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我国财务软件业的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发[1](2021)在《DR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放缓与国内经济的结构性风险积累,我国经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信息技术服务与软件行业作为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来自国内同业及跨国公司的双重竞争也日益加剧。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各类风险的综合反映。因此,为了信息技术服务与软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本文以信息技术服务与软件行业的DR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评价、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其次介绍了DR公司的基本经营情况,并且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个角度分析了公司2015-2019年的财务现状。接下来从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四个方面进行财务风险识别。同时,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财务风险的成因。然后,基于财务风险的识别结果,选取了十二项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建立起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计算出DR公司2015-2019年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值,判断出公司的财务风险等级。结果表明DR公司2015-2019年财务风险为:一般风险、较小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波动较大,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最后通过财务风险评价结果结合DR公司具体的经营状况,分别从筹资、投资、营运、收益分配四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有利于DR公司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DR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及控制进行研究,旨在帮助DR公司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能够及时识别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并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以此来降低自身的财务风险。同时,也能够为其他信息技术服务与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李玉龙[2](2021)在《基于EVA-BS模型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云计算、AI、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软服业将持续迅速发展并越来越先进。同一时刻,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开始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积极的经济行为,这些经济行为的增多也带动了软件企业估值的发展。因而,为了软件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并且评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分析其市场价值与其内在价值是否背离,资本泡沫现象是不是存在,是否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着眼于软件业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价值评估的国内外研究学者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了软件产业企业的价值组成,将公司全部总的价值分为现有资产利润价值以及潜在利润价值两个组成方面。对软件业企业价值评估的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性进行分析,分析通过一般评估方式评估这类企业价值的局限性,并提出借助于EVA-BS组合模型评估软件业企业价值的新探索。其次,通过分析单一EVA和单一B-S模型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估值中的局限性以及EVA-BS组合模型和在单体EVA和单体B-S模型中的适用性,得出EVA-BS组合模型优于传统的单体估值模型的结论。再次,以软件行业中的典型代表科大讯飞作为此次案例分析的研究对象,通过EVA模型计算出其现有资产的内在价值,通过调整B-S模型对其项目潜在利润价值进行估算,并根据最终评估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单一的评估方法对软件业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存在适用性单一、无法反映企业潜在价值等不足。根据软件业企业的评估的特点以及相关构成的特征,EVA-BS组合模型可以说是我们可以选取的一类评估方式;(2)根据对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的评估时点的相关公司市价和公司评估出的内在价值的比较,对EVA-BS组合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充分的认知和验证。本文的贡献是借助于比较成熟的相关研究理论以及评估方法,通过EVA-BS组合模型的构建来评估软件业的企业的价值,并通过对模型的修正和调整,丰富了该类企业的评估研究。为企业价值评估新方法探索提供了较好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姜雪[3](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徐栋哲[4](2021)在《研发国际化影响公司绩效的路径机理研究 ——以中科创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更多公司开始选择走国际化道路。在国内创新资源无法满足公司发展需要、国内市场空间增长不足的情况下,部分中国公司为实现扩张、创造更多价值,开始搜索全球先进创新资源、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战略的指导下,踏出国门,开展研发国际化活动。在国际市场纷繁激烈的竞争中,出海公司如何在研发资源的全球配置中不断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如何有效拓展海外市场?如何发挥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的“双轮驱动”效应,“弯道超车”实现全球领先?以上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文选取研发国际化经验较为丰富且成效显着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司——中科创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创达”)为案例公司,将研发国际化、公司技术创新、海外市场拓展、公司绩效四者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内,探求其研发国际化活动影响公司绩效的路径机理,为其余出海企业提供经验借鉴。本文研究发现:(1)研发国际化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公司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公司绩效的提升。(2)公司技术创新在研发国际化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且研发国际化主要通过研发投入、创新人才、知识获取等技术创新活动间接影响公司绩效。(3)海外市场拓展在研发国际化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且研发国际化主要通过全球销售网络构建、本土化服务水平提升等海外市场拓展间接影响公司绩效。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从系统视角,将研发国际化、公司技术创新、海外市场拓展、公司绩效纳入同一框架进行分析,从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的中介视角,理清了四者之间逻辑关系,深度剖析了研发国际化活动开展与公司绩效提升之间的内在机理。本文研究的贡献主要突显在:理论方面,构建研发国际化、公司技术创新、海外市场拓展、公司绩效四者之间关系的系统框架,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研发国际化相关研究的内容和领域;实践方面,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出中科创达开展研发国际化活动的成功经验,揭示了中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公司技术创新、海外市场拓展、公司绩效之间的内在规律,为走出国门开展研发活动的其他中国公司,特别是软件业公司提供经验借鉴。
魏春宇[5](2020)在《LD软件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里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二五”以来,整个行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也在持续的更新,技术创新能力更是大幅增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各个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十分凸显。在新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中,强大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表现优异,为我国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因此,它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扶持。然而与传统企业相比,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具有产品个性化程度高、技术要求不断革新、知识资本比重大等特征,导致一些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出现了存续时间较短、规避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且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财务风险。与其他行业一样,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也要在发展过程中进行风险识别,与此同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关注自己的短板,针对短板问题尽早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这不仅能有效的控制可能发生但还未发生的财务风险,还能为软件行业持续长久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在财务风险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LD软件公司进行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先对公司的主要财务状况进行描述,然后分别从筹资、投资、营运以及发展风险这四个角度对公司的财务风险现状作出分析,并通过了解公司目前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找出存在的问题;再选用合适的方法构建出LD软件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公司2015年-2019年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从公司内部和社会层面找出导致风险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见和措施。通过对LD软件公司财务风险进行评价与控制研究,不仅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也为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其他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价值,从而促进我国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最大限度去发挥各自的优势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且更好地为国家宏观经济改革作出贡献。
王雪薇[6](2020)在《哈佛分析框架在H软件公司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软件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作为典型的知识经济产业,与以往的工业经济产业有很大的不同,未来将会保持长期稳定的高速增长。从发展阶段看,中国软件行业正处于初创期的后期。鉴于软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独特地位,未来中国政府有可能推出继续对软件行业的优惠政策,并使该行业进入扩张期。软件行业的特点要求软件公司的财务分析要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协助企业及时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本文通过对H软件公司现有财务分析进行研究,发现其现行战略分析不够全面、客观和系统,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缺少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融合以及未对前景分析进行定量分析等缺陷,认为H公司需要一个更全面的分析体系来改进其当前的财务分析方法。哈佛分析框架是一种以战略为指导结合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分析体系,能够有效克服传统财务分析的局限性与缺陷。基于此,本文主要以H软件公司2015年至2018年财务信息为研究依据,通过运用哈佛分析框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最终从公司战略、会计、财务及前景四个方面得出更利于H软件公司发展的建议,认为H软件要在持续提升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应不断增加创新技术;不断提升应收账款的管控并保持存货产销有序;同时也要注重成本费用和现金流量的管理;在未来H软件公司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产品功和质量并保障公司人才的稳定。最终得出本文结论:哈佛分析框架比传统财务分析更适合应用于H软件公司,分析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和具体。
姚凡[7](2020)在《R&D投入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高管激励的调节作用》文中提出众所周知,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产业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种产业不仅具有很强的战略性,也是一种拥有先导作用的产业。在技术层面,更新较快;在产品层面,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应用层面,涉及范围广且渗透力强;在资源消耗层面,消耗水平比较低;在人力资源层面,能够充分利用并有效配置。该产业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和指导作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升级将加速信息和工业化的深度整合,并将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同时,它也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从而提高了信息安全能力和整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R&D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高管激励对两者关系影响的相关文献,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进一步对高管激励、R&D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探讨。在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现如今样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假设并构建相关研究模型。经过筛选与分析了2016-2018年138家A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企业中,高管长期股权激励、高管短期薪酬激励均与企业绩效呈显着正相关,R&D投入能够促进企业绩效提升;高管激励的存在会对企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产生影响,高管激励可以调节企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其中高管长期股权激励为正向调节、高管短期薪酬激励为负向调节。本研究可以帮助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企业提高R&D投入效率,从而提高自身运营效率,助力企业竞争力和企业价值的提升,同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企业能够通过开展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的R&D活动、适当增加高管持股以发挥激励作用、规范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的披露、加强政府监管等措施来提高企业绩效。
张娟娟[8](2020)在《A管理软件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行业发展蒸蒸日上,软件业是信息技术行业的重要支撑。然而我国市场对软件产品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当下软件业的发展必须迎合信息化社会的商务模式,优化软件公司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面对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A管理软件公司在依靠自身资源和市场机遇发展的同时会受到外部环境带来的威胁和内部服务体系出现的问题影响,亟需寻找合适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为其提供新的发展视角和思路。本文基于对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总结,以企业战略理论、CMM成熟度模型、价值演变理论为指导,运用战略分析工具展开研究。本文首先运用企业战略理论对A管理软件公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次使用PEST工具分析了A管理软件公司的外部环境,总结出了管理行业的市场机遇和未来发展方向,再次运用五力模型分析了A管理软件公司的优劣势并利用内外部因素矩阵进行了评价,明确了A管理软件公司的战略方向,最后结合A管理软件公司的愿景、使命,从信息流动视角,构建A管理软件公司流程的价值创造及发展演变过程体系,运用SWOT模型,探索并提出适合该公司的发展战略,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了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及保障体系,确保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而进一步积累竞争优势,获得长远发展。本文研究发现,A管理软件公司在发展中存在着代理产品小众化、产品线不完善、客户粘性低、人员流动性强等问题,为了解决A管理软件公司所面临的窘境。本文依据价值演变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提出了在基本价值阶段、延伸价值阶段、拓展价值阶段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给我国软件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战略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杨海涛[9](2020)在《北京AZ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期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各项增长目标。在未来,以数据为驱动的发展软件特征,将加速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和转型升级,催生一批新的产业主体、业务平台、融合性业态和新型消费,培育壮大了发展新动能。本文研究对象为北京AZ科技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司是电子签章应用及无纸化办公领域的产品生产商及服务提供商。站在公司的视角,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战略制定的相关理论,对北京AZ科技公司发展现状以及内外部环境进行整体分析,并根据分析出的结论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论文从公司基本情况,公司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等几方面对北京AZ科技公司发展的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等几方面对北京AZ科技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在全面系统的环境分析基础上,论文对北京AZ科技公司战略制定的整体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北京AZ科技公司现行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公司发展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制定原则,以及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表述,制定出公司的发展战略及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最后,论文从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育、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多渠道融资保证公司业务拓展、加强信息交流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保证了公司发展战略的贯彻执行。
蒲红霞[10](2019)在《基于利润池理论的用友网络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所处的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面临的市场环境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企业战略也应该适时做出调整。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今天,企业战略转型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和本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向。加强企业战略转型方面的理论研究能促使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从而也能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这既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文章选择在转型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软件行业,及在行业内转型具有典型性的企业用友网络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战略转型进行研究。首先,文章对软件行业、用友网络及其战略转型过程做了介绍。其次,对用友网络的转型分别从转型的资源和条件及行业利润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统计图的形式描绘出了软件行业的利润池,发现软件行业利润池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用友网络转型情况,说明其战略转型成功的行业利润池依据。同时,结合用友网络成功转型的战略选择和软件行业利润池分布特点,提出在主业利润日趋稀薄的情况下,企业进行利润池平移,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可行方案。再次,利用哈佛框架对用友网络转型的效果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行业利润池的分析结果,对战略转型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得出启示,以期对其他企业的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警示。研究发现,用友网络的战略转型方向符合行业利润池分布规律,即由利润浅水区软件产品向利润深水区信息技术及服务方向转型;虽然由于转型过程中的短期调整,反映经营的财务指标在短期内大部分都有所下滑,但过渡期结束,步入正轨之后,企业各种财务指标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充分显现出转型的成效,也说明只有符合行业利润池分布特点的战略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战略。
二、浅谈我国财务软件业的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我国财务软件业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DR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财务风险概述 |
2.1.1 财务风险的含义 |
2.1.2 财务风险的分类 |
2.1.3 财务风险的特征 |
2.2 财务风险评价概述 |
2.2.1 财务风险评价的含义 |
2.2.2 财务风险评价的方法 |
2.2.3 财务风险评价的作用 |
2.3 财务风险控制概述 |
2.3.1 财务风险控制的含义 |
2.3.2 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 |
2.3.3 财务风险控制的作用 |
第三章 DR公司财务风险识别及风险成因分析 |
3.1 DR公司财务现状分析 |
3.1.1 公司简介 |
3.1.2 DR公司财务现状 |
3.2 DR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
3.2.1 筹资风险识别 |
3.2.2 投资风险识别 |
3.2.3 营运风险识别 |
3.2.4 收益分配风险识别 |
3.3 DR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
3.3.1 DR公司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 |
3.3.2 DR公司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
第四章 DR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
4.1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选择和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
4.1.1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4.1.2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
4.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 指标权重确定 |
4.3.1 熵值法介绍 |
4.3.2 财务指标权重确定 |
4.4 计算指标综合评价值 |
4.4.1 改进的功效系数法 |
4.4.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
4.4.3 确定财务风险等级 |
4.4.4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4.5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5.1 整体财务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5.2 筹资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5.3 投资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5.4 营运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5.5 收益分配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DR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
5.1 筹资风险控制措施 |
5.1.1 调整公司的负债结构 |
5.1.2 拓宽企业的筹资渠道 |
5.2 投资风险控制措施 |
5.2.1 科学选择投资项目 |
5.2.2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效率 |
5.3 营运风险控制措施 |
5.3.1 加强公司的存货管理 |
5.3.2 优化应收账款的管理 |
5.4 收益分配风险控制措施 |
5.4.1 制定多元化收益分配政策 |
5.4.2 适度提高股利支付率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基于EVA-BS模型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
1.4.1 研究的贡献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
2.1.2 内在价值理论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3章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比较研究 |
3.1 企业价值的传统评估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3.1.1 资产基础法 |
3.1.2 市场法 |
3.1.3 收益法 |
3.1.4 企业价值传统评估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
3.2 企业价值拓展评估方法及适用性分析 |
3.2.1 EVA模型 |
3.2.2 实物期权定价法 |
3.2.3 股权自由现金流模型(FCFE) |
3.3 EVA-BS组合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3.3.1 EVA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3.3.2 B-S模型适用性分析 |
3.3.3 组合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4章 基于EVA-BS模型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价值评估框架 |
4.1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概述 |
4.2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价值构成及其特殊性分析 |
4.2.1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特殊性分析 |
4.2.2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价值构成 |
4.3 评估思路以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
4.3.1 评估思路 |
4.3.2 EVA模型计算企业现有资产价值 |
4.3.3 B-S模型计算企业潜在获利能力价值 |
4.4 EVA模型和B-S模型的相关调整 |
4.4.1 EVA模型中的会计调整项目 |
4.4.2 B-S模型相关调整 |
4.4.3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整体价值 |
第5章 EVA-BS模型在科大讯飞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
5.1 科大讯飞概况 |
5.1.1 科大讯飞简介 |
5.1.2 科大讯飞发展前景分析 |
5.1.3 科大讯飞核心竞争优势分析 |
5.2 EVA-BS组合模型评估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价值 |
5.2.1 运用EVA模型对科大讯飞现有获利能力价值评估 |
5.2.2 应用B-S模型对科大讯飞潜在获利能力价值的评估 |
5.2.3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整体价值计算 |
5.3 模型估值结果及比较分析 |
5.3.1 历史自由现金流量 |
5.3.2 估算未来自由现金流量 |
5.3.3 FCFF法计算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价值 |
5.4 两种估价方法对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估值结果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研发国际化影响公司绩效的路径机理研究 ——以中科创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论文创新之处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研发国际化 |
1.4.2 技术创新 |
1.4.3 公司绩效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组织合法性理论 |
2.1.2 竞争优势理论 |
2.1.3 研发国际化理论 |
2.1.4 创新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一带一路”倡议与公司技术创新 |
2.2.2 研发国际化与公司技术创新研究 |
2.2.3 研发国际化驱动因素研究 |
2.2.4 公司技术创新与公司绩效研究 |
2.2.5 文献述评 |
3 中科创达案例分析 |
3.1 公司简介与行业状况 |
3.1.1 中科创达概况 |
3.1.3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制度背景 |
3.2 中科创达研发国际化状况分析 |
3.2.1 中科创达研发国际化程度加深 |
3.2.2 中科创达研发国际化实施方式多样 |
3.3 中科创达研发国际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 |
3.3.1 研发国际化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
3.3.2 研发国际化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效果分析 |
3.4 中科创达研发国际化对公司绩效影响的中介机制分析 |
3.4.1 技术创新对研发国际化与公司绩效关系影响的中介机制分析 |
3.4.2 市场拓展对研发国际化与公司绩效关系影响的中介机制分析 |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
4.1 研究结论 |
4.2 经验启示 |
4.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LD软件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财务风险理论概述 |
2.1.1 财务风险概念 |
2.1.2 财务风险分类 |
2.1.3 财务风险特征 |
2.2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3 资本结构理论 |
2.3 财务风险评价理论概述 |
2.3.1 财务风险评价概念 |
2.3.2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
第三章 LD软件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现状 |
3.1 LD软件公司概况 |
3.1.1 LD软件公司简介 |
3.1.2 LD软件公司组织架构 |
3.1.3 LD软件公司财务状况 |
3.2 LD软件公司财务风险现状 |
3.2.1 筹资风险分析 |
3.2.2 投资风险分析 |
3.2.3 营运风险分析 |
3.2.4 发展风险分析 |
3.3 LD软件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
3.3.1 LD软件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现状 |
3.3.2 LD软件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LD软件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
4.1 改进后的功效系数法 |
4.1.1 调整评价标准 |
4.1.2 改变基础分和调整分的比重 |
4.1.3 LD软件公司引入功效系数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4.2 LD软件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
4.2.1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
4.3.2 确定判别尺度 |
4.3.3 根据调查问卷构造判断矩阵 |
4.4 财务风险评价标准值的确定 |
4.4.1 财务风险指标标准化 |
4.4.2 财务风险等级划分 |
4.5 财务风险评价结果 |
4.5.1 2015至2019年财务风险评分值 |
4.5.2 2015至2019年财务风险评价结果 |
4.6 财务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6.1 筹资风险分析 |
4.6.2 投资风险分析 |
4.6.3 营运风险分析 |
4.6.4 发展风险分析 |
第五章 LD软件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建议 |
5.1 筹资风险控制建议 |
5.1.1 控制短期借款比例,适当增加长期借款 |
5.1.2 优化负债与资产结构 |
5.2 投资风险控制建议 |
5.2.1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 |
5.2.2 开拓营销渠道,提高销售额 |
5.3 营运风险控制建议 |
5.3.1 将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列入绩效考核部分 |
5.3.2 建立客户信用档案 |
5.3.3 加强存货管理 |
5.4 发展风险控制建议 |
5.4.1 重视人才管理为后续研发储备人才 |
5.4.2 提高创新力,开拓新市场吸引更多客户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哈佛分析框架在H软件公司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财务分析基本理论 |
2.1.1 财务分析的方法 |
2.1.2 财务分析的作用 |
2.2 哈佛分析框架相关基本理论 |
2.2.1 哈佛分析框架的提出 |
2.2.2 哈佛分析框架的分析步骤 |
2.2.3 哈佛分析框架区别于传统财务分析的优势 |
第三章 H软件公司财务分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3.1 H软件公司概况 |
3.1.1 公司基本简介 |
3.1.2 公司组织结构 |
3.2 H软件公司财务分析现状 |
3.2.1 财务组织体系 |
3.2.2 财务信息披露 |
3.2.3 财务分析主要内容 |
3.3 H软件公司财务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 |
3.3.1 战略分析不够全面、客观和系统 |
3.3.2 对于所用会计政策及变动的横向对比分析不足 |
3.3.3 财务分析不够全面和非财务指标分析较欠缺 |
3.3.4 前景分析缺少数据支撑 |
3.4 哈佛分析框架的引用 |
3.4.1 引用哈佛分析框架的必要性 |
3.4.2 H软件公司哈佛分析逻辑框架 |
第四章 哈佛分析框架在H软件公司的应用 |
4.1 H软件公司战略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模型 |
4.1.2 行业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4.1.3 竞争战略分析—SWOT分析模型 |
4.1.4 战略分析小结 |
4.2 H软件公司会计分析 |
4.2.1 识别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4.2.2 评估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4.2.3 会计分析小结 |
4.3 H软件公司财务分析 |
4.3.1 财务报表纵向分析 |
4.3.2 比率分析 |
4.3.3 现金流量分析 |
4.3.4 杜邦综合分析 |
4.3.5 财务分析小结 |
4.4 H软件公司前景分析 |
4.4.1 定性分析 |
4.4.2 定量分析 |
4.4.3 前景分析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对H软件公司的发展建议 |
5.1 基于战略分析的发展建议 |
5.1.1 不断加大创新力度 |
5.1.2 持续提升信息安全 |
5.2 基于会计分析的发展建议 |
5.2.1 强化应收账款管理 |
5.2.2 保持存货产销有序 |
5.3 基于财务分析的发展建议 |
5.3.1 加强成本费用控制 |
5.3.2 加强现金流量管理 |
5.4 基于前景分析的发展建议 |
5.4.1 完善产品功能和提高服务质量 |
5.4.2 保障公司技术人才队伍的稳定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R&D投入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高管激励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点 |
2.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R&D投入与企业绩效 |
2.1.2 基于高管激励视角的R&D投入与企业绩效 |
2.1.3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创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3.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3.1 研究假设 |
3.1.1 R&D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3.1.2 高管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3.1.3 高管激励对企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 |
3.2 变量选取 |
3.2.1 被解释变量 |
3.2.2 解释变量 |
3.2.3 调节变量 |
3.2.4 控制变量 |
3.3 模型构建 |
4.实证检验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描述性统计 |
4.3 相关性分析 |
4.4 回归分析 |
4.5 调节效应检验 |
4.6 小结 |
5.提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绩效的建议 |
5.1 开展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的R&D活动 |
5.2 适当增加高管持股以发挥激励作用 |
5.3 规范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的披露 |
5.4 加强政府监管 |
6.研究不足及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38家样本公司股票代码和公司简称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A管理软件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比较研究法 |
1.3.3 问卷调查研究法 |
1.4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CMM成熟度模型和价值演变理论 |
2.1.2 企业战略理论 |
2.2 战略分析相关工具 |
2.2.1 PEST模型 |
2.2.2 五力竞争模型 |
2.2.3 SWOT分析模型 |
2.2.4 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2.2.5 内部外部矩阵 |
2.2.6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
第3章 A管理软件公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A管理软件公司简介 |
3.2 A管理软件公司现状 |
3.2.1 A管理软件公司行业地位 |
3.2.2 A管理软件公司产品销售及收入结构 |
3.2.3 A管理软件公司售后服务情况 |
3.2.4 A管理软件公司营销现状 |
3.3 A管理软件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产品和销售渠道问题 |
3.3.2 研发问题 |
3.3.3 人力资源问题 |
3.4 发展战略制定的意义 |
第4章 A管理软件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4.1 A管理软件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行业环境分析 |
4.1.3 竞争环境分析 |
4.2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4.3 A管理软件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3.1 人力资源分析 |
4.3.2 财务资源分析 |
4.3.3 管理情况分析 |
4.3.4 综合能力分析 |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4.5 内部外部矩阵分析 |
4.6 A管理软件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 |
第5章 A管理软件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5.1 A管理软件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目标 |
5.2 A管理软件公司的定位 |
5.3 A管理软件公司SWOT分析 |
5.3.1 优势 |
5.3.2 劣势 |
5.3.3 机遇 |
5.3.4 挑战 |
5.4 A管理软件公司的战略选择 |
5.4.1 总体战略 |
5.4.2 职能战略 |
5.4.3 竞争战略 |
第6章 A管理软件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障 |
6.1 各阶段战略实施内容 |
6.1.1 基本价值阶段 |
6.1.1.1 优化产品结构与成立研发部门 |
6.1.1.2 开发新市场与建立新的销售渠道 |
6.1.1.3 新媒体营销与产品定价差异化 |
6.1.1.4 挖掘客户需求与提供增值性服务 |
6.1.2 延伸价值阶段 |
6.1.2.1 实施行业专家与管理咨询服务模式 |
6.1.2.2 强化服务意识与洞悉用户多元需求 |
6.1.3 拓展价值阶段 |
6.1.3.1 联合运营营销战略 |
6.1.3.2 研发定制新产品与满足客户多元需求 |
6.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2.1 人力资源体系保障 |
6.2.2 市场营销体系保障 |
6.2.3 技术研发能力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北京AZ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北京AZ科技公司内部发展环境分析 |
2.1 北京AZ科技公司基本情况 |
2.1.1 公司简介 |
2.1.2 组织结构 |
2.1.3 人力资源 |
2.1.4 产品和服务 |
2.1.5 财务状况 |
2.1.6 目前公司发展战略及存在的问题 |
2.2 北京AZ科技公司内部环境优势分析 |
2.2.1 行业客户优势 |
2.2.2 技术优势 |
2.2.3 地域优势 |
2.2.4 税收优势 |
2.3 北京AZ科技公司内部环境劣势分析 |
2.3.1 人力成本高 |
2.3.2 市场推广能力有限 |
2.3.3 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
2.3.4 融资能力较弱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AZ科技公司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北京AZ科技公司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
3.2.1 行业整体情况分析 |
3.2.2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3.2.3 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
3.3 北京AZ科技公司外部发展环境机会分析 |
3.4 北京AZ科技公司外部发展环境威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AZ科技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4.1 北京AZ科技公司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
4.2 北京AZ科技公司发展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4.2.1 发展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 |
4.2.2 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 |
4.3 北京AZ科技公司发展理念及目标 |
4.3.1 使命和愿景 |
4.3.2 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
4.4 北京AZ科技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
4.5 北京AZ科技公司发展战略重点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AZ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
5.1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育 |
5.2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
5.3 多渠道融资保证公司业务拓展 |
5.4 加强信息交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个人简历 |
(10)基于利润池理论的用友网络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战略转型研究 |
2.1.2 基于利润池理论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
2.1.3 软件行业战略转型研究 |
2.1.4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战略转型理论 |
2.2.2 利润池理论 |
2.2.3 哈佛框架理论 |
3 案例介绍 |
3.1 软件行业概况 |
3.2 用友网络简介 |
3.3 用友网络战略转型的实现过程 |
4 基于利润池理论的用友网络战略转型分析 |
4.1 用友网络战略转型的资源和条件 |
4.1.1 用友战略转型的内部资源 |
4.1.2 用友战略转型的条件 |
4.2 用友网络战略转型的行业利润池依据 |
4.2.1 软件行业企业价值链分析 |
4.2.2 软件行业利润池分布状况 |
4.2.3 软件行业利润池分布的特点 |
4.3 行业利润池视角下用友网络战略转型分析 |
4.4 软件行业企业利润池的平移 |
4.4.1 寻找内部的平移机会 |
4.4.2 价值链上的纵横平移 |
5 用友网络战略转型效果分析 |
5.1 用友网络战略分析 |
5.1.1 宏观环境分析 |
5.1.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5.1.3 用友网络的战略分析 |
5.2 用友网络会计分析 |
5.2.1 关键会计政策分析 |
5.2.2 关键会计要素分析 |
5.3 用友网络财务分析 |
5.3.1 多维度盈利能力分析 |
5.3.2 偿债能力分析 |
5.3.3 营运能力分析 |
5.3.4 发展能力分析 |
5.4 用友网络前景分析 |
5.4.1 软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5.4.2 用友网络发展的风险预测 |
5.5 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浅谈我国财务软件业的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DR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D]. 王一发.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EVA-BS模型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 李玉龙.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4]研发国际化影响公司绩效的路径机理研究 ——以中科创达为例[D]. 徐栋哲.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02)
- [5]LD软件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魏春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6]哈佛分析框架在H软件公司的应用研究[D]. 王雪薇.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7]R&D投入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高管激励的调节作用[D]. 姚凡.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A管理软件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娟娟. 华侨大学, 2020(01)
- [9]北京AZ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杨海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基于利润池理论的用友网络战略转型研究[D]. 蒲红霞. 兰州财经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