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编目数据的错误分析与处理

“图腾”编目数据的错误分析与处理

一、“图腾”编目数据错误分析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赵栋昌[1](2021)在《贵州雷公山苗族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研究》文中认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伴随着人们与森林的实践互动形成了与森林资源有关的民族森林文化。这些民族森林文化是生活在林域环境中的民族认识、利用和维护森林资源的成果总和,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策略从以执法为主向以社区为基础的转变,地方民族的传统森林文化在社区森林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价值引起了人们关注。在贵州省实施“大生态”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人物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生态学样方法、社会统计分析法等,对苗族森林文化的类型与特征、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关系及其作用机理、苗族森林文化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等进行探究,并设计了基于苗族森林文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理论模型,其目标在于为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的良性耦合互动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实现林区民族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呈现在物质(伐木、混农林生产模式、牧猎、采集、服饰-蜡染等)、精神(宗教信仰、生态伦理、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制度技术(榔规及村规民约、育林乡土知识等)等三个层面13个类型;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具有明显的生态性特征;定量研究表明,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又呈现多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α多样性(Simpson指数))和β多样性性(Whittaker指数)两个维度。其中,α多样性指数为0.81,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体现了雷公山苗寨传统森林文化的丰富性;β多样性指数为0.52,海拔高度在1000 m以下范围内的苗寨间森林文化的异质性相对较高,海拔在1300 m以上的苗寨传统森林文化的同质性较高,这表明苗族森林文化分布相对分散、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的特征。苗族森林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多样性等特征是当地苗族与森林生态环境相互融合适应的结果。(2)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演变与当地森林生态(森林健康)间存在着密切的耦合关系,在1940-2018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优质耦合状态,符合民族文化是与自然不断“偏离-回归”中耦合运行的观点和民族文化的生物性建构与社会性建构理论。苗族森林文化与当地森林生态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在1940--2018年间呈现出先下降而后上升的趋势,在1960年代耦合度指数为最低,两者处于磨合耦合阶段,呈现出不耦合的“苗头”,两者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大体呈现一致的变化特征,这主要受外部环境或力量的介入、国家林业政策的频繁变动、时代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冲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苗族森林文化的尊重与文化行为实践的重视,不仅利于苗族森林文化传承发展,还可保障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优质耦合及其协调发展。(3)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关系,实质反映了人与地耦合系统的关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基于问卷调查的排序估计法分析发现,影响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系统耦合的主要文化驱动因子是村规民约和宗教信仰。雷公山苗族村规民约中,与生物多样性资源管理有关的条款占到43.78%,从内容上来看,村规民约中对滥伐树木、放火烧山等破坏森林的行为给予极为严厉的惩治,村规民约对森林防火、树种多样性保护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这体现了村规民约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具有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村规民约发挥了重要的弥补性作用。宗教信仰是苗族社群生态伦理意识的核心内容与反映,其呈现在风水林、风景林、护寨林等信仰林的管理上,通过一定的宗教禁忌或举行宗教仪式活动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居民对森林的敬畏与爱护行为。苗寨周边的信仰林与非信仰林(集体林、私有承包林)在群落结构和乔木物种多样性等两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信仰林的物种最为丰富。另外,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有利于信仰林与非信仰林物种的多样性。这体现了宗教信仰对当地森林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及其对森林生态功能的价值。(4)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看,保护区发展的历程是保护区工作者与当地苗族居民在苗族文化上“冲突--调适--对话--协商”的过程,雷公山保护区的管理体现了保护区工作者对苗族森林文化认知中的“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不断交融互补的过程。(5)提出了基于苗族森林文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主张森林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建立在对当地苗族隔离的“自我式管理”,而是动员保护区的一切力量,在尊重与认可当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生物性建构与社会性建构的动态耦合,从而实现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良性耦合协调发展。基于苗族文化的自然区保护管理模型的构建,是在探究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对雷公山苗族文化与当地森林生态的关键链接点(行为活动集)进行有效干预。该管理模型是以森林保护和苗族森林文化传承发展为目标的生态管理理论范式探讨和实践探索指南。该管理模型的实施需要推进一体化的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保护区管理者对苗族森林文化的学习与认知、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模式等外部条件的保障得以实现。

辛颖[2](2021)在《汉代乐舞戏剧形态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讨中国古代戏剧从上古祭祀歌舞逐渐演进到“歌舞演故事”的戏剧形态的根源,前辈先贤从“戏”的文字训诂考证寻求答案,然而“戏”只是中国古代戏剧早期形态之一。“戏”的演化路径只能代表中国古代戏剧早期形态演进方向。上古祭祀乐舞涵养了中国古代戏剧的萌芽,而汉代乐舞则是中国古代戏剧从乐舞向“歌舞演故事”的戏剧形态演进的过渡环节。本文拟用五章展开论述。第一章讨论秦汉时期“戏”的具体含义及其表演形态。通过对“戏”字的训诂考源,发现“戏”从“戈”有演武传统;从“虍”有军事活动的性质;从“豆”袭得祭祀功能。通过近古期两周系和六国系“戏”字用例证明,“戏”是具有演武传统和祭祀功能的角抵表演。在秦汉时期,“戏”在角抵的表演形态之外,又受到上古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影响,形成诸如《蚩尤戏》《东海黄公》等角抵演故事的戏剧形态。“戏”并不是中国古代戏剧的统称,而是指具体的表演形态。在汉代,不仅角抵呈现出戏剧形态特征,汉代歌舞百戏中的一些节目也呈现出“演故事”的戏剧形态特征,中国古代戏剧早期形态是多种“戏”的集合。第二章讨论汉代的司乐机构。“戏”只是中国古代戏剧由乐舞向戏剧演进的个案,汉代乐舞管理机构及职能调整深刻影响了汉代乐舞向戏剧形态演进的进程。汉代的司乐机构由执掌郊庙雅乐的太乐、参与制作郊祀乐舞的乐府以及执掌皇家卤簿的黄门鼓吹三部分组成。相较周秦时期的司乐机构,汉王朝一方面承袭了周秦太乐,继续由太乐执掌郊庙雅乐;另一方面扩大乐府职权,增设黄门鼓吹。具体说来,通过为乐府设置协律都尉,扩大乐府司乐的职权。乐府有采诗入乐的职能,拓展了汉代乐舞的来源和渠道。同时,汉代将边地鼓吹纳入到皇家法驾卤簿,作为仪式乐,也用于赏赐军功。汉代司乐机构及职能调整,不仅拓展了乐舞的来源渠道,汲取民间和西域歌舞;也使得汉代乐舞从礼乐阐释向娱乐观赏转变,形成乐舞的演述形态。第三章讨论汉代乐舞的演述形态。在周代礼乐制度下,诗是天子“听政”的渠道之一。沿续先秦采诗入乐的传统,在叙事参与下,汉代乐舞实现了由先秦“听政”向汉代“观政”的演述形态转变。歌、舞甚至伎艺表演构成了汉代乐舞“演”的形态,而歌辞、舞辞中的叙事内核则构成了乐舞“述”的内容。在“观政”的诉求下,“观”与“演述”形成了二维互动。汉代乐舞演述形态在留存时“演”与“述”的分离,乐舞形态留存于汉代乐舞画像石(砖)、乐舞人俑等乐舞文物中;而乐舞的歌辞、舞辞则留存于传世文献,形成后世所见的乐府诗。汉代乐舞的演述形态极具开放性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通过改题创作和模仿乐府古题两种方式生成新的乐舞。第四章讨论汉代乐舞的节目组织形态。东汉时期对歌舞、角抵、总会仙倡、幻术、戏车等表演概称之为“百戏”。通过传世文献与乐舞文物的双重印证,汉代乐舞中的“百戏”在节目组织形态上呈现出节目团块结构,“百戏”实则是各类节目的集合。乐舞节目的团块结构按照同类归属的原则形成次级“类目”,最终呈现出“百戏——类目——节目”团块结构。乐舞节目的团块结构极具灵活性,可以根据表演时长和表演场地等具体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既可以在大规模广场使用几个类目联演,也可以择取几个类目中的经典节目用于达官贵人府邸的厅堂娱乐。在乐舞、百戏中个别节目高度发达,形成经典剧目。第五章汉代经典剧目属性考辨。由于百戏节目之间以及类目团块之间的松散性,使得这个以节目为基础的团块结构不仅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增减节目,还可以依据广场、园林、厅堂表演过程中随主客喜好任意配搭,经典节目反复搬演,推动汉代乐舞生成诸如《蚩尤戏》《东海黄公》《公莫舞》《优孟衣冠》等经典剧目。经典剧目的出现使得节目在命名上,摆脱以歌、舞或伎艺等以属性命名,而是以叙事内容命名。这就使后世学者误认为中国古代戏剧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用于搬演的成熟戏剧。客观地说,汉代经典剧目只是乐舞反复搬演的结果,剧目是汉代乐舞向戏剧形态演进的一个阶段特征。

刘晓鑫[3](2021)在《多文化视域中的蝙蝠 ——以民间苯教文献《蝙蝠经》为中心》文中指出苯教中有关蝙蝠的仪轨已经失传,现只留存祭仪文本。笔者在梳理民间苯教文献的过程中,共发现15篇《蝙蝠经》文献,这些文本除结构和叙述方式具有地域性差异外,其内容均大同小异。本文拟就其中较有代表性的3个文本进行研究。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译注和对比分析,笔者发现这些文本对蝙蝠身体的超能、效能等都虽有不同的描述,但蝙蝠却几乎都是以人神使者的身份出现。受宗教、世俗文化的影响,蝙蝠在藏族文学、艺术、史诗中均具有双重角色。藏族及其周边文化中蝙蝠意象的类同,无疑是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具体例证,体现了藏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本篇论文分为四章,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概述已经出版的民间苯教文献版本以及经文的保存现状。第二章从搜集的15篇《蝙蝠经》文献中选译3篇书写较为规范且具有代表性的文献。第三章对选译的3篇《蝙蝠经》文献进行对比研究。第四章从民俗文化中蝙蝠的称谓、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族医药入手,探讨蝙蝠在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双重意象特征。

刘海洋[4](2020)在《基于区块链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性资源。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种质资源工作当中,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数据标准规范,并开发了相关的数据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工作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有力地支撑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但目前依然存在着重要工作环节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种质信息共享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思路,并做了以下三方面研究:(1)设计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工作主要环节的信息化流程。针对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登记、保存、鉴定、利用等工作开展了需求分析,分析了主要用户群体和业务流程,提出了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和系统需求;设计了包括考察收集、国外引种、普查征集、整理编目、资源登记、入库保存、评价鉴定、活力监测、繁殖更新、共享利用等在内的重要工作环节的信息化流程,为系统设计开发奠定了基础。(2)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了集中式存储和分布式存储相结合的底层硬件架构,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增强了数据安全性;提出了区块链数据管理平台和业务系统分离的系统架构,降低了系统开发难度,减少了开发工作量;重构了种质资源业务数据库,新数据库采用“身份表-关联表-业务表”三级存储模式,提高了数据库的可拓展性;提出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区块链相关模型、算法和机制,包括网络模型、数据模型、基于DPOS的种质数据共识机制和激励机制等;设计了系统各功能模块,完成了收集、整理、登记、保存、鉴定、利用等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3)开发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登记区块链系统原型。利用区块链服务网络BSN构建了区块链数据管理平台,运用Django框架技术开发了登记业务系统原型,实现了资源数据登记、审核、上链、查询的功能,验证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种质资源数据管理中的可行性。本文首次提出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工作当中,并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方案,系统具有去中心化、数据自治、安全可靠等特点,可涵盖农作物种质资源主要工作流程,能有效提高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和共享的效率,为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种质资源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王京[5](2020)在《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大背景下对以多民族人文始祖神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数据研究的意义,并通过数据学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及多重证据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该神话专题数据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进行全面研究。积极尝试大数据方法在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乃至社科领域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论文分为绪论和五章。首先,在绪论中,本文重点阐释了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的选题依据、对其进行数据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国内外对该专题的研究现状等一系列问题。认为伏羲女娲神话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包括当下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学术研究中都对伏羲女娲神话体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并且大数据技术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全面推进,也为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提供了学术需求与技术支持,无论是在该专题数据的采集与呈现方面,还是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几个基本问题。重点梳理了从人类早期记忆到信息背景下人文数据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论证了将各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进行系统研究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以此为前提,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中的有关概念、基本内容等进行规范和厘定,并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独立性等一系列特征做出阐释。第二章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在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对象方面提出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等几大类型,重点对古文献文本、现当代民间口头文本、图像中的伏羲女娲和民俗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原则和具体方法进行了阐释。在神话数据生成方式探讨方面,重点对都柏林数据结构核心元素集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细分,并制定出基于神话文本元素属性、结构信息和相关数据信息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后期数据的鉴别和验证、增值和清洗问题也做出相应的说明。第三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利用神话理论对伏羲女娲神话的叙事结构作出不同分类,并重点从母题角度、民族角度和地理空间角度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进行阐释。本文在论述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时,以1000余篇女娲神话文本为对象,提取出2160条母题,划分出10大类型和6个层级,并对母题结构层级关系及结构作出系统描述,搭建起一个逻辑清晰、关联明确、体系开放的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实现神话文本资源与大数据处理之间的有效沟通,突出了母题数据结构应具有的完整性、开放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在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地理结构分析中,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地理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结构设置的方法,阐释了以民族聚居情况为参照的地理区域类型划分、以国家现行行政区划为背景的地理划分和以通行片区划分为背景的地理划分等情况,并以特定区域为例对此作出分析与验证。第四章重点阐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本文认为数据的关联性是数据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提出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空间关联、作品与研究成果关联等基本关联模式。在阐释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时,重点强调了神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关联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特别以广泛流传于苗、瑶、羌、仫佬、毛南、布依等民族中的“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婚再生人类”神话文本为案例,论证了这种民族间的关联性。同时,重点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问题,认为母题关联兼具神话叙事结构关联与语义关联两个维度,通过母题类型与层级的设置可以考察多类型神话数据的关联与结构,并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多角度验证了通过母题的关联实现从专题数据到综合数据、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关联性建构。第五章重点探讨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当今实践与应用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伏羲女娲专题数据研究在知识服务、知识图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并重点分析了该类数据研究在神话学学科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了数据分析在中国神话创作与叙事特征研究、传承现状及规律研究等方面的学术实践。在论述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中,强调了神话数据转化的多样性,并对新媒体中及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神话数据开发与运用提出了一些方法论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许天才,杨新涯,田琳[6](2017)在《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图书馆系统研发历程——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重庆大学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起自主研发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至今,先后经历了替代传统手工业务的自动化管理系统阶段、以读者为主导的图书馆2.0系统阶段和新一代智慧图书馆系统阶段,每个阶段都贯穿着重庆大学图书馆自主创新和勇于探索的发展理念。文章梳理回顾以上三大发展阶段中,重庆大学图书馆的重要研发案例、关键决策、研究成果和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赵顺勇[7](2013)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知识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经济时代,图书管理系统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如何顺应从传统图书馆到网络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要求,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宁波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管理系统为研究背景,在总结国内外图书管理系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我院图书馆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本文围绕图书馆的采访业务、编目业务、典藏业务、流通业务、资源检索和系统维护等业务流程分析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并以用例图的形式展现系统组成和各部分的关系。在系统设计中,对系统的总体结构、各模块功能和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分别给出了系统总体结构图、各模块程序流程图,并详细设计了各关系表。系统包括:图书采访、图书编目、图书典藏业务、图书流通业务、资源检索、系统管理维护6个子系统。宁波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管理系统是基于JSP的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模式,采用了B/S与C/S模式相结合的网络架构,以JSP技术作为系统的开发工具,并且使用了Microsoft 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许多先进特性和设计思想,后台数据库开发采用了SQLServer2005。实际应用运行表明,该系统功能齐全,性能稳定,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郑伟[8](2011)在《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回顾过去10年高校发展历程中的合并与重组,还是预计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到达顶峰,届时国内大学入学生源减少,进而,教育规模萎缩,高校将面临合并与重组,一个学校同时有多个校园、多个图书馆的情况都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导致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业务环境出现了从稳定、集中走向多变、分布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强化图书馆对校内读者服务支持,加强馆际协作,支持业务流程的随需应变正在成为大学图书馆业务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基础架构不支持业务流程的随需应变,导致图书馆管理系统缺乏跨组织协同能力,系统更新多采用推倒重建的路线,转变缺乏计划性,忽视投资回报率是图书馆管理系统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适应图书馆业务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主校区图书馆联合院系资料室、分校图书馆组建联邦式图书馆,实施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降低校内跨组织协作壁垒,提高资源利用率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本论文选题着眼于高校过去及未来合并产生的多个校园、多个图书馆同时运行中图书馆管理系统间互操作性以支持服务延伸能力研究,在保护现有IT系统投资的基础上,对如何建立计算能力与资源有效汇集、业务流程能随需应变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平台的关键问题,如图书馆、分校分馆及院系资料室协作的组织方法层面的问题,支撑书馆管理系统的技术标准及后端计算架构、资源架构等进行研究,具体而言,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方法创新本文依据相似性原理,将联邦制移植到图书馆、分馆、资料室的联合,提出联邦式图书馆的概念,对“国家”与“图书馆”两个概念进行对比,进行了联邦制适用于图书馆的合理性论证,图书馆通过联邦的方式解决一个学校同时有多个校园、多个图书馆同时运行中业务与管理的协同问题。通过对“211”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用户分布进行调查,并对“211”大学图书馆采用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数据库、支持标准、区域资源合作共享功能等指标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逐层深入比较体系架构及数据库功能扩展能力,定性分析图书馆管理系统。(2)研究角度创新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体现在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系统间、技术体系间的协作,像网格计算、数据仓库等先进技术,只不过在这个体系当中占有一个重要位置而已,单项技术性能的高超,并不能直接提升业务能力。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从“可代谢性”和“可生长性”的生态系统理论角度提出合并院校图书馆、校分馆、院系资料室通过联邦模式组成联邦式图书馆,对联邦式图书馆资源进行整体管理的方法论。具体而言,图书馆管理系统主要涉及系统集成技术、图书馆资源管理标准、数据库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部署的计算环境等因素,全文从图书馆管理系统支持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展开研究。提出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具有“可代谢性”和“可生长性”生态系统的观点,图书馆技术体系的形成是依托成熟技术并不断吸收、融合新技术的过程。从图书馆管理系统支撑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涉及的集成技术、图书馆资源管理标准、计算环境、数据资源管理出发,建立了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3)研究内容及结果创新在信息系统,集成系统,图书馆集成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概念,指出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已不再限于本馆内资源的管理,图书馆行业发展日益成熟,图书馆间合作更加密切,并形成了支持图书馆的相关技术标准。图书馆管理系统需要支持图书馆相关技术标准。提出图书馆管理系统类型的多源信息融合判别方法在联邦式图书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图书资源馆管理的因素,联邦式图书馆实现联邦式资源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概念,确定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定位,主要特征。提出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总体架构,并确定了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渐进发展模式的实施方案,以解决高校合并产生的多个校园、多个图书馆同时运行中的问题。提出无盘工作站系统实现网格的快速部署方法,并在200台规模上实验成功。建立了联邦式资源管理模型,并使用OGSA-DAI网格中间件管理联邦数据库,数据Web服务访问联邦数据库服务器。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给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文章剩余部分组织如下:第2章提出联邦式图书馆的概念,对联邦制从国家联邦移植到图书馆联邦进行合理性论证,提出通过联邦实现图书馆间的合作。并在影响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的SOA系统整合思想、图书馆资源管理标准、网格计算、数据联邦技术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联邦式图书馆实现联邦式资源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提出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具有“可代谢性”和“可生长性”生态系统的观点,图书馆技术体系的形成是依托成熟技术并不断吸收、融合新技术的过程。定义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确定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定位,主要特征。提出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总体架构,并确定了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渐进发展模式的实施方案,以解决高校过去及未来合并产生的多个校园、多个图书馆同时运行中的问题。第3章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图书馆管理系统定义,对114所“211”大学图书馆采用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了调查,并对“211”大学图书馆采用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及其采用的架构、数据库功能扩展能力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图书馆管理系统在图书馆业务管理平台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将重点放在书目数据的采集、书目数据的存储、书目数据的通信与书目信息的发布上,而忽略了图书馆领域知识和复杂的信息处理功能方面的共享。在图书馆业务管理平台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基于局域网、图书馆内部网等小范围的、稳定封闭的分布环境,还不能实现跨领域、跨系统的协同交互。第4章阐述了面向服务架构的概念的提出与演进,以及网络服务的关键技术标准,通过比较的方法对CORBA与Web服务实现面向服务架构的技术,SOAP与REST通讯方式,OWL-S和WSDL分别进行比较,列举了企业服务总线的开源软件实现,使用综述的方法对面向服务架构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进行梳理,提出关注SOA在身份和访问管理,服务管理,实体聚合和处理集成等领域显示了所需克服的重要技术难题与开放源SOA项目的应用价值。第5章对支持图书馆业务实践的技术标准进行研究,确定图书馆资源管理持续支持的技术集,理清技术边界。主要关注DC元数据及其最新进展新加坡框架,元数据收割协议OAI,以及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文档标准UOF与UOML。第6章针对图书馆缺少IT建设经费,缺少技术人员的困境,对网格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从资源、技术、馆员三个因素分析了大学图书馆具有实施网格计算架构的条件,得出图书馆网格建设具备充足的资源,成熟的技术,并有一定的人才力量的结论。提出图书馆网格建设采纳参考已有成功实践,借助外部技术力量的支持,结合自身人员力量与计算资源建设图书馆网格的策略。并采用小范围测试,成功再大范围推行的试验方法,首次在无盘工作站系统上进行网格构建试验,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的剩余计算资源,并实现短时间内快速构建部署网格,初步完成了可行性的实验验证,进行图书馆计算资源汇集与管理的初步探索。第7章从图书馆管理系统支撑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的要素,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建模实践中遵守求实原则、协同原则、价值原则等实践性原则,描述了联邦式资源管理模型要素组合宏观机制,建立了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提出在数据库联邦技术的基础上构建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并通过具体原型系统初步验证了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的正确性、有效性。描述了联邦数据库系统的配置、联邦功能的建立过程,并示范了数据Web服务访问联邦数据库,OGSA-DAI存取联邦数据库数据库,将联邦式图书馆联邦数据库部署于网格计算环境中,并对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述评。第8章总结本文的创新点,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及联邦式图书馆管理解决方案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具体问题,如联邦成员馆馆员关系管理、联邦成员馆协同服务、联邦资金管理、联邦预算管理、联邦财务管理、联邦资产管理、联邦办公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帮助联邦式图书馆提升管理能力和执行力。

周青玲[9](2010)在《改进大专院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质量之我见》文中研究说明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情报界多年来的追求,而书目数据库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文献资源共享的可实现性和有效性。本文就大专院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影响大专院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质量的内外因素,最后提出了改进大专院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质量的几点措施。

毛兴武,张根彬[10](2010)在《图书馆藏书盘点核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图书馆馆藏图书实物与书目数据不一致的四大主要原因,并针对目前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系统藏书盘点核查功能的问题,结合图书盘点核查需求,编写了书目核查软件,提出了维护图书馆馆藏图书与书目数据一致性的对策。

二、“图腾”编目数据错误分析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腾”编目数据错误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雷公山苗族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 森林文化
        3.2 民族文化与森林生态
        3.3 森林文化与自然保护区
        3.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1.1 苗族概况
        1.2 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1.3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概况
    2 研究目标和内容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法
        3.2 田野调查法
        3.3 生态学样方研究法
        3.4 统计分析方法
    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的类型与特征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田野调查点
        2.2 资料获取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的主要类型
        3.2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的生态性特征
        3.3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4 讨论
        4.1 苗族森林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2 苗族森林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
        4.3 苗族森林文化的流失与保护
    5 小结
第四章 雷公山苗族文化与森林生态动态耦合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2.2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模型
        2.3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和森林资源的现状分析
        3.2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和森林资源综合发展评价
        3.3 雷公山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协调度
    4 讨论
        4.1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关系
        4.2 苗族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的耦合协调关系
    5 小结
第五章 雷公山苗族文化--森林生态耦合的文化驱动因子
    1 引言
    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文化驱动因子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实证测算与结果分析
    3 基于排序估计法的人与森林和谐共生的文化因子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森林文化因子重要性的排序估计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雷公山苗族文化对森林生态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 引言
    2 规约制度对雷公山森林生态有效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宗教信仰对森林生态有效性分析:以苗族信仰林为例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村规民约与森林管理
        4.2 宗教信仰对森林生态影响
    5 小结
第七章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发展与管理
    1 引言
    2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2.1 矛盾与冲突:绝对保护阶段(1982--2002 年)
        2.2 对话与协商:社区参与及共管阶段(2003 年--至今)
    3 讨论
        3.1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3.2 苗族森林文化认知中的“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
    4 小结
第八章 基于苗族森林文化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构建
    1 引言
    2 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
    3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建构的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2 社区与森林保护协同发展的原则
    4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4.1 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4.2 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关联理论
        4.3 干扰理论
    5 基于苗族森林文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型
        5.1 管理模型的构建
        5.2 具体的实施策略与路径
        5.3 理论模型实施的保障措施
    6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2 结语
    3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4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雷公山苗族传统森林文化调研提纲
附录二 雷公山苗族对传统森林文化认知的调査问卷
附录三 雷公山保护区工作者对苗族森林文化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四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状况调研提纲
附录五 野外样地调查记录表
附录六 雷公山苗寨村规民约
附录七 田野调查摄影图片
附录八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九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2)汉代乐舞戏剧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汉代人对“乐”和“百戏”的认知与反思
        1.2.2 汉代乐舞研究史钩沉
        1.2.3 汉代乐府的相关研究述评
        1.2.4 从乐舞文物出发的汉代乐舞研究
        1.2.5 汉代乐舞与中国古代戏剧早期形态
    1.3 研究对象
        1.3.1 考辨“戏”的具体含义及其表演形态
        1.3.2 考察汉代乐舞的管理机构
        1.3.3 论证汉代乐舞的演述形态
        1.3.4 分析汉代乐舞的节目组织结构
    1.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戏”字与中国古代戏剧早期形态
    1.1 “戏”字训诂释义
        1.1.1 例证释“戏”字
        1.1.2 部首拆分释“戏”字
    1.2 “戏”字源流释义
        1.2.1 近古期两周系“戏”字
        1.2.2 近古期六国系“戏”字
    1.3 “戏”的演武传统和祭祀功能
        1.3.1 “戏”从“戈”形成的演武传统
        1.3.2 “戏”从“虍”附加的军事含义
        1.3.3 “戏”从“豆”袭得的祭祀功能
    1.4 角抵戏与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
        1.4.1 商周时期的角抵演武和角抵祭祀
        1.4.2 秦汉时期的角抵娱乐
        1.4.3 从礼乐到娱乐的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嬗递
第二章 汉代乐舞的司乐机构
    2.1 汉代太乐及职能
        2.1.1 汉代太常职官溯源
        2.1.2 汉代太乐及职能
    2.2 汉代乐府及职能
        2.2.1 乐府建置考源
        2.2.2 乐府司乐职能的衍生
        2.2.3 汉代乐府司乐职能改革
    2.3 汉代黄门署及职能
        2.3.1 黄门职官溯源
        2.3.2 汉代黄门鼓吹及职能
第三章 汉代乐舞的演述形态
    3.1 汉代乐舞的“演述”形态
        3.1.1 “演述”形态的历史钩沉
        3.1.2 汉代乐舞的演述形态
        3.1.3 汉代乐舞演述形态的形成机制
    3.2 汉代乐舞“观”与“演”的二维互动
        3.2.1 从“听政”到“观政”的功能嬗递
        3.2.2 “观”对“演”的“述”求
        3.2.3 “观”与“演述”的制约与影响
    3.3 汉代乐舞“演述”形态与中国古代戏剧早期形态
        3.3.1 演述形态下新乐舞的生成方式
        3.3.2 “演”、“述”分离的留存方式
        3.3.3 汉代乐舞演述形态与中国古代戏剧
第四章 汉代乐舞的节目组织形态
    4.1 汉代百戏的认知钩沉
        4.1.1 学界对“百戏”的界定
        4.1.2 学界对汉代百戏的误读
    4.2 汉代百戏源流考辨
        4.2.1 汉代百戏的源流考辨
        4.2.2 汉代百戏的属性辨析
    4.3 汉代百戏的节目团块组织
        4.3.1 汉代百戏与中国古代戏剧
        4.3.2 汉代百戏的节目组织形态
第五章 汉代典型剧目属性考辨
    5.1 汉代角抵《蚩尤戏》溯源及功能考辨
        5.1.1 关于“蚩尤”的研究现状
        5.1.2 以“蚩尤”为主神的各类祭祀传统
        5.1.3 《蚩尤戏》角抵娱乐功能演进轨迹
    5.2 《公莫舞》属性考释
        5.2.1 前辈先贤对《公莫舞》属性的认识
        5.2.2 《公莫舞》的戏剧属性辨析
        5.2.3 《公莫舞》歌舞属性考释
    5.3 再论《优孟衣冠》的戏剧属性
        5.3.1 关于《优孟衣冠》性质问题的讨论
        5.3.2 《优孟衣冠》戏剧性的来源
        5.3.3 《优孟衣冠》的戏剧属性斟疑
    5.4 《东海黄公》从表演到剧目的逻辑进程及理论意义
        5.4.1 《东海黄公》剧目的属性讨论
        5.4.2 《东海黄公》从表演到剧目的逻辑进程
        5.4.3 《东海黄公》剧目形态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多文化视域中的蝙蝠 ——以民间苯教文献《蝙蝠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整理出版的民间苯教文献及保存现状
    第一节 文献概述
    第二节 民间苯教文献中的《蝙蝠经》
    第三节 经文的保存现状及流传的年代问题
第二章 《蝙蝠经》选译
    第一节 《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第一辑)所收《蝙蝠经》译释
    第二节 《古藏文苯教手抄珍本文献》所收《蝙蝠经》译释
    第三节 《甘肃宕昌藏族家藏古藏文苯教文献》所收《蝙蝠经》译释
第三章 民间苯教文献《蝙蝠经》文本解析
    第一节 文本特征分析
    第二节 文本内容解析
    第三节 蝙蝠祭仪出现及失传原因初探
第四章 蝙蝠在民俗文化中的意象
    第一节 蝙蝠的称谓
    第二节 民间文学中的蝙蝠形象
    第三节 民间艺术中的蝙蝠形象
    第四节 医药中的蝙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区块链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区块链技术
        2.1.1 区块链数据结构
        2.1.2 组网方式(P2P)
        2.1.3 非对称加密算法
        2.1.4 共识机制与激励机制
    2.2 区块链应用开发方式
        2.2.1 区块链服务网络BSN
        2.2.2 BSN开发区块链应用流程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业务描述及需求分析
        3.1.1 收集
        3.1.2 整理
        3.1.3 登记
        3.1.4 保存
        3.1.5 鉴定
        3.1.6 利用
        3.1.7 业务需求分析
    3.2 用户功能需求
    3.3 系统需求
        3.3.1 安全性需求
        3.3.2 算力和能耗性需求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目标与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架构
    4.3 系统总体工作流程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4.5.1 种质收集模块
        4.5.2 种质整理模块
        4.5.3 种质登记模块
        4.5.4 种质保存模块
        4.5.5 种质鉴定模块
        4.5.6 种质利用模块
第五章 农作物种质资源区块链模型设计
    5.1 网络模型
    5.2 数据模型
    5.3 农作物种质资源区块链系统机制设计
        5.3.1 基于DPOS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区块链系统共识算法
        5.3.2 算例实现
        5.3.3 激励机制设计
第六章 农作物种质资源登记区块链系统原型实现
    6.1 农作物种质资源登记工作流模型
    6.2 系统原型实现
        6.2.1 搭建区块链平台
        6.2.2 开发业务系统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局限性分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历

(5)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选题的依据
    二、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可行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研究及数据研究的状况
    四、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信息背景下的人文数据建设与研究
        一、从人类早期记忆到数据研究发展历程回顾
        二、人文数据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三、选择伏羲女娲神话作为数据研究的设想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界定
        一、神话的界定与特征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界定与基本内容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客观基础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特征
        一、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客观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主观性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独立性
第二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基本问题
        一、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目的
        二、伏羲女娲神话资料选择的原则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方法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来源的几种类型
        一、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三、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的生成
        一、神话文本数据提取与呈现的理论依据与标准
        二、神话文本数据的基本构成与分解
        三、神话文本数据的清洗与增值
第三章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的理论与定位
        一、关于叙事结构的相关理论探讨
        二、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几种常见定位
    第二节 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界定、特征与类型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体系的基本结构
        三、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的层级与描述
        四、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民族与地理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民族与地理概念在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意义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结构设置
        三、以中原地区为例考察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
第四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几种基本关联模式
        一、国内外关于人文学科知识关联的研究与实践
        二、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空间关联
        四、伏羲女娲神话文本与研究成果的关联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形象在各民族的传播符合史实
        二、伏羲女娲神话关联中的民族认同
        三、伏羲女娲神话民族间关联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关联性质的确定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类型与层级
        三、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看母题关联的实现
第五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价值
        一、专题数据建设与研究的应用价值
        二、专题数据知识图谱的应用与前景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助力神话学学科发展
        一、通过数据分析服务中国神话学学科发展
        二、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创作与叙事特征
        三、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传承现状及规律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学科发展中的其他应用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
        一、通过神话数据研究探讨神话转化的多样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新媒体中的开发与应用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6)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图书馆系统研发历程——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自主研发图腾自动化管理系统阶段
    1.1 计算机时代催生图书馆自动化管理
    1.2 图腾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
    1.3 图腾自动化系统的影响与思考
2 以读者为主导的图书馆2.0系统阶段
    2.1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2.0的设计理念
    2.2 图书馆2.0的系统实践与创新
    2.3 成就与展望
3 新一代智慧图书馆系统阶段
    3.1 新一代智慧图书馆系统的研究与探索
    3.2 新一代智慧图书馆系统的诠释
    3.3 新一代智慧图书馆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4 思考与总结

(7)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的背景
    1.2 项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自己做的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
    2.1 基本理论概述
    2.2 相关技术研究
        2.2.1 C/S和B/S结构分析
        2.2.2 JSP技术原理
        2.2.3 管理信息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3.2 角色分析
    3.3 业务需求
        3.3.1 图书采访
        3.3.2 编目管理
        3.3.3 典藏管理
        3.3.4 流通管理
    3.4 功能需求分析
        3.4.1 系统的总体功能需求
        3.4.2 图书采访
        3.4.3 编目管理
        3.4.4 典藏管理
        3.4.5 流通管理
        3.4.6 资源检索管理
        3.4.7 系统管理
    3.5 非功能需求分析
        3.5.1 网络拓扑结构需求
        3.5.2 软硬件及其网络环境需求
        3.5.3 安全需求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
    4.1 总体设计
        4.1.1 系统设计目标
        4.1.2 系统设计原则
        4.1.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4.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4.2.1 图书采访功能模块设计
        4.2.2 编目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4.2.3 典藏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4.2.4 流通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4.2.5 资源检索功能模块
        4.2.6 系统设置功能模块设计
    4.3 数据库的设计
        4.3.1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4.3.2 实体关系E-R图设计
        4.3.3 数据表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图书馆资源管理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
    2.1 联邦式图书馆概念提出
    2.2 联邦制移植到图书馆的合理性
    2.3 影响图书馆资源管理的因素
    2.4 联邦式图书馆实现联邦式资源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2.5 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概念、总体架构及存在的困难
        2.5.1 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的概念
        2.5.2 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的总体架构
        2.5.3 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实施存在的困难
    2.6 小结
第3章 图书馆管理系统分析
    3.1 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3.2 图书馆管理系统相关概念的界定
    3.3 “211”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用户分布调查
    3.4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比较
    3.5 B/S 架构软件与B/S 架构软件的比较
    3.6 图书馆管理系统采用的数据库功能扩展能力比较
    3.7 小结
第4章 面向服务架构
    4.1 面向服务架构概念的提出
    4.2 正统SOA 方法的技术标准
        4.2.1 Web 服务的定义
        4.2.2 技术标准
        4.2.3 工作流语言
    4.3 SOA 实现方法的相关比较
        4.3.1 CORBA 与 Web 服务的比较
        4.3.2 REST 与 SOAP Web 服务比较
    4.4 企业服务总线的开源软件实现
        4.4.1 Mule
        4.4.2 ServiceMix
        4.4.3 Apache Synapse
        4.4.4 Apache CXF
    4.5 研究现状与进展
    4.6 小结
第5章 图书馆资源管理标准
    5.1 DC 元数据
        5.1.1 DC 元数据概念
        5.1.2 新加坡框架
        5.1.3 DC 元数据的最新进展
    5.2 OAI
        5.2.1 OAI 的概念
        5.2.2 OAI 元数据互操作框架
    5.3 UOF
        5.3.1 UOF 的现状
        5.3.2 UOF 的技术特点
        5.3.3 UOF 的架构与设计
    5.4 UOML
        5.4.1 抽象文档模型
        5.4.2 UOML 指令
    5.5 小结
第6章 图书馆网格计算环境
    6.1 图书馆网格的建设
    6.2 网格计算相关研究
    6.3 国内网格研究的不足
    6.4 网格相关概念与技术架构
    6.5 图书馆网格计算环境的初步验证
    6.6 小结
第7章 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构建与验证
    7.1 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的构建
        7.1.1 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要素分析及构造原则
        7.1.2 联邦式资源管理模型要素组合宏观机制
        7.1.3 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
    7.2 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的初步验证
        7.2.1 联邦数据库系统配置方法
        7.2.2 联邦数据库联邦功能的建立
    7.3 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进一步部署于网格的验证
        7.3.1 OGSA-DAI 存取联邦数据库
        7.3.2 数据 Web 服务访问联邦数据库服务器
    7.4 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述评
    7.5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成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术语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改进大专院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质量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 大专院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1.1 不完备着录
    1.2 错误着录
        1.2.1 着录格式方面的错误
        (1)数字、字母、符号等字符的输入状态错误。
        (2)数据的着录形式不一致。
        (3)语言的繁简着录不一。
        1.2.2 着录内容的错误
        (1)责任方式着录错误。
        (2) 205版本项着录错误。
        (3) 606主题和690分类标引错误。
2 大专院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
    2.1 内部影响因素
        2.1.1 人员因素
        2.1.2 标准因素
        2.1.3 系统因素
        2.1.4 管理因素
    2.2 外部影响因素
        2.2.1 着录规则变化因素
        2.2.2 套录数据质量因素
3 改进大专院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质量的措施
    3.1 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
        3.1.1 调整编目人员结构
        3.1.2 提高编目人员素质
    3.2 及时完善编目规则
    3.3 严格控制套录数据质量
    3.4 加强编目工作的过程控制
    3.5 优化系统功能
        3.5.1 修正系统错误
        3.5.2 更新系统功能

(10)图书馆藏书盘点核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盘点核查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1 设计核查软件的基本思路
    2.2 检查与盘点的方法
        2.2.1 书库图书的核查
        2.2.2 未建库图书处理
        2.2.3 未在书库图书的处理
        2.2.4 条码重复图书的处理
        2.2.5 同书异索书号及同索书号异书的处理
    2.3 差错的善后处理
3 结果分析及对策
    3.1 核查结果分析
    3.2 管理对策

四、“图腾”编目数据错误分析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雷公山苗族文化与森林生态耦合研究[D]. 赵栋昌. 贵州大学, 2021
  • [2]汉代乐舞戏剧形态研究[D]. 辛颖. 西北大学, 2021(11)
  • [3]多文化视域中的蝙蝠 ——以民间苯教文献《蝙蝠经》为中心[D]. 刘晓鑫. 兰州大学, 2021(02)
  • [4]基于区块链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系统研究[D]. 刘海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D]. 王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图书馆系统研发历程——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J]. 许天才,杨新涯,田琳. 图书馆论坛, 2017(04)
  • [7]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 赵顺勇. 云南大学, 2013(01)
  • [8]联邦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型研究[D]. 郑伟. 吉林大学, 2011(08)
  • [9]改进大专院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质量之我见[J]. 周青玲.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0(03)
  • [10]图书馆藏书盘点核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 毛兴武,张根彬.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04)

标签:;  ;  ;  ;  

“图腾”编目数据的错误分析与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