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信息传播的四个层次(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珂[1](2021)在《基于场景理论的移动阅读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阅读产品的出现,人们的阅读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分享阅读,极大地满足了阅读需求。但相关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该类产品的发展,人们对移动阅读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用户规模增长渐缓使得移动阅读的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愈发凸显、产品同质化严重、内容形态无法满足用户需要等。现实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设计策略为移动阅读产品的稳步发展寻找出路。本文以场景理论为基础,结合移动阅读产品特点,探究移动阅读产品的场景视觉表现层、场景信息构建层、场景行为引导层、场景情感反馈层四个场景层次对于用户体验的影响。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确定移动阅读产品的设计框架,模型构建。再运用卡诺模型分析法对所构建模型中的需求指标进行验证与排序,得到移动阅读产品设计策略,并将该设计策略运用在具体实践当中。在理论层面,本文扩充了场景理论的研究领域,在实践层面,为目前移动阅读产品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田慧敏[2](2021)在《疫情背景下直播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明星带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直播元年到当下直播热潮,直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与变化。直播从最开始的娱乐平台,转变为集商业价值与娱乐价值于一体的社交平台。作为流量的聚集地,直播成为了连接受众的窗口,也成为品牌营销新的方向。2020年初,国内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让一切线下活动戛然而止,网络成为唯一可以相互交流的通道,直播作为当下网络时代中最为热门的信息传播渠道,在疫情爆发期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直播营销活动即直播卖货作为直播平台近年来的新发展板块,更是有着不可预估的红利。疫情期间,同样被困于家中的明星大范围地加入直播营销活动,开始直播带货,再一次将直播营销推向了高潮。明星直播营销活动带来的巨大利益不仅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宏观发展,更是满足了受众在疫情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也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此类生活方式的认知。由于明星直播带货红利的突然爆发,不少图利者“学习”明星带货的模式,想要在直播带货行业分一杯羹,但盲目的学习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本论文基于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以传播学、营销学、以及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理论基础,从明星参与直播营销活动的传播过程的基本传播因素入手,探讨在明星参与的直播营销活动中,具体哪些因素会对直播营销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消费者因素、意见领袖因素、直播内容因素以及其它相关因素四方面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并根据前人研究与相关文献提出四个假设,并细分出十三个子假设。其次,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内容分析法检验提出的假设。最后,汇总分析,总结影响传播效果的具体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消费者因素中,消费者的粉丝身份对直播营销的传播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意见领袖因素中,除去明星直播时的专业能力这一指标之外,其他指标包括明星的粉丝数量、与品牌的契合度以及互动能力均对营销活动的传播效果具有影响。传播内容因素中,趣味性、互动性、利益性以及个性化服务也均对传播效果有影响。其他因素中,明星是否在宣传期、前期宣传的效果以及配合的主播均对最后的传播效果有影响。在结果分析中也发现,在当下明星直播营销即直播带货的活动中,明星作为主播缺失一定的专业度、明星在直播营销活动中的影响力的逐渐被代替以及受众在直播间内的消费冲动等问题演变地愈发严重。针对问题并结合实例,论文在最后提出了既能够促进明星直播营销活动传播效果的增长又能够推动明星直播营销活动良性发展的建议。
卢奕汐[3](2020)在《TS公司企业文化诊断和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渐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2019年中国国民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并对GDP贡献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语言服务行业即是在全球服务行业欣欣向荣的背景下,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由传统的翻译行业优化升级而成。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语言服务行业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全面催生了语言服务的需求,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语言服务行业和其他行业组织机构的渗透和交叉也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语言服务企业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内既要保持健康稳健的发展势头,对外又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便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必然选择。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可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对外可扩大品牌影响力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和优化对于语言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我国规模最大的语言服务企业TS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学者相关的企业文化理论综述为研究基石,以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为诊断模型,结合问卷法和访谈法,对TS公司的企业文化现状进行的细致的诊断和分析。发现TS公司现阶段的企业文化体系中的传播、培训、评估体系和亚文化整合等方面问题亟需优化更新。文本中的企业文化优化方案本着尊重文化、以人为本、表里一致的原则,以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为优化方向,为TS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具体意见和改革措施。最终,帮助TS公司保持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和其领先的行业地位。对于TS公司的企业文化诊断和优化不仅仅有利于TS公司自身的发展,也希望对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为后续语言服务行业的企业文化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振华[4](2020)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文中提出木家具又称木质家具或木制家具,是指主要零部件均采用木材、人造板等木制材料制成的家具。木家具产品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必须面向用户立足生产,其设计定位由市场定位决定。家具企业需根据自身条件形成适合的市场定位,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生成产品概念、指导产品设计。“互联网+”时代强大的信息渠道无疑为设计评价、定位与产品革新提供了便利,同时促使新的消费形态的形成,使得木家具制造业也遭遇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首先,新媒体的普及致使木家具消费者信息环境变化巨大,引起选购、评价和分享等消费行为决策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其次,木家具行业传统的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第三,木家具产品生命周期日趋减少,引起产品策划时间的缩短和对策划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成果,理解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从而优化产品研发方法,构建定位准确的产品、服务、传播及展示,以便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成为学界和木家具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行业、用户消费行为决策与产品开发设计方面的变化,旨在探索一种互联网思维下木家具的用户研究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在重新审视木家具设计与制作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便指导木家具企业改进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和品牌传播效果。通过文本数据挖掘法分析消费端的直接数据,包括用户的分布、偏好和产品的反馈,从而实时准确地获取商业竞争情报。及时地实现对用户的识别、洞察和服务,进而将动态的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概念,指导木家具产品的概念设计。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互联网及网络媒体的普及使消费者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变,由信息单向、不对称和不充分传播转换到信息双向、对称和透明化传播的环境,在引发传播领域重大变革的同时引起木家具消费行为、设计、商业和制造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木家具行业线上购物、线上线下一体化和购物社交化等新的消费形态层出不穷。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木家具行业协同制造水平、设计创新和模块化零部件平台的建立。木家具消费人群的年轻化使得网络渠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口碑作为一种重要的口碑和评价形式反映了木家具的价值,同时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分众性和海量数据特性,对消费决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网络口碑的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2)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关于木家具网络口碑接收者的信任方面,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网络口碑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最大(标准回归系数0.528),家具产品的网络口碑数量对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次之(0.438)。对于家具消费者行为影响方面,家具消费者信任对家具产品/服务的购买(0.441)和相关网络口碑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最大(0.468),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购买(0.213)和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次之(0.278)。传播者关系强度和专业知识对感知风险的影响力分别为0.299和0.246。综合判断,感知风险、网络口碑的数量对普通家具消费者的信任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信任的中介作用对家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再次传播网络口碑的行为意愿起着重要作用。信任是影响木家具消费行为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感知风险也可以直接影响行为意愿。(3)提出“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在网络口碑审视下的用户需求挖掘与分析方法:当今市场对家具的需求融合了产品和服务,即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互联网平台中搜集有关木家具产品和服务的真实网络口碑信息,并从产品造型、颜色、功能、材质、做工、价格、物流、安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深入分析。构建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顾客满意度测量方法,采集关键产品质量特性的绩效表现,识别出高度影响满意度的木家具产品特征和服务过程。从而发现目前产品的优势,劣势以及用户的需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为帮助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木家具的产品改进和创新设计做好准备。得出实木家具产品特征的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2.86%)、做工(11.29%)、用料(10.84%)、物流(10.61%)、售后(8.91%)、货物完好(8.35%)、环保(8.33%)、价格(7.72%)、功能(6.47%)、安装(4.62%);板木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4.18%)、做工(11.31%)、用料(10.14%)、物流(10.08%)、售后(8.90%)、功能(7.96%)、安装(7.53%)、环保(7.23%)、价格(7.12%)、货物完好(5.55%);板式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5.02%)、售后(13.45%)、做工(9.55%)、物流(9.35%)、安装(8.45%)、用料(8.38%)、价格(6.95%)、环保(6.53%)、货物完好(6.50%)、功能(5.81%)。(4)建立了基于网络口碑与质量功能展开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以客厅木家具为例在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需求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用户价值诉求与产品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有效的木家具设计规划方案,并通过优化设计与消费者评价验证了产品策划的效果,可以较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得出客厅木茶几的设计规划目标中相对权重前12位为:实木(8.19%)、产品与包装完好(6.48%)、颜色好看(5.8%)、高端大气上档次(5.54%)、收纳空间(5.31%)、没有异味(5.12%)、搭配协调(4.96%)、做工精致(4.67%)、客服态度好(4.53%)、物流快(4.47%)、性价比高(3.74%)、全实木(3.48%)。设计技术要素的重要度排序前12位为:表面处理(130.70)、材料构成(123.47)、表面纹理(110.32)、外形线条(100.93)、产品结构(88.51)、色彩构成(63.34)、外形尺寸(57.42)、物流服务承诺(56.89)、加工精度(38.98)、封闭质量(32.73)、产品成本(30.03)、定价策略(24.66)。本文阐明了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行为决策影响机制与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创新方法,使木家具的设计目标的形成更为科学、清晰,提高设计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针对之前基于用户的家具设计评价和定位理论的一些问题,例如多是通过主动的问卷调查,缺乏对用户无干预观察的客观的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从而丰富了家具设计理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口碑这个海量的线上用户端数据,帮助家具企业从传统的事后检验产品质量转变为在产品设计时检查内在质量。促使企业与用户的有效互动,推进企业更科学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更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完美匹配。
刘洋秋月[5](2020)在《大庆油田YL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所在,意味着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能忽视企业文化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阵地,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已经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但经年累月的成长成熟,也让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在烙上了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如何能够补齐短板、扬长避短,让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发挥引领人、激励人的作用,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明确了论文研究目的,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通过调查和对国内外企业文化相关资料进行广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重点了解了国有企业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的关键点;论文明确了企业文化的含义和企业文化的结构,同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义、目标以及建设的主体进行了分析,并从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规划的部署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通过对大庆油田YL公司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在充分考虑该公司所处的整体政策环境、当前的企业发展状况以及员工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基础上,从员工结构、地理位置、仓储现状、设备资产、经营情况等五个方面对大庆油田YL公司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四个层面对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数据分析,先后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提出该公司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别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茆瑞[6](2020)在《“使用与满足”视角下MCN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从2012年起我国短视频开始向MCN(Multi-Channel Network)模式发展,它是一种起始于海外的“多渠道网络”产品形态,但随着MCN模式在中国的不断创新发展,逐渐展现出中国本土化的传播态势与产业形态。2016年MCN机构迎来爆发式增长,并逐渐发展成为传媒行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现阶段MCN主要通过其产业专业化的优势与特点,服务于短视频市场的内容生产。本文在传播学理论“使用与满足”的视角下,通过“媒介消费需求”、“媒介印象”、“媒介消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MCN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法,依靠理论视角对目前发展较好的头部MCN机构的内容生产与运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作为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者,MCN模式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是基础,从“媒介消费需求”的四个层次进行内容生产。短视频用户具有更强的主观性,更注重意识、精神方面的接受与表达,通过这种“主观能动性”,MCN利用自身优势改造内容生产的方向与定位。作为服务“中介”的MCN机构,优质内容的产出对视频博主、粉丝“媒介印象”也有所提升。其次,MCN的运营模式业态也在不断发展延伸,在“满足”用户基础上,寻找更多变现模式。根据用户对短视频内容的“需求”与“动机”,形成中国本土化业态模式。本文通过研究后发现,MCN模式在本土化的快速发展中,也有很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MCN模式下,机构只为“满足”用户“需求”生产内容,为快速获取收益,从而忽视了内容优质化与独特性;还有包括数据造假、对旗下“红人”形象管理不足、广告模式单一等问题。对于上述问题也提出了对应的建设性意见,MCN模式的发展需要用户、平台、机构本身共同发力。平台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与监督;机构应提升核心创作人员专业能力,制作更为精细化,从而推动短视频行业向更为蓬勃方向发展。
石俊美[7](2020)在《健康传播类短视频表达研究 ——以“丁香医生”抖音号为例》文中认为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大分支,在中国起步较迟。近年来伴随一些重要健康事件逐渐将健康研究从“缺席”的状态过渡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而公众对健康话题的关注度也直线上升。健康信息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后,多以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的图文形式为主。但伴随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传统形式下的健康传播遇到了发展瓶颈。短视频时代信息的生产方式和获取方式的便捷化、低门槛、互动性等特征促使短视频成为热门,抖音短视频在2018年更是成为现象级产品,获得众多用户青睐。健康传播可借助短视频的大环境,扩大健康传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用户关注,从而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本文选择抖音短视频平台中丁香医生账号的健康传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理论“5W模式”为理论框架进行研究。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传播主体方面,根据“丁香医生”团队的高度权威性以及健康传播优势展开论述;在传播内容上,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标志性的叙述方式、内容特征、人格化元素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传播渠道上将其健康传播内容与抖音短视频平台多样化生产方式、分发渠道来进行分析;在传播受众以及效果层面,分析其用户画像特征,并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了解受众具体信息,并从认知、心理和态度、行动三个层面分析其传播效果如何。通过个案分析、内容分析、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内容。对丁香医生的抖音账号传播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本文第一章节是绪论,第二章节针对当下健康传播中短视频现状进行一个概括分析,了解短视频中健康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对研究案例进行梳理。第三章节分析其内容特征,并选择该账号中播放量较高的短视频,运用内容分析法了解其表达方式特征。从部分播放量差别较大的短视频中分析是否存在相关因素对播放量产生影响。第四章节剖析其用户画像,并从用户反馈的角度分析用户评论,同时对部分用户运用深度访谈法来研究丁香医生抖音号的传播效果。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了解用户接受其健康传播后,在健康行为采纳上的情况。最后一个章节总结当下健康传播短视频中暴露的问题,结合丁香医生抖音号的表达方式、传播策略中的可借鉴之处,为健康传播中的短视频表达与发展提出自身见解,助力短视频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希望借此能够增强健康传播的传播力,赢得受众关注度,提升国民健康素质,助力“健康中国”。
那梦帆[8](2019)在《人地关系视角下旅游目的地意象感知的体验价值研究》文中指出谈及旅游目的地意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以物质实体与空间存在的认知显像,事实上,旅游目的地不仅体现了旅游者的基本物质追求,也反映了旅游者在价值、意志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地方是人类智慧、文化价值的凝结,旅游者与目的地的关系确立是依靠体验场中多重、复杂、交错的情感联系。本文以人地关系为研究视角,以体验价值为研究导向,对旅游目的地意象进行情境化与情感化研究。本文旨在构建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可在实践中为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为旅游地等级划分、体验价值评定提供依据,为政府相关部门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在质性研究中,选取50份网络游记资料,共计90余万字,15000多张图片。通过扎根理论的具体研究方法,对网络游记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研究指明目的地意象蕴含的时空特征和社会属性,从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仪式场与媒介场对目的地意象的生产、传播与建构进行阐释,分析地方依恋的本源及旅游者与目的地的情感联系,探明体验价值收益的普遍性与价值投入的特殊性。在定量研究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有效问卷总计876份。使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质性研究所发展出的可供测量的量表进行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参考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建构体验价值与目的地意象之间的关系,测量结果表明数据对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得到较好的验证。通过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论,指明人地关系视角下的体验价值、地方依恋对目的地意象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包括九章内容,具体各部分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部分为开篇,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一章为导论,以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所为本文的选题缘起,通过对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回顾,提出本研究开展的理论与现实背景。找出现有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空白,指明人地关系视角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创新点等基本问题,为整个研究的展开确定方向。第二章针对研究目标提出研究设计。本文确立使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其中质性研究将采用扎根理论与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游记进行编码分析,通过经验事实材料的系统获取,形成对目的地意象、体验价值、地方依恋总体上的理论建构;定量研究将通过调查问卷法进行数据收集,在分析策略上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方式,对拟定的假设命题和理论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理论结论。第三章为文献述评。首先,对目的地意象的概念进行语义学辨析,考察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及中文译法“旅游目的地意象”在各自语言体系中的含义。指明image一词可能蕴含的时间与空间、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内容与形式、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物理、实感与想象等诸多的认识论关系,提出将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解读为“旅游目的地意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心理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梳理和评析。通过对其研究对象、进展和现有研究涉猎的领域以及当下研究所解释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出通过人地关系的研究视角对目的地意象研究做进一步理论拓展的可能性和方向性。这一系统逻辑框架以人地关系视角为基础,以对目的地意象进行情境化和情感化研究为思路,为后续实证研究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基于质性研究的理论建构,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在第四章,对目的地的意象进行多维度范畴建构。借助网络游记资料,采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方法对资料中的文字和图片进行编码。以人地关系视角对目的地意象建构中的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媒介场与仪式场进行剖析,提炼出目的地意象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社会维度。对不易被量化和测评的目的地情感意象进行识别,探讨目的地情感意象的指向、级别、向度、强度与评价对象,分析目的地意象多维度间的交互作用。第五章为体验价值的内容构成。按照网络游记资料所呈现的符号,对体验价值从价值收益和价值投入两方面进行分析,确立体验价值收益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功能价值、功能价值之上的享乐价值,以及基于前两者溢出的符号价值。在价值收益中,本研究探索到“景区的品质”、“酒店/住宿的品质”、“餐厅的品质”、“休闲娱乐场所的品质”、“交通设施与环境”、“购物环境”、“放松”、“逃逸”、“复愈”、“交流”、“知识获取”、“新鲜感”、“社会声望”这13个子范畴,提炼出功能价值、享乐价值、符号价值三个核心范畴。功能价值是指目的地所具有的品质及所呈现的环境,旅游者通过功能价值对目的地意象进行重构。功能价值是目的地体验的基础价值,是满足旅游者追求愉悦的前提。享乐价值建立于功能价值的基础之上,包括放松、逃逸、复愈、交流这四个方面。享乐价值是目的地体验中生成的精神上的愉悦与心灵上的满足,体现了旅游者由内到外的快乐。目的地体验还具有丰富的符号价值,知识获取、新鲜感、社会声望等意义都在体验中涌现出来,符号价值丰富了目的地意象的社会属性。本研究还探讨目的地体验隐含的价值投入,即经济投入、时间投入、文化差异与风险感知,并就价值投入对目的地意象可能引发的影响作出判断和假设。第六章为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地方依恋。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将旅游者地方依恋从先验性与经验性、共相性与异相性、认同性与差异性、心理场与身体场的角度进行解读;通过对旅游者心理机制的探究,追踪旅游者的自我反思与意义联系,提出地方依恋是一个前置性的养成、创造性的调适和选择性的接受的过程,得出旅游者与目的地情感联系的四个层次:地方关注、地方联结、地方认同与地方依赖;此外,提出在场体验是旅游者地方依恋形成的前提条件,情感联系与意义赋予是旅游者地方依恋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三部分为理论验证——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通过定量研究对体验价值和旅游目的地意象进行理论建构与模型检验。首先,在参考营销学、心理学、旅游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待检验的理论模型。根据科学的量表开发过程进行调查问卷量表的开发及小规模测试,接下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预调研,在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后进行正式调研。最后,通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理论模型与相关假设,并对各变量间路径系数及结果进行说明。结构方程模型的使用使得本文能够将提出的目的地体验价值的构成维度整合在一个模型内,全面分析目的地体验价值中的价值收益与价值投入对目的地认知意象和情感意象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第九章结论与讨论。通过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本文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做出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旨在让范畴更鲜明,让命题更清晰。首先,将本文研究结论从人地关系视角下目的地意象理论框架及以体验价值为导向的体验场建构两部分进行提炼和总结。充分利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优势,对研究发现进行互补与印证。然后,指出研究中的局限性并据此提出研究展望。在学理层面对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做出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旨在让范畴更鲜明,让命题更清晰。这些理论命题是在对科学研究和现实问题的不断反思和碰撞中产生的,因此这些命题必然对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地发展的实践工作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科学研究致力于回答“什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在旅游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从情境化与情感化两个方面共同出发,借鉴社会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建构主义等学科和理论,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旨在从体验的情境中研究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通过人地关系视角对旅游者进行情感挖掘,探讨体验价值、地方依恋对目的地意象的影响,获得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成果。综上所述,本文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两个方面,通过价值感知和关系建构这两个方向上对旅游目的地意象提供一个系统性解释。这不仅在理论上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框架,也在实践上为目的地产品的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提供多重参考。
王楠[9](2019)在《网络广告效果的优化策略和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广告商和品牌商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媒体转向互联网广告。网络广告以其丰富的内容、互动性强、精确定位到具体的受众群体以及较低的运营成本等优点迅速得到了广告商的青睐。但是,随着网络广告遍布了各个网站,用户对于网络广告产生了麻木的状态,甚至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会主动避免观看广告。因此,本文将根据网络广告自身的特点,整理出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设计要素,提出网络广告效果的优化策略和评价方法,并对所提出的优化策略进行验证。首先依据网络广告的特性提出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三类设计因素,分别为视觉因素、交互因素和信息传播因素。其次,结合用户接受网络广告的心理模型与网络广告层级效果模型得出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用户心理阶段。基于用户心理各个阶段的特性,分析用户在各个心理阶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用户在接触网络广告的注意阶段、感知阶段、记忆阶段、情感阶段和意向阶段的心理需求,并结合设计要素得出网络广告“设计要素-用户心理”模型。基于用户的心理需求提出具体的设计优化策略,建立“设计要素-优化策略”映射模型。从网络广告特性、用户心理模型、设计要素和设计优化策略得出四个层次之间的主要映射关系,为网络广告的实践的设计中提供理论指导。之后,提出三种网络广告的评估方法,分别为:基于用户心理的网络广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用户态度的评价量表和用户生理实验评估方法,完善了网络广告的评估体系。最终选取用户注意阶段的优化策略为例,将优化策略分别应用到实际的网络广告中,利用生理实验中的眼动追踪法和用户态度评价量表进行验证,以确保提出的设计策略和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本课题的研究内容通过引入网络广告有关的用户心理模型,为网络广告的设计和评价提供更加完善的模型参考。
曾小慧[10](2019)在《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研究》文中认为健康传播在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形态之后,又迎来了互联网健康传播的时代。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移动医疗广泛推广与实践的大背景下,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移动终端的医疗健康APP应运而生。作为健康传播的新媒介,医疗健康APP在健康传播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逐步建立起了自身的重要地位,成为现代健康传播的重要平台。春雨医生作为国内移动医疗行业的拓荒者,同时也是医疗健康APP的先行者,在我国医疗健康APP领域具有显着的代表性,在健康传播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春雨医生的健康传播主体数量众多且构成多元,具体包括APP编辑团队、专业医生、媒介组织、非营利机构以及健康爱好者,不仅有众多的专业传播者,草根平民也广泛参与其中。健康传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性强的医学知识、需求量旺盛的热门健康信息、针对特殊人群的健康知识和实用性强的健康内容。在健康传播形式上,春雨医生采用了功能结构与视觉呈现兼顾的人性化界面、健康知识的通俗化表达、人际健康传播与大众健康传播并重的传播类型、知识普及与营销相结合的传播方式等多种形式。用户以中青年为主,用户的健康意识和参与度较高。传播效果层面,春雨医生的健康传播效果良好,对用户和社会有着双重影响。首先在用户健康知识的获取、健康观念的建立以及健康行为的改变等方面,春雨医生发挥着积极作用。其次春雨医生的社会化功能得到凸显,发挥着正面的社会效应,具体表现在能够有效地促进医患沟通、助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春雨医生在健康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传播内容不均衡,忽视心理健康;健康资讯大多转自第三方,把关难度大;表现形式单一,致用户审美疲劳;用户人群局限,且互动不足;究责评定机制不合理,打击医生积极性等。改进和完善APP“春雨医生”的健康传播,优化其健康传播效果,需从均衡传播内容,适当增加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健康内容的把关,保证内容质量;丰富表现形式,增强可读性与趣味性;扩大用户群体,注重用户反馈与互动;明确责任评定机制,提高医生积极性等方面着手。
二、品牌信息传播的四个层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品牌信息传播的四个层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场景理论的移动阅读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移动阅读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移动阅读产品的必要性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移动阅读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场景理论研究现状 |
1.2.3 卡诺模型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和研究基础 |
2.1 移动阅读研究概述 |
2.1.1 移动阅读产品类型分析 |
2.1.2 移动阅读特征分析 |
2.1.3 场景引入移动阅读领域优势分析 |
2.2 场景理论研究概述 |
2.2.1 场景概念 |
2.2.2 场景时代五种技术原力 |
2.2.3 场景分析四要素 |
2.2.4 场景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
2.3 场景理论在移动阅读领域的应用价值分析 |
2.3.1 信息需求的最佳匹配 |
2.3.2 场景拓展引入流量 |
2.3.3 场景参与感提升情感体验 |
2.3.4 行为习惯的养成 |
2.4 卡诺模型概述 |
2.5 基于场景设计方法的移动阅读产品设计流程 |
2.6 本章小节 |
第3章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层次提出与分析 |
3.1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层次的提出 |
3.2 移动阅读产品案例选取 |
3.3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层次分析 |
3.3.1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视觉表现层分析 |
3.3.2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信息构建层分析 |
3.3.3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行为引导层分析 |
3.3.4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情感反馈层分析 |
3.4 移动阅读产品设计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阅读产品用户调研实施与分析 |
4.1 调研实施 |
4.1.1 目标人群界定 |
4.1.2 调研目的及调研思路 |
4.2 移动阅读产品用户定性研究 |
4.2.1 用户访谈实施 |
4.2.2 用户访谈结果分析 |
4.2.3 用户体验地图构建 |
4.2.4 用户体验地图分析 |
4.3 移动阅读产品用户定量分析 |
4.3.1 问卷调查 |
4.3.2 问卷发放 |
4.3.3 问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节-调研总结 |
4.4.1 移动阅读产品用户需求梳理 |
4.4.2 移动阅读产品设计方向确认 |
第5章 基于卡诺模型的功能需求优先级评估与设计策略提出 |
5.1 卡诺模型应用 |
5.1.1 需求指标建立 |
5.1.2 问卷设置 |
5.2 问卷分析 |
5.2.1 功能指标定性分析 |
5.2.2 功能指标定性分析小结 |
5.2.3 功能指标定量分析 |
5.2.4 功能指标定量分析小结 |
5.3 移动阅读产品设计策略提出 |
5.3.1 场景视觉表现层设计策略 |
5.3.2 场景信息构建层设计策略 |
5.3.3 场景行为引导层设计策略 |
5.3.4 场景情感反馈层设计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动阅读产品设计实践 |
6.1 设计实践 |
6.1.1 设计路线图 |
6.1.2 设计思路 |
6.1.3 设计定位 |
6.1.4 产品功能模块划分 |
6.2 产品功能定位 |
6.2.1 功能指标优先级 |
6.2.2 功能设计重点 |
6.3 交互设计阶段 |
6.3.1 活动场景构建 |
6.3.2 信息架构设计 |
6.3.3 功能设计说明 |
6.3.4 页面交互流程 |
6.3.5 交互原型设计 |
6.4 视觉设计阶段 |
6.4.1 视觉设计规范 |
6.4.2 视觉设计呈现 |
6.5 测试评估阶段 |
6.5.1 测试场景构建 |
6.5.2 体验满意度评价 |
6.5.3 设计方案改进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2)疫情背景下直播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明星带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理论综述 |
1.4.1 意见领袖理论 |
1.4.2 社会临场感理论 |
1.4.3 网络营销4I原则 |
2 明星直播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
2.1 明星直播营销传播过程 |
2.1.1 传播者 |
2.1.2 传播渠道 |
2.1.3 传播内容 |
2.1.4 受众 |
2.1.5 传播效果 |
2.2 明星直播营销活动的影响因素 |
2.2.1 消费者因素 |
2.2.2 意见领袖因素 |
2.2.3 直播内容因素 |
2.2.4 其他因素 |
3 明星直播营销传播效果研究 |
3.1 消费者因素分析 |
3.1.1 消费者粉丝身份的作用 |
3.1.2 其他消费者的行为的影响 |
3.2 意见领袖、直播内容以及其他因素分析 |
3.2.1 样本选取 |
3.2.2 类目建构 |
3.3 意见领袖、直播内容以及其他因素数据结果分析 |
3.3.1 意见领袖因素的动态变化 |
3.3.2 直播内容因素的稳定影响 |
3.3.3 其他影响因素的地位上升 |
4 疫情背景下明星直播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直播间内受众的冲动消费 |
4.1.2 明星直播在专业性上的缺失 |
4.1.3 明星在电商直播中影响力的被代替 |
4.1.4 研究数据的局限与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 |
4.2 解决对策 |
4.2.1 理智追星与理智消费 |
4.2.2 针对性提高明星在直播活动中的专业性 |
4.2.3 品牌方需认清明星的价值与定位 |
4.2.4 多平台的综合动态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类目建构表 |
致谢 |
(3)TS公司企业文化诊断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文化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
2.1 企业文化理论研究 |
2.1.1 企业文化的起源和定义 |
2.1.2 企业文化的层次和要素 |
2.1.3 企业文化的作用和重要性 |
2.1.4 企业亚文化 |
2.2 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
2.3 企业文化诊断 |
2.3.1 组织文化评估量表(OCAI) |
2.3.2 丹尼森组织文化诊断模型 |
第三章 TS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1 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背景与趋势 |
3.2 TS公司概况 |
3.3 TS公司组织架构和项目流程 |
3.4 TS公司企业文化现状 |
第四章 TS公司企业文化问题诊断 |
4.1 TS公司调查问卷说明 |
4.2 TS公司企业文化问题分析 |
4.2.1 维度分析 |
4.2.2 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总体分析 |
4.3 TS公司企业文化问题总结 |
第五章 TS公司企业文化优化方案 |
5.1 TS公司企业文化优化的基本思路 |
5.1.1 TS公司企业文化优化原则 |
5.1.2 TS公司企业文化优化方向 |
5.2 TS公司愿景目标体系优化方案 |
5.3 TS公司企业文化传播体系优化方案 |
5.4 TS公司企业文化培训和评估体系优化方案 |
5.5 TS公司内部亚文化整合优化方案 |
5.5.1 亚文化整合的原则 |
5.5.2 亚文化管理措施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TS公司企业文化问卷调查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4)“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目的 |
1.2.2 研究的实践目的 |
1.2.3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
1.3.2 木家具开发设计前期研究与设计策划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消费行为分析 |
2.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行业的变化及对消费行为方式的影响 |
2.1.1 木家具行业传统制造业思维的局限 |
2.1.2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制造业的变化 |
2.1.3 木家具制造业的新模式及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
2.2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的消费行为及决策影响因素 |
2.2.1 木家具用户信息环境变化及消费心理特点 |
2.2.2 互联网环境下的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
2.2.3 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对企业产品开发的影响 |
2.3 新消费背景下木家具开发设计的新模式 |
2.3.1 木家具设计前期研究与产品创新设计 |
2.3.2 木家具准设计的概念及需求分析向设计依据的转化 |
2.3.3 木家具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及解决方法 |
2.3.4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与用户网络口碑数据驱动的木家具产品开发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 |
3.1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AHP)层次分析 |
3.1.1 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 |
3.1.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口碑传播与消费者决策的相关变量研究 |
3.1.3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理论模型的预构建 |
3.2 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假设理论模型 |
3.2.1 模型构建相关行为决策理论 |
3.2.2 假设概念模型(Hypothesis Theory Model)构建 |
3.2.3 变量定义与假设 |
3.3 假设理论模型变量测量、评价 |
3.3.1 变量的汇总 |
3.3.2 主要变量的测量 |
3.4 数据的搜集与初步分析 |
3.4.1 数据收集——样本对象的选择 |
3.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
3.4.3 数据质量的信度效度分析 |
3.5 验证性分析(CFA) |
3.5.1 结构方程模型及拟合度评估指标 |
3.5.2 网络口碑信息变量 |
3.5.3 传播者变量 |
3.5.4 中介变量(mediated variables) |
3.5.5 行为意愿变量 |
3.6 假设理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假设验证 |
3.6.1 模型设定 |
3.6.2 模型识别与评价 |
3.6.3 假设验证与初步结论 |
3.7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
3.7.1 研究结论 |
3.7.2 对木家具企业的管理建议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驱动的木家具用户需求发掘 |
4.1 木家具产品的特征与评价指标 |
4.2 基于网络口碑文本挖掘的家具产品情报分析模型 |
4.2.1 网络口碑在家具产品的情报分析中的价值与应用 |
4.2.2 基于新词发现的关键词抽取算法 |
4.2.3 技术实现——用户在线评论的文本数据发掘流程 |
4.2.4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 |
4.3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实验验证——以产品问题挖掘为例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实验验证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木家具用户需求挖掘的数据搜集与整理 |
4.4.1 家具网络口碑样本的选择 |
4.4.2 用户评论网络口碑数据采集 |
4.5 木家具产品特征与用户需求分析——以客厅茶几电视柜为例 |
4.5.1 实木家具产品分析 |
4.5.2 板木家具产品分析 |
4.5.3 板式家具产品分析 |
4.5.4 木家具产品的横向比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网络口碑与QFD的木家具设计策划理论及应用 |
5.1 基于网络口碑和QFD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 |
5.1.1 研究框架 |
5.1.2 木家具产品概念设计目标定位技术——数据驱动的产品规划质量屋 |
5.2 木家具用户需求分析——以S品牌青年客厅家具为例 |
5.2.1 用户需求获取与初步分析 |
5.2.2 需求变换与层次化分析 |
5.2.3 基于网络口碑数据挖掘的设计需求重要度确定 |
5.2.4 质量规划 |
5.3 木家具产品规划质量屋:设计需求-技术要素矩阵构建 |
5.3.1 家具设计技术要素展开 |
5.3.2 设计需求和技术要素二维矩阵 |
5.3.3 技术重要度计算 |
5.3.4 质量设计 |
5.4 木家具概念设计解决方案——以青年客厅家具茶几为例 |
5.4.1 木制茶几使用环境和场景分析 |
5.4.2 木制茶几单体基本功能及功能细节创新 |
5.4.3 视觉及触觉设计分析 |
5.4.4 需求要素向木家具设计依据的转化 |
5.5 木家具设计优化与产品设计策划验证 |
5.5.1 木家具设计优化升级方案的确定 |
5.5.2 木家具产品的感性评价方法与过程 |
5.5.3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
5.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专业教师版) |
附录2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企业人员版) |
附录3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4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正式版 |
附录5 木家具网络口碑数据来源一览表 |
附录6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一批) |
附录7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二批)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5)大庆油田YL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础理论 |
2.1 企业文化的概念 |
2.2 企业文化的结构 |
2.2.1 物质文化的概念与内容 |
2.2.2 行为文化的概念与内容 |
2.2.3 制度文化的概念与内容 |
2.2.4 精神文化的概念与内容 |
2.2.5 文化层次之间的关系 |
2.3 企业文化建设 |
2.3.1 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义 |
2.3.2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
2.3.3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
2.3.4 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庆油田YL公司及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1 大庆油田YL公司的概况 |
3.1.1 员工结构 |
3.1.2 地理位置 |
3.1.3 仓储现状 |
3.1.4 设备资产 |
3.1.5 经营情况 |
3.2 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2.1 物质文化层面 |
3.2.2 行为文化层面 |
3.2.3 制度文化层面 |
3.2.4 精神文化层面 |
3.2.5 具体文化建设举措及成效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庆油田YL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4.2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4.3 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3.1 物质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 |
4.3.2 行为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 |
4.3.3 制度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 |
4.3.4 精神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强大庆油田YL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
5.1 重视物质文化层面建设 |
5.2 强化行为文化层面建设 |
5.3 加强制度文化层面建设 |
5.4 提升精神文化层面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大庆油田YL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使用与满足”视角下MCN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1.2.2 MCN模式 |
1.3 研究方法 |
1.3.1 案例研究法 |
1.3.2 内容分析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短视频”、“MCN模式”与“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 |
2.1 “短视频”概述 |
2.1.1 “短视频” |
2.1.2 “短视频”发展现状及困境 |
2.2 “MCN模式”概述 |
2.2.1 MCN模式在国外的发展 |
2.2.2 MCN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
2.3 “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 |
2.3.1 “媒介消费需求”的四个层次 |
2.3.2 主观能动下的“媒介印象” |
2.3.3 “需求”与“动机”下的“媒介消费” |
第3章 从“媒介消费需求”分析MCN模式的“满足” |
3.1 求知需求 |
3.1.1 “求知需求”概述 |
3.1.2 满足用户对内容生产专业性的“求知需求” |
3.2 求同需求 |
3.2.1 “求同需求”概述 |
3.2.2 满足用户对自我身份认同性的“求同需求” |
3.3 求乐需求 |
3.3.1 “求乐需求”概述 |
3.3.2 满足用户对视频内容趣味性的“求乐需求” |
3.4 求美需求 |
3.4.1 “求美需求”概述 |
3.4.2 满足用户对共同意识审美的“求美需求” |
第4章 从“主观能动性”分析MCN模式的“媒介印象” |
4.1 打破刻板“媒介印象” |
4.1.1 自媒体视频博主:“网红”群体素质提升 |
4.1.2 粉丝:短视频不止于“娱乐至死” |
4.2 优质内容持续性输出 |
4.2.1 自媒体视频博主:优化原创内容,打造标签化IP |
4.2.2 粉丝:获取更优内容,汲取有效化信息 |
第5章 从“需求”与“动机”分析MCN模式的“媒介消费” |
5.1 “需求”与媒介消费:MCN模式下运营更趋规模化 |
5.1.1 系统性成长体系,“矩阵规划”运营账号 |
5.1.2 平台化整合资源,盈利模式多样化 |
5.1.3 七大业态形式,实现极大化内容变现 |
5.2 “动机”与媒介消费:社群经济去中心化式流量裂变 |
5.2.1 “群蜂效应”—加快粉丝引流速度 |
5.2.2 “情感信任”—提升粉丝信任黏度 |
第6章 关于MCN模式的反思 |
6.1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分析MCN模式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
6.1.1 从“媒介印象”与“媒介消费需求”层面分析 |
6.1.2 从“媒介消费”层面分析 |
6.2 对MCN模式良性发展的建议 |
6.2.1 巧用“文化反哺”,扩展用户群体 |
6.2.2 提升主创人员专业标准,加强内容核心价值观体现 |
6.2.3 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加强“红人”管理规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健康传播类短视频表达研究 ——以“丁香医生”抖音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短视频 |
二 健康传播 |
三 “5W”模式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点 |
第二章 健康传播短视频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健康传播发展现状 |
一 健康传播概念 |
二 健康传播表达方式 |
第二节 健康传播短视频发展概述 |
一 健康传播短视频概念及特征 |
二 健康传播短视频分类及发展动力 |
第三节 健康传播短视频发展现状 |
一 用户规模增加 |
二 盈利模式成熟 |
三 传播乱象频发 |
第四节 个案分析——丁香医生发展概况 |
一 丁香医生健康传播渠道 |
二 丁香医生健康传播优势 |
第三章 “丁香医生”抖音号健康传播内容研究分析 |
第一节 “丁香医生”抖音号内容特征 |
一 叙述主体:人格化叙述 |
二 内容选题:关联用户 |
三 文案形式:戏剧化剧情 |
第二节 “丁香医生”抖音号传播内容研究分析 |
一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方法 |
二 内容类目建构与呈现 |
三 内容类目分析 |
第四章 “丁香医生”抖音号用户及健康传播效果研究分析 |
第一节 “丁香医生”抖音号的用户画像 |
一 年龄结构:18—24 岁青年群体 |
二 性别结构:女性群体为主 |
三 地域分布:北上广为主 |
四 活跃时间:晚上+周末 |
第二节 线上研究——基于“丁香医生”抖音号的用户评论分析 |
一 样本选择 |
二 用户评论数量的相关情况分析 |
三 用户评论文本的相关情况分析 |
第三节 线下研究——基于“丁香医生”抖音号的用户访谈分析 |
一 研究设计 |
二 调查结论 |
第五章 健康传播中短视频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
第一节 健康传播中短视频发展的问题 |
一 缺乏原创动力服务价值链较短 |
二 横向领域单一纵向缺乏深度 |
三 传播主体真假难辨 |
四 创作形式单一 |
第二节 健康传播中短视频发展的思考 |
一 提高内容原创率增强形式多样化 |
二 平台强化自查加大惩处力度 |
三 受众需提高健康风险防范意识 |
四 权威媒体入驻短视频平台 |
五 完善预案体系加强健康传播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人地关系视角下旅游目的地意象感知的体验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创新点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思路 |
2.2 论文框架 |
2.3 质性研究设计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效度 |
2.3.3 研究伦理 |
2.4 定量研究策略 |
2.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4.2 效度与信度分析 |
2.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3 文献述评 |
3.1 意象的内涵: 不同学科背景的理解 |
3.2 目的地意象: 体验场中的主观建构 |
3.2.1 目的地意象的核心: 认知与情感 |
3.2.2 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主体因素 |
3.2.3 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外界刺激 |
3.2.4 目的地意象的结果导向 |
3.2.5 我国目的地意象研究回顾 |
3.3 目的地意象的解读视角 |
3.3.1 建构主义 |
3.3.2 现象学 |
3.4 地方依恋: 多层次的情感联系 |
3.4.1 地方的存在意义 |
3.4.2 旅游者的依恋情结 |
3.4.3 体验场的驱动效应 |
3.5 体验价值:多途径的感知方式 |
3.5.1 自我感知与社会认同的结合 |
3.5.2 自我调适与利弊衡量的统一 |
4 目的地意象多维度建构 |
4.1 目的地意象的时间维度 |
4.1.1 想象 |
4.1.2 映象 |
4.1.3 印象 |
4.2 目的地意象的空间维度 |
4.2.1 点 |
4.2.2 线 |
4.2.3 面 |
4.2.4 域 |
4.3 目的地意象的社会维度 |
4.3.1 个体意象 |
4.3.2 集体意象 |
4.3.3 社会意象 |
4.4 旅游目的地情感意象的识别 |
4.4.1 指向 |
4.4.2 情感意象 |
4.4.3 向度 |
4.4.4 强度 |
4.4.5 评价对象 |
4.5 小结 |
5 体验价值的内容构成 |
5.1 价值收益 |
5.1.1 功能价值 |
5.1.2 享乐价值 |
5.1.3 符号价值 |
5.2 价值投入 |
5.2.1 经济投入 |
5.2.2 间投入 |
5.2.3 文化差异 |
5.2.4 风险感知 |
5.3 小结 |
6 旅游者地方依恋 |
6.1 地方依恋的本源 |
6.2 地方依恋的心理场 |
6.2.1 地方关注 |
6.2.2 地方联结 |
6.2.3 地方认同 |
6.2.4 地方依赖 |
6.3 地方依恋的身体场 |
6.3.1 视觉 |
6.3.2 听觉 |
6.3.3 触觉 |
6.3.4 嗅觉 |
6.3.5 味觉 |
6.4 小结 |
7 体验价值对目的地意象影响的理论建构 |
7.1 理论参考 |
7.2 模型构建 |
7.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7.4 研究假设 |
7.4.1 体验价值收益的影响 |
7.4.2 体验价值投入的影响 |
8 体验价值对目的地意象影响的模型检验 |
8.1 拟定量表和问卷内容 |
8.1.1 研究变量与测量 |
8.1.2 问卷内容与问题形式 |
8.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
8.2.1 样本规模 |
8.2.2 抽样方法 |
8.2.3 问卷测试与调研控制 |
8.2.4 预调研 |
8.2.5 正式调研 |
8.3 数据分析与结果检验 |
8.3.1 样本与数据概况 |
8.3.2 测量项描述性统计 |
8.3.3 效度与信度分析 |
8.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8.4 理论模型结构方程检验与修正 |
8.4.1 模型评价 |
8.4.2 模型修正 |
8.4.3 路径分析 |
8.4.4 假设检验 |
8.5 研究发现 |
8.5.1 检验结果分析 |
8.5.2 人口统计变量的影响 |
8.6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讨论 |
9.1 结论一: 人地关系视角下目的地意象理论框架 |
9.1.1 目的地意象的内涵与外延 |
9.1.2 体验价值中的价值收益与价值投入 |
9.1.3 旅游者与目的地的情感联系 |
9.2 结论二: 以体验价值为导向的体验场建构 |
9.2.1 家庭旅游群体的体验场建构 |
9.2.2 青年旅游客群的体验场建构 |
9.3 研究局限 |
9.4 研究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网络广告效果的优化策略和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意点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网络广告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 网络广告概念 |
2.1.1 网络广告定义 |
2.1.2 网络广告类型 |
2.1.3 网络广告的特性 |
2.2 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视觉要素 |
2.2.1 图形要素 |
2.2.2 文字要素 |
2.2.3 色彩要素 |
2.2.4 布局要素 |
2.2.5 动态要素 |
2.3 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交互要素 |
2.3.1 响应时间 |
2.3.2 交互动作 |
2.4 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信息传播要素 |
2.4.1 信息诉求 |
2.4.2 信息结构 |
2.4.3 信息密码 |
2.4.4 信息来源 |
2.5 网络广告设计研究综述 |
2.6 网络广告效果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2.7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网络广告用户心理模型构建 |
3.1 引言 |
3.2 网络广告效果与用户心理关系分析 |
3.2.1 用户接受网络广告的心理过程 |
3.2.2 网络广告的层级效果模型 |
3.2.3 影响网络广告效果的用户心理阶段 |
3.3 需求调研 |
3.4 用户心理需求研究 |
3.4.1 认知阶段—注意需求 |
3.4.2 认知阶段—感知需求 |
3.4.3 认知阶段—记忆需求 |
3.4.4 情感阶段—情感需求 |
3.4.5 意向阶段—意向需求 |
3.5 网络广告“设计要素—用户心理”模型构建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网络广告效果的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用户心理的网络广告设计优化策略 |
4.2.1 基于注意需求的网络广告优化策略 |
4.2.2 基于感知需求的网络广告优化策略 |
4.2.3 基于记忆需求的网络广告优化策略 |
4.2.4 基于情感需求的网络广告优化策略 |
4.2.5 基于意向需求的网络广告优化策略 |
4.3 构建网络广告“设计要素—优化策略”映射模型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网络广告效果的评价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用户心理网络广告设计效果评价指标 |
5.2.1 用户注意阶段评价指标 |
5.2.2 用户感知阶段评价指标 |
5.2.3 用户记忆阶段评价指标 |
5.2.4 用户情感阶段评价指标 |
5.2.5 用户意向阶段评价指标 |
5.2.6 基于用户心理网络广告设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5.3 基于用户态度评估 |
5.4 生理实验评估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基于眼动实验的网络广告设计和评价验证 |
6.1 引言 |
6.2 基于眼动的网络广告设计和评价验证 |
6.2.1 实验仪器 |
6.2.2 实验目的 |
6.2.3 实验素材 |
6.2.4 实验被试 |
6.2.5 实验具体步骤 |
6.2.6 眼动指标 |
6.3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6.3.1 广告背景与网页颜色对比度分析 |
6.3.2 广告动态与静态分析 |
6.3.3 广告互动性分析 |
6.3.4 广告图像3b原则分析 |
6.3.5 广告与网页内容相关性分析 |
6.4 用户态度问卷调查分析 |
6.5 综合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用户态度问卷调查 |
(10)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0.1.1 选题来源 |
0.1.2 选题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有关健康传播的研究 |
0.2.2 有关医疗健康APP的研究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0.5 关键概念说明 |
0.5.1 医疗健康APP |
0.5.2 健康传播 |
第1章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主体分析 |
1.1 APP编辑团队——健康传播的“大后方” |
1.1.1 健康内容的“把关者” |
1.1.2 原创内容的“制作者” |
1.2 专业医生——健康传播的“主力军” |
1.2.1 组织构成多样化 |
1.2.2 功能角色多重化 |
1.2.3 评价体系多维度 |
1.2.4 入驻原因多元化 |
1.3 媒介组织——健康传播的“生力军” |
1.4 非营利组织——健康传播的“常备军” |
1.5 健康爱好者——健康传播的“后备军” |
第2章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内容分析 |
2.1 专业性——以“疾病”为中心的专业医学知识 |
2.1.1 医患交流中的疾病防治知识 |
2.1.2 “三库”:病例库疾病库药品库 |
2.2 热门性——需求量旺盛的健康信息 |
2.2.1 饮食营养信息 |
2.2.2 运动健身知识 |
2.2.3 时尚美容资讯 |
2.2.4 心理情感知识 |
2.3 针对性——针对特殊人群的健康知识 |
2.3.1 对儿童健康的重视 |
2.3.2 对女性健康的关注 |
2.3.3 对糖尿病、癌症患者的关注 |
2.4 实用性——实用性强的健康内容 |
2.4.1 指导生活的科普辟谣 |
2.4.2 引导就医的就医指南 |
2.4.3 干预行动的“健康计划” |
第3章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形式分析 |
3.1 功能结构与视觉呈现兼顾的人性化界面 |
3.1.1 功能结构的清晰性 |
3.1.2 视觉设计的美观性 |
3.2 健康知识的通俗化表达 |
3.2.1 内容选择的日常化 |
3.2.2 话语表述的情感化 |
3.2.3 文本呈现的碎片化 |
3.3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并重的传播类型 |
3.3.1 以医患沟通为中心的人际健康传播 |
3.3.2 围绕科普资讯的大众健康传播 |
3.4 知识普及与营销相结合的传播方式 |
3.4.1 公益营销科普大众树立品牌形象 |
3.4.2 差异化营销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
3.4.3 口碑营销吸引用户付费 |
第4章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效果分析 |
4.1 APP“春雨医生”用户分析 |
4.1.1 受访者基本情况 |
4.1.2 用户媒介使用需求与动机 |
4.1.3 用户媒介使用行为 |
4.2 基于用户的健康传播效果分析 |
4.2.1 用户对健康信息的知晓情况 |
4.2.2 用户对健康信念的认同情况 |
4.2.3 用户健康行为的实践情况 |
4.3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的社会效应 |
4.3.1 助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
4.3.2 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
第5章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5.1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 |
5.1.1 传播内容不均衡,忽视心理健康 |
5.1.2 健康资讯大多转自第三方,把关难度大 |
5.1.3 表现形式单一,致审美疲劳 |
5.1.4 用户人群局限,且互动不足 |
5.1.5 究责评定机制不合理,打击医生积极性 |
5.2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的发展对策 |
5.2.1 均衡传播内容,适当增加心理健康知识 |
5.2.2 加强对健康内容的把关 |
5.2.3 丰富表现形式,增强可读性与趣味性 |
5.2.4 扩大用户群,注重用户反馈与互动 |
5.2.5 明确责任评定机制,提高医生积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春雨医生”入驻医生城市分布 |
附录 B “春雨医生”入驻名院情况 |
附录 C “春雨百家”分类统计 |
附录 D “春雨医生”各科室热度咨询 |
附录 E 春雨医生“疾病库”典型人群疾病分类 |
附录 F 春雨医生“疾病库”科室疾病分类 |
附录 G APP“春雨医生”的健康传播情况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品牌信息传播的四个层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场景理论的移动阅读产品设计研究[D]. 李梦珂.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疫情背景下直播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明星带货为例[D]. 田慧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TS公司企业文化诊断和优化研究[D]. 卢奕汐.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4]“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D]. 张振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大庆油田YL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 刘洋秋月.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6]“使用与满足”视角下MCN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研究[D]. 茆瑞. 新疆大学, 2020(07)
- [7]健康传播类短视频表达研究 ——以“丁香医生”抖音号为例[D]. 石俊美. 安徽大学, 2020(07)
- [8]人地关系视角下旅游目的地意象感知的体验价值研究[D]. 那梦帆.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9]网络广告效果的优化策略和评价方法研究[D]. 王楠. 东南大学, 2019(06)
- [10]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研究[D]. 曾小慧. 湘潭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