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山东段冰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安鹏,闫堃,王世正,阎永新[1](2021)在《山东黄河冰情现象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1997、1999、2009、2010年4个凌汛期,黄河山东段在低气温的影响下,发生了较严重的冰情,封河长度均在255km以上,累计封河天数在50天左右,严重的凌情给堤防安全和水文测报均带来困难和不便,通过介绍山东黄河冰情阶段及冰情现象,分析影响冰情变化的因素、机理,对做好冰情测报、降低和防止凌情灾害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金思凡[2](2020)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大型长距离调水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跨流域、跨地区调水工程。工程于2014年12月竣工并正式通水,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受工程结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社会活动的等多重因素影响,中线工程全线时刻可能出现影响输水水质与水量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线工程全长1433km,输水线路上有1000座桥梁,每座桥梁都存在可能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风险,但目前仅有1 1个水质监测站,难以准确、及时地发现突发水污染事件;其次,中线工程沿线穿越众多天然河流,修建了 600余座河渠交叉建筑物用于洪水疏导,但由于设计阶段对实际运行情况考虑不足,导致河渠交叉建筑物的实际过流能力低于设计值,即使遭遇标准内的洪水也可能会漫入渠道,不仅影响水质,也会导致渠道内水位突变,影响沿线分水闸门的调度;第三,中线工程横跨3个气候带,冰期输水期间,冰情复杂多变,显着增加了调度运行的难度,一旦运行方式不当,容易引发冰塞、冰坝等冰害,危害输水的水量安全。为此,本文密切结合中线工程运行的实际需求,聚焦上述三种影响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风险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并从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出发,结合中线工程现有的监测体系构建了异常模式指标体系及识别流程,设计了异常模式数据库,同时设计并实现了供水安全信息平台,为保障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提高供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系统梳理了中线工程存在的供水安全问题,聚焦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的三个关键问题,研究确定了其中的核心科学与技术难题,分别为如何兼顾成本与效益制定针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水质监测站点布设方案,如何量化不同因素对洪水漫入风险的影响程度并评估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洪水漫入风险以及如何量化冰塞变化特征并制定相应的运行方式。(2)针对水质监测站点少、难以及时发现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问题,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确定了表示监测效率与布设成本的指标,即漏报率、发现时间与站点个数、监测仪器精度,据此构建了站点布设多目标优化模型,揭示了站点个数与漏报率、发现时间之间的竞争关系,并揭示了监测仪器精度对发现时间-站点个数竞争关系影响较小,对漏报率-站点个数竞争关系影响较大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以允许最大漏报率1.00%、允许最长发现时间120.00min为控制指标确定了最优布设方案,并考虑了不同污染物降解系数的差异性与不确定性对站点布设方案鲁棒性的影响。研究成果为中线工程布设水质监测站点提供了理论支持。(3)针对河渠交叉建筑物(特别是左岸排水工程)受多种因素耦合作用影响导致存在洪水漫入风险的问题,构建了耦合洪水计算模型、泥沙输移模型以及管道过流模型的洪水过流模型,结合物理成因与RSA、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洪水漫入风险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单因素以及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洪水漫入风险并确定了预警阈值。结果表明:泥沙淤积与漂浮物堵塞对洪水漫入风险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工程老化与降雨变化;仅考虑泥沙淤积与漂浮物堵塞素,重现期为10年、20年、50年以及200年的洪水相对应的淤积堵塞深度临界值分别为2.00m、1.60m、1.00m与0.20m。考虑泥沙淤积与漂浮物堵塞、工程老化以及降雨等多因素的耦合作用,淤积堵塞深度临界值的阈值范围分别为[1.51m,2.12m]、[0.93m,1.69m]、[0.19m,1.21m]、[0.00m,0.75m]。研究成果可为中线工程设置洪水漫入风险的预警阈值提供参考。(4)在冰情变化特征及冰期输水运行方式方面,以最容易发生冰塞的坟庄河节制闸至南拒马节制闸渠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耦合水力模型、热力模型与冰冻模型的冰情演变模型,并采用历史水位、水温、冰厚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与验证;之后结合历史运行数据设定不同水位、流速以及气温组合的典型情景,研究了不同典型情景下冰塞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负积温≤-100℃的情况下,水深<4.00m时高流速、水深≥4.00m时低流速易发生冰塞。依据上述冰塞变化特征,将负积温<-100℃作为启动冰期输水的判别条件,并制定了冰期输水的运行方式:水深<4.00m,保持流速0.20m/s;水深≥4.00m,保持流速0.60m/s。研究成果为降低中线工程冰塞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冰期输水调度提供参考。(5)从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出发,进一步拓展针对关键问题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典型异常情况作为异常模式,分为水质(突发水污染、地下水渗入、洪水漫入以及富营养化)、水量(洪水漫入、闸站失效以及偷水漏水)与冰期(冰花堆积、冰盖失稳破裂以及冰块自然堆积)3类;然后确定了异常模式对应指标的正常与异常的临界值与异常模式的识别流程,设计了异常模式数据库,为进一步扩展异常模式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供水安全信息平台,作为支撑实际运行中识别异常情况的信息化平台,为保障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提高供水安全提供有力工具。
樊宇[3](2020)在《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孕灾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是我国凌汛出现最频繁的河流,其中宁蒙段最为严重。1986年以来,黄河内蒙古段已经发生了6次凌汛决口,防凌工作已经成为黄河防汛工作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黄河内蒙古段凌汛灾害孕灾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研究河段的凌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对该河段孕灾环境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对凌汛灾害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为水利部门的防凌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本研究以黄河内蒙古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长序列水文气象资料,历史凌汛资料以及遥感影像,对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气温、水力条件、河道边界人类活动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孕灾环境变化对凌汛灾害的影响,为黄河内蒙古段的防凌减灾、应急抢险等工作提供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黄河内蒙古段气温在空间上呈现上游气温高,下游气温低,而且随时间的变化也呈现出封河时下游降温早,上游降温晚的特点,开河期回暖时情况刚好相反。这一特殊的封开河形式为凌汛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平均气温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测后得到: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平均气温的突变点发生在1985年左右,1985年后黄河凌汛期平均气温开始大幅上升。(2)黄河内蒙古段河道1988-2018年总体向右岸侵蚀,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河段受砂质河岸的影响,河道摆动范围最大,三湖河口-包头河段由于弯道较多,河道摆动变化多端,整体呈现向左岸迁移的趋势,且摆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曲率较大的河段;部分河段河势向弯曲发展,畸形河湾增多,在流凌期和开河期容易卡冰结坝,造成险情。黄河内蒙古段在1981-2003年间各断面主要以淤积为主,河道主槽萎缩严重,河道过流能力严重下降;2003-2013年间河道主槽逐渐有扩展趋势,河道过流能力有一定的提升。(3)水库建成后凌汛期的冰下过流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凌峰流量大幅度降低,凌汛灾害随之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水库的调节调度使得部分河段淤积严重,槽蓄水增量明显增加,而且仍呈递增趋势,对凌汛灾害的防治极为不利;除此之外冰塞灾害发生的次数及成灾比例较水库运行前大幅提升。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黄河内蒙古段未来凌汛形势的预估,以及现阶段该河段凌汛灾害的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蒙东东[4](2020)在《基于凌情变化的黄河上游宁蒙河段防凌流量研究》文中指出宁蒙河段是黄河上发生凌汛灾害最多的河段,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宁蒙河段凌情特征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针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凌情改变,人类可以通过不断调整水库防凌调度方案进行适应。因此,充分认识变化环境下凌情演变规律,做好凌情预报工作,并推求刘家峡水库气候适应性防凌流量,可为黄河未来防凌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对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宁蒙河段和黄河上游水库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凌情主要影响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其次建立凌情预报分段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构建了气温升高情景集,最后对未来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封开河日期和气候适应性防凌流量方案进行预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选取气温、流量作为主要凌情影响因子,分析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性、持续性和突变性等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宁蒙河段不同历史阶段封开河日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宁蒙河段防凌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在80年代后期存在一次跳跃性突变;1968年刘家峡水库投入使用后黄河宁蒙河段防凌期流量明显增加,表明人类活动尤其是水库调度将对宁蒙河段防凌期流量的变化产生显着影响;在80年代后期宁蒙河段升温加速的气候变化条件下,封河日期呈现出推后趋势,开河日期呈现提前趋势。(2)在分析主要凌情因子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以各水文站点防凌期平均气温突变点为时间分段点,建立凌情预报分段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模型预报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突变点后凌情资料建立的凌情预报模型精度优于其他模型,可以用于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宁蒙河段封开河日期和防凌流量的变化。(3)通过假定气候情景法及GCMS模式输出情景法(BCC-CSM1.1)构建宁蒙河段气温升高情景集,并基于凌情预报模型对宁蒙河段未来封开河日期和未来刘家峡防凌流量限制变化范围进行预估,同时,根据不同温度升高情景及防凌调度原则,确定刘家峡水库气候适应性防凌流量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气温升高情景下宁蒙河段未来封、开河日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推迟和提前,与此同时,升温对宁蒙河段封河日期变化的影响下游大于上游,对开河日期变化的影响上游大于下游;推求了不同升温情景下的气候适应性刘家峡水库防凌流量方案,总体上需要增加11、12和1月以及减少2和3月的刘家峡下泄防凌流量,具体变化幅度随气温升高情景的变化而改变。
范秋怡[5](2020)在《调水工程设计方案冰塞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重要调水工程,北方渠段冬季输水时有冰塞等灾害发生。目前调水工程冰塞风险评估存在冰塞风险因子辨识不系统、评估方法存在视角单一和未考虑渠系串联响应等问题,不能对拟建工程进行冰塞风险评估,因此,有必要研究冰塞渠系的串联响应特性,研究有利于调水工程全生命周期冰塞防控的风险评估方法。本研究以渠池为评估单元,定义串联渠系的渠池冰塞综合风险度包含基本风险度和次生风险度,结合渠池设计基本条件与冰塞形成机理,辨识出风险因子层次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风险因子权重,建立基于工程设计参数的基本风险度评估方法,然后通过分析串联渠系冰塞事件水力响应规律,建立次生风险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标准,提出次生风险度计算方法,进而确定渠池的综合风险度,得到综合风险等级,从而形成完整的冰塞风险评估方法,最后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进行方法应用,并从工程全生命周期角度提出冰塞风险防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冰塞基本风险中风险因子层次体系包含3个一级风险因子,可分为17个三级风险因子;按照风险因子权重,特殊建筑物为最重要的冰塞风险一级风险因子;气温带、长度、渡槽数量与位置和倒虹吸数量与位置、底坡变化为主要风险因子;在PI反馈控制作用下,冰塞事件仅对事故上游渠池产生水力响应影响,具有诱发次生冰塞灾害的可能;京石段13个渠池中6个渠池综合风险度为IV级,其中包含3个基本风险度为III级的渠池;冰塞风险防控工作应提前至工程设计阶段,推动从调水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角度开展冰塞风险防控。
汪恩良,徐雷[6](2019)在《封开河预报模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冬季封河和春季开河阶段,我国北部高寒地区将产生大量流凌,容易堆积、拥堵河段,抬高水位,造成凌汛灾害。建立精确的封开河预报模型可为预防凌汛提供充足时间。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封开河预报模型的研究进展,对国内应用较多的数学模型、统计学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各模型的优缺点;阐述影响封开河预报模型精度的两个关键步骤即影响因子选取和预报因子筛选方法,筛选影响预报精度的13个预报因子,且通过对比分析3种筛选方法,结果表明逐步分析法可使预报模型更加精准。
赵水霞[7](2019)在《封开河冰塞热力学模拟及冰水动力学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冰塞诱发的凌洪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且冰塞现象受热力与水力要素的影响多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封河初期和开河期。封河初期,弯道和束窄河道因特殊的河道形态易于卡冰结坝,河道内桥墩对过水断面的束窄也会增大冰塞发生几率;相比封河期,开河期水鼓冰开造成的凌汛灾害破坏性更大。水面与大气间热量传递引起的冰花产量决定了河冰的形成过程及冰塞的堵塞程度,而冰塞的形成时间、位置及冰塞剖面等的可预测性较低,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冰塞引起的上游水位壅高与冰塞厚度及内部阻力有关,在明晰冰塞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本文首次将非达西渗流阻力考虑到冰塞内部阻力研究中,运用实验室冰水动力学模型探究了冰塞内部能量损失机理,为受冰凌灾害困扰流域预测冰塞发生与溃决位置及决定河道内水位流量关系提供科学依据。黄河内蒙古段基于其较高的纬度及特殊气候成为黄河凌情最严重河段,基于此,本研究以黄河内蒙古段为研究区,利用3S技术,对黄河蒲讫卜—岔河口河段河道近20年平面摆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弯道及河工建筑物河段河冰生消过程的原型监测,探究了河道地形对卡冰过程的影响;基于非线性及线性热力学模型,对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热量损失系数进行率定,模拟了冰塞形成的热力学过程;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冰塞内部阻力及冰塞内渗流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以期在揭示封开河冰塞内部冰水动力学的基础上,为改进河流冰塞模型精度及建立封开河过程完整冰塞模型奠定科学基础。分析结果显示:(1)黄河内蒙古段近57年来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监测河段河槽宽度近20年呈波动中萎缩状态,2013年较1995年主河槽宽度平均萎缩了 32.24m,变化率为-9%;砂质河床泥沙侵蚀作用强烈,变化率在-12%~-33%,弯道河槽宽度变化率更为明显,什四份子弯道河段变化率达-28%,受弯道横向环流影响,该河段易形成卡冰结坝;跨河桥坐落在河道内的桥墩缩窄了河道的过水断面面积、改变周围流速分布和水力特性,增大了冰塞发生几率。(2)结合单一参数线性热力学模型率定了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水面与大气间的热量损失系数为21.38W/(m2.℃);当风速大于4m/s时,Shen&Chiang’s非线性热力学模型得到的蒸发和热传导辐射与Ashton’s模型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且Shen&Chiang’s模型下得到的水温与实测水温更接近;以2015-2016年冰封期为典型年,得到黄河内蒙古段上游海勃湾至下游万家寨河段的热量损失呈现增长趋势,由河道内流凌密度、封河长度得到的估算封河期日均敞露水面面积经验公式,经Landsat8遥感影像验证,误差小于13%,计算河道内封河期年总产冰量为9.20×1010kg。(3)基于非达西渗流理论,室内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冰塞糙率是影响河道内水流条件的主要阻力因素,与冰厚呈非线性增长关系;渗流阻力沿冰塞累积长度的能量损失与冰厚和水深之比呈正相关关系,冰厚最大位置,冰塞内渗流流量占总下泄流量的10%-19%,造成的能量损失占总能量损失的65%,揭示了渗流在冰塞研究中的重要性。(4)冰塞内渗流系数与孔隙率呈典型的正相关,表征颗粒大小为3.81cmx3.81cmx0.64cm,且随机堆积的立方体冰块颗粒系数k值为0.42,不同水力条件下冰塞孔隙率在0.39-0.5之间;渗流拖曳系数(Cd)与雷诺数(Re)2次多项式的有理函数逼近关系(Cd=1E-7Re2-0.0011Re+2.5727)适用于雷诺数在2300-3500范围。总之,封河期水温与气温差值在6℃-8℃之间时,黄河内蒙古段河道中易失热出现流冰;弯道出口处主槽与滩地的交界处是初始冰塞剖面的堆积点,桥墩阻冰作用会壅高上游水位,河道内高流速区易形成清沟,并在封河期持续产冰输移堆积至下游冰盖底部;水库运行升高了下游一段水温,减少了产冰量体积,延长了封河时间,通过流量调节,对防凌减灾起到重要作用;冰塞渗流阻力的提出,为冰塞剖面精准预测及合理安排水利调度提供了理论参考,且紊流条件下得到的冰塞内渗流拖曳系数与雷诺数的拟合关系是根据紊流强度决定渗流拖曳力的重要方程式;渗流大小主要与孔隙率有关,立方体颗粒系数k值的确定为利用非达西渗流理论模拟相同粒径下冰塞过程提供了依据;最后,明确了冰塞形成机理及冰塞内部阻力,有利于合理分析冰塞阻水程度及实现凌灾的提前预防。
吴岚[8](2019)在《基于突变理论的凌汛灾害风险评价与灾情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黄河内蒙古河段受特殊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凌汛期极易出现卡冰结坝现象,引发冰凌洪水灾害,对沿岸居民安全及经济发展造成的威胁不容小觑。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在该河段兴建具有防凌调度功能的水电站等各类水工建筑物,灾害有所缓解,但由于国家经济和人口增长使得风险区仍遭受着威胁。本文研究在分析黄河凌汛特点的基础上,首先根据1998-2016年黄河内蒙段头道拐至万家寨的历史气温、流量、冰情等实测资料,以系统论和灾害学理论为基础,明确了凌汛灾害构成系统,对影响冰凌洪水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等子系统进行了剖析;其次通过分析凌汛灾害风险特征,基于黄河沿岸内蒙古各村落的地理特性划分了风险区,建立了冰凌致灾模式风险评价模型,完成了冰凌洪水灾害灾前风险评价。最后以黄河内蒙古河段四个区域不同年份发生的冰凌洪水灾害为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其社会影响、经济损失、环境损害等方面,建立冰凌洪水灾害灾情评估模型,实现了冰凌洪水灾后损失评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黄河凌汛按其成因可主要分为冰塞冰凌洪水和冰坝冰凌洪水两类,通常而言,冰坝洪水造成的危害更甚于冰塞洪水;且各类冰凌洪水的凌峰流量均顺流向而逐渐加大。黄河内蒙古河段冰凌洪水灾害系统的各子系统相辅相成,每个子系统又由多种复杂影响因素构成:孕灾环境包括气温变化、河道地形、水库调节、河工建筑物等;致灾因子包括槽蓄水增量、流凌历时、冰塞及冰坝持续时长和规模、流量等;承灾体包括人员、农业、经济等。(2)内蒙古万家寨上游河段风险区冰凌洪水风险程度分别为:WD01-52段存在中等风险,WD52-63段存在高风险,WD63-70段存在中等风险。(3)通过分析黄河内蒙段冰凌洪水案例,根据灾害原因及地形特点,选取历史上发生过凌灾的磴口县、乌达区、清水河县、杭锦旗为典型区域,建立凌汛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经模型运算后得到,区域凌汛灾害案例均属重灾。研究表明,应用突变理论方法进行的凌汛灾前风险评价及灾后灾情评估计算快捷、科学客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应用于实际。研究成果对黄河凌汛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及制定指导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刘强[9](2019)在《多因素驱动下黄河下游冰情变化特征及未来凌汛形势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黄河下游凌汛成为当地冬春季节最突出、最主要的汛情。历史上,下游凌灾就因决口频发、灾情严重、抢护困难而得名。近些年来,随着气温变化、冷空气过程、调水调沙、沿黄引水、水库调节等因素影响,黄河下游凌情得到了很大缓解,凌汛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首先根据1950-2017年黄河下游河段的历史实测冰情资料,详细分析了该河段多时间尺度的冰情变化特征规律。其次基于气温资料,从凌汛期气温分布、极端低温指数变化、冷空气活动入侵等三个角度研究了凌汛期气温的演变规律。最后运用相关系数法提取出影响冰情的主控因子,将历史凌情年份按气温冷暖、来水丰枯、凌情轻重三个指标进行分类提炼出不同气温、来水条件下的凌情特征规律,预估未来凌汛形势并提出防凌减灾的应对措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冰情沿时间尺度演化特征:单个凌汛期内封、开河频次不稳定;封河长度、封河天数、最大冰量均显着下降;封河流量、开河流量均明显减小;封河气温明显上升。(2)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冰情发生了明显变化,凌汛灾害明显减轻。(3)霜冻、结冰、冷昼、冷夜、寒潮持续日数均显着下降;月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极小值均显着上升;在近67a时间尺度上极端低温指数的突变年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周期显着集中在9~14a。(4)12月为寒潮和强冷空气多发期;寒潮、强冷空气的降温强度分别在2月、1月达到最大;寒潮入侵频次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偏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偏少。(5)结冰日数、冷夜日数及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可以作为凌情严重程度的敏感因子;当黄河下游未来遭遇极端不利天气时,仍有可能发生严重凌汛灾害。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下游河道未来防洪最不利标准的设定提供凌汛条件,对下游滩区防凌保安、群众迁安、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张璐[10](2016)在《黄河万家寨水库上游段封开河特征分析及模拟预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河万家寨水库下闸蓄水前,喇嘛湾至万家寨水库下游马栅河段水位落差较大,整个冰封期都以淌凌为主,坝址上游喇嘛湾至头道拐河段只有部分年出现封河的现象。自1998年黄河万家寨水库建成蓄水后,改变了坝址上游至喇嘛湾河段的水力条件,水库坝址上游最高水位抬高60m左右,库区及影响河段水流流速明显变缓,水力条件的变化使得喇嘛湾至头道拐河段在冬季由建库前的不完全封冻河段变为稳定封冻河段,而喇嘛湾以下河段受回水末端的影响,卡冰结坝现象频发,凌汛灾害严重。首先,针对上述冰情变化情况,在黄河万家寨水库上游河段选择设定了典型断面,于2014~2015及2015~2016年度凌期对进行了野外观测,观测内容包括初始结冰时间、冰盖发展过程、流凌过程和形态和初始融冰时间等,对其冰情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描述。其次搜集并分析1998~2015年以来万家寨水库上游河段的冰情数据。最后,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与GM(1,N)模型对万家寨水库上游河段的封河历时、开河历时和开河日期进行了模拟、验证及对比。结果显示,2014~2015年度首封位置位于包头官地河段。2015~2016年度首封位置位于托县什四份子。分析1998-2015年数据得出该河段封河形态特点为:平封(距坝32km以内)~平立封交替(距坝32km~52.1km)-立封(距坝52.1km~67.6km)~平封(距坝67.6km以上),立封河段处于“S”型弯道。通过分别对封开河日期与流量、气温、冰厚等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较高的因子,模拟结果显示,气温决定首封位置且气温是影响封河的主要因素,温度与流量共同影响开河;河段的封河形式主要取决于水面比降的大小和河道形状;在库尾交通水泥厂附近容易形成冰坝,其冰源主要来自头道拐以下距坝址67~100km河段的冰凌;温度在0~5℃内变化时,流量剧增230m3/s左右,河道解冻开河。影响黄河封、开河的因素非常之多,在诸多影响该河段封、开河历时和开河日期过程因子中,气温、封冻天数、冰厚和流量是影响冰情变化的主控因素,且GM(1,N)模型的拟合精度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更适用于对冰情的模拟预报。
二、黄河山东段冰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山东段冰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黄河冰情现象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黄河冰情现象 |
1.1 冰情阶段及主要现象1 |
1.1.1 结冰流冰期 |
1.1.2 封冻期 |
1.1.3 解冻开河期 |
2 影响冰情变化的主要因素2 |
2.1 热力因素 |
2.1.1 冬季气温沿程降低 |
2.1.2 零度以下气温历史沿程增加 |
2.1.3 寒潮影响 |
2.1.4 小浪底水库运行的影响 |
2.2 水力因素 |
2.3 河道平面形态 |
2.4 人为因素 |
3 气温、流量及河道形态对冰情变化的影响 |
4 结语 |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突发水污染事件防治研究 |
1.2.2 河渠交叉建筑物洪水风险研究 |
1.2.3 冰情变化特征研究 |
1.2.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及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关键问题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突发水污染事件监测 |
2.3 河渠交叉建筑物洪水漫入风险 |
2.4 冰期输水冰塞变化特征与运行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水质监测站点布设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实例概况 |
3.2.1 研究区域 |
3.2.2 水质模型及模型参数 |
3.3 水质监测站点布设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
3.3.1 水质监测站点监测效率与布设成本指标的确定 |
3.3.2 水质监测站点布设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
3.4 结果分析 |
3.4.1 突发水污染事件情景设计 |
3.4.2 站点布设优化Pareto解集的多目标竞争协同分析 |
3.4.3 不同监测仪器精度对Pareto解集的影响分析 |
3.4.4 站点布设方案成本效益分析 |
3.4.5 站点布设位置累积概率分析 |
3.4.6 污染物衰减特性的不确定性对布设方案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河渠交叉建筑物洪水漫入风险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实例概况 |
4.3 洪水过流模型构建 |
4.3.1 模型框架 |
4.3.2 洪水计算模型 |
4.3.3 泥沙输移模型 |
4.3.4 管道过流模型 |
4.4 洪水过流模型校验 |
4.5 洪水过流模型敏感性分析 |
4.5.1 分析方法 |
4.5.2 评价指标 |
4.5.3 模型参数取值范围分析 |
4.5.4 敏感性分析结果 |
4.6 单因素及多因素耦合的洪水漫入风险分析 |
4.6.1 单因素影响下的洪水漫入风险分析 |
4.6.2 多因素影响下的洪水漫入风险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冰情演变模型的冰期输水运行方式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实例概况 |
5.2.1 研究区域 |
5.2.2 实测数据 |
5.3 冰情演变模型构建 |
5.3.1 模型框架 |
5.3.2 水力子模型 |
5.3.3 热力子模型 |
5.3.4 冰冻子模型 |
5.4 模型校验 |
5.4.1 模型计算条件 |
5.4.2 模型检验指标 |
5.4.3 模型校验方案 |
5.4.4 模型校验结果 |
5.5 冰塞特征分析 |
5.5.1 冰塞的定义 |
5.5.2 冰塞形成的条件 |
5.5.3 冰塞的影响因素 |
5.5.4 冰塞变化的指标 |
5.6 冰塞变化特征及冰期输水运行方式分析 |
5.6.1 模拟情景设置 |
5.6.2 水力因素对冰塞的影响 |
5.6.3 热力因素对冰塞的影响 |
5.6.4 冰期输水运行方式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异常模式研究及供水安全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异常模式指标体系与识别流程 |
6.2.1 异常模式分类 |
6.2.2 水质异常 |
6.2.3 水量异常 |
6.2.4 冰期异常 |
6.3 异常模式数据库设计 |
6.3.1 设计流程 |
6.3.2 逻辑设计 |
6.3.3 物理设计 |
6.4 供水安全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6.4.1 总体设计 |
6.4.2 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
6.4.3 关键技术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异常模式数据库库表结构 |
附录B 供水安全信息平台功能时序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孕灾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凌汛洪水研究 |
1.2.2 凌汛灾害孕灾环境研究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区域位置 |
2.1.2 气候及水文特征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2.1 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气温时空变化 |
2.2.2 黄河内蒙古段河道边界的时空变化 |
2.2.3 黄河内蒙古段水力条件时空变化 |
2.2.4 水利工程对黄河内蒙古段的影响 |
2.3 研究方法 |
2.3.1 距平分析 |
2.3.2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
2.4 数据来源 |
2.5 技术路线图 |
3 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气温时空变化 |
3.1 凌汛期气温的空间分布 |
3.2 凌汛期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 |
3.2.1 年际变化 |
3.2.2 年代际变化 |
3.3 平均气温突变分析 |
3.4 凌汛期气温的高频变化特征 |
3.5 气温变化对凌汛的影响 |
3.5.1 气温的地域差异对凌汛的影响 |
3.5.2 气温的年际变化对凌汛的影响 |
3.5.3 气温的年内变化对凌汛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黄河内蒙古段河道边界的时空变化 |
4.1 河道边界的提取 |
4.2 河道摆动面积的计算方法 |
4.3 河道摆动方向指标计算 |
4.4 河道摆动特征 |
4.4.1 河道摆动的年际变化 |
4.4.2 河道摆动的空间变化 |
4.5 河道摆动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
4.5.1 水动力因素 |
4.5.2 河岸地质因素 |
4.5.3 人类活动因素 |
4.6 河道平面形态变化 |
4.7 河道大断面变化 |
4.8 河道边界变化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
4.9 本章小结 |
5 黄河内蒙古段水力条件的时空变化 |
5.1 凌汛期平均流量变化 |
5.2 槽蓄水增量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6 人类活动对凌汛灾害的影响及典型年份凌汛案例分析 |
6.1 水库修建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
6.1.1 水库运用前后宁蒙河段冰凌灾害对比分析 |
6.1.2 万家寨水库建成后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
6.2 其它人类活动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
6.3 典型年份案例分析 |
6.3.1 2008年杭锦旗凌汛灾害 |
6.3.1.1 冰情概况 |
6.3.1.2 凌汛成因分析 |
6.3.2 2001年乌达区凌汛灾害 |
6.3.2.1 冰情概况 |
6.3.2.2 凌汛成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基于凌情变化的黄河上游宁蒙河段防凌流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变化环境下水文气象要素响应研究进展 |
1.2.2 冰凌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基本资料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2.1.3 宁蒙河段凌情概述 |
2.2 基本数据资料 |
2.2.1 水文气象及凌情资料 |
2.2.2 CMIP5模式数据 |
2.2.3 水库资料 |
2.3 本章小结 |
3 变化环境下黄河宁蒙河段凌情变化特征 |
3.1 黄河宁蒙河段凌情影响因子 |
3.1.1 河道形态因子 |
3.1.2 气象因子 |
3.1.3 水文因子 |
3.1.4 人类活动因子 |
3.2 变化环境下防凌期主要凌情因子统计规律分析 |
3.2.1 防凌期平均气温时空变化规律 |
3.2.2 防凌期平均流量各时段变化规律 |
3.3 变化环境下宁蒙河段封开河日期变化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宁蒙河段封开河日期预报模型 |
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4.1.1 模型概况 |
4.1.2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步骤 |
4.2 宁蒙河段封开河日期分段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
4.2.1 封河日期分段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
4.2.2 开河日期分段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
4.3 预报结果分析 |
4.3.1 封河日期预报结果分析 |
4.3.2 开河日期预报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宁蒙河段未来封开河日期和防凌流量变化预估 |
5.1 黄河宁蒙河段气候变化预估 |
5.1.1 构建气候变化情景方法 |
5.1.2 宁蒙河段防凌期气温升高情景集 |
5.2 未来防凌期气温变化对封开河日期的影响 |
5.3 宁蒙河段未来气候适应性防凌流量预估 |
5.3.1 刘家峡水库应对凌情变化的气候适应性调控策略 |
5.3.2 气候变化条件下气候适应性防凌流量方案的推求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调水工程设计方案冰塞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冰塞机理研究现状 |
1.2.2 渠系运行管理研究现状 |
1.2.3 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冰期输水理论 |
2.1.1 调水工程概述 |
2.1.2 冰期运行管理概述 |
2.1.3 冰塞概述 |
2.1.4 水力响应模拟 |
2.2 风险评估理论 |
2.2.1 风险评估概述 |
2.2.2 层次分析法 |
2.2.3 专家打分法 |
2.2.4 熵权法 |
第3章 串联渠系冰塞-水力响应特性分析 |
3.1 渠系冰塞-水力响应模拟模型 |
3.1.1 非恒定流模拟 |
3.1.2 闸门群调控模拟 |
3.2 模拟工况 |
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3.1 单渠池冰塞引起的渠系响应 |
3.3.2 冰塞体厚度与渠池水力响应关系 |
3.3.3 冰塞体范围与渠系水力响应关系 |
3.3.4 输水流量对水力响应的影响 |
第4章 基于串联渠系冰塞-水力响应的冰塞风险评估方法 |
4.1 冰塞基本风险评估方法 |
4.1.1 风险因子辨识 |
4.1.2 风险因子风险度评价标准 |
4.1.3 风险因子权重确定 |
4.2 冰塞综合风险评估方法 |
4.2.1 方法步骤 |
4.2.2 相关标准 |
4.3 综合风险定级标准 |
第5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冰塞综合风险评估 |
5.1 工程案例背景 |
5.2 确定基本风险度 |
5.3 确定综合风险度 |
第6章 调水工程全生命周期冰塞风险防控建议 |
6.1 工程设计阶段冰塞风险防控 |
6.1.1 加强冰塞风险评估专题研究 |
6.1.2 提高工程设计方案优化的针对性 |
6.2 工程运行阶段冰塞风险防控 |
6.2.1 实施冰塞综合风险定级管理 |
6.2.2 完善冬季渠系运行管理制度 |
6.2.3 建立冰塞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
6.2.4 采用冰塞防控措施 |
6.2.5 引入冰塞灾害保险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冰塞风险评估体系因子相对重要程度咨询问卷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6)封开河预报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封开河日期预报模型介绍 |
1.1 数学模型 |
1.1.1 热力学模型 |
1.1.2 热力学模型与水动力学模型耦合 |
1.1.3 结合水文学流量演算的封河日期预报模型 |
1.2 统计学模型 |
1.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1.2.2 投影寻踪回归模型 |
1.3 神经网络模型 |
1.3.1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1.3.2 GA-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2 影响因子选取及预报因子筛选方法 |
2.1 影响因子的选取 |
2.2 预报因子筛选方法 |
2.2.1 逐步回归分析法 |
2.2.2 相关系数法 |
2.2.3 灰色关联分析法 |
3 结语 |
(7)封开河冰塞热力学模拟及冰水动力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河冰研究进展 |
1.2.2 河冰热力学过程研究进展 |
1.2.3 河流冰塞机理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河道地形特征 |
2.1.3 气候特征 |
2.1.4 流域特征 |
2.1.5 河工建筑物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野外观测 |
2.2.2 遥感监测 |
2.2.3 室内模型试验 |
3 黄河内蒙古段卡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1 黄河内蒙古段卡冰特征分析 |
3.2 黄河内蒙古段卡冰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河道地形 |
3.2.2 冰花产量 |
3.2.3 流量 |
4 基于河道形态与河工建筑物对卡冰过程的影响 |
4.1 河道平面摆动及河槽宽度变化特征 |
4.2 典型弯道河冰生消及卡冰过程分析 |
4.3 河工建筑物对卡冰过程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黄河内蒙古段热力过程及产冰量估算 |
5.1 黄河内蒙古段热量损失系数确定 |
5.1.1 非线性热力学模型 |
5.1.2 线性热力学模型 |
5.1.3 基于非线性及线性热力学模型水面-大气间热量损失系数率定 |
5.2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热力过程 |
5.2.1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过程及气象要素分析 |
5.2.2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水面-大气热量损失 |
5.3 黄河内蒙古段冬季封河期产冰量估算 |
5.3.1 基于遥感影像的黄河内蒙古段封河前总过水断面面积估算 |
5.3.2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敞露水面面积估算 |
5.3.3 敞露水面面积估算结果验证 |
5.3.4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产冰量估算 |
5.4 黄河内蒙古段产冰量影响因素分析 |
5.4.1 产冰量与热力要素间的相互响应 |
5.4.2 产冰量与水力要素间的相互响应 |
5.5 本章小结 |
6 冰塞内部阻力研究及多孔介质中渗流特征分析 |
6.1 冰塞内部阻力研究试验方案 |
6.1.1 栅格模拟实验 |
6.1.2 渗流模拟实验 |
6.1.3 冰塞模拟实验 |
6.1.4 流速仪采集时间确定 |
6.1.5 实验室总流量的校核 |
6.2 冰塞内部阻力及多孔介质中渗流相关理论知识 |
6.2.1 冰塞内部阻力理论基础 |
6.2.2 冰塞底部糙率计算方法 |
6.2.3 多孔介质中渗流拖曳系数与雷诺数 |
6.3 冰塞内部阻力实验室模型结果 |
6.3.1 冰塞内部阻力研究结果 |
6.3.2 冰塞底部糙率结果 |
6.4 冰塞多孔介质中渗流特征 |
6.4.1 渗流拖曳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 |
6.4.2 基于渗流坡降的渗流流量 |
6.4.3 渗流系数与冰塞孔隙率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8)基于突变理论的凌汛灾害风险评价与灾情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自然灾害研究 |
1.2.2 凌汛洪水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突变理论基本原理 |
2.2.2 突变理论评价方法 |
3 冰凌洪水灾害系统分析 |
3.1 黄河冰凌致灾模式形成机制 |
3.1.1 概念 |
3.1.2 成因分类 |
3.1.3 特征 |
3.2 凌汛灾害系统简介 |
3.3 研究河段简介 |
3.4 凌汛灾害的孕灾环境 |
3.4.1 气温变化 |
3.4.2 河道地形 |
3.4.3 水库调节 |
3.4.4 交通桥梁 |
3.5 凌汛灾害的致灾因子 |
3.5.1 槽蓄水增量 |
3.5.2 流凌历时 |
3.5.3 冰塞、冰坝持续时长 |
3.5.4 冰塞、冰坝规模 |
3.5.5 流量 |
3.6 凌汛灾害的承灾体 |
3.6.1 人员 |
3.6.2 农业 |
3.6.3 经济 |
3.7 本章小结 |
4 凌汛风险分析及评价——以黄河内蒙古头道拐至万家寨段为典型 |
4.1 冰凌洪水风险系统 |
4.2 风险区概况 |
4.2.1 清水河县 |
4.2.2 准格尔旗 |
4.2.3 托克托县 |
4.3 灾前风险评价 |
4.4 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冰凌洪水灾情评估——以黄河内蒙古河段为典型 |
5.1 内蒙古河段典型灾害 |
5.1.1 磴口县1993年凌汛灾害 |
5.1.2 清水河县1999年凌汛灾害 |
5.1.3 乌达区2001年凌汛灾害 |
5.1.4 杭锦旗2008年凌汛灾害 |
5.2 灾后损失评估 |
5.3 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多因素驱动下黄河下游冰情变化特征及未来凌汛形势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目标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极端低温事件 |
1.2.2 冷空气过程 |
1.2.3 黄河下游河段冰情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气象水文概况 |
2.3 河道地形概况 |
2.4 下游滩区概况 |
2.5 数据来源 |
3 黄河下游河段冰情特征及凌汛灾害 |
3.1 黄河下游冰情特征 |
3.1.1 冰情沿时间尺度演化特征 |
3.1.2 冰情沿河道纵向分布特征 |
3.1.3 冰情沿断面横向分布特征 |
3.2 黄河下游凌汛灾害及凌情特点分析 |
3.2.1 典型年凌汛灾害分析 |
3.2.2 凌情特点变化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黄河下游凌汛期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
4.1 研究方法 |
4.2 凌汛期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
4.2.1 日均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
4.2.2 月均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
4.2.3 负积温时空变化特征 |
4.2.4 冷积温时空变化特征 |
4.3 凌汛期极端低温指数时间变化特征 |
4.4 凌汛期冷空气过程变化特征 |
4.4.1 冷空气过程月际变化特征 |
4.4.2 冷空气过程年际变化特征 |
4.4.3 冷空气过程年代际变化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5 黄河下游冰情的驱动因素及相关性分析 |
5.1 黄河下游冰情的驱动因素 |
5.1.1 热力因素 |
5.1.2 动力因素 |
5.1.3 河道形态 |
5.1.4 人类活动 |
5.2 黄河下游冰情演变过程中不同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2.1 冰情与凌汛期气温的相关性 |
5.2.2 冰情与冷空气过程的相关性 |
5.2.3 冰情与极端冷事件的相关性 |
5.2.4 冰情与水动力因素的相关性 |
5.2.5 冰情与跨流域调水的相关性 |
5.2.6 冰情与小浪底水库调度的相关性 |
5.3 本章小结 |
6 黄河下游未来凌汛形势及应对措施 |
6.1 黄河下游历年凌情分类 |
6.1.1 黄河下游历年凌汛期气温冷暖分类 |
6.1.2 黄河下游历年凌汛期来水丰枯分类 |
6.1.3 黄河下游历年凌汛期凌情轻重分类 |
6.2 黄河下游未来凌汛形势预估 |
6.3 黄河下游防凌减灾应对措施 |
6.3.1 工程措施 |
6.3.2 非工程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黄河万家寨水库上游段封开河特征分析及模拟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冰情观测 |
1.2.2 数值模拟 |
1.2.3 冰情预报 |
1.2.4 水库对冰情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水文气象概况 |
2.3 河道地形特点 |
2.4 冰情特点 |
3 2014~2015及2015~2016年度冬季万家寨水库上游段封河情况概述 |
3.1 观测断面布设及观测内容 |
3.2 2014~2015年度凌期观测总概述 |
3.3 观测断面流凌封河特点 |
3.3.1 头道拐水文站河段 |
3.3.2 二道拐河段 |
3.3.3 什四份子河段 |
3.3.4 巨合滩大桥河段 |
3.3.5 张立文尧河段 |
3.3.6 坝全河段 |
3.4 2015~2016年度典型冰情现象概述 |
3.4.1 什四份子河段流凌封河特点 |
3.4.2 铁路桥河段流凌封河特点 |
3.4.3 水泥厂河段流凌封河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4 万家寨水库上游段冰情特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
4.1 封河过程分析 |
4.2 开河过程 |
4.2.1 开河期冰坝形成机理 |
4.2.2 冰坝成因分析 |
4.3 万家寨水库上游河段冰情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气温对冰情的影响 |
4.3.2 流量对冰情的影响 |
4.3.3 水位对冰情的影响 |
4.3.4 河道地形对冰情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冰情模拟研究 |
5.1 BP神经网络概述 |
5.1.1 BP神经网络产生的科学背景和发展 |
5.1.2 BP神经网络主要内容及基本原理 |
5.2 BP神经网络建模过程 |
5.3 预报因子筛选 |
5.4 模型建立及应用 |
5.4.1 模型参数选择 |
5.4.2 封河历时模拟结果 |
5.4.3 开河历时预报结果 |
5.4.4 开河日期预报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GM(1,N)模型的冰情模拟研究 |
6.1 GM(1,N)模型概述 |
6.1.1 灰色系统理论产生的科学背景及发展 |
6.1.2 灰色系统的主要内容及基本原理 |
6.2 模型建立及应用 |
6.2.1 建模过程 |
6.2.2 模型参数选取 |
6.3 预报结果分析 |
6.3.1 封河历时预报结果分析 |
6.3.2 开河历时预报结果分析 |
6.3.3 开河日期预报结果分析 |
6.4 两种模型预报结果比对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黄河山东段冰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黄河冰情现象及影响因素[A]. 安鹏,闫堃,王世正,阎永新. 2021第九届中国水生态大会论文集, 2021
-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关键问题研究[D]. 金思凡.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3]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孕灾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 樊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凌情变化的黄河上游宁蒙河段防凌流量研究[D]. 蒙东东.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调水工程设计方案冰塞风险评估研究[D]. 范秋怡.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2)
- [6]封开河预报模型研究进展[J]. 汪恩良,徐雷.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9(07)
- [7]封开河冰塞热力学模拟及冰水动力学机理研究[D]. 赵水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8]基于突变理论的凌汛灾害风险评价与灾情评估[D]. 吴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9]多因素驱动下黄河下游冰情变化特征及未来凌汛形势预估研究[D]. 刘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黄河万家寨水库上游段封开河特征分析及模拟预报研究[D]. 张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