍生物,使得建筑的意义得以被理解、传播和具化,进而在特定社会以及文化场域中,建构一个建筑的视觉文化体系。面对这一横亘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端和当下建筑实践和理论研究之间的议题,该研究立足于对建筑摄影本源性的思考:如何理解建筑摄影这一看似概念宽泛而具有明确范式的系统;“中国建筑摄影”如何在一个视觉文化体系中构建自己的历史框架;中国建筑的现代性与视觉如何相互作用。基于这些思考,本文首先为“建筑摄影”这一概念构建更为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即将其视作建筑学意义通过摄影的“视觉装置”,在特定场域内投射的“机制”,而不仅仅是一个图像的结果。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中国”,这一地理边界以及传播场域内的建筑摄影活动,挖掘建筑视觉文化建构主体从西方到本土的过渡。本文以摄影制产为线索,针对制产的特征转变,梳理出相应的历史断代,并深度挖掘特定历史时期,建筑摄影的视觉特征、表达维度、图像风格,以及同建筑学发展的互动机制。中国建筑摄影近代历史阶段,滥觞于1844年摄影术传入的历史原点,呈现从西方主体的经典观看,向科学以及本土现代性视觉建构的转型。随着1927年前后,中国现代建筑学与实践体系的建立、专业传播场域的设立以及中国社会的普遍的现代化,建筑摄影的制产模式呈现了根本的转向,并以此为契机,走入了现代的历史阶段。期间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摄影制产呈现出强烈的集体组织与意志,并发展出了相应的“形象-技术-意涵”的风格表达。以“文革”的结束与改革开放为契机,建筑摄影进入了语义扩张的表现时代,并终止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集体性制产模式的逐渐消解,以及技术与传播模式的更迭。在理论研究体系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大量一手资料的挖掘、口述的历史归纳、以及多渠道图像和文献整理,建立起建筑学与摄影学的交叉研究体系,进行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的断代与建构。同时,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中国建筑的视觉现代性议题,也为建筑摄影提出了一种研究方法的理论架构。

刘雪松[4](2018)在《富士胶片公司的战略转型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创立于1934年的富士胶片公司,成立之初的目的是实现胶片产品在日本的国产化。公司先后推出了民用胶片、相纸、X光胶片、印刷薄膜、PS版、磁带及其相关设备,以及信息技术产品等。2000年,胶片相关业务的营业额占到公司整体的六成,而利润则将近占到70%以上。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大潮的到来让彩色胶片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彩色胶片作为富士胶片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其市场几乎陷入全面崩溃的状态,这时候的富士胶片公司如履薄冰,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富士胶片公司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对公司结构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功跨越了重重难关。现如今,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中国也正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和升级,大力推进改革步伐。富士胶片公司为了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通过集中发展数码技术的自主开发、提升感光材料的生命力、开拓新的发展领域等三大战略,利用积累了 82年的胶片技术,从原先单一生产银盐感光材料产品的公司转变为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逐步形成了拥有医疗生命科学、图像处理、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数码影像和文件处理六大业务板块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成功完成企业转型并重新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快通道。本文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战略管理理论,从富士胶片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波特五力模型、PEST和SWOT等战略分析工具对公司在关键时刻的战略决策进行分析,得出富士胶片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定位、发展战略框架、以及差异化战略选择,并对行业内外部环境,公司资源和能力等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本文通过对富士胶片公司转型升级期间发展战略的探讨,重新审视了富士胶片公司当时所处的行业环境,从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开拓创新业务发展战略等角度进行思考,希望通过研究日本老牌胶片企业富士胶片公司巧妙的战略转型,给一些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的转型与创新带来启示和参考。本文的结论包括在企业战略管理和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考虑一些关键因素,例如企业管理应有危机意识,转型应始终围绕核心竞争力,需深刻理解行业生命周期,并且应将战略转型视为动态过程等。

陈奇军[5](2015)在《摄影的乐趣》文中认为1855年,英国出版了一本关于摄影的漫画集—《摄影的乐趣》,封面上画的是一位摄影师吃力地驮着照相设备前行着。作者讽刺的是,当时的照相工具过于笨重和繁琐,因此摄影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多少乐趣。160年后的今天,相机已经变得如此多"娇",引无数影友竞折腰,无论大河上下还是长江南北,不管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以摄影为雅兴者无处不在。那么,摄影的乐趣到底有哪些呢?若在五年前,答案恐怕只有两种—艺术表达和记

刘东,韩尧[6](2015)在《时光倒流 从数码回到银盐 之友“榜中榜”年度经典影像器材盘点》文中提出从未被超越的是永恒经典1985-2015这三十年,相机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摄影之友开启了年度摄影器材榜中榜的评选,至今已经延续了8年。每年的榜中榜都会评选出数十款值得购买的器材,为消费者理性消费提供参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下30年我们推荐过的经典相机。

李文雄[7](2012)在《柯达公司数码转型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在胶片影像时代,柯达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销量成为了行业巨头,可在数码当道的今天,柯达却成为失败者。柯达发明了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却似乎是自掘坟墓。柯达不愿意舍弃其在传统影像市场的高额利润,迟迟不愿在数码领域做出任何领先行动,希望在高端垄断数码相机的技术,却不积极推广这些技术,从而达到延缓数码相机发展速度的目的。然而尼康和佳能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开始自行研发感光元件和图象处理技术,逐渐打破了柯达的技术垄断,使数码相机的技术日新月异,价格也逐步降低到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极大地推动了数码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打破了柯达继续在传统影像业务获取高额利润的梦想。随着数码应用的迅速普及,如梦初醒的柯达无奈在2003年宣布全面数码转型,又于2007年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作为一家专业影像公司,柯达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成为盈利性、可持续发展的数码企业。基于这一全球战略,柯达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战略转型:从2003到2005年2年间斥资25亿美元收购了5家商业印刷行业的领先企业,加上柯达原先的商业影像部门,组成图文影像集团,为客户提供从智能商务扫描、印前和工作流程到高品质的数码和胶印输出服务;2007年以25.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医疗影像业务,并将这笔资金投入到数码印刷的研发和业务拓展中;将CTP板材的冲洗药水生产和喷墨头维修服务转移到无锡工厂,将上海工厂转产高端的CTP和数码印刷设备,并在2006年底在厦门投资9600万美元,成立全球最大的先进CTP板材生产厂,从而完成生产线的全面转型……柯达转型至今历经8载风雨,数码业务已占据整体业务的75%以上,应该说,一个全新的数码化柯达已基本形成。然而,从2004年至今,除了2007年盈利外,其余年度均为亏损,2012年伊始更被迫申请破产保护。柯达的转型走到这一地步,的确令人唏嘘,能否凤凰涅盘,获得重生,2012年将是决定性的一年。

穆挺[8](2010)在《柯达连锁店的业务转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给人们生活带来各种便利和改变的同时,也对很多的行业提出了产业变革和业务转型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公司都主动或被动地走上变革、转型之路。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企业的核心业务已经发生了变更,实现了业务转型,而且还有相当部分企业正在试图改变业务重心以谋取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随着企业业务转型实践的不断增多,涉及到企业业务转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柯达公司,作为影像行业的领导者,自2003年9月宣布全面向数码业务转型,大举进军商业影像、图文印刷和数码影像领域,到2009年宣布转型初步取得成效以来,一直处于变革的风口浪尖。然而,在柯达转型的同时,柯达旗下的众多的柯达影像网络连锁店,这一鼎盛时期的达近9000家,成为全国仅次于邮政系统的第二大连锁网络,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和改变,它们在面临数码化的惊涛骇浪冲击之时,采取了什么样的业务转型策略,它们的未来何去何从。这不仅仅是柯达连锁店而且是整个冲印行业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本文通过对柯达连锁店在中国市场发展历程的回顾,重点分析了近几年来面对影像行业数码化风潮的快速普及和消费习惯改变,柯达连锁店所进行的一系列业务转型策略的实践和尝试,探讨了冲印行业发展的方向。希望可以给柯达连锁店及冲印行业的从业者在业务转型决策方面带来一些启发。

薛红志,张玉利[9](2007)在《主导企业在突破性变革时期的技术投资与技术能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突破性技术变革的频率正在不断加快,而主导企业在技术范式的转换过程中却经常绩效下滑甚至被新进入企业替代。借助最近影像产业发生的数码技术突破性变革,本研究通过定性分析揭示了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从技术投资和技术能力两个角度考察了主导企业适应技术变革的方式,强调指出综合考虑多个视角对研究技术变革带来的竞争含义的重要性。

陈雯艳[10](2006)在《转型领导、愿景变革在企业转型中的作用研究 ——析柯达和IBM的战略转型》文中研究说明当变动成为常态,不可预测性已成为企业所面对的未来事实,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传统的运行规则,使得以往的假设不再有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考虑“未来”。他们必须假设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的情景将会与现在不同,并且现在就必须做出决策与规划,以面对未来可能的变动与竞争。 本文是基于“战略演变是在组织、产业和制度情境脉络发展过程中随时间展开的相互嵌套的事件序列”的概念,通过详实的事实和数据分析,结合战略演变、企业转型、转型领导和愿景变革的知识,对柯达的数码转型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为了使研究内容更丰富,更具参考性,本文还选取了IBM战略转型作为辅助研究。旨在对处于生存危机的国内企业转型有积极的启示。 全文分为四部分:首先,对战略演变、企业转型、转型领导和愿景变革理论进行阐述:第二,针对转型领导、愿景变革和战略决策三个方面,对柯达的数码转型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三:简单研究了IBM成功的战略转型;最后,基于前文的研究,得出本文的结论和对现有企业的启示。

二、柯达专业与民用数码相机的主要性能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柯达专业与民用数码相机的主要性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影像艺术背景下手机摄影的技术变革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数字影像的发展现状
    2.1 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2.2 多元化的影像发展
        2.2.1 数字下的影像发展
        2.2.2 影像的多样化应用
    2.3 手机摄影的兴起与发展
        2.3.1 手机摄影的发展历程
        2.3.2 手机摄影的优势和不足
        2.3.3 大众摄影生态
        2.3.4 每个人都是策展人
3 数字影像与变迁
    3.1 形式变化
        3.1.1 影像获取形式的变化
        3.1.2 影像呈现形式的变化
        3.1.3 影像艺术形式的变化
    3.2 技术变化
        3.2.1 成像技术的变化
        3.2.2 后期处理的变化
    3.3 文化变化
4 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与应用
    4.1 复制解构
    4.2 时空跨越
    4.3 全息影像
    4.4 智能影像
    4.5 云端影展
    4.6 网络影像实验室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手机发展年表
附录B 各类与手机摄影有关APP资料
附录C 全球手机摄影大赛资料
附录D 全息影像技术发展年表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数字传播时代中国的胶片摄影媒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主题与价值
        1.1.1 研究主题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理论与视角
        1.2.1 研究理论
        1.2.2 研究视角
    1.3 基本概念
        1.3.1 数字传播
        1.3.2 胶片摄影媒介
    1.4 研究基础
        1.4.1 国外研究梳理
        1.4.2 国内研究梳理
    1.5 框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框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胶片摄影媒介发展状况
    2.1 总体发展状况
    2.2 摄影媒介的变化
        2.2.1 胶片媒介行业的变化
        2.2.2 原子传播变比特传播——模拟胶片APP
        2.2.3 数字扫描技术+互联网
    2.3 传受双方的变化
        2.3.1 传受一体化
        2.3.2 媒介受众定位
    2.4 传播内容的变化
        2.4.1 胶片类自媒体
        2.4.2 胶片二手市场的发展
    2.5 传播效果的变化——互联网带来的胶片热
        2.5.1 以周杰伦现象级MV为例
        2.5.2 对胶片媒介刻板印象的改变
3 胶片摄影媒介发展变化成因分析
    3.1 从媒介的角度分析
        3.1.1 影像获取方式的改变
        3.1.2 影像储存方式的改变
        3.1.3 影像传播方式的改变
        3.1.4 胶片摄影的成本问题
    3.2 从传受方角度分析
        3.2.1 摄影门槛的变化
        3.2.2 摄影目的的变化
        3.2.3 摄影需求的变化
    3.3 从传播内容与效果角度分析
        3.3.1 传播内容的变化
        3.3.2 传播效果的不同
4 如何看待胶片媒介现状
    4.1 从媒介角度看
        4.1.1 媒介进化论
        4.1.2 玩具、镜子和艺术
    4.2 从传受方角度看
        4.2.1 胶片使用者的消费心理
        4.2.2 胶片使用者的使用与满足心理
        4.2.3 胶片使用者的从众心理
        4.2.4 理性看待胶片热
    4.3 从传播内容与效果看—媒介融合
5 对胶片摄影媒介的未来展望
    5.1 胶片不会消亡
    5.2 艺术品收藏
    5.3 走向中高端市场
    5.4 用户的两极分化
    5.5 胶片产业新业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研究1844-19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概述
        1.1.1 信息时代的建筑摄影“困局”
        1.1.2 建筑摄影的“中国性”
        1.1.3 本土建筑学研究中系统性的建筑摄影历史理论研究亟待填补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的议题——建筑的视觉性
        1.2.2 研究的跨度——近现代
        1.2.3 研究的场域——以“中国”为地理空间和传播上的限定
    1.3 研究综述
        1.3.1 以建筑学切入的研究
        1.3.2 以摄影和图像学切入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建筑摄影的制产、表达与意义
    2.1 本章引论
    2.2 以摄影制产为线索
        2.2.1 意图:提供建成环境的可读
        2.2.2 技术:前置的建筑摄影方法
        2.2.3 媒介:摄影视觉的观看结构
    2.3 以建筑摄影表达维度为切入
        2.3.1 建筑表现
        2.3.2 科学采集
        2.3.3 建筑纪实
    2.4 建筑的视觉性意义
        2.4.1 空间和形象的视觉重构
        2.4.2 建筑信息的文本化
        2.4.3 建筑文化价值的形成
上篇:近代中国建筑摄影的启蒙与探索
    第3章 建筑临摹:场景的祛魅与返魅(1844-1900)
        3.1 本章引论
        3.2 建筑摄影的启蒙与影像殖民
        3.2.1 成为科学性与客观性坐标系的建筑摄影
        3.2.2 建筑摄影与欧洲城市场景
        3.2.3 中国场景的初始建构与形象的“攫取”
        3.3 建筑摄影制产主体的雏形
        3.3.1 固定的耕耘:中国早期照相业的形成
        3.3.2 流动的纪实:独立及业余摄影师的实践
        3.4 :中国场景再现的多元维度
        3.4.1 菲利斯·比托:中国建筑场景的双向性格
        3.4.2 约翰·汤姆森:社会调查视角下的时代图景
        3.4.3 涌现的工业场景建筑摄影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写真:建筑学的装置和观念(1900-1927)
        4.1 本章引论
        4.2 本土摄影理论的滥觞与场景的“真”与“意”
        4.2.1 中国本土摄影理论萌芽与建筑摄影
        4.2.2 城市场景的新视觉
        4.3 成为建筑学装置的建筑摄影
        4.3.1 小川一真:建筑科考摄影与制图的“一致性”
        4.3.2 恩斯特·鲍希曼:中国传统建筑“基因”与画意表现
        4.3.3 奥斯瓦尔·喜仁龙:北京城墙研究与类型学摄影
        4.4 科学考察中的建筑摄影制产
        4.4.1 威廉·埃德加·吉尔:场景的嬗变与清末的新政建筑
        4.4.2 爱德华·沙畹:人文科考的类型采集
        4.5 本章小结
下篇:现代中国建筑摄影的成熟与更迭
    第5章 建筑媒介: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斡旋(1927-1949)
        5.1 本章引论
        5.2 建筑摄影的现代性制产
        5.2.1 现代建筑纸媒与建筑摄影,以《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为例
        5.2.2 建筑摄影在商业照相馆的成熟:“定妆照”与工程纪实
        5.2.3 大众阅读中的建筑形象
        5.3 中国建筑的民族性建构
        5.3.1 梁思成:中国建筑“词汇”与“文法”的可读性
        5.3.2 孙明经与庄学本: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科考与建筑摄影
        5.3.3 郎静山:中国建筑场景的画意表达
        5.4 建筑摄影的“新视觉”
        5.4.1 中国建筑现代性争辩中的建筑摄影
        5.4.2 黑白影社与金石声:上海的现代都市场景
        5.4.3 霓虹、夜景与现代
        5.4.4 室内建筑摄影与日常的现代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建筑纪实:技术理性与集体叙事(1949-1976)
        6.1 本章引论
        6.2 建筑摄影的集体性制产
        6.2.1 建筑设计的集体转向与建筑摄影
        6.2.2 建筑摄影的专业化传播场域
        6.2.3 建筑摄影读者的强化
        6.3 科学采集与功能性建筑表达
        6.3.1 首都建设前期的街景拍摄调查
        6.3.2 图纸化的摄影表达与工程纪实
        6.4 建筑摄影的集体叙事
        6.4.1 ―建筑设计十年”,建筑形象制产的巅峰
        6.4.2 集体创作的高潮——人民大会堂的建设纪实
        6.4.3 工业的跃进与技术“革命”的崇拜
        6.4.4 现代城市的影像纪实与记忆锚点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建筑表现:建筑语义的扩张(1976-1990)
        7.1 本章引论
        7.2 建筑摄影制产的市场化转向
        7.2.1 建筑设计的企业化改制与建筑摄影
        7.2.2 当代建筑纸媒与建筑摄影的多元化探索
        7.3 建筑表现与彩色建筑摄影
        7.3.1 建筑表现:新语境的催化剂
        7.3.2 建筑摄影媒体的色彩革命
        7.4 建筑摄影语义的扩张
        7.4.1 建筑摄影与建筑批评
        7.4.2 建筑摄影与当代设计思潮
        7.4.3 建筑摄影与怀古主义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1.1 提出一种建筑摄影的理论研究体系
        8.1.2 中国建筑摄影近现代历史的断代
        8.1.3 中国建筑的视觉现代性的建构
    8.2 问题与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建筑摄影师访谈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富士胶片公司的战略转型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阅读法
        1.4.2 案例分析法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基础
        2.1.1 战略管理的定义和意义
        2.1.2 企业的战略转型
    2.2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战略管理分析模型
        2.3.1 波特五力模型
        2.3.2 PEST模型
        2.3.3 SWOT模型
    2.4 战略管理过程
        2.4.1 战略分析
        2.4.2 战略选择
        2.4.3 战略实施
        2.4.4 战略评价与调整
第3章 富士胶片的发展历程
    3.1 富士胶片公司发展历程和转型需求
    3.2 富士胶片第一次转型
    3.3 富士胶片第二次转型
第4章 富士胶片公司第二次转型的战略管理过程
    4.1 富士胶片公司战略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1.5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4.2 富士胶片公司战略微观环境分析
        4.2.1 竞争环境
        4.2.2 资源环境
        4.2.3 企业文化
        4.2.4 富士胶片公司SWOT分析
    4.3 富士胶片公司战略选择
        4.3.1 愿景的选择
        4.3.2 战略目标的选择
        4.3.3 职能战略的选择
        4.3.4 业务战略的选择
    4.4 富士胶片公司战略实施
    4.5 富士胶片公司战略评价与调整
第5章 柯达和富士胶片公司的转型对比
    5.1 柯达公司转型历程
    5.2 富士胶片和柯达公司的转型对比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富士胶片公司成功转型的启示
    6.2 结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7)柯达公司数码转型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论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 案例正文
    第二章 柯达转型的历程
        2.1 柯达转型前的内部环境
        2.1.1 柯达转型前的发展历史
        2.1.2 柯达公司转型的必要性
        2.2 柯达转型的战略部署
        2.2.1 柯达转型的目标
        2.2.2 柯达转型的具体实施
        2.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第三章 柯达转型的环境与条件分析
        3.1 柯达转型前的外部环境
        3.1.1 柯达转型前的技术环境
        3.1.2 柯达转型前的市场环境
        3.2 柯达公司的资源和能力
        3.3 不同公司战略转型的比较
        3.3.1 富士的战略转型
        3.3.2 IBM 的战略转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柯达转型的问题分析
        4.1 柯达转型的阶段性成果
        4.2 柯达转型存在的问题
        4.3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案例启示
    第五章 柯达转型的思考与启示
        5.1 柯达坎坷的转型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5.2 柯达转型的长期目标及后续战略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柯达连锁店的业务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2 企业转型的理论依据和策略
    2.1 企业转型的定义
    2.2 企业转型的动因
    2.3 企业转型的策略及分类
        2.3.1 企业转型的策略
        2.3.2 企业转型的分类
    2.4 企业转型的要素和衡量标准
3 柯达连锁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转型动因
    3.1 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及转型战略
        3.1.1 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3.1.2 柯达公司的转型战略
    3.2 柯达连锁店在中国的市场环境分析
        3.2.1 柯达连锁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3.2.2 柯达连锁店目前在中国的市场竞争状况
    3.3 柯达连锁店实施业务转型的动因和必要性
4 柯达连锁店的业务转型策略及实践
    4.1 柯达连锁店业务转型策略的构思
    4.2 柯达连锁店业务转型的实践
        4.2.1 柯达连锁店产品和服务的转型
        4.2.2 转型实践之产品提升
        4.2.3 转型实践之形象改变
    4.3 柯达连锁店业务转型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5 结论
致谢
注释索引
参考文献

(9)主导企业在突破性变革时期的技术投资与技术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突破性技术变革与创造性破坏
三、影响主导企业适应突破性技术变革的因素
    (一)技术投资阶段的投资激励
    (二)技术开发阶段的技术能力
四、影像产业技术变革及其对主导企业的影响
    (一)影像产业数码技术发展的简单回顾
    (二)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
        1. 对专业技术知识的影响
        2. 对顾客的影响
        3. 对互补性资产的影响
五、主导企业对突破性技术变革的适应
    (一)主导企业的技术投资
    (二)主导企业的技术能力
六、讨论及启示

(10)转型领导、愿景变革在企业转型中的作用研究 ——析柯达和IBM的战略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战略演变
    2.2 企业转型
        2.2.1 企业转型的概念
        2.2.2 企业转型的过程模式
    2.3 战略演变与企业转型的联系
    2.4 转型领导
        2.4.1 领导的定义
        2.4.2 转型领导的定义
    2.5 愿景变革
        2.5.1 愿景的定义
        2.5.2 愿景变革的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柯达公司背景介绍
    3.1 柯达及其行业简介
    3.2 柯达在传统影像中的成功
        3.2.1 全方位收购兼并国有影像企业
        3.2.2 柯达快速冲印连锁店模式
    3.3 柯达在数码影像的危机
第四章 柯达公司的数码战略转型
    4.1 转型领导
        4.1.1 优秀的转型领导应具备的特征
        4.1.2 数码化进程中领导层的变迁
        4.1.3 小结
    4.2 愿景变革
    4.3 战略决策
        4.3.1 并购
        4.3.2 基于网络的服务创新
        4.3.3 建立与转型战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4.4 转型后的成效
    4.5 转型后的风险
    4.6 小结
第五章 IBM成功的战略转型
    5.1 IBM战略转型的背景
    5.2 郭士纳临危受命
    5.3 愿景变革及战略决策
    5.4 转型后的成效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对国内企业的启示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柯达专业与民用数码相机的主要性能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影像艺术背景下手机摄影的技术变革与应用研究[D]. 杨仪发.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2]数字传播时代中国的胶片摄影媒介[D]. 牛春毅.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 [3]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研究1844-1990[D]. 孙昊德. 清华大学, 2018(04)
  • [4]富士胶片公司的战略转型案例研究[D]. 刘雪松.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5]摄影的乐趣[J]. 陈奇军. 中国摄影, 2015(04)
  • [6]时光倒流 从数码回到银盐 之友“榜中榜”年度经典影像器材盘点[J]. 刘东,韩尧. 摄影之友, 2015(10)
  • [7]柯达公司数码转型的案例研究[D]. 李文雄.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8]柯达连锁店的业务转型策略研究[D]. 穆挺.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9]主导企业在突破性变革时期的技术投资与技术能力[J]. 薛红志,张玉利. 中国软科学, 2007(05)
  • [10]转型领导、愿景变革在企业转型中的作用研究 ——析柯达和IBM的战略转型[D]. 陈雯艳. 同济大学, 2006(08)

标签:;  ;  ;  ;  ;  

柯达专业和消费数码相机的关键性能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