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琳[1](2021)在《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诱导,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共同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T1DM发病率明显增加,而患者进行性的胰岛功能下降导致其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鉴于其逐年增长的发病率和随之出现的多系统并发症,T1DM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T1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T细胞相关的研究一直是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而近年来除了CD4+T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8+T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分子家族(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ed molecular family,SLAMF)被报道在多种免疫异常疾病中表达异常,并显着影响包括CD8+T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分化及功能。然而对T1DM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的表达情况未被报道,且对于T1DM中SLAMF分子如何通过影响CD8+T细胞功能仍不明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课题通过对T1DM患者及非肥胖的糖尿病小鼠模型(non-obese diabetic,NOD)免疫细胞分化情况及SLAMF分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mRNA测序及相关的体外细胞实验,以期探讨T1DM免疫系统异常分化及SLAMF分子表达对T1DM免疫微环境下CD8+T细胞功能和命运的影响。研究方法:(1)对T1DM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T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例进行分析,并检测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的表达情况;(2)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T1DM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分析SLAMF4分子与细胞活化状态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一般临床资料的相关性;(3)对自发性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NOD小鼠进行体重、随机血糖监测及小鼠尾静脉采血,对小鼠胰腺组织留取病理,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炎细胞浸润情况;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外周血、胰腺引流淋巴结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4)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得到纯化的T1DM患者的SLAMF4+CD8+T细胞和SLAMF4-CD8+T细胞,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及临床意义;(5)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脐带血细胞中CD8+T细胞,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下进行培养,检测作用不同时间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6)采用磁珠分选联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正常健康人SLAMF4阳性CD8 T细胞和SLAMF4阴性CD 8 T细胞分别进行分选,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刺激下进行体外扩增,用CFSE标记细胞,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于Day6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比例与HCs比较存在异常,表现为CD4+T细胞和B细胞比例增多,Treg细胞的比例降低,总NK细胞及其CD56dim亚群的NK细胞比例减低,CD56bright亚群的NK细胞比例升高。与HCs相比,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SLAMF4阳性的总T细胞百分比降低,且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明显降低;SLAMF3分子表达在B淋巴细胞比例有所降低,SLAMF5在NK细胞表面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且与SLAMF4阴性CD8+T细胞相比,SLAMF4阳性CD8+T细胞具备更强的分泌促炎因子IFN-γ和TNF-a的能力;在与T1DM相关的一般临床指标的分析中,发现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T1DM病程呈负相关。(3)与同周龄的Balb/c小鼠相比,NOD小鼠CD4+T细胞及CD4+CD25+的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mRNA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型糖尿病中SLAMF4作用后的CD8+T细胞表现出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凋亡通路,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也有多个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说明SLAFM4在1型糖尿病中调控CD8+T细胞的活性与命运。(5)通过体外培养人脐带血CD8+T淋巴细胞发现,一定程度的抗原刺激可促进SLAMF4在脐带血na?ve CD8+T细胞表面上调表达,随着免疫活化的时间延长,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调。(6)通过SLAMF4阳性CD8+T细胞和SLAMF4阴性CD8+T细胞经CFSE标记后体外培养,发现SLAMF4阴性CD8+T细胞对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TCR刺激更敏感、更易扩增,增殖能力强,而SLAMF4阳性CD8+T细胞更容易凋亡。研究结论:(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分化比例与HCs相比存在异常,且外周血T细胞及B细胞表面多种SLAM分子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结合课题组前期结果,这在T1DM及T2DM之间存在一定共性和不同之处。(2)与HCs相比,T1DM患者SLAMF4阳性CD8 T细胞百分比显着下降,且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有关。在T1DM患者中,SLAMF4+CD8+T细胞百分比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1型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3)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发现NOD小鼠也存在外周血T细胞异常分化状态。且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百分比逐渐下降,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患者CD8+T细胞功能调控及凋亡显着相关,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增殖能力较差且更容易凋亡,故体内持续抗原刺激会导致表达SLAMF4的CD8+T细胞的百分比降低,使其发挥类似调定点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分析了T1DM疾病模型中的SLAMF分子家族的表达谱,为SLAMF分子与T1DM免疫细胞的调控提供了实验证据,证实了在1型糖尿病免疫微环境中SLAMF4表达对CD8+T细胞的功能影响和命运的调控及SLAMF4阳性CD8+T细胞比例变化的具体机制,提示SLAMF4分子可能为T1DM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或免疫干预提供新靶点。
杨洁丽[2](2021)在《LncRNA HOXA11-A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价值及其调控B细胞功能并参与该病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类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的研究表明,B细胞功能的异常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现被发现参与SLE的发病,但其对狼疮B细胞的调控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希望能找到可以调控B细胞功能的lncRNA,探讨其在SLE中的临床检验价值、及其参与SLE发病的具体作用机制。本课题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从新发活动期SLE患者的外周血CD19+B细胞中筛选出差异lncRNA分子:HOXA11-AS并予以验证检测;采用定量PCR技术,明确HOXA11-AS在SLE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SLE的疾病活动度、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分析,评估其在SLE的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以人B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作为体外研究B细胞功能的细胞模型,进一步探讨HOXA11-AS对B细胞增殖、凋亡、自噬的调控作用,以探索HOXA11-AS参与SLE发病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从新发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中筛选出的异常高表达的lncRNA-HOXA11-AS,其在SLE患者中的表达量与其SLEDAI评分、血清抗ds-DNA抗体及肌酐水平显着正相关,HOXA11-AS与抗ds-DNA抗体、补体C3一起联合检测将在SLE的临床诊断中发挥更好的应用价值;而且,异常高表达的HOXA11-AS能通过抑制mTOR/P70S6K信号通路来激活B细胞自噬、以及通过引发凋亡细胞清除障碍来参与SLE的发病。本文的研究为开发诊断SLE及评估疾病进展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为探究SLE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吴俊[3](2021)在《m6A修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自身免疫介导,以多种异常的自身抗体产生,多系统和多器官受累,临床表现多样化为主要疾病特点。SLE患者的预后较差,生存质量低,病死率较高,发病率攀升,多侵害育龄期女性。然而,SL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遗传因素研究为揭示SLE的病理机制做出了巨大努力,但仍不足以解释SLE复杂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难题。近些年,表观遗传学修饰为探索SLE复杂的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多种表观遗传机制在SLE中发生,如DNA甲基化修饰介导淋巴细胞发育,非编码RNAs调控免疫细胞,染色质重塑和组蛋白修饰等。这些表观遗传学调控在不改变任何DNA序列前提下,使基因功能发生可遗传变化,最终导致疾病表型发生改变。与DNA修饰和蛋白质修饰一样,发生在RNA水平上的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机制——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被扰乱后,可能导致RNA表达异常。m6A修饰是指在RNA腺嘌呤第六位的氮原子上发生了甲基化,并调控其基因表达。该种修饰是人类m RNA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修饰方式,由特定的甲基转移酶催化形成,在去甲基化酶催化下去除修饰,并在识别蛋白读取m6A修饰所蕴含的信息下,把修饰信息转化为功能信号。在这些m6A甲基化酶的共同作用下,使RNA发生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动态变化,从而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物学功能。m6A修饰位点主要分布在转录起始、基因内部编码区和3’-UTR等重要功能区域。已有研究表明,m6A修饰参与细胞代谢调控、胚胎干细胞分化、昼夜节律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m6A修饰在免疫应答调控机制和炎症调控网络上被认为是T细胞稳态、细菌或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在SLE中,ALKBH5去甲基化酶已被报道是炎症反应标志物,YTHDF2识别蛋白与SLE疾病活动度有关,但仍需要深入探讨m6A修饰在SLE疾病中的作用机制。m6A修饰在疾病过程,乃至疾病治疗和预后都有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望成为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新干预靶点。然而,m6A修饰在SLE中的研究仍十分有限,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借助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结合高通量测序(Methylated RNA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ing,Me RIP-seq)技术建立SLE疾病m RNA的m6A修饰谱和表达谱,初步筛选m6A修饰相关m RNAs,并进行人群验证。对差异表达的m6A修饰相关m RNAs进行T细胞相关功能研究,初步揭示m RNA的m6A修饰在SLE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在建立的SLE疾病m RNAs表达谱中筛选目前已经报道的m6A甲基化酶,并选择m6A甲基转移酶进行人群验证。对差异表达的甲基转移酶进行功能研究,初步揭示m6A甲基转移酶在SLE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本课题采用的是病例对照设计,研究共分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建立SLE疾病中m RNAs的m6A修饰谱和表达谱在3例新发未服药的SLE患者和3例匹配的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利用Me RIP-seq建立m RNAs的m6A修饰谱和表达谱。对差异表达和差异修饰的m RNAs进行GO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和KEGG富集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以及关联分析,筛选4个潜在的m6A修饰相关m RNAs,即IFIT5、CSF3R、SP140和IFIH1。在表达谱中筛选目前已经报道的m6A甲基化酶,从中找出m6A甲基转移酶(METTL3、METTL14、METTL16和WTAP)。(2)第二阶段SLE患者与对照PBMC中m6A修饰相关m RNAs和甲基转移酶表达验证借助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q RT-PCR)技术,在108例SLE患者和110例对照的PBMC中进行4种m6A修饰相关m RNAs(IFIT5、CSF3R、SP140和IFIH1)和4种m6A甲基转移酶(METTL3、METTL14、METTL16和WTAP)的基因表达水平验证;结合临床信息,对差异表达的基因与SLE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药物治疗等进行关联分析;借助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技术,在40例SLE患者和40例对照PBMCs中对差异表达的IFIT5和CSF3R以及甲基转移酶METTL3的蛋白水平进行验证。(3)第三阶段SLE患者与对照T细胞中m6A修饰相关m RNAs和METTL3表达验证借助q RT-PCR技术和WB实验在独立重新收集的32例SLE患者和32例对照T细胞中对在PBMC中差异表达的IFIT5、CSF3R和甲基转移酶METTL3的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进行T细胞验证;结合临床信息,分析了IFIT5、CSF3R和METTL3的表达水平与SLE临床特征和药用使用的相关性。(4)第四阶段细胞实验验证m6A修饰相关m RNA和METTL3对SLE患者T细胞功能的影响选用p LKD-CMV-EGFP-2A-Puro-U6-sh RNA干扰载体构建了IFIT5干扰的Jurkat细胞株,用p LKD-CMV-EGFP-2A-Puro-U6-sh RNA干扰载体构建了METTL3干扰的Jurkat细胞株,用p SLenti-EF1-EGFP-F2A-Puro-CMV-METTL3-WPRE过表达载体构建了METTL3过表达的Jurkat细胞株。借助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在Annexin V-PE和7-Amino-Actinomycin D双染色后检测IFIT5沉默、METTL3沉默和过表达后分别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用EDU检测IFIT5沉默、METTL3沉默和过表达后分别对Jurkat细胞在0 h、6 h、12 h和24 h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SLE疾病中m RNA表达谱和m6A修饰谱分析本课题通过Me RIP-seq建立了SLE疾病m RNA的表达谱和m6A修饰谱,发现SLE中m6A甲基化水平低于对照组。SLE病例组与对照组均能检测到peaks峰的基因有6293个,有2137个差异peaks分布在1943个基因中,这些peaks峰集中分布在3’UTR和CDS交界处。在SLE病例中预测到了经典的Motifs(RRACH,R=A/G,H=A、T、C)。差异基因与差异peak关联分析后,从中筛选4个潜在的m6A修饰相关的m RNAs(IFIT5、CSF3R、SP140和IFIH1)进行验证。另外,在SLE疾病中发现m6A修饰酶共20种,其中验证了m6A甲基转移酶(METTL3、METTL14、METTL16和WTAP)。(2)SLE患者与对照PBMC中m6A修饰相关m RNAs和甲基转移酶表达情况在扩大样本人群的PBMC中验证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SF3R和IFIT5的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在SLE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CSF3R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均下调(均有P<0.05),IFIT5的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均上调(均有P<0.05)。与临床信息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在SLE患者白细胞减少时,IFIT5的表达水平上调(Z=-2.557,P=0.011),在抗SSB抗体阳性时表达降低(Z=-2.357,P=0.018),在患者服用羟氯喹药物组表达水平升高(Z=-2.913,P=0.004)。CSF3R的表达水平与SLE患者ESR水平呈负相关(rs=-0.217,P=0.042)。另外,与对照相比,4种m6A甲基转移酶(METTL3、METTL14、METTL16和WTAP)的表达水平在SLE患者中均表达下调(均有P<0.05)。其中,METTL16表达水平在SLE患者出现蛋白尿时降低(Z=-1.966,P=0.049);WTAP表达水平在SLE患者白细胞减少时升高(Z=-2.049,P=0.040)且在患者出现抗小核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Anu A)阳性时也升高(Z=-1.992,P=0.046);METTL3表达水平与SLE患者的CRP大小呈负相关(rs=-0.223,P=0.036);METTL3与WTAP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关(均有P<0.05);METTL14和METTL16的表达水平与SLE患者服用羟氯喹药物均存在统计学关联(均有P<0.05)。为了进一步验证甲基转移酶的功能,我们选择METTL3进一步验证。WB验证结果显示,METTL3在SLE患者PBMC中的蛋白水平比对照低。(3)SLE患者与对照T细胞中m6A修饰相关m RNAs和METTL3表达情况T细胞验证发现,与对照相比,IFIT5的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在SLE患者中依然是上调(均有P<0.05);CSF3R的蛋白水平在SLE患者中依然下调(P<0.05)。与临床信息关联研究结果显示,CSF3R的表达水平与SLE患者白细胞减少存在关联(Z=-2.014,P=0.044),同时与C3补体水平呈负相关(rs=-0.400,P=0.028)。IFIT5表达水平在SLE患者出现脓尿时升高(Z=-2.590,P=0.010),还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rs=0.388,P=0.028)。与对照相比,METTL3在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仍然在SLE患者中下调(均有P<0.05)。与临床信息关联分析结果显示,METTL3在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抗ds DNA抗体存在统计学关联,在患者抗ds DNA抗体升高时表达水平降低(Z=-2.439,P=0.015),抗SSB/La阳性时表达水平同样降低(t=3.181,P=0.007),同时与SLE患者补体C3和C4水平均呈正相关(C3,rs=0.496,P=0.004;C4,rs=0.430,P=0.014)。(4)差异表达的m6A修饰相关m RNA和METTL3对T细胞的影响细胞实验结果显示,Jurkat细胞株慢病毒感染效率达到90%。与阴性对照相比,IFIT5基因干扰后Jurkat细胞凋亡比例上升(13.6%vs 24.0%),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与阴性对照相比,METTL3基因沉默后加速Jurkat细胞凋亡,尤其是细胞早期凋亡(21.2%vs 44.0%),同时Jurka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METTL3过表达后,Jurkat细胞凋亡速度变缓(18.6%vs 9.56%)且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结论(1)本课题发现,与对照相比,SLE疾病中m6A甲基化水平降低。m6A修饰peaks峰主要集中在终止密码子附近,同时在SLE病例中发现了经典的甲基化结合位点Motifs。研究初步揭示了m6A修饰可能参与SLE的疾病过程。(2)CSF3R和IFIT5在SLE中明显异常表达,其中IFIT5干扰后Jurkat细胞凋亡比例上升且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研究初步发现m6A修饰相关的m RNAs可能影响T细胞稳定性,但其中具体的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3)本课题发现,SLE疾病中存在多种m6A甲基化酶,其中包括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识别蛋白,因此m6A修饰可能动态调控SLE的疾病过程。甲基转移酶在SLE疾病中均呈现表达下调,其中METTL3与SLE患者临床指标和治疗药物均存在关联。对METTL3基因干扰和过表达后发现,METTL3表达下调会促进Jurkat细胞凋亡,抑制T细胞增殖能力。METLL3和其它差异表达的m6A甲基化酶在SLE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值得更深入探讨。
宋亚军[4](2020)在《MMF通过抑制Th17细胞及IL-17A下调Vγ4细胞表达KGF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心脏、肾脏等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须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以延长移植物存活。吗替麦考酚酯是临床上常用于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剂之一,通过肠道吸收后迅速在肝细胞内代谢成其活性成分-霉酚酸。在体内,霉酚酸可以通过非竞争性地、可逆地抑制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的活性,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从而选择性地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降低机体的免疫水平,达到减轻对移植物排斥的目的,尽可能保护移植器官功能。但是,吗替麦考酚酯副作用明显,比如白细胞减少、贫血、败血症等,在胃肠道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即便使用肠溶剂型也难以改善。临床上多采用减少用药剂量甚至中断服药来减轻副作用。目前,吗替麦考酚酯引发胃肠反应的具体机制尚有待探究。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对多种细胞都具有促进增殖、分化的功能,能够有效改善克罗恩病、缺血再灌注等因素造成的肠粘膜损伤,修复肠粘膜屏障,改善腹痛、腹泻等不良症状。在肠道,KGF多由TCRγδT细胞分泌,在肠粘膜遭受刺激时,KGF表达可升高。多项研究表明,KGF的表达与细胞因子IL-17A高度相关,而作为IL-17A主要细胞来源的Th17细胞,理论上可直接受吗替麦考酚酯的抑制,根据以上反应链条,不难推测:在肠道,吗替麦考酚酯可能通过抑制Th17细胞及其IL-17A的分泌,减少TCRγδT细胞的活化和KGF的表达,进而造成肠粘膜屏障结构和功能受损,这可能是吗替麦考酚酯引发胃肠反应的作用机制之一。为了验证该假说,我们拟建立吗替麦考酚酯诱导的小鼠肠粘膜损伤模型,外源性给予KGF治疗,观察效果并探讨原因;设计体内、外实验,进一步探究吗替麦考酚酯是否通过作用Th17细胞及其特征性细胞因子IL-17A,进而影响肠道TCRγδT细胞表达KGF的部分作用机制。本研究可为减轻吗替麦考酚酯造成的胃肠道反应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干预措施。方法:1.建立吗替麦考酚酯诱导小鼠肠粘膜屏障损伤模型C57雄性小鼠,重20 g-25 g,按照:500 mg/kg,每天灌胃1次吗替麦考酚酯混悬液;或:250mg/kg,每天早、晚各灌胃1次的方式建模,连续灌胃14天,每天固定时间称量小鼠的体重,观察小鼠大便性状,处死后称量肠道湿重,并做病理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建模效果。2.外源性KGF对吗替麦考酚酸酯诱导的肠粘损害的保护作用研究我们设计实验,拟从小鼠体重等大体指标、肠道病理变化、肠粘膜通透性、肠上皮细胞凋亡、增殖,紧密链接蛋白表达以及肠粘膜TCRγδ+IEL细胞比例变化等角度,探究外源性KGF对于MMF模型的肠粘膜保护作用。(1)取30只C57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吗替麦考酚酯组(MMF组),吗替麦考酚酯+重组角化上皮生长因子组(MMF+KGF组)和对照组(Control组);(2)称量各组小鼠体重、观察肛门血污、肠道肉眼下状态并测量其长度;(3)用FITC-Dextran和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小鼠肠粘膜通透性;(4)取小肠做HE染色并用Chiu’s评分法做病理评分,评估各组小鼠肠粘膜损伤情况;(5)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肠粘膜细胞紧密链接蛋白表达情况;(6)分别用Brd U法和TUNEL法检测肠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7)流式细胞仪检测对比各组小鼠肠道TCRγδ+IEL细胞比例。3.吗替麦考酚酯对小鼠肠粘膜Th17细胞比例及IL-17A表达的影响。建立吗替麦考酚酯诱导的肠粘膜损伤模型,并在模型基础上给予Th17细胞回输,或IL-17A细胞因子腹腔注射,观察各组小鼠肠粘膜损伤,Th17细胞比例以及IL-17A表达情况,以期阐释吗替麦考酚酯的肠粘膜损害作用是否与Th17细胞抑制及其IL-17A表达下调有关。(1)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分组:取40只C57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吗替麦考酚酯组(MMF组),MMF+Th17细胞回输组(MMF+Th17组),和MMF+IL-17A腹腔注射组(MMF+IL-17A组);(2)取小肠做HE染色并用Chiu’s评分法做病理评分,评估各组小鼠肠粘膜损伤情况;(3)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肠粘膜Th17细胞比例;(4)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肠粘膜IL-17A的表达;4.IL-17A作用Vγ4细胞表达KGF机制的初步探讨(1)用IL-17A(1μg/kg/day,连续5天)腹腔注射野生型小鼠、抗体清除Vγ1细胞小鼠、抗体清除Vγ4细胞小鼠、JAK/STAT信号阻断剂(AG490)小鼠,空白对照组以同样方式注射生理盐水。5天后,用免疫组化法观察KGF表达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JAK/STA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情况;(2)体外培养Vγ4T淋巴细胞,实验组用IL-17A刺激,对照组加等量PBS缓冲液,6 h后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KGF蛋白的表达,用RT-PCR法检测KGF在RNA水平的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Vγ4T细胞内JAK/STA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情况。结果:1.与以往报道的方法相比,在保证灌饲吗替麦考酚酯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早8:00,晚6:00两个时间点分别灌胃的方法具有省时、稳定的优点,所以,我课题组采用这一方法建模。2.与对照组相比,MMF组小鼠体重减轻,肠粘膜损伤和通透性增加,紧密链接蛋白(ZO-1、Claudin-1)的表达减少,分布紊乱。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减少,凋亡增加;相对于MMF组,MMF+KGF组肠粘膜屏障损害减轻,肠上皮细胞增殖增加,凋亡减少;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链接蛋白更加稳定,肠上皮细胞内的TCRγδ+细胞比例升高。3.与对照组相比,MMF组肠粘膜病理损伤严重,而MMF+Th17组和MMF+IL-17A组肠粘膜损伤好转,病理评分比MMF组下降;流式细胞检测显示MMF组肠粘膜Th17细胞比例下降,MMF+Th17组肠粘膜Th17细胞比例有所回升,MMF+IL-17A组肠粘膜Th17细胞比例与MMF组未见差异。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用IL-17A腹腔注射后,模型对照组、抗体清除Vγ1细胞组肠粘膜KGF表达增多,抗体清除Vγ4细胞组、AG490组小鼠KGF表达未见差异;蛋白印迹结果显示,用IL-17A腹腔注射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抗体清除Vγ1细胞组p-JAK2、p-STAT3表达上升,抗体清除Vγ4细胞组、AG490组小鼠p-JAK2、p-STAT3表达未见差异;在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中,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IL-17A刺激)KGF在蛋白和RNA水平表达升高,蛋白印迹法检测到Vγ4T细胞内p-JAK2、p-STAT3表达升高。5.结论:1.相对于传统,改良后的建模方法(早8:0,晚6:00用250 mg/m L的吗替麦考酚酯混悬液100μL灌胃),建模时间缩短,肠粘膜损伤明确,最终血药浓度与传统方法无差异。模型的稳定性好,成功率高。2.外源性给予KGF可以有效减轻吗替麦考酚酯造成的肠粘膜损伤,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肠粘膜上皮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保护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链接蛋白(ZO-1、Claudin-1),稳定肠上皮内的TCRγδ+细胞实现的。3.回输Th17细胞和腹腔注射IL-17A细胞因子可以有效减轻吗替麦考酚酯造成的肠粘膜损伤,这些结果提示:吗替麦考酚酯抑制肠粘膜Th17细胞及IL-17A表达有可能是其造成肠粘膜损伤的部分机制。4.肠粘膜上分泌KGF的γδT细胞亚型主要是Vγ4;IL-17A可以激活Vγ4细胞,增加KGF分泌;体在外实验中,IL-17A可以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上调p-JAK2、p-STAT3水平,进而调控KGF表达;JAK2抑制剂AG490可以有效抑制Vγ4细胞分泌KGF。这些结果提示:IL-17A可通过上调肠粘膜Vγ4细胞JAK/STAT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调控KGF表达。
赵鹏飞[5](2020)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体质辨识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但中医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限制了体质学说的应用和推广。从常规体检项目中挖掘判定体质的实验室指标,可辅助实现体质判定的客观化。既往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在免疫、代谢等功能方面存在差异。免疫组库技术是一个重大的开创性技术突破,本研究旨在将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应用于中医体质研究中,以期发现不同体质人群适应性免疫基因重排的不同表达模式和特异性标记。血浆蛋白质在机体的免疫和代谢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血浆蛋白质图谱的改变与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从血浆蛋白质中筛选出体质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组合,对体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入组标准纳入9种体质健康受试者157例,进行常规体检,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及晨尿样本。1.收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等临床数据,并对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分析等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危险因素的判定价值。以OR值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分值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其预测体质效能。2.选取8种体质共34名年龄匹配女性受试者,针对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β链的的互补决定区(CDR3)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体质人群TCR组库多样性差异及免疫图谱特征,包括多样性指数、CDR3长度分布、V区、J区基因亚家族使用频率和V-J组合的多样性、特异性CDR3序列,寻找高频CDR3氨基酸序列,基于V-J组合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绘制ROC曲线。3.以数据非依赖采集(DIA)技术进行血浆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表并对其进行功能(GO功能注释)及富集通路(和KEGG富集通路富集分析),寻找血浆蛋白表达改变及其相关功能及通路与9种体质发生之间的关系,探究9种体质在蛋白质层面的调控机制及潜在的血清蛋白生物标志物。结果:1.与平和质组相比,偏颇体质健康人常规体检结果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其中阳虚质组身体质量指数(BMI)、中性粒细胞计数(NC)、碱性磷酸酶、尿酸、血浆白蛋白占比(ALB%)偏低,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载脂蛋白A1偏高;阴虚质血钙(CA)、血小板相对淋巴细胞比值(PLR)偏低,而NC、血钾(K)、血磷偏高;气虚质的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偏低;气郁质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偏低;痰湿质的体重、BMI、TC偏高;湿热质K、α-HBDH偏低;特禀质ALB%、LDH偏高,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积、血清总蛋白、PLR、CA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的筛选的指标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平和质组、阳虚质组、阴虚质组、气虚质组、气郁质组、痰湿质组、湿热质组、特禀质组的 AUC 值依次为:0.698、0.881、0.840、0.716、0.856、0.769、0.760、0.894。2.测序获得TCRCDR3特异克隆型2.86±1.63万种。分析免疫组库多样性,平和质组的 D50 指数、DI 指数、香农指数分别为:13.40±5.32、23.52±53.97、11.95±0.68,痰湿质组分别为:2.60±2.52、13.63±6.76、9.45±1.32,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相比D50值、DI指数、香农指数显着降低,其他各组与平和质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DR3长度分布特征:一般由5-21个氨基酸组成的17种不同长度肽段序列构成,其中由9-15个氨基酸组成的7类多肽占总类的95%。健康人TCRβ链CDR3长度呈正态分布,不同体质CDR3长度分布存在差异。痰湿质组的短链CDR3占比增多,其中:9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6.58±1.8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4.95±0.58)%,其他组平均占比(5.22±0.94)%;10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3.35±2.85)%,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0.75±0.83)%,其他组平均占比(11.11±1.48)。痰湿质组长链CDR3占比减少,其中:13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9.05±2.13)%,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21.05±0.2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20.69±1.28)%;14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9.45±1.5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1.17±0.6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10.91±1.10)%。其他各组无显着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V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其中痰湿质组变化最显着。阳虚质组V7-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阴虚质组无显着变化;气虚质组V6-3、V6-5、V6-6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4-1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气郁质组V11-2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3-1、V4-1基因使用频率升高趋势;痰湿质组V9、V29-1、V30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7-9、V10-3、V12-5、V20-1、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2、V6-4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湿热质组V5-1、V1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7-2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特禀质组V27、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J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气虚质J1-4、J1-5、J1-6使用率下降;痰湿质组J2-1基因片段使用率升高。不同体质对不同J基因亚型使用率有不同的趋势。气郁质J1-1使用率有下降趋势,J2-3使用率有升高趋势;气虚质J2-5、J2-6使用率降低,J2-7使用率升高,气郁质与之有相反趋势。平和质组有享表位肽序列为ASSLSYEQY、ASSLTGNTEAF,未鉴定出偏颇体质明确独有的CDR3共有序列。与平和质组对比,应用随机森林(ROC)分类器对7种偏颇体质类型进行识别,计算ROC的曲线下面积:阳虚质组AUC:1,阴虚质组AUC:1,气虚质组AUC:0.778,气郁质组:0.772,痰湿质组:0.833,湿热质组0.944,特禀质组0.444。3.血浆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组相比,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共 16 个(上调 6 个,下调 10 个),Keratin,type Ⅱ cytoskeletal 2 epidermal、Transgelin-2、Talin-1等3个蛋白仅在阳虚质组差异表达,阴虚质组共201个DEPs(上调 70 个,下调 131 个),IGKV4-1、HSPA8、NCAM1、ANPEP、ORM2、OGN、FLT4、SH3BGRL3、PROCR等10个蛋白仅在阴虚质组差异表达,气虚质DEPs共195个(上调70个,下调125个),IGLV2-8、MMP2、LGALS3BP等3个蛋白仅在气虚质组差异表达,气郁质DEPs共11个(上调3个,下调9个),ATP2A1、HIST1H2BK、APCS、MYH7等4个蛋白仅在气郁质组差异表达,痰湿质组DEPs共171个(上调65个,下调106个),TXN、PZP、COLEC11等3个蛋白仅在痰湿质组差异表达,湿热质组 DEPs 共 185 个(上调 65 个,下调 120 个),S100A9、KRT10、CRTAC1、FCGBP 等4个蛋白仅在湿热质组差异表达,血瘀质组共检测到显着性差异蛋白(DEPs)185个(上调66个,下调119个),B2M、IL1RAP蛋白仅在血瘀质组差异表达,特禀质组DEPs共168个(上调65个,下调103个),LCAT、PON1蛋白仅在特禀质组差异表达。KEGG分析表明,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糖胺维生素结合蛋白、磷脂酶D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免疫及代谢信号通路是8种体质共有显着变化的信号通路。阳虚质组以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的显着性富集为其与其他体质区分的关键机制等。结论:常规体检项目有潜力用于客观判别体质类型。不同体质人群免疫功能存在差异。痰湿体质的免疫组库多样性下降,CDR3长度分布有倾斜。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可以区分体质类型,尚未发现不同体质人群的特异性CDR3,不同体质人群免疫组库差异可能表现在V-J组合丰度上。偏颇体质的血浆蛋白表达存在改变。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 C9、IGHG3、AQR、SOD1、TF、CD44、APOL1、APOC2、TUBB1 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是8种偏颇体质所共有的变化,提示偏颇体质均有以补体和凝血级联为代表的免疫机能的降低。Transgelin-2、HSPA8、ATP2A1、TXN、S100A9分别是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的潜在分子标记。客观判定体质类型可能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需要使用一组生物标记物共同构建判别模型。
马敬雪[6](2020)在《Fractalkine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狼疮性肾炎Treg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Fractalkine与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Fractalkine(FKN)的表达水平和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分布,分析FKN和Treg细胞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初步探讨FKN与Treg细胞在SLE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初次诊断为SLE的31例患者和11例健康体检者,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2K)评分标准评估SLE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并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健康对照组、SLE非活动期组及SLE活动期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FKN的血清水平,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分析各组外周血中的Treg细胞数,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血清FKN及外周血Treg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非活动组及活动组患者血清FKN表达水平显着升高,Treg细胞的分布则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SLE患者血清FK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Treg细胞数则明显低于非活动期SLE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者FKN表达水平与SLEDAI-2K呈正相关,与Treg细胞的分布呈负相关。结论:SLE患者血清FKN表达增加伴随着Treg细胞下调,FKN参与了SLE的发病机制。第二部分狼疮性肾炎小鼠Fractalkine、p38MAPK的表达及Treg细胞的分布研究目的:检测狼疮性肾炎小鼠血清中Fractalkine、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Foxp3的表达水平及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分布,与正常小鼠比较,探讨Fractalkine、p38MAPK、Foxp3的表达水平及外周血中Treg分布的变化研究。方法:给予巴比西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0.5m Lpristane构建狼疮性肾炎小鼠模型,12周后检测模型小鼠的24小时尿蛋白含量、血清抗核抗体水平及PASM染色检测肾组织的变化以鉴定模型的成功构建。接着,将小鼠分为两组:正常组和模型组。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的分布,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Fractalkine、Foxp3的水平,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C)、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Real-time PCR,q 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中Fractalkine、p38MAPK及Foxp3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小鼠腹腔注射pristane 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小鼠的24小时尿蛋白含量及血清抗核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脏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肾小球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鉴定LN小鼠模型建立成功。与对照组相比,LN组的外周血Treg细胞的分布明显降低(P<0.01)。血清中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Foxp3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肾组织中Fractalkine、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Foxp3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非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Fractalkine可能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Treg细胞进而参与狼疮性肾炎的发病过程。第三部分Fractalkine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狼疮性肾炎Treg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点为Fractalkine(FKN),从细胞水平上深入研究FKN在Treg细胞中的作用机制。通过观察体外实验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小鼠Treg细胞敲低FKN基因后,细胞中FKN、p38MAPK和Foxp3表达水平的变化,及U-46619、SB203580(U-46619为p38MAPK的激活剂,SB-203580为p38MAPK的抑制剂)对LN小鼠Treg细胞的具体作用机制,探讨p38MAPK信号通路在Treg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以及FKN对p38MAPK信号通路的具体影响机制,进一步了解FKN在Treg细胞中的作用机制,为狼疮性肾炎的诊治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转染腺病毒载体particle-FKN实现FKN基因敲低的LN Treg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7组:(1)正常对照组;(2)阴性对照组;(3)FKN-KD组;(4)U-46619组;(5)SB203580组;(6)FKN-KD+U-46619组;(7)FKN-KD+SB203580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FKN敲低的成功转染;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q RT-PCR检测各组细胞的Foxp3、p38MAPK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敲低FKN后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而Foxp3表达明显增加(P<0.01)。U-46619促进p38MAPK的磷酸化(P<0.01),下调LN Treg细胞中Foxp3的表达((P<0.01));SB203580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P<0.01),上调LN Treg细胞中Foxp3的表达((P<0.01);敲低FKN后,Bax、Cyt-c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1),细胞凋亡率显着下调(P<0.01),Bcl-2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U-46619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Bax、Cyt-c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细胞凋亡率显着上调(P<0.01),Bcl-2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1);SB203580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Bax、Cyt-c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细胞凋亡率显着下调(P<0.01),Bcl-2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结论:FKN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狼疮性肾炎Treg细胞凋亡的过程,这为阐明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韩琪[7](20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B细胞亚群谱系分析及BAFF抗B细胞治疗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B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检测两类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中B细胞亚群,并与健康人外周血中B细胞亚群进行比较,寻找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B细胞新亚群;2.随后检测了SLE和RA患者外周血中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和外周辅助性T淋巴细胞(Tph)的频率,分析了这两群辅助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B亚群的相关性。3.最后评价了SLE患者在进行B细胞活化因子BAFF(B-cell-activating factor)单抗治疗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B细胞亚群对治疗的敏感性。4.通过以上研究希望能找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新B细胞亚群,通过分析T,B细胞相互作用,寻找新B细胞亚群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为SLE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科学思路和理论支持。方法:1.临床采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ds-DNA阳性、经过正规疗程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临床治疗仍未达标的SLE患者44例作为SLE实验组;2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与关节积液配对患者作为RA实验组;选取30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2.利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对照组、RA患者以及SLE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RA患者的关节积液,流式细胞术检测其B细胞亚群具体如下:类型转换记忆B细胞(Switch memory B cell,SM,CD19+CD70-CD27+Ig D-)、双阴性记忆B细胞(Double negative B cell,DN,CD19+CD70-CD27-Ig D-)、静息B细胞(Resting B cell,RB CD19+CD70-CD27-Ig D+)、未类型转换B细胞(No-switch memory B cell,NSM,CD19+CD70-CD27+Ig D+)以及浆母细胞(Plasmablast,PB(CD19+CD70-CD27+Ig D-CD38+)、浆细胞(Plasma cell CD19-CD27+CD38+)。3.进一步我们分析了SLE患者外周血和RA患者外周血及关节积液中B细胞亚群的比例跟临床的相关性;4.随后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术分析分析了B细胞活化相关的关键细胞亚群Tfh(CXCR5+PD-1+)和Tph(CXCR5high PD-1+),同时分析了Tfh细胞和Tph细胞与各B细胞亚群的相关性。5.最后,采取3例重症患者BAFF单抗治疗前后外周血,检测类型转换记忆B细胞(CD19+CD70-CD27+Ig D-)、双阴性记忆B细胞(CD19+CD70-CD27-Ig D-)、静息B细胞(CD19+CD70-CD27-Ig D+)、未类型转换B细胞(CD19+CD70-CD27+Ig D+)以及浆母细胞(CD19+CD70-CD27+Ig D-CD38+)、浆细胞(CD19-CD27+CD38+)6个细胞亚群比例变化,观察BAFF单抗治疗比较敏感的B细胞亚群。结果:1.难治性SLE患者外周血中各B细胞亚群比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浆细胞(CD19-CD27+CD38+)比例显着升高(P<0.05);浆母细胞(CD19+CD70-CD27+Ig D-CD38+)比例显着增加(P<0.01);未类型转换的记忆B细胞(CD27+Ig D+)比例显着降低(P<0.01)。而其中双阴性B细胞(CD27-Ig D-)升高的比例尤其显着(P<0.0001);2.难治性SLE患者CD19+B淋巴细胞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有上升的趋势,类型转换记忆B细胞也有上升趋势,而静息B细胞百分比有下降的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3.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亚群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24小时尿蛋白与双阴性B细胞呈正相关,其他B细胞亚群与各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4.RA患者外周血中各B细胞亚群比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19+B细胞比例显着增加(P<0.0001),未类型转换记忆B细胞(CD19+CD70-CD27+Ig D+)比例显着下降(P<0.0001),双阴性B细胞(CD27-Ig D-)比例显着增高(P<0.001)。5.RA患者关节腔积液B细胞亚群比例与同一患者外周血相比:静息B细胞(CD27-Ig D+)比例显着下降(P<0.0001),浆母细胞(CD19+CD70-CD27+Ig D-CD38+)比例稍有增高(P<0.05),类型转换记忆B细胞(CD27+Ig D-)比例明显升高(P<0.001),其中双阴性B细胞(CD27-Ig D-)比例显着增高(P<0.001)。6.SLE患者外周血Tph、Tfh细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CD4+PD-1hiCXCR5-)比例明显升高(P<0.05),Tfh细胞(CD4+PD-1hi CXCR5+)比例明显升高(P<0.05)。7.SLE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与SLE患者外周血中浆细胞和DN细胞相关性:SLE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与SLE患者外周血中浆细胞呈正相关,与DN细胞呈负相关。8.BAFF单抗治疗前后,SLE病人外周血B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相比,CD19+B细胞显着下降,双阴性B细胞显着增高,而24小时尿蛋白显着减少。结论:1.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存在一群CD27-Ig D-双阴性的记忆性B细胞,其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DN B细胞是疾病诊断的敏感指标,可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标志之一;2.SLE患者体内DN B细胞显着增高,与SLE患者24 h蛋白尿的量呈正相关性,提示DN B细胞亚群的比例可能反映肾小球病变程度及肾脏累及程度;3.SLE患者体内Tph的比例明显增加,而Tfh的比例无明显区别,提示在SLE中发挥B细胞功能辅助作用的主要是Tph细胞,而不是Tfh细胞;4.SLE患者体内Tph与浆细胞的产生有一定的正相关,但是无统计学意义,而Tph与DN B细胞的表达呈负相关;结合SLE病人的分层分析,随着疾病加重,浆细胞增加,而DN B细胞数目减少,提示可能存在DN B细胞在Tph的辅助下转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从而导致Tph促进DN B转化造成的浆细胞增加,而DN B细胞反而减少的现象;5.BAFF单抗可能抑制了DN B转化为浆细胞的能力,从而导致治疗后DN B细胞比例增加,而浆细胞比例在治疗后显着下降。DN B和Tph的相互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媛媛[8](2020)在《CD4+T细胞计数与狼疮肾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疾病活动度的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以及分析不同疾病活动度的LN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探讨CD4+T细胞计数与LN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169例LN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LEDAI-2K评分将169例LN患者分为病情稳定组(SLEDAI<10)和病情活动组(SLEDAI≥10)。选取的对照组为同期门诊接受正规治疗,符合尿蛋白阴性、病情稳定6个月以上且未使用免疫抑制及免疫增强剂等条件的64例非LN的SLE患者。收集上述研究对象在检测出CD4+T细胞计数降低时同期的临床数据资料。对三组患者CD4+T细胞计数进行对比分析;将CD4+T细胞计数与SLEDA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将病情活动组与病情稳定组CD4+T细胞计数与血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沉降率(ESR)、补体、CRP等实验室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LN病情稳定组与病情活动组血常规、24小时尿蛋白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补体、CRP等实验室数据之间的差异;比较病情稳定组和病情活动组研究对象临床用药之间的差异性。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N病情活动组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227.46±104.34 cells/?l)明显低于病情稳定组(348.91±98.22cells/?l,P<0.01)及对照组(378.88±169.61 cells/?l,P<0.01)。病情稳定组CD4+T细胞计数与对照组CD4+T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病情稳定组、病情活动组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445,P=0.038;r=-0.419,P=0.022;r=-0.67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病情稳定组与病情活动组患者CD4+T细胞计数与24小时蛋白尿定量负相关(r=-0.544,P=0.041;r=-0.629,P=0.032),与CRP呈负相关(r=-0.546,P=0.047;r=-0.639,P=0.000);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324,P=0.041;r=0.491,P=0.033),与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454,P=0.001;r=0.671,P=0.000),与补体C3呈正相关(r=0.412,P=0.048;r=0.536,P=0.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情稳定组与病情活动组CD4+T细胞计数与肌酐水平负相关(r=-0.288,P=0.267;r=-0.259,P=0.419)、与白细胞计数正相关(r=0.273,P=0.084;r=0.190,P=0.337)、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正相关(r=0.892,P=0.227;r=0.190,P=0.782)、与红细胞计数负相关(r=-0.312,P=0.354;r=-0.102,P=0.668)、与血红蛋白水平正相关(r=0.215,P=0.159;r=0.142,P=0.376)、与血沉(ESR)负相关(r=-0.112,P=0.785;r=-0.357,P=0.168)、与补体C4正相关(r=0.412,P=0.048;r=0.536,P=0.02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收集病情稳定组及病情活动组CD4+T细胞计数降低前1周、1月内的临床用药情况。按照每天每千克体重的标准,对强的松(PDN)(按照激素换算标准,统一转换为强的松剂量)、吗替麦考酚酯(MMF)、环磷酰胺(CTX)、硫酸羟氯喹(HQ)、环孢素(CsA)、他克莫司(TAC)的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上述药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D4+T细胞计数与SLE疾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2.CD4+T细胞计数与LN相关实验室指标具有相关性。3.在临床工作中监测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LN病情活动,CD4+T细胞计数可能成为检测LN疾病活动的新指标。
李丹[9](2020)在《Dectin3通过FoxO1促进LOX-1+M-MDSCs积累及功能异常参与狼疮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的研究表明,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是一群异质性的未成熟髓系细胞。目前发现,在肿瘤、肥胖和慢性炎症等病理条件下MDSCs具有抑制T细胞的功能。然而,我们及一些研究表明,在SLE病程中MDSCs大量累积,且与疾病进展相关,可是,MDSCs如何参与SLE疾病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Toll样受体(TLRs)是一类主要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的病原模式识别受体。普遍认为,狼疮患者和小鼠模型中TLRs异常高表达和活化,特别是Toll样受体7(TLR7)高度活化与SLE进展密切相关。还有研究报道,C型凝集素样受体(CLRs)可能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其信号的活化能诱导髓系前体细胞扩增,且TLRs与CLRs可协同启动Th细胞分化/极化参与炎症性疾病的发生。CLRs包括树突状细胞相关性C型凝集素样受体(Dectin)-1、Dectin-2、Dectin-3和Mincle,且这些受体主要表达于髓系细胞。有趣的是,我们预实验发现TLR7激动剂R848能促进MDSCs中Dectin-3的表达,而且Dectin3基因敲除(Dectin-3-/-)小鼠的狼疮症状显着轻于野生型(WT)狼疮小鼠。可见,在SLE发生过程中,MDSCs的异常可能不仅受TLR7信号的调控,而且也受Dectin3途径的调控。可是,TLR7与Dectin3如何调控MDSCs进而影响SLE的机制迄今尚未报道。因此,本课题主要以狼疮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TLR7信号与MDSCs数量和功能以及Dectin3表达的关系;揭示了TLR7与Dectin3交互调控MDSCs数量及功能的机制。本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及结果如下:1.TLR7通过调控Dectin3信号影响狼疮发展及MDSCs数量和功能:为了探究TLR7信号与Dectin3信号是否对狼疮发病有协同作用,我们利用野生型(WT)和Dectin3基因敲除鼠(Dectin3-/-)构建了2种狼疮小鼠模型,即pristane诱导和TLR7激动剂-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模型。检测狼疮发病过程中不同周龄WT和Dectin3-/-小鼠狼疮的症状和相关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变化。结果表明,在pristane诱导的狼疮模型中,Dectin3-/-小鼠的狼疮症状从第3个月开始低于WT狼疮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WT狼疮小鼠相比,Dectin3-/-狼疮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骨髓、肾脏和脾脏组织中的MDSCs、Th17细胞、活化的B细胞和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但是Treg细胞显着增加。Dectin3-/-狼疮小鼠的MDSCs免疫抑制能力相较于WT狼疮小鼠更强。相似的结果也在TLR7激动剂-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模型中获得。为了探究Dectin3是否通过调控MDSCs的数量和功能参与狼疮发生,我们向TLR7激动剂-咪喹莫特诱导的WT狼疮小鼠过继转移Dectin3-/-狼疮小鼠的MDSCs,结果表明,与未移植MDSCs的WT狼疮小鼠相比,移植MDSCs的WT狼疮小鼠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这些结果提示,TLR7可通过Dectin3信号影响狼疮进展,且Dectin3可通过促进MDSCs扩增及功能异常参与狼疮发生。但Dectin3是如何调控狼疮的MDSCs数量和功能尚不明确。2.Dectin3通过Syk-Akt1-FoxO1信号轴调控MDSCs凋亡及免疫功能:为了探究Dectin3调控MDSCs扩增及功能异常的分子机制,我们利用TLR7激动剂-咪喹莫特诱导的狼疮模型小鼠,然后从WT和Dectin3-/-狼疮小鼠的脾脏中分选纯化MDSCs,并进行全转录组基因芯片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DSCs的凋亡信号位于前10,提示Dectin3-/-的狼疮小鼠中MDSCs数量的减少可能与凋亡相关。于是,我们分析了与细胞凋亡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与WT狼疮小鼠相比,Dectin3-/-狼疮小鼠脾脏MDSCs的凋亡比例增加,促凋亡相关蛋白Bim和Bax表达也增加,而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通过全信号转导网络分析,发现FoxO1基因处于网络重要位置,且与WT狼疮小鼠MDSCs相比,Dectin3-/-的MDSCs中FoxO1基因显着高表达,表明FoxO1在调控MDSCs增殖和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基因共表达分析发现,FoxO1与Akt1具有靶向关系。已知Syk可以调控Akt1的转录表达,而Dectin3可以通过激活Syk启动下游的固有免疫应答。我们通过对WT和Dectin3-/-狼疮小鼠脾脏中MDSCs分析及对体外骨髓诱导的MDSCs进行一系列的干扰和过表达实验分析,结果表明,Dectin3可通过Syk-Akt1-FoxO1信号轴抑制MDSCs的凋亡,降低MDSCs免疫抑制能力及促进其炎性因子的产生。MDSCs是一群高度异质性的细胞群,且具不同亚群。因此,探讨狼疮中Dectin3通过FoxO1调控哪群MDSCs至关重要。3.Dectin3通过FoxO1促进LOX-1+M-MDSC累积加剧狼疮进程:为了分析Dectin3-/-狼疮小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MDSCs亚群,我们检测WT和Dectin3-/-狼疮小鼠脾脏、骨髓和肾脏组织中G-MDSC和M-MDSC数量变化,结果显示,与WT狼疮小鼠相比,Dectin3-/-狼疮小鼠组织中M-MDSC的数量显着下调。为了深入探究Dectin3如何调控M-MDSCs参与狼疮发生,我们将WT和Dectin3-/-狼疮小鼠脾脏中的M-MDSCs分选纯化并进行全转录组基因芯片分析发现,与WT狼疮小鼠M-MDSCs相比,Dectin3-/-的M-MDSCs表面标志相关基因LOX-1表达显着降低。我们进一步用流式细胞术检测WT和Dectin3-/-狼疮小鼠相关组织M-MDSCs中LOX-1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WT狼疮小鼠相比,Dectin3-/-小鼠LOX-1+M-MDSCs的数量显着降低且炎性因子的产生下降。为了进一步揭示Dectin3是否通过FoxO1对M-MDSCs中LOX-1表达进行调控,我们对WT和Dectin3-/-小鼠骨髓诱导的M-MDSCs进行敲低和过表达FoxO1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增加M-MDSCs中FoxO1表达可以显着降低LOX-1的蛋白产生;此外,与LOX-1高表达的M-MDSCs相比,低表达LOX-1的M-MDSCs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显着增强,且促炎能力下降。我们进一步对WT和Dectin3-/-的狼疮小鼠进行体内注射FoxO1小干扰片段或重组FoxO1腺病毒处理。结果表明,与未干扰FoxO1的Dectin3-/-狼疮小鼠相比,干扰FoxO1表达的Dectin3-/-狼疮小鼠体内MDSCs的凋亡水平受到抑制,并促进LOX-1+M-MDSCs的扩增且加剧狼疮小鼠的症状。为了确认Dectin3通过促进FoxO1调控LOX-1+M-MDSCs累积参与狼疮发生,我们分别获取了10例SLE非活动期病人和10例SLE活动期病人的外周血,并对SLE非活动期和活动期患者外周血MDSCs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与SLE非活动期患者相比,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MDSCs的Dectin3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而FoxO1的表达显着降低。特别是,与SLE非活动期患者相比,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中LOX-1+M-MDSCs的比例不仅显着增加,而且与狼疮的发病指数密切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1)首次发现Dectin3通过调控MDSCs数量和功能参与狼疮发展与TLR7的关系。(2)揭示Dectin3可通过Syk-Akt1-FoxO1信号轴调控MDSCs凋亡及免疫功能。(3)发现Dectin3通过FoxO1促进累积的LOX-1+M-MDSC可能是狼疮进程加剧的潜在靶细胞。本研究结果为解释狼疮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视点,也为狼疮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周敬彩[10](2020)在《miR-326、miR-330-5p和DNMT1在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 R-326、mi R-330-5p及其靶基因DNMT1的表达水平,以及其与SLE患者的临床疾病活动度关系,初步探索mi R-326和mi R-330-5p调控DNMT1的表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机制,为SLE的诊断和病情判读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方法:首先,选取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度评分(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标准,可以将SLE病例组分为高活动组21例(SLEDAI≥15分),中活动组25例(15分>SLEDAI≥10分)和低活动组26例(10分>SLEDAI≥5分),同时选取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SLE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uentitative Real-time,q PCR)技术检测mi R-326、mi R-330-5p以及DNMT1m RNA的表达水平,分析mi R-326、mi R-330-5p与DNMT1m RNA表达水平的关系,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mi RNA-326和mi RNA-330-5p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结果:1.SLE患者中mi R-326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活动组显着高于中活动组(P<0.05)、中活动组显着高于低活动组(P<0.05)、低活动组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SLE患者中mi R-330-5p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活动组显着高于中活动组(P<0.05),中活动组显着高于低活动组(P<0.05),低活动组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SLE患者中DNMT1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P<0.05);SLE高活动组显着低于中活动组(P<0.05)、中活动组显着低于低活动(P<0.05)、低活动组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4.mi R-326与DNMT1m RN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4836,P<0.001);mi R-330-5p与DNMT1m RN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922,P<0.001)。5.mi R-326的表达诊断SLE的ROC曲线面积(AUC)为0.8919(95%可信区间=0.80870.9750);mi R-330-5P的表达诊断SLE的ROC曲线面积(AUC)为0.9028(95%可信区间=0.83850.9671)。6.DNMT1m RNA与SLEDAI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负相关(r=0.7004,P<0.001);mi R-326与SLEDAI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5086,P<0.001);mi R-330-5p与SLEDAI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7909,P<0.001)结论:1.mi R-326和mi R-330-5p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BMCs中表达升高,而DNMT1m 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BMCs中表达降低,提示mi R-326、mi R-330-5p和DNMT1m RN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有关。2.mi R-326、mi R-330-5p的表达水平与DNMT1的m RNA呈负相关,提示其可能通过抑制DNMT1m RNA的表达参与到SLE发病的分子机制。3.ROC曲线显示mi R-326和mi R-330-5p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辅助指标。4.DNMT1的m RNA与SLEDAI呈负相关,mi R-326、mi R-330-5p与SLEDAI呈正相关,表明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疾病活动度。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假设与提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异常概述 |
2.1.1 适应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
2.1.2 先天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
2.1.3 免疫治疗在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
2.2 SLAM分子家族在免疫系统异常疾病中的表达 |
2.2.1 SLAM分子家族概述 |
2.2.2 SLAM分子家族在多种疾病中异常表达 |
2.3 SLAMF4(CD244)研究现状综述 |
2.3.1 SLAMF4(CD244)的结构与功能 |
2.3.2 SLAMF4(CD244)的异常表达与疾病 |
2.3.3 SLAMF4(CD244)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
第3章 T1DM患者免疫系统变化及SLAM分子家族表达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人外周血来源 |
3.2.2 材料和试剂 |
3.2.3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
3.3.2 生化的测定 |
3.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
3.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3.3.5 细胞内Foxp3 染色 |
3.3.6 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4.1 T1DM患者及HCs基线指标及生化检测结果 |
3.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T细胞表达 |
3.4.3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B细胞表达 |
3.4.4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NK细胞表达 |
3.4.5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髓系细胞表达 |
3.4.6 各免疫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表达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 分子表达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人外周血来源 |
4.2.2 材料和试剂 |
4.2.3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
4.3.2 生化及一般临床资料的测定 |
4.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
4.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4.3.5 细胞内IFN-γ/TNF-a染色 |
4.3.6 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 |
4.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亚群SLAMF4分子表达 |
4.4.3 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 |
4.4.4 T1DM患者外周血SLAMF4分子表达与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性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NOD小鼠免疫细胞分化及SLAMF4分子表达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和动物 |
5.2.1 材料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动物 |
5.2.4 垫料与饲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NOD小鼠体重及一般情况 |
5.3.2 NOD小鼠血糖的测量 |
5.3.3 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血清分离 |
5.3.4 胰腺淋巴结单细胞悬液制备 |
5.3.5 小鼠尾静脉采血及血清分离 |
5.3.6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5.3.7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5.3.8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 |
5.3.9 统计分析 |
5.4 结果 |
5.4.1 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情况 |
5.4.2 NOD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 |
5.4.3 NOD小鼠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异常表达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SLAMF4调控CD8~+T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人脐带血来源 |
6.2.2 正常人外周血来源 |
6.2.3 T1DM患者外周血来源 |
6.2.4 材料与试剂 |
6.2.5 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
6.3.2 磁珠分选脐带血CD8~+T细胞 |
6.3.3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的CD8~+T细胞 |
6.3.4 流式分选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转录组测序 |
6.3.5 磁珠分选正常人外周血来源的CD8~+T细胞 |
6.3.6 流式分选正常人SLAMF4~+CD8+T细胞及SLAMF4~-CD8+T细胞 |
6.3.7 细胞凋亡检测 |
6.3.8 细胞增殖检测 |
6.3.9 统计分析 |
6.4 结果 |
6.4.1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CD8~+T细胞SLAMF4表达情况 |
6.4.2 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的RNA测序 |
6.4.3 SLAMF4与CD8+T细胞凋亡 |
6.4.4 SLAMF4与CD8+T细胞增殖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7章 T1DM免疫损伤机理及SLAMF分子异常表达的思考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LncRNA HOXA11-A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价值及其调控B细胞功能并参与该病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现状概述 |
1.1.1 系统性红斑狼疮概述 |
1.1.2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
1.1.3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
1.2 长链非编码RNA在SLE中的作用 |
1.3 HOXA11-AS概述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第2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19~+ B细胞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分子的筛选与验证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样本收集 |
2.2.2 常用试剂耗材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SLE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PBMC的提取 |
2.3.2 SLE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中CD19+B细胞、CD3~+T细胞和CD14~+单核细胞的分选 |
2.3.3 高通量RNA测序技术筛选SLE患者外周血CD19~+B细胞中异常表达的lncRNAs |
2.3.4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LE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PBMC、CD19~+B细胞、CD3~+T细胞及CD14~+单核细胞中lncRNA HOXA11-AS的表达 |
2.3.5 统计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高通量RNA测序技术筛选SLE患者外周血CD19~+B细胞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 |
2.4.2 差异lncRNA分子HOXA11-AS在SLE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CD19~+B细胞中的表达验证 |
2.4.3 差异lncRNA分子HOXA11-AS在健康人外周血中不同类型细胞中的表达验证 |
2.4.4 差异lncRNA分子HOXA11-AS在SLE患者与健康人PBMC中的表达验证 |
2.5 讨论 |
第3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lncRNA HOXA11-AS的表达量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分析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样本收集 |
3.2.2 临床参数 |
3.2.3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及SLENA-SLEDAI评分标准 |
3.2.4 实验试剂 |
3.2.5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新发活动期SLE患者与正常健康人外周血PBMC的提取 |
3.3.2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SLE患者与正常健康人PBMC中HOXA11-AS的表达 |
3.3.3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 |
3.4.1 差异lncRNA HOXA11-AS在SLE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PBMC中的表达水平 |
3.4.2 SLE患者外周血PBMC中HOXA11-AS的表达水平与SLE疾病严重程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3 外周血PBMC中HOXA11-AS的检测在SLE中的诊断价值 |
3.5 讨论 |
第4章 LncRNA HOXA11-A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机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样本 |
4.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lv-HOXA11-AS慢病毒过表达感染Raji细胞 |
4.3.3 药物溶解与配制 |
4.3.4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HOXA11-AS的表达 |
4.3.5 细胞增殖检测(CCK-8试剂盒 |
4.3.6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 |
4.3.7 siRNA转染Raji细胞 |
4.3.8 蛋白免疫印迹 |
4.3.9 统计学方法 |
4.4 结果 |
4.4.1 HOXA11-AS在正常健康人CD19~+B细胞及各组B淋巴瘤细胞株中的表达 |
4.4.2 在人B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中过表达HOXA11-AS,并检测其过表达效率 |
4.4.3 HOXA11-AS过表达后对Raji细胞的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 |
4.4.4 HOXA11-AS过表达后对Raji细胞自噬以及自噬信号通路的影响 |
4.5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m6A修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SLE 患者 T 细胞相关基因 mRNA 的 m6A 修饰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与标本收集 |
2.3 实验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第一阶段 SLE 患者 PBMC 中 mRNAs m6A 修饰谱和表达谱的建立 |
3.2 第二阶段 SLE 患者 PBMC 中 m6A 修饰相关 mRNAs 的 qRT-PCR 和 western blot验证 |
3.3 第三阶段 T 细胞中 m6A 修饰相关 mRNAs 的 qRT-PCR 和 western blot 验证 |
3.4 第四阶段 m6A 修饰相关 mRNAs 的功能研究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SLE患者中m6A甲基化酶的作用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第一阶段 SLE 患者 PBMC 中 m6A 甲基化酶的检测 |
3.2 第二阶段 T 细胞中 m6A 甲基转移酶 METTL3 的 qRT-PCR 和 Western Blot 验证 |
3.3 第三阶段 METTL3 的相关功能研究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m6A 修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调节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件 |
(4)MMF通过抑制Th17细胞及IL-17A下调Vγ4细胞表达KGF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建立吗替麦考酚酯诱导小鼠肠粘膜屏障损伤模型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外源性 KGF 对吗替麦考酚酸酯诱导的肠粘损害的 保护作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吗替麦考酚酯降低小鼠肠粘膜Th17细胞比例及IL-17A的表达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总结 |
第五章 IL-17A调控Vγ4 细胞表达KGF机制的初步探讨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总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γδT细胞在人类疾病中的免疫学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与免疫学关系的理论探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9种体质受试者常规体检项目的差异研究 |
1 背景与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伦理批准 |
2.2 样本 |
2.3 样本采集 |
3 仪器与方法 |
3.1 仪器 |
3.2 检测项目与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 |
5.1 体质分布情况调查 |
5.2 体质指数分析 |
5.3 全血细胞结果分析 |
5.4 尿常规结果分析 |
5.5 生化全项结果分析 |
5.6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常规体检指标对体质判定的预测价值 |
6 讨论 |
6.1 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
6.2 体型与体质分型 |
6.3 全血细胞分析与体质分型 |
6.4 尿常规分析与体质分型 |
6.5 生化检验与与体质分型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8种体质受试者TCR免疫组库特征研究 |
1 背景与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伦理批准 |
2.2 样本 |
2.3 试剂和材料 |
2.4 仪器 |
2.5 方法 |
3 结果 |
3.1 8组受试者TCRB CDR3组库测序结果总结 |
3.2 8组受试者TCR多样性分析 |
3.3 8组受试者TCRB CDR3长度分布 |
3.4 8组受试者V、J区基因的使用频率差异 |
3.5 8组受试者V-J片段组合类型差异 |
3.6 8组受试者TCRB CDR3频率分布热图 |
3.7 8组体质人群共享表位肽序列情况 |
3.8 基于V-J组合丰度的主成分分析 |
3.9 基于V-J组合丰度绘制ROC曲线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基于DIA质谱技术的不同体质人群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
1 背景与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伦理批准 |
2.2 样本 |
2.3 试剂和材料 |
2.4 仪器 |
2.5 方法 |
3 结果与质控 |
3.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
3.2 SDS-PAGE电泳 |
3.3 蛋白鉴定结果表 |
4 8种偏颇体质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
4.1 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
4.2 阴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
4.3 气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
4.4 气郁质差异表达蛋白 |
4.5 痰湿质差异表达蛋白 |
4.6 湿热质差异表达蛋白 |
4.7 血瘀质差异表达蛋白 |
4.8 特禀质差异表达蛋白 |
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1 阳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2 阴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3 气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4 气郁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5 痰湿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6 湿热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7 血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8 特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6 小结 |
7 讨论 |
7.1 阳虚质、阳虚质差异蛋白讨论 |
7.2 气虚质、气郁质差异蛋白讨论 |
7.3 痰湿质、湿热质差异蛋白讨论 |
7.4 血瘀质、特禀质差异蛋白讨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件 |
附件1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
附表2 血常规检测各项正常范围、单位 |
附表3 血生化检测各项目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单位 |
附表4 免疫组库测序样本信息表 |
附表5 人血浆DIA定量蛋白组分析样本信息表 |
(6)Fractalkine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狼疮性肾炎Treg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与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和和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4 实验方法 |
2.结果 |
2.1 根据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 SLEDAI-2K 评分进行分组 |
2.2 检测各组血清中 FKN 的表达水平 |
2.3 检测各组外周血中 Treg 细胞的分布情况 |
2.4 分析 FKN 和 Treg 细胞水平与 SLE 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狼疮性肾炎小鼠Fractalkine、p38MAPK的表达水平及Treg细胞的分布的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3 试剂来源及配制 |
1.4 实验方法 |
2.结果 |
2.1 狼疮性肾炎小鼠模型成功建立 |
2.2 检测 Treg 细胞在狼疮性肾炎小鼠外周血中的比例 |
2.3 检测 FKN 及 Foxp3 在 LN 小鼠血清中的表达 |
2.4 检测 FKN、p38MAPK 及 Foxp3 在小鼠肾组织中的蛋白及 mRNA 表达水平 |
3.讨论 |
4.结论 |
第三部分 Fractalkine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狼疮性肾炎小鼠Treg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3 主要试剂来源及配制 |
1.4 实验方法 |
1.5 Western blotting 技术检测各组蛋白的表达水平 |
2.结果 |
2.1 载体酶切结果 |
2.2 重组质粒构建后PCR结果 |
2.3 阳性克隆测序结果 |
2.4 病毒滴度检测结果见表 3-3 |
2.5 腺病毒低表达载体转染Treg细胞株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 |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 CD4~+CD25~+Treg 细胞的分选纯度 |
2.7 FKN通过激活LN-Treg细胞中p38MAPK磷酸化抑制Foxp3 的表达 |
2.8 FKN及 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LN-Treg细胞的凋亡过程 |
2.9 FKN 及 p38MAPK 信号通路影响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 |
3.讨论 |
4.结论 |
全文总结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调节性 T 细胞疗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7)系统性红斑狼疮B细胞亚群谱系分析及BAFF抗B细胞治疗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临床研究对象 |
2 方法 |
2.1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方法 |
2.2 临床样本采集 |
2.3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提取 |
2.4 PBMCs 流式染色 |
2.5 上机检测 |
2.6 散射比浊法测定 24 小时尿蛋白 |
2.7 数据分析 |
2.8 统计学分析 |
2.9 临床相关性分析 |
结果 |
第一部分 SLE B 细胞亚群及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
1SLE 患者外周血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 B 细胞亚群比较 |
2 24 小时尿蛋白检测结果 |
3 SLE 患者各 B 细胞亚群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
4 RA 患者外周血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 B 细胞亚群比较 |
5 RA 患者外周血与关节腔积液 B 细胞亚群比较 |
第二部分 SLE 患者 Tph 和 Tfh 亚群与 B 细胞相关性分析 |
1 SLE 患者外周血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 Tph 和 Tfh 分布差异 |
2 轻、中、重度 SLE 患者与健康对照组 B 细胞亚群比较 |
3 BAFF 单抗治疗对 SLE 患者外周 B 细胞亚群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8)CD4+T细胞计数与狼疮肾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和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的收集 |
2.2 疾病活动度评分 |
2.3 研究对象分组 |
2.4 实验室方法 |
2.4.1 主要的实验室仪器与试剂 |
2.4.2 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具体操作步骤 |
2.5 临床资料分析 |
2.6 作图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人口学资料 |
2 病情稳定组和病情活动组研究对象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3 三组研究对象CD4~+T细胞计数的比较 |
4 三组研究对象CD4~+T 细胞计数与SLEDAI评分相关性分析 |
5 病情稳定组和病情活动组CD4~+T细胞计数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6 病情稳定组和病情活动组研究对象临床用药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9)Dectin3通过FoxO1促进LOX-1+M-MDSCs积累及功能异常参与狼疮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MDSC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研究 |
2.Toll样受体7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
3.Dectin3 介绍 |
4.参考文献 |
第二章 TLR7 通过调控Dectin3 信号影响狼疮发展及MDSCs数量及功能 |
1.前言 |
2.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Pristane诱导的Dectin3-/-狼疮小鼠的狼疮症状减轻 |
3.2 Pristane诱导的Dectin3-/-狼疮小鼠MDSCs的累积降低 |
3.3 Pristane诱导的Dectin3-/-狼疮小鼠免疫细胞紊乱得到缓解 |
3.4 咪喹莫特诱导的Dectin3-/-狼疮小鼠的狼疮症状减轻 |
3.5 咪喹莫特诱导的Dectin3-/-狼疮小鼠MDSCs的累积降低 |
3.6 过继转移Dectin3-/-狼疮小鼠的MDSCs缓解咪喹莫特诱导的狼疮症状 |
3.7 移植Dectin3-/-狼疮小鼠的MDSCs降低WT狼疮小鼠MDSCs扩增及免疫细胞紊乱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第三章 Dectin3 通过Syk-Akt1-FoxO1 信号轴调控MDSCs凋亡及免疫功能 |
1.前言 |
2.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Pristane诱导的狼疮小鼠MDSCs的 m RNA表达谱 |
3.2 Dectin3-/-的狼疮小鼠MDSCs中FoxO1显着上调且促进MDSCs发生凋亡与其功能异常相关 |
3.3 Dectin3 可通过调控FoxO1 介导MDSCs凋亡及功能异常 |
3.4 Dectin3 可通过Syk-Akt1 信号调控FoxO1 的表达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第四章 Dectin3 通过FoxO1 促进LOX-1~+M-MDSC累积加剧狼疮进程 |
1.前言 |
2.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Dectin3 促进pristane诱导狼疮小鼠M-MDSCs的扩增 |
3.2 Dectin3 可促进M-MDSCs中 LOX-1 表达 |
3.3 Pristane诱导的Dectin3~(-/-)狼疮小鼠抑制LOX-1~+M-MDSCs累积 |
3.4 狼疮LOX-1~+M-MDSCs对 T细胞抑制能力降低,且促进Th17 细胞累积 |
3.5 FoxO1 负调控MDSCs中 LOX-1 表达 |
3.6 狼疮患者外周血MDSCs中 Dectin3 高表达且LOX-1~+M-MDSCs增加 |
3.7 Dectin3 通过降低FoxO1 的表达加剧狼疮进程。 |
3.8 狼疮小鼠中FoxO1 低表达促进LOX-1~+M-MDSCs积累 |
3.9 探究狼疮小鼠体内过表达或干扰FoxO1对MDSCs凋亡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结论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10)miR-326、miR-330-5p和DNMT1在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概况 |
1.1.2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3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 |
1.2 MicroRNA |
1.2.1 miRN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
1.2.2 miR-326/miR-330-5p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
1.3 DNMT1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2 试剂与耗材 |
第三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选择标准 |
3.1.2 健康对照组的选择标准 |
3.1.3 健康对照组的排除标准 |
3.2 实验方法 |
3.2.1 SLE患者实验室指标及测定 |
3.2.2 密度梯度法(Ficoll)分离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PBMCs) |
3.2.3 totalRNA的提取 |
3.2.4 mRNA逆转录体系的配制 |
3.2.5 合成引物及扩增体系的配制 |
3.2.6 m 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2.7 miRNA逆转录合成c DNA |
3.2.8 m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3 实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 |
3.3.1 实验数据分析 |
3.3.2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 .SLE患者常规实验室项目检测评表 |
4.2 Real-time PCR检测miR-326和mi R-330-5p在 SLE患者PBMCs中的表达 |
4.3 Real-time PCR检测DNMT1在SLE患者PBMCs中的表达 |
4.4 miR-326、miR-330-5p与 DNMT1 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对SLE的诊断价值 |
4.5 DNMT1mRNA与 SLEDAI的相关性分析 |
4.6 miR-326、miR-330-5p与 SLEDAI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D]. 孙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LncRNA HOXA11-A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价值及其调控B细胞功能并参与该病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杨洁丽.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m6A修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研究[D]. 吴俊.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MMF通过抑制Th17细胞及IL-17A下调Vγ4细胞表达KGF的机制研究[D]. 宋亚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5]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赵鹏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Fractalkine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狼疮性肾炎Treg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D]. 马敬雪.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
- [7]系统性红斑狼疮B细胞亚群谱系分析及BAFF抗B细胞治疗预后分析[D]. 韩琪. 青岛大学, 2020(01)
- [8]CD4+T细胞计数与狼疮肾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D]. 张媛媛. 青岛大学, 2020(01)
- [9]Dectin3通过FoxO1促进LOX-1+M-MDSCs积累及功能异常参与狼疮的机制研究[D]. 李丹. 南京大学, 2020
- [10]miR-326、miR-330-5p和DNMT1在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D]. 周敬彩.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