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工业实训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郝建豹,林子其,谭华旭[1](2021)在《基于“平台引领、双景融合、四层进阶、三维对接”的机器人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效率低、实训安全隐患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弱、自主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筑平台、建资源、融创新、促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构建了"平台引领、双景融合、四层进阶、三维对接"的立体化育人体系;结合课程平台、资源平台和"全程化项目导师制",推行了"理、虚、实、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改革解决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提升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李晖浩[2](2020)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作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场所,实训基地在国内的许多案例中,表现出缺乏对区域产业考虑和缺少大学校园人文内涵等的问题。这既有校园规划层面的原因,也有内部功能和空间组织上的原因。所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筑设计,需要在教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进行重新思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根据实训基地建设的国外趋势及国内不足,将复合化设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内外三十多个实训基地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了笔者读研前亲身参与的多个项目。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调研法和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和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并且总结出三个维度下的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将设计策略运用到设计实践中验证,得出一套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的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总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提出问题,包括文章的第一、二章。首先明确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结合时代背景确定研究的意义,其次根据国外实训基地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实训基地存在的不足,引入复合化设计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目标。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的核心章节,包括论文的第三、四、五章。第三章从宏观视角出发,从产教融合和校园规划两个方面,对实训基地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第四章从中观视角出发,从实训功能、复合功能及功能复合类型三个方面,对实训基地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第五章从微观视角出发,从空间组织模式和公共空间要素两个方面,对实训基地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部分,包括文章第六章。首先对前文的复合化设计策略进行了总结,然后把设计策略运用到实践项目中验证。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所做的设计策略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创新点。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现状及分类,针对现阶段国内实训基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设计策略,期待对日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设计创作提供参考与启发。
范有礼[3](2020)在《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碾轮的不断的向前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也呈现大规模上涨的趋势。高职院校的责任也越来越清晰,同时作为我国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输出地也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重视。高职院校的核心场所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顾名思义是实验和训练的场所,所以实训场所内会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各类模拟仿真实训设备来进行理论实践和实体训练。然而目前的高职校园建设规范和实训空间的设计模式仅仅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可进行参考的案例和规范标准不多,导致设计人员在设计实训空间和扩建校园规划上,比较困难的把握实训场所中的各类专业的尺度和比例,仅仅能通过部分生均指标来得出大概的面积,这样各类专业的实训场所往往会空间浪费或者空间紧张,给使用的人们带来了不好的体验,因此对各类高职专业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改善使用感受而且能合理的规划建设高职校园。此外,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能输出大量的航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航空类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对于航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来说实训场所是其立身之本。然而航空专业的高职院校却没有参考建设的文件和先例,所以导致了航空类高职院校的校园规划与其他高职院校的雷同和实训空间模式的不合理,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航空类高职院校的迫切需求。本文为了研究航空类高职院校的实训空间,选取了国内比较知名的航空类高职院校的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总结其校园规划建设的不同和航空专业特有的实训空间模式。
李旗[4](2019)在《制造强国背景下成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学徒制已成为当今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也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现代学徒制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扩大优质职教资源和产品供给,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试点工作前,已具有较大的职业教育规模、较高的专业与产业结合度,并先后出台多部职业教育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具有良好的试点基础。2015年,成都市成为我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并于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试点验收。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以“成都市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发展实践情况”为切入点,结合对相关试点学校和企业调研情况以及国内其他地区试点情况,对成都市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采取的相关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概述,提出试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企业参与度不够、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薄弱、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本文依据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提出政府在现代学徒制推进过程中,应该扮演多种角色,既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又是管理的决策者,也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调节者,还是经费的主要提供者。通过分析发现,政府在试点工作中出现的角色缺位、配套政策不健全、激励措施不足、现代学徒制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是当前问题的关键所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成都市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府层面统筹规划;强化政府财政责任;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政策法规;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政府购买服务。从而促进成都市现代学徒制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奠定基础。
孙玮[5](2019)在《职业技术院校实训建筑功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近年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各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国家也逐渐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以适应办学需求,建设了大量各类实训基地,实训建筑的修建规模和数量也逐渐增长。本文以职业教育院校的实训建筑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实训建筑功能设计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具体案例对该类建筑的设计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文章主体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与实训建筑相关理论研究及发展概况,主要描述了相关定义、概念及建设发展状况,介绍了国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第二部分为功能设计相关理论研究,介绍了基于价值工程理论和基于质量功能展开法的功能设计理论,并就建筑功能设计思想及其途径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为实训建筑功能设计解析,分析了实训建筑与学科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实训建筑的功能构成、功能配比、功能组织及功能保障进行阐述;第四部分“实训建筑的实例分析”,主要以某职业学校新建实训中心为例进行研究,介绍了该项目的背景、规划设计思路及其方案概况,并对项目中土木物流中心实训楼的功能需求及其功能设计思路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就该实训建筑在功能分区、平面组合、环境协调及节能设计等方面所作的实践作了论述,并对该校投入使用实训建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评价。
郑莹,周红莉[6](2019)在《高职院校公共实训中心(基地)建设运行的挑战与创新》文中研究表明伴随高职教育从规模化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联合高职院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建共享公共实训中心(基地),已成为引企入教、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当前,遵循公共性与示范性、适用性与先进性、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理念,高职院校公共实训中心(基地)呈现出多种功能与运作方式,但也面临着保障制度不完善、与产业结构对接度不高、信息化管理不够有效、实训文化建设亟待加强等挑战。围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公共实训中心(基地)建设理念、思路、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性探索,有力推进了产教深度融合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李娜[7](2019)在《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做好项目风险管理,即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去识别、评价和控制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重点研究的是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GS学院正进行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由于实训中心建设项目的任务重而时间又紧迫,又缺乏对项目的论证经验,这容易造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各种未知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将影响实训中心建设项目的各环节,进而影响到相关专业乃至学院的长足发展。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有关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研究,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摘录和比较,也对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同时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物流实训室、实训中心的建设研究文献。在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实例,将风险管理的方法有效运用于实训中心建设项目研究中来。在充分研究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项目的背景后,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现场调研法及专家法等,对项目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该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在风险识别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专家分析法等风险评价方法,对所识别出的这些风险进行评价和量化,然后按轻重级别分类和排序,最后针对这些风险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本文总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简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介绍项目及项目生命周期的基础理论,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风险管理的方法;第三章是项目风险识别,介绍了GS学院的项目概况,此项目风险识别的过程和结果;第四章是项目风险评估,主要介绍此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和结论;第五章是项目风险控制,针对项目的财务风险、合同风险、工期风险、设计风险及自然风险,提出控制措施;最后是结论,总结全文并提出展望。本文旨在通过对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风险的研究,及时制定出科学的风险防范措施,目的是为了把可能出现的风险降到最低点,进而可以把因风险而造成的损失也降至最低,为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指导性作用。
彭嘉玮[8](2019)在《L学院汽车实训基地改建项目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家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也逐渐增多,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增加,为高校基建管理尤其是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阶段的管理提出严峻考验。高校基建施工工序多、隐蔽工程多、施工周期长,同时,建筑施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施工中必须经常进行工程质量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施工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确保工程质量。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属于国有资产,同时,学校工程质量不仅关系着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更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校未来的发展,学校工程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理应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就现阶段高校基建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的管理,通过项目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项目质量进行研究,探索高校基建项目质量创新管理的方法。根据笔者调查,L学院汽车实训基地改建项目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项目质量控制途径,提升项目质量,将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L学院汽车实训基地改建项目施工管理中的质量控制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并解决汽车实训基地改建施工质量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高校实训基地改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和评述了高校实训基地改建的国内外现状,找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和隐患。通过L学院汽车实训基地改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进行研究,着重研究L学院汽车实训基地改建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因素,包括对设计、人员、技术、材料、设备、环境等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地分析。在实地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对该项目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构建质量控制体系,并通过数据量化比对等方式了解项目控制措施应用于改建工程前后的对比效果,得出实行质量控制措施的优势和有效性。
陈穗林[9](2018)在《G高职实训室开放管理机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高职院校重视实训室建设,在实训室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建成后,实训室以服务日常教学为主,忽略非日常教学需求,开放规模和质量不足,未能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开放管理普机制遍存在激励不足,缺乏协同管理,约束力不足的现象。为解决开放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G高职为研究对象。G高职为国家示范性高职,与同类院校相比,无论占地面积、建设规模、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处于领先地位,开放管理机制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很强代表性。本研究运用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内部市场化理论进行研究。通过访谈法收集实训室供需信息,针对“信息共享机制缺失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评价机制缺失导致的约束力不足”、“激励机制缺失导致的管理人员积极性不足”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开放管理机制优化方案。本文提出的管理机制优化方案,通过建立信息共享中心,加强国资处、教务处、二级学院间的协同管理,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实训资源闲置问题;借鉴人力资源管理全方位考核法,建立内部市场考核指标,解决开放管理机制约束力不足的问题;最后通过建立与评价指标挂钩的内部转移价格,实现管理人员和使用者双向选择,塑造内部市场交换机制,优化实训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益。
郭俊亿[10](2018)在《职教园区共享实训模式及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教园区是一种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机构的聚集。发展近20年来,关于职教园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成果很少,基本套用大学城的设计模式,不完全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的特点。职教园区的核心是共享与互动,实训功能共享的实现是园区深层共享实现的关键。在共享实训方面大量的关注视角来自职业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但仅限于发展理念与政策上的商讨。规划及建筑方面的研究尤其缺乏。本文选取职教园区的共享实训在规划建筑层面的实现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理论推演、实地调研、访谈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结合职业教育学总结当前职教园区共享及实训共享的实现现状,然后从实训共享的动因、建设内容、建设与运行管理、建设指标、共享机制五个层面探讨实训共享实现的可行性。建构共享实训的园城-校际-校内三级共享层级框架。对应得出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校际专业和基础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中心三种共享模式,从选址、交通组织、空间关系、服务半径等层面分析,总结出平行比邻布局、向心圈层布局、轴线串联布局、多核心格网布局、多核心自由布局5种能在空间上回应各级共享实训需求的园区布局模式。同时提出搭建搭建职业技能服务共享平台以最大化利用园内实训资源。从实训空间(微观层面),按空间认知、空间建构、空间使用的逻辑进行论述:分析5种可实现共享的实训空间属性,以“模块化”理论为指导,建构共享实训复杂功能体,并归纳分时、分隔、分层、分化、分期5种共享使用策略,并分析其空间特征。
二、广东工业实训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工业实训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2)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研究现状 |
1.3.2 复合化 |
1.3.3 高职院校教育产教融合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问题及设计目标 |
2.1 实训基地概述 |
2.1.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述 |
2.1.2 国外实训基地发展现状分析与总结 |
2.1.3 国内实训基地发展现状分析与总结 |
2.2 产教融合背景的要求 |
2.2.1 产教融合理念的内涵与发展 |
2.2.2 产教融合下的高职院校特征 |
2.2.3 产教融合理念下实训基地的特征 |
2.3 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概述 |
2.3.1 对复合化设计策略的呼唤 |
2.3.2 复合化设计的内涵 |
2.3.3 实训基地复合化设计的理论构建 |
2.3.4 复合化设计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意义 |
2.4 产教融合背景下实训基地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4.1 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4.2 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4.3 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训基地的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研究 |
3.1 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复合化设计条件分析 |
3.1.1 产业结构 |
3.1.2 区域产业经济 |
3.1.3 校园选址 |
3.2 校园规划视角下的复合化设计条件分析 |
3.2.1 实训基地位置分析 |
3.2.2 规划布局类型分析 |
3.2.3 交通系统分析 |
3.2.4 与周边功能区的距离 |
3.3 实训基地的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策略 |
3.3.1 根据产业和高职要求确定项目定位 |
3.3.2 结合使用功能突出建筑形象 |
3.3.3 根据校园规划条件选择布局类型 |
3.3.4 协同设计各类交通要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训基地的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研究 |
4.1 实训功能研究 |
4.1.1 实训功能的涵义 |
4.1.2 实训室类型研究 |
4.1.3 对实训功能复合化的启示 |
4.2 复合功能要素研究 |
4.2.1 复合功能的组成要素 |
4.2.2 产教融合背景下各功能要素分析 |
4.2.3 复合功能配置原则 |
4.3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训基地功能复合类型分类 |
4.3.1 通用生产型复合化实训基地 |
4.3.2 专业主导型复合化实训基地 |
4.3.3 产教共生型复合化实训基地 |
4.4 实训基地的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策略 |
4.4.1 根据产教融合和专业发展程度,选择功能复合类型 |
4.4.2 根据功能复合类型,拟定功能复合要素 |
4.4.3 根据功能复合类型特点,协调各功能关系 |
4.4.4 根据使用人群特点,安排交通流线 |
4.4.5 根据建设规模,选择功能复合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训基地的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研究 |
5.1 空间复合化概述 |
5.1.1 空间复合化的含义 |
5.1.2 空间复合化的影响因素 |
5.1.3 空间复合化的特征 |
5.1.4 空间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5.2 空间组织模式分类 |
5.2.1 以点状为特征的空间组织模式 |
5.2.2 以线状为特征的空间组织模式 |
5.2.3 以面状为体征的空间组织模式 |
5.3 公共空间要素复合化设计分析 |
5.3.1 门厅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2 院落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3 楼梯与台阶复合化设计 |
5.3.4 廊道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5 架空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6 屋顶平台复合化设计 |
5.4 实训基地的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策略 |
5.4.1 合理选择空间组织模式 |
5.4.2 分层组织公共空间要素 |
5.4.3 弹性化设计的引入 |
5.4.4 文化性空间的表达 |
5.4.5 交往性空间的融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总结与实践 |
6.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总结 |
6.2 张家界高级技工学校实训基地项目设计实践 |
6.2.1 项目背景分析 |
6.2.2 规划布局层面的复合化设计构思 |
6.2.3 功能整合层面的复合化设计构思 |
6.2.4 空间组织层面的复合化设计构思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高职院校的发展 |
1.1.3 高职院校的特点 |
1.2 研究对象 |
1.2.1 航空类专业概述 |
1.2.2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 |
1.2.3 空间设计模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 |
1.4.1 实训空间的分类及构成 |
1.4.2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 |
1.4.3 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的面积配置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发展概述 |
2.1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的发展概况 |
2.1.1 航空类专业的发展历程 |
2.1.2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的现状 |
2.2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发展概况 |
2.2.1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办学模式的发展概况 |
2.2.2 航空类专业的发展趋势 |
2.2.3 我国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的现状 |
2.3 影响实训空间建设的因素 |
2.3.1 教学模式 |
2.3.3 使用者的行为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3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研究 |
3.1 调研概况 |
3.2 调研目的方法 |
3.2.1 调研目的 |
3.2.2 调研方式 |
3.3 XA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 |
3.3.1 XA航空职校概况以及规划布局 |
3.3.2 航空类专业概况 |
3.3.3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内部平面 |
3.3.4 XA航空职校实训空间使用情况 |
3.4 XA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 |
3.4.1 XA航空职校的区位和基本信息 |
3.4.2 航空类专业概况 |
3.4.3 XA航空学院的航空实训楼平面信息 |
3.4.4 XA航空职校航空实训空间现状 |
3.5 XA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东校区 |
3.5.1 XA航空学院东校区区位规划和现状 |
3.5.2 XA航空职校东校区的专业现状 |
3.5.3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平面布局 |
3.5.4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的使用现状 |
3.6 XA航空学院(阎良校区) |
3.6.1 院校概况及规划布局 |
3.6.2 航空类专业概况 |
3.6.3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平面布局 |
3.6.4 XAHK学院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现状 |
3.7 GZ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
3.7.1 GZMH职校区位图和现状 |
3.7.2 航空类专业概况 |
3.7.3 GZMH职校航空专业实训用房信息 |
3.7.4 GZMH职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的使用情况 |
3.8 CS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3.8.1 CS航空学院区位与基本信息 |
3.8.2 CS职校航空类专业基本信息 |
3.8.3 CS航院的航空专业实训用房的平面信息 |
3.8.4 CS航院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使用情况 |
3.9 调研问卷分析 |
3.9.1 学生调查问卷总结 |
3.9.2 老师调查问卷总结 |
3.9.3 调研问卷汇总 |
3.9.4 职航空专业现状探讨和探究 |
3.9.5 航空专业实训空间的现存问题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4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及其规划研究 |
4.1 实训用地规划的影响因素 |
4.1.1 高职院校的校园规划 |
4.1.2 航空实训内容 |
4.1.3 航空专业的教学模式 |
4.2 高职航空专业实训用地在校园规划的演变 |
4.3 在校园规划中对实训用房的布置 |
4.3.1 实训用地与校园规划的关系 |
4.3.2 航空实训用地规划要素 |
4.3.3 机务维修实训用地布局研究 |
4.3.4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在实训楼中的布局 |
4.4 本章小结 |
5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模式及设计研究 |
5.1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
5.1.1 培养模式 |
5.1.2 实训设备 |
5.1.3 管理方式 |
5.2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构成及分类 |
5.2.1 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的概念 |
5.2.2 航空专业实训空间的组成 |
5.2.3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的研究范围界定 |
5.3 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设计 |
5.3.1 飞机结构维修实训室 |
5.3.2 航空发动机维修实训室 |
5.3.3 飞机模拟器实训室 |
5.3.4 空中乘务实训室 |
5.3.5 航空机务外勤实训基地 |
5.4 本章小结 |
6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生均指标及其数量 |
6.1 航空专业实训用房数量及其研究 |
6.1.1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的数量现状统计 |
6.1.2 对于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数量的产生影响的主导因素 |
6.2 实训用房的面积研究 |
6.2.1 对实训室面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
6.2.2 航空类专业各类实训室的面积算法 |
6.2.3 对航空类专业实训室面积大小建议 |
6.3 航空专业各类实训用房的生均指标研究 |
6.3.1 目前生均指标规定 |
6.3.2 航空类专业实训室的生均指标主导要素 |
6.3.3 对于调研的航空高职生均指标研究 |
6.3.4 .对于生均指标的调节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1.1 航空专业校园规划布局 |
7.1.2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模式及设计研究 |
7.1.3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数量问题及生均指标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图目录 |
二、表目录 |
三 调研问卷 |
(4)制造强国背景下成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
1.1.2 国家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发展 |
1.1.3 教育部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综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职业教育 |
1.4.2 现代学徒制 |
1.5 理论基础 |
1.5.1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
1.5.2 公共产品理论 |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成都市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发展概述 |
2.1 成都市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背景及政策目标 |
2.1.1 实施背景 |
2.1.2 政策目标 |
2.2 成都市试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条件分析 |
2.2.1 职业教育规模大 |
2.2.2 专业与产业发展结合度高 |
2.2.3 具有一定制度保障 |
2.2.4 具备一定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经验 |
2.3 成都市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主要举措 |
2.3.1 建立相关管理机构 |
2.3.2 建全相关管理制度 |
2.3.3 制定考核评价标准 |
2.3.4 加大经费投入 |
2.3.5 加强工作理论研究 |
2.4 成都市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成效 |
2.4.1 确立多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 |
2.4.2 优化校企合作流程 |
2.4.3 规范招生招工一体化程序 |
2.4.4 建立系列教学管理标准 |
2.4.5 试点参与规模逐步扩大 |
2.4.6 试点社会影响力逐步彰显 |
第三章 成都市试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 |
3.1 企业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中参与度不够 |
3.1.1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时间不足 |
3.1.2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内容偏少 |
3.2 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薄弱 |
3.2.1 学校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不足 |
3.2.2 企业师傅理论素养偏低 |
3.2.3 企业师傅数量不足 |
3.3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
3.3.1 教学标准缺少统一规范 |
3.3.2 学徒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 |
3.4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
第四章 成都市试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配套政策不健全 |
4.1.1 国家层面关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4.1.2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刚性措施不足 |
4.1.3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
4.2 政府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激励措施不足 |
4.2.1 财政补贴力度不足 |
4.2.2 税费减免政策难落实 |
4.2.3 政府向社会企业购买公共服务不足 |
4.2.4 社会效益激励不足 |
4.3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
4.3.1 政府跨部门协作联动机制不完善 |
4.3.2 政府相关部门工作职责不明晰 |
4.4 政府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 |
4.4.1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待提高 |
4.4.2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
第五章 成都市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政府层面统筹规划 |
5.1.1 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与“职教20 条”改革 |
5.1.2 规范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跨部门沟通机制 |
5.1.3 明确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参与部门职责权限 |
5.1.4 营造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良好发展氛围 |
5.1.5 呼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顶层设计改革创新 |
5.2 强化政府财政责任 |
5.2.1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
5.2.2 优化经费管理机制 |
5.2.3 提升相关政策可操作性 |
5.3 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政策法规 |
5.3.1 健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经济激励政策 |
5.3.2 健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社会效益激励政策 |
5.3.3 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遴选标准 |
5.3.4 制定企业师傅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工作规范 |
5.4 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5.4.1 大力推动1+X证书试点 |
5.4.2 完善教学标准体系建设 |
5.5 加强政府购买服务 |
5.5.1 制定企业参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机制 |
5.5.2 推进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建设 |
5.5.3 建设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职业技术院校实训建筑功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动机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课题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与实训建筑相关理论研究及发展概况 |
2.1 职业教育与实训 |
2.1.1 职业教育的特点 |
2.1.2 实训教学模式 |
2.2 实训基地与实训建筑 |
2.2.1 实训基地 |
2.2.2 实训建筑 |
2.3 中外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状况 |
2.3.1 国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 |
2.3.2 我国的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状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功能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3.1 功能 |
3.1.1 功能概念 |
3.1.2 功能定义 |
3.2 功能设计 |
3.2.1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功能设计 |
3.2.2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QFD)法的功能设计 |
3.3 建筑功能设计理论 |
3.3.1 功能主义思想 |
3.3.2 功能设计途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训建筑功能设计解析 |
4.1 实训建筑的功能需求 |
4.1.1 实训教学要素的功能需求 |
4.1.2 实训教学组织的功能需求 |
4.2 实训建筑的功能构成 |
4.2.1 实训功能 |
4.2.2 教学功能 |
4.2.3 辅助功能 |
4.3 实训建筑的功能配比 |
4.3.1 面积指标 |
4.3.2 实训工位 |
4.4 实训建筑的功能组织 |
4.4.1 职业院校的专业与实训空间需求 |
4.4.2 实训建筑的功能布局 |
4.4.3 典型平面布局 |
4.4.4 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
4.5 实训建筑的功能保障 |
4.5.1 噪声控制 |
4.5.2 采光、照明 |
4.5.3 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案例分析实训建筑功能设计 |
5.1 案例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规划 |
5.2 实训中心功能设计 |
5.2.1 功能需求 |
5.2.2 功能设计 |
5.3 实训中心使用后信息反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高职院校公共实训中心(基地)建设运行的挑战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公共实训中心 (基地) 建设的现状 |
1. 公共实训中心 (基地) 的建设理念 |
2. 公共实训中心 (基地) 的功能定位 |
3. 公共实训中心 (基地) 的运作方式 |
二、高职院校公共实训中心 (基地) 面临的挑战 |
1. 保障制度设计尚未完善 |
2. 精准对接产业有待提高 |
3. 信息化管理手段急需更新 |
4. 实训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
三、高职院校公共实训中心 (基地) 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1. 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提供指引和保障 |
2. 依托区域产业布局, 整合优化实训资源 |
3. 跨院系整合资源, 统筹实训教学场地 |
4. 运用信息化技术, 实现智能化管理 |
5. 融入专业环境特色, 重视实训文化建设 |
(7)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1 项目与项目生命周期 |
2.1.1 项目的含义与特点 |
2.1.2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
2.2 风险的含义与分类 |
2.2.1 风险的含义 |
2.2.2 风险的分类 |
2.3 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 |
2.3.1 风险管理的概念 |
2.3.2 风险管理的基础准则 |
2.4 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及内容 |
2.5 项目风险管理方法 |
2.5.1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
2.5.2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风险识别 |
3.1 项目概况 |
3.1.1 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项目背景 |
3.1.2 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项目建设方案 |
3.1.3 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 |
3.2 项目风险的识别方法 |
3.3 项目风险的识别结果 |
3.3.1 财务风险 |
3.3.2 合同风险 |
3.3.3 工期风险 |
3.3.4 设计风险 |
3.3.5 自然风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风险评估 |
4.1 项目风险的评价方法 |
4.2 项目风险的评价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风险控制 |
5.1 合同风险应对措施 |
5.1.1 强化风险意识,重视合同谈判过程 |
5.1.2 规范合同的签订行为,保证合同本身合法有效 |
5.1.3 对合同履行进行跟踪管理 |
5.1.4 对合同运行质量进行分析 |
5.1.5 对合同档案进行科学规范管理 |
5.2 设计风险应对措施 |
5.2.1 业主提供准确齐全的基础材料 |
5.2.2 设计方认真履行职责及提升内部管理 |
5.2.3 施工方重视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工作 |
5.3 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
5.3.1 决策阶段控制措施 |
5.3.2 招标及合同签订阶段控制措施 |
5.3.3 项目实施阶段控制措施 |
5.3.4 竣工决算阶段控制措施 |
5.4 工期风险应对措施 |
5.4.1 前期准备措施 |
5.4.2 人财物投入措施 |
5.4.3 协调服务措施 |
5.4.4 过程监控措施 |
5.5 自然风险应对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L学院汽车实训基地改建项目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总体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总体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质量控制的概念及内容 |
2.2 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
2.3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 |
2.4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特点 |
2.4.1 施工周期长且影响因素多 |
2.4.2 工程质量的隐蔽性 |
2.5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
2.6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理论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L学院汽车实训基地改建项目质量控制现状 |
3.1 项目概述 |
3.1.1 项目背景 |
3.1.2 工程施工队伍情况 |
3.1.3 项目改造内容 |
3.2 项目质量控制目标 |
3.3 项目质量控制难点 |
3.4 现行项目管理与控制措施 |
3.4.1 项目组织结构 |
3.4.2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
3.4.3 项目进度计划 |
3.5 项目质量控制调查 |
3.5.1 调查的对象及内容 |
3.5.2 调查方法与实施 |
3.5.3 调查结果处理 |
3.6 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
3.6.1 施工人员方面 |
3.6.2 材料方面 |
3.6.3 机械控制与技术方法的方面 |
3.6.4 项目质量控制组织制度方面 |
3.7 项目质量控制问题成因分析 |
3.7.1 质量控制意识不强 |
3.7.2 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 |
3.7.3 过程控制体系缺失 |
3.7.4 材料质量验收制度不完善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L学院汽车实训基地改建项目质量控制改进措施 |
4.1 全员重视质量控制 |
4.2 系统培训质量控制施工人员 |
4.3 完善工程材料质量控制制度 |
4.4 完善项目质量的过程控制体系 |
4.4.1 项目施工前准备阶段 |
4.4.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阶段 |
4.4.3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
4.4.4 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污染的控制 |
4.5 质量控制改进应用前后结果比较分析 |
4.5.1 工程材料质量对比 |
4.5.2 吊棚质量结果对比 |
4.5.3 工期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G高职实训室开放管理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2 实训室开放管理机制现状 |
2.1 实训室开放管理机制内涵 |
2.2 G高职实训室开放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
2.3 G高职实训室开放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 |
2.4 G高职实训室开放管理约束机制 |
3.G高职实训室开放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3.1 开放管理信息共享机制缺失 |
3.2 开放管理激励机制缺失 |
3.3 开放管理约束机制缺失 |
4.实训室开放管理机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开放管理流程与信息共享机制 |
4.2 开放管理评价和薪酬激励机制 |
4.3 开放管理权责界定与约束机制 |
5.G高职实训室开放管理机制优化方案 |
5.1 开放管理的内部市场规则 |
5.2 数据分析中心与信息完全 |
5.3 薪酬绩效与内部市场交换机制 |
5.4 开放管理约束力与内部市场考核指标 |
6.开放管理机制优化方案实施保障 |
6.1 实训中心管理人员培训与激励 |
6.2 方案实施的阶段性评价反馈制度 |
7.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职教园区共享实训模式及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源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对象 |
1.2.1 共享实训概念界定 |
1.2.2 对象范围界定 |
1.2.3 研究范围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3.1 职教园区共享发展的相关研究 |
1.3.2 实训校舍单体建设相关研究 |
1.3.3 建筑空间共享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文章创新点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职教园区的基础研究 |
2.1 职教园区的基本概念 |
2.1.1 职教园区的定义 |
2.1.2 职教园区的功能组成 |
2.2 职教园区的共享 |
2.2.1 共享层级 |
2.2.2 共享主体 |
2.2.3 共享程度 |
2.3 实训校舍 |
2.4 实训共享实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职教园区共享实训的可行性分析 |
3.1 职教园区实训共享的动因分析 |
3.1.1 职业教学资源非均衡性配置 |
3.1.2 校园用地与校舍指标的限制 |
3.1.3 效益与成本 |
3.2 共享建设内容 |
3.2.1 参与实训共享的学校类型 |
3.2.2 不同实训类型的实训用房共享的可行性 |
3.2.3 共享实训的建设内容 |
3.2.4 共享效率评价 |
3.3 建设与运行管理 |
3.3.1 实施动力 |
3.3.2 建设资金 |
3.3.3 建设主体 |
3.3.4 管理运行 |
3.4 建设指标探讨 |
3.5 共享机制 |
3.5.1 政策鼓励机制 |
3.5.2 管理运行机制 |
3.5.3 互动参与机制 |
3.5.4 动态适应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共享层级的共享实训模式及规划策略 |
4.1 共享实训的层级建构 |
4.2 园城共享——区域综合性共享实训基地 |
4.2.1 建设思路 |
4.2.2 选址 |
4.2.3 规模与布局关系 |
4.2.4 交通组织 |
4.2.5 设计要点 |
4.3 校际共享——校际专业性实训基地与校际基础性实训基地 |
4.3.1 建设思路 |
4.3.2 共享主体 |
4.3.3 交通组织 |
4.3.4 服务半径 |
4.3.5 空间关系 |
4.3.6 设计要点 |
4.4 校内共享——校内实训中心 |
4.4.1 建设思路 |
4.4.2 设计要点 |
4.5 基于各层级共享实训实现的职教园区布局模式 |
4.5.1 现状研究成果分析 |
4.5.2 布局模式 |
4.6 存量资源——搭建职业技能服务共享平台 |
4.7 规划设计原则 |
4.7.1 弹性原则 |
4.7.2 可及性原则 |
4.7.3 适宜性原则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共享实训空间设计策略 |
5.1 共享实训空间认知 |
5.1.1 基于共享命题的城市建筑空间属性 |
5.1.2 基于共享命题的实训空间属性 |
5.2 共享实训空间构成 |
5.2.1 模块化(理论) |
5.2.2 简单体系(框架) |
5.2.3 层次序列(填充体) |
5.3 共享实训空间使用 |
5.3.1 分时 |
5.3.2 分隔 |
5.3.3 分层 |
5.3.4 分化 |
5.3.5 分期 |
5.4 设计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空间支配权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成果 |
6.2 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常州科教城访谈节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广东工业实训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平台引领、双景融合、四层进阶、三维对接”的机器人技术实践教学改革[J]. 郝建豹,林子其,谭华旭.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03)
- [2]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 李晖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D]. 范有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制造强国背景下成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旗.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职业技术院校实训建筑功能设计研究[D]. 孙玮.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6]高职院校公共实训中心(基地)建设运行的挑战与创新[J]. 郑莹,周红莉.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9(02)
- [7]GS学院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李娜.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L学院汽车实训基地改建项目质量控制研究[D]. 彭嘉玮.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9]G高职实训室开放管理机制优化研究[D]. 陈穗林.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7)
- [10]职教园区共享实训模式及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郭俊亿.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