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例非A-E型肝炎临床分析

106例非A-E型肝炎临床分析

一、106例非甲~戊型肝炎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石杉[1](2021)在《2010至2019年重庆地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2010至2019年重庆地区的普通人群中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的流行情况,进一步探讨抗-HEV抗体(IgM,IgG)对于临床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的诊断价值。方法:1.收集2010年至2019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检测的抗-HEV IgM和抗-HEV IgG数据和HEV住院感染者的完整的临床病历资料。2.回顾性分析十年普通人群中HEV感染率变化趋势、季节分布、年龄及性别分布。3.在收集的有完整病历资料的HEV感染者数据中筛选出肝功能分析的病例,以抗-HEV抗体阳性分组,为单抗-HEV IgM阳组、单抗-HEV IgG阳组、抗-HEV IgM和IgG双阳组,收集对照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四组间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4.分析有完整病历资料的HEV感染者的输血史和HE诊断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抗-HEV抗体阳性结果与临床HE诊断的符合率。结果:1.2010至2019年抗-HEV抗体总阳性率8.4%(IgM阳性率2.4%,IgG阳性率6.8%),HEV感染呈上升趋势,以抗-HEV IgG阳性率上升为主,最低2012年1.7%,最高2018年12.4%;抗-HEV IgM阳性率无上升趋势,最低2016年1.2%,最高2010年4.2%。HEV感染季节和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50岁以下人群抗-HEV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0岁及以上人群维持在较高水平。2.不同抗-HEV抗体阳性的HEV感染者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其中以双阳性的感染者肝功损害最严重,单抗-HEV IgG阳性的感染者者损害最轻(P<0.008)。3.在不同的抗-HEV抗体阳性的感染者与临床诊断为HE的符合率方面,双阳组的HE诊断符合率最高,为96.3%,单抗-HEV IgG阳组最低,为3.2%(P<0.017)。4.大多数HEV感染者无输血史,有输血史的病例占8.5%。结论:在重庆地区普通人群中,HEV感染呈上升趋势,以既往感染为主。单项抗-HEV IgG指标的诊断价值有限,临床HE的诊断应以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抗-HEV双阳或单项抗-HEV IgM阳为主要标准,为了进一步研究HEV感染特征应推进HEV RNA和HEV Ag的检测。

刘涓[2](2020)在《剑川县小型兽类携带病毒宏基因组及戊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阐明云南省剑川县小型兽类携带病毒现状,以及小型兽类中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分布以及遗传进化关系,为相关病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课题组于2018年8月,选择云南省剑川县清坪村、石龙村和庆华村3个村,采用笼线法捕获小型兽类,捕获的小型兽类通过形态学分类鉴定后,解剖采集肝脏组织。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采集的小型兽类肝组织样品进行病毒宏基因组分析,了解肝组织样品中的病毒群。用病毒RNA提取试剂盒,对肝组织样品中进行病毒核酸提取,采用半巢氏PCR对戊型肝炎病毒RNA依赖的RNA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进行扩增,阐明小型兽类中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设计引物对有代表性的戊型肝炎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运用MAGE7.0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获得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用Bioedit软件对戊型肝炎病毒基因进行相似性分析,确定病毒序列的相似性,并对病毒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共捕获8属11种203只小型兽类,高通量测序在小型兽类中共获得核酸序列836921条,分析发现小型兽类携带有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指环病毒(Anellovirus)、圆环病毒(Circovirus)、博卡病毒(Bocavirus)、冠状病毒(Coronavirus)、细小病毒(Parvovirus)和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等病毒。对剑川县203只小型兽类中戊型肝炎病毒进行检测,阳性6份,感染率为2.96%(6/203)。获得3株戊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其中来自黄胸鼠(Rattus tanezumi)的病毒株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及香港的来自褐家鼠(R.norvegicus)的戊型肝炎病亲缘关系最接近,核苷酸水平同源性为87.00%。本研究来自齐氏姬鼠(Apodemus chevrieri)的戊型肝炎病毒与课题组此前在丽江市从齐氏姬鼠(A.chevrieri)获得的病毒株亲缘关系最为接近,核苷酸水平同源性为93.00%。而黄胸鼠与齐氏姬鼠来源的戊型肝炎病史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核苷酸水平同源性为65.00%。本研究所建立的戊型肝炎病毒系统进化树中,黄胸鼠携带戊型肝炎聚在HEV-C1基因型,齐氏姬鼠携带戊型肝炎病毒聚在HEV-C3基因型。结论:剑川县小型兽类携带有多种病毒;从黄胸鼠和齐氏姬鼠中获得3个戊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黄胸鼠所携带戊型肝炎病毒为HEV-C1,齐氏姬鼠所携带戊型肝炎病毒为HEV-C3。

李瑞新[3](2020)在《禽戊型肝炎病毒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及枯草芽孢杆菌的益生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禽戊型肝炎是由禽戊型肝炎病毒(Avian Hepatitis E virus,aHEV)引起的一种急性肝炎疾病。据报道致病性aHEV主要侵害成年母鸡,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并且在对肠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时可发现aHEV的存在,提示保护肠道在防控该病中的重要性。2016年以来,我国多个大型养殖场出现了严重的肝脏脾脏肿大和肝脏破裂出血综合征,成年鸡综合死亡率大幅升高并严重影响雏鸡孵化及育成,从多个患病鸡群中检出aHEV,同时总体发病日龄有逐渐前移的趋势,而目前对aHEV感染雏鸡的研究较少。枯草芽孢杆菌是常见的肠道益生菌,在动物机体肠道内能快速黏附定植并繁殖,使失调的微生态恢复到平衡状态,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本研究构建了aHEV感染SPF雏鸡发病模型,对枯草芽孢杆菌鉴定和驯化的基础上观察了其对辅助雏鸡抵抗aHEV感染的拮抗效果。将1日龄SPF母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感染组1周龄时经口灌服攻毒VaHEV-HB株,对照组口服PBS对照,观察死亡和发病情况。2周龄时测量体重并对每组10只小鸡实施安乐死,并收集肝脏,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等组织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各器官提取RNA以qRT-PCR方法检测HEV病毒载量。在无菌条件下取剖检鸡的盲肠内容物,用Hi Pure Stool DNA Kit B试剂盒从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扩增16S r RNA的V3+V4区后对其进行上机分析,进行肠道微生物菌群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死亡率为20%,而对照组无死亡情况。攻毒组小鸡的体重显着小于对照组,差异在20g左右。感染VaHEV-HB会引起肝脏和脾脏的肿大,感染组肝脏比重在7%-13%之间,而对照组为4%-8%之间;感染组脾脏比重在2.7%左右,对照组脾脏比重在1.8%左右,差异显着。肠道微生物菌群分析结果显示禽HEV感染组与对照组肠道微生物组差异明显,而组内不同样品之间差异性较小,说明禽HEV感染能引发不同个体相同普遍且显着的微生物组变化。aHEV感染组厚壁菌门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但变形菌门丰度显着低于后者。体重与肠道菌群分布有关,肠内厚壁菌门数量增多导致更有效吸收食物中的热量从而导致体重增加。取从土壤中分离培养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在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的基础上使用细菌16S r RNA通用引物(27f-1492r)鉴定,经鉴定后的单菌落分别在PH值为2,3,4,5,6,7,8的LB液体培养基和胆盐浓度分别为0.5g/L,1g/L,1.5g/L,2g/L,2.5 g/L,3 g/L,3.5 g/L,4 g/L的培养基中进行耐酸性和耐胆盐驯化。将1日龄SPF母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灌服无菌LB;单纯攻毒组在一周龄灌服VaHEV-HB株;第三组于1周龄攻毒后连续灌服驯化过的枯草芽孢杆菌1周;第四组于1日龄只灌服驯化过的枯草芽孢杆菌连续灌服一周。全程记录各组雏鸡的死亡率,称取体重和各器官重量并计算免疫器官指数,抗凝血提取RNA以qRT-PCR方法检测HEV病毒载量。剖杀后收集每只鸡的盲肠无菌取盲肠内容物进行微生物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单纯灌服枯草芽孢杆菌的组均没有死亡,攻毒组死亡率为20%,灌服驯化菌的组不仅死亡率降至10%,其体重高于对照组和攻毒组,肝脏比重相对于攻毒组9%-11%的显着降低,为4%-6%。肠道微生物菌群分析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治疗组与对照组肠道微生物组差异明显,而组内不同样品之间差异性较小,治疗组的肠道菌群趋于正长,肠道微生态恢复稳定,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能引发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本实验构建了aHEV感染雏鸡的发病模型,在观察了病毒致病性基础上分析了aHEV感染诱发的肠道正常菌群失调。进一步通过分离和驯化的枯草芽孢杆菌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了其能够降低禽戊型肝炎病毒对肠道的损伤,降低了aHEV感染诱发的死亡率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毒在肠道内的增殖和侵害。为了解aHEV致病性提供了更多参考数据并提出了可能的辅助防控措施。

岳娜[4](2020)在《戊型肝炎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全球因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导致44,000人死亡。我国戊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于2012年超过甲型肝炎,成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第一大疾病。研究目的是了解中国部分地区人群、猪和环境中的HE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戊型肝炎的干预策略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从而为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HEV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基于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方法,了解人群与猪的HEV感染情况。(2)对江苏省某监测点采集上报的猪胆汁、人血清及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血清抗-HEV Ig G、抗-HEV Ig M、HEV RNA,同时利用荧光定量与测序分析,从基因层面分析HEV在生态环境、猪及猪制品和患者间的同源性。(3)利用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从社会角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戊肝疫苗接种进行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和增量成本效用比(Incremental cost-utility ratio,ICUR)来确定优势策略,用敏感性分析来确定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1)中国大陆一般人群血清抗-HEV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阳性率为27.30%(95%CI:22.40%-32.20%),职业人群为47.40%(95%CI:40.10%-54.80%),猪群为66.40%(95 CI:61.70%-71.10%),人群抗-HEV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血清阳性率为1.80%(95%CI:0.70%-2.90%)。年龄大于40岁者血清感染率较高,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高,在职业人群中,猪肉零售商血清感染率最高。职业人群血清感染率与成年猪(>3个月)血清感染率相关系数为0.88。(2)江苏省某监测点猪胆汁HEV RNA阳性率为2.90%,猪职业接触人群血清感染率为36.50%。40岁以上人群血清感染率高于40岁以下,且养殖工血清感染率最高为74.12%。疑似急性病毒性肝炎确诊戊型肝炎患者中,d4h基因型占比为68.57%。戊型肝炎感染者中,乙型肝炎与戊型肝炎重叠感染率为22.22%。(3)在中年慢性乙型肝炎人群中,相对于不接种,全部接种、筛选后接种的ICER依次为5.35万元/病例、3.00万元/病例,ICUR依次为27,362.52/QALY、15,300.10/QALY。老年患者中相比于不接种,全部接种、筛选后接种ICER为4.43万元/病例、2.08万元/病例,ICUR为22380.11元/QALY、10413.61元/QALY。研究结论:(1)猪职业接触人群的HEV感染情况高于一般人群,且地域、年龄和不同工种是影响血清感染率的重要因素。职业人群血清感染率与成年猪(>3个月)血清感染率存在相关性。(2)江苏省某监测点猪和人感染HEV具有同源性,年龄与工种影响血清感染率。(3)从社会角度出发,筛选后疫苗接种是戊肝散发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优势策略。

温桂平[5](2019)在《戊型肝炎病毒分泌型抗原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指出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全球范围内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最主要诱因之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50%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例的诱发病原体,我国是戊型肝炎高发区之一。大部分的戊型肝炎患者,呈现典型的急性肝炎症状,病死率可达1%,孕妇患急性戊肝后症状更为严重,病死率可高达25%。HEV感染在免疫抑制人群中可能发展为慢性化并导致肝脏纤维化进展加快。此外,HEV感染还会导致多种肝外症状。HEV感染的常用诊断指标有HEV IgM、HEV IgG及HEV RNA。HEV IgG用来指示HEV的既往感染和疫苗接种情况。HEVIgM是临床较为常用的诊断指标,主要用于指示HEV感染急性期,但是在恢复期也会有一段时间内呈现阳性。HEV RNA检测是检测病原体的有效方法,是诊断HEV现症感染的重要指标。但RNA检测成本较高,对检测仪器、操作人员以及检测场所均有一定要求,并且对样本的保藏与运输也有较高要求。HEV抗原作为病毒复制的另一重要指标,在HEV诊断上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主要原因是目前HEV抗原检测试剂灵敏度不足并且血液检测结果易受HEV抗体水平影响。本研究旨在建立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的HEV抗原检测方法,并评估HEV抗原指标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首先,本研究基于96株HEV结构蛋白pORF2抗体,筛选获得最优抗体配对,构建了新的HEV抗原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为6.3 × 103 copies/mL。与原商品化试剂相比,改善了不同基因型抗原检测能力不一致的问题并且灵敏度提升了10倍以上。应用新的抗原检测方法,本研究发现血清中pORF2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以经典的病毒粒子形式存在,与RNA结合构成病毒衣壳,命名为pORF2C;而另一种新发现的pORF2蛋白不与病毒RNA结合,命名为pORF2s。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揭示出两种形式pORF2的表达与orf2基因上的两个同框的AUG密码子有关,第一个AUG密码子位于1stnt,起始pORF2S翻译;而第二个AUG密码子位于46th nt,起始pORF2C的翻译。HEV pORF2s占pORF2抗原的99.9%以上,pORF2s在血清中大量存在并且不与RNA结合的特点,决定了该指标是独立于HEVRNA的诊断新指标。HEV感染恒河猴系列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HEV抗原阳性期与RNA阳性期基本重合,能够有效反映出病毒血症期以及排毒期。相较于原抗原检测试剂,新的抗原检测方法受血清抗体的干扰较小。由于新检测方法在灵敏度及检测周期上的明显优势,实现对原抗原检测试剂的升级替换。基于急性肝炎队列标本,本研究对HEV IgM、HEV RNA与HEV抗原三个戊肝急性期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HEV抗原在急性戊肝诊断中灵敏度为91.4%,特异性为99.8%,阳性预测值为96.0%。HEVIgM灵敏度略优于HEV抗原(92.3%),但HEV IgM可在发病后持续32周,远长于已知3-4周的HEV感染急性期,这使得HEV IgM阳性预测值仅为64.8%。HEV抗原与HEV IgM联合检测能够有效的增加诊断的准确性,结合HEV RNA辅助诊断,能确诊95.7%的急性戊肝病例,实现经济、有效的急性戊肝诊断。对于厦门合格献血者HEV调查研究显示HEV抗原和HEV RNA的阳性率均为0.28%。对17名HEV RNA和HEV抗原均为阳性的献血者随访跟踪显示,10名献血者出现70天以上的HEV病原体阳性。与典型急性戊肝患者相比,这些HEV携带者体内的病毒水平较低,但是病毒血症、抗原血症时期较长,大部分HEV携带者未出现明显的抗体应答。这些HEV携带者的存在可能是输血安全的潜在威胁。此外,为了拓展HEV抗原检测的应用范围,本研究建立了 HEV抗原检测试纸条,在保持灵敏度不变的情况下,将检测时长缩短至15分钟。同时本研究还建立了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实现不依赖测序的HEV快速分类。此外,本研究还发现HEV抗原在宿主肾脏高丰度聚集,HEV患者尿液中HEV抗原浓度为血液的47-5556倍,显示尿液可能是HEV诊断更好的采样标本。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重新筛选检测抗体配对,研发了新一代HEV抗原检测试剂,并发现其主要诊断靶标并非原本认识的病毒衣壳蛋白pORF2C,而是独立于病毒核酸的分泌型游离抗原pORF2s,该抗原及其产生机制的发现为HEV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靶标,也为理解抗原指标的临床意义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该新靶标应用于急性肝炎诊断及献血者筛查中,优化了 HEV的诊断流程并发现了 HEV新的流行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为HEV的精确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此外本研究所发现的分泌型抗原pORF2s也为今后研究HEV的免疫逃逸、免疫耐受、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张旭[6](2019)在《戊型肝炎疫苗广谱保护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可导致病毒性肝炎——戊型肝炎(HepatitisE,HE)。戊型肝炎病毒在许多国家都有较广泛的流行。戊型肝炎病毒的衣壳蛋白含有660个氨基酸,该蛋白的截短蛋白E2(a.a.394-606)包含宿主识别病毒所必需的结构域,并且含有免疫优势表位,对E2进行改造,将其N端延长至368位氨基酸可得到类病毒颗粒p239,并且表达出可以在体外组装成颗粒的p239蛋白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p239蛋白即戊型肝炎疫苗,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基因1型的疫苗可以对1/4型的病毒感染具有良好且持久的保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对戊型肝炎疫苗广谱保护性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应用高效抗原特异性人源单克隆抗体筛选平台,从疫苗免疫者外周血中筛选出相应抗体并进行鉴定。主要方法是使用分选型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PBMC中抗原特异性的记忆B细胞,对其进行单细胞RT-PCR获得抗体序列,最终通过表达及筛选获得34株戊型肝炎特异性的人源抗体。之后对获得的HEV疫苗接种者的特异性抗体性质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发现超过80%的抗体与不同基因型的p239蛋白结合活性都较强,88.24%的抗体与1/4型的p239蛋白具有相当的结合活性。94.12%的抗体都具有中和活性。对抗体识别的表位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抗体识别C2表位,提示C2表位为人源抗体的免疫优势表位。C2表位的敏感性氨基酸在不同基因型病毒中具有保守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抗原特异性人源单克隆抗体筛选平台,成功筛选到抗原特异性的人源抗体,为研究多种病原体相关抗体打下基础;通过对人源抗体的性质检测及分析,发现HEV疫苗高保护率及广谱保护性的原因,这可以进一步通过深度测序的方法对抗体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也可以为其他高保护率疫苗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付红伟[7](2016)在《戊型肝炎规范化实验室诊断模式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系统评估我国主流HEV抗原/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相互间结果符合度,形成可指导临床实验室应用的HEV血清学检测试剂盒的质量报告,以规范戊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流程。2.设计出充分满足临床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要求的能够检测HEV不同基因型病毒株的一步法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eal-time RT-PCR)检测体系;并初步建立起HEV RNA考评血清盘和质粒标准品,用于评价HEV核酸检测的质量评估。3.建立起不依赖特殊设备和专业人员操作的快捷高效检测HEV RNA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平台。方法:1.收集戊肝患者、健康体检人群、风湿免疫病患者及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感染早期患者血清样本,分别用万泰、科华、贝尔、丽珠、新创HEV IgM和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对上述标本进行平行检测,以考察不同试剂盒各自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及相互间的结果符合率。2.用HEV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中和抗原,通过中和抑制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各HEV抗体检测试剂盒间检测结果不一致时是否为真阳性。3.在HEV ORF3高度保守区设计能检测HEV不同基因型病毒株的PCR引物和探针引物,建立起一步法(Real time RT-PCR)检测体系;将拟扩增的HEV RNA目的基因片段构建成质粒,以建立HEV质粒DNA标准品,用于浓度标准曲线的构建;构建HEV基因1-4型病毒株细胞培养体系,将培养上清液通过阴性血清倍比稀释的方式初步建立评价HEV RNA检测的考评血清盘。4.在HEV基因组保守区域内的6个位点区域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建立起适用于不同基因型HEV RNA检测的一步法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采集临床患者血清标本和猪、兔粪便标本分别用RT-LAMP方法、Real time RT-PCR及逆转录巢式PCR(RT-nPCR)方法进行并行检测,以验证RT-LAMP方法的有效性;用其它病毒性肝炎病原体来验证其特异性,通过阳性标本HEV RNA梯度倍比稀释的方式来验证其灵敏度。结果:1.不同厂家HEV IgM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诊断灵敏度普遍欠佳,均未超过85%,特异度很好,未在非戊肝患者人群中发现HEV IgM抗体阳性现象。2.不同厂家HEV 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在戊肝患者人群中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诊断灵敏度较高(90%以上),在非戊肝患者人群中,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以万泰和科华为例,万泰试剂盒在非戊肝患者人群中抗体阳性率在16.5%-31.9%之间,而科华阳性率仅为1.1%-3.3%之间。3.通过中和抑制试验未发现万泰检测试剂盒有假阳性现象,进一步说明了万泰igg抗体试剂盒检测灵敏度较高,而其它几种试剂盒容易出现假阴性现象。4.hev抗原检测试剂盒与igm和igg抗体检测结果及hevrna检测有很高的相关性,未发现igm和igg抗体均阴性而hev抗原阳性的病例。5.本研究建立了能够高效扩增包含兔hev病毒株在内的基因1-4型hev病毒株的检测,适用于血清和粪便等标本,最低检测限可达25copies/test,较传统rt-npcr灵敏度高10倍以上;在103和106copies/μl两个浓度水平处,该方法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分别低于2%和3%,具有很好的重复性;经临床标本验证分析发现能够用于戊肝患者及动物宿主的血清和粪便标本检测,且灵敏度显着高于rt-npcr。6.本研究构建了hev质粒标准品及hevrna考评血清盘,经稳定性验证评估,能够初步满足临床应用需求。7.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适用于包含兔hev在内基因1-4型hevrnart-lamp检测方法。该方法最低检测限度为5copies/test,显着优于rt-npcr技术,略优于realtimert-pcr技术。与hav,hbv和hcv患者血清标本对无交叉反应,特异度良好。233份血清或粪便标本对该技术进行检测效能验证,并将该方法与realtimert-pcr和rt-npcr分别进行平行检测。结果显示rt-lamp和realtimert-pcr检测阳性率显着高于rt-npcr,而两者间检测符合率高达92%,未发现realtimert-pcr或rt-npcr检测阳性而rt-lamp检测阴性的标本。结论:1.不同厂家hevigm抗体检测试剂盒之间的检测结果差异较小,对戊肝临床诊断的灵敏度均在80%以上,特异性较高。hev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较igm检测试剂盒更灵敏,但诊断特异度在不同厂家之间差异较大,经综合比较发现科华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较适合于戊肝临床诊断检测,与igm抗体检测试剂盒配伍使用,能很好地弥补其灵敏度不足,又能有效解决自身诊断特异度不足的问题。2.万泰igg抗体试剂盒较其它3种厂家灵敏度最高,更加适合于流行病学调查,鉴于科华试剂盒较低的检测灵敏度,不适合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3.hev抗原检测试剂盒与hevrna检测有很好的相关性,虽然其出现最早,能有效缩短hev感染的检测窗口期,但鉴于戊肝的发病特点,当患者有症状就医时抗体往往已经出现,因此hev抗原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未发现其能提高hev感染诊断效率的证据。4.本研究建立了能够高效扩增包含兔hev病毒株在内的基因1-4型hev病毒株的hevrna一步法realtimert-pcr检测体系,适用于血清和粪便等标本的检测,具有检测灵敏度、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值得进一步优化后进行商品化尝试。5.本研究构建了Real time RT-PCR所需的质粒标准品,该标准品易制备、易精确定量,储存条件简单,稳定性好。解决了HEV RNA Real time RT-PCR检测临床实验室推广应用的瓶颈。6.本研究初步制备了HEV RNA检测考评血清盘,对Real-time RT-PCR检测HEV RNA的临床推广所面临的标准化和结果可控可比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该血清盘目前针对我国HEV感染人群和动物宿主中主要基因型(基因4型)的特点而制备,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丰富其覆盖的基因型别。7.本研究初步建立了RT-LAMP技术检测HEV RNA的新方法,在特异度、灵敏度和临床标本检测验证中表现出了良好效果。该方法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和繁琐的电泳分析过程,能高效快速的检测出我国HEV各型主要基因型病毒株,有望成为医院临床实验室特别是HEV流行区基层医疗单位HEV核酸筛查检测的新方法。

买买提·艾孜子[8](2012)在《新疆地区屠宰牛羊戊型肝炎的免疫组化检测及组织病理学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已经证实HE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中国是HE高发地区,新疆在20世纪80年代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HE流行,而且疫情主要发生在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南疆地区。鲜见该病在新疆牛、羊群中发病的报道。本文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疆地区目前HEV在牛、羊群中的流行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新疆6个县(市)的215头屠宰牛和新疆6个县(市)的258只羊肝脏中HEV抗原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牛、羊群HEV感染率分别为20.00%和14.73%。牛群HEV感染率最高的是吐鲁番地区,为28.33%,感染率最低是沙湾县,为8.00%,不同地区之间感染率差异显着(p<0.05);3岁以上的牛肝脏HEV感染率要高于3岁年龄以下牛,各年龄段牛肝脏HEV感染率差异显着(P<0.05);牛群各品种HEV在15.71%~18.00%之间,而且品种间感染率差异显着(p<0.05);母牛感染率高于公牛。羊群HEV感染率最高是吐鲁番地区,为17.14%,最低的是米泉市为12.00%,不同地区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羊群3岁以上的羊肝脏HEV感染率明显高于2岁以下羊的肝脏HEV感染率,1岁羊肝脏HEV感染率与其它年龄段羊肝脏HEV感染率差异显着(P<0.05);母羊的感染率同样也高于公羊的感染率。屠宰流水线采集牛羊肝脏150份和120份,制作的切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结果显示,52.00%的牛肝脏和42.70%的羊肝脏呈现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周边带变性坏死、汇管区胆管增生、肝细胞萎缩、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壁增生明显、中央静脉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肝窦内出血、肝小叶肝窦内水肿等不同程度病理变化。本文进一步证明新疆牛、羊群中普遍存在着HEV感染,而且检测结果与吐鲁番地区是人戊型肝炎流行的疫区相吻合;牛羊随年龄的增长其HEV感染率增加;在新疆饲养的不同品种牛、羊均对HEV易感,而且母牛羊HEV感染率高于公牛羊。

沈红[9](2012)在《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丙肝知晓率和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市徐汇区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完善肝炎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开展徐汇区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为提高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能力提供基础资料;探索戊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为戊型肝炎防控提出应对措施。方法1、收集、整理上海市徐汇区2000-2010年户籍人口急性病毒性肝炎疫情和病原学分型年报等资料,结合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提供的户籍人口数据,计算发病率、构成比等指标,并描述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2、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徐汇区一、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共800名,其中5家一级医院各40名、2家二级医院各200名、2家三级医院各100名,医护人员来自急诊科、内科、外科(包括手术室)、妇产科、儿科、检验科、血液透析室、内窥镜室或中医针灸理疗科、感染科、口腔科、供应室和皮肤科性病门诊等科室。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医护人员一般情况,对丙型肝炎传播途径、诊断、治疗和转归的认知情况、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及熟人患丙型肝炎是否继续交往等内容。3、戊型肝炎发病危险因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选自上海市徐汇区2007年1月-2009年6月病毒性肝炎监测点医院(市六医院、龙华医院、市八医院),共102例。按1:2配比,选择徐汇社区健康人群204名为对照组,对照条件为性别相同、年龄相差±2岁以内、居住地区和环境与病例基本接近相似,排除既往有肝炎病史、肝炎病毒携带者及患有消化系统疾病者。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和日常卫生习惯;危险因素主要调查包括:发病前近2个月的肝炎病人接触史;是否食用过凉拌菜、糟醉类卤味、生炝贝壳类海鲜、生炝河鲜食品、火锅等;饭前便后洗手情况,饮水卫生,是否合用卫生设施以及是否经常外出就餐和外出史等。结果1.上海市徐汇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2000-2010年徐汇区户籍人口急性病毒性肝炎共报告发病262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6.88/10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11年间徐汇区甲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2006-2010年肝炎发病率下降趋势不明显,但甲乙类传染病仍保持明显的下降趋势。病毒性肝炎定型率呈现上升趋势,从2009年起徐汇区肝炎定型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徐汇区病毒性肝炎型别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2000年甲型肝炎古病毒性肝炎的26.09%,随后10年间甲型肝炎发病率趋于降低,所占比重逐渐减小,至2010年仅占8.91%。戊型肝炎构成比从2000年的16.03%跃升至2010年的43.56%,2003年起戊型肝炎发病率和占比始终超过甲型肝炎,2009-2010年连续2年发病率和构成比均超过了乙肝。戊型肝炎无暴发疫情,存在明显流行周期,呈冬春季升高;丙型肝炎发病同样以散发为主,但呈稳步上升趋势。各型肝炎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不同型别肝炎高发年龄有所不同,甲、乙肝以45岁以下的青壮年高发,丙型肝炎以75-79岁组发病率最高,戊型肝炎以60-64岁组发病率最高。各型肝炎大致均以各自的高发年龄段为界,在小于该年龄段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大于该年龄段则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城乡结合地区发病率(32.32/10万)高于中心城区发病率(20.34/10万)。2.徐汇区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1.56%,无人对问卷中的34项选项均回答正确。医护人员对丙型肝炎病原学等知识相对熟悉,但对“共用毛中、衣物和剃须刀可传染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方法”、“可以治愈’“急性期可能自行清除”等4项知晓率低于250%,分别为49%、48%、39.75%、36%”不同等级医院和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知晓率存在差异(P<0.05),三级医院医护人员知晓率最高,一、二级医院知晓率无差异。丙型肝炎知晓率随着医护人员教育程度的增高而提高(χ2趋势=117.173,P趋势<0.01)。医护人员对丙型肝炎确切的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6.88%,“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能传播丙型肝炎”的知晓率较高,分别达97.81%和92.35%。各医疗职业间对丙型肝炎确切传播途径知晓率有差别(χ2=17.204,P<0.01),医生为78.65%,护士为74.64%,技术人员等为80.66%;护士对丙型肝炎确切传播途径知晓率低于医生和技术人员等(P<0.05);医生和技术人员等差别无显着性(P>0.05)。但被调查的800名医护人员中对传播途径知识同时完全回答正确只有177人,正确率仅为22.13%。在医疗过程中,76.88%的医护人员并不清楚“诊疗或护理的病人是否是HCV感染者”。63.63%的人表示未检查过丙型肝炎抗体,其中未检查的原因82.71%是因为没有机会。3.戊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调查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前2个月内经常外出就餐(在个体摊贩、饭店就餐或购买外卖)、食用火锅、食用生炝贝壳类海鲜、生炝河鲜类、外出史(包括旅游、出差等)为戊型肝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病前2个月内经常、偶尔外出就餐或购买外卖、生炝河鲜类为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466(95%C/:2.217-13.480)、2.812(95%CI:1.552-5.096)、3.281(95%CI:1.153-9.339)。结论和建议2000-2010年徐汇区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近5年下降不明显,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甲型肝炎不再为病毒性肝炎主要型别,戊型肝炎在肝炎构成中呈上升趋势。提示在继续做好甲、乙肝疫苗接种的基础上,应加强针对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的防控措施。一、二级医院及受教育程度低的医护人员对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护士对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知晓率低。应针对加强一、二级医院医护人员及低学历者的丙型肝炎防治知识培训。经常外出就餐、生炝河鲜为戊型肝炎危险因素,应采取加强食品、水源安全管理,改变人们不良饮食习惯等措施,防止感染戊型肝炎。

吴俊文[10](2012)在《基因Ⅳ型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表达及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引起全球多地区大规模流行和散发病例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我国属于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的高发区。基因Ⅳ型HE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能在人和牲畜之间引起交叉感染。因此,基因Ⅰ型和基因Ⅳ型HEV感染机制差异性的研究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本研究采用PCR技术扩增基因Ⅳ型HEV开放阅读框2(Open Reading Frames 2,ORF2)的两个缺失突变体基因,然后将突变体基因分别亚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上。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ER2566。重组菌经过IPTG诱导表达后的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24 kDa和27 kDa。表达的2个重组蛋白分别称为p24蛋白和p27蛋白。包涵体蛋白洗涤纯化后,SDS-PAGE结果显示:洗涤后的包涵体蛋白在4 mol/L尿素/buffer Ⅰ溶液中溶解性好,并且能以单体和二聚体的形式存在。Western Blot检验结果显示:复性蛋白与单克隆抗体8C11和HE 阳性血清有很强的反应性,表明p24和p27蛋白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复性蛋白经过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纯化后,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的纯度超过了 99%;p24蛋白的回收率约为26%,p27蛋白的回收率约为31%。用纯化后的p24和p27蛋白作为包被抗原检测HE阳性血清和HE阴性血清。间接ELISA结果显示,p24和p27蛋白对HE阳性血清和HE阴性血清检出率与北京万泰公司的抗HEV-IgG检测试剂完全相同。非变性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27蛋白电泳后,大部分蛋白位于浓缩胶和分离胶之间,表明p27蛋白可能形成了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多聚体。利用动态光散色仪测定p24蛋白的平均水化半径约为7 nm,p27蛋白的平均水化半径约为22 nm;透射电镜观察负染的p24和p27蛋白,结果显示p27蛋白可以直接形成直径约为20 nm左右的类病毒颗粒,p24蛋白不能形成颗粒;原子力显微镜观察p27蛋白,同样可见直径为20 nm左右的类病毒颗粒。这些结果都表明p27蛋白已经形成了类病毒颗粒,而p24蛋白不能形成类病毒颗粒。纯化后的p27蛋白经弗氏完全佐剂吸附后分别以10μg/只、2μg/只、0.4 μg/只和0.08μg/只的剂量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p27蛋白作为疫苗免疫小鼠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为0.59μg,同时也说明p27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的p27蛋白能模拟基因Ⅳ型HEV的空间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基因Ⅰ型和基因Ⅳ型HEV感染机制的差异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106例非甲~戊型肝炎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6例非甲~戊型肝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0至2019年重庆地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戊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2)剑川县小型兽类携带病毒宏基因组及戊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戊型肝炎病毒
    1.2 宏基因组学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剑川县小型兽类携带病毒宏基因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小型兽类样品采集
    2.2 实验方法
        2.2.1 小型兽类肝组织样品处理
        2.2.2 高通量样品的准备
        2.2.3 核酸提取
        2.2.4 高通量样品扩增处理
        2.2.5 凝胶电泳
        2.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剑川县小型兽类携带戊型肝炎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小型兽类样品采集
    3.2 实验方法
        3.2.1 小型兽类肝组织样品处理
        3.2.2 病毒核酸提取
        3.2.3 戊型肝炎病毒检测
        3.2.4 凝胶电泳
        3.2.5 PCR产物胶回收
        3.2.6 分子克隆
        3.2.7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剑川县小型兽类携带戊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现况调查
        3.3.2 戊型肝炎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剑川县戊型肝炎病毒的全基因组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小型兽类肝组织样品处理
        4.2.2 病毒核酸提取
        4.2.3 全基因组扩增
        4.2.4 凝胶电泳
        4.2.5 PCR产物胶回收
        4.2.6 分子克隆
        4.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戊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禽戊型肝炎病毒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及枯草芽孢杆菌的益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戊型肝炎病毒概况
        1.1.1 戊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及命名
        1.1.2 戊型肝炎病毒的形态及理化特性
        1.1.3 戊型肝炎病毒的的编码蛋白
        1.1.4 戊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
        1.1.5 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机制研究
        1.1.6 戊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及症状
    1.2 禽戊型肝炎病毒概述
        1.2.1 禽戊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
        1.2.2 禽戊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症状及病变
        1.2.3 禽戊型肝炎病毒在鸡体内的复制部位
    1.3 枯草芽孢杆菌概述
        1.3.1 枯草芽孢杆菌的作用机制
        1.3.1.1 调节消化道微生态平衡
        1.3.1.2 生物夺氧作用
        1.3.1.3 增加动物免疫抗病能力
        1.3.1.4 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1.3.1.5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1.3.1.6 生物拮抗作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毒株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2.1 试剂
        2.1.2.2 主要仪器
        2.1.2.3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
    2.2 禽戊型肝炎病毒感染雏鸡致病模型
        2.2.1 动物试验设计方案
        2.2.2 试验动物的死亡率
        2.2.3 体重及免疫器官指数
        2.2.4 血液中病毒载量的检测
        2.2.4.1 血液中RNA的提取
        2.2.4.2 RT-PCR反应
        2.2.4.3 荧光定量RT-PCR
        2.2.5 肝脏和脾脏组织中的病毒载量检测
        2.2.6 肠道微生物菌群检测
        2.2.6.1 测序数据处理
        2.2.6.2 PCoA分析
        2.2.6.3 数据注释和差异分析
    2.3 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与驯化
        2.3.1 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培养
        2.3.2 枯草芽孢杆菌的革兰氏染色鉴定
        2.3.3 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鉴定
        2.3.3.1 提取菌液DNA
        2.3.3.2 PCR扩增16Sr RNA
        2.3.3.3 回收产物的纯化
        2.3.3.4 测序及基因比对
        2.3.4 枯草芽孢杆菌的人工驯化
        2.3.4.1 枯草芽孢杆菌耐酸性驯化
        2.3.4.2 枯草芽孢杆菌的耐胆盐驯化
    2.4 枯草芽孢杆菌对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拮抗作用
        2.4.1 动物实验设计方案
        2.4.2 试验各组鸡群死亡率
        2.4.3 体重及免疫器官指数
        2.4.4 血液中病毒载量的检测
        2.4.5 肝脏和脾脏组织中的病毒载量检测
        2.4.6 肠道微生物菌群分析
3 结果
    3.1 禽戊型肝炎病毒感染雏鸡的发病模型
        3.1.1 实验动物死亡率
        3.1.2 体重及免疫器官指数
        3.1.3 血液中病毒载量
        3.1.4 肝脏和脾脏组织中的病毒载量
        3.1.5 肠道微生物菌群分析
        3.1.5.1 原始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3.1.5.2 PCoA分析
        3.1.5.3 数据注释及差异分析
        3.1.5.4 不同分类水平微生物组差异分析
        3.1.5.5 属水平物种进化分析
    3.2 枯草芽孢杆菌对戊型肝炎病毒的拮抗作用结果
        3.2.1 实验动物死亡率
        3.2.2 体重及免疫器官指数
        3.2.3 血液中病毒载量
        3.2.4 肝脏和脾脏组织中的病毒载量
        3.2.5 肠道微生物菌群分析
        3.2.5.1 原始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3.2.5.2 PCoA分析
        3.2.5.3 数据注释及差异分析
        3.2.5.4 不同分类水平微生物组差异分析
        3.2.5.5 属水平物种进化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戊型肝炎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大陆人群和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被纳入研究的检索结果及特征
        2.2 方法质量学
        2.3 异质性和发表偏倚
        2.4 不同群体间的感染率和关系
        2.5 人群和猪群亚组分析
        2.6 人群与猪血清感染率相关性
        2.7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江苏省戊肝监测点生态流行病学现况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实验室检测原理
        1.4 实验操作步骤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猪群
        2.2 猪职业接触人群
        2.3 急性戊型肝炎肝炎患者
        2.4 江苏省某监测点水样检测情况
    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Markov模型对乙肝戊肝重叠感染人群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免疫策略
        1.3 决策树-Markov模型
        1.4 模型参数确定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决策树-Markov模型
        2.2 中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戊肝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2.3 慢性乙型肝炎老年人群戊肝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戊型肝炎生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戊型肝炎病毒分泌型抗原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戊型肝炎概述
        1.1 戊型肝炎病毒的发现
        1.2 戊型肝炎病毒的病毒粒子
        1.3 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1.4 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进程
    2. 戊型肝炎病毒病毒学研究进展
        2.1 戊型肝炎病毒基因组
        2.2 戊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培养系统
        2.3 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复制过程研究
    3.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表位研究
        3.1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结构研究
        3.2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抗原表位研究
    4.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4.1 无临床症状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4.2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内症状
        4.3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外症状
    5. 戊型肝炎的诊断
        5.1 免疫电镜
        5.2 核酸检测
        5.3 抗体检测
        5.4 细胞免疫检测
        5.5 抗原检测
    6. 本论文研究思路、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质粒、菌株、细胞和实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1.5 培养基及实验用溶液配制
        1.6 引物
    2. 方法
        2.1 分子克隆
        2.2 蛋白表达和纯化
        2.3 蛋白性质鉴定
        2.4 抗体的性质鉴定
        2.5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
        2.6 基于ELISA和FMIA的HEV抗原检测方法
        2.7 巢式PCR及real-time PCR检测技术
        2.8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2.9 戊型肝炎病毒体外生产和纯化方法
        2.10 起始密码子翻译效率分析
        2.11 戊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研究方法
        2.12 恒河猴模型戊型肝炎病毒攻毒实验及指标检测方法
        2.13 血清HEV抗体检测
        2.14 血清的收集
        2.15 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和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靶标分析
        1. 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抗体配对的筛选
        1.2 HEV-Ag检测方法对HEV衣壳蛋白的检测分析
        1.3 HEV-Ag检测方法对病毒的检测分析
        1.4 临床血清中HEV-Ag与HEV RNA的相关性初步分析
        2. HEV-Ag检测方法的靶标分析及pORF2~S的发现
        2.1 粪便与血清标本中HEV抗原与HEV RNA的密度分析
        2.2 基于HEV细胞培养模型的HEV抗原检测分析
        2.3 细胞培养上清中的pORF2产生机制探索
        2.4 细胞培养上清中pORF2~S与完整病毒的抗原量差异
        2.5 pORF2~S阅读框的翻译效率分析
        3. HEV-Ag检测方法的初步评估
        3.1 HEV-Ag检测方法在HEV攻毒恒河猴标本中的检测分析
        3.2 HEV-Ag检测方法cut-off值的确定及特异性分析
        4.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HEV抗原诊断的实际应用
        1. HEV抗原诊断在肝炎人群中的应用
        1.1 肝炎病例基础信息
        1.2 两个以上HEV指标为阳性的病例类型分析
        1.3 HEV指标单一阳性类型分析
        1.4 各组人群中ALT水平分布和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1.5 感染病程中HEV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
        1.6 HEV相关指标在首诊血清中的诊断性能分析
        2. HEV抗原在献血者中的应用
        2.1 献血者HEV流行情况分析
        2.2 献血者HEV病原体人群跟踪
        2.3 献血者HEV携带者和戊肝患者的比较
        3.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HEV抗原诊断的拓展
        1. 基于FMIA的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HEV-Ag FMIA试纸条的建立
        1.2 HEV-Ag FMIA与HEV RNA的相关性分析
        1.3 HEV-Ag FMIA、HEV-Ag ELISA和HEV RNA在临床血清中的比较
        2.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的建立
        2.1 特异性识别基因3型和基因4型HEV的抗体6E9的性质鉴定
        2.2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的建立
        2.3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在HEV攻毒发恒河猴标本上的评价
        2.4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在临床戊肝血清中的应用
        3. 尿液中的HEV抗原检测
        4. 第三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1. 新旧HEV抗原检测方法对比及在系列标本上的检测差异
    2. HEV分泌型抗原pORF2~S的发现和功能鉴定
    3. 戊肝血清学和病原学指标变化趋势及诊断策略分析
    4. 戊肝患者体内HEV抗原长期阳性的临床现象分析
    5. 正常携带者的意义与隐患的探讨
    6. HEV肝外感染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戊型肝炎疫苗广谱保护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戊型肝炎病毒
        1.1 戊型肝炎病毒的发现
        1.2 戊型肝炎的感染及治疗
        1.3 戊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及流行
        1.4 戊型肝炎病毒的病毒体
        1.5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相关研究
    2. 戊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2.1 戊肝疫苗TrpE-C2的相关研究
        2.2 戊肝疫苗rHEV的相关研究
        2.3 戊肝疫苗p239的研发
        2.4 p239疫苗的临床实验及保护率
    3. 单克隆抗体研究概述
        3.1 抗体的结构和类型
        3.2 单克隆抗体的获取
        3.3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主要试剂
        1.4 细胞菌株、质粒、和实验动物
        1.5 实验用溶液和培养基配制
        1.6 分子克隆实验中所涉及使用的引物
    2. 方法
        2.1 单细胞分选
        2.2 单细胞PCR
        2.3 分子克隆
        2.4 蛋白的表达
        2.5 人源单克隆抗体表达
        2.6 抗体的性质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戊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的人源抗体的获取
        1. HEV特异性记忆B细胞获取
        1.1 疫苗接种志愿者的选取及免疫
        1.2 疫苗接种者体内的戊肝特异性抗体分析
        1.3 p239的获取及HEV特异记忆B细胞染色
        1.4 戊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记忆B细胞分选
        2. 单细胞PCR获得抗体基因
        3. 克隆及抗体的表达
        3.1 表达克隆的构建
        3.2 抗体的小量表达
        3.3 抗体的大量表达及鉴定
    第二部分 戊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的人源抗体的性质分析
        1. 抗体的序列分析
        1.1 抗体的轻重链家系分析
        1.2 戊肝特异性抗体的序列分析
        2. 抗体结合活性检测
        2.1 抗体与不同基因型的E2与p239的结合活性
        2.2 抗体与1型和4型的p239蛋白的结合活性相关性分析
        3. 抗体中和活性检测
        3.1 抗体基于Kernow病毒的中和数据
        3.2 抗体的中和活性与1、4型p239蛋白的结合活性相关性分析
        3.3 抗体的中和活性与序列家系分析
        4. 抗体的表位分类
        4.1 抗体阻断鼠源单克隆抗体性质分析
        4.2 抗体关键识别位点鉴定
        4.3 抗体丙氨酸扫描和交叉阻断实验的综合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戊肝疫苗广谱保护性的分子机制讨论
    2. 鼠源抗体与人源抗体的对比
    3. IGHV1-69家系产生的中和抗体的讨论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1. 小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7)戊型肝炎规范化实验室诊断模式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戊肝血清学诊断试剂盒的效能评价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标本来源及试剂耗材和设备情况
        1.1.2 不同品牌HEV抗原/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效能评估
        1.1.3 中和抑制试验考评试剂盒检测特异性
        1.1.4 统计处理
    1.2 结果
        1.2.1 不同品牌试剂盒检测结果分析
        1.2.2 中和抑制试验结果分析
        1.2.3 HEV抗原检测结果与IgM/Ig G及核酸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规范化HEV RNA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及考评体系的建立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样本来源
        2.1.2 试剂及溶液配制和设备说明
        2.1.3 粪便悬液及血清的制备
        2.1.4 HEV RNA的提取
        2.1.5 HEV RNA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2.1.6 逆转录巢式PCR方法检测HEV RNA
        2.1.7 考评血清盘及质控血清品的初步构建
        2.1.8 核酸序列分析及生物进化树分析
    2.2 结果
        2.2.1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 灵敏度最低检出限
        2.2.3 精密度(重复性)验证
        2.2.4 特异度验证
        2.2.5 Real time RT-PCR与RT-nPCR检测方法的对比
        2.2.6 血清盘制备情况
        2.2.7 南京地区戊肝患者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RT-LAMP检测技术在HEV RNA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标本来源
        3.1.2 试剂及设备
        3.1.3 RT-LAMP技术原理及操作步骤
        3.1.4 RT-LAMP技术检测HEV RNA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
        3.1.5 临床样本验证RT-LAMP技术检测HEV RNA的有效性
    3.2 结果
        3.2.1 RT-LAMP技术检测HEV RNA的方法的建立
        3.2.2 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
        3.2.3 临床标本验证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我国戊型肝炎流行、诊断与防治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新疆地区屠宰牛羊戊型肝炎的免疫组化检测及组织病理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戊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特征
    1.4 病理变化
    1.5 诊断
    1.6 预防
第2章 牛羊肝脏中 HEV 抗原免疫组化检测法与血清 ELISA 检测法的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分析与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新疆地区屠宰牛羊戊型肝炎的免疫组化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新疆地区屠宰牛羊戊型肝炎肝脏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分析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9)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丙肝知晓率和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上海市徐汇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本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徐汇区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知晓率调查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本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戊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调查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本部分小结
全文总结
    一、结果
    二、结论
    三、政策建议
论文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三、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因Ⅳ型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表达及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HE流行病学
        1.1.1 HE流行的特点及临床症状
        1.1.2 抗HEV抗体的流行病学
        1.1.3 HE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1.1.4 HE的预防原则
    1.2 戊型肝炎病毒
        1.2.1 HEV的形态和理化性质
        1.2.2 HEV的基因结构
        1.2.3 HEV基因的变异性
        1.2.4 HEV的分类
    1.3 HEV的实验室检测
        1.3.1 HE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1.3.2 检测抗HEV抗体的酶免疫试验(EIASA)
        1.3.3 免疫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测
    1.4 HEV疫苗与诊断试剂研究进展
        1.4.1 HEV的主要抗原表位
        1.4.2 检测试剂的应用现状
        1.4.3 HEV疫苗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HEV 0RF2片段基因(p24、p27)的原核表达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24和p27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2.2 表达载体的构建
        2.2.3 目的片段的小量表达及鉴定
        2.2.4 抗原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2.2.5 抗原蛋白的大量表达及包涵体洗涤
        2.2.6 蛋白的复性及反应活性检测
        2.2.7 p24和p27蛋白的柱纯化
    2.3 讨论
第三章 p24和p27蛋白的性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24和p27蛋白作为抗原检测血清的特异性
        3.2.2 p27蛋白的非变性胶凝胶电泳
        3.2.3 p24和p27蛋白的动态光散射实验
        3.2.4 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纯化后蛋白
        3.2.5 动物免疫试验及ELISA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106例非甲~戊型肝炎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0至2019年重庆地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特征分析[D]. 石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剑川县小型兽类携带病毒宏基因组及戊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刘涓. 大理大学, 2020(05)
  • [3]禽戊型肝炎病毒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及枯草芽孢杆菌的益生作用[D]. 李瑞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4]戊型肝炎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价[D]. 岳娜. 东南大学, 2020(01)
  • [5]戊型肝炎病毒分泌型抗原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D]. 温桂平. 厦门大学, 2019(08)
  • [6]戊型肝炎疫苗广谱保护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 张旭. 厦门大学, 2019(09)
  • [7]戊型肝炎规范化实验室诊断模式的建立[D]. 付红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2)
  • [8]新疆地区屠宰牛羊戊型肝炎的免疫组化检测及组织病理学观察[D]. 买买提·艾孜子.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1)
  • [9]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丙肝知晓率和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D]. 沈红. 复旦大学, 2012(03)
  • [10]基因Ⅳ型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表达及性质的研究[D]. 吴俊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106例非A-E型肝炎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