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发“课题型课程” 革新“教与学”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白微[1](2020)在《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创新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型人才发挥着创新源动力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中,中学阶段是把方向和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是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学生、教师各种活动方式和影响的总和,是物质、精神、氛围上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类型。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并贯穿于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重要作用,开展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对于完善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体制机制,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改革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岳阳市区6所中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以及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硬件条件、机制保障、有效途径以及价值导向等方面。改进这项工作的主要对策包括加强校园物质文化,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创新平台,拓宽创新视野,为创新素养培育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校园制度文化,提升全员创新能力,调动全员创新激情,保障全员创新热情,为创新素养培育健全机制保障;丰富校园行为文化,回应中学生创新诉求,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丰富中学生创新内容,为创新素养培育拓宽有效途径;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价值导向。
魏小梅[2](2018)在《赫伯特·M·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文中指出课程史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初期的萌芽、七八十年代的成熟,到如今走向多元化,课程史研究成为具有独立意识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课程史研究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坦纳夫妇(D.Tanner&L.N.Tanner)、克里巴德(Herbert M.Kliebard)、古德森(Ivor F.Goodson)、富兰克林(B.M.Franklin)、波克维茨(Thomas S.Popkewitz)等。克里巴德是美国课程史研究的奠基性人物。他将课程史研究置于社会学活动领域,基于社会冲突论、知识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等理论基础,以人文主义者、发展主义者、社会效率主义者、社会改良主义者为美国课程改革舞台上的竞技者,以这四大学术共同体对美国学校课程知识控制权和政治地位的利益争夺为分析路径,提出了他的课程史研究观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地梳理克里巴德的课程史研究内容,探讨和总结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的主要观点。通过反思和借鉴,以期为我国课程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启示。本研究一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克里巴德的生平及其走向课程史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克里巴德的成长与学术经历。其次,回顾了克里巴德开展美国课程史研究的时代背景。第三,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的主要观点。该部分从三个方面阐述克里巴德的课程史研究观点:课程思想史、课程社会史、课程史研究方法论。1.关于课程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观点:其一,对课程历史追根溯源,批判课程研究领域的“非历史”现象。克里巴德认为,课程研究一方面要有“历史视角”的意识研究课程问题,另一方面要将课程问题置于历史脉络中挖掘知识与社会的关联。其二,以“隐喻”作为理解课程理论的媒介。克里巴德认为,“隐喻”是抽象的课程理论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世界的联结,通过“隐喻”组织思维来理解或解释课程理论,以表达思想观点与验证理论假设。其三,以利益团体的课程争斗解释课程史。克里巴德描述了美国课程历史上的四个主要利益集团,他们基于各自的立场与观点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课程思想,同时促成了美国课程史的发展。2.关于课程社会史研究的主要观点:其一,否定课程改革的历史进步观。其二,批判课程改革的“钟摆效应”观点。其三,课程改革进程中的课程意识形态混重化发展。其四,职业课程改革重构学校教育理想。3.课程史研究方法论:克里巴德主张“利益集团”的分析视角和“历史个案研究”开展课程史研究,诠释四大利益集团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对学校课程知识控制权和政治地位的利益争夺。第四部分: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的评价与反思。该部分主要阐述克里巴德的课程史研究的价值和局限性。第五部分: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的借鉴与启示。首先,研究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的主要观点,可以加强我国课程研究与西方课程史研究的理论对话,借鉴研究方法论拓展以我国课程史的研究。其次,通过对美国课程改革历史的剖析,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启示:课程改革秉持历史取向,关照社会背景;关注改革多元群体需求,关怀改革弱势群体;差异化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兼顾中等职业教育的知识育人与技能培训。
严荣琴[3](2017)在《初中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中成熟期教师是指从教十年或十年以上的初中教师。这部分教师对教学活动感到舒适,并能理解教学环境,他们能处理教学中发生的绝大部分事情,相较于职初教师他们在教学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学生管理、学科教学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对日常工作游刃有余,实现了对常规教学工作程序熟练化的教师。成熟期教师是学校教师群体的骨干力量,是稳定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群体。然而,当前上海市初中成熟期教师的专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他们对日复一日工作的职业倦怠,对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更是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困难和承担家庭经济支柱的压力导致专业发展意愿薄弱。随着上海市初中学生因出生人口的变化关系经历了人口激增、变少以及持平等发展阶段,绝大部分初中学校"60"、"70"后是教师的主体人群。这部分初中教师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较高,他们已经失去了对职称的晋升的强烈需求,对专业发展也没有很大的迫切。学校也认为这部分教师基本上能独当一面,较少的给予这部分教师很大的关注。久而久之,这部分成熟期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因为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这部分群体便成为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掣肘者,更是学校民主氛围中的不同声音者。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启动,基础教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提升教师的质量始终是学校的工作重心。成熟期教师作为学校的教师队伍主体,他们的工作状态,发展意愿就会形成学校的一种教研、教学文化,而这种文化便是学校能否发展或者说发展成效是否显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个人访谈综合分析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获取理论依据,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一线教师描述初中成熟期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而分析数据和访谈结果讨论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初中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对策。论文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问题的提出,通过对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思考以及文献查阅,提出研究初中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根据对初中学校教师调查的数据和访谈结果提出当前上海市初中成熟期教师职业发展的问题。第三部分,分析提出当前初中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成因。第四部分,本文提出初中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对策。经过研究,笔者总结出推进初中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一要拓宽初中成熟期教师继续教育通道;二要优化初中成熟期教师在职培训;三要通过学习共同体、发展衍生平台的创建,优化绩效等措施激发教师发展动力克服职业倦怠。初中成熟期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政策制定、制度保障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激发成熟期教师发展内驱力,促进教师的持续主动发展,从而使学校教育改革充满活力,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任锐[4](2016)在《初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风起云涌,而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更是备受关注,其中课程开发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结合国内教育实际问题,我国在新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校本课程开发重新调整了教师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师对国家课程过份依赖的现状,赋予了教师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为此,本研究以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大连市初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力图提高初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水平。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提出。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初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三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支撑本研究的课程开发理论和教育组织行为学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三部分为研究的核心和重点部分。我们分别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参与态度和动机、参与活动项目、外部支持条件和参与效果五个维度调查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够充分、消极被动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开发能力较弱、外部支持力量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教师自身、学校管理、奖评制度、校外支持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解决对策。本研究对初中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具体包括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水平、营造全员参与的学校课程开发氛围、改革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体制三大部分。
柴晓阁[5](2015)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H大学附小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诸多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给予了广泛的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课程实施者,更多的担负起了课程开发者、组织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实现课程实践者到学习型研究者、课程开发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够顺利的完成这些角色转变?教师要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对学校又有哪些方面的诉求?面对自身专业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矛盾,教师应如何化解?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以H大附小为案例,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发现,面对校本课程开发所提出的各种挑战,一线教师呈现了“勇猛精进”和“游离彷徨”的两极化状态。部分教师重视科研创新、知识重构、观念革新,课程开发与实施做到了因材施教,注重个人反思的同时也注意加强与同事的伙伴协作,完成了多重角色的转变。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凭借已有的教学阅历教学,没有针对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习惯进行革新。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缺乏主动性,不能准确进行自我定位。实地调查还发现,教师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实现自身发展也有自己的诉求,他们希望领导能够关注教师时间与精力的合理分配,重视在职培训的教育意义,对各门学科做到真正“一视同仁”,在注重学校发展的同时也能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呈现的“游离彷徨”与“勇猛精进”的两极分化状态是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学校在关注教师诉求的同时,也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做出回应,引导教师明晰专业理想、端正科研态度、加强伙伴协作、打破经验主义、促进教学反思,还要关注教师的情感需求与压力,合理调配各种优秀的办学资源,培育适宜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
梁广军[6](2015)在《完善地方中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 ——以克拉玛依市笫十三中学为例》文中指出21世纪,随着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校本课程已成为国家课程标准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校本课程作为展示基础教育课程的特色课程,各学校要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①为政策法律依据,通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由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时间短,理论探索还不够深入,理论和实践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但在我国体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发表了许多有科研价值的体育校本课程论文和专着,标志着我国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初见成效。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对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6年来完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的举措进行个案研究,以国内体育课改特色学校武汉市第三中学与之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克十三中存在不足和差距,研究得出完善十三中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思路,通过以点带面,为克拉玛依各中学和全国更多地区的学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克拉玛依市各中学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完善过程中应以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为保障,以《克拉玛依市“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对我市教育发展提出“让所有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所有的孩子享受幸福的人生”这一核心教育理念为发展契机,要相对应的开发有传统、有特色体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完善有本校和本地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第二、克拉玛依市中学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场地设施完善、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高、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相对有保障等方面的优势,各学校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优势,牢固树立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主体意识,提高体育教师体育校本开发的主动性。第三、各学校完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模式上,要结合校情和学情,应走出封闭的“象牙塔”,从单一走向多种模式相结合,要擅于借鉴和引进先进经验,加快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第四、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是目前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薄弱环节,各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校本课程评价的开发为突破口,更好的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目标。
张嘉[7](2014)在《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已经于2011年秋季在全国全面使用,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创新点。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并能起到补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作用。本研究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下,依据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以及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开发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并在研究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旨在通过栽培活动,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机会,借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科学态度以及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研究结果表明: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研究和实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蔬菜栽培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科学探究等综合能力,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李巍[8](2013)在《当代中国学院版画实验室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室是版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版画起源于中国,最早的印刷工坊也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繁盛时期,然而版画却在传往西方后得到了发展,经过近七百年的发展,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直至今日,西方版画仍引领着世界现代版画艺术的潮流,现代中国版画除了对传统木刻的继承外,其余版种均引自于西方,所以,西方的版画实验室自然也是中国版画学习的标杆和榜样。另外,学院版画在中国版画中处于母体地位,学院版画实验室在软、硬件设施上都要优于其他类型的版画实验室,对于学院版画教育也极其重要。中国的学院版画实验室在80年代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仍然需要坚持从实验教学、实验队伍、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设备等方面对其进行建设和管理,与当代版画一起共同发展。
丁冬芹[9](2012)在《初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11月19日由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加强了课程的选择性,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本文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由来和发展出发,分析了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在明晰了我校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教育哲学)的情况下,选择了折纸数理学作为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点,尝试开发能满足学生需要,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数学课程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的数学校本课程。文章总体分为三部分,首先介绍课题研究的意义,基本概念,课程理念,和对文献作分析;之后对“折纸数理学”在初中数学中的校本课程化作了说明和实践;最后对初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的实验实施进行总结和反思。
崔璨[10](2012)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维吾尔族A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是任何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就成为学校课程决策权的有效途径。在文化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为教育服务,实现教育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很多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在各级各类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针对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甚少,尤其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肩负着促进个体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双重任务,基于此的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课程不仅要反映主流文化内容,也要注意继承和吸收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幼儿各方面发展是互联的,维吾尔族文化又是丰富多彩的,如何利用当下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民族文化纳入到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在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主题下,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音乐教育的应然路向。本研究第一部分以新疆维吾尔族为例,对维吾尔族音乐文化进行考察,对其发展历史、文化、音乐形式及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解读,提取出其音乐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第二部分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维吾尔族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应然状态,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原则、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论思考。第三部分围绕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采取质的研究中个案研究,以吐鲁番地区A幼儿园为个案,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等多种方法,对A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内容、途径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A幼儿园在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中,课程开发目标模糊、开发内容单一、开发途径简单。第四部分在此基础上,对影响A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表明:课程变革特征,幼儿园教师、园长及幼儿园生境等幼儿园内部因素,幼儿园家长、社区和教育行政部门等幼儿园外部因素均不同程度的影响着A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第五部分根据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因素分析,提出应加强教师培训,强化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争取多方资源参与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发挥国家、地方政府作用,加大对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投入等相关建议为构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提供理论借鉴和案例支持。
二、开发“课题型课程” 革新“教与学”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课题型课程” 革新“教与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时代发展之需要 |
1.1.2 国家政策之号召 |
1.1.3 素质教育之深化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
1.3.2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综述 |
1.3.3 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关联性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校园文化建设及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相关概述 |
2.1 校园文化概述 |
2.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
2.1.2 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
2.2 创新素养概述 |
2.2.1 创新素养的含义 |
2.2.2 创新素养培育的意义 |
2.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
2.3.1 中学阶段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最佳时期 |
2.3.2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要素 |
2.3.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备素养 |
2.3.4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要求 |
2.4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作用 |
2.4.1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熏陶 |
2.4.2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创新行为给予引导 |
2.4.3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成长过程给予励志 |
2.4.4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创新心理给予锻炼 |
第3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工具的编制 |
3.1.2 调查方式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3.2.2 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情况 |
3.2.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调查情况 |
3.2.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调查情况 |
3.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从校园物质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硬件条件存在不足 |
3.3.2 从校园制度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机制保障存在不足 |
3.3.3 从校园行为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有效途径存在不足 |
3.3.4 从校园精神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价值导向存在不足 |
第4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对策 |
4.1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创造良好条件 |
4.1.1 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
4.1.2 健全教学设施为师生提供创新平台 |
4.1.3 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拓宽创新视野 |
4.2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健全机制保障 |
4.2.1 优化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全员创新能力 |
4.2.2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调动全员创新激情 |
4.2.3 创建鼓励创新教学的评价机制保障全员创新热情 |
4.3 丰富校园行为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拓宽有效途径 |
4.3.1 注重校园特色活动,回应中学生创新诉求 |
4.3.2 开展创新性教育,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 |
4.3.3 拓展社会实践,丰富中学生创新内容 |
4.4 深化校园精神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价值导向 |
4.4.1 建立和弘扬引导独立思考的校园文化 |
4.4.2 建立和弘扬尊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 |
4.4.3 建立和弘扬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校园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赫伯特·M·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拟创新点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赫伯特·M·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源起 |
(一)赫伯特·M·克里巴德的生平简介 |
(二)赫伯特·M·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的时代背景 |
(三)赫伯特·M·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的理论基础 |
1.社会冲突论 |
2.知识社会学 |
3.历史社会学 |
二、赫伯特·M·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的主要观点及方法论 |
(一)课程思想史 |
1.批判课程研究的“非历史”现象 |
2.以“隐喻”为理解课程理论的媒介 |
3.以利益团体的课程争斗解释课程史 |
(二)课程社会史 |
1.否定课程改革的历史进步观 |
2.批判课程改革的“钟摆效应”观点 |
3.课程改革进程中课程意识形态混重发展 |
4.职业课程改革重构学校教育理想 |
(三)课程史研究方法论 |
1.“利益集团”的分析视角 |
2.历史个案研究 |
三、赫伯特·M·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
(一)确立美国课程历史研究的合法性 |
(二)重视课程变革与社会因素的紧密关联 |
(三)促进美国课程研究的知识积累与进步 |
(四)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的局限性 |
四、赫伯特·M·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
(一)加强我国课程史领域的理论研究 |
(二)课程改革秉持历史取向,关照社会背景 |
(三)关注改革多元群体需求,关怀改革弱势群体 |
(四)差异化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
(五)兼顾中等职业教育的知识育人与技能培训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3)初中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2.2 关于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 |
1.2.3 关于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2.4 关于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概念界定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过程的设计 |
第2章 初中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
2.1 专业知识的急需更新 |
2.1.1 学科专业知识的变化发展 |
2.1.2 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不足 |
2.1.3 学科教学知识的低水平满足 |
2.2 教师专业能力需要提升 |
2.2.1 教学水平的发展进入缓慢期 |
2.2.2 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薄弱 |
2.2.3 教科研能力薄弱 |
2.3 专业情感方面的不足 |
2.3.1 自主专业发展规划意识薄弱 |
2.3.2 职业倦怠感 |
第3章 初中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3.1 继续教育的不足 |
3.2 在职培训效果不明显 |
3.2.1 学校管理层的忽视 |
3.2.2 师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
3.2.3 专业引领力度的不够 |
3.3 发展动力缺乏 |
3.3.1 职业发展目标迷失 |
3.3.2 教学对象和内容的固化 |
3.3.3 教师自身的因素 |
第4章 初中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
4.1 拓宽继续教育通道 |
4.1.1 加强与教育类高校合作 |
4.1.2 提高教师配比 |
4.2 优化在职培训 |
4.2.1 增强培训专业性 |
4.2.2 提升培训实效性 |
4.2.3 构建校内教育信息技术团队 |
4.3 降低职业倦怠感 |
4.3.1 创建职称晋升学习共同体 |
4.3.2 提供教师专业发展衍生平台 |
4.3.3 改进绩效优质优酬 |
4.3.4 学校的人文关怀 |
结束语 |
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成熟期教师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B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4)初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文献检索概况 |
2.国外研究概况 |
3.国内研究概况 |
4.已有研究的启示 |
(三)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调查法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参与 |
2.校本课程开发 |
3.初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
(二)理论依据 |
1.课程开发理论 |
2.教育组织行为学理论 |
三、初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初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
1.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情况 |
2.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和动机 |
3.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项目的现状 |
4.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外部支持情况 |
5.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 |
(二)初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够充分 |
2.教师存在消极被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象 |
3.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和水平较低 |
4.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校外支持力量薄弱 |
(三)初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师安于现状的工作习惯和固守传统的专业人格 |
2.学校课程管理模式陈旧和保障机制不健全 |
3.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和奖励制度不完善 |
4.校外课程专家和家长的支持程度较低 |
四、初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
1.加强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 |
2.树立学校发展愿景,端正课程开发态度 |
3.养成积极参与、互助合作的课程开发习惯 |
4.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
(二)营造全员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氛围 |
1.提高校长的课程引领和管理能力 |
2.建立民主参与、合作共享的课程开发制度 |
3.完善合理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机制 |
4.营造积极宽松的课程开发氛围 |
(三)改革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制度 |
1.加强对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绩效评价 |
2.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资源的调配作用 |
3.建立专门的课程开发管理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5)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H大学附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设计 |
2 H大附小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
2.1 H大附小教师的基本背景 |
2.2 游离彷徨:在校本课程开发之中止步不前 |
2.3 勇猛精进:于校本课程开发之中实现自身发展新突破 |
3 H大附小教师专业发展对校本课程开发环境的新诉求 |
3.1 学校要了解教师的辛苦:时间是最紧缺的资源 |
3.2 让学校教师培训的教育意义回归 |
3.3 学校发展应与教师发展同步同行 |
3.4 学校应对各门学科应“一视同仁” |
3.5 学校应打破课程领导与教师的对话壁垒 |
4 H大附小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实现专业发展的策略 |
4.1 端正态度:以科学、实验的精神对待科研 |
4.2 伙伴协作:从教师个体发展到团队合作 |
4.3 超越经验:在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 |
4.4 明晰专业理想,促进专业成长 |
5 结语 |
5.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5.2 本文的特色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完善地方中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 ——以克拉玛依市笫十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比较研究法 |
3 文献综述 |
3.1 校本课程的概念 |
3.2 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开发的现状 |
3.3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现状 |
3.4 中学体育课程校本开发缘由 |
3.5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研发的重要性 |
3.6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研发的基础规范 |
3.7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研发建设方式 |
4 对比分析 |
4.1 理想模式 |
4.2 发达地区 |
4.3 克拉玛依市 |
4.4 克拉玛依市十三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
4.4.1 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4.4.2 克拉玛依市十三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步骤 |
4.4.3 克拉玛依市十三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结构体系 |
4.5 比较分析武汉市第三中学和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举措和措施 |
4.6 制约克拉玛依市十三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因素 |
4.7 完善克拉玛依市中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思路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的理论研究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
1.1.2 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
1.1.3 校本课程与必修课、选修课 |
1.2 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和现状分析 |
1.2.1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和经验 |
1.2.2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和现状 |
1.3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
1.3.1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
1.3.2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价值 |
1.3.3 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
1.3.4 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模式 |
1.4 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的界定 |
1.5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二部分 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
2.1 环境分析 |
2.1.1 学校发展方向分析 |
2.1.2 师资情况分析 |
2.2 学生需求分析 |
第三部分 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
3.1 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 |
3.1.1 课程目标概论 |
3.1.2 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 |
3.2 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的内容 |
3.2.1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
3.2.2 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
3.2.3 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
第四部分 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的实施 |
4.1 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的实施 |
4.1.1 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 |
4.1.2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管理 |
4.1.3 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
4.2 教材课例展示 |
4.3 课例分析 |
4.3.1 课例分析 1 |
4.3.2 课例分析 2 |
4.3.3 课例分析 3 |
第五部分 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的评价 |
5.1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
5.2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
第六部分 实践成果与反思 |
6.1 实践成果 |
6.1.1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
6.1.2 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
6.1.3 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8)当代中国学院版画实验室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版画实验室的定义 |
1.1 从版画到版画实验室 |
1.2 艺术实验室的理论定位 |
1.3 版画实验室的定义和特征 |
1.4 小结 |
2.版画实验室的历史回顾 |
2.1 中国古代印刷作坊 |
2.2 欧洲印刷作坊 |
2.3 西方现代版画实验室的发展和特征 |
2.4 中国现代版画实验室的发展和分析 |
2.5 小结 |
3.当代中西方版画实验室现状 |
3.1 西方现当代版画实验室的现状分析 |
3.2 中国当代版画实验室现状分析 |
3.3 小结:中西(西欧)方当代版画实验室的比较 |
4.学院版画实验室的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
4.1 在当代艺术发展下,学院版画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 |
4.2 学院版画实验室的基本教学 |
4.3 学院版画实验室的配备 |
4.4 学院版画实验室的市场化 |
4.5 在当代艺术发展环境中,学院版画实验室建设举措 |
4.6 小结 |
结语 |
参考书目 |
(9)初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 |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
2.2 国内外折纸数理学研究 |
2.3 校本课程开发流程 |
第3章 初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的开发 |
3.1 环境的分析 |
3.2 课程目标 |
3.3 课程内容的选择 |
3.4 课程实践的实施方法 |
第4章 校本课程案例分析 |
4.1 折纸与数学文化案例 |
4.2 折纸与数学建模案例 |
4.3 折纸与数学游戏案例 |
第5章 校本课程评价 |
5.1 课程评价的建构 |
5.2 折纸校本课程开发评价 |
第6章 研究的结论和今后的课题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今后的课题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维吾尔族A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价值 |
(三) 文献综述 |
(四) 概念界定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维吾尔族音乐的文化考察 |
(一) 维吾尔族发展历史概况 |
(二) 维吾尔族文化 |
(三) 维吾尔族音乐形式和特点 |
(四) 维吾尔族音乐教育价值的阐释 |
二、关于维吾尔族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构想 |
(一) 维吾尔族幼儿园音乐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
(二) 维吾尔族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筛选原则 |
(三) 维吾尔族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
(四) 维吾尔族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选择与组织 |
(五) 维吾尔族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
(六) 维吾尔族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 |
三、维吾尔族A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
(一) A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目标 |
(二) A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选择 |
(三) A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
(四) 问题分析 |
四、影响A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分析 |
(一) 课程变革特征 |
(二) 幼儿园内部因素 |
(三) 幼儿园外部因素 |
五、建议 |
(一) 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师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 |
(二) 争取多方资源参与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
(三) 发挥国家、地方政府作用,加大对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投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开发“课题型课程” 革新“教与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D]. 白微.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2]赫伯特·M·克里巴德课程史研究[D]. 魏小梅. 西南大学, 2018(01)
- [3]初中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严荣琴.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4]初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D]. 任锐.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5]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H大学附小为例[D]. 柴晓阁.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6]完善地方中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 ——以克拉玛依市笫十三中学为例[D]. 梁广军.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6)
- [7]初中“蔬菜栽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D]. 张嘉. 苏州大学, 2014(10)
- [8]当代中国学院版画实验室的思考[D]. 李巍. 西安美术学院, 2013(02)
- [9]初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丁冬芹.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10]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维吾尔族A幼儿园为例[D]. 崔璨. 西南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