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村区1993~2002年细菌性痢疾发病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妍[1](2014)在《天津市某区2000年-2013年传染病流行特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传染病发病水平和防控工作质量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天津市东丽区是居于市区与开发区纽带地区,为掌握该地区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对2000年-2013年十三年间传染病总体和重点传染病流行趋势和特点加以描述和分析,为今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天津市东丽区2000年-2013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分析;对辖区内居民健康影响较大的六种重点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流行性出血热和手足口病进行重点分析;应用指标包括发病数、发病率、死亡率、构成比、比值比等。并利用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几种疾病2000-2012年发病率资料,运用最基础的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对2013年发病率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发病率进行比较,评价预测结果。结果1.2000年-2013年全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9种39833例,死亡病例23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22种14723例,发病率在131.78/10万至303.01/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235.87/10万。平均死亡率为0.37/10万。丙类传染病7种25101例。发病率在205.96/10万至591.72/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473.89/10万,平均死亡率为0.034/10万。2.甲乙类传染病从发病顺位来看,2000年-2013年间,细菌性痢疾始终居于首位,病毒性肝炎多居于二三位次,但有逐年后退的趋势。肺结核主要居于第二位,梅毒近年来也有上升的趋势,其他跻身前五位的疾病主要还有麻疹、猩红热和流行性出血热。从传播途径来看,肠道传染病在甲乙类传染病中报告最多,占总体发病的53.68%,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占23.05%,呼吸道传染病占22.39%,自然疫源性疾病占0.86%,新生儿破伤风占0.02%。3.重点传染病流行特点(1)细菌性痢疾:2000年-2013年平均发病率为122.20/10万,5-10月份为高发季节,7-9月份达到高峰。张贵庄街、新立街、万新街和金钟街为辖区内报告发病水平较高的地区。(2)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为全年散发疾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以乙肝报告数最多,占全部病例的80.58%,戊肝占6.60%,丙肝占6.35%,未分型肝炎占6.04%,甲肝占1.43%。辖区内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多发地区为金钟街、新立街和军粮城街。(3)肺结核:2000年-2013年累计病例中菌(-)病例最多,占全部病例的47.00%,而传染意义较大的涂(+)病例也占有39.00%的份额。病例以15-39岁青壮年为主,农民和家务待业人员为重点发病人群。(4)麻疹:2000年-2013年发病率在0.00/10万至8.48/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8.48/10万。发病率变动幅度较大,发病高峰出现在2008年。冬春季为高发季节,4-5月份达到发病高峰。病例以15岁以上人群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6.96%,8个月至6岁这部分重点人群也占有23.30%的相当比例,金钟街、万新街和新立街等城乡结合部为防控重点地区。(5)流行性出血热:从1997年出现首发病例以来,2000-2002年为发病的高峰。2000年-2013年共报告病例87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2.30%。4-5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地区以新立街和万新街居多,但总体呈高度散发各街道均有报告。病例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占全部病例的75.86%。(6)手足口病:2008年-2013年,发病率在116.21/10万至299.17/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216.57/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6-7月份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全部病例的90.39%。职业集中在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之间,分别占全部病例的64.21%、28.88%和5.82%。地区发病以新立街、金钟街和万新街为居多。病原监测显示每年流行病毒种类有所差异。4.以2000年-2012年发病率为基础,对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麻疹和病毒性肝炎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细菌性痢疾、肺结核、麻疹和病毒性肝炎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趋势平稳。对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麻疹和病毒性肝炎2013年预测发病率分别为53.81/10万、0.48/10万、29.11/10万、4.62/10万和35.72/10万,与实际发病率相比,除病毒性肝炎以外,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显示预测结果较为准确。结论天津市东丽区2000年-2013年乙类传染病整体呈下降趋势,丙类传染病受统计病种影响,前期变化较大,但总体较为平稳。肠道传染病仍然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细菌性痢疾、肺结核、麻疹、病毒性肝炎和手足口病是当前重点防控的传染病。加强预防接种,加强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降低传染病漏报,积极应对新发传染病,并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防控工作。
安庆玉,吴隽,姚伟[2](2012)在《Z-D现象在大连市法定传染病中的运用及其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验证大连市法定传染病中是否存在季节流行现象,即Z-D现象。方法利用1981-2011年大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建立相关疾病的时间序列,选取最佳截取点,并在进行最佳截取点月累计百分位数与前兆升降比的相关分析基础上,运用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回顾性和外推性预测。结果大连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流脑、猩红热、麻疹的时间序列不存在Z-D现象,淋病的时间序列存在Z-D现象。淋病的最佳截取点为4月,最佳截取点的月累计百分位数与流行年前兆升降比呈负相关(r=-0.57,P=0.008),回顾性符合率为75.00%,外推性预测符合率为50.00%。结论大连市淋病流行中存在Z-D现象,但外推性预测符合率较低。
翟志光[3](2012)在《传染病预测预警方法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明传染病预测是将数学与传染病流行病学相结合的一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各种传染病的预测、预警,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有积极的意义。传染病预测预警是根据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有关因素,用分析判断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的发生、
王晨,朱渭萍,储强[4](2012)在《上海市浦东新区2002~2009年儿童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02~2009年浦东新区儿童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对浦东新区2002~2009年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年间浦东新区儿童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2 31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11.81/10万;乙类传染病的疾病谱变化明显,由肠道传染病发病为主转变为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为主;丙类传染病报告16 250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785.53/10万,发病以1~4岁儿童为主。外来儿童年平均发病率高于户籍儿童。结论幼托机构及中小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已成为浦东新区儿童传染病的防控重点,应重视对孕妇的传染病筛查,提高适龄儿童的疫苗及时接种率和复种。
朱玉[5](2011)在《单纯ARIMA模型和ARIMA-GRNN组合模型在猩红热月发病率中的预测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摘要目的整理某市1985年2008年猩红热月发病率资料,探讨单纯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模型和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ARIMA-GRNN)组合模型在1985年2008年猩红热月发病率的拟合与预测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收集1985年2008年猩红热月发病率和1985年2006年每月气象因素资料。用秩相关对猩红热月发病率与气象因素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对1985年2008年猩红热月发病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选取合适时间段资料用于模型的拟合。先对资料建立ARIMA模型,然后将猩红热月发病率的ARIMA模型拟合值作为GRNN网络的输入,猩红热月发病率的实际值作为网络的输出来训练网络。最后比较单纯ARIMA模型和ARIMA-GRNN组合模型的效果。结果猩红热月发病率可能与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最低气温有统计学关联。由于时间序列分析具有以时间变量综合代替各影响因素的优点,不需要知道影响结局变量的相关因素,所以在后期建模时没有考虑气象因素对猩红热发病率的影响。1985年2008年猩红热月发病率资料经过初步分析,最后选取1990年2008年猩红热月发病率为建模数据。经Cox-Stuarts趋势检验,提示1990年2008年猩红热月发病率没有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同时白噪声检验也提示1990年2008年猩红热月发病率不是白噪声序列而是蕴含一定量的信息。SPSS19.0提供的Expert Modeler建模器提示ARIMA(0 , 0 , 2)×(1 , 0 , 1)12模型为最优模型,模型表达式为(1 - 0.974 B12)Xt= 0.15 +(1 + 0.366 B + 0.363 B2 )(1 - 0.863B12 )εt。该模型残差通过白噪声检验,Box-Ljung Q统计量为15.857(P=0.322)。光滑因子从0.001开始取值,每次增加一个单位量0.001到0.02,分别对待估点进行预测,计算待估点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序列的误差均方根(RMSE)值,最后光滑因子确定为0.007,此时待估点的RMSE值达到最小为0.04356。单纯ARIMA模型和ARIMA-GRNN组合模型的平均误差率(MER)分别为35.5%、31.2%;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03、0.761。结论单纯ARIMA模型和ARIMA-GRNN组合模型均可以用于1990年2008年猩红热月发病率的拟合与预测的研究中,而ARIMA-GRNN组合模型的效果要优于单纯ARIMA模型。
王晨,朱渭萍,储强[6](2011)在《上海浦东新区户籍儿童2002-2008年传染病疫情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2002-2008年浦东新区户籍儿童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及流行特征,为制定科学的传染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 a间浦东新区户籍儿童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 02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88.80/10万;乙类传染病的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由肠道传染病发病为主转变为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为主,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集中在4-6月,肠道传染病主要集中在8-10月;丙类传染病报告7 757例,发病以2~6岁阶段幼托儿童为主。结论加强幼托机构及中小学校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的防控已成为浦东新区户籍儿童传染病的防控重点。
王晨[7](2010)在《浦东新区户籍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对浦东新区户籍儿童2002-2008年全部传染病和1993-2008年部分传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不同时期传染病的发病水平及构成,探索影响传染病消长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研究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传染病发病分析:通过2002-2008年全部传染病和各年份的传染病发病率曲线、动态数列分析传染病发病强度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速度以及传染病疾病谱的改变。重点传染病发病分析:选择每类传染病中的代表性疾病进行分析。通过每种传染病1993-2008年或2002-2008年各年份发病率,分析该疾病的长期变化趋势;通过不同年份各地区、各月份传染病发病情况,以及年龄、性别、职业发病构成比分析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研究结果(1)2002-2008年浦东新区户籍儿童甲类传染病报告0例,报告乙类传染病11种1026例,死亡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88.80/10万,年平均死亡率0.09/10万,年平均病死率0.11%。发病率从2002年的52.98/10万上升至2008年的98.33/10万。乙类传染病呈上升趋势,7年间发病率上升85.60%,各年度报告发病率波动在52.98/10万-121.40/10万之间,2002年发病率最低,2005年发病率最高。居发病前五位的病种从高到低为痢疾、猩红热、麻疹、梅毒、病毒性肝炎。2002-2005年发病第一位的均为痢疾,2006-2008年发病第一位的均为猩红热。肠道传染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逐年上升。(2)2002-2008年浦东新区户籍儿童丙类传染病报告6种7769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671.39/10万,2005年发病率最低346.39/10万,2007年起报告发病率明显上升,2008年发病率最高1315.91/10万;各年度户籍儿童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同期户籍总人口的发病率,户籍儿童占户籍总人口发病数构成比平均接近40%。据发病前三位的病种从高到低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腹泻。(3)1993-2008年累计报告痢疾2490例,其中细菌性痢疾2489例、阿米巴痢疾1例,死亡0例,年平均发病率75.12/10万,最高发病年份为1994年,发病率为237.14/10万,最低发病年份为2008年,发病率为10.41/10万;发病呈波动下降趋势,16年间发病率下降166.35/10万,平均每年以11.09/10万的速率下降;8-10月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53.02%。(4)1993-2008年累计报告猩红热434例,死亡0例,年平均发病率13.09/10万,最高发病年份为2006年,发病率为39.31/10万,最低发病年份为2002年,发病率为0.56/10万;1993-2002年发病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下降2.09/10万,2003-2008年呈快速上升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上升6.46/10万;3-6月份为发病最高峰,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次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9岁年龄组。(5)1993-2008年累计报告病毒性肝炎702例,死亡0例,年平均发病率21.18/10万,最高发病年份为1993年,发病率为85.22/10万,最低发病年份为2007年,发病率为1.21/10万,发病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下降5.57/10万;2002-2008年发病率一直保持在10.00/10万以下水平,年平均发病率3.38/10万;发病总体以学生人群发病为主,占77.21%;户籍儿童发病率显着低于户籍总人口发病率水平。(6)1993-2008年累计报告麻疹147例,死亡1例,年平均发病率4.43/10万,最高发病年份为2008年,发病率为32.97/10万,最低发病年份为1995、1996年,发病率为0;发病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上升2.15/10万,上升幅度4078.08%;1993-2001年,发病率一直保持在1.50/10万以下水平,平均发病率为0.47/10万;2002-2008年发病率趋势明显波动向上,年平均发病率11.77/10万;发病数主要集中在0岁-1岁,占总发病数的85.71%;户籍儿童麻疹发病率高于户籍总人口的发病率。(7)2002-2008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957例,死亡0例,年平均发病率255.94/10万,最高发病年份为2002年,发病率为336.31/10万,最低发病年份为2006年,发病率为185.94/10万,发病呈波动趋势;发病高峰为4-7月,5-8岁年龄组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48.60%。(8)2002-2008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953例,死亡0例,年平均发病率342.14/10万,最高发病年份为2007年,发病率为987.47/10万,最低发病年份为2003年,发病率为33.35/10万,发病呈前期平稳后期快速上升趋势;发病高峰为春末夏初5-7月;3岁年龄组发病数最多,1-5岁年龄组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86.90%。(9)2002-2008年累计报告水痘6366例,死亡0例,年平均发病率551.00/10万,最高发病年份为2006年,发病率为883.61/10万,最低发病年份为2003年,发病率为217.37/10万,呈现振幅较大的波动趋势;发病高峰为冬季11月-次年1月;发病年龄以8岁发病数最多。结论与建议浦东新区户籍儿童乙类传染病维持在历史较低的发病水平,疾病谱发生变化,从以菌痢为主的肠道传染病转变为以猩红热、麻疹为主的呼吸道发病,并且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002-2008年户籍儿童以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为主的丙类传染病呈明显上升趋势。针对低年龄的散居儿童易发传染病,建议一方面要采取“关口前移”的策略,即对准备怀孕的妇女加强传染病的筛查、有病即治,还要采取补种疫苗的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提高适龄儿童疫苗的接种及时率。集体单位中幼托低龄人群易发肠道传染病,尤其是手足口病对他们危害最大;幼托儿童中大龄人群的和小学低龄人群以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为多;其他学生人群的发病相对较低,但仍有可能发生暴发流行。针对学生、幼托儿童,建议对于对主要发病人群进行疫苗复种以保护易感者;对于目前尚无疫苗的传染病还是要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抓起,预防暴发;还要不断加强学校幼托机构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由于不同时期监测传染病病种不一致,限于原始数据保存有限,本文的研究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预防和控制儿童传染病并不能仅依靠卫生部门,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通力协作,尤其是需要地方政府重视支持、统筹安排,才能切实有效地控制并降低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为广大儿童创造一个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保障儿童的健康。
毕秀娟[8](2009)在《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地理区划是根据一定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空间分异性划分为具有相对一致生态因素综合特征与潜在生产力的区域,从而作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综合农业规划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山东省省委、省政府遵循生态地理区划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生态山东”战略构想,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5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随后,又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确定了全省“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在生态理念、指导思想、建设重点等方面均是“生态山东”战略构想的新发展。然而,划分主要是从自然生态学、人文社会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和地学等角度对山东省的生态系统及其复合体进行的分类和区划,未能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和区划。疾病也是人类环境的一部分,它也是一种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现象。传染病发病水平也是一种标志人类健康的生态学指标,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类生态健康的状况和趋势。因此,在“生态山东”和“一体两翼”战略构想的框架内,需要完成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本研究以山东省2003年-2007年前十位重点传染病的年均发病率作为山东省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的指标,首先根据地理界限分析结果确定生态地理区划的区域界线,进而以区域为单位,结合“生态山东”和“一体两翼”区划结果,以及各区域内地貌、水文地质、河流水系、气候、农业气候、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农业、林业等生态地理学特征,对各区域命名,从而形成特定的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主要研究结果:1.按照2003年~2007年HFRS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平原区HFRS低度发病区、鲁北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HFRS高度发病区、鲁东平原丘陵区HFRS中度发病区、胶东低山丘陵区低度发病区。2.按照2003年~2007年病毒性肝炎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病毒性肝炎中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西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区病毒性肝炎高度发病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胶莱平原区病毒性肝炎中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沿海区病毒性肝炎高度发病区。3.按照2003年~2007年痢疾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北平原区痢疾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北黄河三角洲痢疾高度发病区、鲁西鲁南平原区-鲁东南山地平原丘陵区痢疾低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区痢疾高度发病区。4.按照2003年~2007年感染性腹泻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鲁西南平原湖区感染性腹泻高度发病区、鲁西北平原-鲁北滨海平原-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感染性腹泻低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区感染性腹泻高度发病区。5.按照2003年~2007年肺结核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黄河三角洲地区肺结核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肺结核高度发病区、鲁中平原山地丘陵区-鲁北沿海低山丘陵区中度发病区、东部沿海低山丘陵区肺结核中度发病区。6.按照2003年~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平原区流行性腮腺炎低度发病区、鲁中发病带状区流行性腮腺炎高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南丘陵平原区-胶北低山丘陵区带状流行性腮腺炎低度发病区、东部沿海低山丘陵区流行性腮腺炎中度发病区。7.按照2003年~2007年麻疹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麻疹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麻疹高度发病区、鲁西部分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黄河三角洲-胶东丘陵区麻疹低度发病区。8.按照2003年~2007年猩红热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生态地理区域:黄河以北鲁西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区猩红热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猩红热高度发病区、黄河以南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猩红热低度发病区、胶东沿海山地丘陵区猩红热高度发病区。9.按照2003年~2007年淋病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鲁北滨海平原区淋病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淋病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淋病低度发病区、胶东低山丘陵区淋病高度发病区。10.按照2003年~2007年梅毒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省会经济圈梅毒高度发病区、鲁西北平原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北滨海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梅毒低度发病区、胶东沿海低山丘陵区梅毒高度发病区。结论:1.山东省前十位传染病发病水平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结构性特征,据此可以进行山东省生态地理区划。2.不同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特征有所差异,但同类传染病(如肠道传染病等)的生态地理区域具有相似性,反映了其独特而稳定的生态地理学影响因素.3.各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图为进一步研究传染病的生态学影响因素,制定区域化传染病防治规划,优化区域性的传染病防治卫生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以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的地理界限分析为基础,确定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界限,进而结合社会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指标,定义并划分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疾病生态地理区划方法。5.地理界限分析技术中的wombling方法与疾病发病水平等值线图相结合是确定疾病生态地理区域界线的有效方法,适用于空间连续性资料.
沈波[9](2008)在《福州地区细菌性痢疾流行趋势及气象要素对其影响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掌握福州地区细菌性痢疾流行趋势和气象要素对细菌性痢疾流行的影响规律,建立细菌性痢疾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87~2006年福州地区人口学资料、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气象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等,根据各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将其分为城区、平原、山区、沿海四个区域。描述分析福州地区及所划分的四个区域20年间细菌性痢疾的流行趋势及气象特征。在控制经济因素后,分别对5个区域的气象要素和细菌性痢疾月发病率进行偏相关分析。用Matlab7.2软件包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以各区域1987~2006年的月人均消费支出和月气象要素作为输入因子,以细菌性痢疾月发病率为输出因子,分别建立5个区域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以2007年的资料验证其预测成功率。结果1.流行病学分析(1)福州地区20年累计常住总人口数为113725105,共报告细菌性痢疾15378例,年均发病率为13.52/10万,在国内属于低发地区,1987年发病率最高,为28.86/10万,2001年发病率最低,为6.31/10万。4个区域的发病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城区、平原地区、山区、沿海地区。(2)福州地区20年细菌性痢疾流行整体呈下降趋势,大致分4个阶段,且有5年为周期性波动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发病率呈逐年下降,90年代初期到中期发病率逐年上升,90年代中期后又逐年下降,进入21世纪逐步趋于稳定。4个区域流行趋势大体和全地区类似,各有特征。(3)各年龄组均有病例发生,以10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性比例高于女性。(4)当地的细菌性痢疾流行呈明显的季节性,以8~9月份为流行高峰期,2月份最低。2.气象分析福州地区近20年平均气温为20.01±0.50℃,气温有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日照数为1618.38±132.11小时,平均湿度为77.70±2.08%,平均年降水量为1479.70±300.34毫米,平均气压为为1009.01±0.54百帕均,均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各区域同期气象要素的比较:(1)气温:城区最高,沿海地区最低,山区和平原地区和全区域平均水平接近;(2)降水量:城区最低,沿海地区和山区则高于平均水平,平原地区和平均水平接近;(3)相对湿度:城区最低,沿海地区最高,山区和平原地区和平均水平接近;(4)日照时数:4个区域基本接近;(5)气压:城区最低,沿海地区和平原地区高于平均水平,山区和平均水平接近。3.偏相关分析在控制经济因素后,各区域的月平均气温、月日照时数均和菌痢的月发病率成正相关,其中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442~0.668(P<0.01),月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为0.360~0.510(P <0.01);气压和细菌性痢疾的月发病率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06~-0.369 (P <0.01);沿海地区的月降水量和菌痢的月发病率相关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其余地区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70~0.267(P <0.01);相对湿度仅在平原地区与菌痢的月发病率成正相关(r=0.228,P <0.01),其他区域相关无统计学差异(P >0.05)。4.BP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经学习和训练,训练误差下降并趋于稳定,5个区域模型的回代相关系数均大于0.8,通过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对2007年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进行预测,5个区域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率为17.30%~18.19%,模型的预测成功率为83.33%~91.67%。结论1.福州地区1987~2006年细菌性痢疾的流行呈明显的季节特征,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保持一定的发病率,有周期性波动倾向。在国内属于低发病率地区,以10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城区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区域。2.当地的气象要素和菌痢的流行有一定的相关,其中气温的相关系数最大,可利用气象要素和菌痢发病率的关系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3. BP神经网络在气象要素与菌痢发病之间建模是可行的,其预测准确率在80%以上。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作为应用气象要素来预测菌痢流行的一种新方法。
张宇堂,张贞卿,徐秀贞[10](2004)在《周村区1993~2002年细菌性痢疾发病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二、周村区1993~2002年细菌性痢疾发病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村区1993~2002年细菌性痢疾发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市某区2000年-2013年传染病流行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资料来源 |
1.1.2 研究方法 |
1.1.2.1 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 |
1.1.2.2 预测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东丽区2000年-2013年法定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概况 |
1.2.2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顺位和按传播途径发病构成 |
1.2.3 重点传染病流行特这分析 |
1.2.3.1 细菌性痢疾 |
1.2.3.2 病毒性肝炎 |
1.2.3.3 肺结核 |
1.2.3.4 麻疹 |
1.2.3.5 流行性出血热 |
1.2.3.6 手足口病 |
1.2.4 几种重点传染病发病率预测 |
1.2.4.1 移动平均法预测总体发病趋势 |
1.2.4.2 指数平滑法预测发病率 |
1.3 讨论 |
1.3.1 总体疫情情况 |
1.3.2 重点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讨论 |
1.3.3 传染病预测方法讨论 |
1.3.4 传染病防控形式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2)Z-D现象在大连市法定传染病中的运用及其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病种 |
1.2 资料来源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疾病流行年计算结果 |
2.3 预测模型的建立 |
2.3.1 肠道传染病 |
2.3.2 呼吸道传染病 |
2.3.3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
2.4 外推预测 |
3 讨论 |
(3)传染病预测预警方法及应用进展(一)(论文提纲范文)
1 传染病预测预警的意义 |
2 传染病预测的步骤 |
2.1 确定预测对象和预测时限 |
2.2 收集资料 |
2.3 分析资料 |
2.4 考核预测效果 |
3 传染病预测预警方法的分类 |
4 传染病预测预警方法介绍 |
4.1 定性预测 |
4.1.1 流行控制图法 |
4.1.2 比数图法 |
4.1.3“Z-D”现象预测 |
4.1.4 马尔可夫链 |
4.1.5 地理信息系统 |
(4)上海市浦东新区2002~2009年儿童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资料来源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发病概况 |
2.2 人群分布 |
2.4 时间分布 |
2.5 不同传播途径乙类传染病发病趋势 |
3 讨论 |
(5)单纯ARIMA模型和ARIMA-GRNN组合模型在猩红热月发病率中的预测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资料 |
方法 |
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 |
模型的介绍 |
模型的识别 |
模型的参数估计 |
模型的诊断 |
模型的应用 |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
输入输出数据的选择 |
输入输出数据的预处理 |
学习样本的选择 |
ARIMA-GRNN 组合模型 |
统计分析 |
结果 |
猩红热发病特征 |
时间分布 |
猩红热月发病率与各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猩红热月发病率趋势检验 |
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的建立 |
模型的识别 |
白噪声检验 |
自相关函数与偏自相关函数 |
模型的阶数的确定 |
模型的参数估计 |
模型的诊断 |
模型的应用 |
ARIMA-GRNN 组合模型的建立 |
学习样本的选择 |
数据的处理 |
网络的建立与训练 |
网络的应用 |
网络的建立与训练的Matlab 程序 |
模型精度的评价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个人简历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参与论文撰写情况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浦东新区户籍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浦东新区2002-2008年户籍儿童乙类传染病发病分析 |
3.1.1 概述 |
3.1.2 乙类传染病发病顺位 |
3.1.3 不同传播途径的乙类传染病发病状况 |
3.1.4 乙类传染病发病年龄分布情况 |
3.1.5 乙类传染病发病季节分布 |
3.1.6 人群发病分布情况 |
3.1.6.1 人群发病分布构成比 |
3.1.6.2 人群发病顺位 |
3.1.6.3 不同性别儿童发病分布 |
3.1.7 病例报告医院分布 |
3.1.8 病例所属街、镇分布 |
3.2 浦东新区2002-2008年户籍儿童丙类传染病发病分析 |
3.2.1 丙类传染病发病概况 |
3.2.2 病种发病排序 |
3.2.3 发病年龄分布 |
3.2.4 发病季节分布 |
3.2.5 人群发病分布情况 |
3.2.5.1 人群发病分布构成比 |
3.2.5.2 人群发病顺位 |
3.2.5.3 不同性别儿童发病分布 |
3.2.6 病例所属街、镇分布 |
3.3 浦东新区1993-2008年户籍儿童痢疾发病分析 |
3.3.1 流行趋势分析 |
3.3.2 发病季节分布 |
3.3.3 发病年龄分布 |
3.3.4 发病性别分布 |
3.3.5 发病人群分布 |
3.3.6 发病地区分布 |
3.3.7 与户籍总人口发病比较 |
3.4 浦东新区1993-2008年户籍儿童猩红热发病分析 |
3.4.1 流行趋势分析 |
3.4.2 发病季节分布 |
3.4.3 发病年龄分布 |
3.4.4 发病性别分布 |
3.4.5 发病人群分布 |
3.4.6 发病地区分布 |
3.4.7 与户籍总人口发病比较 |
3.5 浦东新区1993-2008年户籍儿童病毒性肝炎发病分析 |
3.5.1 流行趋势分析 |
3.5.2 发病季节分布 |
3.5.3 发病年龄分布 |
3.5.4 发病性别分布 |
3.5.5 发病人群分布 |
3.5.6 发病地区分布 |
3.5.7 与户籍总人口发病比较 |
3.6 浦东新区1993-2008年户籍儿童麻疹发病分析 |
3.6.1 流行趋势分析 |
3.6.2 发病季节分布 |
3.6.3 发病年龄分布 |
3.6.4 发病性别分布 |
3.6.5 发病地区分布 |
3.6.6 与户籍总人口发病比较 |
3.7 浦东新区2002-2008年户籍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分析 |
3.7.1 流行趋势分析 |
3.7.2 发病季节分布 |
3.7.3 发病年龄分布 |
3.7.4 发病性别分布 |
3.7.5 发病人群分布 |
3.7.6 发病地区分布 |
3.7.7 与户籍总人口发病比较 |
3.8 浦东新区2002-2008年户籍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分析 |
3.8.1 流行趋势分析 |
3.8.2 发病季节分布 |
3.8.3 发病年龄分布 |
3.8.4 发病性别分布 |
3.8.5 发病人群分布 |
3.8.6 发病地区分布 |
3.8.7 与户籍总人口发病比较 |
3.9 浦东新区2002-2008年户籍儿童水痘发病分析 |
3.9.1 流行趋势分析 |
3.9.2 发病季节分布 |
3.9.3 发病年龄分布 |
3.9.4 发病性别分布 |
3.9.5 发病人群分布 |
3.9.6 发病地区分布 |
3.9.7 与户籍总人口发病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福州地区细菌性痢疾流行趋势及气象要素对其影响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序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调查内容与资料来源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建立BP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三、结果 |
1. 福州地区1987~2006 年的基本状况 |
2. 福州地区1987~2006 年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分析 |
3. 气象要素和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神经网络模型 |
3.1 福州地区 1987~2006 年的气象分析 |
3.2 气象要素对细菌性痢疾流行的影响 |
3.3 气象要素和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神经网络模型 |
四、讨论 |
1.福州地区 1987~2006 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 |
2. 气象要素对细菌性痢疾流行的影响 |
3. BP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痢疾流行预测方面的探索 |
4. 资料的获取和使用 |
5.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
五、小结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Matlab7.2 的程序 |
致谢 |
气候与细菌性痢疾流行关系的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周村区1993~2002年细菌性痢疾发病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市某区2000年-2013年传染病流行特征的研究[D]. 张妍.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2]Z-D现象在大连市法定传染病中的运用及其效果评价[J]. 安庆玉,吴隽,姚伟.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11)
- [3]传染病预测预警方法及应用进展(一)[J]. 翟志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18)
- [4]上海市浦东新区2002~2009年儿童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 王晨,朱渭萍,储强. 现代预防医学, 2012(14)
- [5]单纯ARIMA模型和ARIMA-GRNN组合模型在猩红热月发病率中的预测效果比较[D]. 朱玉.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0)
- [6]上海浦东新区户籍儿童2002-2008年传染病疫情分析[J]. 王晨,朱渭萍,储强. 中国学校卫生, 2011(03)
- [7]浦东新区户籍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D]. 王晨. 复旦大学, 2010(02)
- [8]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研究[D]. 毕秀娟. 山东大学, 2009(05)
- [9]福州地区细菌性痢疾流行趋势及气象要素对其影响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D]. 沈波. 福建医科大学, 2008(10)
- [10]周村区1993~2002年细菌性痢疾发病分析[J]. 张宇堂,张贞卿,徐秀贞. 中国厂矿医学,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