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间空调器开始进行节能认证(论文文献综述)
徐少山,陈星莺,沈俊,胡楠,姜颖金,李振兴[1](2021)在《房间空调器国内外能效指标体系、测试及计算方法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详细介绍并对比分析了中国、美国、日本、印度、沙特及欧盟地区房间空调器的能效标准指标体系、测试方法和计算方法,以期读者能够了解和掌握房间空调器主要应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情况,为房间空调器产品设计及推广提供有效信息和帮助。
鞠培玲[2](2020)在《空调换热器长效性能测试的积尘实验及抗积尘结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调换热器长期运行后,由于翅片表面积聚了大量的灰尘,会引起空气流通面积减小、空气侧热阻增大,导致空调器性能衰减。为了减小空调器长期运行后的性能衰减程度,有必要研究积尘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规律。然而实际大气环境中由于粉尘浓度较低,换热器积尘过程漫长,因此需要开发加速积尘测试方法用于快速探究积尘对换热器性能衰减的影响规律。本文的目的是开发空调换热器长效性能的加速积尘测试方法,搭建能够实现积尘与测热功能一体化的实验台,并分析不同换热器结构参数对积尘前后换热量和压降的影响规律;同时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平直翅片管式换热器进行防积尘结构设计,分析新型结构对换热器表面粉尘沉积的影响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开发了提升换热器加速积尘测试一致性的实验方法。分析推导了换热器加速积尘时间和实际运行时间的等效关系,为后续制定换热器加速积尘测试的时间工况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了积尘与测热功能一体化的实验台工作原理,有效地解决了因积尘、测热分开导致灰尘掉落引起的可重复性差的问题。搭建了换热器积尘、测热一体式的房间型实验台。设计了积尘测试过程中的关键部件粉尘给料机,用于稳定精准地控制积尘环境内的粉尘浓度;搭建了能够实现换热器积尘与测热功能一体化的房间型实验台,并对实验台进行了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实验台能够满足可重复性的要求。对具有不同结构的换热器进行了加速积尘后的性能衰减实验。结果表明:换热器弯角面比侧面和迎风面积尘多。对于翅片类型,开窗片换热器比平直片、波纹片更容易积尘,其换热量衰减率最高可达到16.4%,压降增幅最高可达到16.3%;对于管排数,双排管比单排管更容易积尘,平直片换热器的双排管比单排管换热量衰减率平均增加了4.75%,压降增幅平均增加了2.6%;对于结构参数,管径增大、单排孔数增多,或者翅片间距减小、纵向管间距减小,会导致换热器表面积尘增加,使得换热量衰减率和压降增幅增大。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平直片换热器的迎风面进行了防积尘结构设计。对翅片间距为1.2-1.6mm的单排管换热器,设计了迎风面为长短交错的翅片结构方案;模拟结果表明,当翅片间距为1.2mm时,该结构方案对减小粉尘沉积率的效果最好,相比于翅片间距为1.6mm的换热器减少了16.42%。对翅片间距为1.2mm和1.4mm的双排管换热器,设计了迎风面为前疏后密的翅片结构方案;模拟结果表明,当前排翅片间距由1.2mm增大为1.6mm时,该结构方案对减小粉尘沉积率的效果最好,相比于翅片间距由1.4mm增大为1.6mm的换热器减少了7.81%。
陈建明,窦艳伟,王雷[3](2019)在《房间空调器安全标准IEC60335-2-40修订趋势》文中提出随着《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正式生效,房间空调器行业将面临加速淘汰HCFCs和逐步削减HFCs的双重挑战。从当前全球技术发展趋势来看,采用碳氢工质R290是应对挑战的最理想的技术选择。突破标准对R290充注量的制约则成为加快R290在房间空调器领域应用与推广的关键。一个好消息是,目前国际标准组织正加快修订房间空调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相关要求。R290技术是大势所趋HCFCs是目前剩余的主要的消耗
成建宏,李红旗,李小双[4](2017)在《房间空调器能效国家标准的升级与挑战》文中指出中国房间空调器市场正由定速产品为主转化为以变频产品为主,同时面临着节能和制冷剂替代的双重挑战,如何实现定速房间空调器和变频房间空调器能效国家标准的升级,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房间空调器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的市场环境和政策要求,提出标准制(修)订的建议和展望。
梁志豪[5](2016)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房间空调器长效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房间空调器长效性能研究对空调器在实际使用中的持续长久节能有着深远的意义,课题研究房间空调器的长效性能影响因素,对房间空调器的运行模式进行识别,探讨空调器长期运行中的参数设置及控制优化方法,提高空调器在长期运行中的节能潜力。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和实验测试的方法收集到大量与房间空调器运行性能相关的数据,用以分析空调器长效性能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长期运行数据是空调器在实际环境中运行状态最直接的反映,为此,本文也通过长期监测的方式收集了空调器长期运行数据,用以分析空调器运行的内在规律。在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时,由于数据冗余、存在异常数据等原因,需要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首先,在了解数据挖掘原理及对房间空调器长效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房间空调器长效性能数据挖掘体系,主要包括长效性能数据库及数据挖掘系统。长效性能数据库的建立是为了充分收集房间空调器生命周期中与其性能相关的数据;而数据挖掘系统通过模块化的方式挖掘数据,满足空调器在设计、使用中的不同需求。然后,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影响空调器长效性能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采用聚类算法对45台空调器样本在长期使用后、清洗换热器后、重新灌注制冷剂后这三种状态下的性能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洗空调器后其性能都会提升,而重新灌注制冷剂后部分空调器性能上升、部分空调器性能下降,这与空调器的最佳充灌比发生变化有关。采用关联规则挖掘,探究运行环境、用户使用习惯、维护方式对房间空调器结垢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房间空调器结垢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过程,不同参数的搭配、相同参数但取值不同的组合也可能会对空调器结垢程度产生同等的影响。空调器性能发生变化后,已有的优化控制方式可能会失效。为此,对空调器的长期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空调器长期节能的方法。通过聚类算法对空调器的运行模式进行识别,归纳出三种模式,即上午高负荷模式、下午高负荷模式及低频平稳模式,在制冷季节,上午(下午)高负荷模式在上午(下午)时其室外温度达到峰值,对应的功率及制冷性能系数(Energy Efficiency Ratio,EER)分别达到峰值及谷值,低频平稳模式下由于室外温度并不高,在开机后运行比较稳定,运行参数变化不大。采用统计学及关联规则挖掘对制冷模式下空调器稳定运行时各运行参数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参数之间有着明确的联系。采用神经网络算法,研究基于空调器送风侧参数预测空调器功率及EER的方法,并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方法的预测误差在15%以内,可以通过控制空调器运行时的送风侧参数,达到控制空调器性能的目的。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房间空调器的运行性能优化方案,结合获取到的运行数据,在识别出当前空调器的使用模式后,结合预测模型及优化算法,得出较优的空调器运行参数设置。
朱京多,陈争,刘韧[6](2015)在《房间空调器长效节能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空调器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伴随着空调器的快速发展,空调器的能效标准和评价方式及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变化,考核指标及考核方法日新月异。本文通过对空调器能效标准体系以及影响空调长效性能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考虑多影响因素的长效节能空调器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的对空调节能性能进行考察,有利于提高住宅和商业建筑房间空调器能效,推动中国空调市场向节能转变,真正实现家电行业节能减排。
孙玉亭,刘春霞,熊绍东,谢淑娟,颜丽[7](2013)在《国际空调能效标准壁垒现状与应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重点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空调能效标准与政策,并与我国的空调能效标准和政策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应对世界各国空调能效标准壁垒的思路和建议。
张微[8](2013)在《外界参数与使用习惯对空调器运行效率和能耗影响的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调器作为一种能够改善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设备,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随着房间空调器的普及和发展,空调器所耗费的能量逐年增大,用电负荷猛增,很多原本电力供应充足的地区不得不进行拉闸限电。因此,空调器的节能研究已成为重点研究问题之一。多年来,针对房间空调器的节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标准规定测试条件下的能效问题,对空调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与能效问题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采用实验或用户调查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验的方法虽然准确,但不具代表性,当试验机的数量增加时工作量很大。用户调查基于主观感觉,不准确,需要被调查者的良好配合,不确定因素多,工作量大,准确性差。因此,建立有关的仿真模型通过计算的方法研究各种状况下的耗电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具有技术可行性、成本低、周期短、不受随机因素影响的优势。目前的仿真研究大多从空调器的内部制冷循环出发针对空调器的整体性能进行。本文从空调器外部整体宏观性能出发,结合运行环境的变化和用户不同的使用习惯,对空调器的运行特性和长期运行能耗进行仿真研究。本文建立了空调房间和空调器的仿真模型和二者的耦合关系,研制了空调器运行特性的仿真软件程序包,采用模块化设计,分层不同的计算模块,各模块之间有清晰的输入、输出界面,通过各模块之间的联系组合形成整个空调器运行特性仿真模型。运用VB语言进行了仿真软件的可视化界面设计。通过编写的仿真软件,以空调器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整体性能为基础,分别对定速空调器和变频空调器在不同的室外空气温度、玻璃窗的遮阳系数、房间所在楼层、房间大小、房间朝向、空调器能效等级、空调器设定温度和初始室温条件下的能耗与能效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空调器在不同的运行环境下耗电量与能效的变化和影响因素,为房间空调器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和产品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刘永彬[9](2012)在《运行环境对变频空调器转速及能耗影响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已经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变频空调器以其节能性、舒适性等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也符合了消费者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生活空间舒适性的要求,然而随着房间空调器发展和普及,空调用电负荷猛增,很多原本电力供应充足的地区不得不进行拉闸限电。因此,变频空调器越来越受到人们以及行业的关注,如何减少空调器的电力消耗,提高空调器的能效比,已经引起了制冷空调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空调的节能研究已成为重点研究问题之一,变频空调器的能效评价方法也需根据其能效提高的状况不断改进。空调器的能效评价原则是评价方法尽可能接近用户的使用习惯,而用户的使用习惯各种各样,关于空调器的技术基础积累又不足,如何建立合理的变频空调器的能效评定方法也就成了困扰行业多年的问题。行业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测试空调器的实际耗电量,但测试结果往往是随机的,而又不可能进行无止境的测试消除随机性的影响。因此,建立有关的仿真模型通过计算的方法研究各种状况下的耗电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具有技术可行性、成本低、周期短、不受随机因素影响的优势。本论文所作的研究服务于转速可控型房间空调器能效限定值和能源效率等级国家标准的制定。以制冷运行为例,在分析变频空调器运行性能和匹配特性基础上,分别从行业、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了不同的运行环境对变频空调器能耗及能效的影响。首先介绍国内外空调器发展的市场状况和国内外技术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房间空调器的能效仿真概况,接着理论分析了变频空调器的运行特性以及影响变频空调器能耗和能效的因素,最后通过实验测试与编写模拟软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的运行环境对变频空调器具体的影响状况。本文利用焓差实验室测试了不同能效等级的变频空调器在低频运行和高频运行性能,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的变频空调器能效评价体系中还应考虑空调器的低频特性与高频特性。本文还通过编写模拟计算程序,计算不同地区,不同的房间类型,不同的用户使用习惯下同一台变频空调器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耗电量,进而分析不同的运行环境对变频空调器能耗的影响状况。
余丽霞[10](2011)在《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流域地处夏热冬冷热工分区,夏季持续高温、冬季阴冷,春夏、秋冬之交潮湿,室外气候恶劣,室内有供冷、供热、除湿与通风并存的需求。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该地区住宅建设蓬勃发展,与之而来的是住宅空调技术的多元化应用。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与指导,导致该区域住宅空调能耗惊人;但能源资源状况及发展观都不支持这种自发粗放地改善居住热湿环境的方式。基于此背景,本文对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展开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评价研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住宅空调技术综合评价体系,为研究住宅主动式技术节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长江流域住宅节能理论与策略研究”(2006BAJ01A05-1)的研究内容之一。住宅空调技术综合评价的完整体系是指由具有内在联系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能明确反映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法及相应权重系统构成的评价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前提是确定指导准则,即评价原则。因此,本文首先在分析住宅空调技术评价原则现状、存在问题及提出新原则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住宅空调技术评价应该遵循的三项原则:气候适应性原则、社会适应性原则及环境适应性原则;阐释了三项原则的内涵、定义、作用及地位。对若干种住宅空调冷热源技术在长江流域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评价。气候适应性是指同一空调技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应用的可靠性及不同空调技术在同一气候条件下应用的可靠性。在气候适应性原则指导下,从气候适应性评价原理出发,研究了空气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燃气发动机驱动热泵及燃气直燃机4种空调冷热源技术的气候影响因子、气候评价指标及指标量化方法;确定了气候适应性之地区性技术评价和技术性评价的不同评价方法;得到了4种空调冷热源技术在长江流域9个代表性城市的气候适应性评价结果。对若干种住宅空调技术在长江流域的社会适应性进行了评价。社会适应性是指住宅空调技术对与之有关的社会性因素的满足程度。空调技术社会性因素包括技术性、经济性及能源性因素;在社会适应性原则指导下,从社会适应性评价原理出发,建立了住宅空调技术社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房间空调器、户式多联机、户式单元机、燃气发动机驱动热泵及燃气直燃机5种住宅空调技术在长江流域9个代表性城市的社会适应性进行了评价,得到了5种空调技术的社会适应性评价结果。对若干种住宅空调技术在长江流域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评价。环境适应性评价是从空调技术使用寿命周期角度,对其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的评价。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以一次能源生产、输送及空调系统最终废弃为系统边界,以输出1kW冷量为功能单位,建立了环境评价清单模型;计算了房间空调器、户式多联机、户式单元机、燃气发动机驱动热泵及燃气直燃机5种住宅空调技术的能源耗竭潜力、全球变暖潜力、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废热排放量;综合评价了5种住宅空调技术在长江流域的环境适应性:由好到差相对排序为:燃气直燃机>房间空调器>燃气发动机驱动热泵>户式多联机>户式单元机。在气候适应性评价、社会适应性评价及环境适应性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结构科学、指标全面、具有可操作性的层次递进树型的住宅空调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适用对象即三类应用主体——政府、技术供应商及用户的应用特点及要求,由此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变权重系统;在提出住宅空调技术综合评价程序的基础上,对房间空调器、户式多联机、户式单元机、燃气发动机驱动热泵及燃气直燃机5种住宅空调技术在长江流域9个代表性城市的应用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各城市基于不同应用主体较为适宜的住宅空调技术,最后就不同应用主体给出了长江流域各城市住宅空调技术发展建议。
二、房间空调器开始进行节能认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间空调器开始进行节能认证(论文提纲范文)
(1)房间空调器国内外能效指标体系、测试及计算方法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能效标准指标、测试及计算方法差异分析 |
1.1 国内外概况 |
1.1.1 国内外能效指标体系概况 |
1)中国能效指标体系 |
a.能效限定值 |
b.能效等级 |
c.待机功率 |
d.辅助电加热装置 |
2)美国能效指标体系 |
3)欧盟能效指标体系 |
4)日本能效指标体系 |
5)印度能效指标体系 |
6)沙特能效指标体系 |
1.1.2 国内外能效指标计算方法概况 |
1)中国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
2)美国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
3)欧盟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
4)日本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
5)印度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
6)沙特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
1.1.3 国内外能效相关参数测试方法概况 |
1)制冷/热量及消耗功率 |
2)待机和关机模式功耗测试 |
1.2 国内外能效差异分析 |
1.2.1 能效指标体系差异分析 |
1.2.2 从能效限定值和能效等级确定用参数来看,基本分为3类: |
1.2.3 气候分布差异分析 |
1.2.4 样机测试负荷点差异分析 |
2 国内外能效现状对比分析 |
2.1 样机选择 |
2.2 实测能效参数对比分析 |
2.2.1 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对比分析 |
2.2.2 季节能源消耗效率SEER对比分析 |
2.2.3 T1工况性能系数EER对比分析 |
3 结束语 |
(2)空调换热器长效性能测试的积尘实验及抗积尘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1.2.1 空调换热器长效性能衰减受积尘的影响研究 |
1.2.2 空调长效性能的政策标准和评价体系研究 |
1.2.3 空调换热器长效性能测试的积尘实验方法研究 |
1.2.4 空调换热器性能优化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1.3 目前研究工作的不足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换热器加速积尘测试的一致性提升方法 |
2.1 加速积尘测试的时间等效性分析 |
2.2 积尘、测热一体化的实验台原理 |
2.3 测试流程的开发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换热器加速积尘下性能测试实验台搭建 |
3.1 关键部件粉尘给料机的开发 |
3.2 整体实验台搭建 |
3.2.1 实验台结构 |
3.2.2 实验台系统组成 |
3.2.3 实验台运行流程 |
3.3 实验一致性验证 |
3.3.1 实验样件和实验工况 |
3.3.2 可重复性测试 |
3.3.3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空调换热器长效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4.1 实验样件和实验工况 |
4.1.1 实验样件 |
4.1.2 实验工况 |
4.2 实验数据处理 |
4.2.1 数据导出 |
4.2.2 误差分析 |
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3.1 换热器翅片表面粉尘沉积特性分析 |
4.3.2 管排数对换热器换热量和压降的影响 |
4.3.3 管径对换热器换热量和压降的影响 |
4.3.4 翅片类型对换热器换热量和压降的影响 |
4.3.5 纵向管间距对换热器换热量和压降的影响 |
4.3.6 单排孔数对换热器换热量和压降的影响 |
4.3.7 翅片间距对换热器换热量和压降的影响 |
4.3.8 换热器整体尺寸对换热器换热量和压降的影响 |
4.3.9 翅片表面涂层对换热器换热量和压降的影响 |
4.3.10 换热器长效性能测试结果汇总表 |
4.4 换热器长效性能测试的纱布简化实验 |
4.4.1 实验原理 |
4.4.2 实验样件与实验工况 |
4.4.3 实验步骤 |
4.4.4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平直片换热器抗积尘结构设计 |
5.1 平直片换热器结构设计思路 |
5.1.1 单排管平直片换热器翅片长短交错结构设计思路 |
5.1.2 双排管平直片换热器翅片前疏后密结构设计思路 |
5.2 换热器结构设计的数值模拟 |
5.2.1 计算对象 |
5.2.2 网格划分 |
5.2.3 边界条件 |
5.3 换热器结构设计对粉尘沉积的影响 |
5.3.1 单排管翅片长短交错结构对粉尘沉积的影响 |
5.3.2 双排管翅片前疏后密结构对粉尘沉积的影响 |
5.4 换热器结构设计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
5.4.1 单排管翅片长短交错结构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
5.4.2 双排管翅片前疏后密结构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3)房间空调器安全标准IEC60335-2-40修订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R290技术是大势所趋 |
国际标准IEC60335-2-40加快修订进程 |
R290等A3类制冷剂充注量现行标准中的规定 |
IEC60335-2-40标准修订方向 |
结语 |
(4)房间空调器能效国家标准的升级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房间空调器能效国家标准的发展历程 |
2 中国房间空调器能效标准升级的必要性 |
3 当前中国房间空调器节能环保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
4 能效标准展望与建议 |
(5)基于数据挖掘的房间空调器长效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2.1 数据挖掘技术在空调器产品中的应用 |
1.2.2 数据挖掘技术在建筑负荷中的应用 |
1.2.3 数据挖掘技术在其它制冷设备中的应用 |
1.2.4 数据挖掘技术在空调器零部件中的应用 |
1.2.5 研究现状总结 |
1.3 房间空调器长效性能研究现状 |
1.3.1 房间空调器整机长效性能研究 |
1.3.2 房间空调器压缩机长效性能研究 |
1.3.3 房间空调器换热器长效性能研究 |
1.3.4 房间空调器其它部件长效性能研究 |
1.3.5 研究现状总结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房间空调器长效性能评价模型及数据收集 |
2.1 房间空调器长效性能评价模型 |
2.1.1 长效性能评价指标的选取 |
2.1.2 长效性能评价指标的计算 |
2.2 房间空调器长效性能相关数据收集 |
2.2.1 实验数据收集 |
2.2.2 调查数据收集 |
2.2.3 运行数据收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挖掘在房间空调器长效性能中的应用 |
3.1 数据挖掘的一般流程 |
3.2 房间空调器长效性能相关数据分析 |
3.3 基于数据挖掘的房间空调器长效性能研究方法 |
3.3.1 长效性能数据库的搭建 |
3.3.2 长效性能数据挖掘体系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房间空调器长效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1 分析方法介绍 |
4.1.1 聚类算法介绍 |
4.1.2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介绍 |
4.1.3 数据离散化 |
4.2 空调器长效性能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
4.3 空调器长效性能间接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房间空调器模式识别及控制优化 |
5.1 房间空调器在线数据收集及处理 |
5.1.1 当前空调器运行状态的判断 |
5.1.2 各天运行参数的时间归一化处理 |
5.2 空调器运行模式识别 |
5.2.1 空调器全年功率变化模式 |
5.2.2 空调器制冷模式下的运行参数变化模式 |
5.2.3 空调器模式识别的应用 |
5.3 稳定运行时空调器的性能参数与环境参数、运行频率的关系 |
5.3.1 基于统计学的运行参数关系分析 |
5.3.2 基于关联规则的运行参数关系分析 |
5.4 稳定运行状态下空调器的能效预测 |
5.5 房间空调器运行性能优化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成果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房间空调器长效节能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节能空调器能效评价标准现状 |
1.1 国内节能空调器能效评价标准现状 |
1.2 国外节能空调器能效评价标准现状 |
2 节能空调器能效评价方法现状 |
2.1 国内节能空调器能效评价方法现状 |
2.2 国外节能空调器能效评价方法现状 |
3 节能空调器性能研究现状 |
3.1 空调器整机系统长效性能研究 |
3.2 空调器长效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3.2.1 国内空调器长效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3.2.2 国外空调器长效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4 节能空调器评价体系发展趋势 |
(7)国际空调能效标准壁垒现状与应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空调能效标准与政策 |
1.1 欧盟 |
1.2 美国 |
1.3 日本 |
1.4 东盟 |
1.5 中国 |
2 与中国能效标准及政策的对比分析 |
3 结语 |
(8)外界参数与使用习惯对空调器运行效率和能耗影响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房间空调器的发展现状 |
1.1.2 我国房间空调器能耗现状 |
1.1.3 国内外房间空调器能效现状 |
1.1.4 国内外房间空调器计算机仿真研究现状 |
1.2 房间空调器能效与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1.2.1 外界参数对房间空调器的能效与能耗的影响 |
1.2.2 用户使用习惯对房间空调器的能效与能耗的影响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房间空调器的仿真模型 |
2.1 计算机仿真概述 |
2.2 Visual Basic 语言简介 |
2.2.1 Visual Basic 的特点 |
2.2.2 Visual Basic 数据库简介 |
2.3 空调房间仿真模型 |
2.3.1 房间围护结构的传热量 |
2.3.2 室内发热量 |
2.4 空调器仿真模型 |
2.4.1 定速空调器仿真模型 |
2.4.2 变频空调器仿真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调器仿真模型的耦合 |
3.1 空调房间模型与空调器模型的耦合 |
3.2 仿真软件流程图 |
3.2.1 房间及用户使用习惯流程图 |
3.2.2 负荷参数流程图 |
3.2.3 空调器参数流程图 |
3.2.4 计算参数输入界面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调器运行特性的仿真结果 |
4.1 外界参数对房间空调器能耗与能效的影响 |
4.1.1 室外空气温度对房间空调器能耗与能效的影响 |
4.1.2 玻璃窗的遮阳系数对房间空调器能耗与能效的影响 |
4.1.3 楼层对房间空调器能耗与能效的影响 |
4.1.4 房间大小对房间空调器能耗与能效的影响 |
4.1.5 房间朝向对房间空调器能耗与能效的影响 |
4.2 用户使用习惯对房间空调器能耗与能效的影响 |
4.2.1 能效等级对房间空调器能耗与能效的影响 |
4.2.2 空调器设定温度对房间空调器能耗与能效的影响 |
4.2.3 初始室温对房间空调器能耗与能效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运行环境对变频空调器转速及能耗影响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空调器行业发展现状 |
1.1.2 变频空调器的发展现状 |
1.1.3 变频空调器的技术研究现状 |
1.1.4 房间空调器计算机仿真研究现状 |
1.1.5 国内外房间空调器的能效标准现状 |
1.2 本论文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变频空调器的性能及能耗分析 |
2.1 变频空调器节能技术及其运行特性 |
2.2 变频空调器的能耗影响因素 |
2.2.1 运行频率对变频空调器的影响 |
2.2.2 冷凝器大小对空调器的影响 |
2.2.3 蒸发器大小对空调器的影响 |
2.2.4 室外环境温度对空调器的影响 |
2.2.5 室内环境温度对空调器的影响 |
2.2.6 房间维护结构对变频空调器的影响 |
2.2.7 用户使用习惯对变频空调器的影响 |
第3章 运行环境对空调器影响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介绍 |
3.1.1 实验测试原理 |
3.1.2 计算公式 |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2.1 定速空调器实验结果及分析 |
3.2.2 变频空调器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章 空调器运行特性的动态模拟仿真 |
4.1 Visual Basic软件简介 |
4.1.1 软件的选取 |
4.1.2 Visual Basic软件基础 |
4.1.3 Visual Basic数据库简介 |
4.2 软件介绍及计算原理 |
4.2.1 软件总体设计介绍 |
4.2.2 空调房间的数学模型 |
4.2.3 空调房间的得热量计算 |
4.2.4 空调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 |
4.2.5 变频空调器的控制策略 |
4.3 用户使用习惯对定速空调器耗电量的影响 |
4.4 用户使用习惯对变频空调器耗电量的影响 |
4.5 变频空调器与定速空调器的对比分析 |
4.5.1 开机运行特性的对比 |
4.5.2 运行过程耗电量与能效比的对比 |
结论 |
本文结论 |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写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长江流域气候特点 |
1.1.2 长江流域住宅建设及空调能耗 |
1.1.3 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缺乏综合评价体系 |
1.1.4 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住宅空调技术评价体系现状 |
1.2.2 住宅空调技术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现状 |
1.2.3 住宅空调技术评价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3.3 技术路线 |
2 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评价筛选原则 |
2.1 住宅空调技术评价筛选原则现状、存在问题及新原则的提出 |
2.2 气候适应性原则 |
2.3 社会适应性原则 |
2.4 环境适应性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3 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气候适应性评价 |
3.1 气候适应性评价原理与评价指标 |
3.1.1 气候适应性评价原理 |
3.1.2 气候适应性评价指标 |
3.1.3 气候适应性评价指标相关性初步处理 |
3.2 若干种空调技术气候适应性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
3.2.1 空气源热泵ASHP |
3.2.2 地埋管地源热泵GSHP |
3.2.3 燃气发动机驱动热泵GHP |
3.2.4 燃气直燃机DFAC |
3.2.5 若干种空调技术气候适应性评价指标 |
3.3 气候适应性评价方法 |
3.4 若干种空调技术气候适应性评价过程及结果 |
3.4.1 地区性技术评价过程及结果 |
3.4.2 技术性评价过程及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社会适应性评价 |
4.1 社会适应性评价原理 |
4.1.1 关于社会评价 |
4.1.2 住宅空调技术社会适应性评价出现背景 |
4.1.3 住宅空调技术社会适应性评价内容 |
4.2 社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 |
4.2.2 指标体系特点 |
4.3 社会适应性评价方法 |
4.4 若干种住宅空调技术社会适应性评价 |
4.4.1 末端技术适应性评价 |
4.4.2 经济性评价 |
4.4.3 能源适应性评价 |
4.4.4 社会适应性评价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环境适应性评价 |
5.1 环境适应性评价原理 |
5.2 环境适应性评价方法及步骤 |
5.3 若干种住宅空调技术环境适应性评价 |
5.3.1 评价对象、评价目的与评价范围确定 |
5.3.2 清单分析 |
5.3.3 环境影响评价 |
5.3.4 赋权与综合 |
5.3.5 环境适应性评价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综合评价体系 |
6.1 住宅空调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6.2 住宅空调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主体及权重系统 |
6.2.1 住宅空调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主体 |
6.2.2 住宅空调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变权重系统 |
6.3 住宅空调技术综合评价 |
6.3.1 评价程序 |
6.3.2 综合评价 |
6.3.3 结果分析 |
6.4 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发展建议 |
6.4.1 政府 |
6.4.2 用户 |
6.4.3 技术供应商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房间空调器开始进行节能认证(论文参考文献)
- [1]房间空调器国内外能效指标体系、测试及计算方法差异分析[J]. 徐少山,陈星莺,沈俊,胡楠,姜颖金,李振兴. 制冷与空调, 2021(03)
- [2]空调换热器长效性能测试的积尘实验及抗积尘结构设计[D]. 鞠培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3]房间空调器安全标准IEC60335-2-40修订趋势[J]. 陈建明,窦艳伟,王雷. 电器, 2019(10)
- [4]房间空调器能效国家标准的升级与挑战[J]. 成建宏,李红旗,李小双. 制冷与空调, 2017(08)
- [5]基于数据挖掘的房间空调器长效性能研究[D]. 梁志豪.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6]房间空调器长效节能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朱京多,陈争,刘韧. 日用电器, 2015(02)
- [7]国际空调能效标准壁垒现状与应对分析[J]. 孙玉亭,刘春霞,熊绍东,谢淑娟,颜丽. 中国标准化, 2013(07)
- [8]外界参数与使用习惯对空调器运行效率和能耗影响的仿真研究[D]. 张微.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3)
- [9]运行环境对变频空调器转速及能耗影响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 刘永彬. 北京工业大学, 2012(01)
- [10]长江流域住宅空调技术评价研究[D]. 余丽霞. 重庆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