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线个人域网络与无线传感/控制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周静,关玉蓉[1](2021)在《基于SDN的DWSN技术分析及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DWSN)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服务于许多领域,而其网络架构和节点仍存在一些技术及性能优化难点,影响应用效果。软件定义网络(SDN)是具有控制转发分离思想可编程化功能的新型网络架构,其能对节点设备和层间协议进行软件定义虚拟化。为了提升DWSN的关键技术及性能优化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降低网络复杂性,在DWSN中引入SDN框架形成新的基于SDN的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SDDWSN)框架。首先,从引入SDN必要性入手探讨了SDDWSN框架要点;其次,重点从网络通信、资源处理和控制管理等方面研究了SDDWSN框架的相关技术和性能优化;最后,设计案例对其安全性和事件可操作性方面进行定性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体现出了SDDWSN的优势。
王瑄[2](2021)在《航空发动机的无线自供能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
左鹏奇[3](2021)在《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增加了对能源的消耗,而电能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依赖能源。高压输电线路作为电网输配电的重要单元,承载着区域电网电能供给的重要任务,一旦出现运行故障,将导致大范围的停电事故。已有的对高压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的成本过高,部署和使用复杂,无法满足国家电网提出的“三型两网”的建设需求。针对泛在电力物联网和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需求,本文对当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中的异构网络架构、数据压缩传输以及复杂环境自适应这三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解决输电线路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存在的传输延时过高、工作寿命短以及山区通信覆盖盲区的问题,提升输电线路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可靠性。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输电线路线性拓扑结构的分布特点,本文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多种无线传输方式的通信性能,提出了多种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异构网络架构。为使建立的异构网络满足国家电网低延时的系统需求,本文建立了异构网络汇聚节点传输延时模型与网络成本模型,通过分析在成本约束下所提出的异构网络架构的延时性能,得到了最低延时的输电线路异构网络架构。为提升异构网络中无线通信多跳传输的鲁棒性与整体生存时间,本文设计了异构网络架构数学模型,提出了汇聚节点设置以及无线传输分组的优化方案,实现了输电线路异构网络架构延时与成本平衡的同时,提升了异构网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2)针对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中海量传感器数据造成的数据累积问题,本文分析了输电线路异构网络中数据的类型以及数据量的大小,深入研究了国内外面向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的压缩算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输电线路线性异构网络中传感器数据的高效无损压缩算法。通过结合小波相关性分析以及邻域索引序列编码,本文提出的压缩算法能够达到较高的压缩率且对数据包丢失有很强的鲁棒性。(3)针对偏远山区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巡检与维修难度较大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Lo Ra的山区输电线路长期状态监测方案。依据路径损耗模型分析以及能耗与延时的要求设计了基于Lo Ra与蜂窝移动网络的山区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架构。根据不同故障率提出三种山区输电线路监测时段,再利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优化监测系统能耗与延时,得出适用于三种监测时段的工作模式。本文设计的山区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方案能够解决山区输电线路通信盲区的问题并通过多工作模式协同任务实现更低的工作能耗,延长系统使用寿命,实现了长期稳定监测。
王卓[4](2021)在《基于LEACH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与改进》文中研究指明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处理的无线通信网络。目前广泛用于军事、智能家居、交通控制和医疗等各行各业。由于WSN路由协议的设计受到本地拓扑信息的单一性质的限制,传感器节点必须具备体积小和价格便宜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传感器节点在能源供应、数据计算、节点通信和数据存储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节省网络的能量消耗,提高网络运行的生命周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LEACH协议进行改进,LEACH协议是突破平面路由协议思想提出的第一个分簇路由协议,相比于平面路由协议,其在网络生存周期等方面获得了显着的提高。但是LEACH协议也存在诸多缺陷,例如分簇不均、簇首选举不合理等,这些缺陷会加速传感器节点的能量消耗,降低网路的生存周期。因此本文基于LEACH聚类算法进行改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根据网络的能耗模型计算出随当前存活节点数目动态变化的簇首数目,解决了网络运行过程中簇首数目占比不均,导致网络能耗过快的问题。针对簇成员个数分布不均导致的数据传输延迟和簇首能耗过大问题,本文结合最优簇首数目引入了节点入簇参量,使得节点入簇取决于当前簇首的剩余能量、各节点与簇首之间的距离以及当前簇已加入的成员个数三方面因素。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协议簇首数目和成员节点占比相比于LEACH更加合理,同时也节省了网络的能耗。(2)由于LEACH没有考虑边缘节点和剩余能量较少的节点当选簇首,导致节点加速死亡的现象,因此本文在传统的簇首选举阈值公式中引入了距离和能量因子,用来调节和约束簇首的选举,使得簇首选举更加合理高效;为了解决LEACH中簇首与基站单跳通信方式所导致的能耗过快问题,本文设计一种多跳路由策略,簇首之间以多跳的方式将数据汇总到基站,这样极大地降低了网络的能耗。仿真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协议在能量利用率、网络的生命周期和吞吐量等方面都有显着的提升。
韦巍[5](2021)在《基于SWIPT协作无线传感网的性能优化方案研究》文中指出
张彦虎,鄢丽娟,孔淑梅[6](2021)在《一种适用于凹陷型山地地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文中研究说明无线传感器网络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本文基于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自组织及能耗特性,以LEACH路由协议算法为基础,提出一种优化了节点信息传送方向的适用于凹陷型山地地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算法。算法改进了WSN的组网方法,采用优先选择距离基站更近的簇头进行组网的方法。首先,网络随机产生首批簇头节点;其次,各簇头节点收集簇内节点信息,同时收集各节点剩余能量、位置坐标信息,汇总后发送至基站;再次,基站根据所获信息确定下一轮次的簇头节点,并向全网广播;最后,各节点选择距离基站更近的簇头组网入簇,进行信息的传送。通过在Matlab仿真软件上进行模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述算法在凹陷型山区地形中能有效提高无线网络的生命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均衡了无线网络各节点的能量消耗,延长了网络使用寿命。
吴浩[7](2021)在《面向铜矿浮选的无线软测量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浮选技术是当今铜矿选矿最主要的方法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浮选流程中,铜精矿品位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变量。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浮选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非线性,导致该参数的测量耗时较长,难以实时在线测量。此外,现有浮选过程现场多采用有线传感网络,会带来通信线易老化、布线纵横交错等一系列问题,不但影响通讯系统的稳定性,而且给浮选过程控制增加了难度。针对以上问题,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网络与机器学习技术的监测系统,实现了浮选过程铜精矿品位的实时软测量。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针对浮选过程机理复杂、变量间存在大量冗余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负绞杀—NNG(Nonnegative garrote)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相结合的软测量建模算法。LSSVM作为一种新型非线性建模工具,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NNG算法具有删选冗余变量和压缩相应变量系数的性能,能够减少变量间的相关性。将NNG与LSSVM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实现浮选过程铜精矿品位的精确软测量。其次,在软测量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将MATLAB开发的软测量模型导入IAR开发环境中,通过C语言程序编写得到性能良好的预测模型,并将其程序编译下载到基于ZigBee的嵌入式系统,在所设计的硬件系统上实现基于MATLAB的预测模型移植以及在线应用。再次,对下位机所使用的嵌入式系统的PCB电路板进行了设计,包括嵌入式系统核心板及各个功能模块电路,如485通信电路、串口电路、供电电路、电平转换电路、降压电路等,并进行了硬件的综合调试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硬件无论在布局、布线还是系统的稳定性方面都达到了PCB板厂生产标准。最后,为了进一步达到铜精矿品位值以及现场各参数的实时监测,本文还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监控程序,并进行了整个软硬件系统的综合测试。结果表明,该监控系统能够实现铜精矿品位值、现场温湿度等参数的实时测量及监测,达到了企业对关键参数测量精度和实时性的要求。
王鑫[8](2021)在《物联网实训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理念的迅速发展,市面上增加了大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设备。在推进物联网产业的进程中,急需大量熟悉专业技术,具备开发与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为物联网专业与希望从事物联网相关工作的学生带来挑战。本文基于物联网的思想与架构,设计并实现了物联网实训系统。该系统具有完整的结构,集成多种通信方式、多种传感器、多种执行器,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联网架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物联网实训系统主要由测控终端、网关、实训系统服务器以及用户终端四部分组成。测控终端由主控模块、采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与执行器模块组成。测控终端利用采集模块获取传感数据,控制执行器模块,利用无线通信模块与网关通信。网关由主控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串口屏和有线通信模块组成。网关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测控终端进行信息交互,在串口屏上显示测控终端采集到的传感数据,再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模块与实训系统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实训系统服务器实现的功能包括:与网关通信、数据处理、数据库连接与管理以及与用户终端通信等功能。用户终端分别基于Windows系统和安卓系统进行设计,其功能包括:与实训系统服务器通信功能、数据查询与显示功能、修改测控终端阈值功能等。研发尾期,利用白盒与黑盒的测试原理与方法对测控终端、网关、实训系统服务器和用户终端进行逻辑和功能方面的完整性测试。最后,整理了针对该实训系统详细和丰富的实验指导。
陈露[9](2021)在《基于协作通信的水下传感器网络路由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UWSN)是一种有效获取海洋数据的方法之一,针对水下路由技术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但是,在水下网络中,网络的生命周期是影响路由协议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由于嘈杂的水下环境和较差的链路质量,水下网络的数据完整性和生存性都会受到影响。然而,协作通信却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优秀技术。在协作通信中,源节点通过协作路径转发数据提高网络吞吐量,而目标节点接收不包含明显错误的数据包。因此,本文采用一种协作通信的方法来进行水下传感网的路由优化,解决UWSN的丢包问题和生命周期,并加入了接收数据包准确率的验证。本文首先展开绪论,阐述海底观测网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现如今海底组网的发展前景。然后,针对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水下路由协议,进行概念阐述介绍相关协议分类,概括各类水下协作路由。然后,本文在基于以往水下传感网的网络模型基础上构建出一种分层式的网络架构。本文将水下网络进行分层操作,节点划分成簇。在簇内,加入协作通信模型合理均衡网络能耗,构建水下能量损耗模型进行分析。紧接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协作通信的水下传感网路由优化协议。相比于传统水下路由协议,优化后的路由协议分为两个工作阶段:网络分层阶段和数据传输阶段。在网络分层阶段中,k-means算法用于对节点进行聚类操作,而条件概率可用于选择簇头,防止簇头节点的随机性。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簇头负责向上转发数据至水面sink节点。簇内负责彼此间的协作传输,并加入中继节点选择标准选择合适中继,以避免数据丢包率。合理的网络分层对节点功能进行了明确分工,利用分层成簇的网络优势来减轻能量的负担提高能量利用率。优化后的水下路由协议利用协作通信代替普通的多跳传输,得以更好地保证水下链路质量。本文还将所提出的协议与其他协议进行了仿真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协议有效延长了网络生命周期,提高了接收数据包的正确率,并增加了网络利用率。最后,利用实验室中自主研发的水声节点进行海上试验通信,介绍相关水声通信原理和水声节点的硬件设计。本文加入对照组实验,证明加入协作通信模型后,水声数据包的传输成功率均维持在98%以上,通信状态良好,解决了数据失真率较高的问题。
张其远[10](2021)在《支持网络融合的无线传感网低功耗路由协议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无线传感网可通过部署大量低成本节点采集大范围区域内的传感数据,在军事要地监测、工业生产、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目前,无线传感网研究与发展相对独立,其功能相对单一,在通信方式匮乏的应用场合,即使已部署传感节点搭建了无线传感网,其他网络在监测区域仍需重复搭建网络设备。无线传感网与传统的无线网络不同,传感节点的电池无法更换且无法稳定补充,所以网络寿命是无线传感网的主要性能指标。围绕以上问题,本文以支持以无线传感网为骨干网络的网络融合为设计目标,以减少通讯能耗为优化方向,结合已有成熟路由协议的优点,分别面向小规模和大规模无线传感网的应用场合,提出了两种路由协议。本文的研究为通信方式匮乏的应用场合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发掘了无线传感网作为骨干网络的潜力,具体研究内容为:(1)针对小规模的无线传感网,本文在储存和计算资源要求较小的平面路由协议AODV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无线传感网的特点以及AODV协议原理,确定了优化和改进方案,提出了基于AODV的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该协议移除了周期性地路由维护,采用跨层设计,使用以路由质量为判据的能量优先路由发现算法并重新设计了消息种类和格式以降低路由发现、维护、传输数据时的开销。(2)针对大规模的无线传感网,在基于AODV的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典的分簇路由分析,结合分簇路由协议中的优点,从簇头均匀性、能量消耗与均衡、工作方式、孤立节点的处理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二级Mesh无线传感网分簇路由协议。该协议相较于其他分簇协议,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平面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设计了三种路由方式配合无线传感网相应的功能以达到更好的网络性能。(3)在OMNe T++中实现了路由协议并仿真测试,结果表明了本文设计的协议在网络寿命、传感节点间建立路由能耗以及路由选择上均有提升。通过搭建硬件测试平台,实现了基于AODV的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测试了建立与维护路由、网络融合及传感数据采集的功能,验证了协议的可行性。
二、无线个人域网络与无线传感/控制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个人域网络与无线传感/控制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DN的DWSN技术分析及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基于SDN的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框架 |
2.1 引入SDN框架的必要性 |
2.2 基于SDN的DWSN框架 |
3 关键技术梳理 |
3.1 异构互连 |
3.2 资源处理 |
3.3 控制管理 |
4 性能优化分析 |
4.1 网络路由性能 |
4.2 资源能量性能 |
4.3 控制管理性能 |
5 案例应用 |
5.1 场景设计 |
5.2 对比分析 |
5.2.1 安全性对比分析 |
5.2.2 事件处理流程对比分析 |
6 结束语 |
(3)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研究现状 |
1.2.2 无线网络技术应用于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2.3 无线传感网络压缩算法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低延时异构网络架构研究 |
2.1 引言 |
2.2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
2.3 监测网络架构设计 |
2.3.1 线性异构网络模型设计 |
2.3.2 线性网络模型时延分析 |
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5 结论 |
第三章 面向输电线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压缩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面向WSN数据压缩算法概述 |
3.3 面向WSN的压缩算法设计 |
3.3.1 小波压缩算法 |
3.3.2 邻域索引序列算法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小波相关压缩 |
3.4.2 小波相关邻域索引序列压缩 |
3.5 结论 |
第四章 面向山区输电线路的LoRa监测网络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
4.3 模型建立 |
4.3.1 路径损耗模型 |
4.3.2 网络分组模型 |
4.3.3 延时模型与能耗模型 |
4.3.4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
4.4 仿真测试与分析 |
4.4.1 数据样本采集 |
4.4.2 模型验证与校正 |
4.4.3 工作模式选取 |
4.4.4 硬件测试 |
4.4.5 系统寿命计算 |
4.5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LEACH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2 WSN路由协议研究 |
2.1 WSN的基本概述与体系结构 |
2.1.1 WSN概述 |
2.1.2 WSN体系结构 |
2.2 WSN路由协议及其拓扑结构 |
2.2.1 平面路由协议 |
2.2.2 分层路由协议 |
2.2.3 WSN路由协议特点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最优簇首数目的节点入簇改进 |
3.1 改进方案思路 |
3.2 网络模型 |
3.3 能耗模型 |
3.4 算法设计 |
3.4.1 最优簇首数目 |
3.4.2 节点入簇依据 |
3.5 实验仿真与分析 |
3.5.1 性能评价指标 |
3.5.2 仿真环境及参数 |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能量和距离的阈值算法改进 |
4.1 改进方案 |
4.1.1 簇首阈值公式 |
4.1.2 多跳路由策略 |
4.2 改进协议算法周期 |
4.3 实验仿真与分析 |
4.3.1 网络能耗 |
4.3.2 网络生命周期 |
4.3.3 网络吞吐量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一种适用于凹陷型山地地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关模型 |
1.1 地形模型 |
1.2 能量消耗模型 |
2 改进算法 |
2.1 改进算法描述 |
2.1.1 F(x)函数相关参数 |
2.1.2 F(x)函数的计算过程 |
2.2 组网过程 |
3 仿真实验 |
3.1 模拟实验 |
3.2 结果分析 |
4 结束语 |
(7)面向铜矿浮选的无线软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铜矿自动化的发展动态 |
1.2.2 软测量技术在铜矿浮选中的应用 |
1.2.3 无线测控网络的发展现状 |
1.3 无线采集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内容安排 |
第2章 软测量算法设计 |
2.1 基于NNG算法的关键变量选择 |
2.1.1 NNG算法理论 |
2.1.2 NNG算法在浮选过程中的应用 |
2.2 基于LSSVM的软测量建模 |
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3.1 数据预处理 |
2.3.2 软测量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ZigBee技术简介 |
3.1.1 ZigBee无线网络拓扑结构 |
3.1.2 ZigBee无线网络的构成 |
3.1.3 ZigBee协议栈的工作流程 |
3.1.4 ADC简介 |
3.2 核心板硬件资源 |
3.2.1 天线及巴伦匹配电路设计 |
3.2.2 晶振电路设计 |
3.2.3 核心板PCB设计 |
3.3 底板硬件资源 |
3.3.1 底板供电电路设计 |
3.3.2 LCD与 Debug电路设计 |
3.3.3 LED与 Key电路设计 |
3.3.4 I/O接口电路设计 |
3.3.5 FT232 串口电路设计 |
3.3.6 底板PCB设计 |
3.4 网关板硬件资源 |
3.4.1 网关板供电电路设计 |
3.4.2 485 电路设计 |
3.4.3 CH341A串口电路设计 |
3.4.4 网关板PCB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4.1 ZigBee协议栈之操作系统抽象层(OSAL) |
4.1.1 OSAL运行机理 |
4.1.2 OSAL消息队列 |
4.2 数据无线传输的实现过程 |
4.2.1 ZigBee协调器工作流程 |
4.2.2 ZigBee终端设备工作流程 |
4.3 数据无线传输的程序设计 |
4.3.1 应用层(APP)程序初始化 |
4.3.2 ZigBee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
4.3.3 ZigBee协调器节点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上位机装置界面设计与性能测试 |
5.1 LabVIEW串口通信 |
5.1.1 虚拟仪器软件架构(VISA) |
5.1.2 VISA函数节点引用说明 |
5.2 基于上位机程序框图设计 |
5.2.1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5.2.2 浮选现场温湿度数据串口读取程序设计 |
5.3 基于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5.3.1 铜精矿品位值无线软测量监控系统设计 |
5.3.2 浮选现场温湿度无线采集监测系统设计 |
5.4 系统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2.1 创新之处 |
6.2.2 不足之处 |
6.3 系统改进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8)物联网实训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方案设计 |
2.3 测控终端模块选型 |
2.3.1 主控模块选型 |
2.3.2 采集模块选型 |
2.3.3 无线通信模块选型 |
2.4 网关模块选型 |
2.4.1 主控模块选型 |
2.4.2 无线通信模块选型 |
2.4.3 有线通信模块选型 |
2.4.4 串口屏选型 |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实训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1 测控终端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2 网关硬件设计与实现 |
3.2 实训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3.2.1 测控终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
3.2.2 网关软件设计与实现 |
3.2.3 实训系统服务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
3.2.4 用户终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四章 系统调测与实验指导 |
4.1 测控终端调测 |
4.1.1 采集模块调试 |
4.1.2 无线通信模块调试 |
4.1.3 测控终端测试 |
4.2 网关调测 |
4.2.1 无线通信模块调试 |
4.2.2 有线通信模块调试 |
4.2.3 串口屏调试 |
4.2.4 网关测试 |
4.3 实训系统服务器调测 |
4.4 用户终端测试 |
4.4.1 手持终端APP测试 |
4.4.2 PC端软件测试 |
4.5 系统联调 |
4.6 实验指导 |
4.6.1 GPIO实验 |
4.6.2 Systick时钟计时实验 |
4.6.3 E2PROM读写实验 |
4.6.4 DMA实验 |
4.6.5 EXTI外部中断实验 |
4.6.6 ADC转换实验 |
4.6.7 OLED显示实验 |
4.6.8 USART串口收发实验 |
4.6.9 继电器驱动实验 |
4.6.10 PWM输出实验 |
4.6.11 RTC时钟实验 |
4.6.12 温度测量实验 |
4.6.13 湿度测量实验 |
4.6.14 空气质量测量实验 |
4.6.15 LoRa通信实验 |
4.6.16 ZigBee通信实验 |
4.6.17 WiFi通信实验 |
4.6.18 以太网通信实验 |
4.6.19 串口屏实验 |
4.6.20 LoRa测控终端综合实验 |
4.6.21 ZigBee测控终端综合实验 |
4.6.22 网关综合实验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协作通信的水下传感器网络路由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水下传感器网络和水下路由协议概述 |
2.1 水下传感器网络简介 |
2.2 水下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简介 |
2.3 水下传感网路由协议分类 |
2.3.1 水下普适性路由协议 |
2.3.2 水下协作路由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下路由协议的模型构建 |
3.1 水下传感器网络模型 |
3.2 水下协作通信模型 |
3.3 水下能量损耗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协作通信的水下传感网路由协议优化 |
4.1 问题的阐述 |
4.2 基于协作通信的水下路由协议分层阶段 |
4.2.1 K-means分簇区域 |
4.2.2 贝叶斯公式选举簇头节点 |
4.3 基于协作通信的水下路由协议传输阶段 |
4.3.1 中继节点选择策略 |
4.3.2 路由协议传输过程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4.1 网络生存时间 |
4.4.2 网络吞吐量 |
4.4.3 接收数据包的准确率 |
4.4.4 网络剩余能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协作通信的水下路由优化协议的节点验证 |
5.1 问题阐述 |
5.2 水声通信 |
5.2.1 水声通信原理 |
5.2.2 水声信道均衡 |
5.3 水声节点 |
5.3.1 水声节点硬件介绍 |
5.3.2 水声节点通信方案 |
5.3.3 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10)支持网络融合的无线传感网低功耗路由协议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2.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概述 |
2.1 无线传感网概述 |
2.2 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概述 |
2.2.1 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特点 |
2.2.2 无线传感网协议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3.基于AODV的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的设计与优化 |
3.1 引言 |
3.2 AODV路由协议原理 |
3.3 路由协议设计与优化 |
3.3.1 AODV的优化方案 |
3.3.2 支持网络融合的网络拓扑结构 |
3.3.3 能量优先的路由算法设计 |
3.3.4 路由表与消息格式设计 |
3.3.5 通信流程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二级Mesh无线传感网分簇路由协议设计 |
4.1 引言 |
4.2 典型的分簇路由协议分析 |
4.2.1 分簇路由协议原理 |
4.2.2 LEACH协议 |
4.2.3 HEED协议 |
4.2.4 TEEN协议 |
4.2.5 典型分簇路由协议的分析 |
4.3 路由协议设计 |
4.3.1 二级网络拓扑结构 |
4.3.2 分簇算法设计 |
4.3.3 二级Mesh路由算法 |
4.3.4 路由表与消息格式设计 |
4.3.5 通讯流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路由协议仿真与实现 |
5.1 OMNe T++仿真平台搭建 |
5.2 协议仿真的设计与实现 |
5.2.1 传感节点模块 |
5.2.2 自定义消息 |
5.2.3 网络拓扑模型 |
5.2.4 仿真结果记录 |
5.2.5 仿真能耗模型 |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1 网络寿命 |
5.3.2 路由能量开销 |
5.3.3 路由优化 |
5.4 路由协议的实现 |
5.4.1 传感节点的硬件结构 |
5.4.2 开发环境搭建与协议实现 |
5.4.3 测试平台与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展望与总结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无线个人域网络与无线传感/控制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DN的DWSN技术分析及性能优化研究[J]. 周静,关玉蓉.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21(08)
- [2]航空发动机的无线自供能测量技术研究[D]. 王瑄.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 左鹏奇.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4]基于LEACH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与改进[D]. 王卓.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SWIPT协作无线传感网的性能优化方案研究[D]. 韦巍.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6]一种适用于凹陷型山地地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J]. 张彦虎,鄢丽娟,孔淑梅.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21(06)
- [7]面向铜矿浮选的无线软测量系统设计[D]. 吴浩.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8]物联网实训系统设计[D]. 王鑫.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9]基于协作通信的水下传感器网络路由优化技术研究[D]. 陈露.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10]支持网络融合的无线传感网低功耗路由协议设计与实现[D]. 张其远. 中北大学, 2021(09)