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境遇与人生哲学的诗意传递——再论“文革”时期的“流放诗”

生存境遇与人生哲学的诗意传递——再论“文革”时期的“流放诗”

一、存在境遇和生命哲学的诗性传达——再论“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鲁仲巧[1](2019)在《“七月派”诗心中一朵别开的异花 ——曾卓的诗歌创作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曾卓的诗歌在“七月诗派”中独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可研究性。然而,就现有的对其的研究而言,整体探索成果不多,涉及的方面和介入的角度都比较有限。本文通过对曾卓诗歌作品的文本分析和对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思考与借鉴,将曾卓的诗歌置于“七月诗派”的背景下进行纵横的深入探讨。第一部分将曾卓的诗歌置于历时语境中,探索他在不同的生命时期其诗歌的风格流变:初初写诗的几年,风格忧郁细腻、浪漫唯美。四十年代起渐涉现实人生,风格悒郁沉重,充满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受难时期,风格强烈深重,凝练丰富,文字千锤百炼,情感与意味皆浓重得化不开。“四人帮”粉碎前后到新时期,风格清朗昂扬、热烈深沉,并渐趋宁静和美、清雅淡致。第二部分通过对曾卓、牛汉二者崇高而亮烈的人格、刚柔并具的性格特征、诗与我俱在的渗透生命体验的写作方式、“人诗一致”的诗歌追求、写实与浪漫兼具的双重风格、始终贯通的生命强力六个方面的分析,探究两位诗人内在精神的契合。第三部分将曾卓置于牛汉的对照视域之下,通过对牛汉由社会反抗到生命反抗、曾卓由社会关怀到生命关怀的转变的解析,探求两者沉冤期诗歌不同转向的缘由和意义蕴含。不同的转向是由于二人的个性、写作方式、诗歌追求不尽相同,这也预示着面对同一场大难,两者的觉醒程度、对整个国家和政权的思考亦是不同的。然则,他们对国家与人民的忠诚与热爱都始终不曾改变。第四部分阐述了与“七月诗派”并无直接联系的曾卓在那场大难中何以会被定名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他虽从不曾在胡风主办的期刊上发表过任何诗作,与胡风本人也未有更多私人交集,胡风自身也从未将曾卓纳入“七月诗派”,但是,他确实与“七月派”的诸多诗人交谊甚笃,他们一起创办的《诗垦地》可以说就是“七月诗刊”影响下的子期刊,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曾卓深受胡风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代表的文艺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化作了内蕴于曾卓生命深处的精神底色。曾卓最终成为“七月派诗人”的过程,可以说是他的精神归属之旅。相对于牛汉认为仅仅将其定位为“七月派诗人”,这是对自己的限制和狭隘化,曾卓是乐于自己被纳入“七月派”的,这既是因为曾卓被胡风文艺思想吸引原本就是出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内在精神的呼应,也可能与曾卓强烈的集体归属意识有关。但由于曾卓始终坚持以心灵折射时代风云的写作方式,区别于“七月诗派”以诗歌直接干预现实、匡救时世的诗歌追求,而成为“七月派”诗心中一朵别开的异花。第五部分探讨了曾卓对自由体诗的贡献与自身的缺憾。总而括之,“七月派”诗歌反拨了早期无产阶级及中国诗歌会的诗歌创作,使自由体诗恢复诗歌本色,又通过对格律诗的反拨,让自由体诗成为正统。曾卓的诗歌以其独异性的创作—一个人化的时代抒情,生动地记录了一个具有强烈人道主义意识、性格又偏于温情的知识分子在那个血火胶着的年代里真实的心路历程;在一片专制压迫愈重控诉与愤怒愈加强烈的混乱喧嚣里,曾卓仍然用不止的“爱”的书写和铭记来“自渡”、“渡人”,为一个疯狂的年代留下了执着的“爱”之声,并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诗歌成就,他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绩推动了自由体诗恢复诗歌本色,成为中国现当代诗歌正统的进程。只是,曾卓的诗歌也有他的缺憾,以直抒式的诗歌表达方式为主,意象类型不多,且内涵趋向固定、浅白,抒情有余,含蓄蕴藉不足。同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手法运用较少,基本只有象征一种,且以自我象征为主,诗风偏向明朗、朴素,然隐曲幽深之诗味不足。绾结而言,虽然有些遗憾,但毕竟瑕不掩瑜,曾卓以其独异性的创作为中国现当代自由体诗恢复诗歌本色、成为诗歌正统做出了珍贵而独特的奉献。

徐鑫[2](2018)在《曾卓诗歌创作论》文中研究说明曾卓一直被称作为“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然而其诗歌风格与其他七月诗派诗人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种明显的差异性让曾诗成为七月诗派的一朵奇葩。近年来随着对“七月诗派”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也注意到了曾卓的诗歌,关注到了他的差异性,但是这些研究仅限于他的名篇诗作和“潜在写作”时期的作品,对他整体的创作研究比较少,对他的诗论研究更为少见,因此本文从他的诗歌理论出发,关注他的各个阶段的诗歌创作,重新探究他的创作特色。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面解读诗歌抒情主题温情美的特征。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曾卓异于其他七月诗人的关键点是他的温情特质,但很少深入分析这种温情特质的渊源,因此这一部分从他的诗论——“最重要的是爱”出发,探索这种渊源。他认为“感情的真挚是诗的第一要素”,诗人有义务“忠实于时代与生活”,这种诗歌理念使得他的诗歌抒情性和温情特质十足。在展现革命现实时,他并不以批判为主,而是一定要突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这种特点又同他对抒情传统的继承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继承了杜甫的忧患意识和不避丑拙的描写方式,让诗歌在抒情的同时不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表白自我,使得诗歌内心自白的倾诉性倾向也十分明显。在曾卓的诗歌中也存在一些苦难色彩和批判色彩浓烈的诗歌,但是同样是批判,胡风和田间的诗歌更为高昂,而曾诗则是柔和温润的,与反映苦难的绿原和郑思相比,他又不具备他们的辛辣,而以同情为主,这些都让他的诗歌体现出特有的温情之美。第二部分探索其诗歌意象的象征美。曾卓认为“诗人也是美的创造者”,他尤为注意诗歌的形式与技巧,在他的诗歌中最明显的技巧是象征的灵活运用,而他笔下的意象也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树”、“花”等经常被诗人用来自拟,“悬崖”、“风”“巨浪”、“火”则意味着社会的磨难,这些自然意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而“海”、“歌声”等生活意象群落则被用来指代生活和希望,随着具体环境的不同,所指也会发生细微的变化。这种灵活运用象征的手法,与诗人创造性地汲取里尔克的诗艺有着莫大的关系。他将情感同经验结合,从早期情感地直接奔涌,到慢慢地克制,转为了一种理性化的抒情,同时在知性诗学的启发下,他注意将抒情与思辨结合,并将环形结构同象征手法结合,选择意象时将抽象具象化,使得诗歌情思可感。第三部分阐释曾诗质朴纯净的语言美特征。曾卓注重语言的大众化,他认为写诗需要语言能力。在艾青语言风格的影响下,他将日常口语入诗,在传情达意时没有特意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和朦胧化的处理,而是追求语言的自然和朴素,他将内心的情绪波动同诗歌韵律结合,使得诗歌具有自然的节奏,并将直白的意象同循序渐进的意象思维模式相结合,使得诗歌语言质朴简明而意味隽永。后期归来后的诗歌在语言上过于直白,缺少提炼,损害了诗歌的诗味。

王家平[3](2000)在《存在境遇和生命哲学的诗性传达——再论“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文中认为 人们对我说:你老了,你老了, 但谁也没有看见赤裸的我, 只有在我深心的旷野中才高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 1974年4月,诗人穆旦写下这首题为《听说我老了》的诗篇,此时离他去世不足一年时间。这首临近诗人生命终点时创作的作品,艺术地表现了穆旦及其大多数流放者诗人的生存境遇和创作状态:作为文革时期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诗人属于被

王家平[4](2000)在《存在境遇和生命哲学的诗性传达——再论“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文中提出 人们对我说:你老了,你老了, 但谁也没有看见赤裸的我, 只有在我深心的旷野中才高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 1974年4月,诗人穆旦写下这首题为《听说我老了》的诗篇,此时离他去世不足一年时间。这首临近诗人生命终点时创作的作品,艺术地表现了穆旦及其大多数流放者诗人的生存境遇和创作状态:作为文革时期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诗人属于被

二、存在境遇和生命哲学的诗性传达——再论“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存在境遇和生命哲学的诗性传达——再论“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论文提纲范文)

(1)“七月派”诗心中一朵别开的异花 ——曾卓的诗歌创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第1章 曾卓诗歌的风格流变
    1.1 早期诗歌:少年情怀与社会关注
    1.2 受难期的诗歌:将痛苦揉碎和着血泪吞咽
        1.2.1 自我的灵魂独语
        1.2.2 献给妻子的深情絮语
        1.2.3 给少年们的诗
    1.3 “四人帮”粉碎前后到新时期:老水手的歌
第2章 内在精神的契合:牛汉与曾卓
    2.1 崇高而亮烈的人格
    2.2 刚柔并具的性格特征
    2.3 诗与我俱在的渗透生命体验的写作方式
    2.4 “人诗一致”的诗歌追求
    2.5 风格的双重性——写实的和浪漫的
    2.6 始终贯通的生命强力
第3章 沉冤时期的不同转向——与牛汉对照视域下的曾卓
    3.1 “寂寞中的小花”——曾卓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3.2 刚毅的战士与钟情的诗人:社会反抗与社会关怀
    3.3 同声歌唱到潜入个体生命
    3.4 “七月”精神——永存
第4章 走向“七月”——曾卓的精神归属之旅
    4.1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4.2 集体归属意识
    4.3 和而不同——“七月派”诗心中一朵别开的异花
第5章 曾卓对自由体诗歌的贡献
    5.1 “七月派”诗歌对自由诗体的功绩
        5.1.1 对早期无产阶级及中国诗歌会诗歌的反拨——自由体诗恢复诗歌本色
        5.1.2 对格律诗的反拨——自由体诗成为正统
    5.2 曾卓的诗歌对自由体诗歌的意义
        5.2.1 在七月诗派中的特异性——个人化的时代抒情
        5.2.2 疯狂年代里,执着的爱之声
        5.2.3 诗歌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曾卓诗歌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曾卓诗歌研究现状
        (1) 群体视域中的曾卓诗歌研究
        (2) 曾卓个体诗歌研究
        (3) 研究的不足和问题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抒情主题的温情美
    第一节 “最重要的是爱”
        (一) “感情的真挚是诗的第一要素”
        (二) “忠实于时代与生活”
    第二节 对抒情传统的继承
        (一) 主观抒情与革命现实书写的互相映衬
        (二) 内心自白的倾诉性倾向
    第三节 与其他七月派诗人的比较
        (一) 与胡风、田间等的高昂战斗诗歌比较
        (二) 与绿原、郑思等的辛辣讽刺诗歌比较
第二章 诗歌意象的象征美
    第一节 “诗人也是美的创造者”
        (一) “技巧是为了内容的需要”
        (二) “把写诗的思维放在形象思维上”
    第二节 高度个性化的意象
        (一) 意象的时代性特征
        (二) 意象的隐喻特色
    第三节 对里尔克诗艺的创造性汲取
        (一) 情感与经验的结合
        (二) 知性诗学的启发
第三章 质朴纯净的语言美
    第一节 “写诗,需要一定的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
        (一) “朴素纯净的语言使我感动”
        (二) “最富于自然性的语言是口语”
    第二节 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一) 意象朴实,语言简明
        (二) 自然的语言节奏
    第三节 归来后诗歌语言诗味的淡化
        (一) 日常的口语消解了含蓄美
        (二) 单一的明喻损害了想象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存在境遇和生命哲学的诗性传达——再论“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 [1]“七月派”诗心中一朵别开的异花 ——曾卓的诗歌创作探析[D]. 鲁仲巧.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2]曾卓诗歌创作论[D]. 徐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3]存在境遇和生命哲学的诗性传达——再论“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J]. 王家平. 文学前沿, 2000(02)
  • [4]存在境遇和生命哲学的诗性传达——再论“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J]. 王家平. 文学前沿, 2000(02)

标签:;  ;  ;  ;  ;  

生存境遇与人生哲学的诗意传递——再论“文革”时期的“流放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