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探讨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探讨

一、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晏旬[1](2019)在《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对金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金融体制不断深入改革,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市场受到广泛关注,逐渐成本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受到全球金融风暴余浪的波及,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国际交易市场和国内交易市场都出现了套期保值活动的失败和公司利益的亏损,引发我们对合理应用衍生金融工具,正视运用过程中所需承担的市场风险的思考。经济学者和投资利益相关者始终聚焦于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或为自身投资的收益,或为经济市场的运转,大众己经清楚地了解到上市公司或多或少都有盈余管理动机,上市公司相关经济行为信息的披露成为必要。而上市公司应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规避是否对盈余管理起到作用,若起到了作用那么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这些都将成为信息使用者密切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上述问题,对衍生金融工具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分析,界定了衍生金融工具和盈余管理的概念,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聚焦我国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分析了该行业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和盈余管理的现状,探究两者之间的影响并提出三个假设;然后选取该行业报表中披露使用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司为样本,根据其2011年-2017年七年的年度报告披露的相关数据采用回归模型对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从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文章提出的三个假设。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三点结论:其一,衍生金融工具应用与金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负向相关:其二,衍生金融工具应用程度与金融上市工具盈余管理程度负向相关;其三,衍生金融工具应用程度与金融上市工具盈余管理持续性负向相关。文章结尾部分对我国金融行业提出了合理应用衍生金融工具,提升衍生金融工具应用风险管控水平,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市场体制系,加强金融监管,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建议与对策。希望为上市公司合理应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完善衍生金融工具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提供参考性依据。

干建玲[2](2019)在《衍生工具、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文中研究说明自从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其根源不断地探究与审视,逐渐认可了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衍生品。我国的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现今,已经初具规模。但我国企业在运用衍生工具时具有对衍生工具认识不到位、对期货市场了解不充分、人才匮乏、投机和衍生品种少等现实问题,并没有充分发挥衍生工具的核心价值。甚至由于衍生工具具有复杂性和高杠杆性,对企业报表数据产生巨大影响,常有企业运用衍生工具遭受了巨额亏损。近些年,我国证券市场以很快的速度进行发展,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要依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高度关注信息的质量,其中披露的信息中是否含有盈余管理也受到了极其大的关注。因此,国内外学者研究涉及多个方面与维度。那么,是否应用衍生工具对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会产生影响吗?已有文献研究表明,应用衍生工具会引起现金流波动性发生变化,引起企业的基本面信息发生改变,对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产生影响。公司经营管理要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列报与披露要真实完整,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是一种制度安排,有效的内部控制会更好地约束管理者的自利行为,带来良好的约束和监督效果,进而抑制高管乱用、过度使用衍生工具,能使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得到有效的抑制。那么,当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不同时,企业衍生工具的应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否存在显着不同?除此以外,我国体制具有特殊性,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有更大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那么产权性质不同时,企业衍生工具的应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否存在不同?如果在公司内控质量与产权性质同时影响下,衍生工具的应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又是否存在不同?本文以2007-2016年沪深两市A股数据作为样本来源进行回归,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衍生工具的应用与盈余管理程度显着负相关;(2)相对于内部控制质量低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使衍生工具的应用与盈余管理程度的负相关关系更显着;(3)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使衍生工具的应用与盈余管理程度的负相关关系更显着。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对衍生工具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2)以产权性质为分组变量,研究了产权性质对衍生工具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3)创新性的将内部控制质量与产权性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观察这两者对衍生工具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4)区分了衍生工具类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唐眉[3](2018)在《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对于上市银行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逐渐成为金融和会计领域共同的研究热点。文章从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以及信息披露三个方面,对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内容作了详细介绍。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上市银行应用实践以及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发现并总结了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以及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樊庆刚,范建锁,姜兆,何晓晖,时慧[4](2017)在《关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相关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一直是会计领域探讨的热点和致力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和特点切入,引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难点,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

周心慈[5](2016)在《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基于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分析》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之一,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是为规避金融风险而产生的,可由于它的高杠杆性、不确定性,它为操作者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暗藏着许多风险。一旦操作不当,它会给使用者带来巨大损失。在我国,商业银行是金融衍生品的主要操作者,它承担着与金融衍生品相关的巨大收益与风险。为了更有效地规范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行为,银行监管机构需要提高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而提高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对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披露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在吸收学者已有的研究和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体系提出自己的建议。作者拟采用以规范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分析法、样本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对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选取16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引入近三年的年报数据,从信息及时性,信息披露方式,信息披露内容三个方面对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定量分析对定性分析做了充分的补充,从而更加深入地阐述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现状与不足,从银行自身管理和外部环境的角度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创新性的改进建议。本文将统计数据与规范研究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弥补了只基于理论层面分析的不足。文章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研究,在吸收已有学者的研究和资料文献的基础上,从我国16家上市银行入手,选用近三年的年报数据,从三个方面入手,研究了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发现了信息披露中的问题,主要有:披露信息的及时性有待提高;披露形式单一,格式不规范;风险信息的定量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单独披露;公允价值信息有效性尚需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搜集文献资料,进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现有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制约了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现有报表本身的设计缺陷的影响;产品本身的高风险性,披露意识不高;公允价值获取、确认困难;缺乏针对性的准则规范,监管力度不足。针对问题存在的原因,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建立实时财务报告系统,提高披露效率;改善传统报表,创新披露形式;利用VAR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信息的充分度;完善估值技术,改善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提高准则的针对性和监管力度。

张晓雪[6](2016)在《衍生金融资产会计估计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至今,衍生工具市场逐渐发展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发展并利用该市场,使用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可以防范未来价格波动风险进而提高市场效率。但是,由于衍生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由此带来了会计估计及重大不确定性等因素,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2014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和信息披露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这不仅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审计不当将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因此,随着企业衍生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财政部新规定的出台,企业衍生金融资产会计估计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开始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客户衍生金融资产会计估计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及影响机制,以期对相关研究领域起到补充作用,并探索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以我国注册会计师为样本,探究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和信息披露这两种会计估计行为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调整决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注册会计师自信心对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和信息披露两种会计估计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信任判断对会计估计行为、注册会计师自信心与审计调整决策的关系的中介作用,以期掌握衍生金融资产会计估计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有显着影响。相比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较低的情形,当客户确认的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较高时,注册会计师更有可能要求客户做出审计调整。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行为影响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判断,当客户对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较高时,注册会计师给出的信任判断较低。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判断对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具有中介效应,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判断部分中介了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2)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有显着影响,相比客户对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较为详细的情形,当客户对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较为简略时,注册会计师更可能要求客户做出审计调整。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行为影响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判断,当客户对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估计的披露较简略时,注册会计师给出的信任判断较低。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判断对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具有中介效应,注册会计师信任判断完全中介了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

潘蓓[7](2014)在《探究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及其会计风险》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企业的发展和金融事业的深入,企业金融家为了规避市场上的风险,获取更大的利润,金融工具模式也逐渐由基本的金融工具发展成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金融工具,具有衍生性、契约性和未来性、杠杆性、创新性以及风险转移性等五大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和会计风险方面必将不同于原来的金融工具。本文首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知识进行简单概述,然后从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披露等三个方面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内容,最后对衍生金融工具三个方面的会计风险进行研究。

肖欢[8](2014)在《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且有些很复杂,可以进行避险、套期获利等,因此也给传统的信息披露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巨大“破坏力”不言而喻,因此衍生金融工具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以及学者研究的重点。我国引入衍生金融工具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很多上市公司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业上市公司。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其中规定了金融工具列报的内容,但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以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使我国上市公司在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方面难免存在问题,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以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为研究重点,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辅以一定的案例说明。第1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相关概念;第2章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文献综述;第3章介绍了与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第4章根据证监会网站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选取了金融业与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具体对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现状进行研究,结合现状重点分析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第5章进一步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从简化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全面及时披露信息、提升我国准则质量、监管水平、人才培训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能为优化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提供一些参考。

赵淙云[9](2013)在《HL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衍生金融品市场发展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原生金融市场规模,逐渐在金融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环境日益与世界融为一体,衍生金融工具的虚拟性、隐蔽性以及复杂性的特征使其在财务报告中确认、计量以及信息披露存在很多现实的不适应。中航油、国储铜、巴林银行事件等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导致经营失败的教训,无一不透露衍生金融工具的极大风险,同时也给我们的衍生金融工具监管敲响了警钟,如何充分、及时地进行会计信息确认、计量以及表外披露是监管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HL公司运用铜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的角度出发,将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对HL公司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现行会计准则中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以及信息披露的不足,对HL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分析,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中出现的会计政策选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及表外说明的不足,突破传统会计准则的局限提出了在表内确认原生金融产品以及在表外增加明细表形式逐笔介绍每一笔衍生金融产品以及原生金融产品相结合的信息披露新理念。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不但有利于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信息质量同时有利于企业管理层更加谨慎地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回归套期保值的初衷,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应有的权益。

王宗砚[10](2013)在《基于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这一金融创新的产物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但是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的资本市场与世界市场紧密相连,利率,汇率,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波动关系到很多企业的兴衰,甚至是一个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衍生金融工具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一波三折,从起初的试验到失败到再试验,目前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逐步走上正轨,但是其风险性和巨大的波动性还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还是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再加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以及国内缺乏计算和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专业人才,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国家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上述问题在以前的论文中得到了较多的讨论,但是本文的视角与之前的研究有所不同。众所周知,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准则可以说被制定的越来越严密,但是仅仅通过一些定义去披露现实中使用的衍生金融工具是不太理想的,目前的商业银行财务报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仅仅停留在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条件,变动损益的计量等基础问题上,投资使用者其实更加关心的是衍生金融工具是否达到了其自身避险的本质,并且通过避险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商业银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不外上述两种,如果仅仅对持有数量,以及如何确认进行单纯的披露,本文以为远远不够,因此本文通过选取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通过选取影响商业银行收益,风险等相关财务比率,运用SPSS16.0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将财务指标中投资者较为关注的指标与衍生金融工具比重这一主线联系起来,通过模型中检验值是否能够通过临界值这一标准,对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分类阐述,最终在财务报告的各项披露中,我们可以看到衍生金融工具是否为商业银行回避了风险提高了收益。本文首先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历程谈起,利用文献综述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历史脉络做一个系统的归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国是怎样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由于现实市场中经济运行的状况以及投资者的某种交易需求,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准则才得以不断完善,所以外部的经济环境造就了衍生金融工具应该如何为市场服务这一特征,本文的实证研究也正是由此展开,由于当前衍生金融工具在商业银行的比重不断扩大,衍生金融工具的一举一动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对商业银行将会逐步加大,投资人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将会有更加迫切的认知,商业银行目前的年报显然不能满足这一现实市场需求,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条主线,希望对衍生金融工具目前存在的一些会计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二、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对金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衍生金融工具研究综述
        1.3.2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1.3.3 衍生金融工具应用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综述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
        2.1.2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套期保值理论
        2.2.2 套利投机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风险管理理论
        2.2.5 盈余管理理论
3 金融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应用与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3.1 金融行业现状分析
    3.2 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应用现状分析
    3.3 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4 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对金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实证分析
    4.1 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对金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系分析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变量选择
    4.4 模型的构建
    4.5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4.5.1 描述性统计
        4.5.2 相关性分析
        4.5.3 回归分析
    4.6 稳健性检验
    4.7 研究结果
5 建议与对策
    5.1 合理运用衍生金融工具
    5.2 提升衍生金融工具应用风险管控水平
    5.3 规范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体系
    5.4 加强金融监管
    5.5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
    5.6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衍生工具、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与衍生工具相关的文献研究
        2.1.1 衍生工具动因研究
        2.1.2 衍生工具经济后果研究
    2.2 衍生工具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3 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分析
        3.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2 风险管理理论
        3.1.3 委托代理理论
        3.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1.5 信号传递理论
    3.2 研究假设
        3.2.1 衍生工具与盈余管理
        3.2.2 衍生工具、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
        3.2.3 衍生工具、产权性质和盈余管理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设计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分组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模型选择
        4.3.1 盈余管理
        4.3.2 假设的模型设计
第五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多重共线性检验
    5.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进一步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促进我国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
        6.2.2 加强对衍生工具业务的监管
        6.2.3 完善相关会计准则
        6.2.4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3)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一) 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确认和计量
    (二) 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信息披露
    (三) 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信息披露
三、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 中国工商银行
    (二) 光大银行
    (三) 问题总结
四、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建议
    (一) 准则层面
    (二) 上市银行层面

(4)关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二) 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
    (三)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难点
    (一) 会计确认的难点
    (二) 会计计量的难点
    (三) 会计披露的难点
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发展情况、会计处理方式及存在问题
    (一) 发展情况
    (二) 会计处理方式
    (三) 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 修订会计准则,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规范
    (二) 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要求
    (三) 进一步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
    (四) 建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动态准备金

(5)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基于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2 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
    2.1 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与披露内容
        2.1.1 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
        2.1.2 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2.2 理论基础
        2.2.1 不确定性会计理论
        2.2.2 风险价值理论
        2.2.3 全面收益理论
3 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与问题
    3.1 16家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持有状况
    3.2 上市银行 2013-2015年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情况统计分析
        3.2.1 信息及时性分析
        3.2.2 信息披露方式分析
        3.2.3 信息披露内容分析
    3.3 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3.3.1 信息及时性有待提高
        3.3.2 披露形式单一,格式不规范
        3.3.3 风险信息的定量信息不充分,缺乏单独披露
        3.3.4 公允价值信息有效性尚需提高
4 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现有披露制度制约了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及时性
    4.2 现有报表本身的设计缺陷
        4.2.1 资产计量原则和列报方式的制约
        4.2.2 收益确认原则的影响
    4.3 产品本身的高风险性,披露积极性不高
        4.3.1 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高风险性
        4.3.2 银行的披露积极性不高
    4.4 公允价值获取困难
        4.4.1 金融市场不发达
        4.4.2 估值技术的复杂性
    4.5 缺乏针对性的准则规范,监管力度不足
        4.5.1 准则规范针对性不强
        4.5.2 欠缺的监管力度降低了违规成本
5 完善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5.1 建立实时报告系统,提高披露效率
    5.2 改进现有报表,创新披露形式
        5.2.1 改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5.2.2 在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相关信息
    5.3 利用VAR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信息充分度
        5.3.1 充分利用风险价值模型
        5.3.2 设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部门
    5.4 完善估值技术,改进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
        5.4.1 利用科技力量完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
        5.4.2 提高公允价值信息质量
    5.5 提高准则规范的针对性和监督力度
        5.5.1 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度高的规范
        5.5.2 加大监督、惩罚力度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衍生金融资产会计估计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主题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1 基本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2.1.2 衍生金融资产的定义
        2.1.3 信任的定义
        2.1.4 自信心的定义
    2.2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的相关研究
        2.2.1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
        2.2.2 管理层对公允价值金额的操纵
    2.3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
        2.3.1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2.3.2 管理层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隐瞒
    2.4 客户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的相关研究
        2.4.1 审计调整决策的相关研究
        2.4.2 客户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
    2.5 信任与审计调整决策
        2.5.1 信任理论
        2.5.2 信任对一般决策的影响
        2.5.3 信任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
    2.6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三章 假设提出
    3.1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
        3.1.1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
        3.1.2 信任判断对公允价值金额确认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的中介作用
        3.1.3 自信心对公允价值金额确认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的调节作用
    3.2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
        3.2.1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
        3.2.2 信任判断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的中介作用
        3.2.3 自信心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实验设计
    4.1 实验总体设计及被试
        4.1.1 实验总体设计
        4.1.2 被试
    4.2 实验任务及实验过程
        4.2.1 实验任务
        4.2.2 实验过程
    4.3 变量设计
        4.3.1 自变量
        4.3.2 因变量
        4.3.3 中介变量
        4.3.4 调节变量
第五章 实验结果
    5.1 被试分析及随机化检查
        5.1.1 被试分析
        5.1.2 随机化检查
    5.2 操作化检验
    5.3 假设检验
        5.3.1 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影响的结果分析
        5.3.2 实验一中自信心的调节作用和信任的中介作用结果分析
        5.3.3 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影响的结果分析
        5.3.4 实验二中自信心的调节作用和信任的中介作用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基本结论
        6.1.2 实践启示
    6.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6.2.1 研究局限性
        6.2.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探究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及其会计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一、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1. 衍生性。
    2. 契约性和未来性。
    3. 杠杆性。
    4. 创新性。
    5. 风险转移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内容
    1. 会计确认
        (1) 确认时点的选择
        (2) 初始确认的标准
        (3) 相关盈亏核算的确认
    2. 会计计量
    3. 会计披露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风险
    1. 固有风险
    2. 控制风险
    3. 职业道德风险
四、结语

(8)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1.4 重要概念界定
        1.4.1 衍生金融工具
        1.4.2 信息披露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机构及学者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机构及学者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现状的述评
第3章 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相关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1 交易费用理论
    3.2 不完全信息理论
    3.3 制度变迁理论
    3.4 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启发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4.1 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现状
        4.1.1 研究对象
        4.1.2 基于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
    4.2 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4.2.1 披露内容难以理解且缺乏同一性,违背交易费用理论
        4.2.2 披露信息有限,信息不对称现象凸现
        4.2.3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操纵利润,准则有“漏洞”
        4.2.4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水平存在差距且存在滞后性
        4.2.5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可信度不高
    4.3 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问题的成因分析
        4.3.1 内部原因
        4.3.2 外部原因
第5章 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建议
    5.1 简化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
        5.1.1 在年报中单独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简化、规范化的信息披露
        5.1.2 规范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
        5.1.3 简化规范公允价值确认及计量
    5.2 全面及时披露信息
    5.3 逐步提升我国准则质量
    5.4 提高监管水平,加大惩戒力度
    5.5 建立健全高素质人才的培训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
    6.3 进一步探讨的方向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HL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及研究综述
        1.2.1 衍生金融工具文献综述
        1.2.2 有关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现状综述
        1.2.3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准则文献综述
    1.3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比较
        1.3.1 国内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
        1.3.2 我国新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比较
    1.4 未来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第2章 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介绍
    2.1 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原理
    2.2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2.3 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及其风险
    2.4 我国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适用的信息披露法规政策
第3章 HL公司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现状分析
    3.1 HL公司介绍
    3.2 HL公司有关衍生金融工具运行机构设置及其现状
    3.3 HL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3.3.1 HL公司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所选择的会计政策
        3.3.2 HL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进行信息披露的现状
        3.3.3 HL公司衍生金融工具表外信息披露的现状
第4章 HL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
    4.1 HL公司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存在风险的分析
        4.1.1 会计信息披露政策选择的风险以及成因分析
        4.1.2 以公允价值进行信息披露的缺陷以及原因分析
        4.1.3 衍生金融工具表外信息披露的不足以及原因分析
    4.2 HL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4.2.1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政策选用规范的建议
        4.2.2 衍生金融品以公允价值进行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4.2.3 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的改进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2.1 美国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研究成果
        1.2.2 其他国家对衍生金融工具研究的成果
        1.2.3 我国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研究成果
    1.3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衍生金融工具含义、分类、特征及风险
    2.1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2.1.1 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准则中的定义
        2.1.2 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学中的定义
    2.2 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
    2.3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2.4 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
3 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属性
    3.1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3.1.1 会计确认的“短板”
        3.1.2 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法律规定
    3.2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3.2.1 衍生金融工具的理想计量属性
        3.2.2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选择
        3.2.3 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
        3.2.4 衍生金融工具的列报
        3.2.5 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影响
        3.2.6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4 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运用的实证分析
    4.1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模型样本
    4.2 变量的选择和剔除
        4.2.1 解释变量
        4.2.2 被解释变量
        4.2.3 变量的剔除与逐步回归
    4.3 统计模型及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回归分析
5 运用现状及评价
    5.1 统计模型结果分析综述
    5.2 会计收益、风险和披露
        5.2.1 收益分析
        5.2.2 风险分析
        5.2.3 当前披露现状及分析
        5.2.4 披露改进及建议
    5.3 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带来的启示
    5.4 改善方法及建议
    5.5 本文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对金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 晏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2]衍生工具、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D]. 干建玲. 南京财经大学, 2019(04)
  • [3]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 唐眉. 财会通讯, 2018(19)
  • [4]关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思考[J]. 樊庆刚,范建锁,姜兆,何晓晖,时慧. 金融纵横, 2017(08)
  • [5]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基于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分析[D]. 周心慈. 河南大学, 2016(03)
  • [6]衍生金融资产会计估计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研究[D]. 张晓雪. 兰州大学, 2016
  • [7]探究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及其会计风险[J]. 潘蓓. 商场现代化, 2014(31)
  • [8]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 肖欢. 集美大学, 2014(02)
  • [9]HL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 赵淙云. 湖南大学, 2013(04)
  • [10]基于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D]. 王宗砚. 山西财经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