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市公司分析:浙江升华拜克股份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卢枫[1](2021)在《甲维盐对松材线虫作用机理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甲维盐(emamectin benzoate,EB)是一种常用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16-membered macrolide lactones),它由阿维菌素衍生合成,杀虫活性比阿维菌素高出数个数量级,且对哺乳动物的毒性低,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也是树干注药防治松材线虫的主要药剂之一,但尚未有研究验证其对松材线虫作用机理。本论文克隆出编码松材线虫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glutamate-gated chloride channel,GluCl)和γ-氨基丁酸门控氯离子通道(γ-aminobutyric acid-gated chloride channel,GABACl)的基因,验证了这两个作用靶标与甲维盐及几种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的亲和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生物测定明确了低剂量甲维盐对松材线虫的毒力作用。浓度为0.1 mg/L的甲维盐处理能够显着降低松材线虫雌虫平均产卵量(F=145.25,P<0.001)、抖动频率(F=141.97,P<0.001),且能抑制其发育进度(F=175.75,P<0.001),对后代性别比例则无显着影响(F=1.412,P=0.281),表明低剂量甲维盐对松材线虫的繁殖、发育、运动均有影响。2.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0.1 mg/L甲维盐胁迫下松材线虫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处理12 h,各RNA-seq库间只有7个DEGs;处理24 h,共筛选出5741个DEGs,其中甲维盐与助剂对照处理24 h样品(EB24与ON24)对比结果中,共有758个基因上调表达,562个基因下调表达,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分别与生活史、神经与运动系统、外源性物质代谢及致病性相关。通过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果胶裂解酶(F=151.9,P<0.001)和β-1,4-内切葡聚糖酶(F=735.2,P<0.001)基因经甲维盐处理显着下调表达,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F=35.0,P<0.001)、γ-氨基丁酸β受体(F=15.8,P<0.001)、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F=17.0,P<0.001)和ABC转运蛋白(F=23.1,P<0.001)基因则显着上调,相对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证明了转录组数据准确可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BxGluCl和BxGABACl基因均具备半胱氨酸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cysteine-loop ligand-gated ion channel super family,cys-loop LGICs)超家族的典型结构特征;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BxGluCl和BxGABACl与其他线虫的氯离子通道基因具备高度同源性。推断BxGluCl和BxGABACl具备氯离子通道蛋白功能,且能够完整表达。3.使用PCR扩增和重组质粒构建技术克隆目的基因,并通过qPCR分析松材线虫BxGluCl和BxGABACl在不同龄期的表达水平及化合物处理后的表达模式。PCR扩增得到电泳结果符合预期大小的目的条带,使用pGEM-T Easy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并导入大肠杆菌,提取得到质粒测序,序列与预期相符,克隆出的BxGluCl和BxGABACl片段长度分别为1386 bp和1446 bp。BxGluCl和BxGABACl均在卵期表达量较低,二龄至四龄(J2-J4)幼虫表达量较高,成虫期则达到最高表达水平。甲维盐处理12 h内,成虫体内BxGluCl(F=2.308,P=0.203)和BxGABACl(F=4.654,P=0.097)表达量均未发生显着变化,24 h后则均显着上升(F=8.248,P=0.019;F=8.436,P=0.018);对照药剂噻虫啉处理后48 h内BxGluCl和BxGABACl表达水平均不发生显着变化。4.使用RNAi技术明确了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对松材线虫的作用靶标。松材线虫成虫经合成的BxGluCl和BxGABACl的dsRNA(dsBxGluCl和dsBxGABACl)浸泡干扰24 h后,BxGluCl和BxGABACl沉默效率分别达54.93%和38.53%,RNAi沉默效率较高。使用不同剂量的甲维盐、天维菌素A、天维菌素B、阿维菌素B1a和噻虫啉进行生物测定,松材线虫经RNAi后,对4种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的敏感性均显着下降,对新型氯代烟碱杀虫剂噻虫啉的敏感性则无显着变化;松材线虫经BxGluCl和BxGABACl的混合dsRNA(dsMix)沉默后抖动频率亦显着降低(F=6.310,P=0.036)。说明甲维盐等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作用靶标为松材线虫的BxGluCl和BxGABACl蛋白。
姚琳科[2](2021)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问题研究 ——以*ST瀚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2010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提出达到条件的上市公司要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次年,我国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首批按照指引规定进行相关披露;而后,沪深主板上市公司施行;深交所2015年发布指引要求深市中小板上市公司施行披露;2019年沪市科创板开始实施。我国上市公司内控审计及其披露逐步规范化,内控审计报告数量逐步增加,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在否定意见报告中显现。以此为背景,整体分析被出具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存在的内控缺陷,并以*ST瀚叶为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探讨历年上市公司否定意见出具的情况,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2019年的66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的整体,对其否定意见中提及的缺陷进行整理汇总,其缺陷主要集中在关联方交易及关联方资金占用,违规担保以及对子公司管控不足等情况,并按照内控五要素进行归类。对否定意见公司对应的内控自评报告披露情况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内控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建议,有助于上市公司规避以后年度被出具内控审计否定意见。继采用案例研究法以2019年度中存在缺陷较多,具代表性的瀚叶股份为案例,分析其导致否定意见的具体原因。整理瀚叶股份相关资料,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角度对其公司存在问题及否定意见提出的重大缺陷方面进行研究。最后相对应的提出改进内控建议,以使瀚叶完善内控,避免内控审计否定意见。通过对上市公司整体的分析以及对*ST瀚叶案例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上市公司内控审计否定意见的出具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通过广度与深度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对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提供有益参考。促使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在以后年度内部控制审计中被出具否定意见。
李树伟[3](2020)在《升华拜克跨行业并购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将会面临着产品市场饱和、客户需求变动等导致的发展受阻问题。而跨行业并购能让企业迅速切入另一目标市场,获得市场现有资源,从而实现多元化经营或进行战略调整。跨行业并购交易对企业绩效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虽然理论界的研究结果更倾向于支持后者,但在实务界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热衷于跨行业并购交易。尤其是在“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兴起后,一些老牌的传统企业在面临着严峻的市场下行压力情况下,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近几年,随着人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娱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消费需求节节攀升,已发展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文娱产业的空前发展,引来了众多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青睐。不少传统企业通过跨行业并购的方式进入文娱产业,但并购后的绩效表现会因企业的整合情况有所差异,这也是本文通过选取个案进行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选取的升华拜克并购炎龙科技这一案例,属于比较典型的跨行业并购交易。其中并购方升华拜克属于主营农兽药及锆系列产品的传统企业,被并购方炎龙科技属于主营网络游戏的新兴产业。升华拜克拟通过并购炎龙科技实现战略转型,进入游戏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炎龙科技优质资源,打造“泛娱乐”经营平台,完善产业链布局。本文希望通过对并购方在并购前后绩效表现的对比分析,指出并购方升华拜克在并购后的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本文选取的案例和其他跨行业并购交易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本文首先在阅读大量国内外与并购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并购相关理论。其次,介绍了并购双方的经营情况和并购过程,并结合理论基础,简要分析了升华拜克跨行业并购的动因。随后,本文详细分析了升华拜克的并购绩效,包括短期的市场反应分析和长期的财务指标分析,并选择顾客层面、业务层面和科技创新层面等非财务指标,结合着升华拜克发展战略作出补充分析。最后,根据并购绩效表现的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了相关启示。从分析得出,总体上升华拜克并购后绩效表现较好。短期内市场反应良好,华拜克股票复牌后连续一周涨停,股东财富得到大幅提升。从长期来看,偿债能力有所改善,游戏产业的高盈利性提升了升华拜克的盈利空间。收入构成情况、产品结构调整和研发投入水平等变化情况也表明,升华拜克此次并购是比较成功的,并购后两年内已基本实现战略转型。但并购后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升华拜克在目前的整合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管理费用攀升和资产利用效率大幅下滑导致的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变差,以及游戏市场趋于饱和致使“泛娱乐”产业布局需加快完善等,这些将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为避免企业在后期整合发展过程中遭受进一步的损失,本文针对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针对其他已经实施跨行业并购或将要实施跨行业并购的企业,本文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余婷[4](2019)在《基于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也愈发严重。全球变暖、雾霾污染、环境事故频发等现象,引发社会各方的广泛讨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们也开始关注企业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要求企业披露详尽的环境信息。基于此,评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挖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了 247家属于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合规性的角度出发,构建环境信息披露指标体系,运用内容分析法来评估样本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门限回归分析,探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均显着提高。(2)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受企业外部监管影响较大,而受企业内部控制影响较小。(3)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4)不同规模的企业,其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本文选取属于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企业,具有较强的典型性。(2)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合规性角度出发构建环境信息披露指标体系,评估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基于分类研究的思想,应用门限回归模型研究环境信息披露,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文的不足在于所构建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缺乏对环境信息披露真实性、全面性等方面的考量,且研究的样本期较短,仅能反映短期内的变化趋势和影响程度,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对指标体系的构建维度以及样本数据的时间序列等方面进行完善。
张家悦[5](2017)在《财务视角下的商业模式风险识别研究 ——基于监管层问询样本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新科技在传统生产活动中的应用以及新型生产理念的产生,一批新型商业模式也悄然出现,与传统模式相比,新型商业模式往往存在更大风险,监管层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本文对沪深两市交易所官网公示的全部问询函逐一阅读,并进行手工整理和统计。统计发现,2015年和2016年监管层对企业下发了986份问询函,其中涉及商业模式问题的约200份,占比超两成。基于监管层对企业商业模式问题如此高程度的重视,问询函件中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的问题以及商业模式运行所存在的风险也引发了市场普遍关注。以往论文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多从理论层面出发,对实际商业模式案例的研究也仅针对单一企业或行业,对同行业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对行业外的投资者意义不大。本文有针对性地研究被监管层质疑的商业模式,以识别风险为导向,从监管问询中总结出具有一般性的商业模式风险类别。于是可以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监管层对于商业模式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企业商业模式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存在哪些风险?投资者如何识别这些风险?本文通过对沪深两市交易所近两年下发的全部近千份问询函进行逐一梳理,筛选出其中涉及商业模式问题的函件约200份,通过对这些问询函的研究得出结论:(1)监管层对商业模式问题的关注,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方式有较为充分的了解;(2)基于这样的目的,监管层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商业模式披露的完整性、清晰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对企业持续创造价值能力的保障;(3)从监管层对商业模式的关注点出发,总结出商业模式所存在的三类风险:有效性、可执行性、成熟稳定性;(4)对有效性风险的识别,可通过对比企业商业模式特征和财务数据的方式进行考察;对可执行性风险的识别,可从模式描述、关键资源配置、收入结构等方面来考察;对成熟稳定性风险的识别,可以从行业发展阶段、盈利可持续性、多元化能力等方面来考察。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以监管层下发的问询函作为切入点,通过研究监管层对商业模式的关注点,总结出商业模式所具有的几类风险。(2)以多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具体企业的商业模式特征,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识别商业模式设计及执行中存在的风险。
徐昭[6](2016)在《上市公司并购类业务及金融创新发展的建议》文中指出文章通过介绍并购基金类资本运作的市场概况、具体类型和行业分布情况,重点分析了典型机构硅谷天堂参与资本运作的案例,认为以仅签署合作协议、持股并签署协议、仅持有股份和设立并购基金为代表的四类资本运作模式获得了较为丰富和成熟的经验,不同模式为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带来了多元且可观的收益,也能够为具有不同特定需求的上市公司量体裁衣,创造更为有效的资本运作方式。因此当前金融服务机构应发挥自身资金优势、牌照优势,积极参与并购基金类资本运作,发展股权投资+并购基金类业务,为上市公司重组、产业升级转型发挥有效的作用。
毕少愚[7](2016)在《并购基金在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我国A股市场上兴起了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的模式,截至2015年末已达到较大的规模。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的目的主要为并购活动储备项目资源,其与专业机构合作也有利于扩大未来资本运作的空间。该模式成为了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一个新工具。本文采集了2013年至2015年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的几乎全部已披露案例,并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我国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的整体现状进行了分析;(2)使用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的典型案例对其运作模式进行了归纳与分析;(3)在大样本基础上使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手段对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事项的市值管理效果进行检验。本文得出结论:上市公司设立并购基金产生的市值管理效果在短期、中期及长期均优于市场指数表现,并且是显着的。
苏李华[8](2016)在《改进的杜邦分析法在动物保健品企业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物保健品行业作为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动物保健品企业与畜牧养殖业息息相关,而畜牧业规模和发展受动物疫情影响,一旦发生疫情,动物保健品虽然销量增长快速却因为畜牧业不景气而导致回款困难,从而导致动物保健品企业现金周转难,即便企业实际快速增长、利润盈余依然会面临资金周转难而导致“黑字破产”的尴尬。随着动物保健品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管理者希望能维持稳定持久的发展,经营中为了降低和分散风险,动物保健品企业呈现业务多元化,投资活动丰富、盈余结构复杂等特点。杜邦分析法作为一项分析工具,用于综合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的水平,是剖析企业经营业绩的一种直观、系统的方法,在应用传统杜邦法进行分析时,笔者发现指标分子分母不匹配,忽视金融活动对获利能力的影响;没有关注持续发展能力等局限性,使得杜邦分析法无法准确评价公司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对整体获利能力的影响,不能反映企业发展能力,它满足不了动物保健品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本文首先通过对动物保健品行业的整体分析,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动物保健品企业的内部财务分析,总结出动物保健品企业特征,明确传统杜邦分析法不适用于投资多样化、盈余结构复杂的动物保健品企业;其次,结合动物保健品企业的发展情况,对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改进,改进的杜邦分析法以可持续增长率为核心指标,分离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分别解析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对企业盈利的贡献;然后,将改进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动物保健品企业中牧实业进行应用,通过改进前后对杜邦分析法应用方法和评价效果的对比,评价改进效果;最后,总结杜邦分析法的应用流程和注意事项。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引入持续增长率的杜邦分析法更适用于业务多元化,盈余结构复杂的动物保健品企业。它改善了传统杜邦分析法的评价效果,准确的评价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对企业获利能力的贡献,对持续增长能力的关注有利企业合理分配资源,更好做出财务决策。
季凯文[9](2015)在《中国生物农业三阶段效率测度及其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资源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且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但粮食供求仍然处于总量紧平衡的状态、部分粮食品种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改变。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超量和不合理使用,对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壤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生物农业逐渐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重点和发展的制高点,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将农业生物技术纳入到优先支持的技术领域,生物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可见,当前发展生物农业不仅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随着国家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和产业化步伐的显着加快,对生物农业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合理界定生物农业的内涵特征,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对中国生物农业真实效率状况和提升路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着重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具体而言,本文在对国内外生物农业发展动态与趋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三阶段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广义熵指数模型相结合的实证框架,以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中国生物农业技术效率的真实状况及变动趋势进行全方位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和分析了不同效率组合下和不同行业类别下中国生物农业的提升路径,并揭示了政府在促进中国生物农业发展中所应采取的监管和激励方式。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生物农业的内涵特征及其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综合国内外关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定义,生物农业是指以生命科学和遗传学理论为基础,以农业应用为目的,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围绕改良动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生产性状、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形成的同类生产经营活动单位的集合。按照功能层次的不同,生物农业可以划分为生物育种、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饲料五大类别。作为农业生物技术与农业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产业,生物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生物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物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生物技术的融合体;生物农业是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于一体;生物农业内涵和外延呈现不断拓展的趋势。(2)国内外生物农业发展动态与趋势。面对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随着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植物育种技术研发已从传统育种技术跨越到生物技术育种阶段,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生物兽药及疫苗对动植物疫病防控的作用突出,生物饲料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生物农药发展迈进了“生物信息技术”时代。就中国而言,近年来生物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率还比较低。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尚处于形成阶段且跨国种业的渗透威胁增大,生物肥料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基因工程疫苗总体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关键生物饲料的生产还处于仿制水平或严重依赖国外技术,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任重道远。(3)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真实状况。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受宏观经济波动、政府补贴、股权结构等环境变量的影响较大,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扩张、政府补贴金额的增加,会导致固定资产投入冗余和从业人员冗余的增加,不利于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改进,而适中的股权集中度和合理的股权制衡机制,更有利于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提升。通过剔除环境变量与随机误差的影响,绝大多数样本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纯技术效率普遍上升,即对大部分样本公司而言,调整前纯技术效率低下主要是由较差的环境条件或较大的随机误差导致的,公司综合技术效率低下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低下。同时,剔除环境变量、随机误差的影响后,绝大多数样本公司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规模扩张仍然是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提升的重要瓶颈。另外,不同类型生物农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生物饲料类、生物肥料类公司发展相对较好,而生物农药类、生物育种类、生物兽药及疫苗类公司发展相对较差。(4)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真实状况。剔除环境变量、随机误差的影响后,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更为明显的增长态势,且主要源于规模效率的增长,技术创新水平低仍是制约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同时,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式仍可划分为高效增长型、温和增长型和悲惨增长型三种类型,但温和增长型和悲惨增长型增长方式占据主导;不同类型生物农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式明显不同,各子行业的内部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据主导,这说明生物农业上市公司各子行业发展相对均衡,而子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发展良莠不齐。另外,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企业总资产、专营化程度、研发投入强度、资产负债率、高管薪酬与生物农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资本密集度、高管持股比例对生物农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但不显着。(5)效率视角下中国生物农业的提升路径。按照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不同组合,中国生物农业技术效率可以采取单向突破式、渐进式、跳跃式三种提升路径。其中,单向突破式提升路径的方向要么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为主,要么以提升企业资源配置和管理水平为主;渐进式提升路径的方向为先在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中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率先突破,然后再着力弥补另一方面的劣势;跳跃式提升路径只有在农业生物技术水平达到一定层次、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具有一定基础的时候才能够实现。对处于不同类型的生物农业而言,其提升路径也不尽相同。生物育种产业重点以保护培育优良品种为核心,生物兽药及疫苗产业重点强化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生物农药产业重点推进产品多元化和规模化发展,生物肥料产业重点以产品提升拓展市场需求,生物饲料产业重点以资源整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从政府监管和激励方式来看,如果生物农业企业采取低于标准进行生产活动的利润水平明显高于达到标准进行生产活动的利润水平,或者政府的监督成本越高、惩罚收益越小,则政府越有必要对生物农业企业采取监督的策略,而政府缩短补贴时间,有利于促进某一项农业生物技术尽快为其它生物农业企业所采用,进而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从政府、企业、农户、社会四个层面出发,提出进一步推动中国生物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其中,政府应着力创新政府补贴方式、加强对不同行业的分类指导、培育发展生物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提高产品专营化程度、建立合理的股权制衡机制、实施相对积极的负债政策,农户应主动强化生物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维护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社会消费者应提高环保觉悟和参与意识,使生物农业产品推广应用成为“新常态”。
季凯文,孔凡斌[10](2014)在《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基于20082011年的非均衡面板数据,运用DEA与SFA相结合的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32家生物农业上市公司剔除环境因素、随机误差影响前后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扩张、政府补贴金额的增加和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显着加剧了投入冗余程度,制约了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改进,而在保持适度股权集中度的情况下,建立合理的股权制衡机制,则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改进;剔除环境因素、随机误差的影响后,绝大多数样本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表现更差,且普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这说明,规模扩张仍然是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提升的重要瓶颈。
二、上市公司分析:浙江升华拜克股份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市公司分析:浙江升华拜克股份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甲维盐对松材线虫作用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甲维盐研发与应用进展 |
1.1.1 甲维盐的研发进程 |
1.1.2 甲维盐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2 甲维盐及同类化合物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1.2.1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对氯离子通道作用 |
1.2.2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对其他基因作用 |
1.3 松材线虫及线虫氯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
1.3.1 松材线虫研究进展 |
1.3.1.1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防治 |
1.3.1.2 松材线虫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 |
1.3.2 线虫氯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
1.3.2.1 氯离子通道的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 |
1.3.2.2 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
1.3.2.3 γ-氨基丁酸门控氯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
1.4 甲维盐对线虫作用研究方法概述 |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 |
1.4.2 RNA干扰技术 |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低剂量甲维盐对松材线虫毒力作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松材线虫 |
2.1.2 供试试剂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4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
2.1.5 各龄期松材线虫的培养与分离 |
2.1.6 生物测定方法 |
2.1.6.1 雌虫产卵量的测定 |
2.1.6.2 发育进度的测定 |
2.1.6.3 线虫抖动频率的测定 |
2.1.6.4 后代性别比例的测定 |
2.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雌虫产卵量变化 |
2.2.2 发育进度变化 |
2.2.3 线虫抖动频率变化 |
2.2.4 后代性别比例变化 |
2.3 小结 |
3 甲维盐胁迫下松材线虫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松材线虫 |
3.1.2 供试试剂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4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
3.1.5 各龄期松材线虫的培养与分离 |
3.1.6 药物处理 |
3.1.7 松材线虫总RNA提取 |
3.1.8 松材线虫转录组测序 |
3.1.9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3.1.9.1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
3.1.9.2 差异表达基因定义与筛选 |
3.1.9.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类 |
3.1.10 转录组数据qPCR验证 |
3.1.10.1 差异表达基因选择 |
3.1.10.2 引物设计 |
3.1.10.3 药剂处理 |
3.1.10.4 cDNA第一链合成 |
3.1.10.5 qPCR扩增体系与反应 |
3.1.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松材线虫总RNA提取结果 |
3.2.2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
3.2.3 甲维盐胁迫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2.4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 |
3.3 小结 |
4 BxGluCl与BxGABACl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松材线虫 |
4.1.2 供试质粒与菌株 |
4.1.3 供试试剂 |
4.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
4.1.6 目的基因的筛选 |
4.1.7 目的基因的克隆 |
4.1.7.1 第一链cDNA反转录 |
4.1.7.2 引物设计 |
4.1.7.3 PCR扩增目的片段 |
4.1.7.4 凝胶回收目的片段 |
4.1.7.5 重组质粒的构建 |
4.1.7.6 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 |
4.1.7.7 质粒提取与测序分析 |
4.1.8 目的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9 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目的基因克隆结果 |
4.2.1.1 目的基因筛选与全长PCR扩增结果 |
4.2.1.2 重组质粒菌液PCR扩增结果 |
4.2.2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
4.2.2.1 BxGluCl基因序列分析 |
4.2.3.2 BxGABACl基因序列分析 |
4.2.3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3.1 信号肽 |
4.2.3.2 跨膜域 |
4.2.3.3 二级结构 |
4.2.3.4 三维模型 |
4.2.4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 |
4.3 小结 |
5 BxGluCl与BxGABACl的功能验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松材线虫 |
5.1.2 供试试剂 |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4 主要溶液与储备液配制 |
5.1.5 目的片段扩增 |
5.1.5.1 引物设计 |
5.1.5.2 PCR扩增目的片段 |
5.1.6 RNA干扰 |
5.1.6.1 dsRNA合成 |
5.1.6.2 RNAi浸泡试验 |
5.1.7 不同化合物对松材线虫毒力测定 |
5.1.8 qPCR试验 |
5.1.8.1 各龄期目的基因表达水平验证 |
5.1.8.2 化合物处理后目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5.1.8.3 沉默效率qPCR测定 |
5.1.9 目的基因功能验证 |
5.1.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PCR扩增结果 |
5.2.2 dsRNA合成结果 |
5.2.3 各龄期BxGluCl和BxGABACl表达水平比较 |
5.2.4 化合物处理后BxGluCl和BxGABACl表达模式 |
5.2.5 RNAi沉默效率 |
5.2.6 生物测定结果 |
5.2.6.1 不同化合物LC_(50)与LC_(80)的测定结果 |
5.2.6.2 沉默后对化合物敏感性变化结果 |
5.2.6.3 沉默后抖动频率变化结果 |
5.3 小结 |
6 讨论 |
6.1 低剂量甲维盐可抑制松材线虫繁殖、发育、运动功能 |
6.2 BxGluCl和BxGABACl为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作用靶标 |
6.3 甲维盐与松材线虫氯离子通道存在最佳结合时间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问题研究 ——以*ST瀚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框架图 |
1.4 创新点 |
2 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相关理论 |
2.1 内部控制与内控五要素 |
2.2 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的出具、内涵及影响 |
2.2.1 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的出具 |
2.2.2 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内涵 |
2.2.3 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影响 |
2.3 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总体分析 |
3.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整体情况 |
3.2 上市公司被出具内控审计否定意见原因 |
3.2.1 否定意见提及的内控缺陷整体情况 |
3.2.2 否定意见提及的内控缺陷具体表现 |
3.2.3 从内控五要素角度对缺陷进行分析 |
3.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分析 |
3.3.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情况 |
3.3.2 上市公司内控自评缺陷披露与否定意见不一致分析 |
3.3.3 上市公司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存在的问题 |
4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规避对策 |
4.1 健全上市公司关联方内部控制 |
4.2 完善上市公司业务审批流程 |
4.3 建设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化平台 |
5 案例介绍 |
5.1 *ST瀚叶背景介绍 |
5.1.1 公司简介 |
5.1.2 主营业务 |
5.2 *ST瀚叶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情况分析 |
5.2.1 *ST瀚叶历年内控审计意见与自我评价 |
5.2.2 *ST瀚叶内控否定意见提及的缺陷概述 |
5.2.3 *ST瀚叶内控自我评价缺陷披露及整改 |
5.3 从内控五要素分析导致*ST瀚叶否定意见原因 |
5.3.1 内部控制环境 |
5.3.2 风险评估 |
5.3.3 控制活动 |
5.3.4 信息与沟通 |
5.3.5 内部监督 |
5.4 *ST瀚叶防范再次被出具否定意见的相关建议 |
5.4.1 改善组织架构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
5.4.2 落实瀚叶风险评估体系做好事前防控 |
5.4.3 细化各环节管理贯彻控制活动实施 |
5.4.4 采取激惩措施提高瀚叶信息与沟通效率 |
5.4.5 结合瀚叶发展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致谢 |
(3)升华拜克跨行业并购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第2章 升华拜克并购炎龙科技案例介绍 |
2.1 并购双方公司基本介绍 |
2.1.1 升华拜克公司简介 |
2.1.2 炎龙科技公司简介 |
2.1.3 升华拜克并购炎龙科技过程介绍 |
2.2 升华拜克并购炎龙科技动因简析 |
2.2.1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
2.2.2 实现企业战略转型 |
2.2.3 完善泛娱乐产业布局 |
第3章 升华拜克并购炎龙科技绩效评价 |
3.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市场反应分析 |
3.1.1 市场反应分析 |
3.1.2 显着性检验 |
3.2 基于财务分析法的财务绩效分析 |
3.2.1 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
3.2.2 纵向财务指标分析 |
3.2.3 横向财务指标分析 |
3.2.4 炎龙科技业绩承诺完成情况 |
3.3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分析 |
3.3.1 顾客层面 |
3.3.2 业务层面 |
3.3.3 科技创新层面 |
第4章 升华拜克并购炎龙科技案例启示 |
4.1 对升华拜克并购后整合与发展的建议 |
4.1.1 加快推进战略转型 |
4.1.2 提高资产管理能力 |
4.1.3 创造新的消费者需求 |
4.2 与跨行业并购有关的启示 |
4.2.1 选择恰当的并购时机和目标 |
4.2.2 加强并购后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
4.2.3 重点关注并购后的长期绩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2.1.1 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2.1.2 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
2.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2.1 重点排污单位的定义 |
2.2.2 环境信息的概念 |
2.2.3 环境信息披露的概念 |
2.3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3 社会责任理论 |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5 委托代理理论 |
2.4 门限回归理论模型 |
2.5 小结 |
3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3.1 研究假设 |
3.1.1 重点监控类别 |
3.1.2 上市的证券交易所 |
3.1.3 行业类型 |
3.1.4 企业性质 |
3.1.5 所在地区 |
3.1.6 企业规模 |
3.1.7 负债程度 |
3.1.8 股权集中度 |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2.1 样本选取 |
3.2.2 数据来源 |
3.3 变量定义 |
3.3.1 被解释变量 |
3.3.2 解释变量 |
3.4 模型构建 |
3.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3.4.2 门限回归模型 |
3.5 小结 |
4 实证检验与分析 |
4.1 描述性分析 |
4.1.1 被解释变量描述性分析 |
4.1.2 解释变量描述性分析 |
4.2 相关性检验 |
4.3 多元回归分析 |
4.4 门限回归分析 |
4.4.1 REG-EDI门限回归分析 |
4.4.2 SIZE-EDI门限回归分析 |
4.5 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二 样本企业名单 |
(5)财务视角下的商业模式风险识别研究 ——基于监管层问询样本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动机 |
1.2 本文视角与研究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现实意义 |
1.5 写作逻辑与结构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商业模式的含义及本质 |
2.2 基于多维度的商业模式研究 |
2.3 商业模式风险评价 |
2.4 概括性评价 |
3 理论基础 |
3.1 生态系统论 |
3.2 竞争战略理论 |
3.3 基于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研究框架 |
4 不同商业模式下的风险识别体系设计 |
4.1 商业模式受到监管质疑的原因分析 |
4.2 商业模式风险因素分析 |
4.2.1 商业模式问题带来的经营风险因素 |
4.2.2 商业模式问题带来的财务风险因素 |
4.3 商业模式风险类型分析 |
4.3.1 有效性风险 |
4.3.2 可执行性风险 |
4.3.3 成熟稳定性风险 |
4.3.4 商业模式风险类型总结 |
4.4 财务视角下的商业模式风险识别 |
4.4.1 有效性风险识别 |
4.4.2 可执行性风险识别 |
4.4.3 成熟稳定性风险识别 |
4.4.4 商业模式风险识别总结 |
5 受到监管质疑的商业模式案例分析 |
5.1 有效性风险识别——以升华拜克为例 |
5.1.1 商业模式问题背景 |
5.1.2 商业模式描述 |
5.1.3 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
5.1.4 商业模式的有效性总结 |
5.2 可执行性风险识别——以河南德宝为例 |
5.2.1 商业模式问题背景 |
5.2.2 商业模式描述 |
5.2.3 商业模式可实现性问题分析 |
5.2.4 商业模式的可执行性总结 |
5.3 成熟稳定性风险识别——以隆麟网络为例 |
5.3.1 商业模式问题背景 |
5.3.2 商业模式描述 |
5.3.3 模式的成熟稳定性分析 |
5.3.4 商业模式的成熟稳定性总结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上市公司并购类业务及金融创新发展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并购基金类资本运作的主要模式 |
1. 市场情况。 |
2. 合作模式。 |
3. 行业分布。 |
二、PE参与并购基金的资本运作案例 |
1. 案例分析。 |
2. 资本运作相关标的公司的的市值变化。 |
三、结论及建议 |
1. 当前经济环境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
2. 创新业务模式,确保利润可获。 |
3. 合理设计交易结构,重点规避个体风险。 |
(7)并购基金在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贡献和不足 |
第二章 市值管理及并购基金相关文献综述 |
2.1 市值管理的文献综述 |
2.1.1 市值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
2.1.2 国内关于市值管理的研究 |
2.1.3 国外关于市值管理的研究 |
2.2 并购基金的文献综述 |
2.2.1 并购基金的概念 |
2.2.2 国内关于并购基金的研究 |
2.2.3 国外关于并购基金的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并购基金整体情况研究 |
3.1 我国并购基金的发展历程 |
3.2 “PE+上市公司”模式介绍 |
3.3 我国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现状研究 |
3.3.1 我国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数量及规模 |
3.3.2 我国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的分板块情况 |
3.3.3 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的上市公司自身所属行业情况 |
3.3.4 并购基金投向行业与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关系 |
3.4 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的动机分析 |
3.4.1 上市公司设立并购基金比上市公司独立进行并购更加有效率 |
3.4.2 降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成本 |
3.5 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1 单纯追求抬高股价,忽略上市公司长期业绩 |
3.5.2 产生内幕交易问题 |
3.6 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的监管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的案例分析 |
4.1 并购基金案例分析 |
4.1.1 案例基本情况 |
4.1.2 并购基金运作模式分析 |
4.2 并购基金市值管理效果分析 |
4.2.1 案例市值管理效果计算方法 |
4.2.2 案例市值管理效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市公司使用并购基金进行市值管理效果的大样本统计分析 |
5.1 样本与可比指数市场表现的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 |
5.1.1 分析方法与样本数据 |
5.1.2 配对T检验结果 |
5.1.3 分析结论 |
5.2 不同类别下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5.2.1 关于分析方法、样本数据的说明 |
5.2.2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
5.2.3 分析结论 |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 |
5.3.1 关于分析方法、样本数据的说明 |
5.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5.3.3 分析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本文结论及对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的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的建议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7.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改进的杜邦分析法在动物保健品企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研究背景 |
1.1.2.研究意义 |
1.2.文献综述 |
1.2.1.杜邦分析法的研究 |
1.2.2.可持续增长率的研究 |
1.2.3.有关动物保健品企业发展的研究 |
1.2.4.国内外研究总结 |
1.3.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研究方法 |
1.3.2.研究内容及技术结构 |
第二章 动物保健品企业特点及传统杜邦分析的局限性 |
2.1.我国动物保健品企业的现实特点分析 |
2.2.杜邦分析法的原理与局限性 |
2.3.传统杜邦分析法与动物保健品企业现实条件的对比分析 |
2.4.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针对动物保健品企业的杜邦分析法应用改进 |
3.1.引入可持续增长率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
3.1.1.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杜邦分析法的关系 |
3.1.2. 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策略选择 |
3.2.传统杜邦分析法的改进 |
3.2.1.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的界定 |
3.2.2.净利润指标的分解 |
3.2.3.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
3.3.综合改进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
3.4.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动物保健品企业应用的作用 |
3.4.1.分离企业的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的作用 |
3.4.2.引入可持续增长率的作用 |
3.4.3.增加支付能力的分析的作用 |
第四章 改进杜邦分析法在中牧股份公司的应用 |
4.1.公司介绍 |
4.2.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中牧股份的应用研究 |
4.3.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法在中牧股份的应用研究 |
4.3.1.可持续增长率分析 |
4.3.2.经营活动分析 |
4.3.3.金融活动分析 |
4.3.4.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分析 |
4.4.改善中牧股份财务状况的建议 |
4.5.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杜邦分析法在动物保健品企业的应用启示 |
5.1.传统杜邦分析法和改进杜邦分析法的分析对比 |
5.1.1.改进前后的杜邦分析法的应用方法对比 |
5.1.2 改进前后的杜邦分析法的分析结果对比 |
5.2.杜邦分析法应用流程步骤 |
5.3.注意事项 |
5.4.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9)中国生物农业三阶段效率测度及其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 |
1.1.2 耕地占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
1.1.3 农业面源污染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
1.1.4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催生了生物农业 |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 |
2.1.2 农业生物技术与生物农业 |
2.1.3 生物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趋势及前景研究 |
2.2.2 农业技术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
2.2.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解研究 |
2.2.4 现代农业建设中各利益主体的博弈研究 |
2.2.5 农业生物产业实现路径与政策机制研究 |
2.2.6 文献评述 |
2.3 主要理论基础 |
2.3.1 产业融合理论 |
2.3.2 生产效率理论 |
2.3.3 技术创新理论 |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生物农业发展动态与趋势 |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增长的现状与特征 |
3.1.1 农业发展速度和质量相对滞后 |
3.1.2 传统农业为主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 |
3.1.3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依然较低 |
3.2 国外生物农业发展动态及技术前景 |
3.2.1 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育种产业发展迅速 |
3.2.2 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
3.2.3 生物兽药及疫苗对动物疫病的防控作用突出 |
3.2.4 生物饲料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
3.2.5 生物农药对现代农业的助推作用明显 |
3.3 中国生物农业发展概况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 |
3.3.1 生物育种企业实力和科技竞争力较弱 |
3.3.2 生物肥料推广应用难度依然较大 |
3.3.3 兽用生物制品整体处于产业化初期 |
3.3.4 生物饲料仍以技术和产品引进为主 |
3.3.5 生物农药难以与化学农药相抗衡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生物农业生产效率测度与评价模型构建 |
4.1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方法 |
4.1.1 基本原理 |
4.1.2 基本模型 |
4.1.3 优点与局限性 |
4.2 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与方法 |
4.2.1 基本原理 |
4.2.2 基本模型 |
4.2.3 优点与局限性 |
4.3 三阶段DEA模型与方法 |
4.3.1 基本原理 |
4.3.2 具体步骤 |
4.3.3 主要优点 |
4.4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
4.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4.2 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生物农业技术效率测度与分析 |
5.1 基于原始投入产出数据的BCC模型估计 |
5.1.1 投入调整前的总体效率分析 |
5.1.2 投入调整前的规模报酬统计 |
5.1.3 投入调整前的冗余变量分析 |
5.2 影响技术效率的环境变量及投入变量调整 |
5.2.1 投入冗余变量的SFA回归估计 |
5.2.2 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
5.2.3 原始投入数据的调整 |
5.3 对投入变量进行调整后的BCC模型分析 |
5.3.1 生物农业真实技术效率的总体特征 |
5.3.2 生物农业真实技术效率的时序特征 |
5.3.3 投入调整后的规模报酬统计 |
5.3.4 不同类型生物农业技术效率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生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 |
6.1 基于原始投入产出数据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
6.1.1 投入调整前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 |
6.1.2 投入调整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序特征 |
6.1.3 投入调整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式 |
6.1.4 投入调整前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差异 |
6.1.5 投入调整前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
6.2 对投入变量进行调整后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
6.2.1 投入调整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 |
6.2.2 投入调整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序特征 |
6.2.3 投入调整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式 |
6.2.4 投入调整后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差异 |
6.2.5 投入调整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
6.3 本章小结 |
7 效率视角下中国生物农业的提升路径分析 |
7.1 生物农业路径提升的前提条件 |
7.1.1 政府补贴政策持续稳定 |
7.1.2 企业研发投入风险可控 |
7.1.3 农户种植收益相对乐观 |
7.1.4 消费者接受程度较好 |
7.2 不同效率组合下生物农业的提升路径 |
7.2.1 单向突破式提升路径 |
7.2.2 渐进式提升路径 |
7.2.3 跳跃式提升路径 |
7.3 不同行业类别下生物农业的提升路径 |
7.3.1 生物育种以保护培育优良品种为核心 |
7.3.2 强化生物兽药及疫苗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 |
7.3.3 推进生物农药产品多元化和规模化发展 |
7.3.4 以产品提升拓展生物肥料市场需求 |
7.3.5 以资源整合突破生物饲料关键核心技术 |
7.4 政府对生物农业监管与激励方式的选择 |
7.4.1 监管机制下的相应策略 |
7.4.2 激励机制下的相应策略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上市公司分析:浙江升华拜克股份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甲维盐对松材线虫作用机理初探[D]. 卢枫.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问题研究 ——以*ST瀚叶为例[D]. 姚琳科.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3]升华拜克跨行业并购绩效研究[D]. 李树伟.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D]. 余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财务视角下的商业模式风险识别研究 ——基于监管层问询样本的案例研究[D]. 张家悦.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6]上市公司并购类业务及金融创新发展的建议[J]. 徐昭. 现代管理科学, 2016(11)
- [7]并购基金在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毕少愚.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8]改进的杜邦分析法在动物保健品企业的应用研究[D]. 苏李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9]中国生物农业三阶段效率测度及其提升路径研究[D]. 季凯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15(12)
- [10]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J]. 季凯文,孔凡斌. 中国农村经济,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