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亲社会“言行不一”的原因分析

儿童亲社会“言行不一”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亲社会“言行不一”的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妮[1](2021)在《大班幼儿建构区同伴拒绝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娅琦[2](2021)在《基于绘本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绘本主题鲜明,情节内容生动丰富,图文合奏的讲述方式贴合3-6岁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征,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运用绘本组织幼儿开展教学活动更容易契合幼儿兴趣,有利于培养其多元化智能发展,促进社会性及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中班幼儿活泼好动,更加渴望被集体所认可和接纳,渴望与身边同伴交往,人际关系较小班时期也出现新的需要。这一时期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出现较大飞跃,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关键时期。幼儿年龄与其表现出的分享行为呈正相关,幼儿渴望被集体认可和接纳,分享行为的培养则是有效建立起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者将幼儿感兴趣的绘本作为培养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有效载体,采用行动研究法来探寻基于绘本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可行性与教育策略,旨在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持续性发展,为一线幼儿教师基于绘本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提供实践经验与参考依据。本研究选用行动研究法,选择S幼儿园的一个中班作为研究对象。在行动研究的准备阶段通过对幼儿一日活动中表现的的分享行为进行观察,结合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该班幼儿分享行为及教师基于绘本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此次研究共分为三轮,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需要以及各活动主题的目标精心选取了三本绘本作为阅读材料开展集体教学活动。遵循计划-行动-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反思的原则实施循环活动,围绕研究过程总结出研究中取得的成效与不足。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绘本培养幼儿分享行为具有可行性,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扩大幼儿分享行为对象的范围,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交技能的发展。研究者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谨遵三方面的要求:一是针对幼儿兴趣与分享行为现状选择绘本;二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设计行动研究方案;三是总结反思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调整下一次活动计划。在此次行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幼儿园、家庭以及幼儿教师三方面提出以下优化路径:在幼儿园方面,要构建优质化幼儿阅读环境,为幼儿绘本阅读能力铺垫基础,其次应创新活动形式,提供同龄、混龄幼儿分享实践机会,最后注重家园内外联动,重视绘本在幼儿分享教育中的价值。在家庭方面,家长需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分享教育意识,在幼儿实际交往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作出分享行为;其次,家长应针对幼儿做出的分享行为及时激励与强化,促进幼儿自觉分享行为发展;最后,立足于幼儿分享需要选择绘本,创设良好的共读氛围,养成幼儿良好的分享品质与积极的情绪。在教师方面,首先,教师自身要关注幼儿分享教育,选择适性绘本题材设计组织活动;其次,教师应根据幼儿分享行为现状选择相应绘本,帮助幼儿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最后,教师应结合多领域知识,促进幼儿对分享意识的内化及分享行为的持续发展。

燕鹏斌[3](2020)在《校园足、篮、排运动影响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和主力军,其道德素养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成长,也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以及时代的前进,因此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亲社会行为作为个体适应社会的核心内容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但在多数研究中偏重于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也有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而关于体育教学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研究非常少,在学校体育某一运动项目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上的研究更是相对空白。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一致性、可塑性、差异性、向师性等特点,对其个性的培养与影响有着成人阶段达不到的效果,是学生一生当中尤为重要的时期,所以学校应重视并促进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表现。有研究表明在初中阶段的体育项目中,校园足、篮、排运动是学生较喜爱的项目,学生参与其中会对运动技战术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情感产生影响。现今校园篮球、校园足球、校园排球开展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为进一步探讨其育人功能,笔者以“北京市第八中学贵阳分校”参与校园足、篮、排运动前后的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和参与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初一年级6个班的中学生参与校园足、篮、排运动前后亲社会行为倾向和参与的现状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同时对校园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和调查,探讨校园足、篮、排运动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影响中的价值优势和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参与校园足、篮、排运动前的初一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差异不大,其水平均偏低;参与足、篮、排运动后,亲社会行为倾向总体上都有所提升。2.参与足、篮、排运动前的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在不同的性别上存在着较显着差异,女生的总体亲社会行为倾向偏高于男生;而参与后不同性别上的中学生在亲社会行为倾向各维度上都有所变化,且总体差异不明显。3.参与足、篮、排运动前的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着较显着差异,非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倾向偏高于独生子女;而参与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总体上存在的差异不明显。4.在校园足、篮、排运动影响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现状中,存在校园足、篮、排运动的开展方式不丰富;中学生参与训练频率不高;对参与运动的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缺乏评价体系和教师在亲社会行为上表现不丰富及教师对中国学生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鼓励程度不够;运动的场地设施不完善;运动项目的赛事较少;学校亲社会行为文化不突出等问题。并针对以上调查分析出的结果和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园足、篮、排运动影响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对校园足、篮、排运动的开展方式、师资的建设、训练的体系、赛事的情况、教师教学的方式、校园亲社会行为文化等给出了建议。旨在为校园足、篮、排运动更好地影响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和实践基础。

佘琴[4](2018)在《加强绘画教学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能力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绘画教学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在绘画教学中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发现并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小组学习,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可以引导幼儿相互品鉴作品,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懂得谦让包容。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李超慧[5](2018)在《幼儿分享观念研究》文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幼儿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由此可见,幼儿的分享观念的培养十分重要。幼儿刚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他们需要与同伴交往,共同生活。然而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喜欢独占玩具或事物,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4-6岁幼儿正是处于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分享观念的培养也处于关键期。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分享观念十分重要,为幼儿今后形成良好的分享行为、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奠定基础。同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访谈法对120名中班和大班幼儿进行研究,采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统计与卡方检验,并通过Nvivo11进行录入,编码与分析,从而了解幼儿关于分享的看法与见解。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了解幼儿关于分享的认识,分别从要分享吗、为什么愿意分享、为什么不愿意分享及如何评价分享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其次,通过幼儿关于分享的回答,讨论分析影响幼儿分享观念的因素。最后,通过讨论分析,为幼儿分享观念的培养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中班幼儿面对不同分享物时,其分享情况具有显着性差异;中班幼儿面对不同分享物数量时,其分享情况具有极其显着性差异;中班幼儿面对不同同伴关系时,其分享情况具有不同的差异性。大班幼儿面对不同分享物时,其分享情况具有显着性差异;大班幼儿面对不同分享物数量时,其分享情况具有显着性差异;大班幼儿面对不同同伴关系时,其分享情况具有不同的差异性。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可知,不同的分享物,不同的分享物数量、同伴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教师因素是影响幼儿分享的原因。通过对影响因素分析,从而提出培养幼儿分享观念的策略。

鄢靖雯[6](2018)在《学前儿童多动行为家庭干预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学龄前的教育机构中存在着这样一群具备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他们的肢体健全、外表正常。与同龄阶段的孩子相比,他们行为问题突出。在老师眼中,他们是令人头疼的“调皮”孩子,永远都停不下来,会不停地制造麻烦。过于活泼的他们,时常会扰乱课程秩序,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由于注意力的缺失,行为上的偏差,导致他们不能适应在正常教育机构中生活,参与集体生活存在困难,与同伴交往产生困难,甚至产生诸多的情绪问题。但其严重程度又不足以将他们安置到特殊教育机构之中。于是,他们就成为了边缘儿童中的一员,以“问题儿童”的身份,游离于正常教育机构之中。本研究选取了一名具有多动倾向的学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个案的家中对其进行以社会性教育为主的家庭教育干预,建设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帮助个案改善目标问题行为,为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以及回归主流教育做准备。本研究属于质的研究,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案例进行整体性探究。在筛选研究对象时,本研究并没有根据某一现成的诊断概念来选取个案,而是就边缘儿童存在的事实来选取个案的。在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的同时,借用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理论、应用行为分析原理以及学前教育中的社会性教育理论,在家庭环境下对个案进行教育干预实践。一方面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生存环境和具体的行为问题,致力于解决幼儿本身存在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与家庭成员的合作,一起学习理论、讨论个案存在的问题,思考最优的处理方式。不断地影响家长的教育理念,形成正向支持的教育方式,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幼儿后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经过为期两个月的观察、了解与干预,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如今,家长能灵活应对孩子的突发情况,面对突发的问题行为,家长会先考虑孩子,能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在理解之后,正确解读、合理看待孩子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去帮助孩子调整行为、适应环境。如今,个案养成了良好的一日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取得进步,情绪控制能力也有所增强。虽然个案的目标问题行为获得改善,行为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相比初见时的状态趋于缓和,但冲动-多动的行为表现依旧存在。例如:侵扰他人、在适当的场合表现不适当的行为。反思研究,对孩子的教育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虽然短期干预中行为改变的成效较缓慢,甚至不一定有效,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一定要清晰,保持理智且持之以恒。父母是陪伴孩子最长久的老师,父母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是孩子成长道路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针对个案的情况,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家庭成员间要互相理解与包容,共同制定管教规则并坚持执行。2.接纳孩子的不足,建立合理的教育期待,赞美并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坚持观察孩子的行为,积极正向地应对突发的行为状况。少说教,多指引孩子按照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带领孩子动手去做,在做中积累经验。3.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密切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状态。遇到难题时,及时反馈家中出现的问题情况。向教师寻求专业指导,与教师共同合作解决问题。4.保持理智,不尝试无科学依据的干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养方式是安全的,不危害身体健康的。5.参考医生的教养建议,定期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密切关注孩子的发育状况,让孩子得到及时的诊治与护理。

张丽艳[7](2016)在《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分享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享指个人将所有的物品或想法与他人一起拥有、共享或者使用,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包括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内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儿童道德发展领域的重要课题。分享对于完善儿童人格,提高儿童道德水平,促进儿童社会化进程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分享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完善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丰富智力障碍儿童分享现状的研究,为培智学校教师及家长对智力障碍儿童开展分享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建议。本研究应用情境测验法与访谈法,使用符合智力障碍儿童身心特点的分享物创设情境,对培智学校75名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了分享意识现状测验、分享行为现状测验及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一致性测验,并将结果记录在自编的《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分享测验结果记录表》上,结合使用自编的《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分享情况访谈提纲》对9名培智学校教师进行访谈,探讨了智力障碍儿童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及二者一致性三个方面的现状。本研究结果如下: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分享意识,其水平随学段的升高和障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分享行为,其水平随学段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随障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较一致,其一致性水平在低、中学段表现平稳,在高学段有所下降,并随着障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由此提出以下建议:重视儿童分享教育,促进其自觉并持续分享;家校配合一致,培养儿童分享习惯;构建良好社会环境,促使儿童乐于分享

徐晓曼[8](2016)在《幼儿感恩行为培养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感恩行为指主要指的是感恩环节中的施恩、报恩的行为。感恩不仅对成年人来说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必修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实现社会和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均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作为幼儿,其感恩行为是需要悉心培养的,学前阶段是幼儿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教育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日后优秀人格的形成。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了以感恩为目标,促进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培养其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集体的良好品质。本研究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选出两名幼儿为感恩行为培养的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一,阿豪,明白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却在存在不同教育理念的家庭中无所适从,不知怎样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表达感恩。个案二,文文,因奶奶的宠爱恃宠而骄,把家人的付出看做理所应当,特别没有礼貌。研究分析了个案的感恩行为缺失的原因,设计出相关的培养方案,并进行实施。依据培养的结果,两例个案的感恩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均有进步和提高。个案一的阿豪在对待家长和同伴时,能够合理地看待别人的帮助,学会了关爱他人。个案二的文文逐渐能认识到别人的付出,基本能够对帮助表示感谢,但在处理同伴利益的时候还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笔者根据以上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感恩行为,父母应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设合适的感恩情境,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园应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寓教于乐,注重家园合作。感恩教育说到底是爱的教育,唯有给予幼儿足够的爱与温暖,才能在他们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开出关爱的花。

赵培[9](2016)在《4-6岁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X市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分享作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研究者、管理者和一线的幼儿教师们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方面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和精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分享行为方面,主要集中在城市幼儿的分享行为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影响因素、培养策略等方面,且分享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培养策略大多是相分离的,相对缺乏在了解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现状的因素并提出培养策略的研究。针对以上不足,在实证调查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是有意义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实验法,以河南省X市3所幼儿园的112名4-6岁的幼儿为研究对象,然后对部分幼儿、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探讨了目前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现状,得出以下结论:(1)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在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城乡来源方面不存在显着的差异;不同性别和家庭结构的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差异显着,即女孩较男孩更倾向于做出分享行为,非核心家庭较核心家庭的幼儿分享意识水平更高。(2)幼儿面对不同分享物时其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存在显着的差异,自带的物品分享较多,奖励的物品分享较少。(3)幼儿在分享意识程度、分享行为程度方面存在差异。分享意识的程度方面由高到低依次是均分、慷慨、自我、不会分享;分享行为的程度方面由高到低依次是被动分享、主动分享、不分享、不会分享。(4)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分享意识相关较高,但存在着分享行为发展落后于分享意识发展的现象。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存在着以下问题:男孩较女孩不善于分享,核心家庭中幼儿分享意识不高,自带物品分享多于奖品分享,幼儿慷慨的分享意识和主动的分享行为较少,分享行为落后于分享意识等问题和不足。本研究认为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传统文化和性别角色意识的差异,与家庭人数、教养方式、父母素养相关,分享物品的归属、性质、种类以及同伴关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策略,首先提高幼儿的认知观点采择能力,采用移情训练的方法激发幼儿分享的意识,使幼儿能够深入理解分享行为,其次注意成人的榜样影响,正确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同时家庭和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分享的实践机会,告诉幼儿一些分享的规则,再次重视家园共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分享氛围,一方的努力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把握分享教育的尺度。

李亚男[10](2015)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知行冲突及转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他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生活中利他知行冲突现象却屡见不鲜。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利他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其利他行为的发展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学校教育使学生具备了利他认知观念,但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交往、学习中存在只顾自己,不愿帮助他人,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等行为。因此,如何转化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利他知行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利他认知与利他行为的一致性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得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利他知行冲突原因,进而提出小学生利他知行冲突的转化策略。本研究选取大连市两所小学的241名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得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利他认知现状及利他行为特点。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认知与利他行为的比较分析,明确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利他知行冲突特点为:1.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对象维度的利他知行冲突表现为知而不行;2.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助人利益预期维度的利他知行冲突表现为行而不知;3.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助人代价预期维度下利他知行冲突表现为知而不行;4.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情境约束维度的利他知行冲突表现为知行不一;5.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利他的个体价值维度的利他知行冲突表现为行而不知。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知行冲突的原因为:1.学校教育方式注重利他认知学习忽视利他行为训练;2.家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性与责任教育的缺乏;3.社会尚未营造出良好的利他环境;4.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知行冲突的个人影响因素:(1)小学生的意志落后于认识;(2)儿童模仿能力强。根据以上对冲突特点和原因的比较分析,提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知行冲突转化策略:1.学校教育活动中加强小学生利他行为训练;2.统一家庭教育方式;3.人格倾向赞扬及自我概念训练强化利他行为;4.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利他行为榜样;5.营造良好的社会利他环境;6.培养个体意志力

二、幼儿亲社会“言行不一”的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幼儿亲社会“言行不一”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绘本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分享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意义重大
        (二)绘本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载体
        (三)运用绘本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文献综述
        (一)绘本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相关研究
        (三)基于绘本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相关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简评
    三、研究目的及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绘本与幼儿分享行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绘本
        (二)分享
        (三)幼儿分享行为
    二、基于绘本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独特价值
        (一)绘本的叙事性有利于深化幼儿对分享的理解
        (二)绘本故事的趣味性有利于塑造幼儿对分享的认同感
        (三)绘本的榜样性有利于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第二章 基于绘本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行动研究准备阶段
    一、行动研究对象
        (一)研究选取的幼儿园
        (二)研究确定的班级及幼儿
        (三)研究选取的合作教师
    二、行动研究资料的收集与编码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
        (二)研究资料的编码
    三、S幼儿园Z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S幼儿园Z班幼儿分享行为现状
        (二)S幼儿园Z班幼儿分享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基于绘本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行动研究步骤设计
        (一)根据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需要确定主题绘本
        (二)依据绘本内容设计主题活动
        (三)设计基于绘本开展活动的流程
第三章 基于绘本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行动研究实施阶段
    一、同胞之间的分享:绘本《彼得的椅子》
        (一)活动设计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二、好朋友之间的分享:绘本《萝卜回来了》
        (一)活动设计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三、更多其他人之间的分享:绘本《古利和古拉》
        (一)活动设计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第四章 基于绘本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总结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幼儿分享意识内化,分享水平得到提高
        (二)基于绘本培养幼儿分享行为具有可行性
        (三)根据分享主题活动的现实需要合理扩充、精简故事内容
        (四)注重精准提问,深化绘本的分享主题
    二、取得的成效与不足
        (一)取得的成效
        (二)存在的不足
    三、基于绘本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建议
        (一)幼儿园方面
        (二)家庭方面
        (三)教师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3)校园足、篮、排运动影响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概念阐释
        2.1.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阐释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考察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结果与分析
    4.1 中学生前后亲社会行为倾向情况的对比分析
        4.1.1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的描述性分析
        4.1.2 是否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参与足、篮、排运动前后亲社会行为倾向得分的对比分析
        4.1.3 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参与足、篮、排运动前后亲社会行为倾向得分的对比分析
    4.2 中学生前后亲社会行为倾向各维度对比分析
        4.2.1 中学生前后公开性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对比分析
        4.2.2 中学生前后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对比分析
        4.2.3 中学生前后依从性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对比分析
        4.2.4 中学生前后情绪性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对比分析
        4.2.5 中学生前后紧急性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对比分析
        4.2.6 中学生前后匿名性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对比分析
    4.3 校园内足、篮、排运动的开展方式
    4.4 中学生参与足、篮、排运动影响亲社会行为倾向的现状调查分析
        4.4.1 中学生参与足、篮、排运动情况的对比分析
        4.4.2 中学生参与足、篮、排运动方式的对比分析
        4.4.3 中学生参与足、篮、排运动组织形式情况的对比分析
        4.4.4 中学生对学校开展足、篮、排体育课的态度对比分析
        4.4.5 中学生对开展足、篮、排运动方式满意度的对比分析
        4.4.6 中学生参与足、篮、排运动比赛情况的对比分析
        4.4.7 中学生每周参加足、篮、排运动训练频率的对比分析
        4.4.8 制约中学生更好地参加足、篮、排训练原因的对比分析
        4.4.9 中学生参与足、篮、排运动训练场所的对比分析
        4.4.10 中学生参与校园足、篮、排运动训练动机的对比分析
        4.4.11 中学生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需求满足度的对比分析
    4.5 校园足、篮、排教师调查分析
        4.5.1 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
        4.5.2 体育课外教师每周指导项目训练次数情况
        4.5.3 体育教师每学年专项继续培训情况
        4.5.4 体育教师每学年参加心理健康课程培训情况
        4.5.5 体育项目训练上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表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4.5.6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重要性情况的对比分析
        4.5.7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亲社会行为表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4.5.8 体育教师鼓励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对比分析
        4.5.9 体育教师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评价方式的对比分析
        4.5.10 体育教师对体育运动项目开展方式的开发态度对比分析
        4.5.11 体育教师对学校设施评价的对比分析
        4.5.12 学校每学期对体育项目举办比赛频率的对比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亲社会行为量表
附录2 《中学生参与校园足、篮、排运动的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中学校园足、篮、排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4 访谈提纲
致谢

(4)加强绘画教学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能力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会观察, 分享美好发现
二、小组学习, 倡导相互合作
三、相互品鉴, 懂得谦让包容
四、结束语

(5)幼儿分享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分享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分享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生活情境中分享冲突的思考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分享
        (二)分享行为
        (三)分享观念
    四、相关研究综述
        (一)幼儿分享的相关研究
        (二)影响幼儿分享的因素研究
        (三)幼儿分享观念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访谈程序
        (三)资料分析方式
        (四)研究过程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要分享吗?
        (一)中班幼儿不同情况下的分享
        (二)大班幼儿不同情况下的分享
    二、为什么愿意分享?
        (一)中班幼儿:“老师说要分享。”
        (二)大班幼儿:“我要跟班长分享。”
    三、为什么不愿意分享?
        (一)中班幼儿:“你不跟我分享,我也不跟你分享。”
        (二)大班幼儿:“害怕不还我。”
    四、如何评价分享?
        (一)中班幼儿:“分享就是给小朋友好吃的。”
        (二)大班幼儿:“分享是快乐的。”
    五、幼儿分享观念特征
        (一)中班幼儿和大班幼儿分享观念共性特征
        (二)中班幼儿和大班幼儿分享观念差异性特征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一、中班和大班幼儿分享观念的共性特征因素分析
        (一)不同分享物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
        (二)分享物数量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
        (三)同伴关系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
        (四)家庭因素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
    二、中班幼儿和大班幼儿分享观念的差异性特征因素分析
        (一)中班幼儿分享观念的因素分析
        (二)大班幼儿分享观念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 教育建议
    一、强化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观念
        (一)在学习中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观念
        (二)在生活中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观念
    二、强调分享的榜样作用
        (一)积极的分享榜样
        (二)消极的分享案例
    三、加强幼儿的移情训练
        (一)通过情景讨论法加强幼儿移情训练
        (二)通过角色扮演法加强幼儿移情训练
    四、营造良好的分享环境
        (一)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
        (二)营造适宜的校园环境
        (三)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学前儿童多动行为家庭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行为问题检出率高,需重视学龄前儿童多动问题行为
        (二)学龄前预防及干预,对问题行为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三)幼师在全纳教育、融合教育背景下所面临的三大挑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多动症的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多动行为
        (二)家庭干预
        (三)个案研究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多动行为的干预方式及理论
    一、相关的干预方式
        (一)药物治疗
        (二)教育干预
        (三)家庭干预
        (四)综合干预
        (五)运动干预
    二、多动行为的干预理论
        (一)行为分析理论
        (二)应用行为分析
        (三)强化理论
        (四)社会性教育
第三章 个案干预的实施过程
    一、个案基本情况
    二、个案的行为表现
        (一)在家中的表现
        (二)在幼儿园的表现
        (三)在公共场所的表现
    三、原因分析
        (一)先天生理原因
        (二)后天环境原因
    四、干预前的记录
        (一)照顾者测评
        (二)研究者测评
        (三)目标行为记录
    五、干预方案的确定
        (一)确定目标行为与采取对应措施
        (二)确定家庭干预方案与实时督导
        (三)父母培训
    六、干预效果分析
        (一)研究的实验设计与变量
        (二)观察者信度分析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质的分析
第四章 对于案例的反思与教育建议
    一、对于本研究的反思
        (一)对儿童观的反思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的后续发展
        (四)研究的总结
    二、对研究对象的后期家庭教育建议
        (一)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不随意张贴“病症”标签
        (二)理解儿童生活经验缺乏,注重教养、相处的方式
        (三)帮助儿童认知自身的角色,架构适应社会的桥梁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7)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分享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概念界定
    五、以往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工具与研究程序
    四、研究过程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分享意识现状分析
    二、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分享行为现状分析
    三、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一致性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幼儿感恩行为培养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二)幼儿品德发展的需要
        (三)弥补感恩教育的不足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感恩及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
        (二)关于幼儿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
        (三)以往研究评述
    三、研究计划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幼儿感恩行为培养概述
    一、幼儿感恩行为培养的相关概念及目标
        (一)感恩行为
        (二)幼儿感恩行为
        (三)幼儿感恩行为培养
        (四)幼儿感恩行为培养的目标
    二、幼儿感恩行为培养的可行性
        (一)与幼儿教育目标相一致
        (二)与幼儿日常教育相结合
        (三)与幼儿教育契机相适应
第二章 幼儿感恩行为培养的个案描述与分析
    一、培养对象的筛选
        (一)培养对象的筛选依据
        (二)培养对象的筛选方法及过程
        (三)培养对象的感恩行为表现
    二、影响个案幼儿感恩行为的原因
        (一)幼儿感恩心理的发展
        (二)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偏差
        (三)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引导不当
第三章 个案幼儿感恩行为培养方案的编制与实施
    一、培养方案的编制
        (一)培养方案编制的依据
        (二)培养方案编制的特点
        (三)具体培养计划
    二、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个案一:阿豪的培养过程
        (二)个案二:文文的培养过程
    三、培养结果
        (一)个案一:阿豪的培养结果
        (二)个案二:文文的培养结果
第四章 幼儿感恩行为培养的结论、建议及研究不足
    一、幼儿感恩行为培养的结论
    二、幼儿感恩行为培养的建议
        (一)家庭: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幼儿园:采取适宜的教育活动
    三、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4-6岁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X市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学会分享是幼儿成长的重要任务
        1.1.2 基于幼儿分享行为现状的思考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关于分享意识发展的研究
        1.4.2 关于分享行为的差异性研究
        1.4.3 关于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1.4.4 关于分享行为培养方式的研究
        1.4.5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和思考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材料
        1.5.3 研究过程
        1.5.4 研究方法
        1.5.5 数据处理
    1.6 本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6.1 重点和难点
        1.6.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4-6 岁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现状
    2.1 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实验结果
        2.1.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影响的比较
        2.1.2 幼儿面对不同分享物其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比较
        2.1.3 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程度的比较
        2.1.4 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相关研究
        2.1.5 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与母亲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2.2 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观察结果
    2.3 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访谈结果
第三章 4-6 岁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男孩较女孩不善于分享的原因分析
    3.2 核心家庭中的幼儿分享意识不高,分享行为表现不佳的原因分析
    3.3 自带物品分享多于奖品分享的原因分析
    3.4 幼儿慷慨的分享意识和主动的分享行为较少的原因分析
    3.5 幼儿分享行为落后于分享意识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培养 4-6 岁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对策
    4.1 激发分享意识,深入理解分享行为
        4.1.1 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分享意识
        4.1.2 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深入理解分享行为
    4.2 注意榜样的影响,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4.2.1 对幼儿进行榜样示范,注意细节影响
        4.2.2 树立分享的典型榜样,避免不良文化的干扰
    4.3 为幼儿提供分享机会,建立分享的规则
        4.3.1 创设不同的分享情景,体验分享的快乐
        4.3.2 建立分享规则,学会分享的技巧
    4.4 家园共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分享氛围
        4.4.1 改变观念,提供分享的实践机会
        4.4.2 改变教养方式,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4.5 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把握分享教育的尺度
        4.5.1 行为强化训练,积极正面强化
        4.5.2 把握强化的尺度,避免“伪分享”
第五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知行冲突及转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利他行为概念的研究
    (二)国内外有关儿童利他行为产生与发展特点的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关于儿童利他认知与利他行为一致性的研究
    (五)相关研究综述对本研究的启示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分析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工具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二)调查工具
    (三)研究对象
五、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认知发展现状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利他内容及价值的认识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利他行为评定标准的认识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认知特点
六、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知行冲突特征
    (一)对象维度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知行冲突
    (二)利益预期维度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知行冲突
    (三)情境约束维度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知行冲突
    (四)价值维度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知行冲突
    (五)结论
七、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冲突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式注重利他认知学习忽视利他行为训练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性与责任教育的缺乏
    (三)社会尚未营造出良好的利他环境
    (四)小学生利他冲突的个人影响因素
八、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知行冲突转化策略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加强真实情境利他行为训练
    (二)统一家庭教育方式
    (三)人格倾向赞扬及自我概念训练强化利他行为发展
    (四)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利他行为榜样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利他环境
    (六)意志力培养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幼儿亲社会“言行不一”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班幼儿建构区同伴拒绝行为研究[D]. 张佳妮. 西南大学, 2021
  • [2]基于绘本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行动研究[D]. 刘娅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校园足、篮、排运动影响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D]. 燕鹏斌.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4]加强绘画教学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能力探讨[J]. 佘琴. 成才之路, 2018(13)
  • [5]幼儿分享观念研究[D]. 李超慧. 河南大学, 2018(01)
  • [6]学前儿童多动行为家庭干预的个案研究[D]. 鄢靖雯.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7]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分享现状研究[D]. 张丽艳.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4)
  • [8]幼儿感恩行为培养的个案研究[D]. 徐晓曼.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9]4-6岁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X市幼儿园为例[D]. 赵培. 河南师范大学, 2016(04)
  • [10]小学高年级学生利他知行冲突及转化策略研究[D]. 李亚男. 辽宁师范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儿童亲社会“言行不一”的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