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终身教育,营造学习型社会氛围

开展终身教育,营造学习型社会氛围

一、开展终身教育 营造学习型社会氛围(论文文献综述)

王琴,张建友[1](2022)在《逻辑·价值·实践: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研究》文中提出教育强国目标的提出迫切需要教育实践的跟进。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教育文化、思维方法和发展战略,对于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探讨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围绕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维度分析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何以可能,从理念共享之维、价值共识之维和目标共进之维分析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何以可为。据此研究从理念、文化、方法和战略四个方面探讨终身教育何以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提出相关建议:跟进终身教育实践理念,顺应时代发展脉搏;培育终身教育教育文化,营造终身学习氛围;树立终身教育思维方法,提升教育发展实效;强化终身教育发展战略,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实践路径。

丁红玲,潘妤婕[2](2021)在《中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发展历程、实践进展与未来展望》文中指出学习型社会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由哈钦斯率先提出以后,国际社会便展开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50多年来从未间断。我国学者立足于推进中国学习型社会实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图谱。总的来说,研究成果丰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对学习型社会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学习型社会基础理论研究;学习型社会构成要素——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组织研究;终身学习制度保障机制研究;学习型社会现实载体——学习型城市研究;国别研究等。未来为了更好地推动学习型社会的研究,应在重点领域进行深耕,重视跨学科研究,加强终身教育学学科建设,加大个案研究,开展跨领域、跨界合作,以及强化对社区教育科研基地的建设。

赵捷[3](2021)在《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R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人都要投入终身学习中才能在信息更新加快、科技发展迅速、网络互联互通的时代实现个人的生存和不断的发展。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引领者,更需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本研究选取太原市R区三所小学的部分教师作为调查样本,将问卷法和访谈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现状开展实证调查,了解目前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找寻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深究造成问题的原因,为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第一,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必要性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适应小学生知识结构与心理特征的变化的必然要求。可行性体现为以下三方面: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战略需求,小学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和“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第二,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培养的现状调查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一是培养目的为“学习型教师”,教师的外部动机为主导性动机;二是培养内容十分丰富,指导教学实践的内容收获最大;三是培养方式多种多样,以组织集体学习、观摩研讨为主;四是重视掌握基本学习方法,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五是注重精神奖励,以撰写学习心得评价教师终身学习的效果;六是强调开发学习资源,校园文化中渗透终身学习理念。第三,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培养目的不够明确,内部学习动机不足;二是培养内容拓展不够,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三是培养方式偏重讲授,方法应用水平较低;四是激励评价缺乏科学,积极性实效性不强;五是培养环境仍需改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第四,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一是终身学习意识薄弱,轻视求知趋于功利;二是理论脱离教学实践,忽视教师层次差异;三是模式固化创造力弱,学习方法欠缺灵活;四是激励机制形式单一,评价未能发挥成效;五是场所受限资源短缺,理念错位监管缺位;六是法律保障支撑不足,制度体系亟需完善。第五,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解决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二是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三是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孙立新,宋雨昕[4](2020)在《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的进展与未来展望——基于NVivo的内容分析法》文中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通过使用NVivo12工具软件,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学习型社会理论基础、学习型社会建设主体、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国外借鉴以及学习型社会构建策略四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类整理、文本编码和内容解读,进一步揭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

张娟[5](2020)在《“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之都的东莞,吸引了450余万外来劳动力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工厂,曾是许多入城农民工主要生存场域。如今其所依存外部环境,正发生产业变革与技术颠覆,工厂初阶岗位正被机器人吞噬。而东莞现有技能人才不足20%,人才积累不足以应对产业变革。该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以下行文亦简称为“新生代”)在产业变革下之再教育问题及其突围路径。研究意义指向: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重塑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共识,释放人才红利信号,赋能产业转型。该研究以质性研究掘进,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透视新生代所生存的产业环境——东莞“智造”,分析产业变革对人才提出新要求,以及新生代个体对自身发展需求。梳理东莞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育政策,调研再教育市场供求状况,并基于终身教育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探讨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其实现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东莞“智造”提出了对高技能人才、创造性人才、复合型人才、高学习力人才的新需求;而个人生存与发展已不止步于技能依赖层面,更需融合技术、学历、人文等多重再教育修炼与持续提升,达至教育及人的完整性。在就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现状分析中,发现并归纳出以下五个维度的问题:1.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2.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3.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4.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5.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该研究解决对策尝试抛开刻板,并创造性地将上述五个维度问题融入到体系化解决策略之中。基于新生代生涯发展对技能、学历、人文教育的需求为纵轴,并从横向研究与新生代相关各方的支持力量,以系统性思考探讨新生代再教育出路:1.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2.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3.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4.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都雅男[6](2020)在《终身教育视阈下我国社区教育推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性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呼声的高涨,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我国社区教育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有个别地方还出台了专门的立法,给予了其一定的政策关怀。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我国社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为:在政策的关怀和支持下,建立了众多的实验区和示范区,形成了独具地方风味的特色项目和特色品牌;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体制和教育机构网络,搭建了一定的线上线下资源服务平台,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模式等,但我国社区教育在实践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尚未形成全覆盖、密渗透的社会化规模格局,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社区教育的参与度较低,支持力度较弱;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合理,造成经费严重短缺,严重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尚未形成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化推进态势,如学校向社区的开放度低,尤其是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理念尚未树立;作为社区教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基层组织民间组织力量尚未激活,其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据此,在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的具体举措,如加强制度化建设,通过立法体系完善确保社区教育正常开展和健康发展有强有力的制度供给和刚性助推;推行公共治理,实行善治,建构多元主体(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公民个人)参与的社区教育治理格局,激发社会活力;加强人财物资源建设,确保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充沛;明确社区教育目标定位,立足于生存、生活、生命价值取向,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基于人口老龄化时代的背景以及积极老龄化的国际战略大视野,关注终身教育神经末端,大力开展社区老年教育等。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终身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走向深入,还有助于推进社区教育向成熟化、高水准化发展,提升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成效,更有助于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社区教育的要求,可以说本研究的本质与新时代的主题一脉相承,有助于破解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多重矛盾,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致力于终身教育视域下社区教育在实践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等。第二部分:终身教育视域下社区教育发展的相关概述。首先,对很终身教育提出的背景、终身教育的内涵、特点及价值取向进行了概述。其次,对社区教育提出的背景、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及价值取向进行了概述。再次,论述了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以及中教育视域下社区教育发展的意义。第三部分:终身教育视域下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具体内容包括:(一)政府主导,政策全面引领。(二)资源整合,构建服务平台。(三)立体建构,运行模式多元。(四)营造学习文化氛围,打造学习型社区。(五)典型示范,项目引领。第四部分:终身教育视阈下我国社区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一)发展不平衡。(二)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三)经费短缺。(四)学校向社区开放度不够。(五)民间组织参与度不够。第五部分:终身教育视域下我国社区教育的推进策略。具体内容包括:(一)加强立法建设,强化制度推力。(二)强化政府行为,发挥政府的统筹引领作用。(三)强化学校向社区开放,推进学校与社区互动。(四)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促进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五)加大资源建设,夯实基础支撑。(六)立足三维价值取向,加强课程开发。(七)关注链条末端,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

费娜[7](2020)在《Society5.0进程下日本公民馆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知识社会的到来,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和Society5.0的持续进化,对人才培育的规格要求越来越高,不断谋求推进每个人活跃力的焕发。由于日本社会受到以人口减少和高龄化为首的多样性课题显在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演变等影响,日本政府更加注重扎根地域社会,以居民为主体的方案开发,重新审视地域固有的魅力,增强地域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内生力。基于此,在地域性社会教育方面,公民馆作为其核心设施,被赋予强化其支援居民学习活动和提高居民自治能力的作用。本文以历史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功能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依据“共同体”论、“全人教育”论和松散耦合的理论基础,研究日本公民馆在Society5.0进程下的功能迭代。通过绪论部分阐述的选题缘由、核心概念界定和研究目的及意义等,为夯实正文部分奠定了基本的参考系数。基于日本公民馆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笔者从宏观到微观阐明其所处的具体社会背景,并辅之以那霸市若狭公民馆、登米市米谷公民馆和相模原市大野南公民馆典型案例研究,总结其各自专属地域特质,从基本理念和目标、事业经费及其组织运营体系、主要活动现状等方面分析公民馆功能迭代的要素构成,并据此归纳出面向Society5.0和地域社会的融合教育功能、学习建导功能、关系联结功能和据点创出功能。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基础对三个公民馆个案的迭代功能进行分析,阐述其所蕴含的经济、行政和文化组织动态张力,建构起公民馆功能迭代的张力耦合生成机制。公民馆是以社会教育的形式展开地域社会的学习活动和地域活动,努力形成个人终身成长以及与他人相互学习和认可的“共同体”关系存在。鉴于Society5.0的时代价值诉求,结合日本长寿社会的实情,需要通过增强居民参与公民馆活动的主体参与力,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对新型社会形态的新迹象、教育学习和地域活动等有意识地进行广泛联系和异质化推展,从而促使公民馆功能持续更新迭代,与地域社会一起实现Society5.0愿景的具体构想。我国教育部指出,普及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多态式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建构终身学习立交桥。可见,我国社区教育与日本公民馆“地域性”社会教育的特色存在契合融通之处。总体而言,研究Society5.0进程下日本公民馆功能,可以为我国学习型社区提供一定参考借鉴,在构建“赋权增能式”学习型社区模式、创立社区学习型组织网络、培育多层级社区学习共同体和营造学习型社区意义协商的文化氛围方面给予有益启示。

原培洁[8](2019)在《郑州市七里河社区成人教育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1785年英国哥斯拉大学创立英国工艺社为标志,国外社区教育已有200余年的发展历史。1986年上海“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了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社区教育发展至今,教育资源开发已成为社区教育今后发展的关键。本论文正是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郑州市七里河社区成人教育资源开发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该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成效与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围绕研究主题,本论文分四个章节展开:第一章,绪论。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对国内外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研究现状做了阐述。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首先,对社区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社区教育资源分为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无形教育资源四类。其次,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与资源开发有关的理论,主要包括终身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论。最后,详细描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主要运用了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第三章,郑州市七里河社区成人教育资源开发现状分析。首先对七里河社区的政策支持、运作模式和教育资源概况进行了阐述,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社区教育资源取得的成效以及发现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第四章,郑州市七里河社区成人教育资源开发对策。根据七里河社区具体情况,从转变思想、具体实践和机制保障三个方面出发,扩充了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思路。

张琴[9](2019)在《成人教育视域下潜母亲教育发展途径研究 ——基于昆明市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家庭教育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与之密切相关的母亲教育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家庭教育对培养一个优秀孩子具有重要意义,而培养一个优秀孩子的前提是有一个优秀的培养人。母亲教育就是培养优秀培养人的教育。母亲教育是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有效途径。母亲角色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在女性生育子女前也就是潜母亲阶段就应该开始了。因此,对潜母亲的教育是母亲教育的始发点,是母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本研究从成人教育的视域下对潜母亲教育进行研究。通过梳理潜母亲教育的相关文献,阐述了潜母教育的重要性,并借鉴已有文献论证了潜母亲教育应该涉及的教育内容。从而确定了本研究对潜母亲展开的调研维度和调研内容。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昆明市潜母亲教育现状展开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我国潜母亲教育的发展途径。整个研究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核心概念、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在梳理成人教育、潜母亲、母亲教育等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潜母亲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对潜母亲教育相关文献的整理和评述,了解当前潜母亲教育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理论依据。主要运用了终身教育理论和学习型社会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并分析两大理论对于潜母亲教育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调查与分析。对潜母亲教育的现状展开调查,主要包括潜母亲的婚恋观、母亲意识、教育意识、学习意识以及母亲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五个方面,然后分析潜母亲教育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潜母亲教育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这一部分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来分析潜母亲教育发展所出现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发展途径思考。结合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论,并借鉴国外母亲教育先进经验,针对潜母亲这一群体,提出适合我国潜母亲教育的发展途径。

崔有波[10](2019)在《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可能会引发一轮教育革命,教育和学习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活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到来,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到来,知识传播更为便利;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推动了规模化教学的发展,教育普及才真正得以推进。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网络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体制与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生态被重塑,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不断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基础性需求。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需要提高,教育公平问题需要解决,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激活,而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全民、终身、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既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教育冲突理论等理念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理清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演变,探究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进展,分析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辩证分析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导论部分首先解释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并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这一话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对网络教育、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概念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互联网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教育冲突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中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古代中西方都未能实现。现代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多个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求知欲望大增,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然之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兴起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教育生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经历了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教学内容经历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教学从同时空性转变为超时空性,从年级年限制转变为无年级年限制;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学目的也从培养人才转变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互联网的内在特性与功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助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助推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推动社会创新。同时,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加剧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其次,“信息超载”现象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再次,“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盛行会降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并助长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另外,“网络依赖”会助长学习者的学习惰性,抑制社会成员的原创能力,并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最后,“网络失范”现象的频发可能会加剧网络不良信息和消极网络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误导。因此,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营造公平、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打破网络壁垒、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规和发展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不断革新网络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监管,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提高网络教学的规范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二、开展终身教育 营造学习型社会氛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终身教育 营造学习型社会氛围(论文提纲范文)

(1)逻辑·价值·实践: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以可能: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逻辑考量
    (一)历史逻辑: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历史考察
    (二)理论逻辑: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理论基础
    (三)实践逻辑: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实践落地
二、何以可为: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价值意蕴
    (一)理念共享:终身教育是提高教育实效的必由之路
    (二)价值共识:终身教育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耦合之策
    (三)目标共进:终身教育是完成教育使命的应然之举
三、何以赋能: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实践进路
    (一)理念赋能:跟进终身教育价值理念,顺应时代发展脉搏
    (二)文化赋能:培育终身教育文化,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三)方法赋能:树立终身教育思维方法,提升教育发展实效
    (四)战略赋能:强化终身教育发展战略,推动教育跨越发展
四、结语

(2)中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发展历程、实践进展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研究的起步(1988—2001年)
    (二)第二阶段:研究的快速发展(2002—2009年)
    (三)第三阶段:研究的深化(2010年至今)
二、中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实践进展
    (一)学习型社会基础理论研究
        1. 关于学习型社会内涵的研究。
        2. 关于学习型社会构成要素的研究。
        3. 关于学习型社会特征的研究。
        4. 关于学习型社会功能的研究。
    (二)学习型社会的服务保障———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研究
    (三)学习型社会的基石———学习型组织研究
        1. 关于学习型企业的研究。
        2. 关于学习型政府的研究。
        3. 关于学习型社区的研究。
    (四)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制度保障机制的研究
        1. 关于学分银行的研究。
        2. 关于学习成果认证的研究。
        3. 关于国家资历框架的研究。
    (五)学习型社会的现实载体———“学习型城市”的研究
        1. 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策略的研究。
        2. 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个案研究。
    (六)学习型社会的国别研究
        1. 关于日本学习型社会的研究。
        2. 关于美国学习型社会的研究。
        3. 关于韩国学习型社会的研究。
        4. 关于英国学习型社会的研究。
三、中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聚焦短板,植根重点领域深耕
    (二)拓展视角,重视跨学科研究
    (三)加强终身教育学学科建设,夯实理论生长根基
    (四)立足实践,加大个案研究
    (五)建立合作联盟,开展跨领域、跨界合作研究
    (六)植根实践厚土,建立社区教育科研基地

(3)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R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2.1 终身学习能力研究
        1.2.2 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研究
        1.2.3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1 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1.2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1.3 适应小学生知识结构与心理特征变化的必然要求
    2.2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2.2.1 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战略需求
        2.2.2 小学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2.2.3 “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第三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3.1 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调查结果分析
        3.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1.2 培养目的和态度分析
        3.1.3 培养内容分析
        3.1.4 培养方式分析
        3.1.5 培养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分析
        3.1.6 培养的激励和评价分析
        3.1.7 培养环境分析
        3.1.8 培养的困难和影响因素分析
    3.2 调查结论
        3.2.1 培养目的为“学习型教师”,教师的外部动机为主导性动机
        3.2.2 培养内容十分丰富,指导教学实践的内容收获最大
        3.2.3 培养方式多种多样,以组织集体学习、观摩研讨为主
        3.2.4 重视掌握基本学习方法,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
        3.2.5 注重精神奖励,以撰写学习心得评价教师终身学习的效果
        3.2.6 强调开发学习资源,校园文化中渗透终身学习理念
第四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4.1 培养目的不够明确,内部学习动机不足
    4.2 培养内容拓展不够,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4.3 培养方式偏重讲授,方法应用水平较低
    4.4 激励评价缺乏科学,积极性实效性不强
    4.5 培养环境仍需改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第五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5.1 终身学习意识薄弱,轻视求知趋于功利
    5.2 理论脱离教学实践,忽视教师层次差异
    5.3 模式固化创造力弱,学习方法欠缺灵活
    5.4 激励机制形式单一,评价未能发挥成效
    5.5 场所受限资源短缺,理念错位监管缺位
    5.6 法律保障支撑不足,制度体系亟需完善
第六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6.1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6.1.1 强化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6.1.2 完善终身学习规划,灵活应用学习方法
        6.1.3 调整个人良好心态,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6.2 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6.2.1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转变理念加强监管
        6.2.2 适应层次发展需求,全面促进实际工作
        6.2.3 开拓创新更新模式,扩大参与加强互动
        6.2.4 多元优化激励机制,健全发展评价体系
    6.3 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6.3.1 加快终身学习立法,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6.3.2 实施学分银行制度,推进学习成果认证
        6.3.3 搭建终身学习平台,畅通人才成长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访谈提纲(校领导)
附录三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访谈提纲(教师)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的进展与未来展望——基于NVivo的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文献搜集和整体文献情况
    (二)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三)分析维度的确立与构成
二、研究内容分析
    (一)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
    (二)学习型社会建设主体研究
    (三)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国外借鉴
    (四)学习型社会构建策略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存在的不足
    (二)学习型社会的未来展望
        1. 完善理论研究,构建学习型社会研究框架
        2. 拓展研究视野,增强学习型社会研究活力
        3. 密切联系现实,丰富学习型社会研究内容

(5)“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追寻都市美好生活,实现职业价值
        1.1.2 制造工厂,新生代入城初始生存地
        1.1.3 制造业转型与人才升级之双重困局
        1.1.4 新生代再教育,成为破局的新选择
    1.2 选题意义
        1.2.1 个体意义: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
        1.2.2 产业意义:重塑人力资本投入共识
        1.2.3 社会意义:开启人才红利希望曙光
        1.2.4 理论意义:丰富终身教育现实内涵
    1.3 文献综述
        1.3.1 聚焦:多样视角聚向其必要性
        1.3.2 洞察:不同维度探析存在问题
        1.3.3 对策:多方向度探寻突围路径
        1.3.4 评述:研究切入之创造性思考
    1.4 核心概念厘定
        1.4.1 东莞“智造”
        1.4.2 新生代农民工
        1.4.3 再教育
    1.5 理论支持
        1.5.1 人力资本理论
        1.5.2 终身教育理论
        1.5.3 职业生涯理论
    1.6 研究设计
        1.6.1 思路与方法
        1.6.2 创新与限制
第二章 农民工代际变化与新生代之新
    2.1 两代农民工之基本概况
        2.1.1 全国视角下之两代农民工结构
        2.1.2 东莞市域数据下之农民工结构
        2.1.3 企业调研样本下之新生代构面
    2.2 新旧交替的代际特征比较
        2.2.1 受教良好,关心教育
        2.2.2 频密跳槽,职涯沉浮
        2.2.3 价值多元,心态开放
        2.2.4 注重消费,追逐潮流
        2.2.5 重视权益,维权增强
        2.2.6 迷恋城市,疏离农村
第三章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需求
    3.1 东莞“智造”变革和个人升级的必要性
        3.1.1 “世界工厂”的危机及困局
        3.1.2 东莞“智造”救赎东莞制造
        3.1.3 东莞“智造”倒逼个人转型
    3.2 东莞“智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要求
        3.2.1 从重劳力到重脑力的高技能人才
        3.2.2 从制造到“智造”的创造性人才
        3.2.3 从单一型人才到高阶复合型人才
        3.2.4 从失调到升级同步的高学力人才
    3.3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对再教育的需求
        3.3.1 立足:技能习得确保安身立命
        3.3.2 发展:学历提升推动职业进阶
        3.3.3 融入:人文教育增进人城契合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新生代再教育的东莞实践及现状
        4.1.1 东莞市对产业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
        4.1.2 教育机构对产业变革的感知与响应
        4.1.3 工厂对新生代再教育的态度与动因
        4.1.4 新生代个体对再教育的认知与行动
    4.2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再教育问题探析
        4.2.1 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
        4.2.2 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
        4.2.3 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
        4.2.4 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
        4.2.5 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
第五章 新生代之道及其再教育之策
    5.1 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
        5.1.1 提升再教育认知
        5.1.2 打造学习型社会
        5.1.3 构建学习型企业
    5.2 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
        5.2.1 职业技能培训——从漂泊到稳定,构筑生存基石
        5.2.2 高阶学历教育——助力职涯发展,推动职业进阶
        5.2.3 城市人文修炼——完成城市融入,切换身份标识
    5.3 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
        5.3.1 个人行动计划——新生代再教育实现的策略参考
        5.3.2 企业培训构建——人力资本竞争下的再教育实践
        5.3.3 政府政策支持——学习型社会的再教育实施保障
        5.3.4 借助机构力量——更切合实际需要的再教育行动
    5.4 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5.4.1 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即时性课堂
        5.4.2 VR技术教学应用,增强沉浸式学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终身教育视阈下我国社区教育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终身教育的研究
        (2)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研究
        (3)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终身教育视阈下我国政府推进社区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终身教育概述
        2.1.1 终身教育的提出
        2.1.2 终身教育的内涵、特点及价值取向
        2.1.2.1 终身教育的内涵
        2.1.2.2 终身教育的特点
        2.1.2.3 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
    2.2 社区教育概述
        2.2.1 社区教育的提出
        2.2.2 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及价值取向
        2.2.2.1 社区教育内涵
        2.2.2.2 社区教育的特点
        2.2.2.3 社区教育的价值取向
    2.3 终身教育视阈下社区教育推进的重要意义
        2.3.1 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2.3.2 终身教育视阈下社区教育推进的重要意义
        2.3.2.1 有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2.3.2.2 有助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2.3.2.3 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3.2.4 有助于社会成员全面自由发展
第三章 终身教育视阈下我国社区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
    3.1 政府主导,全面引领
        3.1.1 政策关怀,持续推进
        3.1.2 形成四级管理机构和四级教育培训网络
    3.2 线上线下平台搭建,提供服务支撑
        3.2.1 线上资源建设
        3.2.2 线下资源整合
    3.3 运行模式多元,多维立体
        3.3.1 .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辐射型
        3.3.2 .以街道为中心的组织型
        3.3.3 .以学校为中心的互惠型
        3.3.4 .以大型企业为中心的集合型
        3.3.5 .以社团为组织的协调型
    3.4 营造终身学习文化氛围,创建学习型社区
        3.4.1 以聚焦“三关”为主题,创建学习型社区
        3.4.2 以优化人文环境为抓手,创建学习型社区
        3.4.3 以和谐共建为契机,创建学习型社区
    3.5 典型示范,特色创新
        3.5.1 活动载体创新
        3.5.2 特色课程创新
第四章 终身教育视阈下我国社区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4.1 发展不平衡
        4.1.1 实验区、示范区与非实验区、非示范区发展不平衡
        4.1.2 城乡发展不平衡
    4.2 政府对社区教育的重视度不足
        4.2.1 认识程度不够
        4.2.2 硬件投入不足
    4.3 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4.3.1 经费投入渠道来源单一
        4.3.2 经费投入区域差异较大
    4.4 学校向社区开放度不够
        4.4.1 学校理念保守封闭
        4.4.2 学校向社区开放度较低
    4.5 民间组织参与度不够
第五章 终身教育视域下我国社区教育的推进策略
    5.1 加强立法建设,强化制度推力
    5.2 强化政府行为,发挥政府的统筹引领作用
        5.2.1 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方向引领
        5.2.2 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配合
    5.3 强化学校向社区开放,推进学校与社区互动
    5.4 调动基层力量,促进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
        5.4.1 建立对民间组织的培训机制
        5.4.2 建立对民间组织的场地设施及资金扶持机制
    5.5 加大资源建设,夯实基础支撑
        5.5.1 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5.5.2 完善经费投入机制,提供经费支持
        5.5.3 整合场地设施资源,提供阵地支持
    5.6 立足三维价值取向,加强课程开发
        5.6.1 三维价值取向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内容
        5.6.2 三维价值取向下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方式
        5.6.3 三维价值取向下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评价
    5.7 关注链条末端,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Society5.0进程下日本公民馆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3.3 研究述评
    1.4 概念界定
        1.4.1 “Society5.0”
        1.4.2 “Community”
        1.4.3 社会教育
        1.4.4 公民馆
    1.5 理论基础
        1.5.1 “全人教育”论
        1.5.2 “共同体”论
        1.5.3 “松散耦合”论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7.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7.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Society5.0 进程下日本公民馆功能嬗变的背景
    2.1 国际层面
    2.2 国家层面
    2.3 地方层面
    2.4 公民馆层面
第三章 Society5.0 进程下日本公民馆功能的案例研究
    3.1 那霸市若狭公民馆
        3.1.1 若狭公民馆基本理念和目标
        3.1.2 若狭公民馆事业经费及其组织运营
        3.1.3 若狭公民馆主要活动现状
    3.2 登米市米谷公民馆
        3.2.1 米谷公民馆基本理念和目标
        3.2.2 米谷公民馆事业经费及其组织运营
        3.2.3 米谷公民馆主要活动现状
    3.3 相模原市大野南公民馆
        3.3.1 大野南公民馆基本理念和目标
        3.3.2 大野南公民馆事业经费及其组织运营
        3.3.3 大野南公民馆主要活动现状
第四章 Society5.0 进程下日本公民馆的迭代功能诠释
    4.1 融合教育功能
        4.1.1 促进意识融合
        4.1.2 培育“全人”
        4.1.3 推行主体性教育
    4.2 学习建导功能
        4.2.1 确立专门型“学习组织者”
        4.2.2 营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氛围
        4.2.3 融入革新型学习方法
    4.3 关系联结功能
        4.3.1 入站式轨迹:“未来先见型”网络关系
        4.3.2 内部式轨迹:“既存维持型”网络关系
        4.3.3 边界式轨迹:“中介参与型”网络关系
        4.3.4 外围式轨迹:“信息媒介型”网络关系
    4.4 据点创出功能
        4.4.1 综合支援据点
        4.4.2 群栖交流据点
        4.4.3 地域再生据点
第五章 Society5.0 进程下日本公民馆功能迭代的生成机制
    5.1 公民馆功能迭代的组织动态张力
        5.1.1 经济张力
        5.1.2 行政张力
        5.1.3 文化张力
    5.2 公民馆功能迭代的张力耦合生成机制
        5.2.1 基础任务机制
        5.2.2 组织过程机制
        5.2.3 对话实践机制
        5.2.4 意义赋予机制
第六章 创建我国学习型社区的启示
    6.1 构建“赋权增能式”学习型社区模式
    6.2 创立社区学习型组织网络
    6.3 培育多层级社区学习共同体
    6.4 营造学习型社区意义协商的文化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郑州市七里河社区成人教育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研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三章 郑州市七里河社区成人教育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第一节 基本现状
        一、政策支持
        二、成人教育资源概况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调查
        二、物力资源
        三、人力资源
        四、无形教育资源
    第三节 访谈资料分析
        一、访谈内容
        二、访谈结果
    第四节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中的成效与问题
        一、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成效
        二、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三、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四章 郑州市七里河社区成人教育资源开发对策
    第一节 转变思想,树立正确观念
        一、培养居民“社会共同体”的意识
        二、观念的转变要与时俱进
    第二节 加强宣传,使居民心中知社区
        一、切实认识社区教育重要性
        二、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
    第三节 明确主体,加强政府支持
        一、加强政府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统筹领导
        二、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细则进行规范
    第四节 开发师资,提高人力资源专业性
        一、专业教师资源的开发
        二、兼职教师资源的开发
        三、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加强对人力资源的专业培训
    第五节 确保长效,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保障机制
        一、法规政策的保障
        二、财政投入的保障
        三、监督与评价机制保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成人教育视域下潜母亲教育发展途径研究 ——基于昆明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成人教育
        二、潜母亲
        三、母亲教育
        四、潜母亲教育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潜母亲教育的研究
        二、国内对潜母亲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总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依据
    第一节 终身教育理论
        一、终身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二、潜母亲教育正是终身教育的题中之义
    第二节 学习型社会理论
        一、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二、潜母亲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契合性
第三章 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工具说明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施测
    第二节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数据呈现
        二、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小结
    第三节 潜母亲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婚姻观
        二、母亲意识
        三、潜母亲的教育意识
        四、潜母亲的学习意识
        五、潜母亲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
    第四节 潜母亲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一、潜母亲对婚姻看法积极,但缺乏科学性
        二、潜母亲对母亲角色认识不当,部分潜母亲的母亲意识淡薄
        三、潜母亲教育意识较高,但教育意志不坚定
        四、潜母亲学习意识较好,但不能主动自觉接受教育
        五、潜母亲对母亲知识认识片面化,母亲知识缺乏,学习途径单一
第四章 潜母亲教育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主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一、潜母亲对婚姻观认识不全面
        二、潜母亲对母亲角色认识不足
        三、潜母亲对潜母亲教育认识偏颇
    第二节 客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对潜母亲教育重视不够
        二、潜母亲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不充分
        三、潜母亲教育发展缺乏保障措施
        四、潜母亲教育资源开发不够
第五章 潜母亲教育发展途径研究
    第一节 明确潜母亲教育的重要价值,确立潜母亲教育合理定位
        一、潜母亲阶段是实施母亲教育的关键期
        二、潜母亲教育影响人才培养、社会和谐、国家发展
        三、发挥国家对潜母亲教育的引领作用
        四、重视潜母亲教育,将潜母亲教育内容纳入我国教育体系中来
    第二节 落实潜母亲教育的核心内容,加强对潜母亲的指导
        一、对潜母亲进行婚姻家庭方面的教育
        二、对潜母亲进行教养子女方面的教育
    第三节 发挥成人教育形式多样的特点,丰富潜母亲教育发展途径
        一、鼓励学校开展母亲教育,探索潜母亲教育课程
        二、支持民间组织、机构创办母亲学校
        三、发挥家庭教育在潜母亲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发掘社区教育对潜母亲教育的积极影响
        五、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服务于潜母亲教育
    第四节 凸显成人教育强化主体理念,立足潜母亲自我教育
        一、增强潜母亲的母亲意识,树立科学的潜母亲教育观念
        二、落实行动,自觉学习母亲教育知识
    第五节 落实其他相关措施,多途径推进潜母亲教育开展
        一、制定完善潜母亲教育相关法律政策
        二、支持潜母亲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推广实践
        三、发掘传统优秀文化对潜母亲教育的现实指导价值
        四、积极寻求经验,借鉴国外潜母亲教育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潜母亲教育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互联网
        (二)学习型社会
    四、主要理论工具
        (一)社会转型理论
        (二)网络社会理论
        (三)教育冲突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一、古代中西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渊源
        二、现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三、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信息时代人民的求知欲望大增
        二、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三、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可能性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兴起
        三、国家鼓励开展网络教学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教学主体的不同
        一、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
        二、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不同
        一、教学内容从“有限性”到“无限性”
        二、教学内容从“同质性”到“异质性”
    第三节 教学时空的不同
        一、教学从“同时空性”到“超时空性”
        二、教学从“年级年限制”到“无年级年限制”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不同
        一、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
        二、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
        三、教学目的从“培养人才”到“自我完善”
第三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第一节 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条件
        一、增加闲暇时间
        二、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三、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节 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力
        一、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
        二、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习毅力
        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有助于提高学习转化力
    第三节 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一、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二、有助于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
        三、有助于凝聚共同愿景
        四、促进开展团队学习
        五、有利于进行系统思考
    第四节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多元化学习
        二、互联网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的技术与实践
    第五节 促进创新性学习
        一、互联网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二、互联网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互联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第四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数字鸿沟”挑战教育公平
        一、“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现
        二、“数字鸿沟”可能扩大“教育鸿沟”
    第二节 “信息超载”模糊学习焦点
        一、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
        二、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
        三、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一、“碎片化学习”的成因与特征
        二、“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第四节 “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二、“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第五节 “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一、“网络失范”的原因与表现
        二、“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三、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 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一、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
        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三、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第三节 提升网络教学的规范性
        一、加强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管理
        二、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
结语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互联网的内在特征顺应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互联网只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三)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四)互联网促进了“泛教育”和“泛学习”时代的到来
        (五)互联网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一)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与趋势
        (二)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三)网络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警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开展终身教育 营造学习型社会氛围(论文参考文献)

  • [1]逻辑·价值·实践: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研究[J]. 王琴,张建友.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2(01)
  • [2]中国学习型社会研究:发展历程、实践进展与未来展望[J]. 丁红玲,潘妤婕. 中国成人教育, 2021(17)
  • [3]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R区为例[D]. 赵捷. 山西大学, 2021(12)
  • [4]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的进展与未来展望——基于NVivo的内容分析法[J]. 孙立新,宋雨昕.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0(06)
  • [5]“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D]. 张娟. 广西大学, 2020(07)
  • [6]终身教育视阈下我国社区教育推进研究[D]. 都雅男. 山西大学, 2020(01)
  • [7]Society5.0进程下日本公民馆的功能研究[D]. 费娜. 河北大学, 2020(08)
  • [8]郑州市七里河社区成人教育资源开发研究[D]. 原培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成人教育视域下潜母亲教育发展途径研究 ——基于昆明市的调查[D]. 张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D]. 崔有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标签:;  ;  ;  ;  ;  

开展终身教育,营造学习型社会氛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