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XSYM免疫荧光分析仪常见故障排除

AXSYM免疫荧光分析仪常见故障排除

一、AXSYM免疫荧光分析仪常见故障的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黄迪,尚陈宇,刘冬冬,余锦旗,潘敏旋,李思挺,柯培锋[1](2022)在《循环增强荧光分析仪及配套降钙素原定量检测试剂盒的分析性能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对一款新近研发的循环增强荧光分析仪及配套降钙素原(PCT)试剂盒进行系统性的性能评价,并对新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文件的适用性进行验证。方法:依据目前最新版CLSI文件(EP5-A3、C28-A3和EP9-A3),对国产的循环增强荧光分析仪及配套PCT定量检测试剂盒与进口Roche公司COBASe41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PCT试剂分别检测人血标本中的PCT含量进行对比评价,验证循环增强荧光分析仪及配套PCT试剂盒的低值血清质控品批内变异系数(CV)、检测偏差、整体符合率以及批间偏差等分析性能。结果:循环增强荧光分析仪低值血清质控品批内CV为6.5%,实验室内总CV为8.7%,高值血清质控品批内CV为5.3%,实验室内总CV为8.0%;血清临床可报告范围为0.032~827 ng/ml;健康人群血清PCT第95百分位为0.047 ng/ml,全血PCT第95百分位为0.066 ng/ml;血红蛋白(500 mg/dl)、胆红素(10 mg/ml)和甘油三酯(500 mg/dl)对血清检测结果的偏差均<15%;检测全血、血浆及血清PCT与Roche检测血浆PCT整体符合率分别为91.1%、95.5%及93.3%;3个批号的循环增强荧光分析仪试剂批间偏差均<15%。结论:循环增强荧光分析仪检测系统的各项分析性能良好,可用于医学实验室进行常规PCT标本检测。

钱真真[2](2021)在《基于缝隙连接通道的附子心脏毒性早期预警及风险防控研究》文中指出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从马兜铃事件到何首乌事件,部分有毒药材引起的安全性问题,对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预防中医药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针对有毒药材,建立有毒药材的风险防控措施,对提高中药用药的安全性有重要的意义。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用,素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在临床有效性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因其毒性,使得附子及其复方制剂的安全性问题成为限制其临床使用的重要阻碍。附子毒性中以其心脏毒性最为常见,也最为致命。附子心脏毒性机制涉及离子通道、线粒体功能、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缝隙连接通道等。其中,缝隙连接通道是一种特殊通道,主要负责连接相邻心肌细胞并参与调控其间化学信息的交换与电耦联,是维持正常心脏电活动的重要保证。目前关于附子心脏毒性的缝隙连接通路研究较少,尚未阐明其具体作用机制。基于此,本研究依托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计划(体现中药特点的重大疾病新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建设),以附子心脏毒性为研究切入点,以缝隙连接通道为机制探索,从“成分-通路-靶点-临床评价”等方面开展“附子生物碱单体-药材-复方”等一体化、全链条的附子毒性研究、机制探索及风险防控,为构建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本研究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目的基于既往文献研究,围绕附子毒性,层层递进逐步梳理出课题的研究切入点,为进一步开展附子心脏毒性、构建附子安全性评价体系及风险防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导。方法首先基于Citespace软件对附子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其次,基于既往文献研究对附子心脏毒性进行综述;最后,借助Pubchem、PDB数据库、PharmMapper数据库等导出附子双酯型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及缝隙连接通道相关调控蛋白(CX40、CX43、SCN5A)的蛋白结构,并将此调控蛋白对应的基因靶点导入FunRich软件进行基因信息交互及生物进程富集分析。结果第一章文献计量:纳入研究文献245篇,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980年,大致可分为萌芽期(1980年到2004年)、快速增长期(2004年至今);涉及作者548人,涉及单位/机构110家,发表文献最多的单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旗下相关单位(44篇,17.96%)。快速增长期涉及关键词428个,有23个出现频次≥5的,“心脏毒性”出现频次为11次,为领域研究较新的关键词,故基于此开展下一步关于附子心脏毒性的文献综述研究。第二章文献综述:附子心脏毒性表现包括心悸、心律失常及血压异常等,甚者可伴见心源性休克,甚至引起死亡。梳理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及糖类、脂类等非生物碱成分等。心脏毒性物质基础主要是双酯型生物碱。毒性机制涉及离子通道、线粒体功能、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缝隙连接通道等,其中,缝隙连接通道尚未研究清晰,涉及CX40、CX43、SCN5A等,故基于此开展下一步附子心脏毒性缝隙连接通道生物进程调控研究。第三章生物进程:数据库检索附子化学成分结构、缝隙连接通道调控蛋白的2D、3D结构,导入FunRich软件,对各基因进行交互信息分析,发现这3个基因与SRC、CSK等33个基因产生交互,生物进程涉及oligomerization of connexins into connexons、transport of connexons to the palsma membrane、regulation of gap junction activity、c-src mediated regulation of Cx43 function and closure of gap junctions、Transport of connexins along the secretory pathway、Microtubule-dependent trafficking of connexons from Golgi to the plasma membrane 等 6 个。小结附子不良反应众多,心脏毒性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热点;附子心脏毒性机制涉及离子通道、线粒体功能、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缝隙连接通道等。缝隙连接通道是心肌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换及电耦联的重要通路,可能通过参与调控离子通道影响心脏电生理进而产生心脏毒性。缝隙连接通道相关调节蛋白(CX40、CX43、SCN5A)对应的基因靶点与人体多个基因产生交互,参与人体多个生物进程。第二部分 附子生物碱的实验研究目的从附子毒性物质基础出发,探索附子单、双酯2种生物碱的毒性差异,毒性机制及毒性代谢特点,为构建附子安全性评价体系及风险防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通过大鼠H9C2心肌细胞对附子主要毒性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进行了心肌细胞毒性实验,实验中涉及的技术方法有:细胞孵育、细胞活力检测、生长曲线绘制、ELISA检测、细胞漏出率计算等;其次,对附子单、双酯2种生物碱进行了大鼠心脏毒性验证与比较,实验中涉及的技术方法有:大鼠灌胃、眼眶丛静脉采血、心电图检测,相关心脏毒性指标的ELISA检测等。最后,对附子单、双酯2种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点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借助UPLC技术对大鼠灌胃后各时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细胞实验:乌头碱最小毒性浓度为0.03125%(0.2018mol/l),IC50为2.882mmol/l,低浓度(0.0250mol/l、0.05040mol/l、0.10090mol/l)呈正向激发作用,当浓度在0.2018-1.6144mol/l时呈现出浓度、时间依赖性;在4h内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形态逐渐畸变,细胞核逐渐缩小,边界逐渐模糊,细胞间隙逐渐增大,细胞排列不规整;常规指标LDH、c-TNI、CK检测中,各浓度、时间组间差异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预警指标:与Control组,各浓度、时间组间组的SCN5A、CX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X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动物实验:乌头碱最小毒性剂量为0.3mg/kg,以此剂量开展的等剂量下2种生物碱的毒性验证与比较,结果:1)ECG:心率:AC组90min、120min与KB组有差异(P值分别为0.0293、0.0093),BAC组始终与KB组无差异(P值均>0.05);QTc:AC 组在 5min、10min 时有差异(P 值分别为 0.0097、0.0255),BAC组除20min时无差异(P=0.0593)其余各时点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80、0.0426、0.0200、0.0007、0.0007、0.0007、0.0413)。2)常规指标:CK: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01、0.0097);c-TNI: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43、0.0005);LDH: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均<0.0001)。3)预警指标:SCN5A:AC组有差异(P=0.0126)、BAC组无差异(P=0.6407);CX40:AC 组有差异(P<0.0001)、BAC 组无差异(P=0.0828);CX43: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11、0.0107)。4)其他指标:H-FABP: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均<0.0001)。药代动力学研究:AC血浆中达峰时间约在45min,BAC约为20min;AC与BAC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Cmax、Tmax、AUCO-t、AUMCO-t、MRTO-t的 P 值分别为<0.0001、0.0151、0.0013、0.0132、0.0177。小结1)AC较低浓度(0.03125%)即可引起H9C2心肌细胞毒性改变,引起大鼠毒性改变而不引起大鼠死亡的AC剂量为0.3mg/kg;2)BAC毒性剂量下心电图中心率可能无明显改变,需进一步结合QTc、常规心脏毒性指标(CK、LDH、从c-TNI)及缝隙通道相关指标(CX40、CX43、SCN5A)等指标综合考察;4)AC大鼠体内达峰时间在45min左右,BAC在20min左右,但24h时仍可检测到其成分的存在,说明其毒性是急性反应,但是在体内降解吸收需要一定时间;5)AC与BAC之间存在单向、不可逆的降解过程,及AC可以转化成BAC,但BAC不能转化成AC;且同等剂量给药,AC毒性强于BAC。第三部分 附子药材的实验研究目的围绕附子药材开展“不同批次、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验证-毒性比较-毒性物质基础探索-毒性代谢特点研究”,探索附子最佳用药方案,构建一体化、全链条的附子心脏毒性研究及风险防控体系,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首先,从物质基础层面出发,采用UPLC检测技术对不同批次、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附子药材进行2种生物碱的定性定量分析,实验过程中涉及的技术与方法有:药液的制备与提取、药物的定性定量UPLC检测;其次,从毒性验证角度出发,对附子药材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心脏毒性进行了动物实验验证,实验过程涉及的技术方法有药物的制备、大鼠灌胃给药,大鼠眼眶从静脉取血、血样的储存与处理、样本ELISA检测等;最后,从毒性代谢特点出发,对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附子药材进行大鼠灌胃给药,以探索各附子给药组中2种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点,实验过程涉及的技术方法有:药物的制备、大鼠灌胃给药,大鼠眼眶从静脉取血、血样的储存与处理、样本UPLC检测等。结果附子药材UPLC检测:构建线性方程:BAC:Y=3980x+489,r=0.9993;AC:Y=20600x+101,r=0.9992。附子粉末AC含量 125.78、534.94、314.34ng/g,BAC 含量 39.52、45.24、45.80;附子水煎 30min AC 含量 0.3056、0.26765、0.168ng/ml,BAC 含量 1796、1352、2516 ng/ml;附子水煎 120minAC 含量 0.3056、0.444、0.3532,BAC 含量 2360、2812、2212。动物实验:附子水煎剂按临床最大剂量的2倍给药,散剂按水煎剂的1/10给药,在此条件下开展的附子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验证比较结果提示:1)ECG:心率:F0及FB组在90min、120min时有差异(P值均<0.05),其余各时点均无差异(P值均>0.05),FB组始终无差异;QTc:F0组各时点的QTc值与K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931、0.5877、0.0736、0.0649、0.1212、0.4848、0.3939、0.6277);FA 组在 5min、10min、20min、30min、45min、60min、90min 的 QTc 值有差异(P 值分别为 0.0007、0.0047、0.0007、0.0007、0.0007、0.0007、0.0007);FB 组在 5min、20min、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等时点的QTc值有差异(P值分别为0.0293、0.0386、0.0143、0.0007、0.0007、0.0007、0.0413)。2)常规指标:CK:F0组、FA组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13、0.0104),FB组无差异(P=0.2824);c-TNI:F0 组、FA 组有差异(P 值分别为 0.0245、0.0266),FB 组无差异(P=0.0813),LDH:F0组、FA组有差异(P值分别为0.0245、0.0266),FB组无差异(P=0.0813)。3)预警指标:SCN5A:F0组有差异(P=0.0395),FA、FB组均无差异(P均>0.05);CX40:F0、FA组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88、0.0050),FB组无差异(P=0.1091);CX43:F0、FA 组有差异(P 值分别为 0.0280、0.0111),FB组无差异(P=0.1535)。药代动力学:构建线性方程:BAC:Y=0.85x-0.00127,r=0.9978;AC:Y=2.14x+0.0909,r=0.9993。附子各给药组均大鼠体内AC含量均在定量下限以下,F0组、FB组可检测到BAC含量,FA组BAC含量亦在定量下限以下。比较各组(F0组VS FA组、FA组VS FB组、F0组VS FB组)AC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max、AUC0-t、AUMC0-t、MRT0-t 的 P 值分别为(0.5333,0.7032,0.1905)、(0.2000,0.5317,0.0952)、(0.5000,0.7302,0.0530)、(>0.9999,0.7032,>0.9999)、(0.5333,0.5000,0.1905)、(0.2667,0.5317,0.0952),各组参数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比较各组(F0组VSFA组、FA组VSFB组、F0组VSFB组)BAC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max、AUC0-t、AUMC0-t、MRT0-t 的 P 值分别为(0.2222,0.3333,0.6200)、(0.5000,>0.9999,0.1981)、(0.5000,0.6667,0.0530)、(0.5000,0.5000,0.0379※)、(0.8889,0.3333,0.0262※),各组参数的差异比较有无统计学意义的有FO组VSFB组的AUMCO-t、MRTO-t比较(P值均>0.05),其余各组参数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小结1)不同批次间附子中生物碱含量存在差异,经过煎煮30min可有效缩小差异,控制附子中生物碱含量;2)附子中的毒性生物碱不仅仅是以乌头碱为代表的双酯型生物碱,以苯甲酰乌头原碱为代表的单酯型生物碱亦存在毒性;3)正常煎煮可控制附子药材中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含量,但是不能降低其毒性,其毒性可能与其单酯型生物碱成分有关,在临床使用中仍需要久煎。第四部分 附子复方的临床研究目的从附子复方层面出发,开展附子含附子制剂的临床安全性观察研究,综合阐述附子经过炮制及现代制药工艺处理后其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开放、单次给药的研究设计开展含附子制剂的临床安全性观察研究。结果研究纳入健康受试者8人,男女各半,进行含附子制剂25g 口服给药,观察药前 30min、药后 30min、1h、2h、4h、8h、24h、48h、72h、96h、120h 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给药后各时间点较给药前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心电图:24h内各时点动态心电图指标无明显差异,24h内各时点的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QTC间期较给药前的P值分别为 0.0781、0.5528、0.1406、0.1563、0.1096。1-5d PR 间期、QRS 间期、QT间期、QTC间期较给药前的P值分别为:PR间期:0.4453、0.4844、0.1250、0.4219、0.7422;QRS 间期:>0.9999、0.5859、0.4375、0.0625、0.2188;QT 间期:0.6406、0.1953、0.1719、0.5703、0.0156*;QTC 间期:0.6875、0.7969、0.5469、0.3516、0.0625。心脏损伤标志物:与给药前相比,CTNT的P值分别为>0.9999、0.5000、>0.9999;Pro-BNP 的 P 值分别为 0.7422、0.5469、>0.9999,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结试验所选含附子制剂是经过严格炮制制作的复方中成药膏,在临床安全剂量下使用,未发现引起相关实验室检查及毒性指标的异常改变,经过适当的炮制加工可有效控制附子毒性,所以临床实际用药中,需控制用药剂量,进行必要的加工和炮制,还要考虑合适的疗程和人体个体差异等情况。结论1)附子安全性评价体系构建:应用“成分-通路-靶点-临床评价指标”一体化、全链条的研究策略开展了对附子从“生物碱单体-药材-复方”的“毒性体内外验证-毒性物质基础-毒性代谢特点”研究,构建了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并探索性应用于附子心脏毒性的研究中;2)附子心脏毒性的机制探索及早期预警:缝隙连接通道是位于心肌细胞上负责信息交换及电耦联的重要通路,在附子心脏毒性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提示可能存在早期预警的敏感性指标,对于构建和完善附子心脏毒性的风险防控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附子心脏毒性的风险防控:从附子“生物碱单体-药材-复方”层面以明确其“毒性物质基础-毒性机制-毒性代谢特点”,从各个环节层层把控其毒性,做到未病时先防,已病则应早发现、早治疗以防病变。

荣艳[3](2021)在《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的临床、影像及血清抗体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SARS-CoV-2核酸假阴性的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目的:探讨核酸假阴性的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50例,其中核酸假阴性19例,核酸阳性31例。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探讨核酸假阴性危险因素。结果:与核酸阳性组相比,核酸假阴性组流行病学暴露少(52.6%vs 83.9%,P=0.025),胸部不适症状轻(5.3%vs 32.3%,P=0.035),临床缓解期短(10(8,13)天vs 15(11,18.5)天,P=0.005),肺叶受累数少(2(1,2.5)vs3(2,4),P=0.004),肺部病变综合评分低(3(2.5,4.5)vs 5(4,9),P=0.007)。无明确流行病学暴露史可能是SARS-CoV-2核酸假阴性潜在危险因素。结论:核酸假阴性COVID-19病例值得关注,因临床表现较轻,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较少,在没有阳性的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下病毒传播的风险更高。第二章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抗体上升速率(IgM/T和IgG/T)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相关性分析目的:使用IgM/IgG抗体上升速率(血清抗体浓度与症状发作后天数的比值,IgM/T和IgG/T)作为观察指标,分析其与COVID-19疾病发展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色谱法定量检测SARS-CoV-2 IgM和IgG。结果:IgM在症状出现后5天阳性,2周内上升,此后下降;IgG在症状出现后第二周阳性,此后持续上升直至观察期结束;2周内IgM/T与病程负相关(Spearmanρ=-0.860;P=0.000);恢复期IgG/T与病程无关(Spearmanρ=0.17;P=0.283),与临床分型(Spearmanρ=0.432;P=0.004)、累及肺叶数(Spearmanρ=0.343;P=0.026)及肺部病变综合评分(Spearmanρ=0.472;P=0.002)正相关。结论:病程2周内IgM/T越高,病情恢复越快,病程越短;恢复期IgG/T越高,病情越严重。IgM/T和IgG/T可预测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第三章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连续两次SARS-CoV-2核酸转阴后的临床及肺部影像特点目的:描述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连续两次核酸转阴后的临床和肺部CT特征。方法:纳入连续两次核酸转阴的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病例51例,轻型20例和普通型31例,回顾性收集人口,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数据。结果:COVID-19患者核酸连续两次转阴后,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已大致正常,但仍有55.2%(16/29例)的普通型COVID-19患者肺部有两个及以上肺叶病变,最常见肺CT表现是毛玻璃样混浊和纤维条索(均为51.7%,15/29例)。核酸转阴后至少2周的隔离观察期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仍继续轻度改善,且肺CT改善明显,有68.2%患者的(15/22例)肺部病变继续吸收,63.3%的患者(14/22)吸收超过50%,36%的患者(8/22)吸收超过80%.结论:COVID-19患者连续两次核酸转阴后的继续隔离期内,临床及肺部影像均持续改善,可能意味着此期间仍有病毒传播风险,进一步隔离治疗对防控疫情意义重大。

叶根澜[4](2021)在《碳基导电冷冻水凝胶在心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心肌梗死是全球临床死亡的主要病因,由于心肌细胞难以再生,在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后,心肌组织被纤维替代,严重影响心功能,进而发展为心室重构,心力衰竭等难以挽救的地步。心脏移植供体难求,目前的治疗手段仅局限于溶栓、改善血供等方法支持残存的心肌细胞。而随着许多新型生物材料的研发,工程化心肌补片被视为新的改善心梗的手段,被寄予厚望。由于心肌细胞独特的电生理特点,提供电传导性能是工程化心肌补片构建的重要一环。碳基导电材料具有优越的导电性,化学性质稳定,能够赋予心肌补片良好的电整合功能,为正常心肌组织与心梗组织之间建立电活动,改善电传导。冷冻水凝胶是在低温下成胶的一类支架材料。在低温环境下,支架材料在交联过程产生冰晶,并在解冻后形成交联互通的网络结构。利用胶原来源的明胶支架在冷冻成胶的方式下形成的水凝胶,便于细胞的伸展黏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流通,是良好的心肌补片支架。结合碳基导电材料构建导电冷冻水凝胶可以成为心肌组织工程的新选择。目的利用碳基导电材料设计合适力学性能和电生理特点的工程化心肌补片,并对碳基导电冷冻水凝胶在心梗治疗上进行临床前研究。方法1、合成甲基丙烯酸化明胶,多巴胺MBA交联剂,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以及迈克烯-碳化钛,用冷冻成胶的方法制备碳化钛导电水凝胶。对所制备的水凝胶进一步进行物理性能表征以及生物相容性的测试。2、体外构建碳基导电水凝胶的工程化心肌补片,对工程化心肌补片进行体外细胞功能的验证,以及进行心梗大鼠心肌修复的体内验证。3、进一步改进碳基导电水凝胶,利用弹性蛋白、F127、碳纳米管合成可注射的预先成型的形状记忆碳基导电水凝胶,并构建可注射递送的工程化心肌补片,探讨其在心梗小型猪心肌修复的应用。结果1、基于碳化钛的碳基冷冻水凝胶展现了接近天然心肌组织的力学性能以及导电性能,并表现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在复合心肌细胞后,碳基冷冻水凝胶工程化补片展现了很好的促进心肌细胞成熟的作用,实现了补片在肉眼下的整体跳动。在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后,水凝胶上呈现出了三维立体的血管形态。将补片植入心肌梗死大鼠体内,为心梗区域构建了良好的微环境。大鼠心功能得到改善,心梗面积大大减少。3、改进的碳基导电水凝胶展现了优越的导电性以及弹性,能够在腔镜下完好递送到小型猪心脏上,所构成的工程化补片能够减少心梗小型猪的心梗瘢痕,促进心梗区域的血管再生。该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前期的实验基础。结论材料表征、体外及体内实验等实验结果显示,在本研究中我们所构建的基于碳基导电材料的冷冻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心肌细胞成熟,减少心梗大鼠以及小型猪的心脏的纤维化程度,提高心功能。以碳基导电冷冻水凝胶为基础的工程心肌补片在心肌修复上具有较好的前景。

王琦[5](2021)在《他克莫司不同浓度对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治疗方案很多,如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联合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GC联合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和利妥昔单抗等,但由于疗效和副作用的原因,不同种族对IMN的治疗看法不尽相同。2020年KDIGO指南推荐TAC治疗IMN。在一项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试验中,与没有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受试者相比,TAC疗法最近被认为是治疗IMN患者的一种有用的治疗选择。.根据2020年KDIGO指南,免疫抑制剂TAC(3~8 ng/ml)作为治疗MN的一线药物。然而,TAC浓度与药物疗效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清楚。此外,不确定TAC的不良反应是否随TA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我们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不同浓度的TAC治疗IMN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1年3月至2019年4月在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内科就诊并确诊为IMN的患者260例,且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30 ml/min/1.73m2,24小时蛋白尿(24UTP)大于3.5g。其中TAC浓度≤5 ng/ml的患者125例,TAC浓度>5 ng/ml进展期危险度相似的患者135例。主要终点事件设定为两种治疗方案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 rate,CRR)及6个月和12个月的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次要终点事件包括次要结局指标24h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24h UTP)、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不良事件发生率(adverse events,AEs)。结果:经12个月随访,CTAC≤5 ng/ml组与CTAC>5 ng/ml组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6个月时CTAC>5 ng/ml组CRR明显高于CTAC≤5 ng/ml组(卡方检验,38%vs26%,P<0.001)。12个月时两组CRR差异无显着性(卡方检验,62%比63%,P=0.852)。与CTAC≤5 ng/ml组相比,CTAC>5 ng/ml组能有效改善24h尿蛋白(P=0.017)、血清白蛋白(P=0.010)水平。CTAC≤5 ng/ml组急性可逆性肾毒性(P<0.001)、肝毒性(P=0.036)、新发糖尿病(P=0.036)、糖耐量异常(P=0.005)发生率均低于CTAC>5 ng/ml组。结论:CTAC>5 ng/ml组6个月的PRR和CRR均优于CTAC≤5 ng/ml组,但12个月时两组的C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

桑珍珍[6](2021)在《miR-214对脓毒症心肌自噬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脏是脓毒症时最易损靶器官之一,经常表现为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受损。脓毒症患者约有50%可发生心脏功能障碍,其死亡率高达70%~90%。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sepsis-induced myocardial dysfunction,SIMD),也称为脓毒症心肌抑制、脓毒性心肌病(Septic cardiomyopathy),是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关于SIMD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心肌抑制物;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氧自由基;细胞凋亡;基因调控等许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自噬(autophagy)是一种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物学机制,它通过降解并再循环利用细胞质中的长寿命蛋白以及衰老、废弃的细胞器等来为细胞的存活提供能量。自噬可由应激如缺血再灌注损伤、压力负荷等触发。自噬具有双重作用,适度的自噬促进细胞的存活,但过度自噬又可以导致细胞死亡,可见自噬是一把“双刃剑”。miR-214通过靶向调控PTEN在心肌细胞凋亡、氧化损伤、心肌纤维化、心室压力负荷等方面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但miR-214对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及自噬调节过程尚属未知,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PTEN/Akt/mTOR信号通路被广泛报道是细胞凋亡和自噬激活的经典信号通路。我们假设miR-214可以调控PTEN/Akt/mTOR通路,抑制心肌细胞自噬,减轻脓毒症小鼠心脏功能障。我们从心功能、心脏形态学、心肌蛋白表达等方面观察miR-214对SIMD小鼠心脏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SIM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脓毒症患者的心功能及血浆中miR-214的表达水平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的心功能及血浆中miR-214的表达水平。方法:1.选择沧州市中心医院EICU自2018年10月至2021年02月收治的125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50例)和脓毒症休克组(75例)。根据床旁心脏超声检测的EF值结果,分为脓毒症无心肌抑制组(83例)和脓毒症心肌抑制组(42例)。选择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对照组。2.收集脓毒症患者入EICU时的基本资料,床旁超声检测患者入EICU时的心功能参数,及对症积极治疗后再行超声监测心功能参数。3.采用RT-qPCR方法检测患者入EICU时血液中miR-214的表达情况。4.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血浆miR-214表达水平、超声下心功能参数、心肌酶学指标、脏器功能指标、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在125例脓毒症患者中,42例出现心肌抑制,脓毒症心肌抑制的发病率为33.60%;2.与脓毒症无心肌抑制组患者相比,脓毒症心肌抑制患者血清中miR-214表达水平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脓毒症心肌抑制患者血浆中miR-214表达与EF、c TNI、SOFA评分呈正相关。小结:1.脓毒症心肌抑制组患者血浆中miR-214的表达明显升高。2.脓毒症心肌抑制患者血浆中miR-214表达与c TNI、SOFA评分呈正相关,与EF值呈负相关。第二部分脓毒症小鼠心肌自噬活性和miR-214表达变化目的:观察脓毒症小鼠心肌自噬活性和miR-214表达变化。方法:1.实验选取6-8周龄(18-22g)昆明小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puncture,CLP)复制脓毒症心肌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6h组、脓毒症12h组、脓毒症24h组,每组10只。2.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水平。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0,IL-10)、心肌肌钙蛋白-I(Myocardial troponin I,cTnI)的水平。4.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心肌miR-214的表达水平。5.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LC3B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p62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LC3-II/I、p62的水平,评估心肌自噬情况。6.CLP术后6h,采用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小鼠心功能(LVEF及LVFS)。7.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心肌细胞自噬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小鼠血清CK-MB、LDH的水平及TNF-α、IL-10的水平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CLP术后6h,心脏超声显示LVEF及LVFS明显降低,小鼠出现心功能障碍。CLP术后24h心肌组织HE染色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2.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小鼠在CLP术后6h时miR-214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但随着时间延长则逐渐降低;3.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小鼠在CLP术后24h,心肌组织LC3B的水平明显升高,p62的水平明显降低,透色电镜下心肌细胞内出现自噬小体。小结:1.CLP术后24h,小鼠出现血清炎症因子升高、心肌酶学标记物升高、心功能障碍以及心肌组织病理改变,CLP术能够成功模拟脓毒症心肌损伤模型。2.脓毒症时小鼠心肌组织出现明显的自噬。3.脓毒症时小鼠心肌组织miR-214的表达出现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动态变化。第三部分miR-214对脓毒症小鼠心肌自噬以及心功能的影响目的:观察miR-214在脓毒症小鼠心肌自噬中的作用。方法:1.实验选取6-8周龄(18-22g)昆明小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puncture,CLP)复制脓毒症心肌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脓毒症组、miR-214过表达空白对照组、miR-214过表达组、miR-214抑制空白对照组、miR-214抑制组,每组10只。2.CLP术前3天,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腺病毒调控miR-214的表达。于CLP术后24h杀鼠,留取心脏及血清标本。3.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心肌损伤标记物:CK-MB和LDH的水平。4.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0、cTnI的水平。5.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心肌miR-214的表达水平。6.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LC3B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p62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LC3-II/I、p62的水平,评估心肌自噬情况。7.CLP术后6h,采用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小鼠心功能(LVEF及LVFS)。8.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心肌细胞自噬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小鼠在CLP术后24h时心肌组织miR-214的表达水平升高了1.52倍。与脓毒症组相比,miRNA-214过表达组小鼠心肌组织miR-214的表达水平升高了3.64倍,miR-214抑制组小鼠心肌组织miR-214的表达水平降低了79.8%。miR-214过表达空白对照组及miR-214抑制空白对照组心肌组织miR-214的表达,与脓毒症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脓毒症组相比,过表达miR-214能显着降低脓毒症小鼠血清CK-MB、LDH的水平及TNF-α、IL-10的水平,减轻心肌组织自噬水平,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3.与脓毒症组相比,抑制miR-214能显着升高脓毒症小鼠血清CK-MB、LDH的水平及TNF-α、IL-10的水平,提高心肌组织自噬水平,使心功能恶化,加重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小结:1.上调miR-214的表达,能抑制脓毒症小鼠心肌自噬,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病理损伤。2.下调miR-214的表达,能促进脓毒症小鼠心肌自噬,加重心功能恶化,加重心肌病理损伤。第四部分miR-214通过调控PTEN/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细胞自噬目的:明确miR-214是否通过调控PTEN/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细胞自噬。方法:1.乳鼠心肌细胞分离和培养:新生1-2天的昆明小鼠表面消毒后取出心脏,D-hanks洗涤心脏,取出心室肌组织剪成小块,消化液消化,直至组织消化完全,收集消化液过滤、离心、重悬后,在含有10%胎牛血清及1%青链霉素的DMEM/F12完全培养基中差速贴壁2h。以0.1m M Brd U的DMEM培养液培养心肌细胞。2.脂多糖诱导的心肌损伤细胞自噬模型的构建: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加入LPS(5μg/m L、10μg/m L、20μg/m L、50μg/m L4个不同终浓度)后培养24小时测定心肌细胞:1)生存率(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2)凋亡率(流式细胞学检测凋亡率)3)自噬(用Western blot检测LC3-Ⅱ/I、p62蛋白水平)4)miR-214表达(RT-qPCR)。根据以上数据,确定LPS实验浓度为10μg/m L。3.LPS对心肌细胞miR-214表达、心肌细胞自噬的作用时间的影响:选择终浓度LPS10μg/m L刺激心肌细胞,分别在6h、12h、18h、24h测定心肌细胞自噬蛋白活性、miR-214表达。4.miR-214过表达和抑制对LPS诱导的心肌细胞自噬的影响:LPS10μg/m L刺激心肌细胞,同时给予miR-214过表达、抑制剂、阴性对照。24h后测定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LC3-Ⅱ/I、p62、PTEN、Akt、mTOR等自噬蛋白及自噬通路水平。5.PTEN/Akt/mTOR途径抑制剂处理后对LPS诱导的心肌细胞自噬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LC3-Ⅱ/I、p62自噬蛋白水平。结果:1.在LPS(10μg/m L)诱导心肌细胞损伤24h后,心肌细胞存活百分率随浓度升高逐渐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LPS作用于心肌细胞6h后,心肌细胞存活百分率随LPS浓度升高逐渐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LPS(24h)组心肌细胞miR-214的表达水平升高了1.64倍。与对照组相比,miR-214过表达组心肌细胞miRNA-214的表达水平升高了10.15倍,miR-214抑制组心肌细胞miRNA-214的表达水平降低了72.56%。miR-214过表达空白对照组及miRNA-214抑制空白对照组心肌细胞miR-214的表达,与LP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过表达miR-214能显着降低心肌细胞LC3-Ⅱ/I、PTEN的表达,升高p62、p/t-Akt、p/t-mTOR的表达,即降低脓毒症小鼠心肌细胞自噬;5.抑制miR-214能显着升高低心肌细胞LC3-Ⅱ/I、PTEN的表达,降低p62、p/t-Akt、p/t-mTOR的表达,即升高脓毒症小鼠心肌细胞自噬水平;6.PTEN抑制剂可抑制心肌细胞自噬,增强过表达miR-214抑制自噬的水平。小结:miR-214通过调控PTEN/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细胞自噬。

杨丽娜[7](2021)在《miR-204-3p和SP1在大鼠肠神经嵴干细胞增殖与迁移过程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最近被称为“第二脑”,是由起源于肠神经嵴干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 stem cells,ENCSCs)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聚集而成,在胃肠道内形成相对独立的神经网络。ENS发育异常可能会导致儿童期部分消化道畸形相关疾病,也可能会导致成年期胃肠动力紊乱以及功能性胃肠病。ENS发育异常引起的疾病从肠神经元的数量和质量上可以分为3种:肠神经元缺失(先天性巨结肠),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和肠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等。其中,以先天性巨结肠病(Hirschsprung,HD)最为常见。H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肠道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远端结肠神经节细胞缺如引起肠壁痉挛,使近端结肠内粪便通行受阻导致近端肠壁扩张,主要症状是便秘,发病率约为1/5000。目前作为该病疗效确切的唯一治疗方法HD肠远端神经节缺如节段的手术切除虽可降缓解便秘症状,但并发症较多,影响患儿以后的生活质量。所以,深入探究HD的发病机理并基于此找出更好的治疗方法意义十分重大。据报道,ENS发育异常是由于胎儿发育期间ENCSCs迁移受损而导致的,这也是HD患者病变肠段神经节缺如的主要原因。目前一致认为神经嵴干细胞迁移学说较准确地描述了 ENS发育的整个过程:ENCSCs沿肠道的增殖和迁移;ENCSCs定植后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分化;在肠壁内形成神经节;神经元轴突和突触的形成等。已知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stem cells,NCSCs)在胚胎发育时期从背侧神经嵴褶皱处分离并开始向中胚层间充质定向迁移的旅途,最后在间充质中定植。其中部分NCSCs定向分化为ENS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被称为ENCSCs。ENCSCs沿肠道迁移、定植、分化最终发育形成ENS。上述生理过程涉及的分子调控机制十分复杂,NCSCs迁移的动力源并不十分明确。目前,趋化作用(Chemotaxis)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已被明确认为是促进细胞迁移和增殖的重要机制。课题组前期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大鼠胚胎切片进行染色分析,证实ENCSCs表面均表达CXCR4,CXCR4诱导NCSCs沿着SDF-1的浓度梯度从神经嵴向肠道迁移,说明SDF-1/CXCR4轴在NCSCs迁移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同时,课题组在大鼠胚胎提取的NCSCs中证实NCSCs在生长过程中E-cadherin表达降低,N-cadherin表达升高,提示EMT在NCSCs迁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SDF-1/CXCR4轴和EMT介导细胞粘附、迁移和增殖等生物活动的具体调控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我们猜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调控机制。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长度约为22nt的内源性短链RNA。miRNA通过与目标mRNA的3’端非翻译区(3’-UTR)互补结合发挥分子生物学作用,导致靶基因的翻译和表达在转录后水平受到调节。其在个体发育、细胞分化及凋亡等众多生理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目前已发现若干miRNAs在HD患者病变肠段中表达异常,miRNAs通过不同的机制对ENCSCs的增殖、迁移、分化及存活发挥调节作用,但仍有众多miRNAs有待被发现。因此,有必要对miRNA参与ENS的发育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求发现起重要作用的miRNA分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本研究中,我们对比了 HD患者的病变肠组织和正常肠组织miRNA表达谱,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差异表达的miRNAs。而后选取大鼠ENCSCs表达CXCR4的高峰期(即胎龄12天)的胎鼠提取ENCSCs的原代细胞进行研究。通过腺病毒转染的方式使ENCSCs过表达关键miRNAs,并对其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同时参与SDF-1/CXCR4轴与EMT过程的miRNAs并探讨其具体调控ENCSCs增殖、凋亡与迁移的机制。研究方法:1、高通量测序筛选HD患者的病变肠组织和正常肠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s。收集3名HD患儿手术切除的肠组织,以病理科免疫组化检测无神经节细胞的痉挛段肠组织为病变组,有神经节细胞的扩张段肠组织为正常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s,对差异倍数较大的miRNAs进行GO、KEGG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可能同时参与细胞趋化性和EMT过程的miRNAs。采用RT-qPCR技术对重要的miRNAs进行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重要的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2、ENCSCs的提取、培养和鉴定。选用7-9周龄、体重230-280g健康性成熟未孕育的Wistar大鼠,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实验动物饲养中心提供,并在SPF级动物饲养室饲养(室温22±2℃;湿度55±5℃;保持12小时昼夜循环)。按雌雄4:1比例午夜合笼,并于次日8:00-9:00进行阴道涂片,以光学显微镜下见大量精子者记为妊娠第0天(embryonic 0,E0)。待孕鼠妊娠第12天(E12)剖宫取胎,于显微镜下用显微器械取出胚胎肠管组织,经物理破碎和化学酶消化后,使用神经干细胞专用培养基重悬细胞并接种到培养瓶中,在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原代孵育24h后弃去漂浮死细胞,以2/3量换液,继续培养,观察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成神经球的情况。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免疫学鉴定(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对原代细胞进行鉴定。3、miR-383-3p、miR-490-5p、miR-200c-3p 和 miR-204-3p 对 CXCR4、ZEB2和E-cadherin表达量的影响。使用腺病毒转染大鼠ENCSCs进行实验。在分别过表达 miR-383-3p、miR-490-5p、miR-200c-3p 和 miR-204-3p 后,RT-qPCR 检测过表达效率并确定最佳转染浓度,并检测CXCR4、ZEB2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4、miR-204-3p对SP1表达量的影响。在大鼠ENCSCs中过表达miR-204-3p后,采用RT-qPCR检测SP1表达水平。5、miR-204-3p和SP1对大鼠ENCSCs细胞功能的作用。针对SP1设计3个siRNA并用腺病毒包装,转染ENCSCs后RT-qPCR检测干扰效率,选择干扰效果最佳的siRNA进行后续实验。过表达miR-204-3p或敲降SP1后,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流式凋亡和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情况。6、SP1对CXCR4、E-cadherin和miR-204-3p表达量的影响。在干扰SP1后,RT-qPCR 检测 CXCR4、E-cadherin 和 miR-204-3p 的表达水平。7、CXCR4对大鼠ENCSCs细胞功能的作用。针对CXCR4设计3个siRNA并用腺病毒包装,转染ENCSCs后RT-qPCR检测干扰效率,选择干扰效果最佳的siRNA进行后续实验。敲降CXCR4后,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流式凋亡和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情况。8、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 21.0和Prism 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两组之间的比较,使用Student’s t检验;对于多组之间的比较,使用one-way ANOVA和Tukey post-hoc分析方法。P<0.05是认为统计差异显着。结果:1、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HD患儿病变肠组织和正常肠组织中共得出277个显着上调的miRNAs和254个显着下调的miRNAs。选择差异倍数最高的 30 个 miRNAs 进行 GO 分析和 KEGG 分析,发现 miR-383-3p、miR-490-5p、miR-200c-3p和miR-204-3p同时与EMT和细胞趋化性有关。使用RT-qPCR验证这4个miRNAs的表达趋势,与测序结基本果一致。通过靶基因预测,发现miR-204-3p与靶基因联系最为广泛。2、在大鼠 ENCSCs 中分别过表达 miR-200c-3p 和 miR-204-3p 后,CXCR4和ZEB表达下降,E-cadherin表达上升;而分别过表达miR-383-3p和miR-490-5p后,CXCR4表达无明显变化,ZEB2表达下降,E-cadherin表达上升。3、在大鼠ENCSCs中过表达miR-204-3p后,SP1表达下降。4、在大鼠ENCSCs中过表达miR-204-3p后,可引起大鼠ENCSCs增殖能力减弱、凋亡增加、迁移能力减弱。敲降SP1后也有类似结果。5、在大鼠ENCSCs中敲降SP1后,CXCR4表达下降,E-cadherin表达上升,并且在敲降SP1后,发现miR-204-3p表达下降。6、在大鼠ENCSCs中敲降CXCR4后,可引起大鼠ENCSCs增殖能力减弱、凋亡增加、迁移能力减弱。结论:1、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病变肠组织和正常肠组织中存在较多差异表达的miRNAs,这些miRNAs可能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过表达miR-204-3p或敲降SP1或敲降CXCR4后,大鼠ENCSCs增殖减弱、凋亡增加、迁移能力减弱,提示miR-204-3p、SP1和CXCR4均参与调控ENCSCs增殖、凋亡与迁移。3、miR-204-3p可能通过调控其潜在靶基因SP1参与SDF-1/CXCR4轴与EMT过程。

乔媛媛[8](2012)在《食管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年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四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90%以上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食管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15%,手术切除后,2年生存率也不到30%。由于食管癌缺少明显的早期症状,并且缺乏明确的肿瘤标志分子,诊断时多为中晚期。因此,ESCC需要更好的诊断监测的方法和更多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相关的新分子靶点,提高ESCC的检出率和诊治水平。目前,检测肿瘤的方法主要有活组织病理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等。但是,采集组织学标本创伤大,患者一般较痛苦,难以接受;而影像学检查无法检测到2毫米以下的肿瘤病灶。外周血取材方便,创伤小,是临床上常规检测较为理想的标本来源。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检测手段简便、易行、快捷,所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存在CTCs,也称为血液稀有细胞、肿瘤微小转移病灶、潜伏肿瘤细胞和循环上皮细胞(circulating epithelial cell, CEC)等,是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早期事件,有关CTCs的理论已有很长时间。肿瘤转移是一个涉及多步骤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是肿瘤细胞播散种植生长的串联放大的瀑布反应。目前肿瘤的发现和诊断仍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及肿瘤特异性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不能及时发现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由于肿瘤细胞经过血液循环系统转运播散至远端器官并且形成的明显转移灶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CTCs检测能够为肿瘤早期发现及转移复发监测提供一种有效手段。研究表明,CTCs数量及表型的改变可作为了解恶性肿瘤生物学特征及肿瘤进展的窗口,经过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检测CTCs,为肿瘤早期筛查、肿瘤治疗的疗效评价、转移复发监测和预后判断等提供必要的信息,然而常规的检测手段很难发现这些细胞。目前,采用何种方法鉴定外周血中的CTCs,以及如何找到更多的CTCs特异性标志物,以提高CTCs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成为该领域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首先采用基于免疫磁珠的负性筛选食管癌外周血中CTCs的方法,分析CTCs与食管癌进展的关系。总结了CTCs与食管癌分期、肿瘤体积大小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以及患者生存时间等的联系。研究发现,细胞分化程度越差、TNM分期越高,外周血CTCs检出数量越多。CTCs水平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外周血CTCs的检出率,有淋巴结转移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浸润程度高的高于浸润程度低的,肿瘤分期高的高于肿瘤分期低的,分化程度差的高于分化程度好的。术前CTCs分组(以5为界值)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显着因素,术前CTC≥5组和CTC<5组相比,病人死亡的风险为3.078倍;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相比,病人死亡的风险为3.331倍。同时,追踪了一例ESCC病例,动态监测不同治疗阶段患者外周血中CTCs细胞形态特征及数量变化,结合影像学及血清学标志,探讨其与治疗疗效及肿瘤进展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CTCs对于肿瘤诊断和预后的价值。由于肿瘤具有异质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会发生上皮间叶转变(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 EMT)及间叶上皮转变(mesenchymal epithelial transition, MET)等过程,细胞的各种标志会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而改变。CTCs脱离原发灶后,在随后的变异中有部分细胞获得了高转移潜能,表现为上皮细胞表型丢失而间叶细胞表型增加。目前,CTCs的检测主要是基于分离和富集循环血液中的具有上皮细胞特性的肿瘤细胞。美国FDA于2004年批准的CellSearch Procedure,即采用抗上皮细胞标志EpCAM、CK8、CK18和CK19结合免疫磁珠富集外周血中CTCs。但是,由于大约20-30%的恶性肿瘤细胞本身不表达上皮标志或是表达水平很低,因而这一筛选方法会造成一部分肿瘤细胞检测不到。利用CTCs物理性质(如细胞大小)进行分离鉴定,也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细胞大小差异很大,存在特异性不高、富集效率低的问题。抗体研究是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及肿瘤检测这一领域的基础和亮点。然而真正批准用于肿瘤检测和治疗的抗体相对较少。其中噬菌体抗体库就是一个筛选获得人源抗体的重要技术平台,也是获得人源抗肿瘤抗体的重要途径。此技术是将抗体多样性可变区基因组装到表达载体内,抗体分子片段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表达到噬菌体颗粒表面,从而得到多样性噬菌体抗体的集合。噬菌体抗体库能将基因型与表型统一于一体,将选择能力与扩增能力偶联起来,在体外模拟体内的抗体生成过程,具有强大的筛选能力。本研究探索了通过人源大容量单链噬菌体抗体库筛选得到与食管癌细胞有结合活性的抗体。不仅对利用噬菌体抗体库筛选肿瘤细胞的方法策略进行了探讨,并且在筛选的基础上得到与食管癌细胞系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有助于提高食管癌CTCs的检测效率,并为食管癌诊断和治疗提供候选分子。概括来讲,本课题以负性筛选CTCs研究为基础,通过外周血CTCs窗口,探讨CTCs数量和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与ESCC危险分级、辅助治疗、复发和转移的关系;以食管癌细胞为靶,采用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抗食管癌CTCs的特异性单链抗体,为分离富集并鉴定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TCs提供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测方法和潜在靶标。本研究不仅对食管癌患者实现个体化诊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能为食管癌生物治疗提供新的候选药物。方法:第一部分:本实验选取59例食管癌患者,应用免疫磁珠为基础的负性富集结合免疫荧光抗体鉴定的方法对其外周血CTCs进行检测。首先通过标记抗CD45的Miltineyi纳米磁珠与白细胞结合,通过强磁场时去除白细胞,富集到外周血稀有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抗上皮标志CK8/18/19(+),抗白细胞标志CD45(-)的细胞,细胞核DAPI染色阳性;细胞大小、细胞核大小形态等鉴定方法确定CTCs的数量及细胞形态。探讨CTCs和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联系。第二部分:随访了一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个案报道。分别于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富集和鉴定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TCs,观察该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过程中CTCs形态学和数量变化,评价CTCs与治疗疗效和疾病进展的关系。第三部分:用构建的人源天然大容量噬菌体单链抗体库,以三种人食管癌细胞系KYSE-170, KYSE-180和EC0156细胞等量混合为靶,分别采用2%多聚甲醛固定(PF)及活细胞直接筛选(NF)的方法,联合酸性洗脱液洗脱(s)及XL-Blue菌直接感染(c)的策略回收结合噬菌体,经“吸附-洗脱-扩增”4轮淘洗,通过细胞ELISA方法鉴定阳性噬菌体抗体。测定噬菌体抗体的相对亲和力并且制备可溶性抗体;进一步分析阳性抗体细胞特异性,用于食管癌外周血CTCs的检测。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完成。论文第一部分,采用x2检验比较肿瘤不同分期、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器官转移等因素下不同组别之间CTCs检出率的差别。跟踪随访观察病人的病情及预后,不同CTCs检出水平患者的生存率计算用Kaplan-Meier法,两组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死亡率比较采用x2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Forward LR法)。论文第三部分,不同筛选方法筛选克隆阳性率、多样性率间比较用x2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59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TCs,总检出率为79.6%(47/59),所有病例共分离出CTCs细胞462个,平均7.83个(0-72)个,每毫升外周血约检出CTCs1.044个。细胞分化程度越差、TNM分期越高,外周血CTCs检出数量越多。CTCs水平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不同组别CTCs的检出率比较结果如下:淋巴结转移组外周血CTCs的检出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31,P=0.011);肿瘤浸润程度高的组较浸润程度低的组CTCs检出率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25,P=0.025);肿瘤分期高的组较肿瘤分期低的组CTCs检出率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25,P=0.025);分化程度差的组较分化程度好的组CTCs的检出率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83,P=0.027);CTCs与是否肿瘤远端转移虽然在统计学上没有显着性差异(x2=1.506,P=0.304),但是有远端转移的组CTCs的检出率相差较大。CTCs的检出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的位置、吸烟与否没有统计学联系。手术前外周血中CTCs检出组及CTCs未检出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88,P=0.049),CTCs未检出组生存率显着高于CTCs检出组;手术前外周血中CTCs<5组及CTCs≥5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388,P<0.001),CTCs<5组生存率显着高于CTCs≥5组;以术后CTCs检测数量分组,不同分组生存时间差异虽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生存时间相差较大。采用影响生存时间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前CTCs分组(以5为界值)(B=1.124,P=0.010)及淋巴转移(B=1.203,P=-0.003)是影响预后的显着因素,术前CTC≥5组和CTC<5组相比,病人死亡的风险为3.078倍,总体相对危险度的95%可信区间为1.313~7.231;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相比,病人死亡的风险为3.331倍,总体相对危险度的95%可信区间为1.493-7.430。第二部分:随访的患者自从第一次入院治疗到目前共3年的时间,T3N2M0,临床分期为Ⅳ期,共采集外周血8次,每次7.5m1,术前检测CTCs的数量为1个,术后7天检测CTCs的数量为14个。术后化疗共7次,治疗过程中,血清CA19-9、AFP等标记物保持正常,原发瘤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CKAE1/AE3(+++)、CK17(++)、p63(++)、p53(++)、EGFR(+);CK7(-)、CK20(-)、 CEA(-)。患者CTCs数量及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与疾病的进展相关,并且与影像学结果相符。第三部分:通过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共筛选获得61株抗食管癌细胞抗体。细胞ELISA结果显示,酸性洗脱液回收结合噬菌体后增加XL-Blue菌直接感染步骤,可以有效降低阳性噬菌体的丢失,筛选阳性率11.6%(61/525)。多数噬菌体抗体与三种食管癌细胞均有结合活性,有些抗体则表现出细胞系特异性。比较靶细胞的处理方法,PFc、PFs、NFc及NFs四组处理方法获得抗体阳性率比较,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046,P=0.007),其中NFs组的阳性率最高(16.8%),PFc组阳性率最低(4.7%);测序结果NF组的抗体可变区基因多样性71.4%(5/7),显着高于PF组14.2%(1/7),两组多样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7,P=0.031)。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具有不同可变区基因的噬菌体抗体主要定位于食管癌细胞的细胞膜,食管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得到的抗肿瘤细胞的噬菌体抗体具有较好的肿瘤组织特异性。筛选到的噬菌体抗体与食管癌肿瘤细胞系有结合活性,而与白细胞不结合。结论:第一部分: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后认为外周血CTCs同食管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联系,提示CTCs的检测可以辅助食管癌的临床诊断,对食管癌进行CTCs的研究有助于肿瘤的基础研究、评价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判断预后等。第二部分:食管癌外周血CTCs在手术前后、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可能反映疾病的进展和治疗的疗效,并且基本与影像学检查相符,能够较早地反映疾病的进展及治疗的疗效,对有些血清肿瘤标志物为阴性的患者更有意义。外周血中检测到CTCs或者CTCs数量的变化反映了该患者的预后不佳,在治疗过程中监测CTCs的动态变化可能有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帮助其实施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第三部分:以完整活细胞为靶,更易于保留肿瘤表面抗原的天然构像和多样性,通过具有良好多样性的大容量抗体库筛选获得的小分子抗体,在肿瘤示踪和靶向治疗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利用噬菌体抗体库筛选得到的抗食管癌细胞的抗体与食管癌细胞系有特异性结合,而与白细胞无结合,这样能够用来鉴定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TCs,筛选出的单链抗体能够提供更多的抗体靶标并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与肿瘤的检测。本研究表明,外周血CTCs的检出与肿瘤的分期、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术前CTCs的数目与患者的生存时间等相关,因此CTCs的检测可以指导肿瘤治疗、为判断肿瘤预后提供信息、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监测肿瘤转移复发,是具有可行性的诊断手段。本课题筛选得到的特异性抗体有望进一步提高CTCs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其在肿瘤诊治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主要创新点:1.本研究提示CTCs数目和形态改变与食管癌进展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外周血CTCs有助于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指导食管癌个体化治疗。2.采用大容量单链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抗食管癌的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进一步提高CTCs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刘中文[9](2007)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见故障及维修》文中研究指明简要介绍了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原理,分类及其构成。总结了对该仪器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经验。

王国政,金晶,成军,孙长贵[10](2003)在《AXSYM免疫荧光分析仪常见故障的排除》文中研究指明

二、AXSYM免疫荧光分析仪常见故障的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XSYM免疫荧光分析仪常见故障的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增强荧光分析仪及配套降钙素原定量检测试剂盒的分析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性能评价与验证
    1.4 参考区间验证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性能评价
    2.2 参考区间
3 讨论
4 结论

(2)基于缝隙连接通道的附子心脏毒性早期预警及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附子不良反应的文献计量及关键词分析
        1.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步骤
        2.结果
        3.分析与讨论
    第二章 基于文献综述的附子心血管毒性研究进展
        1.附子心血管毒性的研究背景
        2.附子心血管毒性的毒性表现
        3.附子的化学成分梳理
        4.附子的心血管毒性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5.附子心血管毒性的评价方法
        6.小结
    第三章 附子心脏毒性缝隙连接通道基因生物调控进程研究
        1.材料方法
        2.结果
        3.分析与讨论
    第一部分 结语
第二部分: 附子生物碱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细胞毒性验证研究: AC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损伤及缝隙连接通道的验证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动物毒性验证研究: 附子2种生物碱成分的毒性观察及基于缝隙连接通道机制的验证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毒性代谢特点研究: 基于UPLC-MS/MS的大鼠单次灌胃给药后附2种生物碱的药代动力学动物实验研究
        1.实验试剂与药品
        2.实验仪器与实验器材
        3.实验动物及分组方案
        4.实验方法
        5.UPLC-MS 条件
        6.方法学验证
        7.主要药代动力学结果
        8.讨论
        9.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结语
第三部分: 附子药材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毒性物质基础研究: 基于UPLC-MS/MS的附子不同剂型及煎煮时间下2 种生物碱的定性定量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仪器与实验器材
        3.实验方法
        4.结果
        5.讨论
        6.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动物毒性验证研究: 附子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观察及基于缝隙连接通道的探索验证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毒性代谢特点研究: 基于UPLC-MS/MS大鼠单次灌胃给药后附子不同煎煮时间的药代动力学
        1.实验试剂与药品
        2.实验仪器与实验器材
        3.实验动物及分组方案
        4.实验方法
        5.UPLC-MS 条件
        6.方法学验证
        7.主要药代动力学结果
        8.讨论
        9.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结语
第四部分: 附子复方的临床研究
    含附子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临床安全性观察研究
        1.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
        4.本章小结
课题小结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3)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的临床、影像及血清抗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SARS-CoV-2核酸假阴性的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抗体水平上升速率(IgM/T orIgG/T)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连续两次SARS-CoV-2核酸转阴后的临床及肺部影像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碳基导电冷冻水凝胶在心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碳基导电冷冻水凝胶的构建与表征
    1 实验准备
        1.1 主要仪器
        1.2 试剂与耗材:
        1.3 基本液体的配制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多巴胺-MBA交联剂的制备
        2.2 双键明胶的制备
        2.3 碳化钛Ti_2C和甲基丙烯酸化MA-Ti_2C的合成
        2.4 Ti_2C纳米粒子的表征
        2.5 Ti_2C冷冻水凝胶的制备
        2.6 碳化钛冷冻水凝胶的表征
        2.7 原代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8 Ti_2C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评估
        2.9 Ti_2C冷冻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评估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和讨论
        3.1 Ti_2C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3.2 Ti_2C纳米颗粒对心肌细胞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3.3 Ti_2C冷冻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3.4 心肌细胞在导电碳化钛水凝胶上细胞活力以及细胞伸展的评价
    4 小结
第二章 碳基导电冷冻水凝胶对大鼠心肌梗死治疗的研究
    1 实验准备
        1.1 主要仪器
        1.2 试剂与耗材:
        1.3 基本液体的配制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碳化钛水凝胶上的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的免疫荧光分析
        2.2 蛋白质印迹分析
        2.3 形态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2.4 钙瞬变染色
        2.5 碳化钛工程化心肌补片的收缩行为观察
        2.6 观察内皮细胞形态
        2.7 内皮细胞qPCR分析
        2.8 将ECP植入大鼠MI模型
        2.9 组织学分析
        2.10 qPCR分析评估梗死区域血管相关基因的表达
        2.11 碳化钛纳米粒子在大鼠体内的分布
        2.12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Ti_2C冷冻水凝胶能够促进心肌细胞成熟
        3.2 Ti_2C水凝胶复合心肌细胞能够实现材料的整体跳动
        3.3 Ti_2C-cryogels导电冷冻水凝胶可以诱导内皮细胞的小管结构形成
        3.4 评估Ti_2C-cryogel ECP在心梗大鼠模型中的修复作用
        3.5 Ti_2C-cryogel ECP构建了良好的心肌再生微环境,可能与减少梗死区域的炎症反应相关
        3.6 Ti_2C-cryogel ECP还通过血管再生促进心肌修复
        3.7 ECP和Ti_2C纳米粒子仍位于心脏表面
    4 小结
第三章 可微创递送的碳基导电冷冻水凝胶对小型猪心肌梗死治疗的研究
    1 实验准备
        1.1 主要仪器
        1.2 试剂与耗材:
        1.3 基本溶液的配制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合成甲基丙烯酸化弹性蛋白
        2.2 合成GEL-MA
        2.3 合成水凝胶支架
        2.4 水凝胶支架的力学测试
        2.5 EGC水凝胶支架的导电性测试
        2.6 腔镜下的EGC水凝胶支架体内递送
        2.7 钙瞬变染色
        2.8 心肌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
        2.9 人源性心肌细胞(HCM)的分化与培养
        2.10 小型猪心梗模型的建立以及材料与细胞的移植
        2.11 小型猪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
        2.12 猪样品的形态和组织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多孔EGC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3.2 形状记忆EGC支架的可注射性
        3.3 EGC支架在体外促进心肌细胞同步收缩与成熟
        3.4 小型猪心梗模型中不同植入物对心脏修复功能评估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对照表
成果
致谢

(5)他克莫司不同浓度对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研究对象
        2.2.1 伦理委员会申明
        2.2.2 选择对象
        2.2.3 入选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3 方法
        2.3.1 给药方案
        2.3.2 他克莫司全血谷浓度测定
        2.3.3 肾脏病理学检查
        2.3.4 肌酐检测
        2.3.5 尿酸测定
        2.3.6 总蛋白测定
        2.3.7 白蛋白测定
        2.3.8 葡萄糖测定
        2.3.9 甘油三酯测定
        2.3.10 低密度脂蛋白测定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情况
        2.4.2 实验室结果
        2.4.3 随访及终点事件
    2.5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筛选患者流程
    3.2 不同TAC浓度的患者一般资料特征
    3.3 不同TAC浓度的患者临床疗效
        3.3.1 完全缓解率、总体缓解率及复发率
        3.3.2 蛋白尿变化
        3.3.3 白蛋白变化
        3.3.4 肌酐变化
    3.4 不同TAC浓度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缺陷与不足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综述 膜性肾病疗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miR-214对脓毒症心肌自噬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脓毒症患者的心功能及血浆中miR-214 的表达变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脓毒症小鼠心肌自噬活性和miR-214 表达变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214 对脓毒症小鼠心肌自噬以及心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miR-214 通过调控PTEN/Akt/m TOR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细胞自噬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脓毒症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miR-204-3p和SP1在大鼠肠神经嵴干细胞增殖与迁移过程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HD患儿病变肠组织和正常肠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筛选、验证的相关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HD患儿肠组织标本收集及分组
        2.2.2 HD患儿病变肠组织和正常肠组织相关的miRNAs高通量测序分析
        2.2.3 组织总RNA抽提与质控
        2.2.4 miRNA逆转录及RT-qPCR反应
        2.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差异表达miRNAs筛选和聚类分析结果
        3.2 GO和KEGG富集分析
        3.3 筛选重要的miRNAs
        3.4 RT-qPCR验证重要的miRNAs的表达水平
        3.5 重要miRNAs靶基因及其互作网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miR-204-3p和SP1对大鼠肠神经嵴干细胞的功能影响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伦理声明
        2.2.2 肠神经嵴干细胞(ENCSCs)原代细胞的提取、培养和鉴定
        2.2.3 细胞转染
        2.2.4 组织总RNA抽提与质控
        2.2.5 逆转录及RT-qPCR反应
        2.2.6 细胞增殖实验
        2.2.7 细胞凋亡检测
        2.2.8 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
        2.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ENCSCs原代细胞的鉴定结果
        3.2 4个重要miRNAs过表达腺病毒的过表达效率
        3.3 4个重要miRNAs对CXCR4、ZEB2和E-cadherin mRNA表达的影响
        3.4 Rno_miR-204-3p抑制rno_SP1的表达
        3.5 Rno_miR-204-3p和rno_SP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6 Rno_miR-204-3p和rno_SP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7 Rno_miR-204-3p和rno_SP1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miR-204-3p和SP1参与大鼠肠神经嵴干细胞趋化性和EMT过程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伦理声明
        2.2.2 肠神经嵴干细胞(ENCSCs)原代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2.2.3 细胞转染
        2.2.4 组织总RNA抽提与质控
        2.2.5 逆转录及RT-qPCR反应
        2.2.6 细胞增殖实验
        2.2.7 细胞凋亡检测
        2.2.8 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
        2.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Rno_SP1 siRNA腺病毒的转染效率
        3.2 Rno_SP1调控CXCR4和E-cadherin mRNA的表达
        3.3 Rno_SP1调控rno_miR-204-3p的表达
        3.4 Rno_CXCR4 siRNA腺病毒的转染效率
        3.5 CXCR4对ENCSCs细胞功能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RNA与肠神经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食管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检测食管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食管癌循环肿瘤细胞监测肿瘤进展及治疗疗效的个案报道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筛选用于鉴定食管癌循环肿瘤细胞的单链抗体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简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见故障及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1 7170A的原理
2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
3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构成
4 常见故障及处理

(10)AXSYM免疫荧光分析仪常见故障的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度因素故障
    1.1 故障现象
    1.2 原因
    1.3 排除方法
2 标本因素故障
    2.1 故障现象
    2.2 原因
    2.3 排除方法
3 试剂因素故障
    3.1 原因
    3.2 排除方法
4 纤维杯因素故障
    4.1 原因
    4.2 排除方法
5 废品因素故障
    5.1 原因
    5.2 排除方法
6 识别因素故障
    6.1 故障现象
    6.2 原因
    6.3 排除方法
7 硬件因素故障

四、AXSYM免疫荧光分析仪常见故障的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增强荧光分析仪及配套降钙素原定量检测试剂盒的分析性能评价[J]. 黄迪,尚陈宇,刘冬冬,余锦旗,潘敏旋,李思挺,柯培锋. 中国医学装备, 2022(01)
  • [2]基于缝隙连接通道的附子心脏毒性早期预警及风险防控研究[D]. 钱真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的临床、影像及血清抗体特征分析[D]. 荣艳.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4]碳基导电冷冻水凝胶在心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叶根澜.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5]他克莫司不同浓度对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D]. 王琦. 南昌大学, 2021(01)
  • [6]miR-214对脓毒症心肌自噬的调控研究[D]. 桑珍珍.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miR-204-3p和SP1在大鼠肠神经嵴干细胞增殖与迁移过程中的机制研究[D]. 杨丽娜.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8]食管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D]. 乔媛媛.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9]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见故障及维修[J]. 刘中文. 医疗设备信息, 2007(07)
  • [10]AXSYM免疫荧光分析仪常见故障的排除[J]. 王国政,金晶,成军,孙长贵. 医疗卫生装备, 2003(S2)

标签:;  ;  ;  ;  ;  

AXSYM免疫荧光分析仪常见故障排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