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卫星重力场与构造演化

南黄海卫星重力场与构造演化

一、南黄海卫星重力场及构造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朱成林[1](2020)在《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及周边地区地壳形变特征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文中提出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最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2008年汶川MS8.0、2010年玉树MS7.1、2013年芦山MS7.0、2017年九寨沟MS7.0等地震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国民经济损失,地震危险性分析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的科学问题。通常而言,浅源地震是地壳岩石介质在缓慢区域构造运动持续加载下,应变能不断积累并达到极限状态时,发生突然断裂/错动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结果,活动断裂带是最易产生应变积累和破裂发震的具体场所。作为中国东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活动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亦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地震构造带,在其北段,曾发生1969年渤海MS7.4和1975年海城MS7.3等一系列强震;在其中南段,曾发生公元前70年安丘MS7和1668年郯城MS8?等强震。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又称为沂沭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出露最好、规模最大、新构造活动最强烈的段落,历史上曾发生过25次MS≥5地震。由于地处我国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区域人口稠密,沂沭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日本2011年3月11日发生了MW9.0巨震(本文简称为“日本3.11地震”),该地震后,沂沭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显着增强。由于郯庐断裂带与日本海沟同属一个地质构造系统,均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该地震无疑对沂沭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动力环境和地震潜势产生直接影响,使其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需求更加紧迫。孕育地震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壳差异运动产生的应变能累积,提取地壳形变动态定量信息对地震危险性分析十分必要。基于GPS大地测量技术的高精度、大尺度地壳形变信息在区域构造背景和孕震环境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前人已通过华北地区GPS资料对沂沭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开展了诸多研究,但仍然存在以下科学问题有待解决:1)沂沭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的交汇区域,地壳动力环境复杂。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日本3.11地震无疑对该地区的动力环境产生直接影响。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区分属华北平原地块和鲁东-黄海地块,引起日本3.11地震的板块间相互作用必定会在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块有所体现,并构成影响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环境。因此,日本3.11地震前后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块间的相对运动如何演化及其对区域地震活动有何影响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2)日本3.11地震对我国华北地区造成了显着的同震形变,直接影响了沂沭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形变状态。日本3.11地震以后,该地区地震活动显着增强,发生了莱州ML5.0地震及序列、乳山震群、长岛震群等显着地震事件。因此,日本3.11地震对沂沭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地壳形变的同震影响及其对区域构造应力、地震活动、地震潜势的影响有待深入分析。3)沂沭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直接影响,需要关注日本3.11地震后最新的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反映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定量分析该地区最新的地壳形变特征及其对地震潜势的影响。围绕着上述科学问题,本文以沂沭断裂带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区,基于该区域高密度、高精度GPS观测并结合跨断层水准、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和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资料,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取得了相关认识:1)基于高密度GPS观测构建了研究区高时-空分辨率地壳形变场。研究分析了区域地壳形变状态在日本3.11地震前、同震及震后不同时段的变化。通过窗口滑动的形式给出形变场的演化过程,提高其时间分辨率,据此获得了研究区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形变状态。2)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地壳动力环境及其对地震活动的影响。我们基于滑动块体模型,研究了日本3.11地震前后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块相对运动与地震活动参数演化过程之间的时间相关性,并通过建立块体相对运动与地震能量释放的回归关系来描述地震应变能累积-释放过程,从时间上印证了活动地块间相对运动对区域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依据。3)基于112个连续GPS观测站获取了日本3.11地震对研究区造成的高空间分辨率同震形变场,结合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及地震b值反映的应力/应变特征并基于地震矩张量叠加分析讨论了日本3.11地震对研究区构造应力、地震活动和地震潜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场对断裂带产生了南段拉张、北段挤压的不同同震作用,在鲁东隆起和鲁西断块产生了显着的剪应变,改变了这些区域的应力特征并积累了地震矩,上述区域在日本3.11地震以后的地震活动增强可能与此相关。4)研究分析了日本3.11地震以来研究区的地壳形变特征、沂沭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及其地震危险性。日本3.11地震以来胶东半岛隆起区和鲁西断块隆起区具有较高的地震矩累积率,与此相应,上述区域同期具有明显的地震矩释放。沂沭断裂带现今构造活动较弱,处于低滑动速率状态。日本3.11地震的同震滑动调节对沂沭断裂带走滑方向应变能具有释放作用,震后倾滑拉张对倾滑方向应变能具有释放作用,均有利于延缓沂沭断裂带的地震潜势。但是由于日本3.11地震对北段的同震挤压有利于其闭锁,对应变能释放作用较小,闭锁程度仍然较高,加上该段上次强震离逝时间较长,地震危险性相对较高。

许文强,袁炳强,刘必良,姚长利[2](2020)在《多种重磁位场边缘识别方法及在南黄海北部断裂构造识别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南黄海北部盆地及邻区的地质体接触关系和断裂构造在平面上的分布位置和走向,以解决研究区相关地质构造等问题。本次研究系统分析了多种重磁位场边界识别方法原理,应用各方法对研究区的重力资料进行处理,结合地震资料和相关地质认识,重新对研究区断裂构造进行识别和提取,确定研究区断裂体系和分析断裂特征,进行构造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处理方法基础上,联合归一化Theta图垂向导数、归一化标准差和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是划分断裂的一种有效方法,更能快速、有效、准确地反映出研究区断裂构造的平面特征。研究区发育NE(NNE)、NW、近EW和近SN向断裂构造,具有层次性、区域性和不同的活动性。NE(NNE)向断裂构成该区的主要构造格架,是研究区的构造主体,在长期剧烈活动作用下,NE(NNE)向断裂全区皆有分布,且主要分布于北部盆地及盆地以外的西北一带,而近EW向断裂主要分布于中部隆起一带。在特殊的构造应力环境下,北部盆地形成了前陆盆地的构造和地层展布特征,结合重力异常和地震资料认为,研究区可划分为鲁西隆起带、胶莱盆地、胶南隆起带、千里岩隆起带、南黄海北部盆地、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带等6个构造单元。

刘俊[3](2020)在《南黄海崂山隆起强屏蔽层下地震成像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文中提出南黄海位于山东、江苏海岸的东部,是我国近海唯一没有工业油气发现的盆地,南黄海盆地不仅是扬子地台在海域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是叠合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系变质岩基底上由中-古生界海相残留盆地和中-新生界陆相断陷盆地构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盆地构造单元从南往北划分为勿南沙隆起、青岛坳陷(南部坳陷)、崂山隆起(中部隆起)、烟台坳陷(北部坳陷)和千里岩隆起,众多学者认为南黄海崂山隆起古生界变形较弱,构造相对稳定,发育厚度较大的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此外大陆科学钻探CSDP-2井(崂山隆起唯一一口钻井,钻至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也证实了崂山隆起发育三叠系-下志留统较完整的中-古生代地层。但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崂山隆起中-新生代地层遭受大量剥蚀,新近系与中-古生界之间形成的强屏蔽界面使地震波能量往下传播困难,加之中-古生界内幕地层反射系数差异小,同时浅水相关多次波比较发育,以及中-古生代地层中逆断层多、地层倾角大的构造特征,导致中-古生界地震成像较差。此外目前整个南黄盆地仅有5口井大都钻至上古生界,因此还未建立针对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的技术方法,同时受勘探成本和油气风险等因素制约,崂山隆起中-古生界油气勘探进程依然缓慢。本文针对南黄海崂山隆起中-古生界地震成像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存在的问题,以构造变形较弱的崂山隆起东南部为研究区,开展了强屏蔽层下宽频地震成像处理技术方法研究,主要包括拓频处理、浅水组合多次波压制和高精度速度网格层析建模等技术,有效改善了崂山隆起强屏蔽层下中-古生界地震成像效果;同时结合已有钻井资料,运用海陆对比思路,针对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特点,开展了孔隙型和裂缝-岩溶型储层预测,主要包括叠后稀疏脉冲阻抗反演、叠前同时反演和频谱分解等技术方法,预测了研究区石炭系-下二叠统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在研究区开展宽频地震成像技术和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与认识。(1)受强屏蔽层影响,崂山隆起中-古生界地震反射同相轴有效频带范围为7-35Hz,其频带较窄。为了拓宽地震反射信号的频带宽度,首先采用线性radon变换最小平方求解方法有效衰减了炮检点鬼波,拓宽了信号频带宽度,特别是提升了低频有效信号能量;运用Q补偿技术,对高频端信号能量进行了补偿。结合鬼波压制和Q补偿方法,实现了对浅水低信噪比常规拖缆地震数据的宽频处理尝试,改善了强屏蔽层下中-古生界波组特征,为下一步地震反演提供了可靠的低频数据信息。(2)研究区水深较浅,平均水深为50m,地震数据中海底相关短周期多次波异常发育,同时强屏蔽层界面的存在,该界面与海水面之间产生的海底相关长周期多次波也普遍发育,此外强屏蔽界面以下的层间多次波也可能存在。通过分析多次波产生机制和特点,制定了浅水组合多次波压制和剩余多次波衰减的技术方案,特别是采用确定性海底多次波压制和广义自由表面多次波预测的组合方法,相对以往常规方法取得了更好的多次波压制效果,使强屏蔽层界面下中-古生界地震有效反射同向轴得到了不断凸显,速度谱上深部发散的能量团获得了一定收敛。(3)针对研究区勘探程度较低,中-古生界地震反射信噪比相对较差的特点,总结了一套适合崂山隆起高精度速度建模方法。首先通过多手段质控速度分析提取中-古生界速度信息,同时利用长排列地震的初至波,开展初至波层析反演方法揭示强屏蔽层(平均深度约700m)下部附近地层的速度变化信息,以指导中-古生界速度提取的准确性,从而建立叠前时间偏移初始速度场;其次以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为初始速度场,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开展网格层析速度反演,获得地震资料信噪比较高的中浅部地层层速度模型,迭代反演过程中遵循先浅后深的原则,即先获得较准确的新生代地层层速度,再获得三叠系-志留系层速度;其次综合海域已有钻井的地层速度、层位解释和陆域震旦系-志留系(Tg-T11)的地层认识,建立研究区三叠系-震旦系(T9-Tg)层速度格架,对网格层析速度模型中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的层速度进行填充、平滑;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层位约束的网格层析速度迭代反演,通过共成像点道集拉平和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效果不断优化速度模型,最后获得了研究区高精度速度模型,为开展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提供了关键的速度模型。(4)系统分析了海域已有钻井和野外露头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在对测井曲线校正的基础上,根据井-震响应特征和岩石物理分析总结了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关键敏感弹性参数,vp高值是区分生物碎屑灰岩、纯灰岩和碎屑岩的岩性敏感参数,λρ低值是重要的孔隙度敏感弹性参数,λ/μ低值和σ低值是油气流体敏感弹性参数。(5)孔隙型和裂缝-岩溶型是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基于高精度速度模型、偏移成像数据和已有测井资料,采用叠后稀疏脉冲阻抗反演方法的岩性预测,以及叠前同时反演方法的物性和流体检测,对孔隙型储层进行了预测分析;综合运用频率域多尺度的裂缝预测、RGB融合的岩溶风化壳刻画和时频分析的油气检测方法对裂缝-岩溶型储层进行了预测分析。由此建立了针对崂山隆起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有效预测了碳酸盐岩有利储层分布。(6)总结了崂山隆起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认为研究区储层以裂缝-岩溶型为主,孔隙型为辅,礁滩相储层局部分布,虽受到深埋藏压实作用,但次生孔隙比较发育;后期受印支构造运动作用,裂缝和岩溶不断发育,进一步改善了孔隙空间。

侯静[4](2020)在《蒙古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热状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蒙古及周边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部,是中亚造山带的核心区域,该地区构造运动活跃,是显生宙以来陆壳増生和扩张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对蒙古及周边地区的重磁资料和热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该地区地质、地震资料,来揭示其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热状态,对深入认识蒙古及周边地区的断裂分布、地壳结构和热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高阶重力场模型SGG-UGM-1研究了蒙古及周边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的空间展布情况。为了研究地壳不同深度场源产生的重力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和功率谱分析法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化分析,并反演了研究区的莫霍面分布。同时利用磁异常资料反演得到的居里面结合大地热流数据对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蒙古及周边地区的重力异常与地形的起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且地震多分布在重力异常的陡变带上,6级以上地震主要位于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上,表明6级以上地震是由地壳内部深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阿尔泰造山带和天山地区地震分布较为集中,重力异常值较高且分布复杂,说明天山和阿尔泰山是受印度-欧亚板块挤压碰撞致使深部物质汇聚在两处集中使得地形缓慢隆起导致的,也证明了两处山脉在时间尺度上的缓慢形成过程以及复杂性。(2)蒙古及周边地区的重力异常体现了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分布的横向不均匀性。根据布格重力异常的小波多尺度分析和功率谱分析,可以发现1-4阶细节组合中的兴安-东蒙地块异常值正负相间分布,且存在由南向北增加的现象,揭示了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间活动的时间尺度较大,且运动的板块多为太平洋板块而非欧亚板块。六阶细节中兴安东盟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台交界处的异常体尺度很大,且位置更加准确的位于拐点处,表明该地区是由于更深部的高密度物质上涌产生的。(3)杭爱高原地和阿尔泰山脉地区中间存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莫霍面厚度减薄区,表明该地区是由两部分地壳增厚活动相互挤压导致中部抬升减薄的结果。贝加尔断裂带以南存在一个的条带状地壳增厚区,说明贝加尔断裂是受到了太平洋板块俯冲消减作用的远场效应,导致该地区地壳增厚。在萨彦地块,阿尔泰地块,准噶尔地块和塔里木地块,莫霍面分布均十分复杂且深度较深,表明该区地区受印度、欧亚板块沿西北-东南走向的挤压碰撞导致深部构造活动强烈。(4)蒙古及周边地区多为“热壳冷幔”的热结构模型,极少部分为“冷壳热幔”型。在贝加尔断裂南缘,地壳热流占比降低,为“冷壳热幔”型热结构模型,猜测该地区存在脆性上中地壳和韧性下地壳和地幔的流变学特征,这种“强地幔-弱地壳”的岩石圈特征与该地区存在的贝加尔断裂带且在南缘存在高热流值的现象相对应,并指明了西伯利亚地台与兴安-东蒙地块与萨彦地块的交点处为地幔物质上涌的关键地区。(5)莫霍面温度的高值区一般对应岩石圈热厚度较薄的区域。准噶尔盆地西缘与阿尔泰山脉南缘的莫霍面温度高值区,与准噶尔盆地内部的温度差值巨大,猜测该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欧亚板块间的挤压碰撞作用,造成了地壳内部较为剧烈的构造活动,但由于准噶尔盆地具有典型盆地的刚性特征,深部物质受到挤压后只能在准噶尔盆地西缘以及阿尔泰山脉的南缘进行堆积,最后沿裂隙上涌,致使两部分地区的莫霍面温度升高。

罗凡,严加永,付光明,王昊,陶鑫,罗磊[5](2019)在《华南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及对成矿类型的制约:来自卫星重力数据的约束》文中研究指明华南地区是中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大粮仓",分布有多个多金属成矿带。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常伴随着地下特殊的深部背景和过程,通过莫霍面深度的计算,对华南地区的地壳厚薄变化所反映的壳幔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可为探索华南地区地下巨量金属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基于球坐标的重力解算方法对高阶卫星重力场模型EIGEN-6C4的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华南地区的卫星布格重力异常。然后采用改进的Parker-Oldenburg方法进行变密度界面反演,获得华南地区莫霍面起伏特征。最后结合区内不同成矿带的范围和前人发表的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探讨华南地区不同成矿带的成矿物质来源与莫霍面起伏的关系。认为长江中下游和钦杭东段处于莫霍面隆起区域的成矿带,幔源物质对其成矿作用起主导地位,形成以铜、铁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南岭、武夷、钦杭西段及鄂西—湘西位于莫霍面隆-陷交替区域的成矿带,成矿与壳、幔源物质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最终形成钨、锡、金、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床。

周文生[6](2019)在《南黄海及东海海域重磁异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黄海及东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海域重要的油气资源远景区。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程度较低,海洋地质调查对于我国国土资源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重磁资料对于海洋地质调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重力资料和磁资料为基础,搜集研究区岩石物性资料,结合已有的地质认识,对重力资料进行插值切割进行异常分离,得到莫霍面以上各地质构造引起的异常,即剩余重力异常,对剩余重力异常进行边界识别计算和导数换算等,获取研究区构造信息。对磁资料进行变倾角化极处理,以消除一些虚假异常。通过当前高效稳定的延拓方法进行异常的分离,对剩余异常进行解析信号处理,综合重磁资料处理结果,得到反映研究区盆地、断裂与火成岩分布信息的异常。研究分析研究区岩石物性资料,总结重磁异常的主要成因,基于重磁区域异常进行研究区异常分区和构造单元划分,建立研究区区域构造框架。在区域异常背景上,划分若干次级局部异常,通过局部重磁异常形态、幅值变化等特征,结合边界识别处理结果和已有的地质认识,勾画研究区不同级别的断裂,得到研究区断裂构造发育的总体特征。通过局部重磁异常及其解析信号处理,确定了研究区主要的火成岩体分布,共88处,大致确定了研究区火成岩的分布特征。结合已有的地质认识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基于重磁区域异常及局部异常,对研究区的盆地进行了圈定,并对盆地内的主要凹陷进行了详细的圈划,基本得到了南黄海及东海盆地区内凹陷与凸起的分布、形态、规模等特征。

熊盛青,杨海,丁燕云,李占奎[7](2018)在《中国航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我国截止到2011年基本覆盖陆域及部分海域的航磁数据编制的全国航磁系列图为基础,以航磁反映的区域磁场和磁性基底起伏特征为依据,汲取主流大地构造观的划分理念,以板块构造理论及大陆动力学思想为指导,以磁场反映的构造特征为切入点,结合重力、遥感、地质资料对中国陆域构造单元进行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划分4个级别:一级构造单元为陆块区和造山系,共划分出8个;二级构造单元为陆块、弧盆系和地块,共划分出32个;三级构造单元为盆地、坳陷带(区)和隆起带(区),共划分出85个;四级构造单元为隆起和坳陷,共划分出332个。本划分方案旨在为油气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及油气勘探提供一份地球物理资料。文中重点讨论了一、二级构造单元界线厘定的磁场依据及与前人划分存在的不同之处,而三、四级构造单元完全依据磁场及磁性基底起伏情况进行划分,并在盆地和坳陷区给出了深度信息,这为油气勘探者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借助丰富的航磁信息提示出一些地质构造方面难解现象,供同行专家参考与讨论。

罗凡[8](2018)在《大尺度卫星重力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以华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华南地区位于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拼合部位,发生了多期次成矿作用,形成了众多特殊的地质现象和世界级矿床,是研究大陆动力学演化、成矿规律和探索地球深部信息的理想区域。要查明华南地区自然资源形成与演变的根本原因,需要开展深部调查,厘定重大地质体边界和深部结构。区域重力资料是研究大尺度地质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卫星重力数据具有覆盖率高、数据统一、不保密、不受地域环境约束等特点,是现阶段开展大尺度地质研究的最佳途径之一。论文对现有公开发布的卫星重力、地形数据进行收集和对比分析,引入EIGEN-6C4卫星重力数据和Etopo1地形数据作为论文的研究数据。使用球面重力校正方法对卫星重力数据进行带球面影响的校正处理。将卫星重力数据球面校正处理结果与地面实测重力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对比,表明球面重力校正方法能较为准确的对卫星重力数据进行校正。引入卫星重力数据研究华南地区的重力场,摆脱地面重力资料的范围束缚,在进行反演计算时可有效避免扩边问题和边缘效应,提升区域问题的反演质量。应用球面重力校正方法对卫星重力数据进行校正,获得华南地区莫霍面的布格重力异常。根据冯锐等改进Park-Oldenburg公式进行密度界面反演,求取华南地区莫霍面深度起伏特征。结合前人资料,探讨莫霍面的起伏特征与成矿区带成矿的关系:(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钦杭成矿带东段莫霍面形态总体呈现为幔隆,幔源物质对该区成矿作用起主导地位,形成了亲地幔的铜、金为主的多金属矿床;(2)南岭成矿带莫霍面形态总体呈现为幔陷,局部夹杂幔隆和幔陷起伏,推测成矿作用物质主要为壳源物质,部分含有幔源物质,形成了以壳源成因为主的钨、锡等金属矿床;(3)武夷成矿带莫霍面形态总体呈现“两陷夹一隆”,表明成矿带的形成可能是多期成矿作用的结果,参与成岩成矿物质以壳源物质为主,含有少量幔源物质,形成了浅层低温为主的银、金、铅锌等矿床。

陈艳,张景发,姜文亮,田甜[9](2017)在《苏北盆地重力场及地壳结构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苏北盆地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油气开发基地,近年来广泛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以箕状凹陷为典型特征,具有"坳-断-坳"3层结构,为了对苏北盆地地壳结构做进一步分析,本文利用布格重力数据通过重力小波多尺度分解法和Parker密度界面反演法对苏北盆地的深浅部构造进行了反演,以重力小波细节为基础对苏北盆地内部次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并基于地震资料和深部构造特征,分析了苏北盆地的孕震环境,影响其地震活动性的主要是板块因素和断裂因素,地震主要沿构造体边界处分布.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苏北盆地的成因机制、应力环境、深部构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苏北盆地莫霍面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呈同相的关系,认为苏北盆地自中生代形成以来,除了受苏鲁造山带逆冲推覆体的控制,还受郯庐断裂带不同时期左旋及右旋运动交替变换的构造应力场的影响.

姜素华,高嵩,李三忠,曹伟,汪刚,张慧璇,赵斐宇[10](2017)在《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重磁异常与构造格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太平洋的重磁异常和构造格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使用最新的覆盖全球的重力和磁力数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对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的重力异常进行了研究,使用离散小波变换、解析延拓和Parker-Oldenburg迭代反演法,反演得到了西太平洋莫霍面深度,结合水深地形数据,得到地壳厚度;通过对地壳厚度的分析,结合磁异常场分布,重新绘制了该区的超壳断裂体系分布图,明确了断层对西太平洋构造格架的控制作用,在此研究基础上,海陆综合考虑,结合地块构造层序列、沉积建造、变质作用以及构造演化历史,以地块之间的蛇绿岩带、洋-陆转换带、俯冲带和洋中脊作为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对东亚大陆构造域和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划分出9个二级构造单元和40个三级构造单元,依据地壳类型、位置与板块边缘的性质以及动力学模式,划分了中国近海24个盆地的类型,明确了西太平洋-中国海的现今基本构造格局及演化特征。

二、南黄海卫星重力场及构造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黄海卫星重力场及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及周边地区地壳形变特征和地震危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郯庐断裂带沂沭段研究现状
        1.1.1 郯庐断裂带概况
        1.1.2 沂沭断裂带研究现状
    1.2 基于地壳形变的地震危险性研究现状
        1.2.1 GPS地壳形变的应用现状
        1.2.2 沂沭断裂带相关区域地壳形变研究现状
        1.2.3 沂沭断裂带形变特征研究现状
    1.3 日本3.11地震对沂沭断裂带相关区域影响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科学问题及本文主要工作
        1.4.1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2 本文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3 论文技术路线
        1.4.4 论文框架
第2章 区域构造分布及地震活动特征
    2.1 区域主要活动构造带
        2.1.1 沂沭断裂带
        2.1.2 其它主要断裂带
    2.2 区域构造单元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主要构造单元
    2.3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2.3.1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2.3.2 研究区地震活动特征
第3章 区域地壳形变观测与数据处理
    3.1 GPS观测及数据处理策略
        3.1.1 GPS观测概况
        3.1.2 GPS数据处理策略
        3.1.3 GPS非构造因素剔除策略
    3.2 跨断层水准观测及数据分析
        3.2.1 跨断层水准观测概况
        3.2.2 跨断层水准垂直形变资料处理
第4章 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块差异运动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4.1 活动地块划分与块体模型
        4.1.1 活动地块假说概述
        4.1.2 华北地区活动地块划分
        4.1.3 块体模型及其误差估计
    4.2 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块相对运动的时序过程
    4.3 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块相对运动与区域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4.4 讨论: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块相对运动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4.4.1 块体相对运动对区域地震活动的可能影响
        4.4.2 区域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分析
        4.4.3 区域地震能量释放与块体相对运动的关系
第5章 日本3.11地震对研究区地壳形变和地震危险性的影响
    5.1 华北地区地壳形变特征
        5.1.1 华北地区的同震形变特征
        5.1.2 华北地区地震以来的应变特征
        5.1.3 燕渤断裂带两侧地块相对位移时序分析
        5.1.4 环渤海区域应变时序分析
    5.2 研究区同震形变特征及其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5.2.1 地震之前及同震形变场
        5.2.2 定点应变和水位观测反映的区域同震应变
        5.2.3 地震b值变化反映的应力状态
        5.2.4 震前和同震地震矩累积状态及其叠加分析
    5.3 日本3.11地震以来研究区地壳形变及其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5.3.1 基于GPS的区域水平形变特征
        5.3.2 基于GPS的区域垂直形变特征
        5.3.3 地震以来的区域地震矩累积状态
        5.3.4 区域地震矩累积状态演化过程
    5.4 沂沭断裂带运动特征及其地震危险性分析
        5.4.1 基于GPS的沂沭断裂带水平形变特征
        5.4.2 基于跨断层水准的沂沭断裂带垂直形变特征
        5.4.3 沂沭断裂带地震危险性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2)多种重磁位场边缘识别方法及在南黄海北部断裂构造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几种场源边界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
    1.1 Theta图法及归一化Theta图垂向导数
    1.2 归一化标准差法(NSTD)
    1.3 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法(NVDR-THDR)
2 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密度特征
3 研究区重力资料的处理与断裂划分
    3.1 重力场特征
    3.2 利用重力数据进行断裂识别
    3.3 断裂构造特征
        3.3.1 郯庐断裂带中段(沂沭断裂带)(F1)
        3.3.2 五莲—青岛—荣成断裂带(F2)
        3.3.3 连云港—千里岩断裂带(F3-1、F3-2、F3-3)
        3.3.4 嘉山—响水断裂带(F4)
        3.3.5 南黄海北部盆地南缘断裂(F5)
    3.4 构造分区
4 结论及讨论

(3)南黄海崂山隆起强屏蔽层下地震成像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现状
        1.2.2 海洋地震成像关键技术
        1.2.3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进展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工作量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
        2.1.1 盆地构造演化过程
        2.1.2 主要边界划分
    2.2 崂山隆起地质条件分析
        2.2.1 隆起主要构造单元
        2.2.2 断裂特征
        2.2.3 地震反射特征
    2.3 崂山隆起碳酸盐岩储层条件
        2.3.1 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
        2.3.2 碳酸盐岩储层类型与特征
第三章 强屏蔽层下宽频地震成像
    3.1 地震处理成像难点分析
        3.1.1 强屏蔽层界面分析
        3.1.2 中-古生界弱反射系数
        3.1.3 浅水多次波干扰
    3.2 浅水组合多次波压制
        3.2.1 叠前多域去噪
        3.2.2 海底多次波周期提取
        3.2.3 海底相关多次波衰减
        3.2.4 剩余多次波压制
    3.3 地震拓频处理分析
        3.3.1 虚反射压制
        3.3.2 弱振幅补偿
    3.4 高精度速度建模
        3.4.1 初至波速度层析反演
        3.4.2 基于层控网格层析速度建模
    3.5 宽频成像效果分析
第四章 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4.1 碳酸盐岩储层的井-震响应特征
    4.2 测井曲线校正与虚拟井建立
        4.2.1 测井曲线校正
        4.2.2 研究区虚拟井建立
    4.3 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物理分析
        4.3.1 横波测井曲线预测
        4.3.2 敏感弹性参数分析
    4.4 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4.4.1 岩性预测分析
        4.4.2 物性与流体预测分析
        4.4.3 反演结果对比分析
    4.5 裂缝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4.5.1 裂缝预测
        4.5.2 岩溶风化壳预测
        4.5.3 油气检测分析
第五章 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分析
    5.1 有利储层分布
        5.1.1 研究区圈闭构造特征
        5.1.2 石炭系-下二叠统栖霞组有利储层分布
    5.2 石炭系-下二叠统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
    5.3 石炭系-下二叠统裂缝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4)蒙古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热状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构造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蒙古及周边地区的研究现状
        1.3.2 地球物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重力异常特征
    2.1 计算方法和资料
        2.1.1 计算方法
        2.1.2 使用资料
    2.2 误差分析
    2.3 分布特征
    2.4 重力异常分布与地震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力异常的小波多尺度分析
    3.1 小波多尺度分析
        3.1.1 计算方法
        3.1.2 小波分布特征
    3.2 功率谱分析
        3.2.1 计算方法
        3.2.2 功率谱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莫霍面的研究
    4.1 计算方法
    4.2 分布特征
    4.3 Moho面揭示的地球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结构的研究
    5.1 磁数据反演居里面
        5.1.1 磁异常分布
        5.1.2 磁异常反演居里面
    5.2 根据居里面反演大地热流数据
        5.2.1 地表热流分布
        5.2.2 方法原理
        5.2.3 结果分析
    5.3 岩石圈热结构
        5.3.1 计算方法
        5.3.2 岩石圈热厚度和壳幔热流比
        5.3.3 地壳不同深度热流值和温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华南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及对成矿类型的制约:来自卫星重力数据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地质背景
3 卫星重力及测高数据选取
4 基于球坐标的卫星重力解算
5 变密度莫霍面深度反演
6 莫霍面特征与成矿带分布
    6.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6.2 钦杭成矿带
    6.3 南岭成矿带
    6.4 武夷山成矿带
    6.5 湘西—鄂西成矿带
7 结论

(6)南黄海及东海海域重磁异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区简介及研究现状
        1.1.1 研究区概况
        1.1.2 研究现状
    1.2 主要研究内容
2 东海及南黄海地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1 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地层
        2.1.3 岩浆岩特征
    2.2 地球物理特征
        2.2.1 岩石密度及其特征
        2.2.2 岩石磁性及其特征
        2.2.3 重磁异常成因分析
3 重磁数据资料处理与编图
    3.1 重力数据资料处理
        3.1.1 重力异常分离
        3.1.2 重力异常构造边界识别
    3.2 磁力数据资料处理
        3.2.1 化极处理
        3.2.2 磁异常分离
        3.2.3 磁力异常构造边界识别
4 重磁异常定性解释与构造区划
    4.1 重磁异常特征分区
        4.1.1 重力异常总体特征
        4.1.2 磁力异常总体特征
        4.1.3 重磁异常特征分区
    4.2 基于重磁异常的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5 重磁异常揭示的岩体、断裂和盆地构造
    5.1 南黄海及东海地区局部重磁异常特征
        5.1.1 局部重磁异常分类
        5.1.2 局部地质构造的重磁异常特征
    5.2 重磁异常揭示的主要断裂构造
        5.2.1 断裂构造识别的重磁异常依据
        5.2.2 断裂构造划分方法
    5.3 重磁异常揭示的主要火成岩
        5.3.1 岩体磁异常特征
        5.3.2 南黄海及东海地区重磁异常揭示的主要火成岩
    5.4 重磁异常揭示的主要沉积盆地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与认识
    6.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国航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航磁反映的中国大地构造特征
    2.1 航磁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理论
    2.2 航磁编图概况
    2.3 中国陆域航磁分区特征
3 构造单元划分的基本原则
    3.1 构造单元划分依据
        3.1.1 造山系划分的磁场依据
        3.1.2 陆块区划分的磁场依据
        3.1.3 弧盆系和地块划分的磁场依据
        3.1.4 陆块划分的磁场依据
        3.1.5 盆地、坳陷带 (区) 、隆起带 (区) 划分的依据
        3.1.6 构造单元划分的其他依据
    3.2 航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原则及命名
4 航磁大地构造划分方案
5 中国一、二级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5.1 塔里木陆块区
        5.1.1 塔南陆块
        5.1.2 塔北陆块
    5.2 华北陆块区
        5.2.1 包头—银川陆块
        5.2.2 太行山—吕梁山陆块
        5.2.3 阴山—冀北陆块
        5.2.4 河淮陆块
        5.2.5 胶辽陆块
    5.3 扬子陆块区
        5.3.1 下扬子陆块
        5.3.2 四川—江汉古陆块
        5.3.3 滇黔桂陆块
    5.4 天山—兴安造山系
        5.4.1 兴安弧盆系
        5.4.2 阿尔泰弧盆系
        5.4.3 准噶尔—吐哈地块
        5.4.4 伊宁—中天山地块
        5.4.5 北山地块
        5.4.6 吉黑地块
    5.5 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
        5.5.1 祁连弧盆系
        5.5.2 西昆仑弧盆系
        5.5.3 东昆仑弧盆系
        5.5.4 阿尔金弧盆系
        5.5.5 柴达木地块
        5.5.6 秦岭—大别地块
        5.5.7 苏鲁地块
    5.6 藏滇造山系
        5.6.1 松潘—甘孜地块
        5.6.2 羌塘地块
        5.6.3 昌都地块
        5.6.4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块
        5.6.5 中缅马苏地块
        5.6.6 兰坪—思茅地块
        5.6.7 理塘弧盆系
    5.7 喜马拉雅造山系
    5.8 华南造山系
6 讨论
7 结论

(8)大尺度卫星重力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以华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大尺度重力数据校正处理及密度反演现状
        1.2.2 卫星重力资料获取及应用现状
        1.2.3 华南地区部分科学存疑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内容结构安排
第2章 华南地区地质、地球物理背景及卫星数据来源
    2.1 地质背景
        2.1.1 华南构造演化
        2.1.2 华南成矿地质环境及成矿概况
    2.2 地球物理背景
        2.2.1 地震工作情况
        2.2.2 重力场特征
    2.3 卫星重力、地形数据收集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卫星重力数据校正方法
    3.1 自由空气重力校正
        3.1.1 高度校正
        3.1.2 正常场校正
    3.2 球面地形校正
        3.2.1 球面地形校正分区
        3.2.2 地形网格的自适应离散算法
    3.3 球面重力校正方法正确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密度界面反演
    4.1 密度界面反演原理
    4.2 华南地区莫霍面反演
    4.3 反演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

(9)苏北盆地重力场及地壳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构造背景
2 数据与方法
3 重力场特征
    3.1 重力场分析
    3.2 构造单元划分
4 莫霍面反演
5 讨论
    5.1 构造演化环境
    5.2 深部孕震环境
6 认识与结论

(10)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重磁异常与构造格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重力异常研究方法
        1.2.2 磁力异常研究方法
2 重磁场与超壳断裂特征
    2.1 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壳属性
    2.2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与超壳断裂
    2.3 磁力特征分析
    2.4 断裂体系分布
3 莫霍面特征与地壳性质
    3.1 莫霍面反演
    3.2 莫霍面深度分析
    3.3 地壳厚度分析
4 西太平洋的构造格架与形成演化
    4.1 基本构造格局
    4.2 中国海的构造单元特征
        4.2.1 南海及围区构造单元特征
        4.2.2 东海及围区构造单元特征
        4.2.3 南黄海及围区构造单元特征
        4.2.4 北黄海及围区构造单元特征
    4.3 近海盆地的类型及构造演化特征
5 结论

四、南黄海卫星重力场及构造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及周边地区地壳形变特征和地震危险性分析[D]. 朱成林.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0(03)
  • [2]多种重磁位场边缘识别方法及在南黄海北部断裂构造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 许文强,袁炳强,刘必良,姚长利. 物探与化探, 2020(04)
  • [3]南黄海崂山隆起强屏蔽层下地震成像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D]. 刘俊.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蒙古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热状态的研究[D]. 侯静. 云南大学, 2020(08)
  • [5]华南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及对成矿类型的制约:来自卫星重力数据的约束[J]. 罗凡,严加永,付光明,王昊,陶鑫,罗磊. 中国地质, 2019(04)
  • [6]南黄海及东海海域重磁异常研究[D]. 周文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中国航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 熊盛青,杨海,丁燕云,李占奎. 中国地质, 2018(04)
  • [8]大尺度卫星重力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以华南地区为例[D]. 罗凡.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9]苏北盆地重力场及地壳结构特征[J]. 陈艳,张景发,姜文亮,田甜.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6)
  • [10]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重磁异常与构造格架[J]. 姜素华,高嵩,李三忠,曹伟,汪刚,张慧璇,赵斐宇. 地学前缘, 2017(04)

标签:;  ;  ;  ;  ;  

南黄海卫星重力场与构造演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