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总目录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总目录

一、《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分类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朱平华[1](2019)在《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社会和政府不堪重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多次提到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已然是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和关键路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广西2030”规划》也提出了开展健康管理、构建健康促进体系的任务。而这两项任务的最终完成,无疑离不开医联体特别是紧密型医联体的平台架构或实施载体。新的形势下,拥有优质核心医疗资源、掌握健康管理优质客户、具有区域辐射影响力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理应成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示范基地和榜样力量,尤其是在加快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三级综合医院如何在评价自身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如何在紧密型医联体的框架下围绕健康管理的实践环节有所作为,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然而,健康管理学界与健康服务业界目前均无关于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及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定义,也未专门开展对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具有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特色、适用于医联体框架下的广西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也在探索之中。目的1.提炼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典型模式,梳理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实践探索及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与发展情况,为构建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2.构建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查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和联动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为评价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供指标体系和实证数据。3.分析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挑战,提出完善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为三级综合医院及其所在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优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提供决策参考,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推动健康管理落地实施提供配套政策。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询和收集国内外健康管理与医联体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可供借鉴的理论、模式、经验和方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框架。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在厘清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理论框架后,初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经2轮Delphi法专家咨询后筛选评价指标,逐步统一专家意见,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3.问卷调查法:根据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31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成员单位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面向体检人群开展基本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调查。4.专家访谈法: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召开年会的契机对上述医院健康管理部门31名负责人开展个人访谈,了解机构发展现状和健康管理服务联动情况,征询意见建议。5.综合评价法:对现场调查数据采取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结合、嵌套的方法,综合评价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应用“雷达图”法对服务能力薄弱环节进行系统分析。6.SWOT分析法: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以矩阵方式列出并分析医院健康管理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运用策略配对方法提出提升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SO、WO、ST和WT策略及对策建议。7.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使用内部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分别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使用EPI Data软件录入调查表中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分析。结果1.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有2个层次,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34个。德尔菲法两轮咨询中,二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达0.865和0.869,权威程度较高。协调系数分别为0.282和0.348,专家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专家咨询意见趋同的效果较好。层次分析法构造的5个判断矩阵,单排序、总排序的一致性比例CI、CR均小于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组合权重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开展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引领健康管理科学研究、引领区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开展全程健康管理服务。综合指标体系专家代表性、权威性和一致性较好,经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检验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体系以医联体为视角和框架,涵盖了健康管理服务投入、服务过程、服务产出、服务效果等多方面内容,为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测量工具和参考指标。2.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两家机构违规开展健康体检业务,健康体检服务量、年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年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近1/3的机构未制定完善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仍有35.5%的机构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将近40%的机构没有开展问诊或问卷调查。健康体检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独立开展能力总体不强,与医院共享情况较为普遍,个别机构连基本的一般检查项目都未开展。半数左右的机构体检报告未包含疾病危险性评价和慢病患病风险评估内容,38.7%的机构未能对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估,64.5%的机构未能对慢病患者进行分级干预并随访,67.7%的机构未能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健康指导与干预。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随访项目有限,仍有6.4%的机构只停留在健康检测的初级阶段,单纯体检或“只检不管”。仅有22.5%的机构延伸到了健康跟踪的阶段,但总体还是重健康体检,轻健康管理。从健康管理(体检)服务对象来看,35.1%的体检者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体检一次,仅有11.1%的人群经常测量自身心率和血压,有30%的人经常观察自身大小便情况来进行粗略的健康检查,仅有10.1%的调查对象出差或旅游时随身携带药物,依旧有5.4%的人从来不系安全带,调查对象9项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不高。体检人群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平均满意度为89.16%,不同机构间满意度水平差异不大。与健康管理服务密切相关的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对体检者健康状况的采集和掌握不够全面,影响到后续的健康评估的准确度和健康干预的效果。健康体检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医院内部和医联体内的健康管理联动极少,信息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健康管理理念和疾病管理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健康管理服务缺乏创新。3.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加权密切值法、秩和比法、“雷达图”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家医院位于优档,5家医院处于差档,其余19家医院为中档,分别约占医院总数的14%、18%、68%。评价结果较全面、合理。排序第一的医院在所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排序最后的医院,排序最后的医院在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各项评价指标表现中均很不理想。三档中,过程、效果指标差异不大,主要差异在于投入、产出指标。服务能力处于“优”档的,总体表现比较出色,一级指标均优于其它两档,但存在个别医院部分指标发展不均衡,指标表现不佳。普遍表现较好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符合《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应用信息化系统开展医联体内的预约、转诊服务,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普遍表现较差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健康管理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机构内涵建设薄弱,服务能力总体不足,服务内容不全面,服务流程不完整,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比较单一,覆盖人群十分有限,疾病管理服务相对缺乏,不同机构间的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医联体内部健康管理运行机制有待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与医疗服务之间发展极不协调。4.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大多数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仍停留在以健康体检为主(重检轻管)的健康体检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即专业化健康体检服务模式)。绝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健康管理的内部联动机制,医院健康管理(体检)机构面向体检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与医院临床科室面向住院患者的疾病管理服务未能形成有效合作与互补,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目前较少涉及健康管理方面的合作。加上医院健康体检人群总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基本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差,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的健康管理及其联动工作任重道远。结论1.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示范引领健康管理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健康的背景下更是迎来了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公立医院长期以来“以疾病为中心”、“重治轻防”的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运行惯性和路径依赖,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实施健康管理也面临不小挑战和不少障碍。因此,应整合发挥SO、WO、ST和WT等不同策略之间的协同效应。2.作为公立医院举办方的各级政府要更好发挥“做好健康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健康管理运行机制”的作用,尽快出台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性文件——《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适时发布《健康管理基本项目目录》,最终建立健全以公立医院为骨干带头、三级综合医院为示范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服务主体、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业务指导,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和全社会、全体人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健康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发展改革、财政、人社、教育、保监等各个相关部委办局要主动发挥“制定健康管理配套政策,加强健康管理协调指导”的作用。3.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四位一体”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全程服务、智能管理、信息共享、各司其职、责任共担、上下联动、利益共享、一体运行”的目标,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服务“五项联动”新机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省级教学研究型医院牵头制订开发健康管理行业标准指南,县级、二级、城市辖区医院成为本区域预防、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服务、医养结合的龙头,中医院、民族医院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技术、民族医药的特色和治未病及养生保健的优势,专科医院开展针对专门疾病和特定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执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健康管理服务标准指南。

孟慧[2](2018)在《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建筑与古文字都是中华民族传承上千年的宝贵历史遗产,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从原始社会的末期起,中国建筑的发展主要都是一脉相承的木结构方式。建筑材料的特性使得先秦时期并无实物留存下来,现今我们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唯有求助于古籍中的记载及遗迹考古调查。除此之外,另一种可利用的材料就是古文字。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和文字具有的稳固性使古文字表现出较强的写实性和真实性。中国古文字的本身就是将“建筑”的情况,包括它的外形和内容“记录”下来,故而中国古文字符号是形态高度抽象化的结果。由此可以推断,中国古文字可提供相当正确的数据,人们通过解析有关建筑的古文字,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情形。古籍的记载,遗迹的调查和古文字的探讨,这三者互相应证对照,必能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更具体而正确的了解。这里需提到本文的“古文字”范围,是根据现代语言学家共识而定的,指汉代以前的古汉字,包括商周甲骨文、商和西周金文、战国文字(包括春秋时期文字)、秦汉时期的小篆以及保留有早期构形的篆隶文字。由古文字讨论古代建筑并把古文字作为建筑史研究的辅助资料,这在建筑发展研究中并不罕见,但都不深入。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之间的关系,其关系存在的外在因素和内在成因,继而发展到研究与其相关的建筑技术、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古文字来发现先秦建筑演化的规律和特征;从古文字形体中看到建筑最初的形态,日后演变的形态;希望通过研究建筑演变和古文字演变两者的关系,找出规律用在今后的建筑考古研究中,用此方法作为辅助,反推之前的建筑物和建筑构件的形制和形式,达到“见字识筑”的目的。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一个较为深的探索。本文从《营造法式》总释的建筑文字开始引入,探讨中国古文字的构形机制,这是本文研究基础之一,主要目的是探讨人类创造文字时,以物取象的理论。证明象形文字是之后文字主要的构形基础,证明通过文字来看待事物的形象是可行。因此,本文第三章主要以《营造法式》总释的建筑文字为研究重点,看其文字与建筑之间的变化,寻找两者之间关系。本文在第四章主要探讨了《说文解字》中所有与建筑有关的文字来源和文字涵义,用于寻找不同的建筑构件在不同时期的形态或者名称。从这些研究中,不仅仅可以看到以“木”为材料的中国传统建筑构件,还能看到不同的部首代表了人们不同的建筑形式,如“穴居”、“有顶无墙式建筑”、“半开放式建筑”、“四周闭合式建筑”等,这些建筑形式与文字的部首一一对应。本文的第三章与第四章的逐字分析,提供了古文字与古建筑互证的外在因素,即事取象,外形对应外形的理论。本文的第五章则为本论文的关键部分,是从前两章的个体研究中提取建筑类古文字的共性,并通过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理论科学的总结了建筑类古文字的取象规律,由此分析出了本论文两大主题互证形成的具体条件,为证明古文字与古建筑之间有互证关系提供了内在成因,也分析出建筑类型、形式、材料及构件的出现时间线以及不同时代的发展特征、建筑人文特征。与此同时,通过以上的科学理论,还提取除了已识别的建筑类文字中具有定性代表意义的文字“构件”,将其看为一种符号,作为今后考古出土的古文字或者古建筑识别的辅助工具,同时通过构建古建筑与古文字之间关系的模型,来探讨这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研究建筑考古的方法。第五章最后也把同为象形基础的楔形文字和纳西文中的相同的建筑词汇拿来与比较,发现以“象形”为基础民族文字系统都有以上的互证关系。以期望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得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古文字形体分析法”,用于今后辅助建筑考古的研究,追寻古建筑的本原。综上所述,本论文根据汉字的造字之本来分析建筑物和构件和古文字之间的关系,并且探讨这个造字之本对当时社会形态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借助建筑视觉形式动力理论、建筑形态学、符号学来解释建筑现象,着重于理论与文化的结合性研究。从而看到更深层次的建筑信息的传承与厚度,为缺乏实物资料的先秦建筑历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研究路径。

周俊基[3](2016)在《张謇与南通博物苑》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发展,一般认为是19世纪中叶由外国人在华设立的博物馆所带动。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博物馆,是实业教育家张謇(1853-1926年)於1905年创立的南通博物苑。张氏的博物苑,无论对中国近代整体的博物馆发展,抑或是中国社会步向现代化的进程,均有重要的历史意涵和实质意义。本论文旨在透过分析张謇设立南通博物苑的背景、动因、过程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分析张謇独特的博物馆理论,并进一步謇视这所最早由中国人自办的博物苑,从而确定其历史地位。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各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冲撃,这些冲击是源於中国的国力每况愈下,导致外国势力肆无忌惮地分裂中国版图之余,更从中获取巨大利益。此外,中国的内部矛盾加剧,求变的声音不断,令社会更趋不稳。以上的困局,对国人生活及精神等方面影响尤甚,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进行改革。从正面来看,这些改变直接间接地推动社会进前,同时为国人开启了现代化的大门。南通博物苑由创立时起至张謇辞世,经历了晚清与民国时期,其成立的宗旨是“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要把知识普及化,以达致“开民智,明公理”的效果。张謇作为“实业教育”的第一人,如何利用自己手上有限的资源去完善他所昭示的“新世界”,正是本论文希望深入探讨的。另外,通过分析南通博物苑的建苑细节,将有助究明张謇及其思想在南通现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1903年的东游对张謇影响最为直接,也促成他《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国博览馆议》和《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藉以表达筹办博物馆的迫切性。清政府最终没有接纳张謇的请求,却加速了他设苑的决心。南通博物苑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建立起来,而张謇的博物馆理论亦於此时成型。诚然,南通博物苑的最大特色,在於标志着南通正式走向现代化。南通现代化不仅是经济上的迅速发展,而是配合教育、慈善及文化等项目,成功编织出一幅完整的蓝图。因此,早於20世纪初年,南通已经获得“模范城”的美誉。为了能够更加透彻理解南通博物苑与社会现代化的多种关系,本论文也会讨论地方自治与村落主义的相互关系,以期了解张謇规划南通市的理念及落实有关文化方面的构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产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南通博物苑的功能及角色,在民国初年更为清晰。可是,动荡不稳的社会环境导致张謇旗下的大生集团出现经营上的困难,博物苑也受到牵连,渐走下坡。之後在日本侵华的时候,博物苑近乎完全停顿。新中国成立後,博物苑的工作才得以恢复,重上昔日的轨道。总的来说,张謇与其南通博物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徵。通过认识张謇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热忱,以及他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使我们对他一手建立的博物苑在传达历史文化讯息和南通现代化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博物馆虽然是西方引进的文化设施,但张謇以自身的识见,揉合他对中西文化的见解,成功建立一所真正属於中国人的博物苑,不仅成为中国近代博物馆的滥觞,更影响着中国博物馆事业日後发展。

侯荣堂[4](2011)在《《华文文学》对美欧澳华文文学的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文文学》系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介绍和研究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的华文文学的学术期刊。自1985年4月创刊以来(至2010年12月)走过来不平凡的26年,其间有80年代全民文学、思想狂热的盛世;有90年代文学失落不得不贴上广告、装饰上封面女郎的情况,也是学术杂志不应该的;不过,它毕竟走过来了。对研究意义的审查是最重要的;我们将《华文文学》研究的意义定位于对文学的追寻,即追求文学的生命力和魅力。具体到本文,通过《华文文学》对美欧澳华文文学传播情况的考察,可以看清华文文学在大陆的传播情况。这是我们深入认识基础,我们想看看华文文学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不可以认清它。至于海外华人的生存境况,都可以通过传播学考察给予我们。我们相信,文学为人生终点之后提供了一份生命的延续。我们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即所谓触摸历史。触摸历史就是要注重文学作品和批评作品本身,重建现场,钩沉思想;就是要注重个案研究,呈现历史进程和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历史研究有其自身的要求,归于一点即是寻觅往昔的真相;其也有两种看似矛盾的方法,即忠实于历史记载和想象并用想象连接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寻求那些可能割断的历史的全貌。我们文学研究也渴求真相,我们对于《华文文学》的传播学研究也倾向于忠实与想象结合的方法,即传播学考察美欧澳华文文学忠实于《华文文学》的记录;对于华文文学的本来状况和可能性我们进行适合的历史想象。这样,我们有自己的数据,使能清晰化的全都清晰化;同时可以获得关于华文文学它自己是什么的知识,只有这些华文文学自己的知识才能把华文文学已丧失了的实体性和充实性恢复起来。我们坚信,文学研究必须走进历史方能在深层上探索。本文的另一方法是传播学。但是,我们提出的应该是文学传播,即传播的目的在于尽量维持媒体自身的生命并为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基于此,媒体包括《华文文学》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转移,即媒体不是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基本前提,而是以中国文学的生成和发展为基本前提。

王勇[5](2011)在《声符示源舆词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声符的示源性、声符多义的成因、同一声符的多个声符义之间的关系、语词滋生与词义引申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据声系联同族词的构想。我们认为,“右文说”在融入“因声求义”的内核之後,突破了传统的以单一声符系联同族词的局限,可以用来构建词族。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语词滋生促使形声字的孳乳,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示源性;(2)语词滋生的层次性、多向性和声符假借共同促成声符义的多元性;(3)声符义的运动与词义的引申具有同律性,词义引申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指导声符义引申义列的梳理,声符义引申义列可以反映语词滋生的层次;(4)同一声符的多个声符义之间存在平行、因果、相反、变易等关系,这些关系是声符义引申的结果;(5)少数声符义与其他声符义无联系,这多是声符假借的结果。声符假借多出现在音同或音近的声符之间,而音同或音近的声符亦有同源的可能,因此,我们系联同源声符,厘清同源声符衍生谱系。这不仅扩大了词族系联的范围,而且有助于我们找到假借声符的本字。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利用同源声符和声符义的引申义列系联同族词的方法。

廖茂忠[6](2008)在《学生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一份份的学生贷款合同承载着学生个体对改变命运的希望,承载着国家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念;一串串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数据,甚至屡屡曝光的国家助学贷款拖欠诉讼案例,则在动摇着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高等教育和学生贷款先前的信念和坚持。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违约是影响学生贷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但在无休止的因果链中,违约又必然是某事物,或某事物之间运动的必然结果。然而,这里的某事物是何物?某事物之间的运动又是何物?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无疑是违约问题解决的基础。由果索因,即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一时空的状态,推断促成此状态的原因,是因果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对于学生违约结果本身的科学分析就成为揭示学生违约原因的基本途径。基于此,本研究以1690名进入还款期的借款学生为样本,通过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Logistic模型分析等方法,揭示学生的还款状态(守约或违约)与其影响变量间的统计性联系,从而推断学生违约发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影响学生违约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贷款的总额度和单位时间内还款的额度。学生贷款额度越大,违约率则越高;学生单位时间所需偿还贷款的额度越大,违约率也越高;反之亦然。然而,学生贷款的违约不仅仅是借款学生的私事,而是一个涉及到学校、银行和社会的社会性问题,而且充满争议。基于学生个人偿还贷款的结果状态的因果分析的科学性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全面地理解学生贷款违约的影响因素,需要倾听国家助学贷款各运行主体的声音。论文通过对学生、教师、银行,以及社会公众的调研发现,学生偿还能力、还款意愿和社会信用制度对借款学生的违约行为有重要影响,而偿还能力是其中最为关键性的因素。这个结论也支持了由果索因的推断。以上两种方式都揭示了还款能力是学生违约的最关键因素。那么,事实上,借款学生的经济状况如何呢?只有当这个问题得到解答,才能对“偿还能力是违约因素中最为关键性的因素”这一论断进行最后的判断。本研究以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和相关研究为基础,谨慎测算出近年来全国本专科毕业生分不同单位性质、地区、分行业收入的收入水平,发现新参加工作的本专科毕业生收入普遍偏低,而且据就业单位的性质、地区或行业的不同收入差距悬殊。这导致不少的毕业生债务偿还能力不足。至此,可以科学地认为:偿还能力是影响违约的最为关键性的因素。然而,借款学生的偿还能力是如何与其他因素一起影响学生还贷的行为选择的呢?本研究在揭示违约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心理学的“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解释学生违约发生的机理,并认为:借款学生的偿还资源是行为选择的物质基础,偿还意向是行为选择的动力机制,偿还情境是行为选择的制约机制;借款学生的意志水平和对偿还行为实际的控制能力是行为发生的调节机制,借款学生偿还行为选择的(预期)结果及相应的社会评价是偿还行为的反馈机制。因此,学生还贷行为的选择,是由借款学生还贷的意向、偿还的情境条件、可用于还贷的资源,以及偿还贷款行为的意志和控制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提出了化解中国学生贷款违约的若干改革建议。

翟秀霞[7](2008)在《汉语网络语言变异的认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与此相关的计算机及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与此相关的大量的语言现象,作为网络交流工具的网络语言也得到了语言学界的关注。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语境下经过变异的语言形式,其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特征以及电子媒体属性。网络语言的变异主要体现在词汇变异和句法的变异两个方面。其中网络词汇变异主要是通过词语的语音、语义以及形式的变化三种途径来实现;句法变异也分为词类变异使用、新奇副词的使用、词语叠用和特殊结构的使用这几种情况。本文以网络语言的新词和新的表达方式为语料,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以认知隐喻、认知转喻以及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对网络语言词汇和句法的变异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引起变异的认知动因及在线意义建构方式。通过对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的认知分析,本文认为,人类思维的隐喻性和转喻性是汉语网络语言变异的认知动因:汉语网络语言利用语音造词手段形成的变异是语音转喻的体现;其词汇的语义、形式变异也体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句法变异中的词类的转换使用也体现了转喻认知。文章还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对汉语网络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结构“中文语码+英语词缀-ing”的在线意义建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它是一种基于相关性的“截搭”型整合。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二章综述网络语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国内网络语言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重要部分,着重对网络语言变异实现的三种途径,语音、词汇以及句法进行分类总结,并从认知角度阐释其所反映的人类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思维方式,同时从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变异的动态的在线意义建构方式和幕后认知机制;第六章是结论。

高洪菊[8](2014)在《《甲骨文合集》3、4册资料蒐集和整理》文中研究说明《合集》是一部集成性的甲骨资料汇编,在甲骨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合集》3、4册收录甲骨拓本6506片,卜辞内容丰富。这篇文章是对3、4两册所进行的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的一个汇总。这篇论文分为四部份:第一部份概述《合集》3、4册及其研究状况。第二部份是基础资料的蒐集与整理。这部份对涉及《合集》3、4册的新着录的重片情况、缀合情况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以表格形式展现。第三部份是在资料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中,作者根据清晰完整图版、缀合成果等对《全编》做的初步校订。第四部份主要是增补《合集》3,4册缺反、缺正、或缺臼的拓本。

二、《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分类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分类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目的
    4 研究价值
    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6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相关理论基础及实践探索
    1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基础
        1.1 公立医院相关概念界定
        1.2 健康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1.3 医联体相关概念界定
    2 国外健康管理的服务体系
        2.1 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2.2 英国——政府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2.3 日本——法制化的健康管理
        2.4 芬兰——基层社区健康管理
        2.5 德国——健康医疗保险与预防医疗结合式的健康管理
        2.6 启示借鉴
    3 国内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3.1 我国健康管理机构的服务内容
        3.2 我国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3.3 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述评
    4 医联体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趋势
        4.1 国外医疗合作体系模式
        4.2 国内紧密型医联体代表
        4.3 广西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探索
        5.1 健康知识教育
        5.2 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
        5.3 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
        5.4 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
        5.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典型模式
    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1 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方法
        1.1 文献研究法
        1.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3 层次分析法
        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1.5 质量控制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指标初步选择
        2.2 德尔菲法筛选修订指标
    3 指标权重的计算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2 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3.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3.4 组合权重
    4 信效度检验
        4.1 信度
        4.2 效度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调查
        1.2 统计分析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调查结果
        2.1 机构情况
        2.2 体检情况
        2.3 质量管理
        2.4 健康检测
        2.5 健康检查项目
        2.6 体检报告
        2.7 信息化建设
        2.8 健康评估与干预
        2.9 检后随访
        2.10 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2.11 健康知识教育
        2.12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课题
        2.13 健康管理联动情况
        2.14 问题困难与意见建议
    3 讨论分析
        3.1 健康体检服务量、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渐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
        3.2 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
        3.3 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
        3.4 机构内涵建设薄弱,健康管理服务缺乏联动和创新
第四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1.2 统计分析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调查结果
        2.1 总体健康状况
        2.2 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2.3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
        2.4 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
    3 讨论分析
        3.1 吸烟、饮酒与不良饮食习惯情况
        3.2 体力活动不足、负性情绪与不良睡眠情况
        3.3 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情况
        3.4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第五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综合评价
    1 评价对象与方法
        1.1 密切值法(Close-value method)
        1.2 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
        1.3 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
        1.4 “雷达图”法
    2 综合评价结果
        2.1 加权密切值法综合评价结果
        2.2 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
        2.3 雷达图绘制结果
    3 讨论分析
        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3.2 综合评价分档排序结果分析
        3.3 雷达图评价分析
        3.4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第六章 完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1 医联体框架下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SWOT分析
        1.1 已有优势(Strength)
        1.2 内部劣势(Weakness)
        1.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
        1.4 面临挑战(Threat)
    2 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2.1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SO策略框架
        2.2 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的WO策略框架
        2.3 依靠内部优势,迎接外部挑战的ST策略框架
        2.4 减少内部劣势,迎接外部挑战的WT策略框架
    3 完善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制定政策,加强协调”的作用
        3.2 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健康管理服务“四位一体”新模式
        3.3 三级综合医院要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五项联动”新机制
        3.4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
    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基本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深化研究的思路
    1.3 研究对象与范畴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范本的选择参考
    1.4 研究思路及其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实物调查与文献研究
        2、比较研究及“图形比较法”
        3、文化语言学方法
        4、建筑形态与建筑形态学研究方法
        5、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及建筑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
    1.5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古建筑与中国古文字
    2.1 中国古建筑与中国古文字
        2.1.1 建筑与文字
        2.1.2 建筑在文字中的体现
    2.2 中国古文字中养藏着建筑
        2.2.1 中国古文字
        2.2.2 中国古文字的构形因素
    2.3 中国古文字的象形特征彰显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2.3.1 中国象形文字
        2.3.2 代表建筑的象形甲骨文与象形纳西文比较
    2.4 中国古建筑与中国古文字相互映照的科学理论基础
        2.4.1 形态学引入
        2.4.2 符号学引入
        2.4.3 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引入
    2.5 本章小结
        2.5.1 本文象形文字的界定范围和参考资料
        2.5.2 小结
第三章 《营造法式》总释单字研究
    3.1 《营造法式》总释
        3.1.1 《营造法式》引入对本文的重要意义
        3.1.2 以《营造法式》总释为蓝本对本文的意义
        3.1.3 《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文字
    3.2 《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类型
        3.2.1 宫
        3.2.2 殿
        3.2.3 阙
        3.2.4 楼
        3.2.5 榭
        3.2.6 台
        3.2.7 亭
    3.3 建筑构件
        3.3.1 大木作构件
        3.3.2 普通部件
        3.3.3 砖作、窰作部件
    3.4 本章小结
        3.4.1 建筑类型
        3.4.2 建筑构件
        3.4.3 小结
第四章 《说文解字》建筑词汇看中国古建筑
    4.1 以《说文解字》为研究蓝本对本文的意义
        4.1.1 《说文解字》在本文的参考意义
        4.1.2 《说文解字》中收录的与建筑有关的文字
        4.1.3 部首造字的原则
    4.2 “木”部建筑文字研究
        4.2.1 建筑材料类
        4.2.2 与建筑工具有关的字
        4.2.3 代表建筑构件的字
        4.2.4 代表建筑形式的字
        4.2.5 代表建筑类型的字
        4.2.6 反映建筑空间隔断的字
        4.2.7 “木”部建筑文字总结
    4.3 “土”部建筑文字研究
        4.3.1 代表建筑材料的字
        4.3.2 代表建筑工具的字
        4.3.3 代表建筑构件的字
        4.3.4 代表建筑类型的字
        4.3.5 反映建筑布局的字
        4.3.6 与建筑的防潮及装饰有关的字
        4.3.7 反映建筑空间隔断的字
        4.3.8 “土”部建筑文字总结
    4.4 以字“观”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和影响
        4.4.1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的成就和影响
        4.4.2 夏代和商代社会建筑的成就和影响
        4.4.3 周代建筑的成就和影响
        4.4.4 秦代建筑的成就和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古建筑与中国古文字内在规律探讨
    5.1 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具有相互呼应的关系
        5.1.1 见字知筑
        5.1.2 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理论的引入分析
    5.2 古建筑之建筑类型与古文字规律分析
        5.2.1 见字知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发展及特征
        5.2.2 建筑类型词汇的取象规律
    5.3 古建筑之建筑形式与古文字规律分析
        5.3.1 见字知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发展及特征
        5.3.2 建筑形式的词汇取象规律
    5.4 古建筑之建筑材料与古文字规律分析
        5.4.1 见字知中国古代建筑材料的发展及特征
        5.4.2 建筑材料的词汇取象规律
    5.5 古建筑之建筑构件与古文字规律分析
        5.5.1 见字知中国古代建筑构件的发展及特征
        5.5.2 建筑构件词汇的取象规律
    5.6 楔形文字中的建筑文字与中国古文字中的建筑文字
        5.6.1 楔形文字中的建筑类文字
        5.6.2 建筑类的甲骨文、楔形文字、纳西文的比较
    5.7 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的构成法则
        5.7.1 古建筑与古文字的互证关系
        5.7.2 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的构成法则
        5.7.3 “古文字形体分析法”的建立
        5.7.4 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法则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材料与建筑布局文字研究
    1.1 建筑材料
        1.1.1 瓦
        1.1.2 砖
        1.1.3 涂
    1.2 建筑尺度
        1.2.1 材
    1.3 筑布局
        1.3.1 城
附录2《说文解字》中的建筑部首及文字研究
    2.1 “广”部建筑文字
    2.2 “厂”部建筑文字
    2.3 “宀”部建筑文字
    2.4 “穴”部建筑文字
    2.5 “门”部建筑文字
    2.6 “户”部建筑文字
    2.7 “囗”部建筑文字
    2.8 其他部首建筑文字(见图2-17)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张謇与南通博物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中西方博物馆观念的沿革
    一、西方博物馆的缘起及发展略述
    二、中国博物馆概念的脉络
    三、晚清国人对博物馆的认识
        1. 有关外国博物馆的着述
        2. 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博物馆的贡献
    四、外国人在华开办博物馆的情况
        1. 外国人在华开办的博物馆对中国的影响
        2. 近代中国博物馆的五个发展阶段
第二章 张謇其人及其“新世界”中的博物苑
    一、清末新政中的地方自治
        1. 清末新政的推行背景
        2. 地方自治的兴衰
    二、张謇的生平
    三、张謇的主要事业
    四、“新世界”的再认识
        1. 村落主义与地方自治
        2. 国外人士眼中的张謇与新世界
    五、南通博物苑与新世界的关系
第三章 张謇癸卯东游对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启发
    一、张謇东游的动因及其考察重点
        1. 张謇东游的各种因素
        2. 考察重点及与日本人交流的经过
    二、大阪博览会与张謇的见闻
        1. 日本博览会的时代背景、规模与情况
        2. 有关博览会的文字记录
    三、东游见闻给予张謇的启示
        1. 日本博物馆对张謇的影响
        2. 与同期游日人士记载的对照
第四章 南通博物苑的创立与早期营运
    一、张謇对博物馆的认识
        1. 中西方思想的碰撞
        2. 博物馆思想建立的进程
    二、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的理念
        1. 南通博物苑早期的博物馆概念
        2. 建苑的经过及苑内建设
    三、南通博物苑的人事聘用
        1. 人员的特殊性
        2. 对本地及国外人才的重视
第五章 南通博物苑的发展及其现状
    一、民国初年的南通博物苑
    二、南通博物苑的中兴
    三、南通博物苑的中衰
    四、南通博物苑的复兴
第六章 南通博物苑的藏品与展示
    一、南通博物苑的藏品
        1. 张謇的历史及藏品观
        2. 南通博物苑的早期藏品分析
    二、早期南通博物苑展览的类型及展示手法
        1. 博物馆陈列展示的特质
        2. 南通博物苑的早期陈列方式
    三、南通博物苑与东京帝室博物馆的比较
第七章 南通博物苑的意涵
    一、博物馆理论的建立
        1. 晚清时期的博物馆理论
        2. 民国时期的博物馆理论
        3. 张謇博物馆理论的特点
    二、公私两用的南通博物苑
        1. 展览以外的功能
        2. 南通博物苑的象徵意义
结语
    一、张謇与南通博物苑给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启示
    二、张謇的博物馆精神与南通博物苑的延续
参考文献
附录: 南通博物苑历史年表(1905-2013年)
在校期间曾参与学术研讨会及发表的文章
致谢

(4)《华文文学》对美欧澳华文文学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华文文学》概述
    二、美欧澳华文文学的历史和现实
    三、本文的可行性和本文的框架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理论问题和本文的文献情况
第一章 《华文文学》对美华文学的传播
    第一节 概述《华文文学》对美华文学的传播
    第二节 《华文文学》对美华小说和诗歌的传播
    第三节 《华文文学》对美华文学群体的传播
    第四节 《华文文学》对美华文学传播的意义和不足
第二章 《华文文学》对欧华文学的传播
    第一节 概述《华文文学》对欧华文学的传播
    第二节 《华文文学》对离散文学的传播
    第三节 《华文文学》对欧华女作家的传播
    第四节 《华文文学》对区域一体的华文文学的传播
    第五节 《华文文学》对欧华文学传播的意义和不足
第三章 《华文文学》对澳华文学的传播
    第一节 概述《华文文学》对澳华文学的传播
    第二节 《华文文学》对庄伟杰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传播
    第三节 《华文文学》对太平洋岛屿华文文学的传播
    第四节 《华文文学》对澳华文学传播的意义和不足
第四章 《华文文学》的未来和美欧澳华文文学的可能性
    第一节 《华文文学》和华文文学学科
    第二节 华文文学观念和争论
    第三节 华文文学的可能性和中国文学
说明和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表一 历届年会情况统计
附录表二 《华文文学》刊发文章和论文统计情况
附录三 《华文文学》大事年记
后记

(5)声符示源舆词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语词滋生原理
第二章 同源词研究方法的历史沿革
    2.1 引论
    2.2 声训
    2.3 右文说
    2.4 因声求义
    2.5 词源研究之检讨
    2.6 本课题的出发点、目的、资料及方法
第三章 语词滋生与形声字的发展
    3.1 引言
    3.2 语词滋生促使形声孳乳
        3.2.1 相似类比滋生促使形声孳乳
        3.2.2 相关联想滋生促使形声孳乳
        3.2.3 引申分化滋生促使形声孳乳
        3.2.4 语音变易滋生促使声符的替换
第四章 声符示源诸问题
    4.1 引论
    4.2 以词义结构与形声结构的对应性明声符兼义
    4.3 缀加意符明假借义的形声字
    4.4 声符研究的正确角度——语言学视角
    4.5 小结
第五章 对“语源义”的质疑
    5.1 引言
    5.2 “语源义”立论之本的问题
    5.3 “词源义”混同词汇意义与字义
    5.4 “语源义”对相关理论的疏忽
    5.5 轻言某义为约定俗成的原始意义
    5.6 借音分化的两分
    5.7 小结
第六章 声符多义的成因
    6.1 滋生的多向性
    6.2 滋生的层次性
    6.3 声符假借
第七章 同一声符各声符义之间的关系
    7.1 平行关系
    7.2 因果关系
        7.2.1 客观现象或事实中的必然联系
        7.2.2 客观现象或事实中的非必然联系
    7.3 相反关系
    7.4 感性关系
    7.5 变易关系
    7.6 小结
第八章 词义引申与语词滋生的关系
    8.1 词义引申分化新词
    8.2 词义引申与声符义引申具有同律性
    8.3 语词的理据往往成为语词的直接引申义
    8.4 语词引申的两个方向与语词的滋生
第九章 声符义引申义列对词族系联的启示
    9.1 词族研究面临的问题
    9.2 声符义引申义列对同声符语词滋生层次的揭示
    9.3 声符义引申义列的参照作用
第十章 同源声符在词族系联中的价值
第十一章 词族构建的新思路
    11.1 引言
    11.2 《文始》之得与《同源字典》之失
    11.3 词族构建方法的新构想
总结
附录——“八族”声符滋生谱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後记

(6)学生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1.2 基本概念
    1.3 文献综述与评价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2 学生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1 变量选取与研究模型设计
    2.2 有关学生贷款违约风险的研究假设
    2.3 变量描述、统计与分析
    2.4 违约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2.5 违约影响因素的判别分析
    2.6 违约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
    2.7 违约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结论与讨论:假设验证及其它
3 学生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的多维度考察
    3.1 学生的陈述
    3.2 教师的看法
    3.3 院校的实践
    3.4 银行的观点
    3.5 公众的讨论
    本章小结
4 毕业生负债与贷款违约的相关性
    4.1 毕业生可用于还贷的现金测算
    4.2 学生的贷款总额度
    4.3 债务水平与违约
    本章小结
5 借款学生违约行为的发生机理
    5.1 个体行为与计划行为理论
    5.2 计划行为理论对学生还贷行为的解释
    5.3 学生对还贷的行为选择
    5.4 对违约行为发生机理研究的验证:典型分析
    本章小结
6 学生贷款违约风险防范的若干建议
    6.1 目前消费信贷违约防范的一般策略
    6.2 有关学生贷款违约防范的基本策略的研究
    6.3 化解学生贷款违约的基本策略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与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文测算和绘制的表图
附录2 本研究所用的“学生贷款违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目录

(7)汉语网络语言变异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网络语言研究的意义
    1.2 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框架
    1.3 研究范围、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2章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
    2.2 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
第3章 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及其认知分析
    3.1 网络语言语音变异分析
    3.2 网络语言语音变异的认知动因
第4章 网络语言的词汇变异及其认知分析
    4.1 网络语言的词汇变异分析
    4.2 网络语言词汇变异的认知动因
第5章 网络语言句法变异及其认知分析
    5.1 网络语言句法变异分析
    5.2 网络语言的句法变异的认知动因
    5.3 一种特殊的整合结构:“中文语码+-ing”的认知阐释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甲骨文合集》3、4册资料蒐集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引用甲骨着录书籣称表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关於《合集》及其3、4册基本情况
    1.2 《合集》3、4册研究概况、选题意义
第2章 《合集》3、4册基础资料汇总
    2.1 甲骨着录情况调查
        2.1.1 《合集》与《上博》校重
        2.1.2 《合集》3、4册与甲骨新着录书的重见情况调查
        2.1.3 《合集》校重成果整理
        2.1.4 《合集》与《合补》校重成果整理
    2.2 《合集》3、4册缀合情况统计
第3章 校订《全编》释文
    3.1 根据清晰完整图片校订《全编》释文
    3.2 根据缀合成果校订《全编》释文
    3.3 《全编》释文疏漏及其他
第4章 增补《合集》3、4册拓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四、《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分类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D]. 朱平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2]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关系研究[D]. 孟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3]张謇与南通博物苑[D]. 周俊基.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 [4]《华文文学》对美欧澳华文文学的传播[D]. 侯荣堂. 汕头大学, 2011(01)
  • [5]声符示源舆词族构建研究[D]. 王勇. 苏州大学, 2011(06)
  • [6]学生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研究[D]. 廖茂忠.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7]汉语网络语言变异的认知研究[D]. 翟秀霞. 汕头大学, 2008(04)
  • [8]《甲骨文合集》3、4册资料蒐集和整理[D]. 高洪菊.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9)

标签:;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