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杂交新品种赤座16选育初报

高粱杂交新品种赤座16选育初报

一、高粱新杂交种赤杂16号的选育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唐立红,李世巍,刘任鑫,彭晓良[1](2017)在《蒙东地区高粱新品种叶片解剖结构与抗寒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前人遗传育种、生理生化研究的基础上,以蒙东地区峰杂2号、吉杂130、赤杂16号、赤杂24号及赤杂851五个高粱新品种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叶片的表皮、角质层、叶肉、泡状细胞、木质部、导管、韧皮部、维管束鞘等结构进行观察、对比及分析,探究不同品种高粱叶片结构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显示:导管直径、韧皮部厚度、维管束鞘厚度与抗寒性无关联,木质部厚度和叶肉厚度与抗寒性无明显关联,表皮细胞厚度、角质层厚度、泡状细胞厚度与抗寒性呈正相关联,可以作为高梁抗寒品种筛选的参考指标.

李慧明,李霞,平俊爱,杜志宏,张福耀[2](2015)在《我国高粱机械化发展前景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粱是人类栽培的重要谷物之一。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发展很不平衡,目前高粱生产还是主要靠人工完成。国际市场上,高粱需求量很大,国内酒用高粱需求量增加,高粱生产有着很好的前景。实现高粱机械化需要的2个条件是种子和农业机械,从而推进高粱生产机械化的进程。

杜志宏,张福耀,平俊爱,吕鑫,李慧明,杨婷婷[3](2014)在《高粱产业机械化发展探讨》文中认为高粱是人类栽培的重要谷物之一,分布很广,五大洲都有种植,全世界高粱的种植面积是除小麦、水稻、玉米外列第4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40—60年代农业生产就实现了机械化,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发展很不平衡,目前高粱生产还是主要靠人工完成。国际市场上,高粱需求量很大,国内酒用高粱需求量增加,高粱生产有着很好的前景。实现高粱机械化需要的2个条件是种子和农业机械。因此实现高粱机械化首先有适宜机械化生产的高粱品种,其次有适宜机械化高粱生产的农业机械,同时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高粱产业的重要性和急迫感。从而推进高粱生产机械化的进程。

李志光,赵国强,于占斌[4](2013)在《高粱新杂交种峰杂2号的选育研究》文中提出高粱新杂交种峰杂2号是以自育不育系繁8A-2为母本,自育恢复系7658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一代。该杂交种株高200cm,穗长28.4cm,穗粒重108g,千粒重26g,紧穗,生育日数126d,属中熟品种,高抗丝黑穗病,抗旱、耐瘠,中等抗倒伏,适应性广。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466.8kg/hm2,比对照敖杂1号平均增产16.91%。适宜在≥10℃活动积温3 100℃以上丘陵山区旱地及水浇地种植。

赵凤奎,白乙拉图,张桂华,赵凤春[5](2013)在《高粱新杂交种红粱2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认为[目的]推广高粱新杂交种红粱25。[方法]对红粱25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进行阐述。[结果]该品种属中熟杂交种,在通辽出苗至成熟118 d,在2010—2012年的内蒙古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中,较对照品种内杂5增产,并具有抗大斑病、紫斑病、炭疽病、黑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结论]该品种适宜在内蒙古通辽、赤峰、吉林长岭、乾安、松源等地种植,一般5月5日后地温稳定在10℃以上播种为宜。

刘贵锋,董良利,宋旭东,曹昌林,赵建武[6](2009)在《山西省高粱栽培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就山西省高粱种植的区域布局、播种面积、产量进行了简述;对高粱栽培的发展、技术研究等方面作了回顾;分析了目前高粱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大科研队伍建设、加强栽培技术研究力度、增加科技投入等对策;并对今后山西省高粱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成慧娟,马尚耀,王立新,李永娟,李书田[7](2005)在《高粱杂交种赤杂19号的选育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粱新杂交种赤杂19号(Ⅳ-33A×85-551)1986年育成。该杂交种生育期110d,所需积温2300~2600℃,属早熟品种。1991 ̄1996年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平均产量4710.00 ̄5901.90kg/hm2,比对照内杂三号平均增产12.72%,并具有早熟、抗旱、耐瘠、适应性强的特点。

马尚耀,严福忠,成慧娟[8](2002)在《高粱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高粱是人类栽培的重要谷物之一,具有多重抗逆性、杂种优势强、用途广泛、综合利用价值高,发展高粱生产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前景广阔。

成慧娟,马尚耀,白大鹂,严福忠[9](2001)在《高粱新杂交种赤杂16号的选育研究初报》文中研究说明高粱新杂交种赤杂16号(繁8A×7654)1993年育成。该杂交种生育期118d,所需活动积温2900~3100℃,属中熟品种。1997~2000年区域试验生产示范,产量7149.90~9106.95kg/hm2,比对照种敖杂一号平均增产16.50%,并具有高产、抗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

王聪[10](2015)在《播期与肥密对高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播期与肥密因素对不同类型高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于2013~2014年在黑龙江省和平牧场科研基地进行了高粱品种筛选,并对本地区适宜高粱种植的播期与肥密条件进行了研究。筛选出高产的粒用高粱龙杂16和酿造高粱龙杂5,并以龙杂5为试材,设定3个播期(5月8日、5月18日、5月28日);以龙杂16、龙杂5为材料设定5个不同施肥量375kg·hm-2(N:P:K=1:0.7:0.4),375kg·hm-2(N:P:K=1:0.7:0.8),375kg·hm-2(N:P:K=1:0.7:1.6),750kg·hm-2(N:P:K=1:0.7:0.8),750kg·hm-2(N:P:K=1:0.7:1.6);4个不同种植密度9.6万株·hm-2,10.9万株·hm-2,12.8万株·hm-2,15.4万株·hm-2。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参试19个品种中,龙杂16全生育期较短,产量极显着高于其它品种,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低,是优质的粒用型品种。龙杂5在单宁及淀粉含量上较高,产量仅次于龙杂16高于对照品种但未达到显着,是优质的酿造型品种。随土壤温湿度提高,单株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群体叶面积指数、产量提高。在5月28日(土壤平均温度19.8℃、土壤湿度17.5%)播种产量较高。在适宜土壤温湿度条件下播种是保证高粱出苗率,并获得高产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保证高粱高产、稳产的基本条件。施肥量对粒用高粱产量具有显着性的影响。施肥量750kg·hm-2(N:P:K=1:0.7:1.6)下的产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随施肥量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在施肥量375kg·hm-2、不同肥料配比条件下,产量无显着性差异。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同样具有显着影响,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在15.4万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在施肥量750kg·hm-2(N:P:K=1:0.7:1.6)及密度15.4万株·hm-2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并且产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因此认为,此栽培条件较适合粒用高粱龙杂16。施肥量与密度对酿造高粱产量具有显着影响,其中在施肥量375kg·hm-2(N:P:K=1:0.7:1.6)产量较高。随施肥量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随钾肥比例的提高产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也具有显着性影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施肥量375kg·hm-2(N:P:K=1:0.7:1.6)及密度15.4万株·hm-2栽培条件下产量最高,淀粉、单宁含量较高,综合分析,此栽培条件适合酿造高粱龙杂5。

二、高粱新杂交种赤杂16号的选育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粱新杂交种赤杂16号的选育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蒙东地区高粱新品种叶片解剖结构与抗寒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五个品种高粱叶片结构的基本特征
    2.2 五个品种高粱叶片结构特征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2)我国高粱机械化发展前景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机械化生产现状
    1.1 发达国家机械化发展概况
    1.2 我国机械化进展情况
2 高粱的主要用途及需求
    2.1 高粱的主要用途
    2.2 我国高粱生产现状
    2.3 国内外高粱市场需求
3 高粱机械化需要的条件
    3.1 实现高粱机械化生产首先是对品种的需求
    3.2 实现高粱机械化对农业机械的需求
4 机械化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4.1 实现高粱机械化对种子的要求
    4.2 实现高粱机械化的主要栽培技术
5 机械化高粱发展前景
    5.1 提高机械化程度
    5.2 改变观念, 提高认识

(3)高粱产业机械化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机械化生产现状
2 高粱的用途与需要
    2.1 高粱的用途
    2.2 我国高粱生产现状
    2.3 国内外高粱市场需求
3 发展高粱产业机械化的必要条件
    3.1 实现高粱产业机械化在于品种
    3.2 实现高粱产业机械化对农业机械的需求
4 加快高粱生产机械化的措施
    4.1 选育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高粱品种
    4.2 提高机械化程度
    4.3 改变观念, 提高认识

(4)高粱新杂交种峰杂2号的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1.1 母本不育系“繁8A-2”的选育
    1.2父本恢复系“7658”的选育
    1.3 杂交种“峰杂2号”的选育
2 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
    2.1 主要特征特性
        2.1.1 形态学特性
        2.1.2 生物学特性
        2.1.3 抗逆性表现
        2.1.4 商品性表现
    2.2 产量表现
        2.2.1 鉴定试验
        2.2.2 品比试验
        2.2.3 内蒙古区域试验
        2.2.4 内蒙古生产试验
        2.2.5 赤峰市示范试验
        2.2.6 大面积推广表现
3 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制种要点
    3.1 适宜种植区域
    3.2栽培技术要点
    3.3 制种技术要点
4 结语

(5)高粱新杂交种红粱2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2 特征特性
3 产量表现
    3.1 初、高级产比试验
    3.2 内蒙古区域试验
    3.3 内蒙古生产示范试验
4 栽培要点及适应地区
5 病虫害防治

(6)山西省高粱栽培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高粱种植区划及布局
    1.1 北部春播早熟区
        1.1.1 大同盆地平原山丘区
        1.1.2 晋北高寒山地丘陵区
    1.2 中南部春播中晚熟区
        1.2.2 太原盆地平原区
        1.2.3 太行—太岳山土石山区
        1.2.4 晋东南高原盆地区
        1.2.6 晋南盆地平原区
2 山西省高粱播种面积与产量
3 山西省高粱栽培技术的发展
    3.1 原始栽培期
    3.2 传统栽培期
    3.3 单项技术栽培期
    3.4 综合配套栽培期
4 山西省高粱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4.2 发展对策
5 展望

(8)高粱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粱的生产情况与研究概况
2 当地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高粱生产
    2.1 高粱具有抗旱、抗涝、耐盐碱、耐薄等多种抗逆性,是其它作物不能比拟的
    2.2 从高粱的需水情况看,发展高粱生产
    2.3 高粱高光合效应与强大的杂种优势结合蕴含巨大增产潜力
3 从高梁的用途看,需要发展高粱生产
    3.1 食用
    3.2 饲用
    3.3 工业用途
4 一个值得推广种植的杂交种

(10)播期与肥密对高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播期对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2.2 施肥量与密度对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2.3 施肥量与密度对高粱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2.4 施肥量与密度对高粱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1.2.5 施肥量与密度对高粱籽粒品质的影响
第二章 不同高粱品种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的适应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供试品种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主要指标
        2.1.4.1 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测定
        2.1.4.2 品质的测定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高粱品种生育期表现
        2.2.2 不同品种产量差异比较及关联度分析
        2.2.3 不同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差异比较
    2.3 结论
第三章 播期对高粱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的主要指标
        3.1.3.1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3.1.3.2 光合速率的测定
        3.1.3.3 叶绿素的测定
        3.1.3.4 地上植株单株干物质的测定
        3.1.3.5 收获期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测定
        3.1.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播期对高粱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1 不同播期对高粱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1.2 不同播期对高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1.3 不同播期对高粱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2 不同播期对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3 不同播期对高粱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3.2.3.1 不同播期对高粱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3.2.3.2 不同播期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3.3 结论
        3.3.1 不同播期条件下,高粱群体光合特性差异表现不同
        3.3.2 不同播期条件下,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表现不同
第四章 不同栽培条件对龙杂 16 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的主要指标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肥密因素对龙杂 16 光合特性的影响
        4.2.1.1 肥密因素对龙杂 16 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2.1.2 肥密因素对龙杂 16 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1.3 肥密因素对龙杂 16 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2.2 肥密因素对龙杂 16 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3 肥密因素对龙杂 16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4.2.4 肥密因素对龙杂 16 品质的影响
    4.3 结论
        4.3.1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条件下,龙杂 16 产量及相关性状表现不同
        4.3.2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条件下,龙杂 16 群体光合特性差异表现不同
        4.3.3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条件下,龙杂 16 单株干物质积累差异表现不同
        4.3.4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条件下,龙杂 16 品质差异表现不同
第五章 不同栽培条件对龙杂 5 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的主要指标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肥密因素对龙杂 5 光合特性的影响
        5.2.1.1 肥密因素对龙杂 5 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5.2.1.2 肥密因素对龙杂 5 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1.3 肥密因素对龙杂 5 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2.2 肥密因素对龙杂 5 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2.3 肥密因素对龙杂 5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5.2.4 肥密因素对龙杂 5 品质的影响
    5.3 结论
        5.3.1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条件下,龙杂 5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表现不同
        5.3.2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条件下,龙杂 5 群体光合特性差异表现不同
        5.3.3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条件下,龙杂 5 单株干物质积累差异表现不同
        5.3.4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条件下,龙杂 5 品质差异表现不同
第六章 讨论
    6.1 不同品种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的适应性表现
    6.2 播期对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6.2.1 播期对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6.2.2 播期对高粱光合特性的影响
    6.3 施肥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高粱的影响
        6.3.1 施肥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高粱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6.3.2 施肥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高粱光合特性的影响
        6.3.3 施肥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6.3.4 施肥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高粱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高粱新杂交种赤杂16号的选育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蒙东地区高粱新品种叶片解剖结构与抗寒性关系的研究[J]. 唐立红,李世巍,刘任鑫,彭晓良.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9)
  • [2]我国高粱机械化发展前景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 李慧明,李霞,平俊爱,杜志宏,张福耀.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4)
  • [3]高粱产业机械化发展探讨[J]. 杜志宏,张福耀,平俊爱,吕鑫,李慧明,杨婷婷.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4)
  • [4]高粱新杂交种峰杂2号的选育研究[J]. 李志光,赵国强,于占斌. 安徽农学通报, 2013(19)
  • [5]高粱新杂交种红粱2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赵凤奎,白乙拉图,张桂华,赵凤春. 园艺与种苗, 2013(08)
  • [6]山西省高粱栽培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刘贵锋,董良利,宋旭东,曹昌林,赵建武. 山西农业科学, 2009(08)
  • [7]高粱杂交种赤杂19号的选育初报[J]. 成慧娟,马尚耀,王立新,李永娟,李书田.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05)
  • [8]高粱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马尚耀,严福忠,成慧娟.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2(06)
  • [9]高粱新杂交种赤杂16号的选育研究初报[J]. 成慧娟,马尚耀,白大鹂,严福忠.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06)
  • [10]播期与肥密对高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王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08)

标签:;  ;  ;  

高粱杂交新品种赤座16选育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