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金箔制作工艺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李臻瑜,周橙旻[2](2020)在《金箔在家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金箔就是家具的重要装饰材料,近现代以来家具设计趋于极简化,金箔在家具装饰材料中的比重也在降低,洞察金箔创新给家具设计带来的新契机可以丰富中国当代家具设计,同时挖掘金箔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收集金箔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情况,结合当前市场上的金箔家具设计,纵向和横向上对比金箔的创新应用情况。从CMF搭配、风格搭配和跨界合作3个方向提出金箔家具创新设计的策略,为金箔在家具行业的复兴和家具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耿广可[3](2020)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试论金箔工艺文创产品的开发路径》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金箔工艺文创产品的开发日渐成熟。金箔产品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工艺价值,既可以作为产品的文创内容,又可以成为产品载体本身,其开发模式和路径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利用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并注重与科技相结合,是金箔工艺文创产品的开发主要路径。
李文茜[4](2020)在《截金装饰技法及其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截金”工艺又称“切金”,是我国古代工匠开创的贵金属装饰工艺之一,以精美华丽而着称。为了提高金箔的韧性,通过热熔法将多层金银箔叠堆并熔合为一张,然后将其精细地切割并贴饰在器物、绘画作品中。这种独特精致的金饰工艺技法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在各类佛教饰品中刻画出金银等金属图案,譬如佛像头冠、服饰及缨络等主要部分,伴随工艺的日渐完善成熟,运用在各种生活日用器物的装饰也日益普及。据相关文献记载截金工艺技法大约起源于五代十国的南北朝时期,在敦煌石窟隋代壁画中,就可找到截金工艺应用的踪迹,唐代时期的壁画中可发现截金工艺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然而自宋代以后,我国的佛教造像与绘画作品中却很少发现截金工艺的运用,表明在唐代盛行的截金工艺技法未能流传下来。但此种工艺却在唐代伴随文化交流而传入日本,时至如今仍在流传,在当今日本有着“终极的金工艺”之称。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学习截金艺术技法的技术特征,分析截金的材质用法、装饰纹样、艺术形式,以及截金中的文化容量和当时的大环境中特殊器物的装饰特点,对创作及应用进行尝试。从宏观上,探讨了截金的独特技法创作,图案纹样,材质分类的艺术形式;从微观上,观察了当代截金装饰艺术所呈现的截金发展形态,引发我们对传统工艺的新思考。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文章概述部分对截金装饰工艺做出了较为详尽的定义,并探究其产生背景以及不同时期中日传统截金艺术的概括;随后对截金的工艺技法与图案装饰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具体的截金装饰工艺器物来分析现代截金装饰艺术的应用价值,并探究其在当今日本工艺品中的运用情况及其艺术价值。文章最后一部分阐述了笔者的整个毕业设计,用古琴采用截金装饰技法来展现截金装饰工艺在古琴装饰中的具体应用。本文结合中日各类资料对截金装饰工艺进行探究,较为系统性的梳理了截金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结合现代各类截金工艺作品更为直观的展现了截金装饰艺术的发展现状,使人们对此截金装饰工艺技法的贴金流程有了更加准确的认知,以便在后续的截金装饰创作中制作出更为细腻的截金饰品,并且展望截金装饰工艺的传承和发扬,让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截金工艺之花开得更加璀璨绚丽。
张小燕[5](2020)在《空气中CO2、SO2、NOx对塑像地仗及其贴金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塑像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留存下来的具有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的遗物,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伴随着贴金艺术的发展,贴金成为塑像最主要的装饰之一,但由于长期暴露在外界空气中,与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水蒸气等直接接触,易受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多变性的影响。塑像地仗出现诸多病害,表面贴附的金箔也出现起翘、脱落、变色等现象。本文以塑像地仗及其贴金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O2、SO2、NOx种单一气体在不同环境因素(气体浓度、温度、相对湿度)条件下,对塑像地仗及其贴金的破坏腐蚀规律,探讨不同因素对金箔腐蚀的作用机理和演化趋势。CO2+SO2+NOx混合气体在最大腐蚀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对塑像地仗及其贴金的影响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CO2、SO2、NOx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塑像地仗的影响研究1)在CO2腐蚀环境中,气体浓度越大,含水率、增重变大,p H总体呈减小趋势。温度为25℃时,CO2气体对塑像地仗腐蚀影响最大。相对湿度为58%时,电导率最大,p H最小。相对湿度为88%时,地仗试块含水率、增重最大。2)在SO2腐蚀环境中,气体浓度越大,地仗试块SO42-、SO32-含量和电导率也越大。气体浓度为92.35 g/m3,温度为25℃,SO2气体对塑像地仗影响最大。相对湿度为42%时,地仗试块中SO32-含量、SO42-含量最大。相对为58%时,电导率最大,p H最小。相对为88%时,地仗试块含水率和增重最大。3)在NO2腐蚀环境中,气体浓度越大,地仗试块NO3-含量和电导率越大,p H越小。气体浓度为132.75 g/m3,温度为25℃,NO2气体对塑像地仗影响最大。相对湿度为58%时,地仗试块中NO3-含量、电导率最大,p H最小,相对湿度为88%时,试块增重和含水率最大。4)在CO2+SO2+NOx混合气体腐蚀后,地仗试块浸提液中的SO42-、SO32-、NO3-含量比腐蚀前有所增大,未检测到CO32-。(2)CO2、SO2、NOx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金箔的腐蚀特征研究1)在CO2腐蚀环境中,当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42%时,金箔在CO2浓度为80 g/m3时,腐蚀增重最大。当CO2浓度为8 g/m3,相对湿度为42%时,金箔在35℃时腐蚀速率最大。当温度为15℃,CO2浓度为8 g/m3时,金箔在相对湿度为88%时腐蚀速率最大。2)在SO2腐蚀环境中,当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42%时,金箔在SO2浓度为92.35 g/m3时,腐蚀增重最大。当SO2浓度为92.35 g/m3,相对湿度为42%时,金箔在35℃时腐蚀速率最大。当温度为15℃,SO2浓度为92.35 g/m3时,金箔在相对湿度为88%时腐蚀速率最大。3)在NO2腐蚀环境中,当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42%时,金箔在NO2浓度为132.75 g/m3,腐蚀增重最大。当NO2浓度为13.27 g/m3,相对湿度为42%时,25℃时腐蚀速率最大。当温度为15℃,NO2浓度为13.27 g/m3时,金箔在相对湿度为88%时腐蚀速率最大。4)相比于金箔在单一气体中的腐蚀,在混合气体中的腐蚀平衡时间明显缩短,不同腐蚀性气体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会加速金箔的腐蚀。5)地仗贴金在单一气体环境下的腐蚀形貌变化不明显。在CO2+SO2+NOx混合气体环境下,颜色变暗,出现黑色斑点和黄黑色弧形线。
邹天骄[6](2020)在《中日金箔工艺保护与振兴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金箔的使用与人们的审美趣味、时代精神等相契合,且因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态化代表之一。东晋至今,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凭借高超的工艺水平成为我国金箔工艺的翘楚,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且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于2018年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有着频繁而广泛的文化交流,日本的金箔工艺由中国传入渐而发展起来,使用金箔也成为日本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日本金泽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技术精湛的制箔工匠成为日本最活跃的金箔产地。当下,我国金箔工艺面临着现代工业等多方面的冲击,处于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期。邻邦日本的金箔工艺虽也受到诸多影响,但因其对金箔工艺的保护与振兴意识觉醒较早,使其金箔产业平稳度过瓶颈期并重焕生机,其采取的措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中日两国最具代表性的金箔产地,中国南京与日本金泽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文献考据以及归纳总结等方法对两地的工艺历史、工艺技术以及采用的保护与振兴措施进行了分析。首先,厘清了中日两国金箔工艺的历史脉络,对两个代表性产地的工艺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并从两国的工艺交流中分析出金箔工艺的文化价值。其次,总结了南京与金泽两地制作金箔的工艺流程与技术核心,并对金箔工艺中的重要辅材,中国乌金纸与日本打箔纸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整理,在此基础上,对两地金箔工艺进行了对比。最后,从保护与振兴两个部分对日本金泽箔应用的举措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分析南京金箔所遇到的困境,研究金泽箔保护与振兴策略中值得借鉴之处。本文研究认为,两国的金箔工艺与金箔应用工艺在古时已有频繁交流,通过两国的互学互鉴使金箔相关工艺得到逐步提升,从中可分析出金箔工艺所蕴含的文化交流价值。在总结南京与金泽的金箔制作工序以及隔层制作工序后对两地金箔工艺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可以发现两地金箔工艺虽在具体工序上有所不同,但就金箔成品而言并无二致。在金箔品质基本相同的基础上,分析出金泽箔采取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根据南京金箔现阶段所面临的从业人员稀缺、产品附加值低、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通过借鉴日本金泽箔所用的相关举措提出可行性建议。
省玉霞[7](2020)在《礼县大堡子山金饰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甘肃礼县,是秦早期的发祥地。1994年至今,发现的大堡子山金饰片数量已有161件。这些形制独特的金饰片极其珍贵,是研究早期秦人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经济形态及黄金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大堡子山出土金饰片按其形制可分为鸷鸟形金饰片、口唇纹鳞形金饰片、云纹圭形金饰片、云纹盾形金饰片、兽面纹盾形金饰片、目云纹窃曲形金饰片、竖线纹鳞形金饰片、金虎。按其纹饰可分为神鸟纹、虎纹、兽面纹、窃曲纹、云纹、目云纹、鳞纹、口唇纹等。其中,神鸟纹、虎纹占据主体地位,是秦人图腾崇拜的心理再现。此外,早期秦人可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淘采砂金技术,并利用了锤揲、铸造等制金工艺,鎏金、包金、贴金、錾刻、镂空等装饰工艺制成精美金饰片。秦人将如此规模的金饰片置于墓中,很可能用作棺椁、战马或人体的装饰,金虎可能并非作止音工具之用,而是一种带有特殊含义的装饰品。
周雅迪[8](2020)在《南京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依托于博物馆资源优势而开发的文创产品,是博物馆形象的文化载体,它被赋予了地方文化特色,也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渠道。传统手工艺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博物馆馆藏的重要内容,也是博物馆文创开发的主要来源。基于地方传统手工艺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不仅宣传和推广了博物馆文化,同时对弘扬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馆藏文化的文创产品开发已经渐入佳境,但对地域文化如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开发却是寥寥无几。而南京作为十朝都城,人文历史发展多元化,促进了南京地区传统手工艺的多样化发展,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南京地区的博物馆利用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是服务于公众,充分满足公众文化消费需求的职能体现,同时也使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活力。从传统手工艺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理论意义入手,阐释二者结合的必然性。通过对南京地区博物馆的实地考察,发现和总结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提出对南京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开发的意义,分析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内其他地区优秀博物院馆文创开发案例,立足于当代,揭示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的关键所在,为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产品提供开发策略,原则和思路。
张紫月[9](2020)在《重庆大足石刻宝顶山圆觉洞及北山孔雀明王窟彩绘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始建于初唐,延续至明、清。其中,宝顶山及北山石刻造像都绘有精美的彩绘颜料层,并且在历史上经过多次培修妆绚,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极高,但经历数百年的病害侵蚀其彩绘层已残缺不全,严重影响了石刻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因此,大足石刻的保护修复工作亟待进行,而前期利用科技手段对其彩绘工艺进行分析能够对这一工作起到理论指导意义。分析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光学显微镜剖面观察、激光拉曼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热裂解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彩绘样品的颜料成分及胶结材料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圆觉洞彩绘样品中红色颜料成分为朱砂和铁红;蓝色颜料为群青;绿色颜料为孔雀石和水胆矾;黑色颜料为碳黑;白色颜料为铅白;黄色颜料为密陀僧。主要使用大漆和熟桐油为胶结材料,在金胶中添加朱砂。有多层彩绘和单层彩绘,初次绘制不使用白粉层打底,也不经过打磨工艺,后期重绘时先打磨平整再用白粉层打底。孔雀明王窟彩绘样品中红色颜料成分为铁红和铅丹;蓝色颜料为群青和普鲁士蓝;绿色颜料可能为孔雀石;白色颜料为铅白和石膏;黄色颜料为密陀僧。主要使用大漆和熟桐油为胶结材料,初次绘制不使用白粉层打底,也不经过打磨工艺,后期重绘时先打磨平整再用白粉层打底。
王颖琛[10](2020)在《楚文化地区出土东周金属饰片科学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楚文化是东周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之一,特别是春秋中期以后,金属技术高度发达,并逐步控制长江流域重要矿源。湖北宜昌当阳曹家岗M5与赵巷M12以及河南新蔡葛陵均为东周时期楚墓,墓内出土了大量金、铜以及铅锡制薄片状装饰品。这些饰片制作精美,数量较大,体现出与先秦时期铸造青铜器物完全不同的技术风格。本论文以该类薄片金属制品为研究对象,结合金相观察、成分分析、铅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同时进行模拟制造实验,探讨了东周时期楚文化出土薄片金属制品的制作方法、区域性特征及铅同位素比值特征与物料关系等问题。该类器物均由较厚的金属片与外层覆盖的金属箔组成。成分分析与金相组织观察结果显示:金属片相对较厚,材质主要有铅锡青铜和铅锡合金两类,也有少量纯锡制品;金属箔表面多有精美纹饰,厚度可低至数微米,材质可见金银合金与纯锡,有极少的银箔(均出自葛陵楚墓)与铅锡箔。箔与片的组合形式主要为金箔与青铜片、以及锡箔与铅锡片,同时还有金箔装饰锡片、锡箔装饰锡片、铅锡箔装饰铅锡片等少数组合方式。根据工艺观察和分析结果知该类箔与片均由锻造制成,金箔与锡箔表面的纹饰图案较为复杂,但均可分解为较小的线条单元或点,其内有明显加工工具痕迹。通过痕迹观察以及模拟实验,推测这类薄片制品制作流程应当为:锻造加工出箔与片、裁剪出形状、刻画纹饰、包箔与冲孔、系缀至其他器物表面。其中河南新蔡葛陵楚墓出土锡片的制作流程与湖北宜昌地区两处墓葬稍有区别。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的结果显示赵巷M12及曹家岗M5出土锡与铅锡合金器物的同位素比值分布与东周时期其他地区出土铜器比值存在差异,与葛陵楚墓出土的器物数据也差距较大,表明楚文化地区使用的这些锡器或铅锡器可能有不同的矿料来源。楚文化地区出土的这类金属薄片制品主要用作车马饰与甲饰。类似的器物在西北地区、北方草原文化区以及中国东南部的越文化区都有发现。铅锡合金片与锡箔的组合使用在先秦时期较为少见,几乎只见于东周时期楚国范围内。此时大量薄片饰品的使用以及各类锡器的出现,说明金属技术发展到此时,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材质类型、制作技术、矿料使用等方面均表现出显着的多样性特征。这与东周时期政治分化加剧、礼制衰退、区域互动频繁关系密切,也与手工业的多样化发展格局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大变革的总体趋势相吻合。
二、传统金箔制作工艺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金箔制作工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
一 密陀绘工艺 |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2)金箔在家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金箔概述 |
1.1 金箔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
1.2 金箔的工艺与当代发展 |
1.3 金箔的国内外应用领域 |
2 金箔材质的创新 |
2.1 金箔材料的种类创新 |
2.2 金箔表面的色彩创新 |
2.3 金箔工艺的纹理创新 |
3 金箔家具市场调研 |
4 金箔家具创新策略 |
4.1 通过CMF搭配提升金箔家具设计感 |
4.2 通过建筑室内外搭配完善设计系统性 |
4.3 通过跨界合作扩大金箔家具的行业普适性 |
5 结语 |
(3)“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试论金箔工艺文创产品的开发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箔工艺简述 |
二、金箔工艺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
三、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
四、文创产品开发模式与金箔工艺的交叉点 |
五、金箔工艺文创产品的开发路径分析 |
(4)截金装饰技法及其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阐释及研究的范围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传统截金装饰艺术概述 |
2.1 中国传统金银箔艺术 |
2.1.1 金银箔工艺的创生发展 |
2.1.2 金银箔工艺的应用范围 |
2.1.3 截金装饰艺术在我国的创生 |
2.2 截金装饰艺术在日本的传承和发展 |
2.2.1 截金装饰艺术在日本的流传 |
2.2.2 日本截金装饰艺术的传统应用类别 |
第三章 截金装饰工艺技法与装饰图案 |
3.1 截金工艺的基本流程 |
3.1.1 材料 |
3.1.2 基本工具 |
3.1.3 金箔材料的热熔 |
3.1.4 切金 |
3.1.5 贴金 |
3.1.6 截金工艺图案的贴饰技巧 |
3.1.7 截金工艺的保护方法 |
3.2 截金装饰图案研究 |
3.2.1 常用图案元素 |
3.2.1.1 团花纹样 |
3.2.1.2 唐草纹样 |
3.2.1.3 璎珞纹样 |
3.2.1.4 几何纹样 |
3.2.2 常见装饰图案类型 |
3.2.2.1 适合纹样 |
3.2.2.2 独立纹样 |
3.2.2.3 连续纹样 |
第四章 现代截金装饰艺术的应用价值研究 |
4.1 截金装饰艺术在当代日本的工艺品中的应用情况 |
4.1.1 山本茜的玻璃截金工艺品 |
4.1.2 安川幸圣理的木地截金工艺品 |
4.1.3 切金莳绘漆器工艺品 |
4.1.4 江里佐代子的香盒截金工艺品 |
4.2 截金装饰图案的当代价值 |
第五章 古琴截金装饰艺术作品创作实践探索 |
5.1 设计方案 |
5.2 作品制作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空气中CO2、SO2、NOx对塑像地仗及其贴金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塑像、贴金文物的病害 |
1.2.2 CO_2、SO_2、NO_x的腐蚀破坏 |
1.2.3 温湿度影响气体的腐蚀 |
1.3 塑像地仗及其贴金的工艺及常见病害 |
1.3.1 工艺概述 |
1.3.2 常见病害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2.2.1 CO_2、SO_2、NO_x制备原理 |
2.2.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2.3 试验材料的制备与实验装置的设计 |
2.3.1 CO_2、SO_2、NO_x气体的制备 |
2.3.2 地仗的制备 |
2.3.3 金箔的制备 |
2.3.4 地仗贴金的制备 |
2.3.5 实验装置的设计 |
2.4 实验方法 |
2.4.1 土样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
2.4.2 CO_2、SO_2、NO_x对塑像地仗的腐蚀实验方法 |
2.4.3 CO_2、SO_2、NO_x对金箔的腐蚀实验方法 |
2.4.4 CO_2、SO_2、NO_x对地仗贴金的腐蚀实验方法 |
2.4.5 样品的测定方法 |
第三章 空气中CO_2、SO_2、NOX对塑像地仗的影响 |
3.1 理化指标的测定 |
3.1.1 背景土样理化指标 |
3.1.2 地仗试块理化指标 |
3.2 CO_2对塑像地仗的影响机理研究 |
3.2.1 不同浓度的CO_2对塑像地仗的影响 |
3.2.2 不同温度下CO_2对塑像地仗的影响 |
3.2.3 不同相对湿度下CO_2对塑像地仗的影响 |
3.3 SO_2对塑像地仗的影响机理研究 |
3.3.1 不同浓度的SO_2对塑像地仗的影响 |
3.3.2 不同温度下SO_2对塑像地仗的影响 |
3.3.3 不同相对湿度下SO_2对塑像地仗的影响 |
3.4 NOX对塑像地仗的影响机理研究 |
3.4.1 不同浓度的NO_x对塑像地仗的影响 |
3.4.2 不同温度下NO_x对塑像地仗的影响 |
3.4.3 不同相对湿度下NO_x对塑像地仗的影响 |
3.5 CO_2+ SO_2+ NOX混合气体对塑像地仗的影响机理研究 |
3.6 塑像地仗腐蚀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气中CO_2、SO_2、NOX对金箔的腐蚀 |
4.1 CO_2对金箔的腐蚀特征研究 |
4.1.1 不同浓度的CO_2对金箔的影响 |
4.1.2 不同温度下CO_2对金箔的影响 |
4.1.3 不同相对湿度下CO_2对金箔的影响 |
4.2 SO_2对金箔的腐蚀特征研究 |
4.2.1 不同浓度的SO_2对金箔的影响 |
4.2.2 不同温度下SO_2对金箔的影响 |
4.2.3 不同相对湿度下SO_2对金箔的影响 |
4.3 NOX对金箔的腐蚀特征研究 |
4.3.1 不同浓度的NO_x对金箔的影响 |
4.3.2 不同温度下NO_x对金箔的影响 |
4.3.3 不同相对湿度下NO_x对金箔的影响 |
4.4 CO_2+ SO_2+ NOX混合气体对金箔的腐蚀特征研究 |
4.5 地仗试块贴金的腐蚀形貌图 |
4.5.1 CO_2环境中的腐蚀形貌变化 |
4.5.2 SO_2环境中的腐蚀形貌变化 |
4.5.3 NO_x环境中的腐蚀形貌变化 |
4.5.4 CO_2+ SO_2+ NO_x混合气体环境中的腐蚀形貌变化 |
4.6 文物贴金腐蚀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日金箔工艺保护与振兴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2.1 我国传统工艺的研究现状 |
1.2.2 我国金箔制造工艺的研究现状 |
1.2.3 日本传统工艺的研究现状 |
1.2.4 日本金泽金箔制作工艺的研究现状 |
1.2.5 小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性 |
第2章 中日金箔工艺的概况 |
2.1 中国金箔工艺 |
2.1.1 先秦至汉代为萌芽期 |
2.1.2 魏晋南北朝至宋代为形成期 |
2.1.3 宋代以后为成熟期 |
2.1.4 南京金箔工艺的历史 |
2.2 日本金箔工艺 |
2.3 金箔的文化价值 |
2.3.1 外在表现 |
2.3.2 内在意蕴 |
2.3.3 文化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南京金箔与日本金泽箔制作工艺的对比 |
3.1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
3.1.1 制箔工序 |
3.1.2 技术核心 |
3.2 日本金泽箔制作工艺 |
3.3 隔层的制作工艺 |
3.3.1 中国的乌金纸 |
3.3.2 日本的打箔纸 |
3.4 南京金箔与日本金泽箔的异同 |
3.4.1 不同点 |
3.4.2 相同点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本金泽箔的保护与振兴 |
4.1 发展背景 |
4.2 保护的举措 |
4.2.1 法律保护 |
4.2.2 技术与用具的保存 |
4.2.3 成立专门机构 |
4.3 振兴的举措 |
4.3.1 法律基础 |
4.3.2 人才培养 |
4.3.3 技术改进 |
4.3.4 市场化运作 |
4.3.5 设置专门机构 |
4.4 发展策略的特点 |
4.4.1 保护与振兴的职责划分明确 |
4.4.2 制度完善 |
4.4.3 民间组织的参与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南京金箔的保护与振兴策略探究 |
5.1 南京金箔发展的SWOT分析 |
5.1.1 南京金箔发展的优势 |
5.1.2 南京金箔发展的劣势 |
5.1.3 南京金箔发展的机遇 |
5.1.4 南京金箔发展的挑战 |
5.2 南京金箔发展的建议 |
5.2.1 技术的保护—传承人的培养 |
5.2.2 技术的保护—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
5.2.3 产业的振兴—培育工匠与改进技术 |
5.2.4 产业的振兴—市场化运作 |
5.2.5 产业的振兴—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礼县大堡子山金饰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重难点分析 |
第一章 大堡子山金饰片的发现与回归 |
一、金饰片的发现 |
二、金饰片的回归 |
第二章 大堡子山金饰片形制介绍及分析 |
一、鸷鸟形金饰片 |
二、金虎 |
三、口唇纹鳞形金饰片 |
四、云纹圭形金饰片 |
五、云纹盾形金饰片 |
六、兽面纹盾形金饰片 |
七、目云纹窃曲形金饰片 |
八、竖线纹鳞形金饰片 |
第三章 大堡子山金饰片纹饰探讨 |
一、神鸟纹 |
二、虎纹 |
三、兽面纹 |
四、窃曲纹 |
五、云纹目云纹 |
六、鳞纹口唇纹 |
第四章 大堡子山金饰片的工艺探析 |
一、淘采与冶炼 |
二、制金工艺装饰工艺 |
三、秦黄金来源 |
第五章 大堡子山金饰片的功用探析 |
一、金饰片功用的几种观点 |
二、对金饰片功用观点的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南京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各类研究 |
(二)有关地域性传统手工艺发展和文创产品开发的研究 |
(三)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文创产品 |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理论阐释 |
一、传统手工艺概述 |
二、传统手工艺的特点 |
三、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意义与途径 |
第二节 博物馆与博物馆文创产品 |
一、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兴起 |
二、博物馆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 |
三、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特性 |
第三节 博物馆文创产品与地方传统手工艺 |
一、博物馆文创产品对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必然性 |
二、博物馆文创产品与地方传统手工艺相互依存 |
三、博物馆文创产品对地方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影响 |
四、地方传统手工艺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方向 |
第二章 南京传统手工艺及其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现状 |
第一节 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开发意义 |
一、南京传统手工艺及其特色 |
二、南京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开发的意义 |
(一)在发展中保护传统手工艺 |
(二)传播地域性历史文化特色 |
(三)提升传统手工艺商业价值 |
第二节 南京地区博物馆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开发现状考察 |
一、秦淮灯彩 |
二、南京绒花 |
三、南京剪纸 |
四、南京云锦 |
五、南京金箔 |
第三节 南京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在博物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一、文创产品开发程度低 |
二、产品缺乏创意、类型较少 |
三、研发技术不成熟 |
四、营销推广力度低 |
第三章 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与思路 |
第一节 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经验借鉴 |
一、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妞和超活化兵马俑文创产品 |
二、故宫博物院——仿珐琅彩系列文创产品 |
三、苏州博物馆——苏州刺绣文创产品 |
第二节 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
一、保持本土文化内涵 |
二、继承传统艺术特色 |
三、立足传统民族地域特点 |
四、采用优质的制作材料 |
第三节 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思路 |
一、文化为核心 |
(一)提炼地方特色手工艺文化 |
(二)控制品质,推出品牌 |
(三)文创产品应系列化开发 |
二、以人为本 |
(一)以现代人的生活、审美、文化需求为本 |
(二)培养传统手工艺和博物馆人才,注入新鲜血脉 |
(三)尊重和保护传统手工艺人 |
三、改善经营方式 |
(一)改善商品陈列方式与提升馆内装修 |
(二)互联网+模式,提升知名度 |
(三)开办传统手工艺课程,“体验式”消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重庆大足石刻宝顶山圆觉洞及北山孔雀明王窟彩绘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背景 |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2.1 综合性研究 |
1.2.2 大足石刻的彩绘工艺研究 |
1.2.3 其他地区石刻彩绘工艺的研究方法 |
1.2.4 大足石刻的病害调查及保护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宝顶山圆觉洞及北山孔雀明王窟彩绘概况 |
2.1 宝顶山石刻彩绘概况 |
2.1.1 宝顶山石刻建造历史及历代培修情况 |
2.1.2 圆觉洞概况 |
2.1.3 宝顶山石刻价值 |
2.2 北山石刻彩绘概况 |
2.2.1 北山石刻建造历史及历代培修情况 |
2.2.2 孔雀明王窟概况 |
2.2.3 北山石刻价值 |
2.3 宝顶山及北山石刻彩绘赋存环境 |
2.3.1 宝顶山气候及地质条件 |
2.3.2 北山气候及地质条件 |
第三章 彩绘样品实验分析 |
3.1 采样情况 |
3.1.1 宝顶山圆觉洞采样情况 |
3.1.2 北山孔雀明王窟采样情况 |
3.2 样品颜料分析 |
3.2.1 样品剖面显微分析 |
3.2.2 样品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3.2.3 样品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3 样品有机胶结材料分析 |
3.3.1 宝顶山圆觉洞有机材料分析 |
3.3.2 北山孔雀明王窟有机材料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相关问题讨论 |
4.1 人工合成颜料的发明及在我国的使用 |
4.1.1 群青(Na_(6-10)Al_6Si_6O_(24)S_(2-4)) |
4.1.2 普鲁士蓝(Fe_4[Fe(CN)_6]_3) |
4.2 宝顶山与北山彩绘的重绘情况 |
4.2.1 宝顶山圆觉洞的重绘情况 |
4.2.2 北山孔雀明王窟的重绘情况 |
4.3 宝顶山圆觉洞与北山孔雀明王窟彩绘工艺的异同 |
4.3.1 颜料使用的异同 |
4.3.2 彩绘工艺的异同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楚文化地区出土东周金属饰片科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楚文化及其金属技术的研究 |
2.1.1 楚文化的界定 |
2.1.2 楚文化青铜技术研究进展概述 |
2.2 先秦时期薄片金属制品的考古发现 |
2.2.1 商至西周时期薄片金属制品的发现 |
2.2.2 楚文化遗址出土薄片金属制品 |
2.3 先秦时期金属锻造技术研究概述 |
2.3.1 早期铜器锻造技术研究简述 |
2.3.2 商周锻造技术研究进展 |
2.4 先秦时期的锡器发现及其对锡金属的使用 |
2.4.1 锡器的考古发现 |
2.4.2 锡料的使用与来源研究 |
2.4.3 铅、锡同位素及相关技术研究 |
2.5 小结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路线 |
3.2.2 分析方法 |
3.3 样品采集 |
4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的金相与成分分析 |
4.1 当阳曹家岗墓地M5 |
4.1.1 金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1.2 锡片与锡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2 当阳赵巷楚墓M12 |
4.2.1 金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2.2 锡片与锡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2.3 铜片饰成分与金相分析 |
4.2.4 弹簧形器成分与金相分析 |
4.3 新蔡葛陵楚墓 |
4.3.1 金箔银箔成分分析 |
4.3.2 锡片与锡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4 小结 |
5 楚文化出土薄片金属器的制作加工工艺研究 |
5.1 制作加工工艺的观察和研究发现 |
5.1.1 表面加工工艺与纹饰 |
5.1.2 修补连接工艺 |
5.1.3 打孔痕迹 |
5.1.4 剪裁与成形 |
5.1.5 整体加工工艺 |
5.2 显微厚度测量 |
5.2.1 显微厚度测量方法 |
5.2.2 厚度测量结果 |
6 楚文化锡与铅锡制品的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研究 |
7 相关问题讨论 |
7.1 薄片金属器的加工工艺的探索: 模拟实验 |
7.1.1 锡与铅锡合金的模拟锻造 |
7.1.2 纹饰加工模拟实验 |
7.1.3 箔、片组合连接模拟实验 |
7.1.4 加工量模拟实验 |
7.2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的技术特征 |
7.2.1 箔与片区分的问题 |
7.2.2 楚文化出土装饰类薄片的技术特征 |
7.3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的区域性特征 |
7.3.1 薄片金属器的用途分类 |
7.3.2 楚文化出土薄片金属器的区域特征 |
7.4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广泛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 |
7.4.1 东周时期金属技术的多样化与锻造技术的发展 |
7.4.2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的发展与周边关系 |
7.4.3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所反映的社会等级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早商及以前的锻造铜器 |
附录B 先秦锡器出土情况 |
附录C 赵巷M12金相组织分析结果 |
附录D 赵巷M12部分铜质片饰工艺观察结果 |
附录E 显微厚度测量结果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传统金箔制作工艺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2]金箔在家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 李臻瑜,周橙旻. 家具, 2020(06)
- [3]“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试论金箔工艺文创产品的开发路径[J]. 耿广可. 美术文献, 2020(09)
- [4]截金装饰技法及其应用价值研究[D]. 李文茜.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5]空气中CO2、SO2、NOx对塑像地仗及其贴金的影响机理研究[D]. 张小燕. 长安大学, 2020(06)
- [6]中日金箔工艺保护与振兴的比较研究[D]. 邹天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7]礼县大堡子山金饰片研究[D]. 省玉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南京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D]. 周雅迪.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9]重庆大足石刻宝顶山圆觉洞及北山孔雀明王窟彩绘工艺研究[D]. 张紫月.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楚文化地区出土东周金属饰片科学分析研究[D]. 王颖琛.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