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护理

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护理

一、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希源[1](2021)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的一种新预测模型及其围手术期的高危因素》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首先是探究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原位肝移植术后1周内急性肾损伤(AKI)发生密切相关的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其次是通过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构建一个新的预测模型,以期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对可能发生的急性肾损伤(AKI)做出及时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降低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死亡率和远期肾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本中心肝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查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管理系统及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各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围手术期的相关观察资料。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断参照《肾脏疾病改善全球组织(KDIGO)急性肾损伤临床实践指南(2012)》,并将患者按照是否被诊断为急性肾损伤(AKI)分为两组。首先对两组患者间的一般观察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再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我中心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通过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将新预测模型与各独立危险因素引入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对其预测诊断性能进行检验。结果:按KDIGO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断标准,本中心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为53.9%。非急性肾损伤组(Non-AKI group)患者年龄为47.85±9.98岁,急性肾损伤组(AKI group)患者年龄为46.47±10.30岁。两组患者术前的各项观察指标中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具有显着的组间差异,P值分别为0.011*、0.025*和0.007**;两组患者术中的各项观察指标中仅在自体血的输注量方面具备显着差异,P值为0.007**;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各项观察指标中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峰值(ASTP)、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预后营养指数(PNI)以及改良预后营养指数(mPNI)在两组间具有显着差异,P 值分别为 0.007**、0.001**、0.005**、<0.001***、0.003*、0.001**和<0.001***。经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第1天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峰值(ASTP)和改良预后营养指数(mPNI)与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独立相关。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改良预后营养指数联合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峰值(mPNI-ASTP)曲线下面积(AUC)为0.773,术后第1天改良预后营养指数(mPNI)曲线下面积(AUC)为0.713,术后第1天ASTP曲线下面积(AUC)为 0.662。结论:本中心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AKI)的围手术期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后第1天的改良预后营养指数(mPNI)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峰值(ASTP)。新构建的改良预后营养指数联合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峰值(mPNI-ASTP)模型是本中心目前对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AKI)预测诊断较为合适的工具。

何晓顺,鞠卫强,陈茂根,孙成军,唐云华,张轶西[2](2020)在《肝肾联合移植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进一步规范肝肾联合移植的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从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受者的术前检查和准备、供肝及供肾修整技术操作规范、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植入技术操作规范、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原则和常用方案、术后随访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李伟[3](2019)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脏终末期疾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移植术后肾功能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其影响因素早期及时进行临床干预,降低患者术后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改善疾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5年01月01日至2019年01月01日期间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共80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术后一周内AKI的发生情况分为AKI组(n=34)和未发生AKI组(n=46)。回顾性分析比较AKI组与未发生AKI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因、术前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水平、血肌酐水平、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尿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等进行分析。统计软件SPSS22.0用于统计描述与推断,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定量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符合正态分布时)或中位数及其四分位数间距(不符合正态分布时)表示,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ROC曲线评价术前及术中相关临床特征对于术后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探索多因素作用下相关临床指标与术后肾功能损伤的关系,检验水准a=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80例,平均年龄为47.98±10.64岁,其中男性59例,占73.8%,女性21例,占26.2%,根据术后一周内肌酐水平将80例患者划分为肾功能损伤组与非肾功能损伤组,其中肾功能损伤组46人,占57.5%,非肾功能损伤组34人,占42.5%。原发病均为终末期肝病,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37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3例,肝细胞癌19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7例,慢性乙型肝炎爆发性肝衰竭5例,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1例,隐匿性肝硬化1例,布加综合征1例。1.单因素结果:肾功能损伤组与对照组(非肾功能损伤组)患者术前总胆红素、术前肌酐水平,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中失血、术中尿量、术中输血量、术中输红细胞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肾功能损伤组患者术前总胆红素、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输红细胞量均较对照组高,术中尿量较对照组低。2.术中失血小于2450ml的患者中有94.1%的人不会发生肾功能损伤。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中失血量为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损伤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总胆红素、术前肌酐、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尿量、术中输血量、术中输红细胞量,术前2周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移植术后肾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其中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中失血量为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损伤独立危险因素。

唐波[4](2018)在《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首次尝试用树鼩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为肝移植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型的,与人类基因型及免疫系统同源性更高,且更为经济实用的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在Kamada报道的“二袖套”法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通过对总共60只树鼩进行随机分组为供体组和受体组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树鼩存活率,并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建立稳定的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定型手术成功率为90.00%(27/30),树鼩24h存活率为76.67%(23/30),3 天存活率为 60.00%(18/30),1 周存活率为 30.00%(9/30),最长存活时间为11天。3例手术失败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出血,麻醉过深,气胸死亡各1例。24h内死亡4例,其中1例因吻合口出血,1例吻合口血栓形成,2例死亡原因不明。术后存活超24h死亡23例,原因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15例,占65.22%,其它为:胆道梗阻1例,腹腔感染2例,肝叶坏死1例,不明原因4例。[结论]1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难度及操作复杂性比大鼠肝移植更大,综合影响因素更多。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娴熟的显微镜操作是影响肝原位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的关键。2树鼩肝移植模型成功建立为本研究的创新点,目前未见报道,首次成功用树鼩建立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作为一种新型动物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改良“二袖套”法在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模型稳定可靠,为今后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运用于肝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表达和迁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12(SDF-1)趋化功能及其受体CXCR4表达的影响,为移植排斥体内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组:Rapacymin药物组、DMSO对照组和空白组。采用MTS细胞增殖实验,观察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存活及状态的影响;用细胞迁移运动实验检测雷帕霉素对人源性重组CXCL12所诱导树鼩淋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Real-time PCR法检测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CXCR4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活力无显着影响,但对树鼩的淋巴细胞的迁移有抑制作用。同时雷帕霉素可下调树鼩淋巴细胞的CXCR4基因表达。[结论]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表达水平可影响淋巴细胞迁移,为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体内实验研究提供依据。第三部分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在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及趋化因子受体阻止剂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表达的差异性,阐明肝移植急性排斥中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CXCL12/CXCR4)轴调控淋巴细胞迁移发挥的作用和机理等系列问题。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临床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急性排斥反应,促进移植物存活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方法]1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建立,方法同第一部分。2实验分组;(1)对照组,A组(n=25):正常树鼩作为对照;(2)排斥组,B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3)AMD3100组,C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静脉注射AMD3100,1mg/kg/day;(4)雷帕霉素(Rapacymin,RAPA)抑制组,D组(n=25)。术后1、3、5、7d随机处死5只,收集血液、肝脏、脾脏标本。留下5只观察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3 实验室常规指标测定:收集各组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血清,使用血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P,ALT,AST,TB水平。4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CXCR4:分别在肝移植术后1d,3d,5d,7d,收集脾脏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流式细胞检测。5移植物组织形态及病理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并分析CXCL12的表达情况。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检查,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6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CXCL12(SDF-1)蛋白量。7组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与检测各组移植肝的CXC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 C、D组树鼩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B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各组与 A 组比较,(P<0.05)。2树鼩肝移植术后实验室常规检查指标:对比各组树鼩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相关指标。血清TP同时间点各组之间相比较,B、C、D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TP开始下降,但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B组呈持续性下降,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开始恢复,呈上升趋势,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D组3d后,TP上升略高于C组,但两组统计无差异(P>0.05)。B组,C组,D组术后血清TB,ALT,AST,急剧上升,与A组在1d,3d,5d,7d同期比较,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B组持续性升高,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肝功能开始恢复,略有上升趋势,但较平缓,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外周脾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检测:术后1d、3d,B、C、D组间脾脏淋巴CXCR4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5d、7d各时间点,C、D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4移植肝脏形态学检测:采用Banff分级对移植肝脏AR的程度进行分级,A组术后各时间点,移植肝脏组织结构正常;B、C、D组1d肝小叶结构基本完好,肝细胞基本无变性、坏死,汇管区仅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未发生排斥;B组移植术后Id排斥不明确,在术后第3、5、7 d分别发生了轻度(Ⅰ级)、中度(Ⅱ级)、重度(Ⅲ级)排斥;C、D组术后3天到10天内,有少数发生了轻度AR。B组与C,D组同期比较排斥反应更为严重(P<0.05)。B组,术后3d可有明确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5免疫组化检测肝脏CXCL12表达:术后第7d B组CXCL12在肝脏细胞表达最高,C组、D组肝细胞CXCL12表达少,C组、D组与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正常组织也有较少量的CXCL12表达,但与B组、C组、D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6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树鼩外周血浆中CXCL12蛋白的表达:肝移植后`d,B组,C组,D组血清CXCL12表达相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移植术后3d,B组血清中CXCL12快速上升,与术前`d的表达水平相比较,有显着差别(P<0.05),并随时间上调。C组、D组表达水平在术后5d,7d天上升缓慢,与B组同时间点比较表达水平低(P<0.05)。CXCL12蛋白的表达变化与RA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80。7 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检测:术后第1d各组树鼩移植肝内CXCR4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第3d、5d、7d各时段A组、C组、D组树鼩淋巴细胞表达CXCR4蛋白明显低于B组(P<0.05)。C组、D组术后CXCR4蛋白表达高于A组(P<0.05),而C组、D组两组之间第3d、5d、7d 比较CXCR4蛋白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树鼩与人同源性较好,可用人的相关试剂应用在树鼩实验研究上,本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证实树鼩肝移植模型可应用于肝移植的系列实验研究中,并具有物种的优越性和价值。2树鼩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研究证实,正常肝组织有CXCL12表达,急性排斥时,可与CXCR4协同发生淋巴细胞、炎性细胞迁移至移植物,引起移植肝功能不全或受损。3趋化因子受体抑制剂AMD3100可阻断CXCL12/CXCR4轴在肝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向移植物浸润,减轻急性排斥反应。4雷帕霉素可抑制CXCL12人重组蛋白诱导的树鼩淋巴细胞迁移。其相关可能的机制为:雷帕霉素可下调CXCL12的激活与表达,并影响CXCR4受体的表达,以调控CXCL12/CXCR4信号通路所介导的淋巴细胞的运动能力,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5肝移植后CXCL12/CXCR4的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强度有关,可评估免疫排斥反应状态。6 CXCL12血清中持续高表达可较敏感地预示肝移植急性排斥发生。检测血清CXCL12表达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敏感的早期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为临床监测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可通过CXCL12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判断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

贺小龙[5](2018)在《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 CDCD)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数据资料,对我中心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1.收集2013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移植中心行肝移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整合,并做回顾性统计研究,统计肝移植病例术后的一般资料、并发症的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死亡率等情况;2.对CDCD肝移植在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中文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使用万方、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对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所有中文出版物进行筛选,对临床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收集终末期肝病病例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3356岁,平均47.3岁;有1例患者术后并发原发性移植肝失功能,1例并发胆道疾病,2例患者并发感染;有2例患者死于围术期,21例病例术后6月、1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4.1%、92.8%和75.0%;通过文献检索,共筛选出28篇文章,其中包括1335例肝移植患者。在1335名患者中,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原发性移植肝失功1.8%(24/1327),胆道并发症6.7%(89/1327),围术期死亡率为7.6%(48/632),术后6个月、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5.9%,86.9%,73.0%。结论: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方法是CDCD肝移植,我移植中心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个月、1年、3年的生存率高于全国水平,围手术期死亡率高于较全国水平,严格把握器官捐献的供肝质量,继续提高外科手术治疗水平,精细有效的围手术期管理,可获得较理想的生存率。

马毅,何晓顺,朱晓峰,王东平,王国栋,胡安斌,鞠卫强,巫林伟,邰强,郭志勇[6](2011)在《肝移植术后肝内弥漫性胆管狭窄的再次肝移植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内弥漫性胆管狭窄行再次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施行的53例再次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因首次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行再次肝移植手术患者20例(20/53)。分析其预后及影响因素。结果 20例术后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的发生时间为首次肝移植术后3~16个月,平均6.3个月。胆道狭窄的类型包括肝内弥漫性胆管狭窄16例,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狭窄者4例;20例患者术前均经介入及其他综合治疗无效,行再次肝脏移植。行再次肝移植20例患者中,14例获治愈。6例死于围手术期合并症,其中严重腹腔感染和多脏器衰竭3例,胆瘘2例,血管合并症(肝动脉栓塞)1例。术后随访1~5年,平均1.8年;术后1、6个月和1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0.0%、75.0%和70.0%。结论再次肝移植是挽救肝内弥漫性胆管狭窄无法介人治疗或介入治疗失败的最终治疗手段;把握最佳手术时机和提高手术技巧,以及有效防治围手术期感染是提高该类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蒋娟,丁四清,夏妙娟[7](2011)在《同种异体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手术配合80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外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围手术期处理手段的进展,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重要而有效的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2月本院已行了80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现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杨吉武,朱新运,罗显荣,邹柳华,李保安[8](2009)在《肝移植术无肝期及新肝早期血酸碱度变化》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无肝期及新肝早期血酸碱度变化。方法35例行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患者,麻醉前做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定直接动脉血压并抽取血液样本,观察麻醉前、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不同时点血酸碱度(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剩余碱(BE)和标准碳酸氢根(HCO3-)变化。结果无肝前期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肝期随着手术时间延长,pH逐渐降低,BE负值加大,出现较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新肝早期随着移植肝循环的开放,pH进一步降低,与术前相比,pH、BE、HCO3-在无肝期及新肝早期均明显下降(均P<0.01),大多数患者血管开放后PaCO2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结论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中,无肝期及新肝早期容易发生较为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且逐渐加重。

茹海凤,郭丽霞[9](2009)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的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总结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1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结果:11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患者全部获得成功,完全恢复正常生活。结论: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细致的监测与护理,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杨吉武,朱新运,罗显荣,邹柳华,李保安[10](2009)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病人术中无肝期及新肝早期酸碱变化及处理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无肝期及新肝早期酸碱的变化。方法35例肝移植病人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均未采用静脉-静脉转流,麻醉前做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定直接动脉血压并抽取血液样本,观察麻醉前、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不同时点pH、PaCO2、PaO2、BE、HCO3-指标的变化。结果在无肝前期观察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P>0.05),在无肝期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pH值逐渐降低,BE负值加大,出现较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新肝期随着移植肝循环的开放,酸中毒进一步加重,与术前值相比,pH、BE、HCO3-在无肝期及新肝早期明显下降(P<0.01),大多数病人血管开放后PaCO2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结论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中,无肝期及新肝早期容易发生较为明显的代射性酸碱中毒,且逐渐加重。

二、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的一种新预测模型及其围手术期的高危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移植及其术后急性肾损伤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肝肾联合移植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论文提纲范文)

1 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1 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
        1.1.1 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同时累及肝肾两个脏器
        1.1.2 终末期肝病合并肾损害或终末期肾病合并肝损害
        1.1.3 肝肾综合征
        1.1.4 急性中毒引起的肝、肾衰竭
    1.2 肝肾联合移植的禁忌证
2 肝肾联合移植受者的术前检查和准备
    2.1 术前检查
    2.2 术前准备
        2.2.1 改善受者凝血功能及肝功能
        2.2.2 改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2.2.3 防治感染
    2.3 交叉配型
3 肝肾联合移植的供肝及供肾修整技术操作规范
    3.1 供肝修整
        3.1.1 肝上、下下腔静脉的修整
        3.1.2 肝动脉的准备
        3.1.3 门静脉的准备
        3.1.4 胆总管的准备
        3.1.5 试漏
    3.2 供肾的修整
        3.2.1 分离左右两肾
        3.2.2 处理肾动脉
        3.2.3 处理肾静脉
        3.2.4 修整后等待植入
4 肝肾联合移植的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4.1 术前麻醉准备
    4.2 血制品准备
    4.3 术中麻醉处理
    4.4 术中血液透析
5 肝肾联合移植的植入技术操作规范
    5.1 肝移植手术注意事项
        5.1.1 经典式肝移植
        5.1.2 背驮式肝移植
        5.1.3 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
    5.2 肾移植手术注意事项
        5.2.1 植入位置的选择
        5.2.2 血管吻合
        5.2.3 避免血管损伤
        5.2.4 输尿管植入
        5.2.5 病肾切除问题
6 肝肾联合移植的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6.1 出血
    6.2 感染
    6.3 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
    6.4 血管栓塞
    6.5 胆道并发症
        6.5.1 胆道狭窄
        6.5.2 胆漏
    6.6 其他并发症
7 肝肾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处理
    7.1 肝肾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
        7.1.1 临床表现
        7.1.2 辅助检查
        7.1.3 诊断的金标准
    7.2 肝肾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处理
        7.2.1 免疫治疗
        7.2.2 激素冲击治疗
8 肝肾联合移植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原则和常用方案
    8.1 用药原则
    8.2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8.2.1 诱导治疗
        8.2.2 维持治疗
        8.2.3 血药浓度
9 肝肾联合移植的术后随访
    9.1 定期返院复查
    9.2 院外患者用药指导
    9.3 预防感染
    9.4 饮食指导
    9.5 其他

(3)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迁移和表达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现状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7)同种异体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手术配合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结果
2 手术方法
    2.1 供肝切取术
    2.2 病肝切取术
    2.3 植肝术
3 术前准备
    3.1 物品准备
    3.2 环境准备
    3.3 患者准备
4 术中配合
    4.1 供肝休整的配合
    4.2 移植组的配合
        4.2.1 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4.2.2术中温度的调控
        4.2.3 高血钾的防治
        4.2.4 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感染
        4.2.5 其他注意事项
5 小结

(9)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术前护理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及活动
    3.2 病情监测与护理
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4.1 急性排斥反应
    4.2 出血
    4.3 胆道狭窄
5 预防和控制感染

(10)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病人术中无肝期及新肝早期酸碱变化及处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标本采集
    1.4 测定指标
    1.5 手术方法
    1.6 术中处理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酸碱变化
    2.2 术中失血、输血、输液、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
3 讨 论

四、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的一种新预测模型及其围手术期的高危因素[D]. 陈希源.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肝肾联合移植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J]. 何晓顺,鞠卫强,陈茂根,孙成军,唐云华,张轶西. 器官移植, 2020(01)
  • [3]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D]. 李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4]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D]. 唐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5)
  • [5]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疗效[D]. 贺小龙.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1)
  • [6]肝移植术后肝内弥漫性胆管狭窄的再次肝移植治疗[J]. 马毅,何晓顺,朱晓峰,王东平,王国栋,胡安斌,鞠卫强,巫林伟,邰强,郭志勇. 中华医学杂志, 2011(22)
  • [7]同种异体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手术配合80例[J]. 蒋娟,丁四清,夏妙娟.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04)
  • [8]肝移植术无肝期及新肝早期血酸碱度变化[J]. 杨吉武,朱新运,罗显荣,邹柳华,李保安. 现代医学, 2009(04)
  • [9]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的护理[J]. 茹海凤,郭丽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09)
  • [10]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病人术中无肝期及新肝早期酸碱变化及处理探讨[J]. 杨吉武,朱新运,罗显荣,邹柳华,李保安. 海南医学, 2009(04)

标签:;  ;  ;  

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