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钙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邓贻平,聂力[1](2021)在《2017—2019年南京地区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利用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南京地区2017—2019年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为合理使用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南京地区45所医院使用的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19年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年销售金额和年DDDs逐年增长。在具体品种的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中,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稳居前3位,且氨氯地平占据绝对优势。多数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的DDC呈下降趋势且B/A值接近1。结论南京地区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临床应用广泛,销售金额和使用量整体上呈平稳增长趋势,氨氯地平是最常用的品种。多数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价格低且用药同步性较好。
伍岭[2](2021)在《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通过影响NFAT2核易位抑制结直肠癌进展及免疫逃逸》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在全球癌症中排在第三位、死亡率高居第二位。钙通道的异常激活被证明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钙通道阻滞剂在CRC进展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其临床意义有待挖掘。本项研究旨在探讨钙通道阻滞剂对CRC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钙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与CRC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应用GEO数据库相关数据分析并确定钙信号与CRC及其临床分期的相关性;2、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类型钙通道编码基因在CRC细胞系以及正常肠上皮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3、通过体外功能试验筛选出抑制CRC进展的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Nifedipine,NIFE),应用数据分析及qRT-PCR从NIFE作用的靶标家族中筛选出NFAT2;4、通过免疫荧光实验(IF)检测NFAT2的亚细胞定位,应用过表达载体以及CRISPR/Cas9技术,并通过Transwell、CCK8、裸鼠皮下移植瘤和原位移植瘤发生模型,探讨NFAT2对CRC细胞在体内外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5、通过IF检测NIFE及钙通道激动剂BAY-K-8644(S)-(-)(BAY)对NFAT2亚细胞定位的影响;6、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以及IF探讨NFAT2和CRC癌基因(LASP1)的关系,并通过WB实验明确其作用机制;7、通过染色质共沉淀(CH-IP)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筛选并验证NFAT2的潜在靶点;8、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NIFE对CD8+T细胞PD-1表达影响,构建小鼠原位肿瘤发生模型,探讨NIFE协同PD-1抑制剂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结果:1、钙信号相关基因在CRC组织中高表达,并与CRC临床分期呈正相关;2、L型钙通道在CRC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3、硝苯地平(NIFE)抑制CRC进展,而BAY的作用相反;4、NFAT2促进CRC细胞恶性表型并可被NIFE逆转;5、NIFE抑制钙内流以抑制NFAT2去磷酸化、激活和核易位;6、LASP1-AKT-GSK3β促进NFAT2核易位,并可被NIFE逆转;7、NFAT2招募STAT3促进下游靶点的转录活性;8、NIFE抑制CRC细胞PD-L1和CD8+T细胞PD-1表达。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钙通道阻滞剂(Nifedipine,NIFE)一方面可通过抑制NFAT2去磷酸化、激活、核易位以抑制CRC的恶性表型,另一方面可通过抑制CRC细胞PD-L1和CD8+T细胞PD-1表达并可重新恢复CD8+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控,可激活或增强基于PD-1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本研究结果为NIFE影响CRC细胞及免疫应答的双重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表明其作为单药或联合免疫治疗晚期CRC具有良好的前景,并为其在CRC患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雷林,贾敏,张允岭,鲁喦,廖星,梁晓,魏竞竞,陈倩,付国静[3](2020)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系统评价养血清脑颗粒单用或联合钙通道阻滞剂对比单独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检索四大中文数据库(CNKI,VIP,WanFang,CBM),三大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月8日。按照设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单用养血清脑颗粒或联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定量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共检索出583篇文献,最终纳入23项研究,总样本量2 308例,治疗组1 171例,对照组1 137例。所纳入的研究总体质量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率方面,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通道阻滞剂优于钙通道阻滞剂(RR=1.24,95%CI[1.17,1.32],P<0.000 01),单用养血清脑颗粒与钙通道阻滞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6,95%CI[0.91,2.03],P=0.14);(2)减少头痛频率方面,当头痛频率单位为次/月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通道阻滞剂优于钙通道阻滞剂(MD=-1.39,95%CI[-1.83,-0.95],P<0.000 01);当头痛频率单位为次/d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通道阻滞剂优于钙通道阻滞剂(MD=-2.08,95%CI[-2.34,-1.82],P<0.000 01);(3)减轻头痛强度方面,当头痛强度以疼痛强度评分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通道阻滞剂优于钙通道阻滞剂(MD=-0.70,95%CI[-0.81,-0.59],P<0.000 01);以视觉模拟评定VAS评分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通道阻滞剂优于钙通道阻滞剂(MD=-1.59,95%CI[-2.13,-1.06],P<0.000 01);(4)减少头痛持续时间方面,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通道阻滞剂优于钙通道阻滞剂(SMD=-3.13,95%CI[-4.12,-2.15],P<0.000 01)。GRADE系统显示以上结局指标证据级别为低和极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发面,共报告12例,均为轻度不良反应。结果表明,与单用钙通道阻滞剂相比,联合使用养血清脑颗粒可提高有效率、降低头痛发作频率、减轻头痛强度、减少头痛持续时间,并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而单独使用养血清脑颗粒与钙通道阻滞剂相比,有效率无差异。但鉴于该次纳入的研究质量较低,影响结论的可靠性,故需谨慎使用该研究的结论,今后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为临床用药做出更好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4](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说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符冰洁[5](2020)在《氨氯地平单独或联合吉非替尼在体内外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利用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A549细胞、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对氨氯地平(Amlodipine,Aml)单独或联合吉非替尼(Gefitinib,Gef)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体内外研究,为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及其与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抗肿瘤新方向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1.利用MTT法检测一系列浓度的氨氯地平、吉非替尼在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2.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氨氯地平对A549细胞凋亡、周期的影响,凋亡实验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周期实验应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3.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氨氯地平作用于A549细胞后,细胞周期相关的周期蛋白cyclin D1、抑制因子p27、p21的表达以及Rb的磷酸化水平变化。4.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氨氯地平作对A549细胞中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通路关键蛋白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3-phosphoinositid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1,PDK1)、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 S6 Kinase,p70 S6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beta,GSK-3β)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中c-Raf(Rapidlyaccelerated fibrosarcoma)、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的磷酸化水平变化。5.利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氨氯地平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6.利用MTT实验结合Calcusyn软件,采用Chou-Talalay法筛分析氨氯地平与吉非替尼联用对A549细胞增殖抑制的联合指数。7.利用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氨氯地平与吉非替尼联用时对A549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联用后cyclin D1、p27表达量和Rb磷酸化水平的变化。8.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氨氯地平与吉非替尼联合作用于A549细胞后PI3K通路中Akt、m TOR、p70 S6K、GSK-3β的磷酸化水平变化。9.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给予氨氯地平、吉非替尼或两药联用,以肿瘤体积变化观察两药物联用后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肿瘤生长抑制的体内活性。结果:1.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能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其对A549细胞无凋亡诱导作用,但可以促使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2.氨氯地平作用使A549细胞中cyclin D1降表达、Rb的磷酸化水平下调、周期抑制因子p21、p27上升,且使A549细胞中Akt、m TOR、p70 S6K、GSK-3β的磷酸化均呈下调趋势,c-Raf与ERK1/2磷酸化水平也均有显着下降。3.与对照组相比,氨氯地平处理过的A549细胞愈合程度明显减弱。4.氨氯地平与吉非替尼在浓度比IC50 Gefitinib:IC50 Amlodipine=1:1联合作用于A549细胞时,比两药物单用时抑制作用均显着增强,具有协同作用。5.氨氯地平与吉非替尼联用于A549细胞时,G0/G1期阻滞作用显着增强,且p27的表达升高,cyclin D1表达与Rb磷酸化下降,PI3Ks通路关键蛋白Akt、p70 S6K、m-TOR、GSK-3β的磷酸化水平也较单给药时降低。6.氨氯地平10 mg/kg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氨氯地平与吉非替尼联用时肿瘤生长水平较单药组显着降低。结论:1.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迁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对增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s和MAPKs通路而将A549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实现的。2.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与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吉非替尼联用可以协同抑制A549细胞增殖,并能更显着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对PI3Ks通路关键蛋白Akt、p70 S6K、m-TOR、GSK-3β的磷酸化水平也较单给药时更低。3.氨氯地平单独或联合吉非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联用时肿瘤生长显着受抑制。
李青芳[6](2020)在《钙通道阻滞剂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网络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不同的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9年10月发表的关于不同CCBs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RCTs),由2名专业评论员根据事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纳入工作,并对最终纳入的试验进行信息提取及质量评价,最后应用Stata15.1软件进行网络Meta(network meta-analysis NMA)分析。结果:16项涉及3994名患者的RCTs纳入研究。网络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有效性方面,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RR 0.30,95%CI0.10-0.86)、硝苯地平(RR 0.40,95%CI 0.00-0.50)相比更有效,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西尼地平与硝苯地平(RR 0.05,95%CI 0.01-0.63)相比更有效,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CCBs在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应用CCBs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复发时,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RR 0.30,95%CI 0.10-0.86)、硝苯地平(RR 0.40,95%CI 0.00-0.50)相比更有效,西尼地平与硝苯地平(RR 0.05,95%CI 0.01-0.63)相比更有效。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在应用CCBs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复发时,建议首选左旋氨氯地平,其余依次为西尼地平、氨氯地平、拉西地平、硝苯地平。但是,受本研究纳入试验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相关方面的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宫凤艳[7](2019)在《维拉帕米通过TGF-β1/smad3/P38/ERK1/2信号通路缓解大鼠跟腱损伤修复后的纤维化粘连》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跟腱是人体最强壮、最粗的肌腱,也是最容易断裂的,所以跟腱断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肌腱损伤。肌腱损伤后愈合的过程发生在三个不同的阶段:炎症、增殖和重塑。在愈合期,跟腱的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细胞外基质的成分(主要是III型胶原蛋白)随之合成而增加,并沉积在损伤部位。在重塑期,细胞结构变小,合成速度变慢。肌腱损伤后的愈合过程包括内在愈合和外在愈合。外在愈合的特征在于明显的炎症反应,然后是特化的成纤维细胞募集和增殖。急性跟腱断裂的修复通常效果良好,但肌腱纤维化粘连却是肌腱损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抑制肌腱粘连的形成将有助于改善肌腱修复的愈合质量。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受损腱旁组织内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在粘连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可明显抑制损伤部位周围粘连形成。众所周知,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是各种损伤后组织发生病理性纤维化的因素之一,而TGF-β1/Smad信号是创伤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信号通路。肌腱损伤时,TGF-β1/Smad信号可刺激腱细胞DNA合成,促使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募集,并通过参与血管生成、刺激胶原产生从而促进腱细胞增殖和肌腱的修复。TGF-β1还能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通过促进二者裂解胶原碎片或明胶进而介导细胞外基质(ECM)和胶原的合成、降解。还有研究表明,TGF-β1既可以通过标准的Smad2/3转录因子通路,又可以通过非标准的p38 MAPK信号通路来诱导成纤维细胞中的胶原蛋白表达。近年来,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抗炎、抗纤维化作用逐渐受到关注。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1和IL-6的生产,增加血浆IL-10等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粘附和增殖来减少瘢痕形成,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和减少疤痕形成。已有研究表明,外用维拉帕米可减少损伤部位坐骨神经I型和III型胶原的形成,减少周围神经修复后瘢痕组织的形成,促进轴突的生长,但是关于维拉帕米是否对跟腱损伤也有治疗效果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阐明维拉帕米是否可应用于跟腱损伤后治疗,并明确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将对我们改进或开发更有效的跟腱损伤修复方案提供理论基础。目的:本研究在建立大鼠跟腱横行贯通切断的急性损伤模型的基础上,考察外用维拉帕米的疗效,旨在评估维拉帕米对跟腱损伤的修复效果及其在预防粘连方面的作用效果,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是否与TGF-β1/smad3及ERK1/2/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这为我们更有效的治疗跟腱损伤并恢复跟腱功能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建立大鼠跟腱横行贯通切断的急性损伤模型,跟腱横断后,采用改良的“Kessler”法,使用5-0无损伤缝合线将跟腱断端缝合,模型对照组的用蘸有100ul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面积0.5cm×0.5cm)包裹损伤跟腱断端周围,缝合皮肤;干预组用蘸有维拉帕米药物(浓度2.5mg/ml)100ul的明胶海绵包裹损伤跟腱断端周围,间断缝合皮肤,假手术组划开大鼠跟腱表面皮肤,游离跟腱周边软组织,而后间断缝合皮肤伤口。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HE、Masson染色)进行粘连评分和炎症分级,通过生物力学测定和步态分析评估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对跟腱粘连形成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考察维拉帕米干预对损伤缝合后跟腱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考察肌动蛋白(α-SMA)和波形蛋白(Vimnentin)分布,利用Western blot考察维拉帕米对细胞外基质蛋白col I和col III的表达及相关通路TGF-β1/smad3的影响及其对纤维化粘连有关的ERK1/2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建立大鼠跟腱急性损伤模型,设置假手术组(A-sham)、模型对照组(B-control)、药物干预组(C-VP),于术后1周、2周、4周进行跟腱损伤修复后炎症指标、纤维化指标及跟腱功能的测定:(1)与对照组相比,VP干预组肌腱更饱满,更平滑,凹陷和腱束分离程度低于对照组,愈合优于对照组,最大拉断力多于对照组,并且VP干预组粘连分级低于对照组。(2)对照组和干预组炎症分级具有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并且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跟腱功能(AFI)明显提高。(3)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1周、第2周MMP-2和MMP-9表达明显下降(P<0.05),第1周、2周、4周Vimentin和α-SM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4)与对照组相比,VP干预能够显着抑制col I和col III的表达,并且TGF-β1、p-smad3、p-p38和p-ERK1/2蛋白表达水平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维拉帕米具有抗肌腱损伤术后粘连的作用,它可减少肌腱周围组织内的细胞外基质(ECM)的沉积,有效平衡胶原蛋白的合成与降解,减少炎症细胞的分布;(2)维拉帕米可能通过抑制smad3磷酸化阻止TGF-β1信号激活,进而抑制MMP-2、MMP-9合成,减少胶原蛋白col I和col III的表达,减缓纤维细胞过度增殖,抑制纤维化进程;(3)维拉帕米通过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进而抑制p38和ERK1/2通路激活,抑制纤维细胞过度增殖。
冯小金[8](2019)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促进脊髓背角浅层功能性Cav3.2上调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发病率高且治疗效果不佳,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脊髓背角(Spinal dorsal horn,SDH)II层,即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区,位于SDH浅层,是疼痛传入与局部加工的中枢门户。T型钙通道(T-type calcium channel,Cav3)是低电压激活钙通道,对调控神经元的兴奋性起重要作用,与NP的产生和维持密切相关,是镇痛药物作用的靶点。近年研究表明,神经损伤或紫杉醇诱发的NP可上调SDH中Cav3通道的表达,但对其功能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实验研究了部分坐骨神经结扎(Partial sciatic nerve ligation,PSNL)术后SDH浅层Cav3通道的表达及其电生理特性的变化,进一步阐明Cav3通道调控疼痛的脊髓机理,以期为治疗慢性NP的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SD大鼠(6-8 w,150-250 g)、C57/BL6野生型(WT)和Cav3.2基因敲除(Cav3.2 KO)小鼠(8-12 w,20-30 g)制备PSNL慢性NP模型。评估术前及术后1、3、7、10和14天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T)和热缩足潜伏期(PWL)。首先,大鼠在PSNL手术当天经鞘内或腹腔注射Cav3通道阻滞剂(氯化镍、TTA-A2或抗坏血酸),观察其术后痛行为的变化,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其次,制备WT和Cav3.2 KO小鼠的PSNL疼痛模型,比较各组术后痛行为的变化。再次,利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SNL术后14天SDH浅层Cav3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最后,于PSNL术后14天,制作SD大鼠及Cav3.2 KO小鼠离体脊髓横切片(厚400-450μm),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NP对SG神经元Cav3通道电生理特性的作用。结果:1.PSNL术后1、3、7、10和14天,大鼠PWT和PWL显着降低;而连续鞘内或间断腹腔注射Cav3通道阻滞剂可稳定而持续地缓解PSNL引起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至少持续到术后14天。2.PSNL术后14天,大鼠SDH浅层Cav3.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而Cav3.1及Cav3.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3.PSNL诱发WT与Cav3.2 KO小鼠形成明显的痛行为;但与WT小鼠相比,Cav3.2 KO小鼠的机械痛行为更轻,热痛行为无明显不同。4.PSNL增加大鼠SG神经元中表达Cav3通道电流(IT)的比例(sham:59.4%;PSNL:76.7%)、IT幅值(sham:-78.8±12.3 pA;PSNL:-124.3±14.9pA)和电流密度;但不影响其激活与失活动力学特性。5.在Cav3.2 KO小鼠,sham和PSNL组表达IT的SG神经元比例(sham:58.3%;PSNL:56.8%)、IT幅值(sham:-50.1±8.8 pA;PSNL:55.2±7.1 pA)和电流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6.氯化镍对sham和PSNL大鼠SG神经元IT的抑制效应相同。结论:综上,本研究首次揭示神经病理性疼痛促进了SDH浅层Cav3.2的功能表达上调,这可能是PSNL诱发机械痛敏的潜在中枢机制,为脊髓Cav3.2通道作为疼痛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赵斌[9](2019)在《尼莫地平在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糖尿病作为一种高发病率的慢性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已经排名世界第二。糖尿病的流行不仅给患者造成了更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随着埃德蒙顿方案的提出,胰岛移植作为糖尿病的最终治疗方案之一现已获得越来越高的关注。但是移植供体短缺和术后的免疫排斥等问题依然严重阻碍着胰岛移植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目前的胰岛移植免疫抑制剂方案价格昂贵,且存在一定肾毒性和胰岛毒性,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对移植物生存期和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尼莫地平作为临床一线控制高血压的药物,其本身的毒理作用较为明确,且其对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的保护作用以及在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病中的缓解免疫炎症的作用被陆续报道。本课题旨在研究尼莫地平在异体胰岛移植中的免疫调节效果,并以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为模型,研究尼莫地平在胰岛移植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期获得一种免疫抑制效果更好、毒副作用更小、成本更低的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胰岛移植。方法:我们首先在体外实验中研究尼莫地平对胰岛细胞结构、功能、活性的影响。具体方法为,将胰酶消化后的胰岛单细胞分别置于5.6uM和16.7uM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在浓度梯度尼莫地平(Oug/ml,4.0ug/ml,8ug/mg,12ug/ml,16ug/ml)的作用下对胰岛细胞的凋亡情况和胰岛素的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并找出其中的关联性。体内实验方面,我们将400个Balb/c小鼠的胰岛移植到C57BL/6小鼠的肾被膜下,并将移植后的受体鼠随机分为4个用药组:对照组、尼莫地平单用组、雷帕霉素单用组、尼莫地平与雷帕霉素联合应用组,并对各组的生存期进行观察。在移植后第十天对移植物和受体鼠进行病理、免疫因子及细胞学检测。同时在体外研究了尼莫地平对T细胞活化增殖的抑制效果,并通过T细胞无能实验、凋亡实验、免疫印迹实验等一系列实验来探索尼莫地平的免疫抑制机制以及尼莫地平与雷帕霉素共同诱导耐受的可能相关通路。结果:在体外实验中,我们发现尼莫地平可以计量依赖性的抑制T细胞的增殖。外源的IL-2可以逆转尼莫地平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尼莫地平在T细胞凋亡实验中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尼莫地平NF-κB信号通路和p38-MAPK信号通路在尼莫地平抑制T细胞活化增殖中起到重要作用。尼莫地平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胰岛细胞的凋亡,并通过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降低缺氧情况下胰岛细胞的代谢功能。在胰岛移植模型的体内试验中,对照组受体小鼠移植物中位数生存期(MST)为14天,单用尼莫地平组为25天,单用雷帕霉素组为33天,尼莫地平组与雷帕霉素联合组为40天且其中有两只小鼠在移植手术100天后移植物尚未排斥。我们通过对移植物和血清以及外周淋巴结的检测发现,尼莫地平可以保护胰岛移植物的胰岛素分泌功能,降低移植部位炎症细胞的浸润水平,降低受体血清中IFN-γ、IL-2、IL-4和IgG1型抗体水平,提高TGF-β的水平。在外周淋巴结里提高Foxp3+T细胞的的比例,尼莫地平还可以抑制胰岛细胞中Caspase3和AMPK的活化。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首次证实了尼莫地平在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中可以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产生、抑制T细胞的增殖以及达成T细胞的克隆无能使供体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水平降低,从而对胰岛移植物产生保护作用,延长移植物的生存期。并且尼莫地平与雷帕霉素联合用药可以产生协同作用,促进胰岛移植物长期存活并达成移植耐受;鉴于尼莫地平的低毒性和对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我们预期在临床胰岛移植免疫抑制方案里,尼莫地平有可能发挥重要角色。
高明[10](2019)在《钙通道阻滞剂与氟康唑联用抗白色念珠菌的体内作用及对毒力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年来,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造成人类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念珠菌引起的全身性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排第四位。非白念珠菌分离率的增加和念珠菌的耐药率增加给临床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是造成念珠菌病最常见的病原体,它不仅能引起表皮念珠菌病,还能引起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危急生命的系统性真菌感染。当前抗真菌药物可用的种类很少,例如:多烯,唑类,嘧啶类和烯胺类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针对细胞壁和细胞膜以及抑制DNA合成。此外,上述大部分药物都能使人体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反应,如伏立康唑引起的视觉障碍、两性霉素B引起的肾脏毒性、伊曲康唑引起的心力衰竭。在这些药物中,如棘白菌素,其临床应用由于其高昂的费用而受到限制。值得一提的是,念珠菌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于作为临床常用的抗菌药首选氟康唑。因此,寻找对抗耐药真菌的药物与策略迫在眉睫。针对临床上能够应用的抗真菌药物很少且出现耐药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希望通过联合用药这一方式来克服真菌的耐药难题,而不是仅专注于高成本、长周期的新药的研制开发。对于联合治疗,它通常包括多种抗真菌剂间的组合及现有抗真菌剂和非抗真菌剂间的组合。然而,由于多种抗真菌药间的联用成本高,且易增加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转向关注非抗真菌药与现有的抗真菌药之间的联用,例如,布地奈德和氟康唑、苯丁酸与氟康唑等的联用均可显着地抑制耐药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因此,抗真菌药与非抗真菌药的联合应用已成为近年来克服真菌耐药的重要研究手段,也是本课题组多年来的研究方向。钙离子作为真核细胞中的第二信使,在细胞信号的转导及细胞生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真菌中的钙-钙调磷酸酶信号通路由很多元件组成,包括钙通道、感应器、转录因子、转换器、钙离子泵以及许多与钙相关的蛋白和酶。上述大部分元件与真菌中许多生理过程密切相关,而且很多研究表明钙和钙调磷酸酶介导了唑类耐药性,表明了钙信号通路在介导唑类耐药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钙通道阻滞剂是一类临床常用药物,它常用于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安全性较高,包括氨氯地平、贝尼地平、氟桂利嗪、地尔硫卓等。基于钙离子在真菌耐药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多个钙通道阻滞剂与氟康唑联用有明显的体外协同抗耐药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本课题将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贝尼地平、氟桂利嗪)与氟康唑联用的体内作用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其体内作用机制,这不仅可以拓展钙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还将对寻找克服白色念珠菌耐药的方法提供实验数据与新的思路。研究目的前期研究表明,氟康唑联合钙通道阻滞剂在体外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显着的协同作用。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钙通道阻滞剂是否能增加氟康唑体内抗真菌作用,并探究其体内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所用到的白色念珠菌为CA10,钙通道阻滞剂为氟桂利嗪、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和贝尼地平。使用大蜡螟作为真菌体内侵染模型,测定氟康唑与钙通道阻滞剂联用对感染后大蜡螟的生存率、载菌量和组织病理变化,从三个方面评价二者的体内联合作用。生存率试验:将感染CA10的大蜡螟幼虫分为四组,包括对照组、钙通道阻滞剂药物单用组、氟康唑组、氟康唑与钙通道阻滞剂药物联用组。每24 h观察一次,并记录幼虫的存活情况,连续记录4天,绘制生存曲线。载菌量试验:将四组注射药物的大蜡螟幼虫搅碎,稀释并将其置于无菌酵母膏胨葡萄糖(yeast extract peptone dextrose,YPD)琼脂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统计菌落数并计算每只幼虫的载菌量。组织病理学试验:用过碘酸雪夫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对大蜡螟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切片内形成团块的情况,判断大蜡螟组织的损伤情况,从而进一步确定氟康唑(fluconazole,FLC)与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对体内白色念珠菌耐药菌感染的联合抗真菌作用。本研究还从毒力因子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试验,通过卵黄培养基法,测定二者联用后对耐药白色念珠菌毒力因素胞外磷脂酶的影响。研究结果生存率试验:与对照组或药物单用组相比,药物联用组的生存率明显升高。对照组与药物单用组无明显变化;联用组的大蜡螟幼虫生存率约为单用组与对照组的一倍。与此同时,通过对比氟康唑分别与四种钙通道阻滞剂联用结果可以看出,FLC与氨氯地平联用时的大蜡螟生存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三组,提高生存率效果最好。载菌量试验:对照组与钙通道阻滞剂单用组无明显差异;相比于对照组,氟康唑药物单用组的载菌量相对减少;而药物联用组的载菌量则明显大幅度降低,联用效果最好。组织病理学试验:与对照组或药物单用组相比,大蜡螟幼虫体内的感染斑块在药物联用组中明显减少。卵黄培养基法:与对照组的Pz值(0.77±0.03)相比,药物单用组无明显差异。氟康唑组:0.79 ± 0.01;贝尼地平组:0.76 ± 0.06;氨氯地平组:0.74 土0.08;硝苯地平组:0.75 ± 0.09;氟桂利嗪组:0.76 ± 0.04;而药物联用组中白色念珠菌的胞外磷脂酶活性则显着降低,其中,FLC与氨氯地平联用组未出现沉淀圈,则表明该组合能够完全抑制胞外磷脂酶的活性。结论以上结果提示,氟康唑与钙通道阻滞剂(氟桂利嗪、硝苯地平、贝尼地平、氨氯地平)联用与药物单用组相比作用于白色念珠菌感染,其抗真菌作用明显增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耐药白色念珠菌胞外磷脂酶的活性有关。其中,氟康唑与氨氯地平联用组的体内联合抗白色念珠菌作用最为明显。这些结果与先前的体外研究一致,均表明氟康唑与钙通道阻滞剂联用能够对抗耐药白色念珠菌,且其作用机制与白色念珠菌胞外磷脂酶的活性有关。
二、钙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钙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2017—2019年南京地区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利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口服钙通道阻滞剂药物的年销售金额、年DDDs及增长率 |
2.2 各种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的销售金额、构成比、增长率 |
2.3 各种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的DDDs、排序比、DDC及增长率 |
3 讨论 |
3.1 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的年销售金额、年DDDs及增长率 |
3.2 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的销售金额、构成比及增长率 |
3.3 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的DDDs、排序比、DDC及增长率 |
(2)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通过影响NFAT2核易位抑制结直肠癌进展及免疫逃逸(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硝苯地平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第二章 NIFE的下游靶点—NFAT2促进CRC进展 |
一、材料和施 |
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第三章 钙依赖性基因NFAT2被去磷酸化和核易位激活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第四章 LASP1-AKT-GSK3β调控NFAT2核易位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第五章 NFAT2-STAT3复合物促进下游因子的转录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第六章 NIFE以NFAT2依赖性方式抑制T细胞PD-1表达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全文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注解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3)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1.6 证据的质量评价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 |
2.4.1 有效率 |
2.4.2 头痛频率 |
2.4.3 头痛强度 |
2.4.4 头痛持续时间 |
2.5 不良反应/事件 |
2.6 发表偏倚分析 |
2.7 结局指标的GRADE评价 |
3 讨论 |
(5)氨氯地平单独或联合吉非替尼在体内外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氨氯地平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细胞系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1.5 操作方法 |
1.2 结果 |
1.2.1 氨氯地平通过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 |
1.2.2 氨氯地平调节A549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1.2.3 氨氯地平对A549 细胞中PI3Ks与 MAPKs通路的影响 |
1.2.4 氨氯地平对A549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氨氯地平与吉非替尼联合抑制A549细胞增殖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细胞系 |
2.1.3 主要试剂(见1.1.3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见1.1.4 主要仪器) |
2.1.5 操作方法 |
2.2 结果 |
2.2.1 氨氯地平联合吉非替尼对A549细胞增殖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
2.2.2 氨氯地平联合吉非替尼可协同阻滞A549细胞于G0/G1期 |
2.2.3 氨氯地平联合吉非替尼抑制A549细胞PI3Ks通路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氨氯地平与吉非替尼联用抗肿瘤作用的体内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实验动物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仪器 |
3.1.5 操作方法 |
3.2 结果 |
3.2.1 氨氯地平联合吉非替尼对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钙通道阻滞剂的现临床应用及向肿瘤治疗发展应用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钙通道阻滞剂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网络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
1.4 资料提取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治疗评价 |
2.3 网络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维拉帕米通过TGF-β1/smad3/P38/ERK1/2信号通路缓解大鼠跟腱损伤修复后的纤维化粘连(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肌腱粘连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
2.2 与肌腱修复及粘连相关的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 |
2.2.1 TGF-β |
2.2.2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
2.2.3 生长分化因子(GDFs) |
2.2.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
2.2.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
2.2.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2.2.7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
2.2.8 白细胞介素(IL) |
2.3 预防肌腱粘连的方法 |
2.3.1 早期运动 |
2.3.2 材料预防 |
2.3.3 化学试剂预防 |
2.3.4 其它预防方法 |
2.4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缓解瘢痕中的应用 |
2.4.1 广泛抗炎作用 |
2.4.2 抗纤维化作用 |
2.5 展望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维拉帕米在大鼠跟腱损伤修复中的疗效观察 |
3.1.1 引言 |
3.1.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1.4 讨论 |
3.2 维拉帕米介导TGF-Β1/SMAD3 信号通路缓解大鼠跟腱粘连研究 |
3.2.1 引言 |
3.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2.4 讨论 |
3.3 维拉帕米介导P38/ERK1/2 信号通路缓解大鼠跟腱损伤的纤维化 |
3.3.1 引言 |
3.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3.3 实验结果 |
3.3.4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神经病理性疼痛促进脊髓背角浅层功能性Cav3.2上调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神经病理性疼痛 |
1.2 脊髓背角 |
1.3 Cav3 通道 |
1.3.1 概述 |
1.3.2 Cav3 通道与病理性疼痛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1.3 主要试剂及抗体 |
2.2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
2.2.1 Western blot实验相关试剂 |
2.2.2 电生理实验相关试剂 |
2.2.3 其他主要试剂配制 |
2.3 动物疼痛模型 |
2.3.1 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制备及痛行为的评估 |
2.3.2 连续鞘内注射给药 |
2.3.3 腹腔注射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2.4.1 Total RNA的提取 |
2.4.2 RNA定量 |
2.4.3 RNA逆转录反应 |
2.4.4 qRT-PCR反应 |
2.5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2.5.1 蛋白提取 |
2.5.2 蛋白浓度测定 |
2.5.3 SDS-PAGE电泳 |
2.5.4 转膜 |
2.5.5 目的蛋白的免疫检测 |
2.6电生理实验 |
2.6.1 脊髓横切片的制备 |
2.6.2 电极的制备 |
2.6.3 电生理记录前准备 |
2.6.4 SG神经元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
2.6.5 Cav3 通道电流(IT)记录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Cav3 通道阻滞剂缓解PSNL诱发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 |
3.2 PSNL增加大鼠SDH浅层Cav3.2 的表达 |
3.3 PSNL术后Cav3.2 KO小鼠的机械痛敏较WT小鼠更轻 |
3.4 PSNL促进大鼠SG神经元Cav3 通道功能的上调 |
3.5 PSNL不增加Cav3.2 KO小鼠SG神经元的IT |
3.6 PSNL不改变NiCl2对SG神经元IT的抑制作用 |
第4章 讨论 |
4.1 Cav3 通道阻滞剂缓解PSNL大鼠的痛行为 |
4.2 PSNL促进大鼠SDH浅层Cav3.2 通道的表达 |
4.3 全身敲除Cav3.2 基因缓解PSNL小鼠的机械痛敏 |
4.4 PSNL上调大鼠SG神经元Cav3.2 通道的功能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尼莫地平在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糖尿病与糖尿病脑病 |
1.1.1 糖尿病概述 |
1.1.2 糖尿病脑病 |
1.1.3 Ⅰ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
1.1.4 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
1.2 胰腺移植与胰岛移植 |
1.2.1 胰腺移植概述 |
1.2.2 胰岛移植概述 |
1.3 移植免疫 |
1.3.1 超急性排斥反应 |
1.3.2 急性排斥反应 |
1.3.3 慢性排斥反应 |
1.4 CaV L型钙通道概述 |
1.4.1 CaVⅠ型钙通道 |
1.4.2 CaV1.2和CaV1.3型钙通道 |
1.4.3 CaV1.4型钙通道 |
1.4.4 CaV1钙通道阻滞剂 |
1.4.5 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 |
1.5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2 研究方法 |
2.2.1 小鼠胰岛移植模型建立 |
2.2.2 胰岛素释放试验 |
2.2.3 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 |
2.2.4 组织病理学检测 |
2.2.5 检测移植物中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 |
2.2.6 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检测 |
2.2.7 血清中抗体的检测 |
2.2.8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
2.2.9 受体小鼠脾脏T细胞同种异体特异性应答的检测 |
2.2.10 T细胞活化增殖试验 |
2.2.11 Treg细胞诱导试验 |
2.2.12 T细胞无能试验 |
2.2.13 T细胞凋亡试验 |
2.2.14 免疫印迹检测 |
2.2.1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尼莫地平对胰岛功能与活性的影响 |
3.1.1 尼莫地平对胰岛功能的影响 |
3.1.2 尼莫地平对胰岛活性的影响 |
3.2 尼莫地平联合雷帕霉素抑制同种异体急性排斥反应 |
3.2.1 尼莫地平联合雷帕霉素诱导同种异体胰岛移植耐受 |
3.2.2 尼莫地平联合雷帕霉素维持移植物长期功能 |
3.2.3 尼莫地平联合雷帕霉素抑制移植物排斥反应 |
3.2.4 尼莫地平联合雷帕霉素影响淋巴细胞分布,血清中抗体、细胞因子的分泌 |
3.2.5 尼莫地平联合雷帕霉素抑制T细胞应答 |
3.3 尼莫地平对T细胞的作用机制 |
3.3.1 尼莫地平抑制T细胞活化增殖 |
3.3.2 尼莫地平对T细胞无能的影响 |
3.3.3 尼莫地平与T细胞凋亡关系检测 |
3.3.4 尼莫地平作用的信号通路 |
3.4 讨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图表索引 |
附录二: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钙通道阻滞剂与氟康唑联用抗白色念珠菌的体内作用及对毒力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氟康唑与钙通道阻滞剂联用对生存率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菌株 |
1.2 昆虫感染模型 |
1.3 药品与主要试剂 |
1.4 仪器 |
2 实验准备 |
2.1 物品灭菌 |
2.2 培养基及药物母液制备 |
3 实验内容 |
3.1 试验菌株传代及菌液 |
3.2 药液的稀释 |
3.2.1 氟康唑的溶液稀释 |
3.2.2 CCBs (硝苯地平、氨氯地平、贝尼地平、氟桂利嗪)药物母液系列浓度稀释 |
3.2.3 联用组药液的稀释 |
3.3 大蜡螟幼虫的预处理 |
3.4 大蜡螟的生存分析 |
4 结果 |
4.1 钙通道阻滞剂与氟康唑联用对真菌感染大蜡螟的生存率的影响 |
5. 结论 |
第二章 氟康唑与钙通道阻滞剂联用对大蜡螟载菌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菌株 |
1.2 昆虫感染模型 |
1.3 药品与主要试剂 |
1.4 仪器 |
2 实验准备 |
2.1 物品灭菌 |
2.2 培养基及药物母液制备 |
3 试验内容 |
3.1 试验菌株传代及菌液 |
3.2 药液的稀释 |
3.3 大蜡螟幼虫的预处理 |
3.4 大蜡螟的载菌量测定 |
4 结果 |
4.1 四种钙通道阻滞剂与氟康唑联用对感染后的大蜡螟体内载菌量的影响 |
5 结论 |
第三章 氟康唑与钙通道阻滞剂联用对大蜡螟组织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菌株 |
1.2 昆虫感染模型 |
1.3 药品与主要试剂 |
1.4 仪器 |
2 实验准备 |
2.1 物品灭菌 |
2.2 培养基及药物母液制备 |
3 试验内容 |
3.1 试验菌株传代及菌液 |
3.2 药液的稀释 |
3.3 大蜡螟幼虫的预处理 |
3.4 大蜡螟病理切片 |
4 结果 |
4.1 四种钙通道阻滞剂与氟康唑联用对感染后的大蜡螟病理组织的影响 |
5 结论 |
第四章 氟康唑与钙通道阻滞剂联用对白色念珠菌毒力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菌株 |
1.2 药品与主要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准备 |
2.1 物品灭菌 |
2.2 培养基及药物母液制备 |
3 试验内容 |
3.1 药物联用对胞外磷脂酶活力的影响 |
4 结果 |
4.1 氟康唑与钙通道阻滞剂联用对磷脂酶活性的影响 |
5 结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钙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2019年南京地区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利用情况分析[J]. 邓贻平,聂力. 中国医药科学, 2021(12)
- [2]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通过影响NFAT2核易位抑制结直肠癌进展及免疫逃逸[D]. 伍岭.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3]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雷林,贾敏,张允岭,鲁喦,廖星,梁晓,魏竞竞,陈倩,付国静. 中国中药杂志, 2020(21)
- [4]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5]氨氯地平单独或联合吉非替尼在体内外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肿瘤作用研究[D]. 符冰洁.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钙通道阻滞剂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网络Meta分析[D]. 李青芳.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7]维拉帕米通过TGF-β1/smad3/P38/ERK1/2信号通路缓解大鼠跟腱损伤修复后的纤维化粘连[D]. 宫凤艳. 吉林大学, 2019(02)
- [8]神经病理性疼痛促进脊髓背角浅层功能性Cav3.2上调的作用研究[D]. 冯小金. 南昌大学, 2019(01)
- [9]尼莫地平在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中的作用研究[D]. 赵斌. 厦门大学, 2019(08)
- [10]钙通道阻滞剂与氟康唑联用抗白色念珠菌的体内作用及对毒力因子的影响[D]. 高明. 山东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