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上教什么

信息技术课上教什么

一、信息技术课教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杜林姗[1](2021)在《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快速更新与发展,也为教育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就高校思政课而言,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辅助思政课教与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前沿论点之一。随着网络的渗透和深入,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为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带来新考验和新机遇。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理大学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也正因如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对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大理大学作为滇西地区重要的高校之一,地处民族地区,民族学生和留学生的存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大理大学要想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借助网络,不断完善和丰富思政课教学方法。本研究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探究的基础上,以网络时代作为研究背景,以大理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教师访谈法,对融入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综述。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并对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进行阐述。第三章立足于大理大学进行调查,并对网络时代下思政课教学方法使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做下铺垫。第四章对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通过上述理论数据和调研数据的支撑,主要从启示和对策两方面入手,提出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思路,从而更好的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尚明瑞[2](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崔晓丹[3](202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承担着“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重要角色。当前,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协同的必要性在于:新形势下,国内外局势深刻变化、信息技术迭代更新、学生个体个性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等,都对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协同的可行性在于:主渠道与主阵地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工作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是有机统一、密切联系的。近些年来,主渠道与主阵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两者协同倍受关注,且内容丰富、模式多样、结构复杂。各大高校在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丰富成果和宝贵经验。但是,稳步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比如,对协同育人还存在认识误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热情不高、工作中缺乏长期稳定的沟通合作、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配合程度不够等。破解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难题,首先,需要明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总体思路。为此,既要确立基本原则,又要明确目标要求。在基本原则上,要遵循统一领导、整体优化、层次适中、动态调节的原则。在目标要求上,要明确分工,提高劳动效率;科学分权,推动组织合作;合理分利,促进公平公正。其次,在明晰协同育人的总体思路后,针对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实施现状,需要从理念、关系、结构、保障等方面入手,把握协同育人推进的具体策略。一是注重理念强化。在宏观层面,全社会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中观层面,高校系统应强化“三全育人”理念;微观层面,教育个体需培养“大思政”理念。二是促进关系理顺。这其中,既要协调好权力关系,又要解决好利益关系,既要处理好信息关系,又要保持好人际关系。另外,还应把握好教书与育人、管理与服务、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等几组特殊关系。三是推动结构优化。要通过加强管理顶层设计、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抓住协同育人契机,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运行。四是夯实基本保障。环境保障上,要优化协同育人的文化环境;物质保障上,要保证经费技术等资源供给;平台保障上,要形成互促互进的工作机制;人才保障上,要加强专业化育人队伍建设。

张高翠[4](2020)在《基于社会需求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课程教学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沈阳体育学院在2005年开设了瑜伽专项课程,成为我国第一个开设瑜伽专项课程的高等体育院校,把培养社会所需的瑜伽专业人才作为课程目标。瑜伽运动在我国高校多采取选修课的形式,把瑜伽运动作为专项课程开设的院校较少,课程开展尚属于探索阶段,缺少参考经验。目前,培养社会所需瑜伽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瑜伽专项课课程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部分毕业学工作后的教学反馈作为探究瑜伽专项人才的社会需求切入点,从多个维度分析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课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瑜伽专项课程进行优化,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项课程内容体系,从而提高瑜伽专项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让学生在接受专项课程学习后更好的走向岗位,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促进瑜伽专项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开设和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毕业生主要从事瑜伽教练工作,有一定比例毕业生从事职业与瑜伽无关。2、结合社会需求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课程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定位在瑜伽教练上,注重教授瑜伽技术能力,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对理论知识教学少,部分教学内容实用性不高;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缺少针对性教学;缺少统一、有代表性的教材,现行的教材使用频率不高;对显性指标考核多,忽略隐性指标的考核,考核没有考虑到差异性,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缺少专业的上课场地,教具不够多元化;教师团队中男女老师的比例严重失调,缺少年轻教师和新鲜元素,再教育和交流学习的机会需要提高。提出的优化建议有:1、调节教学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依据社会需求调节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可以胜任除瑜伽教练外其他岗位,实时调节阶段性目标。2、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内容实用性。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去除不实用的内容,新增设一些实用性高的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专业性。3、多种教学方法同步教学。结合教学需要和课堂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多媒体教学。4、规范教材,重视教材使用率。加大对教材专业性研究力度,修订系统、全面、有代表性的教材,为教学活动提高理论支撑。5、完善考核评价制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对不同水平的群体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可能全面的进行评价。6、优化场地环境,增加多元教具。加大资金的支持,改善场地环境,完善教学的配套设施,做好保障工作,促进瑜伽的长效发展。7、加强师资再教育和人才引进工作。平衡男女瑜伽教师的比例,增加瑜伽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打造一支教学一流的瑜伽专项师资队伍。

赵玉琴[5](2020)在《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文中认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做了集中阐述。他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当前,高职院校占据着全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在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为培养德技并修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动起来”“强起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更深入透彻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深入研究基于“互联网+”视角下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有效融合,着力打造体现本校特色的“在线课堂”“传统课堂”和“实践课堂”,将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创新,最终提升高职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效解决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满足高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本研究既关注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深入到高职思政课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中进行意见收集与整理,从不同视角和层次归纳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从而支撑本论文的研究开展。为了获得真实、客观、有效的高职思政课教与学现状情况调查结果,本论文以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走访座谈相结合的方式,汇总梳理高职思政课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成因,制定校本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并开展大规模的应用探究,通过深入总结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系列对策建议。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展开详细论述,界定了互联网+、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核心概念,通过查阅整理大量文献资料,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具体的研究内容等进行介绍。第二部分,调查研究。介绍高职思政课教与学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包括调查对象与方式、调查问卷的设计、走访座谈的设计等,并以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实际调查情况和统计结果;之后着重分析调查结果中呈现的高职思政课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背后的成因。第三部分,应用研究。首先明晰混合式教学开展的必要性,接着设计好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选择实验班级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本研究坚持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展开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以此推进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创新实践。第四部分,成效研究。在对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实践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平台进行问卷调查、与师生座谈交流,深入分析和总结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改革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五部分,问题启示。即在理论探究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主体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梳理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建议和启示。通过本次研究,从学生层面,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认知创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信息化素养;教师层面,有助于高职思政课教师除了对所教授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以外,还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对教学管理者来说,有助于总结和传播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为管理决策者制定教育资源投入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推动学院各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学院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为其它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可资借鉴模式,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同类兄弟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更加深入、广泛地应用。

朱琼芳[6](2020)在《中职文秘专业《应用文写作》的微课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应用文写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特点,是培养秘书“办文”职业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微课是在十分钟以内集中讲解一个知识点的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结构完整的微小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是形式丰富有趣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逐渐成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与热点。通过文献资料及调查发现,微课的应用与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教育领域,而在中职教育领域还存在起步晚、可操作性差等问题。本次研究首先对中职文秘专业《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针对中职文秘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和微课在该课程中的使用现状以及学生使用微课进行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整理分析。还有对教学环境等作出分析,对微课在该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做出判断。这些调查和分析为该课程的微课设计与开发提供现实基础。调查发现存在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信息技术手段使用频率低;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不高,对课程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旨在利用微课教学来弥补现阶段教学存在的不足。笔者以此为研究出发点,尝试将微课引入中职文秘专业《应用文写作》课堂进行应用研究,主要想解决该课堂存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在微课设计开发部分,主要阐述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微课设计原则、设计流程、脚本设计和制作工具的选取以及案例制作成果的展示。微课的设计原则、流程、脚本设计等为微课的制作应用提供了原理和技术参考。微课制作的案例展示能够直接了解微课的整体情况。应用实施部分,以典型微课案例,在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前,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制作和设计,提前开发好辅助微课教学的教学资源。设立对照班,一个班是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另一个班是传统教学,在微课应用实施过程中对课堂整体效果进行观察,对教学评价表整体情况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到《应用文写作》微课应用效果的基本情况,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最后是研究结论、不足和展望部分。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微课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微课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文秘专业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但是微课在中职文秘专业《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模式属于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微课教学模式完善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转换,做到循序渐进促进教育教学;本研究涉及到的深度还不够,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但是微课在课程中应用的研究还是很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希望本研究能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李丹[7](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国家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意识不强、角色冲突、角色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为研究对象,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从而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理论提供指导。主动使教师成功的实现自身的角色,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论文正文共分成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研究的难点及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是论文写作的基础部分,主要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具体梳理和分析。首先对新时代、教师角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界定展开理论分析。之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参考等四个方面去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基础。第三章主要是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全面梳理,详细探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梳理与分析后得出角色弱化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基于上一部分的角色分析,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的研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五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进行归纳与总结。第五章重点分析与研究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从五个方面去论述实践策略的定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铸魂育人的训教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科学理论的普及者、勇于创新的助力者,希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动地进入角色并实现角色。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赵梦婕[8](2020)在《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其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也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包括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两方面。本研究针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教学评价展开研究。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研究,是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概述。本部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思想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界定,并探讨其导向、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第二、三部分是现状与问题研究,是针对思想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方式对样本学校师生进行调查;同时,随机抽取五节高中思想政治网络课进行课堂观察,借助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评价意识淡薄,评价语言单调,评价时机把握不准,评价内容缺少指向性,评价理论滞后等问题;而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学校的重视度低等因素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是策略研究,本部分在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有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改善教学评价生态,创造良好评价氛围;转变教师评价观念,推动课堂评价实施;提升教师评价技能,为课堂教学评价夯实基础;增强教师评价自主,将评价融入课堂教学等路径来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评价效果。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中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使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王英洁[9](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始于“初心”,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即从自己的角色定位出发,认知“我”是谁;牢记使命归于“使命”,回答了主体“我”应该为谁去做,并做些什么。所以,初心和使命也是人的价值观的显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者,是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教育者,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耕耘者。“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正是党和国家、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期望和诉求。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观关系着受教育者是否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价值认同,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能够完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任务,关系着大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价值观形成的理论与方法,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内蕴在教师的观念体系内,隐含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显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中,对铸魂育人行为具有价值引领作用。所以,在学理上明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取向,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要件与逻辑,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从本体论的视角,理性地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应为何态”、“源起何处”、“何以生成”、“以何评价”、“有何价值”的问题。全文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具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研究进行整体把握,从研究背景中把握动态环境,定位研究价值;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对比、归纳、总结当前研究范围,提取关键研究脉络;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中分别阐述行文逻辑和方法依据,确保本文构思缜密、有理有据。第二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进行理论概述。本章通过对价值、价值观的含义的探索,从共性到个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含义、功能、特殊性进行梳理和廓清,为后续研究提供核心范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进行解读,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明确研究主题、研究思路的可行性;基于此,进一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之意义。第三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基本结构。本章从核心内容、构成要素、内在特质三个维度勾画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内在机理,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应为何态”的问题,以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研究效果。第四章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要件。本章从主体依据、职业诉求、社会条件三个方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源起何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要件必然离不开主体依据和职业诉求,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要思考其生成的社会条件。只有根植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价值观才能体现时代风貌。第五章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逻辑。本章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机制、实践向度、价值承诺来论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何以生成”,这一部分运用了多学科理论知识展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的主客观内外联动过程,呈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的逻辑理路。第六章论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进行评价,要遵循以“意识自觉”为核心的个体标准、以“八个统一”为指导的教学标准、以“职业责任”为依据的角色标准、以“四个服务”为尺度的社会标准,以此完成“以何评价”的理论探索。第七章介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时代价值。本章从国家站位、课程方位以及角色定位三个层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有何价值”,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的时代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作用的必然选择,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的核心支撑。

葛宇帆[10](2020)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课堂有意沉默现象研究 ——以精读(综合)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外汉语课堂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主要场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参与者,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汉语学习的成效。本文主要立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意沉默,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在安徽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任课教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学院任课教师和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示范课课堂,从实践探索的角度出发,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提出教师课堂有意沉默对具体课堂教学环节的指导,希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新入职的新手教师提供更加实用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本文首先提出课堂沉默的理论基础,即“等待时间”、“学生为中心”和“非语言交际”,根据理论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接着定义沉默的内涵,对“沉默”进行系统地论述,包括对沉默的词源研究、在不同学科中的解释,并且对有意沉默与消极沉默进行区分定义及定位本文的研究范围;其次,采用半结构性访谈和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分析教师因素及学生因素影响教师课堂有意沉默的现象及原因;最后提出教师有意沉默的价值及作用,并分析沉默的功能价值与课堂实现,分析对教师课堂教学及师生课堂互动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以帮助促进师生课堂更有效互动,更顺利的进行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课教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技术课教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研究文献的综述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4.关于网络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时代
        (二)教学方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混合学习理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发展的切实需要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课堂活力的客观需要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及基本情况概述
        (一)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二)问卷设计
        (三)问卷发放及回收
        (四)访谈调研设计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基本认识
        (二)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认识
        (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
        (四)学生对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方法的认识
        (五)教师对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认识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一)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2.案例教学法
        3.小组讨论法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教学方法
        1.雨课堂
        2.慕课
        3.翻转课堂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特征分析
        1.教学方法应用具有混合性
        2.教学方法推进具有渐进性
        3.教学方法转变认知态度具有差异性
        4.教学方法革新具有滞后性
        (四)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取得的教学成效
        1.学生学习获得感有所增强
        2.学生学习自主性有所提升
        3.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得到提升
        4.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活力明显得到提升
        5.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推动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网络学习自觉性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自控能力较差
        2.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二)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对网络技术手段过度依赖
        2.对现代教学手段使用不足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载体建设滞后
        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受多重思想影响和冲击
        (二)网络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三)学校重视力度不到位
        (四)教学资金短缺导致网络环境建设滞后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启示与对策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一)更新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二)加速完善网络基础建设,构建创新载体
        (三)加快革新教学手段,引入创新技术
        (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树立创新素养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对策
        (一)学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增强主体意识
        1.主动提升自身网络素养
        2.培养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提升综合实力
        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
        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
        (三)学校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1.完善校园网络载体建设
        2.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
        3.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合力论
        1.3.2 整体德育论
        1.3.3 系统论和协同学
    1.4 概念界定
        1.4.1 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1.4.2 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1.4.3 协同育人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2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 协同的必要性
        2.1.1 新形势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2.1.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协同创新
        2.1.3 协同育人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2.2 协同的可行性
        2.2.1 主渠道与主阵地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2.2.2 主渠道与主阵地在工作中联系密切
3 当前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实施现状
    3.1 两者协同倍受关注
        3.1.1 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
        3.1.2 学术交流研讨会多次召开
        3.1.3 项目及基地建设陆续展开
    3.2 两者协同内容丰富
        3.2.1 理论教学与党建工作的协同
        3.2.2 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
        3.2.3 理论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
    3.3 两者协同模式多样
        3.3.1 教辅结合
        3.3.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3.3.3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
        3.3.4 基地育人建设
    3.4 两者协同结构复杂
        3.4.1 并行式结构
        3.4.2 交叉式结构
        3.4.3 分散式结构
4 当前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对协同育人还存在认识误区
        4.1.2 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热情不高
        4.1.3 工作中缺乏长期稳定的沟通合作
        4.1.4 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配合程度不够
    4.2 原因分析
        4.2.1 社会发展的负面因素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4.2.2 高校协同管理的总体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4.2.3 协同育人的相关机制和基本保障尚不成熟
5 推动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总体思路
    5.1 基本原则
        5.1.1 统一领导原则
        5.1.2 整体优化原则
        5.1.3 层次适中原则
        5.1.4 动态调节原则
    5.2 目标要求
        5.2.1 明确分工,提高劳动效率
        5.2.2 科学分权,推动组织合作
        5.2.3 合理分利,促进公平公正
6 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具体策略
    6.1 注重理念强化
        6.1.1 宏观层面: 全社会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
        6.1.2 中观层面: 高校系统应强化“三全育人”理念
        6.1.3 微观层面: 教育个体需培养“大思政”理念
    6.2 促进关系理顺
        6.2.1 协调好权力关系
        6.2.2 解决好利益关系
        6.2.3 处理好信息关系
        6.2.4 保持好人际关系
        6.2.5 把握好几组特殊关系
    6.3 推动结构优化
        6.3.1 加强管理顶层设计
        6.3.2 规范考核评价制度
        6.3.3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6.3.4 抓住协同育人契机
    6.4 夯实基本保障
        6.4.1 环境保障: 优化协同育人的文化环境
        6.4.2 物质保障: 保证经费技术等资源供给
        6.4.3 平台保障: 形成互促互进的工作机制
        6.4.4 人才保障: 加强专业化育人队伍建设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社会需求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课程教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高校瑜伽课程的研究
        2.1.1 关于高校瑜伽课程教学目标的研究
        2.1.2 关于高校瑜伽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
        2.1.3 关于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2.1.4 关于高校瑜伽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
        2.1.5 关于高校瑜伽课程教学师资的研究
        2.1.6 关于高校瑜伽课程教学场地及教材的研究
        2.1.7 小结
    2.2 关于高校瑜伽人才社会需求的研究
    2.3 国外关于瑜伽教学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社会需求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4.1.1 瑜伽专项人才社会需求类型分析
        4.1.2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
        4.1.2.1 毕业生对瑜伽专项课程设置评价分析
        4.1.2.2 毕业生对瑜伽各流派运用情况和在校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4.1.2.3 毕业生对瑜伽专业技术需求和在校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4.1.2.4 毕业生对瑜伽理论知识运用情况和在校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4.1.2.5 毕业生对实践能力需求和在校实践情况对比
    4.2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4.2.1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课程目标现状及问题分析
        4.2.2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教学内容现状及问题分析
        4.2.3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教学方法及教材选择现状及问题分析
        4.2.4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课程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4.2.5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课程师资力量现状及问题分析
        4.2.6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场地使用情况现状及问题分析
    4.3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课教学优化遵循原则及方案
        4.3.1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课教学优化遵循原则
        4.3.1.1 系统性
        4.3.1.2 实效性
        4.3.1.3 实用性
        4.3.2 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教学优化方案
        4.3.2.1 对瑜伽专项教学培养目标的优化
        4.3.2.2 对瑜伽专项教学内容的优化
        4.3.2.3 对教学方法及教材的优化
        4.3.2.4 对教学评价的优化
        4.3.2.5 对瑜伽专项师资团队的优化及继续教育
        4.3.2.6 对瑜伽专项教学环境的优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二) “互联网+”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契机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
        (二)高职思政课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五、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职思政课教与学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式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走访座谈的设计
        (四)调查结果统计概括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与学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高职学生思想现状与问题分析
        (二)高职学生思政课学习状况与问题分析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二章 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探究
    一、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一)教学资源配置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三)学生主体地位彰显,有助于实现教学效果最优
    二、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色
    三、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课前应用:线上自主学习阶段
        (二)课中应用:课堂互动应用阶段
        (三)课后应用:巩固实践学习阶段
第三章 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
    一、在线学习平台问卷调查
    二、学生评价
    三、教师评价
第四章 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问题与启示
    一、主要问题
    二、对策建议
    三、几点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及访谈内容
    附录1-1 《高职生思想道德与思政课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1-2 《高职思政课教师访谈提纲》
后记

(6)中职文秘专业《应用文写作》的微课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政策导向
        2.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3.中职教师信息技能提升需求
        4.中职文秘专业需信息化促进教学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技术路线
        2.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微课
        2.应用文写作
        3.炫课
    (二)理论基础
        1.行为主义理论
        2.情景教学理论
        3.泛在学习理论
三、中职文秘《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微课应用情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三)调查问卷设计及分析
    (四)问卷数据分析
        1.《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有待改善
        2.学生对微课教学抱有期待性
        3.学生具备微课学习的能力
        4.学生认可微课教学形式
    (五)教师访谈设计及分析
        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2.访谈设计及分析
    (六)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结果
        2.微课应用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四、中职文秘专业《应用文写作》的微课设计
    (一)《应用文写作》微课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趣味性原则
        3.实用性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活动性原则
    (二)《应用文写作》微课设计流程
        1.学情分析
        2.明确教学目标
        3.确定微课标题
        4.微课脚本设计
    (三)《应用文写作》微课制作案例
        1.微课制作工具及发布平台
        2.微课案例制作成果
        3.微课制作评分标准
五、《应用文写作》的微课案例应用
    (一)微课教学前期的资源准备
        1.微课教学设计
        2.课程教学设计
        3.教学评价表设计
    (二)《应用文写作》的微课应用流程
        1.课前导入
        2.新课学习
        3.写作练习
        4.成果展示及评价
    (三)《应用文写作》的微课应用的效果与不足
        1.微课活跃课堂气氛
        2.微课教学促进合作学习
        3.微课课堂教学存在难控性
    (四)《应用文写作》的微课应用效果分析
        1.教学评价表分析
        2.学生使用微课态度分析
        3.微课应用效果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微课有效促进《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
        2.微课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
        3.微课在《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模式有待完善
        4.中职文秘专业微课研究有较好前景
        5.传统教学和微课教学合理转换
    (二)不足之处
    (三)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
    注释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及基础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
        (二)角色
        (三)教师角色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
        (一)毛泽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二)邓小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三)江泽民、胡锦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四)习近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四、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
        (一)教育为治国治民之首
        (二)教育为人生之基
        (三)教育的目的“礼贤下,举贤才”
        (四)教育的首要为品德和伦理教育
        (五)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
    五、其他学科相关的理论参考
        (一)教育学中“教育哲学”理论
        (二)心理学中“认知方式”理论
        (三)社会学中“角色定位”理论
        (四)管理学中“管理教育”理论
    注释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解析
        (一)地位崇高、使命光荣与环境氛围的矛盾
        (二)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自身素质的矛盾
        (三)自身发展的强烈诉求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四)队伍迅速扩大与成长发展瓶颈的矛盾
        (五)部分教师思想迷茫与职业定位的矛盾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定位探析
        (一)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
        (三)学习方法的辅导者
        (四)高尚品行的塑造者
        (五)人生价值的打造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转型利益多元化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负面影响削弱了高校党团教育的效果
        (四)传统教育理念塑造了单向度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注释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构建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
        (一)坚持发展性原则
        (二)坚持整体性原则
        (三)坚持有效性原则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目标
        (一)由个体推进向整体突破的变化
        (二)由知识培育向价值培育的变化
        (三)由学生发展向社会需要的变化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内容
        (一)政治要强
        (二)情怀要深
        (三)思维要新
        (四)视野要广
        (五)自律要严
        (六)人格要正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方法
        (一)由诠释性向启发式的变化
        (二)由解释性向探究式的变化
        (三)由讲授性向引导式的变化
    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途径
        (一)思政课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注释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
    一、增加理论学习、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
        (一)增强专业能力,扎实专业功底
        (二)突破专业限制,完善知识结构
        (三)接受创新理论,勇于创新教学
    二、加强责任担当、做铸魂育人的训教者
        (一)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素养水平
        (二)交融学科研究,提高科研水平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艺术氛围
    三、提高自身修养,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一)无私精神,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无畏精神,弘扬革命红色文化
        (三)奉献精神,发扬社会先进文化
    四、启发逻辑思维、做科学理论的普及者
        (一)思维逻辑严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思维方法辩证,培养学生深入分析的能力
        (三)思维导向开阔,培养学生全面学习的能力
    五、树立问题意识、做勇于创新的助力者
        (一)正视学生问题,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二)教师以身示教,做学生发展的示范者
        (三)以问题为导向,做四个自信的助力者
    注释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的相关研究
        2.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概述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
        1.评价
        2.教学评价
        3.课堂教学评价
        4.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1.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
        2.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诊断功能
        3.反馈功能
        4.激励功能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调查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调查设计说明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设计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教师问卷及访谈的调查结果分析
        4.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三)本章小结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缺乏指向性
        2.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缺乏色彩
        3.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时机把握不准
        4.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未结合学科特性
        5.课堂教学评价过程缺乏理论支撑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归因分析
        1.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重视度低
        2.以考定教的教学生态压力
        3.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的滞后
        4.教师对学科特性的认识片面
        5.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意识的淡薄
    (三)本章小结
四、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改善的对策
    (一)改善教学评价生态,创造良好评价氛围
        1.课堂教学评价纳入学校日常考核,引起教师重视评价
        2.学校开展提升评价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评价技能
    (二)转变教师评价观念,推动课堂教学评价实施
        1.明确评价目的,聚焦课堂教学评价方向
        2.了解评价内容,全面落实评价目的
        3.构建评价标准,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提升教师评价技能,为课堂教学评价夯实基础
        1.结合实际丰富评价语言,有效表达反馈内容
        2.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评价时机,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功能
        3.联系思想政治学科特性,实现课堂教学评价价值
    (四)增强教师评价自主,将评价融入课堂教学
        1.增强评价意识,助力学生发展
        2.学习评价理论,支撑评价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理论概述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内涵解读
        2.1.1 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含义
        2.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功能
        2.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特殊性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2.2.1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立论之本
        2.2.2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立论之基
        2.2.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论之源
    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意义追寻
        2.3.1 实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愿景
        2.3.2 保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定力
        2.3.3 铸就“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
        2.3.4 守望“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的初心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基本结构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3.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崇高信念
        3.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学信仰
        3.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远大理想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构成要素
        3.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意识
        3.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理想
        3.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观念
        3.2.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思维
        3.2.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本位观念
    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内生特质
        3.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意识的觉醒
        3.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灵魂的彰显
        3.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神力量的提振
        3.3.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尺度的确立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要件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的主体依据
        4.1.1 作为传道者的自我意识
        4.1.2 提升专业性的发展要求
        4.1.3 开好思政课的主导地位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的职业诉求
        4.2.1 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
        4.2.2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和创新
        4.2.3 培养时代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的社会条件
        4.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方向领航
        4.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支撑
        4.3.3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科使命
第5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逻辑
    5.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机制
        5.1.1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感知和价值体验
        5.1.2 对意识形态教化的价值理解和价值判断
        5.1.3 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
        5.1.4 对立德树人的价值组织和价值整合
    5.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向度
        5.2.1 形成“育全人”的需要
        5.2.2 完成“主体化”的过程
        5.2.3 达成“思政课”的价值
    5.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承诺
        5.3.1 实现教书育人和育人育心的统一
        5.3.2 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统一
        5.3.3 实现政治属性和职业属性的统一
第6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6.1 以“意识自觉”为核心的个体标准
        6.1.1 坚定“在马言马”的自知意识
        6.1.2 强化“师德修为”的自律意识
        6.1.3 建构“意义世界”的自为意识
    6.2 以“八个统一”为指导的教学标准
        6.2.1 教学内容上增强解释力和说服力
        6.2.2 教学过程中注重传播力和引导力
        6.2.3 教学艺术上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
    6.3 以“职业责任”为依据的角色标准
        6.3.1 坚定“铸魂育人”的角色身份
        6.3.2 认同“六点要求”的角色素养
        6.3.3 求索“真善美”的角色责任
    6.4 以“四个服务”为尺度的社会标准
        6.4.1 办好人民满意的思政课
        6.4.2 维护党对高校的领导权
        6.4.3 展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6.4.4 培塑坚实可靠的生力军
第7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7.1 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
        7.1.1 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7.1.2 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7.1.3 助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7.2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作用的必然选择
        7.2.1 课程性质的特殊要求
        7.2.2 课程内容的专业要求
        7.2.3 课程目标的指向要求
    7.3 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的核心支撑
        7.3.1 担负“研究者”的学术任务
        7.3.2 作为“指明灯”的传道职责
        7.3.3 当好“引路人”的育人使命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课堂有意沉默现象研究 ——以精读(综合)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对象
        (一)安徽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汉语课堂
        (二)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课堂教学示范课
        (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学院汉语课堂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步骤
        (一)样本的选取
        (二)课堂录音及访谈录音
        (三)文字转换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内涵界定
    一、课堂沉默的理论基础
        (一)等待时间
        (二)学生为中心
        (三)非语言交际
    二、沉默的界定
        (一)沉默的研究
        (二)沉默的定义
    三、课堂沉默的类别
        (一)课堂沉默的界定
        (二)有意沉默
        (三)消极沉默
        (四)已有的研究与不足
第二章 影响教师课堂有意沉默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定义分类
    二、新手教师与课堂有意沉默的调查分析
    三、熟手教师与课堂有意沉默的调查分析
    四、专家教师与课堂有意沉默的调查分析
第三章 学生因素影响教师课堂有意沉默的调查分析
    一、初级阶段留学生与教师课堂有意沉默的调查分析
    二、中级阶段留学生与教师课堂有意沉默的调查分析
    三、总结
第四章 沉默的功能价值与课堂实现
    一、沉默的功能价值与课堂实现
    二、有意沉默对教师课堂行为的影响
    三、有意沉默对师生课堂互动的影响
        (一)教师课堂上的有意沉默对师生课堂互动的影响
        (二)教师课堂上的有意沉默对师生与课堂媒体互动的影响
结语
    一、回顾与总结
    二、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信息技术课教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D]. 杜林姗. 大理大学, 2021(10)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D]. 崔晓丹.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4]基于社会需求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项课程教学优化研究[D]. 张高翠.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5]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D]. 赵玉琴.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中职文秘专业《应用文写作》的微课设计与开发[D]. 朱琼芳.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 李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 赵梦婕. 渤海大学, 2020(05)
  •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研究[D]. 王英洁.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课堂有意沉默现象研究 ——以精读(综合)课为例[D]. 葛宇帆.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信息技术课上教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