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1](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2](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3](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 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 借鉴国内外经验, 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 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 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4](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梁贞贞,邵彦,王慎玉,严传富,陈波,张筠,陈颖萍,胡晓松,吕华坤[5](2020)在《成人接种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CpG ODN佐剂)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文中认为目的评价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CpG ODN佐剂)的安全性,并探索CpG ODN佐剂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为研究现场,于2016年10月26日启动志愿者招募,最终选取48名18~60岁乙型肝炎病毒(HBV)筛查指标阴性、肝肾功能筛选判定正常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盲法、对照的设计方法将研究对象按1∶1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名。按0-1-6程序接种疫苗,试验组接种含CpG ODN 250 μg的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照组接种市售(大连汉信)乙型肝炎疫苗,分时段观察并记录其接种后情况,比较两组间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收集免疫前后血清,比较两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的差异。结果观察期间,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67%(16例),对照组为54.17%(13例)(P=0.556)。不良事件均为1级或者2级,未出现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全程免疫后抗体GMC结果显示,全分析数据集(FAS集)试验组抗体GMC为2 598.56(95%CI:1 127.90~5 986.90) mIU/ml,高于对照组371.97(164.54~840.91)mIU/ml;方案数据集(PPS集)试验组抗体GMC为7 808.21(3 377.00~18 052.00)mIU/ml,高于对照组[843.22(95%CI:213.80~3 325.90)mIU/ml]。FAS(PPS)集抗HBs阳性率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95.83%(100.00%);FAS(PPS)集抗HBs强阳性率结果显示,试验组为79.17%(90.00%),对照组为33.33%(50.00%),FAS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PS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结论与对照疫苗相比,CpG乙型肝炎疫苗有较好的安全性,且显示出更好的免疫原性。

徐靓亮[6](2020)在《中国六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疫苗免疫后血清学监测意愿调查及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血清学监测(Post-vaccination serologi cal testing,P VST)的意愿 及影响 因素;2.根据HBsAg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评价现有HBV母婴传播阻断策略的实施效果;3.评价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在PVST监测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PVST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在福建、浙江、江西、河南、甘肃、陕西六省抽取13个区(县),在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预防接种门诊,对经产前筛查为HBsAg阳性且在2019年3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内分娩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HBV感染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开展PVST监测意愿的因素。2.HBsAg 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分析:采用便利抽样法的方法在福建、江西、甘肃三省抽取5个区(县),将区(县)内全部经产前筛查为HBsAg阳性,且在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分娩的母亲及其子女纳入研究并进行随访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HBV感染相关情况、其子女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后续PVST随访等信息。采用单因素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开展PVST监测的依从性因素;用kappa一致性检验及kappa假设检验分别比较胶体金快速检测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对指标 HBsAg、Anti-HBs 及 HBV 母婴传播阻断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双重检测法(使用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初筛,异常检测结果ELISA法复核)与ELISA法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在PVST监测中的适用性,并计算其检测效能。结果:1.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调查:共调查1183名HBsAg阳性母亲,89.18%(1055名)的调查对象愿意接受PVST监测,10.82%(128名)调查对象拒绝参与PVST。在拒绝参与PVST监测的原因中,53.91%(69人)因孩子太小不便采血检测而拒绝PVST;28.13%(36人)的母亲因交通不便拒绝参与PVST;22.66%(29人)因担心泄露隐私而拒绝;19.53%(25人)自认为没必要进行PVST。HBsAg 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省份、常住居民、喂养方式、孕期是否进行乙肝相关治疗、乙肝知识得分、PVST知晓程度,是影响调查对象参与PVST意愿的因素。其中浙江省(OR=3.19,95%CI:1.47-6.93)、福建省(OR=1.86,95%CI:1.03-3.36)、江西省(OR=8.28,95%CI:3.10-22.11)、河南省(OR=4.91,95%CI:2.41-10.02)、甘肃省(OR=1.51,95%CI:1.97-10.32)调查对象的PVST接受意愿均高于陕西省;常住居民参与PVST的意愿高于非常住居民(OR=1.68,95%CI:1.77-6.22);孕期未进行乙肝治疗的调查对象参与PVST的意愿高于接受治疗的(OR=1.62,95%CI:1.07-2.66);乙肝相关知识得分高的调查对象参与PVST的意愿高于得分低的(OR=4.71,95%CI:1.99-11.14);与对PVST知晓程度低的母亲相比,PVST知晓程度高的母亲对子女PVST的接受意愿升高4.54倍(OR=4.54,95%CI:2.58-7.99)。2.HBsAg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分析:HBsAg阳性母亲子女PVST监测中,有776名(74.32%)儿童进行了 PVST检测,根据551份ELISA法的检测结果,有538名(97.64%)的儿童HBV母婴传播阻断成功,5名(0.91%)儿童感染HBV,8名(1.45%)儿童为HBV易感。有268名满足PVST监测条件的儿童的未参与PVST采血,其中29.48%(79人)的儿童家长拒绝采血,18.28%(50人)的儿童家长信息错误、无法联系,11.57%(31人)的儿童离开调查所在地。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显示,HBsAg阳性母亲的所在省份、分娩方式、发现乙肝感染的时间、孕期ALT水平是影响其PVST依从性的因素。其中江西省(OR=5.55.95%CI:3 05-10.07)、廿肃省(OR=2.82,95%CI:1.78-4.47)调查对象参与PVST的依从性均高于福建省。既往已知自己HBV感染的HBsAg阳性母亲依从性高于此次发现乙肝感染的(OR=1.71,95%CI:1.24-2.37),未检测ALT水平的HBsAg阳性母亲比检测ALT<40U/L 的 HBsAg 阳性母亲对 PVST 的依从性高(OR=2.28,95%CI:1.58-3.30)。根据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和ELISA法对指标HBsAg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弱,对指标Anti-HBs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微弱,对HBV母婴传播阻断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微弱;双重检测法和ELISA法对HBV母婴传播阻断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结论: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较好,但存在地区差异。我国现行的HBV母婴传播阻断策略的成功率可达97.64%,但仍有1.45%的儿童HBV易感需再次接种乙肝疫苗。低年龄段儿童采血困难、担心个人或孩子的隐私暴露等因素是影响PVST依从性的主要因素。PVST检测中,使用末梢血采集方案或可提高目标人群对PVST监测的依从性。胶体金快速检测法与ELISA法一致性不强,直接用快速检测法代替ELISA法在PVST中使用不可行,可以根据儿童家长需求提供静脉血ELISA法检测或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初筛、ELISA法复核的双重检测法。

罗道清,张雪亮[7](2020)在《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低应答婴儿再免疫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低应答婴儿再次免疫的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清远市清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后HBsAb低应答再免疫治疗的婴儿为120例研究样本。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A组(40例)、B组(40例)以及C组(40例),其中A组婴儿在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接种次数基础上再增加3次;B组婴儿调整接种疫苗类型,选择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进行接种;C组婴儿作为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A组和B组婴儿依据0、1个月以及2个月模式进行再次接种。观察每组婴儿再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HBsAb阳转率以及几何平均滴度;再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3针后HBsAb阳转率。结果:B组婴儿再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HBsAb阳转率均高于A组以及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婴儿再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几何平均滴度水平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第2次以及第3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HBsAb阳转率均高于第1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后HBsAb低应答婴儿实施再次免疫可提升其机体抗体水平,通过增加乙型肝炎疫苗注射次数以及调整乙型肝炎疫苗注射类型均可达到一定的应用效果。

葛申,马建新,刘瑶瑶,李倩,张政[8](2019)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健康成人再免疫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中国大陆地区常规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Bvaccine,HepB)后无应答健康成人的再免疫效果。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18年4月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无应答健康成人HepB再免疫后的抗乙肝表面抗原抗体(HBsAb)阳转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无应答健康成人HepB再免疫后的合并HBsAb阳转率为78.84%(95%CI:72.69%-84.99%);采用10μg0-1-6月程序、20μg0-1-2月程序、20μg0-1-6月程序、60μg1剂次程序人群的抗体阳转率分别为59.09%(95%CI:38.62%-79.57%)、86.37%(95%CI:78.21%-94.53%)、87.08%(95%CI:82.85%-91.31%)、91.69%(95%CI:87.96%-95.41%)。结论无应答健康成人HepB再免疫的效果以60μg 1剂次程序最好,20μg 0-1-2月程序和0-1-6月程序次之,10μg 0-1-6月程序较差。

谭德林[9](2019)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儿童乙型肝炎感染的控制效果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儿童乙型肝炎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对到本门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按接种年龄分0-2岁,2-4岁≥4岁组分别随机抽取150名共45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0-2岁分为a组,2-4岁为B组,≥4岁为c组。在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完30天后,对三组儿童进行静脉血乙型肝炎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三组儿童中,a组与c组检测结果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在有效免疫应答率方面,a组>B组>c组。结论对儿童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能够帮助其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然而随着初种年龄的增长,乙型肝炎疫苗的效果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钟,应按国家给予的接种程序及时进行接种才能达到满意的免疫效果。

马田莉[10](2019)在《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基因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影响因素;2评价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核心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Anti-HBc)和乙肝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Anti-HBs)全阴的人群加强一针乙肝疫苗后的表面抗体阳转率及水平,分析Anti-HBs无应答的影响因素。3综合以上分析和研究,探讨成人全程基础免疫后是否需要加强免疫。方法以正定县里双店乡、南岗乡、永安乡、吴兴乡、权城乡、南牛乡、诸福屯乡1997~1999年出生且完成CHO乙肝疫苗全程基础免疫者作为目标人群,将可以随访到的且无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史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347人。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血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HBsAg、Anti-HBc和Anti-HBs。对上述实验室检测三项均为阴性的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种市售的基因重组乙肝CHO疫苗20μg和酿酒酵母疫苗20μg,接种30天后进行血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Anti-HBs。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础免疫效果研究:人群HBsAg阳性率为0.45%,免疫时长17~20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0.35%、0、0.84%和0.94%。人群Anti-HBc阳性率为1.34%,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c阳性率分别为1.05%、0.63%、2.32%和0.94%。人群Anti-HBs阳性率为74.61%,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75.87%、75.63%、74.11%和68.87%。不同免疫时长人群、性别Anti-HBs滴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ti-HBs阳性者,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s GMC分别为151.36、177.01、162.56和164.44 m IU/m L。本次调查共检出5种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组合模式。其中,以Anti-HBs单阳性检出率(73.79%)最高,三项全阴模式次之(24.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共同生活的人有HBsAg阳性成员是HB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02,OR=7.494)。2加强免疫效果研究:随访率为73.13%(245/335)。人群总Anti-HBs阳转率为93.47%(229/245)。女性阳转率(96.30%)高于男性(90.00%)(P=0.047);1997、1998、1999组阳转率分别为90.91%、96.15%、9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CHO疫苗人群阳转率(97.62%)高于酵母组(89.08%)(P=0.007)。性别、出生年份间Anti-HBs滴度等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种类之间Anti-HBs滴度等级分布有差异,以CHO组较高(P=0.001)。Anti-HBs阳性者GMC为367.28 m IU/m L(95%CI:313.33,429.54)。其中男性Anti-HBs GMC为345.14 m IU/m L,女性为384.59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97、1998、1999组Anti-HBs GMC分别为376.70、340.41、385.48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O组AntiHBs GMC为420.73 m IU/m L,酵母组为313.33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接种后Anti-HBs无应答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疫苗种类、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Anti-HBs无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加强前抗体滴度lg值是Anti-HBs无应答的保护因素,加强前抗体滴度越接近10 m IU/m L,Anti-HBs无应答率越低(P=0.000,OR=0.044);接种CHO疫苗的人群Anti-HBs无应答率低于酵母组(P=0.015,OR=6.416);BMI是Anti-HBs无应答的危险因素,随着BMI增加,Anti-HBs无应答率有上升趋势(P=0.023,OR=2.704)。结论1乙肝CHO疫苗基础免疫17~20年后免疫保护效果良好。2基础免疫HBsAg、Anti-HBc和Anti-HBs阴性者复种1剂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可获得良好的免疫回忆反应,20μg CHO疫苗可获得更好的免疫应答。加强前抗体滴度越接近10m IU/m L,Anti-HBs无应答率越低;接种CHO疫苗的人群Anti-HBs无应答率低于酵母组;随着BMI增加,Anti-HBs无应答率有上升趋势。3基于本次研究结果,成人在全程基础免疫后无需加强免疫。图2幅;表20个;参144篇。

二、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论文提纲范文)

1 总 则
    1.1 预防接种知情
        1.1.1 预防接种知情权
        1.1.2 预防接种同意权
        1.1.3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
    1.2 预防接种告知
    1.3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
        1.3.1 框架概述
        1.3.2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自身特点的双向性
        1.3.3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关系的二重性
        1.3.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和决策关系的决定性
        1.3.5 受种者选择和疫苗犹豫
    1.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意义
        1.4.1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获益
        1.4.2 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或接种单位获益
    1.5 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过程
        1.5.1 告知时机
        1.5.2 告知方式
    1.6 预防接种告知内容
        1.6.1 疫苗所预防疾病
        1.6.2 疫苗简介和接种建议
        1.6.3 预防接种禁忌
        1.6.4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置
        1.6.5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1.7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
        1.7.1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推荐
        1.7.2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流程
    1.8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
        1.8.1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的内容
        1.8.2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与宣传推广的区别
        1.8.3 自愿选择和费用自理
        1.8.4 同时接种和优先接种
        1.8.5 同效替代
    1.9 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推荐格式
2 乙型肝炎疫苗
    2.1 疫苗针对疾病
        2.1.1 病原学
        2.1.2 临床特征
        2.1.3 流行病学特征
    2.2 疫苗简介
        2.2.1 疫苗免疫原性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2.2.3 疫苗安全性
    2.3 接种建议
        2.3.1 免疫程序
        2.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2.3.3 接种禁忌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2.4.1 常见不良反应
        2.4.2 罕见不良反应
        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2.5 注意事项
        2.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2.5.2 特定事项
3 卡介苗
    3.1 疫苗针对疾病
        3.1.1 病原学
        3.1.2 流行病学特征
        3.1.3 临床特征
    3.2 疫苗简介
        3.2.1 疫苗效果
        3.2.2 疫苗安全性
    3.3 接种建议
        3.3.1 免疫程序
        3.3.2 接种禁忌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3.4.1 常见不良反应
        3.4.2 罕见不良反应
        3.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3.5 注意事项
4 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
    4.1 疫苗针对疾病
        4.1.1 病原学
        4.1.2 临床表现
        4.1.3 流行病学特征
        4.1.4 消灭脊灰进展
    4.2 疫苗简介
        4.2.1 疫苗免疫原性
        4.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4.2.3 疫苗安全性
    4.3 接种建议
        4.3.1 免疫程序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4.3.3 接种禁忌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4.4.1 常见不良反应
        4.4.2 罕见不良反应
        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4.5 注意事项
        4.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4.5.2 特定事项
5 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
    5.1 疫苗针对疾病
        5.1.1 病原学
        5.1.2 临床表现
        5.1.3 流行病学特征
    5.2 疫苗简介
        5.2.1 疫苗免疫原性
        5.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5.2.3 疫苗安全性
    5.3 接种建议
        5.3.1 免疫程序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5.3.3 接种禁忌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5.4.1 常见不良反应
        5.4.2 罕见不良反应
        5.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5.5 注意事项
        5.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5.5.2 特定事项
6 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
    6.1 疫苗针对疾病
        6.1.1 病原学
        6.1.2 临床特征
        6.1.3 流行病学特征
    6.2 疫苗简介
        6.2.1 疫苗免疫原性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6.2.3 安全性
    6.3 接种建议
        6.3.1 免疫程序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6.3.3 接种禁忌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6.4.1 常见不良反应
        6.4.2 罕见不良反应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6.5 注意事项
7 乙型脑炎疫苗
    7.1 疫苗针对疾病
        7.1.1 病原学
        7.1.2 临床表现
        7.1.3 流行病学特征
    7.2 疫苗简介
        7.2.1 疫苗免疫原性
        7.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7.2.3 疫苗安全性
    7.3 接种建议
        7.3.1 免疫程序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7.3.3 接种禁忌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7.4.1 常见不良反应
        7.4.2 罕见不良反应
        7.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7.5 注意事项
        7.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7.5.2 特定事项
8 脑膜炎球菌疫苗
    8.1 疫苗针对疾病
        8.1.1 病原学
        8.1.2 临床表现
        8.1.3 流行病学特征
    8.2 疫苗简介
        8.2.1 疫苗免疫原性
        8.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8.2.3 疫苗安全性
    8.3 接种建议
        8.3.1 免疫程序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8.3.3 接种禁忌
    8.4 注意事项
        8.4.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8.4.2 特定事项
9 甲型肝炎疫苗
    9.1 疫苗针对疾病
        9.1.1 病原学
        9.1.2 临床特征
        9.1.3 流行病学特征
    9.2 疫苗简介
        9.2.1 疫苗免疫原性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9.2.3 疫苗安全性
    9.3 接种建议
        9.3.1 免疫程序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9.3.3 接种禁忌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9.4.1 常见不良反应
        9.4.2 罕见不良反应
        9.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9.5 注意事项
        9.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9.5.2 特定事项

(4)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论文提纲范文)

1 总则
    1.1 预防接种知情
        1.1.1 预防接种知情权
        1.1.2 预防接种同意权
        1.1.3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
    1.2 预防接种告知
    1.3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
        1.3.1 框架概述
        1.3.2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自身特点的双向性
        1.3.3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关系的二重性
        1.3.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和决策关系的决定性
        1.3.5 受种者选择和疫苗犹豫
    1.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意义
        1.4.1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获益
        1.4.2 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或接种单位获益
    1.5 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过程
        1.5.1 告知时机
        (1)事先告知
        (2)接种时告知
        1.5.2 告知方式
        (1)面对面告知
        (2)信息化途径告知
        (3)反复多次告知
        (4)对特别重大利害关系条款的强调告知
        (5)其他必须要注意的事项
    1.6 预防接种告知内容
        1.6.1 疫苗所预防疾病
        1.6.2 疫苗简介和接种建议
        1.6.3 预防接种禁忌
        1.6.4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置
        1.6.5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1.7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
        1.7.1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推荐
        1.7.2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流程
        (1)确认受种者信息
        (2)介绍预防接种相关政策
        (3)告知标准的信息
        (4)核实健康状况
        (5)解答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相关问题
        (6)确认知情同意
        (7)存档知情同意书
    1.8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
        1.8.1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的内容
        1.8.2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与宣传推广的区别
        1.8.3 自愿选择和费用自理
        1.8.4 同时接种和优先接种
        1.8.5 同效替代
    1.9 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推荐格式
2 乙型肝炎疫苗
    2.1 疫苗针对疾病
        2.1.1 病原学
        2.1.2 临床特征
        2.1.3 流行病学特征
    2.2 疫苗简介
        2.2.1 疫苗免疫原性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2.2.3 疫苗安全性
    2.3 接种建议
        2.3.1 免疫程序
        2.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2.3.3 接种禁忌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2.4.1 常见不良反应
        2.4.2 罕见不良反应
        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2.5 注意事项
        2.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2.5.2 特定事项
3 卡介苗
    3.1 疫苗针对疾病
        3.1.1 病原学
        3.1.2 流行病学特征
        3.1.3 临床特征
    3.2 疫苗简介
        3.2.1 疫苗效果
        3.2.2 疫苗安全性
    3.3 接种建议
        3.3.1 免疫程序
        3.3.2 接种禁忌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3.4.1 常见不良反应
        3.4.2 罕见不良反应
        3.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3.5 注意事项
4 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
    4.1 疫苗针对疾病
        4.1.1 病原学
        4.1.2 临床表现
        4.1.3 流行病学特征
        4.1.4 消灭脊灰进展
    4.2 疫苗简介
        4.2.1 疫苗免疫原性
        (1)Sabin-IPV
        (2)Salk-IPV
        (3)bOPV
        4.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1)IPV
        (2)bOPV
        4.2.3 疫苗安全性
        (1)IPV
        (2)bOPV
    4.3 接种建议
        4.3.1 免疫程序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IPV
        (2)bOPV
        4.3.3 接种禁忌
        (1)IPV
        (2)OPV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4.4.1 常见不良反应
        (1)IPV
        (2)bOPV
        4.4.2 罕见不良反应
        (1)IPV
        (2)bOPV
        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IPV
        (2)bOPV
    4.5 注意事项
        4.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1)IPV
        (2)bOPV
        4.5.2 特定事项
        (1)IPV
        (2)bOPV
5 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
    5.1 疫苗针对疾病
        5.1.1 病原学
        5.1.2 临床表现
        (1)百日咳
        (2)白喉
        (3)破伤风
        5.1.3 流行病学特征
        (1)百日咳
        (2)白喉
        (3)破伤风
    5.2 疫苗简介
        5.2.1 疫苗免疫原性
        (1)DTaP
        (2)DTaP-Hib
        (3)DTaP-IPV/Hib
        5.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5.2.3 疫苗安全性
        (1)DTaP
        (2)DTaP-Hib
        (3)DTaP-IPV/Hib
        (4)破伤风疫苗
    5.3 接种建议
        5.3.1 免疫程序
        (1)DTaP
        (2)DTaP-Hib
        (3)DTaP-IPV/Hib
        (4)DT
        (5)破伤风疫苗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DTaP
        (2)DTaP-Hib
        (3)DTaP-IPV/Hib
        (4)DT
        (5)破伤风疫苗
        5.3.3 接种禁忌
        (1)DTaP
        (2)DTaP-Hib
        (3)DTaP-IPV/Hib
        (4)DT
        (5)破伤风疫苗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5.4.1 常见不良反应
        (1)DTaP
        (2)DTaP-Hib
        (3)DTaP-IPV/Hib
        (4)DT
        (5)破伤风疫苗
        5.4.2 罕见不良反应
        (1)DTaP
        (2)DTaP-Hib
        (3)DTaP-IPV/Hib
        (4)DT
        5.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DTaP
        (2)DTaP-IPV/Hib
        (3)DT
        (4)破伤风疫苗
    5.5 注意事项
        5.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1)DTaP
        (2)DTaP-Hib
        (3)DTaP-IPV/Hib
        (4)DT
        5.5.2 特定事项
        (1)DTaP
        (2)DTaP-IPV/Hib
        (3)DT
        (4)破伤风疫苗
6 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
    6.1 疫苗针对疾病
        6.1.1 病原学
        6.1.2 临床特征
        6.1.3 流行病学特征
    6.2 疫苗简介
        6.2.1 疫苗免疫原性
        (1)MMR
        (2) MR
        (3) MuV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6.2.3 安全性
        (1)MMR
        (2)MR
        (3)MuV
    6.3 接种建议
        6.3.1 免疫程序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6.3.3 接种禁忌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6.4.1 常见不良反应
        6.4.2 罕见不良反应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6.5 注意事项
7 乙型脑炎疫苗
    7.1 疫苗针对疾病
        7.1.1 病原学
        7.1.2 临床表现
        7.1.3 流行病学特征
    7.2 疫苗简介
        7.2.1 疫苗免疫原性
        (1)JE-L
        (2) JE-I
        7.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1) JE-L
        (2) JE-I
        7.2.3 疫苗安全性
        (1) JE-L
        (2) JE-I
    7.3 接种建议
        7.3.1 免疫程序
        (1)JE-L
        (2)JE-I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 JE-L
        (2) JE-I
        7.3.3 接种禁忌
        (1) JE-L
        (2) JE-I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7.4.1 常见不良反应
        (1) JE-L
        (2) JE-I
        7.4.2 罕见不良反应
        (1) JE-L
        (2) JE-I
        7.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JE-L
        (2)JE-I
    7.5 注意事项
        7.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7.5.2 特定事项
        (1) JE-L
        (2) JE-I
8 脑膜炎球菌疫苗
    8.1 疫苗针对疾病
        8.1.1 病原学
        8.1.2 临床表现
        8.1.3 流行病学特征
    8.2 疫苗简介
        8.2.1 疫苗免疫原性
        8.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8.2.3 疫苗安全性
    8.3 接种建议
        8.3.1 免疫程序
        (1)MPV-A和MPV-AC
        (2)MPCV-AC
        (3)MPV-ACYW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8.3.3 接种禁忌
    8.4 注意事项
        8.4.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8.4.2 特定事项
9 甲型肝炎疫苗
    9.1 疫苗针对疾病
        9.1.1 病原学
        9.1.2 临床特征
        9.1.3 流行病学特征
    9.2 疫苗简介
        9.2.1 疫苗免疫原性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1) HepA-L
        (2) HepA-I
        9.2.3 疫苗安全性
        (1)HepA-L
        (2)HepA-I
    9.3 接种建议
        9.3.1 免疫程序
        (1)HepA-L
        (2)HepA-I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HepA-L
        (2)HepA-I
        9.3.3 接种禁忌
        (1)HepA-L
        (2)HepA-I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9.4.1 常见不良反应
        (1)HepA-L
        (2)HepA-I
        9.4.2 罕见不良反应
        (1)HepA-L
        (2)HepA-I
        9.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HepA-L
        (2)HepA-I
    9.5 注意事项
        9.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1)HepA-L
        (2)HepA-I
        9.5.2 特定事项
        (1)HepA-L
        (2)HepA-I

(6)中国六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疫苗免疫后血清学监测意愿调查及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中英文对照表
背景
研究目的
技术路线
内容与方法
    1. 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调查
        1.1研究设计及现场
        1.2 调查对象及样本量估算
        1.3 调查内容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HBsAg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分析
        2.1 研究设计及现场
        2.2 调查对象及样本量估算
        2.3. 调查内容
        2.4 血标本采集及检测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质量控制
    4. 伦理审查
研究结果
    1. HBsAg 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调查
        1.1 基本情况
        1.2 乙肝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1.3 调查对象的心理状态分析
        1.4 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分析
    2. HBsAg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分析
        2.1 PVST监测随访情况
        2.2 HBsAg阳性母亲的基本情况
        2.3 HBsAg阳性母亲子女PVST监测结果分析
        2.4 PVST失访原因分析
        2.5 HBsAg阳性母亲接受其子女进行PVST采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2.6 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对HBsAg、Anti-HB指标的检测效果评价
讨论
    1. 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
    2. 对HBsAg阳性母亲子女开展PVST监测的必要性
    3. 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在PVST监测中应用
研究局限性
研究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免疫后血清学检测实施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附件 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后血清学检测相关知识及接受意愿调査问卷

(7)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低应答婴儿再免疫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三组婴儿HBsAb阳转率以及几何平均滴度比较
    2.2 A组与B组婴儿再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3针后的HBsAb阳转率比较
3 讨 论

(8)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健康成人再免疫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
        2.1纳入标准
        2.2排除标准
    3方法
        3.1文献检索策略
        3.2文献筛选
        3.3研究质量评价
        3.4研究数据提取
        3.5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1文献筛选
    2总体Hep B再免疫效果
        2.1合并效应量
        2.2异质性分析
    3不同接种剂量和程序的再免疫效果
        3.1合并效应量
        3.2敏感性分析
        3.3发表偏倚分析
讨论

(9)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儿童乙型肝炎感染的控制效果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10)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基础免疫效果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质量控制
        1.1.4 统计分析
        1.1.5 相关定义
        1.1.6 伦理问题
    1.2 结果
        1.2.1 人口学分布特征
        1.2.2 乙肝血清学免疫效果研究
        1.2.3 HB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乙肝血清学免疫效果研究
        1.3.2 HB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加强免疫效果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质量控制
        2.1.4 统计分析
        2.1.5 相关定义
        2.1.6 伦理问题
    2.2 结果
        2.2.1 基本情况
        2.2.2 加强后Anti-HBs阳转率和滴度等级分布
        2.2.3 加强后Anti-HBs几何平均滴度(GMC)比较
        2.2.4 加强后Anti-HBs无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2.3 讨论
        2.3.1 加强免疫效果研究
        2.3.2 加强免疫后Anti-HBs无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不同人群接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进展
    3.1 HBsAg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
        3.1.1 单用疫苗
        3.1.2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
    3.2 HBsAg阴性母亲所产新生儿
    3.3 儿童、青少年
    3.4 成年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问卷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实用预防医学, 2021(04)
  • [2]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2)
  • [3]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02)
  • [4]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2)
  • [5]成人接种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CpG ODN佐剂)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J]. 梁贞贞,邵彦,王慎玉,严传富,陈波,张筠,陈颖萍,胡晓松,吕华坤.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08)
  • [6]中国六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疫苗免疫后血清学监测意愿调查及监测结果分析[D]. 徐靓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7]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低应答婴儿再免疫的方法研究[J]. 罗道清,张雪亮.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0)
  • [8]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健康成人再免疫效果的Meta分析[J]. 葛申,马建新,刘瑶瑶,李倩,张政.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9(05)
  • [9]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儿童乙型肝炎感染的控制效果体会[J]. 谭德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60)
  • [10]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D]. 马田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