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参与打造深度——记者型主持人角色解析

全程参与打造深度——记者型主持人角色解析

一、全程参与 造就深度——析记者型主持人的节目角色(论文文献综述)

刘禹辛[1](2021)在《社会资本视域下传统媒体主持人转型探究》文中认为

林雨佳[2](2021)在《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探析 ——以《文化的印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媒介环境渐趋复杂,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关注与兴趣逐渐下降,如何在当下媒介环境中脱颖而出是每个主持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无论媒介环境怎样变化,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始终离不开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主持人承担着贯穿节目始终、展现节目主旨的责任。我们要充分了解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属性,并能在不同的角色设定下把握好其特性。就电视文化类节目而言,其主持人更应充分结合节目实际,更好地去体现节目宗旨,向受众传播好节目内容。应天常曾在《节目主持人通论》中将主持人角色分为了社会性角色、人格化个性角色、节目主导性角色。笔者将基于应天常对主持人角色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及相关传播学理论,以毕业作品《文化的印记》为例,对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进行探究。本文总分有五个章节:第一章对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角色进行了概述;第二章运用社会学理论中的角色扮演、传播学的把关理论、意见领袖概念,对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节目主导性角色进行了阐述;第三章笔者结合自己的毕业作品以及相关经典案例,运用角色扮演、符号互动等理论,分析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角色;第四章笔者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主持人的社会性角色进行了定位,并从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功利性与表现性角色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主持人的社会性角色;第五章笔者从角色属性、角色冲突、角色创新三方面,总结出了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角色塑造的提升策略。综上所述,笔者拟通过对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节目主导性角色”、“个性角色”、“社会性角色”的研究,总结出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路径,并望通过此研究对该领域主持人的工作实践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

张乐[3](2021)在《从媒介素养之争到新闻价值观之争:柴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柴静是国内新闻业界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一个典型媒介人物,她的节目及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公众对于柴静的激烈讨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意义,使得这些争议成为媒介人物研究的重要文本。并且,关于柴静争议性话题的讨论不是小圈层内部的交流,而是学界、业界及普通公众之间大范围的意见融合与分歧。这为柴静之争的舆论研究可能性提供了前提。本研究立足于新媒介时代背景,采用文本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关于柴静采访风格及新闻价值观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议,包括分析争议产生的底层逻辑及其给予媒介环境和媒体人的思考。本文首先细致地梳理了该研究的中心人物——柴静的职业履历,从不同层面和时间节点分析了柴静之争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及两个舆论场之下的柴静。随后,本研究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详细分析了柴静长期置身于舆论旋涡的原因抑或柴静身上有哪些吸引大众关注的特质。最后,本文分析了“柴静现象”发生的必然性,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启示。通过深入的探讨,研究认为柴静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采访风格、新闻价值观以及媒介素养这三个方面。在采访风格方面,柴静的“柴式关怀”是其一以贯之的典型特征,有人认为柴静的这种人文关怀会造成对于新闻真实客观性的干扰,也有人认为正是柴静所具备的“人情味”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而非采访工具。在新闻价值观方面,有人认为柴静缺乏基本的控场能力,新闻专业主义仍需提升,也有人认为柴静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高高举起了“严肃新闻”的大旗,展示了一个新闻人应有的担当。在媒介素质方面,有人认为柴静在工作时容易脱离角色,也有人认为柴静的选题能力与适应能力达到了优秀出镜记者的标准。最后,研究认为关于柴静的讨论热潮虽已远去,但这一现象对当今融媒体时代及未来媒介环境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考,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启发作用。新媒体时代为媒体人提供了更多的突破口,同时也加剧了自身的风险与挑战,因循守旧或一味模仿的发展模式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谢妙昱[4](2021)在《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研究 ——以《峨影的自述》为例》文中指出纪实类节目是近几年电视荧幕中极为活跃的一种节目类型,在新闻节目、专题片、纪录片当中几乎都可以看到纪实性的存在。纪实类节目存在的价值在于对过去或现存事物的记录,从而还原并揭示生活本身所富有的内涵和价值。新媒体掀起的创新狂潮,使得纪实类节目的形式也在不断更新,而在这中间,主持人担任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主持人只有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并实现角色的个性化塑造,才能在多元背景下占据牢靠地位。本文结合笔者毕业作品《峨影的自述》和一些经典案例,探析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概述了研究背景、现状、创新之处以及作品概述等;第二部分对纪实类节目以及节目主持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以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双重把关人”、“议程设置者”和“传播仪式建构者”三方面,对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阐述了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需要具备的要求,包括内化要求和外化要求,其中内化要求包括多元化知识构造、艺术化审美品味和全局化心理把控,外化要求又沿用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分类方式,结合传播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划分为语言符号互动和非语言交际;主持人清楚自身角色定位、满足角色塑造要求后,即将进入实践阶段,因此第五部分结合社会表演学“自我”与“角色”的理论来分析纪实类节目主持人如何完成角色塑造的个性化实现,包括掌握自我、规范自我和展现自我三个方面。

刘思雨[5](2020)在《当代中国主持传播对男性气质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男性气质,原属社会学范畴,是性别文化中男性研究的核心,且学者们着重考察其建构方式。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性别分析与媒介文化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不胜枚举,早前立足女性主义的研究成果颇丰,之后为不改性别平等的初衷,原本被忽略的男性气质研究被放置到了重要位置。一直以来,我国有关男性气质的研究基本以影视传播媒介中的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为文本,建树颇丰。但是,对媒介传播“中间人”的主持人的男性气质相关研究却寥寥无几。毫无疑问,主持传播对男性气质的建构研究不可或缺。与电影、电视剧作品刻画人物时真实与虚构手法结合相比,现实生活中的主持人更为真实鲜活。他们有历史、有当下、有潜在未来,具有动态连续性,其男性气质特征更能够充分反映大众审美逻辑。只有充分洞悉主持传播中的男性气质,才能够基本厘清性别文化塑造,甚至是大众文化建设的长处与不足,并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基于此,本研究围绕主持传播对男性气质的建构这一命题,以跨学科研究的姿态,结合性别社会学中的男性气质、主持传播、影视文化、符号学、大众传播等领域的丰富理论,置该命题于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思潮变迁与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语境之中,分析不同时期、节目类型中主持人的男性气质,以跨文化视野研究受众审美对主持人男性气质的认同与拒绝,探寻主持传播对男性气质建构的过程与现实意义。主持传播已经走过40个春秋,它经历了传统媒体起步、发展与转型三大历史时期,正直面媒介融合浪潮的洗礼,基本形成了从霸权性男性气质的凸显,到与传统男性气质对抗与协商,再到对多元化男性气质兼容并蓄的发展脉络。主持传播中的男性气质通过主持人的有声语言符号与副语言符号得以表征。目前来看,受众审美异质化明显,对主持传播中各种男性气质的态度不尽相同。主持传播中男性气质的多元呈现虽基本打破了霸权性男性气质的统治神话,但主持人男性气质构型方向、大众甄别能力与性别文化意识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罗锦锋[6](2019)在《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研究 ——以“触电新闻”客户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播成为当今十分流行的传播手段。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市场化媒体,都希望利用“网络直播”在互联网上争夺市场与用户,融合了多种报道形式的网络直播新闻应运而生。但是生产者应当按照怎么样的标准来生产网络直播新闻;又应该按照什么标准来评判网络直播新闻的品质优劣?在学界和业界至今没有较为统一的意见。本文旨在研究当前传统媒体客户端生产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厘清“直播新闻”以及“新闻品质”两大范畴中的相关概念;梳理国内外关于“电视新闻新闻品质的标准”;并初步建构出网络直播新闻“四大层面,三十七条标准”的检测类目。其次,选择“触电新闻”客户端这一传统媒体下属的新媒体作为研究个案。根据建构的网络直播新闻“基本特征”以及“新闻品质标准”两大类目,对“触电新闻”中8个月中所有的网络直播新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析。从而探求出“触电新闻”所生产的网络直播新闻的现状、不足,以及分析其原因;最后为其提出提升新闻品质的具体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当前“触电新闻”中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趋低,并存在“生产模式发生转变,自产新闻少”、“专业生产价值偏低”,以及“用户生产内容,实现转化难”等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的网络直播新闻是在两套新闻范式中生产;“三轴”高度压缩、“直播场”平衡被打破;以及“核心大众”未完成身份转变等三大原因。最后,本研究提出了在专业理念层面的三大路径,以及在技术层面的五大方法,来提升“触电新闻”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本研究运用电视新闻语言学以及网络传播学等相关理论,首次建构出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标准;通过实证的方法,分析和总结出网络直播新闻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原因,提出了提升新闻品质的对策;对传统媒体如何生产网络直播新闻的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陈茂强[7](2019)在《农业专题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探究 ——以《农事》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发展三农成为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而涉农节目成为了宣传国家对农政策的主要阵地。在农业专题节目中,主持人是传播政策的主体,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在节目中主持人既是节目的架构者,也是节目与受众的直接链接者,主持人的角色扮演状态直接影响节目主旨的传播效果。本文结合毕业作品《农事》节目,着重探究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期待、角色意识和角色扮演问题,同时对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功能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从社会层面阐述了对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期待,着重从节目受众对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期待角度,讨论了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该如何对角色进行领悟,应具备什么样的使命。其次,阐述了在社会期待下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如何认识自己的角色,如何认识自身角色与社会、受众和栏目间的关系,以及角色扮演需要具备何种能力和要求。接着,从社会期待约束下个体表现的角色领悟中探讨该如何进行正确的角色扮演,在阐述角色的正确扮演时,本文将《农事》与央视《美丽中国乡村行》中的主持人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在主持人农业专题节目中角色实践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最后本文阐述了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正确的角色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是宣传国家对农政策,发展符合国家主流的价值观念。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探究对农业节目主持人今后的具有现实的意义。

上官王强[8](2018)在《A电视台主持人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广播影视体制的优化调整,带动了电视台等传播媒体的体制革新。体制改革后,尽管电视台的事业单位性质保持不变,但其经费已不再由财政全额拨款,而是自主经营盈利,各项运作逐渐趋向企业化。基于此政策,地方电视台也启动了改革机制。传统的人事部转变成了专业化的人力资源部,教条式的员工管理转变成了多样考核式的员工管理。但由于行政管理观念过于牢固,体制改革后,地方电视台仍无法突破人力资源管理限制,人才资源配置欠缺科学性,资源管理模式欠缺创新性,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未梳理,人事决策随意性偏强等问题亟需进一步解决。作为地方电视台的主要工种,主持人管理也存在以上所说的改革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对A电视台主持人激励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首先,对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进行详细阐述,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以A电视台为例,对A电视台主持人激励现状进行介绍,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A电视台主持人激励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采用访谈法与主持人进行当面沟通,深入了解其想法。调查结果显示,A电视台主持人薪酬满意度整体水平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A电视台主持人薪酬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精神激励匮乏。再次,对国内外主流媒体主持人激励的经验进行总结,学习并借鉴其成功经验。最后,针对A电视台主持人激励存在的问题,确定主持人激励机制的设计思路,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合理设计薪酬机制,改进薪酬结构;完善薪酬制度,建立个性化的精神激励;建立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本文深度剖析A电视台当前的主持人激励情况,找出激励不足问题,针对性提出优化方案,帮助A电视台解决优质主持人流失、主持人工作效率难以提升、主持人业务停滞不前等难题,为A电视台创建高素质主持人团队提供辅助,从而促进电视台工作高效运作,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同时为其他地方台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邵振奇[9](2017)在《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文中提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传播的活动可以区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非各种媒介依次取代,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戏曲的传播也契合着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口耳相传的亲身传播→→多种方式的单面传播→→一种方式兼容多面传播的三个阶段。电视的出现,使戏曲在同一平台上的多面传播成为可能。电视以其强大的传播和感召效应和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极大拓展了戏曲的受众群体,顺应了观众由剧场到家庭的观演方式的变化。栏目化使戏曲电视节目的编排和播出告别了杂乱无章的局面,不仅是电视编排形式上的革新,也是戏曲电视节目在制作观念、管理模式、传播策略上对电视生态演进的主动适应,是戏曲电视持续深化发展最重要、最突出的标志。它集合了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和真人秀等形式于一身,熔戏曲欣赏、信息传播、知识普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炉”,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综合性、参与性,加之在固定的时间和频道播出,使观众的收视习惯得以养成,已然成为戏曲传播最好的平台之一。本文的研究按照“面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展开。在“面向问题”层面,主要以纵向、横向两种视角,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动态考察和分类观照。梳理戏曲与电视联姻的流变轨迹可见,二者的结缘以电视的主动示好为始,历经初创(1958-1965年)、停滞和复苏(1966-1978年)、迅速成长(1979-1995年)和持续深化(1996年至今)四个阶段,二者结合更加自然,互动更加密切,合作走向深入。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戏曲电视栏目历经萌芽期(1978—1987年)、发展期(1988—1995年)、繁荣期(1996—2003年)、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四个时期。从“戏曲唱段,我播你看”的单一形式,到“多元共荣,采撷众华”的繁华景象,戏曲电视栏目完成了专题化→→板块化→→综艺化→→娱乐化→→竞技化过渡,分众化、品牌化理念愈加深化,参与性日渐凸显,栏目的形式及内容亦趋向多元。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戏曲电视栏目始终以极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不断汲取其他艺术的养分,并尝试与新的栏目形式结合,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更使戏曲栏目成为中国生命力最长的电视文艺形式之一。当前,戏曲栏目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新办栏目数量锐减,老牌栏目停办取消,播出时间一改再改,戏曲电视栏目的主创人员在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多变的姿态迎难而上,使戏曲栏目进入了转型重塑的新时期。从“现实”层面,主要对当前开办的戏曲电视栏目进行分类观照。本文从电视类型化的意义出发,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类型应成为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共同遵守的“契约”,同类栏目应体现出相似的文化价值,满足观众特定的需要,引导观众选择。本乎此,戏曲电视栏目可分为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真人秀四大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栏目进行了概念释义,对每一类型所包含的具体栏目形态进行细分,从媒体、时间、地理三个方面考察其分布情况,并归纳出各自的局限和问题。在“分析问题”层面,本文力图紧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倾向,以发放问卷的形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004位观众进行了调查。对观众接触戏曲的渠道、收视行为、形式及内容倾向以及收视评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探究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观众的收视差异。调查发现,总体上中年以上群体对戏曲的忠诚度更高,青少年群体则普遍远离。对于接触戏曲的渠道,不同类型的受众选择差异明显,而电视、广播构成各类型受众接触戏曲的主要渠道。在收视行为方面,尽管戏曲栏目的现实受众群体庞大,但忠实受众数量偏少,总体收视状况不容乐观,其中青少年、高学历者、城市居民的收视热度更低。在形式及内容倾向上,戏曲剧场、竞赛类栏目受众群稳定,但局限性较强;戏曲教学、访谈、新闻专题类栏目备受冷落,生存空间已十分有限;而戏曲真人秀异军突起,成为戏曲电视栏目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观众对现有戏曲栏目的评价上看,整体满意度不高,“众口难调”矛盾突出;老牌栏目中,有些已进入衰退期,而以《梨园春》为代表的若干栏目收视神话仍在延续;此外,有些新兴栏目受到肯定,说明创新求变,争取年轻观众和高学历观众是当前戏曲栏目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解决问题”层面,本文首先以受众调查的结论为依据,以当前此类栏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为导向,在论述当前文化语境对戏曲电视栏目深刻影响的基础上,力求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此类栏目的发展定位与走向进行观照,并以传播要素为基本线索,从观念、受众、内容等方面展开论析,试图解答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问题。在认识上,戏曲栏目的主创人员应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加强彼此的选择、介入、交流、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站在大众的立场和角度,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栏目“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既要正视大众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积极意义,又要提防和抵制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消解和冲击,在承认大众文化合理的感性欲望基础上,唤醒人们对戏曲的审美自觉,最终实现审美超越。一方面,要使栏目具有共性特征,坚守本土化的品质、平民化的品位、人文化的品格;另一方面,要以目标观众为中心,进行受众细分,围绕“传统韵味”、“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娱乐本位”、“多元融合”等方面进行内容定位,满足不同观众的收视需求,从而巩固忠实受众,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本文从策划、主持、包装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以为,戏曲栏目应在主题策划、特别策划和系列策划三个方面大做文章,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加以“动态与常态”的改版,不断调整板块、改进环节、增加元素,使栏目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时刻带给观众以强烈的新鲜感。同时,还应突破固有的传播模式,实现跨区域合作、跨文化传播、多媒体联袂,最大限度地拓展受众群体。主持人是电视栏目重要的品牌,应在形象气质、言语方式、文化内涵方面与栏目契合。戏曲栏目的主持人可分为表演型、平民型、专家型三种,媒体可拓展来源,广纳英才,并大胆启用跨界主持人,主持人则要不断完善素养,提升技能,以寻求延展与超越,延长其主持生涯。此外,戏曲栏目还必须在外在包装上多动心思,通过对栏目名称、形象标志、宣传口号,以及片头、片尾、片花等的设计和包装,使栏目达到特色鲜明、深入人心、内外兼修、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本文还对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进行了展望。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内容的“海量”和形式的“多样”构成了新媒体传播的显着特征和重要优势;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IPAD等“带体温的媒体”,弥合了戏曲欣赏特性和受众审美习惯之间的裂痕,极大地拓展了观众的收视时空;而欣赏方式的交互性更是打破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带来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培养了观众超链阅读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理念,这一切都为戏曲栏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加强媒介融合,实现多屏联动,应是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整合与互动的有效手段。

许璐[10](2017)在《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形成与演进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自从发展起来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主持人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且这种风格越来越多元化,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应运而生。通过多方面学术视野中的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理论的探讨,深入分析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风格的定位构成,传播方式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其对未来前景的展望,从而进一步探讨被大众广泛接受、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主持人个性风格和该节目类型的学者型主持风格。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个人价值的引领、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意识的树立等方面均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者型主持人风格的建立,从表象化、同质化、泛娱乐化三个方面论述主持风格存在的问题;然后对节目风格类型以及主持人进行细化比较。通过节目类型的风格探讨和学者型主持风格的个案研究,让读者对于学者型主持风格形成有更深层次的认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些技术的发展对学者型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也有是很大的影响。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通过各种类型的表达方式力求与观众达成一致,形成知识的有效传播,从社会时代语境的变迁、受众审美需求变化分析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的风格融合与再发展,主持风格的多样化呈现以及专业化发展,促进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如今,学者型主持人不能再单单靠以前的知识底蕴,需要不断的充电,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来满足受众日益渐增的需求。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队伍需要不断的强大和扩充,需要我们有创新意识,逐渐转向人文化、品牌化、专业化。在文化情感的传递上,要注意在传播方式上融合统一,力求新突破;在微观构造上,注重主持风格的特色表达和风格创新;在宏观设计上,注重主持风格的整体定位的高度;在社会价值上,要注意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媒介传递环境。

二、全程参与 造就深度——析记者型主持人的节目角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程参与 造就深度——析记者型主持人的节目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2)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探析 ——以《文化的印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毕业作品简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毕业作品《文化的印记》简介
第一章 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角色概说
    第一节 电视文化类节目概说
    第二节 主持人角色概说
第二章 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节目主导性角色
    第一节 主导节目的策划
    第二节 主导节目的进程
第三章 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角色
    第一节 个性的内隐体现
    第二节 个性的外显体现
第四章 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社会性角色
    第一节 主持人的社会性角色定位
    第二节 主持人的社会性角色把握
第五章 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角色塑造的提升策略
    第一节 明确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属性
    第二节 调节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冲突
    第三节 探索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从媒介素养之争到新闻价值观之争:柴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回顾柴静
    第一节 自我认知: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第二节 职业履历:从文艺青年到央视知名记者
    第三节 他者印象:冷冽果敢,温柔一刀
第二章 柴静之争
    第一节 争议层面
        一、采访风格之争:柴式感性与理性坚守
        二、新闻价值观之争:节奏把控与新闻专业主义
        三、媒介素质之争:角色定位与竞争意识
    第二节 争议爆发节点
        一、《新闻调查》: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
        二、《看见》:主观意识形态的传导
        三、《穹顶之下》:官方话语权的争夺
    第三节 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下的柴静
        一、民间舆论场:“挺柴”与“砍柴”
        二、官方舆论场:学界及业界的质疑与声援
第三章 柴静争议产生的客观性分析
    第一节 社会传播:满足枢纽点特质
        一、平台选择:精准投放扩大链接数量
        二、中心地位:意见领袖吸引链接对象
        三、链接偏好:受众反馈影响阈值范围
    第二节 集体心理:激发无意识行为
        一、弱关系网络:递进式传播
        二、强关系网络:口碑式营销
    第三节 媒体环境:新闻生态的转变
        一、从单向叙事转向多维叙事模式
        二、从权威依赖转向受众信任危机
        三、从标准思考转向个性化价值观
第四章 柴静启示录
    第一节 对于“柴静现象”的思考
        一、中心人物符号化:公众思维逻辑的单一指向
        二、叙事呈现立体化:突破中国式新闻报道的窠臼
        三、舆论监督扩大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凸显
    第二节 对于媒体发展及舆论环境的启发
        一、新闻体制的变革:传统媒体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
        二、多媒体矩阵的建构:新旧媒体个性化特质的充分发挥
        三、舆论引导的加强:自由化表达与标准价值观的统一
    第三节 对于传统媒体人向自媒体转型的反思
        一、“公知”的泛化: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位
        二、公众利益的扞卫:自媒体人职业责任的觉醒
        三、职业底线的坚守:媒体职能及话语权的慎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研究 ——以《峨影的自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毕业作品说明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毕业作品《峨影的自述》简介
第一章 纪实类节目与主持人角色概述
    第一节 纪实类节目概述
    第二节 纪实类节目主持人角色概述
第二章 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第一节 双重把关人
        一、文案形式的选择
        二、传播符号的把关
    第二节 议程设置者
        一、进程走向的把控
        二、舆论话题的引导
    第三节 传播仪式的建构者
        一、再现时空的听觉传播
        二、纪实仪式的氛围设置
第三章 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要求
    第一节 内化要求
        一、多元化知识构造
        二、艺术化审美品味
        三、全局化心理把控
    第二节 外化要求
        一、有声语言的符号互动
        二、非语言交际
第四章 纪实类节目主持人角色塑造的个性化呈现
    第一节 掌控自我
        一、掌控自我的特性
        二、掌控自我与节目的联系
    第二节 规范自我
        一、自我本身的调节
        二、规范“自我”和“角色”
    第三节 展现自我
        一、自我魅力的展现
        二、主持风格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科研成果

(5)当代中国主持传播对男性气质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学术价值及创新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手段
第一章 男性气质的媒介建构及其在主持传播中的现实表达
    第一节 作为女性主义研究衍生范畴的男性气质
        一、性别文化研究与女性主义理论
        二、西方性别气质研究与男性气质研究雏形
        三、康奈尔男性气质理论的崭新探索
    第二节 中国学界对男性气质的理论研究及实践体察
        一、中国对男性气质理论的引介
        二、中国社会学语境中的男性气质研究与应用
        三、中国媒介文化语境中的男性气质研究与应用
    第三节 主持传播对男性气质建构的价值体认
        一、主持传播中男性气质的概念界定
        二、受众心理对主持传播中男性气质表达的审美期待
        三、主持传播研究领域对男性气质考察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 我国主持传播发展史视野下的男性气质流变与建构
    第一节 主持传播对霸权性男性气质的全面彰显:1980年代
        一、精英话语的坚守与理想主义的电视文化
        二、主持人时代的开启:象征权力与中心的主持人文化
        三、节目主持人类型化发展:性别关系结构与性别分工的明晰·
    第二节 主持传播对传统男性气质的认同、质疑与协商:1990年代至20 00年代初
        一、消费主义理念的播撒与先锋气质的诉求
        二、从新闻评论到民生新闻主持:冲破僵硬政治关怀的男性气质表现
        三、拥抱消费的综艺主持:意识形态规训下的先锋男性气质初探
    第三节 主持传播对多元化男性气质的包容与接纳:2000年代中期至今
        一、当代文化观念的变迁:后现代主义的全方位出击
        二、从“去中心”到“去主持人”:角色转向的男性气质弥散的设定
        三、“看脸”时代的“男色”消费:个性与伪个性博弈的男性气质呈现
第三章 符号学视野下主持传播中男性气质建构的媒介表征
    第一节 有声语言符号:自上而下的语言表达转变
        一、权威男性气质:主流文化规训下的语言表达
        二、和谐男性气质:社会进步与媒介生态变迁催生的语言表达·
        三、草根男性气质:大众娱乐与网络流行重构语言表达
    第二节 副语言符号:由内而外的形象气质更迭
        一、潜在的政治文化象征:“国脸”符号传播的主流男性气质·
        二、主持传播主体身份:主持人明星化与特质鲜明的男性气质·
        三、时尚浪潮的侵袭:男性气质的多元展演与性属的解放
    第三节 典型节目类型中主持人男性气质建构的符号解读
        一、体育类节目主持人:男性气质的坚守与娱乐专业主义的导向
        二、军事类节目主持人:对男性气质刻板印象的承袭与挑战
        三、综艺类节目主持人:从单一到多元的男性气质碰撞与性别观念进步
第四章 跨文化视野下受众对主持传播男性气质审美认同的质化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主持选拔评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的视频“弹幕”与相关网络评论话语分析
        二、受众群体访谈:基于我国一线城市青年对主持人男性气质认同或拒绝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第二节 研究发现
        一、主持选拔评价:大众对新闻类、文艺类主持人男性气质的审美选择各异
        二、受众群体访谈:大众对主持人男性气质的认可、拒绝与想象较为丰富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研究 ——以“触电新闻”客户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个案研究法
    五、研究意义
    六、论文框架
第一章 直播新闻与新闻品质研究概述
    第一节 直播新闻
        一、传统媒体与直播新闻
        (一)广播与直播新闻
        (二)纸媒与直播新闻
        (三)电视与直播新闻
        二、网络直播新闻
        (一)定义
        (二)发展历程
        (三)特点与困境
        (四)与传统直播新闻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品质
        一、品质与新闻品质
        (一)品质概述
        (二)新闻品质概述
        二、广电新闻新闻品质之要素
        (一)国外“广电新闻品质要素”之研究
        (二)中国“广电新闻品质要素”之研究
        三、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标准建构
        (一)讯息内容品质标准
        (二)专业素养品质标准
        (三)影像技术品质标准
        (四)互动服务品质标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触电新闻”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现状
    第一节 新闻品质内容分析
        一、样本来源与分析单位
        二、抽样方法
        三、类目建构
        四、信度验证
    第二节 基本特征数据描述
        一、直播类型
        二、生产主体
        三、报道题材
        四、报道时长
        五、报道类型
        六、新闻点击量
        七、用户评论数
    第三节 新闻品质数据描述
        一、讯息内容品质
        二、专业素养品质
        三、影像技术品质
        四、互动服务品质
        五、整体新闻品质
    第四节 新闻品质趋低描述
        一、生产模式转变自产直播少
        二、专业生产价值偏低
        (一)时间长度大报道类型单一
        (二)直播“新闻感”模糊化
        三、用户生产内容实现转化难
        (一)用户参与新闻生产
        (二)点击量与用户评论数量差异大
        (三)用户互动渠道单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触电新闻”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趋低原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直播新闻在两套范式中生产
    第二节 “三轴”高度压缩“直播场”平衡被打破
        一、“三轴理论”与“直播场”
        二、X轴缺失与“点击率新闻”
        三、秀场基因与直播形式
    第三节 “核心大众”未完成身份转变
        一、用户互动动力不足
        二、用户理解负担加重
        三、用户身份的转化
        四、记者以“职业语境”主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升“触电新闻”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建议
    第一节 从专业理念层面提升其新闻品质
        一、参照“新闻品质标准”
        二、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提倡网络直播美学
        三、让“新闻消费者”向“核心大众”转化
    第二节 从技术操作层面提升其新闻品质
        一、增加记者在报道中的参与度
        二、发挥传统媒体号的生产优势
        三、重视突发新闻丰富报道题材
        四、避免直播冗长合理控制时间
        五、增加报道类型适应媒介融合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农业专题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探究 ——以《农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选题创新之处
    1.4 毕业作品《农事》节目概述
2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界定
    2.1 农业专题节目
    2.2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
3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期待
    3.1 角色期待的定义和探究
    3.2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使命
    3.3 受众对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角色的期待
4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意识
    4.1 农业专题节目定位及探索
    4.2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认定
        4.2.1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能力
        4.2.2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表现
    4.3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扮演
        4.3.1 符合共性领悟的角色扮演
        4.3.2 符合受众期待的角色扮演
        4.3.3 符合角色认知的角色扮演
        4.3.4 符合角色连贯的角色扮演
        4.3.5 角色扮演中的问题及对策
5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功能
    5.1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角色功能实现的前提
        5.1.1 角色规范
        5.1.2 自我表现
        5.1.3 社会互动
    5.2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三大角色功能
        5.2.1 叙事功能
        5.2.2 引导功能
        5.2.3 政策宣传功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A电视台主持人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激励和激励机制
        2.1.1 激励的概念
        2.1.2 激励机制的概念
    2.2 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2.2.1 需要层次理论
        2.2.2 双因素理论
        2.2.3 公平理论
第3章 A电视台主持人激励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A电视台简介
    3.2 A电视台主持人激励制度现状
        3.2.1 A电视台主持人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2.2 A电视台主持人激励制度现状
    3.3 A电视台主持人激励状态满意度调查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2 调查问卷的发放
        3.3.3 调查问卷的统计
        3.3.4 主持人激励制度调查结果
    3.4 A电视台主持人激励机制访谈结果
    3.5 主持人激励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薪酬结构不合理
        3.5.2 福利待遇不符合员工需求
        3.5.3 缺乏系统的培训制度
        3.5.4 晋升通道激励效果不明显
        3.5.5 员工参与管理方面缺乏重视
        3.5.6 缺乏长期激励措施
第4章 国内外主持人激励成功案例借鉴
    4.1 国内媒体激励经验的借鉴
        4.1.1 凤凰卫视执行主持人品牌化
        4.1.2 央视实行十佳主持人评选和编委会制度
        4.1.3 浙江卫视对主持人进行艺人化管理
        4.1.4 天津电视台实行荣誉与奖金结合的方式
    4.2 国外媒体激励经验的借鉴
        4.2.1 美国主持人管理的经验
        4.2.2 英国主持人管理的经验
第5章 A电视台主持人激励机制改进策略
    5.1 主持人激励机制改进的设计思路
    5.2 主持人激励机制改进的具体对策
        5.2.1 调整薪酬结构
        5.2.2 全面福利激励
        5.2.3 制定全面的职业规划
        5.2.4 打通主持人晋升渠道
        5.2.5 员工参与授权激励
        5.2.6 建立长期的精神激励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个人简介
附录二 其他

(9)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与界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流变及特征
    第一节 戏曲与电视的联姻与互动
        一、初创阶段(1958-1965年)
        二、停滞和复苏阶段(1966-1978年)
        三、迅速成长阶段(1979-1995年)
        四、持续深化阶段(1996年至今)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发展历程及观念衍变
        一、萌芽期(1978—1987年):摸索、尝试,形式单一
        二、发展期(1988—1995年):灵活、分众,注重参与
        三、繁荣期(1996—2003年):娱乐、竞技,打造品牌
        四、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创新、求变,期待突围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特征
        一、固定性
        二、综合性
        三、参与性
第二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分类及问题
    第一节 戏曲剧场型
        一、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分布情况
        三、戏曲剧场型栏目的构成元素
        四、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二节 戏曲知识型
        一、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分类
        三、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三节 戏曲综艺型
        一、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元素
        三、综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新类型——真人秀
        一、戏曲真人秀栏目概述
        二、戏曲真人秀栏目的构成元素
        三、戏曲真人秀的文化坚守与传播效应
        四、戏曲真人秀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三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调查与收视分析
    第一节 调查过程及样本情况
    第二节 受众接触戏曲的渠道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情况分析
        三、不同年龄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四、不同文化程度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五、不同居住地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六、结论及启示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观众的收视行为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戏曲电视栏目的到达率
        三、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热度分析
        四、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动机分析
        五、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时段分析
        六、结论及启示
    第四节 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倾向分析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情况分析
        三、不同年龄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四、不同文化程度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五、不同居住地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六、结论及启示
    第五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评价分析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总体评价
        三、当前戏曲电视栏目所存在的问题
        四、观众对中央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五、观众对省级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六、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素质的要求
        七、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评价
        八、结论及启示
第四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
    第一节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戏曲电视栏目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释义
        二、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冲击
        三、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启示
        四、大众与精英的审美互动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观念定位
        一、品质本土化
        二、品位平民化
        三、品格人文化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定位
        一、巩固忠实受众
        二、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内容定位
        一、传统韵味
        二、时代特征
        三、地方特色
        四、娱乐本位
        五、多元融合
第五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制作与包装
    第一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策划与改版
        一、策划手段
        二、改版创新
        三、传播与合作模式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主持艺术
        一、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类型
        二、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选择
        三、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形象定位
        四、主持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外在包装
        一、栏目名称
        二、栏目形象标志
        三、栏目宣传口号
        四、栏目片头、片花、片尾
余论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
参考文献
附录A:戏曲电视栏目受众调查问卷
附录D:若干优秀戏曲电视栏目台本
附录E:诸种戏曲电视综艺形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形成与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定位及构成
    第一节 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概念辨析和角色认知
        一、学者型电视主持人的概念解析
        二、传播身份:从“播”到“说”
        三、传播方式:从“主”到“从”
    第二节 多维学术视野中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阐释
        一、语言学维度的语言风格
        二、美学维度中的审美风格
        三、艺术学维度的表现风格
    第三节 中国学者型节目主持人风格的传播形象与构成体系
        一、角色认知:从外在到内在
        二、风格样式:从单一到多元
        三、发展体系:类型化的传播
第二章 中国学者型电视主持人的问题剖析及风格比较
    第一节 学者型电视节目的理性审视
        一、主持风格的同质化
        二、主持风格的表象化
        三、泛娱乐化价值诉求
    第二节 节目主持人的风格类型比较
        一、直接传授型
        二、间接引导型
        三、互动交流型
    第三节 学者型主持风格之个案研究
        一、睿智型:蒋昌建
        二、温婉型:董卿
        三、学问型:易中天
第三章 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转型及再发展
    第一节 社会时代语境变迁对主持风格的影响
    第二节 受众需求催生节目主持风格的多样化
        一、受众的审美需求
        二、受众的结构更替
        三、受众需求的变化
    第三节 学者型节目主持人的风格融合再升级
        一、多样化主持风格的呈现
        二、“主人翁”形象的再显
        三、专业性凸显:附属到主导
第四章 中国学者型电视主持人的风格创新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文化传播和情感传递
    第二节 主持风格的微观塑造
    第三节 主持风格的宏观展望
    第四节 社会价值的多维彰显
结语:学者型主持风格社会价值的再彰显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一、参与课题
    二、发表论文
致谢

四、全程参与 造就深度——析记者型主持人的节目角色(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资本视域下传统媒体主持人转型探究[D]. 刘禹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2]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探析 ——以《文化的印记》为例[D]. 林雨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从媒介素养之争到新闻价值观之争:柴静研究[D]. 张乐. 兰州大学, 2021
  • [4]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研究 ——以《峨影的自述》为例[D]. 谢妙昱.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当代中国主持传播对男性气质的建构[D]. 刘思雨. 深圳大学, 2020(10)
  • [6]网络直播新闻的新闻品质研究 ——以“触电新闻”客户端为例[D]. 罗锦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农业专题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探究 ——以《农事》为例[D]. 陈茂强.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A电视台主持人激励机制研究[D]. 上官王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9]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D]. 邵振奇.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5)
  • [10]中国学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形成与演进研究[D]. 许璐.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全程参与打造深度——记者型主持人角色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