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人血浆中的依那普利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连显会[1](2020)在《桃叶珊瑚苷检测方法开发及其在糖尿病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系统功能障碍或缺陷而引起的高血糖。除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长期的高血糖可能会引起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糖尿病的有效治疗势在必行。与西药相比,中药治疗DM具有疗效稳定、温和且低毒的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具有降糖活性的中药成分被报道,桃叶珊瑚苷(AU)就是其中一种,已有研究报道AU能够降低血糖。目前关于AU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活性和组织分布研究日趋完善,而有关AU在糖尿病状态下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拟用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探究AU在糖尿病状态下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以及AU在正常大鼠与1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别。在AU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对样本中AU的有效萃取和分析也是尤为重要的。本研究采用超分子溶剂(SUPRAS)分散液液微萃取的前处理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血清中的AU浓度。样品经过蛋白沉淀净化后,用1.0 mL正戊醇,4.0 mL四氢呋喃和35.0 mL超纯水形成的SUPRAS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萃取时间为2.5 min。以乙腈-10 mmol/L甲酸铵水溶液(pH=3.5)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ESI)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最优实验条件下,AU在3 ng/mL-10μg/mL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检出限(LOD)为1 ng/mL,定量限(LOQ)为3 ng/mL。在低(10 ng/mL)、中(1000 ng/mL)和高(10000 ng/mL)3个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为103.60%-119.3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3%-14.27%。表明该前处理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定量限低,回收率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血清中AU的检测。利用优化的前处理方法和建立的分析方法对正常大鼠和1型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给药AU 5 mg/kg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样品中AU的浓度进行了检测分析,检测分析的数据利用DAS 3.0进行非房室模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AU在1型糖尿病大鼠体内,除tmax以外的其它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均与正常大鼠体内各参数存在差异,1型糖尿病大鼠体内AU的Cmax、AUC(0–t)和AUC(0-∞)有所增加,t1/2、MRT(0-∞)、Vz/F和CLz/F有所降低。表明1型糖尿病状态会影响AU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旨为AU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和治疗1型糖尿病的合理用药进行补充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蔡霞,黄文静,陈国权[2](2019)在《降压类健康产品中3种非法添加化学成分的检测及确证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降压类健康产品中3种非法添加化学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确证方法。方法采用AC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20 nm,外标法定量,液质联用法进一步定性确证。结果 3种成分在5.0~100.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检出限为83.0~350.0 mg·kg-1,定量下限为274.0~1 155.0 mg·kg-1,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9.4%~102.0%之间,RSD在1.3%~1.9%之间。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快捷,适用于降压类健康产品中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检测。
关瑾,许文雅,阎峰,石爽,王思林[3](2016)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物代谢组学是代谢组学和药学紧密交叉、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以代谢组学为平台,依托现代分析技术,通过比较给药前后生物体液中小分子代谢产物的变化来分析生物体对药物的代谢和毒性的预测、评价。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组学研究中,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因其具有高分离能力,高灵敏度,应用范围广和较强的专属性等特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分离分析技术。本文主要介绍LC-MS联用技术的分析特点以及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述近几年来LC-MS联用技术在药物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药物代谢组学研究未来发展予以论述。
张勇,施振国[4](2015)在《HP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依那普利和依那普利拉的浓度》文中指出目的建立人血浆中依那普利和依那普利拉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 S)方法。方法血浆样品加入内标(贝那普利拉),以含0.1%甲酸的甲醇沉淀蛋白后,进行HPLC-M S/M S分析。色谱柱为Hedera ODS-2 C18(150 mm×2.1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 L/min,柱温为30℃,采用多反应监测(M RM)方式进行定量分析,用于监测的离子质荷比分别为m/z377.2→m/z 234.3(依那普利)、m/z 349.3→m/z 206.2(依那普利拉)和m/z 397.4→m/z 351.4(内标,贝那普利拉)。结果人血浆中依那普利和依那普利拉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200 ng/m L(r=0.999 9)、0.5120 ng/m L(r=0.999 3);批内、批间精密度均<11.3%。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专属性强,可用于人血浆中依那普利和依那普利拉浓度的测定。
卢姗[5](2009)在《人血浆中福多司坦、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的测定和药动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专属、灵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方法,测定人血浆中福多司坦、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的浓度并用于临床药动学研究。方法:测定人血浆中福多司坦的浓度时,100μL血浆经甲醇沉淀蛋白后,以甲醇-水(80:20,v/v)为流动相,经kromasil 60-5CN柱分离,通过ESI源电离,在负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方式(MRM)进行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178.0→m/z 90.6(福多司坦)和m/z 149.9→m/z 106.7(内标对乙酰氨基酚)。测定人血浆中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的浓度时,200μL血浆经甲醇沉淀蛋白后,以甲醇-0.2%甲酸水溶液(62:38,v/v)为流动相,经UltimateTMXB-C18柱分离,通过ESI源电离,在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377.2→m/z 234.2(依那普利)、m/z 349.1→m/z 206.1(依那普利拉)和m/z 425.2→m/z 351.2(内标贝那普利)结果:测定福多司坦的线性范围为0.202~20.2μg/mL,线性良好,定量下限为0.202μg/mL。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不大于14%,准确度(RE)在-0.2%~5.1%之间;20名健康受试者口服福多司坦片(含福多司坦400 mg)后,主要药动学参数是:Tmax为0.38±0.14 h,Cmax为11.0±3.0μg/mL,t1/2为3.19±0.70 h,AUC0-t、AUC0∞分别为23.2±6.6μg.h/mL和25.0±6.9μg·h/mL。测定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的线性范围均为0.638~255 ng/mL,线性良好,定量下限为0.638 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不大于14%,准确度(RE)在-8.7%-1.1%之间;20名健康受试者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胶囊(含马来酸依那普利10 mg)后,依那普利和依那普利拉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是:Tmax为0.86±0.31 h和4.2±1.1 h,Cmax为90.5±28 ng/mL和47.5±12 ng/mL,t1/2为1.35±0.61 h和6.71±2.2 h,AUC0-t为136±36 ng·h/mL和401±89 ng·h/mL,AUC0-∞为138±36 ng·h/mL和420±91 ng·h/mL。结论:所建立的HPLC-MS/MS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己成功用于福多司坦、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何艳艳[6](2009)在《比卡鲁胺和依那普利人体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研究》文中提出比卡鲁胺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临床上是与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合用或配合阉割手术,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马来酸依那普利为第Ⅱ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临床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本研究以比卡鲁胺和马来酸依那普利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进行了研究。1.比卡鲁胺片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测定人血浆样品中比卡鲁胺浓度的HPLC方法,采用Zorbax SB C18柱,乙腈-水(45:55,v/v)为流动相,乙醚-二氯甲烷(2:1,v/v)作为提取溶剂剂,内标为氯唑沙宗。分析方法的定量下限为20.0 ng/mL,在20.0-15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经方法学确证,所建立的方法适合于比卡鲁胺血浆样品的测定。将所建立的人血浆中比卡鲁胺的测定方法应用于比卡鲁胺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的评价。4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单周期平行对照试验设计,给予比卡鲁胺片(50mg),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将主要药动学参数经对数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并进一步采用双单侧t检验和90%置信区间统计,结果表明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2.比卡鲁胺的药物代谢研究采用LC/MSn方法研究了比卡鲁胺在大鼠、比格犬、微生物模型和人体的代谢情况,共发现了11种代谢产物。其中4种为已知代谢产物,7种为首次发现的代谢产物。综合分析每种代谢产物的准分子离子、多级碎片离子和色谱保留时间,并与比卡鲁胺进行比较,推测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羟基化代谢产物(RM1~RM7,其中RM7为双羟基化代谢产物),酰胺键水解代谢产物(RM8),比卡鲁胺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RM9)和羟基化后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RM10和RM11)。在体内比卡鲁胺主要有3种代谢途径,包括:羟基化、酰胺键水解、葡萄糖醛酸结合,这些代谢途径还可能发生交叉,生成次级代谢产物。3.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建立了LC/MS/MS方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依那普利和依那普利拉的浓度。采用Zorbax Extend C18柱,甲醇-水-甲酸(70:30:0.2,v/v/v)为流动相,采用乙酸乙酯-异丙醇(95:5,v/v)作为提取溶剂,内标为大豆苷元。用于定量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377→m/z 234(依那普利),m/z 349→m/z 206(依那普利拉)和m/z 255→m/z 199(内标大豆苷元)。所建立依那普利和依那普利拉分析方法的定量下限均为0.1 ng/mL,在0.1~1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经方法学确证,所建立的分析方法适合于依那普利和依那普利拉血浆样品的测定。将所建立的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依那普利和依那普利拉的方法应用于马来酸依那普利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的评价。18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将主要药动学参数经对数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并进一步采用双单侧t检验和90%置信区间统计,结果表明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喻凌寒[7](2007)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在食品和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该博士论文研究了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在分析鉴定食品和人血浆中系列微量化学物质的技术条件,对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参数优化及机理进行了探讨,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进展:1.详细分析研究了食品中微量的对位红、苏丹红Ⅰ-Ⅳ、Sudan red B、Sudan red G、Sudan red 7B、Sudan Black B、Methyl Yellow、Toluidine Red和Fast Garnet GBC Base7种苏丹红类染料、Auramine和Oil Orange SS染料、以及Sudan Orange G染料的快速、灵敏的液质测定方法。样品经有机溶剂液液萃取后,然后在色谱柱上分离,在流动相中所添加的有机酸的作用下,通过电喷雾正离子化,以多重离子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并对其二级质谱的断裂机理进行了推导。结果表明这些染料的检出限均可达为ng·g-1水平。方法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可以排除色谱柱共流物的干扰,定性准确,回收率较高,重现性好,为监测各种苏丹红染料在食品中的残留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分析方法。2.建立了口服给药后人体血浆中卢帕他定、鼻腔给药后人血浆中佐米曲普坦、口服给药后人血浆中西替利嗪和静脉推注给药后人血浆中纳美芬等的快速、灵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血浆样品,然后在色谱柱上分离,在流动相中所添加的有机酸的作用下,通过电喷雾或大气压化学电离正离子化,以多重离子反应监测(MRM)或选择离子监测(SIM)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所建立的方法可检测低至0.05μg·L-1的血药浓度,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于已有方法,方法回收率高,并已被成功应用于这些药物的Ⅰ期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等。
马金余[8](2006)在《生物样品中硫普罗宁等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紫外联用方法测定血浆中各种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为药代动力学提供详实可靠的科学数据。另外,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填料,为生物样品提供一种高选择性的前处理手段。 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分析方法测定人血浆中硫普罗宁(Tiopronin)的浓度。利用抗坏血酸将结合成二硫化合物的硫普罗宁从血浆中游离出来;使用Tris试剂改变它的保留性质,改善反相色谱的分离;选择高灵敏度的ESI-MS检测器定量测定血浆中硫普罗宁的浓度,并成功应用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2.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分析方法测定人血浆中非那雄胺(Finasteride)的浓度。样品在液-液萃取前加入适量的氨水提高非那雄胺的萃取回收率;选择高灵敏度ESI-MS检测器定量测定血浆中非那雄胺的浓度,并成功应用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3.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联用分析方法研究伐昔洛韦(Valaciclovir)的生物等效性。选择高氯酸作为血浆样品的蛋白沉淀剂;以伐昔洛韦的代谢产物阿昔洛韦为检测对象,并成功应用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4.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联用分析方法分析阿司匹林(Aspirin)
肖伟涛[9](2005)在《人血浆中几种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HPLC/ESI-MS联用测定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药物动力学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内容是测定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由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可反映药物在体内(靶器官)的状况;而且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数据报道较多,可供参考,因此血浆常常被用作测定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的样品。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不仅综合了液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分辨能力;而且可以利用源内诱导解离技术和串联质谱技术得到分析物更多的结构信息,因此在血药浓度测定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剂量小、药效强的药物及其代谢物多为极性强、难挥发的化合物,而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极性较强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如多肽和高分子量的蛋白质在药物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特别适合分析上述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以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贝那普利拉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人体血浆中该药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分析方法。 2.司丙红霉素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该药口服后在体内水解为红霉素丙酸酯和N-乙酰半胱胺酸,药物在体内以红霉素丙酸酯、红霉素的形式被吸收。本研究以司丙红霉素作为研究对象,
刘俊丽[10](2021)在《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改善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一步增强其药理活性,本论文在综述pyxinol和其衍生物、以及抗心肌缺血药物研究进展基础上,综合运用药物合成、生物活性筛选以及药代动力学等多项技术,高效制备了系列新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系统筛选了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生物活性、早期评价了药代动力学参数,成功筛选出一个具有良好心脏保护作用的创新候选化合物。论文所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一)新型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为避免所合成的衍生物脂溶性过强,论文采用28个碳的饱和脂肪酸,与pyxinol的C3/C12/C25-OH进行酯化,设计并合成了系列衍生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核磁共振及高分辨率质谱鉴定了32个衍生物的结构,包括:C-3位单酯化产物7个、C-12位单酯化产物7个、C-3,12位双酯化产物5个、C-12,25位双酯化产物6个、C-3,12,25位三酯化产物7个。除化合物1,7外,其余30个衍生物均为首次合成的新化合物。(二)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基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具有良好的心脏保护作用,论文对所合成的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继续开展了心脏保护作用的评价及作用机制的探讨,主要包括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两个方面的研究。1、对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以H2O2刺激H9c2心肌细胞,建立体外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采用CCK-8法测定32个脂肪酸酯衍生物对损伤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yxinol及其衍生物对H9c2细胞损伤呈现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活性强弱依次为C-3位单酯化产物>C-3,12,25位三酯化产物>C-3,12位双酯化产物>pyxinol>C-12位单酯化产物>C-12,25位双酯化产物,推断C-3位酯键对活性贡献最大,为主要活性基团。所有衍生物中,化合物5(3-己酰-pyxinol)对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且呈剂量依赖性,可能是通过提高细胞内SOD活性、减少MDA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而减轻细胞损伤程度来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2、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灌胃给予化合物5(5、10、20 mg/kg)。以心脏收缩力、心肌梗死面积、LDH、AST、CK、c Tn T、MDA及SOD为评价指标,考察治疗性给予化合物5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化合物5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左心室容积(LVVs)和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射血分数(EF)、提高心脏收缩力;同时也明显降低LDH、CK、AST、c Tn T和MDA水平,提高SOD活性。与阳性对照药美托洛尔呈类似作用,说明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脏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抑制作用ACE在心衰中起重要作用,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论文采用比色法,以赖诺普利为阳性对照药,测定了32个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5和化合物9(3,12,25-三丙酰-pyxinol)显示出与赖诺普利(抑制率89.17%)相似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0.31%和87.02%,优于先导化合物pyxinol(57.23%)。化合物5、9和赖诺普利的IC50值分别为105 n M、114 n M和81 n M。研究证明化合物5、9在体外显示出良好的ACE酶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5和9可选择性抑制ACE酶的C结构域。4、化合物5和9对心衰斑马鱼模型的干预作用斑马鱼是研究心力衰竭的理想模式动物之一。论文选择受精后48 h的野生型AB系斑马鱼,分别给予化合物5和9(0.5,1,10μg/m L)预处理4 h,加入维拉帕米建立心力衰竭模型,以心率、心脏输出、射血分数、缩短分数、心脏扩大以及静脉充血为指标,评估斑马鱼的心脏功能。结果表明,浓度为1μg/m L的化合物5和9均可减少心脏扩张和静脉充血、增加心输出量、心率、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其中化合物5生物活性强于化合物9,并显示出与依那普利相似强度的活性。5、化合物5抗心衰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对化合物5干预心衰斑马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斑马鱼比较,心衰斑马鱼中多种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明显改变,经化合物5干预,胆碱、丙酮酸、花生四烯酸等25种内源性代谢物的水平可显着回调,推断化合物5通过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鞘脂代谢、叶酸生物合成代谢、丙酮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等8条代谢途径发挥抗心衰作用。首次发现叶酸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与心衰有关。(三)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1、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首次建立了HPLC-ELSD分析大鼠血浆中化合物5的定量方法,并测定了灌胃给予化合物5(20.0、40.0、80.0 mg/kg)的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化合物5体内动力学属线性过程,且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比较,化合物5在体内消除缓慢、消除时间明显延长、循环时间较长。首次对主要代谢产物pyxinol血药浓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化合物5达峰前,血浆中主要含有原型药物;在达峰至20 h的消除相期间,血浆中同时含有原型药物和其代谢产物;给药20 h至40 h期间,血浆中则主要含有代谢产物pyxinol。2、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利用度研究首次研究了静脉注射化合物5(10.0 mg/kg)的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获得了T1/2、AUC、CL、Vd等基本参数。并以静脉给药AUC(0-t)为参比,计算出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1.36%,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绝对生物利用度(43%)相似。3、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测定化合物的亲脂性对整个药代动力学过程都有影响,尤其影响口服药物在机体的吸收。论文模拟胃肠道不同部位,采用摇瓶法使化合物5在p H 2.0、p H 5.8和p H 7.4等条件下于水-正辛醇缓冲溶液中达分配平衡,继而采用HPLC-ELSD技术测定两相中化合物5的浓度,获得了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Log P为4.18,小于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Log P值(3.76),说明结构中引入脂肪酰基团,可增加脂溶性。4、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转化研究应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代谢物分析平台,首次对灌胃给予化合物5(80.0 mg/kg)的大鼠血浆、尿、粪及胆汁中主要代谢产物进行快速分析和鉴定。共鉴定了21个代谢物,包括I相代谢物6个和II相代谢物15个。I相代谢反应包括脱水、脱氢、加水、氧化、去己酰基、去己酰氧基等,II相代谢反应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硫酸化、半胱氨酸结合、甘氨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和葡萄糖醛酸化等。综上所述,本论文丰富了pyxinol的结构修饰,也筛选出一个活性良好、生物利用度较高的创新候选药物——化合物5(3-己酰-pyxinol)。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活性,体内消除缓慢、生物利用度较高。论文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数据。
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人血浆中的依那普利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人血浆中的依那普利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1)桃叶珊瑚苷检测方法开发及其在糖尿病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1.2 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1 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
1.2.2 转基因糖尿病动物模型 |
1.2.3 诱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
1.3 桃叶珊瑚苷简述 |
1.3.1 抗炎活性 |
1.3.2 抗病毒和抗菌活性 |
1.3.3 抗肿瘤活性 |
1.3.4 抗氧化活性 |
1.3.5 保肝护肝活性 |
1.3.6 抗糖尿病活性 |
1.3.7 抗骨质疏松活性 |
1.3.8 神经营养活性 |
1.4 AU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1.4.1 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
1.4.2 药代动力学的仪器分析方法 |
1.4.3 生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1.4.4 桃叶珊瑚苷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
1.5 本题的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5.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2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
2 UPLC-MS/MS法测定AU的方法学建立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药品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对照品储备液及内标储备液的制备 |
2.3.2 超分子溶剂制备 |
2.3.3 样品制备 |
2.3.4 分析条件 |
2.3.5 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4.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优化 |
2.4.3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4.4 方法学考察 |
2.5 小结 |
3 AU在正常大鼠和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1 实验仪器 |
3.2.2 药品与试剂 |
3.2.3 实验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
3.3.2 模型制备与给药方案 |
3.3.3 血糖测定方法 |
3.3.4 血样采集及前处理 |
3.3.5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模型大鼠的建立 |
3.4.2 AU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3.4.3 AU在1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3.4.4 AU在正常大鼠和1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
3.4.5 AU在正常大鼠和1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比较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降压类健康产品中3种非法添加化学成分的检测及确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溶液的制备 |
1.2.1 混合标准储备溶液 |
1.2.2 标准溶液 |
1.2.3 供试品溶液 |
1.3 HPLC法 |
1.4 LC-MS/MS法 |
1.4.1 液相色谱条件 |
1.4.2 质谱条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试验条件 |
2.1.1 色谱柱 |
2.1.2 检测波长 |
2.2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
2.3 精密度和稳定性 |
2.4 加样回收率 |
2.5 实际样品的测定 |
2.6 LC-MS/MS法定性确证结果 |
3 结论 |
(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LC-MS技术 |
1.1 LC分离技术 |
1.2 质谱离子化技术 |
1.3 质量分析器技术 |
1.3.1 Q/MS |
1.3.2 TOF/MS |
1.3.3 IT/MS |
1.3.4串联MS |
2 LC-MS在药物代谢组学中的应用 |
2.1 HPLC-MS在药物代谢组学中的应用 |
2.2 UPLC-MS技术在药物代谢组学中的应用 |
3 展望 |
(4)HP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依那普利和依那普利拉的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0 内容 |
1 材料 |
1.1药物与试剂 |
1.2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色谱条件 |
2.2质谱条件 |
2.3溶液的制备 |
2.4血浆样品的处理 |
2.5方法学验证 |
2.5.1专属性 |
2.5.2线性范围与定量下限 |
2.5.3精密度和准确度 |
2.5.4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 |
2.5.5稳定性 |
3 讨论 |
(5)人血浆中福多司坦、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的测定和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福多司坦的研究概况 |
1.1.1 福多司坦简介 |
1.1.2 福多司坦体内药物分析方法 |
1.2 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的研究概况 |
1.2.1 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简介 |
1.2.2 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体内药物分析方法 |
1.3 药物动力学 |
1.3.1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目的 |
1.3.2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
1.3.3 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常见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 |
1.3.4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人血浆中福多司坦的HPLC-MS/MS法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溶液配制 |
2.3 仪器与设备 |
2.4 福多司坦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
2.4.1 色谱条件 |
2.4.2 质谱条件 |
2.4.3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2.5 福多司坦的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 |
2.5.1 受试者的选择 |
2.5.2 给药方案及样品采集与处理 |
2.5.3 血浆样品分析 |
2.6 结果 |
2.6.1 福多司坦血浆样品分析方法验证 |
2.6.1.1 方法的选择性 |
2.6.1.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2.6.1.3 定量下限 |
2.6.1.4 精密度与准确度 |
2.6.1.5 提取回收率 |
2.6.1.6 基质效应 |
2.6.1.7 样品稳定性 |
2.6.2 福多司坦的人体药物动力学结果 |
2.7 讨论 |
2.7.1 内标的选择 |
2.7.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7.3 质谱条件的选择 |
2.7.4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三章 人血浆中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的HPLC-MS/MS法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
3.1 药品与试剂 |
3.2 溶液配制 |
3.3 仪器与设备 |
3.4 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
3.4.1 色谱条件 |
3.4.2 质谱条件 |
3.4.3 浆样品处理方法 |
3.5 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的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 |
3.5.1 受试者的选择 |
3.5.2 给药方案及样品采集与处理 |
3.5.3 浆样品分析 |
3.6 结果 |
3.6.1 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血浆样品分析方法验证 |
3.6.1.1 方法的选择性 |
3.6.1.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3.6.1.3 定量下限 |
3.6.1.4 精密度与准确度 |
3.6.1.5 提取回收率 |
3.6.1.6 基质效应 |
3.6.1.7 样品稳定性 |
3.6.2 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依那普利拉的人体药物动力学结果 |
3.7 讨论 |
3.7.1 质谱条件和色谱条件的选择 |
3.7.2 浆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比卡鲁胺和依那普利人体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1.2 比卡鲁胺和依那普利的研究概况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方案 |
第二章 比卡鲁胺片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溶液配制 |
2.4 比卡鲁胺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
2.5 分析方法的确证 |
2.6 分析方法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2.7 讨论 |
第三章 比卡鲁胺的药物代谢研究 |
3.1 药品与试剂 |
3.2 仪器与设备 |
3.3 比卡鲁胺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
3.4 比卡鲁胺在比格犬体内的代谢研究 |
3.5 比卡鲁胺在微生物模型中的代谢研究 |
3.6 比卡鲁胺在人体内的代谢研究 |
3.7 讨论 |
第四章 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4.1 药品与试剂 |
4.2 仪器与设备 |
4.3 溶液配制 |
4.4 依那普利和依那普利拉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
4.5 分析方法的确证 |
4.6 分析方法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4.7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在食品和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索引 |
表索引 |
绪论 |
一、食品和临床检测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
二、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1.立题依据 |
2.主要研究内容 |
3.研究目标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原理及其应用范围 |
一、前言 |
二、电喷雾质谱的原理 |
三、碰撞诱导解离(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CID) |
四、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
第一节、前言 |
第二节、苏丹红危险性评估报告 |
一、苏丹红的体内代谢 |
二、可能暴露量 |
三、危险性评价 |
1、苏丹红Ⅰ的危险性评价 |
1.1 苏丹红Ⅰ的致癌性 |
1.2 苏丹红Ⅰ的遗传毒性 |
1.3 苏丹红Ⅰ的致敏性 |
1.4 代谢产物苯胺和1-氨基-2萘酚 |
2、苏丹红Ⅱ的危险性评价 |
3、苏丹红Ⅲ的危险性评价 |
4、苏丹红Ⅳ的危险性评价 |
第三节、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检测食品中对位红 |
一、实验部分 |
1、主要仪器与试剂 |
2、储备液配制 |
3、样品处理 |
4、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
二、结果与讨论 |
1、HPL/DAD检测波长的选择 |
2、对位红的ESI-MS/MS的碎裂机理 |
3、线性范围 |
4、灵敏度和选择性 |
5、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6、四种常见苏丹红染料存在下的干扰试验 |
三、小结 |
第四节、LC-ESI-MS测定食品中的苏丹红Ⅰ~Ⅳ系列色素 |
一、实验仪器 |
1、仪器设备 |
2、试剂及材料 |
3、储备液配制 |
4、样品处理 |
5、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
二、结果与讨论 |
1、LC/DAD—ESI/MS-MS分析 |
2、线性范围 |
3、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4、灵敏度 |
5、实际样品分析 |
三、小结 |
第五节、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测定食品中7种苏丹红类染料 |
一、实验部分 |
1、主要仪器设备 |
2、试剂及材料 |
3、储备液配制 |
4、样品处理 |
5、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
二、结果与讨论 |
1、质谱分析 |
2、线性范围 |
3、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4、灵敏度 |
三、小结 |
第六节、染料AURAMINE和OIL ORANGE SS检测方法研究 |
一、实验部分 |
1、主要仪器设备 |
2、试剂及材料 |
3、储备液配制 |
4、样品处理 |
5、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
二、结果与讨论 |
1、ESI╱MS-MS分析 |
2、线性范围 |
3、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4、灵敏度 |
三、小结 |
第七节、染料SUDAN ORANGE G检测方法研究 |
一、实验部分 |
1、主要仪器设备 |
2、试剂及材料 |
3、储备液配制 |
4、样品处理 |
5、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
二、结果与讨论 |
1、ESI╱MS-MS分析 |
2、线性范围 |
3、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4、灵敏度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
第一节、前言 |
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人血浆中的卢帕他定 |
一、实验部分 |
1、药品与试剂 |
2、仪器 |
3、色谱条件 |
4、质谱参数 |
5、对照品溶液及内标溶液 |
6、血浆样品处理 |
二、结果与讨论 |
1、质谱分析 |
2、方法专属性 |
3、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4、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 |
5、稳定性考察 |
6、质控样品的制备和控制方法 |
7、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三、小结 |
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鼻腔给药后人血浆中佐米曲普坦的含量 |
一、实验部分 |
1、药品与试剂 |
2、仪器 |
3、色谱条件 |
4、质谱参数 |
5、对照品溶液及内标溶液 |
6、血浆样品处理 |
二、结果与讨论 |
1、质谱分析 |
2、方法专属性 |
3、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4、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 |
5、稳定性考察 |
6、质控样品的制备和控制方法 |
7、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三、小结 |
第四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人血浆中西替利嗪的含量 |
一、实验部分 |
1、药品与试剂 |
2、仪器 |
3、色谱条件 |
4、质谱参数 |
5、对照品溶液及内标溶液 |
6、血浆样品处理 |
二、结果与讨论 |
1、质谱分析 |
2、方法专属性 |
3、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4、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 |
5、稳定性考察 |
6、质控样品的制备和控制方法 |
7、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三、小结 |
第五节、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纳美芬的浓度 |
一、材料与方法 |
1、仪器 |
2、材料与试药 |
3、色谱条件 |
4、质谱参数 |
5、对照品溶液及内标溶液 |
6、血浆样品处理 |
二、结果 |
1、质谱分析 |
2、专属性 |
3、标准曲线与检测限 |
4、提取回收率 |
5、精密度和准确度 |
6、稳定性考察 |
7、质控样品的制备和控制方法 |
8、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液相色谱离子阱联用的参数优化及机理研究 |
一、接口部分参数优化及机理 |
1、溶液流速与雾化气压力和干燥气流速的关系 |
2、喷雾针设置参数 |
3、毛细管电压(帽电压)、毛细管柱后电压的设置参数 |
二、正、负离子电离模式的选择 |
三、液相色谱部分参数优化及机理 |
四、质谱部分参数优化及机理 |
五、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论文主要结论与创新之处 |
一、主要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生物样品中硫普罗宁等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其发展概况 |
1.2 色谱及其联用技术的发展 |
1.3 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 |
1.4 HPLC-UV、ESI/MS在体内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1.5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HPLC/ESI-MS检测人血浆中的硫普罗宁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建立 HPLC/ESI-MS方法测定血浆中非那雄胺的浓度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建立 HPLC-UV方法测定血浆中阿昔洛韦的浓度并研究伐昔洛韦的生物等效性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建立 HPLC-UV方法测定血桨中水杨酸的浓度并研究阿司匹林生物等效性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己烯雌酚印迹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3 结果与讨论 |
6.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发表的相关论文 |
附录二:原创性声明 |
致谢 |
(9)人血浆中几种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HPLC/ESI-MS联用测定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药物动力学及其发展概况 |
1.2 LC/MS技术进展 |
1.3 HPLC/ESI-MS技术的优越性及其在体内药物代谢中的应用 |
1.4 小结 |
第二章 HPLC/ESI-MS对血浆中贝那普利和贝那普利拉的同时测定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HPLC/ESI-MS对血浆中红霉素和红霉素丙酸酯的同时测定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HPLC/ESI-MS对血浆中吲达帕胺的测定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发表的相关论文 |
附录二:原创性声明 |
致谢 |
(10)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产物pyxinol的研究进展 |
1.1.1 Pyxinol简介 |
1.1.2 Pyxinol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1.3 Pyxinol结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2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结构类型及作用机制 |
1.2.1 人工合成小分子药物 |
1.2.2 天然产物及其结构修饰产物 |
1.2.3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作用机制 |
1.3 立题依据 |
1.4 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型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的合成 |
2.1 研究背景 |
2.2 实验材料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合成方法及路线 |
2.3.2 分离纯化 |
2.3.3 结构鉴定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合成产物概况 |
2.4.2 合成产物结构鉴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抗心肌缺血活性研究 |
3.1.1 对H_2O_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
3.1.2 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 |
3.1.3 小结 |
第二节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抗心衰活性研究 |
3.2.1 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抑制作用 |
3.2.2 化合物5和9对心衰斑马鱼模型的干预作用 |
第三节 化合物5抗心衰的代谢组学研究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4 小结 |
第四章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一节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吸收研究 |
4.1.1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 |
4.1.2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
4.1.3 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测定 |
4.1.4 小结 |
第二节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转化研究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人血浆中的依那普利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桃叶珊瑚苷检测方法开发及其在糖尿病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 连显会.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降压类健康产品中3种非法添加化学成分的检测及确证方法研究[J]. 蔡霞,黄文静,陈国权. 今日药学, 2019(11)
- [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关瑾,许文雅,阎峰,石爽,王思林. 药物分析杂志, 2016(01)
- [4]HP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依那普利和依那普利拉的浓度[J]. 张勇,施振国.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5(12)
- [5]人血浆中福多司坦、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的测定和药动学研究[D]. 卢姗. 沈阳药科大学, 2009(04)
- [6]比卡鲁胺和依那普利人体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研究[D]. 何艳艳. 沈阳药科大学, 2009(04)
- [7]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在食品和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喻凌寒.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04)
- [8]生物样品中硫普罗宁等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D]. 马金余.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9]人血浆中几种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HPLC/ESI-MS联用测定方法学研究[D]. 肖伟涛.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6)
- [10]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刘俊丽.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