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贵且不悔改

昂贵且不悔改

一、贵得肆志,纵心无悔(论文文献综述)

林湘华[1](2020)在《从曳尾灵龟到芝兰玉树——嵇康与王谢子弟对庄子的人间化诠释》文中研究指明从嵇康到谢安等王谢子弟所代表的六朝士人风韵,如何以其自觉的价值选择,与主体自由和审美的生命型态,超越王、何、向、郭的思辨诠释,实现庄学"转俗成真"的道路,创造了安顿个人生命感受的一道新诠释。这道诠释,从庄子逍遥於泥涂的"曳尾灵龟",曾化身爲心有天游的竹林风致,又转化爲"芝兰玉树"的悦赏风物、矜惜意兴;令"游心太玄"的思辨玄学,因此内化成爲一种内在生命的基调;而庄子"一死生、齐物我"的形上境界,更在魏晋这种"宝性全真"的修养下,啓引了"襟情超畅"的生命情怀和审美感受,体现庄学人间化的风范。

赵彦源[2](2020)在《魏晋文人身份的转变与诗歌创作》文中认为魏晋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其标志性的事件是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从创作到批评上的自觉。这种自觉是在魏晋知识分子摆脱汉代儒士的“注经”生活,走向基于个体经验的创作独立性之后实现的。这种身份的转变产生了以个体生命哲学为表现基础的诗歌观念,互文的生成方式,以五言诗为基础的徒诗形式。对魏晋文人身份的这种转变与诗歌创作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为人们更好地理解魏晋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形式特征提供借鉴,进一步了解诗人与创作之间的因果关系。除去绪论和结论部分,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是探讨导致魏晋文人身份的转变的原因。从“经学”的式微,诗人群体的涌现,文人身份的独立以及从“注经”到“注我”的转变等角度进行论述。认为,汉末以来大一统政权的瓦解导致“经学”传统的衰败,魏晋文人集团的涌现促进了诗人和诗歌从题材到形式上的独立。第二章主要是探讨魏晋诗歌的生成方式的转变。从魏晋诗歌的互文性特征和以五言为基础的徒诗的出现两方面进行探讨。认为,以宫廷为核心的文人集团的出现,是魏晋诗歌呈现互文性的主要原因,并产生了命题诗、赠答诗和唱和诗等互文性诗歌形式。随着道家、佛家思想的涌入,魏晋文人的生命哲学呈现多元化状态,诗歌所要表达的个人经验越来越丰富,四言诗在表达经验的复杂性上让位于五言诗,并失去了“经学”意义上的乐章意,产生不事韵律的“徒诗”。第三章主要是探讨文人诗的基本内涵。从个体生命哲学的诗学理念和自在自为的诗歌存在状态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魏晋文人在摆脱“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后,从道家、佛家等思想中获得新的生命哲学观念,并通过玄谈的思辨方式实现自我认同,并形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基于个人情感的自在自为的诗歌形式,尤其表现在陶渊明为代表的山水、田园题材的诗歌上。

刘卓璐[3](2019)在《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嵇康身处乱世,历经了曹魏政权由稳定到动荡。公元249年高平陵政变以后,司马氏借机篡位,大肆残杀异己,借名教粉饰自己阴谋篡权的行径,引起士人的不满和愤怒。面对这种现实状况,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披露司马氏的虚假伪善。但嵇康所指责和批判的是假借经学及名教作为维护政治、利益幌子的司马氏政权,而非真正的名教。嵇康幼年丧父,母亲和兄长将他养育长大,家世儒学,依仗母兄宠爱,嵇康不涉经学,随着年岁渐长便钻研老庄之术,但家庭的儒学氛围还在。《思亲诗》中嵇康表达了对兄长和母亲的思念感激之情,这种至真亲情,是先秦孔孟所推崇的美好品德。《幽愤诗》中嵇康表达自己隐逸避世的夙愿与老庄思想不谋而合。可以看出,嵇康身上既有儒家的正直谦逊、笃信亲情又有道家的朴素恬淡、清静无为,两家杂糅,形成嵇康儒、道两家兼融的人生观。他的“清虚静泰”思想便是这种儒道兼备的产物。“清虚静泰”思想是嵇康养生之术的核心。嵇康《养生论》和《答难养生论》论述养生、贵生的重要性,强调要将服食药物和静心恬性相结合,同时注重人格修养,指出修养的关键是“清虚静泰、少私寡欲”。《释私论》则是这种人格修养理论的进一步深化。纵观嵇康的作品,不管是对司马氏政权的批判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都是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的体现。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的要旨是,指引人们在修身养性的活动中保持心灵的自由,构筑纯美的人格。文本从嵇康的养生思想切入,总结嵇康养生之术的核心:“清虚静泰”。以“清虚静泰”思想为本文的核心,并展开分析。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明确前人对嵇康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二部分: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的缘起。第三部分: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的解读。第四部分:解读嵇康“清虚静泰”思想背后的生命和人格之美。嵇康修炼身心的养生术,归结起来,就是“清虚静泰”思想。“清虚静泰”思想是嵇康面对魏晋的社会现状所提出的一条弥合儒道,注重自我锤炼的自修之路;是嵇康探索的一条生命自由与人格塑造的诗意栖居之路。嵇康提出的“清虚静泰”就是在修性安神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生命的追求和对自我人格的塑造。养生的背后是嵇康对生命和人格的追求。“清虚静泰”思想就是坚持清静平和的心态,保持正直儒雅的品性;修达空虚寂静的精神,培养宁静澹泊的人格;最后达至和谐逍遥的境界。完成由养生到生命及人格的修炼,形成一套养形与养神兼备,修性与安神兼顾,生命与人格共修的修养方式,为身心俱疲的魏晋士人提供一条自修与养护的修炼之道。本文从嵇康《养生论》、《答难养生论》、《释私论》入手,挖掘嵇康修身养性三部曲的核心思想:清虚静泰。通过对“清虚静泰”思想的解读,总结嵇康儒道兼融的人生价值观,挖掘嵇康内心的儒家元素,了解嵇康由儒入道的心路历程。“清虚静泰”思想是嵇康对司马氏统治下,世风日下、虚伪狡诈社会提出的救世方法。嵇康认为,只有个体懂得对生命的锤炼和养护,重视人格的修养,才能在乱世保持人格的独立和个体的自由,拯救混乱而虚伪的时代。

唐志远,邹茜鸶[4](2016)在《《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文中指出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远绍旁搜,从自然论、才性论和玄学人生观三个方面,对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进行分析和阐释,认为此信集中体现了嵇康的玄学思想和人生观,可与他的其他着作相互印证。

袁济喜,迟文颖[5](2016)在《风雅与玄思的天合——嵇康四言诗融汇问题新探》文中指出嵇康四言诗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以三国魏朝时独树一帜,在中国诗歌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明显地受到《诗经》风雅精神的泽溉与当时兴起的玄学思想的影响。二者的融合有着独特的路径。嵇康依据自己的人生哲学与人格精神,对于传统的《诗经》风雅精神与玄学思想作了自然天成的融合,其中蕴含着许多深沉的人文意韵。

陈晓,李小舒[6](2015)在《嵇康的诗歌与《庄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嵇康诗现存约20余首,其中一大半可以确定与《庄子》有关。在诗歌中如此大量地引用《庄子》,嵇康可以说是第一人。性格上刚烈直率的特点,对于政治的不满,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共同造就了嵇康的悲剧人生。在面对他所极端厌恶的"时移俗易,好贵慕名"的社会,他的选择是"鉴乎古今,涤情荡欲",捐弃外累而游心自然。

葛志伟[7](2014)在《中古五言诗的经典化》文中研究指明文学经典化问题属于当前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此研究方法当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学术界。按照当代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文学经典化研究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发生在某个特定时期;(二)、存在一个社会主流文化群体;(三)、文学作品的某种价值能得到此群体普遍认同;(四)、建构一个较为稳定的文学传统。若就中国文学发展史而言,五言诗这一诗歌体式在中古时期的发展恰能涵盖以上四点内容。我们通过对南朝时期江淹拟诗、刘勰明诗、钟嵘品诗、萧统选诗等行为的考察,可知经典作家作品经过多重遴选似已能成为一种共识。换句话说,我们有理由认为五言诗在此时期完成了其文学经典化的最初历程。当然这种经典化过程,不仅是指某些诗人及其作品在后世能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也是指其文体本身实现从俗体流调向诗坛正体的跨越。不过此过程的完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以整个中古时期为限才可能看的清楚。因而那种认为“五言居文辞之要”的传统说法并非是绝对的真理,理应值得深入检讨。事实上,汉末建安时期传统四言诗体为适应时代需要也在应运而变。两种诗歌体式的竞争在西晋诗坛表现的尤为明显。而五言诗之所以后来能在南朝诗坛独领风骚,其文体实用性逐步提升理应得到重视。这一点通过对此时期诗歌作品中“新诗”概念的论述可得到充分说明。众所周知,五言诗这种诗歌样式在汉魏时期本为“三曹”这样的寒族文人所擅长,但到南朝社会却成为士族群体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士族文人群体大规模介入到五言诗的创作实践中,那么此文体在南朝时期就不太可能实现其经典化的历程。而士族文人群体介入五言诗的创作,又与其自身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变化紧密相关。在魏晋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士族势力先后经历兴起、巩固、极盛、衰落等四个阶段。这种变化过程前贤早有详论,而通过对当时文献中“势族”、“素族”等历史名词概念的阐释推论,也可提供一些新的补充说明。然而无论此群体自身力量如何变化,他们显然都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群体,是当时主流文化的创造者与审美标准的践行者。从汉代经学到魏晋玄学,再到南朝以五言诗为代表的文学,可以说每一时期他们都有着最为倚重的文化资本,并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文化资本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当中,进而实现价值间的转换。因而中古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又当是五言诗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的形成史。此点通过对魏晋南朝各代正史传记所引五言诗意图的考察可以洞悉一二。但是士族文人群体介入五言诗的创作自有其特定过程。而此过程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在于玄言诗的兴盛。它直接导致了魏晋南朝诗坛领导权从寒族文人向士族群体的转移,而其间诗人郭璞可谓功不可没。这是玄言诗对中国文学史除山水诗、说理诗之外的第三种重要贡献,可惜向来少有人言及于此。士族文人引领诗坛风气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诗人谢灵运山水诗的盛行。但真正让谢灵运诗歌具备经典性意义的,是由于他在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即一方面能秉承传统诗骚精神,一方面又能自觉吸收当时新兴的民间清商曲辞的有益养分。这使得谢灵运的五言诗具备了多重值得探讨的经典性因素。齐梁之际的钟嵘《诗品》通过比附《诗经》《离骚》等既往经典,并自觉建构起一个较为严密的诗歌谱系。盖此举从理论层面上确立起五言诗体的合法性地位,因而对其经典化历程的完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考虑到五言诗在当时有作为文化资本存在的特殊性,因而钟嵘撰写《诗品》可能并非品评诗歌这么简单。事实上除五言诗自身发展因素之外,为年轻的士族子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作诗准则,进而维护士族群体在文化领域的优越性,更有可能是钟嵘撰写《诗品》时不容忽视的深层次思想动机。由此可见,文学经典化的过完成不仅与文学自身因素有关,同时也离不开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的大力推动。

牛香兰[8](2014)在《汉魏六朝四言诗与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魏六朝四言诗、赋继承了《诗三百》为代表的四言体,有的甚至在内容及构思立意上也学习了《诗经》的做法。抒发感情是《诗经》最大特点,也是诗歌的主要格调,四言赋虽句式上是《诗经》的延续,但主要的格调已变为对事物形态的描写,感情的抒发不再是主流。汉魏六朝四言诗、赋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体制上,相互交融影响,密不可分。本论文以朝代为统领线索探讨汉魏六朝四言诗、赋演变的历程及创作风貌,根据严可均所编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辑录内容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四言赋诗进行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发现抒情咏怀、赠答应诏、山水、玄言在两汉、建安、正始、西晋、东晋、南北朝各个时期,分别具有独特的时代色彩。从宏观上把握汉、魏、晋、南北朝四言体诗赋的变化,同时研究内容也涉及到作家、作品、文论材料等相关领域的范围。全文除绪论以外,共分六章,具体内容简要概括如下:第一章主要对两汉四言诗赋源流进行研究。与《诗经》四言诗相比,两汉四言诗既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者的传统,又自具新变风神。汉代四言诗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主要反映在词汇、章法、创作方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可见两汉诗教说基本上继承了《诗经》关怀国家命运和正视社会现实的传统。对于典型的诗赋转换形式进行分析,得出四言赋与四言诗这两类四言体之间形式和风格特点联系。第二章对两汉四言赋进行研究。汉代的诗学作为文学创作理论的宗源,自然,诗学的标准渗透在赋学中并成为赋家自觉遵循的创作准则,尤其是西汉赋家更是以古诗的标准来创作赋并引诗入赋,四言辞赋在此种环境下的发展历程是值得研究的。将西汉、东汉各个时期的四言辞赋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各个时期四言辞赋的创作时代背景及政治环境进行阐释。第三章魏晋四言诗研究。根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统计得出数据,可以说四言诗在《诗经》之后,又迎来了新的繁荣时代。魏晋四言诗内容分为抒情、赠答、应酬、玄言、励志四类,体现诗歌在魏晋时期的不同发展风貌。第四章魏晋四言辞赋研究。魏晋四言辞赋从篇制结构、遣词造句都有受四言颂体诗和赠答应酬诗的影响,儒家说教和佛理玄谈相互杂糅,诗、赋、赞、铭、颂的文体区别逐渐隐形化,哲学与文学达到零界点,从而再一次延长了四言体的寿命。此时期四言辞赋包在颂、箴、铭中各有体现,其中以赋命名的四言赋已不能作为仅有的研究对象。一些合辙押韵的四言碑文也逐渐增多且赋义浓厚,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第五章南北朝四言诗研究。南朝四言诗在以皇室为核心的庞大文学集团支持下,再一次活跃了四言体的创作,南朝家族四言诗兴盛为四言诗复兴再创新高。北朝庄重儒雅和温文柔弱,这既矛盾又统一的南北朝社会政治因素,更是符合四言诗的创作。第六章南北朝四言辞赋研究。公元四百二十年刘裕代晋建宋,之后在长江流域以南继宋又先后出现齐、梁、陈,共同组成了南朝,凡一百六十七年。虽然南朝赋风倾向于贵族化、唯美化,但毕竟宋齐两代赋家去魏晋未远,文人仍然继承了魏晋体物写志的创作传统,在赋作中对现实基本事实求是。北朝文学从十六国文学为发端,至隋初文学为止,历经二百七十三年北方的正统儒家思想始终成为统治者有限采取的治国理论战略,而在文学体裁方面四言体就以它绝对庄重气势成为统治者彰显王者气象的首选,也成为四言体在此时期占有重要文学地位的原因。

葛志伟[9](2014)在《诗歌史的隐性坐标——论魏晋南朝时期的“新诗”》文中研究表明魏晋南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通过对此期诗歌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即"新诗"一词在此期出现的语境竟有二十余处。人们通常会将这些"新诗"简单理解为"新写的诗篇"。但倘若将此类"新诗"置于系统的、连续的诗歌发展史中去理解,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与今日所熟知的诗歌史遥相呼应。事实上,在多数语境中,"新诗"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诗歌史上新变化的悄然而至。这绝非是一种巧合,而恰恰是当日诗人们及其诗歌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在场性体现。这种在场性要早于任何诗歌史的叙述,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高深[10](2014)在《论嵇康对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偏离》文中提出作为魏晋玄学家之一,嵇康对庄子多有继承。虽然嵇康自称师法庄子,但嵇康在继承庄子思想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偏离,如从"自然无为"到"任情肆志";从"清虚静泰"到"服食养身";从"薄周孔"到"非汤武"等。他对庄子思想的片面接受,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二、贵得肆志,纵心无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得肆志,纵心无悔(论文提纲范文)

(1)从曳尾灵龟到芝兰玉树——嵇康与王谢子弟对庄子的人间化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 方法:“转俗成真”的关键——自觉的价值选择
二、 义藴一: 主体自由在人间——“体亮心达”与“宠辱不惊”
三、 义藴二: 审美的生命型态——生命意识与审美感受
结 论

(2)魏晋文人身份的转变与诗歌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魏晋文人身份转变的原因
    一、“经学”的式微
    二、诗人群体的涌现
    三、文人身份的确立
    四、从“注经”到“注我”的转变
第二章 魏晋诗歌的生成方式
    一、魏晋诗歌的互文性
        (一)命题诗
        (二)赠答诗与唱和诗
    二、徒诗的出现
        (一)诗歌乐章意的解体
        (二)徒诗:文人诗的发端
第三章 文人诗:个体生命哲学的张扬
    一、个体生命哲学的诗歌
        (一)个性经验的生命诗学
        (二)析理思辨下的理趣美
        (三)诗歌表现力的弱化
    二、自在自为的诗
        (一)新自然观的建立
        (二)游仙诗与隐逸诗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理论渊源及演进过程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外研究综述
    1.3 概念界定
        1.3.1 关于题目
    1.4 研究目的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的缘起
    2.1 嵇康对前人思想的吸收
        2.1.1 儒家“士”精神对嵇康的影响
        2.1.2 老庄思想对嵇康的影响
        2.1.3 正始玄学的自然观
    2.2 嵇康所处的时代背景
        2.2.1 魏晋时期的社会现实
        2.2.2 “竹林七贤”的生存状态
    2.3 嵇康本人的个性特征
        2.3.1 恬静
        2.3.2 性烈
        2.3.3 静与烈的矛盾统一
第三章 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的解读
    3.1 第一阶段:“清”
        3.1.1 “清”之意指
        3.1.2 清静平和的心态
        3.1.3 正直儒雅的品性
    3.2 第二阶段:“虚、静”
        3.2.1 “虚、静”之意指
        3.2.2 空虚寂静的精神
        3.2.3 宁静澹泊的人格
    3.3 第三阶段:“泰”
        3.3.1 “泰”之意指
        3.3.2 和谐逍遥的境界
第四章 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的生命与人格之美
    4.1 嵇康“清虚静泰”的生命之美
        4.1.1 形神相济:对生命之全的养护
        4.1.2 自然与自由:对生命之美的追求
    4.2 嵇康“清虚静泰”的人格之美
        4.2.1 “越名归真”的理想人格
        4.2.2 “视死如归”的现实人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论
二才性论
三玄学人生观

(5)风雅与玄思的天合——嵇康四言诗融汇问题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风雅蓄愤与逍遥超越
二、“直寻”与融汇
    (一)少有物哀———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与虚静超脱的道家理想的统一
    (二)言志、缘情、说理的统一
    (三)从“兴意生动”到“得意忘忧”
    (四)善用叠字,两字穷形
三、从南朝文学批评看四五言诗体的融汇问题
四、余论

(6)嵇康的诗歌与《庄子》(论文提纲范文)

(7)中古五言诗的经典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经典”与“经典化”
    第二节 对当代古典文学领域文学经典化研究的反思
    第三节 五言诗经典化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以中古时期为例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及思路
第一章 从“新诗”概念再论魏晋南朝诗坛
    第一节 诗歌史的隐性坐标——论魏晋南朝时期的“新诗”
        一、魏晋南朝诗歌中的“新诗”语境统计
        二、乐府与“新诗”的偏离现象析论
        三、论魏晋南朝文人诗中的“新诗”
        四、结论
    第二节 对魏晋南朝诗坛的反思—兼论钟嵘“五言居文辞之要”
        一、钟嵘“五言居文辞之要”说辨析
        二、建安文坛对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贡献
        三、作为文化资本的五言诗
        四、结论
第二章 魏晋南朝门阀势力之盛衰
    第一节 从《宋书·恩幸传论》推论“势族”内涵的变迁
        一、问题之缘起
        二、东汉末年的“势族”:地方豪族
        三、魏晋时期的“势族”:中央政府中的权势集团
        四、南朝社会的“势族”:皇权羽翼下的寒人群体
        五、沈约《宋书》更改刘毅原文的原因
        六、结论
    第二节 两晋“寒素”、“儒素”与南朝“素族”之关系考论
        一、学界对“素族”探讨的得与失
        二、两晋时期之“寒素”、“儒素”析论
        三、南朝之“素族”
        四、结论
第三章 魏晋南朝诗坛领导权的转移
    第一节 汉末文化领域分流与“三曹”建安诗坛领袖地位的确立
        一、袁绍集团之重事功与刘表集团之尚经义
        二、曹操之尚文辞及《典论·论文》的思想史意义
        三、破解曹植“辞赋小道”说这一学术公案的新维度
        四、余论
    第二节 权力场与文学场:西晋“祖饯”、“公宴”、“赠答”诗研究
        一、总论
        二、《文选》所录潘岳《金谷集作诗》献疑
        三、双重场域结构的典范:华林园中的人与诗
        四、仪式与情感:二陆赠答诗研究
        五、余论
    第三节 玄言诗与魏晋南朝诗坛领导权的转移
        一、西晋谈玄名士社会身份的考察
        二、郭璞过江前后诗风变化考论
        三、《晋书·孙绰传》“孙许优劣”条推论
        四、从兰亭集会看玄言诗对中古诗歌史的第三种贡献
第四章 谢灵运诗歌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美人”的缺席与回归——兼论谢灵运诗歌中的经典性因素
        一、汉魏诗歌中的“美人”经典性意象
        二、经典的偏离——两晋诗歌中的“美人”意象
        三、从归隐心态看谢诗中的“美人”意象
        四、结论
    第二节 “池塘生春草”与南朝诗学
        一、《诗品》引谢灵运“梦惠连”说新论
        二、“池塘生春草”与南朝诗坛的审美风尚
        三、余论
第五章 钟嵘《诗品》与中古五言诗的经典化
    第一节 钟嵘生平三事考释——兼论《诗品》的撰写动机
        一、钟嵘《上齐明帝书》
        二、钟嵘《上梁武帝书》
        三、《诗品》撰写动机管窥
        四、结论
    第二节 《诗品》与五言诗经典谱系的建构
        一、钟嵘《诗品》之前的五言诗史建构情况
        二、钟嵘《诗品》建构五言诗经典谱系的文学史意义
        三、结论
附录: 当前古典文学领域关于文学经典化研究成果一览
参考文献
代后记:忆兴无师二三事

(8)汉魏六朝四言诗与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汉魏六朝四言诗与赋研究状况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第四节 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两汉四言诗
    第一节 两汉四言诗类别分析
    第二节 两汉四言诗、赋源流探微
        一 两汉四言诗源流关系
        二 两汉四言诗、赋转换形式
第二章 两汉四言辞赋
    第一节 西汉四言赋态
        一 西汉前期四言赋的形态
        二 西汉后期四言赋作及赋态
    第二节 东汉四言赋态
        一 东汉前期四言赋的形态
        二 东汉中后期四言赋形态
        三 东汉“七体”、“乱曰”赋态
第三章 魏晋四言诗
    第一节 魏晋四言抒情诗
        一 三曹四言抒情诗创作
        二 王粲四言诗的情感抒发
        三 魏初四言抒情诗新貌
        四 西晋四言抒情诗
        五 东晋四言抒情诗的光辉
    第二节 两晋四言赠答应酬诗
        一 两晋四言赠答酬唱应诏诗的风格
        二 两晋文士的四言赠答酬唱之作
        三 四言酬唱公宴诗的发展
    第三节 魏晋四言玄言诗
        一 三国时期的四言玄言诗
        二 东晋四言玄言诗的繁荣
    第四节 魏晋四言励志诗
        一 汉魏四言励志诗流变
        二 魏初四言励志诗新变
        三 两晋四言励志诗的承变
第四章 魏晋四言辞赋
    第一节 三国四言辞赋
        一 建安四言辞赋
        二 曹氏四言辞赋
        三 正始四言辞赋
        四 三国其它赋家四言体创作
    第二节 西晋四言辞赋
        一 西晋四言辞赋的生存条件
        二 西晋四言辞赋中的玄意
        三 西晋四言辞赋家
    第三节 东晋四言辞赋
        一 东晋初期四言辞赋
        二 东晋中期四言辞赋与玄学的结合
        三 东晋后期四言辞赋
第五章 南北朝四言诗
    第一节 南朝四言诗
        一 南朝四言诗生存环境
        二 南朝家族四言诗兴盛
        三 南朝其它作家的四言诗
    第二节 北朝四言诗
        一 北魏四言诗
        二 庾信所作四言郊庙歌辞
第六章 南北朝四言辞赋
    第一节 南朝四言辞赋
        一 南朝四言辞赋创作
        二 谢氏四言辞赋创作
    第二节 北朝四言辞赋等韵文
        一 十六国四言辞赋等韵文及形态
        二 北魏四言辞赋等韵文及形态
        三 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四言辞赋等韵文及其形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诗歌史的隐性坐标——论魏晋南朝时期的“新诗”(论文提纲范文)

一、曹魏时期的 “新诗”
二、两晋时期的 “新诗”
三、南朝时期的 “新诗”
四、结论

(10)论嵇康对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偏离(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自然无为”到“任情肆志”
二、从“清虚静泰”到“服食养身”
三、从“薄周孔”到“非汤武”

四、贵得肆志,纵心无悔(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曳尾灵龟到芝兰玉树——嵇康与王谢子弟对庄子的人间化诠释[J]. 林湘华. 诸子学刊, 2020(02)
  • [2]魏晋文人身份的转变与诗歌创作[D]. 赵彦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嵇康“清虚静泰”思想研究[D]. 刘卓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J]. 唐志远,邹茜鸶.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5]风雅与玄思的天合——嵇康四言诗融汇问题新探[J]. 袁济喜,迟文颖.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 [6]嵇康的诗歌与《庄子》[J]. 陈晓,李小舒.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0)
  • [7]中古五言诗的经典化[D]. 葛志伟. 南京大学, 2014(05)
  • [8]汉魏六朝四言诗与赋研究[D]. 牛香兰. 陕西师范大学, 2014(12)
  • [9]诗歌史的隐性坐标——论魏晋南朝时期的“新诗”[J]. 葛志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0]论嵇康对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偏离[J]. 高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标签:;  ;  ;  ;  ;  

昂贵且不悔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