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雨涵[1](2021)在《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 ——以一师和十四师为例》文中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近几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研究农村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在新疆兵团连队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对美丽乡村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实现全面振兴农村的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体现。兵团连队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以一师和十四师为例。通过对一师和十四师的现场调研所获得575份有效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Logistic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生活感知(自豪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感、责任感、获得感)和人居生态环境(生活垃圾分类整治效果、生活污水处理整治效果、生活污水处理整治效果、厕所改革整治效果、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果、连容连貌整治效果、连队区域化规划效果、建设和管护机制效果)这两大效果方面对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做出评价,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现实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一师和十四师的职工大多数是汉族人占75.48%,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要考虑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要做出相应的措施。学历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占40.86%,一师和十四师的职工学历较低,政府要加强教育水平提升家职工整体素质,来提高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居多占51.65%,相对来说这个家庭收入较低,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来提高职工的生活感知。(2)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方法,对一师和十四师做出综合评价得分71.58分在满意且良好的区间,职工们对于整治效果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幸福感、安全感、责任感、满意感和获得感,比较良好。对人居环境整治的生活垃圾分类整治效果、生活污水处理整治效果、生活污水处理整治效果、厕所改革整治效果、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果、连容连貌整治效果、连队区域化规划效果、建设和管护机制效果同样比较满意。(3)一师在在职工生活感知方面变量全部通过检验。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方面的污水处理整治效果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政府应该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要对污水整治这方面加强监督,通过制定相关的整治政策,对污水乱排乱放要有惩罚措施。其余变量都通过显着性检验。十四师在职工感知方面,职工对公共服务,住房面积、经济便利的自豪感、责任感、获得感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十四师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职工参与度较低没有责任感,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会分给职工富民安居房等一些福利会让职工感到没有自豪感、责任感、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和安全感其余变量都通过检验。十四师在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整治方面变量全部通过检验。总体来说一师和十四师的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较好。基于研究结果分析,本文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职工效果评价的意见建议:第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科技短板。第二,注重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真正的使职工成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主人。第三,加强职工文化水平,多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讲座。第四,加强措施,狠抓落实,全力做好兵团连队人居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工作。最后对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未来进行合理的展望,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设气象万千的美丽中国。
孟焱鑫[2](2021)在《生态与传统型土地综合整治区农户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仇冬[3](2021)在《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余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对乡村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在关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质升级的同时,也要加强乡村基层设施的建设,培育村民的人居环境保护意识。目前国内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较多停留在乡村建设标准上,对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多,对县域和村域层面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多,但对西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尤其是镇域层面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少。本文选取位于黄土高原泾河川地的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际规划项目为研究基础,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分析该区域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从整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乡村人居环境特征等出发,研究其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社会、文化、居住、设施五个方面的现状问题,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规划策略,以期为黄土高原泾河川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对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的乡村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其次选取三种类型的乡村作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村民访谈记录和调研问卷法,对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的三种类型乡村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城镇带动服务型的乡村、园区依附型的乡村以及农业发展型的乡村人居环境均呈现出不同现实问题的研究结论。最后,结合现状调研与指标量化分析,提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总体框架思路,并分析不同类型乡村的人居环境影响因素、发展类型方向与整治模式,提出适用于不同类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与实证研究。以期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指导,并为同类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整治规划思路。
刘鑫妮[4](2021)在《秦皇岛市东港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可以反映一个村庄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有关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推动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入学习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经验,不断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强化各项举措,汇集各方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环境问题,开展“整治人居环境”这项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打造整洁的生活环境,而且可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幸福感。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且总结经验,为东港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奠定基础。重点从自然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住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五个方面,针对东港镇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东港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层政府整治工作不到位、农村环境污染现象依旧存在、村庄建设方面缺乏合理规划和监管、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环境整治缺乏长效保障、环境整治主体单一和房屋闲置现象普遍存在等。根据存在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然后提出了健全环境整治机制、加强对农民进行环保理念的宣传引导、加强人居环境整治的法律约束和监管、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发展多元整治主体、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等对策。
杨忍,刘芮彤[5](2021)在《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衔接与融合》文中认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增强两者的互动关系和集成效应。文章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解析及趋势研判入手,构建两者的衔接与融合机制,并以广东省为例,探索基于生态修复规划分区的土地综合整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对传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继承与更新,前者具有生态转向而后者突显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②土地综合整治的问题与生态修复的目标相衔接,内嵌于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内,并通过耕地与农田网络、宅基地与民居建筑等要素一一对应。③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在权属明晰、权利激励、市场平台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及价值转化的过程中相互融合,最终达成两者之间的收益循环。④广东省内珠三角生态区、海岸带及北部屏障区的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应各有侧重,服务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
程进[6](2020)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落环境整治研究 ——以庐江县六岗村为例》文中指出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建设成为了我国建设发展的重心,美丽乡村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中村落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载体,但目前存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不到重视,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单一,农民住宅违章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对村落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可行的村落环境整治对策和指导方法,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分析村落环境的特性以及影响村落环境主要因素出发,综合文献查阅法、归纳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将村落环境构成要素分为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三个层面,并对其整治目标与重点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探索,同时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庐江县村落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其次以解决村落环境现实问题为目标,提出村落环境整治应遵循的原则,并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产环境、农村居住环境分别提出具体的整治策略;最后以庐江县白湖镇六岗村为例,以村庄现状问题和村民对环境整治的意愿为切入点,将村落环境整治研究理论运用到笔者参与的实际项目中,验证村落环境整治策略的可行性。研究得出以“城乡统筹、生态优先、集约高效、宜居适度”村落环境整治原则为基础,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对策是构建生态系统网络,防治土壤侵蚀和面源污染;农村生产环境整治对策是引导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配套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增强农业景观化建设,实现农村多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居住环境整治对策是统筹城乡建设发展用地,合理规划农村聚落,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治理垃圾、污水和厕所等问题。
刘倬[7](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 ——以H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都产生了巨大转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也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农村范围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按照生态宜居的标准进行建设打造,2018年2月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支撑点。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受经济基础、人文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仍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本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H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市的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现状分析,H市通过推进农村垃圾一体化处理、农村厕所改革、污水处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明行动等措施,使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着环境污染严重、基础配套落后、群众参与率低、资金缺乏等制约因素。通过对不同事项共性问题原因的分析,H市需要以乡村振兴五大目标为切入点,从完善制度规划建设、增强农民环保意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共治工作体系、建立完善管护和考核评价机制、依托地域禀赋进行创新发展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取得全面进步。
陈凯[8](2020)在《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土地整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常州市武进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西北部,境内平原宽广,地势低平,河网稠密,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武进区在飞快地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这些都为武进区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载体。本文选取常州市武进区作为研究目标,常州市武进农村土地整治作为研究对象,学习借鉴国内和国外对农村土地整治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分析武进区近十年农村土地整治的发展规律,总结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采取的综合措施,分析并找出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在工作中逐渐发现问题进尔提出工作建议。本文从工作中汲取经验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剖析。首先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背景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和国外土地整治研究成果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其次,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依据和相关的概念;三是分析近十年发展规律,归纳整治过程中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总结整治过程中存在的些许不足,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接着,列举国外德国、日本、荷兰,国内一些先进城市如上海、浙江等城市的先进整治经验,并用这些经验作出启示;最后,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结合实际,为武进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土地整治管理提出合理的参考建议。为更好的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实现农村土地整治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思路。
韩雅倩[9](2020)在《农村环境治理的PPP模式优化研究 ——以泰州市兴化市(县)治理为例》文中提出乡村振兴发展的推进是国家近一段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其中乡村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中心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严重,治理资源欠缺不足,在面临传统政府资金短缺、治理技术不足和管理效率有待提升的现实情况下,实现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挑战,无疑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艰巨任务。在此背景下,多方参与的PPP模式成为解决治理困境的有效途径。根据对乡村振兴、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的理论分析,提出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应用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意义,推动PPP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泰州市兴化市(县)治理为例,首先从相关概念入手,围绕乡村振兴、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三大理论工具进行了阐析;其次,围绕对PPP模式的价值分析和实际探索,从中总结提炼出利用PPP模式不仅能弥补资金投入的不足,还可以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率,是解决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有效途径;再次,结合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引入PPP模式后的推进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进行深度挖掘。随后,对兴化市治理PPP模式运行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作了深度分析。最后,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对如何优化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提出了建议。将PPP模式引入到农村环境治理领域,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本减轻财政负担,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担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切实落实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PPP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产业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私营部门发挥好自身作用,政府部门需要完善治理体系,加大支持力度,给PPP模式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以期促进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刘林莉[10](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生存、生活以及生产的决定性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布局,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突出地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以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为目标,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出发,围绕建成“美丽中国”这一主题,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等多领域、多层面采取行动,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生态文明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并不稳固,特别是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短板。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系统梳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凝练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明确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思路,梳理国内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理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国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等方面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依据,从改革开放前28年、改革开放初期和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时期这三个时期农村的主要建设任务及其对农村生态文明的影响,厘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依据,并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等方面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依据,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依据三个方面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为下文阐述奠定基础、指明方向。第三部分从农业、农民与农村等方面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从自然观、生态观、环境观、发展观与生产力观等方面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观念;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创新建设与传统保护、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党政共管与民众参与、道德规范与法律治理等方面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从生态规划、生态法规、生态文化、生态产业与生态环境等方面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从目标要求、观念更新、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等方面系统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实际,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第五部分从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两方面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价值。
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 ——以一师和十四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创新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态文明理论 |
2.1.2 人居环境与农村人居环境 |
2.1.3 农村环境整治与效果评价 |
2.2 理论依据 |
2.2.1 时代价值与实践价值 |
2.2.2 整治理论与效果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和统筹推进理论 |
2.2.4 生活感知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
3.1 兵团连队基本情况 |
3.1.1 区位地理概况 |
3.1.2 社会生态发展概况 |
3.2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方法 |
3.2.1 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 |
3.2.2 厕所改革和资源化利用 |
3.2.3 连容连貌整治和居住区规划管理 |
3.2.4 完善管护机制和建设文明公约 |
3.3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 |
3.3.1 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情况 |
3.3.2 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
3.4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
3.4.1 连队空洞化严重,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
3.4.2 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不够 |
3.4.3 整治科学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
第4章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指标构建与分析 |
4.1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指标 |
4.1.1 评价指标构建 |
4.1.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4.2 层次分析法 |
4.2.1 层级构建 |
4.2.2 结果分析 |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3.1 模糊综合评价 |
4.3.2 评价结果 |
4.4 影响因素分析 |
4.4.1 模型构建 |
4.4.2 问卷信度检验 |
4.4.3 回归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兵团职工基本情况 |
5.1.2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综合得分分析 |
5.1.3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5.2 对策与建议 |
5.2.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科技短板 |
5.2.2 注重宣传,做整治工作的主人 |
5.2.3 加强职工文化教育水平 |
5.2.4 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
5.3 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研究展望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更高要求 |
1.1.2 学科背景:黄土高原泾河川地乡村人居环境相关研究急待完善 |
1.1.3 实践背景: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受城镇化影响明显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
1.3.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空间范围与对象界定 |
1.4.1 研究空间范围界定 |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3 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借鉴 |
2.1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1 乡村人居环境理论 |
2.1.2 乡村空间规划理论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4 其他相关理论 |
2.2 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解析 |
2.3 国内外相关案例解读 |
2.3.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案例解读 |
2.3.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案例解读 |
2.4 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3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现状特征研究 |
3.1.1 区域空间资源特征 |
3.1.2 自然生态资源特征 |
3.1.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3.1.4 土地资源利用特征 |
3.2 四十里铺镇乡村现状特征研究 |
3.2.1 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
3.2.2 乡村建设空间特征 |
3.2.3 乡村配套设施现状特征 |
3.3 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调研分析 |
3.3.1 典型村的选择 |
3.3.2 典型村自然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3.3 典型村社会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3.4 典型村文化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3.5 典型村居住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3.6 典型村设施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4 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问题 |
3.4.1 典型村一——清街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
3.4.2 典型村二——马坊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
3.4.3 典型村三——军张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
4.1.2 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相关指标 |
4.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4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
4.2 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评价 |
4.2.1 问卷描述性分析 |
4.2.2 村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
4.2.3 村民对乡村居住环境的满意度 |
4.2.4 村民对乡村设施环境的满意度 |
4.2.5 结果分析 |
4.3 乡村人居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政策制度影响 |
4.3.2 规划发展影响 |
4.3.3 内生动力及外部驱动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与实证研究 |
5.1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 |
5.1.1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 |
5.1.2 园区依附型乡村 |
5.1.3 农业发展型乡村 |
5.2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 |
5.2.1 区域协调的乡村空间规划总体框架 |
5.2.2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 |
5.2.3 园区依附型乡村 |
5.2.4 农业发展型乡村 |
5.3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证 |
5.3.1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清街村实证 |
5.3.2 园区依附型乡村——马坊村实证 |
5.3.3 农业发展型乡村——军张村实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2.1 研究区域创新 |
6.2.2 研究层次创新 |
6.2.3 研究方法创新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成果 |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 |
附录一:村民走访调研 |
附录二:村委会走访调研 |
附录三:实地调研概况 |
致谢 |
(4)秦皇岛市东港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调研法 |
1.4.3 个案分析法 |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农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人居环境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居环境 |
2.1.2 农村人居环境 |
2.1.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
2.1.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满意度 |
2.2 农村人居环境理论基础 |
2.2.1 人居环境理论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东港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
3.1 东港镇基本概况 |
3.1.1 自然概况 |
3.1.2 资源概况 |
3.1.3 经济概况 |
3.2 东港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
3.2.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发展历程 |
3.2.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行措施 |
3.3 东港镇农村人居环境调查分析 |
3.3.1 典型案例的调查 |
3.3.2 案例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情况 |
3.4 东港镇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满意程度的调查分析 |
3.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4.2 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满意程度调查分析 |
第四章 东港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基层政府整治工作不到位 |
4.1.2 农村环境污染现象依旧存在 |
4.1.3 村庄建设缺乏规划与监管 |
4.1.4 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 |
4.1.5 环境整治缺乏长效保障 |
4.1.6 环境整治主体单一 |
4.1.7 房屋闲置现象普遍存在 |
4.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机制不健全 |
4.2.2 传统人居观念下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
4.2.3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
4.2.4 资金匮乏投入不足 |
4.2.5 缺乏多方合作的环境整治机制 |
4.2.6 未能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4.2.7 多数农民选择弃农进城 |
第五章 东港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策 |
5.1 健全环境整治机制 |
5.1.1 坚持循序整治 |
5.1.2 政府明确责任 |
5.2 加强对农民进行环保理念的宣传引导 |
5.3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的法律约束和监管 |
5.3.1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监管 |
5.3.2 完善人居环境整治的法律法规 |
5.4 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
5.4.1 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
5.4.2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
5.4.3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
5.5 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 |
5.6 发展多元整治主体 |
5.6.1 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
5.6.2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
5.6.3 突出农民主体地位 |
5.7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秦皇岛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6)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落环境整治研究 ——以庐江县六岗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层面 |
1.1.2 社会需求层面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1.1 乡村聚落地理研究 |
1.3.1.2 乡村空间研究 |
1.3.1.3 乡村空间重构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2.1 “美丽乡村”相关研究 |
1.3.2.2 村落环境相关研究 |
1.3.3 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基本框架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美丽乡村 |
2.1.2 人居环境 |
2.1.3 农村人居环境 |
2.1.4 村落环境 |
2.1.5 村落环境整治 |
2.2 美丽乡村建设与村落环境整治的关系 |
2.2.1 村落环境整治服从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安排 |
2.2.2 美丽乡村建设落地的关键抓手是村落环境整治 |
2.3 相关理论依据 |
2.3.1 人居环境科学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3 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 |
2.4 国内相关案例分析 |
2.4.1 庐江县汤池镇果树村罗院自然村美丽乡村设计方案 |
2.4.1.1 基地概况 |
2.4.1.2 设计元素 |
2.4.1.3 设计愿景 |
2.4.1.4 规划布局 |
2.4.1.5 生态环境整治措施 |
2.4.1.6 生产环境整治措施 |
2.4.1.7 居住环境整治措施 |
2.4.1.8 小结 |
2.5 国外相关案例分析 |
2.5.1 日本水上町观光型农业村庄建设 |
2.5.1.1 基地概况 |
2.5.1.2 村庄建设策略 |
2.5.1.3 产业发展 |
2.5.1.4 小结 |
2.6 本章小结 |
3 村落环境的要素构成与问题分析 |
3.1 影响村落环境的主要因素 |
3.1.1 自然因素 |
3.1.1.1 地形地貌 |
3.1.1.2 气候 |
3.1.1.3 水文 |
3.1.1.4 自然生态群落 |
3.1.2 人文因素 |
3.1.2.1 建筑 |
3.1.2.2 道路 |
3.1.2.3 景观小品 |
3.1.2.4 产业发展 |
3.1.2.5 乡村文化 |
3.2 村落环境的特性 |
3.2.1 要素多样性 |
3.2.2 功能多元性 |
3.2.3 公共参与性 |
3.3 村落环境的要素构成 |
3.3.1 农村生态环境 |
3.3.1.1 农村生态环境的功能 |
3.3.1.2 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目标 |
3.3.1.3 农村生态环境整治重点 |
3.3.2 农村生产环境 |
3.3.2.1 农村生产环境的功能 |
3.3.2.2 农村生产环境整治目标 |
3.3.2.3 农村生产环境整治重点 |
3.3.3 农村居住环境 |
3.3.3.1 农村居住环境的功能 |
3.3.3.2 农村居住环境整治目标 |
3.3.3.3 农村居住环境整治重点 |
3.4 美丽乡村建设中庐江县村落环境存在的问题 |
3.4.1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
3.4.2 村容村貌问题凸显 |
3.4.3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3.5 庐江县村落环境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5.1 村落环境整治主体自身缺陷 |
3.5.2 村落环境整治投入不足 |
3.5.3 村落环境整治监管体制不完善 |
3.6 本章小结 |
4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落环境整治策略 |
4.1 村落环境整治应遵循的原则 |
4.1.1 城乡统筹——衔接上位规划指导 |
4.1.2 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底线 |
4.1.3 集约高效——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
4.1.4 宜居适度——优化重构生活环境 |
4.2 村落环境整治对策 |
4.2.1 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对策 |
4.2.1.1 完善农村生态系统廊道 |
4.2.1.2 防治土壤侵蚀和面源污染 |
4.2.2 农村生产环境整治对策 |
4.2.2.1 农业生产环境整治 |
4.2.2.2 工业生产环境整治 |
4.2.2.3 服务业生产环境整治 |
4.2.3 农村居住环境整治对策 |
4.2.3.1 民居整治 |
4.2.3.2 庭院整治 |
4.2.3.3 垃圾整治 |
4.2.3.4 污水整治 |
4.2.3.5 厕所整治 |
4.2.3.6 道路交通整治 |
4.2.3.7 其他基础设施整治 |
4.2.3.8 公共服务设施整治 |
4.3 本章小结 |
5 村落环境整治实践——庐江县白湖镇六岗村环境整治 |
5.1 六岗村现状分析 |
5.1.1 村庄概况及现状问题 |
5.1.1.1 村庄简介 |
5.1.1.2 生态环境概况 |
5.1.1.3 生产环境概况 |
5.1.1.4 居住环境概况 |
5.1.2 村域资源SWOT分析 |
5.1.3 村落环境整治民意调查及分析 |
5.1.3.1 家庭收入分析 |
5.1.3.2 村民未来从业取向分析 |
5.1.3.3 村民住房满意度调查 |
5.1.3.4 居住环境满意度调查 |
5.1.3.5 村民需求总结 |
5.2 六岗村环境整治构思 |
5.2.1 上位规划解读 |
5.2.2 整治目标 |
5.2.3 总体整治规划 |
5.2.3.1 整治规划原则 |
5.2.3.2 设计元素提取 |
5.2.3.3 村庄规划布局 |
5.3 六岗村环境整治措施 |
5.3.1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
5.3.1.1 水库区域整治 |
5.3.1.2 山林区域整治 |
5.3.1.3 农田区域整治 |
5.3.1.4 林场区域整治 |
5.3.2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
5.3.2.1 产业发展思路 |
5.3.2.2 乡村旅游项目 |
5.3.2.3 产业环境整治 |
5.3.3 构建美丽居住环境 |
5.3.3.1 民居建筑整治 |
5.3.3.2 村庄庭院改造 |
5.3.3.3 道路交通整治 |
5.3.3.4 植物景观美化 |
5.3.3.5 基础设施建设 |
5.3.3.6 公共服务设施适配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图表目录 |
附录 B:六岗村环境整治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 ——以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国外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研究现状 |
0.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0.4 研究方法 |
0.4.1 文献研究法 |
0.4.2 实地调查法 |
0.4.3 问卷调查法 |
0.4.4 个案研究法 |
0.5 创新与不足 |
0.5.1 创新点 |
0.5.2 存在的不足 |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乡村振兴战略 |
1.1.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
1.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 H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
2.1 基本情况介绍 |
2.2 H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措施 |
2.2.1 有序开展农村垃圾治理 |
2.2.2 持续推进厕所革命 |
2.2.3 因地制宜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 |
2.2.4 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
2.3 H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2.4 H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
2.4.1 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仍然存在 |
2.4.2 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率低 |
2.4.3 农村地区基础配套落后 |
2.4.4 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缺乏 |
3 H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原因分析 |
3.1 农村环境治理机制不健全 |
3.1.1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不当 |
3.1.2 缺乏长效监管机制 |
3.2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
3.2.1 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到位 |
3.2.2 农民主体地位缺失 |
3.3 未形成多方位协力共治局面 |
3.3.1 政府和部门之间配合不当 |
3.3.2 市场参与度不高 |
3.3.3 群众配合度欠缺 |
3.4 农村基础服务配套不足 |
3.4.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 |
3.4.2 公共服务配置不均衡 |
3.5 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 |
3.5.1 县镇两级经济基础薄弱 |
3.5.2 政策资金落实滞后 |
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国内外经验借鉴 |
4.1 国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经验 |
4.1.1 安徽“巢湖模式” |
4.1.2 浙江“安吉经验” |
4.2 国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经验 |
4.2.1 韩国“新村运动” |
4.2.2 日本“造町运动” |
4.3 相关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
4.3.1 科学规划引领农村快速发展 |
4.3.2 示范先行带动乡村环境整治 |
4.3.3 产业振兴助力乡村经济腾飞 |
5 H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及建议 |
5.1 完善制度规划建设 |
5.1.1 建立宏观管理工作制度 |
5.1.2 科学开展整体规划 |
5.2 切实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
5.2.1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
5.2.2 创树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
5.3 持续加大保障力度 |
5.3.1 加大资金投入和资金保障力度 |
5.3.2 加强专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
5.3.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 |
5.4 构建多元共治工作体系 |
5.4.1 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
5.4.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 |
5.4.3 多方联动,吸引非政府组织参与共建 |
5.5 建立完善管护和考核评价机制 |
5.5.1 建立全方位立体管护机制 |
5.5.2 健全检查考核奖惩制度 |
5.6 依托地域禀赋创新发展 |
5.6.1 大力发展沿海蓝色产业 |
5.6.2 打造山海情怀的特色村镇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土地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村土地整治 |
2.1.2 国土综合整治 |
2.1.3 土地整治规划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节约集约理论 |
2.2.3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
3 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土地整治现状分析 |
3.1 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土地整治概况 |
3.1.1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情况 |
3.1.2 土地整治项目分年度分析 |
3.1.3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分地域分析 |
3.2 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
3.2.1 主要举措 |
3.2.2 取得的成效 |
3.3 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性还需加强 |
3.3.2 农民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程度有待提高 |
3.3.3 农村土地整治复垦资金来源有限 |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制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因素较多 |
3.4.2 农民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解不够 |
3.4.3 农村土地整治资金筹措渠道有限 |
4 国内外其它地区土地整治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土地综合整治概况 |
4.1.1 德国: 具备完善的土地整治法律和机构 |
4.1.2 日本: 土地整治中注重权属调整和科技应用 |
4.1.3 荷兰: 土地整治中兼顾生态、居住环境 |
4.2 国内其它地区土地整治先进经验 |
4.2.1 浙江省嘉兴市:“两分两换”农村土地整治模式 |
4.2.2 广东省清远市:村民自治自主推进土地整治 |
4.2.3 上海市: 大都市特色的农村土地整治模式 |
4.3 经验借鉴 |
4.3.1 建立完善的土地综合整治法律法规体系 |
4.3.2 规划顶层设计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4.3.3 有效拓宽农村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 |
5 进一步对常州市武进区的土地整治工作的进行对策分析 |
5.1 逐步强化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性 |
5.1.1 树立统筹兼顾的规划设计理念 |
5.1.2 建立科学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体系 |
5.1.3 严格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
5.2 有序扩大农村土地整治实施的公众参与 |
5.2.1 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宣传力度 |
5.2.2 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
5.2.3 建立面向基层的农民参与机制 |
5.3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整治资金的管理制度 |
5.3.1 建设资金运用保障机制 |
5.3.2 强化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 |
5.3.3 创新农村土地整治的投入与激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农村环境治理的PPP模式优化研究 ——以泰州市兴化市(县)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3.1 文献调查法 |
3.2 经验总结法 |
3.3 访谈法 |
4 创新之处及不足 |
4.1 研究创新之处 |
4.2 研究遇到困难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
1 相关概念界定 |
1.1 乡村振兴战略 |
1.2 PPP模式 |
1.3 农村环境治理 |
1.4 乡村振兴与农村环境治理的联系 |
2 相关理论工具 |
2.1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理论 |
2.2 公共服务理论 |
2.3 商业生态理论 |
3 农村环境治理的模式 |
3.1 一般模式 |
3.2 PPP模式的优势 |
第二章 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及其运行现状 |
1 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运行现状 |
1.1 兴化市农村基本情况 |
1.2 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现状 |
1.3 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新要求 |
2 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推进情况 |
2.1 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 |
2.2 治理模式的推进情况 |
3 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典型PPP项目案例 |
3.1 卤汀河沿线乡镇生活污水整治项目 |
3.2 戴南工业园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
4 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取得成效 |
4.1 推动政府简政放权,合理配置市场资源 |
4.2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变好 |
4.3 推动了管理、融资、技术创新 |
第三章 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存在问题调查与分析 |
1 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存在问题的调查设计 |
1.1 调查目的 |
1.2 问卷调查 |
1.3 小规模访谈 |
2 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成因 |
2.1 财政支出不足 |
2.2 治理运行机制不顺畅 |
2.3 治理模式相对滞后 |
2.4 环境治理人才缺乏 |
2.5 村民环保意识不足 |
第四章 国内先进经验及借鉴 |
1 国外先进经验 |
2 国内先进经验 |
3 经验总结及借鉴 |
第五章 兴化市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的优化建议 |
1 加大政府部门支持力度 |
1.1 强化项目监督 |
1.2 健全保障机制 |
1.3 实现有效激励 |
2 畅通生态环境建设融资渠道 |
2.1 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
2.2 提高社会资本在环境治理中的自由度 |
3 坚持生态环境治理以人为本 |
3.1 打造专业人才 |
3.2 积极培养公众环保意识 |
4 完善PPP模式项目体系 |
4.1 合理分担项目风险 |
4.2 建立健全法治体系 |
4.3 推动责任有效落实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兴化市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调查问卷 |
访谈A |
访谈B |
致谢 |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阐释 |
(一)生态文明建设 |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理论 |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
(三)国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
(四)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依据 |
(一)改革开放前28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 |
(二)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三)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依据 |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依然严峻 |
(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 |
(三)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四)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 |
(一)农业绿色发展 |
(二)人居环境优美 |
(三)农民观念转变 |
(四)农村社会和谐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更新 |
(一)自然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
(二)生态观: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 |
(三)环境观:环境就是民生 |
(四)发展观:绿色发展 |
(五)生产力观: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
(二)坚持创新建设与传统保护并举 |
(三)坚持重点治理与整体推进结合 |
(四)坚持党政共管与民众参与共建 |
(五)坚持道德规范与法律治理融合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
(一)完善生态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
(二)健全生态法规,强化制度保障 |
(三)建设生态文化,培养生态意识 |
(四)发展生态产业,夯实农业根基 |
(五)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渐进性 |
二、系统性 |
三、人民性 |
四、实践性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价值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理论 |
(二)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 |
(三)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价值 |
(一)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二)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
(三)为别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 ——以一师和十四师为例[D]. 刘雨涵.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生态与传统型土地综合整治区农户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孟焱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3]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D]. 仇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秦皇岛市东港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D]. 刘鑫妮.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5]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衔接与融合[J]. 杨忍,刘芮彤. 现代城市研究, 2021(03)
- [6]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落环境整治研究 ——以庐江县六岗村为例[D]. 程进.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8)
- [7]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 ——以H市为例[D]. 刘倬.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8]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土地整治研究[D]. 陈凯.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9]农村环境治理的PPP模式优化研究 ——以泰州市兴化市(县)治理为例[D]. 韩雅倩. 苏州大学, 2020(03)
-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 刘林莉.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