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农业的再融资需要改进

支持农业的再融资需要改进

一、支农再贷款有待完善(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1](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梁永坚[2](2021)在《我国定向降准实践及其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智富[3](2020)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经济新常态下重要的调控工具创新,本文在分析江西省结构性货币政策实践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样本对比,定量分析了工具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性货币政策能较好地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但不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政策目标的影响力差异性较大。为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出了以提高市场效率为设计重点、以优化授信管理为完善方向、以稳金融和降成本为目标导向、以完善货币政策环境为实施保障等建议。

卢春霞[4](2019)在《广西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广西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供需不平衡、内部管理不完善、担保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最后从广西农村信用社和央行的角度,提出促进支农再贷款业务发展的建议,提高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率。

张伟锋[5](2018)在《欠发达地区支农再贷款基层效应研究——以陕西宝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宝鸡辖区再贷款发放使用情况一直居于陕西省前列,为增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三农"融资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近期调查显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运用支农再贷款发放涉农贷款意愿有所下降。支农再贷款发放相对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政策支持作用的有效发挥。

张景智[6](2017)在《支农货币信贷政策区域差异与工具协同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案例》文中提出本文在通过专家打分法建立货币信贷政策支农绩效评估体系基础上,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广东省19地市的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等三种政策工具的地区差异及工具间协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货币信贷支农工具绩效存在地区差异,支农再贷款在山区对支农绩效的提升最为明显,涉农再贴现的投向和效应都主要集中在农业产群化地区,定向降准实施效果与区域资金充裕程度呈负相关。为此,可根据货币信贷支农工具特点和定位,可统筹兼顾选择最优政策工具组合,持续完善支农货币信贷政策绩效评估体系,提升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支农货币信贷政策工具有效性和协同性。

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吴燕生[7](2017)在《支农货币信贷政策工具选择与绩效评估——基于广东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而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是其中重要一环。对广东省近年货币信贷政策支农工具使用情况和特点进行梳理,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货币信贷政策支农绩效评估体系,并对广东省的支农绩效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等多种政策工具在不同区域经济特点影响下政策效果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货币信贷政策支农绩效评估体系,能较好拟合实际金融政策支农效果,运用显示近年来广东省货币信贷政策支农绩效稳步提高,绩效增长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货币信贷支农工具绩效存在地区差异,支农再贷款适合作为常规性政策工具,涉农再贴现适合作为选择性政策工具,定向降准具有调节区域间三农发展的功能。为此,应从持续完善支农货币信贷政策绩效评估体系、结合定向降准实施情况设置再贷款操作导向、提升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的灵活性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支农货币信贷政策工具有效性和协同性。

高鑫[8](2017)在《商洛市支农再贷款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支农再贷款在解决商洛市涉农信贷资金短缺,促进商洛市涉农经济发展,助推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资金实力的好转,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支农再贷款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有所下降,影响了该地区“三农”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商洛市支农再贷款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治意义。论文以商洛市支农再贷款为研究对象,在探析、借鉴国内外研究理论基础上,从交易成本理论、普惠金融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及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演变出发,阐述了商洛市当前支农再贷款现状,通过走访及资料搜集,分析了商洛市支农再贷款的现状、存在问题,在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商洛市支农再贷款管理的对策与建议。论文针对商洛市支农再贷款在借款积极性、传导中介种类和数量、运用支农再贷款的涉农贷款利率、支农再贷款用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条分析解答,认为商洛市支农再贷款的存在问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简化繁杂的支农再贷款管理、适当扩大支农再贷款借款利差、探索建立支农再贷款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以提高借用支农再贷款的积极性;二是将三农金融事业部纳入支农再贷款发放对象、鼓励各商业银行筹建村镇银行、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将网点下沉到乡镇,以丰富支农再贷款传导中介;三是严禁运用支农再贷款的涉农贷款利率一浮到顶和以自有资金利率发放,以规范运用支农再贷款的涉农贷款利率;四是对支农再贷款使用大户下达扶贫指标,扩大支农再贷款使用范围、严惩支农再贷款同业拆解或上存等行为,以健全和规范支农再贷款的用途。

黄小英[9](2017)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加速,理财产品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茶,商业银行非标和委外放量增长,资产证券化盛行,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等影响了我国传统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环境,数量型货币政策效力下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货币政策面临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型压力。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数量型货币政策为何失效,各种金融创新和产品创新对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削弱途径和机理,建立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框架能够有效规避上述局面,政策利率如何更有效的传导到金融市场、实体经济,以及配套的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和监管政策等问题意义重大。本文顺应货币政策转型趋势,尝试从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等角度来深入探索其影响货币政策的背后机理,在借鉴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转型经验上,提出构建利率走廊等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建议,并提出货币政策转型应完善的各项体制机制和监管措施建议。研究要点如下:首先,梳理了货币政策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着重区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的差异,提出货币政策主流分析框架。第二,回顾了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践,梳理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借鉴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转型经验,指出我国货币政策从“数量”向“价格”转型趋势,打造新型货币政策框架的必要性。利率市场化是货币政策转型的必要前提,有利于化解金融窖藏、产业空心化,具有改善经济结构,引导金融“脱虚向实”作用。第三,深入研究了各种金融创新、制度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1)通过建立GMM模型,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纳入货币政策研究框架,发现其通过影响中介目标、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显着影响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且不同性质商业银行存在异质性效应;(2)发现资产证券化业务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出表进而盘活了资产,产生乘数效应,增强了信贷投放能力,抵消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信贷市场和信贷结构的传导作用;(3)大额存单能拓宽银行资金来源,提升信贷投放能力、主动负债管理能力和产品定价能力,是商业银行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工具;(4)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机构市场化运作的托底制度,引导资金在不同规模和体制的金融机构之间分流,提升了大中型银行的政策敏感性,影响了货币传导有效性;(5)互联网金融通过现金替代、降低凯恩斯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增大货币弹性需求进而影响了货币需求;通过拓展了货币边界、小额贷款、P2P等延伸了信用创造功能,模糊了基础货币和社会货币总量乘数关系,影响了货币供给;通过拉长信用链条影响金融产品定价,拓展了传统金融服务的长尾市场进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四,探讨了新型货币政策框架的构建和应用。首先是引导建立更加市场化的存贷款利率决定机制,打造更加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和更宽的汇率浮动范围。其次重点探讨了利率走廊的运行机制及配套措施、传导机制,分析了利率走廊具有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冲击、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囤积需求、分离货币数量和利率调控、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幅度和频次等优势、探索了利率走廊上下限和最优走廊宽度、以及政策目标利率的决定机制和影响因素。再次,梳理了典型国家利率走廊实施经验,分析了利率走廊成功实施的配套措施和制度要求,基于利率走廊时间序列数据建立GARCH证实了利率走廊能够降低市场利率波动性,提出打造利率走廊的政策建议。第五,重点分析了新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利率、汇率传导机制及不同经济制度对利率传导效力的影响。(1)构建开放型DSGE基准模型,基于居民、企业、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外国部门五个经济主体及各自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推导出各自最优决策行为模式,得出存款市场、贷款市场、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国内市场局部均衡条件,将投资、利率、货币需求、央行货币供给、利率调整和央行Woodford目标函数纳入模型中,运用MATLAB和Dynare计量工具,测算出政策利率变动(加息和降息)对债券市场、存款市场和贷款市场等金融市场的传导效果;(2)在基准模型上,进一步拓展研究了不同经济制度和机制对政策利率传导效果的影响,发现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巴塞尔资本充足率影响政策利率传导效果;(3)在开放模式下,研究了外需冲击和汇率冲击对政策利率传导的影响;(4)对比不同货币政策下社会福利损失效应,发现在我国当下尚未完全利率市场化时期,混合型货币政策最能稳定产出和通胀波动,政策调控福利损失最小;(5)深入分析了利率通过银行体系、债券市场的传导机理,测试了我国银行资产负债端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详析了银行内部存贷款市场化定价流程和机制,分析了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在利率传导中的作用、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加强利率传导效果的政策建议。最后,给出研究总体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指出货币政策转型的必然性,揭示利率走廊是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机制,不同经济制度会显着影响利率传导效率;(2)建议继续深入推进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完善债券市场结构、打造基准收益率曲线,加大产品创新;(3)指出利率市场化后时代货币政策转型的路径和思路,并指出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文创新之处,一是构建贷款决策模型,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纳入货币政策研究框架,发现同业业务具有顺经济周期效应,对不同金融机构形成资金分流趋势,同业业务作为表外的信贷渠道,具有信用创造功能,通过影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弱化了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二是发现利率市场化会推升利率,影响消费和投资占比,有助于产业空心化和金融“脱实向虚”难题,是货币政策转型的前提。三是发现各种金融创新会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如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具有乘数效应、互联网金融会增大投资的货币需求弹性、大额存单提升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存款保险制度能引导社会资金分流影响不同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敏感性。四是在CMR(2007)和马俊等(2014)货币政策模型上,创新性地把金融加速器、风险溢价、价格粘性引入厂商决策函数,把商业银行巴塞尔资本金要求、法准率要求、同业拆借、央行再贷款、投资组合调整成本引入商业银行决策函数,发现不同的经济制度(法准率、资本充足率)会显着影响利率等价格型政策工具对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最后本文提出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产品定价市场化、打造基准利率体系,规范和完善Shibor基准利率形成机制、构建收益率曲线,丰富债券市场、加大债券市场衍生品创新、完善债券担保品种和范围,继续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等政策建议。

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课题组,杜晓山,张功平,王珂,张亚芬,孙同全,张睿,蒋勇[10](2016)在《村镇银行综合业务发展与扶持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调研背景自2007年以来,村镇银行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中坚力量之一。然而,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增加,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民营资本和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加大,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即将到期,金融监管部门对主发起银行管理模式进行新的规划,

二、支农再贷款有待完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农再贷款有待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 相关文献综述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4.2.2 时变性检验
    4.3 实证研究
        4.3.1 TVP-SV-VAR模型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5.1.1 PVAR模型构建
        5.1.2 变量和数据
    5.2 实证研究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5.2.2 脉冲响应分析
        5.2.3 方差分解
    5.3 区域差异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西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情况
    (一) 基本情况
        1. 定向降准。
        2. 信贷支持再贷款。
        3. 再贴现。
        4. 抵押补充贷款。
    (二) 江西省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
        1. 放宽约束扩大政策惠及面。
        2. 因时制宜加大使用频次。
        3. 分层引导提高精准性。
        4. 完善机制增强灵活性。
二、江西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分析
    (一) 实施效果总体情况
        1. 有效强化了金融机构资金实力。
        2. 激励金融机构更加主动地增加信贷投放。
        3. 特定领域融资成本明显降低。
        4. 普惠领域信贷投放得到强化。
        5. 纠偏小微金融定价。
    (二) 实施效果比较分析
        1. 定向降准有效促进了信贷投放总量, 但结构优化效果弱于总量增长效果
        2. 信贷支持再贷款对增加信贷投放总量效果不显着, 但有效促进了信贷结构优化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一) 结构性货币政策设计有待进一步精细化
        1. 定向降准激励作用有待加强。
        2. 进一步扩大信贷支持再贷款政策效果约束条件较多。
    (二) 外部配套措施仍待完善
        1. 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分割。
        2. 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下降。
        3. 借款主体的预算软约束。
        4. 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不足。
四、提升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4)广西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广西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现状
    (一) 支农再贷款投入规模大
    (二) 支农再贷款使用灵活
        1. 结合地域特色
        2. 支农再贷款发放针对化
        3. 目标定位正确
    (三) 支农再贷款规范化
        1. 台账记录专门化
        2. 信用体系较为完善
三、广西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 支农再贷款的供需矛盾
        1. 供给不足
        2.“三农”内部需求大
    (二) 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不完善
        1. 缺少正确指导, 对支农再贷款政策模糊
        2. 支农再贷款与自有资金混用
    (三) 担保机制不健全
        1. 担保机构缺少, 担保门槛高
        2. 农户自身难以获得符合标准的抵押物
四、促进支农再贷款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加大支农再贷款投放规模
        1. 坚持原则, 了解需求
        2. 灵活调整信贷额度
    (二) 创新支农服务方式
        1. 加强与农户联系, 积极做到信息共享
        2. 改善质押抵押方式
    (三) 创造良好的支农再贷款环境
        1. 做好监督工作
        2. 完善货币信贷政策
        3. 适当放低门槛, 给予政策优惠

(5)欠发达地区支农再贷款基层效应研究——以陕西宝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陕西宝鸡支农再贷款发放情况及存在问题
四、欠发达地区支农再贷款发放缓慢原因分析
五、提高欠发达地区支农再贷款基层效率的建议

(6)支农货币信贷政策区域差异与工具协同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二、货币信贷政策支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及测算———以广东省为例
    (一) 构建货币信贷政策支农绩效评估体系
    (二) 基于广东省的近五年数据测算及趋势分析
三、基于广东省支农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地区差异和工具协同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 支农再贷款普适性高、区域差异性小, 适合作为引导资金加大三农支持力度的常规性政策工具
    (二) 涉农再贴现产生的政策效果依赖于区域农业产群化水平, 适合作为加大特定区域支农水平, 促进支农政策与农业产群化形成良性循环的选择性政策工具
    (三) 定向降准在释放流动性的同时能提升区域政策支农绩效, 但政策效果区域差异大, 在主要作为流动性操作工具的同时兼具调节区域间三农发展的功能
    (四) 货币信贷支农工具绩效存在地区差异, 可统筹兼顾选择最优政策工具组合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
    (二) 政策建议

(7)支农货币信贷政策工具选择与绩效评估——基于广东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二、广东省货币信贷政策支农工具使用情况和特点
    (一)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使用情况和特点
    (二)涉农再贴现使用情况和特点
    (三)结构性准备金政策使用情况和特点
三、货币信贷政策支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基于广东省的测算
    (一)构建货币信贷政策支农绩效评估体系
        1. 货币信贷政策支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及指标选取。
        2. 指标权重确立。
    (二)基于广东省的近五年数据测算及趋势分析。
        1.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货币信贷政策支农绩效评估体系能排除外部影响,较好拟合实际金融政策支农效果。
        2. 货币信贷政策支农绩效稳步提高,绩效增长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3. 支农信贷可持续性、三农发展绩效保持较高水平,但支农信贷资金利率水平有待进一步降低。
四、支农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绩效评估——基于广东省的实证
五、研究结论及进一步提高货币信贷政策支农效果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进一步提高货币信贷政策支农效果建议。
        1. 持续完善支农货币信贷政策绩效评估体系,丰富绩效评估结果运用。
        2. 根据各区域政策效应特点,结合定向降准实施情况设置再贷款操作导向,并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的实施环境和传导渠道。
        3. 提升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的灵活性,进一步疏通支农传导渠道。

(8)商洛市支农再贷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支农再贷款研究理论基础
    2.1 支农再贷款的含义及发展演变
    2.2 支农再贷款的相关研究理论
第三章 商洛市支农再贷款现状
    3.1 支农再贷款的发放量
    3.2 支农再贷款的借款利差
    3.3 支农再贷款的发放期限
    3.4 支农再贷款的发放分布
    3.5 支农再贷款的监管方式
        3.5.1 摸底合意贷款规模
        3.5.2 贷前审查
        3.5.3 非现场监测
        3.5.4 现场检查
    3.6 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成效
        3.6.1 支持涉农企业发展
        3.6.2 支持农户脱贫致富
第四章 商洛市支农再贷款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支农再贷款的借款积极性下降
    4.2 支农再贷款的传导中介种类和数量较少
    4.3 运用支农再贷款的涉农贷款利率违规上浮
    4.4 支农再贷款的用途违规变更
        4.4.1 支农再贷款资金使用由普惠性变趋利性
        4.4.2 支农再贷款资金使用呈现边缘化和非农化
        4.4.3 支农再贷款资金存在拆借或上存现象
第五章 加强商洛市支农再贷款管理的建议
    5.1 提高借用支农再贷款的积极性
        5.1.1 简化繁杂的支农再贷款管理
        5.1.2 适当扩大支农再贷款借款利差
        5.1.3 探索建立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
    5.2 丰富支农再贷款传导中介
        5.2.1 将三农金融事业部纳入支农再贷款发放对象
        5.2.2 鼓励各商业股份制银行筹建村镇银行
        5.2.3 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将网点下沉到乡镇
    5.3 严格落实支农再贷款利率规定
        5.3.1 严禁运用支农再贷款的涉农贷款利率随意一浮到顶
        5.3.2 严禁运用支农再贷款的涉农贷款以自有资金利率发放
    5.4 健全并规范支农再贷款的用途
        5.4.1 对支农再贷款使用大户下达扶贫指标
        5.4.2 扩大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
        5.4.3 严惩支农再贷款同业拆借和上存等行为
后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路线、方法和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货币政策目标理论 2.2
    数量型货币政策相关理论 2.3
    价格型货币政策相关理论 2.4
    货币政策主流分析框架——“新凯恩斯”模型 第3章
    我国货币政策实践、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国际经验 3.1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3.2
    我国货币政策趋势与转型 3.3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3.4
    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经验 3.5
    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3.6
    利率市场化是货币政策转型的前提 3.7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成功经验 3.8
    过渡期“价”“量”结合的混合型货币政策 第4章
    各种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4.1
    宏观环境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支持力度下降 4.2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3
    资产证券化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4.4
    大额存单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4.5
    存款保险制度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6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5章
    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及其应用 5.1
    由市场化决定的存贷款利率 5.2
    决定机制更加市场化的汇率制度 5.3
    市场利率的如来佛神掌-利率走廊 5.4
    利率走廊系统运行先决条件 5.5
    利率走廊系统优势 5.6
    利率走廊国际实践和中国试验 5.7
    利率走廊降低利率波动性的实证研究 5.8
    利率走廊完善建议 第6章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6.1
    利率传导机制的动态模拟 6.2
    不同货币政策的效果比较 6.3
    政策利率通过银行体系的传导 6.4
    政策利率通过债券市场的传导 6.5
    提高利率传导效率的途径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货币政策转型路径的方向与建议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科研成果 后记

(10)村镇银行综合业务发展与扶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研背景
二、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一) 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与分布
        1. 村镇银行及其网点数量。
        2. 地区分布。
        3. 主发起行类型情况。
        4. 资产规模。
    (二) 村镇银行产权与治理结构
        1. 股权结构。
        2. 治理结构。
    (三) 市场定位与经营策略
        1. 宗旨与市场定位。
        2. 品牌营销策略。
    (四) 村镇银行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五)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1. 依托主发起行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
        2.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与问题。
三、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绩效
    (一) 财务绩效
        1. 经营效率
        2. 贷款质量。
        3. 盈利能力。
    (二) 社会绩效
        1. 覆盖广度。
        2. 覆盖深度。
        3. 关于户均贷款余额与信贷风险和盈利能力的分析
四、有关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一) 主发起行制度
        1. 积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二) 货币政策
        1. 支农再贷款
        2. 支小再贷款
    (三) 财税政策
        1. 财政奖补
        2. 税收变化
    (四) 监管政策
        1. 业务范围限制
        2. 经营地域
        3. 征信系统与支付结算
        4. 监管标准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二) 政策建议

四、支农再贷款有待完善(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我国定向降准实践及其实施效果研究[D]. 梁永坚.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3]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研究[J]. 张智富. 金融与经济, 2020(01)
  • [4]广西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分析[J]. 卢春霞. 时代经贸, 2019(20)
  • [5]欠发达地区支农再贷款基层效应研究——以陕西宝鸡为例[J]. 张伟锋.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6]支农货币信贷政策区域差异与工具协同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案例[J]. 张景智. 海南金融, 2017(07)
  • [7]支农货币信贷政策工具选择与绩效评估——基于广东省的研究[J]. 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吴燕生. 金融发展评论, 2017(05)
  • [8]商洛市支农再贷款问题研究[D]. 高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9]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研究[D]. 黄小英.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7)
  • [10]村镇银行综合业务发展与扶持政策研究[J]. 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课题组,杜晓山,张功平,王珂,张亚芬,孙同全,张睿,蒋勇. 当代农村财经, 2016(12)

标签:;  ;  ;  ;  ;  

支持农业的再融资需要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