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尾寒羊适宜繁殖生产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筱艳[1](2020)在《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繁殖性能是养羊业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绵羊繁殖性能的遗传机制和机理研究,对发展现代绵羊产业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研究检测分析了不同产羔性状绵羊母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探索性研究了绵羊血液中是否存在BMPR1B基因m RNA和蛋白,绵羊血液BMPR1B蛋白与发情季节和性成熟的相关性,以及绵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变化规律与生殖激素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为研究BMPR1B基因调控绵羊繁殖性能的机制和机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绵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相关性及该基因在血液中的表达研究(1)采用PCR结合DNA测序对已知产羔性状的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蒙古羊产双羔母羊和常年发情的多胎小尾寒羊、多胎湖羊BMPR1B基因Fec B位点SNP和产羔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绵羊品种的母羊BMPR1B基因Fec B位点均存在A→G突变,产单羔蒙古羊、产双羔蒙古羊、小尾寒羊和湖羊母羊群体中++型、B+型和BB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000、0.1939、0.0061,0.7682、0.2185、0.0132,0.0625、0.5438、0.3938,0、0.1311、0.8689。在各品种内不同基因型间产羔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BMPR1B基因Fec B位点G等位基因是多胎小尾寒羊和湖羊的主效基因分子标记,但该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产双羔的分子遗传标记位点。(2)通过提取产单羔蒙古羊等绵羊母羊血液中RNA、用RT-PCR结合c DNA测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证明在绵羊血液中有BMPR1B基因m RNA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外周血液血清,结果表明血液中存在BMPR1B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动物BMPR1B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及依据。2.繁殖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年龄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及其与繁殖性能相关性(1)用ELISA方法对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和产双羔母羊、常年发情的小尾寒羊和湖羊在绵羊的乏情季节(春季,4月份)和发情季节(秋季,11月份)成年母羊血清BMPR1B蛋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繁殖力的绵羊母羊的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均在绵羊的乏情季节极显着高于发情季节(P<0.01)。表明绵羊血液BMPR1B蛋白水平变化和绵羊发情季节有关。因此,推测绵羊血液的BMPR1B蛋白含量可能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绵羊发情季节,产多羔湖羊、产多羔小尾寒羊与产单羔蒙古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而产双羔蒙古羊血液BMPR1B蛋白水平显着高于产多羔湖羊、产多羔小尾寒羊和产单羔蒙古羊(P<0.05)。表明小尾寒羊和湖羊的多胎性是由于BMPR1B基因Fec B突变导致,而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对蒙古羊母羊产双羔有显着影响。在绵羊的乏情季节,产多羔湖羊显着高于产多羔小尾寒羊、产双羔蒙古羊、产单羔蒙古羊(P<0.05),而产多羔小尾寒羊和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双羔母羊、产单羔母羊三者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说明血液中BMPR1B蛋白对蒙古羊卵泡活动静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水平血液BMPR1B蛋白可能起到抑制卵泡发育的作用,使卵巢卵泡活动处于静止状态,出现乏情,而小尾寒羊和湖羊在绵羊的乏情季节可能由于BMPR1B基因的Fec B突变,导致卵巢卵泡仍然能生长发育排卵,表现出发情。(2)对春季4月份不同年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母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蒙古羊、小尾寒羊和湖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从3月龄到12月龄随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3个品种母羔羊具有基本相似的变化规律;并且不同繁殖力母羔羊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显着升高的时间与其性成熟基本一致,说明不同年龄母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性成熟有关。表明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可能对其性成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3.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与生殖激素互作模式用ELISA方法测定分析已知产羔性状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和产双羔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中血液血清中BMPR1B蛋白和LH、FSH、PROG生殖激素研究结果表明:(1)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的变化规律:从发情开始第0 d到第2 d产单羔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快速增加,出现一个高峰,然后快速下降到第4 d,这可能与排卵有关,然后从第4 d~16 d(再次发情前)持续上升,出现第二个峰,达到最高峰值,说明在发情周期中随着卵泡的发育血液BMPR1B蛋白逐渐增加。从16 d到再次发情开始时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急剧下降。表明母羊发情开始0 d血液中BMPR1B蛋白处在最低水平,在发情周期中可能低水平的血液BMPR1B蛋白能促进母羊的发情开始,较高水平的血液BMPR1B蛋白能促进卵泡的生长。从整个发情周期中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的变化规律来看,血液中BMPR1B蛋白可能对母羊的发情、卵泡的发育生长及排卵具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2)产双羔蒙古羊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基本相似。但在发情周期0 d~16 d中产双羔蒙古羊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均极显着高于产单羔蒙古羊母羊(P<0.01),表明在蒙古羊发情周期中血液BMPR1B蛋白含量与排卵数增加和产双羔有关。(3)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和产双羔蒙古羊母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与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在整个发情周期中血液BMPR1B蛋白和PROG的变化规律与趋势基本相似,LH和FSH变化趋势相似。从总体来看,通过本论文研究首次发现了绵羊血液中存在BMPR1B基因m RNA和BMPR1B蛋白,并且绵羊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与产羔性状、发情季节、性成熟、发情周期中卵泡的发育和母羊的发情有关。为进一步研究动物BMPR1B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及科学依据。
刘娜娜[2](2020)在《绵羊单胎与多胎B超诊断的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为了深入了解未孕母羊和妊娠母羊的生殖器官的构造,为后续试验理解超声图像奠定一定基础;(2)由于教材和文献对绵羊妊娠的操作方法和不同品种的操作要求、手法和细节没有细化描述,为了建立完善的常规绵羊妊娠诊断的方法而展开了不同规模化羊场进行妊娠诊断操作;(3)为了建立对怀孕单胎和多胎进行鉴别诊断方法,方便临床应用于分胎饲养分群管理,降低妊娠母羊产科疾病发病率和提高产后泌乳量、产羔成活率奠定一定基础。(4)对妊娠母羊分胎鉴别诊断技术进行效果验证,对超声诊断结果与实际产羔数量进行了比较,以便为临床应用该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与结果:2017-2019年前往石河子市牛羊肉屠宰场、喀尔万屠宰场和收集观察临床兽医学外科手术后母羊的生殖器官。在现场和兽医产科实验室观察和解剖了40余只不同品种和杂交母羊的子宫和卵巢,对妊娠子宫、子叶、胎膜胎水、脐带、体型外貌特征、性别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应用便携式B超仪进行了临床妊娠诊断实际操作,涉及羊场8个,养羊户4个,累计7453只母羊。应用Tringa型Liner或Sector变频探头的便携式B超仪和HS-101V型线阵便携式B超仪进行了直肠或腹部的超声检查,通过反复临床实践操作,建立了B型超声妊娠诊断操作步骤、方法和声像图谱。应用便携式B超对母羊进行早期妊娠诊断,并在不同时间对怀孕单胎和多胎进行了鉴别诊断,同时。总结了其诊断操作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超声声像图谱,为今后以肉用品种作为父本,多胎品种作为母本进行杂交模式饲养时进行分胎饲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指导生产具有明显的生产应用价值。为了研究超声诊断鉴别单羔、多羔与实际产羔的符合率,在规模化羊场针对湖羊和小尾寒羊母羊,应用专用便携式B超仪器(BCF Ovi-Scan超声波扫描仪),对162只诊断为妊娠的母羊进行了超声鉴别诊断单胎、双胎和多胎,详细记录了检查结果并对其分群管理,妊娠期满后按照实际产羔情况与诊断结果对比,统计鉴别诊断怀胎母羊的胎儿数量与实际产羔数量的符合情况,分析了诊断的准确率和误差率,结果表明,一羔、两羔和三羔及三羔以上实际产羔符合率分别是100%、96.10%和63.15%;误差率分别为0%、3.90%和36.84%。为今后养羊生产中推广应用该仪器和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结论:本研究细化了操作方法和步骤,建立了直肠和腹部B超绵羊妊娠诊断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妊娠声像图谱,超声鉴别胎儿数量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可以应用于规模化羊场的分群管理,可以提高规模化羊场的繁殖管理水平。
孙渭博[3](2020)在《不同繁殖力绵羊BMPR-I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胎产羔数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索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IB,BMPR-IB)基因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多态性对绵羊繁殖性能的遗传效应,本研究以96只产多羔湖羊(Multiple Hu Sheep,HM)、65只产多羔小尾寒羊(Multiple Small Tail Han Sheep,SM)、71只产双羔蒙古羊(Twins Mongolian Sheep,MT),70只产单羔蒙古羊(Singletons Mongolian Sheep,MS)、52只产双羔欧拉羊(Twins Oula Sheep,ZT),51只产单羔欧拉羊(Singletons Oula Sheep,ZS)、63只产双羔甘肃高山细毛羊(Twins Gansu Alpine Fine-wool Sheep,GT),75只产单羔甘肃高山细毛羊(Singletons Gansu Alpine Fine-wool Sheep,GS)、74只产单羔杜泊羊(Singletons Duper Sheep,DS)和51只产单羔澳洲白绵羊(Singletons Australian White Sheep,AS)7个绵羊品种母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结合DNA直接测序法对不同繁殖力母羊BMPR-IB基因编码区和3’端部分非编码区进行SNPs检测,并与其胎产羔数(后简称产羔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找寻绵羊双羔性状分子遗传标记提供理论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7个绵羊品种BMPR-IB基因编码区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发现:(1)BMPR-IB基因编码区597位点检测到G→A,HM中检测到GA、AA两种基因型,其余试验组绵羊中检测到GG、GA、AA三种基因型,HM和SM中优势基因型为AA,优势等位基因为A,MT、MS、ZT、ZS、GT和GS中优势基因型为GA,优势等位基因为G,DS和AS中优势基因型为GG,优势等位基因为G;HM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其余试验组绵羊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欧拉羊试验群体中,产羔数纯合突变AA型显着高于野生GG型和杂合突变GA型(P<0.05),蒙古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试验群体中,不同基因型对其产羔数无显着影响(P>0.05)。(2)BMPR-IB基因编码区746位点检测到A→G,HM中检测到B+、BB两种基因型,SM、MT和MS中检测到++、B+、BB三种基因型,GT、DS和AS中检测到++、B+两种基因型,ZT、ZS和GS中检测到++一种基因型,HM中优势基因型为BB,SM中优势基因型为B+,优势等位基因均为B,其余试验组绵羊中优势基因型均为++,优势等位基因均为+;SM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其余试验组绵羊处于低度多态(PIC<0.25);蒙古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试验群体中,不同基因型对其产羔数无显着影响(P>0.05)。(3)BMPR-IB基因编码区864位点检测到T→C,HM、ZT和ZS中检测到TT、TC两种基因型,其余试验组绵羊中检测到TT、TC、CC三种基因型,HM、SM、MT、MS、ZT、ZS和DS中优势基因型为TT,优势等位基因为T,GT、GS和AS中优势基因型为TC,优势等位基因为T;HM、MT、ZT和ZS处于低度多态(PIC<0.25),SM、MS、GT、GS、DS和AS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蒙古羊、欧拉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试验群体中,不同基因型对其产羔数无显着影响(P>0.05)。(4)BMPR-IB基因编码区1113位点检测到C→A,HM中检测到CA、AA两种基因型,其余试验组绵羊中检测到CC、CA、AA三种基因型,HM和ZT中优势基因型为AA,优势等位基因为A,SM、MT、MS、ZS、GT、GS和AS中优势基因型为CA,DS中优势基因型为CC,SM、ZS、GT、GS和AS中优势等位基因为A,MT、MS和DS中优势等位基因为C;HM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其余试验组绵羊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蒙古羊、欧拉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试验群体中,不同基因型对其产羔数无显着影响(P>0.05)。2、对7个绵羊品种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第1 bp-1425 bp区域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检测到15个多态位点,其中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位点处A→G,并与FecB基因间存在紧密连锁不平衡关系;该位点的单一突变对其mRNA的二级结构有一定的影响;HM中检测到AG、GG两种基因型,SM、MT、ZT和GT中检测到AA、AG、GG三种基因型,在MS、ZS、GS、DS和AS中检测到AA、AG两种基因型,HM和SM中优势基因型为GG,优势等位基因为G,MT、MS、ZS、GT、GS、DS和AS中优势基因型为AA,优势等位基因为A;HM、MT、MS、ZS、GT、GS、DS和AS处于低度多态(PIC<0.25),SM和ZT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蒙古羊试验群体中,产羔数纯合突变GG型显着高于野生AA型(P<0.05),欧拉羊试验群体中,产羔数纯合突变GG型及杂合突变AG型显着高于野生AA型(P<0.05),甘肃高山细毛羊试验群体中,不同基因型对其产羔数无显着影响(P<0.05)。
韩天龙[4](2019)在《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真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化道线虫(Gastrointestinal nematode)是寄生于宿主消化道的线形动物门(Nematoda)多种线虫的统称,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盲肠和直肠等消化道内;可对宿主造成广泛的损害,包括:夺取营养、吸食血液、破坏黏膜组织、物理压迫、阻塞管道、释放毒素、导致过敏反应、引发炎症、诱发免疫缺陷及引入其它病原体等。消化道线虫病是世界上主要的寄生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广泛传播,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威胁。绵羊消化道线虫病主要由无尾感器纲(Aphasmida)毛尾目(Trichurata)线虫,及有尾感器纲(Phasmidea)杆形目(Rhabditata)和圆线目(Strongylata)线虫感染所致;其种类多、分布广,多为混合感染。草原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尤为严重,以土源性线虫感染为主,可致绵羊饲草料转化率低,养殖成本增加,体重增加缓慢,发育受阻,生长周期延长,繁殖性能降低,免疫力下降,经济效益低下等,制约着绵羊产业健康发展。应用化学药物进行定期驱虫,仍然是绵羊消化道线虫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化学驱虫药的长期和频繁使用,尤其是给药种类、途径、剂量和时间的不规范,导致抗药虫株的产生。驱虫药抗药性(Anthelmintic resistance,AR)的产生已经成为困扰养羊业的全球性问题。新型抗消化道线虫药物的开发以及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治技术的深入研究已迫在眉睫。蒙东地区绵羊存栏量近年来均保持在6000万只左右,占内蒙古绵羊存栏总量的70%以上,其拥有可利用草原面积约3800万公顷,是内蒙古重要的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绵羊产业呈现良好且稳定的发展势头。为了掌握蒙东地区草原放牧条件下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情况,明确消化道线虫对常见化学药物的抗药情况,探索新的生物防治途径。本研究以具有绵羊产业发展优势的蒙东地区5个盟市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了10个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旗县作为试验调查点,以放牧绵羊为调查对象。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了绵羊新鲜粪便样本中消化道线虫虫卵的收集,采用麦克马斯特氏法(McMaster’s method)进行了消化道线虫虫卵的检测计数,完成了消化道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测定;对照《绵羊寄生蠕虫虫卵图谱》进行了消化道线虫虫卵的种属鉴别,并参照我国现行农业行业标准NY/T1465-2007《牛羊胃肠道线虫检查技术》进行了感染优势线虫第三期幼虫(Third-stage larvae,L3)孵化试验,完成了消化道线虫感染优势种类的鉴定;剖解了绵羊消化道线虫寄生部位,进行了消化道线虫成虫的检测,并对寄生部位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完成了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评估了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对常见驱虫药的抗药性;从蒙东地区土壤中进行了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离培养与分子鉴定,开展了捕食线虫真菌制剂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驱虫效果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蒙东地区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最高感染率达到了100%,最低感染率达45%,平均感染率达79.2%;蒙东地区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的个体最高感染强度达32400 EPG,调查点内最高平均感染强度为6192.5 EPG,最低平均感染强度为494.1 EPG,蒙东地区平均感染强度为1813.2 EPG。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种类复杂多样,感染较为严重,检测到了30种以上不同形态的消化道线虫虫卵;主要感染的线虫有毛圆属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p.)、血矛属线虫(Haemonchus spp.)、奥斯特属线虫(Ostertagia spp.)、细颈属线虫(Nematodirus spp.)、类圆属线虫(Strongyloides spp.)等,其中以血矛线虫属和毛圆线虫属感染最多。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在不同地域、品种、性别、年龄间可能存在着差异性。消化道线虫对绵羊寄生部位可造成严重的病理损伤,引起绵羊皱胃黏膜和小肠黏膜水肿、充血、出血、溃疡、糜烂、增厚、萎缩、缺损、脱落等多种机械性损伤和炎性反应,显微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对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显着抗药性,尤其是对阿苯达唑的抗药性已经十分严重,阿苯达唑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ED50值高达5.670μg/mL;抗药线虫包括血矛线虫,毛圆线虫和类圆线虫等,其中最主要的抗药线虫为血矛线虫。从蒙东地区的土壤里分离到了2株具有捕食线虫特性的真菌,经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鉴定为隐球菌属(Papiliotrema flavescens)和根霉菌属(Rhizopus oryzae)菌株;这为绵羊消化道线虫的临床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孢子制剂均对绵羊消化道线虫具有一定的驱虫效果,可有效减少绵羊粪便中消化道线虫虫卵数,这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本研究结果表明,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感染严重,捕食线虫真菌资源丰富;本研究为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的感染现状提供了最新调查数据,为其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胡斐[5](2019)在《小尾寒羊产后发情的行为、生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研究在分娩后至首次发情的不同时间间隔中小尾寒羊日常行为分配规律、主要生殖激素分泌规律以及相应激素受体的表达。本研究以11只20月龄待产经产母羊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实验母羊进行24h监控录像。将分娩后至首次发情的时间间隔分为五部分,即分娩后初期、分娩后中前期、分娩后中期、分娩后中后期、分娩后末期。其中10只母羊自分娩后至首次发情时间间隔不同。根据间隔时间的长短将10只母羊分为Ⅰ(44±6天)、Ⅱ(64±6天)两组。然后,采用扫描取样观测法观察两组母羊自分娩后至首次发情时间间隔内的日常行为,包括静立、移动、采食、探究、卧息、反刍、观望等行为。结果发现分娩后至首次发情的时间间隔内,Ⅰ组母羊卧息和静立最多,Ⅱ组母羊卧息和采食最多:两组母羊的采食均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但在观察期的最后阶段(Ⅰ组22~30d,Ⅱ组42~50d),Ⅰ组母羊采食升高,Ⅱ组母羊采食降低;在分娩后前30d内,Ⅰ组母羊的静立普遍高于Ⅱ组母羊,且在第6d和第10d差异显着(P<0.05);Ⅰ组母羊的探究也普遍多于Ⅱ组母羊,且在分娩后第10d差异显着(P<0.05);Ⅰ组母羊探究和采食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但Ⅱ组母羊则恰好相反。其次,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粪便中的FSH、LH、E2、P4、MLT激素的分泌水平。我们发现无论在分娩后前30d还是在间隔时间的五个阶段上,Ⅰ组母羊粪样中生殖激素MLT均低于Ⅱ组母羊,且在分娩后第10、22和30d差异显着(P<0.05)。最后,母羊经鉴定发情后,宰杀取卵巢组织,利用Q-PCR实验检测FSHR、LHR、ESR1和PGR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在分娩后首个发情期,Ⅰ组母羊FSHR、LHR基因表达量高于Ⅱ组母羊,ESR1和PGR基因表达量均低于Ⅱ组母羊,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Ⅰ组母羊的行为表现、生殖激素MLT分泌水平可能有助于其较早发情,而Ⅱ组母羊则相对发情较晚。
李富宽[6](2019)在《小尾寒羊发情与应激的行为生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尾寒羊产后发情和生产过程中的应激因子会显着影响其生产,认识并利用好发情、减少应激因子及提高应激适应能力对改善小尾寒羊饲养管理、提高生产效益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其它经济动物的科学饲养具有较大参考作用。为了研究小尾寒羊分娩至发情不同时间间隔内的行为、内分泌及卵巢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确定影响小尾寒羊产后发情的关键因素,选取健康成年待分娩小尾寒羊母羊10只,分别利用扫描取样法和粪样激素测定法研究分娩至发情时间内的日常行为及相关激素变化,并于发情时宰杀取卵巢,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mRNA的表达;为揭示应激条件下小尾寒羊行为与生理的协同机理,探究动物应激条件下的调控和适应机制,研究了热环境、剪毛、运输和隔离4种应激条件下小尾寒羊的行为和生理变化。为改善小尾寒羊产后发情及提高应激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娩至发情不同时间间隔内小尾寒羊行为、相关激素变化及卵巢组织基因表达(1)按照分娩至发情时间间隔的不同将实验母羊分为产后45±7d发情组(1组)和产后65±7d发情组(2组)。结果表明,不同分娩至发情时间间隔内小尾寒羊的行为和相关内分泌变化不同。1组母羊静立及探究行为多于2组母羊,而反刍行为要少于2组母羊;同时在产后至发情时间间隔内,1组母羊观望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2组母羊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组母羊粪样中FSH、LH、E2和PRG水平均高于2组母羊,而2组母羊粪样MLT高于1组母羊。(2)利用RNA-seq技术分析分娩至发情不同时间间隔小尾寒羊发情时的卵巢基因表达。结果共鉴别出39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30个上调基因,160个下调基因。通过GO注释和功能富集分析,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行为、生长、发育、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及转录调控、分子传导、转运、催化等分子功能。因此,推测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小尾寒羊产后发情启动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2.热环境、剪毛、运输和隔离四种应激条件下小尾寒羊的行为和生理变化(1)选择健康成年小尾寒羊公母羊各8只,研究了高温环境对其行为和生理的影响,发现高温下小尾寒羊的行为、生理及血液内分泌均发生变化。公母羊之间的行为(静立,P=0.001;移动,P=0.049;反刍,P=0.010)、生理(呼吸率,P=0.0001;心率,P=0.002;直肠体温,P=0.03)及血液代谢物(钠,P=0.047;磷,P=0.002;T4,P=0.041;皮质醇,P=0.0047;甘油三酯,P=0.009)均明显不同;同时,高温显着改变了小尾寒羊的静立、卧息、采食、饮水及呼吸、心率和直肠体温(P<0.05),也显着改变了如血液氯、钠、磷等血液生化指标及总蛋白、T4、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酸酐、皮质醇、血糖等血液代谢物(P<0.05)。总体上母羊具有更好的高温耐受能力。(2)选择体况相近的健康成年公羊9只、母羊13只,研究了剪毛对小尾寒羊行为和生理的影响,发现剪毛对小尾寒羊产生了短期强烈应激。剪毛过程中公母羊均表现明显的眨眼、摆尾、抬头等行为,其血液ACTH和GH随剪毛过程先升高后降低并表现明显差异(P<0.05)。同时这些行为及生理变化存在性别差异,母羊在剪毛过程中表现更多的眨眼和鸣叫(P=0.006,0.022),在剪毛临近结束时公母羊的血液ACTH、CA和T4差异明显(P=0.050,0.004,0.029),而且在剪毛结束10min公羊血液ACTH和T3要显着高于母羊(P=0.037,0.031)。公羊的应激耐受性要强于母羊,剪毛后小尾寒羊采食、饮水、反刍和移动增加,静立行为减少,同时直肠体温和呼吸频率降低。(3)选择8只体况相近、健康成年的小尾寒羊公羊,研究了运输对其行为和生理的影响,发现运输应激会影响小尾寒羊的行为和生理内分泌,并改变了日常行为节律。运输后小尾寒羊反刍和修饰行为减少;静立、移动、采食、探究和观望行为先增加后降低;而卧息行为先降低后增加。生理方面,运输过程中血糖显着降低(P<0.05),而运输后1d小尾寒羊血液生长激素显着增加(P<0.05)。(4)选择11只体况相近、健康成年的小尾寒羊公羊,研究了隔离对其行为和生理的影响,发现隔离应激会显着影响小尾寒羊的行为和生理内分泌。移动、观望在隔离后增多,而静立、卧息在隔离后减少,但只在隔离群体为单只时达到显着水平(P<0.05);对于小尾寒羊日行为节律的变化,实施隔离后移动、观望、静立、卧息、采食和反刍行为节律均发生明显变化,但这些变化随隔离时间的增加逐渐趋于降低。生理方面,单只隔离后血液Leptin显着降低,而2只和3只隔离后血液T4则显着升高。
曹攀[7](2018)在《白萨福克和湖羊杂交一代羊与杜湖杂交羊肉用性能比较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肉羊杂交组合的确定是经济杂交和育成杂交的基础。目前,有关湖羊杂交试验研究主要涉及与杜泊羊的杂交效果,尚未见与白萨福克羊杂交的任何报道。为比较白萨福克羊、杜泊羊与湖羊杂交效果的差异,寻求适合中原地区的优良杂交组合,选择中原地区3.5月龄左右、体重21~26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杜湖F1代(杜泊♂×湖羊♀,DHF1)、杜湖F2代(杜泊♂×杜湖F1♀,DHF2)、白萨湖F1代(白萨福克♂×湖羊♀,SHF1)和湖羊四个群体羔羊各30只(公、母各半),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饲养试验。预饲期为7d,正式饲养试验期90d。在饲养试验期内,逐日测定各组羊采食量;试验初期(1d)和末期(90d)分别测定每只羊体重并采集血液,分析血清激素和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在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组公羊中各随机选择6只公羊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屠宰性能、肉质性状以及背最长肌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比较各杂交组合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群体肉羊育肥性能比较:各群体试验羊全期公母综合日均采食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SHF1公母综合最高,湖羊公母综合最低。公羊单独日均采食量,湖羊极显着高于其它组(p<0.01)。平均日增重,SHF1公母综合极显着高于其它群体(p<0.01)。公羊单独平均日增重,SHF1最高,DHF1和DHF2次之,湖羊最低。平均料肉比,公母综合SHF1最低,显着优于其它群体(p<0.05);公羊单独平均料肉比,SHF1显着低于湖羊(p<0.05)。(2)不同群体屠宰指标比较:宰前活重和胴体重,SHF1最大,湖羊最低,二者差异显着(p<0.05)。净肉重,四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DHF2最高,SHF1和DHF1次之,湖羊最低。净肉率,组间差异显着(p<0.05),DHF2最高,其次是SHF1和DHF1,湖羊最低。各组屠宰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肉骨比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DHF2最高,湖羊最低。背膘厚,组间差异显着(p<0.05),DHF2最大,湖羊最小。眼肌面积,组间差异显着(p<0.05),SHF1最大,湖羊最小。各组胴体总脂肪差异极显着(p<0.01),湖羊最高,DHF2最低。SHF1皱胃相对重量比湖羊的高29.44%(P<0.05)。DHF2胃肠道相对总重显着高于湖羊(p<0.05)。(3)不同群体公羊背最长肌肉质性状比较:肉色和大理石纹组间差异显着(p<0.05),均为DHF2最高,其次是SHF1、DHF1和湖羊。剪切力,DHF2极显着大于湖羊(p<0.01)。p H和系水率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4)不同群体公羊背最长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比较:在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中,仅缬氨酸存在极显着组间差异(p<0.01),SHF1高于其它群体。各种非必需氨基酸均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在各种脂肪酸中,SHF1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中α-亚麻酸的含量有高于其它三组的趋势(p=0.06),其中湖羊最低;DHF1的ω-6多不饱和脂肪酸中γ-亚麻酸含量最高,显着高于湖羊和SHF1(p<0.05)。(5)不同群体肉羊血清激素和其它生化指标比较:试验期初,湖羊母羊的GH水平显着高于其它三种杂种羊(p<0.05)。试验期末,各组公羊血清T4存在显着差异(p<0.05),SHF1最高,DHF2和DHF1次之,湖羊最低。试验期末,四组公羊血清P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湖羊最高,DHF1和DHF2次之,SHF1最低。在试验前后四组公羊中,湖羊和DHF2血清TG含量均显着高于DHF1和SHF1(p<0.05)。综上所述,SHF1和DHF2是相对较好的杂交组合。SHF1育肥性能优秀、屠宰性能良好、肉品质上佳;DHF2肥育性能良好、屠宰性能优异,但肉品质不如SHF1;湖羊产肉能力较差,但肉质细嫩,早熟性好,多胎多产。因此,应进一步开展萨杜湖或杜萨湖的三元杂交,将白萨福克、杜泊和湖羊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
朱炜[8](2017)在《武威市小尾寒羊养殖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标准化、规模化逐渐成为当前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的羊类养殖数量和羊肉生产量常年居于世界首位,羊类养殖业是畜牧业中最传统的产业之一,在我国国民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北方的羊肉产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近年来,小尾寒羊的养殖开始受到养羊生产者广泛的关注,小尾寒羊本身具备高繁殖的特点,且养殖条件简单,前期投入低,收益见效快,因而深受养殖户的喜爱。本课题研究的是武威市农业转型期小尾寒羊养殖问题,因此首先从小尾寒羊的基本特征和生产性能入手,基于近年来武威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对武威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证调查与分析。其次,对当前武威市肉羊产业发展和小尾寒羊养殖业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探讨。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武威市肉羊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当地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近年来武威市肉羊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截止2016年,累计建成养殖场2145个,占设施畜牧业规模的65%,2016年肉羊饲养量达到527.93万只,出栏率达到63.1%,羊肉产量3.06万吨,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和饲养量的规模化。2.受到小反刍兽疫疫病爆发、经济发展放缓、十八大以来餐饮娱乐消费市场下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武威市肉羊养殖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羊肉和活羊价格下降、羊肉消费量下降、养殖效益下滑、基础母羊总量减少等方面。3.武威市利用小尾寒羊高繁殖性能的特征,在小尾寒羊养殖业上取得了显着成效。武威市发展小尾寒羊养殖具有诸多优势,例如有充足的饲草饲料资源保障、有充足的兽药和屠宰加工保障等,但也面临繁殖成活率低、品种退化等因素的制约。4.针对武威市小尾寒羊养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今后应重点从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养殖基地建设、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杂交利用小尾寒羊品种优势特征、加大品牌化经营等方面加强产业培育。
毋强,路鹏,洪雪莹,陈其新[9](2012)在《中国肉羊生产的主要经济杂交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肉羊生产正在快速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利用引进的肉羊品种与我国地方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已成为商品肉羊生产的主要方式。文章介绍了在肉羊生产中适用的几种杂交方式,并对我国各地进行的肉用绵羊和肉用山羊杂交组合试验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
田亚磊[10](2009)在《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的种质特征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河南四个地方绵、五个地方山羊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每个品种各年龄段的体重、体尺指标测定,母羊的繁殖性能测定,11-14月龄各品种的屠宰性能测定,各品种肉质主要指标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来探讨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的生长规律、繁殖规律、屠宰性能以及肉质性状和营养特性。结果表明:河南四个地方绵羊品种各年龄段体重,以河南小尾寒羊最大,极显着高于豫西脂尾羊和太行裘皮羊(p<0.01)。各年龄的体尺指标以河南小尾寒羊最大,其次为河南大尾寒羊,豫西脂尾羊和太行裘皮羊相对较小。河南四个绵羊品种的胸围、胸宽指标与体重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体长和胸宽指标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均较大,体高、体长、胸围、胸宽对体重的间接作用较大。四品种的体长指标对体重均呈显着性回归(p<0.05)。体重生长发育模型拟定得出,河南四个绵羊品种的拐点月龄河南大尾寒羊(3.58月龄)最早,太行裘皮羊(5.17月龄)最晚;河南小尾寒羊的拐点体重(29.25 kg)、最大月增重(5.07 kg)和极限体重(79.50 kg)均为四个品种中最大;性成熟月龄,以河南大尾寒羊(5.36月龄)最早,河南小尾寒羊(5.90月龄)和豫西脂尾羊(6.00月龄)次之,太行裘皮羊(6.90月龄)最晚;产羔率以河南小尾寒羊最大(260%),河南大尾寒羊(229.33%)和太行裘皮羊(133.33%)次之,以豫西脂尾羊(106.81%)最小。河南四个地方绵羊品种中,河南小尾寒羊(53.24%)的屠宰率最高,显着高于太行裘皮羊(49.92%)(p<0.05),极显着高于河南大尾寒羊(46.25%)和豫西脂尾羊(45.27%)(p<0.01);胴体净肉率以河南大尾寒羊(85.89%)最高,极显着高于太行裘皮羊(82.66%)、豫西脂尾羊(82.19%)和河南小尾寒羊(81.32%)(p<0.01)。四个绵羊品种肉质的干物质含量,以河南小尾寒羊(31.41%)最高,与豫西脂尾羊(31.13%)相近(p>0.05),两品种均极显着高于太行裘皮羊(28.78%)和河南大尾寒羊(28.22%)(p<0.01);蛋白质含量以太行裘皮羊(23.88%)最高,与河南大尾寒羊(22.49%)相近(p>0.05),两品种极显着高于河南小尾寒羊(18.47%)(p<0.01)。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以太行裘皮羊(631.18mg/g)最高,显着高于豫西脂尾羊(592.99mg/g)(p<0.05),极显着高于河南大尾寒羊(561.16mg/g)和河南小尾寒羊(418.82mg/g)(p<0.01)。河南五个地方山羊品种各年龄段的体尺指标以河南奶山羊最大,鲁山牛腿山羊次之,以太行黑山羊最小;各年龄段的体重指标以鲁山牛腿山羊最大,以太行黑山羊最小,两品种间差异极显着(p<0.01)。河南五个地方山羊品种的体高、体长、胸围、胸深指标与体重的相关性均极显着(p<0.01),四指标对体重的间接作用均较大;胸围指标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大。五个河南地方山羊品种的体长、胸围两指标对体重均呈显着性回归关系(p<0.05)。体重生长发育模型拟定表明,鲁山牛腿山羊的拐点月龄(5.46月龄)最早,最大月增重(4.16kg)最大;河南奶山羊的拐点体重(19.19 kg)和极限体重(52.16 kg)均为五个山羊品种中最大,太行黑山羊的拐点体重(13.63 kg)、最大月增重(1.41 kg)和极限体重(37.07 kg)均最小。河南五个地方山羊品种的性成熟月龄以槐山羊(3.43月龄)最早,太行黑山羊(8.73月龄)最晚;产羔率以槐山羊(329.20%)最高,其次为伏牛白山羊(230.00%),以河南奶山羊(106.00%)最低。河南五个地方山羊品种的屠宰率,以伏牛白山羊(56.13%)最高,极显着高于河南奶山羊(50.19%)、槐山羊(48.76%)、太行黑山羊(46.36%)和鲁山牛腿山羊(34.80%)(p<0.01)。肌肉中干物质含量以槐山羊(28.67%)最高,以鲁山牛腿山羊(23.60)最低,两品种间差异极显着(p<0.01);蛋白质含量以伏牛白山羊(22.94)最高,以太行黑山羊(21.29)最低,两品种间差异显着(p<0.01)。肌肉中总氨基酸含量,以鲁山牛腿山羊(729.50 mg/g)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太行黑山羊(674.97 mg/g)(p<0.05),极显着高于槐山羊(623.78 mg/g)(p<0.01)。
二、小尾寒羊适宜繁殖生产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尾寒羊适宜繁殖生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家畜繁殖力及其影响因素 |
1.1 遗传因素 |
1.2 环境因素 |
1.2.1 光照 |
1.2.2 温度 |
1.3 营养因素 |
1.4 生理及管理因素 |
2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及调控 |
2.1 卵泡发育 |
2.2 卵泡发育的调控 |
2.2.1 卵泡发育的激素调控 |
2.2.2 卵泡发育的相关因子调控 |
3 绵羊BMPR1B基因研究进展 |
3.1 BMPR1B基因及其蛋白的结构 |
3.2 BMPR1B基因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4 调控绵羊繁殖性能相关激素的研究进展 |
4.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Gn RH) |
4.2 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 |
4.3 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 |
4.4 孕激素(progesterone,PROG) |
4.5 雌激素(estrogen,E) |
5 本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简介 |
5.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5.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及方法 |
5.1.2 ELISA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5.2 免疫印迹技术 |
5.2.1 免疫印迹的原理及方法 |
6 本研究绵羊品种简介 |
6.1 蒙古羊(Mongolian sheep) |
6.2 小尾寒羊(Small Tail Han sheep) |
6.3 湖羊(Hu sheep) |
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8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绵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及该基因在血液中的表达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血样采集 |
1.3 BMPR1B基因多态位点检测 |
1.3.1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1.3.2 引物合成 |
1.3.3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条件 |
1.3.4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
1.4 BMPR1B基因m RNA在绵羊血液的表达 |
1.4.1 血液RNA提取及c DNA合成 |
1.4.2 引物设计 |
1.4.3 反转录-PCR(RT-PCR) |
1.5 BMPR1B蛋白在绵羊血清中的表达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绵羊BMPR1B基因FecB位点的多态性与产羔性状相关性分析 |
2.1.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2.1.2 BMPR1B基因FecB位点扩增结果 |
2.1.3 PCR产物测序结果 |
2.1.4 BMPR1B基因FecB位点遗传多态性 |
2.1.5 BMPR1B基因FecB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 |
2.1.6 BMPR1B基因FecB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的关系 |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1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m 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
2.2.2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
2.2.3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影响 |
2.3 绵羊血液BMPR1B基因m RNA的表达 |
2.3.1 总RNA提取结果 |
2.3.2 目的产物RT-PCR扩增的结果 |
2.3.3 RT-PCR产物测序结果 |
2.4 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的表达 |
3 讨论 |
3.1 BMPR1B基因多态性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3.2 绵羊BMPR1B基因的表达 |
4 小结 |
第三章 繁殖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年龄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变化规律及其与繁殖性能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血样采集 |
1.3 血液BMPR1B蛋白含量检测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标准曲线 |
2.2 不同产羔类型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
2.3 发情季节和乏情季节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
2.4 不同年龄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
3 讨论 |
3.1 绵羊不同繁殖力对血液BMPR1B蛋白影响 |
3.2 绵羊季节性发情对BMPR1B蛋白的影响 |
3.3 绵羊不同年龄BMPR1B蛋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与生殖激素互作模式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血样采集 |
1.3 血液BMPR1B蛋白和生殖激素含量的检测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单羔蒙古羊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天数比较 |
2.2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变化规律 |
2.3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PROG含量变化规律 |
2.4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LH含量变化规律 |
2.5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FSH含量变化规律 |
2.6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 |
3 讨论 |
3.1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BMPR1B蛋白变化规律 |
3.2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PROG变化规律 |
3.3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FSH和LH变化规律 |
3.4 BMPR1B蛋白和生殖激素的互作对卵泡发育的调控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1 本研究的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试验仪器及设备 |
附录2 绵羊血液RNA提取方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2)绵羊单胎与多胎B超诊断的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羊的妊娠诊断研究进展 |
1 绵羊应用B型超声进行怀孕诊断 |
1.1 母羊早期妊娠诊断 |
1.2 母羊怀胎数诊断-B超在判断怀胎数方面的应用 |
2 绵羊应用彩超进行怀孕诊断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屠宰场羊生殖器官外观形态和大体解剖形态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准备药品和器械 |
1.2.2 采集新鲜标本的步骤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采集标本的基本情况 |
2.2 解剖与超声子宫切面的形态关系 |
3 讨论 |
3.1 品种、体重、体型和饲养环境和营养等的不同绵羊生殖器官构造的差异 |
3.2 绵羊生殖器官子宫和卵巢的特点 |
3.3 绵羊循环系统的建立与血管分布观察 |
试验二 应用便携式B超对绵羊妊娠诊断方法的建立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来源 |
1.2 药品和器械准备 |
1.2.1 药品和耗材 |
1.2.2 主要仪器 |
1.2.3 检查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总体检查羊只的情况 |
2.2 检查保定方法分析 |
2.3 操作手法的分析 |
3.讨论 |
3.1 保定方法的选择 |
3.2 操作手法的掌握 |
3.3 B超进行妊娠诊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3.4 检查羊只的工作效率方面 |
试验三 应用便携式B超对母羊诊断单胎和多胎的操作方法和声像图解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B超操作和现场实际诊断学习方法 |
1.2.2 便携式B超仪 |
1.2.3 绵羊单胎与多胎鉴别诊断的操作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部分绵羊实际产羔的具体图片如下 |
2.2 绵羊单胎与多胎鉴别典型声像图 |
3 讨论 |
试验四 超声诊断鉴别单羔、多羔与实际产羔符合率的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使用的超声仪器和检查方法 |
1.3 检查怀孕与多羔诊断流程技术路线 |
2.结果与分析 |
2.1 检查羊保定的基本情况 |
2.2 超声检查结果与实际产羔的符合率结果 |
2.3 典型声像图 |
3.讨论 |
3.1 检查前的准备、保定操作方法、仪器要求和操作效率 |
3.2 在声像图的观察和识别方面 |
3.3 早期妊娠诊断时间、群体孕检管理方面 |
3.4 羊做B超检查的实际价值 |
3.5 多胎鉴别准确性分析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便携式B超仪扫查绵羊进行妊娠诊断鉴别单胎、多胎的操作程序和典型声像图谱 |
1 目的 |
2 准备器材和药品 |
3 仪器 |
3.1 50s型 Tringa Vet便携式B超仪 |
3.2 HS-101V便携式B超仪 |
3.3 Ovi-Scan超声波扫描仪 |
4 操作步骤 |
4.1 保定方法 |
4.2 直肠探查操作步骤 |
4.3 腹部探查操作步骤 |
4.4 存储图像 |
5 绵羊妊娠典型声像图谱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不同繁殖力绵羊BMPR-I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胎产羔数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概况 |
3 国内外养羊业生产现状 |
3.1 国外养羊业生产现状 |
3.2 我国绵山羊产业发展现状 |
4 家畜繁殖力的影响因素 |
4.1 遗传因素 |
4.2 环境因素 |
4.3 营养因素 |
4.4 生理条件及管理因素 |
5 BMPR-IB基因研究进展 |
5.1 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受体 |
5.2 FecB基因的发现 |
5.3 BMPR-IB基因的结构 |
5.4 BMPR-IB基因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
6 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绵羊BMPR-IB基因编码区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及软件使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2.2 PCR扩增结果 |
2.3 PCR产物测序结果 |
2.4 BMPR-IB基因编码区多态位点对m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
2.5 不同产羔类型试验绵羊遗传多态性分析 |
2.6 不同繁殖力绵羊BMPR-IB基因CDS区多态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分析 |
2.7 不同产羔类型试验绵羊SNPs位点多态性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遗传学分析 |
3.2 基因型与产羔性能相关性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绵羊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及软件使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2.2 BMPR-IB基因3'端部分非编码区PCR扩增结果 |
2.3 BMPR-IB基因3'端部分非编码区PCR产物测序结果 |
2.4 BMPR-IB基因多态位点关联性分析结果 |
2.5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引物设计 |
2.6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扩增结果 |
2.7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测序结果 |
2.8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多态位点对m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
2.9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遗传多态性 |
2.10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 |
2.11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不同基因型与其产羔数的关系 |
3 讨论 |
3.1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遗传学信息 |
3.2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与产羔数的相关性 |
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试验仪器及设备 |
附录1 :绵羊血液全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
附录2 :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检测绵羊血液全基因组DNA |
附录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绵羊血液全基因组DNA |
附录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简介 |
(4)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真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蒙东地区绵羊产业分析 |
1.1 蒙东地区绵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
1.2 蒙东地区绵羊产业疾病威胁 |
第2章 绵羊消化道线虫研究进展 |
2.1 消化道线虫感染危害 |
2.2 抗消化道线虫药物及应用现状 |
第3章 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3.1 噬线虫真菌研究进展 |
3.2 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绵羊消化道线虫对寄生部位的病理损伤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抗药性分析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噬线虫真菌防治绵羊消化道线虫的应用研究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5)小尾寒羊产后发情的行为、生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概况 |
1.2 小尾寒羊品种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
1.3 小尾寒羊的日常行为特点 |
1.4 小尾寒羊发情周期生殖激素分泌特点 |
1.5 非损伤性取样及其研究现状 |
1.6 相关生殖激素受体的分布、表达规律 |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小尾寒羊产后至首次发情时间间隔内行为及相关激素变化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发情表现的相关激素受体基因在卵巢上的表达差异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小尾寒羊发情与应激的行为生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影响绵羊发情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其调控机制 |
1.1 绵羊发情的行为表现 |
1.2 影响绵羊发情行为的主要因素 |
1.3 绵羊发情的调控机制 |
2 绵羊对应激的调控及其效应 |
2.1 应激的分类和发生 |
2.2 应激的调控 |
2.3 应激效应 |
3 热应激对绵羊行为和生理的影响 |
3.1 热应激对绵羊行为的影响 |
3.2 热应激对采食及代谢的影响 |
3.3 热应激对生理及内分泌的影响 |
4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小尾寒羊产后行为及相关激素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尾寒羊的发情与产羔 |
2.2 行为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小尾寒羊分娩至发情时间间隔内的行为表现 |
3.2 小尾寒羊分娩至发情时间间隔内的生理变化特征 |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产后发情间隔的小尾寒羊卵巢转录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样本采集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转录组测序RNA样品质量检测 |
2.2 数据过滤统计 |
2.3 碱基含量分布检测 |
2.4 样品比对率统计 |
2.5 表达量估计 |
2.6 差异表达分析 |
2.7 GO功能分析 |
2.8 发情相关基因的qRT-PCR验证 |
3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热应激对小尾寒羊行为和生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生理数据收集 |
1.3 行为观察 |
1.4 血液采集和分析 |
1.5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湿指数的变化 |
2.2 行为变化 |
2.3 生理变化 |
2.4 血液离子及代谢物的变化 |
3.讨论 |
小结 |
第五章 剪毛应激对小尾寒羊行为和生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处理 |
1.2 行为观察及数据收集 |
1.3 生理指标测定 |
1.4 血液指标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剪毛过程及剪毛前后的行为变化 |
2.2 剪毛前后的生理变化 |
2.3 剪毛过程中血液离子及代谢的变化 |
3 讨论 |
3.1 剪毛对小尾寒羊行为的影响 |
3.2 剪毛对小尾寒羊生理的影响 |
小结 |
第六章 运输应激对小尾寒羊行和及生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血液采集与测定 |
1.3 行为观察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运输前后的行为比较 |
2.2 运输前后行为日节律的变化 |
2.3 运输前后血液离子及生化指标的比较 |
3 讨论 |
3.1 运输应激对绵羊日常行为的影响 |
3.2 运输应激对绵羊血液离子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
小结 |
第七章 隔离应激对小尾寒羊行为和生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处理 |
1.2 行为观察及数据收集 |
1.4 血液采集与指标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隔离应激对小尾寒羊行为的影响 |
2.2 不同隔离应激对小尾寒羊生理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隔离应激对小尾寒羊行为的影响 |
3.2 隔离应激对小尾寒羊生理变化的影响 |
小结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7)白萨福克和湖羊杂交一代羊与杜湖杂交羊肉用性能比较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常用词语缩写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外肉羊产业现状与趋势 |
1.1.1 发展现状 |
1.1.2 发展趋势 |
1.2 国内肉羊产业发展 |
1.2.1 国内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1.2.2 中原地区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2.4 问题与对策 |
1.3 国内肉羊杂交组合相关研究 |
1.3.1 肉羊经济杂交基础 |
1.3.2 本研究相关杂交亲本介绍 |
1.3.3 国内外相关杂交试验概况 |
1.4 影响肉羊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的因素 |
1.4.1 遗传因素 |
1.4.2 年龄 |
1.4.3 性别 |
1.4.4 饲养因素 |
1.4.5 季节因素 |
1.5 羊肉品质研究 |
1.5.1 pH值 |
1.5.2 系水力 |
1.5.3 肉色 |
1.5.4 嫩度 |
1.5.5 大理石纹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及动物饲养管理 |
3.1.1 试验羊选择 |
3.1.2 饲养、屠宰及指标测定地点 |
3.1.3 营养标准及日粮配方 |
3.1.4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3.2 试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3.2.1 试验仪器设备 |
3.2.2 试验试剂 |
3.3 试验方法 |
3.3.1 体重测定 |
3.3.2 采食量测定 |
3.3.3 屠宰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3.3.4 血清激素水平测定 |
3.3.5 血清其他生化指标测定 |
3.4 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试验初期羊只年龄和体重分析 |
4.1.1 初期年龄 |
4.1.2 初期体重 |
4.2 试验期采食量分析 |
4.2.1 试验期各组羊综合日均采食量比较 |
4.2.2 试验期各组不同性别羊采食量比较 |
4.3 试验期育肥羊日增重分析 |
4.3.1 短期育肥(2月)公母羊综合日增重分析 |
4.3.2 短期各组不同性别羊日增重比较 |
4.3.3 长期育肥(3月)公母羊综合日增重分析 |
4.3.4 长期各组不同性别羊日增重比较 |
4.4 试验羊饲料转化效率比较 |
4.5 试验公羊屠宰性能对比分析 |
4.5.1 宰前活重、胴体重与屠宰率 |
4.5.2 净肉重与净肉率 |
4.5.3 骨骼重与肉骨比 |
4.5.4 背膘厚与眼肌面积 |
4.5.5 各脏器组织相对重量比较 |
4.6 试验公羊肉品质对比分析 |
4.6.1 肉色 |
4.6.2 大理石纹 |
4.6.3 剪切力 |
4.6.4 pH值 |
4.6.5 系水率和失水率 |
4.7 试验公羊背最长肌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
4.8 试验公羊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分析 |
4.8.1 几种类别氨基酸含量 |
4.8.2 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 |
4.8.3 各种非必需氨基酸含量 |
4.9 试验公羊背最长肌脂肪酸含量分析 |
4.9.1 几种类别脂肪酸含量 |
4.9.2 必需和非必需脂肪酸含量 |
4.10 各组试验羊激素水平对比分析 |
4.10.1 公羊血清激素水平 |
4.10.2 母羊血清激素水平 |
4.11 各组试验羊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对比分析 |
4.11.1 公羊血清生化指标水平 |
4.11.2 母羊血清生化指标水平 |
5 讨论 |
5.1 不同群体肉羊育肥性能的研究 |
5.2 不同群体肉羊屠宰性能的研究 |
5.3 不同群体肉羊肉质性状的研究 |
5.4 不同群体肉羊背最长肌基本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研究 |
5.5 不同群体肉羊血清激素指标和生化指标的研究 |
6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件 |
(8)武威市小尾寒羊养殖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肉羊产业化研究进展 |
1.2.2 肉羊产业化经营研究进展 |
1.2.3 肉羊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尾寒羊的种质特性与生产性能概述 |
2.1 小尾寒羊的生物学特性 |
2.1.1 生活习性 |
2.1.2 行为特点 |
2.1.3 适应性 |
2.1.4 消化机能与特点 |
2.2 小尾寒羊的种质特征 |
2.2.1 外貌特征与类型 |
2.2.2 繁殖特性 |
2.3 小尾寒羊的生产性能 |
2.3.1 生长发育特点 |
2.3.2 肉用性能 |
2.3.3 肉质品质 |
2.3.4 肉质组织性状 |
2.3.5 肉质化学成分 |
第三章 武威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3.1 武威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产业规模和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
3.1.2 规模化养殖进一步壮大 |
3.1.3 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 |
3.1.4 饲草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
3.1.5 畜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
3.2 武威市发展肉羊产业的有利条件 |
3.2.1 有丰富的天然草原资源 |
3.2.2 有充足的优质牧草资源 |
3.2.3 有充足的秸秆粗饲料资源 |
3.2.4 有充足的工业饲料保障 |
3.2.5 兽药、屠宰加工业高度集中 |
3.3 近年武威市肉羊产业波动分析 |
3.3.1 羊肉和活羊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 |
3.3.2 羊肉消费数量明显减少 |
3.3.3 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养殖效益普遍降低 |
3.3.4 母羊存栏量减少 |
3.4 武威市肉羊产业市场前景预测 |
3.4.1 肉羊市场逐渐回暖 |
3.4.2 肉羊目标市场逐渐扩大 |
第四章 武威市小尾寒羊养殖成效及存在问题 |
4.1 武威市农村自然经济概况 |
4.1.1 武威市发展小尾寒羊养殖的自然环境条件 |
4.1.2 武威市发展小尾寒羊养殖的社会经济条件 |
4.2 武威市小尾寒羊养殖发展的成效与特征 |
4.2.1 利用多胎基因,提高肉用绵羊的繁殖力 |
4.2.2 增加羊肉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
4.2.3 适合舍饲圈养,保护生态环境 |
4.2.4 增加农牧民收入,支持武威打赢脱贫攻坚战 |
4.3 武威市小尾寒羊养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五章 武威市小尾寒羊养殖的对策与建议 |
5.1 大力引导扶持基地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强肉羊养殖基地建设 |
5.2 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
5.3 广泛采用杂交方式,充分利用杂交优势 |
5.4 推进肉羊产业品牌化经营,加大特色品牌营销力度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肉羊生产的主要经济杂交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经济杂交主要方式 |
1.1 简单杂交 |
1.2 回交 |
1.3 轮回杂交 |
1.3.1 两品种轮回杂交 |
1.3.2 三品种轮回杂交 |
1.4 终端杂交 |
1.4.1 三元杂交 |
1.4.2 双杂交 |
2 杂交亲本选择 |
2.1 母本 |
2.2 父本 |
3 肉用绵羊适宜的杂交组合 |
3.1 二元杂交组合 |
3.1.1 萨寒杂交组合 |
3.1.2 白寒杂交组合 |
3.1.3 陶寒杂交组合 |
3.1.5 德寒杂交组合 |
3.1.6 南寒杂交组合 |
3.1.8 杜寒杂交组合 |
3.1.1 0 杜湖杂交组合 |
3.1.1 1 萨哈杂交组合 |
3.1.1 2 萨福克羊、无角道赛特羊与阿勒泰大尾羊杂交 |
3.1.1 3 陶赛特羊、小尾寒羊、内蒙古细毛羊3品种不同组合 |
3.1.1 4 陶赛特羊、特克塞尔羊、萨福克羊与藏羊杂交 |
3.2 三元杂交组合 |
3.2.1 特陶寒杂交组合 |
3.2.2 南夏考杂交组合 |
3.2.3 南夏土杂交组合 |
3.2.5 萨夏寒杂交组合 |
3.2.6 德夏寒杂交组合 |
3.2.8 陶寒滩杂交组合 |
3.2.9 特寒滩杂交组合 |
3.2.1 0 陶赛特羊与夏细杂种羊杂交 |
3.2.1 1 萨福克羊、陶赛特羊、夏洛莱羊、杜泊羊与寒蒙杂种母羊杂交 |
4 肉用山羊杂交组合 |
4.1 二元杂交组合 |
4.1.1 波鲁杂交组合 |
4.1.2 波宜杂交组合 |
4.1.3 波黄杂交组合 |
4.1.4 波南杂交组合 |
4.1.5 波长杂交组合 |
4.1.6 波乐杂交组合 |
4.1.7 波简杂交组合 |
4.1.8 波马杂交组合 |
4.1.9 努马杂交组合 |
4.1.1 0 波福杂交组合 |
4.1.1 1 波川杂交组合 |
4.1.1 2 波陕杂交组合 |
4.1.1 3 波贵杂交组合 |
4.2 三元杂交组合 |
4.2.1 波努马杂交组合 |
4.2.2 波奶陕杂交组合 |
5 经济杂交中应注意的问题 |
5.1 杂种优势与性状的遗传力有关 |
5.2 一般F1羊杂种优势率最高 |
5.3 应注意综合评价改良效果 |
5.4 不可忽视杂交的负面影响 |
5.5 注意改善饲养管理 |
(10)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的种质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索引符号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绵、山羊品种体尺、体重指标研究 |
2 绵、山羊品种繁殖性能研究 |
3 绵、山羊品种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研究 |
3.1 品种因素对绵、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3.2 年龄因素对绵、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3.3 性别因素对绵、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3.4 营养水平对绵、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3.5 饲养方式对绵、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3.6 屠宰加工因素对绵、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体尺、体重及繁殖性能的测定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选取 |
1.2 测定指标 |
1.2.1 体尺指标和测定方法 |
1.2.2 繁殖性能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的体尺、繁殖性能测定分析 |
2.1.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不同年龄段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1.1.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周岁时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1.1.2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1 岁半时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1.1.3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成年时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1.2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繁殖性能的测定分析 |
2.1.3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1.3.1 河南大尾寒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1.3.2 河南小尾寒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1.3.3 豫西脂尾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1.3.4 太行裘皮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1.4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1.4.1 河南大尾寒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1.4.2 河南小尾寒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1.4.3 豫西脂尾羊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1.4.4 太行裘皮羊尺对体重最优同归方程的建立 |
2.1.5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1.5.1 河南大尾寒羊体重生长模型的建立 |
2.1.5.2 河南小尾寒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1.5.3 豫西脂尾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1.5.4 太行裘皮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1.5.5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对比分析 |
2.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的体尺、繁殖性能测定分析 |
2.2.1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不同年龄段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2.1.1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周岁时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2.1.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2 岁时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2.1.3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成年时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2.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繁殖性能测定分析 |
2.2.3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2.3.1 河南奶山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2.3.2 槐山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2.3.3 伏牛白山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2.3.4 太行黑山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2.3.5 鲁山牛腿山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2.4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2.4.1 河南奶山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2.4.2 槐山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2.4.3 伏牛白山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同归方程的建立 |
2.2.4.4 太行黑山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2.4.5 鲁山牛腿山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2.5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2.5.1 河南奶山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2.5.2 槐山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2.5.3 伏牛白山羊体重生氏发育模型的建立 |
2.2.5.4 太行黑山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2.5.5 鲁山牛腿山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2.5.6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对比分析 |
2.3 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体尺对体重回归方程的对比分析 |
2.3.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体尺对体重回归方程的对比分析 |
2.3.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体尺对体重回归方程的对比分析 |
2.4 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体尺对体重通径分析的对比 |
2.4.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体尺对体重通径分析的对比 |
2.4.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体尺对体重通径分析的对比 |
3 讨论 |
3.1 不同绵、山羊品种体重、体尺的差异 |
3.1.1 绵、山羊体尺对比 |
3.2 绵、山羊繁殖性能 |
3.3 绵、山羊体尺与体重的通径分析 |
3.3.1 绵羊体尺与体重的通径分析 |
3.3.2 山羊体尺与体重的通径分析 |
3.4 绵、山羊体尺对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3.4.1 绵羊体尺对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3.4.2 山羊体尺对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四章 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屠宰性能的测定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方法和测定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屠宰性能的测定分析和对比 |
2.1.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屠宰性能的测定分析 |
2.1.2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屠宰性能的对比 |
2.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屠宰性能的测定分析和对比 |
2.2.1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屠宰性能的测定分析 |
2.2.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屠宰性能的对比 |
2.3 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的屠宰性能对比 |
3 讨论 |
3.1 不同绵、山羊品种的屠宰性能 |
3.1.1 宰前体重 |
3.1.2 屠宰率 |
3.1.3 净肉率 |
3.1.4 胴体净肉率 |
3.1.5 眼肌面积 |
第五章 河南地方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选取 |
1.2 试验用品 |
1.3 试验方法和测定项目 |
1.4 测定项目 |
1.5 数据处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
2.1.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的测定分析 |
2.1.2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含量对比 |
2.1.3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肌肉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
2.1.4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肌肉氨基酸含量对比 |
2.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
2.2.1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的测定分析 |
2.2.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含量对比 |
2.2.3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肌肉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
2.2.4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肌肉氨基酸含量对比 |
2.3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主要指标对比 |
2.3.1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水分含量对比 |
2.3.2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脂肪含量对比 |
2.3.3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蛋白质含量对比 |
2.3.4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灰分含量对比 |
2.4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氨基酸含量对比 |
2.4.1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必须氨基酸含量对比 |
2.4.2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非必须氨基酸含量对比 |
2.4.3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氨基酸总量对比 |
3 讨论 |
3.1 不同绵、山羊品种肉质的主要指标 |
3.2 不同绵、山羊品种的肉质氨基酸含量 |
第六章 全文结论和研究展望 |
1 总体讨论 |
2 全文结论 |
3 创新点 |
4 研究展望 |
5 本文建议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录 |
四、小尾寒羊适宜繁殖生产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D]. 张筱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2]绵羊单胎与多胎B超诊断的方法及应用研究[D]. 刘娜娜. 石河子大学, 2020(01)
- [3]不同繁殖力绵羊BMPR-I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胎产羔数相关性研究[D]. 孙渭博.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4]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真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D]. 韩天龙. 吉林大学, 2019(02)
- [5]小尾寒羊产后发情的行为、生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胡斐. 延边大学, 2019(01)
- [6]小尾寒羊发情与应激的行为生理学研究[D]. 李富宽. 扬州大学, 2019
- [7]白萨福克和湖羊杂交一代羊与杜湖杂交羊肉用性能比较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D]. 曹攀.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8]武威市小尾寒羊养殖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D]. 朱炜. 兰州大学, 2017(04)
- [9]中国肉羊生产的主要经济杂交模式[J]. 毋强,路鹏,洪雪莹,陈其新.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03)
- [10]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的种质特征的研究[D]. 田亚磊.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