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思路与方法

慢性肺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思路与方法

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郭小乐[1](2020)在《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借助张磊名医工作室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择肺系疾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领域内其学术特点、临证经验、组方用药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客观公正的总结张老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张磊先生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方法: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通过搜集和整理张磊教授的学术着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年的门诊病例以及历代医家治疗肺系疾病的相关着作和论文,对多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数据挖掘,力求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结果:病因病机方面,总结出风、痰浊、热三个特点;诊断辨证方面,首先重视脏腑关系,其次重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治法治则方面,总结出张老治肺十法,分别是:宣肺去壅、清肺泻热、涤肺祛浊、降肺下气、补肺益气、滋阴润肺、清肝肃肺、肺胃同治、肺肠同治、解毒通络;用药特点方面,总结出用药轻灵、量小力专,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亦润亦燥、相济相随,加减用药,随症而转四个特点。研究结论:本论文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张磊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由浅到深,从纵向方面,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凝练了张磊教授的学术思想,将其理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展现出来,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实际应用。

陈春晖[2](2020)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归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素特点,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文献、方法及数据支持,为其辨证规范化、客观化提供参考。方法:1.慢性肺心病的古籍研究:研究与慢性肺心病相关的古籍,从“肺胀”、“喘证”、“支饮”、“水肿”等四个类型来分析古籍对慢性肺心病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记载,并进行总结。2.文献研究:从知网、维普、万方等文献数据库筛选收集近20年来有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辨证相关的文献材料,从文献中筛选出的证型条目及证型病例数进行归纳,收录符合分类标准的证型,再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证素分解及规范,将数据导入SPSS 23.0软件中处理,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证型、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3.临床病例研究:收集2012-2019.5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研究院,西医诊断为慢性肺心病的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四诊信息。使用Excel建立慢性肺心病中医证素分布数据库。再根据证素组合证候规律,进行证型组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慢性肺心病的古籍研究:(1)病名研究:古籍无“肺心病”病名记载,现代医家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将慢性肺心病归属于中医“肺胀”、“喘证”等范畴。(2)病因病机研究:肺虚受邪、气壅于肺,痰浊与瘀血互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是其主要病因病机。(3)证型研究:常见虚证类(肺肾气虚等)、实证类有(痰热壅肺等)、兼证类(血瘀证等),虽然有虚实之别,常相兼为病。痰浊、瘀血、水饮即是慢性肺心病的致病因素,也是其病理产物,在临床上常兼于其他证候中出现。2.文献数据分析:(1)从文献中得到病例数合计7264例,收入了按不同标准分型的证型共59个。证素提取后,病位证素9个,合计出现8700次,病性证素14个,合计出现12824次。(2)慢性肺心病常见的中医证型: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肾气阴两虚、阳虚水泛、肺肾气虚、气阴两虚、痰瘀阻肺。(3)病位证素:肺、肾、脾、心、心神、表、肝、大肠、经络。(4)病性证素:痰、气虚、热、阴虚、阳虚、血瘀、水停、闭、水饮、寒、湿、亡阳、外风、动风。3.临床数据分析:(1)年龄、性别:研究资料显示总计病例数165例,男性125例,女性40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0-89岁,男性发病率明显大于女性。(2)发病节气:本研究发现慢性肺心病发病节气大多集中在清明、谷雨、冬至、小寒、大雪,则冬、春季发病人数最多,其次为秋季,夏季最少。(3)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肺、肾、脾、心、心神、表、经络,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肺、肾、脾、心等。(4)病性证素:痰、气虚、热、阴虚、血瘀、阳虚、水饮、水停、湿、外风、寒、闭,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痰、气虚、热等;(5)辨出相关证素18个,病位证素7个,病性证素11个,证素组合形式,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为多。(5)聚类分析:聚成四大类,共聚成证型8个,分别是风热袭肺、肺阴虚、痰瘀阻肺、水饮凌心、痰湿困脾、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肾气虚。结论:1.关于慢性肺心病的古籍论述,主要归属于“肺胀”、“喘证”、“支饮”、“水肿”,在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都有关联。2.慢性肺心病常见实证类证型有: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虚证类为:肺肾气阴两虚、肺肾气虚;虚实夹杂类主要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痰瘀阻肺。3.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肺、肾、脾、心等;病性证素主要在:痰、气虚、热等。总的病性特点是:虚实夹杂,急性期以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杜伟哲[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治疗心血管病的用药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次研究使用数据挖掘的技术手段分析全国名老中医王庆国教授的心血管病病案,根据统计和研究结果,阐明病案中所蕴含的病、证、症、方、药之间的关系,方剂与药物的配伍规律。用图表加以概括,客观地、全面地总结王庆国教授辨治心血管病的临证经验,以期更好地对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方法:收集来源于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城区中医院及仁医堂的王庆国教授门诊病例,门诊病例处方规范统一,由导师亲自书写,真实反映导师辨病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将病例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构建“王庆国教授门诊病历系统”。将以中药复方为主要治疗方法并诊断明确的医案,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取样本数量较大的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病例,以《中药学》九版国家统编教材为基准,将医案中涉及到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保证中药名称的统一,防止一药多名、多药一名,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做为常数,病案中的中药为变量建立数据库,将符合条件的医案录入数据库中。对数据挖掘的结果进行分析,选择合理的药物类别,从而为王教授的用药经验提供统计学基础。然后结合临床实际,判断数据挖掘的结果与临床中的契合程度,筛选出合理的分析数据,归纳出王庆国教授治疗上述心血管病的常用药物、类别、配伍规律等。最后据其中的共性与个性,总结出王教授辨治心血管病的临证思维与经验。研究结果:1.975名心血管病患者中,男性455例,占46.67%,女性520例,占53.33%;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95岁,平均年龄71.3岁。2.录入的1031首方剂中,共使用了 17385频次的中药,四气方面,温性、寒性药物使用频率较多,分别为7141、5624;五味方面,甘、苦、辛味使用较多,分别为9572、7433、6651;归经方面,从高到低排列:脾(7630)、心(7323)、肺(7052)、肝(6637)、肾(5533)、胃(5458)、胆(2557)、大肠(2546)、膀胱(1614)、小肠(825)。出现频次高于100的药物共有41味,由高到低依次为:茯苓、炙甘草、黄芪、桂枝、五味子、黄芩、麦冬、柴胡、煅牡蛎、白术、当归、法半夏、丹参、川芎、仙鹤草、党参、附子、薤白、白芍、柏子仁、仙灵脾、黄连、大枣、刺五加、煅龙骨、仙茅、干姜、连翘、葛根、陈皮、炙麻黄、熟地黄、瓜蒌、泽泻、甘松、细辛、生地黄、苦参、人参、红芪、红景天,合计占总频次的60.77%。3.运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得出王教授治疗心血管病的常用药组:陈皮神曲炒麦芽、煅龙骨煅牡蛎阿胶、煅牡蛎炙麻黄细辛、薤白川芎丹参、薤白丹参夏枯草、升麻太子参北沙参、旋复花延胡索焦槟榔、钩藤牛膝天麻、仙灵脾牛膝仙鹤草、钩藤益母草夏枯草、黄芩柴胡石菖蒲、法半夏黄芩五味子柴胡、茜草白芷水红花子、茜草白芷地榆、附子炙麻黄细辛、浙贝母三棱蒲公英、法半夏黄芩五味子黄连;关联规则所得核心处方为:(1)木香陈皮九香虫神曲炒麦芽(2)煅龙骨煅牡蛎阿胶炙麻黄细辛(3)薤白川芎丹参夏枯草(4)升麻神曲佛手太子参北沙参、旋复花延胡索焦槟榔射干(5)钩藤牛膝天麻仙灵脾仙鹤草(6)钩藤莱菔子天麻益母草夏枯草(7)钩藤葛根泽泻炙甘草(8)黄芩柴胡石菖蒲法半夏五味子(9)茜草白芷水红花子地榆(10)附子炙麻黄细辛鱼腥草(11)浙贝母三棱蒲公英干姜茯苓(12)法半夏黄芩五味子黄连刺五加柴胡。研究结论:本次研究共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王庆国教授治疗心血管病例975例,主要涉及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及其他心血管病。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对王教授本人的访谈,最终总结出王庆国教授辨治心血管病的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现列举如下:1.王教授辨治心血管病的临证经验1.1苓桂术甘汤:(1)方证病机:心阳虚衰而产生了痰浊、瘀血、气滞等阴性病理产物阻滞心系,当以温药治之。(2)症状证候:心悸、胸闷、胸痛、后背凉痛、短气或伴肢体麻木、心源性水肿,按之如泥,凹陷不起,舌淡嫩苔水滑,或虽见腻苔却苔上水饮欲滴脉沉、紧、弦或见结代脉。这在历来强调瘀血病机,专顾化瘀降脂,活血通脉的传统治法之外开辟了新的治疗思路。1.2真武汤:(1)方证病机:以真武汤作为苓桂术甘汤的补充,在后者方证的基础上出现少阴阳虚见证、肢体沉重、颤动时投以此方,即心肾同治(2)症状证候:在苓桂剂群“水证”的基础上出现手足冷,背恶寒,便溏;四肢沉重甚至肌肉颤动,头晕目眩,昏倒欲扑,腿软无力,舌体胖大,舌质淡嫩,无苔或苔白水滑,脉来诸沉。1.3瓜萎薤白半夏汤:(1)方证病机:胸阳不振,痰浊闭阻于内。(2)症状证候:胸口闷痛,牵扯肩背、苔腻、脉弦滑为多。1.4柴胡桂枝汤,方证病机及症状证候:(1)心血管病患者出现胁肋疼痛,口苦,心烦等柴胡证及水气上冲,心悸伴随体虚易感、动辄多汗、自觉发热等桂枝证时,可使用本方;(2)心阳虚型心律不齐、胸痛;(3)患者同时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如早期肝硬化辨证属少阳郁热,枢机不利者;(4)手足太阳、少阳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出现屈伸不利,酸胀疼痛,经气不利见证者。1.5炙甘草汤:(1)方证病机:心系阴血亏虚型心律不齐(2)症状证候:心动悸,脉结代,舌红少苔甚至无苔。1.6三黄泻心汤:(1)方证病机:火盛动风。(2)症状证候:面赤烦躁,失眠头眩,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滑大,或兼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1.7时方部分:(1)养心汤治疗心气血两虚型心悸;(2)茯苓导水汤、鸡鸣散治疗心性水肿;(3)柴胡温胆汤治疗胆经痰热型心律失常、冠心病等;(4)三草降压汤治疗各种类型高血压。2.王教授辨治心血管病的学术思想2.1八纲总领寒温并举任何疾病都是邪正斗争的过程,外感内伤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故除脏腑辨证之外,王教授也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作为其常规辨证方法。但各种辨证方式的内涵互相交叉,王教授则以八纲辨证作为统领,综合分析病情形势,判断出病位之表里,病性之寒热,何种实邪与何种虚证互为标本及主要矛盾偏重于哪一方,最后进一步落实到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及诸脏腑经络。2.2重视经络善抓主证王教授强调主证是病人目前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证候,识别主证可以排除具有迷惑性的证候,正确判断病人当病情、预后与转归,从而确定对病人最有利的治法。而抓主证应该注意先辨提纲证,再辨方证,即辨六经必须在辨方证之前。而在辨六经证时,尤其要注意对经络进行辨证,六经与经络断不可分割。2.3古今接轨经时合璧王教授认为经方与时方本身都有自己优势与局限,偏于一端不可取,两者合用,才能取长补短,需要用辨经方方证的思路去辨时方方证,也要以使用时方的思路去拓展经方的使用范围,如此才能双剑合璧,大大丰富临床治疗手段。2.4整体把握中西结合王教授重视中西汇参,辨病与辨证结合。强调要落实清楚西医诊断,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参考西医检查,确定病机,判断预后。并且王教授认为,中医治疗有效的标准不仅是患者症状的缓解,而应该是现代医学疾病病理状况的缓解以及异常检查项目的改观甚至完全恢复正常。而中医西医既各有优势,又存在自己的不足,需要紧密而有效地结合使用。

胡嘉元[4](2020)在《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进入强调个体化的 4P(Personalized、Predictive、Preventive、Participatory)医学时代,个体化临床诊疗正在逐渐成为临床实践与研究的主流;中医学自古以来一直践行着“因人制宜”的个体化思想,其中“谨守病机”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纽带,病机集中体现了中医临床从接诊到辨析,再到确立成熟治疗方案的原创思维。目前仍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思维探讨等阶段的研究远不能够满足中医临床个体化实践应用与评价分析的需求,对中医病机本质内涵及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研究亦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基于对病机内涵的挖掘分析,探索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构建,结合应用系统的研发,以期建立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实践体系。研究目的:在挖掘分析中医病机知识本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中四诊-病机-论治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构建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探索中医规范化临床实践的方法学研究;构建、研发及验证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于基于病机的临床个体化诊疗实践。研究方法:1.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中医病机理论分析、临床病机探讨与应用研究文献。阅读、整理与分析中医病机论述并提取病机相关元素,通过文本标准化处理与专家征询,对病机相关元素进行修订与分类提炼,确定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及其知识框架。辨析、提取并标注每项病机内涵要素的详细信息,以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对病机内涵信息进行共现分析,应用Gephi0.9.2软件制作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采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回顾性临床数据进行病机内涵的诊疗实体映射分析。2.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探索建立基于已证实临床确有疗效的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探索建立病机主导下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案文献。分析纳入临床医案的基本信息;应用2016版中医医案报告规范(CARC)对临床医案进行报告质量评价。阅读、分析并提取医案的临床四诊信息、病机内涵和治则治法。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临床四诊信息-病机内涵-治则治法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以IBM SPSS Amos 24软件制作临床诊疗关联结构模型。3.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构建基于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和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应用Drupal内容管理系统研发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系统的分析流程为临床病例信息录入-中医病机内涵辨识报告-基于病机的治则治法与参考方剂报告。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中文分词工具、正向最大匹配算法、文本向量表示等方法实现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4.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实例应用临床跟诊学习的形式采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真实诊疗案例作为系统应用分析的范例。以系统基础数据层的字段规则及统一化文本集对临床病例信息进行预处理,便于病例信息的系统输入、分析、处理与报告。讨论临床真实案例系统应用分析的结果,与临床医师的诊疗思路、治法处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研究结果:1.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1)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检索获得2017-2019年发表的病机相关文献810篇,经去重与筛选后纳入分析文献共412篇。全文阅读412篇文献,提取中医病机相关元素共47项。经文本标准化处理与专家征询后,确定10项中医病机内涵要素,为病性、病程、基本病机、病因、病位、病势、病机演变、病情、病理因素和体质。共现分析各项病机内涵要素,构建了以基本病机为核心的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基本病机与各项内涵要素均有紧密的关联性,与病因、病位、病理因素的相关度最高。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为病机辨识提供了基础的思维构图,概括了辨识病机所需的全面、重要的信息和关键点。2)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辨析、提取并标注每项病机内涵要素的详细信息,制作了病机内涵要素知识图谱及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形成了以基本病机、病因和病机演变为中心的网状知识结构图,构建了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与辨析病机内涵的知识体系。3)中医病机内涵的临床数据映射分析:共采集334例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回顾性病例数据,男性病例130例,女性病例204例;病例的年龄均值为75.6± 10.2岁,主要集中在75-84岁年龄段;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例数最多(89.2%),其次为高血压(79.9%)和心力衰竭(66.8%),中医诊断以胸痹和心衰最多;对回顾性病例数据进行病机内涵分析并制作了回顾性临床数据的病机内涵知识图谱,直观地显示334例病例的病机内涵结构与趋势。2.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探索建立1)中医临床医案信息:检索获得2016-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4504篇,经去重与筛选后纳入分析文献159篇,共包含211则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案,对医案中211例病例纳入分析。其中男性病例120例,女性病例91例;病例平均年龄58±14.88岁,主要集中在55-64及65-74岁年龄段;病例的西医诊断包括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等21类疾病;中医诊断为心衰病、心悸、胸痹、真心痛和眩晕5类。2)医案报告质量评价:211则医案的病例临床资料、中医四诊信息报告基本完整(97.6%),中医治则治法(83.4%)、中药(177)治疗方案、复诊的临床信息(89.6%)及医案讨论(85.8%)报告较为完整;病例身高、体重、职业及随访信息报告完整度较差;211则医案的报告质量整体较高。3)医案诊疗信息:提取了 211例病例的性别、年龄、西医诊断、中医诊断、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病因和病史共10项临床信息。基于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分析、提取了 211例病例的病机内涵。各医案的治则治法秉承治病求本的宗旨,以补益脏腑虚损和祛除病理因素为核心要义。4)基于病机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挖掘、分析个体化四诊信息与病机内涵,病机内涵与治则治法的对应关联性,构建了四诊信息与每项病机内涵要素以及病机内涵与治则治法的临床关联结构模型,形成了中医四诊与病机本质的思维链接、临床诊疗关系分析框架、以症-机-治为特点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3.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构建1)系统构架:系统由后台技术和系统运行两大区域构成,系统运行区域,包括用户管理层、业务操作层;后台技术区域,包括基础数据层与数据处理层。用户管理层在系统管理员的监督下完成用户登录、账号管理、信息安全及数据维护;业务操作层是信息录入与结果报告的主界面,是用户完成系统操作的主窗口;基础数据层是系统的知识库,包括结构化病例信息采集规则及统一化文本集、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3个主要的资源库;数据处理层是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录入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处理、数据交互及结果反馈的技术支持。2)系统功能:通过四个层级的构架,相应技术、算法的接驳,能够实现中医临床病例信息的规范采集与录入,病机为主导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支持的基本功能,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与辅助决策。4.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1)临床真实案例信息:共采集临床病例48例,男性病例26例,女性22例,55-64岁年龄段的病例数最多,病例的中医诊断以胸痹和眩晕最多,均为19例。对48例患者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中医诊断为眩晕和胸痹的患者各4例,心衰和心悸的患者各1例共计10例病例进行系统应用分析。2)系统应用分析结果:系统分析整体与临床真实诊疗情况接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合理性与实用性;部分病例的基本病机较复杂,系统辨识结果不能够达到实际临床诊疗的要求。分析与患者的个体化临床特征、病机内涵复杂度以及系统构建技术、分析、处理等因素相关,需进一步拓展实践、完善与提高系统性能,提升临床实用价值。结论:本研究在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和基于病机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的基础上,研发并实践应用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本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建立了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和实践体系,将助力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策略优化与效率提升,为中医临床个体化创新性研究奠定方法学基础。

王泽宇[5](2020)在《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喘在医学上通常意为急促地呼吸。喘证是一种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为多种呼吸困难证候的统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治疗手段日渐丰富,诊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带病生存期明显延长,“气喘”这一症状在此期间出现得越来越普遍。然而现代医学并没有将喘单独列为一类重要的临床表现,而是放在呼吸困难这一症状概念下进行统一讨论。近年来,随着中医学者对喘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喘证患者带病生存期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中医药治疗喘证的优势已逐步凸显。导师张纾难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三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经验,对应用中医理论辨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独特的创见,可谓学验俱丰。张师对于喘证的治疗重视活血化瘀治法。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导师对于喘证的认识,总结其从瘀论治喘证的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喘证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本论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搜集、阅读整理的方法,分析总结喘证病名的历史沿革、中医古籍中对喘证的论述、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梳理并探析从瘀论治喘证的源流。同时整理总结现代医学对于“喘证”这一中医疾病的相关研究以及活血类中药治疗喘证的现代药理学相关研究。第二部分为经验总结,通过阅读导师张纾难教授关于喘证的文献,回顾导师平素所授有关喘证的知识,整理导师门诊治疗喘证的病案并进行分析总结,梳理归纳导师张纾难教授对于喘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认识及遣方用药规律,总结出导师治疗喘证的临床经验,并选取临床典型病案二则通过回顾性分析介绍导师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的临床经验。结果:导师张纾难教授在研究中医古籍文献的同时,参考现代西医对喘证的研究,从喘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特点及辨证分型方面着手分析,认为喘证病因主要可分为内因、外因、痼因三种。其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多虚多瘀。对于喘证的辨治,张纾难教授强调以虚实为纲,分清轻重缓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结合辨病用药,重视排痰、化瘀;配合氧疗、理疗、穴位贴敷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自拟活血益气定喘汤为基础:黄芪、山萸肉调补肺肾,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半夏、苏子化痰降气,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三七粉活血逐瘀,砂仁、炙甘草、干姜温中健脾,随症加减化裁。结论:喘证是一类以喘息气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特点的临床常见病,广泛存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多个病程阶段中。导师张纾难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当属本虚标实,多虚多瘀。血瘀的病理因素始终贯穿于喘证的多个阶段。对于喘证的治疗,导师强调要以虚实为纲,分清轻重缓急,辨明寒热,审证求因,对证治疗。总体上以活血化瘀、调补肺肾、健脾化痰为基本治法,自拟活血益气定喘汤加减化裁,临床疗效较好。

郑莉千[6](2020)在《肺胀阳虚水泛证与生长分化因子15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以中医疾病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分子理论为基础,以检测肺胀阳虚水泛证及痰热壅肺证两证型组间患者血清中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的水平为主要观测指标,结合中医症状评分及血液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彩超等辅助资料,探讨血清GDF-15水平在肺胀两证型组中的变化规律及意义,为肺胀的辨证分型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入组方法,根据病例纳入标准,纳入阳虚水泛证组30例,痰热壅肺证组30例,共60例。收集患者入院当天的四诊资料和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评分(详见附表),并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液检测中的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血气分析中的酸碱度(Potential of hydrogen,PH)、氧分压(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以及多普勒心脏彩超中的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右心室流出道内径(Internal diameter of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右心室内径(Righ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mension,RV)等。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GDF-15的水平。应用统计软件统计分析GDF-15水平与肺胀两证型组中的症候评分和NYHA心功能分级、辅助检查资料之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1.两证型组在血清GDF-15水平上比较:阳虚水泛证组高于痰热壅肺证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2.两证型组在中医症候评分及NYHA心功能分级上比较:阳虚水泛证组咳嗽症状评分低于痰热壅肺证组;紫绀、水肿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高于痰热壅肺证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阳虚水泛证组气喘症状评分高于痰热壅肺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证型组在血气分析指标上比较:阳虚水泛证组PH水平低于痰热壅肺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证型组在心脏彩超指标上比较:阳虚水泛证组RVOT水平高于痰热壅肺证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阳虚水泛证组RV水平高于痰热壅肺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阳虚水泛证组,血清GDF-15水平与紫绀、水肿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与PAP、BNP水平呈正相关,LVEF水平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壅肺证组,血清GDF-15水平与紫绀、水肿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PAP、BNP、LVEF水平上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GDF-15可能参与了肺胀阳虚水泛证的病理过程,对评估病情的危重及预后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阳虚水泛证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和肺循环高阻力,这可能与阳虚水泛证阳气虚衰,脏腑功能失调,由肺累及心的后果相关。

张晓琦[7](2020)在《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肺源性心脏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心脏负荷增加的一种多系统疾病。其关键在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肺源性心脏病最终将导致呼衰和心衰,死亡率极高。在肺心病治疗上,中医辅助西医能增强治疗的疗效。中药注射剂大量应用于肺心病的治疗,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飞跃,种类繁多,故现急需评价各中药注射液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应用循证医学方法,综合评估中药注射液对肺心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临床上用于治疗肺心病的中药注射剂种类繁多,并且各自拥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这就给临床医生选择带来困扰。同时,关于中药注射剂头对头的实验研究较少,两种药物没有直接比较。网状meta分析可以进行多种药物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现比较各中药注射液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出最优方案,更好地服务临床。方法:1.检索文献,筛选文献,制作文献基线资料表;2.采用REVMAN软件将各注射剂进行异质性检验,进行传统meta分析;3.比较异质性筛选进入网状meta分析的组别,STATA14制作网状图;GEMTC进行中药注射剂治疗肺心病总有效率具体概率的排序。比较各组在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上的疗效。结果:纳入文献共123篇,共涉及8种中药注射剂,分别是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舒血宁、冠心宁、脉络宁。研究中对照组均为西医常规治疗组,实验组均为某种中药注射液加西医常规治疗。①在疗效上:辅助中药注射液能提高疗效,脉络宁疗效最显着,与灯盏花素相比OR:1.68,95%CI(1.08,2.66),与红花组相比 OR:1.69,95%CI(1.03,2.89),与丹红组相比较OR:1.59,95%CI(1.06,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在降低红细胞压积上:仅红花组和舒血宁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仅脉络宁组和舒血宁组比较,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④在血浆粘度指标上,无法进行网状meta分析。⑤在不良反应上,脉络宁组meta分析合并结果率1%,而丹参组为6%,居榜首。结论:在8种中药注射剂中,脉络宁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是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的最优选择。

黎辉[8](2019)在《“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评价“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为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诸多疾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将预计的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因时间的限制,实际共纳入89例受试者,病例纳入后,对三个中心的病例分布、完成情况、基线水平进行比较,以保证三个中心的受试者分布均衡和基线一致,具备可比性。(2)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汤剂,一次100毫升,每日三次,疗程总共为14天,观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出院后第3个月。(3)按照研究方案中已拟定的在相关时间点观测或者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心功能分级、MLHFQ总积分、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六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的情况,研究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做出评价。2.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概要通过跟师学习,以张晓云教授临证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张晓云教授发表的论文,对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作简要的概括。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愈显率为63.6%。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愈显率为40.9%。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痰的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次要症状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分级、MLHFQ的总积分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心功能分级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MLHFQ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FEV1/FVC比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FEV1%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6)两组受试者的血气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Pa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PaC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红细胞压积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受试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六分钟步行距离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T-proBNP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受试者的炎症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白细胞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两组受试者营养指标、电解质指标、再住院率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前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a+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K+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再住院率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2.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1)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3)与时偕行,中西并重;(4)注重以人为本;(5)注重调摄脾胃;(6)注重疏畅情志;(7)用药贵在精准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的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健脾渗湿”法联合西医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高度安全且疗效肯定。3.张教授认为中医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医学,它根源于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医先哲们耗其毕生心血所总结的诊疗疾病的领悟和经验,是历代中医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和名族文化的成果展示,其底蕴深厚,范围广泛,需恬淡虚无,集思广益,追根朔源,方可窥其真正内涵,又能药到病除,拔刺雪污,解除病痛,予患者以健康的体魄!对中医的学习,张教授认为当从细节出发,注重中医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应该辨识细节之间的不同;在辨证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并重的诊断观点,更需要有“治未病”的远瞻眼光;在治法上,当重视脾土的功能,脾旺则万物生化,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后期的恢复;人为社会的人,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健康的反应,它的发生发展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故在治疗时应当关爱、关心患者,更有助于病痛的祛除和身心健康的恢复,而又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很多人的发病往往多由“因情致病”或“因病伤情”,故在治疗时当重视对情志的调节,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脾又可养肝疏肝,故用药方面,善用逍遥散、小柴胡、参苓白术散等方治疗诸疾。

黄超[9](2019)在《金水交泰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肺肾气阴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金水交泰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阴两虚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其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及推广意义。方法:将64例45-80岁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肺肾气阴两虚证)诊断标准的病人,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实际中试验组剔除1例,对照组剔除和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一般基础治疗、持续性氧疗、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320/9.0μg/吸,吸入早晚各一次;盐酸氨溴索口服液30ml口服tid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服用由绵阳市中医医院中药房统一煎制的金水交泰汤加减方。治疗2月,观察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CAT问卷、六分钟步行距离、血气分析、随访6个月急性加重次数。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BMI、心功能分级等基线比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试验组主要症状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改善方面:经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下降(P<0.01),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单项症状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针对腰膝酸软、头昏耳鸣、手足心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CAT评分均有下降(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后,两组患者六分钟步行距离均有增加(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5)治疗后,两组患者分析血气分析值均有改善(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6)治疗后6月,随访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加重次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7)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过程中,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相关安全指标,均无明显异常。结论:金水交泰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以及减少急性发作加重次数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且能一定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安全性能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赵鼎[10](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现代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为手段,以近30年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运用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以进一步探寻水湿痰饮病中医病机演变及治法方药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方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上的文献,对其近30年来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共1078诊次的全部资料利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软件建立病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方法挖掘、分析其临床症状、病机、舌脉、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1078例患者中男性509例,女性547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1岁。涉及中医病证135种,主要的中医病证有水肿、咳嗽、眩晕、痹证、喘证、泄泻、哮病、胃痛。涉及西医病症226种,主要的西医病症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腹泻、慢性肾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症状共计281种,主症为形寒怕冷、纳呆食少、疲倦乏力、水肿、咳嗽、胸闷、大便稀薄、口干、呕吐、腹胀、尿少、头晕、气喘。涉及病机150项,主要的病机有水饮内停、风寒束表、脾虚失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痰饮伏肺、水湿泛溢、脾肾阳虚、肝郁脾虚、寒湿阻络、脾虚湿困、肺气失宣、肺气上逆。涉及病理因素14种,分别为湿、水、气、饮、寒、痰、热、风、瘀、浊、毒、火、食、燥。涉及病位21种,分别为脾、肾、肺、胃、肝、表、心、经络。用药共计380味,主要的药物有茯苓、炙甘草、桂枝、生白术、白芍、生姜、泽泻、法半夏、干姜、大枣、制附片。聚类分析水湿痰饮病总体病案得到14组核心方。方一为薯蓣丸+法半夏、白芥子,方二为半夏泻心汤原方,方三为真武汤+炙甘草,方四为肾气丸原方,方五是桂枝茯苓丸去芍药,方六为小青龙汤原方,方七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方八为五苓散原方,方九为乌梅丸原方,方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炙甘草、石菖蒲、远志、琥珀,方十一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结论]水湿痰饮病的范畴涵盖临床各科,现代医家扩大了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范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脉象未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中。病理因素以湿、水、饮、痰为中心,常与气、寒、热、风、瘀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病位主要在脾、肾、肺、胃、肝,内外上下无处不到。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实夹杂。病机复杂多样,脏腑病机为主,气血津液病机为辅。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病机随之发生演变。水湿痰饮侵袭脾胃、肺脏、肝脾、肾脏、脾肾、肢体经络等不同部位,可选用相应的核心方进行治疗。治疗时以核心方为主,随兼夹病机、病理因素进行加减。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张磊教授生平与治学
    1 简介
    2 学医经历与治学思想
        2.1 基牢根深,取法有源
        2.2 入学深造,初露峥嵘
        2.3 以人为本,仁心济世
        2.4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2.5 苍生大医,医德至上
        2.6 慈心不尽,心系中医
第二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
    第一章 数据挖掘步骤
        1 研究目的
        2 技术类型
        3 技术路线
        4 资料和方法
    第二章 张磊教授治疗感冒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三章 张磊教授治疗鼻鼽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四章 张磊教授治疗咳嗽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五章 张磊教授治疗哮病和喘证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六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七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1 中药频次统计
        2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3 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
        4 基于无监督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第八章 张磊教授临床常用对药及角药分析
        1 麻黄与杏仁
        2 桑叶与杏仁
        3 麻黄与苏子
        4 苏子与当归
        5 半夏与陈皮
        6 白前与前胡
        7 沙参与麦冬
        8 桑白皮与地骨皮
        9 白僵蚕与蝉蜕
        10 苍耳子与辛夷
        11 党参与黄芪
        12 桔梗与木蝴蝶
        13 干姜、细辛与五味子
        14 桑叶、竹茹与丝瓜络
第三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1 病因病机学思想
        1.1 六淫邪气为患,风邪为首
        1.2 肺病多痰浊
        1.3 肺病多热
    2 诊断辨证学思想
        2.1 重视脏腑关系
        2.2 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
        2.3 注重辨主症与次症
    3 治疗学思想
        3.1 扶正祛邪,邪去正安
        3.2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3 十法灵动,法随证施
        3.4 组方用药特点
        3.4.1 用药轻灵,量小力专
        3.4.2 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3.4.3 亦润亦燥,相济相随
        3.4.4 加减变化,药随症转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文献简述
    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病因病机
        1.2 证型证素研究进展
        1.3 慢性肺心病的发病机制
第二部分 慢性肺心病中医文献数据统计分析
    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案
        2.1 文献检索
    3 资料与方法
        3.1 文献检索
        3.2 收录文献的基本信息(见附录1)
        3.3 文献筛选
        3.4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证型及证素提取
        4.2 证型分布特征
        4.3 证素特点
第三部分 慢性肺心病中医临床数据统计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数据管理
        1.7 统计数据分析
        1.8 证名的规范
        1.9 证素的提取及证型的组合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证素分布情况
    3 聚类分析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一般情况
        1.1 性别
        1.2 年龄
        1.3 发病季节
        1.4 临床表现
    2 证型、证素分布
        2.1 证型分布规律
        2.2 肺心病证素分布规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概述
    参考文献

(3)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治疗心血管病的用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理论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心血管病”的认识
        1.1 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源流
        1.2 中医心病的病因病机
        1.3 中医心病的治疗特色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心血管病的认识
        2.1 心血管病的病因
        2.2 个体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和分层
        2.3 心血管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2.4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数据清洗,病案术语标准化
        1.4 分析软件选用
        1.5 处方的录入核对与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药物处方分析
        2.3 总体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验总结
    1. 王庆国教授辨治心血管病的临证经验
        1.1 本虚标实尤重阳虚
        1.2 善用苓桂兼治标本
        1.3 活用经方古法今取
        1.4 广用时方遍采其长
    2. 王庆国教授辨治心血管病的学术思想
        2.1 八纲总领寒温并举
        2.2 重视经络善抓主证
        2.3 古今接轨经时合璧
        2.4 整体把握中西结合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4)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病机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自然语言处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
    1.1 基于文献的中医病机内涵要素构建
        1.1.1 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
        1.1.2 中医病机内容提取与内涵要素确定
        1.1.3 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
    1.2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1.2.1 中医病机内涵要素知识图谱
        1.2.2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1.3 心血管疾病回顾性临床数据的中医病机内涵映射分析
        1.3.1 心血管疾病回顾性临床数据的采集
        1.3.2 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的中医病机内涵
        1.3.3 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的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研究
    2.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基本信息
        2.1.1 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
        2.1.2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报告质量评价
    2.2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诊疗信息
        2.2.1 中医临床医案四诊信息
        2.2.2 中医临床医案病机内涵分析
        2.2.3 中医临床医案治则治法
    2.3 基于医案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
        2.3.1 医案四诊信息与病机内涵关联性
        2.3.2 病机内涵与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3.1 系统的搭建
        3.1.1 系统整体构架设计
        3.1.2 系统搭建工具及运行环境
        3.1.3 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系统分析
    3.2 系统操作界面及运行展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
    4.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真实案例信息
        4.1.1 临床案例信息采集
        4.1.2 临床案例抽样
        4.1.3 临床案例信息预处理
    4.2 临床真实案例的系统应用分析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喘证的认识及辨治现状
    1. 喘证病名及其历史沿革
    2. 中医古籍中有关喘证的论述
    3. 近现代中医学家对喘证的认识
    4. 喘证从瘀论治源流浅探
    5. 现代医学对喘证和血瘀证的认识
    6. 活血治喘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 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临床经验总结
    前言
    1. 对喘证的认识
    2. 喘证的辨治
    3. 喘证患者的预防调护
    4. 典型病案
    5. 结语
致谢
个人简介

(6)肺胀阳虚水泛证与生长分化因子15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
        2.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
        2.1.1 肺心病临床表现
        2.1.2 诊断
        2.2 中医肺胀及其两证型的诊断标准
        2.2.1 肺胀诊断要点
        2.2.2 两证型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标准
    3 具体观测内容及方法
    4 对照分组
    5 GDF-15检测方法
        5.1 GDF-15检测试剂
        5.2 检测仪器
        5.3 GDF-15检测原理
        5.4 样本收集、处理、保存
    6 数据统计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两证型组性别构成比比较
        1.2 两证型组年龄、病程比较
    2 两证型组血清GDF-15水平的比较
    3 两证型组症状评分及NYHA心功能比较
    4 两证型组PH、PaO_2、PaCO_2 水平比较
    5 两证型组PAP、LVEF、RVOT、RV水平比较
    6 各证型组GDF-15 水平与临床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6.1 阳虚水泛证组GDF-15 与临床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6.2 痰热壅肺证组GDF-15 与临床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7 各证型组GDF-15 水平与PAP、LVEF水平的相关性
        7.1 阳虚水泛证组GDF-15 水平与PAP、LVEF水平相关性
        7.2 痰热壅肺证组GDF-15 水平与PAP、LVEF水平相关性
    8 各证型组GDF-15 水平与BNP水平的相关性
        8.1 阳虚水泛证组GDF-15 水平与BNP水平相关性
        8.2 痰热壅肺证组GDF-15 水平与BNP水平相关性
讨论
    1 肺胀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关系
    2 肺胀两证型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分析
    3 肺胀两证型组间血清GDF-15水平的差异性探讨
    4 肺胀两证型组间症状评分和NYHA心功能分级的差异性探讨
    5 肺胀两证型组间PH、PaO_2、PaCO_2 水平的差异性探讨
    6 肺胀两证型组间PAP、LVEF、RVOT、RV水平的差异性探讨
    7 肺胀阳虚水泛证组GDF-15水平与临床症状评分、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探讨
    8 肺胀阳虚水泛证组GDF-15 水平与PAP、LVEF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9 肺胀阳虚水泛证组GDF-15 水平与BNP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10 本课题的问题总结及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观察表
    知情同意书
致谢

(7)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现况
    1. 中医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研究
    2. 中药注射液治疗肺心病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单个中药注射液meta分析
    (一)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 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舒血宁、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有效性和不良反应meta分析汇总
        1 文献检索果
        2 纳入文献概况
        3 文献质量
        4 meta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剂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课题来源
    3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4 研究方案
        4.1 试验技术流程图
        4.2 设计类型
        4.3 样本含量估计
        4.4 治疗方案
        4.5 观察指标
        4.6 疗效的判定
        4.7 安全性判定
        4.8 盲法的设计
        4.9 质量控制
        4.10 数据管理
        4.11 统计分析
        4.12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4.13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书
    5 结果
        5.1 病例分布情况
        5.2 试验完成情况
        5.3 基线分析
        5.4 疗效分析
        5.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肺动脉高压、COPD、肺心病之间的联系
    2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PHD合并心衰的现实意义
    3 研究基础
    4 科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4.1 慎用镇静剂
        4.2 慎用强心剂
        4.3 慎用利尿剂
        4.4 慎用碱剂
        4.5 慎用激素
    5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基本认识
        5.1 祖国中医学对“CPHD”和“CPHD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5.2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5.3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5.4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治法认识
    6 探讨“从脾论治”在肺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6.1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肺的关系
        6.2 从六经辨证来看脾肾的关系
        6.3 从气机升降路径来看肺脾肾的关系
        6.4 从痰湿瘀的生成路径来看三者与脾的关系
    7 “健脾渗湿”法治疗肺胀病的立论依据
        7.1 脾土虚弱为肺胀病发病之本
        7.2 痰湿内生为肺胀病发病之关键
        7.3 瘀血阻滞为肺胀病可见之兼症
        7.4 “健脾渗湿”为肺胀病的基本治法
    8 组方及方药分析
        8.1 参苓白术散
        8.2 五苓散
        8.3 合方分析
    9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9.1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情况
        9.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9.3 治疗后痰的总积分的变化
        9.4 治疗后次要症状的总积分的变化
        9.5 治疗后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变化
        9.6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9.7 治疗后受试者的MLHFQ总积分的变化
        9.8 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9.9 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
        9.10 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
        9.11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9.12 治疗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
        9.13 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9.14 治疗后电解质的变化
        9.15 治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9.16 治疗后再住院率的情况
    10 “健脾渗湿”法治疗CPHD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机制探讨
        10.1 祛痰抗炎,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肺功能
        10.2 利尿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10.3 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肺动脉高压
        10.4 改善胃肠症状,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御病能力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1.重视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2.1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2.2 明确疾病的诊断,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3 与时偕行,中西并重
    4 注重以人为本
        4.1 关爱患者及其家属
        4.2 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
        4.3 以中医整体观为治疗原则
    5 注重调摄脾胃
        5.1 用药首当不伤脾胃
        5.2 重视补益脾胃
        5.3 重视养护脾胃
    6 注重疏畅情志
        6.1 擅于疏通开导,建立信心
        6.2 擅用柴胡逍遥,调畅肝气
        6.3 强调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
    7 用药贵在精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进展
        1.1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1.2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辨证治法的研究
    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中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2.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2.3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2.4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3 总结和展望
        4.西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治疗研究进展
        4.1 控制感染
        4.2 保持气道通畅
        4.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4.4 利尿剂
        4.5 正性肌力药
        4.6 血管扩张剂
        4.7 抗凝剂
        4.8 其他治疗措施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9)金水交泰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肺肾气阴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西医对慢性肺心病的认识
        1.1 慢性肺心病流行病学
        1.2 慢性肺心病的病因及机制
        1.3 西医治疗认识
    2.中医对慢性肺心病认识
        2.1 中医病名认识
        2.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3 缓解期中医证型研究
        2.4 缓解期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3.李孔定先生对本病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治疗疗程
        2.4 观察指标
        2.5 证候疗效评定方法
        2.6 安全性观测
        2.7 不良反应判定
        2.8 依从性评价
        2.9 统计方法
        2.10 质量控制和保证
        2.11 受试者权益保护说明
第三部分 结果观察
    1.病例完成情况
    2.两组治疗前各参数比较
        2.1 性别、年龄、病程、BMI比较
        2.2 心功能比较
        2.3 症状总积分比较
        2.4 各症状积分比较
        2.5 CAT评分比较
        2.6 六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2.7 血气分析比较
    3.两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3.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 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3.3 治疗后主、次症评分比较
        3.4 治疗后各主、次症状积分比较
        3.5 CAT评分比较
        3.6 六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3.7 血气分析比较
        3.8 治疗后急性加重次数
        3.9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
    1.选题意义
    2.立方依据
    3.方义分析
    4.方药分析
    5.对照组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6.观测指标选择依据
        6.1 CAT评分
        6.2 六分钟步行试验
        6.3 动脉血气分析
    7.结果分析
        7.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7.2 CAT疗效分析
        7.3 六分钟步行试验分析
        7.4 血气分析
        7.5 急性加重次数
    8.结论
    9.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10)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水湿痰饮病的理论研究
    1 水湿痰饮的概念——“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1.1 自然界中的水、水循环
        1.2 人体之水
        1.2.1 生理之水
        1.2.2 病理之水——水、湿、痰、饮
    2 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人体内的“水循环”
        2.1 脏腑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2.1.1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2.1.2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2.1.3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2.1.4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2.1.5 “肾者水脏,主津液”
        2.1.6 肝主疏泄,疏通水道
        2.1.7 心阳温煦,推动血行,津血同源
        2.1.8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2.2 气血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2.2.1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
        2.2.2 津血同源
    3 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一源而四歧”
    4 水湿痰饮病的病理变化
        4.1 病因
        4.1.1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外感寒湿
        4.1.2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暴饮水浆
        4.1.3 体虚劳倦,房劳过度
        4.1.4 情志失调
        4.2 病机
        4.2.1 脏腑病机
        4.2.2 气血津液病机
    5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5.1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与范畴
        5.1.1 《伤寒论》中的水湿痰饮病
        5.1.2 《金匮要略》中的水湿痰饮病
        5.2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临床表现
        5.2.1 望诊
        5.2.2 闻诊
        5.2.3 问诊
        5.2.4 切诊
    6 《伤寒杂病论》辨治水湿痰饮病的治则治法
        6.1 总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6.1.1 “温药”的内涵
        6.1.2 “和之”释义
        6.2 具体治法
        6.2.1 温补兼行消以标本兼治
        6.2.2 攻逐水饮以急则治标——“病水腹大……有水,可下之”
        6.3 对“温药和之”的补充——水湿痰饮与热邪交结的治疗
    7 后世医家水湿痰饮病理论的发展
        7.1 晋隋唐时期
        7.1.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7.1.2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7.2 宋金元时期
        7.2.1 宋·严用和《济生方》
        7.2.2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7.3 明清时期
        7.3.1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7.3.2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7.4 现代时期
        7.4.1 水湿痰饮相关疾病
        7.4.2 病因的认识
        7.4.3 病机的认识
        7.4.4 治法方药
        7.4.5 述评
    8 从《伤寒杂病论》到现代水湿痰饮病概念的衍化过程
第二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病案来源
        1.2 病案纳入标准
        1.3 病案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案的预处理
        2.2 病案信息采集方法
        2.3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与数据挖掘方法
        2.3.1 数据处理过程
        2.3.2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2.3.3 病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入选病例基本情况
        3.2 水湿痰饮病总体病案统计结果
        3.2.1 频数分布统计结果
        3.2.2 方症关联分析结果
        3.2.3 聚类分析结果
        3.3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统计结果
        3.3.1 水湿痰饮侵袭脾胃系统计结果
        3.3.2 水湿痰饮侵袭肺系统计结果
        3.3.3 水湿痰饮侵袭肝脾统计结果
        3.3.4 水湿痰饮侵袭肾系统计结果
        3.3.5 水湿痰饮侵袭脾肾统计结果
        3.3.6 水湿痰饮侵袭肢体经络统计结果
        3.3.7 水湿痰饮侵袭其他部位统计结果
    4 讨论——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4.1 中、西医疾病分类及水湿痰饮侵袭部位
        4.2 临床症状
        4.3 病机、病理因素、病位
        4.4 辨证分析
        4.4.1 关联规则分析
        4.4.2 聚类分析
        4.5 用药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探讨
    1 水湿痰饮病的范畴涵盖临床各科,以内科所占比例最大
    2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口干一症值得重视
    3 病因病机
        3.1 病理因素以湿、水、饮、痰为中心,常与气、寒、热、风、瘀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
        3.2 病位主要在脾、肾、肺、胃、肝,内外上下无处不到
        3.3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实夹杂
        3.4 病机复杂多样,脏腑病机为主,气血津液病机为辅
        3.5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病机演变
    4 病机辨证
        4.1 辨病理因素
        4.1.1 辨湿、水、饮、痰
        4.1.2 辨寒热属性
        4.1.3 辨气分血分
        4.1.4 辨兼夹病邪
        4.2 辨脏腑病位
        4.3 辨正虚
    5 治疗方案
        5.1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经方运用
        5.1.1 在脾胃的治疗
        5.1.2 在肺脏的治疗
        5.1.3 在肝脾的治疗
        5.1.4 在肾脏的治疗
        5.1.5 在脾肾的治疗
        5.1.6 在肢体经络的治疗
        5.2 药物的加减法
        5.2.1 依据病机进行加减
        5.2.2 根据病理因素进行加减
        5.3 多种功效药物配伍使用
        5.4 核心药物、药对及药物组合
        5.4.1 核心药物
        5.4.2 核心药对、药物组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郭小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D]. 陈春晖.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治疗心血管病的用药经验研究[D]. 杜伟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D]. 胡嘉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临床经验总结[D]. 王泽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肺胀阳虚水泛证与生长分化因子15的关联性研究[D]. 郑莉千.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D]. 张晓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D]. 黎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金水交泰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肺肾气阴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D]. 黄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 赵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慢性肺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思路与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