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锅炉Ori油燃烧试验研究

电厂锅炉Ori油燃烧试验研究

一、电站锅炉燃用奥里油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涛[1](2019)在《燃油注汽锅炉低NOx旋流燃烧器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稠油资源丰富,随着稠油热采技术的成熟,全国燃油注汽锅炉数量迅猛增长。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逐渐重视,锅炉大气排放标准日趋严格,并且目前国内在用燃油注汽锅炉燃烧器主要以进口为主,因此开发国内自主品牌的低氮氧化物燃油注汽锅炉燃烧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燃油注汽锅炉的低NOx旋流燃烧器,并对新型燃烧器进行冷态的数值计算、冷态试验验证、热态试验以及工业应用试验全过程,研究低NOx燃烧器的燃烧性能与氮氧化物排放情况。通过数值计算发现一次风叶片旋流强度对空气动力场的影响较小,但随着一次风叶片角度的增加,最大回流速度增加,为延长油雾在回流区的停留时间,本文选择一次风叶片角为35°。而二次风旋流强度对空气动力场的影响较大,随着二次风旋流强度的增加,回流区长度和直径均增大,但二次风叶片角较大时,壁面附近出现局部的速度较高区域,易造成火焰燎管,综合考虑二次风叶片角选择35°。各次风配比的不同对空气动力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燃尽风比例的增加,回流区长度减小,最大回流速度从-8m/s降低至-6m/s左右,但通过比较轴向速度时发现,但燃尽风比例适当增加后,近壁面的风速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有利于维持火焰形状。中间直流风对回流区影响较大,当直流风速在60m/s以上后,回流区被直流风破坏。本文还通过冷态试验研究了中间射流风速对空气动力场的影响,验证数值计算的正确性。通过热态试验研究发现,过量空气系数α由1.15降低至1.05可以实现NOx排放降低,但是当α继续降低时便会出现燃烧不稳定现象,烟囱冒黑烟。中间直流射流风能够延缓一二次风混合,从而降低了燃烧初期的氧量和温度,达到降低尾部烟气中的NOx含量效果,但射流风速过大会破坏炉膛内的流场结构,引起燃烧不完全甚至燃烧“飞边”现象。采用50m/s的中间射流风能够实现完全燃烧,并使尾部烟气中的NOx含量降低了10%。另外燃烧区喷水对降低燃烧温度具有一定的作用,烟气再循环降低NOx排放效果明显,采用20%的再循环烟气率可以降低31.4%的NOx排放。采用低NOx燃烧器最终将烟气中的NOx排放从最初的891mg/m3(折算为Ф(O2)=3.5%)降低至508mg/m3(折算为Ф(O2)=3.5%),最终实现降低NOx排放达42.9%。根据热态试验情况,对燃烧器进行了部分的修改,且结合胜利油田现场锅炉情况制作了工业应用燃烧器,在工业应用试验中,本文设计的燃烧器减少NOx排放29.4%,且锅炉各运行参数均满足要求。

许鑫[2](2018)在《6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燃烧控制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比较便捷地得到系统模型,进而可以优化控制器参数以使控制效果达到最好。对于亚临界机组的燃烧系统而言,因其所包含的有关设备众多,故而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由此可以发现,其相关参数之间有着很大的影响,且它还是一个输出输入较多的热工系统。其燃烧系统有三个重要参数,分别是炉膛负压控制系统、烟气含氧量控制系统以及主汽压控制系统,对于整个火电机组而言,这三个参数非常重要,其在安全与经济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得到燃烧系统的控制对象特性,进而得到合适的控制器参数,对于火电机组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火电机组中亚临界火电机组占很大比重,因此对于亚临界机组燃烧系统的建模和优化方面的研究迫在眉睫。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将展开如下研究:(1)本文采用现场采集的数据,经过数据筛选,模型选择等步骤,借助一种改进后的混合蛙跳算法,对湛江某6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进行燃烧系统建模。因燃烧系统大致可视作线性系统,因此本文选择用传递函数来描述该系统。将引风机静叶开度、送风机动叶开度以及燃料量这三个量作为输入量,而其所对应的输出量为炉膛负压、烟气含氧量以及主蒸汽压力。(2)同样采用改进混合蛙跳算法,用此算法对湛江某6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燃烧系统的三个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其分别为炉膛负压控制器、烟气含氧量控制器以及主蒸汽压力控制器,以便能更好地对燃烧系统进行控制,达到更经济,更安全的目的。

杨建成[3](2015)在《高挥发分煤分级燃烧NOx减排实验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燃煤造成的污染是目前全球污染的关键问题之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氮氧化物(NOx)是燃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大气中67%的NOx由煤燃烧所产生),而中国燃煤电站锅炉机组型式多样,煤种来源也多样化,实际运行过程中运行参数的变化将极大地影响着NOx的排放,同时中国低阶煤储量丰富,大量的低阶煤被用于燃煤发电。因此,有效的降低电站锅炉尤其是燃用低阶煤电站锅炉的NOx排放量对降低中国燃煤电站NOx排放意义重大。论文作者设计并搭建了能够模拟实际炉膛煤粉燃烧环境的多反应控制段携带流反应器系统(EFR-MRS),并针对中国典型的低阶煤分级燃烧NOx减排问题作了详细的研究。此外,论文作者还在该实验系统上进行了高燃料N烟煤空气分级NOx减排影响的实验研究。最后,在一台燃用高挥发分褐煤的600MW锅炉上进行分级燃烧NOx减排的工业应用研究,证明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针对EFR-MRS系统煤粉燃烧过程构建了包括煤的热解、挥发分燃烧、焦炭的燃烧、燃料氮的转化等过程的数学物理模型,对煤粉燃烧过程和燃烧器结构的优化设计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进行了误差分析。采用该系统能够有效的模拟锅炉的实际燃烧过程,可以很好的描述分级燃烧过程中燃烧参数的变化对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误差分析表明,整个实验系统的误差可以控制在±4.5%以内。针对中国低阶煤(四种褐煤、一种次烟煤)及两种高挥发分烟煤,采用EFR-MRS系统,研究了空气分级燃烧条件下,还原区化学当量比(λ1)、停留时间(τ1)及煤质等因素对NOx排放的影响,并提出了表征NOx排放与煤质特征的综合折算指数(Sz)。研究表明,随着λ1的降低或τ1的延长,NOx排放浓度降低,还原率升高。针对低阶煤,当τ1在1.0s1.5s范围时,减排效果最好;对于高挥发分烟煤,τ1大于1s之后,继续延长停留时间已经对NOx的减排效果不太明显了。此外,挥发分含量越高的煤种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燃料N转化为NOx的转化率越低,越利于NOx的减排。对于本章所研究的七种高挥发分煤,Sz越大,NOx还原率越高。同时,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不会明显的降低煤粉的燃尽效果。针对两种燃料氮含量较高的烟煤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情况下,NOx的排放及燃尽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不分级燃烧情况下燃料氮含量越高的煤,NOx排放越高;空气分级燃烧情况下燃料氮含量越高的煤,燃料氮向燃料型NOx的转化率越低。空气分级情况下,还原区停留时间为0.81.0s及化学当量比为0.75的时候,大同及俄罗斯煤均能获得较低的NOx排放。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情况下,俄罗斯烟煤的燃尽效果与大同烟煤类似,燃尽情况较好。针对中国低阶煤(四种褐煤、一种次烟煤)及一种高挥发分烟煤,采用EFR-MRS实验系统研究了燃料分级条件下,再燃燃料比(Rff)、主燃区化学当量比(λ1)、再燃区停留时间(τ2)、再燃区化学当量比(λ2)及煤质等因素对NOx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的丰富了煤粉的再燃数据库。结果表明,在本文空气分级技术研究中提出的综合折算指数(Sz)仍然适用于表征燃料分级情况下NOx排放与煤质特征的关系。研究还表明,Rff越大或τ2越长,NOx还原率则越高;同时λ2越低,NOx还原率越高。燃料分级燃烧技术最佳参数范围分别为:Rff≈15%20%,τ2≈0.8s,λ2≈0.8。本文将λ1拓展至0.8,获得了更低的NOx排放,结果表明随着λ1的降低,NOx排放量继续减少。采用高挥发分煤再燃,再燃燃料的挥发分含量越高,或燃料N含量越高,再燃时对NOx的减排效果则越明显。NOx还原率随着Sz的增加而增加。再燃实验研究还表明,通过再燃在有效降低NOx排放的情况下,对煤粉的燃尽特性影响不大。针对某燃用高挥发分褐煤的600MW锅炉,在主燃区采用水平浓淡燃烧器以及采用不同磨煤机停运方式和分离式燃尽风(SOFA)的合理组合,采取燃料水平分级与空气垂直分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技术改造,重点研究了如何降低NOx排放的问题及对炉膛结渣问题的优化。结果表明,提高燃尽风率和降低出口氧量的措施有利于NOx排放,磨煤机的停运方式也影响着NOx的排放,同时适当的调整二次风喷入方式和三层燃尽风的喷入方式都会对NOx的排放有积极的效果,机组NOx的排放量甚至能降至209mg/m3左右。通过这些措施,该机组的结渣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徐德杰[4](2014)在《多燃料混烧锅炉机组APS的研究》文中提出火电厂自动启动与停止控制系统是机组级的顺序控制系统,是电厂机组自动启动和停止过程的控制中心,是单元机组自动控制系统中最高一级的控制功能。它是通过机组热工控制经验、机组运行规程或者电厂机组启动和停止操作卡来形成可靠的控制策略,通过预先设计的策略如条件判断、定时及计算处理等APS逻辑,向各设备发送控制指令,并且协调模拟量控制系统MCS、数字电液控制系统DEH、燃烧管理系统BMS、顺序控制系统SCS等控制系统来完成机组的自动启动和停止过程。本文以某电厂4#大容量多燃料混烧锅炉机组为研究对象,在现有单燃料燃煤锅炉机组APS的基础上,完成多燃料混烧锅炉机组APS优化设计,提高APS效率;使用数据挖掘、虚拟DCS等手段对多燃料混烧锅炉机组APS进行建模和仿真,完成APS重点功能的设计,并在某电厂进行应用,通过APS现场试验研究,提高APS的安全可靠性和适用性,为国内大容量机组提供实际经验。

何劲波[5](2013)在《NOx减排技术在600MW燃煤电厂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论文在介绍了各种降低NOx排放的技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后,通过比较各种NOx减排技术的优缺点,说明了当前阶段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是燃煤电厂NOx减排的最佳选择方案,并重点就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得进行了讨论。论文从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的原理、系统构成、主要设备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并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所能提供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系统的八家知名企业的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论文还就国内外SCR的应用情况做了简单介绍,并以福建漳州后石电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系统为例进行了介绍讨论分析。论文重点介绍了与湛江中粤能源有限公司同类型的某电厂2X600MW机组所采用的东方锅炉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特点,通过对性能优化试验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该电厂所采用的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系统在600MW燃煤电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湛江中粤能源有限公司有限公司脱硝优化应重点关注的地方以及以后可供参考的NOx减排改造方案。

陈瑶姬[6](2011)在《W型火焰锅炉燃用无烟煤低NOx燃烧技术机理和模化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战略上举足轻重,在S02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NOx的污染严重性日渐显现,于是大量控制煤粉氮氧化物排放的方法与技术出现,但燃用无烟煤的W型火焰锅炉的NOx排放量远高于一般燃煤锅炉,由于无烟煤的燃烧特性和W炉的燃烧特点,还未出现有效的控制方法,于是了解无烟煤的燃烧和NOx排放特性,寻找有效的控制W型火焰锅炉燃用无烟煤的高NOx排放量的燃烧技术十分必要。本文按照“无烟煤燃烧和NOx生成机理研究—无烟煤一维悬浮燃烧试验——W炉冷态模化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W炉热态模化试验”的研究思路探究了无烟煤和W炉内的燃烧特性以及W炉燃用无烟煤时NOx的生成与控制方法。在热天平试验台上进行无烟煤燃烧动力学特性研究,并建立了综合燃烧评价模型,发现煤粉挥发分析出主要受煤质本身特性的影响,粒径对其影响甚微;无烟煤着火温度高,稳燃和燃尽性能一般,可燃性差;通过综合判别模型认定无烟煤为劣等燃烧效果的煤种。在固定床试验台上进行了无烟煤燃烧特性和NOx生成规律研究。无烟煤的燃烧速度很慢,其NO生成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无烟煤本身的挥发分含量是其煤质特性中影响其NO生成率最关键的因素,其N含量与NO生成率并没有必然的联系,O含量对NO生成率的影响规律与挥发分类似。利用固定床试验台对无烟煤燃料N的转化规律和其焦炭对NO的还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对。在本文试验条件下,在1200℃,6%氧浓度和200-250目的煤粉粒径下,无烟煤挥发分N的转化率最低,而对于焦炭N来说,在1200℃,1%氧浓度和粒径为250-300目的条件下时转化率最低,1000℃的制焦温度对于控制NO生成来说是最差的;无烟煤燃料型NO中,焦炭NO占绝大部分;煤粉挥发分N向NO的转化率要高于燃料N,焦炭N最低;在800℃下制得的无烟煤焦炭在1200℃和粒径为200-250目条件下时还原活性最强;燃烧排放气体中的CO/CO2值越大表明焦炭还原效果越差;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烟煤焦炭对NO的还原效果要优于无烟煤焦炭,这是同等工况下无烟煤燃烧NO生成率要高于烟煤的关键原因。基于固定床试验结论,建立了简化的燃料N转化模型和焦炭还原NO模型。燃料N转化模型可以准确地定性预测不同燃烧条件下燃料N的转化规律,发现在不同的燃烧条件下,对燃料N转化起主导作用的反应不相同;在焦炭还原NO模型中,发现公式RNO=4.18×10-4exp(-17500/T)A(?) PNO更适合用于计算焦炭还原NO量。在一维沉降炉试验台上,对无烟煤在实际悬浮燃烧过程中的燃烧特性及NOx排放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燃用无烟煤时,最佳的炉内温度在1400-C左右,如采用空气分级燃烧,主燃烧区域过量空气系数应选择0.8-0.9附近,燃尽区域则应选择在1.1附近;采用一维沉降炉燃用无烟煤燃尽率低,可通过增加炉内停留时间来提高燃尽率,因而W炉是燃用无烟煤的最优选炉型。根据机理研究和一维燃烧试验,简化燃料N转化过程中的复杂反应,建立了无烟煤一维燃烧燃料N的转化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和。通过该模型的应用发现,无烟煤粉粒径的变化对NO排放量的影响较小,在空气分级燃烧中主燃区过量空气系数控制在0.8-0.9之间较为适宜。针对W炉燃烧特性,提出HAP低NOx燃烧技术。利用FLUENT计算软件,对采用该技术的W炉内流场进行模拟计算,并进行热态计算观察其对炉内温度场及NOx排放的效果,同时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选择性进行了冷态模化试验。试验结果认为HAP低NOx燃烧技术较一般W炉燃烧方法有效优化炉内流场,改善炉内结渣情况,并可较大幅度降低NOx排放量;侧墙风喷口处于较高位置,下倾角度为36°,冷灰斗风喷口处于较低位置,上倾角度为90°时既可得到较长的主气流射流深度和较高的下炉膛充满度,又可以尽可能减少炉内结渣危险性。在国内最大的3.5MWe W炉热态模化试验台上,改造后进行热态模化试验,研究各种因素对炉内燃烧和NOx排放的影响,并对不同的W炉空气分级燃烧技术进行对比。不同的W炉空气分级燃烧技术中,带有OFA独立布置的燃烧技术要优于将乏气喷口置于上炉膛侧墙的燃烧技术,除去极限工况的情况下,通过燃烧调整NOx排放量最多可降低33.39%。HAP低NOx燃烧技术是一种适用于W炉燃用无烟煤且可在不降低燃烧效率的情况下有效降低NOx排放量的技术。

宋杰[7](2011)在《环保节能介质雾化油枪的设计及应用》文中认为能源、经济、环境是目前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关注的焦点。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大国,这样的能源结构在今后很长的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各国的能源政策都是在开发利用能源与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减轻环境污染,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的油资源相对贫乏,国际原油价格又呈现不断上涨之势,节油已成迫在眉睫之势,尤其,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凸显,常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呈现极速增长的态势,能源安全已到达临界点,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国务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尖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今后15年,既要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又要完成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对能源科技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介于中国国情,节能重要,而节油为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宏伟热电厂油系统改造工程,将机械雾化油枪改为环保节能的介质雾化油枪,以降低油耗,减小机组运行和维护成本,实现锅炉程控点火和油枪快投。同时可减少锅炉安全隐患,降低环境污染,树立良好的企业外在形象。工程采用免维护介质雾化油枪替代原有简单机械雾化油枪;采用高能点火器直接点燃油枪,实现锅炉程控点火;采用陪烧技术,取消油枪和点火枪的推进装置;优化燃油管路系统;优化冷却风管路系统;优化炉前压缩空气管路系统;优化锅炉FSSS控制系统。可大大提高油枪的燃烧效率,避免了由于燃烧不好而造成燃油浪费、锅炉冒黑烟的现象。同时也实现了快速自动点火、降低了供油压力,这就大大提高锅炉的机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稳定性,为今后从事类似改造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王爱洁[8](2010)在《工业燃烧器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本文在对国内外大型工业燃烧器市场和技术水平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工业燃烧器技术选型、安全技术、燃烧性能、自动控制以及生产工艺优化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体式自动燃气燃烧器,燃劣质燃油和燃气,大型分体式燃商品天然气和非商品天然气燃烧器,大型分体式燃焦炉煤气和发生炉煤气燃烧器,大型分体式燃高炉煤气、工业废气燃烧器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生产及实际应用,达到和部分超出了设计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莫春鸿,刘学良[9](2009)在《东方600MW奥里油锅炉的开发设计和运行》文中提出介绍国产第一台600 MW奥里油锅炉,设计重点及运行情况。

张翔宇[10](2009)在《活性炭烟气脱硫脱硝集成工艺研究及废液燃烧烟气脱硫方案》文中认为本文旨在开发一种烟气脱硫脱硝集成工艺,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同时脱硫脱硝率,具有工业应用的可行性与经济性。本文详细阐述国内外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对各种技术工艺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活性炭法同时脱除烟气中的SO2和NO工艺,该工艺具有将循环流化床与活性炭法相结合特点,实现同时脱硫脱硝。重点研究了流速、床层高度及温度、水蒸气量、SO2和NO浓度等因素对脱硫脱硝率的影响,确定各参数的合理运行范围。试验结果表明:流速和床层高度对脱硫脱硝效率影响较小,最佳水蒸气体积比为12%,温度为120℃;入口SO2浓度为2000ppm,NO浓度为1000ppm时,脱硫率>70%,脱硝率>40%。SO2的浓度增加会抑制NO的脱除,而NO的存在则会促进SO2的脱除。NH3/NO摩尔比达到1:1时,即可得到最佳脱硝效果。考虑到活性炭成本是其工程应用的制约因素,本论文开展了利用玉米秸秆制备低成本活性材料试验并以此为催化剂进行同时脱硫脱硝试验研究。试验表明:玉米基活性焦表现出了良好的脱附潜质,在低浓度SO2和NO脱除实验中,脱硫率最高达到55%,脱硝率达到60%。在上述试验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对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工艺进行了性能评价,初步认为经济技术性能具有竞争性。结合具体案例,开展了工业化高温废液燃烧烟气脱硫工程方案设计,首次采用石灰石循环流化床干法烟气脱硫,给出了相关设计参数,设计脱硫率为85%,为活性炭/焦同时脱硫脱硝工艺工程化提供经验。

二、电站锅炉燃用奥里油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站锅炉燃用奥里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燃油注汽锅炉低NOx旋流燃烧器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油燃烧特点
    1.3 NO_x的生成机理
        1.3.1 燃料型NO_x生成机理
        1.3.2 热力型NO_x生成机理
        1.3.3 快速型NO_x生成机理
    1.4 低NO_x主要燃烧技术
        1.4.1 空气分级燃烧
        1.4.2 烟气再循环
        1.4.3 低NO_x燃烧器
        1.4.4 其他低氮燃烧技术
    1.5 现有燃油注汽锅炉低NO_x燃烧技术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研究内容
2 低NO_x旋流燃烧器结构及试验方法
    2.1 引言
    2.2 低NO_x旋流燃烧器结构
    2.3 测量方法与主要仪器
        2.3.1 冷态试验
        2.3.2 浙江大学1MW试验台燃烧试验
        2.3.3 胜利油田注汽锅炉燃烧试验
    2.4 本章小结
3 低NO_x旋流燃烧器冷态数值计算与试验验证
    3.1 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
    3.2 冷态数值计算
        3.2.1 CFD简介
        3.2.2 物理模型
        3.2.3 试验工况
    3.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3.1 一次风旋流强度对空气动力场的影响
        3.3.2 二次风旋流强度对空气动力场的影响
        3.3.3 各次风配比对空气动力场的影响
        3.3.4 中间射流风速对空气动力场的影响
    3.4 冷态验证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低NO_x旋流燃烧器热态试验
    4.1 引言
    4.2 低NO_x旋流燃烧器热态试验系统
    4.3 试验过程
    4.4 低NO_x旋流燃烧器低氮燃烧特性试验
        4.4.1 过量空气系数对燃烧特性和NO_x排放的影响4.4.1 过量空气系数对燃烧特性和 NOx 排放的影响
        4.4.2 中间射流风速对燃烧特性和NO_x排放的影响
        4.4.3 喷水对燃烧特性和NO_x排放的影响
        4.4.4 烟气再循环对燃烧特性和NO_x排放的影响
    4.5 燃烧器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低NO_x旋流燃烧器工业应用试验
    5.1 引言
    5.2 工业试验燃烧器结构
    5.3 注汽锅炉概况与系统
        5.3.1 注汽锅炉概况
        5.3.2 1101#注汽锅炉试验系统
    5.4 低NO_x旋流燃烧器的调试与运行
        5.4.1 试验步骤
        5.4.2 点火试验
        5.4.3 低NO_x调试试验
    5.5 低NO_x旋流燃烧器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5.5.1 对锅炉运行参数的影响
        5.5.2 对锅炉运行效率的影响
        5.5.3 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2)6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燃烧控制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发展动态与研究现状
        1.2.1 亚临界火电机组的发展与现状
        1.2.2 燃烧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改进混合蛙跳算法
    2.1 引言
    2.2 基本混合蛙跳算法
    2.3 改进的混合蛙跳算法
    2.4 智能优化算法对比
第3章 亚临界机组燃烧系统的建模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建模
    3.3 辨识前准备工作
        3.3.1 模型结构的选取
        3.3.2 数据选取
        3.3.3 数据预处理
    3.4 亚临界机组燃烧系统建模
        3.4.1 主蒸汽压力辨识
        3.4.2 烟气含氧量辨识
        3.4.3 炉膛负压辨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临界机组燃烧控制系统优化
    4.1 引言
    4.2 PID控制器
    4.3 燃烧系统控制器参数优化
        4.3.1 主汽压控制系统
        4.3.2 烟气含氧量控制系统
        4.3.3 炉膛负压系统的控制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致谢

(3)高挥发分煤分级燃烧NOx减排实验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2 燃煤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机理
    1.3 燃煤锅炉氮氧化物减排技术研究现状
        1.3.1 低NO_x燃烧技术
        1.3.2 烟气处理降低NO_x排放控制技术
    1.4 分级燃烧减排氮氧化物技术研究现状
        1.4.1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减排氮氧化物
        1.4.2 燃料分级燃烧技术减排氮氧化物
    1.5 煤粉燃烧实验装置国内外现状介绍
    1.6 国内外再燃示范工程简介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反应控制段携带流反应器实验系统
    2.1 多反应控制段携带流反应器(EFR-MRS)系统
        2.1.1 EFR-MRS系统设计原理及功能
        2.1.2 EFR-MRS实验系统介绍
        2.1.3 实验台炉体设计及温控系统调试
        2.1.4 给粉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2.1.5 燃烧器设计
        2.1.6 样品取样系统及冷却系统调试
        2.1.7 配气及气体预热系统
    2.2 EFR-MRS系统数值模拟及燃烧器结构优化
        2.2.1 炉内流动、传热、燃烧及气固两相反应基本模型
        2.2.2 燃烧器结构优化
        2.2.3 炉内燃烧减排氮氧化物的数值模拟
    2.3 误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炉内空气分级燃烧参数对高挥发分煤氮氧化物减排效果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煤种及工况信息
        3.2.1 煤质特性分析
        3.2.2 实验工况
        3.2.3 实验测量与分析方法
    3.3 不分级燃烧NO_x排放情况
    3.4 还原区停留时间对NO_x排放的影响
    3.5 还原区化学当量比对NO_x排放的影响
    3.6 煤及煤焦特性对NO_x排放的影响
    3.7 空气分级燃烧过程中煤和煤焦理化特性对NO_x排放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3.7.1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
        3.7.2 煤及煤焦理化特性对空气分级燃烧NO_x还原率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3.8 空气分级对煤粉燃尽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炉内空气分级燃烧参数对高燃料N烟煤氮氧化物减排效果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煤种及工况信息
        4.2.1 煤质特性分析
        4.2.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4.2.3 煤样制备及工况
    4.3 不分级煤粉燃烧情况分析
    4.4 还原区停留时间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
    4.5 还原区化学当量比对NO_x排放的影响
    4.6 分级燃烧对燃尽情况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炉内燃料分级燃烧参数对高挥发分煤氮氧化物减排效果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煤种及工况信息
        5.2.1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5.2.2 煤样制备及工况
    5.3 再燃燃料比对NO_x排放的影响
    5.4 再燃区停留时间对NO_x排放的影响
    5.5 再燃区化学当量比对NO_x排放的影响
    5.6 主燃区化学当量比对NO_x排放的影响
    5.7 再燃过程中煤和煤焦理化特性对NO_x排放的影响
        5.7.1 煤和煤焦理化特性对NO_x排放的影响
        5.7.2 燃料分级燃烧过程中煤和煤焦理化特性对NO_x排放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5.8 分级对NO_x排放及煤粉燃尽规律影响的研究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分级燃烧技术对 600MWe四角切圆锅炉NO_x排放影响及结渣特性分析
    6.1 引言
    6.2 锅炉机组简介及改造方案
        6.2.1 锅炉机组具体情况
        6.2.2 锅炉分级燃烧技术改造方案
        6.2.3 分级燃烧关键设计参数
    6.3 锅炉机组改前摸底实验分析
        6.3.1 摸底实验运行方式及工况分析
        6.3.2 锅炉机组温度场分析
        6.3.3 摸底实验NO_x排放情况
        6.3.4 锅炉机组日常相关数据采集分析
        6.3.5 摸底实验锅炉机组效率及燃尽分析
        6.3.6 改前结渣情况分析
        6.3.7 锅炉机组运行存在的问题
    6.4 锅炉机组改后燃烧调整实验分析
        6.4.1 工况分析
        6.4.2 燃烧调整过程温度场分析
        6.4.3 机组改后燃尽风率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
        6.4.4 机组改后炉膛出口氧量及磨煤机停运方式对 NO_x排放的影响
        6.4.5 机组改后二次风开度对 NO_x排放的影响
    6.5 锅炉机组改后性能考核
        6.5.1 考核工况分析
        6.5.2 NO_x排放情况分析
        6.5.3 复合分级燃烧技术对机组燃烧效率的影响
        6.5.4 考核实验结渣情况
    6.6 锅炉机组结渣情况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多燃料混烧锅炉机组AP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APS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涉及的关键技术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单元机组的启动与停止过程综述
    2.1 单元机组的启动
        2.1.1 按金属温度划分
        2.1.2 按蒸汽参数划分
        2.1.3 按冲转进汽方式划分
        2.1.4 按控制进汽的阀门划分
    2.2 单元机组停运
        2.2.1 机组正常停运方式的选择
        2.2.2 机组事故停运方式的选择
    2.3 电厂4#机组设备规范及工艺介绍
        2.3.1 锅炉侧设备规范
        2.3.2 汽轮机侧设备规范
        2.3.3 发电机侧设备规范
        2.3.4 燃烧系统
        2.3.5 风烟系统
        2.3.6 汽水系统
    2.4 电厂4#机组启停一般程序
        2.4.1 启动特点
        2.4.2 冷态启动
        2.4.3 正常停机至冷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启停控制系统基本原理及设计
    3.1 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3.1.1 APS总体框架
        3.1.2 APS断点思想
    3.2 电厂4#机组APS设计
    3.3 电厂4#机组自启停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3.1 电厂4#机组控制系统概况
        3.3.2 Ovation系统的基本结构
        3.3.3 电厂4#机组控制器分布情况
    3.4 电厂4#机组自廦停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4.1 Ovation系统软件
        3.4.2 电厂4#机组APS断点逻辑组态
        3.4.3 电厂4#机组画面组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组自启停控制系统重点功能设计
    4.1 4#机组给水控制系统概况
    4.2 并/退泵及汽源切换过程分析
    4.3 并泵及汽源切换断点逻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厂4#机组自启停控制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APS逻辑调试及试验
    5.2 APS控制系统运行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NOx减排技术在600MW燃煤电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NOx 危害及形成机理
    1.2 脱硝技术概况
    1.3 燃烧中脱硝技术
    1.4 燃烧后脱硝技术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净化技术(SCR)
    2.1 SCR 工艺流程及化学过程
    2.2 SCR 工艺主要设备
    2.3 影响 SCR 脱硝效率的几个主要因素
    2.4 SCR 对电厂运行的影响
    2.5 SCR 技术国内外应用状况
第三章 多个知名厂家 SCR 脱硝技术概况和比较
    3.1 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2 英波基洛
    3.3 IHI
    3.4 阿尔斯通(ALSTOM)
    3.5 三菱
    3.6 中鼎
    3.7 日立
    3.8 西门子(德国亚吉隆公司)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某电厂 2×600MW 机组 SCR 系统及性能
    4.1 系统介绍
    4.2 性能保证
    4.3 性能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粤能源有限公司 SCR 运行和优化
    5.1 中粤能源有限公司 SCR 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5.2 中粤能源有限公司 SCR 优化试验应关注的重点
    5.3 中粤能源有限公司 NOx 减排技术应用展望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点
    三、进一步工作展望
附录
    附录 1 某电厂#1 机组脱硝性能试验原始数据
    附录 2 某电厂脱硝性能优化试验修正曲线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W型火焰锅炉燃用无烟煤低NOx燃烧技术机理和模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引言
    1.2 NO_x性质和生成机理
        1.2.1 NO_x的性质
        1.2.2 煤燃烧过程中NO_x的生成机理
        1.2.3 煤粉燃烧过程中NO_x的还原机理
    1.3 NO_x控制技术
        1.3.1 炉内NO_x控制技术
        1.3.2 烟气脱硝技术
    1.4 W炉(W型火焰锅炉)燃用无烟煤技术
        1.4.1 无烟煤的燃烧特性
        1.4.2 W炉燃烧技术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无烟煤的燃烧特性及NO_x生成机理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无烟煤的燃烧动力学特性
        2.2.1 试验和分析方法
        2.2.2 无烟煤的燃烧动力学特性及燃烧效果综合模型
    2.3 无烟煤的燃烧特性及NO生成机理
        2.3.1 试验与分析方法
        2.3.2 无烟煤的基本燃烧特性
        2.3.3 无烟煤的NO生成机理
    2.4 小结
3 无烟煤的挥发分N与焦炭N的转化规律及研究方法对比
    3.1 引言
    3.2 燃料N转化规律试验研究
        3.2.1 试验和分析方法
        3.2.2 无烟煤挥发分N的转化规律
        3.2.3 无烟煤焦炭N的转化规律
        3.2.4 无烟煤挥发分N,焦炭N和燃料N的转化关系
        3.2.5 无烟煤与烟煤的挥发分N和焦炭N转化对比
        3.2.6 挥发分N和焦炭N转化的试验方法对比
    3.3 燃料N转化模型
        3.3.1 挥发分N转化模型
        3.3.2 焦炭N转化模型
    3.4 小结
4 无烟煤焦炭对NO的还原作用
    4.1 引言
    4.2 无烟煤焦炭对NO的还原试验
        4.2.1 试验和分析方法
        4.2.2 焦炭还原NO过程
        4.2.3 反应条件对焦炭还原效果的影响
    4.3 焦炭还原NO模型
        4.3.1 焦炭还原NO模型建立
        4.3.2 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4.4 CO/CO_2对焦炭还原效果的影响
    4.5 小结
5 无烟煤一维燃烧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一维燃烧试验
        5.2.1 试验和分析方法
        5.2.2 无烟煤在沉降炉内的燃烧规律
        5.2.3 无烟煤的NO_x排放特性
        5.2.4 无烟煤在不同燃烧区域的NO_x生成特性
        5.2.5 无烟煤在不同燃烧条件下的燃尽性能
    5.3 无烟煤一维燃烧燃料N的转化模型
        5.3.1 模型假设
        5.3.2 模型建立
        5.3.3 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5.3.4 一维燃烧燃料N转化模型应用
    5.4 小结
6 W炉HAP低NO_x燃烧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冷态模化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HAP低NO_x燃烧技术的提出
    6.3 HAP低NO_x燃烧技术冷态数值模拟
        6.3.1 数值模拟计算软件
        6.3.2 模拟对象
        6.3.3 模拟计算方法及工况
        6.3.4 侧墙风变化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6.3.5 冷灰斗风变化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6.3.6 HAP低NO_x燃烧技术与一般燃烧方法冷态流场对比
    6.4 HAP低NO_x燃烧技术的热态数值模拟
    6.5 HAP低NO_x燃烧技术冷态模化试验
        6.5.1 模拟对象
        6.5.2 冷态模化试验台设计
        6.5.3 试验设备与方法
        6.5.4 OFA喷口位置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6.5.5 侧墙风角度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6.5.6 冷灰斗风角度对炉内流场的影响
    6.6 小结
7 W炉低NO_x燃烧热态试验研究
    7.1 引言
    7.2 W炉热态模化试验台改造介绍
        7.2.1 改造原则
        7.2.2 模化计算
        7.2.3 热力计算
        7.2.4 改造结果
    7.3 试验设备和方法
    7.4 不同燃烧条件对W炉燃烧及NO_x排放的影响
        7.4.1 乏气风管开度的影响
        7.4.2 下炉膛风量的影响
        7.4.3 上下二次风比例的影响
        7.4.4 OFA喷口位置的影响
        7.4.5 极限工况下的W炉燃烧情况和NO_x排放
    7.5 不同燃烧区域过量空气系数对W炉NO_x排放的影响
    7.6 下炉膛平均温度对W炉NO_x排放的影响
    7.7 不同W炉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对比
    7.8 小结
    7.9 锅炉设计参考
8 总结
    8.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8.3 本文不足及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环保节能介质雾化油枪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能源概况
        1.1.1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1.1.2 我国电力资源现状
        1.1.3 我国电厂煤粉燃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电厂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外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1.2.3 机械雾化油枪存在的问题
        1.2.4 介质雾化油枪相对于机械雾化油枪的优点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第2章 环保节能介质雾化油枪的应用设计
    2.1 宏伟热电厂概况
        2.1.1 宏伟热电厂现有设备概况
        2.1.2 宏伟热电厂现有油枪存在的问题
        2.1.3 电厂常用油枪简介
    2.2 环保节能介质雾化油枪的应用设计
        2.2.1 雾化油枪的应用技术研究
        2.2.2 环保节能介质雾化油枪的技术指标设计
第3章 环保节能介质雾化油枪的工程改造及效果
    3.1 环保节能介质雾化油枪的工程改造
    3.2 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措施
        3.2.1 新旧设备的使用调查
        3.2.2 油枪冷却风的取源
        3.2.3 油泵的选择
        3.2.4 新油枪雾化介质的选择
        3.2.5 完善自动点火装置
        3.2.6 管道布置的设计
    3.3 工程运行效果分析
    3.4 效益分析
        3.4.1 经济效益
        3.4.2 社会效益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工业燃烧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工业燃烧器研究现状分析
    2.1 工业燃烧器应用范围
    2.2 工业燃料的种类及燃烧特性
        2.2.1 气态工质
        2.2.2 液态工质
        2.2.3 燃料燃烧的特性分析
    2.3 工业燃烧器分类及特点
        2.3.1 工业燃烧器分类
        2.3.2 燃油燃烧器分类及特点
        2.3.3 燃气燃烧器分类及特点
    2.4 国内燃烧技术的发展现状
    2.5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2.5.1 一体式自动燃气燃烧器
        2.5.2 燃劣质燃油和或燃气(超重油、炼厂渣油、含水原油)的全自动转杯式燃烧器,在单台设备上实现燃油,燃油燃气分烧、燃油然气混烧三个系列产品
        2.5.3 大型分体式燃商品天然气和非商品天然气燃烧器
        2.5.4 大型分体式燃焦炉煤气和发生炉煤气燃烧器
        2.5.5 大型分体式燃高炉煤气、工业废气燃烧器
第三章 大型工业燃烧器研究方案的确定
    3.1 大型工业燃烧器总体思路的确定
    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性能指标
        3.2.1 一体式自动燃气燃烧器
        3.2.2 设计制造燃劣质燃油和或燃气(超重油、炼厂渣油、含水原油)的全自动转杯式燃烧器
        3.2.3 大型分体式燃商品天然气和非商品天然气燃烧器
        3.2.4 大型分体式燃焦炉煤气和发生炉煤气燃烧器
        3.2.5 大型分体式燃高炉煤气、工业废气燃烧器
    3.3 气体燃料的燃烧
        3.3.1 燃烧建立的条件
        3.3.2 燃气燃烧所需空气量
        3.3.3 燃烧产物及其计算
        3.3.4 理论燃烧温度及其计算
    3.4 液体燃料的燃烧
        3.4.1 液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及燃烧理论
        3.4.2 油滴的燃烧
    3.5 火焰的稳定性
        3.5.1 脱火
        3.5.2 回火
        3.5.3 火焰稳定极限的表达方法
    3.6 NOx 生成机理及防治
    3.7 燃气射流及喷孔计算
        3.7.1 燃气射流
        3.7.2 喷孔计算及公式
第四章 大型工业燃烧器的研制
    4.1 燃烧器实验室
        4.1.1 燃料供给系统
        4.1.2 燃气供给系统
        4.1.3 给水系统
        4.1.4 烟风系统
        4.1.5 试验台
        4.1.6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4.1.7 实验室
    4.2 燃烧器的系统设计
        4.2.1 燃烧器系统组成
        4.2.2 燃烧器系统及部件功能
    4.3 一体式全自动燃烧器关键技术方案设计
        4.3.1 基本方案
        4.3.2 产品的基本结构
        4.3.3 燃烧方式的确定
        4.3.4 控制方案的确定
        4.3.5 分流器的形式的确定
        4.3.6 合理确定燃气出口流速、空气出口流速、燃气空气混合物流速
        4.3.7 低Nox 结构的确定
        4.3.8 燃烧器壳体结构的确定
    4.4 燃劣质燃油或燃气(超重油、炼厂渣油、含水原油)的全自动转杯式燃烧器,在单台设备上实现燃油,燃油燃气分烧、燃油然气混烧三个系列产品
    4.5 大型分体式燃商品天然气和非商品天然气燃烧器
        4.5.1 影响点火因素的分析
        4.5.2 点火形式的确定
        4.5.3 主火焰燃烧头结构形式的确定
    4.6 大型分体式燃焦炉煤气和发生炉煤气燃烧器
        4.6.1 点火形式的确定
        4.6.2 主火焰燃烧头结构形式的确定
        4.6.3 焦炉煤气和发生炉煤气燃烧燃料杂质处理的问题方案
    4.7 大型分体式燃高炉煤气、工业废气燃烧器
        4.7.1 点火形式的确定
        4.7.2 主火焰燃烧头结构形式的确定
        4.7.3 焦炉煤气和发生炉煤气燃烧燃料杂质处理的问题方案
        4.7.4 低热值燃料稳定燃烧的技术方案
第五章 大型工业燃烧器关键技术的研究
    5.1 安全技术规则的制定
    5.2 热工计算
    5.3 燃烧头
    5.4 转杯
    5.5 控制系统
第六章 现场应用情况总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东方600MW奥里油锅炉的开发设计和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条件
    1.1 锅炉主要参数
    1.2 锅炉燃料
2 锅炉概述
3 锅炉主要尺寸
4 锅炉的设计重点
    4.1 炉型选择
    4.2 整体性能
    4.3 防止高温腐蚀
    4.4 奥里油燃烧器
5 锅炉试运行
6 结语

(10)活性炭烟气脱硫脱硝集成工艺研究及废液燃烧烟气脱硫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分析
        1.2.1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
        1.2.2 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危害
    1.3 脱硫脱硝技术简述
        1.3.1 脱硫技术简述
        1.3.2 脱硝技术简述
        1.3.3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简述
    1.4 论文背景及研究内容
        1.4.1 论文背景
        1.4.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循环流化床活性炭法烟气脱硫脱硝机理
    2.1 循环流化床工作原理
        2.1.1 循环流化床特性
        2.1.2 流化床操作状态分析
    2.2 活性炭脱硫脱硝机理
        2.2.1 活性炭材料结构
        2.2.2 活性炭脱硫脱硝机理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活性炭法烟气脱硫脱硝实验
    3.1 实验装置简介
        3.1.1 烟气模拟系统确定
        3.1.2 流化床主体设计
        3.1.3 活性炭回收及尾气处理
        3.1.4 实验所用测量仪器
        3.1.5 实验装置照片
    3.2 活性炭吸附材料性能
    3.3 自制活性焦材料性能
    3.4 实验步骤简介
    3.5 实验误差分析
第四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气固量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4.1.1 流量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4.1.2 床层高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4.2 温度及水蒸气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4.3 SO_2和NO 浓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4.3.1 SO_2浓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4.3.2 NO 浓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4.4 活性炭再生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4.5 自制活性焦材料脱除效率研究
第五章 废液燃烧烟气脱硫示范工程设计及脱硫脱硝集成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5.1 废液燃烧烟气脱硫示范工程设计
        5.1.1 工艺设计思路
        5.1.2 工艺设计参数
        5.1.3 工艺设计图
    5.2 脱硫脱硝集成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5.2.1 脱硫脱硝集成工艺环境特性分析
        5.2.2 脱硫脱硝集成工艺技术分析
        5.2.3 脱硫脱硝集成工艺经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电站锅炉燃用奥里油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燃油注汽锅炉低NOx旋流燃烧器特性试验研究[D]. 丁涛. 浙江大学, 2019(06)
  • [2]6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燃烧控制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D]. 许鑫.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3]高挥发分煤分级燃烧NOx减排实验及应用研究[D]. 杨建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 [4]多燃料混烧锅炉机组APS的研究[D]. 徐德杰.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6)
  • [5]NOx减排技术在600MW燃煤电厂中的应用[D]. 何劲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6]W型火焰锅炉燃用无烟煤低NOx燃烧技术机理和模化试验研究[D]. 陈瑶姬. 浙江大学, 2011(01)
  • [7]环保节能介质雾化油枪的设计及应用[D]. 宋杰. 吉林大学, 2011(09)
  • [8]工业燃烧器的研究与开发[D]. 王爱洁.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9]东方600MW奥里油锅炉的开发设计和运行[J]. 莫春鸿,刘学良. 东方电气评论, 2009(04)
  • [10]活性炭烟气脱硫脱硝集成工艺研究及废液燃烧烟气脱硫方案[D]. 张翔宇. 天津大学, 2009(S2)

标签:;  ;  ;  ;  

电厂锅炉Ori油燃烧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