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寒感冒的经典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浩,李得民,樊茂蓉,苗青,张立山,崔红生,李光熙,乔树斌,张洪春[1](2021)在《明通治伤风颗粒治疗风寒感冒患者50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评价明通治伤风颗粒治疗风寒感冒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将100例风寒感冒受试者按照多中心、区组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研究设计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明通治伤风颗粒治疗,每次2 g,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感冒清热颗粒,每次12 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72 h。治疗前及治疗2 h、24 h、48 h、72 h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于治疗2 h、24 h、48 h和72 h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及单项中医症状疗效;记录两组发热患者退热起效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并观察两组安全性指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4 h、48 h和72 h,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单项症状头痛(24 h、48 h)、肢节酸痛(24 h)、鼻塞声重(24 h)、流涕(24 h)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退热起效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明通治伤风颗粒治疗风寒感冒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24 h即可起效,且安全性良好。
刘阔[2](2021)在《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S药店精准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孙婉萍[3](2021)在《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统计现执行版的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并做描述统计,分析我国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利用统计学方法理论筛选出地方标准中的重点差异项,针对重点差异项进行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找到规范制定重点差异项标准的方法,为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提出参考依据及建议。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及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线上线下书店、出版社、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渠道,收集《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各地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纸质标准或电子影印版材料,查询国内外关于质量标准、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历代本草古籍和中医方书典籍等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追本溯源地梳理中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临床应用项目的历史应用脉络,客观科学的判断中药本身的准确内涵。2.运用描述统计对中药饮片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相关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分布状态、总体差异、标准特征等情况,通过图、表等形式描述中药饮片标准的基本情况。利用“赋值法”将文字内容拆分归类并量化为数值,再计算离散系数,进行差异分析来比较中药饮片在不同地方标准中的各个标准项目的差异情况,找到重点差异项。3.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的结果,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次、双维度的来比较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有次序性的判断在众多标准内容项中更具明显差异的内容。结果1.截止到2020年1月,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品种3500余种,各地区的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修订的时间、原则、方法等各有不同,没有统一要求;各个地方标准之间的收载情况相比较,重复率在40%以上,中药饮片标准处于“管理多级,地标多杂,重复收载,标准各异”的现实情况。2.通过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重复收载率较高的三个品种芜荑、银耳、甜瓜蒂的各个体例项目的离散系数进行差异性分析,确定[归经]、[性味]是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存在的重点差异项。3.对医学标准项[归经]、[性味]的规范制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中药药性理论、方剂学、以及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脏腑经络中医理论的综合论证,以确定中药的[主治]为关键,再对[功能]、[性味]进行推导,最后确定[归经],即确定规范制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技术路径。结论1.“性味归经”属于中药饮片医学标准项的主要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内容,是对中药功效、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中药最为重要的学术特征和核心性能。性味归经差异大,就意味着各地方对中药饮片的本质存在较大争议。2.确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规范方法步骤为:(1)通过历代主流本草、代表方剂,确定“主治”,经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应主要参考《中华本草》和《普济方》,将本草内容与方剂应用结果相结合进行考究,确定[主治]。(2)运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中医理论结合已确定的[主治],进行高度概括并提炼出中药[功能]项。(3)通过中药已确定的功能主治与中药药性理论之间的“效—性”关系,推导出中药的[性味]项。(4)根据已确定的[主治]和脏腑经络理论,进行“实践+理论”的综合归纳,确定中药的[归经]项。
范甜[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风寒感冒新药研制及其初步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治疗感冒的中成药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感冒提供辨证论治参考,同时为疏风解表方组方提供依据,为了使疏风解表方开发成为临床新药,对其在药效学和颗粒剂制备方面展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中成药治疗感冒的用药规律研究: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筛选出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其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功效类别、性味归经、用药规律、新方组合挖掘等进行统计分析。(2)药效学研究:采用热板法、醋酸扭体法以及疏风解表颗粒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病理情况、疏风解表颗粒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病理情况验证疏风解表颗粒的镇痛、抗炎作用。(3)疏风解表颗粒制备、质量标准研究:首先采用水蒸馏法提取荆芥、羌活的挥发油,然后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对川芎、防风和白芷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同时采用水煎法对上述药物药渣再与柴胡、淡豆豉、甘草合并水煎提取,最后将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提取液纯化、浓缩、收膏、干燥,加入辅料与挥发油包合物合并制粒成型。依照中国药典2020版第四部,将组方中的防风、荆芥、羌活、白芷、柴胡、川芎6味药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展开鉴别;采用HPLC法将白芷欧前胡素、防风升麻素苷及阿米醇苷作为指标开展含量测定,同时对精密度测定与稳定性试验进行方法学考察。制剂成型工艺:对辅料的选择、粒度、溶化性、水分测定进行了考察。结果:(1)中成药治疗感冒的用药规律研究:共得到中成药处方130首,涉及中药250味,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甘草、桔梗、黄芩、连翘、金银花等;药物以清热药、解表药、化痰药为主;药性多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肺经为主,然后依次为胃经、脾经等。常用药对有“甘草-桔梗”“陈皮-甘草”“黄芩-连翘”“连翘-桔梗”“金银花-连翘”等;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提取出2种不同的核心组合各6组,并挖掘出潜在新方6首。(2)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热板法:疏风解表颗粒6g/kg在30min的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醋酸扭体法:疏风解表颗粒低、中、高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降低小鼠的扭体次数(P<0.05);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致炎耳组织HE染色验证,疏风解表颗粒中、高剂量组可不同程度的缓解炎性反应;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各剂量组肺组织HE染色验证,疏风解表颗粒低、中、高干预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均可明显的减轻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性肺损伤。(3)疏风解表颗粒制备、质量标准研究:分别提取得荆芥、防风挥发油0.1ml、0.5ml;提取川芎、防风、白芷有效成分,依次得浸膏9.2 g、18.3 g、2.2 g;水煎煮提取得浸膏64.3 g。建立了疏风解表颗粒中方防风、荆芥、羌活、白芷、川芎、柴胡6味药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斑点清晰,分离良好,阴性无干扰;防风、白芷药材阿米醇苷及升麻素苷与欧前胡素的含量测定: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防风药材中阿米醇苷含量的测定方法,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15.885x+26.806,R2=0.9996,表明在7.5~12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同法建立防风药材中升麻素苷含量的测定方法,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33.185x+25.263,R2=0.9999,表明在3.75~6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同法建立白芷药材中欧前胡素含量的测定方法,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49.677x+8.3563,R2=0.9998,表明在1.25~2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4)制剂成形工艺:糊精与蔗糖混合作为辅料挥发油包合物的制备药物与辅料比例3∶1,糊精与蔗糖比例1∶3制软材,过1号筛,干燥温度50℃;检查:粒度平均合格率为91.51%,达到药典高于85%的规定,溶化性于5min内全部溶解,平均含水量为6.1%,所制三批次颗粒(20190502、20190508、20190514)各项指标均满足2020版中国药典要求。结论: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出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多以风热感冒为主,风寒感冒偏少。治疗风寒感冒的疏风解表颗粒的制备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质量标准有效、可控、成品质量稳定,颗粒制剂具有镇痛抗炎的药理作用,为临床治疗风寒感冒提供药物选择。
谭郡[5](2021)在《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风寒夹痰证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普通感冒)风寒夹痰证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三天后观察患儿们咳嗽症状的治愈率、好转率、有效率,分析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治疗的优势,从而优化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普通感冒)风寒夹痰证的治疗方案。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脱落标准)收集有效急性咳嗽风寒夹痰证患儿病例58例,设立纯中药+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试验组30例与纯中药治疗对照组28例。试验组:给予麻杏石甘汤联合苏夏汤加减中药治疗,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服用,1-3岁50ml每次,3-6岁100ml每次,7-15岁150ml每次,同时给予穴位贴敷治疗(大椎、肺俞、膻中)3天,总疗程为3天。对照组:给予麻杏石甘汤联合苏夏汤加减纯中药治疗,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服用,1-3岁50ml每次,3-6岁100ml每次,7-15岁150ml每次,总疗程为3天。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后对咳嗽量表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并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最后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前,经统计,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分布、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经统计,两组总有效率,试验组96.7%,对照组67.9%,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咳嗽症状积分改善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日-日间咳嗽积分、夜-夜间咳嗽积分对比,咳嗽积分改善均有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内日-夜咳嗽积分对比有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日-日间咳嗽积分改善有意义,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5)治疗前后,试验组组内相同年龄段疗效对比改善均有意义(p<0.01),对照组4-6岁(p<0.05)、7-12岁(p<0.01)年龄段疗效对比改善有意义。治疗后,两组组内相同年龄段间疗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暂未发现年龄段差别。治疗后,试验组4-6岁(p<0.01)、7-12(p<0.05)岁患儿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6)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不同性别患儿咳嗽疗效改善对比均有意义(试验组男-男,p<0.01),女-女,p<0.01;对照组男-男p<0.01,女-女,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不同性别患儿咳嗽疗效改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暂未发现性别间差异。治疗后,两组组间同性别患儿咳嗽改善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男-男p<0.05,女-女p<0.01)且具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前后,两组组内轻度、中度病情程度患儿咳嗽疗效对比均有意义(p<0.01),重度患儿无法统计。治疗后,两组组内各病情组对比,轻-中(试验组p<0.05,对照组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轻度(p<0.01)、中度患儿(p<0.05)咳嗽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患儿无法统计。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辅助联合中药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感冒风寒夹痰证)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日间咳嗽缓解程度明显优于纯中药对照组;针对4-6岁、7-12岁患儿疗效比较优于纯中药组;同时针对轻度咳嗽患儿疗效要优于中度患儿。因此,小儿急性咳嗽病(感冒风寒夹痰证)的治疗,在疾病的早期,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学龄期患儿以及日间咳嗽明显的患儿应及时予以中药及穴位贴敷联合治疗,可以及时阻断疾病的进程,缓解患儿咳嗽咳痰等症状,做到已病防传,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特色。
黄晓婧,肖春霞,王欣,刘莉,李婷婷,文永盛,许莉[6](2021)在《风寒感冒颗粒中含量测定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测定风寒感冒颗粒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和葛根素含量的HPLC法,制定含量参考限度。方法: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含量以Sunfire C18(4.6 mm×250 mm,5μm)为色谱柱,乙腈-0.02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2%三乙胺,用磷酸调pH至2.7)(3∶9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葛根素含量以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4.6 mm×250 mm,5μm)为色谱柱,甲醇-水(24∶7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0 nm,柱温30℃。结果:三种成分进样量分别在0.022 6~0.451 4μg、0.016 8~0.335 9μg、0.167 0~1.252 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9 9~1.000 0);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1%、99.79%、101.51%,RSD均小于3%。结论:新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稳定性好,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和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测定了280批次样品的数据,拟定了含量参考限度值。
许莉,黄晓婧,高鹏,赵小勤,文永盛,谭鹏[7](2020)在《基于多组分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的风寒感冒颗粒整体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UV)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风寒感冒颗粒中D-苦杏仁苷、葛根素、橙皮苷等1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不同来源样品的质量差异。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Poroshell120EC-C18(150 mm×2.1 mm,2.7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切换波长(210、254、310 nm)对5家生产企业68批样品中14种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使用雷达图分析、相似度评价、热图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8批样品中各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D-苦杏仁苷0.063~3.885 mg/g、3′-羟基葛根素0.012~1.540 mg/g、葛根素0.036~4.017 mg/g、3′-甲氧基葛根素0.016~1.837 mg/g、葛根素-6″-O-木糖苷0.004~0.449 mg/g、芹糖葛根素苷0.021~2.076mg/g、大豆苷0.010~1.527 mg/g、升麻素苷0.007~0.471 mg/g、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0.062~1.029 mg/g、橙皮苷0.210~8.453 mg/g、迷迭香酸0.001~0.237 mg/g、水合氧化前胡素0.007~0.204 mg/g、甘草酸0.056~1.311 mg/g、氧化前胡素0.002~0.042 mg/g。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同一厂家不同批次样品的整体质量一致性较好,但不同厂家之间样品的整体质量一致性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建立的基于UHPLC波长切换法的多组分含量测定方法简便、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为风寒感冒颗粒的整体质量评控提供方法参考。
王淞[8](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王钇杰[9](2021)在《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客观地评价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为小儿风热感冒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本课题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均符合小儿风热感冒的中医诊断标准及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西医诊断标准。将纳入的100例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口服清热发表方加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外敷退热散,以3天为一个疗程,期间观察患儿主要症状(发热、恶风、汗出、咽红肿痛、咳嗽)的消失时间、解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并对两组疗效进行评定,真实客观地评估两组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在主要症状消失的中位时间、解热起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完全退热时间方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完全退热率分别为91.49%、83.33%,治疗组的完全退热率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在改善患儿发热、咽红肿痛、鼻塞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恶风、汗出、咳嗽、头痛等其它单项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4)治疗前后两组均能显着改善中医证候评分(P<0.01),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值的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儿的疾病总有效率分别为91.49%、81.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7.23%、7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研究期间,两组患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风热感冒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主要症状消失时间、解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能够显着改善发热、咽红肿痛、鼻塞等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袁野[10](2020)在《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治疗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治疗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病例的纳入标准,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15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3例予桂枝二陈加黄芪汤,对照组52例予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两组患者用药时间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6周、12周进行评定头颅MRI及填写头痛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探寻桂枝二陈加黄芪汤对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实验组有效率为85.44%,对照组有效率为86.54%,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治疗减少头痛症状积分疗效一致。3.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头昏、气短乏力的伴随症状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对照组鼻塞、鼻流涕、自汗畏风寒的伴随症状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间有效率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于头昏、气短乏力症状的疗效,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对鼻塞、鼻流涕、自汗畏风寒症状的疗效,对照组优于实验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第2周及第3周各量表进行比较,实验组头痛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周、12周后再次对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治疗鼻渊-头痛(缘于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时,桂枝二陈加黄芪汤与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总体头痛缓解率一致,但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比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对头痛症状更早起到缓解作用。2.治疗鼻渊-头痛(缘于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患者时,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比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对头昏及气短乏力的伴随症状缓解作用更加明显;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比桂枝二陈加黄芪汤对鼻塞、鼻流涕、自汗畏风寒的伴随症状缓解作用更加明显。
二、风寒感冒的经典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寒感冒的经典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明通治伤风颗粒治疗风寒感冒患者50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病例来源 |
2 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及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和方法 |
2.3.1 中医证候评分 |
2.3.2 退热起效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4.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2.4.2 单项中医主症疗效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
3.4 两组患者退热起效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3)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相关概念 |
1.4.1 中药饮片 |
1.4.2 药品标准 |
1.4.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
1.4.4 国家药品标准 |
1.4.5 地方药品标准 |
2 相关理论及法律法规 |
2.1 相关理论 |
2.1.1 中药学理论 |
2.1.2 中医学理论 |
2.1.3 中药炮制理论 |
2.1.4 药品监管科学理论 |
2.1.5 统计学理论 |
2.2 相关法律法规 |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 年主席令 13 届第 31 号) |
2.2.2 《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修订的技术指导原则》(国药监 2018 年第 16 号) |
2.2.3 《国家药监局关于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备案程序及要求的通知》(国药监药注[2020]2 号) |
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19]15号) |
2.2.5 《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管理办法》(1987 年原卫生部) |
2.3 本草学概述 |
2.3.1 本草、本草学、本草考证的内涵 |
2.3.2 本草学的研究内容 |
3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现状研究 |
3.1 国家中药饮片标准概述 |
3.1.1 《中国药典》的历史沿革 |
3.1.2 《中国药典》(2020 版)中药饮片标准的收载及内容情况 |
3.1.3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的标准内容及收载情况 |
3.2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 |
3.2.1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颁布时间及修订情况 |
3.2.2 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执行情况 |
3.2.3 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收载情况 |
3.3 小结 |
4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差异化分析 |
4.1 地方标准体例情况 |
4.1.1 地方标准之间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
4.1.2 地方标准与《中国药典》(2020 版)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
4.2 以三种中药饮片标准为例的差异化分析 |
4.2.1 离散度分析法 |
4.2.2 定性资料量化方法与赋分规则 |
4.2.3 芜荑的差异化分析 |
4.2.4 银耳的差异化分析 |
4.2.5 甜瓜蒂的差异化分析 |
4.2.6 分析结果 |
4.3 小结 |
5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的规范制定方法研究 |
5.1 医学标准项确定的方法研究 |
5.1.1 确定[主治]项与[功能]项 |
5.1.2 依据中医药理论确定[性味与归经]项 |
5.2 以“芜荑”为例,确定医学标准项 |
5.2.1 芜荑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项的比较 |
5.2.2 芜荑“主治”的确定 |
5.2.3 芜荑“功能”的确定 |
5.2.4 芜荑“性味”的确定 |
5.2.5 芜荑“归经”的确定 |
5.2.6 芜荑的医学标准项的制定结果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风寒感冒新药研制及其初步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节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外感发热(感冒)的认识 |
2 西医对外感发热(感冒)的研究 |
3 疏风解表方 |
第二节 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感冒中成药用药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疏风解表颗粒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节 疏风解表颗粒的制备、质量标准 |
1 材料与仪器 |
2 药材的提取 |
3 成型工艺研究 |
4. 疏风解表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5 讨论 |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感冒)的相关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5)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风寒夹痰证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脱落标准 |
6 病例脱落及处理 |
7 知情同意 |
8 意外情况处理 |
9 临床试验具体内容和方法 |
9.1 研究方法 |
9.2 治疗方案 |
9.3 观察内容 |
9.4 咳嗽症状积分 |
9.5 安全性观测 |
9.6 随访 |
9.7 数据管理及统计 |
10 统计 |
11 结果 |
12 讨论 |
13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小儿急性咳嗽-感冒病中药联合外治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风寒感冒颗粒中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含量测定 |
2.1.1 色谱条件 |
2.1.2 溶液的制备 |
2.1.2.1 对照品溶液 |
2.1.2.2 供试品溶液 |
2.1.2.3 阴性样品溶液 |
2.1.3 系统适用性及专属性试验 |
2.1.4 线性关系考察 |
2.1.5 定量限与检测限考察 |
2.1.6 精密度试验 |
2.1.7 重复性试验 |
2.1.8 稳定性试验 |
2.1.9 加样回收试验 |
2.1.10 耐用性试验 |
2.1.11 含量测定结果 |
2.2 葛根素含量测定 |
2.2.1 色谱条件 |
2.2.2 溶液的制备 |
2.2.2.1 对照品溶液 |
2.2.2.2 供试品溶液 |
2.2.2.3 阴性样品溶液 |
2.2.3 系统适用性及专属性试验 |
2.2.4 线性关系考察 |
2.2.5 定量限与检测限 |
2.2.6 精密度试验 |
2.2.7 重复性试验 |
2.2.8 稳定性试验 |
2.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2.10 耐用性试验 |
2.2.11 含量测定结果 |
3 讨论 |
3.1 麻黄含量测定条件考察 |
3.2 葛根含量测定条件考察 |
3.3 限度制定 |
3.3.1 麻黄碱含量限度拟定 |
3.3.2 葛根素含量限度制定 |
3.4 结论 |
(7)基于多组分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的风寒感冒颗粒整体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质谱条件 |
2.1.1 色谱条件 |
2.1.2 质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线性范围考察 |
2.3.2 精密度试验 |
2.3.3 稳定性试验 |
2.3.4 重复性试验 |
2.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4 样品含量测定 |
2.5 化学计量学统计分析 |
2.5.1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及特征图谱的构建 |
2.5.2 热图聚类分析 |
2.5.3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
3 讨论 |
(8)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
1 生平概述 |
2 着作介绍 |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
1 肺系病证 |
1.1 感冒 |
1.1.1 风寒、风热之辨 |
1.1.2 治疗法则 |
1.1.3 分型证治 |
1.1.4 经验用药 |
1.1.5 注意事项 |
1.1.6 小结 |
1.2 咳嗽 |
1.2.1 病因病机 |
1.2.2 治疗法则 |
1.2.3 分型证治 |
1.2.4 特色用药 |
1.2.5 小结 |
2 心系病证 |
2.1 胸痹 |
2.1.1 病因病机 |
2.1.2 治疗法则 |
2.1.3 分型证治 |
2.1.4 小结 |
2.2 狂证 |
2.2.1 病因病机 |
2.2.2 治疗法则 |
2.2.3 分型证治 |
2.2.4 小结 |
2.3 痴呆 |
2.3.1 病因病机 |
2.3.2 治疗法则 |
2.3.3 分型证治 |
2.3.4 小结 |
2.4 恐惧 |
2.4.1 病因病机 |
2.4.2 治疗法则 |
2.4.3 分型证治 |
2.4.4 小结 |
3 脾胃病证 |
3.1 泄泻 |
3.1.1 病因病机 |
3.1.2 治疗法则 |
3.1.3 分型证治 |
3.1.4 临证要点 |
3.1.5 小结 |
4 肝胆病证 |
4.1 臌胀 |
4.1.1 病因病机 |
4.1.2 治疗法则 |
4.1.3 分型证治 |
4.1.4 软化肝脾验方 |
4.1.5 小结 |
4.2 胆痹 |
4.2.1 病因病机 |
4.2.2 施治法则 |
4.2.3 分型证治 |
4.2.4 小结 |
4.3 内伤头痛 |
4.3.1 病因病机 |
4.3.2 施治法则 |
4.3.3 分型证治 |
4.3.4 用药特色 |
4.3.5 小结 |
5 肾系疾病 |
5.1 水肿 |
5.1.1 病因病机 |
5.1.2 治疗法则 |
5.1.3 分型证治 |
5.1.4 专药专方 |
5.1.5 小结 |
6 气血津液疾病 |
6.1 内伤发热 |
6.1.1 分辨外感内伤 |
6.1.2 把握时间规律 |
6.1.3 分型证治 |
6.1.4 小结 |
7 肢体经络病证 |
7.1 腰痛 |
7.1.1 病因病机 |
7.1.2 治疗法则 |
7.1.3 分型证治 |
7.1.4 小结 |
7.2 痿证 |
7.2.1 病因病机 |
7.2.2 治疗法则 |
7.2.3 分型证治 |
7.2.4 小结 |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
1 大气一元论 |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
3 医易相通论 |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
3.2.1 辨证恒动思维 |
3.2.2 方剂灵活化裁 |
3.2.3 剂型丰富发展 |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
4.2.1 明辨病位 |
4.2.2 治病于未发 |
4.2.3 应时组方选药 |
4.2.4 应时服药 |
4.2.5 预测病势 |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
5.2.3 胃气为脉之本 |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
5.4 治胃之法 |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
6.1 风药概说 |
6.2 风药性能 |
6.2.1 风药多味辛 |
6.2.2 风药以泻为主 |
6.2.3 风药性走 |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
6.3.1 风药治风 |
6.3.2 风药治血 |
6.3.3 风药治湿 |
6.3.4 风药助火 |
6.3.5 风药升阳 |
6.3.6 风药止痒 |
6.3.7 风药通滞 |
6.3.8 风药开玄 |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
7.2.1 量从症变 |
7.2.2 量从人变 |
7.2.3 减量间服 |
7.2.4 遵古不泥 |
7.2.5 精准靶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9)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小儿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病名溯源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思路及分型 |
4 治疗原则及方法 |
5 小结 |
综述二 西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病因研究 |
2 治疗及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1 研究对象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入选标准 |
4 质量控制 |
二、研究方案 |
1 研究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疗程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判定 |
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一、立题依据 |
二、清热发表方组方探讨 |
1 单味中药的应用及药理学研究 |
2 方药配伍分析 |
三、外敷退热散探讨 |
1 药物组成 |
2 用法(酒调)探讨 |
3 涌泉穴用药机理探讨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治疗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风寒感冒的经典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明通治伤风颗粒治疗风寒感冒患者50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 李晨浩,李得民,樊茂蓉,苗青,张立山,崔红生,李光熙,乔树斌,张洪春. 中医杂志, 2021(24)
- [2]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S药店精准营销研究[D]. 刘阔. 延边大学, 2021
- [3]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D]. 孙婉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风寒感冒新药研制及其初步药效学研究[D]. 范甜.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5]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风寒夹痰证临床效果观察[D]. 谭郡.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6]风寒感冒颗粒中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 黄晓婧,肖春霞,王欣,刘莉,李婷婷,文永盛,许莉. 中国药品标准, 2021(01)
- [7]基于多组分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的风寒感冒颗粒整体质量评价研究[J]. 许莉,黄晓婧,高鹏,赵小勤,文永盛,谭鹏. 中草药, 2020(14)
- [8]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钇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治疗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研究[D]. 袁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