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背景下不同频率闪烁的突显工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士康,吴晓莉,冯慧慧[1](2021)在《核电厂监控显示界面中警示线路信息突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核电厂操作员对监控显示界面信息的视觉搜索绩效,以界面中警示线路为研究对象,以信息突显方式作为变量,通过试验1研究弹窗对警示线路的遮掩问题,通过试验2研究警示线路突显方式的差异以及不同显示位置对用户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弹窗透明度设置为35%时,弹窗下的警示信息可以被有效捕获;在弹窗透明度降低的情况下,用红色相框突显弹窗上的信息,被试对弹窗上信息的搜索绩效不会降低。原界面的警示线路以单一的红色突显,被试的搜索效率及正确率随着线路复杂程度的上升而明显降低;对警示线路使用层次化的明度编码,可显着提高视觉搜索绩效。对核电厂监控界面中警示线路的突显优化能够有效提高操作员视觉搜索绩效。
朱鹏烨[2](2021)在《H煤矿提升机司机注意力分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升机房作为煤矿企业生产物资、作业人员运输系统的监控中心,是联系煤矿井上井下的主要通道。伴随煤矿的智能化建设,监视操控人员的任务由以往手动为主的操作转变为在显示终端的监视及控制,这对其作业的认知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机司机在这一情境下极易出现选择性注意失败,由此引发人因事故。因此,本文旨在构建煤矿提升机司机的注意力分配模型,找寻出影响注意力分配的关键指标和因素,深入探究提升机司机的注意力分配规律。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H煤矿提升机房为例进行场景分析,阐述了提升机房的岗位、人员配置情况以及提升机司机的工作流程,并依据操作规程和访谈调研结果梳理出在不同任务阶段下提升机司机的注意力分配情况。其次,在对注意力及注意力分配经典理论模型对比评价的基础上,选择SEEV模型开展煤矿提升机司机的注意力分配建模研究。结合具体场景分析确定信息突显性、努力程度、任务属性(潜在认知评估的信息产生概率、任务重要隶属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出煤矿提升机司机注意力分配理论模型,并对各因素提出具体量化依据。接下来,通过系统仿真需求及功能模块分析,确定总体的设计方案,并利用Python程序语言开发煤矿提升机运行仿真程序。以此作为实验载体开展了眼动研究,通过采集被试的注视时长眼动数据,计算量化各兴趣区注意力分配的眼动实验值。最后,使用MATLAB软件对突显性、努力程度进行量化,并结合被试的任务属性打分表数值、一半有效样本量的眼动实验值共同计算得到各变量系数,即可确定各功能模块的注意力分配理论模型。然后将剩余有效样本量的变量量化数值代入模型,计算出注意力分配理论值,由理论值与实验值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功能模块区域内注意力分配模型理论值与眼动实验值的吻合度较高,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注意力分配理论模型科学可靠。研究为培训作业人员合理分配注意资源提供指导建议,也对人机界面设计及防范人因失误提出管理启示。
朱田牧[3](2020)在《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视觉信息有效呈现的研究中,突显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显示技术。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为人们带来了海量信息,以往的传统突显技术已经很难有效从众多信息中突出显示最为重要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发展出一种新型突显技术以结合实际需求弥补这一不足。本研究提出一种新型显示技术——动态突显技术,该技术可以在与视觉搜索任务有关的目标呈现方式中,根据任务要求或目标特征,优先突显多个目标中的重要目标,从而提高视觉搜索效率。本研究中首先验证动态突显的有效性,然后考察两个影响因素高低记忆负荷和时间压力对动态突显有效性的影响,共由三个实验构成:实验一证实了动态突显的有效性;实验二比较了高低记忆负荷下,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作用;实验三研究时间压力下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作用。最后,在上述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动态突显的特点,并提出若干动态突显的适用条件。本研究得出以下五个结论:(1)在多目标视觉搜索任务中,当不区分目标重要程度时,传统突显绩效较高;当区分目标重要程度时,动态突显绩效较高。(2)在区分目标重要程度的多目标视觉搜索任务中,动态突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显示方式。(3)与传统突显相比,动态突显短时程的绩效受记忆负荷的影响较小。(4)与传统突显相比,动态突显短时程的绩效受时间压力的影响较小。(5)与传统突显相比,动态突显是一种在短时程内具有稳定优势的显示方式。
李乙添[4](2020)在《HUD界面的色彩层级划分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颜色编码对HUD界面设计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振动环境下复杂色彩的动态呈现,以及飞行员作战时需要进行快速反应的要求,使得HUD界面信息的色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针对动态环境下的HUD信息显示颜色层级的研究并不多。通过颜色编码,降低飞行员的视觉识别错误率,提高飞行安全性能是优化HUD界面工效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飞行环境、任务信息进行分析,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平视显示器信息的字符编码和界面布局进行设计,得到HUD界面信息的层级划分;色彩设计方面,结合色彩三要素和色彩空间模型等相关理论,从明度、饱和度角度出发对HUD前景色和背景色进行研究提取。其次,针对信息的层级划分,结合色彩的视觉感知分层作用,使用对比敏感度实验方法进行HUD色彩感知工效的研究。通过测量对比敏感度进行识别绩效分析,获得白天和黑夜环境下信息颜色的最优值,设置HUD界面信息的色彩分级;为了使HUD字符清晰可辨,前景/背景的颜色对比度应大于3:1,亮度对比度应大于1:2。最后,考虑振动因素的影响,为了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提高字符辨识度,通过朗道尔环视觉仿真实验测得在振动环境下,HUD界面不同层级信息的色彩和线宽的最优设置,以保证在飞行驾驶环境下,达到最佳的色彩视觉感知。为复杂动态环境下HUD界面信息的色彩层级划分提供依据。
刘飞迁[5](2020)在《横竖错觉和横竖背景下比较视觉搜索任务的眼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横竖错觉作为经典的几何图形错觉之一,以其独特的结构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简单的两条线却使人产生如此稳定的错觉,错觉的产生可能是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较视觉搜索任务更多的是比较刺激之间的差异,而很少关注背景对比较视觉搜索任务的影响,国内外的斑马线存在不同的形式,国内斑马线与道路平行而国外斑马线与道路垂直,这两种斑马线可以作为研究背景。本研究把对横线和竖线的直接加工与以横线和竖线为背景联系起来,探讨不同横竖对于横竖错觉和比较视觉搜索任务的影响。以往研究更多的是行为研究,眼动仪不仅可以记录准确的行为数据还可以提供眼动数据,实验一采用3(长度:2cm、5cm、8cm)×3(时间:150ms、800ms、2000ms)×4(方向:标准、旋转90°、旋转180°、旋转270°)三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探究不同长度、时间和方向对横竖错觉影响的眼动研究;实验二采用单因素(横线、竖线)被试内实验设计,探究不同背景对比较视觉搜索任务影响的眼动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到如下结论:(1)在方向和时间一定的条件下,长度的不同影响横竖错觉的判断。(2)在方向和长度一定的条件下,横竖错觉不受呈现时间的影响,但是受到注视时间的影响。(3)在长度和时间一定的条件下,方向的不同影响横竖错觉的判断。(4)横竖错觉影响横线和竖线的眼动加工,表现为横线的注视指标明显少于竖线的注视指标。(5)在呈现时间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背景条件会影响比较视觉搜索任务的判断,横线背景下的反应时明显短于竖线背景下的反应时。
蔡剑[6](2020)在《晃动状态、视觉疲劳和界面配色方案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觉搜索应用广泛,但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静态的环境中。同时,视觉展示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引发的视觉疲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另外,良好的界面配色方案和高空间感知能力可能有利于视觉搜索绩效的提升。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析因设计和视觉搜素理论框架,通过模拟船舰雷达搜索界面和船舰晃动,探索晃动状态、空间感知能力、视觉疲劳和界面配色方案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为实验二的预实验。实验一采用组内组间混合设计。自变量:晃动状态(静止、轻微晃动和中度晃动)、界面配色方案(黑/蓝底紫、红、绿、青、黄、白目标,黄/白底紫、红、绿、青、黑、蓝目标)和空间感知能力(高空间感知能力、低空间感知能力)。搜索任务包括单目标任务和双目标任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用作分析实验数据。24名受测者的实验数据表明空间感知能力和配色方案对单、双目标任务完成时间有显着影响,晃动状态无主效应,但晃动状态和配色方案对单目标任务正确率有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还表明晃动状态对主观绩效(视觉疲劳、不舒适度和身体总体程度)并无影响。用户偏好的背景色、目标色和界面配色方案无明显差异。基于预实验的结果,晃动状态对搜索绩效无影响,所以,为进一步探索晃动因素,我们调整了外部晃动状态的幅度和形式,将实验一中度晃动拆解成左右晃动和前后晃动。并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增加了零目标和三目标搜索任务,这样更符合实际。同时,增加了眼动数据的采集,这样可以更加实时搜集眼睛信息。实验二采用组内设计。自变量:视觉疲劳(有视觉疲劳、无视觉疲劳)、晃动状态(静止、前后晃动和左右晃动)和界面配色方案(黑/蓝底紫、红、绿、青、黄、白目标,黄/白底紫、红、绿、青、黑、蓝目标)。搜索任务包括零、单、双、三目标任务。重复测量方差,配对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实验数据。24名受测者的实验数据表明:零、单、双目标搜索时间和三目标搜索绩效在视觉疲劳和配色方案体现出显着差异,但在晃动状态基本一致。实验结果还表明视觉疲劳对心智负荷、感知任务难度和不舒适度均有显着影响,晃动状态对心智负荷、感知任务难度有显着影响。T检验揭示视觉疲劳对眼动指标(注视次数均值和眼跳次数均值)有显着影响。在视觉疲劳状态下,用户偏好黑色或白色背景色,黑底白目标界面配色方案,目标色无明显差异。在无视觉疲劳状态下,用户偏好黑色背景色,黄色目标色,黑底黄目标配色方案。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可解决不同视疲劳状态下的界面配色方案切换、大型船舶上雷达操作人员的负荷评估和人员调度,以及对船舶操作人员空间感知能力的评估等问题。
王浩然[7](2020)在《平视显示器视觉告警显示的工效学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平视显示器(HUD)使飞行员向前平视机外视景的同时也能看到主要驾驶仪表及其重要的飞行参数,然而随着HUD的广泛应用,它带来的工效学问题逐渐被许多专家所重视。本文针对HUD视觉告警显示的工效学问题展开研究,因为HUD是单色显示器,它不能通过颜色变化来吸引飞行员的注意,需要使用编码技术,特别是在飞机出现告警的时候,能及时捕获飞行员的注意力。因此本文开展实验研究,选取被试并进行模拟飞行实验,分析编码技术对被试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掌握HUD告警信息显示人为因素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成果,解读并分析FAR25.1322条款,从中发现目前我国在HUD告警显示方面对编码技术的使用还不成熟,因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视觉编码中闪烁编码和加框编码的工效学影响。(2)参照SAE AS 8055和MIL-STD-1472F中规定的关于HUD告警信息显示的具体参数,为实验变量提供合理的水平,然后设计并开展模拟飞行实验,采用多种指标评估,采集被试的眼动数据、绩效和主观评价得分,结合单因素设计、组内设计、拉丁方设计和双任务设计的实验设计方法,使各个评估指标对变量水平更加敏感,从而使测量的数据更加准确。(3)对实验中测得的各评估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经过单因素ANOVA分析,得到不同的视觉编码水平对被试的眼动指标,绩效指标和主观评价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闪烁编码和加框编码均能提高被试的绩效成绩,但闪烁编码会提高被试的工作负荷。通过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研究各评估指标的相关性,以主观评价作为因变量,以瞳孔直径、遗失率、反应时和注视时间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因子分析筛选出瞳孔直径和遗失率是对主观评价影响较大的因子。
曾效良[8](2020)在《基于重构信息处理模型的飞机驾驶舱数字显控界面设计》文中认为随着航空电子显示技术的进步,通过可触控液晶屏幕显示的数字界面逐步取代了飞机驾驶舱原有的机械仪表。电子信息高度集成技术为数字界面承载更多的飞行信息提供了可能,然而庞大的信息量与飞行员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不匹配。为了使飞机驾驶舱界面设计适应显控技术的变革,从人机工效与用户体验的维度搭建飞行员与界面信息之间有效交流的桥梁,论文从飞行员信息处理模型出发,研究飞机驾驶舱新型数字触控界面的人机交互设计方法。首先,论文根据飞行任务中的人机交互特点选取了认知心理学中的Wickens信息处理模型与情境意识理论,并选取两者可以有效作用于飞行任务中界面操作的模型要素进行融合,得到重构的信息处理模型。其次,收集适用于重构信息处理模型的人机交互数字界面案例,依据该模型将其典型用户行为进行拆解,对资深用户进行半结构访谈,通过口语分析提取信息处理模型中各模块对应的设计策略。结合驾驶舱的特殊环境,参考现有航空标准、国家标准以及现有机型的驾驶舱数字界面设计案例对总结出的设计策略进行适应性分析。接着,进行设计需求分析,提出本次设计的设计目标与设计约束。依据静暗驾驶舱环境特点,对界面背景色、状态颜色以及无状态图符颜色进行了本次设计的色彩参考规范制定。完成各界面的设计并对部分设计内容进行认知评估。最后,分别搭建优化组、对照组与原设计的高保真原型,以判别情境中存在的异动作为实验任务,进行了情境意识、操作准确率和操作效率的影响性实验研究。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组设计方案在以上三个维度均可产生显着正面影响。邀请预备飞行员以及有虚拟飞行经验的设计师从显示能力、舒适性等七个维度对优化前后的界面设计进行主观评分,优化界面得分均优于原界面。随后,依据评估中收集的意见进行设计迭代修改并在IData平台上进行人机交互界面的工程实现。
隋跃馨[9](2020)在《增强现实辅助信息呈现方式对装配任务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在教学、娱乐、工业化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中,工业装配被认为是增强现实技术最有潜力的应用方向之一,通过在用户视野范围内实时呈现对应装配信息,能够使新手操作者快速完成任务,同时也可以用来辅助操作者学习装配过程,降低实际操作成本。前人研究已经证实了AR辅助装配的有效性,并且在不同的子任务阶段使用AR信息辅助均可以帮助用户更好的完成任务,但对影响AR信息辅助装配作业绩效的相关因素还较少有研究探讨,AR辅助装配过程中的信息呈现形式对装配任务完成绩效的影响及其认知机制都尚不清楚。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Stork等人提出的任务装配模型,将装配任务划分为匹配子任务和连接子任务,研究不同信息呈现方式下,采用AR信息辅助装配的作业绩效,同时借助于眼动仪记录装配过程中的眼动数据,由此分析被试任务中的认知机制。本研究共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集成了AR辅助装配和眼动数据收集系统,选取适合实验室研究的装配任务,并根据该任务设计建构了基于眼动分析的AR辅助装配原型系统,实现用户无障碍进行装配任务操作的同时收集行为及眼动数据。第二个阶段开展了实验室研究,探究AR信息呈现方式对装配任务绩效的影响,包含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任务完成时间和眼动注视为指标,研究AR信息不同透明度情况对总体装配任务及两个子任务作业绩效的影响。实验二采用类似范式,研究动静态呈现信息方式对总体装配任务及两个子任务作业绩效的影响。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装配任务及两个子任务下,信息呈现透明度在60%-80%之间时,任务完成时和正确率都有显着提升。60%透明度水平能够更快吸引用户注意并减少理解信息的时间。(2)在装配任务及两个子任务下,静态信息呈现方式比动态信息效果更好,任务完成时和正确率都显着提升;动态条件下,注视点更快进入兴趣区,但可能带来额外认知负荷,需要更长的时间理解信息。
朱田牧,葛列众,李宏汀,胡信奎[10](2019)在《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提出一种可以在多个目标中优先显示重要目标的新型突显技术——动态突显。方法实验中采用以数字为材料的多目标搜索任务,通过比较传统突显与动态突显完成时间和点击效率的差异,验证动态突显的有效性。结果动态突显在任务全程的完成时间虽然慢于传统突显,但在短时程内的点击效率优于传统突显,且可以有效引导被试的操作。结论本实验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动态突显的有效性,对人机界面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不同背景下不同频率闪烁的突显工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背景下不同频率闪烁的突显工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核电厂监控显示界面中警示线路信息突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试 验 |
1.1 试验1:核电线路显示的弹窗遮掩研究 |
1.1.1 试验目的 |
1.1.2 试验变量 |
1.1.3 试验材料 |
1.1.4 试验流程 |
1.1.5 试验设备与被试 |
1.1.6 试验结果 |
1) 被试反应时分析。 |
2) 被试正确率分析。 |
1.1.7 试验结论 |
1.2 试验2:核电线路显示方式研究 |
1.2.1 试验目的 |
1.2.2 试验变量 |
1.2.3 试验材料 |
1.2.4 试验流程 |
1.2.5 试验设备与被试 |
1.2.6 试验结果 |
1) 优化界面与原界面的被试反应时如图7所示。 |
2) 被试反应正确率分析。 |
1.2.7 试验结论 |
2 核电线路的显示位置优化 |
3 结 论 |
(2)H煤矿提升机司机注意力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注意的概述 |
2.1.1 注意力概念 |
2.1.2 注意的功能 |
2.1.3 注意的基本要素 |
2.1.4 注意的分类 |
2.2 注意力研究经典理论 |
2.3 注意力分配模型 |
2.3.1 Senders系列模型 |
2.3.2 Wickens系列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提升机房作业场景分析 |
3.1 煤矿提升机简介 |
3.2 H煤矿提升机房场景分析 |
3.2.1 H煤矿提升机房现状描述 |
3.2.2 H煤矿提升机房岗位设置 |
3.2.3 H煤矿提升机司机工作流程 |
3.3 提升机司机注意力分配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4 注意力分配模型构建 |
4.1 模型影响因素确定 |
4.2 注意力分配模型构建 |
4.2.1 自下而上因素 |
4.2.2 自上而下因素 |
4.3 模型因素量化依据 |
4.4 本章小结 |
5 注意力分配实验研究 |
5.1 系统仿真需求分析 |
5.1.1 模块划分及监测参数 |
5.1.2 开发工具选择 |
5.2 程序设计及实施 |
5.2.1 总体方案设计 |
5.2.2 提升机监控系统实施 |
5.3 眼动实验 |
5.3.1 测量指标选取 |
5.3.2 实验设计与实施 |
5.4 数据处理分析 |
5.4.1 数据预处理 |
5.4.2 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注意力分配模型拟合 |
6.1 注意力分配模型因素量化 |
6.1.1 突显性量化 |
6.1.2 努力程度量化 |
6.1.3 任务属性量化 |
6.2 模型拟合及回归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措施建议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调研访谈提纲 |
附录二:提升机监控系统运行程序代码 |
附录三:突显性量化的运行界面截图 |
附录四:各运行界面截图的灰度值计算程序 |
附录五:运行界面截图各区域灰度值计算结果 |
附录六:任务属性量化打分表 |
附录七: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3)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研究背景 |
2.1 相关研究 |
2.1.1 突显技术的研究 |
2.1.2 突显有效性的机制 |
2.2 问题的提出 |
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3.1 研究的目的 |
2.3.2 研究的意义 |
2.4 研究构思 |
2.5 研究的创新点 |
3 实验研究 |
3.1 实验一:动态突显的有效性研究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1.4 讨论 |
3.1.5 结论 |
3.2 实验二:记忆负荷对动态突显的影响 |
3.2.1 实验目的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2.4 讨论 |
3.2.5 结论 |
3.3 实验三:时间压力对动态突显的影响 |
3.3.1 实验目的 |
3.3.2 实验方法 |
3.3.3 实验结果 |
3.3.4 讨论 |
3.3.5 结论 |
4 总讨论 |
4.1 动态突显的有效性分析 |
4.2 动态突显的稳定性分析 |
4.3 基于实验结果的设计建议 |
5 总结论 |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HUD界面的色彩层级划分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色彩的视觉感知分层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HUD界面信息色彩研究 |
1.2.2 HUD界面信息字符研究 |
1.2.3 飞行外界环境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飞机任务环境分析及平显信息分级 |
2.1 飞机平视显示系统 |
2.2 飞机飞行环境分析 |
2.2.1 亮度环境 |
2.2.2 振动环境 |
2.3 飞机任务信息需求 |
2.4 HUD界面字符编码和界面信息分级 |
2.4.1 HUD界面布局 |
2.4.2 HUD导航界面字符编码 |
2.4.3 HUD导航界面信息分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UD界面色彩要素设计及其认知工效学研究方法 |
3.1 HUD界面色彩要素分析 |
3.1.1 色彩空间 |
3.1.2 色彩属性 |
3.1.3 色彩与人眼主观亮度的关系 |
3.2 HUD界面色彩要素设计 |
3.2.1 HUD界面信息色彩设计 |
3.2.2 HUD背景色彩设计 |
3.3 HUD认知工效学研究方法 |
3.3.1 视敏度 |
3.3.2 对比敏感度 |
3.3.3 影响视敏度和对比敏感度的因素 |
3.3.4 对比敏感度实验 |
3.3.5 朗道尔环型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UD界面信息色彩选取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设计 |
4.2.1 设备与环境 |
4.2.2 被试 |
4.2.3 实验素材 |
4.2.4 实验过程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明度差 |
4.3.2 颜色对比度 |
4.3.3 识别可靠性 |
4.3.4 色彩分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UD界面色彩亮度比设置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设计 |
5.2.1 被试、设备、实验方法 |
5.2.2 实验素材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亮度对比度 |
5.3.2 HUD字符线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振动环境下字符线宽的实验研究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设计 |
6.2.1 设备与环境 |
6.2.2 被试 |
6.2.3 实验素材 |
6.2.4 实验过程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6.3.1 振动频率 |
6.3.2 振动方向 |
6.3.3 HUD信息颜色 |
6.3.4 HUD字符线宽 |
6.3.5 频率与线宽的交互作用 |
6.3.6 振动环境下HUD界面的色彩分级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横竖错觉和横竖背景下比较视觉搜索任务的眼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横竖错觉 |
1.1 横竖错觉的概念 |
1.2 横竖错觉研究历程 |
2 横竖错觉的影响因素 |
2.1 横竖错觉与视野 |
2.2 横竖错觉与刺激大小、维度 |
2.3 横竖错觉与参照物 |
2.4 横竖错觉与无意识 |
2.5 横竖错觉与眼动 |
2.6 横竖错觉的特殊条件 |
3 横竖错觉的触觉研究 |
4 比较视觉搜索任务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
1 问题提出 |
1.1 横竖错觉的问题提出 |
1.2 比较视觉搜索任务的问题提出 |
2 研究意义 |
2.1 横竖错觉的研究意义 |
2.2 比较视觉搜索任务的研究意义 |
3 研究思路 |
第三部分 不同长度、时间和方向对横竖错觉影响的眼动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备 |
2.4 实验程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反应时 |
3.2 错觉率 |
3.3 眼动指标分析 |
3.3.1 兴趣区注视时间 |
3.3.2 兴趣区注视个数 |
3.3.3 兴趣区扫视幅度 |
3.3.4 兴趣区扫视次数 |
3.3.5 所有横线与所有竖线的眼动数据对比 |
4 讨论 |
4.1 不同长度对横竖错觉的影响 |
4.2 不同时间对横竖错觉的影响 |
4.3 不同方向对横竖错觉的影响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横线和竖线背景下比较视觉搜索任务的眼动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备 |
3 结果 |
3.1 比较视觉搜索任务的描述统计 |
3.2 比较视觉搜索任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五部分 总讨论和总结论 |
1 总讨论 |
2 总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不足及展望 |
1 研究不足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晃动状态、视觉疲劳和界面配色方案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视觉搜索的定义和国内外研究 |
2.1.1 搜索任务相关研究 |
2.1.2 视觉搜索策略及模型研究 |
2.2 晃动状态相关研究 |
2.3 视觉疲劳相关研究 |
2.3.1 视觉疲劳的概念 |
2.3.2 视觉疲劳的引发原因 |
2.3.3 视觉疲劳的测量方法 |
2.3.4 视觉疲劳与视觉搜索 |
2.4 空间感知能力相关研究 |
2.5 配色方案相关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视觉搜索实验方法论 |
3.1 实验一:晃动状态、配色方案和空间感知能力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
3.1.1 自变量 |
3.1.2 因变量 |
3.1.3 受测者 |
3.1.4 实验材料和设备 |
3.1.5 实验流程 |
3.1.6 数据分析 |
3.2 实验二:视觉疲劳、晃动状态和界面配色方案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
3.2.1 自变量 |
3.2.2 因变量 |
3.2.3 受测者 |
3.2.4 实验材料和设备 |
3.2.5 实验流程 |
3.2.6 数据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实验一:晃动状态、界面配色方案和空间感知能力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
4.1.1 客观指标 |
4.1.2 主观指标 |
4.2 实验二:视觉疲劳、晃动状态和配色方案对视觉搜索绩效影响机制研究 |
4.2.1 客观指标 |
4.2.2 主观指标 |
4.2.3 眼动指标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讨论 |
5.1 晃动状态 |
5.2 配色方案 |
5.3 空间感知能力 |
5.4 视觉疲劳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指导老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平视显示器视觉告警显示的工效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4.1 论文技术路线 |
1.4.2 论文各章节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飞机驾驶舱人为因素适航要求及标准分析 |
2.1 引言 |
2.2 飞机驾驶舱视觉告警显示适航要求分析 |
2.2.1 驾驶舱视觉告警显示适航条款分析 |
2.2.2 驾驶舱视觉告警显示咨询通告分析 |
2.3 飞机驾驶舱视觉告警标准分析 |
2.3.1 SAE的标准分析 |
2.3.2 MIL-STD-1472F标准分析 |
2.3.3 视觉显示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视显示器视觉告警显示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目的 |
3.3 实验设计方法 |
3.3.1 因素设计 |
3.3.2 组内设计 |
3.3.3 拉丁方设计 |
3.3.4 双任务设计 |
3.4 实验组成 |
3.4.1 被试的选取与培训 |
3.4.2 实验设备的选取 |
3.4.3 标准实验环境 |
3.4.4 告警信息显示内容及格式 |
3.5 视觉编码实验内容 |
3.5.1 实验变量的设置 |
3.5.2 实验任务 |
3.5.3 实验具体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觉编码技术的实验数据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4.2.1 综合评估法 |
4.2.2 统计学方法 |
4.3 眼动指标处理及分析 |
4.3.1 瞳孔直径处理及分析 |
4.3.2 注视时间处理及分析 |
4.3.3 第一次到达目标兴趣域的时间 |
4.4 绩效指标处理及分析 |
4.4.1 遗失率分析 |
4.4.2 反应时分析 |
4.5 主观评价处理及分析 |
4.5.1 NASA-TLX评分分析 |
4.6 各评估指标线性回归分析 |
4.6.1 相关系数分析 |
4.6.2 多重共线性分析 |
4.6.3 因子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基于重构信息处理模型的飞机驾驶舱数字显控界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飞机数字界面的研究现状 |
1.2.2 信息加工模型及态势感知理论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来源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基于信息处理模型及态势感知的信息加工方法研究 |
2.1 Wickens信息处理模型 |
2.1.1 Wickens信息处理模型的构成 |
2.1.2 Wickens信息处理模型现有研究与应用 |
2.1.3 Wickens信息处理模型在飞机驾驶舱数字显控界面中的意义 |
2.2 情境意识与态势感知 |
2.2.1 情境意识的水平 |
2.2.2 情境意识现有研究与应用 |
2.2.3 情境意识在飞机驾驶舱数字显控界面中的意义 |
2.3 信息解码模型重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重构信息解码模型的驾驶舱数字界面信息设计策略 |
3.1 研究方法 |
3.2 监视察觉相关数字界面信息设计策略 |
3.2.1 监视察觉任务对应的数字界面信息内容及设计要点 |
3.2.2 利用信息设计指导合理的注意分配 |
3.2.3 异动状态与告警信息的表现方法 |
3.2.4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中监视察觉的实例分析 |
3.3 搜索查询相关数字界面信息设计策略 |
3.3.1 搜索查询任务对应的数字界面信息内容及设计要点 |
3.3.2 格式塔原则“相近分组”与“相似分组”指导有效搜索 |
3.3.3 语义差异可视化设计指导搜索任务 |
3.3.4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中搜索查询的实例分析 |
3.4 预测决策任务相关数字界面信息设计策略 |
3.4.1 预测决策任务对应的数字界面信息内容及设计要点 |
3.4.2 连续变量信息的可视化设计策略 |
3.4.3 基于任务依赖性的接近相容原则 |
3.4.4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中预测决策的实例分析 |
3.5 响应执行相关数字界面信息设计策略 |
3.5.1 响应执行任务对应的数字界面信息内容及设计要点 |
3.5.2 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大小与布局 |
3.5.3 明确的视觉反馈 |
3.5.4 飞机驾驶舱数字界面中响应执行的实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驾驶舱数字界面交互设计实践 |
4.1 设计流程 |
4.2 设计需求分析 |
4.2.1 界面构成 |
4.2.2 需求分析 |
4.2.3 重构信息处理模型模块、设计策略以及设计应用的映射 |
4.3 航空驾驶舱数字显控界面色彩编码 |
4.3.1 基于飞机驾驶舱静暗环境下的色彩编码 |
4.3.2 基于连续变量色彩语义的戒备状态设计优化 |
4.4 航空驾驶舱数字显控界面形状编码 |
4.4.1 图符设计 |
4.4.2 按钮设计 |
4.5 典型界面设计 |
4.6 高保真原型搭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飞机驾驶舱数字触控界面评估实验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变量 |
5.1.4 实验材料 |
5.1.5 实验设备与环境 |
5.1.6 实验流程 |
5.2 实验数据分析 |
5.2.1 速度数值有无色彩状态对准确率的影响 |
5.2.2 速度数值有无色彩状态对识别速率的影响 |
5.2.3 速度数值有无色彩状态对情境意识的影响 |
5.2.4 准确率和识别速率与情境意识的相关性分析 |
5.2.5 主观问卷结果分析 |
5.3 实验结果讨论 |
5.4 基于IData平台的模型搭建 |
5.4.1 IData软件简介 |
5.4.2 基于IData平台的飞机驾驶舱数字显控界面开发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限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一) 监视察觉阶段视觉显着性提升设计策略 |
附录 (二) 监视察觉阶段异动信息状态设计策略 |
附录 (三) 搜索查询阶段语义差异化提升设计策略 |
附录 (四) 预测决策阶段连续变量信息状态可视化设计策略 |
附录 (五) 响应执行阶段按钮反馈形式设计策略 |
附录 (六) 中文版情境意识问卷 |
(9)增强现实辅助信息呈现方式对装配任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AR技术及其应用 |
1.2 AR对装配任务的促进及其认知机制 |
1.2.1 AR辅助对装配任务的促进作用 |
1.2.2 AR辅助装配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
1.3 AR的显示特点对装配任务的潜在影响 |
1.3.1 信息呈现透明度的影响 |
1.3.2 信息动静态呈现方式的影响 |
1.4 AR信息呈现下的眼动应用 |
1.4.1 信息呈现方式的眼动研究 |
1.4.2 信息呈现方式研究的眼动指标 |
1.4.3 AR环境下的眼动应用 |
1.4.4 AR辅助系统中的眼动数据收集实现方式 |
2 研究构思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3.1 研究内容 |
2.3.2 研究框架 |
2.4 研究意义 |
3 研究一 基于眼动分析的AR辅助装配原型系统构建 |
3.1 装配任务的选择和设计 |
3.2 系统概述 |
3.3 硬件设施 |
3.4 软件系统 |
4 研究二 AR信息呈现方式对装配任务作业绩效的影响 |
4.1 实验一: AR信息透明度对装配总任务及子任务作业绩效的影响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 |
4.2 实验二: AR信息的动静态呈现对装配总任务及子任务的作业绩效影响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5.1 AR辅助信息透明度对装配任务的影响 |
5.1.1 AR辅助信息透明度对匹配子任务的影响 |
5.1.2 AR辅助信息透明度对连接子任务的影响 |
5.2 AR信息动静态呈现方式在装配任务上的影响 |
5.2.1 AR信息动静态呈现方式在匹配子任务中的影响 |
5.2.2 AR信息动静态呈现方式在连接子任务中的影响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和应用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7 参考文献 |
(10)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材料 |
2.4 实验任务 |
2.5 实验设计 |
2.6 实验流程 |
3 结果 |
3.1 传统与动态突显的完成时间分析 |
3.2 传统与动态突显的点击效率分析 |
4 讨论 |
4.1 传统与动态突显的完成时间分析 |
4.2 传统与动态突显的点击效率分析 |
4.3 动态突显的有效性 |
4.4 动态突显的应用范围 |
4.5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5 结论 |
四、不同背景下不同频率闪烁的突显工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核电厂监控显示界面中警示线路信息突显研究[J]. 于士康,吴晓莉,冯慧慧.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1(12)
- [2]H煤矿提升机司机注意力分配研究[D]. 朱鹏烨.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朱田牧.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7)
- [4]HUD界面的色彩层级划分及其应用[D]. 李乙添. 东南大学, 2020
- [5]横竖错觉和横竖背景下比较视觉搜索任务的眼动研究[D]. 刘飞迁.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晃动状态、视觉疲劳和界面配色方案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 蔡剑. 深圳大学, 2020(10)
- [7]平视显示器视觉告警显示的工效学问题研究[D]. 王浩然.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8]基于重构信息处理模型的飞机驾驶舱数字显控界面设计[D]. 曾效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增强现实辅助信息呈现方式对装配任务的影响[D]. 隋跃馨.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10]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作用[J]. 朱田牧,葛列众,李宏汀,胡信奎. 人类工效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