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岛水库污染对延吉市饮用水的影响及对策

五岛水库污染对延吉市饮用水的影响及对策

一、五道水库污染对延吉市饮用水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康军[1](2021)在《整体性治理理论视域下县级政府环境治理“碎片化”问题研究 ——以延吉市为例》文中认为

王羽[2](2018)在《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拟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吉林省作为中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水平逐年提升,基本形成以石油、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布局,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但由于长期以资源为主,大力发展重工业的经济部门,使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受到约束限制,同时由于技术装备老化、能耗量巨大导致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问题,吉林省亟需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解析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模式与演化过程,构建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模型,评价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集成自相关分析和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RBF)方法,研究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演化趋势,建立预警体系进行预警分析;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识别主要驱动因素;运用情景分析法,设置基准情景、稳定情景、协调情景三种情景,设定指标参数,采用经典采样蒙特卡洛方法对指标参数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实现定量度量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提升耦合协调发展度预测结果的可靠程度;研究不同情景模式下耦合协调发展驱动因子变化对耦合协调发展度的影响,解析单驱动因子耦合协调发展度谷值的驱动程度与驱动方向,揭示不同情景模式下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驱动因素的运行原理和作用机制,研究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时间路径,提出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0.66,处于初级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RBF)拟合结果显示,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30年为0.42),因此如果按照现状趋势而不采取任何措施,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将跌入濒临失调状态,进入橙色预警状态;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环境水平和化肥施用量是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第二产业占比、二氧化碳排放量、森林覆盖率和化肥施用量是主要的驱动因素;预测结果不确定性分析显示,全部指标为低速率变化、中速率变化和高速率变化模式下,2030年吉林省耦合协调发展度预测结果分别在区间[0.61,0.69]、[0.75,0.76]、[0.72,0.73]上呈现正态分布规律,三种模式的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都很小,不同情景下参数设置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于结果的影响较小,结果具有可靠性;情景预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稳定情景耦合协调发展度变化趋势均呈U型曲线,分别在2025年、2016年出现低谷0.636、0.659;协调情景耦合协调发展度一直呈上升趋势,并未出现谷值,科学有效的政策实施,能够使经济社会与能源保护保证协调发展态势;经济社会指标对协调发展度谷值大小的影响程度(高-低变化影响最大值)次序为人口(0.046)>第二产业占比(0.025)>城市化率(0.024)>人均 GDP(0.021)>GDP(0.017),能源环境指标对协调发展度谷值的影响程度次序为森林覆盖率(0.034)>C02排放量(0.025)>碳排放强度(0.012)>非化石能源占比(0.009)>SO2排放量0.008(0.009)>化肥施用量(0.001);人口和第二产业占比是导致协调发展度谷值出现时间推后的主要影响因素,而CO2排放量、人均GDP、城市化率、GDP、非化石能源占比、SO2排放量、碳排放强度是提前协调发展度谷值出现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化肥施用量对谷值时间影响不大。因此,吉林省应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构建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城乡人口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制造工艺,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成果可为吉林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金胜德[3](2017)在《延吉市应急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分析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在综合调查分析延吉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供水现状及存在的供水隐患等基础上,结合地理和发展方向,分析了应急水源地数量及布局,结合评价成果制订了应急开采方案,为城市应急水源地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孙博扬[4](2017)在《中小城市地下管廊系统规划及建设研究 ——以延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下市政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呈上升趋势,敷设的地下管线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我国历史遗留等因素,我国地下管线的建设问题较多,诸如管线分头管理、缺乏合理规划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改善地下管线建设及管理混乱的状况,地下管廊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并且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为了合理配置城市资源,节省经济成本,延吉市于2009年开始规划地下管廊的建设。本文将以延吉市为例,分析我国中小城市地下管廊的规划及建设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供参考。首先,论文介绍了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背景及目的意义,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地下综合管廊建立建设的理论研究,总结了地下管线的敷设方式,从各种敷设方式的优缺点中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延吉市规删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条件与必要性。从大小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延吉市完全有能力且有必要规删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其三,深度分析了延吉市地下各市政管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问题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述:各市政管线的系统问题和各市政管线的建设问题。其四,对延吉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布局方式、管线入廊、附属工程和配套设施规划进行了分析,提出现有规划和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以人民路地下综合管廊为案例,对管廊的布舱方式和同舱管线的相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文中提到的不足之处拟出了解决的方案与建议。

田丰昊[5](2016)在《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评价与空间格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响应十八大报告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系统的介绍延吉市、龙井市、图们市城市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分布状态,对其进行驱动力分析,探索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不同重要程度区域,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并且针对生态用地不同重要程度进模拟优化,构建合理的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从数量、形状、连通性、可达性、镶嵌度、空间分布性五个方面,选取十八个指标建立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对延吉市1990年、2005年、2014年进行城市生态用地回顾性评价,对龙井市2014年和图们市2014年进行城市生态用地现状评价。其次,从生态服务功能、水资源安全、景观空间格局、生态敏感性四个方面,选取六个指标建立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生态用地类型的重要程度及建立相应的保护方案。最后,运用基于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与GIS相结合,模拟延龙图地区2025年-2035年城市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状态,并结合生态重要程度空间布局进行模拟优化。

高然[6](2015)在《延吉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生态安全已成为与人类休戚与共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系统地介绍延吉市生态安全的现状,客观合理的评价延吉市生态安全状况,探究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于制定生态调控方案,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为前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延吉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其独特的地位,然而作为支撑延吉市发展的生态环境已受到旅游业发展和交通设施的修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综合以上考虑,基于S-PRD概念模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延吉市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及预警研究。首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S-PRD概念模型之上,以水、大气、土地、生物子系统为基础,依据评价指标筛选原则,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生态安全评价。通过构造UNES分要素指数,分析和评价生态安全动态演变特征。利用灰关联矩阵分析方法对生态安全进行回顾性评价,探究影响2006-2013年生态安全的关键要素。构建灰敏感度评价模型开展回顾性灰敏感评价,寻找影响2006-2013年生态安全的关键指标。最后,生态安全预警。利用GM(1,1)模型预测2014-2018年评价指标值并进行精度检验,剔除不合格指标,然后基于2006-2018年的指标数据进行UNES分要素动态演变趋势分析与评价。构建发展度评价模型及其信号灯预警区间,开展发展度动态评价,实现对生态不安全的发展快慢预警。通过对UNES分要素灰关联和指标灰敏感预测评价,对影响UNES的主要要素与主要指标实现预警。

王维琦[7](2014)在《延吉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增大,地下水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延吉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为五道水库及延河水库,但由于城市发展需水量的增大,以及地表水库本身的限制性,地下水成为了城市供水的重要补充资源。因此,开展延吉市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对于延吉市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区的范围为延吉市城市规划区,涵盖了整个延吉盆地,面积约为87.81km2,该区域包括了布尔哈通河在延吉市境内的大部分流域。本次评价的目标含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白垩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白垩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为承压含水层,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潜水含水层,两含水层之间为由白垩系龙井组上部的粉砂岩、泥岩组成的隔水层。松散岩类孔隙水处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排泄区,其主要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及侧向径流补给,排泄的主要方式为蒸发、径流、泄流及人工开采;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层间承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为越流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排泄的主要方式为径流排泄、泉及人工开采。根据“延龙图地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2012年度延吉市水文地质调查结果,结合相应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对研究区进行地下水均衡计算:2012年度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001.38×104m3/a,总排泄量为844.81×104m3/a,地下水呈现正均衡;根据水均衡计算得到研究区的允许开采量为547.48×104m3/a。利用Visual MODFLOW建立了地下水数值模型,通过识别和验证,水位拟合误差小于1m的结点分别占已知水位结点的92.7%和87.03%,水位拟合情况良好,可以利用该模型进行地下水动态的模拟与预报。针对延吉市城市供水现状及未来供水需求,利用地下水数值模型对研究区在不同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水位进行了模拟预报,结果表明:目前开采布局较为不合理,在多年平均降水条件下,现状开采量大于允许开采量,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按照城市未来供水需求以每年3%的增量进行地下水开采的条件下,地下水水位表现出明显持续下降的趋势,不能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较为合理的开采布局,以模拟期内潜水水位下降不超过含水层厚度的1/3,承压水水位不超过含水层顶板为控制原则,得到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446.67×104m3/a;在城市地表水供水系统遇到突发情况下,以地下水开采量满足目前城市正常供水的条件下,可保障持续供水约165天;按照城市供水需求的增加,2020年地下水资源在应急条件下可保障持续供水约95天,2030年地下水资源在应急条件下可保障持续供水约90天。

申丹[8](2013)在《延吉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的加剧,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辩证关系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怎样让人们在追逐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同时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政府和学者们研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本文通过延吉市1990年至2012年的经济和环境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出延吉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问题所在,指出延吉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立足于延吉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延吉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本文根据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大量的数据图表,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三次产业结构方面来描述延吉市整体经济变动趋势,并以近20年的经济发展数据和环境相关数据为依据,利用库茨涅茨曲线对人均GDP和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汽车尾气分别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延吉市人均GDP和各个环境指标协调发展程度除工业废水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处于协调发展之外,其它的指标都在处于不协调发展阶段。因此,延吉市应在对环境治理方面加大投入的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早日使延吉市经济与环境进入协调发展阶段。

薛华清,李晓波[9](2010)在《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对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分析了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对地表水饮用水源地造成的环境影响,针对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提出应该注重高速公路建设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同时还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措施、定期监测措施,加强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宣传教育。

梁菁,彭晓春,贺涛[10](2009)在《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状况较好,但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污染,分析其污染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点源污染的排放,农田种植业、养殖业等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相关管理措施欠完善。根据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现状及危害,结合国内外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综述了常用保护措施,为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供依据。

二、五道水库污染对延吉市饮用水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道水库污染对延吉市饮用水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拟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济、能源与环境系统关系研究
        1.2.2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研究
        1.2.3 社会发展与环境系统协调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环境承载力理论
        2.1.3 能源安全
        2.1.4 外部性理论
        2.1.5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2 研究方法
        2.2.1 熵权系数法
        2.2.2 耦合协调发展度测度方法
        2.2.3 自相关与径向基函数网络
        2.2.4 时间序列的数量统计方法
        2.2.5 经济社会和能源指标预测方法
        2.2.6 不确定性分析
第3章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发展现状
    3.1 吉林省经济社会现状
        3.1.1 人口与城市化率
        3.1.2 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
        3.1.3 收入消费水平
    3.2 吉林省能源消费现状
        3.2.1 产业能源消费
        3.2.2 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
        3.2.3 能源消费总量变化趋势
    3.3 吉林省碳排放现状
        3.3.1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3.3.2 产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3.3.3 重点耗能行业碳排放现状
        3.3.4 碳排放量变化趋势
    3.4 吉林省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现状
        3.4.1 污染物排放现状
        3.4.2 环境质量现状
第4章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及演化趋势分析
    4.1 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模式与演化过程
        4.1.1 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模式
        4.1.2 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演化过程
    4.2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
        4.2.1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4.2.2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
    4.3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演化趋势分析
        4.3.1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自相关分析
        4.3.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演化趋势分析
    4.4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预警分析
        4.4.1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预警体系
        4.4.2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预警分析
第5章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5.1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发展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5.1.1 单位根检验
        5.1.2 协整检验
        5.1.3 格兰杰因果检验
    5.2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驱动因素分析
        5.2.1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5.2.2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指标影响因子分析
第6章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
    6.1 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指标预测及不确定性分析
        6.1.1 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指标参数设定
        6.1.2 耦合协调发展度驱动因子预测结果分析
        6.1.3 耦合协调发展度预测结果分析
    6.2 耦合协调发展度情景设计与参数设置
        6.2.1 情景描述
        6.2.2 情景参数设置
    6.3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情景分析
        6.3.1 不同情景下耦合协调发展度预测分析
        6.3.2 不同情景耦合协调发展度对比分析
    6.4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制研究
        6.4.1 单驱动因子对耦合协调发展度的影响
        6.4.2 单驱动因子对耦合协调发展度谷值影响及可控性
    6.5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时间路径解析
        6.5.1 单驱动因子对耦合协调发展谷值时间的影响
        6.5.2 不同情景下耦合协调发展谷值时间对比分析
第7章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实现机制
    7.1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思路与原则
        7.1.1 耦合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7.1.2 耦合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7.2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实现机制
        7.2.1 政策规划机制
        7.2.2 投资融资机制
        7.2.3 科技支撑机制
        7.2.4 能源环境安全保护机制
    7.3 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实现路径
        7.3.1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7.3.2 构建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城乡人口结构
        7.3.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7.3.4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制造工艺
        7.3.5 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单位根检验详细结果
附录B 协整检验详细结果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延吉市应急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环境慨况
2 水资源状况
3 延吉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现状
    3.1 延吉市城区供水现状
    3.2 延吉市城区主要饮用水供水厂供水现状
4 地表水应急饮用水水源的选取
    4.1 城区周边现有地表水水源及水利工程调查
    4.2 城区地表水应急水源地的选取
5 地下水应急饮用水水源的选取
    5.1 城区现有地下水水源开采状况调查
    5.2 城市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5.3 地下水备用水源的确定
        5.3.1 朝阳河孔隙潜水
        5.3.2 烟集河构造孔隙裂隙水
        5.3.3 梨花~达理洞孔隙裂隙水
6 应急饮用水源调配确定方案

(4)中小城市地下管廊系统规划及建设研究 ——以延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延吉市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水文条件
        2.2.4 地基承载力与地下水
        2.2.5 地址构造条件
    2.3 经济社会条件
    2.4 城市发展规划
    2.5 综合管廊建设条件分析
        2.5.1 延吉市经济水平
        2.5.2 地下空间条件满足
        2.5.3 建设技术成熟
第三章 延吉市各专业管线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管线建设现状
        3.1.1 供热现状
        3.1.2 给水现状
        3.1.3 燃气管网系统现状
        3.1.4 电力系统现状
        3.1.5 雨水系统现状
        3.1.6 污水系统现状
    3.2 管线系统存在的问题
        3.2.1 供热系统
        3.2.2 给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3.2.3 天然气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
        3.2.4 排水系统
    3.3 管线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管线急需改造升级
        3.3.2 管线易损
        3.3.3 用土地资源
        3.3.4 管理界面混乱
        3.3.5 信息化平台尚未建立
第四章 延吉市综合管廊总体建设研究
    4.1 综合管廊的类型
    4.2 延吉市地下综合管廊总体建设方案
    4.3 延吉市地下综合管廊存在的问题
    4.4 延吉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建议
    4.5 管线入廊分析研究
        4.5.1 热力管道
        4.5.2 电力管线
        4.5.3 通信(含广电)管线
        4.5.4 给水管道
        4.5.5 天然气管线
    4.6 人民路综合管廊建设方案
    4.7 纳入地下综合管廊管线相容性分析
        4.7.1 布置原则
        4.7.2 管线相容性
    4.8 地下综合管廊附属工程规划研究
        4.8.1 消防系统
        4.8.2 通风系统
        4.8.3 供电系统
        4.8.4 照明系统
        4.8.5 排水系统
        4.8.6 标识系统
        4.8.7 监控与报警系统
    4.9 配套设施规划及建设研究
        4.9.1 控制中心
        4.9.2 变电所
    4.10 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管理平台规划研究
        4.10.1 信息化管理平台规划目标
        4.10.2 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管理平台规划内容研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评价与空间格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评价
        1.2.2 城市绿色空间结构评价
        1.2.3 元胞自动机(CA)的发展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2.1 城市生态学
    2.2 城市生态用地
    2.3 GIS和遥感(RS)理论
    2.4 元胞自动机(CA)模型
    2.5 逻辑回归方法
第三章 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评价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城市生态用地类型划分
    3.3 城市生态用地指标体系构建
        3.3.1 指标的选择
        3.3.2 确定指标权重
    3.4 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评价
        3.4.1 生态用地空间结构指标内涵与计算
        3.4.2 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评价
        3.4.3 龙井市城市生态用地现状评价
        3.4.4 图们市城市生态用地现状评价
第四章 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空间重要性评价
    4.1 确定生态重要性指标及评价标准
    4.2 水源保护区划定
    4.3 确定权重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一致性检验
    4.4 分析与评价
        4.4.1 基于重要程度的生态研究保护
        4.4.2 基于用地类型的生态研究保护
第五章 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空间扩展模拟与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5.1 CA模型设计与实现
        5.1.1 CA模型的设计
        5.1.2 CA模型的实现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运行精度评定
        5.2.2 CA模型的模拟结果分析
    5.3 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空间格局优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延吉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生态安全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延吉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 延吉市生态安全动态回顾评价
    3.1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3.2 生态安全回顾评价
    3.3 生态安全回顾灰色关联评价
    3.4 生态安全回顾灰关联敏感评价
第四章 延吉市生态安全预警
    4.1 生态安全预测评价
        4.1.1 生态安全预测及评价
        4.1.2 生态安全发展度与发展潜力评价
    4.2 生态安全灰关联预测评价
        4.2.1 分要素灰关联度评价
        4.2.2 灰敏感度评价
        4.2.3 指标发展次序评价
    4.3 生态安全预警分析
    4.4 预警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7)延吉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3.1 气象
        2.3.2 水文
    2.4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3.1 地质条件
        3.1.1 地层及岩浆岩
        3.1.2 地质构造
        3.1.3 新构造运动
        3.1.4 区域地壳稳定性
    3.2 水文地质条件
        3.2.1 地下水类型
        3.2.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2.3 地下水动态特征
        3.2.4 地下水化学特征
第四章 地下水均衡分析
    4.1 地下水均衡计算的原则
    4.2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4.2.1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4.2.2 地下水排泄量计算
        4.2.3 地下水储存量变化量
        4.2.4 地下水均衡计算结果分析
        4.2.5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第五章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1.1 研究区范围
        5.1.2 含水层特征概化
        5.1.3 水力条件概化
        5.1.4 边界条件概化
    5.2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5.2.2 数学模型的求解
        5.2.3 模型识别
        5.2.4 模型验证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6.1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的制定原则
    6.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制定
    6.3 预报时段源汇项及边界条件处理
    6.4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预测分析及优选
        6.4.1 方案一结果预报与分析
        6.4.2 方案二结果预报与分析
        6.4.3 方案三结果预报与分析
        6.4.4 方案四结果预报与分析
        6.4.5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性综合分析
    6.5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7.2.1 存在的问题
        7.2.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延吉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环境承载力
        2.1.2 协调发展
        2.1.3 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
    2.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基础理论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
    2.3 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
        2.3.1 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2.3.2 经济与环境的实证判断
第三章 延吉市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现状
    3.1 延吉市自然概况
    3.2 延吉市经济状况分析
        3.2.1 国民经济总体状况
        3.2.2 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一产业
        3.2.4 第二产业
        3.2.5 第三产业
    3.3 延吉市环境现状
        3.3.1 大气环境
        3.3.2 水资源环境
        3.3.3 噪声环境
        3.3.4 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
        3.3.5 汽车尾气排放量现状
        3.3.6 汽车尾气排放量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比较
第四章 延吉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4.1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概述
    4.2 延吉市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分析
        4.2.1 延吉市工业废水EKC摸型结果分析
        4.2.2 延吉市工业废气EKC模型结果分析
        4.2.3 延吉市固体废弃物排放量EKC模型结果分析
        4.2.4 延吉市汽车尾气排放量EKC模型结构分析
    4.3 结论
第五章 促进延吉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5.1 积极推进环境税的基础建设工作
    5.2 构建完善的静脉产业发展模式
    5.3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5.4 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5.5 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5.6 加强汽车尾气污染治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概念
    1.1 饮用水水源地
    1.2 地表水
        1.2.1 河流
        1.2.2 湖泊
        1.2.3 水库
    1.3 地下水
2 国外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
    2.1 工程措施
    2.2 管理措施
3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3.1 点源污染的治理
        3.1.1 工业废水治理
        3.1.2 生活污水治理
    3.2 农田种植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3.2.1 水土流失的控制
        3.2.2 农用化肥污染的防治
        3.2.3 农药污染的防治
    3.3 养殖业对水库污染的防治
        3.3.1 规模禽畜养殖场污染的防治
        3.3.2 水产养殖污染的控制
    3.4 制定城市饮用水源保护中长期规划
    3.5 法律法规措施
    3.6 完善监测和预警系统
4 结语

四、五道水库污染对延吉市饮用水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整体性治理理论视域下县级政府环境治理“碎片化”问题研究 ——以延吉市为例[D]. 康军. 延边大学, 2021
  • [2]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拟及实现路径研究[D]. 王羽. 吉林大学, 2018(12)
  • [3]延吉市应急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分析评价[J]. 金胜德. 科学技术创新, 2017(33)
  • [4]中小城市地下管廊系统规划及建设研究 ——以延吉市为例[D]. 孙博扬. 延边大学, 2017(02)
  • [5]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评价与空间格局优化研究[D]. 田丰昊. 延边大学, 2016(02)
  • [6]延吉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D]. 高然. 延边大学, 2015(01)
  • [7]延吉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 王维琦. 吉林大学, 2014(03)
  • [8]延吉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 申丹. 延边大学, 2013(01)
  • [9]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对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的影响及防治对策[A]. 薛华清,李晓波. 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 2010
  • [10]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 梁菁,彭晓春,贺涛. 广东农业科学, 2009(07)

标签:;  ;  ;  ;  ;  

五岛水库污染对延吉市饮用水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