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资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黄建莺[1](2022)在《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市场上涌现大量大中小型企业,在新政策提倡全民创业的背景下,企业发展状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然而在企业发展进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当前,许多企业在资产评估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等因素影响,企业财务会计问题显着突出。文章基于资产评估的概念和方式,简述企业评估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分析资产评估中存在的财务会计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解决此类问题。
骆树楠[2](2021)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资产评估行业责任承担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崔劲,李小荣,赵振洋,徐伟建,阮静[3](2021)在《关注资产评估行业联合监管新政》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材料: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重要指示精神,加强财会监督工作,使资产评估行业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有机融合、协同推进,把资产评估行业监管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资产评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财政部制发了《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资产评估行业联合监管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称《通知》)。
叶雅珍[4](2021)在《数据资产化及运营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与以往历次变革不同,数据已成为重要的资产,如何管理和利用好所拥有的数据资产是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数据资产化的概念还不清晰,缺少系统化的理论和方法。数据资产化的难题有六大类:一是概念界定类问题,主要是界定数据、数据资产定义,数据资产的类型和会计报表科目归属等问题;二是法律类问题,主要有数据权属规制、数据确权、数据版权、数据权转移等问题;三是制度类问题,主要包括数据的国有性、公共性、私有性问题,政府数据开放共享问题,等等;四是市场类问题,主要有数据商品定价、数据市场运行模式、数据市场监管、数据财税等问题;五是数据的国际性问题,主要有数据跨境流动、数据主权、数据本地化、数据自治等问题;六是技术类问题,主要包括数据资产计量、数据产品形态、数据流动跟踪、数据流通系统、上述五个问题的技术支撑等等问题。本文从数据的技术实现和技术属性出发,开展数据资产化及其运营系统研究,重点研究了数据资产概念界定、数据资产化框架、数据生产与数据产品流通等一般性问题和数据产品流通体系等问题,研究了数据计量计价、数据产品形态、数据出版、数据自治等问题,提出了数据资产的定义,给出了一个数据资产化的框架,提出了基于测度空间的数据资产计量计价形式化框架模型,提出了一种“两阶段授权模式”并设计了单一类型数据产品运营平台体系结构,基于数据盒设计了大数据产品的形态,基于数据自治开放构建了大数据产品运行体系等等。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从数据属性出发定义了数据资产。针对数据资产概念不清晰的问题,梳理了与数据资产相关的概念内涵和发展状况,分析讨论了数据自身及数据资产的物理属性、存在属性和信息属性,提出将信息资产、数字资产和数据资产等统一为数据资产,并给出了数据资产的定义:数据资产是拥有数据权属(勘探权、使用权、所有权)、有价值、可计量、可读取的网络空间中的数据集。指出数据资产是一种新的资产类别,兼有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特征,需要设计新的会计科目对数据资产进行记账。(2)提出了一个数据资产化基础框架。针对数据作为数据资产应具备什么条件,如何将一个数据集转化为数据资产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数据成为资产所要具备的4个必要条件(拥有数据集的数据权属、数据集有价值、数据集的成本或价值能够被可靠地计量、数据集是可机读的)、3个附加条件(数据集要具有良好的数据质量、合理的货币计价或评估方法、数据资产折旧和增值规则),提出了一个数据资产化基础框架,包括:数据资源确权、数据价值确认与质量管控、数据装盒入库、货币计价与评估、数据资产折旧和增值的管理5个环节。(3)提出了基于测度空间的数据资产计量计价形式化框架模型。针对数据资产的计量计价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基于测度的计量计价框架模型,包括:离散数据空间上的测度、连续数据空间上的测度、乘积空间上的测度等三个测度空间。通过引入测度,合理地度量A∪数据集的容量(volume),解决了相交数据集合的度量难题;针对可重复的数据服务,如订阅制服务、API调用等,利用1)描述次数,积分∫1)(9可对价格进行表示;对于按量收费的服务,可用Lebesgue积分表示;并通过对多个实际数据集、数据产品的分析,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框架模型的有效性、广泛适用性。(4)提出了数据产品流通的“两阶段授权模式”。针对数据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问题,指出数据产品流通的本质是一种授权,通常并不需要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提出了一种数据资产运营的“两阶段授权模式”:第一阶段授权(平台授权),平台获得数据产品源授权;第二阶段授权(终端授权):平台将标准化的数据产品授权给终端。并设计了相应的数据产品运营平台体系结构,包括:数据平台、阅读器、定价规则、版权管理保护机制、基础设施等等。“两阶段授权模式”覆盖了大部分现有的数据产品运行系统。(5)设计了一个大数据产品的形态。针对大数据产品形态问题,以数据盒为基础设计了一个大数据产品的形态,包括:一定规模(一个大数据产品内部可以包含较大数量的单一类型数据产品)、完整内容(包含在大数据产品的单一类型产品是完整的,其他内容具有独立可解释的含义,所有内容合在一起具有独立可解释的含义)、)计量单位(以“盒”为单位对大数据产品进行计量计价)、机读格式(数据必须以机器可读、可识别的格式存在)。将该大数据产品的形态应用于基于数据自治开放模式的大数据产品运行体系。
韩慧[5](2020)在《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和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都赋予了体育社会组织新的任务与使命。然而囿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现阶段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既不规范也不成熟,这必然导致其难以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评估是监管的重要抓手,做实做强评估工作对于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监管水平、引导和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理论探索还较为滞后,难以为评估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为此,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系统论理论、评估相关理论、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体育社会组织为对象,围绕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这一主题,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在过去的实践当中,虽取得了评估意识有所提升、评估运行逐步常规化、评估效用逐渐显现等成效;但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评估推进动力不足、评估约束薄弱、评估协调不畅、评估主体有待培育、评估指标体系有待完善、评估程序与方法有待改进等。以日本、英国、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慈善事业起步较早,在体育社会组织监管与评估方面较早地进行了实践,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以评为重,将评估作为组织管理的核心环节;严格约束,构建全方位评估法律规范体系;多元协调,基于整体管理效应推动评估发展;因地制宜,评估主体的选择与本国国情相符;多维评价,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全方位考量。第二,评估实践发展亟待理论指导,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理论界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研究是不够的,而且还存在一些误区。不少研究都只是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当作一项技术性工作,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评估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实施操作层面的完善,弱化了评估工作的复杂性。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必须在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工作机制下开展,否则评估只能是零散的一般评价活动,而不是一项系统的监管工作,评估的价值作用也难以真正实现。第三,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借助系统论基本理论,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和结构进行了厘清。研究认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主要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客体、其他相关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与方法、评估制度以及评估环境。同时基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困境和发展目标考量,本文提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主要由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这四方面结构内容组成。这四大机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总体形态和特定功能。第四,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动力机制,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提供了科学分析框架。通过ASD理论指导,解析了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构造策略,即打造有为政府,强化评估的推动力;建立有效组织,激活评估的内驱力;吸纳社会公众,增强评估的助动力;加大政策支持,提升评估的牵引力;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的作用力。第五,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运行机制,在评估主体模式上,研究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评估模式优化的策略建议。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上,通过两轮专家德尔菲法完成了指标遴选和权重设置,最终确立了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和体育基金会三类体育社会组织的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程序与方法构建环节,研究设计了七个评估步骤;同时选取了适用于本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第六,针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中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风险”行为,提出了相应的约束思路,并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约束机制进行了构建,具体包括:完善评估监管法律规范,扎紧制度围栏;推动形成评估行业自律,提升监管质效;加强评估伦理道德建设,树立评估自觉;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实现阳光运行等。第七,通过对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存在的协调困境的分析,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启示,提出了整体性理论视角下评估协调机制的构建策略,那就是整合结构,建立整体管理框架;整合目标,锚定公共利益实现;整合理念,深化合作共赢意识;整合法规,增强协同制度保障;整合平台,推进信息交流共享。第八,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最理想的效果是达成“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功能涌现。系统论揭示了整体效应、构材效应、协同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形成“整体功能涌现”。这决定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必须遵循整体化、层级化、协同化、动态化的机理;采取整体着眼、统筹推进,部分着手、层层转化,依循规律、多维协同,常态实施、动态调整的方式;且需把握好一些关键要点,包括坚持系统思维、科学组织管理、优化外部环境、用好政策调控。
谭磊[6](2020)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导致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大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规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扩大,制约了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帮助我国金融机构进行更加高效且准确的不良资产评估,进而推动金融行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史瑞琦[7](2020)在《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在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以太焦高铁项目为例》文中认为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房屋征收”重新成为评估行业、政府及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准确评估征收房屋的价值对于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维护当事人正当权益、更好地履行房地产评估行业和政府的工作职责都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在现有的房屋征收价值评估理论基础上,对新建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经常使用的成本法和收益法如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是目前房地产评估行业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国务院曾做出指示:截止2020年,我国要完成安全快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建设,构建“十纵十横”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本论文就是基于这样大背景进行选题并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太焦高速铁路项目房屋征收价值评估工作实地调研并向山西省路段的15家评估机构发放调查问卷,全面了解目前我国新建铁路房屋征收现状并归纳整理出现阶段新建铁路房屋征收价值评估工作中在成本法和收益法运用方面存在的两大难题:成新率判定方法差异化和企业风险报酬率计算方法随机化。本论文以这两大难题为主要研究重点,结合太焦高速铁路房屋征收现状,分别构建适合新建铁路项目房屋征收价值评估成本法和收益法的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用以解决现阶段房屋征收评估工作实务中难题,优化我国现有房屋征收价值评估方法,规范现阶段房屋征收价值评估工作,提升房屋征收价值评估工作的效率及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从新建铁路房屋征收价值评估概述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收集数据资料,深入研究新建铁路房屋征收价值评估中存在问题及原因;然后通过定性分析法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融入新建铁路房屋征收特点,综合分析影响新建铁路房屋征收价值评估成本法中成新率和收益法中风险报酬率的各项因素指标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根据评估基础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制定较完善的层级指标体系(即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进而通过定量分析将定性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指标所占权重具体量化;最后在太焦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实例基础上,将运用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的评估过程和结果与现行的评估过程和结果进行差异对比分析。证实该模型在新建铁路房屋征收价值评估中运用的可行性;该模型的应用有助于评估结果客观性和准确性的提升。因而促进房屋征收价值评估工作高效,使得评估结果更具有参考价值。
张铭凯[8](2020)在《基于审慎风险管理视角的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资产评估机构作为重要的中介服务机构,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体系作为资产评估机构内部运营关键,在其日常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然内部控制质量对资产评估机构如此重要,就亟需设计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以达到不断促进其质量提升的目的。但是目前大多数资产评估机构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体系,尚未明确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基于这种现状,本文系统研究了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问题,以期助力内部控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推动评估行业的转型升级。本文系统回顾了当前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及质量评价现状,并对比了最新版COSO框架的内部控制要求,研究发现当前资产评估机构存在着内控环境薄弱、控制程序未有效落实、对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监督不够到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审慎风险管理视角出发,系统设计了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企业战略制定、组织治理结构、企业文化氛围、业务目标设定、业务流程应用、企业绩效支撑、信息沟通改进、效果监控反馈九个一级指标和对应的36个二级指标。本文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赋权,选取NY评估机构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可靠性。最后本文提升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两点:第一,本文设计的涵盖了指标体系、赋权方法和评价标准在内的评价流程能够对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具有较好的推广适用性。第二,为进一步提高资产评估行业内部控制质量,应该发挥审慎风险管理的导向作用,实现内部控制动态化管理,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多层次内部控制质量评价体系。本文系统梳理了资产评估内部控制质量的发展脉络和评价方法,不仅整理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与有关部门对资产评估内部控制监管的法规准则,也总结了目前大多数资产评估机构实施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框架。因此在归纳影响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综合因素的基础上,本文从企业战略制定、组织治理结构和信息交流报告等九个方面建立了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一定的推广适用性。
石晶[9](2020)在《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价格认定工作逐步成为价格领域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价格认定机构在服务司法、政府、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价格认定工作因为其复杂性与重要性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项具有较高难读和较高风险的工作。通过对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研究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就现阶段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探究出改进的对策办法。经过梳理相关国内外文献,对大连市价格认定系统工作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文章对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大连市价格认定机构能够通过建立工作程序制度、案件卷宗评查制度、大案要案集体审议制度等有效构建大连市工作管理体系。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法律与技术规范依据、工作程序不规范操作、价格认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行政干预的干扰问题。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文章从健全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难度大、制度和程序建设落实不到位、人才储备意识不强、保持独立性能力不足四个方面,对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解析。针对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的现状,提出对策建议,即推进价格认定的法制化与规范化建设、规范和创新价格认定工作程序、建立高素质的价格认定队伍、完善价格认定监督体系。
胡晓佳[10](2020)在《顺通物流公司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市场比较法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无形资产逐渐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作为新兴产业,物流企业把握科技发展的时机,迅速进行创新活动,朝着智慧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在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被广泛利用,它们在物流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对物流企业高质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日渐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无形资产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也是一个企业参与竞争时必不可少的要素。市场比较法是三大基本评估方法中最为直接,最具有说服力的方法,具有操作比较简单,更易为相关当事人所接受的显着优点。近年来物流企业上市进程加快,兼并重组等交易活动频繁出现,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评估具备了基本条件,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弱化了市场比较法在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的适用性。基于上述背景,结合对国内和国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深入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概念、性质以及重要性方面对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评估的内涵分别进行了论述,并且结合有效市场理论、替代理论以及效用价值论等,阐述了无形资产评估的三种方法。结合对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物流企业无形资产的具体分析,对物流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时方法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局限性的角度出发对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进行阐释,从适用性的角度出发对市场比较法进行说明。以顺通物流公司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对其评估过程的分析,发现在顺通物流公司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评估范围界定不明确、参照公司的选择困难、可比因素选取不合理、指标量化和修正不准确、评估结果客观性不强等,针对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包括评估范围界定标准不合理、市场信息资料可获取性差、可比因素选取具有随意性、指标量化及修正主观性强、评估人员专业性不够。结合问题及成因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建议:规范评估范围的界定标准,增强市场信息资料的可获取性,利用回归分析法选取可比因素,构建无形资产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性。最后应用改进后的市场比较法对顺通物流公司无形资产价值重新评估,通过对改进前后的评估结果对比,以验证市场比较法评估物流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有其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二、当前资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资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产评估概述 |
(一)概念 |
(二)评估方式 |
1.收益现值法 |
2.重置成本法 |
3.市场比较法 |
4.清算价格法 |
二、资产评估和财务会计的关系 |
(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二)互相依赖,互相辅助 |
(三)财务信息影响资产评估准确性 |
三、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
(一)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障 |
(二)对资产评估的认识不完全 |
(三)资产评估标准不统一 |
四、解决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的策略 |
(一)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
(二)充分认识资产评估的重要性 |
(三)统一资产评估标准及范围 |
(四)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
五、结语 |
(3)关注资产评估行业联合监管新政(论文提纲范文)
背景材料: |
联合监管促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
充分发挥监管效能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
(4)数据资产化及运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据资产化 |
1.2 数据资产运营 |
1.3 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资产运营的挑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组织 |
第二章 数据资产研究现状 |
2.1 数据资产概念发展 |
2.1.1 信息资产及相关概念 |
2.1.2 数字资产及相关概念 |
2.1.3 数据资产及相关概念 |
2.2 数据资产管理 |
2.3 数据资产评估与定价 |
2.3.1 数据资产定价策略和模型 |
2.3.2 数据资产价值评估 |
2.4 数据流通 |
2.4.1 数据开放 |
2.4.2 数据共享 |
2.4.3 数据交易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数据属性的数据资产定义 |
3.1 数据资产概念剖析 |
3.2 数据资源的资产性 |
3.2.1 界定数据 |
3.2.2 数据的属性 |
3.2.3 数据资源具备资产的基本条件 |
3.3 数据资产定义 |
3.3.1 已有三类资产定义的分析 |
3.3.2 重新定义数据资产 |
3.3.3 数据资产的属性 |
3.3.4 数据资产是一类新的资产类别 |
3.4 数据资产面临问题 |
3.4.1 数据权属 |
3.4.2 数据资产计量计价 |
3.4.3 数据资产的管理 |
3.5 小结 |
第四章 数据资产化框架 |
4.1 数据资产的必要条件及其可满足性 |
4.1.1 数据权属及其可满足性 |
4.1.2 数据计量及其可满足性 |
4.2 数据资产化的附加条件及其可满足性 |
4.2.1 良好的数据质量及其可满足性 |
4.2.2 合理的货币计价与评估方法及其可满足性 |
4.2.3 数据资产折旧和增值规则及其可满足性 |
4.3 数据资产化框架设计 |
4.3.1 数据资产化工作内容 |
4.3.2 数据资产化流程 |
4.3.3 有效性分析 |
4.4 数据资产化实践 |
4.4.1 数据资源确权 |
4.4.2 数据价值确认与质量管控 |
4.4.3 数据装盒入库 |
4.4.4 货币计价与评估 |
4.4.5 数据资产折旧和增值的管理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测度空间的数据资产计量计价形式化框架 |
5.1 离散数据空间上的测度 |
5.1.1 背景 |
5.1.2 模型 |
5.1.3 案例分析 |
5.2 连续数据空间上的测度 |
5.2.1 背景 |
5.2.2 模型 |
5.2.3 案例分析 |
5.3 乘积空间上的测度 |
5.3.1 背景 |
5.3.2 模型 |
5.3.3 案例分析 |
5.4 模型应用实例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数据产品运行的两阶段授权模式 |
6.1 数据产品流通 |
6.1.1 数据产品与实物产品 |
6.1.2 数据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
6.2 典型行业数据产品形态及其运行体系 |
6.2.1 典型行业数据产品及其形态 |
6.2.2 典型行业数据产品运行体系 |
6.3 数据产品两阶段授权模式 |
6.3.1 授权与定价 |
6.3.2 两阶段授权模式 |
6.3.3 有效性分析 |
6.4 两阶段授权数据产品运营平台体系结构 |
6.5 小结 |
第七章 一类大数据产品运行体系 |
7.1 大数据产品 |
7.2 图书的启示 |
7.2.1 图书的定义和形态 |
7.2.2 图书有效融合多种数据类型 |
7.2.3 图书的定价 |
7.3 大数据产品形态与定价量纲 |
7.3.1 大数据产品形态的调查 |
7.3.2 大数据产品的要素 |
7.3.3 数据盒:一种大数据产品的形态 |
7.4 基于数据自治开放模式的运行体系 |
7.4.1 数据自治开放模式 |
7.4.2 运行体系的构成和要素 |
7.4.3 运行体系的法规环境及权益保护 |
7.5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及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大数据产品调研问卷内容 |
附录B 大数据产品问卷调查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加强组织监督管理的现实需要 |
1.1.2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破解组织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1.1.3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研究 |
1.4.2 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研究 |
1.4.3 综述小结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6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动因 |
2.1 核心概念 |
2.1.1 体育社会组织 |
2.1.2 评估 |
2.1.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 |
2.1.4 第三方评估 |
2.1.5 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论理论 |
2.2.2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 |
2.2.3 评估相关理论 |
2.2.4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5 各理论的指导价值与启示 |
2.3 现实动因 |
2.3.1 机制在任何一项复杂工作中都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 |
2.3.2 建立一套系统的工作机制是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关键 |
2.3.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尚未建立阻碍了评估工作的有效推进 |
2.4 本章小结 |
3.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考察 |
3.1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现状透视 |
3.1.1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历程回溯 |
3.1.2 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现状调查 |
3.1.3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成效与困境 |
3.2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探究 |
3.2.1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缘起 |
3.2.2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实践 |
3.2.3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3.3 本章小结 |
4.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总体设计 |
4.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理论解析与构建思路 |
4.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概述 |
4.1.2 系统论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解析 |
4.1.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构建思路 |
4.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要素的厘定 |
4.2.1 评估主体 |
4.2.2 评估客体 |
4.2.3 其他相关主体 |
4.2.4 评估指标体系 |
4.2.5 评估程序与方法 |
4.2.6 评估制度 |
4.2.7 评估环境 |
4.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结构的设定 |
4.3.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结构设定的逻辑依据 |
4.3.2 动力-运行-约束-协调“四位一体”评估机制结构的确立 |
4.3.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各子机制的辩证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动力机制 |
5.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解构 |
5.1.1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ASD)——关注和研究系统变迁动力的理论框架 |
5.1.2 基于ASD理论的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解构 |
5.2 基于ASD理论的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要素分析 |
5.2.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行动者要素分析 |
5.2.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制度要素分析 |
5.2.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环境要素分析 |
5.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 |
5.3.1 政府推动不力 |
5.3.2 组织内驱弱化 |
5.3.3 公众助动缺失 |
5.3.4 制度牵引乏力 |
5.3.5 环境作用式微 |
5.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建构策略 |
5.4.1 打造有为政府,强化评估的推动力 |
5.4.2 建立有效组织,激活评估的内驱力 |
5.4.3 吸纳社会公众,增强评估的助动力 |
5.4.4 加大政策支持,提升制度的牵引力 |
5.4.5 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的作用力 |
5.5 本章小结 |
6.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运行机制 |
6.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主体模式的优化 |
6.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主体及其模式辨析 |
6.1.2 不同主体模式的优劣势比较及适应性分析 |
6.1.3 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评估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
6.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
6.2.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框架的设立 |
6.2.2 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体育基金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
6.2.3 实证检验: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 |
6.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程序设计与方法选择 |
6.3.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程序的设计 |
6.3.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
6.4 本章小结 |
7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约束机制 |
7.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
7.1.1 权力寻租 |
7.1.2 弄虚作假 |
7.1.3 通融关照与开后门 |
7.1.4 努力程度低与随意化 |
7.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道德风险”行为的不良影响 |
7.2.1 扭曲折损评估功能 |
7.2.2 损害被评组织权益 |
7.2.3 引发评估信誉危机 |
7.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道德风险”行为约束的总体思路 |
7.3.1 “法治”与“德治”协同 |
7.3.2 “自律”与“他律”结合 |
7.3.3 “罚”与“赏”并举 |
7.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约束机制的具体构建 |
7.4.1 完善评估监管法律规范,扎紧制度围栏 |
7.4.2 推动形成评估行业自律,提升监管质效 |
7.4.3 加强评估伦理道德建设,树立评估自觉 |
7.4.4 加快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实现阳光运行 |
7.5 本章小结 |
8.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协调机制 |
8.1 深度剖析: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困境的表现 |
8.1.1 “评”与“管”脱节 |
8.1.2 推诿与责任转嫁 |
8.1.3 政策执行壁垒 |
8.1.4 “信息孤岛”效应 |
8.2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碎片化:评估协调困境的内生根源 |
8.2.1 管理结构碎片化 |
8.2.2 目标理念碎片化 |
8.2.3 制度框架碎片化 |
8.2.4 管理平台碎片化 |
8.3 整体性治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应然之道 |
8.3.1 整体性治理:针对“碎片化”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
8.3.2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学理默契 |
8.3.3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理论启示 |
8.4 整体性治理下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的建构 |
8.4.1 整合结构,建立整体管理框架 |
8.4.2 整合目标,锚定公共利益实现 |
8.4.3 整合理念,深化合作共赢意识 |
8.4.4 整合法规,增强协调制度保障 |
8.4.5 整合平台,推进信息充分共享 |
8.5 本章小结 |
9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 |
9.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理想图景 |
9.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理想图景:整体功能涌现 |
9.1.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整体功能涌现”的形成分析 |
9.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机理 |
9.2.1 整体化 |
9.2.2 层级化 |
9.2.3 协同化 |
9.2.4 动态化 |
9.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方式 |
9.3.1 整体着眼,统筹推进 |
9.3.2 部分着手,层层转化 |
9.3.3 依循规律,多维协同 |
9.3.4 常态实施,动态调整 |
9.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要点 |
9.4.1 坚持系统思维 |
9.4.2 科学组织管理 |
9.4.3 优化外部环境 |
9.4.4 用好政策调控 |
9.5 本章小结 |
10.研究结论与不足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现状》调查问卷 |
附件2: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一轮专家评议表 |
附件3: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二轮专家评议表 |
附件4: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二轮专家咨询各项指标的得分与权重 |
附件5:评估指标体系实证检验调查问卷 |
附件6:学习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特点 |
1.1 资产的特殊性 |
1.2 受众范围狭窄 |
1.3 复杂程度较高 |
2 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
2.1 缺乏统一的评估规范 |
2.2 评估机构和人员的工作能力有限 |
2.3 市场信息存在滞后性 |
2.4 外部环境不佳 |
3 提高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水平的对策 |
3.1 建立标准化的评估规范 |
3.2 强化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工作 |
3.3 建立健全评估机构管理机制 |
3.4 优化外部环境 |
4 结 语 |
(7)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在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以太焦高铁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房地产评估中成本法研究 |
1.2.2 房地产评估中收益法研究 |
1.2.3 房地产评估中模型应用研究 |
1.2.4 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在房地产评估中应用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 |
第2章 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及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概述 |
2.1 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概述 |
2.1.1 高速铁路房屋征收概念 |
2.1.2 高速铁路房屋征收分类 |
2.1.3 高速铁路房屋征收特点 |
2.1.4 高速铁路房屋征收价值影响因素 |
2.2 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
2.2.1 市场法 |
2.2.2 收益法 |
2.2.3 成本法 |
2.2.4 三种方法在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中应用总结 |
2.3 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概述 |
2.3.1 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概念 |
2.3.2 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操作步骤 |
2.3.3 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适用范围及局限性 |
2.3.4 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在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中可行性分析 |
第3章 太焦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太焦高铁项目概况 |
3.2 太焦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现状 |
3.2.1 评估对象 |
3.2.2 评估依据 |
3.2.3 评估方法 |
3.2.4 评估程序 |
3.3 太焦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 |
3.3.1 太焦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成本法中存在的问题 |
3.3.2 太焦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收益法中存在的问题 |
3.3.3 太焦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问题分析及改进 |
3.4 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在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中适用性分析 |
3.4.1 在成本法中的适用性分析 |
3.4.2 在收益法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4章 构建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 |
4.1 构建成本法中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 |
4.1.1 成新率影响因素分析 |
4.1.2 构建成新率判定体系 |
4.1.3 成新率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4.2 构建收益法中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 |
4.2.1 企业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4.2.2 构建企业风险评价体系 |
4.2.3 企业风险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第5章 高铁房屋征收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的应用分析 |
5.1 案例基本情况 |
5.1.1 成本法案例基本情况 |
5.1.2 收益法案例基本情况 |
5.2 运用现行方法评估 |
5.2.1 成本法案例评估步骤和结果 |
5.2.2 收益法案例评估步骤和结果 |
5.3 运用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评估 |
5.3.1 成本法案例评估过程 |
5.3.2 收益法案例评估过程 |
5.4 现行评估与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评估结果差异分析 |
5.4.1 成本法评估结果差异分析 |
5.4.2 收益法评估结果差异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太焦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问卷调查样表 |
附录2 成新率评分样表 |
附录3 企业风险评分样表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审慎风险管理视角的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主要贡献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审慎风险管理 |
2.1.2 内部控制 |
2.2 审慎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1 传统审慎风险管理理论 |
2.2.2 现代审慎风险管理理论 |
2.2.3 全面审慎风险管理理论 |
2.3 内部控制及其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 |
2.3.1 内部控制理论 |
2.3.2 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的理论方法 |
第3章 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和问题的调研分析 |
3.1 调研准备和实施 |
3.1.1 问卷设计与修正 |
3.1.2 调研设计与数据整理 |
3.2 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
3.2.1 影响因素的识别 |
3.2.2 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
3.3 资产评估机构内控质量问题的统计分析 |
3.3.1 内控专业人才匮乏,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和晋升通道 |
3.3.2 风险管理机制缺位,执业程序各阶段存在潜在风险 |
3.3.3 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机构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 |
第4章 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的流程设计 |
4.1 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指标体系的选取 |
4.1.1 基于审慎风险管理的指标选取原则 |
4.1.2 一级和二级指标的确定 |
4.1.3 二级指标指代性指标的确定 |
4.2 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指标体系的权重设定 |
4.2.1 一级和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2 指代性指标无量纲化的处理 |
4.3 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5章 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的案例分析 |
5.1 NY机构简介 |
5.2 NY机构内部控制质量的访谈分析 |
5.2.1 访谈方案设计 |
5.2.2 访谈结果分析 |
5.3 NY机构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过程 |
5.3.1 指标权重计算和指标无量纲化 |
5.3.2 计算结果及评价 |
5.4 NY机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的启示 |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提升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的政策建议 |
6.2.1 发挥审慎风险管理导向作用,实施全面审慎风险管理 |
6.2.2 构建多层次内控质量评价体系,夯实长远发展制度基础 |
6.2.3 推进内部控制管理动态化,建立全流程信息支持平台 |
6.2.4 增强内控与风控联系,形成交叉监督新格局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重要性排序 |
附录三 二级指标权重 |
致谢 |
(9)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解释 |
1.2.1 价格认定工作 |
1.2.2 价格认定机构 |
1.2.3 价格认定工作的提出机关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概况 |
2.1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基本情况 |
2.1.1 大连市价格认定机构及发展历程 |
2.1.2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职责 |
2.1.3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管理制度 |
2.2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程序 |
2.2.1 初次价格认定程序 |
2.2.2 价格认定复核程序 |
2.3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的现状分析 |
2.3.1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的现状 |
2.3.2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现状评述 |
3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中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
3.1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情况调查设计 |
3.1.1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情况访谈调查设计 |
3.1.2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情况问卷调查设计 |
3.2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中存在问题 |
3.2.1 缺乏法律与技术规范依据 |
3.2.2 工作程序不规范操作 |
3.2.3 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
3.2.4 面临行政干预的干扰 |
3.3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问题的产生原因 |
3.3.1 健全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难度大 |
3.3.2 制度与程序建设落实不到位 |
3.3.3 人才储备意识不强 |
3.3.4 保持独立性能力不足 |
4 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的改进对策 |
4.1 推进价格认定工作的法制化与规范化建设 |
4.1.1 推动法规规章与技术规程的完善 |
4.1.2 梳理组织机构与人员管理模式 |
4.1.3 完善价格认定工作规章制度 |
4.2 规范和创新价格认定工作程序 |
4.2.1 正确认识价格认定工作程序正义 |
4.2.2 加强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
4.2.3 创新价格认定工作程序模式 |
4.3 建立高素质的价格认定队伍 |
4.3.1 强化价格认定人员的风险意识 |
4.3.2 提高价格认定人员的执业能力 |
4.3.3 激发价格认定人员的工作热情 |
4.4 完善的价格认定监督体系 |
4.4.1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
4.4.2 强化责任追究机制 |
4.4.3 引入外部监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访谈提纲 |
附录 B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情况问卷调查 |
致谢 |
(10)顺通物流公司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市场比较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
1.4.1 研究路线 |
1.4.2 创新点 |
2 无形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 |
2.1 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评估内涵 |
2.1.1 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评估概念 |
2.1.2 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评估性质 |
2.1.3 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评估重要性 |
2.2 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
2.2.1 资产基础法 |
2.2.2 市场比较法 |
2.2.3 收益法 |
2.2.4 三种评估方法实际运用比较 |
2.3 理论依据 |
2.3.1 有效市场理论 |
2.3.2 替代理论 |
2.3.3 效用价值论 |
2.3.4 劳动价值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物流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3.1 物流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概述 |
3.1.1 物流行业的概况 |
3.1.2 物流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 |
3.1.3 物流企业无形资产的特征 |
3.1.4 物流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 |
3.2 物流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3.2.1 影响物流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因素 |
3.2.2 资产基础法在物流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 |
3.2.3 收益法在物流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 |
3.2.4 市场比较法在物流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的适用性 |
3.3 本章小结 |
4 顺通物流公司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案例介绍及问题分析 |
4.1 顺通物流公司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案例介绍 |
4.1.1 顺通物流公司概况 |
4.1.2 评估方法的选择 |
4.1.3 评估过程 |
4.1.4 评估结果说明及分析 |
4.2 顺通物流公司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问题 |
4.2.1 评估范围界定不明确 |
4.2.2 参照公司的选择困难 |
4.2.3 可比因素选取不合理 |
4.2.4 指标量化及修正不准确 |
4.2.5 评估结果客观性不强 |
4.3 顺通物流公司无形资产价值评估问题的成因分析 |
4.3.1 评估范围界定标准不合理 |
4.3.2 市场信息资料可获取性差 |
4.3.3 可比因素选取具有随意性 |
4.3.4 指标量化及修正主观性强 |
4.3.5 评估人员专业性不够 |
4.4 本章小结 |
5 顺通物流公司无形资产评估改进建议 |
5.1 规范评估范围的界定标准 |
5.1.1 把握评估目的 |
5.1.2 恰当的选择评估范围界定标准 |
5.1.3 增强评估范围识别的谨慎性 |
5.1.4 推进相关评估理论的研究 |
5.2 增强市场信息资料的可获取性 |
5.2.1 加大市场信息资料收集的力度 |
5.2.2 提高市场信息资料收集的质量 |
5.2.3 增强市场信息资料收集的时效性 |
5.2.4 推动无形资产评估信息平台的建立 |
5.3 利用回归分析法选取可比因素 |
5.3.1 确定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 |
5.3.2 构建回归模型 |
5.3.3 进行检验选取合理的可比因素 |
5.4 构建无形资产评价指标体系 |
5.4.1 创新能力指标 |
5.4.2 市场竞争力指标 |
5.4.3 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
5.4.4 大数据资产价值指标 |
5.5 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性 |
5.5.1 增强对评估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
5.5.2 注重评估人员实践经验的积累 |
5.5.3 提升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
5.5.4 加强对评估人员的监督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6 改进后顺通物流公司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过程及分析 |
6.1 顺通物流公司评估内容介绍 |
6.1.1 顺通物流公司概述 |
6.1.2 评估要素分析 |
6.1.3 评估方法说明及选择 |
6.2 顺通物流公司评估过程 |
6.2.1 市场比较法具体方法的选择 |
6.2.2 参照公司的分析及选取 |
6.2.3 可比因素的确定 |
6.2.4 对比指标的量化 |
6.2.5 对比指标的修正 |
6.3 改进后评估结果说明及分析 |
6.3.1 改进后的评估结果 |
6.3.2 改进后的评估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当前资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J]. 黄建莺. 商业观察, 2022(02)
- [2]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资产评估行业责任承担问题研究[D]. 骆树楠.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关注资产评估行业联合监管新政[J]. 崔劲,李小荣,赵振洋,徐伟建,阮静. 财政监督, 2021(06)
- [4]数据资产化及运营系统研究[D]. 叶雅珍. 东华大学, 2021(01)
- [5]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D]. 韩慧.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6]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谭磊.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18)
- [7]AHP-模糊综合判定模型在高铁房屋征收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以太焦高铁项目为例[D]. 史瑞琦.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审慎风险管理视角的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D]. 张铭凯.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9]大连市价格认定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 石晶.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10]顺通物流公司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市场比较法的应用研究[D]. 胡晓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