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白柴胡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沈汉[1](2021)在《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大柴胡汤应用于帕金森病便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帕金森病便秘患者临床信息采集,六经证型分析,研究帕金森病便秘患者的六经证型及证型分布特点,初步探索临床上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有效方剂,采用大柴胡汤治疗帕金森病便秘并观察临床疗效,意在为临床医师辨治帕金森病便秘提供参考,拓宽帕金森病的辨治思路和辨治角度,对科研和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本研究在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选取帕金森病便秘患者43例,采用自行设计的帕金森病临床信息调查表(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既往史、家族史、四诊信息等)对病人临床信息采集整理。应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分析,得出帕金森便秘患者的六经证型,研究帕金森病便秘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及证型分布规律。并探讨六经各证型分布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同时随机选取六经证型为少阳阳明合病证的患者2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治疗组(同时服用大柴胡汤及抗帕金森西药)、对照组(常规口服抗帕金森西药),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患者便秘改善情况。结果1.本研究纳入43例帕金森病便秘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最小者年龄42岁,最大者年龄82岁,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4例患者有帕金森病家族史,占比9.3%。早期(H-Y分级1.0~2.5级)患者19例,占比44.2%;中晚期(H-Y分级3~5级)患者24例,占比55.8%。有9例患者认为自身便秘与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有关,占比20.9%;23例则认为自身便秘与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无关,占比53.5%;11例患者表述不明,占比25.6%。20例患者便秘发生在运动症状之前,占比46.5%;15例患者便秘发生在运动症状之后,占比34.9%;8例患者表述不明,占比18.6%。2.本研究对43例帕金森病便秘患者进行症状采集,主要涉及2个六经证型,以少阳阳明合病证和阳明热结证占比较多,其他证型分布较为零散。其中少阳阳明合病证患者29例,占比67.4%;阳明热结证患者12例,占比27.9%;其它证型病例2例,占比4.7%。3.经过统计学分析,六经各证型在男性女性帕金森病便秘患者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别(P>0.05);六经各证型在早期和中晚期的帕金森病便秘患者中分布无明显差别(P>0.05);六经各证型在中青年人和老年人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别(P>0.05)。4.本研究采用大柴胡汤治疗帕金森病便秘,其中治疗组治愈4例,好转4例,无效2例,有效率80%。对照组有效率为0。两组有效率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帕金森病便秘患者六经证型以少阳阳明合病证居多,其次为阳明热结证,其他证型病例过少,考虑可能原因是样本量太少所导致,故未做统计。2.六经各证型的分布与性别、年龄及帕金森病的病程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3.大柴胡汤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便秘情况,但限于本次研究选取样本量太少,大柴胡汤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有效性尚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徐帆[2](2021)在《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养生功法治疗气虚型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养生功法治疗气虚型便秘,并与西药乳果糖进行对照分析,观察中药及养生功法在气虚型便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二者联合治疗便秘的可行性、有效性,为便秘的临床治疗和远期管理提供治疗经验。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间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功能性便秘的患者,中医辨证符合气虚证,符合纳入标准共80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统计年龄、性别、病程、生命体征、辅助检查等基本信息,填写临床症状评分表。两组在合理饮食、培养习惯、规律生活的基础上,对照组予西药乳果糖口服;治疗组予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养生功法治疗,疗程为6周,并于8周后随访。比较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便秘主症积分、全身症状积分及PAC-QOL积分,并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复发率。整理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2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1%,两组之间的有效率比较,P<0.05,表明两组在疗效上具有显着差异。2.两组治疗前后便秘主症积分比较均有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排便情况方面有明显作用。组间比较治疗前后便秘主症积分差值有P<0.05,表明尽管两组均有明显改善便秘的作用,但在改善便秘程度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治疗前后在便秘主症积分、全身症状积分、症状总积分及PAC-QOL积分比较上均有P<0.05,表明治疗组既能促进排便,又可缓解全身气虚症状,还可提高生活质量。对照组治疗前后在便秘主症积分、症状总积分及PAC-QOL积分比较上均有P<0.05,在全身症状积分比较上有P>0.05,表明对照组仅能促进排便以提高生活质量,但在改善全身气虚症状方面无明显作用。4.治疗组在改善排便不尽感、腹胀痛、便后乏力、神疲气短、肢倦懒言、食少纳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排便频率、排便时间、排便困难程度、大便性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5.治疗组治疗前与随访时便秘主症积分、全身症状积分、症状总积分、PAC-QOL积分比较均有P<0.05,表明治疗组在促进排便、缓解全身气虚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长期发挥作用。对照组治疗前与随访时便秘主症积分、症状总积分比较有P<0.05,但与治疗前的积分比较差距不大,在全身症状积分与PAC-QOL积分比较上有P>0.05、表明对照组在改善便秘,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远期疗效不大。6.随访时,治疗组复发率为17.64%,对照组复发率为41.02%,两组复发率比较有P<0.05,表明对照组远期疗效不如治疗组。7.治疗组纳入40人,其中6人因依从性差脱落,实验完成率为85%;对照组纳入40人,脱落1人,实验完成率为97.5%,表明试验组受众群体不如对照组广。结论: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养生功法治疗气虚型便秘在促进排便,改善气虚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对于便秘的远期疗效也很可观,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孙婉莹[3](2017)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肠道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肠道气滞型)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并探讨其机理。资料与方法:研究资料均选自于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辽宁省肛肠医院)确诊为慢传输型便秘(肠道气滞型),并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患者,共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小柴胡汤加减组)33例,对照组(木香槟榔丸组)31例。治疗组予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水煎服,日3次,100ml/次;对照组予以木香槟榔丸治疗,口服,日3次,1袋/次。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结肠传输试验72小时标记物排出粒数,便秘症状总积分及临床疗效、安全性等。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加以分析评价。结果:1.在焦虑、抑郁评分方面,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在结肠传输试验72小时标记物排出粒数方面,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增加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在便秘症状总积分方面,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总体疗效存在差异(P<0.05)。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说明两组药物安全性好。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肠道气滞型)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增加结肠传输试验72小时标记物排出粒数,降低便秘症状总积分及临床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王清[4](2016)在《周常昆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全国第五批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常昆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用药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扬。[方法]1.学习导师及其学生发表的论文和着作,整理学术思想。2.抄方学习,记录跟师过程中导师望闻问切的特点、就诊患者的病情、处方用药及复诊情况,尽量复原导师治病的思路,并对其运用肝脾同调、活血化痰法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3.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跟师学习期间导师治疗CVA的处方,整理、统计、分析其所使用的药物及对药、组药,探索导师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和规律。44.学习中医经典、古代医家相关着作,并结合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注意创新发扬。[结果]第一部分:学术思想总结1.具有融家传学院为一炉的学术思想。导师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受学于吴佩衡、戴慧芬、孟如等老一辈云南名老中医。因自幼受外祖父陈洛书先生影响,在熟读中医经典及金元四家之说的同时,对家传之学钻研较深,继承发扬,临床运用中每多体现夯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及家传思想特点。2.以肝脾相关及肝脾同调的理论为指导,并提出四点见解:①对“肝脾相关”内涵的认识更加全面。②肝脾相关,共同协调其它脏腑的功能。③肝脾相关,肝为先导。④总结出了肝脾同治十二法。3.以痰瘀相关及活血化痰的理论为指导,并提出四点见解。①痰瘀与五脏相关,但肝脾为重,治痰瘀首重肝脾。②因瘀致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生互结。③痰瘀理论与络病理论殊途同归。④痰瘀的治疗强调以治气为先。在治法中常加入益气、行气、降气等治气之品。第二部分:临床经验总结导师对逍遥散、四逆散、当归芍药散、小柴胡汤等肝脾同调常用方进行了灵活丰富的加减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多首治疗杂病的自拟方。应用调肝脾养心安神法治疗顽固性失眠;应用调肝脾活血利水治疗糖尿病肾病;应用调肝脾益气养阴治疗干燥综合征;应用调肝脾生精养血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应用调肝脾阴阳双补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治疗经验,集中体现了导师肝脾相关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导师对半夏泻心汤、二陈汤、活络效灵丹、四物汤等化痰祛痰方或活血化瘀通络方进行了灵活丰富的加减运用。应用活血化痰、行气通脉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应用活血化痰、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肿大;应用活血化痰、平肝通络法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应用活血化痰、益气通络法治疗脑梗塞;应用活血化痰、健脾利水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等治疗经验,集中体现了导师痰瘀相关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此外,导师治疗其它杂病亦有丰富的经验,如在治疗复发性口疮、耳鸣、尿频、崩漏、小儿久咳、皮肤病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临床疗效。第三部分: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对导师治疗CVA的283首方剂研究发现,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是使用数量前五位的药物。连翘、川芎、黄芩、杏仁、枇杷叶、荆芥、桔梗、重楼、僵蚕、南沙参、甘草、蝉蜕、炙麻黄、柴胡、枳壳为使用频次排名前十五位药物,其中杏仁、桔梗、川芎与前胡(或枳壳)、僵蚕与蝉蜕、柴胡与黄芩三组药对是使用频次排名前三位药对。因子分析显示共有14个相关因子:F1:前胡、鱼腥草、瓜蒌壳;F2:炙麻黄、地龙、川贝;F3:荆芥、杏仁、僵蚕;F4:甘草、枳壳、百部;F5:沙参、密蒙花;F6:黄芩、茯苓;F7:防风、白术、黄芪;F8:柴胡、川芎;F9:桔梗、蝉蜕、苏条参;¨0:连翘、重楼、白芷;F11:牛蒡子;F12:枇杷叶;F13:法夏、知母;F14:紫菀、桃仁。[结论]1、通过师承学习,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将“肝脾相关”及“痰瘀相关”理论应用于临床,且在学术上有所创新。2、通过对导师治疗CVA的处方药物进行统计学研究,以探索本病的证治规律,为继承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3、导师认为,CVA病机为“风邪犯肺,由肺及肝脾,肝脾肺三脏失调”。风邪犯肺为致病之因,病变脏腑以肺为主,由肺及肝脾,肝脾病变又可影响及肺,导致三脏病变交互为患。治则上提出“治风治气治痰治瘀”四治。治疗常用药物及药对体现了疏风、调气、化痰、活血、清肝、健脾等治疗法度。
陈稚[5](2014)在《枳实—白芍药对干预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配伍及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属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枳实-白芍药对是建立在对肝郁脾虚型IBS基本病机的理解上,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制定的经验药对,它具有疏肝解郁和调理肝脾,主要用于肝郁脾虚型IBS的治疗。本论文通过对枳实-白芍药对配伍后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改变、量效关系、体内外吸收、代谢和排泄变化与配伍规律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药对发挥药效作用的最佳配伍比例、量效和时量关系,阐明枳实-白芍药对配伍干预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影响,以期为发挥枳实-白芍药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枳实-白芍药对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针对枳实-白芍药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应用全方HPLC统一分析方法,并对色谱流动相,检测波长,色谱柱温度和流速等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建立枳实和白芍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提取10批枳实和10批白芍样品色谱图,建立共有模式,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份分析,以评价枳实和白芍样品质量的优劣,指导枳实和白芍药材的筛选。采用HPLC波长切换法对枳实-白芍药对中4个有效成分一黄酮类(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芍药苷进行定量分析。以枳实黄酮类和白芍芍药苷含量为指标,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枳实-白芍药对干预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最佳配伍比例及其最佳煎煮方法。纯化枳实总黄酮和白芍芍药苷,提取有效部位/成分,为后期药动实验奠定基础。2.枳实-白芍药对不同配比的药效学研究设计枳实-白芍药对1:1,1:2和2:1三个不同配伍比例,以胃肠道作用、镇痛作用和行为学作用等相关指标,对枳实-白芍药对不同配比的药理效应进行比较研究。胃肠道实验研究以小肠推进率、24h粪点数和腹部回缩反射阈值作为药效指标,研究不同配比的枳实-白芍药对对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胃肠道作用。镇痛实验研究运用热板镇痛和扭体镇痛法,考察不同配比的枳实-白芍药对对正常小鼠的镇痛效应。行为学实验研究运用旷场试验,考察不同配比的枳实-白芍药对对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抗抑郁效应。3.枳实-白芍药对配伍的化学成分及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胃肠药效相关性研究采用乙酸灌肠与束缚夹尾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以小肠推进率、24h粪点数和腹部回缩反射阈值作为药效指标,获得药效学相关数据,同时对不同配伍比例和不同煎煮方法的枳实-白芍药对,进行HPLC测定,并将HPLC图谱中11个色谱共有峰与药效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探讨枳实-白芍药对配伍中化学成分与其干预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胃肠药效之间的相互关系。4.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在大鼠体内、体外药代动力学研究(1)枳芍散(枳实-白芍药对1:1)中有效部位/成分在正常大鼠和肝郁脾虚型IBS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研究建立并应用大鼠血浆样品处理方法及HPLC-MS/MS分析条件,检测枳芍散水煎液中黄酮类成分和芍药苷的入血量,并应用药代动力学软件DAS2.1计算各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Tmax、T1/2、Cmax、CL、MRT0-t,),比较正常大鼠和肝郁脾虚型IBS大鼠中枳实-白芍药对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差异。(2)肠道菌群对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的代谢作用采用大鼠的新鲜粪便37-C厌氧培养,经乙酸乙酯萃取后采用HPLC法对代谢成分进行分离和分析,研究枳实-白芍药对不同配比组(1:1、1:2、2:1)及其单味药的有效成分分别在正常大鼠和肝郁脾虚型IBS大鼠肠道菌群中的代谢和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阐明药代动力学规律和配伍影响。(3)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在大鼠尿液和粪便中的排泄研究建立并应用大鼠尿液和粪便样品处理方法及HPLC分析条件,检测大鼠排泄物中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橙皮素、柚皮素和芍药苷的含量,比较枳实-白芍药对的有效成分在大鼠排泄中的差异和配伍影响。结果:1.枳实-白芍药对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测定枳芍散(枳实-白芍药对1:1)水煎液中4个有效成分(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以Syncronis C18(4.6mm×250mm,5um)色谱柱,0.3%磷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二元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30nm (0~30min)测定芍药苷、283nm (30~60min)测定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枳实-白芍药对的质量控制。确定枳实总黄酮的纯化工艺为上样液浓度为3.5mg/mL,pH为6.0,上样量为18mL,静置吸附后用30mL的蒸馏水洗脱除杂,洗脱速率为60mL/h,再用72mL的88%乙醇洗脱,枳实总黄酮经纯化后纯度为79%;确定白芍芍药苷的纯化工艺为吸附时间1h,乙醇浓度80%,洗脱用量80mL,芍药苷的解析率91.78%。该纯化工艺简单,结果可靠。建立枳实和白芍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发现在所考察的产地中,江西产枳实最优。并对枳实-白芍药对进行了归峰和比对,11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4个色谱峰。结合药效学实验,确定枳实-白芍药对最佳配伍比例为1:1,与古方枳芍散的比例吻合。枳芍散(枳实-白芍药对1:1)的最佳煎煮方法为加入10倍量蒸馏水,浸泡30min,煎煮40min,煎煮两次。2.枳实-白芍药对不同配比的药效学研究胃肠道实验研究通过对肝郁脾虚型IBS大鼠进行胃肠道药效实验,发现不同配比的枳实-白芍药对可以显着减少大鼠排便数量,增加体重增长率以及降低小肠推进率。在大鼠的腹部回缩反射评分实验中,发现在20、40、60、80mmHg的扩张压力下,模型组的腹部回缩反射评分显着高于空白组,而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腹部回缩反射评分均显着降低,表明枳实-白芍药对能降低IBS大鼠的内脏神经高敏感性。镇痛实验研究在热板实验中,发现枳实-白芍药对可延长小鼠舔后足的潜伏期;在醋酸扭体实验中,枳实-白芍药对能显着减少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热板实验和扭体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配伍的枳实-白芍药对均具有镇痛作用,但作用强度与配伍比例有关。行为学实验研究模型组大鼠旷场总分较正常组明显减小;给药白芍或枳实-白芍1:2后大鼠旷场总分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枳实-白芍1:1组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最短,说明枳实-白芍药对能显着改善模型组大鼠的抑郁行为。3.枳实-白芍药对配伍的化学成分及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胃肠药效相关性研究HPLC图谱中的11个共有峰中,1、2、3、5、7、8、9(柚皮苷)、10(橙皮苷)、11(新橙皮苷)号峰与IBS大鼠的小肠推进率、24h粪点数、腹部回缩反射阈值有高度关联性(关联度>0.80),根据灰色关联度大小确定各峰对药效指标的贡献度,发现其中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及部分未知化学成分贡献较大,并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各峰峰面积与药效间的数理方程。4.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在大鼠体内、体外药代动力学研究(1)枳芍散(枳实-白芍药对1:1)中有效部位/成分在正常大鼠和肝郁脾虚型IBS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研究采用HPLC-MS/MS法比较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在正常和肝郁脾虚型IBS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规律。用DAS2.1药代动力学软件分别计算4个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得到正常大鼠血浆中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芍药苷的AUC0-∞(μg·h/L)依次是723±190、782±201、4403±2044、11670±2769;MRT0-t(h)依次是6.1±0.97、7.8±1.0、12.6±2.4、7.2±0.38;T1/2(h)依次是1.9±0.63、4.6±3.6、13.2±6.4、2.9±0.99;Tmax(h)依次是2.2±0.82、3.4±2.2、2.5±1.1、3.4±0.73;Cmax(μg/L)依次是340±228、158±73、632±232、1220±345:CLZ(L·kg-1·h-1)依次是8.8±2.1、8.2±2.3、1.7±0.99、0.51±0.12。肝郁脾虚型IBS大鼠血浆中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芍药苷的AUC0∞-(μg·h/L)依次是1229±374、1446±493、7757±3101、13508±6142;MRTot(h)依次是8.4±1.1、7.3±4.2、10.6±0.78、8.8±0.67;T1/2(h)依次是1.8±0.16、4.5±4.7、9.9±3.7、2.4±1.4;Tmax(h)依次是1.1±0.38、1.3±0.27、1.5±0.44、8.3±5.7;Cmax(μg/L)依次是349±256、673±556、1455±454、963±317;CLz(L·kg-1·h-1)依次是5.4±1.9、4.5±1.3、0.93±0.47、0.58±0.36。结果显示4个有效成分在正常与模型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二房室模型,经过统计软件分析发现,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在肝郁脾虚型IBS大鼠体内入血吸收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然而芍药苷体内吸收受到的影响不显着,表明三个黄酮苷在肝郁脾虚型IBS大鼠体内吸收显着性增加,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2)肠道菌群对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的代谢作用给药后,发现枳实-白芍药对配伍后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在正常大鼠和IBS大鼠肠道菌群中,代谢均受到抑制;而芍药苷在正常大鼠肠道菌中代谢加快,在肝郁脾虚型IBS大鼠肠道菌群中代谢遭到抑制。各配伍组中,枳实-白芍1:1组各有效成分的代谢最快。同时还发现肝郁脾虚型IBS大鼠肠道菌群对枳实-白芍1:1组各有效成分的降解速度和程度较正常大鼠肠道菌群增大,代谢存在差异,表明肝郁脾虚型IBS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枳实-白芍药对的代谢和生物转化,从而影响药效。(3)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配伍变化对大鼠排泄的影响在对灌胃给药大鼠24h尿液和粪便分析中显示,粪便中能检测到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芍药苷和橙皮素、柚皮素;尿液中能检测到橙皮苷、新橙皮苷、橙皮素和柚皮素。枳实-白芍药对配伍有利于三个黄酮苷和芍药苷的排泄率,但降低了两苷元(橙皮素、柚皮素)的排泄率,因此,配伍有助于提高橙皮素和柚皮素的生物利用。总体来说,三个黄酮苷和芍药苷经尿粪途径排出体外的量不多,苷元形式(橙皮素、柚皮素)排除体外的量所占比例大于苷类(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结论:1.枳实-白芍药对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建立了全方HPLC统一分析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证明该方法稳定、可靠和重现性好。选择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芍药苷作为质控指标和工艺优化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进一步明确枳实-白芍药对的化学物质基础,探讨了该药对的配伍机制。2.枳实-白芍药对不同配比的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枳实-白芍药对能够明显抑制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小肠推进率,降低肝郁脾虚型IBS大鼠内脏敏感性,并具有镇痛和抗焦虑作用。以上药效结果表明枳实-白芍药对对肝郁脾虚型IBS大鼠具有干预作用。3.枳实-白芍配伍中化学成分变化及药效相关性研究发现枳实-白芍药对改善肝郁脾虚型IBS大鼠胃肠道病理状况,与其所含的多种化学成分相关,并为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作为部分质控、工艺优化指标和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4.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在大鼠体内、体外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枳实-白芍药对水煎液给药后,大鼠血浆、尿液和粪便中有效成分浓度的一系列检测方法和各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方法稳定可控,重现性好,能够较准确的检测枳实-白芍药对水煎液中各有效成分的入血量、入尿量和入粪量,结果发现枳实-白芍药对不同配伍引起的排泄动态变化与肠道菌代谢动态过程呈正相关,本论文从吸收、代谢和排泄的角度证实了枳实-白芍药对配伍的合理性。并对正常和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灌胃枳芍散后,有效成分的吸收入血和代谢过程进行比较,发现正常与模型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存在显着性差异,枳芍散黄酮类成分在肝郁脾虚型IBS大鼠体内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为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总之,本论文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跨学科地运用了中药学、药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明确了枳实-白芍药对干预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机制,为枳实-白芍药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李东明[6](2012)在《基于《伤寒杂病论》胃肠病证证治理论的IBS辩证规律和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基于《伤寒杂病论》的肠易激综合征(IBS)辨证规律;规范IBS中医辨证模式,部分揭示IBS发病的藏象学基础。方法:系统整理IBS古今文献,寻找中医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选择《伤寒杂病论》中IBS的相关条文加以分析、归纳,结合数理统计方法,揭示书中蕴含的辨证规律;收集IBS现代的临床文献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IBS中医证候要素提取及证候学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持续关注“肝失疏泄”及情志因素对IBS的影响,给“肝主疏泄”在IBS病程中所扮演角色找到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结果:1.古文献当中,IBS相关记载内容翔实,为中医诊疗本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肝郁作为主要的情志诱因,引起了不少医家的关注。2.现代中医学者对于IBS病因病机的认识争论颇多,但近年来逐渐趋向同一,多认为其病机核心在于肝脾不调,病位在大肠。3.《伤寒杂病论》关于IBS的辨证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发病类型方面,腹泻型IBS相关的条文、方药多于便秘型IBS;证候表现方面,以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等虚寒证为主要证候。而小柴胡汤和四逆散相关药物的频繁使用,可能标示着“肝失疏泄”为IBS的一个诱发因素。4.IBS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学的现代文献研究表明:临床上,腹泻型IBS较多见,便秘型IBS相对少见。其相关病位为肝、脾;主要的证候要素为气虚、气郁;而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和脾胃气虚证。“肝失疏泄”应当属于IBS病程中常见的、潜在的诱发因素。结论:IBS的相关病位为肝、脾、肾;主要证候要素为气虚、气郁;主要证型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和肾阳虚证。与便秘型IBS相比,腹泻型IBS发生率高,且时发时止,其发作的诱因主要与“肝失疏泄”有关。
刘德龙[7](2012)在《补中润肠合剂治疗脾气虚弱型便秘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补中润肠合剂治疗脾气虚弱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并与酚酞片相对照,判定补中润肠合剂对改善脾气虚弱型便秘及相关症状的优势。方法:治疗组:将纳入治疗组的30例脾气虚弱型便秘患者,每日早晚空腹各予中药枳实消痞汤一袋。中药直视汤的组成及汤剂的制法:以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枳壳10g、厚朴15g、郁李仁10g为一剂。由沈阳市肛肠医院制剂室使用煎药机将每剂中药浓煎至100m1的中药汤剂两袋;(2)以7天为一个治疗观察疗程,每日一剂,连服7天。对照组:(1)将纳入对照组的30例脾气虚弱型便秘患者,每日晚睡前予果导片100mg口服;(2)以7天为一个治疗观察疗程,连续服用7天。以上两组在治疗期间均嘱患者忌食辛辣之品,注意作息,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进行电话回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症状分级并记录总积分,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中药补中润肠合剂可以明显减轻脾气虚弱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服药过程中,对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中药补中润肠合剂治疗脾气虚弱型便秘与酚酞片相比在改善排便费力、粪便性状及预防便秘复发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能促进便秘症状消退,减少便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1补中润肠合剂治疗脾气虚弱型便秘理论充分,疗效确切,总有效率达90%。明显优于果导片对照组(P<0.05)。2.补中润肠合剂对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上对于年龄、性别、病情、病程无关,均有显着疗效。3.补中润肠合剂在治疗后21天时疗效最好。4.该法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使用安全可靠。
李磊[8](2007)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紧扣中医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认为中医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是中医临床诊疗及理论内涵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并以《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指导,以实现“中医药立法,初步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目标。本文采用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一级文献资料进行二次研究的方法,系统总结其在近十三年来临床应用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这一理论在临床的诊疗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做出贡献;并希望通过对其临床实际应用的总体特点和规律的进一步反思,总结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内涵,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建设做出贡献;并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能为中医学其他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文中临床资料的总结分为肠病治肺、肺病治肠、肠病时肺肠同治、肺病时肺肠同治四个方面,分别总结了其在临床适用的病名、症状、证候、方剂、药物分布规律,认为统计结果可以作为今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临床规范化应用的参考依据,但是同时发现目前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的认识仍有不确切、不清晰甚至错误之处,研究方法不够严谨,临床应用情况也比较混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临床应用文献系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此理论进行反思和展望。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现状,发现对其进行的研究仍然偏少,内涵还不完善;从研究方法学来看,其研究方法落后,研究水平较低,亟需引入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证据规则和证明规则;针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及今后的研究思路。
卢义明[9](2001)在《二白柴胡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文中提出
陈金旭[10](2021)在《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对古代医籍中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出其主要治法,浅析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并进行数据挖掘,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以此为现代临床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 1.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广泛收集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名家关于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着作,同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相关症状为主症的经方医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文献整理方法,研读古代医案资料,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议,归纳总结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特点。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处方作数据规范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系统,建立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经方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高频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等,借助数据挖掘的结果来分析探讨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及选方思路。结果 1.古代医籍中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治法可归纳为调和法、温补法、消导法、通下法、补益法、清宣法等六种。医家在辨证选方及运用经方配伍时各有其特点。2.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有323则,处方360首,涉及192味中药。3.通过数据统计显示,在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数据库中,排名前七的药物均超过100次,分别是甘草、茯苓、人参、半夏、桂枝、干姜、白术。按药物功效分类,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为温里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4.药物四气为温热为主,少用寒凉。五味以辛、甘、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为主,与肺关系密切。5.出现频数最高的药对是甘草-人参,12味核心药物中能组成理中丸、桂枝汤、五苓散、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经方和二陈汤、六君子汤等时方。结论 历代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治法多样,选方多用理中丸、半夏泻心汤、桂枝汤、五苓散等,用药各有特点,有保留原方使用,亦有化裁加减。同时,古代名家在治疗胃脘部和腹部的疼痛胀满症状时,治法用药选方有一些区别,值得现代临床学习借鉴。
二、二白柴胡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白柴胡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大柴胡汤应用于帕金森病便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
1.1 中医对帕金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现状 |
2 帕金森病的现代医学研究 |
2.1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帕金森病的治疗现状 |
3 祖国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
4 祖国医学对帕金森病便秘的认识 |
5 帕金森病合并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调查表设计 |
3.诊断标准 |
4.辨证标准 |
5.纳入标准 |
6.排除标椎 |
7.分组方法及治疗方案 |
8.疗效评价及观察指标 |
9.统计方法 |
10.随访安排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016 版) |
附录2:Hoehn-Yahr(H-Y)分级量表 |
附录3:帕金森病临床信息调查表 |
附录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养生功法治疗气虚型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 西医对便秘的认识 |
1.1 便秘的分类 |
1.2 病理机制分析 |
1.3 便秘的治疗 |
2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
2.1 历史沿革 |
2.2 便秘的病因病机 |
2.3 便秘的分型论治 |
2.4 便秘的中医外治法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病史采集 |
3.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安全指标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4.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4.4 复发评定标准 |
4.5 依从性评价 |
4.6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与分析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治疗后疗效指标分析 |
5.3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气虚便秘的理论探讨 |
2 加味补中益气汤的组方遣药特点 |
2.1 组方特点 |
2.2 方药组成 |
2.3 现代研究 |
3 养生功法对对便秘的作用 |
3.1 腹式呼吸对便秘的作用 |
3.2 摩腹对便秘的作用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两组治疗方案的比较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肠道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周常昆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导师学术思想渊源综述 |
一、思想源流——融家传学院为一炉的学术特点 |
二、肝脾相关理论渊源及导师肝脾同调学术思想 |
(一) 肝脾相关理论渊源 |
(二) 导师学术思想特点 |
三、痰瘀相关理论渊源及导师活血化痰学术思想 |
(一) 痰瘀相关理论渊源 |
(二) 导师学术思想特点 |
第二部分 导师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
一、肝脾相关学术思想的运用特点 |
(一) 肝脾同治常用方剂的加减运用经验 |
(二) 运用肝脾相关理论治疗杂病的经验举隅 |
二、活血化痰学术思想的运用特点 |
(一) 活血化痰常用方剂的加减运用经验 |
(二) 运用活血化痰理论治疗杂病的经验举隅 |
三、其他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 |
(一) 复发性口疮多虚论 |
(二) 九窍不通(不利)治重在脾 |
(三) 治崩漏验方 |
(四) 治鼻衄验方 |
(五) 治小儿久咳六法 |
(六) 调肝健脾治疗常见外科疾病 |
第三部分 导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用药规律研究 |
一、研究目的、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二、资料收集 |
(一) 病例诊断标准 |
(二) 纳入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三、研究结果 |
(一) 方剂收集整理情况 |
(二) 常用药物及药对使用频数分析 |
(三) 处方用药的因子分析 |
(四) 处方用药的聚类分析 |
四、讨论 |
(一) CVA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现状 |
(二) CVA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
(三) 导师治疗CVA的经验 |
(四) 存在问题 |
(五) 思考与发挥 |
参考文献 |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枳实—白芍药对干预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配伍及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枳实和白芍的现代研究 |
二、枳实-白芍药对研究现状 |
三、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枳实-白芍药对配伍干预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化学成分与药效相关性研究 |
第一章 枳实-白芍药对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一节 不同来源枳实、白芍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 |
第二节 枳实-白芍药对的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三节 枳实-白芍药对配伍前后成分变化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枳实-白芍药对对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
第一节 枳实-白芍药对配伍比例对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干预影响 |
第二节 枳芍散煎煮方法对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干预影响 |
一、正交设计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枳芍散的煎煮方法研究 |
二、不同煎煮方法的枳芍散干预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第三节 枳实-白芍药对的化学成分与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胃肠药效相关性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枳实-白芍药对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三章 枳实-白芍药对1:1在正常大鼠和肝郁脾虚型IBS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体肠道菌群法对枳实-白芍药对代谢研究 |
第一节 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的制备 |
第二节 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配伍比例在正常大鼠肠道菌群中代谢的比较研究 |
第三节 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配伍比例在肝郁脾虚型IBS大鼠肠道菌群中代谢的比较研究 |
第四节 枳芍散在正常大鼠和肝郁脾虚型IBS大鼠肠道菌群中代谢差异比较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配伍比例对大鼠排泄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配伍比例对大鼠尿中的排泄影响研究 |
第二节 枳实-白芍药对有效部位/成分配伍比例对大鼠粪中的排泄影响研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伤寒杂病论》胃肠病证证治理论的IBS辩证规律和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对于IBS的相关认识概况 |
一、现代医学领域中IBS发生学和诊断学的相关认识 |
(一) IBS发病现状 |
(二) IBS发生学概况 |
(三) IBS诊断标准的历史演化 |
二、中医学中IBS相关认识 |
(一) 古典医籍中IBS相关认识溯源 |
(二) IBS的现代中医学病机认识 |
第二部分 《伤寒杂病论》关于IBS辨证的研究 |
一、《伤寒杂病论》对于IBS证治研究之价值 |
(一) 《伤寒杂病论》于疾病证治研究之天然优势 |
(二) 《伤寒杂病论》对IBS的启示 |
二、《伤寒杂病论》中有关IBS的论述 |
(一) 《伤寒论》中有关IBS的论述 |
(二) 《金匮要略》中有关IBS的论述 |
三、基于《伤寒杂病论》的IBS数据统计分析 |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 结果与分析 |
第三部分 IBS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学的现代文献研究 |
一、基于现代文献的IBS中医证候要素研究 |
(一) 文献资料与研究方法 |
(二) 结果与分析 |
二、基于现代文献的IBS中医证候学研究 |
(一) 文献资料与研究方法 |
(二) 结果与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文章 |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
(7)补中润肠合剂治疗脾气虚弱型便秘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病名记载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 |
4 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治疗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上篇: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意义研究 |
1 肠病治肺 |
2 肺病治肠 |
3 肺肠同治 |
3.1 肠病时肺肠同治 |
3.2 肺病时肺肠同治 |
下篇: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反思与展望 |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文献计量学及研究方法学反思 |
1.1 文献计量学研究反思 |
1.2 研究方法学反思 |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反思 |
2.1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应用现状的反思 |
2.2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的反思 |
2.3 关于肺肠病变传变规律的反思 |
2.4 关于肺肠病变治疗原则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二白柴胡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2 治疗方法 |
3 治疗结果 |
4 典型病例 |
5 体会 |
(10)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及特点分析 |
(一) 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举要 |
1. 调和法 |
2. 温补法 |
3. 消导法 |
4. 通下法 |
5. 补益法 |
6. 清宣法 |
(二) 古代医籍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 |
1. 胃脘痛 |
2. 痞满 |
3. 腹痛 |
4. 腹胀 |
二、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
(一) 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方药数据库的规范及建立 |
1. 数据来源 |
2. 数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数据处理 |
(二) 处方用药数据统计结果 |
1. 高频药物统计结果 |
2. 高频药物类别频数统计 |
3. 药物四气分布 |
4. 药物五味分布 |
5. 药物归经分布 |
6. 基于关联规则的处方组方规律分析 |
(三) 数据分析 |
1. 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高频药物分析 |
2. 痛胀类脾胃病高频药物分析 |
3. 43味高频药物属性和功效分类及其体现治法 |
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结果探讨 |
5. 用药模式及关联规则分析 |
6. 核心药物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二白柴胡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大柴胡汤应用于帕金森病便秘的研究[D]. 沈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养生功法治疗气虚型便秘的临床研究[D]. 徐帆.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肠道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评价[D]. 孙婉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2)
- [4]周常昆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 王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5]枳实—白芍药对干预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的配伍及药动学研究[D]. 陈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基于《伤寒杂病论》胃肠病证证治理论的IBS辩证规律和特点研究[D]. 李东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7]补中润肠合剂治疗脾气虚弱型便秘临床研究[D]. 刘德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 [8]“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意义研究[D]. 李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1)
- [9]二白柴胡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J]. 卢义明. 湖北中医杂志, 2001(01)
- [10]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D]. 陈金旭.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